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3229B -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3229B
CN112343229B CN202011163253.2A CN202011163253A CN112343229B CN 112343229 B CN112343229 B CN 112343229B CN 202011163253 A CN202011163253 A CN 202011163253A CN 112343229 B CN112343229 B CN 112343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late body
double
groups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632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3229A (zh
Inventor
王勇
王功臣
巩艳国
部翼翔
任兆卿
严经宇
张雨薇
王浩
徐成
刘普
朱明权
潘强
王继业
冯任坡
聂小亮
赵景帅
韩欢
吴成
卜盼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Xintong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Xintong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Xintong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filed Critical Xuzhou Xintong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6325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432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43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3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3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3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02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formed substantially of prefabricated un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66Sealings
    • E04B1/68Sealings of joints, e.g. expansion joi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包括板体,板体形状为矩形或方形,板体包括位于板体中部且与板体同为矩形或方形的中间板,以及围绕中间板四边布置的、以板体的四边为下底、以中间板的四边为上底的四组梯形板,本发明的上述结构的中间板对应于板体的薄膜效应区域,在不降低双向板的极限承载力的前提下,还具有施工方便和节省材料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建筑领域中的板体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当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水平构件,如楼板、梯板,是预制混凝土构件(以下称“PC构件”)应用的重点,而目前最大量应用的PC构件就是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叠合楼板提出了“整体式接缝”和“分离式接缝”两种接缝方式,整体式接缝虽能较好的实现“等同现浇”,达到双向板受力的效果,但由于其叠合底板“四面出筋”,现浇带部分现场仍需大量的模板湿作业,给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都带来了不便,严重降低制作和施工安装效率。
现阶段桁架钢筋叠合板主要采用四边出筋的单板以及整体式现浇接缝构造的多块板拼接形式,带外伸钢筋的叠合板在构件制作、运输、现场安装等各方面均存在经济性差、效率低等问题,也是成本高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叠合板绝大多数是将预制板制作为一条条的板带,然后再到施工现场进行拼装,而现场的因素并不确定,如吊装时板的接缝问题,两块板的高低差难以控制,横向钢筋的放置也增加了现场的工作量,接缝处需要支模等,这些问题成了限制叠合板在现实工程中运用的几个约束条件。
因此在不降低板体的极限承载力的条件下,设计一种可以提升板体拼接效率,并且还能够解决接缝造成的板结构松散问题的双向板结构是当前需要解决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具体结构如下: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包括板体,板体形状为矩形或方形,板体包括位于板体中部且与板体同为矩形或方形的中间板,以及围绕中间板四边布置的、以板体的四边为下底、以中间板的四边为上底的四组梯形板,所述中间板的四个顶点分别为在以板体的中心点为原点所建立的X/Y坐标轴中的四个坐标I1(x0,y0)、I2(x0,-y0)、I3(-x0,-y0)和I4(-x0,y0)点,其中坐标点x0、y0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21
公式中L为板体的长边长度;l为板体的短边长度;k定义为薄膜力参数;n为位置参数。
进一步,经过拼接后的板体中的接缝包括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拼接构成的四条中部接缝以及四组梯形板之间两两拼接构成的斜边接缝。
进一步,每条中部接缝位于中间板一侧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上部台阶,位于梯形板一侧的下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下部台阶;每条斜边接缝中的任一一侧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上部台阶,另一侧的下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下部台阶;上部台阶和下部台阶相互匹配,上部台阶和下部台阶的接触面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突起和凹槽。
进一步,位于每套中部接缝和每条斜边接缝的两侧下部分别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下部台阶,两组下部台阶合并构成灌浆槽。
进一步,所述板体的材质为高延性混凝土;所述板体在各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的上下面处分别覆盖有钢板,所述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位于钢板处均设有对应钢板厚度的凹槽,位于接缝两面的钢板之间设有两根连接两面钢板的螺栓,两根螺栓分别埋入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中。
进一步,所述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的形状为直线形或在各接缝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侧面抗剪凹槽以及凹凸抗剪键。
进一步,在所述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中分别接入有水管线或电线或网线或人字形桁架,人字形桁架的两个架脚分别埋入两个相邻的板块之中。
进一步,位于中间板的四个顶点处分别设置有灌浆口,各灌浆口分别与交汇于顶点的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分别预埋有多组沿板体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双层钢筋和多组沿板体Y轴方向设置的第二双层钢筋;第一双层钢筋包括两根上下布置的钢筋,两根钢筋位于所在中间板或梯形板X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钢筋接头,两根位于上下位置的钢筋接头相互合拢构成闭合结构;第二双层钢筋包括两根上下布置的钢筋,两根钢筋位于所在中间板或梯形板Y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钢筋接头,两根位于上下位置的钢筋接头相互合拢构成闭合结构;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的多组第一双层钢筋分别一一对齐;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的多组第二双层钢筋分别一一对齐;当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拼接成板体后,位于各板块中的多组第一双层钢筋和多组第二双层钢筋通过焊接构成双层双向钢筋网;所述第二双层钢筋位于第一双层钢筋的外部。
进一步,可拼接的板体的装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确定整体板体板的尺寸和使用荷载;
步骤2,根据板体板的尺寸通过计算确定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的尺寸,根据使用荷载确定板中是否需要配筋以及板块之间选中的安装结合,配筋包括在中间板以及四组梯形板中预埋第一双层钢筋、第二双层钢筋或预应力钢筋或人字形桁架;
步骤3,根据尺寸参数制作板块,然后运送至工程现场进行拼装;
具体拼装步骤如下:
S1、先固定四个梯形板,然后放置中间板块,根据工程要求实施相关的拼接方式;
S2、如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预埋有多组第一双层钢筋和第二双层钢筋,在完成拼装后需要把相对接的两个第一双层钢筋或两个第二双层钢筋之间的接头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步骤4,如对板体的荷载承受力需要符合国标要求,在完成拼接步骤后需在接缝中浇筑混凝土使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粘合;
步骤5,如对板体的受荷载要求较小,且需要快速完成施工则可通过在缝隙的上下面覆盖钢板然后使钢板与缝隙两侧的板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方式完成拼接后板块之间的固定。
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如下:
1、本发明中对于中间板的大小截取是考虑板体的极限承载力并且通过演算得到的,能够在不破坏板的极限承载力的前提下把板体划分为位于中部的中间板和围绕中间板拼接的四组梯形板,避免了因中间板划分过小导致拼接后双向板的承载力不符合要求,具有节省材料,保证质量的优点。
2、本发明中的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之间的拼接结构有三种,分别为1、接缝两侧的板块之间分别通过设置相互对应的上下台阶进行互补的拼接方式;2、接缝两侧的板块之间分别通过在下部设置台阶拼接后构成灌浆槽的拼接方式;3、接缝上下覆盖有盖板,上下钢板通过在穿过接缝两侧的板块中的螺栓实现固定的拼接方式,施工时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选择,具有实施灵活便捷,提升工作效率的优点。
3、本发明中的接缝中可根据需要预先接入水管线、电线和网线等,节省了后续为了布线打孔的工序,提升了工作效率。
4、本发明中的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可根据需要增加面筋包括双层双向钢筋网等,达到进一步提升板体的强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预制板体简图;
图2为在接缝处以上部台阶和下部台阶的拼接方式所构成的结构图;
图3为在接缝处以两组下部台阶合并构成的灌浆槽的拼接方式所构成的结构图;
图4为接缝形状为锯齿形的结构图;
图5为板体内部预埋的第一层钢筋网和第二层钢筋网的结构图:
图6为板体内预埋有预应力筋的结构图;
图7为图5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图7中的梯形板中第二双层钢筋和第一双层钢筋的结构图;
图9为图7中的中间板中第二双层钢筋和第一双层钢筋的结构图;
图10为板体方板的破坏模式图;
图11为板体中间板的破坏模式图;
图12为板块①结构图;
图13为板块②结构图;
图14为板块③结构图;
图15为薄膜效应椭圆形状示意图;
图16为板截面内力图;
图17为板块内力图。
附图标记:
1、板体;2、中间板;3、梯形板;4、斜边接缝;5、中部接缝;6、上部台阶;7、下部台阶;8、水管线;9、电线;10、网线;11、人字形桁架;12、凹槽;13、钢板;14、螺栓;15、凹凸抗剪键;16、第一双层钢筋;17、第二双层钢筋;18、预应力筋;19、板底裂缝;20、跨中裂缝;21、受压薄膜效应;22、受拉薄膜效应;23、板块①;24、板块②;25、板块③;26、拉压薄膜区域;28、底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包括板体1,板体1为矩形或方形,板体1包括位于板体1中部且与板体1同为矩形或方形的中间板2,以及围绕中间板2四边布置的、以板体1的四边为下底、以中间板2的四边为上底的四组梯形板3,所述中间板2的四个顶点分别为在以板体1的中心点为原点所建立的X/Y坐标轴中的四个坐标I1(x0,y0)、I2(x0,-y0)、I3(-x0,-y0)和I4(-x0,y0)点,其中坐标点x0、y0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51
公式中L为板体1的长边长度;为板体1的短边长度;k定义为薄膜力参数;n为位置参数。
如图1所示,经过拼接后的板体1中的接缝包括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拼接构成的四条中部接缝5以及四组梯形板3之间两两拼接构成的斜边接缝4。
如图4所示,所述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的形状为直线形或在各接缝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侧面抗剪凹槽以及凹凸抗剪键15。
如图5所示,位于中间板2的四个顶点处分别设置有灌浆口,各灌浆口分别与交汇于顶点的中部接缝5和斜边接缝4相连通。
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之间的拼接方案有三种,其中一种拼接方案如图2所示,每条中部接缝5位于中间板2一侧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上部台阶6,位于梯形板3一侧的下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下部台阶7;每条斜边接缝4中的任一一侧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上部台阶6,另一侧的下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下部台阶7;上部台阶6和下部台阶7相互匹配,上部台阶6和下部台阶7的接触面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突起和凹槽12。本方案可以使四组梯形板3通下部台阶7托举中间板2,能够使板体1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第二种拼接方案如图3所示,位于每套中部接缝5和每条斜边接缝4的两侧下部分别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下部台阶7,两组下部台阶7合并构成灌浆槽。本方案具有能拼接、浇筑方便,同时还结构牢固的优点。
第三中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板体1的材质为高延性混凝土;所述板体1在各中部接缝5和斜边接缝4的上下面处分别覆盖有钢板13,所述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位于钢板13处均设有对应钢板13厚度的凹槽12,位于接缝两面的钢板13之间设有两根连接两面钢板13的螺栓14,两根螺栓14分别埋入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中。本方案适合对板体1强度要求不高,但是建造速度快的建筑,例如应急灾害临时住所。
为了提升板体1的强度或增加功能,可以在板中预埋预应力筋18、钢筋网、人字形桁架11或水电线9等。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中部接缝5和斜边接缝4中分别接入有水管线8或电线9或网线10或人字形桁架11,人字形桁架11的两个架脚分别埋入两个相邻的板块之中。
如图5所示,四组梯形板3中分别埋设有预应力筋18,当四组梯形板3拼接到位后,各预应力筋18构成矩形或椭圆形钢筋圈,钢筋圈的范围接近且包含于板体1在薄膜效应的极限状态下形成的椭圆形范围,各预应力筋18的两端分别穿过所在梯形板3的两条斜边中点。
如图5、图7、图8和图9所示,所述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中分别预埋有多组沿板体1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双层钢筋16和多组沿板体1Y轴方向设置的第二双层钢筋17;第一双层钢筋16包括两根上下布置的钢筋,两根钢筋位于所在中间板2或梯形板3X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钢筋接头,两根位于上下位置的钢筋接头相互合拢构成闭合结构;第二双层钢筋17包括两根上下布置的钢筋,两根钢筋位于所在中间板2或梯形板3Y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钢筋接头,两根位于上下位置的钢筋接头相互合拢构成闭合结构;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中的多组第一双层钢筋16分别一一对齐;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中的多组第二双层钢筋17分别一一对齐;当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拼接成板体1后,位于各板块中的多组第一双层钢筋16和多组第二双层钢筋17通过焊接构成双层双向钢筋网(即面筋);所述第二双层钢筋17位于第一双层钢筋16的外部。
实施例2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的装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确定整体板体1板的尺寸和使用荷载;
步骤2,根据板体1板的尺寸通过计算确定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的尺寸,根据使用荷载确定板中是否需要配筋以及板块之间选中的安装结合,配筋包括在中间板2以及四组梯形板3中预埋第一双层钢筋16、第二双层钢筋17或预应力钢筋或人字形桁架11;
步骤3,根据尺寸参数制作板块,然后运送至工程现场进行拼装;
具体拼装步骤如下:
S1、先固定四个梯形板3,然后放置中间板2块,根据工程要求实施相关的拼接方式;
S2、如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中预埋有多组第一双层钢筋16和第二双层钢筋17,在完成拼装后需要把相对接的两个第一双层钢筋16或两个第二双层钢筋17之间的接头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步骤4,如对板体1的荷载承受力需要符合国标要求,在完成拼接步骤后需在接缝中浇筑混凝土使中间板2和四组梯形板3粘合;
步骤5,如对板体1的受荷载要求较小,且需要快速完成施工则可通过在缝隙的上下面覆盖钢板13然后使钢板13与缝隙两侧的板块通过螺栓14固定连接的方式完成拼接后板块之间的固定。
实施例2
理论模型
1.基本假设
板体破坏模式和计算假设,具体如下:
(1)如图10和11所示,在极限状态下,板体1分成四块。其中,围绕板体1边缘标记的箭头代表受压(混凝土)薄膜效应21,围绕板体1的跨中裂缝20标记的箭头代表受拉(钢筋网即底筋28)薄膜效应22。跨中裂缝20象征试验板密集裂缝区域;斜虚线代表正塑性铰线,即板底裂缝19。该模型适用于长宽比≤2,且四边简支板体。
(2)如图12、13、14所示,板体为矩形结构,板中裂缝(为跨中裂缝20和板底裂缝19的结合)与板体1的长边构成梯形“ABCD”(后面简称板块①23)和板底裂缝19与板体1的短边构成三角形“ABA′”(后面简称板块②24),其中板块①一半定义为梯形“ABFE”(后面简称板块③25),其中C1和C2、T1和T2分别为混凝土压力和钢筋拉力在屈服线处合力;K为y方向单位宽度钢筋屈服力与x方向单位宽度钢筋屈服力比值;T0为单位宽度钢筋屈服力。
2.模型参数
2.1夹角
根据经典屈服线理论,板块①23中α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81
式中:n为位置参数;L和l为长、短边;μ为正交参数;a为长宽比(L/l),α为板底裂缝19从B点向板体1的长边DA做垂线,板底裂缝19与垂线之间构成的夹角。
2.2x0和y0计算
如图15所示,斜屈服线(如AB和CD)上存在薄膜力为0处,即四点I1、I2、I3和I4,如I1(x0,y0)。
对于板块①23,列内力平衡方程,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83
式中:S为面内剪力;
T1=bKT0(L-2nL) (2b)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82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91
由式2(a)-2(d)可知,k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92
式中:k、b为定义薄膜力参数。
如图15所示,以板体1中心F为原点,进而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93
由式(1)和(4)可知,x0和y0的取值与底筋28配筋率和板体1的长宽比有关系。
2.3确定EG
提出三种方法,建立椭圆方程,进而确定拉压薄膜区域26及板边受压薄膜效应宽度(EG),如图15所示。
(1)方法一
如图15所示,即过点I1(x0,y0),以L为实轴长,可得椭圆方程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94
式中:LFG为短轴长度(图15)。
(2)方法二
如图15所示,以B和C点为椭圆焦点,经过点I1,进而建立椭圆方程,即: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95
式中: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096
为实轴长度。根据实轴长度和I1(x0,y0),可得椭圆方程。
由图15可知,依据椭圆方程,可确定板边受压薄膜效应宽度EG,定义为xc
(3)方法三
除了上述两方法,提出简化方法,即板边受压薄膜效应宽度EG为xc=l/2-y0
上述三种方法中若出现xc<0的情况,则说明薄膜效应区域超出了板体1的受力区域,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为了对该条件加以限制,使薄膜效应区域在板体1的受力区域以内,当出现xc<0的情况时,令xc=0。
3.内力方程
3.1内力及弯矩
如图14所示,对板块③25,假设受压薄膜区域EG(xc)为三角形分布,且其最大值为N,进而可得内力平衡方程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1
式中:N为E点位置薄膜力;
根据式2(a)-2(d),化简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2
此外,对板块③25内E点求力矩,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3
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4
式中: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5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6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07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1
3.2承载力提高系数e1m和e2m
楼板薄膜效应承载力系数包括薄膜力引起的承载力提高系数(e1m和e2m)和屈服线承载力系数(e1b和e2b)。
不考虑薄膜效应影响的弯矩抵抗矩M01和M02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2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3
式中:d1和d2分别为底筋28两方向有效高度;fcu为混凝土抗压强度(图16)。如图17所示,极限状态时,假设板跨中位移为w,将板块①23和板块②24中薄膜力,对竖向位移求矩,进而得到M1m和M2m,即: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4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5
根据M01和M02,可得增强系数e1m和e2m,即: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6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17
3.3承载力提高系数e1b和e2b
轴力作用下,板的屈服线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1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2
式中:g0为混凝土压应力区域比例(图16)。
对于板块①23,在AB边上,设一点在x轴上投影距离B点(作为局部坐标原点)距离为x’,则Nx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3
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4
式中:α1和β1为式(16b)g0取g1时对应参数。
对于BC段,NBC=-bKT0,代入式(16a),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5
对于GF段,NGF=-KT0,代入式(16a),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6
最终,根据式(18)、(19)和(20),可知: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7
对于板块②24,设AB上一点在y轴上,投影距离A点为y,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8
代入式(16a),积分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29
增强系数e2b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31
4.极限承载力
根据屈服线理论,可知板体屈服荷载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32
由上可知,可知增强系数e1和e2为:
e1=e1m+e1b,e2=e2m+e2b (26)
根据等效原理,可得: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33
即: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34
可得极限承载力Plimit为:
Plimit=e×Py (29)
注意,若式(28)中若出现e<1的情况,则计算结果说明薄膜效应会降低极限承载能力,这与实际不符,其原因是计算中的板的变形还未达到大变形的要求,此时薄膜效应未发挥其作用。故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取e=1。
5.破坏模式
5.1钢筋破坏模式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可知钢筋极限应变为0.01。因此,本文采用该破坏准则,即短跨方向钢筋应变达到0.01,即跨中变形约为l/20。
5.2混凝土压碎破坏模式
目前有两种混凝土压碎破坏模式,即板角压碎破坏和板边中间区域压碎破坏。其中,板角压碎破坏为常见破坏模式,而板边中间位置混凝土压碎破坏较少。本文模型能够预测这两种压碎破坏模式。
板角混凝土压应变ε1为: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41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42
Ieff=0.5Icr[1+(wyield/wtotal)] (30c)
Figure BDA0002744912120000143
式中:A为受压区域面积;Ec为混凝土弹性模量;Ieff有效惯性矩;Icr是裂缝惯性矩;Es是钢筋弹性模量;wyield是初始屈服时跨中位移,本文取0.4d1;w是跨中位移;k1是修正系数,考虑到该位置应力和应变分布较为复杂(扭转、弯矩和轴力等),取值为4。
根据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范围约为0.0033~0.0038,则本文取值为0.0034。

Claims (10)

1.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包括板体,板体形状为矩形或方形,其特征在于,板体包括位于板体中部且与板体同为矩形或方形的中间板,以及围绕中间板四边布置的、以板体的四边为下底、以中间板的四边为上底的四组梯形板,所述中间板的四个顶点分别为在以板体的中心点为原点所建立的X/Y坐标轴中的四个坐标I1(x0,y0)、I2(x0,-y0)、I3(-x0,-y0)和I4(-x0,y0)点,其中坐标点x0、y0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Figure FDA0002744912110000011
公式中L为板体的长边长度;l为板体的短边长度;k定义为薄膜力参数;n为位置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经过拼接后的板体中的接缝包括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拼接构成的四条中部接缝以及四组梯形板之间两两拼接构成的斜边接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每条中部接缝位于中间板一侧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上部台阶,位于梯形板一侧的下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下部台阶;每条斜边接缝中的任一一侧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上部台阶,另一侧的下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下部台阶;上部台阶和下部台阶相互匹配,上部台阶和下部台阶的接触面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突起和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每套中部接缝和每条斜边接缝的两侧下部分别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下部台阶,两组下部台阶合并构成灌浆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材质为高延性混凝土;所述板体在各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的上下面处分别覆盖有钢板,所述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位于钢板处均设有对应钢板厚度的凹槽,位于接缝两面的钢板之间设有两根连接两面钢板的螺栓,两根螺栓分别埋入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的形状为直线形或在各接缝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侧面抗剪凹槽以及凹凸抗剪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中分别接入有水管线或电线或网线或人字形桁架,人字形桁架的两个架脚分别埋入两个相邻的板块之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位于中间板的四个顶点处分别设置有灌浆口,各灌浆口分别与交汇于顶点的中部接缝和斜边接缝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分别预埋有多组沿板体X轴方向设置的第一双层钢筋和多组沿板体Y轴方向设置的第二双层钢筋;第一双层钢筋包括两根上下布置的钢筋,两根钢筋位于所在中间板或梯形板X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钢筋接头,两根位于上下位置的钢筋接头相互合拢构成闭合结构;第二双层钢筋包括两根上下布置的钢筋,两根钢筋位于所在中间板或梯形板Y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向外延伸的钢筋接头,两根位于上下位置的钢筋接头相互合拢构成闭合结构;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的多组第一双层钢筋分别一一对齐;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的多组第二双层钢筋分别一一对齐;当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拼接成板体后,位于各板块中的多组第一双层钢筋和多组第二双层钢筋通过焊接构成双层双向钢筋网;所述第二双层钢筋位于第一双层钢筋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确定整体板体板的尺寸和使用荷载;
步骤2,根据整体板体板的尺寸通过计算确定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的尺寸,根据使用荷载确定板中是否需要配筋以及板块之间选中的安装结合,配筋包括在中间板以及四组梯形板中预埋第一双层钢筋、第二双层钢筋或预应力钢筋或人字形桁架;
步骤3,根据尺寸参数制作板块,然后运送至工程现场进行拼装;
具体拼装步骤如下:
S1、先固定四个梯形板,然后放置中间板块,根据工程要求实施相关的拼接方式;
S2、如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中预埋有多组第一双层钢筋和第二双层钢筋,在完成拼装后需要把相对接的两个第一双层钢筋或两个第二双层钢筋之间的接头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步骤4,如对板体的荷载承受力需要符合国标要求,在完成拼接步骤后需在接缝中浇筑混凝土使中间板和四组梯形板粘合;
步骤5,如对板体的受荷载要求较小,且需要快速完成施工则可通过在缝隙的上下面覆盖钢板然后使钢板与缝隙两侧的板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方式完成拼接后板块之间的固定。
CN202011163253.2A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Active CN1123432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3253.2A CN112343229B (zh)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63253.2A CN112343229B (zh)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3229A CN112343229A (zh) 2021-02-09
CN112343229B true CN112343229B (zh) 2021-08-24

Family

ID=74358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63253.2A Active CN112343229B (zh) 2020-10-27 2020-10-27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43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1773A (zh) * 2022-05-24 2022-07-12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凹槽楼板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1107B (zh) * 2016-08-17 2018-11-02 沈阳建筑大学 装配式混凝土板及其板干式连接方法
CN108894360B (zh) * 2018-07-24 2019-12-27 青岛理工大学 装配式内嵌阻尼夹层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安装方法
CN110004822A (zh) * 2019-04-23 2019-07-12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预制混凝土梁的湿接缝连接设计
CN110761463A (zh) * 2019-12-03 2020-02-07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全预制拼装式楼板
CN111241617B (zh) * 2020-01-08 2024-05-2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板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3229A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24332A1 (en) Structural element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N108222347B (zh) 一种带平面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焊接叠合梁板
CN212957170U (zh) 集成桁架钢筋及预应力钢丝网的预制混凝土底板
CN113738007A (zh) 桁架楼层板
CN112343229B (zh) 一种可拼接的混凝土双向装配板及其装配方法
CN111794424A (zh) 一种整体式叠合板蜂窝组合梁及制作方法
CN114482400A (zh) 一种与预制竖向构件相连的叠合梁
CN110644662A (zh) 一种基于受力的预制无梁楼盖叠合板及其拆分方法
CN208039577U (zh) “8”字形钢筋桁架半预制式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CN112252560A (zh) 一种建筑用新型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10459708U (zh) 一种基于双向肋格构造的复合型叠合楼板
CN111749364A (zh) 一种基于c型钢的装配式复合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6810535U (zh) 预应力pc桁架双向叠合板
CN217299401U (zh) 一种全预制楼板的拼接节点
CN213539440U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
CN112176850B (zh) 一种钢-uhpc组合结构剪力连接件及其制作安装方法
CN214117172U (zh) 一种新型装配式轻钢龙骨防火组合楼板板头节点连接构造
CN213449071U (zh) 钢筋桁架普通混凝土整间预制叠合楼板
CN220954122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密拼连接结构
CN111576709A (zh) 一种预制局部叠合楼板
CN111877621A (zh) 预制混凝土楼盖板缝h型钢连接节点
CN216840127U (zh) 一种轻钢轻混凝土组合楼板体系
CN215368123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楼板
CN216130355U (zh) 边缘现浇叠合楼板的板缝节点及与框架梁的连接构造
CN113175140B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楼盖板及机械式板缝连接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