CN112358353A -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8353A
CN112358353A CN202011349435.9A CN202011349435A CN112358353A CN 112358353 A CN112358353 A CN 112358353A CN 202011349435 A CN202011349435 A CN 202011349435A CN 112358353 A CN112358353 A CN 112358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mentation
fertilizer
tea
tea trees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494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shuangbanna Wangc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shuangbanna Wangc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shuangbanna Wangc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shuangbanna Wangc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494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583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58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8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CNITROGENOUS FERTILISERS
    • C05C11/00Other nitrogenous fertilis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F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e.g. FERTILISERS FROM WASTE OR REFUSE
    • C05F17/00Preparation of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treatment steps, e.g. composting or fermentation
    • C05F17/20Preparation of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treatment steps, e.g. composting or fermentation using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or substances, e.g. enzymes, for activating or stimulating the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05G3/60Biocides or preservatives, e.g. disinfectants, pesticides or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05G3/80Soil condition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能改善茶园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土壤的微生物生长,激化茶树吸收利用,缓解农药、除草剂使用给古茶树带来的茶叶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问题,并实现古茶树的救治。

Description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古树茶的价格一路飙升,价格的飙升刺激了茶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了对古茶树的保护,造成了古树茶的过度采摘。为了迅速催芽,一些茶农只能添加无机化肥,以保证产量。长时间使用无机化肥造成施用过量,从而导致土壤的有机质降低, 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同时,也会造成地下微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茶树的抗病能力减退,造成不同程度的虫害病害。为了迅速解决病虫害问题,有些农户尝试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导致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残留的药效容易污染空气和水源,对茶叶的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也出现另一种情况,部分产名贵茶地区,为了保证产品原有的口感和市场价值,实行所谓的三不政策。营养缺失不施肥、病态生长不救治、虫害严重不防治,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最终导致古茶树的死亡数量在上增,茶叶质量也越来越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能改善茶园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土壤的微生物生长,激化茶树吸收利用,缓解农药、除草剂使用给古茶树带来的茶叶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问题,并实现古茶树的救治。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
进一步的,所述原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置,所述甘蔗渣35%-45%,米壳15%-25%,豆粕10%-20%,蓝莓秸秆5%-15%,氨基酸5%-15%,发酵菌剂2%-8%。
进一步的,所述原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置, 甘蔗渣40%,米壳20%,豆粕15%,蓝莓秸秆10%,氨基酸10%,发酵菌剂5%
进一步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将原料按照配比进行均匀混合,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
进一步的,条垛式好氧发酵,将发酵原料堆成垛条放置,垛条高度设为1.2-1.5米,宽度设为2.5-2.8米,发酵物料的初始水分控制在55-60%,pH控制在5.5-6.5,整个好氧发酵的时间为20-25天。
进一步的,发酵初期,使用温度计监控发酵温度,当垛条内部温度升高到50℃以上时保持24小时,然后开始翻堆,进入升温发酵。升温发酵时每天进行翻堆一次,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入和散热,使物料发酵均匀;升温发酵阶段,维持垛条内部温度65 ℃达10天以上进入降温发酵。
进一步的,在降温发酵的后期,如发现物料水份低于40%,温度没有呈下降趋势,需及时补充水份,以便控温,当检测物料水分在40%、垛条温度在50℃以下时将物料转入陈化保肥的阶段,陈化保肥的时间不得低于25天。
进一步的,陈化保肥期间,需5-7天进行一次翻抛,陈化保肥结束后测得垛条温度达到40℃以下时,水分30%以下时,对物料进行粉碎。此时,物料的碳氮比控制在20-25之间。
进一步的,在粉碎的物料中植入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设备均匀添加进搅拌仓内,并及时包装成成品。成品养分指标:有机质≥45%,总养分≥5%。
进一步的,本有机肥料应用于茶树,按季节分春肥、夏肥、秋肥,秋肥于10月中旬至11月底,春肥于5-6月施,夏肥选择追肥;施秋肥时,乔木茶树一般采用环施,环施的位置在树冠垂直下来的整个周圈,挖至见根须为止,乔木茶根据茶树年份、树形大小决定施肥用量,小树:5-10kg/棵,中树8-15kg/棵,大树10-30kg/棵;灌木茶采用单边或两边开沟施肥,开沟至见根处,施肥用量:300-600kg/亩;春夏肥,两侧排施或放射性施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案是采用绿色环保的植物源原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发酵、后熟,并添加优质微生物菌种。产品施入地里,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有机质,能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优质微生物菌种的添加,能抑制地下虫害和病菌的生长,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激化茶树吸收利用;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养分固定,增加土壤代换量,提高养分有效性,增强茶园保肥能力;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质量;并能缓解曾经农药、除草剂的使用给古茶树带来的茶叶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问题,实现古茶树的救治。
本发明制备的有机肥料具备容重小、孔隙度大、透气性好的优点,且其有机质含量高,活性菌含量高;
本发明制备的有机肥能够显著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对于作物扩系增长具有很好的作用;
本发明主要采用以植物原料发酵制成,不含重金属,不利用畜禽粪便,从源头杜绝如“重金属、蛔虫卵、粪大肠菌群”的危害,其配方更加绿色环保;
本发明制备的有机肥料施用在茶山茶园里,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优化作物根际环境为主,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抑制病菌生长为辅,从根源上去救治古茶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在这些组分中,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配置,具体的选择范围是:甘蔗渣35%-45%,米壳15%-25%,豆粕10%-20%,蓝莓秸秆5%-15%,氨基酸5%-15%,发酵菌剂2%-8%,所有的原料配比完成后,将原料按照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可采用搅拌设备,或是其他设备将原料均匀的搅拌混合,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条垛式好氧发酵,将原料堆成垛条放置,垛条高度设为1.2-1.5米,宽度设为2.5-2.8米。物料的初始水分控制在55-60%,pH控制在5.5-6.5,整个好氧发酵的时间为20-25天。发酵初期,使用温度计监控发酵温度,当垛条内部温度升高到50℃以上时保持24小时,然后开始翻堆,进入升温发酵。升温发酵时每天进行翻堆一次,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入和散热,使物料发酵均匀;升温发酵阶段,维持垛条内部温度65 ℃达10天以上进入降温发酵。在降温发酵的后期,如发现物料水份低于40%,温度没有呈下降趋势,需及时补充水份,以便控温。当检测物料水分在40%、垛条温度在50℃以下时将物料转入陈化保肥的阶段,陈化保肥的时间不得低于25天。陈化保肥期间,需5-7天进行一次翻抛,陈化保肥结束后测得垛条温度达到40℃以下时,水分30%以下时,对物料进行粉碎。此时,物料的碳氮比控制在20-25之间。在粉碎的物料中植入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设备均匀添加进搅拌仓内,并及时包装成成品。成品养分指标:有机质≥45%,总养分≥5%。
具体实施例1: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配置,具体的甘蔗渣40%,米壳20%,豆粕15%,蓝莓秸秆10%,氨基酸10%,发酵菌剂5%。所有的原料配比完成后,将原料按照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可采用搅拌设备,或是其他设备将原料均匀的搅拌混合,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好氧发酵时间控制在20天。好氧发酵完成后进行陈化保肥阶段,也称作后熟, 陈化保肥时间不得低于25天,最小保证25天。
所谓条垛式好氧发酵就是将发酵原料堆放成为长条形的堆或是条垛,垛的断面堆放成为梯形或是圆弧形,然后在自然通风调节下进行好氧发酵,条垛式好氧发酵时,垛条高度设为1.2-1.5米,宽度设为2.5-2.8米,一种具体的选择是将,垛条的高度设置为1.35米,宽度设置为2.65米,整个尺寸可以使用专用道的有机肥翻堆机进行起垄堆垛,这种堆垛方式方便后续的翻堆,同时也方便通风。
发酵过程中,按照发酵的时间和需要的操作将发酵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初始发酵,升温发酵,降温发酵和陈化保肥,初始发酵是在原料搅拌混匀后初步进行的发酵操作,在发酵的过程中,首先将发酵的湿度控制在55%至60%之间,可选择58%,当湿度小于58%这个湿度时通过洒水增加湿度,而湿度大于58%不超过60%,不用进行处理,而超过60%时则通过通风或是晒干将水分降下来,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采用湿度计来进行监控,同时,采用温度计来测定发酵的温度,当垛条内部温度升高到50℃ 以上时,保持24小时,然后开始翻堆,进入升温发酵。
升温发酵时,每天进行翻堆一次,可使用有机肥翻堆机进行翻堆,翻堆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入和散热,使物料发酵均匀。升温发酵中,维持垛条内部温度65 ℃左右,温差不超过3 ℃,达10天进入降温发酵。
降温发酵时,在最后的5天,物料有明显的温度下降,说明有机物料接近完成腐熟。
降温发酵与升温发酵都需要进行翻堆,降温发酵时,在发酵的最后5天可以只用翻单边即可,发现发酵物料的水分低于40%时,需及时补充水分,确保顺利降温。升温发酵和降温发酵总时间23天后,检测物料水分在40%波动在2%时,测得垛条温度在50℃以下时将物料转入陈化保肥的阶段,陈化保肥的时间不能低于25天,也不能超过3个月。
陈化保肥期间,需6天进行一次翻抛,最低不得低于5天,最高不得高于7天,陈化保肥结束后测得物料温度达到40℃ 以下时,水分30%以内时,可对物料进行粉碎。需要注意的是,发酵初始时,需要控制物料的碳氮比在25-30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具体的物料比进行换算,本方案的原料配比已经使得碳氮比在25-30之间,具体的换算方法可以自测,也可以通过现有堆肥碳氮比的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在粉碎的物料中植入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设备均匀添加进搅拌仓内,并及时包装成成品。成品养分指标:有机质≥45%,总养分≥5%。
本方案中,添加优质微生物菌种,发酵所用的时间适中,过程控制合理。发酵后的有机肥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有机质,能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优质微生物菌种的添加,能抑制地下虫害和病菌的生长,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激化茶树吸收利用,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养分固定,增加土壤代换量,提高养分有效性,增强茶园保肥能力,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质量。
具体实施例2: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在这些组分中,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配置,具体的甘蔗渣35%,米壳20%,豆粕10%,蓝莓秸秆15%,氨基酸15%,发酵菌剂5%。所有的原料配比完成后,将原料按照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可采用搅拌设备,或是其他设备将原料均匀的搅拌混合,
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好氧发酵时间控制在23天。好氧发酵完成后进行陈化保肥阶段,也称作后熟。 陈化保肥时间不得低于25天。
所谓条垛式好氧发酵就是将发酵原料堆放成为长条形的堆或是条垛,垛的断面堆放成为梯形或是圆弧形,然后在自然通风调节下进行好氧发酵,条垛式好氧发酵时,为了能够快速的进行发酵,垛条高度设为1.2米,宽度设为2.5米,整个尺寸可以使用专用道的有机肥翻堆机进行起垄堆垛,这种堆垛方式方便后续的翻堆,同时也方便通风。
按照发酵的时间和需要的操作将发酵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初始发酵,升温发酵,降温发酵和陈化保肥,初始发酵是在原料搅拌混匀后初步进行的发酵操作,在发酵的过程中,首先将发酵的湿度控制在55%,当湿度小于55%这个湿度时通过洒水增加湿度,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采用湿度计来进行监控,同时,采用温度计来测定发酵的温度,当垛条内部温度升高到50℃ 以上时,保持24小时,然后开始翻堆,进入升温发酵。
升温发酵时,时每天进行翻堆一次,可使用有机肥翻堆机进行翻堆,翻堆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入和散热,使物料发酵均匀。升温发酵中,维持垛条内部温度65 ℃左右,温差不超过5 ℃,达12天进入降温发酵。
降温发酵时,在最后的6天,物料有明显的温度下降,说明有机物料接近完成腐熟
降温发酵与升温发酵都需要进行翻堆,降温发酵时,在发酵的最后6天可以只用翻单边即可,发现发酵物料的水分低于42%时,需及时补充水分,确保顺利降温。升温发酵和降温发酵总时间23天后,检测物料水分在42%波动在3%时,测得垛条温度在50℃以下时将物料转入陈化保肥的阶段,陈化保肥的时间不能低于25天,也不能超过3个月。
陈化保肥期间,需7天进行一次翻抛,最低不得低于5天,最高不得高于7天,陈化保肥结束后测得物料温度达到40℃ 以下时,水分30%以内时,可对物料进行粉碎。需要注意的是,发酵初始时,需要控制物料的碳氮比在25-30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具体的物料比进行换算,本方案的原料配比已经使得碳氮比在25-30之间,具体的换算方法可以自测,也可以通过现有堆肥碳氮比的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在粉碎的物料中植入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设备均匀添加进搅拌仓内,并及时包装成成品。成品养分指标:有机质≥45%,总养分≥5%。
本方案中,添加优质微生物菌种,发酵所用的时间最短,过程控制合理,发酵后的有机肥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有机质,能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优质微生物菌种的添加,能抑制地下虫害和病菌的生长,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激化茶树吸收利用,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养分固定,增加土壤代换量,提高养分有效性,增强茶园保肥能力,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质量。
具体实施例3: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在这些组分中,原料按照质量百分比配置,具体的甘蔗渣45%,米壳15%,豆粕10%,蓝莓秸秆7%,氨基酸15%,发酵菌剂8%。所有的原料配比完成后,将原料按照配比进行均匀混合,可采用搅拌设备,或是其他设备将原料均匀的搅拌混合,
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好氧发酵时间控制在25天。好氧发酵完成后进行陈化保肥阶段,也称作后熟,陈化保肥时间不得低于25天。
所谓条垛式好氧发酵就是将发酵原料堆放成为长条形的堆或是条垛,垛的断面堆放成为梯形或是圆弧形,然后在自然通风调节下进行好氧发酵,条垛式好氧发酵时,为了能够快速的进行发酵,垛条高度设为1.5-米,宽度设为2.8米,整个尺寸可以使用专用道的有机肥翻堆机进行起垄堆垛,这种堆垛方式方便后续的翻堆,同时也方便通风。
发酵过程中,按照发酵的时间和需要的操作将发酵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初始发酵,升温发酵,降温发酵和陈化保肥,初始发酵是,首先将发酵的湿度控制在60%,当湿度大于60%这个湿度时通过打开堆垛风干来降湿度,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采用湿度计来进行监控,同时,采用温度计来测定发酵的温度,当垛条内部温度升高到50℃ 以上时,保持24小时,然后开始翻堆,进入升温发酵。
升温发酵时,每天进行翻堆一次,可使用有机肥翻堆机进行翻堆,翻堆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入和散热,使物料发酵均匀。升温发酵中,维持垛条内部温度65 ℃左右,温差不超过3 ℃,达13天进入降温发酵。
降温发酵时,在最后的7天,物料有明显的温度下降,说明有机物料接近完成腐熟。
降温发酵与升温发酵都需要进行翻堆,降温发酵时,在发酵的最后7天可以只用翻单边即可,发现发酵物料的水分低于45%时,需及时补充水分,确保顺利降温。升温发酵和降温发酵总时间23天后,检测物料水分在45%波动在4%时,测得垛条温度在50℃以下时将物料转入陈化保肥的阶段,陈化保肥的时间不能低于25天,也不能超过3个月。
陈化保肥期间,需5天进行一次翻抛,最低不得低于5天,最高不得高于7天,陈化保肥结束后测得物料温度达到40℃ 以下时,水分30%以内时,可对物料进行粉碎。需要注意的是,发酵初始时,需要控制物料的碳氮比在25-30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具体的物料比进行换算,本方案的原料配比已经使得碳氮比在25-30之间,具体的换算方法可以自测,也可以通过现有堆肥碳氮比的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在粉碎的物料中植入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设备均匀添加进搅拌仓内,并及时包装成成品。成品养分指标:有机质≥45%,总养分≥5%。
本方案中,添加优质微生物菌种,发酵所用的时间最长,过程控制合理,发酵后的有机肥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有机质,能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优质微生物菌种的添加,能抑制地下虫害和病菌的生长,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激化茶树吸收利用,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养分固定,增加土壤代换量,提高养分有效性,增强茶园保肥能力,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质量。
具体实施例4: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应用,本化肥专用于茶树,按季节分春肥、夏肥、秋肥,秋肥于10月中旬至11月底进行,春肥于5-6月进行,夏肥选择追肥。在施肥是,更具茶种类的不同,施秋肥时,乔木茶树一般采用环施,环施的位置在树冠垂直下来的整个周圈,挖至见根须为止,乔木茶根据茶树年份、树形大小决定施肥用量,小树:5-10kg/棵,具体选择8 kg/棵,中树8-15kg/棵,具体选择12 kg/棵,大树10-30kg/棵,具体选择208 kg/棵,环施需要挖断周圈的部分根须,选择在秋天环施是因为冬季的时候,植物生长都会有一小段休眠期,这个时候选择环施可全面补充有机肥,供根系吸收营养,直至来年采摘春茶,而夏秋季是茶树的生长高峰期,不宜完全断根环施。灌木茶采用单边或两边开沟施肥,开沟至见根处,施肥用量:300-600kg/亩,具体选择450 kg/亩;春夏肥,两侧排施或放射性施肥。本施肥方式能够更好的改良土壤、恢复地力、优化作物根际环境,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抑制病菌生长为辅,从根源上去救治古茶树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9)

1.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 甘蔗渣,米壳,豆粕,蓝莓秸秆,氨基酸,发酵菌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置,所述甘蔗渣35%-45%,米壳15%-25%,豆粕10%-20%,蓝莓秸秆5%-15%,氨基酸5%-15%,发酵菌剂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配置, 甘蔗渣40%,米壳20%,豆粕15%,蓝莓秸秆10%,氨基酸10%,发酵菌剂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将原料按照配比进行均匀混合,混合均匀后的原料进行条垛式好氧发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垛式好氧发酵时,将发酵原料堆成垛条放置,垛条高度设为1.2-1.5米,宽度设为2.5-2.8米,发酵物料的初始水分控制在55-60%,pH控制在5.5-6.5,整个好氧发酵的时间为20-25天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发酵初期,使用温度计监控发酵温度,当垛条内部温度升高到50℃以上时保持24小时,然后开始翻堆,进入升温发酵,升温发酵时每天进行翻堆一次,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入和散热,使物料发酵均匀;升温发酵阶段,维持垛条内部温度65 ℃ 达10天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升温发酵后期进入降温发酵,如发现物料水分低于40%,温度没有呈现下降趋势,需要即使补充水分,当检测物料水分在40%,垛条温度在50℃以下时将物料转入陈化保肥的阶段,陈化保肥的时间不低于25天。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陈化保肥期间,需5-7天进行一次翻抛,陈化保肥结束后测得垛条温度达到40℃以下时,水分30%以下时,对物料进行粉碎,此时,肥料的碳氮比控制在20-25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粉碎的物料中植入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设备均匀添加进搅拌仓内,并及时包装成成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本有机肥专用于茶树,按季节分春肥、夏肥、秋肥,秋肥于10月中旬至11月底,春肥于5-6月施,夏肥选择追肥;施秋肥时,乔木茶树一般采用环施,环施的位置在树冠垂直下来的整个周圈,挖至见根须为止,乔木茶根据茶树年份、树形大小决定施肥用量,小树:5-10kg/棵,中树8-15kg/棵,大树10-30kg/棵;灌木茶采用单边或两边开沟施肥,开沟至见根处,施肥用量:300-600kg/亩;春夏肥,两侧排施或放射性施肥。
CN202011349435.9A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Pending CN1123583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9435.9A CN112358353A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49435.9A CN112358353A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8353A true CN112358353A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36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9435.9A Pending CN112358353A (zh) 2020-11-26 2020-11-26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583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9913A (zh) * 2021-02-22 2021-07-0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景观蓝莓的栽培管理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8510A (zh) * 2019-12-04 2020-02-21 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高效有机生物菌肥
CN110818509A (zh) * 2019-12-04 2020-02-21 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高菌有机肥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8510A (zh) * 2019-12-04 2020-02-21 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高效有机生物菌肥
CN110818509A (zh) * 2019-12-04 2020-02-21 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高菌有机肥及其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9913A (zh) * 2021-02-22 2021-07-0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景观蓝莓的栽培管理方法
CN113079913B (zh) * 2021-02-22 2022-10-04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景观蓝莓的栽培管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7139B (zh) 一种微生物发酵的鸡粪有机肥
CN104261970A (zh) 一种菜籽饼多效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14712B (zh) 一种育苗基质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39763A (zh) 一种南方油茶专用微平衡生态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59501A (zh) 水稻育秧基质
CN113860950A (zh) 中低产田耕层土壤扩库增蓄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57612B (zh) 一种西瓜种植用复合微生物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358353A (zh) 一种茶树专用有机肥料
CN109418087A (zh) 一种有机水稻的种植方法
CN107365199B (zh) 利用泸州酒糟制防花叶病烤烟专用酒糟生物有机肥的方法
CN109020652A (zh) 一种有机肥料生产工艺
CN115286449A (zh) 一种适用于黑土地用玉米有机种植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97649B (zh) 一种水稻育苗基质及其应用
CN107141090A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沼渣有机肥
CN112174752A (zh) 一种枸杞专用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76996A (zh) 一种以农作物为原料制备的生态土壤
CN106365697A (zh) 巨大芽孢杆菌在甘蔗滤泥发酵中的应用、甘蔗滤泥发酵剂及发酵方法
CN112341254A (zh) 一种猪粪再生料的制备方法及猪粪有机肥
CN107304141A (zh) 一种果树专用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46844A (zh) 一种新型复合酵素微生物肥料及制备方法
CN110999743A (zh) 一种微肥高产花生的种植方法
CN105693424A (zh) 高效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10272318A (zh) 土壤重茬处理剂及其制备、施用方法和应用
CN108299079A (zh) 一种适用于经济作物的蚕沙型有机肥
CN111517868B (zh) 一种茶叶组合肥及其减量周年施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