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433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4330A
CN112334330A CN201980042582.0A CN201980042582A CN112334330A CN 112334330 A CN112334330 A CN 112334330A CN 201980042582 A CN201980042582 A CN 201980042582A CN 112334330 A CN112334330 A CN 112334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portion
tire
ground contact
center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25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4330B (zh
Inventor
友松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34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4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60C11/042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60C2011/0383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at the centre of th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改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各自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PRco、PRso)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且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和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满足Hco<Hso的关系。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可考虑瞄准胎面刚性的确保而将胎面部的陆部宽度设定得宽。但是,在该情况下,陆部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地压力下降,在接地区域中陆部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变短,接地长度的端部向内侧凹陷而接地性恶化。因而,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可能会下降。另外,由于陆部的宽度方向中心的接地压力下降,而排水性能下降,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也可能会下降。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通过将陆部的接地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以突出的方式构成而谋求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91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02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181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近年来,伴随于车辆的性能提高,希望谋求进一步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改善。
本发明鉴于上述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改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通过在胎面部的接地面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区划形成5条陆部,从而具有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和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且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和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满足Hco<Hso的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为0.2mm≤Hco≤0.4mm的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为0.3mm≤Hso≤0.6mm的范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和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满足1.2≤Hso/Hco≤2.0的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中央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所述中央陆部的突出量Hcc和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满足0.9≤Hcc/Hco≤1.1的关系,且所述中央陆部的突出量Hcc和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i满足0.9≤Hcc/Hci≤1.1的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中央陆部的接地面中在接地时不存在槽,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中在接地时存在一端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周向主槽连通且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中终止的槽。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相对于所述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Wso、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i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Wsi满足1.2≤Wco/Wcc≤1.4、1.4≤Wso/Wcc≤1.6、0.9≤Wci/Wcc≤1.1、1.4≤Wsi/Wcc≤1.6的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和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i满足0.9≤Hso/Hsi≤1.1的关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在比中央陆部靠车辆外侧的在转弯时接地压力上升的区域中,外侧中间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分别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外侧中间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的接地长度。因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在比中央陆部31靠车辆外侧的在转弯时接地压力上升的区域中,外侧中间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的接地面分别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外侧中间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的接地压力。因而,从外侧中间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而除水作用提高,能够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通过使在接地区域中与其他陆部相比接地长度减小的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比在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大,能够在外侧中间陆部与外侧胎肩陆部之间抑制急剧的接地长度的减小,能够使接地性良好,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胎面部详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另外,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能够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任意组合。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胎面部详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图示省略)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离开旋转轴侧。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旋转轴为中心轴的环绕方向。另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开轮胎赤道面CL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面CL与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即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轮胎赤道线是指处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附图标记“C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其两侧的胎肩部3、以及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胎侧部4及胎圈部5。另外,该充气轮胎1具备胎体层6、带束层7及带束加强层8。
胎面部2由橡胶件(胎面橡胶)构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外周表面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是主要在行驶时能够与路面接触的面,构成为接地面10。
胎肩部3是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另外,胎侧部4是充气轮胎1中的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露出的部位。另外,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15和胎圈填胶16。胎圈芯15通过将钢丝即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而形成。胎圈填胶16是在通过将胎体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15的位置处折回而形成的空间配置的橡胶件。
胎体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15处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且胎体层6在轮胎周向上挂绕成环形状而构成轮胎的骨架。该胎体层6是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且在轮胎周向上具有某角度而排列设置有多个的胎体帘线(图示省略)由覆盖橡胶覆盖而得到的。胎体帘线例如由聚酯、人造纤维、尼龙等有机纤维构成。该胎体层6至少设置有1层。
带束层7呈将至少2层带束7a、7b层叠而成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处配置于胎体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将胎体层6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7a、7b是相对于轮胎周向以预定的角度(例如,20°~30°)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帘线(图示省略)由覆盖橡胶覆盖而得到的。帘线例如由钢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等有机纤维构成。另外,重叠的带束7a、7b以使互相的帘线交叉的方式配置。
带束加强层8配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而将带束层7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加强层8是与轮胎周向大致平行地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的帘线(图示省略)由覆盖橡胶覆盖而得到的。帘线例如由钢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等有机纤维构成,帘线的角度相对于轮胎周向在±5°的范围内。图1所示的带束加强层8以覆盖带束层7整体的方式配置。带束加强层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虽然在图中未明确示出,但也可以是以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结构、或是例如具有2层加强层且轮胎径向内侧的加强层比带束层7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得大而以覆盖带束层7整体的方式配置且轮胎径向外侧的加强层以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结构、或者是例如具有2层加强层且各加强层以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即,带束加强层8重叠于带束层7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另外,带束加强层8通过将例如宽度为10mm左右的带状的带材在轮胎周向上卷绕而设置。
此外,上述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构造示出充气轮胎1中的代表性的例子,但内部构造不限定于此。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即,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装配于车辆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外侧及内侧的朝向。虽然在图中未明确示出,但朝向的指定例如由设置于胎侧部4的指标表示。因而,在装配于车辆的情况下朝向车辆的外侧的侧成为车辆外侧,朝向车辆的内侧的侧成为车辆内侧。此外,车辆外侧及车辆内侧的指定不限于装配于车辆的情况。例如,在进行了轮辋组装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于车辆的外侧及内侧的轮辋的朝向确定。因而,充气轮胎1在进行了轮辋组装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被指定相对于车辆外侧及车辆内侧的朝向。
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10中,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且遍及轮胎整周而连续的周向主槽2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有4条。
周向主槽20是具有由JATMA规定的磨耗指示器的显示义务的槽,具有3.0mm以上的槽宽及6.0mm以上的槽深。
此外,以下说明的槽宽、刀槽花纹宽度、陆部宽度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下作为在接地面10开口的两槽开口端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而测定。在槽开口缘形成有缺口部、倒角部的结构中,将槽开口端设为缺口部、倒角部的外缘,槽宽包括缺口部、倒角部而测定。槽深、刀槽花纹深度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下作为从接地面10到槽底为止的尺寸的最大值而测定。
规定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標準リム(标准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规定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空気圧(最高空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另外,规定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負荷能力(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由ETRTO规定的“LOADCAPACITY(负荷能力)”。
周向主槽20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而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各配置有2条。并且,在车辆外侧,将靠轮胎赤道面CL的周向主槽20称作外侧中央主槽21,将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向主槽20称作外侧胎肩主槽23。在车辆内侧,将靠轮胎赤道面CL的周向主槽20称作内侧中央主槽22,将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向主槽20称作内侧胎肩主槽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周向主槽20,外侧中央主槽21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并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以恒定间隔弯折的锯齿状。其他的内侧中央主槽22、外侧胎肩主槽23、内侧胎肩主槽24在轮胎周向上形成为直线状。外侧中央主槽21通过在其槽开口端处在接地面10具有长尺寸部(日文:長尺部)和短尺寸部(日文:短尺部)的三角形形状的倒角部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形成,在两槽开口端处倒角部的长尺寸部及短尺寸部被设为点对称的配置,从而形成为锯齿状。
另外,胎面部2的接地面10由4条周向主槽20(21、22、23、24)区划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5条陆部30。并且,将形成于外侧中央主槽21与内侧中央主槽22之间的轮胎赤道面CL上的陆部30称作中央陆部31。在车辆外侧,将形成于外侧中央主槽21与外侧胎肩主槽23之间的陆部30称作外侧中间陆部32,将形成于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0称作外侧胎肩陆部34。在车辆内侧,将形成于内侧中央主槽22与内侧胎肩主槽24之间的陆部30称作内侧中间陆部33,将形成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30称作内侧胎肩陆部35。外侧胎肩主槽23和内侧胎肩主槽24分别位于接地端T上。
接地端T是接地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最外端,在图2中,将接地端T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示出。接地区域是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规定轮辋且填充规定内压并且施加了规定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10与干燥的平坦的路面接触的区域。
中央陆部31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刀槽花纹41。刀槽花纹41以一端与内侧中央主槽22连通并向轮胎赤道面CL侧(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另一端在中央陆部31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1,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为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1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1与在中央陆部31中在轮胎周向上排列有多个横槽的结构相比,确保胎面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另外,刀槽花纹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处于45deg以上且80deg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1通过将倾斜角确保为45deg以上而有助于抑制崩缺损伤(英文:chipping)磨耗的产生,通过将倾斜角确保为80deg以下从而利用边缘效应而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刀槽花纹4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1和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优选具有0.30≤L1/Wcc≤0.60的关系。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是除了周向主槽20中的倒角部之外的接地面1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也称作能够与路面实际接触的接地宽度。以下,其他陆部的陆部宽度的定义也是同样的。刀槽花纹41通过0.30≤L1/Wcc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1/Wcc≤0.60而确保中央陆部31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外侧中间陆部32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横槽51及刀槽花纹42。
横槽51以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23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1主要向轮胎宽度方向呈长尺寸状地延伸形成,在另一端处设置弯折部且主要在轮胎周向上呈短尺寸状地延伸形成。横槽51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横槽51通过在槽底沿着长尺寸方向形成有刀槽花纹(图示省略)且在该刀槽花纹的接地面10侧形成有倒角从而形成为上述结构。倒角可以处于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的两侧,也可以仅处于刀槽花纹宽度的单侧。关于横槽51,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的从接地面10起的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3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关于横槽51,刀槽花纹深度中的倒角的深度处于1.0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倒角的宽度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该横槽51在接地面10接地时仅刀槽花纹封闭。
横槽5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2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优选具有0.65≤L2/Wco≤0.85的关系。横槽51通过0.65≤L2/Wco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2/Wco≤0.85而确保外侧中间陆部32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尤其是,通过横槽51在外侧中间陆部32中配置于除水作用的贡献高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从而对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的贡献高。
刀槽花纹4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各横槽51的终端部之间配置有单个,主要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刀槽花纹42以不与横槽51及周向主槽20连通而两端在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2相对于外侧中央主槽21的倒角部的长尺寸部平行地延伸。关于刀槽花纹42,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为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2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如上所述,刀槽花纹42通过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2的横槽51和在该横槽51的终端部之间的配置,从而与横槽51及周向主槽20的配置关系被适当化,因此将外侧中间陆部32的刚性均匀化,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内侧中间陆部33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横槽52及刀槽花纹43。
横槽52以一端与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2主要沿轮胎宽度方向呈长尺寸状地延伸形成。横槽52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横槽52通过在槽底处沿着长尺寸方向形成有刀槽花纹(图示省略)且在该刀槽花纹的接地面10侧形成有倒角从而形成为上述结构。倒角可以处于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的两侧,也可以仅处于刀槽花纹宽度的单侧。关于横槽52,刀槽花纹的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3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的从接地面10起的刀槽花纹深度处于3.3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横槽51的刀槽花纹深度中的倒角的深度处于1.0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内,倒角的宽度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该横槽51在接地面10接地时仅刀槽花纹封闭。
横槽5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3和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优选具有0.60≤L3/Wci≤0.70的关系。横槽52通过0.60≤L3/Wci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3/Wci≤0.70而确保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刀槽花纹43以一端与内侧中央主槽22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3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3,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为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3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3相对于横槽5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与仅横槽或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配置的结构相比,确保除水作用而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并且确保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平衡而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尤其是,通过横槽52在内侧中间陆部33中配置于除水作用的贡献高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接地端T侧)的边缘部,刀槽花纹43在内侧中间陆部33中配置于刚性提高的贡献高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轮胎赤道面CL侧)的边缘部,能够有效地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相互的平衡。
刀槽花纹4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4和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优选具有0.20≤L4/Wci≤0.25的关系。刀槽花纹43通过0.20≤L4/Wci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4/Wci≤0.25而确保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刀槽花纹43和横槽52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刀槽花纹43的终端与横槽52的终端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2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优选处于0.05≤D2/Wci≤0.20的范围。由此,与两者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重叠的结构相比,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刚性得以确保,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另外,内侧中间陆部33的刀槽花纹43和中央陆部31的刀槽花纹41相对于轮胎周向相互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刀槽花纹43和刀槽花纹41沿着相互的延长线延伸,以将内侧中央主槽22夹在中间而与内侧中央主槽22连通的一端互相相对的方式设置。由此,刀槽花纹43和刀槽花纹41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外侧胎肩陆部34在接地面10仅形成有横槽53及刀槽花纹44。
横槽53以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接地端T交叉而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延伸端不与外侧胎肩主槽23连通而在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3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关于横槽53,槽宽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外侧胎肩主槽23的槽深的5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横槽53的从接地端T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尺寸L5和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优选具有0.50≤L5/Wso≤0.85的关系。横槽53通过0.50≤L5/Wso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5/Wso≤0.85而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4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是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
刀槽花纹44以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23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另一端不与接地端T交叉而在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4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4,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为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4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4相对于横槽53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与仅横槽或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配置的结构相比,确保除水作用而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并且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4的刚性平衡而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刀槽花纹4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6和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优选具有0.50≤L6/Wso≤0.85的关系。刀槽花纹44通过0.50≤L6/Wso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6/Wso≤0.85而确保外侧胎肩陆部34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刀槽花纹44和横槽53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相互重叠的刀槽花纹44的终端与横槽53的终端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3相对于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优选处于0.50≤D3/Wso≤0.70的范围。由此,与两者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结构相比,除水作用得以确保,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内侧胎肩陆部35仅形成有周向细槽61、横槽54及刀槽花纹45。
周向细槽61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细槽,遍及轮胎整周而连续。关于周向细槽61,槽宽处于0.8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0.8mm以上且3.0mm以下的范围内。内侧胎肩陆部35由周向细槽61分断为内侧胎肩主槽24侧即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陆部351和接地端T侧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陆部352。
从周向细槽6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到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为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D4和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优选具有0.55≤D4/Wsi≤0.85的关系。由此,周向细槽61在内侧胎肩陆部35中设定周向细槽6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除水作用适当化,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另外,周向细槽61在内侧胎肩陆部35中设定内侧陆部351及外侧陆部352的陆部宽度,将内侧陆部351及外侧陆部352的刚性适当化,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横槽54以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与接地端T交叉而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且延伸端不与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而在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横槽54贯通周向细槽61,终端存在于内侧陆部351的接地面10内。横槽54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关于横槽54,槽宽处于1.5mm以上且4.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处于内侧胎肩主槽24的槽深的55%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横槽54的从接地端T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尺寸L7和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优选具有0.60≤L7/Wsi≤0.85的关系。横槽54通过0.60≤L7/Wsi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7/Wsi≤0.85而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尤其是内侧陆部351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是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
刀槽花纹45以一端与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另一端不与接地端T交叉而在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内终止的方式设置。刀槽花纹45贯通周向细槽61,终端存在于外侧陆部352的接地面10内。刀槽花纹45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关于刀槽花纹45,刀槽花纹宽度处于0.6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深度为3.0mm以上且7.0mm以下的范围内。刀槽花纹45在接地面10接地时封闭。刀槽花纹45相对于横槽53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由此,与仅横槽或仅刀槽花纹在轮胎周向上配置的结构相比,确保除水作用而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并且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平衡而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刀槽花纹45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L8和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优选具有0.70≤L8/Wsi≤0.90的关系。刀槽花纹45通过0.70≤L8/Wsi而确保除水作用,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通过L8/Wsi≤0.90而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刚性、尤其是外侧陆部352的刚性,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刀槽花纹45和横槽54以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与两者在轮胎周向上观察时互相不重叠的结构相比,除水作用得以确保,有助于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各自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且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和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满足Hco<Hso的关系。
在此,如图3所示,外侧中间陆部32的基准轮廓PRco是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规定轮辋且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外侧中央主槽21的各槽开口端P1o、P2o及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3o这3点的圆弧。并且,外侧中间陆部32的接地面10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槽开口端P2o与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3o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下,从各槽开口端P2o、P3o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o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2o、P3o的基准轮廓PRco的突出差。
另外,外侧胎肩陆部34的基准轮廓PRso是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外侧胎肩主槽23的各槽开口端P3o、P4o及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这3点的圆弧。并且,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在外侧胎肩主槽2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槽开口端P4o与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下,从槽开口端P4o及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so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槽开口端P4o及车辆外侧的接地端T的基准轮廓PRso的突出差。
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1,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在比中央陆部31靠车辆外侧的在转弯时接地压力上升的区域中,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分别从基准轮廓PRco、PRso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由此,能够确保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长度。接地长度是上述的接地区域中的轮胎周向的尺寸。因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在比中央陆部31靠车辆外侧的在转弯时接地压力上升的区域中,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接地面10分别从基准轮廓PRco、PRso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压力。因而,从外侧中间陆部32及外侧胎肩陆部34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而除水作用提高,能够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通过使在接地区域中与其他陆部相比接地长度减小的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比在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邻的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大,能够在外侧中间陆部32与外侧胎肩陆部34之间抑制急剧的接地长度的减小,能够使接地性良好,有助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优选为0.2mm≤Hco≤0.4mm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使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成为0.2mm以上,能够使外侧中间陆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的接地压力接近其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使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成为0.4mm以下,能够抑制外侧中间陆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压力的过度的下降。其结果,能够使外侧中间陆部32中的接地性良好,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优选为0.3mm≤Hso≤0.6mm的范围。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使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成为0.3mm以上,能够使外侧胎肩陆部3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的接地压力接近其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使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成为0.6mm以下,能够抑制外侧胎肩陆部34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压力的过度的下降。其结果,能够使外侧胎肩陆部34中的接地性良好,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和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优选满足1.2≤Hso/Hco≤2.0的关系。
根据该充气轮胎1,能够确保外侧中间陆部32中的接地压力和外侧胎肩陆部34中的接地压力的平衡,使双方的接地性良好,在比中央陆部31靠车辆外侧的在转弯时接地压力上升的区域中,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各自的接地面10相对于基准轮廓PRcc、PRci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满足0.9≤Hcc/Hco≤1.1的关系,且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和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满足0.9≤Hcc/Hci≤1.1的关系。
在此,如图3所示,中央陆部31的基准轮廓PRcc是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外侧中央主槽21的各槽开口端P1o、P2o及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1i这3点的圆弧或通过内侧中央主槽22的各槽开口端P1i、P2i及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2i这3点的圆弧。并且,中央陆部31的接地面10在外侧中央主槽2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1o与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1i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下,从各槽开口端P1o、P1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1o、P1i的基准轮廓PRcc的突出差。
另外,内侧中间陆部33的基准轮廓PRci是在将充气轮胎1配置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内侧中央主槽22的各槽开口端P1i、P2i及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3i这3点的圆弧。并且,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在内侧中央主槽2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槽开口端P2i与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槽开口端P3i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下,从各槽开口端P2i、P3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ci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各槽开口端P2i、P3i的基准轮廓PRci的突出差。
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也分别从基准轮廓PRcc、PRci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也能够确保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长度。因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而且,通过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也分别从基准轮廓PRcc、PRci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能够提高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压力。因而,从中央陆部31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而除水作用提高,能够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而且,通过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和外侧中间陆部32的突出量Hco满足0.9≤Hcc/Hco≤1.1的关系,且中央陆部31的突出量Hcc和内侧中间陆部33的突出量Hci满足0.9≤Hcc/Hci≤1.1的关系,能够在中央陆部31、外侧中间陆部32及内侧中间陆部33中抑制接地压力的过度的变动,能够使它们的接地性良好而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在中央陆部31的接地面10中在接地时不存在槽,在外侧中间陆部32及内侧中间陆部33的接地面10中在接地时存在一端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向主槽20(外侧胎肩主槽23、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32及内侧中间陆部33中终止的槽(横槽51、52)。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中央陆部31在接地面10中在接地时不存在槽,能够确保陆部刚性,使接地性良好而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而且,在外侧中间陆部32及内侧中间陆部33中,通过在接地面10存在一端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周向主槽20(外侧胎肩主槽23、内侧胎肩主槽24)连通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32及内侧中间陆部33中终止的槽(横槽51、52),从而抑制刚性下降并确保除水作用,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相对于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及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满足1.2≤Wco/Wcc≤1.4、1.4≤Wso/Wcc≤1.6、0.9≤Wci/Wcc≤1.1、1.4≤Wsi/Wcc≤1.6的关系。
根据该充气轮胎1,相对于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外侧中间陆部32的陆部宽度Wco形成为1.2倍~1.4倍,相对于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外侧胎肩陆部34的陆部宽度Wso形成为1.4倍~1.6倍,相对于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内侧中间陆部33的陆部宽度Wci形成为同等,相对于中央陆部31的陆部宽度Wcc,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形成为1.4倍~1.6倍,由此,能够在接地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整体中平衡良好地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相对于前基准轮廓PRsi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和内侧胎肩陆部35的突出量Hsi满足0.9≤Hso/Hsi≤1.1的关系。
在此,如图3所示,内侧胎肩陆部35的基准轮廓PRsi是在将充气轮胎1装配于规定轮辋并填充了规定内压的无负荷状态(规定载荷=0)的子午剖视下通过内侧胎肩主槽24的各槽开口端P3i、P4i及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这3点的圆弧。并且,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在内侧胎肩主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槽开口端P4i与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尺寸即内侧胎肩陆部35的陆部宽度Wsi下,从槽开口端P4i及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逐渐以曲线(或圆弧)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即,换言之,内侧胎肩陆部35的突出量Hsi成为从相对于陆部宽度Wsi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槽开口端P4i及车辆内侧的接地端T的基准轮廓PRsi的突出差。
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也从基准轮廓PRsi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也能够确保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长度。因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而且,通过内侧胎肩陆部35的接地面10也从基准轮廓PRsi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能够提高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接地压力。因而,从内侧胎肩陆部35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而除水作用提高,能够提高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其结果,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而且,通过外侧胎肩陆部34的突出量Hso和内侧胎肩陆部35的突出量Hsi满足0.9≤Hso/Hsi≤1.1的关系,能够在外侧胎肩陆部34和内侧胎肩陆部35中抑制接地压力的过度的变动,能够使它们的接地性良好而提高相对于路面的抓地力,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关于条件不同的多种充气轮胎,进行了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也称作干路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也称作湿路性能)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4)。
在性能评价试验中,将作为由JATMA规定的轮胎的标称值是225/50R17 98W尺寸的试验轮胎的充气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7×75J的正规轮辋并填充内压230kPa,装配于轿车型的试验车辆的全部后轮。
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评价方法中,在干燥路面的测试场地中行驶,专业的测试驾驶员关于制动驱动性能、车道变换性能、转弯性能等进行感受评价。关于该评价,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示出,指数越高则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越优异。
在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评价方法中,在湿润路面的测试场地中行驶,专业的测试驾驶员关于制动驱动性能、车道变换性能、转弯性能等进行感受评价。关于该评价,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该评价示出,指数越高则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越优异。
在图4中,以往例及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通过在胎面部的接地面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区划形成5条陆部,从而具有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
并且,在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中,各陆部的接地面处于基准轮廓上,各陆部宽度同等。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中,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和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外侧中间陆部及外侧胎肩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且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和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满足Hco<Hso的关系。
如图4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在实施例1~实施例15的充气轮胎中,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及湿润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
附图标记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3 胎肩部
4 胎侧部
5 胎圈部
6 胎体层
7 带束层
7a、7b 带束
8 带束加强层
10 接地面
15 胎圈芯
16 胎圈填胶
20 周向主槽
21 外侧中央主槽
22 内侧中央主槽
23 外侧胎肩主槽
24 内侧胎肩主槽
30 陆部
31 中央陆部
32 外侧中间陆部
33 内侧中间陆部
34 外侧胎肩陆部
35 内侧胎肩陆部
351 内侧陆部
352 外侧陆部
41、42、43、44、45 刀槽花纹
51、52、53、54 横槽
61 周向细槽
CL 轮胎赤道面
Hcc 中央陆部的突出量
Hci 内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
Hco 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
Hsi 内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
Hso 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
P1o、P2o 外侧中央主槽的槽开口端
P1i、P2i 内侧中央主槽的槽开口端
P3o、P4o 外侧胎肩主槽的槽开口端
P3i、P4i 内侧胎肩主槽的槽开口端
PRcc 中央陆部的基准轮廓
PRco 外侧中间陆部的基准轮廓
PRso 外侧胎肩陆部的基准轮廓
PRci 内侧中间陆部的基准轮廓
PRsi 内侧胎肩陆部的基准轮廓
T 接地端
Wcc 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
Wco 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
Wso 外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
Wci 内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
Wsi 内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被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通过在胎面部的接地面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4条周向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区划形成5条陆部,从而具有轮胎赤道面上的中央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
所述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和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满足Wcc<Wco的关系,且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且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和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满足Hco<Hso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
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为0.2mm≤Hco≤0.4mm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
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为0.3mm≤Hso≤0.6mm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
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和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满足1.2≤Hso/Hco≤2.0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
所述中央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各自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所述中央陆部的突出量Hcc和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o满足0.9≤Hcc/Hco≤1.1的关系,且所述中央陆部的突出量Hcc和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突出量Hci满足0.9≤Hcc/Hci≤1.1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
在所述中央陆部的接地面中在接地时不存在槽,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接地面中在接地时存在一端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周向主槽连通且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及所述内侧中间陆部中终止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
相对于所述中央陆部的陆部宽度Wcc,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o、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Wso、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陆部宽度Wci及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陆部宽度Wsi满足1.2≤Wco/Wcc≤1.4、1.4≤Wso/Wcc≤1.6、0.9≤Wci/Wcc≤1.1、1.4≤Wsi/Wcc≤1.6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
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接地面相对于基准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形成,所述外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o和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突出量Hsi满足0.9≤Hso/Hsi≤1.1的关系。
CN201980042582.0A 2018-07-02 2019-07-0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2334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6058 2018-07-02
JP2018126058A JP6610717B1 (ja) 2018-07-02 2018-07-02 空気入りタイヤ
PCT/JP2019/026016 WO2020009049A1 (ja) 2018-07-02 2019-07-0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4330A true CN112334330A (zh) 2021-02-05
CN112334330B CN112334330B (zh) 2022-01-11

Family

ID=68691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2582.0A Active CN112334330B (zh) 2018-07-02 2019-07-0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8323B2 (zh)
JP (1) JP6610717B1 (zh)
CN (1) CN112334330B (zh)
DE (1) DE112019002525T5 (zh)
WO (1) WO20200090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05188B2 (ja) * 2020-01-23 2024-06-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用モールド、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
JP7565169B2 (ja) 2020-06-09 2024-10-1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019282B1 (en) * 2020-12-28 2024-01-0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yre
CN114683778A (zh) * 2020-12-28 2022-07-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23082930A (ja) * 2021-12-03 2023-06-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WO2024128131A1 (ja) * 2022-12-14 2024-06-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5344A (zh) * 2013-10-09 2016-06-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7030635A (ja) * 2015-08-04 2017-02-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61215A (ja) * 2015-09-24 2017-03-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206842A (zh) * 2015-03-17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9796217B2 (en) * 2014-04-25 2017-10-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791752A (zh) * 2016-09-01 2018-03-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146154A (zh) * 2016-11-14 2018-06-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5709B2 (ja) * 2009-08-03 2011-08-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87707B2 (ja) 2012-03-14 2014-01-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47646B2 (ja) * 2012-06-08 2015-01-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加硫金型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746681B2 (ja) * 2012-12-19 2015-07-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995040B (zh) * 2013-02-25 2017-03-0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5984957B2 (ja) * 2013-10-30 2016-09-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245894B2 (en) 2014-05-26 2019-04-0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5835413B1 (ja) 2014-06-17 2015-12-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34891B2 (ja) 2014-07-14 2017-11-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59752A (ja) * 2016-03-08 2017-09-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111860A (ja) * 2017-12-21 2019-07-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5344A (zh) * 2013-10-09 2016-06-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US9796217B2 (en) * 2014-04-25 2017-10-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206842A (zh) * 2015-03-17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30635A (ja) * 2015-08-04 2017-02-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061215A (ja) * 2015-09-24 2017-03-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91752A (zh) * 2016-09-01 2018-03-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146154A (zh) * 2016-11-14 2018-06-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2525T5 (de) 2021-02-25
US11548323B2 (en) 2023-01-10
US20210122195A1 (en) 2021-04-29
JP6610717B1 (ja) 2019-11-27
JP2020001659A (ja) 2020-01-09
CN112334330B (zh) 2022-01-11
WO2020009049A1 (ja)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4330B (zh) 充气轮胎
CN109203865B (zh) 充气轮胎
EP3418075A1 (en) Pneumatic tire
EP2151333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2384376B (zh) 充气轮胎
CN106080045B (zh) 摩托车用充气轮胎
JP584156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00282775A1 (en) Tyre
CN110300669B (zh) 充气轮胎
CN110049884B (zh) 充气轮胎
CN110290939B (zh) 充气轮胎
JP201912344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055664A (zh) 充气轮胎
CN110300668B (zh) 充气轮胎
CN110087912B (zh) 充气轮胎
CN111699096B (zh) 充气轮胎
JP20170656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029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079542B1 (en) Tire
CN114746292B (zh) 轮胎
JP75450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936323B (zh) 充气轮胎
WO202009064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55380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154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