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4106A - 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4106A
CN112334106A CN201980044006.XA CN201980044006A CN112334106A CN 112334106 A CN112334106 A CN 112334106A CN 201980044006 A CN201980044006 A CN 201980044006A CN 112334106 A CN112334106 A CN 112334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sheet
shrinkage
low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40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4106B (zh
Inventor
吉冈稔泰
深泽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34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4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007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 A61F13/49009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 A61F13/4902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007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 A61F13/49009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 A61F13/4902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 A61F2013/49022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being elastomeric she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007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 A61F13/49009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 A61F13/4902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 A61F2013/49025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having multiple elastic stra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007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 A61F13/49009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 A61F13/4902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 A61F2013/49033Form-fitting, self-adjusting disposable diapers with elastic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astic material being elastic in transversal dire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在吸收性物品(1)中,具有伸缩片(56)和前弹性构件(60),所述伸缩片(56)具有伸缩性,所述前弹性构件(60)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与伸缩片(56)沿厚度方向(T)重叠。吸收性物品(1)具有至少是利用伸缩片(56)而沿宽度方向(W)具有收缩性的片区域(SR)。片区域(SR)具有高收缩片区域(HSR)和低收缩片区域(LSR),所述高收缩片区域(HSR)配置为使前弹性构件(60)与伸缩片(56)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所述低收缩片区域(LSR)具有在宽度方向(W)上低于高收缩性片区域(HSR)的收缩性。高收缩片区域(HSR)和低收缩片区域(LSR)沿宽度方向(W)排列地配置。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不仅具有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而且还具有伸缩片的吸收性物品,该伸缩片具有伸缩性。伸缩片由于利用面与穿着者的皮肤相对,因此能够利用面施加接触压力。能够利用面使配置有伸缩片的区域与穿着者的身体紧贴。伸缩片相比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难以发生局部性的勒紧,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22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希望根据规定方向(例如宽度方向)上的部位(例如腹部的中央和腹部的侧部)的不同而使接触压力变化,以为了将吸收性物品保持于身体而使吸收性物品与身体紧贴却不会使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在配置有伸缩片的区域,在想要使吸收性物品与身体紧贴的区域提高接触压力,并且在想要使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的形状的区域降低接触压力,从而能在规定方向上使接触压力变化。
这里,为了利用伸缩片使接触压力变化,通过将配置有伸缩片的区域和没有配置伸缩片的区域排列地配置,能在规定方向上使接触压力变化。但是,在没有配置伸缩片的区域,由于接触压力过低,因此无法使吸收性物品牢靠地与身体紧贴。
另外,考虑通过将伸缩力不同的多种伸缩片沿规定方向排列地配置来使接触压力变化。但是,在使用多种伸缩片时,原材料的种类增加,因此制造工序复杂化。而且,在制造吸收性物品时,特别是在利用高速化的装置制造收性物品时,伸缩片相比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难以控制,所以使用多种伸缩片会导致生产难度提高。因此,有作为整体使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
为此,谋求一种吸收性物品以及用于吸收性物品的片构件,该吸收性物品具有伸缩片和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能够抑制生产成本的增加,并且通过在规定方向上使接触压力变化,能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并且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具有第1方向、第2方向、厚度方向、伸缩片和弹性构件,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正交,所述伸缩片具有伸缩性,所述弹性构件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所述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与所述伸缩片沿所述厚度方向重叠。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是利用所述伸缩片沿所述第1方向具有收缩性的片区域。所述片区域具有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所述高收缩片区域配置为使所述弹性构件与所述伸缩片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重叠,所述低收缩片区域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低于所述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性。所述高收缩片区域和所述低收缩片区域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配置。
本公开的片构件具有第1方向、第2方向、厚度方向、伸缩片和弹性构件,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正交,所述伸缩片具有伸缩性,所述弹性构件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所述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与所述伸缩片沿所述厚度方向重叠。所述片构件具有至少是利用所述伸缩片沿所述第1方向具有收缩性的片区域。所述片区域具有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所述高收缩片区域配置为使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伸缩片重叠,所述低收缩片区域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低于所述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性。所述高收缩片区域和所述低收缩片区域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皮肤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是从皮肤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时的输送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清楚以下事项。
一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第1方向、第2方向、厚度方向、伸缩片和弹性构件,上述第2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上述厚度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上述伸缩片具有伸缩性,上述弹性构件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上述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与上述伸缩片沿上述厚度方向重叠。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利用上述伸缩片而沿上述第1方向具有收缩性的片区域。上述片区域具有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上述高收缩片区域配置为使上述弹性构件与上述伸缩片在上述厚度方向上重叠,上述低收缩片区域具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低于上述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性。上述高收缩片区域和上述低收缩片区域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配置。
采用本形态,在高收缩片区域,以与伸缩片重叠的方式配置前弹性构件,从而能够提高收缩力。另一方面,在低收缩片区域,在第1方向上收缩力比高收缩片区域低。通过将低收缩片区域和高收缩片区域沿第1方向排列地配置,能在第1方向上使接触压力进行变化。由此,在想要使吸收性物品与身体紧贴的区域,能够提高接触压力,并且在想要使吸收性物品沿身体的形状进行覆盖的区域,能够降低接触压力,从而能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并且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另外,线状或带状的前弹性构件相比伸缩片,易于在制造时进行控制,因此不提高生产难度就能在第1方向上使片区域的接触压力进行变化。由此,能够抑制生产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且能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低收缩片区域在上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上述高收缩片区域之间。由于将低收缩片区域配置在高收缩片区域之间,能在低收缩片区域的第1方向的两侧利用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使高收缩片区域与身体紧贴。因此,能使配置在高收缩片区域之间的低收缩片区域难以与身体分开。因而,能在低收缩片区域使吸收性物品沿着身体的形状并且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片区域具有:第1区域,上述第1区域将上述高收缩片区域和上述低收缩片区域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地配置;以及第2区域,上述第2区域在上述第1方向上只配置有上述高收缩片区域。上述第2区域和至少上述第1区域的低收缩片区域沿上述第2方向排列地配置。这里,在制造吸收性物品时,有时在沿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下输送片构件,以不会使褶皱在第1方向上向片构件(例如沿第1方向连续的连续片)集中。此时,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片构件的宽度有时因伸长而减小(所谓的缩幅(日文:ネックイン)),有时无法稳定地输送片构件。为此,通过沿第2方向排列地配置第1区域的低收缩片区域和只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的第2区域,在第2方向上不存在只有低收缩片区域的区域。即,在第1方向上连续地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使片构件伸长的力沿使高收缩片区域伸长的方向进行作用,因此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力以与之抵抗的方式进行作用。因而,使片构件伸长的力减弱,能够降低缩幅。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第1方向是宽度方向,上述第2方向是前后方向。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第1体围区域、第2体围区域、下裆区域和外装体,上述下裆区域在上述前后方向上被上述第1体围区域以及上述第2体围区域夹着,上述外装体配置于上述第1体围区域,并且具有上述片区域。在第1体围区域,能沿宽度方向排列地配置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由此,能够设置外装体易于与穿着者的体围紧贴的区域和易于沿着穿着者的体围的区域,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并且能将外装体持续保持于身体。外装体不会错位掉落,能向身体持续保持吸收性物品。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第1体围区域是前体围区域。上述低收缩片区域跨过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心地配置。上述高收缩片区域位于比上述低收缩片区域靠上述宽度方向的各个外侧的位置。低收缩片区域跨过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地配置,因此配置于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通常,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肚子鼓起。通过对于肚子的鼓起而配置低收缩片区域,能够抑制外装体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通过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高收缩片区域在低收缩片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各个外侧能使吸收性物品与身体紧贴。因此,能使低收缩片区域难以与身体分开。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低收缩片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方的外侧缘随着向上述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位于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肚子鼓起。因而,低收缩片区域的两方的外侧缘随着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能以对应于肚子的鼓起的方式配置低收缩片区域。能够抑制外装体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低收缩片区域的上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是上述低收缩片区域的上述前后方向的内端缘的上述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两倍以上。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肚子鼓起。因而,腹部的上侧的体围区域的宽度方向长度比腹部的下侧的体围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因而,通过将低收缩片区域的外侧缘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设为低收缩片区域的内端缘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两倍以上,能以对应于肚子的鼓起的方式配置低收缩片区域。能够抑制外装体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上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并且至少配置于上述下裆区域。上述低收缩片区域的上述外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上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缘靠上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肚子鼓起。因而,肚子的鼓起多到达至比吸收性主体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为此,通过使低收缩片区域的外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吸收性主体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能将低收缩片区域配置于以下区域,即,位于比吸收性主体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包含肚子的鼓起的区域。能够抑制外装体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上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并且至少配置于上述下裆区域。上述高收缩片区域的一部分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上述吸收性主体重叠。能够对于肚子的鼓起配置低收缩片区域,并且能够利用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使吸收性主体与身体紧贴。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上述高收缩片区域的一部分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上述吸收芯重叠。能够对于肚子的鼓起配置低收缩片区域,并且能够利用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使吸收芯与身体紧贴。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根据优选的一形态,在构成上述低收缩片区域的上述伸缩片形成有1个以上切缝。形成有1个以上切缝的伸缩片部分由于收缩力不再进行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低收缩片区域处的伸缩片的收缩力。能使吸收性物品进一步沿着身体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一形态的片构件具有第1方向、第2方向、厚度方向、伸缩片和弹性构件,上述第2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上述厚度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述第2方向正交,上述伸缩片具有伸缩性,上述弹性构件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上述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与上述伸缩片沿上述厚度方向重叠。上述片构件具有至少利用上述伸缩片沿上述第1方向具有收缩性的片区域。上述片区域具有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上述高收缩片区域配置为使上述弹性构件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与上述伸缩片重叠,上述低收缩片区域具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低于上述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性。上述高收缩片区域和上述低收缩片区域沿上述第1方向排列配置。
(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另外,在以下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各尺寸的比率等不同于现实。因而,具体的尺寸等应该酌情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图彼此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使用图1~图6说明吸收性物品1的整体概略结构。图1是从皮肤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详细而言,图1以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示意俯视图。图1以及图2所示的示意俯视图表示在将后述的侧部接合部80展开后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伸长至不会由弹性构件等的收缩等产生褶皱的状态的伸长状态。在图2中,示意地表示吸收性物品1的前体围区域S1处的区域以及后体围区域S2处的区域。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图。详细而言,图6是在没有展开后述的侧部接合部80的状态下观察吸收性物品1的前体围区域S1以及后体围区域S2的一部分的图。图7以及图8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着状态的图。图7以及图8中的点划线BL表示穿着者的身体的线条。另外,在图7以及图8中,要注意后述的中央收缩区域CER被省略了。图9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时的输送状态的图。
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带型,也可以是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可以是一次性尿布,也可以是短裤型生理用卫生巾。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L以及宽度方向W。前后方向L由向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规定。换言之,前后方向L是在展开后的吸收性物品1上向前后延伸的方向。另外,吸收性物品1具有与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两者都正交的厚度方向T。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体围区域S1、后体围区域S2和下裆区域S3。前体围区域S1是与穿着者的前体围(腹部)相对的区域。后体围区域S2是与穿着者的后体围(背部)相对的区域。下裆区域S3位于穿着者的下裆,是配置在前体围区域S1与后体围区域S2之间的区域。因而,下裆区域S3在前后方向上被前体围区域S1以及后体围区域S2夹着。
下裆区域S3可以由设置有腿围开口部15的区域规定。腿围开口部15是自一次性尿布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部分。前体围区域S1与下裆区域S3的交界可以由腿围开口部15的前端缘规定。后体围区域S2与下裆区域S3的交界可以由腿围开口部15的后端缘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吸收性主体10和外装体50。
吸收性主体10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S3。吸收性主体10可以遍及前体围区域S1、后体围区域S2以及下裆区域S3地延伸。因而,吸收性主体10可以跨过前外装体50A和后外装体50B地配置。吸收性主体10可以独立于前外装体50A以及后外装体50B地构成。在该情况下,吸收性主体10可以在前体围区域S1以及后体围区域S2分别与前外装体50A以及后外装体50B接合。
吸收性主体10具有吸收芯20。吸收芯20可以由吸收液体的吸收材料构成。吸收芯20例如可以包含纸浆(粉碎纸浆)或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物。吸收芯20可以在与后述的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重叠的区域具有单位面积重量低于周围的区域(低单位面积重量部)。
另外,能够按照常用方法进行单位面积重量的测量。例如,能够如下这样:(1)标记应测量的范围,测量其面积SAα(m2),(2)利用锋利的刀具例如切割刀切出所标记的范围,测量其总质量TM(g),(3)基于下述算式BSα(g/m2)=TM(g)/SAα(m2)算出应测量的范围的单位面积重量BSα(g/m2)。
吸收芯20至少配置于下裆区域S3。优选的是,吸收芯20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从前体围区域S1延伸到后体围区域S2。吸收芯20可以由芯包片(未图示)覆盖。芯包片能够由例如无纺布、纸巾构成。
吸收性主体10可以具有位于吸收芯20的皮肤面侧的正面片30和位于吸收芯20的非皮肤面侧的反面片40。
正面片30是透液性的片。正面片30由无纺布、织布、有孔塑料片和网片等具有供液体透过的构造的任意的片状材料构成。作为织布、无纺布的原料,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都能使用。
反面片40是非透液性的片。反面片40能够使用聚乙烯片、将聚丙烯等作为主体的层叠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使透气性的树脂膜与纺粘或水刺等的无纺布接合后得到的片等。
外装体50是配置于体围区域的构件。外装体50也可以称为体围构件。外装体50具有前外装体50A和后外装体50B。前外装体50A配置于前体围区域S1。后外装体50B配置于后体围区域S2。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外装体50A可以具有外装片52(前外装片52A)、侧部顶片54(前侧部顶片54A)、伸缩片56和前弹性构件60。
前外装片52A可以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非皮肤面侧的位置。前外装片52A能由例如无纺布构成。前外装片52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可以位于与前侧部顶片54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相同的位置。与后述的后外装片52B同样,前外装片52A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端部可以向非皮肤面侧折叠。
前侧部顶片54A可以配置于比前外装片52A靠皮肤面侧的位置。前侧部顶片54A能由例如无纺布构成。前外装片52A和前侧部顶片54A可以在没有配置前弹性构件60的区域(后述的低收缩区域LER)例如通过超声密封而接合。
伸缩片56可以配置于比前侧部顶片54A靠皮肤面侧的位置。伸缩片56是片状的弹性构件。伸缩片56至少在宽度方向W具有伸缩性。因而,伸缩片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收缩性。伸缩片56可以在前后方向L上具有伸缩性(收缩性)。伸缩片56配置为与前弹性构件6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
伸缩片56可以在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下使伸缩片56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利用侧部接合部80与前侧部顶片54A固定。伸缩片56可以例如利用热熔型粘接剂(HMA)和超声密封等的粘接部(未图示)在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下使伸缩片56的至少一部分的主面与前侧部顶片54A固定。
例如可以利用具有伸缩性的树脂膜、具有伸缩性的无纺布或这些物质的组合来构成伸缩片56。
前弹性构件60是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前弹性构件60具有收缩性。详细而言,前弹性构件60具有伸缩性,因此通过以伸长了的状态配置而具有收缩性。前弹性构件60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配置于前体围区域S1。前弹性构件60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在前外装片52A与前侧部顶片54A之间。前弹性构件60可以沿前后方向L空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多个。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弹性构件60配置为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与伸缩片56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
前弹性构件60可以具有第1前弹性构件61、第2前弹性构件62、第3前弹性构件63和中央弹性构件65。第1前弹性构件61是配置于比后述的中央区域CR(第1低收缩区域LER1)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第3前弹性构件63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的弹性构件。第2前弹性构件62是配置于比后述的第2低收缩区域LER2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第3前弹性构件63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的弹性构件。第3前弹性构件63是在宽度方向W上自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侧部的弹性构件。中央弹性构件65是配置于后述的中央区域CR的弹性构件。
第1前弹性构件61可以自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第1前弹性构件61在宽度方向W上没有自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侧部。第1前弹性构件61可以在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侧部由侧部接合部80固定(粘接)。第1前弹性构件61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部可以例如由热熔型粘接剂(HMA)等的粘接部85固定(粘接)于前外装片52A。第1前弹性构件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变短。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由第1前弹性构件611~619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前弹性构件611与第1前弹性构件61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前弹性构件612~619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变短。因而,第1前弹性构件61所包含的任意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是位于相对于该任意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的长度以上。
第2前弹性构件62可以自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第2前弹性构件62在宽度方向W上没有自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侧部。第2前弹性构件62可以在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侧部由侧部接合部80固定(粘接)。第2前弹性构件6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部可以由粘接部85固定(粘接)于前外装片52A。各第2前弹性构件6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前弹性构件62由第2前弹性构件621~624构成。
第3前弹性构件63在前后方向L上配置在第1前弹性构件61与第2前弹性构件62之间。第3前弹性构件63可以在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两方的侧部由侧部接合部80固定(粘接)。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3前弹性构件63由第3前弹性构件631以及632构成。
中央弹性构件65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一侧的第1前弹性构件61与另一侧的第1前弹性构件61之间。中央弹性构件65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1前弹性构件61分开地配置。在如后述那样通过将第1前弹性构件61切断而设置中央弹性构件65的情况下,中央弹性构件65可以由与第1前弹性构件61相同的构件构成。中央弹性构件65可以由不同于第1前弹性构件61的构件构成。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后外装体50B可以具有外装片52(后外装片52B)、侧部顶片54(后侧部顶片54B)和后弹性构件70。
后外装片52B可以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非皮肤面侧的位置。后外装片52B能由例如无纺布构成。后外装片52B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端部可以向非皮肤面侧折叠。因而,在后外装体50B的前后方向L的端部,后外装片52B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夹着后侧部顶片54B。
后侧部顶片54B可以配置于比后外装片52B靠皮肤面侧的位置。后侧部顶片54B能由例如无纺布构成。
后弹性构件70是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后弹性构件70与前弹性构件60同样地具有收缩性。后弹性构件70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配置于后体围区域S2。后弹性构件70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配置在后外装片52B与后侧部顶片54B之间。后弹性构件70可以沿前后方向L排列配置。
后弹性构件70可以具有第1后弹性构件71和第2后弹性构件72。第1后弹性构件71是配置于后述的后连续收缩区域RCR的弹性构件。第2后弹性构件72是配置于后述的后收缩区域RER的弹性构件。
第1后弹性构件71在宽度方向W上自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侧部。第1后弹性构件71可以在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两方的侧部由侧部接合部80固定(粘接)。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后弹性构件71由第1后弹性构件711~717以及第1后弹性构件71a~71c构成。第1后弹性构件711~717是配置于后述的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的弹性构件。第1后弹性构件71a~71c是配置于后述的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的弹性构件。因此,第1后弹性构件711~717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宽度方向W上不相邻,而第1后弹性构件71a~71c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
第2后弹性构件72可以自后体围区域S2(后外装体50B)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第2后弹性构件72在宽度方向W上没有自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侧部。第2后弹性构件72配置于比第1后弹性构件71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第2后弹性构件72可以在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侧部由侧部接合部80固定(粘接)。第2后弹性构件72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端部可以由粘接部85固定(粘接)于后外装片52B。各第2后弹性构件72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后弹性构件72由第2后弹性构件721~724构成。
侧部接合部80使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部与后外装体50B(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部接合。侧部接合部80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在前后方向L上可以位于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不同的位置。在设置有侧部接合部80的情况下,可以将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规定为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在前后方向L上可以位于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相同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不同的位置。在设置有侧部接合部80的情况下,可以将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规定为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
接下来,使用图2~图6说明吸收性物品1的体围区域处的区域。首先说明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处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具有外侧区域OR,该外侧区域OR在前外装体50A的伸长状态下以宽度方向W的中心为基准位于比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1/4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另外,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具有:收缩区域,其具有收缩性;以及低收缩区域,其收缩力比收缩区域降低。低收缩区域可以配置为跨过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低收缩区域自宽度方向W的中央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另外,收缩区域利用前弹性构件60而具有收缩性。收缩区域位于比低收缩区域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以下,说明低收缩区域以及收缩区域的细节。
如图2等所示,前体围区域S1(前外装体50A)具有第1前收缩区域ER1、中央区域CR(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中央收缩区域CER)、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第2前收缩区域ER2和第2低收缩区域LER2。另外,收缩区域具有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第1前收缩区域ER1和第2前收缩区域ER2,低收缩区域具有第1低收缩区域LER1和第2低收缩区域LER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前收缩区域ER1是利用前弹性构件60(第1前弹性构件61)而具有收缩性并且自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两个区域。因而,第1前收缩区域ER1配置于比中央区域CR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即,第1前收缩区域ER1配置于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前收缩区域ER1位于比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因而,第1前收缩区域ER1比第2前收缩区域ER2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配置。
第1前收缩区域ER1是利用第1前弹性构件611~619收缩的区域。因而,在第1前收缩区域ER1配置有第1前弹性构件611~61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前收缩区域ER1可以利用伸缩片56而具有收缩性。
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缘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外侧。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内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区域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构成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区域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是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两倍以上。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重叠。利用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收缩能使吸收芯20与穿着者的身体紧贴,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第1前收缩区域ER1与吸收芯20重叠的区域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宽度可以为10m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吸收芯20沿宽度方向W缩小,从而能够确保吸收芯20的吸收面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1前收缩区域ER1可以在配置为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不重叠。
中央区域CR是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两个第1前收缩区域ER1之间的区域。中央区域CR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如图2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区域CR具有第1低收缩区域LER1和中央收缩区域CER。
第1低收缩区域LER1是收缩力比第1前收缩区域ER1降低了的区域。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由前弹性构件60产生的较强的勒紧得到减轻。因而,配置于前体围区域S1的前外装体50A(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能沿穿着者的身体的形状覆盖身体,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例如能够使用第1方法或第2方法降低收缩力。
在第1方法中,也可以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通过不以伸长状态配置前弹性构件60来减少收缩区域。例如,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在不配置用于固定前弹性构件60的粘接部85的前提下,利用粘接部85以及侧部接合部80以沿宽度方向W伸长了的状态固定前弹性构件60。当伸长了的前弹性构件60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所对应的区域)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情况下,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上将该前弹性构件60切断。由此,被切断的前弹性构件60收缩,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不再是以伸长状态配置前弹性构件60。由此,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没有配置具有收缩性的(即,伸长状态的)前弹性构件60,因此易于控制第1低收缩区域LER1处的收缩力。另外,在如上述那样通过前弹性构件60的切断来设置有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情况下,前弹性构件60可以具有固定部分和非固定部分。
固定部分是在前体围区域S1以伸长状态被固定的部分。固定部分可以是由粘接部85以及侧部接合部80固定的部分。固定部分可以是配置于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第1前弹性构件61以及配置于中央收缩区域CER的中央弹性构件65。
非固定部分是在前体围区域S1没被固定而以自然状态存在的部分。
非固定部分是在前弹性构件60被切断前配置在粘接部85之间的部分,是前弹性构件60因被切断而收缩的部分,与前弹性构件60的固定部分相连。非固定部分可以在收缩了的状态(自然状态)下借助粘接部85配置于前外装体50A。非固定部分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重叠。前弹性构件60的非固定部分可以通过制造时的输送等在厚度方向T上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重叠。
另外,在利用第1方法降低了收缩力的情况下,前弹性构件60不以伸长了的状态固定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因此,第1低收缩区域LER1没有与伸长状态的线状或带状的前弹性构件6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
在第2方法中,也可以将固定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弹性构件60在多个部位切断(切成大块),从而降低前弹性构件60的收缩力。在该情况下,即使前弹性构件60以伸长状态固定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也降低前弹性构件60的收缩力。
另外,可以在使各前弹性构件60自一第1前收缩区域ER1跨过第1低收缩区域LER1而延伸至另一第1前收缩区域ER1后,利用上述的第1方法或第2方法将各前弹性构件60切断。由此,能将相同的前弹性构件60配置于两个第1前收缩区域ER1。因而,能在一第1前收缩区域ER1和另一第1前收缩区域ER1配置具有相同的伸长倍率的前弹性构件60。
另外,同样可以在使各前弹性构件60自一第1前收缩区域ER1跨过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中央收缩区域CER而延伸至另一第1前收缩区域ER1后,利用上述的第1方法或第2方法将各前弹性构件60切断。由此,能将相同的前弹性构件60配置于两个第1前收缩区域ER1和中央收缩区域CER。不用在多个收缩区域(两个第1前收缩区域ER1和中央收缩区域CER)分别配置单独的前弹性构件60,因此能够抑制生产效率的降低。
也可以利用上述的方法设置第1低收缩区域从而规定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范围。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测量各区域的“收缩力”。在测量各区域的收缩力时,做成成为测量对象的试验片。利用拉拽试验器的夹具(夹持用具)夹持试验片的两端部。此时,将夹具间的距离设为50mm。接着,在固定了宽度方向W上的夹具中的一方的状态下,使夹具中的另一方移动,以改变夹具间的距离。此时的夹具的移动速度设为300mm/min。在夹具的移动过程中,对作用于夹具的应力进行测量,将自伸长状态在60%(一定宽度)的状态下获得的应力(N)定义为“收缩力”。
第1低收缩区域LER1位于比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配置于在前后方向L上比第2低收缩区域LER2靠外侧的位置。
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到达至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配置为延伸至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如图7以及图8所示,肚子的鼓起是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因此在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肚子的体围长度变长,越是体围区域长的部分,越易于强力地勒紧肚子。由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延伸至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减轻对易于利用第1低收缩区域LER1强力地勒紧肚子的部分的勒紧,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是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到最大10mm的区域。在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可以配置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1条前弹性构件60,也可以不配置。该前弹性构件60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自前外装体50A的一侧部延伸至另一侧部。
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中央收缩区域CER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之间。该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可以比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长。由此,能够确保收缩力比中央收缩区域CER降低了的区域即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从而能够抑制由于中央收缩区域CER的收缩力导致吸收芯20所需以上地沿宽度方向W收缩。因而,能够确保中央区域CR处的刚性,并且能够确保吸收芯20的吸收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在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配置于外侧区域OR。在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可以是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外侧缘的一部分配置于外侧区域OR,也可以是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外侧缘的全部配置于外侧区域OR。如图7所示,随着自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肚子的鼓起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扩展。通过将自宽度方向W的中央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外侧缘配置于外侧区域OR,易于将低收缩区域配置于与肚子的鼓起形状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在腹部的上侧,不仅能在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而且也能在腹部的侧部减轻被强力地勒紧,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另外,由于第1前收缩区域ER1位于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利用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收缩使前外装体50A与穿着者的身体紧贴,从而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向下裆侧错位掉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到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的长度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最外侧变得最大。由此,如图7所示,在腹部的上侧,不仅在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而且在腹部的侧部也能够将强力地勒紧减轻,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一外侧缘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外侧。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内侧。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两方的外侧缘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外侧。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两方的外侧缘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内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内侧。如图7所示,肚子的鼓起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扩展。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两方的外侧缘随着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外侧,从而能将第1低收缩区域LER1配置于与肚子的鼓起形状相对应的区域。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外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区域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由此,在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也能将第1低收缩区域LER1配置于包含肚子的鼓起的区域。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一方面,构成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区域可以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也可以是上边(即,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比下边(即,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长的倒梯形。在该情况下,利用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一部分的收缩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拉拽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重叠的吸收性主体10。由此,能使吸收性主体10与穿着者的身体紧贴,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可以是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两倍以上。通过将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外端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设为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内端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两倍以上,在腹部的上侧,易于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对应于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展的肚子的鼓起形状。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可以比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长。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由于前弹性构件60的收缩力降低了,因此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10沿宽度方向W收缩。能使吸收性主体10在广大的范围内与身体紧贴,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吸收性物品1的比前后方向L的外侧缘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是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1/2以上。
如图2所示,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跨过吸收性主体10的上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地配置。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如图7以及图8所示,肚子的鼓起是自腹部的下端凹陷持续至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因而,在吸收性物品1被穿着时,肚子的鼓起也存在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上侧(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由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跨过吸收性主体10的外端缘地配置,因此在吸收性主体10的上侧,也能将第1低收缩区域LER1配置于与肚子的鼓起的形状相对应的区域。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性主体10不重叠。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重叠(即,配置于与吸收芯20重叠的区域)。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由于前弹性构件60的收缩力降低了,因此能够抑制吸收芯20沿宽度方向W缩小,从而能够确保吸收芯20的吸收面积。因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吸收芯20重叠的区域,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最小长度可以比吸收芯2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短。在该情况下,在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最小长度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位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第1前收缩区域ER1与吸收芯2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因而,能够利用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收缩使吸收芯20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与身体紧贴,并且能够利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使吸收芯20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在广大的范围内与身体紧贴,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不重叠。
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可以为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50%以上。由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为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50%以上,因此能将第1低收缩区域LER1在前后方向L上在广大的范围内配置于与肚子的鼓起形状相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在前后方向L上,在比外侧区域OR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以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起点配置于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0%到60%的区域(以下为0-60%区域)。在比外侧区域OR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0-60%区域通常对应于穿着者的肚子的鼓起。因此,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在外侧区域OR,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以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起点配置于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0%到40%的区域(以下为0-40%区域)。在外侧区域OR,0-40%区域通常对应于穿着者的肚子的鼓起。因此,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另一方面,在外侧区域OR,可以以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起点在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40%到60%的区域(40-60%区域)配置第1前收缩区域ER1。40-60%区域是肚子的鼓起形状难以因穿着者的动作变化(例如从站姿向坐姿(从坐姿向站姿)的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因而,通过利用第1前收缩区域ER1在40-60%区域使前外装体50A紧贴,前外装体50A不易错位掉落,能够持续保持前外装体50A。
第1低收缩区域LER1可以如后述那样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伸缩片56重叠的区域。伸缩片56以面与穿着者的皮肤相对,因此能够以面施加接触压力。由此,能够抑制局部性的勒紧发生,并且能够利用伸缩片56的收缩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身体紧贴,从而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自前弹性构件60的收缩力降低了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错位掉落。
中央收缩区域CER是具有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高的收缩性的区域。中央收缩区域CER是利用中央弹性构件65收缩的区域。因而,在中央收缩区域CER配置有中央弹性构件65。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利用伸缩片56而具有收缩性。
中央收缩区域CER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前外装体50A因中央收缩区域CER的收缩而收缩,因此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刚性变得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刚性高。通过将中央收缩区域CER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能使因刚性高而前外装体50A难以起皱的中央收缩区域CER存在于与吸收性主体10不重叠的中央区域CR。而且,能够利用中央收缩区域CER的收缩使中央收缩区域CER与身体紧贴,从而前外装体50A易于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如以上那样,吸收性物品1能够利用第1低收缩区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并且能够利用中央收缩区域CER减少前外装体50A的起皱。由此,抑制穿着感的变差,并且使吸收性物品1易于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
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跨过中心线C1地配置,该中心线C1通过吸收芯20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CO并且沿前后方向L延伸。中央收缩区域CER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分开地配置。因而,在宽度方向W上,在中央收缩区域CER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之间存在有第1低收缩区域LER1。
这里,在中央区域CR没有配置中央收缩区域CER而只存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情况下,以吸收性主体的外端缘为交界以吸收性主体的刚性的量产生刚性差。由于力易于集中于具有刚性差的部位,因此外装体50(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易于以刚性差大的吸收性主体10的外端缘为基点而折弯。外装体50可能因向吸收性主体10的皮肤面侧折弯而发生内折,或者因向吸收性主体10的非皮肤面侧折弯而发生外折。内折或外折的发生使外装体50覆盖穿着者的皮肤的区域减少或使穿着感变差。为此,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跨过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因而,中央收缩区域CER配置为在厚度方向T上可以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利用刚性高的中央收缩区域CER能够提高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的周边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外装体50(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基点的折弯。结果,能够减少外装体50的起皱,能够抑制穿着感的变差,并且易于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
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吸收芯20重叠的区域。即使中央收缩区域CER收缩,也能抑制吸收芯20一同收缩。因而,能够确保吸收芯20的吸收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比吸收芯20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1/4长。由此,易于获得能确保中央区域CR的刚性的效果,从而能够减少外装体50的起皱。
这里,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外装体50的外侧部分的刚性没有因吸收性主体10而提高。因此,当在外装体50的外侧部分配置有中央收缩区域CER时,外装体50的外侧部分所需以上地缩小,因此穿着者易于感受到由外装体50产生的勒紧,穿着感可能变差。为此,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可以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前外装体50A的外侧部分没有配置中央收缩区域CER,能够抑制穿着感的变差。
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沿前后方向L延伸,可以到达至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由此,存在刚性高的中央收缩区域CER,因此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自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起皱。
或者,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只配置在比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到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20%的区域(以下是中央区域CR的上部)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因而,中央收缩区域CER可以不配置于中央区域CR的上部。中央区域CR的上部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例如可以是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到10mm-15mm的区域。由于在中央区域CR的上部没有配置中央收缩区域CER,因此能将中央区域CR的上部的刚性维持为较低,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皮肤触感变差。特别是,在前体围区域S1,中央区域CR的上部是对应于穿着者的肚脐的区域。穿着者的肚脐的周边是敏感的部分,因此刚性高的部分的存在可能使穿着者的皮肤有不舒适感。通过在中央区域CR的上部将刚性维持为较低,不会使穿着者的皮肤有不舒适感,能够抑制穿着感变差。
配置于中央收缩区域CER的中央弹性构件65的伸长倍率可以为两倍以上。利用中央弹性构件65的收缩使构成前外装体50A的构件(例如前外装片52A、前侧部顶片54A和伸缩片56)聚集,从而后述的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刚性提高。由此,能使前外装体50A难以起皱。
另外,利用公知的方法进行中央弹性构件65的伸长倍率的测量即可。例如能以如下的方法进行测量。首先,在自然状态的吸收性物品1(例如一次性尿布)上对作为测量对象的中央弹性构件65中的体现收缩性的有效长度部分(也就是在伸长状态下固定于前外装片52A等的部分)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HO进行测量。接着,测量在使吸收性物品1沿宽度方向W最大地伸长到用眼睛看不到在吸收性物品1产生的褶皱的程度的状态下的中央弹性构件65的有效长度部分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H1。并且,通过“伸长倍率=H1/H0”,能够算出宽度方向W的伸长倍率。
第2前收缩区域ER2利用前弹性构件60(第2前弹性构件62)而具有收缩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前收缩区域ER2是利用第2前弹性构件621~624而收缩的区域。因而,在第2前收缩区域ER2配置有第2前弹性构件621~6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前收缩区域ER2可以利用伸缩片56而具有收缩性。
第2前收缩区域ER2是自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两个收缩区域。第2前收缩区域ER2配置于比第2低收缩区域LER2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前收缩区域ER2位于比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因而,第2前收缩区域ER2在前后方向L上配置于比第1前收缩区域ER1靠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前收缩区域ER1位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第2前收缩区域ER2位于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因此易于配置于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侧部。相比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在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侧部,肚子难以鼓起。在肚子难以鼓起的侧部,利用第1前收缩区域ER1以及第2前收缩区域ER2使前外装体50A与身体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并且能够持续保持前外装体50A。前外装体50A不会错位掉落,能够持续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1。
前连续收缩区域FCR是自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延伸至另一侧部的区域。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利用前弹性构件60(第3前弹性构件63)而具有收缩性。具体而言,前连续收缩区域FCR是利用第3前弹性构件631以及632收缩的区域,是配置有第3前弹性构件631以及632的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利用伸缩片56而具有收缩性。
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前后方向L上配置在第1前收缩区域ER1与第2前收缩区域ER2之间。另外,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前后方向L上配置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与第2低收缩区域LER2之间。
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由配置于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第1前弹性构件61规定。具体而言,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是比第1前弹性构件61中的在前后方向L上位于最内侧的第1前弹性构件619靠内侧的区域。因而,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前后方向L上也位于比第3前弹性构件631靠外侧的位置。
同样,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由配置于第2前收缩区域ER2的第2前弹性构件62规定。具体而言,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是比第2前弹性构件62中的在前后方向L上位于最外侧的第2前弹性构件621靠外侧的区域。因而,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前后方向L上也位于比第3前弹性构件632靠内侧的位置。
在前后方向L上,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可以以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起点配置于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60%到80%的区域。以侧部接合部80的外端缘为起点从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60%到80%的区域通常对应于穿着者的腹部下端的凹陷。通过在该区域配置前连续收缩区域FCR,能使前连续收缩区域FCR与腹部下端的凹陷相对应,从而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难以向下裆侧错位掉落。结果,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向下裆侧错位掉落,易于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另外,通过使腹部下端的凹陷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相对应,能使比腹部下端的凹陷靠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的肚子鼓起的部分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相对应。由此,不会使吸收性物品1与比腹部下端的凹陷靠上侧的肚子鼓起的部分过度紧贴,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例如在M尺寸的吸收性物品1的情况下,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可以配置于距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50mm~65mm的区域。例如在L尺寸的吸收性物品1的情况下,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可以配置于距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60mm~75mm的区域。
如图2所示,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重叠的区域。利用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收缩能使吸收芯20与穿着者的身体紧贴,因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吸收芯20可以在沿厚度方向T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重叠的区域具有单位面积重量低于周围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由此,在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重叠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吸收芯20的厚度易于变薄。吸收芯20的厚度越薄,越易于由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收缩力使前外装体50A向穿着者的身体紧贴。因而,易于使吸收性物品1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此外,在吸收芯20含有吸水性聚合物的情况下,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也易于变低。因此,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难以通过由吸水性聚合物吸收排泄物而使吸收芯膨胀,能够减少吸收芯20的厚度增厚。在排泄后,也易于使前外装体50A向穿着者的身体紧贴,易于使吸收性物品1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因而,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比在不同于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区域(例如与第2低收缩区域LER2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的吸收芯20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低。另外,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纸浆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比在不同于低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区域(例如与第2低收缩区域LER2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的区域)的吸收芯20的纸浆的单位面积重量低。
第2低收缩区域LER2是收缩力比第2前收缩区域ER2降低了的区域。这里,第2低收缩区域LER2能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同样地降低收缩力。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由于收缩力比收缩区域降低了,因此相比收缩区域,能够减轻肚子被强力地勒紧。由此,能将配置于前体围区域S1的前外装体50A不与肚子过度紧贴地进行配置,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低收缩区域(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可以跨过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地配置。在该情况下,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配置于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通常,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肚子鼓起。通过对于肚子的鼓起而配置低收缩区域(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第2低收缩区域LER2被两个第2前收缩区域ER2在宽度方向W上夹着。第2低收缩区域LER2位于比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因而,第2低收缩区域LER2在前后方向L配置于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靠内侧的位置。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能够利用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收缩使吸收性主体10进一步与身体紧贴,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一方面,通过在比前连续收缩区域FCR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配置第2低收缩区域LER2,能在下裆区域S3侧也使吸收性主体10在广大的区域沿着身体,从而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可以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短。即,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可以比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长。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面积可以比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面积大。如图6所示,腹部的上侧相比腹部的下侧,面积大且宽度方向W的长度也长。因而,通过将面积大且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长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配置于腹部的上侧,并且将面积小且宽度方向W的最大长度短的第2低收缩区域LER2配置于腹部的下侧,能在对应于肚子的鼓起形状的区域配置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通过使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与肚子的形状相对应,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中央区域CR可以具有第2低收缩区域LER2。中央区域CR可以由第1低收缩区域LER1、第2低收缩区域LER2和中央收缩区域CER构成。
如图2~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具有片区域SR。片区域SR至少利用伸缩片56而沿宽度方向W具有收缩性。片区域SR具有高收缩片区域HSR和低收缩片区域LSR。高收缩片区域HSR是片区域SR中的将弹性构件(前弹性构件60)配置为与伸缩片56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区域。低收缩片区域LSR是片区域SR中的收缩力比高收缩片区域HSR降低并且具有比高收缩片区域HSR低的收缩性的区域。
在高收缩片区域HSR,以与伸缩片56重叠的方式配置前弹性构件60,从而能够提高收缩力。另一方面,在低收缩片区域LSR,前弹性构件60的收缩力降低,收缩力比高收缩片区域HSR低。通过将低收缩片区域LSR和高收缩片区域HSR沿宽度方向W排列地配置,能在宽度方向W上使接触压力变化。由此,在想要使吸收性物品1与身体紧贴的区域,能够提高接触压力,并且在想要使吸收性物品1沿身体的形状进行覆盖的区域,能够降低接触压力,从而能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1,并且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另外,线状或带状的前弹性构件60相比伸缩片56,易于在制造时进行控制,因此能不提高生产难度地在宽度方向W上使片区域SR的接触压力变化。由此,能够抑制生产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1,且能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高收缩片区域HSR对应于第1前收缩区域ER1、第2前收缩区域ER2(的一部分)和中央收缩区域CER。低收缩片区域LSR对应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和第2低收缩区域LER2(的一部分)。
低收缩片区域LSR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高收缩片区域HSR之间。由此,能在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利用高收缩片区域HSR的收缩使高收缩片区域HSR与身体紧贴。因此,能使配置在高收缩片区域HSR之间的低收缩片区域LSR难以与身体分开。因而,能在低收缩片区域LSR使吸收性物品1沿着身体的形状并且向身体保持吸收性物品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低收缩区域LER1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第1前收缩区域ER1之间。另外,第1低收缩区域LER1配置在第1前收缩区域ER1与中央收缩区域CER之间。
这里,如图9A所示,在制造吸收性物品1时,有时在输送方向MD上输送连续片构件100c。连续片构件100c由构成外装体50的连续片(连续体)构成。例如,连续片构件100c具有外装片52的连续体、侧部顶片54的连续体54c和伸缩片56的连续体56c。这里,有时在沿输送方向MD伸长了的状态下输送连续片构件100c,以不会使褶皱集中于连续片构件100c。在此时的伸长(即,使连续片构件100c伸长的力F)的作用下,在与输送方向MD正交的正交方向CD上,有时连续片构件100c的宽度减小(所谓的缩幅),有时无法稳定地输送连续片构件100c。
为此,如图9B所示,片区域SR可以具有:沿输送方向MD(即,宽度方向W)排列地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HSR和低收缩片区域LSR的第1区域(例如,第1前收缩区域ER1和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区域);以及在宽度方向W上只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HSR的第2区域(即,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另外,第2区域和至少第1区域的低收缩片区域LSR可以沿正交方向CD(即,前后方向L)排列地配置。由此,沿正交方向CD排列地配置第1区域的低收缩片区域LSR和只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HSR的第2区域,从而在正交方向CD上不再存在只有低收缩片区域的区域。即,在输送方向MD上连续地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HSR。使连续片构件100c伸长的力F沿使高收缩片区域HSR伸长的方向进行作用,而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力f以抵抗使高收缩片区域HSR伸长的力F的方式进行作用。利用连续地配置的高收缩片区域HSR使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力f沿输送方向MD始终作用,因此使连续片构件100c伸长的力F减弱,能够降低缩幅。能够稳定地输送连续片构件100c。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外装体50A,该前外装体50A具有片区域SR。由此,前外装体50A能够设置易于与穿着者的体围紧贴的区域和易于沿着穿着者的体围的区域,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并且能将前外装体50A持续保持于身体。前外装体50A不会错位掉落,能向身体持续保持吸收性物品1。
如图2所示,低收缩片区域LSR可以跨过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地配置。高收缩片区域HSR可以位于比低收缩片区域LSR靠宽度方向W的各个外侧的位置。由此,低收缩片区域LSR跨过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地配置,因此配置于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因而,能够对于肚子的鼓起配置低收缩片区域LSR,从而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另外,通过高收缩片区域HSR的收缩,高收缩片区域HSR在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宽度方向W的各个外侧使吸收性物品1与身体紧贴。因此,能使低收缩片区域LSR难以与身体分开。
另外,低收缩片区域LSR的两方的外侧缘可以随着向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位于宽度方向W的外侧。由此,能以对应于肚子的鼓起的方式配置低收缩片区域LSR。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是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两倍以上。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L的外侧)去而肚子鼓起。因而,腹部上侧的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比腹部下侧的前体围区域S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通过将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外侧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设为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内端缘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的两倍以上,能以对应于肚子的鼓起的方式配置低收缩片区域LSR。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穿着者的腹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处的形状是,随着自腹部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肚子鼓起。因而,肚子的鼓起多到达至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为此,通过使低收缩片区域LSR的外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的外侧缘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能将低收缩片区域LSR配置于以下区域,即,位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的包含肚子鼓起的区域。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另外,高收缩片区域HSR的一部分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能够相对于肚子的鼓起配置低收缩片区域LSR,并且能够利用高收缩片区域HSR的收缩使吸收性主体10与身体紧贴。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另外,高收缩片区域HSR的一部分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重叠。能够相对于肚子的鼓起配置低收缩片区域LSR,并且能够利用高收缩片区域HSR的收缩使吸收芯20与身体紧贴。由此,能够抑制排泄物的泄漏。
另外,可以在构成低收缩片区域LSR的伸缩片56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缝。切缝可以贯通伸缩片56,也可以不贯通伸缩片56。可以是形成在伸缩片56上的狭缝,也可以是开孔。因而,可以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处的伸缩片56生成1个以上的切缝。形成有1个以上的切缝的伸缩片部分由于收缩力不再进行作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低收缩片区域LSR处的伸缩片56的收缩力。能使吸收性物品1进一步沿着身体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这里,如利用上述的第1方法所述的那样,在通过使被切断的前弹性构件60收缩而设置有低收缩区域(例如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情况下,前弹性构件60的非固定部分可以在厚度方向T上与低收缩片区域LSR重叠。另外,前弹性构件60的非固定部分可以通过制造时的输送等而与高收缩片区域HSR重叠。因而,前弹性构件60的非固定部分可以与伸缩片56重叠。这里,前弹性构件60的非固定部分是通过切断而使前弹性构件60收缩的部分。因此,低收缩片区域LSR与伸长状态的线状或带状的前弹性构件60在厚度方向T上不重叠。因而,低收缩片区域LSR处的收缩性仅由伸缩片56决定,因此易于控制低收缩片区域LSR处的收缩性。另外,非固定部分与配置(固定)于高收缩片区域HSR的前弹性构件60的固定部分相连,因此自低收缩片区域LSR与高收缩片区域HSR的交界延伸。因而,在穿着者能用眼睛看到非固定部分的情况下,易于用眼睛看到低收缩片区域LSR的交界,从而易于把握沿身体(肚子)的形状被覆盖的区域。因此,通过存在非固定部分,易于获得穿着者的安心感。
伸缩片56的伸长倍率可以比在厚度方向T上与伸缩片56重叠的前弹性构件60的伸长倍率低。由此,能够降低与肚子的鼓起相对应的低收缩片区域LSR的收缩力。低收缩片区域LSR能够抑制与肚子的鼓起过度紧贴,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接下来,说明后体围区域S2(后外装体50B)处的区域。如图2等所示,后体围区域S2(后外装体50B)具有后连续收缩区域RCR、后收缩区域RER和后低收缩区域RLR。
后连续收缩区域RCR是自后外装体50B(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一侧部延伸至另一侧部的区域。另外,在使前外装体50A与后外装体50B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后连续收缩区域RCR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后连续收缩区域RCR利用后弹性构件70(第1后弹性构件71)而具有收缩性。这里,在使前外装体50A与后外装体50B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通过使前连续收缩区域FCR与后连续收缩区域RCR沿宽度方向W相邻,能在穿着时,以覆盖穿着者的体围一圈的方式配置由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和后连续收缩区域RCR构成的具有收缩性的区域。能在该连续性地绕一圈的区域将吸收性物品1保持于身体,从而能够抑制外装体50向下裆侧错位掉落。由此,能在前体围区域S1利用第1低收缩区域LER1以及第2低收缩区域LER2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并且能够利用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和后连续收缩区域RCR易于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连续收缩区域RCR是利用第1后弹性构件711~717以及第1后弹性构件71a~71c而具有收缩性的区域。因而,在后连续收缩区域RCR配置有第1后弹性构件7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具有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和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
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是在使前外装体50A与后外装体50B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没有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宽度方向W上直接相邻的区域。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由第1后弹性构件711~717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相邻。由此,通过在宽度方向W上相邻地配置第1后弹性构件71,能在前后方向L上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相同的位置自腹侧和背侧两方使吸收性物品1与身体紧贴。
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是在使前外装体50A与后外装体50B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在宽度方向W上直接相邻的区域。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由第1后弹性构件71a~71c构成。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配置于比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靠前后方向L的内侧的位置。另外,由于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相邻,因此后连续收缩区域RCR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相邻。
这里,配置于前连续收缩区域FCR的第3前弹性构件63的伸长倍率可以比配置于后连续收缩区域RCR的第1后弹性构件71的伸长倍率高。这里,随着腹部下端的凹陷自宽度方向的中央向宽度方向W的侧部去,穿着者的腹部的凹陷向上侧去。另一方面,穿着者的后背的凹陷位于比腹部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凹陷靠上侧的位置,与腹部的侧部的凹陷大致相连。穿着者的后背的凹陷位于比臀部的鼓起靠上侧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后连续收缩区域RCR位于比臀部的鼓起靠上侧的位置,利用臀部的鼓起使后连续收缩区域RCR难以向下裆侧错位下降(参照图7)。因此,通过增加第3前弹性构件63的伸长倍率,抑制前连续收缩区域FCR向下裆侧错位下降掉落,从而能够在连续性地绕一圈的区域均衡地抑制使向下裆侧错位下降掉落,吸收性物品1能够易于持续覆盖穿着者的身体。另外,能用上述的方法测量伸长倍率。
另外,配置于第1前收缩区域ER1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的收缩力可以比配置于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相邻的后连续收缩区域RCR的第1后弹性构件71的收缩力大。通过在宽度方向W上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相邻地配置第1后弹性构件71,能在前后方向L上与第1前收缩区域ER1相同的位置自腹侧和背侧两方使吸收性物品1与身体紧贴。第1前收缩区域ER1配置于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因此比背侧的第1后弹性构件71增大收缩力,因此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自前体围区域S1错位掉落。
另外,例如能以如下的方法测量弹性构件的收缩力。测量在使吸收性物品1沿前后方向L最大地伸长到用眼睛看不到在吸收性物品1产生的褶皱的程度的状态下的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H0。接下来,自吸收性物品1卸下弹性构件而测量弹性构件的有效长度部分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H1。并且,通过使“收缩力=H0/H1”,能够算出弹性构件的收缩力。
另外,可以代替收缩力地使规定第1前弹性构件61的粗细的支数比第1后弹性构件71的支数小。第1前弹性构件61的伸长倍率可以比第1后弹性构件71的伸长倍率大。
另外,后连续收缩区域RCR可以配置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吸收芯20不重叠的区域。由此,能够利用吸收芯20的刚性抑制由后连续收缩区域RCR产生的收缩力降低。由此,通过在背侧使吸收性物品1与身体进一步紧贴,不仅能够抑制前外装体50A自后体围区域S2错位掉落,也能抑制前外装体50A自前体围区域S1错位掉落。
后收缩区域RER是利用第2后弹性构件721~724进行收缩的区域,是配置有第2后弹性构件721~724的区域。
后收缩区域RER是自后体围区域S2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部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两个收缩区域。后收缩区域RER配置于比后低收缩区域RLR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的位置。
后低收缩区域RLR是收缩力比后收缩区域RER降低了的区域。
后低收缩区域RLR能与第1低收缩区域LER1同样地降低收缩力。
后低收缩区域RLR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在两个后收缩区域RER之间。后低收缩区域RLR在前后方向L上配置于比后连续收缩区域RCR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即,前外装体50A的腰部开口)可以比后外装体50B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即,后外装体50B的腰部开口)靠近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O。即,吸收性主体10也可以向前外装体50A侧集中。在该情况下,在前体围区域S1,从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到腰部开口的距离变短。因而,在前外装体50A起皱了的情况下,该距离进一步变短,排泄物易于自前外装体的腰部开口泄漏。为此,通过在前体围区域S1配置中央收缩区域CER,前外装体50A难以起皱,能够减少排泄物自腰部开口泄漏。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后体围区域S2存在中央收缩区域CER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即,前外装体50A的腰部开口)可以比后外装体50B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即,后外装体50B的腰部开口)距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远。即,吸收性主体10也可以向后外装体50B侧集中。由此,在前体围区域S1,从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外端缘到腰部开口的距离变长。该距离的变长使前外装体50A可能起皱的面积增加。为此,通过在前体围区域S1配置中央收缩区域CER,前外装体50A难以起皱,能够减少前外装体50A起皱的面积。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后体围区域S2存在中央收缩区域CER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O是将吸收性主体10沿前后方向L两等分的情况下的中点。通过比较从该中点到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的最短距离和从该中点到后外装体50B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的最短距离,能够测量向吸收性主体10的中心O的接近程度。
(3)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清楚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改以及变更的形态来实施本发明。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是例示说明,不对本发明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中央区域CR的体围区域是前体围区域S1,该中央区域CR具有第1低收缩区域LER1和中央收缩区域CER。这里,穿着者的肚子通常在比肚脐靠上侧的位置突出,在比肚脐靠下侧的小腹部(特别是小腹部的细处)凹进。因而,自配置于比肚脐靠上侧的位置的腰部开口朝向下裆侧去,肚子的体围长度变短,因此配置于肚子侧的前外装体50A比配置于后背侧的后外装体50B易于起皱。为此,具有中央区域CR的体围区域是前体围区域,从而将具有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前外装体50A配置于腹侧,因此能够减少易于起皱的肚子侧的前外装体50A的起皱。
另外,具有中央区域CR的体围区域也可以是后体围区域S2。在该情况下,在向穿着者穿着吸收性物品1时,通过提起吸收性物品1,使后外装体50B卡挂于臀部的突出,担心后外装体50B起皱。但是,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存在使中央区域CR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使后外装体50B卡挂于臀部的突出,后外装体50B也难以起皱。
在上述的说明中,中央收缩区域CER的一部分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中央收缩区域CER的全部配置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说明中,可以在中央区域CR(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配置有没有配置前弹性构件60的区域(例如由前弹性构件60产生的收缩力是0的区域)。该区域可以到达至前外装体50A(前体围区域S1)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部。
在上述的说明中,在吸收性物品1配置有中央收缩区域CER,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配置中央收缩区域CER。由此,能以广大的区域确保第1低收缩区域LER1。
在上述的说明中,吸收性物品1配置有前连续收缩区域FCR,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前连续收缩区域FCR。例如,第1低收缩区域LER1和第2低收缩区域LER2也可以沿前后方向L连续地配置。由此,前外装体50A能够进一步沿穿着者的身体的形状覆盖身体,从而能够抑制穿着者的穿着感变差。
在上述的说明中,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在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配置于外侧区域OR,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可以在比吸收性主体10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配置于比外侧区域OR靠宽度方向W的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前外装体50A的起皱。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所谓的腰部开口)在前后方向L上的长度一致。因此,以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起点规定了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的区域(例如0-60%区域等),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存在于比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靠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为起点规定该区域。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从前外装体50A的前后方向L的外端缘到侧部接合部80的前后方向L的内端缘的长度作为基准而规定0-60%区域和0-40%区域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前外装体50A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到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缘的长度(以下是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最外侧成为最大,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也可以在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最外缘~吸收性主体10的前后方向L的外侧缘之间的任一处成为最大。
因而,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前后方向L的最外侧的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宽度可以比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最大宽度短。在该情况下,位于前后方向L的外侧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可以比构成第1低收缩区域LER1的最大宽度的第1前弹性构件61的宽度方向W的长度短。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吸收性物品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将上述的结构应用于具有伸缩片56和线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的片构件。另外,伸缩片56配置于前体围区域S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伸缩片56可以配置于后体围区域S2。在后体围区域S2,与前体围区域S1同样,可以配置有高收缩片区域HSR和低收缩片区域LSR。
另外,通过参照而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援引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25606号(2018年6月29日申请)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收性物品;10、吸收性主体;15、腿围开口部;20、吸收芯;30、正面片;40、反面片;50、外装体;50A、前外装体;50B、后外装体;52、外装片;52A、前外装片;52B、后外装片;54、侧部顶片;54A、前侧部顶片;54B、后侧部顶片;56、伸缩片;60、前弹性构件;61、611-619、第1前弹性构件;62、621-624、第2前弹性构件;63、631、632、第3前弹性构件;65、中央弹性构件;70、后弹性构件;71、711-717、71a-71c、第1后弹性构件;72、721-724、第2后弹性构件;80、侧部接合部;85、粘接部;CER、中央收缩区域;CR、中央区域;ER1、第1前收缩区域;ER2、第2前收缩区域;FCR、前连续收缩区域;LER、低收缩区域;LER1、第1低收缩区域;LER2、第2低收缩区域;RCR、后连续收缩区域;RCR1、第1后连续收缩区域;RCR2、第2后连续收缩区域;RER、后收缩区域;RLR、后低收缩区域;SR、片区域;LSR、低收缩片区域;HSR、高收缩片区域;S1、前体围区域;S2、后体围区域;S3、下裆区域。

Claims (12)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第1方向、第2方向、厚度方向、伸缩片和弹性构件,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正交,所述伸缩片具有伸缩性,所述弹性构件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所述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与所述伸缩片沿所述厚度方向重叠,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片区域,该片区域至少利用所述伸缩片而沿所述第1方向具有收缩性,
所述片区域具有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所述高收缩片区域配置为使所述弹性构件与所述伸缩片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重叠,所述低收缩片区域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低于所述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性,
所述高收缩片区域和所述低收缩片区域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低收缩片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高收缩片区域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片区域具有:
第1区域,所述第1区域将所述高收缩片区域和所述低收缩片区域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地配置;以及
第2区域,所述第2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只配置有所述高收缩片区域,
所述第2区域和至少所述第1区域的低收缩片区域沿所述第2方向排列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1方向是宽度方向,所述第2方向是前后方向,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第1体围区域、第2体围区域、下裆区域和外装体,
所述第1体围区域以及所述第2体围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夹着所述下裆区域,
所述外装体配置于所述第1体围区域,并且具有所述片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第1体围区域是前体围区域,
所述低收缩片区域跨过所述外装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地配置,
所述高收缩片区域位于比所述低收缩片区域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各个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低收缩片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方的外侧缘随着向所述前后方向的外侧去而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低收缩片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外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是所述低收缩片区域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内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两倍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并且至少配置于所述下裆区域,
所述低收缩片区域的所述外侧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外侧缘靠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性主体,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吸收芯并且至少配置于所述下裆区域,
所述高收缩片区域的一部分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高收缩片区域的一部分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吸收芯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构成所述低收缩片区域的所述伸缩片形成有1个以上切缝。
12.一种片构件,具有第1方向、第2方向、厚度方向、伸缩片和弹性构件,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正交,所述伸缩片具有伸缩性,所述弹性构件为线状或带状,配置为以沿所述第1方向伸长了的状态与所述伸缩片沿所述厚度方向重叠,其中,
所述片构件具有片区域,该片区域至少利用所述伸缩片而沿所述第1方向具有收缩性,
所述片区域具有高收缩片区域和低收缩片区域,所述高收缩片区域配置为使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伸缩片重叠,所述低收缩片区域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低于所述高收缩片区域的收缩性,
所述高收缩片区域和所述低收缩片区域沿所述第1方向排列配置。
CN201980044006.XA 2018-06-29 2019-06-27 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Active CN112334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5606 2018-06-29
JP2018125606A JP7199851B2 (ja) 2018-06-29 2018-06-29 吸収性物品
PCT/JP2019/025718 WO2020004589A1 (ja) 2018-06-29 2019-06-27 吸収性物品及びシート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4106A true CN112334106A (zh) 2021-02-05
CN112334106B CN112334106B (zh) 2022-06-14

Family

ID=6898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4006.XA Active CN112334106B (zh) 2018-06-29 2019-06-27 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815658A4 (zh)
JP (1) JP7199851B2 (zh)
CN (1) CN112334106B (zh)
BR (1) BR112020026677A2 (zh)
WO (1) WO20200045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08775A (ja) * 2020-01-07 2021-08-02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JP7366881B2 (ja) * 2020-12-28 2023-10-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23006620A (ja) * 2021-06-30 2023-01-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8969A1 (en) * 2005-04-07 2006-10-12 Erdman Edward P Elastic laminate
JP2008253583A (ja) * 2007-04-06 2008-10-23 Oji Nepia Kk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1224046A (ja) * 2010-04-15 2011-11-10 Kao Corp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259307A1 (en) * 2010-01-08 2012-10-11 Unicharm Corporatio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JP2016067501A (ja) * 2014-09-29 2016-05-0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テープ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6998823A (zh) * 2014-12-12 2017-08-01 山田菊夫 一次性衣物
CN107847370A (zh) * 2015-06-30 2018-03-2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穿着物品
JP2018089519A (ja) * 2016-11-22 2018-06-1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2971B1 (ja) 2014-04-15 2014-10-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の着用物品
JPWO2018030482A1 (ja) 2016-08-10 2019-06-13 山田 菊夫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587217B2 (ja) 2017-01-30 2019-10-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8969A1 (en) * 2005-04-07 2006-10-12 Erdman Edward P Elastic laminate
JP2008253583A (ja) * 2007-04-06 2008-10-23 Oji Nepia Kk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US20120259307A1 (en) * 2010-01-08 2012-10-11 Unicharm Corporatio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JP2011224046A (ja) * 2010-04-15 2011-11-10 Kao Corp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67501A (ja) * 2014-09-29 2016-05-0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テープタイプ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6998823A (zh) * 2014-12-12 2017-08-01 山田菊夫 一次性衣物
CN107847370A (zh) * 2015-06-30 2018-03-27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性穿着物品
JP2018089519A (ja) * 2016-11-22 2018-06-1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0754A (ja) 2020-01-09
EP3815658A4 (en) 2021-09-15
EP3815658A1 (en) 2021-05-05
JP7199851B2 (ja) 2023-01-06
CN112334106B (zh) 2022-06-14
BR112020026677A2 (pt) 2021-03-30
WO2020004589A1 (ja) 2020-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2371B (zh) 吸收性物品
JP5383018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12334106B (zh) 吸收性物品以及片构件
TWI663967B (zh) Absorbent article
JP2008253583A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AU2003289219B2 (en) Process for making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CN112334105B (zh) 吸收性物品
JP641283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20279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647443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4535980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WO2009104626A1 (ja) 吸収性物品
CN109069319B (zh) 套穿式吸收性物品与用于制造套穿式吸收性物品方法
JP7129245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9193785A1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KR101844207B1 (ko) 흡수성 물품
JP7495239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JP7406989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0004658A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9208480A1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CN116940319A (zh) 内裤状一次性尿布
JP6469038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399996B2 (ja) パンツ型の吸収性物品、及びパンツ型の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2016220940A (ja) 吸収性物品
CN114929172A (zh) 吸收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