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4067B - 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54067B CN112354067B CN202011165346.9A CN202011165346A CN112354067B CN 112354067 B CN112354067 B CN 112354067B CN 202011165346 A CN202011165346 A CN 202011165346A CN 112354067 B CN112354067 B CN 1123540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ibacterial
- layered double
- double hydroxide
- layers
- air b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1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ng-term hygiene care, e.g. urethral or indwelling catheters to prevent infec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9/00—Materials for catheters, medical tubing, cannulae, or endoscopes or for coating catheters
- A61L29/14—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A61L29/16—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e.g. therapeutic substan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4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multi-layered, e.g. coat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67—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al end, e.g. tips
- A61M25/0068—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eter tip, e.g. shape, atraumatic tip, curved tip or tip structure
- A61M25/007—Side holes, e.g. their profiles or arrangements; Provisions to keep side holes unblock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61M25/1027—Making of balloon cathe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10—Balloon catheters
- A61M2025/1043—Balloon catheters with special features or adapted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 A61M2025/105—Balloon catheters with special features or adapted for special applications having a balloon suitable for drug delivery, e.g. by using holes for delivery, drug coating or membran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其主要包括管本体、气囊、充气管路和冲洗管路。冲洗管路的设置使患者可以在使用导尿管的同时,实现对尿路的冲洗,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气囊与管本体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抗菌层和多个第二抗菌层。且第一抗菌层布设于气囊外表面,多个第二抗菌层沿管本体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气囊外表面与患者体内直接接触,气囊外表面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在管本体使用过程中,管本体由外层到内层,多个第二抗菌层逐层释放抗菌粒子,大大延长管本体的抗菌时间,且抗菌能力较为稳定,从而降低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几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背景技术
导尿管主要用于临床中风,骨折和重症病人滞留导尿,是医院里最常使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伴随着导管引起的尿道感染。随着滞留时间的增加,导尿管感染率也会随之增加。开发具有抗菌功能的医用导尿管对减少尿道感染发生和降低临床治疗费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抗菌导尿管的持久抗菌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该导尿管具有更加持久、稳定且全面的抗菌能力,能够大大降低尿道感染发生的几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其主要包括:管本体、气囊、充气管路和冲洗管路。气囊与充气管路相互连通,气囊绕设于管本体外表面。充气管路与冲洗管路均位于管本体内。管本体一端设有引流孔,引流孔与气囊相邻。管本体内留置有导尿腔,引流孔与导尿腔相互连通。冲洗管路靠近引流孔的一端设有冲洗口,冲洗口与导尿腔相互连通。气囊与管本体分别设置有第一抗菌层和多个第二抗菌层。第一抗菌层布设于气囊外表面。多个第二抗菌层沿管本体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抗菌导尿管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其主要包括管本体、气囊、充气管路和冲洗管路。人体在自然排尿时,可以对尿路起到冲洗防感染的作用,而插入导尿管后,尿路无法得到冲洗,因此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冲洗管路的设置使患者可以在使用导尿管的同时,实现对尿路的冲洗,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当导尿管置入患者体内尿路后,通过充气管路向气囊内充气或注水,使气囊膨胀,从而使导尿管能够固定留置在膀胱内,避免由于患者的晃动造成导尿管脱落。尿液通过管本体上的引流孔进入管本体,从而被引出体外。为了提高该复合抗菌导尿管的抗菌能力,降低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几率,气囊与管本体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抗菌层和多个第二抗菌层。且第一抗菌层布设于气囊外表面,多个第二抗菌层沿管本体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气囊外表面与患者体内直接接触,气囊外表面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管本体直接替代尿路进行导尿,是极易引发尿路感染的区域,为使管本体具备持久、稳定的抗菌能力,可以在制备管本体过程中采用一定的特殊处理工艺,使管本体上具备多个第二抗菌层。在管本体使用过程中,管本体由外层到内层,多个第二抗菌层逐层释放抗菌粒子,大大延长管本体的抗菌时间,且抗菌能力较为稳定,从而降低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抗菌导尿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复合抗菌导尿管;102-管本体;104-气囊;106-充气管路;108-冲洗管路;110-引流孔;112-导尿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其主要包括:管本体、气囊、充气管路和冲洗管路。气囊与充气管路相互连通,气囊绕设于管本体外表面。充气管路与冲洗管路均位于管本体内。管本体一端设有引流孔,引流孔与气囊相邻。管本体内留置有导尿腔,引流孔与导尿腔相互连通。冲洗管路靠近引流孔的一端设有冲洗口,冲洗口与导尿腔相互连通。气囊与管本体分别设置有第一抗菌层和多个第二抗菌层。第一抗菌层布设于气囊外表面。多个第二抗菌层沿管本体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
气囊外表面与患者体内直接接触,因此气囊外表面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气囊主要起辅助抗菌作用,因此,气囊外表面设置的第一抗菌层可以通过镀膜、涂敷或浸泡的方式将抗菌试剂负载至气囊外表面。
在管本体上设置多个第二抗菌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基础原料,基础原料包括PVC(聚氯乙烯)、PU(聚氨酯)、PP(聚丙烯)、PE(聚乙烯)、乳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乙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和氟硅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将银类、铜类、锌类或钛类的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了提高此类无机纳米抗菌剂的插入稳定性,先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再进行插入处理。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时,有多种操作方式可以选择,例如可以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乙醇溶液中,超声处理10-30分钟,然后加入二氧化硅继续超声20-50分钟,超声采用超声波纳米分散处理器。
将含有氨基活性基团的有机抗菌剂与氧化石墨烯结合后,再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提高氧化石墨烯插入的成功率,先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然后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两次插入结束后,使得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同时具备了有机抗菌剂与无机抗菌剂,两类抗菌剂既独立存在,又可以协同发挥抗菌效果,使抗菌效果大大提高。传统抗菌剂极易在水中流失,达不到持续的抗菌效果,而利用氧化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通过有机抗菌剂表面的氨基活性基团与氧化石墨烯表面的羧基和环氧基团发生反应,将有机抗菌剂接枝到氧化石墨烯表面,通过氧化石墨烯与抗菌剂的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抗菌效果,实现更加长久的抗菌。有机抗菌剂例如可以是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依替米星中的一种或多种。
目前,可以通过传统的掺杂或者涂敷等处理方式,使管本体能够获得抗菌能力。但涂敷的方式,使得管本体仅仅只在其表面具备较强的抗菌能力,且经过涂敷形成的抗菌层附着稳定性仍然较差,最终导致这类管本体仅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抗菌能力,而抗菌层的脱落不仅会导致管本体失去抗菌能力,且较大程度上容易破坏周围组织的微环境平衡,干扰周围细胞的正常生长,促使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升高,产生细胞毒性,极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而掺杂的处理方式,又使得抗菌物质释放过快,抗菌效果持续性较差,保存期限较短。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创造性地利用对层状材料的层间距控制,使抗菌物质的释放速度和抗菌效果的持续性均得到有效控制。在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时,可以通过选用多种不同分子链长度的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插层剂的分子链越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将增加的越多。当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得到多种不同层间距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应当理解的是,当使用插层剂对层状双氢氧化物进行处理时,每次只使用一种插层剂,每一种插层剂的使用,都将得到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而每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彼此都不相同。所用插层剂一般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明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用户根据所需层间距,选择合适的插层剂即可。插层剂具体例如可以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
将纳米抗菌剂和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均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所得的每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分别与基础原料进行共混(共混可以采用密炼机进行密炼,条件根据加工材料的熔点决定),再分别制成多个厚度相同的薄膜。层状双氢氧化物和基础原料的混合比例,根据用户所需抗菌强度而定,可通过试验确定两者的配比对抗菌能力的影响,再根据所需抗菌强度确定两者的使用比例即可。而层状双氢氧化物中抗菌剂所含的浓度,也可以根据用户所需抗菌强度而定,根据每一层薄膜需要达到的抗菌效果,计算出每层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中应当有效插入多少抗菌剂。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没有任何荧光物质引入的情况下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荧光性能,且其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不受片层元素种类、相对含量和颗粒分散状态的影响。其最大激发波长为370nm,最大发射波长为430nm。因此,借助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荧光能力,本发明中层状双氢氧化物的使用还有助于研究导尿管在长期使用中内部的老化、迁移、抗菌能力变化等情况,给未来导尿管材料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加快导尿管材料的研究进展。
将薄膜根据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依次进行叠放,再对叠放后的多个薄膜进行热压处理,得到用于制备管本体的材料。由于每个薄膜内均含有第二抗菌层,且任意相邻的两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层间距不同,定义每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为一个第二抗菌层,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的抗菌剂浓度将有所不同。在热压之前,由于薄膜根据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大小依次进行叠放(由小到大叠放或由大到小叠放均可),因此,最后热压所得材料在其厚度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的浓度将具有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将该材料用于制备成管本体时,注意遵循以下条件:沿管本体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的浓度逐渐增加。由于管本体外表面能够最先释放抗菌物质,最先发挥抗菌作用,因此,外表面的第二抗菌层可以是浓度最低的,但仍然能够保持有效的抗菌效果。随着导尿管使用时间的增加,靠近内表面的第二抗菌层将会逐渐释放抗菌物质,由于越靠内层的释放难度越大,因此越靠内侧的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浓度越高,有助于保证管本体的稳定抗菌效果。同时,由于管本体内部采用层状设置,使得抗菌物质的释放可以更加有序进行,更加有助于保证管本体具有持久稳定的抗菌效果。
另外,由于导尿管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成本,而且其基本为一次性医疗用品,为了降低其生产和使用成本,可以根据患者需要使用导尿管的时间长短,选择不同的导尿管。制备导尿管管本体的材料可以由不同数量的薄膜叠加而成,薄膜数量越多,材料的抗菌效果越持久,当然产品的成本也越高。因此,可以生产多种规格不同的材料(薄膜叠加数量不同),进而能够生产具有不同抗菌能力的导尿管,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选用不同的导尿管即可。
当然,也可以将多个相同的薄膜(其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相同)叠加后进行热压成型,也可以利用多个薄膜的层状结构使材料保持较为稳定和持久的抗菌能力。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复合抗菌导尿管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100,其主要包括管本体102、气囊104、充气管路106和冲洗管路108。气囊104与充气管路106相互连通,气囊104绕设于管本体102外表面。充气管路106与冲洗管路108均位于管本体102内。管本体102一端设有引流孔110,引流孔110与气囊104相邻。管本体102内留置有导尿腔112,引流孔110与导尿腔112相互连通。冲洗管路108靠近引流孔110的一端设有冲洗口(图中未示出),冲洗口与导尿腔112相互连通。
管本体102带有引流孔110的一端置入患者体内,另一端与集尿袋相连。当导尿管置入患者体内尿路后,通过充气管路106向气囊104内充气或注水,使气囊104膨胀,从而使导尿管能够固定留置在膀胱内,避免由于患者的晃动造成导尿管脱落。尿液通过管本体102上的引流孔110进入管本体102,从而被引出体外到达集尿袋。人体在自然排尿时,可以对尿路起到冲洗防感染的作用,而插入导尿管后,尿路无法得到冲洗,因此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冲洗管路108的设置使患者可以在使用导尿管的同时,实现对尿路的冲洗,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通过向冲洗管路108内灌注冲洗液,使冲洗液通过冲洗口对膀胱进行冲洗,从而使尿路得到冲洗,冲洗液将再次通过引流孔110流出,收集至集尿袋内。
为了提高该复合抗菌导尿管100的抗菌能力,降低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几率,气囊104与管本体102还分别设置有第一抗菌层(图中未示出)和多个第二抗菌层(图中未示出)。且第一抗菌层布设于气囊104外表面,多个第二抗菌层沿管本体102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气囊104外表面与患者体内直接接触,气囊104外表面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管本体102直接替代尿路进行导尿,是极易引发尿路感染的区域,为使管本体102具备持久、稳定的抗菌能力,可以在制备管本体102过程中采用一定的特殊处理工艺,使管本体102上具备多个第二抗菌层。在管本体102使用过程中,管本体102由外层到内层,多个第二抗菌层逐层释放抗菌粒子,大大延长管本体102的抗菌时间,且抗菌能力较为稳定,从而降低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的几率。
气囊104主要起辅助抗菌作用,因此,气囊104外表面设置的第一抗菌层可以通过镀膜、涂敷或浸泡的方式将抗菌试剂负载至气囊104外表面。而抗菌试剂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无机抗菌试剂,也可以是有机抗菌试剂,也可以是有机-无机复合的抗菌试剂,只要能够通过镀膜、涂敷或浸泡的方式负载至气囊104外表面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管本体上设置多个第二抗菌层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基础原料PVC(聚氯乙烯)。
将银类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了提高银类纳米抗菌剂的插入稳定性,先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再进行插入处理。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时,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乙醇溶液中,超声处理10分钟,然后加入二氧化硅继续超声20分钟,超声采用超声波纳米分散处理器。
将含有氨基活性基团的有机抗菌剂与氧化石墨烯结合后,再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提高氧化石墨烯插入的成功率,先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然后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两次插入结束后,使得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同时具备了有机抗菌剂与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选用聚六亚甲基胍盐酸盐。
在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时,可以通过选用多种不同分子链长度的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插层剂的分子链越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将增加的越多。当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得到多种不同层间距的层状双氢氧化物。
将纳米抗菌剂和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均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所得的每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分别与基础原料进行共混,再分别制成多个厚度相同的薄膜。
将薄膜根据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依次进行叠放,再对叠放后的多个薄膜进行热压处理,得到用于制备管本体的材料。由于每个薄膜内均含有第二抗菌层,且任意相邻的两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层间距不同,定义每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为一个第二抗菌层,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的抗菌剂浓度将有所不同。
在将该材料用于制备成管本体时,沿管本体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的浓度逐渐增加。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管本体上设置多个第二抗菌层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基础原料,基础原料为PE(聚乙烯)和甲基乙基硅橡胶的共混物。
将铜类和锌类的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了提高此类无机纳米抗菌剂的插入稳定性,先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再进行插入处理。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时,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乙醇溶液中,超声处理30分钟,然后加入二氧化硅继续超声50分钟,超声采用超声波纳米分散处理器。
将含有氨基活性基团的有机抗菌剂与氧化石墨烯结合后,再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提高氧化石墨烯插入的成功率,先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然后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两次插入结束后,使得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同时具备了有机抗菌剂与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选用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和卡那霉素的混合物。
在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时,可以通过选用多种不同分子链长度的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插层剂的分子链越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将增加的越多。当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得到多种不同层间距的层状双氢氧化物。
将纳米抗菌剂和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均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所得的每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分别与基础原料进行共混,再分别制成多个厚度相同的薄膜。
将薄膜根据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依次进行叠放,再对叠放后的多个薄膜进行热压处理,得到用于制备管本体的材料。由于每个薄膜内均含有第二抗菌层,且任意相邻的两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层间距不同,定义每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为一个第二抗菌层,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的抗菌剂浓度将有所不同。
在将该材料用于制备成管本体时,沿管本体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的浓度逐渐增加。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管本体上设置多个第二抗菌层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基础原料,基础原料为PP(聚丙烯)、二甲基硅橡胶、甲基乙基硅橡胶和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的共混物。
将银类、锌类和钛类的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了提高此类无机纳米抗菌剂的插入稳定性,先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再进行插入处理。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时,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乙醇溶液中,超声处理20分钟,然后加入二氧化硅继续超声40分钟,超声采用超声波纳米分散处理器。
将含有氨基活性基团的有机抗菌剂与氧化石墨烯结合后,再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为提高氧化石墨烯插入的成功率,先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然后将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两次插入结束后,使得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同时具备了有机抗菌剂与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依替米星的混合物。
在使用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时,可以通过选用多种不同分子链长度的插层剂,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插层剂的分子链越长,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将增加的越多。当氧化石墨烯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得到多种不同层间距的层状双氢氧化物。
将纳米抗菌剂和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均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将所得的每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分别与基础原料进行共混,再分别制成多个厚度相同的薄膜。
将薄膜根据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依次进行叠放,再对叠放后的多个薄膜进行热压处理,得到用于制备管本体的材料。由于每个薄膜内均含有第二抗菌层,且任意相邻的两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层间距不同,定义每个薄膜内的层状双氢氧化物为一个第二抗菌层,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的抗菌剂浓度将有所不同。
在将该材料用于制备成管本体时沿管本体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的浓度逐渐增加。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市售抗菌导尿管,取管本体部分,待试验用。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由多个相同薄膜制成的管本体材料。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由多个相同薄膜制成的管本体材料。但本对比例使用的薄膜单元和对比例2中使用的薄膜单元相比,本对比例使用的薄膜单元抗菌剂浓度更高。
试验例
1、菌液制备
称取4g胰蛋白胨大豆肉汤,溶解于150mL超纯水中以配制细菌液体培养基(TSB)。吸取5mL液体培养基,加入60μL冻存的细菌液,然后置于37℃恒温震荡箱中培养36h,得到活化后的菌液。活化后的菌液于3000r/min下离心15min,弃去上层液体,另加入5mL灭菌的TSB,使菌液混合均匀。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定量菌液浓度,并以TSB作为溶剂,稀释菌液至菌液浓度为106CFU/mL。
2、菌液涂覆在管本体表面并进行培养
实施例2-4和对比例提供的管本体材料,经乙醇清洗,干燥后,备用。取无抗菌能力的硅橡胶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经乙醇清洗,干燥后,备用。将各备用的材料剪裁成直径为9mm的圆片(每组五个平行样品),置于75%酒精中灭菌30min后,于灭菌PBS中洗去材料表面的酒精,然后吸取5μL的菌液均匀分布于各材料表面,并立即置于恒温(37℃)恒湿(75%)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每组的五个样品分别培养1天、10天、30天、45天、60天)。
一段时间后,将到达培养时间的材料置于1mL的灭菌PBS中并超声处理5min以将材料表面的细菌洗脱到PBS中,混合均匀后,以10倍的浓度梯度逐级稀释至合适浓度,吸取200μL的液体均匀涂抹到琼脂培养板表面,然后将接种细菌的琼脂培养板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24h以使琼脂板上的细菌增殖为肉眼可见的菌落,并对菌落数进行统计。
3、结果统计
观察并拍照记录琼脂培养板上生长的菌落情况,并对代表普通硅橡胶材料(无抗菌能力的硅橡胶材料)表面细菌的琼脂培养板中的菌落数A、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材料表面细菌的琼脂培养板中的菌落数B进行统计,计算杀菌率,杀菌率结果见表1-表5。
杀菌率(%)=1-(B)/(A)×100%
表1试验时间为1天,大肠杆菌杀菌率和金黄葡萄球菌杀菌率统计
表2试验时间为10天,大肠杆菌杀菌率和金黄葡萄球菌杀菌率统计
表3试验时间为30天,大肠杆菌杀菌率和金黄葡萄球菌杀菌率统计
表4试验时间为45天,大肠杆菌杀菌率和金黄葡萄球菌杀菌率统计
表5试验时间为60天,大肠杆菌杀菌率和金黄葡萄球菌杀菌率统计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4提供的材料,其分别由25、40、60层薄膜形成,最外层薄膜的抗菌剂浓度相同,以同样的浓度递增幅度向内层靠近;对比例2和对比例3的材料均由25层薄膜形成,对比例2的每层薄膜均与前述所说最外层薄膜相同;对比例3的每层薄膜均与实施例2中最内层的薄膜相同。
通过对比表1-5的统计结果可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得的薄膜,加以层状薄膜的热压组合形式,有助于提高导尿管的持久抗菌和稳定抗菌能力,且每个薄膜中抗菌剂的浓度进行合适的阶梯变化,以及恰当的增加薄膜的数量,有助于长期保持材料的抗菌能力。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本体、气囊、充气管路和冲洗管路,所述气囊与所述充气管路相互连通,所述气囊绕设于所述管本体外表面,所述充气管路与所述冲洗管路均位于所述管本体内;所述管本体一端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与所述气囊相邻,所述管本体内留置有导尿腔,所述引流孔与所述导尿腔相互连通;所述冲洗管路靠近所述引流孔的一端设有冲洗口,所述冲洗口与所述导尿腔相互连通;所述气囊与所述管本体分别设置有第一抗菌层和多个第二抗菌层,所述第一抗菌层布设于所述气囊外表面,多个所述第二抗菌层沿所述管本体的厚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
其中,在所述管本体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抗菌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基础原料,所述基础原料包括PVC、PU、PP、PE、乳胶、二甲基硅橡胶、甲基乙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和氟硅橡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将银类、铜类、锌类或钛类的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
将含有氨基活性基团的有机抗菌剂与氧化石墨烯结合后,再将所述氧化石墨烯插入至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
将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与所述基础原料进行共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管本体的外表面至内表面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抗菌层所含抗菌剂的浓度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将银类、铜类、锌类或钛类的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之前,还包括将所述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纳米抗菌剂分散至具有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中包括以下处理步骤:
将纳米抗菌剂分散至乙醇溶液中,超声处理10-30分钟,然后加入所述二氧化硅继续超声20-50分钟,超声采用超声波纳米分散处理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氧化石墨烯插入至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之前,还包括以下处理步骤:
将所述纳米抗菌剂插入至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再使用插层剂使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增大,然后将所述氧化石墨烯插入至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使用多种不同分子链长度的插层剂分别对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进行插层处理,待所述氧化石墨烯插入至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后,得到多种不同层间距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再将每一种层状双氢氧化物分别与所述基础原料进行共混,制成多个厚度相同的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层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明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薄膜根据所述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层间距依次进行叠放,再对叠放后的多个薄膜进行热压处理,得到用于制备所述管本体的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抗菌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外表面设置所述第一抗菌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镀膜、涂敷或浸泡的方式将抗菌试剂负载至所述气囊外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65346.9A CN112354067B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65346.9A CN112354067B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54067A CN112354067A (zh) | 2021-02-12 |
CN112354067B true CN112354067B (zh) | 2022-08-26 |
Family
ID=74512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165346.9A Active CN112354067B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54067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30105A (ja) * | 1996-10-30 | 1998-05-19 | Toagosei Co Ltd | 抗菌防黴性組成物 |
CN1762219A (zh) * | 2005-10-28 | 2006-04-26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复合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203379468U (zh) * | 2013-07-13 | 2014-01-08 | 南京辉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无痛超滑抗菌导尿管 |
CN103891776A (zh) * | 2013-11-28 | 2014-07-02 | 龙岩学院 | 含稀土-铜/锌的无机-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897203A (zh) * | 2017-10-11 | 2018-04-13 | 河南师范大学 | 一种含银离子的镍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2020
- 2020-10-27 CN CN202011165346.9A patent/CN11235406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30105A (ja) * | 1996-10-30 | 1998-05-19 | Toagosei Co Ltd | 抗菌防黴性組成物 |
CN1762219A (zh) * | 2005-10-28 | 2006-04-26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复合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203379468U (zh) * | 2013-07-13 | 2014-01-08 | 南京辉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无痛超滑抗菌导尿管 |
CN103891776A (zh) * | 2013-11-28 | 2014-07-02 | 龙岩学院 | 含稀土-铜/锌的无机-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897203A (zh) * | 2017-10-11 | 2018-04-13 | 河南师范大学 | 一种含银离子的镍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蒙脱石型有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高灵娟;《硕士单子期刊 工程科技I辑》;20200215;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54067A (zh) | 2021-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479795A (en) | Antimicrobial polymer compositions | |
US4343788A (en) | Antimicrobial polymer compositions | |
US6183764B1 (en) | Microbicide treated polymeric materials | |
US7147625B2 (en) | Leg bag accessory | |
JP5095608B2 (ja) | 殺菌効果を備えたカテーテル・アセンブリ | |
CN102406959B (zh) | 一种含有聚维酮碘的液体创口贴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20354985A1 (en) | Anti-Microbial Medic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 |
CN105419332B (zh) | 一种抗菌型复合材料及其制法和用途 | |
US20090076480A1 (en) | Active Ingredient-Containing Silicone Elastomers | |
CN102091346A (zh) | 用于急性创伤的细菌纤维素基抗菌干膜及其制备和应用 | |
US20090255536A1 (en) | Biofilm-Inhibiting Catheters and Tubings | |
CN101411898B (zh) |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抗菌导尿管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361991A (zh) | 一种缓释型抗菌医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 |
EP1813293A2 (en) | Anti-infective medical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 |
EP1183058B1 (en) | Anti-infective medical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 |
CN102010514A (zh) | 含有纳米银及多孔结构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 |
CN112354067B (zh) | 一种复合抗菌导尿管 | |
US6838050B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anti-infective activity to a medical device | |
Wenzler-Röttele et al. | Comparison in a laboratory model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a urinary closed system bag with double non-return valve and that of a single valve system | |
CN108329496A (zh) | 一种壳寡糖纳米银/氧化石墨烯修饰的医用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597009A (zh) | 纳米抗菌导尿管 | |
JPH08141088A (ja) | 弁付きカニューレ | |
CN116077708B (zh) | 一种负载药物的长效防感染抗菌消毒液晶膜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1841011U (zh) | 含有纳米银及多孔结构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装置 | |
KR100859156B1 (ko) | 유치 도뇨관 삽입환자의 회음부 간호용 아로마 에센셜 오일의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회음부 처치도구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