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1709A - 一种手持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1709A
CN112351709A CN201980026589.3A CN201980026589A CN112351709A CN 112351709 A CN112351709 A CN 112351709A CN 201980026589 A CN201980026589 A CN 201980026589A CN 112351709 A CN112351709 A CN 112351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plate body
bending
pane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65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1709B (zh
Inventor
李家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iq Priva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iq Priva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iq Private Ltd filed Critical Geniiq Private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51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1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5/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B31D5/04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including folding or pleating, e.g. Chinese lanter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1/00Table-ware
    • A47G21/02Forks; Forks with ejectors; Combined forks and spoons; Salad ser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D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NOT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B31B OR B31C
    • B31D5/00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B31D5/0039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for making dunnage or cushion pads
    • B31D5/006Multiple-step processes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articles for making dunnage or cushion pads including controlled deformation of flat material, e.g. pleating, corrugating or embo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1MAKING ARTICLES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WORKING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FMECHANICAL WORKING OR DEFORMATION OF PAPER, CARDBOARD OR MATERIAL WORKED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PAPER
    • B31F1/00Mechanical deformation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e.g. in combination with laminating
    • B31F1/0003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flattening or rim-rolling; 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or rim-rolling combined with joi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1F1/0006Bending or folding; Folding edges combined with joining; Reinforcing edges during the folding thereof
    • B31F1/0009Bending or folding; Folding edges combined with joining; Reinforcing edges during the folding thereof of plates, sheets or webs
    • B31F1/0012Bending or folding; Folding edges combined with joining; Reinforcing edges during the folding thereof of plates, sheets or webs combined with making folding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able Equipment (AREA)
  • Carton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板体。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一顶面、一底面、一第一径向端、一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一第二侧端及一周向边缘。周向边缘包括一前缘、一后缘、一第一侧缘及一第二侧缘。延伸片状体还包括至少一上弯曲线、一第二上弯曲部及一连接部。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第一下弯曲线及一第二下弯曲线。

Description

一种手持工具
优先权声明:
本申请基于具相同发明名称的PCT国际申请案第PCT/IB2019/053169号,并在此主张其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技术领域涉及手持工具,尤其涉及以一片状板体形成的手持工具或器皿。
背景技术
相对于通过块状物质生产工具,由片状板体生产手持工具或器皿能够节省成本。
US20140238987A1描述一种带有一勺杯部及一勺柄部的可折叠勺子。勺柄部包括顶部折叠部及底部折叠部,勺杯部由一可折叠物质形成的单一片体形成。
Singapore注册的30201703913Y及30201703914W设计涉及一勺子。
Singapore注册的30201703916PY及30201703915R设计涉及一勺子。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制造的对环境及使用者友好的结构稳定的手持工具。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板体。板体呈平状的延伸状结构。板体基本呈对称结构,尤其相对于径向轴对称。下文如果没有特别强调,对称指的是相对于板体轴对称。
板体包括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一第一径向端、一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一第二侧端。板体的一圆形模切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板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延伸于板体的侧缘之间的实质连续的上弯曲线,该上弯曲线包括一第一上弯曲部、一第二上弯曲部及一连接部。上弯曲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角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从而形成一顿顶并且至少一部分呈圆形。
“实质连续”在本文含义为直线可以包括被非连续部分或者断点断开的连续部分。
鉴于上弯曲线的设置,板体沿径向方向可被划分为三个区域:一由后缘延伸至侧缘处的上弯曲线的直线部分的末角处的手持部,一由前缘顶部延伸至顶部的功能部以及一设置于手持部及功能部之间的中间部。
基于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及/或工具的具体目的,功能部的形状及尺寸可能会产生较大变化。
具体的,板体功能部可以具有一实质光滑的或者圆形的轮廓线以形成勺子或者类似于勺子的工具,如铲子、铁楸及漏斗等。
功能部还可包括一尖状轮廓线以形成各种几何形状的叉子或类似于叉子的工具。
功能部进一步包括孔洞或不同数量和尺寸的穿孔,以使板体形成滤网或过滤器。
板体进一步包括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上弯曲部之间的第一下弯曲线,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上弯曲部之间的第二下弯曲线,以及一位于下弯曲线、上弯曲线及后缘之间的中间区域或中间通道。
弯曲线能够以预定的方式方便板体的弯曲或折叠,从而方便板体折叠形成一意欲形状的手持工具。
由于中间区域位于下弯曲线、上弯曲线及后缘之间,下弯曲线之间会形成一个不存在弯曲线的延伸中间通道。工具形成后,因为在折叠状态下,中间通道能够在板体的两个下弯曲部之间建立或形成一延伸的能够形成板体的一特定稳定结构及承载结构的高原结构,因此,中间通道能够提供给工具稳定性。
顿顶以及至少部分呈圆形的顶部能够将工具前部分的压力分散至顶部边缘。这意味着挤压板体所导致的板体被破坏的风险将被降低。使用者被顶部锋利边缘伤害的风险也被降低。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下弯曲线延伸于后缘及第一侧缘之间,第二下弯曲线延伸于后缘及第二侧缘之间,从而使板体的后缘处形成两个翼型部。
板体后缘的翼型部用于形成手持工具的一舒适手柄。
下弯曲线在连接部处中间部分处宽度较宽。具体的,每个下弯曲线包括一实质的径向直线部及一圆弧部,圆弧部形成中间区域或中间通道宽度的加宽部分。板体后缘区域处下弯曲线的直线部分沿径向的设置以及顶部的设置在该区域内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保护结构,此结构能够给予工具山脊线或一承载结构。
下弯曲线的直线部分可延伸至板体的后缘。下弯曲线的直线部分延伸至板体的后缘能够方便沿下折叠线精准折叠工具,尤其是在后缘区域精准折叠。
下弯曲线的直线部分在后缘处的端点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
下弯曲线末端的缺口能够方便板体在后缘处弯曲。
与此同时,顶部的加宽部分能够降低此处区域的压力从而提供一更稳定的结构。
第一上弯曲部及第二上弯曲部之间的夹角介于20-66度,更具体的介于26-35度。
通过于该区间内选择上弯曲部的夹角,能够形成多种定制工具。
每个下弯曲线与上弯曲线在顶部相对且相邻的连接点处连接。
通过在顶部区域提供下弯曲线与上弯曲线的连接点,可通过在顶部区域提供可控制的折叠性能从而方便工具从板体中的形成。
在连接点处,上弯曲线及相对的下弯曲线之间的夹角介于60-90度,尤其介于80-90度。通过预先选择或设置上弯曲线与相对的下弯曲线在连接点处的夹角,能够避免折叠过程中产生尖锐的角,并且能够提升板体在顶部区域处的折叠可控性。
顿顶及圆顶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光滑形状。具体的,顶部具有一圆形或者一带圆角的扁平尖部。顶部的光滑形状能够缓和板体中的压力分散从而降低顶部区域处的最大压力。
板体的至少一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包括实质连续的弯曲沟槽的弯曲线。
形成沟槽的技术因板体的基础材质不同而异。
具体的,沟槽可通过在板体相对的表面刻痕或铸造形成。沟槽还可通过挤压、模切以及激光磨削等技术形成。
通过刻痕或铸造在板体内形成沟槽能够方便形成所需要的弯曲线的样式。
下弯曲线可于板体的顶面形成沟槽。
通过于板体的顶面形成沟槽,可使板体沿弯曲线处的力量变弱,从而使板体容易沿弯曲线向下弯曲或折叠。
上弯曲线可于板体的底面形成沟槽。
通过于板体的底面形成沟槽,可使板体沿弯曲线处的力量变弱,从而使板体容易沿弯曲线向下弯曲或折叠。
弯曲线的沟槽具有一圆形或实质长方形的外轮廓,其深度及宽度的比介于1至5,尤其介于2至4。刻痕的深度介于板体厚度的10-30%,具体厚度取决于板体的材质。
至少一弯曲线还可通过在一额外的材料层上以预设的弯曲线路径印刻形成。通过形成额外材料层,可使弯曲线具有不同于板体基本材质的力学特点,板体的弯曲性可得到局部调整从而使板体在某一方向的折叠性能强于另一方向,进而方便板体的弯曲或折叠。
沟槽的轮廓及确定的维度取决于板体的材质、厚度以及目的。
板体包括可降解及/或可回收材质,尤其是获得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可持续发展林业局(SFI)、林业管理委员会(FSC)以及美国材料安全检验机构(ASTM)等类似机构的认可。
下述以非穷尽的方式列举一些可能使用的物质:
FSC/SFI认可的:可降解及可回收的ASTM D6868。这些材质(如nano纤维、NCF/微纤维化-MFC纸)不易损伤、不溶于水且抗撕裂,
不含BPA(双酚-A)、不含乳胶材质、TRP(热塑性橡胶)以及TPE(热塑性弹性体),
可承受-103至500F度热稳定性的高级别食品级硅胶及弹性体。其无黏性、无毒、延展性强、伸缩性强并且压力小。进一步的,其无气味无味、抗霉抗菌且疏水。
板体材质还可包括FRP(纤维玻璃加强塑料)、微晶格、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碳酸酯、纳米管等类似物。
具体的,基于板体的纸质材质,材质的密度介于230-350g/m2,或者介于250-400g/m2
基于板体的纸质材质,纸质颗粒的方向可选择设置为与板体径向方向平行。
基于纸质颗粒的径向方向,板体形成的工具的稳定性得到增强。
在一相反方向,尤其在后缘及板体侧缘端点之间的手持部上设有高处或实质呈圆形的凸起及/或延伸片状体。
由于高处或凸起的存在,工具的摩擦性能得到增强。进一步的,由于板体手持部处高处或凸起的存在,工具手持部的握持性得到增强,使得工具方便被握持。
板体具有一实质的尖部形状,以使板体后缘的宽度小于功能部的宽度。具体的,侧缘包括分别与对称轴呈一倾斜角的直线部以使板体后缘的宽度小于功能部的最大宽度,尤其是小于功能部介于顶部及前缘尖部之间的宽度。
板体此尖部形状的形成使工具具有一较窄手柄及一较宽功能部。与此同时,尖部形状能够节省生产板体的材料。具体的,在板体具有尖部形状时,由同一片体大批量生产板体时,沿交错方向模切板体能够节省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弯曲线的方向设置有额外弯曲线。具体的,在中间区域设置有与对称轴平行的额外的下弯曲线。
通过提供额外的弯曲线,弯曲力沿多个下弯曲线分散,从而降低每个弯曲线的弯曲角度以及板体的压力。
进一步的,还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实质平状的延伸片体。板体包括两个可弯曲侧翼部,尤其在板体手持部、板体径向对称轴的中间区域或中间通道处设置有侧翼部,且在中间通道的一末端设置有部分具有圆曲的碗部。碗部具体包括板体形成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部。
侧翼部及中间通道部分被下弯曲线区分开,碗部通过一上弯曲线与中间通道及侧翼部区分开,从而使中间通道及侧翼部之间的上弯曲线处形成一顶部。板体平面的侧翼部尤其是相对于中间通道处形成一弯曲部,从而释放沿碗部周边及碗部的顶部区域处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折叠板体侧翼部的过程中,中间通道或中间通道区域处形成一中脊线。
由于侧翼部在折叠过程中能够释放压力,碗部的平面几何结构不会蓄积过多能量,进而不会产生机械波动,当人为地沿某一方向或另一方向从平板的初始位置晃动碗部的尖端时,部分能量会得到释放,从而使工具在三维方向上结构稳定。
具体的,板体包括一后缘及一尖部,并且中间通道由后缘及顶部之间的区域延伸至后缘及/或顶部。
上弯曲线包括两个分别处于板体的侧缘的端点及顶部的上弯曲部连接点。具体的,上弯曲部对称设置并且实质呈直线。
上弯曲线处于末角及顶部之间的直线部分使得弯曲板体形成工具时形成的压力得到降低。
与此同时,通过将侧翼部由板体的主平面移动开,侧缘的末角与侧翼部一同移除。这意味着末角从板体的主平面被移除,尤其是在中间通道处被移除,移除至一与板体的对称轴垂直的平面上,从而形成碗部。
在形成工具时,末角是否相交可帮助判断侧翼部是否被正确的弯曲。
顶部具有一光滑的,至少部分圆形或分段圆形结构。顶部的该形状能够降低该区域被使用者破坏的风险。
中间区域靠近顶部处具有一加宽部。
通过将顶部靠近中间区域处加宽,中间区域为顶部支撑从碗部的侧部传递的压力提供了较宽的支持。
具体的,由于中间区域在顶部处加宽以及顶部的顿形及圆形结构,碗部前端的压力被分散至顶部的周边,从而降低了挤压顶部周围区域所造成的板体被破坏的风险。
板体,尤其是板体的侧翼部,可以设置磁吸材质。具体的,磁吸材质或磁吸条可层压或嵌入板体的侧翼部中。
侧翼部中的磁吸材质能够在工具即使不处于使用状态时,仍使侧翼部靠近并处于折叠状态从而使使用者不必施加弯曲力。
本申请另外提供利用板体生产一手持工具的工艺。该工艺包括提供一平状片状体。
任何合适的材质均可适用于该片状体,具体选择依据板体所形成的工具的用途。
片状体可为纸、硅胶或者金属基质。
具体的,片状体包括FDA认可的可降解或可回收食品安全级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纸,尤其是密度介于230-350g/m2之间的纸。
该工艺进一步包括提供辅助弯曲手段,例如提供设置于预定位置的下弯曲线及至少一上弯曲线,以及沿预定方式模切纸片以使板体沿延伸状对称方向模切。通过沿上弯曲线及下弯曲线折叠板体能够形成一预定形状的手持工具。
一盲切工艺可用于从纸片中模切出板体。盲切工艺尤其适用于通过使用盲切工具从多个片体中模切多个具有相同形状的板体。
弯曲线可通过在片体上通过刻痕或铸造形成表面沟槽。激光膜切可用于模切板体及/或提供沟槽。通过采用激光模切,可方便调整模切方式。
铸造沟槽适用于批量生产具有相同形状的板体。
在同一片体上沿交错方向模切具有尖部形状的板体能够大量节省片体用材。
片体包括与板体径向轴平行的晶粒定向纸。
纸质晶粒的径向方向能够增加板体所形成工具的摩擦力。
该工艺进一步包括板体中高处的形成。高处或凸起为手持工具提供额外摩擦力并且能提高使用者的握持度。凸起可通过在板体上铸造或盲板压花形成。因此,凸起形成较方便。
该工艺进一步包括在板体上形成至少一层加固层以提供一加固结构。具体的,加固层选自硅胶、金属或塑料材质,该加固层形成在板体在形成工具中暴露于压力或张力过程中的关键位置。
加固结构包括一嵌入层,如嵌入在片状材质中的材质层。加固结构包括一模制形成的,尤其是挤压模制成型的硅胶层。
加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与形成于板体内的凸起类似的嵌入结构。
该工艺进一步包括在板体上提供颜色标记。具体的,颜色标记可用于标记方便使用的折叠线及功能部。
该工艺适用于批量生产,其中,一个片体可批量生产二到多个板体。
通过批量生产工艺可减少生产板体的时间及材质。
具体的,在一批量生产工艺中,板体在片体上平行设置且方向交错。
通过该设置,带有尖部结构的板体可在片体上相邻设置。
本申请另外提供一通过折叠板体所形成的手持工具。
基于所选材质、工具的目的以及特定设计的不同,工具的具体形状及维度也不同。
具体的,基于板体的具体设计,可形成不同勺子,如茶勺、咖啡勺、甜点勺、沙拉勺、品尝勺、汤勺、大勺等类似物。同样的,板体还可形成多种厨房器皿或类似叉子的工具。
通过改变功能部的弯曲方向,可形成反向勺子,以作为一漏斗或器皿使用,且可用于食用酸奶、冰淇淋、豆腐等类似食物。由于功能部的前端与侧翼部相对于中间区域的平面沿相同方向弯曲,该反向勺子同样能够形成一能量稳定、结构稳定且摩擦力稳定的结构。
下述一用于形成手持工具的板体。换句话说,板体可折叠形成一意欲的手持工具。在一实施例中,手持工具为一杯子。广义上,杯子涉及一碗、一容器或一铲子。
板体包括一平状的延伸片状体。
平状的延伸片状体包括两个相反主面,即顶面和底面。
片体还包括一第一径向端、一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及一第二侧端。第一径向端与第二径向端相对设置。第一侧端与第二侧端相对设置。
片体还包括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进一步的,平状的延伸片状体包括部分体育场结构。
部分体育场结构包括一圆形上弯曲线、一第一直线下弯曲线及一第二直线下弯曲线。
圆形上弯曲线的第一末端与第一直线下弯曲线的第一末端邻接,圆形上弯曲线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下弯曲线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直线下弯曲线的第二末端第二直线下弯曲线的第二末端邻接。
圆形上弯曲线、第一直线下弯曲线及第二直线下弯曲线的此设置能够使部分体育场结构弯曲形成手持工具-杯子的容器部。
容器部包括一锥体结构。圆形弯曲线为容器部提供一顿顶结构。换句话说,顿顶结构能提高容器的支撑力并不会切割伤害到手持工具容器部的使用者。
平状的延伸片状体通常包括一个长方形部。
该长方形部包括至少一径向下弯曲线、至少一纵向上弯曲线以及相对应的至少一纵向下弯曲线。
具体的,径向下弯曲线、纵向上弯曲线及纵向下弯曲线呈直线。
径向下弯曲线由后缘向前缘方向延伸。
纵向上弯曲线由径向下弯曲线向第一侧缘方向延伸,纵向下弯曲线由径向下弯曲线向第二侧缘方向延伸。纵向上弯曲线与纵向下弯曲线相邻。
径向下弯曲线、纵向上弯曲线及纵向下弯曲线呈直线以方便长方形部弯曲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手持部原则设置。
上弯曲线通常包括一设置于板体底面的刻痕线。刻痕线涉及一个窄浅道、一个弯曲槽或者一个窄长压痕区,以方便弯曲或折叠板体以形成一意欲的手持工具。刻痕线的深度及宽度基于板体的目的、材质及厚度做调整。
同样的,下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的刻痕线。
长方形部包括至少一对翅部盲切线。这些盲切线方便板体折叠。使用时,翅部弯曲以形成容器部的侧支撑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长方形部进一步包括一对模切线。
在另一实施例中,长方形部包括两对模切线。
直线径向下弯曲线包括一直线径向下弯曲部。此结构通常设置于一较薄板体。
直线径向下弯曲线还可包括两个直线径向下弯曲部,其靠近设置。此结构通常设置于一较厚板体。双层弯曲部方便厚板体折叠。
直线纵向上弯曲线可包括一直线纵向上弯曲部,与此同时,直线纵向下弯曲线对应的包括一直线纵向下弯曲部。两个弯曲部使得板体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手持部。
可替换的,直线纵向上弯曲线可包括两个直线纵向上弯曲部,与此同时,直线纵向下弯曲线对应的包括两个直线纵向下弯曲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直线纵向上弯曲部靠近设置,同时,两个直线纵向下弯曲部对应的也靠近设置。此结构通常设置于一较厚板体,方便厚板体折叠。
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直线纵向上弯曲部远离设置,同时,两个直线纵向下弯曲部对应的也远离设置。此结构使得板体的延伸部分在两个部位弯曲以形成板体的手持部。
板体还包括一缺口,缺口设置于直线纵向上弯曲线以及相对应的直线纵向下弯曲线的相交处。缺口可容置板体材质的厚度。板体被弯曲时,弯曲部位尤其是拐角处通常会扩大。扩大区域会阻碍板体的弯曲。缺口用于容置扩大区域并方便板体的弯曲。
缺口通常具有一梯形结构用于容置上述板体的扩大区域。
板体通常包括一第一直线上弯曲部及一第二直线上弯曲部。
第一直线上弯曲部由圆形弯曲线延伸至第一侧缘。同样的,第二直线上弯曲部由圆形弯曲线延伸至第二侧缘。
第一直线上弯曲部及第二直线上弯曲部方便弯曲部分体育场结构以形成手持工具的容器部。
板体还可包括硅胶材质、食品级纸材质以及其它材质。
下述由上述板体折叠形成的一手持工具。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一模制板体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即一勺子或一铁楸。模制板体包括两个分离预定距离的大致平面结构。
模制板体通过施加压力工艺形成。该工艺包括加热及/或干燥步骤。该工艺的一个实例为泵模制。
具体的,模制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
延伸片状体包括一顶面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片体还包括一第一径向端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延伸于板体的两个相对的侧缘间。附加弯曲分离带用于弯曲。换句话说,附加弯曲分离带是可弯曲的。附加弯曲分离带在板体折叠形成手持工具之前处于未弯曲状态。
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一第一分离部、一第二分离部及一连接分离部。连接分离部的一端与第一分离部的一端连接,连接分离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分离部的一端连接。
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连接分离部提供一顿顶,该顿顶至少部分呈圆形。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下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下弯曲线。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第一片体设置于第一平面内,第二片体设置于第二平面内。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间隔预定距离。
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距离方便板体折叠形成一工具。同时方便使用者仅需将板体的侧缘相对挤压即可弯曲板体形成一勺子。
弯曲线通常设置于板体的一侧边上。弯曲线可通过一单一模制工艺步骤即可形成。弯曲线的生产及凸出仅需要一个模具。这与其它需要两个模具并且需要至少两步生产弯曲线的工艺不同。由于弯曲线通过相同模具生产,此工艺能够节省成本并且提供准确的弯曲线位置。
本申请的另一实例提供一进一步的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即一勺子或一铁楸的模制板体。该模制板体包括两个大致的片体。一个片体用于弯曲形成勺子的容器部,另一片体用于弯曲形成勺子的手持部。
具体的,模制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
延伸片状体包括一顶面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片体还包括一第一径向端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延伸于板体的两个相对的侧缘间。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一第一分离部、一第二分离部及一连接分离部。
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连接分离部提供一顿顶,该顿顶至少部分呈圆形。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下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下弯曲线。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一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一勺子的手持部。
容器部用于混合及盛接食物。容器部同样用于铲起或容置食物或液体。手持部用于方便使用者握持勺子。
模制板体的形状方便板体折叠形成一工具。其形状使得使用者仅需要将板体的侧缘相对挤压即可弯曲板体。
板体还包括至少一上述所述特征。
下述一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及手柄锁固缝的勺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第一勺状板体。
广义上,勺子还涉及一长柄勺子、一铲子及一铁楸。
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片体在折叠形成勺子之前通常呈平状。
延伸片状体包括一顶面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片体还包括一第一径向端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延伸于板体的两个相对的侧缘间。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一第一分离部、一第二分离部及一连接分离部。
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连接分离部提供一顿顶,连接分离部与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连接。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下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下弯曲线。
广义上,这些下弯曲线可被上弯曲线取代。
本体可轻易沿下弯曲线方向向下弯曲。换句话说,板体与下弯曲线连接的部分可轻易向下弯曲。同样的,板体与上弯曲线连接的部分可轻易向上弯曲。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一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一勺子的手持部。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及至少一对手柄锁固缝。
一勺体依附槽设置于延伸片状体的第一侧缘,另一勺体依附槽设置于延伸片状体的第二侧缘。当板体被折叠形成一勺子时,使用者可将勺子放置于碗或杯子的边缘,其中,勺体依附槽被边缘支撑。
勺体依附槽在勺子不使用时方便其处于支撑位置以保持勺子清洁。
一手柄锁固缝设置于延伸片状体的第一侧缘,另一手柄锁固缝设置于延伸片状体的第二侧缘。当板体被折叠形成勺子时,使用者可将相对设置的手柄锁固缝相互锁固。相互锁固机构能将板体相对的部分彼此固定使其形成勺子的一手持部。
手柄锁固缝可用于形成一稳定的手持部。
本申请的一实例中,第一及第二下弯曲线设置于板体的一侧缘上。如此可采用一个模具通过一个步骤形成这些弯曲线。如此可降低成本并提高所生产的弯曲线的位置精准度。
下述一带有圆颈部的手柄锁固缝的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第二勺状板体。
第二勺状板体及第一勺状板体具有相似结构。
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板体在未被折叠形成勺子之前呈平状。
延伸片状体包括一圆颈部及至少一对手柄锁固缝。
圆颈部设置于片体的一容器部及一手持部之间。圆颈部方便板体弯曲形成勺子。
一手柄锁固缝设置于该延伸片状体的第一侧缘,另一手柄锁固缝设置于该延伸片状体的第二侧缘。当板体被折叠形成勺子时,使用者可将相对设置的手柄锁固缝相互锁固。相互锁固机构能将板体相对的部分彼此固定使其形成勺子的一手持部。手柄锁固缝可用于形成一稳定的手持部。
下述一设置有勺体依附槽、一对手柄锁固缝及一指手持部的指勺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指勺的第三勺状板体。
第三勺状板体及第一勺状板体具有相似结构。板体包括一呈平状的延伸片状体。
指勺状板体包括一用于容置使用者手指的手持部。当板体被折叠形成一勺子时,手持部同样被折叠且其包括一内中空部。该内中空部用于成型以容置一使用者的手指。内中空部紧密包围手指以使手指能够移动勺子。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勺体依附槽。
下述包括一开设有穿孔的弯曲线的勺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第四勺状板体。
第四勺状板体及第一勺状板体具有相似结构。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片体在被折叠形成勺子之前通常呈平状。
片体包括一第一下(或上)弯曲线以及一第二下(或上)弯曲线。第一下弯曲线以及第二下弯曲线包括多个穿孔。穿孔涉及开口或通孔/盲孔。
穿孔方便将板体沿弯曲线相对的部位弯曲。尤其在板体较厚时有用。较厚板体能够形成一稳定勺子。
板体的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也可包括多个穿孔。
延伸片状体还可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上的勺体依附槽。
延伸片状体还可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下述一设置有勺体依附槽及手柄锁固缝的指叉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第一叉状板体。
延伸片状体包括一顶面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片体还包括一第一径向端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一第一侧端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延伸于板体的两个相对的侧缘间。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一第一分离部、一第二分离部及一连接分离部。
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连接分离部提供一顿顶,连接分离部与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连接。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下(或上)弯曲线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下(或上)弯曲线。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围成一第一片体,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围成一第二片体。
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一尖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一手持部。
前缘包括用于形成叉子尖头的狭槽。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叉子依附槽。当板体被折叠形成一叉子,使用者可将叉子放置在碗或杯子的边缘,叉子依附槽被边缘支撑。
叉子依附槽在叉子不使用时方便其处于支撑位置以保持叉子清洁。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下述一设置有一圆颈部的叉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第二叉状板体。
第二叉状板体与第一叉状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延伸片状体包括一设置于一容器部及一手持部之间的圆颈部。延伸片状体还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之间的手柄锁固缝。
下述一设置有叉子依附槽、一对手柄锁固缝及一指手持部的指叉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第三叉状板体。
第三叉状板体与第一叉状板体具有相似部件。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
片体包括一用于容置使用者手指的手持部。当板体被折叠形成一叉子时,手持部同样被折叠且其包括一内中空部。该内中空部用于成型以容置一使用者的手指。内中空部紧密包围手指以使手指能够移动叉子。
延伸片状体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延伸片状体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叉子依附槽。
下述包括一开设有穿孔的弯曲线的叉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第四叉状板体。
第四叉状板体及第一叉状板体具有相似结构。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
延伸片状体包括一第一下(或上)弯曲线以及一第二下(或上)弯曲线。第一下弯曲线以及第二下弯曲线包括多个穿孔。
穿孔方便将板体沿弯曲线相对的部位弯曲。尤其在板体较厚时有用。较厚板体能够形成一稳定勺子。
板体的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也可包括多个穿孔。
延伸片状体还可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上的勺体依附槽。
延伸片状体还可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下弯曲线可于板体的至少一表面上形成一弯曲沟槽。
同样的,附加弯曲分离带也可于板体的至少一表面上形成一弯曲沟槽。
第一弯曲线及第二弯曲线通常设置于板体的同一侧。由此仅需要一个模具通过一步即可生产出这些弯曲线,从而降低生产板体上的这些弯曲线的成本。
下述一带有一盖子的容器,盖子上设置有一指叉状/勺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容器。容器包括一盖子,盖子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板体。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例中,板体贴覆于盖子。
下述一盒子,盒子表面的一部分设置有一上述叉状/勺状板体。
本申请提供一包括一延伸面的盒子。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上述提到的勺状/叉状板体。
附图说明
下图将以更加详细的细节描述实施例,其中
图1显示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沿图1中AA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3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沿图4中BB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6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沿图6中CC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8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沿图8中DD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10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显示沿图15中EE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17显示图15板体的一扩展例的一横截面图,
图18显示图15板体的另一扩展例的一横截面图,
图19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显示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显示再一实施例中用于折叠形成一手持工具的一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23显示在一实施例中,用于生产板体的大致的平板排列方式,
图24至图37显示不同实施例中的板体的最初状态以及折叠后不同视角下的状态,
图38显示图1中板体的扩展例-用于折叠形成一带手柄的杯子的呈平状的薄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39显示由图38中薄板体折叠形成的一带手柄的杯子的一主视图,
图40显示图39中杯子的一第一透视图,
图41显示图39中杯子的一侧视图,
图42显示图39中杯子的一第二透视图,
图43显示图38中薄板体的结构,
图44显示图38中薄板体的一侧视图,
图45显示图38中薄板体沿一径向刻痕线方向折叠形成图39-42中杯子的一透视图,
图46显示图38中薄板体的一主视图,
图47显示用于进一步折叠形成图39-42所示杯子的图45及图46中的薄板体,
图48显示图1及图38中板体的扩展例-用于折叠形成一带手柄的杯子的呈平状的厚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49显示由图48中厚板体折叠形成的一带手柄的杯子的一主视图,
图50显示图49中杯子的一第一透视图,
图51显示图49中杯子的一侧视图,
图52显示图49中杯子的一第二透视图,
图53显示图48中厚板体的结构,
图54显示图48中厚板体的一侧视图,
图55显示图48中厚板体沿一径向刻痕线方向折叠形成图49-52中杯子的一透视图,
图56显示图55中厚板体的一主视图,
图57显示用于进一步折叠形成图49-52所示杯子的图55及图56中的厚板体,
图58显示图1及图38中板体的扩展例-用于折叠形成一带座体的杯子的呈平状的薄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59显示由图58中板体折叠形成的一带座体的杯子的一主视图,
图60显示图59中杯子的一侧视图,
图61显示图59中杯子的一第一透视图,
图62显示图59中杯子的一第二透视图,
图63显示图58中板体的结构,
图64显示图58中板体的一侧视图,
图65显示图58中薄板体沿一径向刻痕线方向折叠形成图59-62中杯子的一透视图,
图66显示图65中薄板体的一主视图,
图67显示用于进一步折叠形成图59-62所示杯子的图65及图66中的薄板体,
图68显示图1及图38中板体的扩展例-用于折叠形成不带手柄的杯子的呈平状的薄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69显示由图68中薄板体折叠形成的一杯子的一主视图,
图70显示图69中杯子的一第一透视图,
图71显示图69中杯子的一第一侧视图,
图72显示图69中杯子的一第二侧视图,
图73显示图69中杯子的一后视图,
图74显示图69中杯子的第二侧视图,
图75显示图68中薄板体的结构,
图76显示图68中薄板体的一侧视图,
图77显示图68中薄板体沿一径向刻痕线方向折叠形成图69-74中杯子的一主视图,
图78显示图77中薄板体的一后视图,
图79显示用于进一步折叠形成杯子的图77及图78中的薄板体,
图80显示图68板体的一扩展例,
图81显示图58板体的扩展例-一进一步的薄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82显示由图81中板体折叠形成的一杯子的一主视图,
图83显示图82中杯子的一侧视图,
图84显示图82中杯子的一第一侧视图,
图85显示图82中杯子的一第二侧视图,
图86显示图81中薄板体沿一径向刻痕线方向折叠形成图82-85中杯子的一透视图,
图87显示图86中薄板体的一主视图,
图88显示用于进一步折叠形成杯子的图82及图85中的杯子的图86及图87中的薄板体,
图89显示图1-38板体的一扩展例-一具有预定形状的板体的一俯视图,
图90显示图89中板体的一主视图,
图91显示沿图89中A-A’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92显示沿图89中B-B’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93显示图89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具有预定形状的板体的一俯视图,
图94显示沿图93中C-C’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95显示图93中一实施例沿图89中的C-C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96显示图93中一实施例沿图93中的C-C线的一横截面图,
图97-127显示多个勺状板体,其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
图97-109显示多个第一组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及手柄锁固缝,
图97显示图1及图3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一勺状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98显示图97中板体的一爆炸图,
图99显示折叠图97中板体的步骤;
图100、101、102、103及104显示图97中板体被折叠成勺子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05-109显示多个勺状板体,这些板体为图97板体的扩展例,
图110-122显示多个第二组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圆颈部及手柄锁固缝,
图110显示图97中板体的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勺状板体,
图111-122显示多个勺状板体,这些板体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
图123-127显示多个第三组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及手柄锁固缝,
图123-127还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
图128-154显示多个叉状板体,每个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
图128-138显示多个第一组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以及手柄锁固缝,
图128显示图97板体的一扩展例:一叉状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29显示图105板体的一扩展例:一叉状板体,
图130显示折叠图129中板体的步骤,
图131-135显示图129中板体被折叠成叉子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36显示图106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37显示图107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38显示图109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39-150显示多个第二组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圆颈部以及手柄锁固缝,
图139显示图110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40显示图111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41显示图112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42显示图113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43显示图114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44显示图115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45显示图116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46显示图118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47显示图119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48显示图120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49显示图121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50显示图122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51-154显示多个第三组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以及手柄锁固缝,
图151显示图123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52显示图125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53显示图126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叉状板体,
图154显示图127板体的一扩展例:另一叉状板体,
图155-167显示用作图97-154板体的锁紧机构的不同的手柄锁固缝,
图168-172显示多个盒子,每个盒子至少包括两个图97-154所示板体,
图168显示包括一侧壁的盒子,侧壁上包括多组图142中的叉状板体,
图169显示另一纸盒,该纸盒包括一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第一片体包括一图97中的勺状板体,第二片体包括一图111中的叉状板体,
图170显示一进一步的带有盖子的纸盒。盖子包括一图105中的勺状板体及一图129中的叉状板体,
图171显示一进一步带有主面的纸盒。主面包括多个图123中的勺状板体,盒子呈打开状态,
图172显示图171中盒子呈关闭的状态,
图173-183显示多个指勺状板体,每个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指勺,其中,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一对手柄锁固缝、一对用于容置一使用者的手指的指手持部,
图173显示图109中板体的一扩展例-一指勺状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74显示折叠的图173中板体的一扩展例-一进一步的指勺状板体的步骤,
图175、176、177、178、179及180显示图174中板体被折叠成一指勺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81-183显示多个指勺状板体,这些板体为图173中板体的扩展例,
图184-195显示多个指叉状板体,每个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指叉,其中,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一对手柄锁固缝、一对用于容置一使用者的手指的指手持部,
图184显示图138中板体的一扩展例-一指叉状板体的一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85显示折叠的图184中的指叉状板体的步骤,
图186、187、188、189、190及191显示图184中板体被折叠成一指叉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92显示图184中的指叉状板体的使用状态图,
图193-195显示多个指叉状板体,这些板体为图184中板体的扩展例,
图196-205显示多个容器,每个容器包括至少一个图173-195中显示的板体,
图196显示一带盖子的容器,盖子包括一图194中的指叉状板体,
图197显示图196中容器的盖子,
图198显示一带盖子的容器,盖子包括一图182中的指勺状板体,
图199显示图198中容器的盖子,
图200显示一带盖子的容器,盖子包括一图184中的指叉状板体,
图201显示图200中容器的盖子,
图202显示一带盖子的容器,盖子包括一图181中的指勺状板体,
图203显示图202中容器的盖子,
图204显示一带盖子的容器,盖子包括一指勺状板体及一指叉状板体,指勺状板体为图173中板体的扩展例,指叉状板体为图184中板体的扩展例,
图205显示图204中容器的盖子,
图206-209显示多个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手柄锁固缝以及直线弯曲线及/或弯曲部,
其中,弯曲线及/或弯曲部设有穿孔,
图206显示一勺状板体,该板体呈平状并且为图97中板体的一扩展例,
图207-209显示一勺状板体,该板体呈平状并且为图109中板体的一扩展例。
具体实施例
下文详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悉,所述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
一些实施例中的部件具有相似的部件,这些部件以相似的阿拉伯数字或字母给与标识。针对相似部件的描述,某处的描述适用于其它具有相似部件的地方,以在不限制公开的情况下避免重复赘述。
图一及图二所示实施例显示板体1,该板体用于折叠以形成一手持工具。
板体1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其具有一平整、拉长且轴对称的结构。对称轴A在图中以虚线显示。
板体1包括一顶平面2、一与顶平面相对的底平面3、一第一侧边缘4、一与第一侧边缘4相对的第二侧边缘4’、一前缘5及一后缘6。
板体1基本上包括三部分:手持部7、功能部8以及连接手持部7和功能部8的中间部9。
板体1还包括由下弯曲线10、10’以及上弯曲线11、11’形成的弯曲助力部,以用于使板体1以预定的方式弯曲或折叠以形成所欲的手持工具。
上弯曲线11在图中以虚线表示,并且,上弯曲线11在板体1相对的边缘4、4’之间延伸形成一光滑连续的结构,并且包括两个实质呈直线的上弯曲部12、12’,每个实质呈直线的上弯曲部从板体1手持部7相对的侧边缘4、4’处经过中间部9延伸至功能部8,在功能部8处形成一相对于板体1的对称轴A的斜角,以使两个上弯曲部12、12’在中间连接并在板体1的功能部8形成一个部件13所形成的顿顶。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顶部13的形状不同。图1中,顶部为圆形,曲率半径大约为5mm。
下弯曲线10在图中为实线,包括两个轴对称的光滑连续线,每个包括一从板体1的后缘6延伸到顶部13的直线部14、14’及一弯曲部15,每个下弯曲线10的弯曲部15的末端在顶部13附近的上弯曲线11处形成相对的连接点16。
下弯曲线10的直线部14、14’在靠近对称轴A的两侧水平延伸,从而形成从后缘6延伸到顶部13的直线。
本实施例中,直线部15相互平行且与板体1的对称轴A平行,因此,除了顶部区域,中间通道或中间直线在其整个长度上宽度恒定,顶部区域处中间通道的宽度取决于下延伸线10的弯曲部15。
在连接点16处,上弯曲线11包覆下弯曲线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点16处上弯曲线11和下弯曲线10之间的角度介于60至90度,更具体的介于80至90度。
上弯曲线11的上弯曲部12、12’所形成角度大概为26度。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30mm,宽度大概在40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8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40mm、63mm、27mm。
取决于设计该工具的不同目的,上弯曲线11的上弯曲部12、12’的角度不同,具体介于20至66度。
上弯曲线11的顶部13以及下弯曲线10的弯曲部15形成一与顶部13具有大致相同曲率半径的圆曲部。在本实施例中,其曲率半径大概在5mm。
板体1的手持部7形成有圆形的凸起17。
下弯曲线10的直线部14、14’末端在板体1的后缘6处形成有缺口18,后缘6大致呈直线状并具有圆角19,圆角19的曲率半径大概在2mm。
板体1的侧缘4大致呈直线状并相对于板体1的对称轴A略微倾斜,以使板体1后缘6的宽度小于板体1功能部8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前缘5呈圆形,圆形的曲率直径等同于功能部8的宽度。
后缘6处缺口18的深度大概在2mm。
板体1的长度大概在130mm,最大宽度大概在40mm。
手持部7与中间部9连接处设有延伸跨接部20。
本实施例中,延伸跨接部20设置为延伸过板体1的对称轴A的一长凸起结构。
弯曲线10、10’及11在板体表面以弯曲的沟槽的形式存在。
对于下弯曲线10、10’来说,其弯曲沟槽形成于板体1的上表面2。
对于上弯曲线11来说,其弯曲沟槽形成于板体1的下表面3。
具体实施时,为了方便识别手持部及/或弯曲辅助部,凸起部及/或弯曲辅助部可以颜色标记。
本实施例中,板体1用于制作可丢弃勺子,其材质取自药监局(FDA)认可的纸质。纸的密度大概介于300-400g/m2
板体的材质可取自各种不同的基础材质,例如纸、硬纸板、金属、硅胶或其它任何合适的材料。
具体的,板体可有FDA认可的食品安全级别的可变形及/或可回收的材质组成,包括但不限于纸,尤其是密度介于200-350g/m2及350-500g/m2的纸。
可弯折部件的深度和宽度取决于板体的材质、厚度及用途。
沿弯曲线10及11手动弯折,可轻易将板体1折叠为手持工具。
由于在板体1的不同表面沿弯曲线10、10’及11形成有弯曲区域,可轻易将板体1沿下弯曲线10向下弯曲并沿上弯曲线11向上弯曲。
弯曲线10、10’及11在板体1表面划分出四个独立区域:两个沿板体1对称轴A相对的侧翼部30、一个与沿对称轴A延伸的中间通道相对的中部区域31,以及包括功能部8并延伸过中间部9及部分顶部13的勺部32。侧翼部30由板体1后缘部6经手持部7及中间部9延伸至顶部13,在板体的侧边缘4处,侧翼部30与勺部在相对于的末角21、21’处相接,该末角同样也是上弯曲线11的末角。
下弯曲线10将侧翼部30及中部区域31间隔开。
为了使板体1形成手持工具,侧翼部30相对于中部区域31向下弯曲(相对于观者方向),箭头33所示为侧翼部30向下弯曲的方向。
与此同时,通过相对于中部区域31向下弯曲或折叠侧翼部30,中部区域31上形成一凸缘,在将板体1的下弯曲线10向下折叠的过程中,该凸缘形成于两个边缘之间。
由于中部区域31的结构稳定性,在最开始的折叠操作中,板体的径向维度保持不变,且末角21、21’向包覆中部区域31或板体1的对称轴A的方向移动,这意味着勺部32处会形成沿前缘5及侧缘向末角21、21’方向的压力,箭头40表示压力在勺部32表面的方向。
于此同时,随着侧翼部30向下折叠,侧缘4的末角21、21’同时被向下带动,这意味着末角21、21’离开图示平面或中部区域31平面被向下带动,沿包覆板体对称轴A的方向移动,从而形成勺部32。
事实上,由于末角21、21’被侧翼部30向下带,勺部32已不再是一个平面,并由一二维结构转变为一三维结构。
随着侧边缘沿上弯曲线11形成,中部区域31形成该工具的一个稳固结构。如果该工具作为勺子使用,中部区域31及侧边缘的作用在于防止勺子被使用者的嘴唇咬断。
随着侧翼部30继续向下折叠,沿勺部32表面的压力增加,将板体1的尖部22以相对于中部区域31的方向向顶部13拉近,从而使顶部13区域具有一个沿轴线的压力(图示41方向)。
随着中部区域31的宽度在顶部13处加深,以及顶部13所呈现的尖状结构,勺部32前端的压力向顶部13的宽度方向分散,从而使顶部13前侧区域处的压力降低。
顶部13前侧区域处压力的降低能够避免顶部13或者顶部13周围区域的结构被破坏。
侧翼部30折叠所带来的张力及中间张力,前部的水平面逐渐变得不稳,在该水平面里,前部或者尖部22仍处在与中部区域31相同的水平面上。
通过人为地将功能部8的尖部22向上倾斜,勺部32的前端能够向上翻转到一个稳定的位置,以降低沿方向40上的周向压力,图中箭头34所示为勺部32前端向上运动的方向。
向上旋转后,勺部32前端于功能部8上处于一个稳定位置。
具体的,通过翻转,勺部32前端以及功能部8形成一杯状结构,顶部13处于该杯状结构的最底端,板体1在此实施例中形成一前端结构稳定的小勺。
只要侧翼向下弯曲,尤其是手中握持此工具,由于碗部32处圆周方向上压力的提高,任何由此结构产生的变形在机械上都是不利的。
因此,通过相对于中部区域31折叠侧翼部30,能够形成一结构稳定的手持工具。
凸起17及跨接部20作为握持结构方便使用者手握。
图1中的板体1方便制造:纸片、硬纸、塑料、金属或者任何可以使用的材料所形成的平状物质均可制成该板体。
弯曲线基于板体具体实施例以在板体的片状结构中以预定的位置被形成。
凸起17及跨接部20的形成可通过将片状物在两个具有预定结构的相配合的工具间挤压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及跨接部通过对片状物进行盲文浮雕形成。
板体1通过对片状物进行模切以形成。
在一较大的片状物上可完成多个板体的弯曲线10、11、凸起17、跨接部20形成及/或模切。此批量生产在加工工艺中可节省成本及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操作,需要滚压机,尤其是模切滚压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尤其可在中部区域31设置至少一个加固层。
中部区域上的加固设施可通过沿中部区域形成一层额外的材料层来实现。此额外的材料层可由金属或热塑性材料组成。其可以折叠、尤其可以粘在板体1的顶面2或底面3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固结构可嵌入板体1中。
加固设施也可通过在板体的材料中板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中嵌入纤维来实现。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图1的板体1由于具有弯曲线或者模切线,在其未折叠时,平状的板体1可以作为书签使用。此时可在板体1上印制广告或有用信息,以使板体1的使用者能够快速获取这些资料。
图3显示另一实施例的用于折叠以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板体1a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中的板体1a的结构及功能部件与图1实施例大致对应。
板体1a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特定结构,尤其是顶部13及尖部22的结构。进一步的,与图1不同的是,该下弯曲线10的直线部14之间并不平行,而是在板体1a的后缘6处相交以形成一个单一的缺口18。
由于下弯曲线10的上述设置,中部区域31在后缘6处逐渐靠拢以在后缘6处形成一条线。
顶部13具有一平顶及圆角。下弯曲线10及上弯曲线11的连接点16形成于上弯曲线11的直线部12上远离圆角处。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之间夹角大概在22度。
板体1a同样包括跨接部20及凸起17。本实施例中凸起17跨接并延伸定位。
凸起17及跨接部20被着色以方便在使用时区分手持区域。
板体1a所形成的手持工具的形状取决于板体1a的特定形状。图3中的板体1a所形成的工具具有一个平顶,使得其可以用于铲东西或者盛汤。
顶部的宽平形状使得顶部处能够形成中空或开阔结构。此宽平形状还能够降低顶部的压力并且得到该工具所欲得到的功能区的三维结构。
中部区域31沿后缘6逐渐变窄的结构能够在批量生产中节省材料。板体1a的尖状结构尤其能够确保其方向调位设置,因此使得一个平板能够加工出更多板体。
中间区域31靠近后缘6变窄的结构所带来的中高结构的减弱并不会显著破坏工具的整体稳定性,因为工具主要的压力分布在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8,最大程度分布在顶部13区域处。
图4及图5显示板体1b。板体1b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图3中的板体1b具有额外的两个下折叠线10a及10a’,该折叠线以实现形式存在且与板体1b的对称轴A平行。每个额外的折叠线10a及10a’由顶部13处相对应的连接点16处向后缘6相对应的缺口18处延伸。
额外折叠线10a及10a’用于形成更稳定的中间区域31。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比,该顶部13较窄。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31.50度。
板体1b的手持部7与图3中类似,具有多个跨接延伸的彩色凸起17。
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功能部具有一匀称的微长椭圆形形状,以使工具具有特殊用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尖部22及额外的下折叠线10a及10a’的存在,该工具可形成能够盛取坚硬物质,如冰淇淋或其类似物的勺子。
图6及图7显示板体1c。板体1c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
图6中的板体1c的结构及功能部件与图1实施例大致对应。
与图1不同的是,板体1c的功能部8具有微长椭圆形结构,以使功能部8形成特定形状。该特定形状使得板体1c所形成的工具具有中国传统的勺子形状。
手持部7相对于板体1c最宽部位较窄。板体1c在中间部9其宽度最大,与功能部8宽度相近。
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30.5度。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30mm,最宽处宽度及后缘6出宽度分别大概在40mm及35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40mm、60mm、30mm。
中间区域31处设置有额外的加固区域50,在图中显示为中间区域31处的黑色线条。
加固区域50通过嵌入形成。公知的,加固区域50也可通过凹陷形成。
中国传统勺子的特征处理在于其特定形状及比例外,还在于其浅度,更精确的说是勺子杯状结构部位的浅度。勺子杯状结构部位较浅,有助于在使用勺子的时候加速勺子内食物的降温。
与中国传统勺子不同的是,由图6中板体1c制作出的勺子的杯状部位并不存在扁平部。取而代之的是其杯状部位最深的地方由顶部13形成。
手持部的窄化使得勺部8表面压力变小,从而使得其从最初的平面几何结构形成勺部过程中产生的变形也减小。因此,使得杯状结构能够形成一个较浅的结构。
图8及图9显示板体1d。板体1d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该实施例与图6所示实施例相对,其所示板体1d能够形成一更大的中国勺子。具体的,其功能部8及中间部9均比图6中的宽。
直线部12、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34.50度。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30mm,最宽处宽度及后缘6出宽度分别大概在50mm及35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40mm、60mm、30mm。
中间区域31处设置有额外的加固区域50,加固区域50通过在板体1d的对称轴A处形成加固层以形成。
由于板体1d由纸制成,加固区域50可通过盲板压花的方式形成,以提供一个稳定的中间区域31。
图10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e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板体1e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对,主要差异在于功能部8前部分位置。具体的,前缘5处所示轮廓线显示两个相对板体1e对称轴A轴对称的凹部51,以此在功能部8形成三个牙齿。勺部32的尖部22此时处于该牙齿的中央。
板体1e形成工具后,这些牙齿可以作为叉齿使用,且工具本身可以作为叉子。
图11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f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板体1f与图3所示实施例相对,主要差异在于板体1f功能部8前部分位置。具体的,前缘5处所示轮廓线显示两个相对板体1e对称轴A轴对称的凹部51,以此在功能部8形成三个牙齿。勺部32的尖部22此时处于该牙齿的中央。与图3相同,尖部22呈平状,与此同时,功能部8的中间齿部也呈平状。
图11板体1f所形成具有交宽阔齿状物,使其即可作为叉子也可作为勺子使用,并且可以用来食用例如冰淇淋、蛋糕及意大利面等类似物。
图12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g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板体1g与图4所示实施例相对,主要差异在于板体1g功能部8前部分位置。具体的,与前述两个实施例相同,前缘5处所示轮廓线显示两个相对板体1g对称轴A轴对称的凹部51,以此在功能部8形成三个牙齿。勺部32的尖部22此时处于该牙齿的中央。与前述两个实施例不同的是,这三个牙齿不是钝状的。相反,图12板体1g所形成的手持工具可形成具有锋利牙齿的叉子。由于锋利牙齿以及中间区域加固结构的存在,该叉子可用于操作较硬物质,例如花土、硬金属及硬冰淇淋等类似物。
图13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h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板体1h功能部8处形成有与图10所示实施例类似的三个牙齿。
与图10相比,图13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其有一个较宽阔的中间区域31以及一个平状的顶部13。进一步的,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之间夹角大概在35.25度。此为一较宽夹角,其结果在于能够形成一较短中间部9及一较长手持部7。另外,中间区域31处设置有加固区域50,在图中显示为中间区域31处的实黑色线条。
图13板体1h所形成的手持工具可形成具有特定几何形状的叉子,使其能够处理更加坚硬物质。中间区域31加固区域50以及较长的手持部7可实在允许在不破坏工具的情况下向工具施加大力。
图14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图6所示用于形成类似于中国勺子的板体1i所示实施例相对。然而,图14板体1i在其功能部8前部位置具有两个凹部51,以形成三个牙齿。因此,通过折叠板体1i,能够形成一类似于中国勺子的工具,但该工具还可以作为叉子使用。
图15及图16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j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与前述实施例中,侧翼部30延伸过手持部7及对称轴A两侧的中间部9所不同的是,图15中板体1j在其手持部7位于后缘6处的两个相邻角处具有两个角翼60。角翼60通过两个手弯曲线61与侧翼部30界定开。手弯曲线61沿板体1j后缘6处向侧缘4、4’的相对的末角21、21’处延伸。手弯曲线61方便角翼60的弯曲,尤其方便沿远离观者的平面方向弯曲,在图中由箭头33表示其方向。
图15板体1j的基础材质选自硅胶。以硅胶作为基础材质,板体1j能够形成耐用硅胶工具,例如厨房硅胶器具。
如图16所示,板体1j还包括一中间区域31,该中间区域31具有一以嵌入的金属片31a存在的加固结构,在图中以沿对称轴A形成的深色区域表示。该结构沿轴对称线,由顶部13向后缘6处延伸,且与手持部7的后缘6具有一定间距。在使用时,金属片31a使得中间区域31变得坚硬且稳定。换句话说,中间区域31能承受更多的压力和重量。
由于中间区域31及手翼60的存在,手持部处一部分在后缘6处处于手翼60之间的部位在工具形成后仍然处于未折叠状态。因此,能够形成一个节省空间的舒适的手持工具。
进一步的,图15中,手持部7,尤其是手翼60内包括一加固区域。在图中显示为手翼60内深色的三角形区域。在此实施例中,手翼的加固区域由挤压模制硅胶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加固区域还可包括至少一层嵌入板体1j的中间区域31以及手翼60内的金属层。
在其它实施例中,加固区域可包括叠加在板体1j表面的表面层,尤其在一些暴露于压力中的区域,如中间区域31、顶部13附近区域或者在使用时被使用者握持的手持部。
前缘5呈直线状以使前部位置的尖部22呈平状。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60mm,宽度大概在40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50mm、80mm、40mm。
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25.90度。
取决于工具的目的的不同,该工具的三维数据,尤其是中间部9、功能部8的长度,以及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也不同。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60mm,宽度大概在40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50mm、80mm、30mm。中间区域31的宽度大概在4mm。
板体1j还包括握持结构或握持部。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表现为延伸出的硅胶条或者延伸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握持部在手持部7处以颜色标记。取决于工具的特定设计,颜色以及握持部的几何形状不同。
图17显示与图15中不同角度的剖切示意图。图17显示板体1ja由硅胶材质组成。板体1ja包括中间区域31,该中间区域31具有一个用于增强其结构的扩大体。
图18显示与图15中另一不同角度的剖切示意图。图18显示板体1jb,板体1jb包括中间区域31,该中间区域31包括一贴覆在中间区域31上的外表面的金属片31b,以用于加强中间区域31的结构。
图19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k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板体1k与图15所示实施例主要特征相对,同时具备相异性,尤其在手持部7及功能部的设计上具有相异性。手持部7处的凸起17为圆形及点状结构。
前缘5呈圆形,从而使前部位置的尖部22或者功能部8呈实质圆形。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10mm,宽度大概在40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50mm、30mm、30mm。中间区域31的宽度大概在2mm。
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66.00度。
鉴于其形状及维度,板体1k折叠后所形成的工具可专门作为小勺子适用于盛冰淇淋或米饭,或者,还可以将区域8向另一分方向弯曲以作为长柄勺子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方便使用,该板体1k可由导磁金属片组成。
图20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l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0实施例与图19实施例在三维数据以及手持部7的凸起的长度方向上的数据均不同。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40mm,宽度大概在40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50mm、60mm、30mm。中间区域31的宽度大概在4mm。
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34.10度。
该三维数据及形状使得板体1l所形成的工具能够作为长柄勺子、勺子、刮刀、漏斗、铁锨及铲子使用。
图21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m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与图20相对应并且其区别主要在功能部8的形状上。尤其是其功能部8的尖部22是平状,以使板体1m形成具有圆角的长方形结构。
由板体1m所形成的工具尤其适合作为刮刀、漏斗、铁锨及铲子使用。
图22所示用于折叠形成另一实施例的手持工具的板体1n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2的板体1n与图19的实施例相对应并且其区别主要在功能部8的形状及比例上。具体的,其功能部8较长且功能部8的尖部22呈椭圆形。功能部8上形成有多个孔洞70。其中一个孔洞70设置在顶部13内。
中间区域31具有一沿板体1n的对称轴A,延伸过中间部9及手持部7的加固区域,且该加固区域距顶部13及后缘6有一定距离。
工具的长度大概在140mm,宽度大概在40mm。手持部7、中间部9以及功能部各自长度分别大概在50mm、50mm、40mm。中间区域31的宽度大概在2mm。
直线部12与上弯曲线11的夹角大概在41度。
顶部处的孔洞70能够释放压力并且增强工具的稳定性。
工具特定的形状及孔洞70使得板体1n所形成的工具尤其适合作为过滤器、漏斗或类似物使用
多个孔洞70可通过模切板体1n形成。孔洞为圆形且直接大概在1.5mm。
基于工具的使用目的不同,孔洞的直径在1mm至3mm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不在功能部8及顶部13设置孔洞。在此情况下,中间区域以及中间区域31处的加固区域可延伸至顶部13。该实施例所形成的工具可作为刮刀、勺子及长柄勺子使用。
图23显示在一实施例中,用于生产板体的大致的平板排列方式。
图23上端显示一排图3实施例所示板体。板体在上排设置方向交错。具体的,每第二个板体的功能部设置朝上,手持部设置朝下。
图23下端显示与上端维度相同的长方形板体。
从图23可看出,由于板体上端的尖状结构,在相同区域内可布设更多板体。
因此,尖状板体在技术设计上的重要性如上所述,其有利于生产。具体的,通过交错设置相邻板体其片状体的方向,可实现板体片状体的批量生产且节省生产成本。因此,在批量生产中,板体的尖状结构能够轻易节省10%以上的片状材料。
在此例子中实现了11.25%的材料节省。
即使在较小片状材质的批量生产中,板体方向的交错设置也能够带来不菲的成本节省。
在一些生产工艺实施例中,两个板体由同一个片状板材中模切而来。由于板体的尖状结构,大概能够节省6%的材料,具体数据取决于板体的具体设计。
图24至图37显示不同实施例中的板体的最初状态以及折叠后不同视角下的状态。
在24至图33上端中间图片显示各实施例板体在未折叠下的初始状态。
上端左侧图片显示各工具的一俯视图。上端左侧图片显示各工具的仰视图。
图24至图37下端图片显示在不同视角下的各实施例工具。
图24至图33所示为上述图1至图14所述实施例。
图34至图37所示为上述图15至图22所述实施例,但包括一些重要改变。
具体的,不同于图11至图15,图27至图30所示实施例包括加固结构。在由纸制成的实施例中,加固结构可通过盲板压花制得。在由硅胶材质制成的实施例中,加固结构可通过挤压模制硅胶值得。图片中的加固结构通过由顶部延伸到手持部的长方形加深区域体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挤压模制橡胶形成加固结构。
进一步的,图34至图37中并未显示沿对称轴A延伸的长条状的中间区域。取而代之的,该中间区域或中间通道通过折叠侧翼部形成。中间通道与中间区域相同,也能够稳定工具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改变板体的部分功能区域的弯曲区域可以改变这些实施例中的板体所形成的工具。具体的,当功能部的前端部分相对于中间区域的平面与侧翼部沿相同方向弯曲时,板体能够获得更佳的结构结合稳定性。
图38至图47显示图1中板体的变形板体。
图38显示用于折叠形成意欲获得的带手柄的杯子的薄板体81。
广义上,杯子同时涉及碗、容器或者勺子。
薄板体8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83,该延伸片状体83包括多个刻痕线85及多个凸起87。刻痕线85及凸起87设置在片状体83的表面。
为了方便弯曲或折叠形成需要的杯子,每个刻痕线85包括一个窄浅道、一个弯曲槽或者一个窄长压痕区。刻痕线的深度及宽度基于板体81的目的、材质及厚度做调整。
延伸片状体83呈平面状且沿其径向轴线对称。片状体83具有一顶面83T以及一与顶面83T相对的底面83B,如图44所示。片状体83同时具有一第一侧缘83S1以及与一第一侧缘83S1相对的第二侧缘83S2,一前缘83F以及一与前缘83F相对应的一后缘83R,如图38所示。
刻痕线85可设置于板体83的顶面83T。该顶面上的刻痕线又叫下弯曲线。相应的,刻痕线85可设置于板体83的底面83B。该底面上的刻痕线又叫上弯曲线。
前缘83F及后缘83R设置于板体83径向上的两端。前缘83F与第一侧缘83S1连接,第一侧缘83S1与后缘83R连接。后缘83R与第二侧缘83S2连接,第二侧缘83S2与前缘83F连接。
片状体83还包括一半圆部102、一第一长方形部104及第二长方形部106以及一第三长方形部108,如图43所示。半圆部102与第一长方形部104相邻,第一长方形部104与第二长方形部106相邻。第二长方形部106与第三长方形部108相邻。
半圆部102及第一长方形部104形成一部分体育场结构。该部分体育场结构呈包括三条直线以及一圆线的大致长方形结构。
半圆部102包括一弧状边缘102A及一直线边缘102S。弧状边缘102A的端点相对应的坐落于直线边缘的端点处。
第一长方形部104包括一第一长缘104L1以及一与第一长缘104L1相对于的第二长缘104L2,以及一第一短缘104S1以及一与第一短缘104S1相对于的第二短缘104S2。第一长缘104L1的第一端与第一短缘104S1的第一端邻接。第一短缘104S1的第二端与第二长缘104L2的第一端邻接。第二长缘104L2的第二端与第二短缘104S2的第一端邻接。第二短缘104S2的第二端与第一长缘104L1的第二端邻接。
与第一长方形部104类似,第二长方形部106包括一第一长缘106L1、一第二长缘106L2、一第一短缘106S1及一第一短缘106S2。
与第一长方形部104类似,第三长方形部108包括一第一长缘108L1、一第二长缘108L2、一第一短缘108S1及一第一短缘108S2。
半圆部102的弧状边缘102A与前缘83F邻接。直线边缘102S与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一长缘104L1邻接。
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一短缘104S1与第一侧缘83S1邻接。第二短缘104S2与第二侧缘83S2邻接。第二长缘104L2与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邻接。
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短缘106S1与第一侧缘83S1邻接。第二短缘106S2与第二侧缘83S2邻接。第二长缘106L2与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邻接。
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短缘108S1与第一侧缘83S1邻接。第二短缘108S2与第二侧缘83S2邻接。第二长缘108L2与后缘83R邻接。
半圆部102的直线边缘102S、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一长缘104L1及第二长缘104L2、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及第二长缘104L2、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及第二长缘108L2具有相同长度。
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一短缘104S1、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短缘106S1及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短缘108S1形成一直线。
相应的,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二短缘104S2、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二短缘106S2及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二短缘108S2形成一直线。
刻痕线85包括一系列径向刻痕线、纵向刻痕线及斜向刻痕线。
径向刻痕线包括第一径向弯曲线,又叫短山脊线,径向刻痕线还包括一第二径向弯曲线径及一第三径向弯曲线。
具体的,第一径向弯曲线包括一圆形弯曲部110C、一第一直线弯曲部110S1以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110S2。
圆形弯曲部110C设置于底面83B,第一直线弯曲部1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110S2设置于顶面83T。圆形弯曲部110C的第一末端与第一直线弯曲部110S1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110S1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110S2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二直线弯曲部110S2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弯曲部110C的第二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1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110S2形成一小夹角。圆形弯曲部110C设置在半圆部102的直线边缘102S的中点上。第一直线弯曲部110S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110S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的中点上。
第二径向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83T的直线弯曲部112。该直线弯曲部112由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缘106L2的中点。
第三径向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83T的直线弯曲部114。该直线弯曲部114由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缘108L2的中点。
纵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116、一第二直线弯曲部118、一第三直线弯曲部120及一第四直线弯曲部122。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116设置于底面83B并且沿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邻接于第一侧缘83S1的末端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的中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118设置于顶面83T并且由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长缘106L1靠近第二侧缘83S2的末端。
第三直线弯曲部120设置于底面83B并且由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靠近第一侧缘83S1的末端延伸至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的中点。
第四直线弯曲部122设置于顶面83T并且由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的中点延伸至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长缘108L1靠近第三侧缘83S2的末端。
纵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124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126。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124设置于底面83B并且由半圆部102直线边缘1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二长缘104L2靠近第一侧缘83S1的末端。
第二直线弯曲部126设置于底面83B并且由半圆部102直线边缘1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二长缘104L2靠近第二侧缘83S2的末端。
第二直线弯曲部126的一端设置于半圆部102的直线边缘102S的中点。第二直线弯曲部126的另一端大概设置在直线边缘102S的中点及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二长缘104L2靠近第二侧缘83S2的末端之间的中点。
凸起87设置于板体81的第一高处及第二高处。
第一高处由第二长方形部106的部分第一长缘106L1、部分第二长缘106L2、部分第二短缘106S2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116围成。
第二高处由第三长方形部108的部分第一长缘108L1、部分第二长缘108L2、部分第二短缘108S2以及第一直线弯曲部114围成。
第三直线弯曲部120于靠近第一侧缘83S1处形成一弧线或者圆角130。
第三直线弯曲部120于靠近第四直线弯曲部122处形成一弧线或者圆角132。
第四直线弯曲部122靠近第二侧缘83S2的另一端也形成有一弧线或者圆角134。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使板体81形成带长柄的杯子,板体81由薄材质组成,并且长度大概在285mm,宽度大概在120mm。
半圆部102的半径大概在60mm。
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一短缘104S1及第二短缘104S2的长度大概在60mm,第一长缘104L1及第二长缘104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短缘106S1的长度大概在82.5mm,第二短缘106S2的长度大概在83.0mm,第一长缘106L1及第二长缘106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短缘108S1的长度大概在80.0mm,第二短缘108S2的长度大概在82.0mm,第一长缘108L1的长度大概在120mm,第二长缘108L2的长度大概在118mm。
斜向刻痕线的第一直线弯曲部124与第一侧缘83S1之间大概形成45度夹角。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使板体81形成带长柄的杯子,板体81由薄材质组成,并且长度大概在243.5mm,宽度大概在120mm。半圆部102的半径大概在60mm。
第一长方形部104的第一短缘104S1及第二短缘104S2的长度大概在60mm,第一长缘104L1及第二长缘104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二长方形部106的第一短缘106S1的长度大概在59.0mm,第二短缘106S2的长度大概在60.0mm,第一长缘106L1及第二长缘106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三长方形部108的第一短缘108S1的长度大概在57.0mm,第二短缘108S2的长度大概在59.0mm,第一长缘108L1的长度大概在120mm,第二长缘108L2的长度大概在118mm。
斜向刻痕线的第一直线弯曲部124与第一侧缘83S1之间大概形成45度夹角。
板体81由食品级合成纸制成,该纸提取自聚丙烯。合成纸的密度介于250-350g/平方米。
板体81还可以由其它食品级材质制成,如折叠箱板体、固态漂白硫酸盐、厚光纸。折叠箱板体、固态漂白硫酸盐、厚光纸的密度介于200-400g/平方米。
至于其它纵向刻痕线。
如图39-42所示,板体81可以手动折叠形成一个杯子。
刻痕线85用于将板体81的弯曲部位向确定好的不同方向弯曲以形成杯子。
半圆部102以及第一长方形部104用于弯曲以形成杯子的容器部。
第二长方形部106及第三长方形部108用于弯曲形成杯子的手柄部分。
第一直线弯曲部124、圆形弯曲部110C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126相互配合以形成一光滑线从而避免切伤杯子的使用则。
圆角的作用在于保护杯子的使用者免受切伤。相比较直角更容易破坏杯子或伤害到使用者,圆角还起到提高杯子结构稳定性以防止其变形的作用。
杯子可作为勺子使用,其具有一个坚固的顶部,或作为具有坚固底部的勺子、刮刀以及漏斗使用。
图45-图47显示板体81形成杯子的方法。
如图45-46所示,该方法首先沿箭头A1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112及114折叠平板81。以使半圆部102及第一长方形部104形成容器部,于此同时,第二长方形部106及第三长方形部108形成杯子的初始手持部。
之后,如图45-47所示,沿箭头A2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118折叠板体81。以使容器部与手持部形成一尖锐夹角。
之后,如图45-47所示,沿箭头A3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122折叠板体81。换句话说,沿直线弯曲部122折叠手持部。
之后,如图47所示,沿箭头A4所示方向,将第三长方形部108嵌入折叠后的第一长方形部104所形成的缝隙中,从而第二长方形部106及第三长方形部108弯曲并形成杯子最终的手柄结构。
图48-图57所示一板体,该板体为图1-图3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扩展例。
图48显示用于折叠形成一杯子的厚板体。图48的厚板体与图38的板体具有相似结构。
图48所示用于形成一带有手柄的杯子的厚板体181。
厚板体18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183,该延伸片状体183包括多个刻痕线185及多个凸起1187。刻痕线185及凸起187设置在片状体183的表面。
延伸片状体183呈平面状且沿其径向轴线对称。片状体183具有一顶面183T以及与一顶面183T相对的底面183B。片状体183同时具有一第一侧缘183S1以及一与第一侧缘183S1相对的第二侧缘183S2,一前缘183F以及一与前缘183F相对应的一后缘183R,如图48所示。
片状体183还包括一半圆部202、一第一长方形部204及第二长方形部206以及一第三长方形部208。半圆部202与第一长方形部204相邻,第一长方形部204与第二长方形部206相邻。第二长方形部206与第三长方形部208相邻。
半圆部202包括一弧状边缘202A及一直线边缘202S。弧状边缘202A的端点相对应的坐落于直线边缘202S的端点处。
第一长方形部204包括一第一长缘204L1以及一与第一长缘204L1相对于的第二长缘204L2,以及一第一短缘204S1以及一与第一短缘204S1相对于的第二短缘204S2。
与第一长方形部204类似,第二长方形部206包括一第一长缘206L1、一第二长缘206L2、一第一短缘206S1及一第一短缘206S2。
与第一长方形部204类似,第三长方形部208包括一第一长缘208L1、一第二长缘208L2、一第一短缘208S1及一第一短缘208S2。
刻痕线185包括一径向刻痕线及一系列的纵向刻痕线及斜向刻痕线。
纵向刻痕线包括纵向弯曲线。纵向刻痕线又称长山脊线。
具体的,径向弯曲线包括一圆形弯曲部210C、一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以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圆形弯曲部210C设置于底面183B,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设置于顶面183T。圆形弯曲部210C的第一末端与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弯曲部210C的第二末端邻接。
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的第一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的第二末端之间相距2mm。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的第一末端相接触。
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与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之间存在一小夹角。圆形弯曲部210C设置在半圆部202的直线边缘202S的中点上。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二长缘206L1的中点上。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的第一端由半圆部202的直线边缘202S的中点附近区域延伸过第一长方形部204、第二长方形部206及第三长方形部208。
纵向刻痕线包括一对第一直线弯曲部216A及216B、一对第二直线弯曲部218A及218B、一对第三直线弯曲部220A及220B、一对第四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216A及216B设置于底面183B。其由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一长缘206L1靠近第一侧缘183S1的末端区域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一长缘206L1的中点区域。第一直线弯曲部216A及216B相平行且靠近。
第二直线弯曲部218A及218B设置于顶面183T。其由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一长缘206L1的中点区域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一长缘206L1靠近第二侧缘183S2的末端区域。第二直线弯曲部218A及218B相平行且靠近。
第三直线弯曲部220A及220B设置于底面183B。其由第三长方形部208的第一长缘208L1靠近第一侧缘183S1的末端区域延伸至第三长方形部208的第一长缘208L1的中点区域。第三直线弯曲部220A及220B相平行且靠近。
第四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设置于顶面183T。其由第三长方形部208的第一长缘208L1的中点区域延伸至第三长方形部208的第一长缘208L1靠近第二侧缘183S2的末端区域。第一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相平行且靠近。
斜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224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226。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224设置于底面183B并且由半圆部202的直线边缘2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204的第二长缘204L2靠近第一侧缘183S1的端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226设置于底面183B并且由半圆部202的直线边缘2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204的第二长缘204L2靠近第二侧缘183S2的端点。
第一直线弯曲部226的一端处于半圆部202的直线边缘202S的中点,另一端处于直线边缘202S的中点与第一长方形部204的第二长缘204L2靠近第二侧缘183S2的端点之间的中点。
凸起187设置于板体181的第一高处及第二高处。
第一高处由第二长方形部206的部分第一长缘206L1、部分第二长缘206L2、部分第二短缘206S2以及纵向弯曲线的直线弯曲部210S2围成。
第二高处由第三长方形部208的部分第一长缘208L1、部分第二长缘208L2、部分第二短缘208S2以及纵向弯曲线的直线弯曲部210S2围成。
第一直线弯曲部216A及216B靠近第二直线弯曲部218A及218B端点处区域设有第一斜方缺口228。
第三直线弯曲部220A及220B靠近第四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端点处区域设有第二斜方缺口230。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带有长手柄的杯子,板体181的长度大概在285mm,宽度大概在120mm。半圆部202的半径大概在60mm。
第一长方形部204的第一短缘204S1及第二短缘204S2的长度大概在60mm,第一长缘204L1及第二长缘204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一短缘206S1的长度大概在80.5mm,第二短缘206S2的长度大概在81.5mm,第一长缘206L1及第二长缘206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第二长方形部206的中间部位的宽度大概在81.0mm。
第三长方形部208的第一短缘208S1的长度大概在77.3mm,第二短缘208S2的长度大概在77.8mm,第一长缘208L1的长度大概在120mm。第三长方形部208的中间部位的宽度大概在80.0mm。
斜向刻痕线的第一直线弯曲部224与第一侧缘183S1之间大概形成45度夹角。圆形弯曲部210C的最小直径大概在3mm。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与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一端的直线距离最小在2mm,另一端的距离为0mm。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带有长手柄的杯子,板体181的长度大概在243.5mm,宽度大概在120mm。
半圆部202的半径大概在60mm。
第一长方形部204的第一短缘204S1及第二短缘204S2的长度大概在60mm,第一长缘204L1及第二长缘204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二长方形部206的第一短缘206S1的长度大概在60.0mm,第二短缘206S2的长度大概在60.5mm,第一长缘206L1及第二长缘206L2的长度大概在120mm。
第三长方形部208的第一短缘208S1的长度大概在56.5mm,第二短缘208S2的长度大概在57.0mm,第一长缘208L1的长度大概在120mm。第三长方形部208的中间部位的宽度大概在59.0mm。
斜向刻痕线的第一直线弯曲部224与第一侧缘183S1之间大概形成45度夹角。圆形弯曲部210C的最小直径大概在3mm。第一直线弯曲部210S1与第二直线弯曲部210S2一端的直线距离最小在2mm,另一端的距离为0mm。
如图49-52所示,板体181可以手动折叠形成一个杯子。
半圆部202以及第一长方形部104用于弯曲以形成杯子的容器部。
第二长方形部206及第三长方形部208用于弯曲以形成杯子的手持部。
刻痕线185用于将板体181的弯曲部位向确定好的不同方向弯曲以形成杯子。
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直线弯曲部216A及216B能够方便折叠板体181相对的厚部位。
同样的,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直线弯曲部220A及220B,及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能够方便折叠板体181相对的厚部位。
近乎平行且靠近的弯曲部210S1及210S2能够方便折叠板体181相对的厚部位。
缺口228及230能够方便折叠板体181相对的厚部位。
缺口228及230用于容置板体181的厚度。当板体181被弯曲时,弯曲部位尤其是角落处会变大。变大过程会阻碍板体181的弯曲。缺口228及230用于接收变大部位并方便板体181的折叠。
在折叠状态下,缺口228及230同样能够赋予杯子稳定的结构并使其能够稳定放置。
图55,56及图57显示将板体81折叠成带手柄的杯子的方法。
如图55及图56所示,该方法包括沿箭头A1-1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210S1及210S2折叠平状板体181。半圆部202及第一长方形部204折叠形成容器部,与此同时,第二长方形部206及第三长方形部208折叠形成杯子的初始手持部。
之后,如图55,56及57所示,沿箭头A2-1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218A及218B折叠板体181。容器部与手持部之间形成一倾斜尖角。
之后,如图55,56及57所示,沿箭头A3-1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折叠板体181。手持部沿直线弯曲部222A及222B折叠。
之后,如图57所示,沿箭头A4-1所示方向,将第三长方形部208嵌入折叠后的第一长方形部204所形成的缝隙中。换句话说,第二长方形部206及第三长方形部208弯曲并形成杯子最终的手柄结构。
图58-图67所示一板体,该板体为图1-图3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扩展例。
图58显示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带座体的杯子的薄板体381。板体381与图38的板体81具有相似结构。相似结构具有相似的部件标号。
广义上,杯子涉及碗、容器、勺子。
薄板体38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383,该延伸片状体383包括多个刻痕线385、多个凸起387及两个翅部388A及388B。刻痕线385及凸起387设置在片状体383的表面。
延伸片状体383呈平面状且沿其径向轴线对称。片状体383具有一顶面383T以及一与顶面383T相对的底面383B,如图64所示。片状体383同时具有一第一侧缘383S1以及与一第一侧缘383S1相对的第二侧缘383S2,一前缘383F以及一与前缘383F相对应的一后缘383R,如图58所示。
前缘383F及后缘383R设置于板体383径向上的两端。前缘383F与第一侧缘383S1连接,第一侧缘383S1与后缘383R连接。后缘383R与第二侧缘383S2连接,第二侧缘383S2与前缘383F连接。
片状体383还包括一半圆部402、一第一长方形部404及第二长方形部406、一第三长方形部408以及一第四长方形部409,如图63所示。半圆部402与第一长方形部404相邻,第一长方形部404与第二长方形部406相邻。第二长方形部406与第三长方形部408相邻,第三长方形部408与第四长方形部409相邻。
半圆部402包括一弧状边缘402A及一直线边缘402S。弧状边缘402A的端点相对应的坐落于直线边缘402S的端点处。
第一长方形部404包括一第一长缘404L1以及一与第一长缘404L1相对于的第二长缘404L2,以及一第一短缘404S1以及一与第一短缘404S1相对于的第二短缘404S2。
与第一长方形部404类似,第二长方形部406包括一第一长缘406L1、一第二长缘406L2、一第一短缘406S1及一第一短缘406S2。
与第一长方形部404类似,第三长方形部408包括一第一长缘408L1、一第二长缘408L2、一第一短缘408S1及一第一短缘408S2。
与第一长方形部404类似,第四长方形部409包括一第一长缘409L1、一第二长缘409L2、一第一短缘409S1及一第一短缘409S2。
刻痕线385包括一系列径向刻痕线、纵向刻痕线及斜向刻痕线。
径向刻痕线包括第一径向弯曲线、一第二径向弯曲线、一第三径向弯曲线及一第四径向弯曲线。
具体的,第一径向弯曲线包括一圆形弯曲部410C、一第一直线弯曲部410S1以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410S2。
圆形弯曲部410C设置于底面383B,第一直线弯曲部4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410S2设置于顶面383T。圆形弯曲部410C的第一末端与第一直线弯曲部410S1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410S1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410S2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二直线弯曲部410S2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弯曲部410C的第二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4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410S2形成一小夹角。圆形弯曲部410C设置在半圆部402的直线边缘402S的中点上。第一直线弯曲部410S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410S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二长方形部406的第一长缘406L1的中点上。
第二径向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383T的直线弯曲部412。该直线弯曲部412由第二长方形部406的第一长缘4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缘406L2的中点。
第三径向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383T的直线弯曲部414。该直线弯曲部414由第三长方形部408的第一长缘408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缘408L2的中点。
第四径向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383T的直线弯曲部415。该直线弯曲部415由第四长方形部409的第一长缘409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缘409L2的中点。
纵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416、一第二直线弯曲部418、一第三直线弯曲部420及一第四直线弯曲部421。纵向刻痕线还包括一第五直线弯曲部422、一第六直线弯曲部423。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416设置于底面383B并且沿第二长方形部406的第一长缘406L1邻接于第一侧缘383S1的末端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406的第一长缘406L1的中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418设置于顶面383T并且由第二长方形部406的第一长缘4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406的第一长缘406L1靠近第二侧缘383S2的末端。
第三直线弯曲部420设置于底面383B并且由第三长方形部408的第一长缘408L1靠近第一侧缘383S1的末端延伸至第三长方形部408的第一长缘408L1的中点。
第四直线弯曲部421设置于顶面383T并且由第三长方形部408的第一长缘408L1的中点延伸至第三长方形部408的第一长缘408L1靠近第三侧缘383S2的末端。
第五直线弯曲部422设置于底面383B并且由第四长方形部409的第一长缘409L1靠近第一侧缘383S1的末端延伸至第四长方形部409的第一长缘409L1的中点。
第六直线弯曲部423设置于顶面383T并且由第四长方形部409的第一长缘409L1的中点延伸至第四长方形部409的第一长缘409L1靠近第三侧缘383S2的末端。
斜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424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426。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424设置于底面383B并且由半圆部402的直线边缘4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404的第二长缘404L2靠近第一侧缘383S1的端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426设置于底面383B并且由半圆部402的直线边缘4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404的第二长缘404L2靠近第二侧缘383S2的端点。
第一直线弯曲部426的一端处于半圆部402的直线边缘402S的中点。另一端处于直线边缘402S的中点与第一长方形部404的第二长缘404L2靠近第二侧缘383S2的端点之间的中点。
第四长方形部409包括前述提到的翅部388A及388B。
翅部388A设置于第四长方形部409第一半部位,翅部388B设置于第四长方形部409第二半部位。
翅部388A包括一直刻痕线388AS,一第一直模切线388AC1及一第二直模切线388AC2。直刻痕线388AS、第一直模切线388AC1及第二直模切线388AC2垂直设置。具体的,直刻痕线388AS的第一端与第一直模切线388A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直模切线388AC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模切线388A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直模切线388AC2的第二端与直刻痕线388AS的第二端连接。
同样的,翅部388B包括一直刻痕线388BS,一第一直模切线388BC1及一第二直模切线388BC2。
板体381材质取自纸时,第一直模切线388AC1及第二直模切线388AC2设置为一条模切线。
凸起387设置于板体381的高处。
高处由直线弯曲部414、第三长方形部408的部分第一长缘408L1、部分第二长缘408L2以及短缘408S2围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形成带有座体的杯子,薄板体381的长度大概在285mm,宽度大概在120mm。半圆部402的半径大概在60mm。第一长方形部404的宽度大概在60mm,长度大概在120mm。第二长方形部406的宽度大概介于45.5-46.0mm,长度大概在120mm。第三长方形部408的宽度大概介于58.0-59.0mm,长度大概在120mm。第四长方形部409的宽度大概介于58.0-59.0mm,长度大概在120mm。斜向刻痕线的第一直线弯曲部424与第一侧缘383S1大概形成45度夹角。
如图59-62所示,板体381可以手动折叠形成一个带座体的杯子。
刻痕线385用于将板体381的弯曲部位向确定好的不同方向弯曲以形成杯子。
半圆部402以及第一长方形部404用于弯曲以形成杯子的手持部。
第二长方形部406、第三长方形部408及第四长方形部409用于折叠形成一座体以支撑杯子的容器部。
翅部388A及388B用于凸出或折叠以作为杯子容器部侧翼的额外支撑。
在一些特定实施例中,尤其是杯子作为过滤容器使用时,半圆部402包括多个孔洞以利于液体流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半圆部402包括多个测量线以标注杯子中液体的体积。
图65,66及图67显示将板体381折叠成带座体的杯子的方法。
如图65及图66所示,该方法包括沿箭头A1-2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412,414及415折叠平状板体381。以使半圆部402及第一长方形部404折叠形成一容器部,与此同时,第二长方形部406,第三长方形部408及第四长方形部409折叠形成杯子的初始手持部。
之后,如图65,66及67所示,沿箭头A2-2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416及418折叠板体381。容器部与手持部之间形成一倾斜尖角。
如图65,66及67所示,沿箭头A3-2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420及421折叠板体381。手持部沿直线弯曲部420及421折叠。
如图65,66及67所示,沿箭头A4-2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422及423折叠板体381。手持部沿直线弯曲部422及423折叠。
之后,如图67所示,沿箭头A5-2所示方向,将第四长方形部409嵌入折叠后的第一长方形部404所形成的缝隙中。第二长方形部406,第三长方形部408及第四长方形部409弯曲并形成杯子最终的手柄结构。
之后,如图60所示,翅部388A及388B向外折叠。
图68-图79所示一板体,该板体为图1-图3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扩展例。
图68所示用于形成一带有手柄的杯子的厚板体481。
广义上,杯子涉及碗、容器或者勺子。
薄板体48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483,该延伸片状体483包括多个刻痕线485、多个凸起487及两个翅部488A及488B。刻痕线485及凸起487设置在片状体483的表面。
为了方便板体481弯曲或折叠形成需要的杯子,每个刻痕线485包括一个窄浅道、一个弯曲槽或者一个窄长压痕区。刻痕线的深度及宽度基于板体481的目的、材质及厚度做调整。
延伸片状体483呈平面状且沿其径向轴线对称。片状体483具有一顶面483T以及一与顶面483T相对的底面483B,如图76所示。片状体483同时具有一第一侧缘483S1以及与一第一侧缘483S1相对的第二侧缘483S2,一前缘483F以及一与前缘483F相对应的一后缘483R,如图68所示。
刻痕线485可设置于片状体483的顶面483T或底面483B。
前缘483F及后缘483R设置于板体483径向上的两端。前缘483F与第一侧缘483S1连接,第一侧缘483S1与后缘483R连接。后缘483R与第二侧缘483S2连接,第二侧缘483S2与前缘483F连接。
片状体483还包括一半圆部502、一第一长方形部504及第二长方形部506,如图75所示。半圆部502与第一长方形部504相邻,第一长方形部504与第二长方形部506相邻。
半圆部502包括一弧状边缘502A及一直线边缘502S。弧状边缘502A的端点相对应的坐落于直线边缘502S的端点处。
第一长方形部504包括一第一长缘504L1以及一与第一长缘504L1相对于的第二长缘504L2,以及一第一短缘504S1以及一与第一短缘504S1相对于的第二短缘504S2。第一长缘504L1的第一端与第一短缘504S1的第一端邻接。第一短缘504S1的第二端与第二长缘504L2的第一端邻接。第二长缘504L2的第二端与第二短缘504S2的第一端邻接。第二短缘504S2的第二端与第一长缘504L1的第二端邻接。第一长缘504L1、一第二长缘504L2、一第一短缘504S1及一第一短缘504S2均呈直线。
与第一长方形部540类似,第二长方形部506包括一第一长缘506L1、一第二长缘506L2、一第一短缘506S1及一第一短缘506S2。
半圆部502的弧状边缘502A与前缘483F邻接。直线边缘502S与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一长缘504L1邻接。
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一短缘504S1与第一侧缘483S1邻接。第二短缘504S2与第二侧缘483S2邻接。第二长缘504L2与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邻接。
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短缘506S1与第一侧缘483S1邻接。第二短缘506S2与第二侧缘483S2邻接。第二长缘506L2与后缘483R邻接。
半圆部502的直线边缘502S、第一长方形部504的长缘504L1及504L2,以及第二长方形部506的长缘506L1及506L2等长。
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一短缘504S1及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短缘506S1设置呈略微弯曲的直线。换句话说,第一短缘506S1相对于第一短缘504S1稍微倾斜。
同样的,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二短缘504S2及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二短缘506S2设置呈略微弯曲的直线。换句话说,第二短缘506S2相对于第二短缘504S2稍微倾斜。
刻痕线485包括一系列径向刻痕线、纵向刻痕线及斜向刻痕线。
径向刻痕线包括第一径向弯曲线及一第二径向弯曲线。
具体的,第一径向弯曲线包括一圆形弯曲部510C、一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以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
圆形弯曲部510C设置于底面483B,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设置于顶面483T。圆形弯曲部510C的第一末端与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弯曲部510C的第二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形成一小夹角。圆形弯曲部510C设置在半圆部502的直线边缘502S的中点上。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的中点上。
第二径向弯曲线包括一设置于顶面483T的直线弯曲部512。该直线弯曲部512由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缘506L2的中点。
纵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516一第二直线弯曲部518。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516设置于底面483B并且沿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邻接于第一侧缘483S1的末端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的中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518设置于顶面483T并且由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靠近第二侧缘483S2的末端。
斜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524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526。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524设置于底面483B并且由半圆部502的直线边缘5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二长缘504L2靠近第一侧缘483S1的端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526设置于底面483B并且由半圆部502的直线边缘502S的中点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二长缘504L2靠近第二侧缘483S2的端点。
第一直线弯曲部526的一端处于半圆部502的直线边缘502S的中点,另一端处于直线边缘502S的中点与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二长缘504L2靠近第二侧缘483S2的端点之间的中点。
第四长方形部506包括前述提到的翅部488A及488B。
翅部488A设置于第二长方形部506第一半部位,翅部488B设置于第二长方形部506第二半部位。
翅部488A包括一U形模切线488AU。模切线488AU通过模切工艺形成。
底面483B处设置有多组包含若干直线弯曲部540的刻痕线。这些刻痕线由U-形模切线488AU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二长缘504L2靠近第一侧缘483S1的端点。这些刻痕线同样由U-形模切线488AU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二长缘506L2的中点。刻痕线的数量取决于板体481的材质。
同样的,翅部488B包含一个U-形模切线488BU。模切线488BU通过模切工艺形成。
顶面483T处设置有多组包含若干直线弯曲部542的刻痕线。这些刻痕线由U-形模切线488BU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二长缘506L2的中点。这些刻痕线同样由U-形模切线488BU延伸至第一长方形部504的第二长缘504L2靠近第二侧缘483S2的端点。
直线弯曲部540及542方便嵌入翅部488A及488B以方便将翅部488A及488B卡入板体481的某一部分。直线弯曲部540及542同样方便将翅部488A及488B从板体481中移除以解除其在板体481内的卡设。
凸起487设置于板体481的高处。
高处由直线弯曲部512、第二长方形部506的部分第一长缘506L1、部分第二长缘506L2以及第二短缘506S2围成。
凸起487设置于翅部488A及488B上。凸起487方便摩擦握持翅部488A及488B。
凸起487由纸质材质制成的板体通过盲板压花制成。凸起487还可贴服于由硅胶或者摩擦橡胶材质制成的板体表面。
第一直线弯曲部516靠近第一侧缘483S1的端点处设置有圆角530。
同样的,第二直线弯曲部518靠近第二侧缘483S2的端点处设置有圆角532。
直线弯曲部512靠近后缘483R的端点处也设置有圆角534。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形成杯子,板体481的长度大概在179mm,宽度大概在120mm。半圆部502的半径大概在60mm。第一长方形部504的宽度大概在60mm,长度大概在120mm。第二长方形部506的宽度大概在57.0mm,长度大概在120mm。斜向刻痕线的第一直线弯曲部524与第一侧缘483S1大概形成45度夹角。
如图69-74及图77-79所示,板体481可以手动折叠形成一个杯子。
刻痕线485用于将板体481的弯曲部位向确定好的不同方向弯曲以形成杯子。
半圆部502以及第一长方形部404用于弯曲以形成杯子的容器部。
翅部488A及488B用于形成一定位部,以锁定或解锁容器部位。
圆角530、532及534的作用在于保护杯子的使用者免受切伤。
图77、78、79显示板体481形成无手柄杯子的方法。
如图77及78所示,该方法首先包括沿图箭头A1-3所示方向,将板体481沿直线弯曲部512折叠。以使半圆部502及第一长方形部504折叠形成一容器部,与此同时,第二长方形部506折叠形成杯子的初始手持部。
之后,如图77、78及79所示,沿箭头A2-3所示方向,沿直线弯曲部518折叠板体481。以使容器部与手持部形成一尖锐夹角。
之后,如图79所示,沿箭头A3-3所示方向弯曲第二长方形部506,以使翅部488A及488B形成一定位部。
之后,如图79所示,沿箭头A4-3所示方向将定位部嵌入第一长方形部504形成的缝隙中。
图80所示图6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
图80所示用于形成一带有手柄的杯子的厚板体481’。
板体481’与图68的板体481具有相似结构。相似结构具有相似的部件标号。
薄板体48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483,该延伸片状体483包括多个刻痕线485。
延伸片状体483呈平面状且沿其径向轴线对称。片状体483具有一顶面483T以及一与顶面483T相对的底面483B。片状体483同时具有一第一侧缘483S1以及与一第一侧缘483S1相对的第二侧缘483S2,一前缘483F以及一与前缘483F相对应的一后缘483R。
刻痕线485包括一系列径向刻痕线、纵向刻痕线及斜向刻痕线。
径向刻痕线包括一系列第一径向弯曲线,第一径向弯曲线包括一圆形弯曲部510C’、一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以及一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
圆形弯曲部510C’设置于底面483B,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设置于顶面483T。
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相平行。
圆形弯曲部510C’设置于半圆部502的直线边缘502S的中点处。圆形弯曲部510C’的第一末端与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直线弯曲部510S1’的第二末端与后缘483R的中点邻接。同样的,圆形弯曲部510C’的第二末端与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二直线弯曲部510S2’的第二末端与后缘483R的中点邻接。
纵向刻痕线包括一对第一直线弯曲部516A及516B及一对第二直线弯曲部518A及518B。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516A及516B相平行且靠近。第一直线弯曲部516A及516B设置于底面483B并且由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靠近第一侧缘483S1的端点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的中点。
第二直线弯曲部518A及518B相平行且靠近。第二直线弯曲部518A及5187B设置于顶面483T并且由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的中点延伸至第二长方形部506的第一长缘506L1靠近第二侧缘483S2的端点。
第一直线弯曲部516A及516B与第二直线弯曲部518A及518B相交处形成一斜方缺口550’区域。
最终,直线弯曲部510S1’及510S2’为厚板体481’提供额外的弯曲线以方便使用者折叠。
同样的,第一直线弯曲部516A及516B与第二直线弯曲部518A及518B也为厚板体481’提供额外的弯曲线以方便使用者折叠。
图81-88显示图5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扩展例。
图81显示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带座体的杯子的薄板体381-1。板体381-1与图38的板体81具有相似结构。相似结构具有相似的部件标号。
薄板体381-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383-1,该延伸片状体383包括两个翅部388A-1及388B-1。
片状体383-1还包括一半圆部402、一第一长方形部404及第二长方形部406、一第三长方形部408以及一第四长方形部409,如图63所示。
第四长方形部409包括前述提到的翅部388A-1及388B-1。
翅部388A-1设置于第四长方形部409第一半部位,翅部388B-1设置于第四长方形部409第二半部位。
翅部388A-1包括一直刻痕线388AS-1,一第一直模切线388AC1-1及一第二直模切线388AC2-1。直刻痕线388AS-1、第一直模切线388AC1-1及第二直模切线388AC2-1垂直设置。具体的,直刻痕线388AS-1的第一端与第一直模切线388AC1-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直模切线388AC1-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模切线388AC2-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直模切线388AC2-1的第二端与直刻痕线388AS-1的第二端连接。
同样的,翅部388B-1包括一直刻痕线388BS-1,一第一直模切线388BC1-1及一第二直模切线388BC2-1。
板体381-1材质取自纸时,第一直模切线388AC1-1及第二直模切线388AC2-1设置为一条模切线。
翅部388A-1及388B-1用于凸出或折叠以作为杯子容器部侧翼的额外支撑。
图86,87及88显示将板体381-1折叠成带座体的杯子的方法。
如图81所示,该方法包括将翅部388A-1及388B-1向外折叠的步骤。
图89-92显示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即勺子的模制板体1p。该模制板体1p不受外界压力。
该模制板体1p为图1-图3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因此,该模制板体1p与图1-图38具有相似部件。
如图89所示,该模制板体1p具有沿对称轴A对称的延伸片状体。
如图89-92所示,片状体具有一主顶面2以及一与主顶面2相对的主底面3,一第一侧缘4以及与一第一侧缘4相对的第二侧缘4’,一前缘5以及一与前缘5相对应的一后缘6。第一侧缘4的第一末端与后缘6的第一末端邻接。后缘6的第二末端与第二侧缘4’的第二末端邻接。第二侧缘4’的第二末端与前缘5的第一末端邻接。前缘5的第二末端与第二侧缘4的第二末端邻接。
如图89所示,该片体包括一第一片体9-1p、一第二片体9-2p以及一附加弯曲分离带11p。第一片体9-1p整体上与附加弯曲分离带11p连接,附加弯曲分离带11p整体上与第二片体9-2p连接。如图90及91所示,第一片体9-1p的平面与第二片体9-2p的平面具有预定距离d。也就是说,第二片体9-2p高于第一片体9-1p。
第一片体9-1p及第二片体9-2p为平整或弯曲的大且薄的片体。
如图89所示,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包括两个直线分离部12p及12p’,及一圆形分离部13p。直线分离部12p及12p’与圆形分离部13p连接以使附加弯曲分离带11p相对于轴A对称。圆形分离部13p又叫顶部。
具体的,直线分离部12p的第一末端与第一侧缘4邻接。直线分离部12p由第一侧缘4延伸至对称轴A。直线分离部12p与侧缘4之间具有一尖锐夹角。直线分离部12p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分离部13p的第一末端邻接。直线分离部12p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分离部13p的第一末端在连接点16处相交。
同样的,直线分离部12p’的第一末端与第二侧缘4’邻接。直线分离部12p’由第一侧缘4’延伸至对称轴A。直线分离部12p’与侧缘4’之间具有一尖锐夹角。直线分离部12p’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分离部13p的第二末端邻接。直线分离部12p’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分离部13p’的第二末端在连接点16’处相交。
第二片体9-2p包括弯曲线10p及10p’。弯曲线10p及10p’由模制板体1p的后缘6延伸至圆形分离部13p。弯曲线10p及10p’设置于顶面2。
弯曲线10p包括两个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及一圆形弯曲部15p。直线弯曲部14p1的第一末端与后缘6邻接。直线弯曲部14p1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弯曲部15p的第一末端邻接。圆形弯曲部15p的第二末端设置于连接点16处。圆形弯曲部15p的第二末端同样与直线弯曲部14p2的第一末端邻接。14p2的第二末端与后缘6邻接。
同样的,弯曲线10p’包括两个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及一圆形弯曲部15p’。直线弯曲部14p1’的第一末端与后缘6邻接。直线弯曲部14p1’的第二末端与圆形弯曲部15p’的第一末端邻接。圆形弯曲部15p’的第二末端设置于连接点16’处。圆形弯曲部15p’的第二末端同样与直线弯曲部14p2’的第一末端邻接。14p2’的第二末端与后缘6邻接。
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相对于板体1p纵向延伸。
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设置于对称轴A的第一侧,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设置于对称轴A的相反于第一侧的第二侧。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及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靠近且相对于对称轴A平行,从而使直线弯曲部14p2及14p2’、圆形弯曲部15p及15p’以及圆形分离部13p围成一由后缘6延伸至圆形分离部13p的通道。
该通道在其除了顶部区域外的整个长度方向宽度恒定,顶部区域处圆形弯曲部15p及15p’相对对称轴A分离。
在使用时,模制板体1p的形状可在压力下变化。换句话说,模制板体1p是可活动的。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模制板体1p具有图89-92所示形状。当外界预定压力施加至模制板体1p时该形状会变化。
弯曲线10p’包括一沟槽或通道,该沟槽与相反的两个部件连接。其中一个部件可相对另一个部件沿沟槽弯曲或旋转。
第一片体9-1p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之间连接处起弯曲线的作用。第一片体9-1p可相对于附加弯曲分离带11p沿弯曲线弯曲或旋转。
同样的,第二片体9-2p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之间连接处同样起弯曲线的作用。第二片体9-2p可相对于附加弯曲分离带11p沿弯曲线弯曲或旋转。
下述通过浆液模制生产模制板体1p的方法。浆液模制也叫热模制或纤维模制。
首先提供一个细金属丝网。将金属丝网作为模制体连接于带有真空泵的腔室内,进而使金属丝网悬挂在一液体回收池上。金属丝网具有板体1p上端或者暴露的一端,也即包括弯曲线的一端面的形状。
之后,将食品安全级的湿纤维浆液喷洒至金属丝网上。纤维浆液选择食品安全级纤维。
用真空泵缓缓将金属丝网上的浆液抽走,从而使浆液的纤维填满金属丝网的空隙,同时将金属丝网中浆液的水分抽至真空腔室内。当金属丝网间的流动完全被纤维阻止时,将浆液倒回回收池中以便回收利用。
纤维通过金属丝网成型后,将金属丝网及纤维移动至一区域内以便纤维干燥,从而使干燥后的纤维形成板体1p。
之后,将金属丝网从干燥后的板体1p中移去。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泵模制成型的板体具有至少1mm的厚度。
基于用于生产板体的预定制的模具,泵模制工艺可以抬高板体的碗状部分及手持部,同时抬高或压低板体的弯曲线。这些抬高或压低的部分能够方便使用。换句话说,这些部件使得板体更易折叠。使用者可以轻易将板体挤压折叠形成意欲的工具形状,如叉子或勺子。
泵模制支撑的板体还可被标识或通过各种方法附加说明,如压花或凹花。
鉴于生产板体的材料的稳定性及厚度,板体在包装的时候可保持平状。
泵模制可用于生产板体或具有薄壁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生产精细并具有光滑表面。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板体通过热工艺形成。当使用一模具形成一板体或者产品时,模具同时提供温度以紧密压制模制品。产品之后从热模具中以预定的形状取出并置于热烤箱中干燥。这些产品通常具有热塑材质的外观并且该生产工艺能够用于精确形成产品结构。
板体通常将弯曲线设计在板体的同一侧。这使得在加工时可采用同一模具形成弯曲线(以及折痕及预折痕)。进一步的,由于成型这些弯曲线仅需要一个模具而非两个,弯曲线的位置可更精确。
广义上,板体可使用多种方法制成,如模制及/或不同材质的注入模制。相应实例包括FDA批准的食品级(可回收)硅胶/橡胶。
板体同样可由其它不同材料生产而成,如硅胶,并且基于材料原始力、厚度以及生产板体的目的,板体厚度不同。
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片纸。一模具压制该纸片以同时形成板体1p的第一片体9-1p及高于第一片体9-1p的第二片体9-2p。之后,通过刻痕形成弯曲线10p及10p’,以形成板体1p。可向高处的第二片体9-2p施热。
该板体1p的有益效果在于方便使用者折叠板体1p,将第一片体9-1p从第二片体9-2p上分离,以形成勺子。
使用者可仅折叠一次板体1p以形成勺子。使用者相向挤压侧缘4及4’。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可方便使用者沿第一片体9-1p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形成的弯曲线或连接处弯曲或者旋转第一片体9-1p。同样的,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可方便使用者沿第二片体9-2p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形成的弯曲线或连接处弯曲或者旋转第二片体9-2p。
简而言之,板体包括一第一平板部、一第二平板部及一连接部。第一平板部与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与第二平板部连接从而使第一平板部高于第二平板部。
两个平板部的分离结构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每个方式均包括不同的工艺步骤,如压力的使用、真空度或吸度的使用,及/或温度的使用。
基于板体材质的不同,板体可选择不同的高度。大体上,板体的高度大于其厚度。
板体材质可选自纸、金属或其它食品安全级材质。
在使用时,高出部分通常作为手柄或桥梁部分。
图93及94显示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即勺子的模制板体1q。
该模制板体1q为图89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扩展例,因此,该模制板体1q与图89所示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如图93所示,该模制板体1q具有沿对称轴A对称的延伸片状体。
如图94所示,片状体具有一主顶面2以及一与主顶面2相对的主底面3。如图94所示,片状体还具有一第一侧缘4以及与一第一侧缘4相对的第二侧缘4’,一前缘5以及一与前缘5相对应的一后缘6。
如图94所示,该片体包括一第一片体9-1p、一第二片体9-2p以及一附加弯曲分离带11p。第一片体9-1p整体上与附加弯曲分离带11p连接,附加弯曲分离带11p整体上与第二片体9-2p连接。
第一片体9-1p用于弯曲形成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9-2p用于弯曲形成勺子的手持部。
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包括两个直线分离部12p及12p’,及一圆形分离部13p。直线分离部12p及12p’及圆形分离部13p如图89所示。直线分离部12p及12p’与圆形分离部13p连接以使附加弯曲分离带11p相对于轴A对称。圆形分离部13p又叫顶部。
第二片体9-2p’包括弯曲线10p及10p’。弯曲线10p及10p如图89所示。弯曲线10p及10p’由模制板体1p的后缘6延伸至圆形分离部13p。弯曲线10p及10p’设置于顶面2。
弯曲线10p包括两个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及一圆形弯曲部15p。同样的,弯曲线10p’包括两个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及一圆形弯曲部15p’。圆形弯曲部15p及圆形弯曲部15’如图89及93所示。
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直线弯曲部14p1’及14p2’相对于板体1p纵向延伸。
板体1q通过与顶面2及底面3刻痕,以及在底面3凹花形成。
图95显示板体1q的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板体1q通过在顶面2及底面3凹花形成。
图96显示板体1q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板体1q通过在顶面2及底面3刻痕形成。
该板体1p的有益效果在于方便使用者折叠板体1p以形成勺子。通过相向挤压侧缘4及4’,使用者仅折叠一次板体1p即可形成勺子。
图97-127显示多个勺状板体,其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
图97-109第一组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及手柄锁固缝。
图97及98显示图1及图38所示板体的一扩展例扩展例。图97图1及图38所示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97所示具有勺体依附槽及勺手柄锁固缝的薄板体681,此板体681呈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
广义上,板体681的三维形状可调整以形成一长柄、一铁楸或其它工具。
薄板体681包括一延伸片状体683,该延伸片状体683包括多个刻痕线685。刻痕线685设置于片体683的主面。
为了方便弯曲或折叠形成需要的杯子,每个刻痕线685包括一个窄浅道、一个弯曲槽或者一个窄长压痕区。刻痕线的深度及宽度基于板体681的目的、材质及厚度做调整。
具体的,延伸片状体683呈平面状且沿其径向轴线对称。
片状体683具有一顶面以及一与顶面相对的底面。片状体683同时具有一第一侧缘683S1以及与一第一侧缘683S1相对的第二侧缘683S2,一前缘683F以及一与前缘683F相对应的一后缘683R。
前缘683F及后缘683R设置于板体683径向上的两端。前缘683F与第一侧缘683S1连接,第一侧缘683S1与后缘683R连接。后缘683R与第二侧缘683S2连接,第二侧缘683S2与前缘683F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98所示,板体683还包括一碗部702、一第一手持部704及一第二手持部706。碗部702与第一手持部704邻接,第一手持部704与一第二手持部706邻接。
碗部702包括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2A以及一与直线边缘702A相对于的大致的直线边缘702C,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2B及一与直线边缘702B相对于的大致的直线边缘702D。边缘702A的第一末端与边缘702B的第一末端邻接。边缘702B的第二末端与边缘702C的第一末端邻接。边缘702C的第二末端与边缘702D的第一末端邻接。边缘702D的第二末端与边缘702A的第二末端邻接。
与碗部702相似,第一手持部704包括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4A、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4C、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4B及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4D。
与碗部702相似,第二手持部706包括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6A、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6C、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6B及一大致的直线边缘706D。
碗部702的边缘702A与前缘683F邻接或者是前缘683F的一部分。边缘702D与第一侧缘683S1邻接或者是第一侧缘683S1的一部分。边缘702B与第二侧缘683S2邻接或者是第二侧缘683S2的一部分。边缘702C设置在第一手持部704的边缘704A上。
第一手持部704的边缘704D与第一侧缘683S1邻接。边缘704B与第二侧缘683S2邻接。边缘704C设置在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A上。
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D与第一侧缘683S1邻接。边缘706B与第二侧缘683S2邻接。边缘706C设置在后缘683R上。
碗部702的边缘702D、第一手持部704的边缘704D及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D对齐以使其处于同一直线上。
同样的,碗部702的边缘702B、第一手持部704的边缘704B及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B处于同一直线上。
更多的,片体683还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在一些特定实施例中,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又叫叉子依附槽。勺体依附槽735G1沿第一侧缘683S1设置并设置于第一手持部704及第二手持部706之间。
另一勺体依附槽735G2沿第二侧缘683S2设置并设置于第一手持部704及第二手持部706之间。
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向内弯曲或弯曲变细。换句话说,他们并不呈直线。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的弧线形状以防止勺子的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尤其是在形成勺子时被撕裂的原则设置。简而言之,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的弧线用于对抗撕力。
第二手持部706包括两个互补的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手柄锁固缝740S1沿边缘706D设置,另一手柄锁固缝740S2沿边缘706B设置。
刻痕线685包括一系列中央径向刻痕线、一系列外围径向刻痕线以及一系列斜向刻痕线。
中央径向刻痕线又叫一山脊线。如图97所示,径向弯曲线包括一短弯曲部710S、一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第二长弯曲部710L2。短弯曲部710S、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第二长弯曲部710L2大致呈直线。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第二长弯曲部710L2长度相同。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第二长弯曲部710L2长于短弯曲部710S。
短弯曲部710S设置于片体683底面,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第二长弯曲部710L2设置于片体683顶面。弯曲部710S的第一末端与第一长弯曲部710L1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一长弯曲部710L1的第二末端与第二长弯曲部710L2的第一末端邻接。第二长弯曲部710L2的第二末端与短弯曲部710S的第二末端邻接。
第一长弯曲部710L1与第二长弯曲部710L2之间具有一小夹角。短弯曲部710S设置于碗部702的边缘702C的中间部分。第一长弯曲部710L1的第二末端及第二长弯曲部710L2的第一末端设置于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C的中点处。
斜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直线弯曲部724及第二直线弯曲部726。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724设置于片体683底面并且由短弯曲部710S的第一末端延伸至第一手持部704的第二长缘704C靠近第一侧缘683S1的一末端。
第一直线弯曲部724与第一侧缘683S1之间夹角大概在30度。
同样的,第二直线弯曲部726设置于片体683底面并且由短弯曲部710S的另一末端延伸至第一手持部704的第二长缘704C靠近第二侧缘683S2的一末端。
第二直线弯曲部726与第二侧缘683S2之间夹角大概在30度。
外围径向刻痕线包括一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以及一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与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平行。
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由第一直线弯曲部724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C。第一直线弯曲部724的一端与勺体依附槽735G1邻接。
同样的,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由第二直线弯曲部726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手持部706的边缘706C。第二直线弯曲部726的一端与勺体依附槽735G2邻接。
在一些特定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板体681弯曲,尤其是板体681厚或硬时,刻痕线685、直线弯曲部724及726、长弯曲部710L1及710L2可设置部分穿孔线。部分穿孔线包括小缝隙、孔洞或盲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薄板体681取自密度大于400GSM的纸质材质。
最终,板体681能够手动折叠以形成一勺子。
碗部702用于折叠形成勺子的容器。
第一手持部704及第二手持部706用于折叠形成勺子的手柄。
板体681的刻痕线685用于向预定的不同方向弯曲以形成勺子。
具体的,第一直线弯曲部724、短弯曲部710S及第二直线弯曲部726使板体681的相应部位弯曲以形成勺子的容器。
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第一长弯曲部710L1与第二长弯曲部710L2使板体681的相应部位弯曲以形成勺子的手柄。
第一直线弯曲部724、短弯曲部710S以及第二直线弯曲部726具有圆弧部分,以使724、710S及726形成一光滑曲线避免使用者切伤。换句话说,该光滑曲线没有会割伤到使用者的尖锐角。
第一长弯曲部710L1与第二长弯曲部710L2之间形成一小夹角以加强手柄结构。换句话说,第一长弯曲部710L1与第二长弯曲部710L2的设置方式用于避免手柄弯曲。
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用于相互锁固以使手柄形成一稳定结构。换句话说,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作为一锁紧机构。
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用于形成一边缘部分,以使勺子能够悬挂于一杯子或碗上。
简而言之,板体包括一容器部、一手持部以及两个位于容器部及手持部之间的相对的截止部。
截止部与勺体依附槽作用相同。两个截止部同样能够方便板体沿径向轴线折叠。换句话说,截止部方便板体相对应的部位沿着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及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弯曲。
手持部包括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手柄锁固缝。手持部用于折叠形成手持工具的手柄,锁紧机构作为手柄的折叠锁体部以使折叠部分能够与其它手持工具固定。
图99中以箭头表示折叠图97中板体681的步骤。
图100-图104显示板体681被折叠成勺子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05-109显示板体。这些板体为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勺子。这些板体为图97的扩展例。图105-107的板体与图97的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105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1。板体681-1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板体681-1包括一弧形前缘683F。
图106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2。板体681-2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2包括一延伸至板体681-2第一侧缘683S1的第一直线弯曲部724以及一延伸至板体681-2第二侧缘683S2的第二直线弯曲部726。板体681-2还包括一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第二长弯曲部710L2,二者平行于板体681-2的一径向轴线。
图107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3。板体681-3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3包括一弧形前缘683F以及一对互补的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板体681-3还包括一对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第二长弯曲部710L2。一对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第二长弯曲部710L2平行于板体681-3的一径向轴线。
图108显示板体681-3A。板体681-3A为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勺子。板体681-3A为图97的扩展例。板体681-3A与图97的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109显示板体681-3B。板体681-3B为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勺子。板体681-3B为图97的扩展例。板体681-3B与图97的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110-122显示多个第二组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圆颈部及手柄锁固缝。
图110显示板体681-4。板体681-4为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勺子。板体为图97的扩展例。图110的板体与图97的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包括一设置于板体681-4的一手持部750H及一碗部或者一容器部750B之间的一圆颈部750N。圆颈部750N的宽度较碗部750B小。板体681-4还包括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更多的,板体681-4包括一弧形前缘683F。
图111-116显示图110中板体的扩展例。
图111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A。板体681-4A及图110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A包括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设置于板体681-4A内部。板体681-4A还包括两相互平行的长弯曲部710L1及710L2。
图112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B。板体681-4B及图110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B包括另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设置于板体681-4B内部。板体681-4B同样还包括两相互平行的长弯曲部710L1及710L2。
图113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C。板体681-4C及图110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C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长弯曲部710L2。板体681-4C同样还包括一对不同的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
图114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D。板体681-4D及图110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D包括一进一步的第一手柄锁固缝740S1及一进一步的第二手柄锁固缝740S2。进一步的第一手柄锁固缝740S1设置于板体的一边缘683S1上,进一步的第二手柄锁固缝740S2设置于板体内部。板体681-4D同样还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长弯曲部710L2。更多的,板体681-4D同样还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长弯曲部710L2。第一长弯曲部710L1的末端相互连接。第二长弯曲部710L2的末端相互连接。弯曲部710L1及710L2未延伸至板体681-4D的后缘683R。
图115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E。板体681-4E及图110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E同样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长弯曲部710L2。弯曲部710L1及710L2延伸至板体681-4E的后缘683R。
图116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F。板体681-4F及图110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F同样还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二长弯曲部710L2。第一长弯曲部710L1的末端不相互连接。第二长弯曲部710L2的末端不相互连接。弯曲部710L1及710L2未延伸至板体681-4F的后缘683R。
图117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G。
图118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H。
图119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I。
图120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J。
图121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K。
图122显示图110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4L。
图123-127显示多个第三组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及手柄锁固缝。
图123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5。板体681-5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5包括几对互补的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及一对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
图124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5A。板体681-5A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125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6。板体681-6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6包括一具有多个缺口18的手持部及一具有多个孔洞760的碗部。
图126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7。板体681-7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7包括一不连续的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以及一不连续的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不连续线包括多个断线部分,每个断线部分与相邻的断线部分邻接但不连接从而使每个断线部分的一末端与相邻断线部分的一末端连接。
图127显示图97板体的扩展例:一板体681-8。
板体681-8包括一连续的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以及一连续的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2。
图128-154显示多个叉状板体,每个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叉子包括一尖部及一手持部。广义上,除了叉子,板体还可以形成一带叉子的勺子、一带叉子的铲子、一刮刀、一泥刀或者其它工具。
图128-138显示多个第一组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以及手柄锁固缝。
图128显示一板体681F。未折叠的板体681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F为图97的板体681的一扩展例,因此板体681F与图97的板体681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或叉齿766的狭槽763。板体681F还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735G1及735G2,以及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
图129显示一不同的板体681-1F。未折叠的板体681-1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1F为图105相应的板体681-1的一扩展例,板体681-1F与图105的相应的板体681-1具有相似部件。
如图130中箭头所示,图130显示折叠板体681-1F的步骤。
图131-图135显示板体681-1F被折叠成叉子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36及137显示不同的板体681-2F及681-3F。未折叠的板体681-2F及681-3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2F及681-3F为图106及107相应的的板体681-2及681-3的扩展例,板体681-2F及681-3F与图106及107的相应的板体681-2及681-3具有相似部件。
图138显示一不同的板体681-3BF。未折叠的板体681-3B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3BF为图109的相应的板体681-3B的一扩展例,板体681-3BF与图109的相应的板体681-3B具有相似部件。
图139-150显示多个第二组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圆颈部以及手柄锁固缝。
图139显示一板体681-4F。未折叠的板体681-4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4F为图110的板体681-4的一扩展例,板体681-4F与图110的相应的板体681-4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4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板体681-4F还包括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板体681-4F还包括一设置于板体681-4F的一手持部750H及一碗部或者一尖部750P之间的一圆颈部750N。圆颈部750N的宽度较尖部750P小。
图140-145显示一不同的板体681-4AF、681-4BF、681-4CF、681-4DF、681-4EF及681-4FF。未折叠的板体681-4AF、681-4BF、681-4CF、681-4DF、681-4EF及681-4F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4AF、681-4BF、681-4CF、681-4DF、681-4EF及681-4FF为图111-116的相应的板体681-4A、681-4B、681-4C、681-4D、681-4E及681-4FF的扩展例,板体681-4AF、681-4BF、681-4CF、681-4DF、681-4EF及681-4FF与图111-116的相应的板体681-4A、681-4B、681-4C、681-4D、681-4E及681-4FF具有相似部件。
图146-150显示一不同的板体681-4HF、681-4IF、681-4JF、681-4KF及681-4LF。未折叠的板体681-4HF、681-4IF、681-4JF、681-4KF及681-4L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4HF、681-4IF、681-4JF、681-4KF及681-4LF为图118-122相应的板体681-4H、681-4I、681-4J、681-4K及681-4L的扩展例,板体681-4HF、681-4IF、681-4JF、681-4KF及681-4LF与图118-122相应的板体681-4H、681-4I、681-4J、681-4K及681-4L具有相似部件。
图151-154显示多个第三组叉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及若干个手柄锁固缝。
图151显示一板体681-5F。未折叠的板体681-5F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叉子。板体681-5F为图123的板体681-5的一扩展例,板体681-5F与图123的板体681-5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5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板体681-5F还包括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板体681-5F还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735G1及735G2,以及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
图152显示图125板体681-6的扩展例:一板体681-6F。板体681-6及图125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6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
图153显示图126板体681-7的扩展例:一板体681-7F。板体681-7F及图126板体681-7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7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
图154显示图127板体681-8的扩展例:一板体681-8F。板体681-8及图127板体681-8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681-8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
图155-167显示用作图97-154板体的锁紧机构的不同的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
图168-172显示多个盒子,每个盒子至少包括两个图97-154所示板体。
图168显示包括一侧壁774的纸盒770,侧壁774上包括多组图142的板体681-4CF。板体681-4CF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
换句话说,部分侧壁774用于设置板体681-4CF。这些部分的外缘预先设置为方便将其从侧壁774上移除,从而使这些部分能够被折叠以形成所欲获取的叉子。
广义上,板体681-4CF可被图128-154中的其中一板体取代以折叠形成一叉子,或者被图97-127中的其中一板体取代以折叠形成一勺子。
图169显示另一纸盒780,该纸盒780包括一第一片体783及第二片体786,第一片体783包括图97中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板体681,第二片体786包括图111中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板体681F。
具体的,部分第一片体783用于设置板体681。该部分的外缘预先设置为方便将其从第一片体783上移除,从而使该部分能够被折叠以形成所欲获取的勺子。
同样的,部分第二片体786用于设置板体681F。该部分的外缘预先设置为方便将其从第二片体786上移除,从而使该部分能够被折叠以形成所欲获取的叉子。
广义上,板体681可被图97-127中的其中一板体取代。板体681F可被图128-154中的其中一板体取代。
图170显示一带有盖子792的纸盒790。盖子792包括一图105的勺状板体681-1及一图129的叉状板体681-1F。
图171显示一带有主面797的纸盒795。主面797包括多个图123的勺状板体681-5。盒子呈打开状态以使其开口能够接收物体。
图172显示呈关闭状态的盒子795。
图173显示多个指勺状板体,每个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指勺。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一对手柄锁固缝、一对包括一碗或容器部的指手持部。指手持部用于容置一使用者的手指。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其手指嵌入指手持部以移动指勺。
指勺状板体为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指勺。这些指勺为图97的扩展例。这些指勺与图97的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173显示图109板体681-3B的扩展例:一指勺状板体881-1。指勺状板体881-1及板体681-3B具有相似部件。
指勺状板体881-1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及一指手持部。
图174中以箭头表示折叠图174中指勺状板体981-1A的步骤。指勺状板体981-1A为指勺状板体881-1一扩展例。
图175、176、177、178、179及180显示板体881-1A被折叠成指勺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图181显示板体881-1的扩展例:一指勺状板体881-2。指勺状板体881-1及指勺状板体881-2具有相似部件。指勺状板体881-2具有一平状前缘。
图182显示板体881-1的扩展例:一指勺状板体881-3。指勺状板体881-1及指勺状板体881-3具有相似部件。指勺状板体881-3具有一圆形前缘。
图183显示板体881-1的扩展例:一指勺状板体881-4。指勺状板体881-1及指勺状板体881-4具有相似部件。指勺状板体881-4具有一圆形前缘。
图184-195显示多个指叉状板体,每个板体用于折叠形成一指勺。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及一对手柄锁固缝。板体同样包括一尖部以及用于容置一使用者手指的指手持部。
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其手指嵌入指手持部以移动指勺。碗部用于盛接或混合食物。碗部同样可用作勺子使用以盛接食物或液体。
指叉状板体为平状并用于折叠形成指叉。这些指叉为图128的扩展例。这些指叉状板体与图128的叉状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图184显示图138板体681-3BF的扩展例:一指叉状板体881-1F。指叉状板体881-1F及板体681-3F具有相似部件。
指叉状板体681-1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指叉状板体881-1F还包括一对叉子依附槽735G1及735G2、一对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以及一指手持部。具体的,指手持部包括一用于容置使用者手指的内中空部。
图185中以箭头表示折叠指叉状板体881-1F以形成一指叉的步骤。
图186、187、188、189、190及191显示被折叠成指叉的指叉状板体881-1F的不同视角示意图。
折叠使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相互锁固。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被弯曲以使板体881-1F的侧缘683S1及683S2相对移动并轻微倾斜。
如图192所示,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其手指嵌入指叉的指手持部以移动指叉。
侧缘683S1及683S2的相对轻微移动使得手持部能够调整并容置手指。手持部仅仅包围手指,从而提供稳定的连接。
图193显示图181板体881-2的扩展例:一指叉状板体881-2F。板体881-2F及板体881-2具有相似部件。板体881-2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
图194显示图182板体881-3的扩展例:一指叉状板体881-3F。板体881-3F及板体881-3具有相似部件。板体881-3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
图195显示图183板体881-4的扩展例:一指叉状板体881-4F。板体881-4F及板体881-4具有相似部件。板体881-4F包括一前缘683F,该前缘683F具有用于形成叉子不同尖头766的狭槽763。
图196-205显示多个容器。这些容器具有相似部件。这些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图173-195所示板体。
图196显示一带盖子902的容器或盒子900。如图97所示,盖子902包括一图194的指叉状板体881-3F。指叉状板体881-3F可设置于盖子902内或贴附于其表面。
图198显示一带盖子907的容器905。如图199所示,盖子9807包括一图182的指叉状板体881-3。
图200显示一带盖子912的容器910。如图201所示,盖子912包括一图184的指叉状板体881-1F。
图202显示一带盖子917的容器915。如图203所示,盖子917包括一图181的指叉状板体881-2。
图204显示一带盖子922的容器920。如图205所示,盖子922包括一指勺状板体及一指叉状板体。指勺状板体为图183中板体881-1的扩展例。指叉状板体为图184中板体881-1F的扩展例。
图206-209显示多个勺状板体,每个板体包括一对勺体依附槽、手柄锁固缝以及预先形成的直线弯曲部。
图206显示一勺状板体981-1,该板体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勺子。勺状板体981-1为图97板体的一扩展例。勺状板体981-1及图97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981-1包括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及手柄锁固缝740S1及740S2。板体981-1还包括直线弯曲线724及726、长弯曲部710L1及710L2,以及径向直线弯曲线730L1及730L2。
弯曲线724及726、弯曲部710L1及710L2以及直线弯曲线730L1及730L2包括穿孔P。穿孔P涉及开口或通孔。
开设穿孔的弯曲线724方便弯曲板体981-1连接于弯曲线724的部分。板体981-1折叠时这些部分形成一勺子。同样的,开设穿孔的弯曲线726以及开设穿孔的弯曲线730L1及730L2方便弯曲板体981-1的相对部位以形成勺子。
便利的弯曲是有用的,尤其在板体981-1较厚时,因为板体981-1的厚度使得板体981-1坚硬且不利于弯曲。
更进一步的,穿孔可进一步节省成本。例如,通过使用一个工具,在一个工艺中可完成底部刻痕、穿孔及模切。顶部刻痕可被穿孔线及底部刻痕取代。由于唯一需要的步骤是在板体上提供弯曲线以形成板体的山脊线或者顶部,生产成本可降低且形成板体的山脊线或者顶部能够抗击撕裂。
简而言之,板体981-1的穿孔、刻痕,以及通过形成用于形成勺状板体的弯曲线的模切工艺,均可在同样的操作步骤中通过一个模具完成。这意味着穿孔能够在不产生额外成本的最小成本下完成。从而有利于以低成本生产板体981-1。
图207显示另一勺状板体981-2,该板体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勺子。勺状板体981-2为图109板体的一扩展例。勺状板体981-2及图109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勺状板体981-2包括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宽度较窄。进一步,板体981-2还包括一对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长弯曲部710L2。每对长弯曲部710L1及长弯曲部710L2均具有穿孔P。
开设穿孔的长弯曲部710L1及710L2方便弯曲板体981-2的相对部位以形成一勺子。
图208显示一勺状板体981-3,该板体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勺子。勺状板体981-3为图109板体的一扩展例。勺状板体981-3及图109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981-3包括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宽度较窄。板体981-3还包括直线弯曲线724及726、一对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长弯曲部710L2。
具体的,弯曲线724及弯曲线726的一部分包括穿孔P。外侧的长弯曲部710L1一较长部分以及外侧的长弯曲部710L2一较长部分包括穿孔P。
开设穿孔的弯曲线724及726以及开设穿孔的长弯曲部710L1及长弯曲部710L2方便弯曲板体981-3的相对部位以形成一勺子。
图209显示一勺状板体981-4,该板体呈平状并用于折叠以形成一勺子。勺状板体981-4为图109板体的一扩展例。勺状板体981-4及图109板体具有相似部件。
板体981-4包括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勺体依附槽735G1’及735G2’宽度较窄。板体981-4还包括直线弯曲线724及726、一对长弯曲部710L1及一对长弯曲部710L2。
具体的,弯曲线724及弯曲线726的一部分包括穿孔P。外侧的长弯曲部710L1一较短部分以及外侧的长弯曲部710L2一较短部分包括穿孔P。
开设穿孔的弯曲线724及726以及开设穿孔的长弯曲部710L1及长弯曲部710L2方便弯曲板体981-3的相对部位以形成一勺子。
穿孔部分的长度可基于板体981-3的材质及厚度调整。
简而言之,由于板体具有一些重要的线、角度、曲率以及尤其具有类似于脊椎的结构,板体形成有预定形状、力度及稳定性。
板体包括与人体比例相似的一碗部、一颈部及以手持部,也即,重要部件的脊椎柱及山脊线以及轴线功能形成了板体的“脊椎”结构。
当板体用于形成勺子时,勺子底部的顿顶与前脊椎部分在勺子的颈部的“脊椎”结构处形成一个半凸起边缘。在使用时,该结构能够将沿勺子手持部的关节柱至勺子颈部方向的压力分散,同时提高该方向上的稳定性。
通过在手持部的肩部施加一小的挤压力,能够使勺子沿其中一面的相反方向形成一碗部,另一方向形成一铲子。
板体的重要特征在于手持部弯曲线的末端的圆弧部(碗部上的拱形)。上弯曲线的顶部以及下弯曲线的圆弧部在勺子的颈部的半凸起边缘的两侧形成一对圆弧(拱)。
简而言之,板体的轴线及脊椎线作为类“脊椎”结构,以在勺子底部中心的下弯曲线的顶部提供一有力的半凸起边缘及前拱形脊椎。
颈部的一对圆弧及半凸起边缘为碗部的底部提供了稳定结构。
一对圆弧的半凸起边缘使得勺子的颈部及碗部的底部的压力、力度能够均匀分散。轴线及脊椎线的半凸起边缘对勺子的底部、颈部及手持部的稳定起到关键作用(类似于我们的骨骼和颈部,脊椎和轴线在支撑骨骼及保持运动稳定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同样重要的,相比较直线弯曲线的端点,这些圆弧部(拱)的端点(跨接工艺)能够将分散顶部正面的交点处的压力。圆弧部(拱)的分离点(跨接工艺)能够避免圆弧部的相交点如直线端点无法承受撕力一样被撕裂。
弯曲线末端的圆弧部(拱)呈一对。否则无法形成半凸起边缘,导致所形成的勺子结构弱。
板体的包括圆弧及半凸起边缘的连续的定向弯曲线在保护指勺被使用者错误地成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折叠过程中纸颗粒或者厚箱子不可能完全以直线180或直角90度与指勺分离,固若没有精准的定向线,指勺很难以所欲控制的方式成型。
板体的类脊椎结构包括在关节柱的中间形成由一对直线弯曲线形成的手持部的多脊结构,关节柱由两条相互分离且平行于多脊直线的直线弯曲线组成。
与人体的脊柱相似,板体的力度及持久力由一条山脊线形成,通过四条由勺子颈部的半凸起边缘延伸至勺子手持部的边缘的直线弯曲线所形成的两条柱体结构的支撑,能够保证手持工具提供给使用者足够的结构稳定性。
板体的另一重要特征在于其宽顶部,板体一旦成型,该顶部出会形成压力。鉴于顶部处存在斜向圆角,在此宽顿顶处,脊椎前端的弧部能够将碗底部的颈部处半凸起边缘的能量/力/压力分散。
精准形成的脊椎前端的弧部顶部结构能够使碗底部中央及勺子颈部处半凸起边缘形成一能够稳定容纳及/或支撑其内容物重量的结构,其所能容纳及/或支撑的内容物重量可超越其自身重量(类似于人体的头部能够支撑极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质)。
板体能够形成具有多种结构及多种功能的工具。
板体的碗部由脊椎前端的设置有顶部的弧部形成,顶部可以为圆弧形或者为斜圆角。碗部具有足够深度,以使其能够作为勺子、铲子、漏斗或涂刀等多种用途使用。深度同样能够使碗部能够如勺子一样容纳多种物质,包括液体、半流质食物以及小的固体粉末状物质。
板体的颈部不存在枢纽。其能够方便整勺内容物的食用,从而可以作为儿童食用器皿使用。其从手持部至颈部再至碗部结构稳定。方便用户使用。
颈部防止勺子一侧的物质倒流。板体在其脊椎前端的弧部结构处设有圆弧,该圆弧使工具从两侧被使用。在其中一侧,其可作为勺子或长柄勺子使用,而不会产生漏液或倒流。在另外一侧,其可作为铲子或漏斗使用,以使溶液彻底流通。
颈部提供结构稳定性并且方便盛装几倍于自身重量的物质。板体的高处,通过一对圆弧部(拱)所形成的类脊椎结构,能够对等分散力、负担及压力,从而在勺子底部形成一稳定的颈部。此为其便于盛装几倍于自身体积的多种内容物的关键。
由于手持部与类脊椎结构连接且其力被分散导引至类脊椎结构,手持部结构稳定。中间部位由一对下弯曲线所形成的多脊结构的结构进一步被另一对下弯曲线形成的关节柱加强。反过来,在形成的时候他们在手持部形成一个3mm的三层斜坡。
该三层斜坡在手持部的顶面形成一异常稳定的三脊结构。该三脊结构靠近手持部的顶端从而形成一个方便握持的实用且稳定的勺子。勺子手持部的三层斜坡方便使用者握持。稳定的手持部进一步提供能够设置多种摩擦沟槽的结构,以方便使用者握持,从而使勺子满足不同使用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纸生产板体使,“刻痕”与“折痕”为一个概念。
纸的密度介于250-500GSM。
以上所述实施例将以下述清单列出,在下述清单中,板体的特征被整合为一个权利项。权利项中同样披露了上述特征的组合,这些组合分别作为独立的客体,同样能够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合并。
1.一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板体(1p),该板体(1p)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2)以及一与该顶面(2)相对的底面(3),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6),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5),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4)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4’),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1p)侧缘(4,4’)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11p),该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包括一第一分离部(12p)及一第二分离部(12p’),一连接分离部(13p)(部分呈圆形),第一分离部(12p)及一第二分离部(12p’)沿板体(1p)侧缘(4,4’)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1p)前缘(5)延伸,并且连接分离部(13p)形成一顿顶,(顶部的至少一部分呈圆形)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4)及第一分离部(12p)之间的第一下弯曲线(10p)以及
一延伸于后缘(4)及第二分离部(12p’)之间的第二下弯曲线(10p’),
其中,在第一平面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及前缘(5)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9-1p),以及
在第二平面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及后缘(6)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9-2p)。
2.一用于形成一手持工具的板体(1q),该板体(1p)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2)以及一与该顶面(2)相对的底面(3),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6),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5),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4)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4’),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1q)侧缘(4,4’)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11p),该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包括一第一分离部(12p)及一第二分离部(12p’),一连接分离部(13p),第一分离部(12p)及一第二分离部(12p’)沿板体(1)侧缘(4,4’)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1q)前缘(5)延伸,并且形成一顿顶,(顶部的至少一部分呈圆形)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4)及第一分离部(12p)之间的第一下弯曲线(10p)以及一延伸于后缘(4)及第二分离部(12p’)之间的第二下弯曲线(10p’),
其中,在第一平面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及前缘(5)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9-1p),以及
在第二平面上,附加弯曲分离带(11p)及后缘(6)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9-2p),其中,
第一片体(9-1p)弯曲以形成手持工具的容器部,第二片体(9-2p)弯曲以形成手持工具的手持部。
3.如1或2项所述板体,其中,
下弯曲线(10,10’)、上弯曲线(11)以及后缘(4)之间形成一中间区域31,
下弯曲线(10)被设置成在中间区域(31)处其连接部(13)的宽度增加。
4.如1-3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第一上弯曲部(12)及第二上弯曲部(12’)间的夹角介于22-66度,尤其介于26-35度。
5.如1-4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每个下弯曲线(10,10’)与上弯曲线(11)的在靠近连接部(13)处的相对的连接点(16)处连接。
6.如5项所述板体,其中,在连接点(16)处,上弯曲线(11)与相应的下弯曲线(10,10’)的夹角介于60-90度,尤其介于80-90度。
7.如1-6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在板体的至少一个平面上,至少一个弯曲线(10、11)设置有弯曲槽。
8.如1-7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板体的后缘(4)与侧缘(4,4’)之间设置有高部(17)。
9.如1-8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板体设置有一尖部,从而使板体的后缘(6)宽度较板体前缘(5)顶端及连接部(13)之间的宽度小。
10.一种由1-9中任一项所述板体折叠形成的手持工具。
鉴于前述已详细描述至少一个具体的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实施例还可产生多个扩展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实例,并非用以限制保护范围、应用范围、外形范围或者披露范围。并且,前文所述的详细特征用于提供实施具体实施例的方式。
附图标记
1 板体
1a、1b、1c、1d、1e、1f、1g、1h、1i、1j、1k、1l、1m、1n、1p板体
2 顶面
3 底面
4、4’ 侧缘
5 前缘
6 后缘
7 手持部
8 功能部
9 中间部
9-1p 第一片体
9-2p 第二片体
10、10’ 下弯曲线
10p 弯曲线
10p’ 弯曲线
11 上弯曲线
11p 附加弯曲分离带
12、12’ 上弯曲部
12p 直线分离部
12p’ 直线分离部
13 连接部
13p 圆形分离部
14、14’ 下弯曲线的直线部
14p1 直线弯曲部
14p2 直线弯曲部
14p1’ 直线弯曲部
14p2’ 直线弯曲部
15 下弯曲线的弯曲部
15p 圆形弯曲部
15p’ 圆形弯曲部
16 连接点
16’ 连接点
17 凸起
18 缺口
19 后缘的圆角
20 跨接部
21、21’ 末角
22 尖部
30 侧翼部
31 中部区域
31a 嵌入的金属片
32 勺部
33 下移动箭头符号
34 上移动箭头符号
40 张力
41 压力
50 加固力
51 凹部
60 角翼
61 手弯曲线
70 孔洞
81 板体
83 片体
83T 顶面
83B 底面
83S1 第一侧缘
83S2 第二侧缘
83F 前缘
83R 后缘
85 刻痕线
87 凸起
102 半圆部
102A 弧状边缘
102S 直线边缘
104 第一长方形部
104L1 第一长缘
104L2 第二长缘
104S1 第一短缘
104S2 第二短缘
106 第二长方形部
106L1 第一长缘
106L2 第二长缘
106S1 第一短缘
106S2 第二短缘
108 第三长方形部
108L1 第一长缘
108L2 第二长缘
108S1 第一短缘
108S2 第二短缘
110C 圆形弯曲部
110S1 第一直线弯曲部
110S2 第二直线弯曲部
112 直线弯曲部
114 直线弯曲部
116 第一直线弯曲部
118 第二直线弯曲部
120 第三直线弯曲部
122 第四直线弯曲部
124 第五直线弯曲部
126 第六直线弯曲部
130 圆角
132 圆角
134 圆角
181 板体
183 片体
183T 顶面
183B 底面
183S1 第一侧缘
183S2 第二侧缘
183F 前缘
183R 后缘
185 刻痕线
187 凸起
202 半圆部
202A 弧状边缘
202S 直线边缘
204 第一长方形部
204L1 第一长缘
204L2 第二长缘
204S1 第一短缘
204S2 第二短缘
206 第二长方形部
206L1 第一长缘
206L2 第二长缘
206S1 第一短缘
206S2 第二短缘
208 第三长方形部
208L1 第一长缘
208L2 第二长缘
208S1 第一短缘
208S2 第二短缘
210C 圆形弯曲部
210S1 第一直线弯曲部
210S2 第二直线弯曲部
216A 第一直线弯曲部
216B 第一直线弯曲部
218A 第二直线弯曲部
218B 第二直线弯曲部
220A 第三直线弯曲部
220B 第三直线弯曲部
222A 第四直线弯曲部
222B 第四直线弯曲部
224 第一直线弯曲部
226 第二直线弯曲部
228 斜方缺口
230 斜方缺口
381 板体
381-1 薄板体
383 片体
383-1 片体
383T 顶面
383B 底面
383S1 第一侧缘
383S2 第二侧缘
383F 前缘
383R 后缘
385 刻痕线
387 凸起
388A 翅部
388A-1 翅部
388AS 直刻痕线
388AS-1 直刻痕线
388AC1 第一直模切线
388AC1-1 第一直模切线
388AC2 第二直模切线
388AC2-1 第二直模切线
388B 翅部
388B-1 翅部
388BS 直刻痕线
388BS-1 直刻痕线
388BC1 第一直模切线
388BC1-1 第一直模切线
388BC2 第二直模切线
388BC2-1 第二直模切线
402 半圆部
402A 弧状边缘
402S 直线边缘
404 第一长方形部
404L1 第一长缘
404L2 第二长缘
404S1 第一短缘
404S2 第二短缘
406 第二长方形部
406L1 第一长缘
406L2 第二长缘
406S1 第一短缘
406S2 第二短缘
408 第三长方形部
408L1 第一长缘
408L2 第二长缘
408S1 第一短缘
408S2 第二短缘
410C 圆形弯曲部
410S1 第一直线弯曲部
410S2 第二直线弯曲部
412 直线弯曲部
414 直线弯曲部
415 直线弯曲部
416 第一直线弯曲部
418 第二直线弯曲部
420 第三直线弯曲部
421 第四直线弯曲部
422 第五直线弯曲部
423 第六直线弯曲部
424 第一直线弯曲部
426 第二直线弯曲部
481 薄板体
481’ 厚板体
483 延伸板体
483B 底面
483F 前缘
483R 后缘
483S1 第一侧缘
483S2 第二侧缘
483T 顶面
485 刻痕线
487 凸起
488A 翅部
488AU U形模切线
488B 翅部
488BU U形模切线
502 半圆部
502A 弧状边缘
502S 直线边缘
504 第一长方形部
504L1 第一长缘
504L2 第二长缘
504S1 第一短缘
504S2 第二短缘
506 第二长方形部
506L1 第一长缘
506L2 第二长缘
506S1 第一短缘
506S2 第二短缘
510C 圆形弯曲部
510C’ 圆形弯曲部
510S1 第一直线弯曲部
510S1’ 第一直线弯曲部
510S2 第二直线弯曲部
510S2’ 第二直线弯曲部
512 直线弯曲部
516 第一直线弯曲部
516A 第一直线弯曲部
516B 第一直线弯曲部
518 第一直线弯曲部
518A 第二直线弯曲部
518B 第二直线弯曲部
524 第一直线弯曲部
526 第二直线弯曲部
530 圆角
532 圆角
534 圆角
540 直线弯曲部
542 直线弯曲部
550’ 凹孔
681 薄板体
681F 板体
681-1 板体
681-1F 板体
681-2 板体
681-2F 板体
681-3 板体
681-3A 板体
681-3B 板体
681-3F 板体
681-3BF 板体
681-4 板体
681-4A 板体
681-4AF 板体
681-4B 板体
681-4BF 板体
681-4C 板体
681-4CF 板体
681-4D 板体
681-4DF 板体
681-4E 板体
681-4EF 板体
681-4F 板体
681-4FF 板体
681-4G 板体
681-4H 板体
681-4HF 板体
681-4D 板体
681-4I 板体
681-4IF 板体
681-4J 板体
681-4JF 板体
681-4K 板体
681-4KF 板体
681-4L 板体
681-4LF 板体
681-5 板体
681-5A 板体
681-5F 板体
681-6 板体
681-6F 板体
681-7 板体
681-7F 板体
681-8 板体
681-8F 板体
683 延伸片状体
683S1 第一侧缘
683S2 第二侧缘
683F 前缘
683R 后缘
685 刻痕线
702 碗部
702A 直线边缘
702B 直线边缘
702C 直线边缘
702D 直线边缘
704 第一手持部
704A 直线边缘
704B 直线边缘
704C 直线边缘
704D 直线边缘
706 第二手持部
706A 直线边缘
706B 直线边缘
706C 直线边缘
706D 直线边缘
710S 短弯曲部
710L1 第一长弯曲部
710L2 第二长弯曲部
724 第一直线弯曲部
726 第二直线弯曲部
730L1 第一径向直线弯曲线
730L2 第二径向直线弯曲线
735G1 叉子/勺体依附槽
735G1’ 叉子/勺体依附槽
735G2 叉子/勺体依附槽
735G2’ 叉子/勺体依附槽
740S1 手柄锁固缝
740S2 手柄锁固缝
750B 碗部
750H 手持部
750N 颈部
750P 尖部
760 孔洞
763 狭槽
766 尖头
770 纸盒
774侧壁
783 片体
786 片体
790 纸盒
792 盖子
795 纸盒
797 主面
881-1 指勺状板体
881-1A 指勺状板体
881-1F 指勺状板体
881-2 指勺状板体
881-2F 指叉状板体
881-3 指勺状板体
881-3F 指叉状板体
881-4 指勺状板体
881-4F 指叉状板体
881-5 指勺状板体
881-5F 指叉状板体
981-1 勺状板体
981-2 勺状板体
981-3 勺状板体
981-4 勺状板体
900 容器
902 盖子
905 容器
907 盖子
910 容器
912 盖子
915 容器
917 盖子
920 容器
922 盖子
A 轴
A1 箭头
A1-1 箭头
A1-2 箭头
A1-3 箭头
A2 箭头
A2-1 箭头
A2-2 箭头
A2-3 箭头
A3 箭头
A3-1 箭头
A3-2 箭头
A3-3 箭头
A4 箭头
A4-1 箭头
A4-2 箭头
A4-3 箭头
A5-2 箭头
d 距离
P 穿孔。

Claims (19)

1.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手持部,
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还进一步包括
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勺体依附槽以及
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2.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手持部,
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还进一步包括
一设置于容器部及手持部之间的圆颈部,
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3.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手持部,
其中,手持部用于容置使用者的手指,
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还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4.如请求项3所述板体,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进一步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勺体依附槽。
5.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勺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容器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勺子的手持部,
其中,第一弯曲线及第二弯曲线包括多个穿孔。
6.如请求项5所述板体,其中,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包括多个穿孔。
7.如请求项5或6所述板体,其中,
该延伸片状体进一步包括
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勺体依附槽以及
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8.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尖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手持部,
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还进一步包括
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叉子依附槽以及
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9.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尖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手持部,
其中,该前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形成叉子尖头的狭槽,
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进一步包括
设置于容器部及手持部之间的圆颈部,
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10.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尖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手持部,
其中,该前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形成叉子尖头的狭槽,
其中,该手持部用于容置使用者的手指,
其中,该延伸片状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11.如请求项10所述板体,其中
该延伸片状体进一步包括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叉子依附槽。
12.一用于折叠形成一叉子的板体,该板体包括一延伸片状体,该延伸片状体包括
一顶面以及一与该顶面相对的底面,
一第一径向端以及一与该第一径向端相对的第二径向端,
一第一侧端以及一与该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及
一周向边缘,该周向边缘包括一设置于第一径向端的后缘,一设置于第二径向端的前缘,一设置于第一侧端的第一侧缘以及一设置于第二侧端的第二侧缘,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一延伸于板体侧缘间的附加弯曲分离带,该附加弯曲分离带包括
一第一分离部,
一第二分离部,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沿板体侧缘相对的末端以一斜角向内,沿径向方向向板体前缘延伸,
一具有一顿顶的连接分离部,
该延伸片状体还包括
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一分离部之间的第一弯曲线以及一延伸于后缘及第二分离部之间的第二弯曲线,
其中,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前缘之间围成一第一片体,以及
附加弯曲分离带及后缘之间围成一第二片体,
其中,第一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尖部,第二片体用于弯曲以形成叉子的手持部,
其中,该前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形成叉子尖头的狭槽,
其中,第一弯曲线及第二弯曲线包括多个穿孔。
13.如请求项12所述板体,其中
第一分离部及第二分离部包括多个穿孔。
14.如请求项12或13所述板体,其中
延伸片状体进一步包括
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叉子依附槽以及
至少一对设置于第一侧缘及第二侧缘上的手柄锁固缝。
15.如前述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
在板体的至少一个平面上,至少一个弯曲线设置有弯曲槽。
16.如前述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
在板体的至少一个平面上,附加弯曲分离带设置有弯曲槽。
17.如前述任一项所述板体,其中
第一弯曲线及第二弯曲线设置于板体的同一平面上。
18.一容器,包括
一盖子,该盖子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板体。
19.一盒子,包括
一表面,该盖子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如请求项1-17中任一项所述板体。
CN201980026589.3A 2018-04-17 2019-04-17 一种手持工具 Active CN1123517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G10201803205P 2018-04-17
SG10201803205P 2018-04-17
SG10201807997Y 2018-09-14
SG10201807997Y 2018-09-14
PCT/IB2019/053169 WO2019202526A2 (en) 2018-04-17 2019-04-17 A handheld too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709A true CN112351709A (zh) 2021-02-09
CN112351709B CN112351709B (zh) 2022-11-18

Family

ID=66668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6589.3A Active CN112351709B (zh) 2018-04-17 2019-04-17 一种手持工具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2) US20210101357A1 (zh)
EP (1) EP3781391A2 (zh)
JP (2) JP2021523756A (zh)
KR (1) KR102491560B1 (zh)
CN (1) CN112351709B (zh)
AU (1) AU2019256851B2 (zh)
BR (1) BR112020020869A2 (zh)
CA (1) CA3097185C (zh)
NZ (1) NZ768511A (zh)
PH (1) PH12020551685A1 (zh)
SG (1) SG11202010051YA (zh)
TW (1) TWI812702B (zh)
WO (1) WO2019202526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5069A (zh) * 2021-03-30 2021-06-2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2050604A1 (en) * 2018-08-25 2020-05-26 Schur Pack Denmark As Folding spo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uch folding spoon
CN210520696U (zh) * 2019-09-25 2020-05-15 江苏绿森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纸浆模塑折叠勺
JP2021176420A (ja) * 2020-05-08 2021-11-11 さとみ 池島 紙製スプーン
JP7472682B2 (ja) * 2020-06-30 2024-04-23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トラリー
JP7354941B2 (ja) * 2020-06-30 2023-10-03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トラリー
TWI768610B (zh) * 2020-07-22 2022-06-21 林翔 刮刮卡用之刮削器具
CN112389029B (zh) * 2020-10-31 2024-05-03 乐陵帝荣包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纸张弯折装置及纸张弯折处理方法
KR102435482B1 (ko) * 2021-06-14 2022-08-22 김민후 아이스크림용 스페이드 및 스페이드 세트
KR200496168Y1 (ko) * 2022-02-28 2022-11-16 한백희 스푼형 음식물 저장기구
WO2024020678A1 (en) * 2022-07-27 2024-02-01 O International Inc. Scoop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8999A (en) * 1972-10-24 1974-08-13 D Humphrey Package including disposable utensil
JPS5212089U (zh) * 1975-07-14 1977-01-27
JPS60158467U (ja) * 1984-03-30 1985-10-22 ニツスイ工業株式会社 帯封式スプ−ン兼用マドラ−
EP1418134A1 (de) * 2002-11-11 2004-05-12 Breves, Daniel Scheibe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öpfwerkzeugs
JP2004155506A (ja) * 2003-12-26 2004-06-03 Kao Corp 容器
CN201718945U (zh) * 2009-08-31 2011-01-26 郑明成 一种指套式餐具
US20140238987A1 (en) * 2013-02-27 2014-08-28 Matthew Brooks Foldable spoon and method for making
US20140250698A1 (en) * 2013-03-05 2014-09-11 Lars Simon Lord Hook Spoon
CN104994769A (zh) * 2012-11-12 2015-10-21 婴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勺子
GB201704010D0 (en) * 2017-03-14 2017-04-26 Lee Kar Yin Blank for forming a handheld tool
CN206275551U (zh) * 2016-08-23 2017-06-27 乌木依德有限责任公司 折叠匙
CN207001222U (zh) * 2017-06-30 2018-02-13 石家庄市正通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折叠勺及其封盖
US20180070750A1 (en) * 2016-09-09 2018-03-15 Metsä Board Oyj Paper cup, a blank for a paper cup, and use of a paper cup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21768A (en) * 1923-03-06 1925-01-06 Mono Service Company Paper spoon
US4060176A (en) * 1975-08-08 1977-11-29 Tobiasson John R Container lid-spoon combination
US4218010A (en) * 1979-06-11 1980-08-19 Ruff Stanley L Container lid convertible into spoon
US4393988A (en) * 1981-07-15 1983-07-19 Mary Burke Spoon lid
JPH01128671U (zh) * 1988-02-24 1989-09-01
USD434982S (en) * 1999-08-23 2000-12-12 Kraft Canada Inc. Spoon blank with detachable spoons
US6068114A (en) * 1999-08-23 2000-05-30 Kraft Canada, Inc. Container package with spoons
USD479992S1 (en) * 2002-02-08 2003-09-30 Recot, Inc. Snack food container
US7637417B2 (en) * 2005-10-19 2009-12-29 Fite Iv Francis Bartow Foldable utensil set
US7971774B2 (en) * 2009-05-18 2011-07-05 Ofir Yaloz Drinking apparatus
US9884707B2 (en) * 2013-05-07 2018-02-06 Ecotensil Inc. Pop-out constructible utensil
WO2016003315A1 (ru) * 2014-07-04 2016-01-0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Компания Умный ДОМ" Ложка складная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8999A (en) * 1972-10-24 1974-08-13 D Humphrey Package including disposable utensil
JPS5212089U (zh) * 1975-07-14 1977-01-27
JPS60158467U (ja) * 1984-03-30 1985-10-22 ニツスイ工業株式会社 帯封式スプ−ン兼用マドラ−
EP1418134A1 (de) * 2002-11-11 2004-05-12 Breves, Daniel Scheibe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öpfwerkzeugs
JP2004155506A (ja) * 2003-12-26 2004-06-03 Kao Corp 容器
CN201718945U (zh) * 2009-08-31 2011-01-26 郑明成 一种指套式餐具
CN104994769A (zh) * 2012-11-12 2015-10-21 婴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勺子
US20140238987A1 (en) * 2013-02-27 2014-08-28 Matthew Brooks Foldable spoon and method for making
US20140250698A1 (en) * 2013-03-05 2014-09-11 Lars Simon Lord Hook Spoon
CN206275551U (zh) * 2016-08-23 2017-06-27 乌木依德有限责任公司 折叠匙
US20180070750A1 (en) * 2016-09-09 2018-03-15 Metsä Board Oyj Paper cup, a blank for a paper cup, and use of a paper cup
GB201704010D0 (en) * 2017-03-14 2017-04-26 Lee Kar Yin Blank for forming a handheld tool
CN207001222U (zh) * 2017-06-30 2018-02-13 石家庄市正通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折叠勺及其封盖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5069A (zh) * 2021-03-30 2021-06-2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256851B2 (en) 2022-07-21
US20240190101A1 (en) 2024-06-13
WO2019202526A3 (en) 2019-11-28
TWI812702B (zh) 2023-08-21
JP2023022271A (ja) 2023-02-14
AU2019256851A1 (en) 2020-10-22
TW202003214A (zh) 2020-01-16
JP2021523756A (ja) 2021-09-09
KR102491560B1 (ko) 2023-01-27
CN112351709B (zh) 2022-11-18
CA3097185A1 (en) 2019-04-17
KR20200139824A (ko) 2020-12-14
US20210101357A1 (en) 2021-04-08
EP3781391A2 (en) 2021-02-24
PH12020551685A1 (en) 2021-07-19
BR112020020869A2 (pt) 2021-01-26
CA3097185C (en) 2023-04-18
WO2019202526A2 (en) 2019-10-24
JP7577727B2 (ja) 2024-11-05
NZ768511A (en) 2023-04-28
SG11202010051YA (en)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1709B (zh) 一种手持工具
EP3595886B1 (en) A handheld tool
EP3647226B1 (en) Carrying device for beverage cans
US7637417B2 (en) Foldable utensil set
EP2129592B1 (en) Folding eating utensil integrated or attachable to food cover
US6237845B1 (en) Paper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1518083A (ja) 折り畳み式密封容器
US20190077536A1 (en) Spill resistant disposable cup
JP7352046B2 (ja) 紙容器
CN109476398B (zh) 具有限制溢出的闭合装置的容器
US20120175410A1 (en) Food container
JP6839398B1 (ja) 容器及びスリーブ
EP2994396B1 (en) Pop-out constructible utensil
CN212423776U (zh) 一种食物容器
WO2022239540A1 (ja) 抽出用バッグ
JP2005225564A (ja) 解体性が改善されたシールエンドカートン
GB2560531A (en) Blank for forming a handheld tool
JP3967258B2 (ja) ドリッパー
GB2560650A (en) Blank for forming a handheld tool
ITMI981465A1 (it) Sistema per facilitare negli alimenti a forma piatta come torte pizze e simili l'ottenimento di porzioni la loro asportazione ed il loro
ITRM980056U1 (it) Piatto a perdere, in particolare per il consumo di alimenti in fette come pizze, torte e simil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781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