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2690A -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2690A
CN112332690A CN201910700914.1A CN201910700914A CN112332690A CN 112332690 A CN112332690 A CN 112332690A CN 201910700914 A CN201910700914 A CN 201910700914A CN 112332690 A CN112332690 A CN 112332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ter module
frequency
assembly
sic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009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雪荣
范伟
罗剑波
黄南
彭凯
李超
黄长强
王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0091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26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2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26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频变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可以包括SiC功率元件,以用于DC‑AC转换;支撑电容器,可以配置于所述逆变模块的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稳定中间直流电压,提供瞬时能量交换,并且吸收主要频段的直流纹波,所述主要频段可以为功率元件开关频率的偶数倍频段;高频电容器,可以配置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吸收高频段的直流纹波,所述高频段可以为大于或等于50kHz的频段。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可以用于解决高频变流系统的直流换流回路中存在杂散电感、高频振荡、高频发热等现象的问题,从而实现基于SiC器件的高频变流器模块的工程化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频变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交流(DC-AC)变流器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受益于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猛,笨重且低效的变流器装置已有被小型且高效的变流装置取代的趋势。为了综合提高变流器装置的性能、效率和可靠性,并进一步减小变流器装置体积和重量,变流器的高频化正成为其中一种最重要的设计思路。高频化的变流器不仅可以减小变流器的体积和重量,从而增加产品的功率密度和性能价格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瞬时响应速度。因此,变流器高频化已成为本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
在变流器的高频化进程中,传统的硅(Si)器件受到自身材料和结构的限制,并不适用于一些变流器高频化应用的场合。在相同功率等级下,以碳化硅(SiC)器件为代表的宽禁带材料功率器件的应用不但可以降低电路开关损耗,提高电路的开关频率,减小无源元件的体积与重量,增加变流器的功率密度,还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变流器的效率。
然而,在SiC器件于大功率变流装置的高频应用中,尽管SiC器件具有开关速度快的优势,其中的电感、电阻及电容元件的模型参数却都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换流过程中的瞬态过程将更加复杂,同时还将带来一些高频振荡、高频发热等问题。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领域亟需一种高频变流技术,用于解决高频变流系统的直流换流回路中存在杂散电感、高频振荡、高频发热等现象的问题,从而实现基于SiC器件的高频变流器模块的工程化应用。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前序。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交流(DC-AC)变流器模块,用于解决高频变流系统的直流换流回路中存在杂散电感、高频振荡、高频发热等现象的问题,从而实现基于SiC器件的高频变流器模块的工程化应用。
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可以包括:
碳化硅(SiC)功率元件,以用于DC-AC转换;
支撑电容器,可以配置于所述逆变模块的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稳定中间直流电压,提供瞬时能量交换,并且吸收主要频段的直流纹波,所述主要频段可以为功率元件开关频率的偶数倍频段;
高频电容器,可以配置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吸收高频段的直流纹波,所述高频段可以为大于或等于50kHz的频段。
优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吸收电容器;
所述吸收电容器可以配置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吸收SiC功率元件开关过程产生的尖峰过压。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高频电容器可以包括多个高频吸收电容;
多个高频吸收电容可以并联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风道组件;
所述支撑电容器及所述高频电容器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上,并且通过所述风道组件安装固定于DC-AC变流器模块内部。
优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散热器组件;
所述SiC功率元件可以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组件的表面上,所述散热器组件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内部,以用于对所述SiC功率元件进行散热。
优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散热器组件上可以设有温度继电器;
所述温度继电器可以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SiC功率元件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降额或停机所述SiC功率元件。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散热器组件可以采用复合相变冷却散热结构。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模块支撑组件;
所述模块支撑组件可以包括多个用于固定和支撑部件的铝棒,每一个所述铝棒可以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组件上。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还可以包括SiC驱动组件;
所述SiC驱动组件可以直接焊接于所述SiC功率元件上。
优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脉冲控制组件;
所述脉冲控制组件可以包括控制屏蔽铝盒、脉冲控制电路板、驱动电源板及矩形穿墙插头;
所述矩形穿墙插头可以设置于所述控制屏蔽铝盒的侧面上,所述控制屏蔽铝盒的底面可以开设有过线孔,以用于所述脉冲控制组件与所述SiC驱动组件之间的线路电连接。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SiC功率元件可以包括品字形分布的3个SiC功率模块,以构成三相逆变桥臂,每一个SiC功率模块均可以包括2个SiC开关单元。
可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复合母排;
所述支撑电容器可以通过所述复合母排设置于所述SiC功率元件上,所述高频电容器可以设置于所述复合母排上;
所述复合母排可以包括正负导电铜板,两层导电铜板中间及外侧表面均可以通过绝缘层隔开,并且每层导电铜板可以采用两层薄铜板叠层结构。
优选地,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用于输入直流电压的直流输入铜排组件及用于输出交流电压的交流输出铜排组件;
所述直流输入铜排组件可以与所述复合母排电连接,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组件可以与所述SiC功率元件的交流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直流输入铜排组件及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组件均可以采用宽薄铜板叠层结构。
附图说明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SiC功率元件层的剖视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1-1013 SiC功率模块;
102 支撑电容器;
103 高频电容器;
104 吸收电容器;
30 DC-AC变流器模块;
301 散热器组件;
302 风道组件
303 脉冲控制组件;
304 低感复合母排;
305 SIC功率元件;
306 SIC驱动组件;
307 直流输入铜排组件;
308 交流输出铜排组件;
309 模块支撑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优选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顶”、“底”、“水平”、“垂直”应被理解为该段以及相关附图中所绘示的方位。此相对性的用语仅是为了方便说明之用,其并不代表其所叙述的装置需以特定方位来制造或运作,因此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能理解的是,虽然在此可使用用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叙述各种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被这些用语限定,且这些用语仅是用来区别不同的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可在不偏离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情况下被称为第二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
如上所述,在碳化硅(SiC)器件于大功率变流装置的高频应用中,尽管SiC器件具有开关速度快的优势,其中的电感、电阻及电容元件的模型参数却都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具体来说,尽管SiC器件具有开关速度快的优势,然而目前SiC半导体器件的高频应用特性,却对变流器功率模块的设计带来了以下几个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
(1)高频SiC变流器功率模块的器件开关频率较原有的硅(Si)器件存在大幅提升,对于器件到电容的直流换流回路的低感性要求更严苛;
(2)随着SiC变流器功率模块中的器件开关频率提升,对于直流侧电容吸收性能提出更宽、更高频段的吸收要求;
(3)随着SiC变流器功率模块中的器件开关频率提升,高频电流带来的“肌肤效应”问题更加显著,同时也给直流换流回路的元件带来更大发热;
(4)随着SiC变流器功率模块中的器件开关频率提升,变流器模块的体积做的更小,对散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系列直流-交流(DC-AC)变流器模块的实施例,用于解决高频变流系统的直流换流回路中存在杂散电感、高频振荡、高频发热等现象的问题,从而实现基于SiC器件的高频变流器模块的工程化应用。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可以包括:碳化硅(SiC)功率模块1011-1013、支撑电容器102,以及高频电容器103。
上述每一个SiC功率模块1011-1013可以构成一个桥臂元件,每一个SiC功率模块1011-1013均可以包括2个SiC开关单元。3个SiC功率模块1011-1013可以作为DC-AC变流器模块的三相逆变桥臂。
上述支撑电容器102可以配置于DC-AC变流器模块的直流换流回路上,用于吸收主要频段(例如:SiC功率元件开关频率的偶数倍频段)的直流纹波,以及稳定中间直流电压,并提供瞬时能量交换。在一个优选方案中,支撑电容器102可以采用高频低感设计,从而控制支撑电容器102的内部电感,以减弱支撑电容器102的发热现象,并解决高频电能变化过程中的高频振荡问题。更进一步地,支撑电容器102还可以优选地采用散热能力较强的结构,以防止其过热。
上述高频电容器103也可以配置于直流换流回路上,可以用于吸收高频段(例如:≥50kHz的频段)的直流纹波,以减少直流回路中的高频振荡。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的支撑电容器102和高频电容器103可以在直流换流回路中构成多级电容配置,其中,每级电容器可以设置有不同工作点(LC特性)参数,且多级电容器的工作点参数可以根据装置的开关频率及直流换流回路的电感进行灵活配置。通过采用上述多级电容配置的纹波吸收方案,可以对不同频段的纹波进行分级吸收,从而满足器件开关频率提升对直流侧电容吸收性能提出的更宽、更高频段的吸收要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由支撑电容器102和高频电容器103构成的多级电容配置,只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础案例,主要用于清楚的展示本发明的构思,并提供一种便于公众实施的具体方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根据其实际的开关频率及换流回路情况,再进一步增加一级电容器来吸收直流换流回路上的直流纹波。
请进一步参考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中,还可以包括吸收电容器104。该吸收电容器104可以配置于直流换流回路上,并优选地直接连接在每个SIC功率元件的直流端,以便于就近吸收SiC功率元件高速开关时产生的尖峰过压。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低开关频率(例如:≤3kHz)及直流换流回路杂散电感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支撑电容器102可以独立吸收直流换流回路中的直流纹波,并支撑直流换流回路上的电压。
在开关频率提高或直流换流回路杂散电感较大时,则需要支撑电容器102和吸收电容器104同时工作,以吸收直流换流回路中的直流纹波和SiC功率元件换路时产生的尖峰过压。
在开关频率更高时(例如:≥10kHz)时,整个直流回路会进一步存在更高频段的直流纹波,此时则需要进一步使用高频电容器103来吸收高频段(≥50kHz)的直流纹波。
在其他实施例中,基于本发明的构思,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的高频电容器103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例如:10个)高频吸收电容。该多个高频吸收电容可以并联于直流换流回路并配置有不同工作点(LC特性)参数,从而更好地吸收直流回路高频段纹波(≥50kHz)。通过采用多个电容并联组成的高频电容器组件可以更好的控制直流回路电感,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避免单个电容器承受过大高频电流而导致的失效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器件开关频率提升对直流侧电容吸收性能提出的更宽、更高频段的吸收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散热器组件和风道组件,从而提供更好的散热性能。
请参考图3A-图3C,图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DC-AC变流器模块的SIC功率元件层的剖视仰视示意图。
如图3A-图3C所示,DC-AC变流器模块30可以用于对其内部的模块、组件和元件进行物理防护和电磁干扰屏蔽。
上述散热器组件301可以固定设置于风道组件302的内部,其上表面可以连接多个SiC功率元件305,以用于对该多个SiC功率元件305进行散热。
具体来说,3个SiC功率模块1011-1013可以呈品字形地分布在散热器组件301的上表面,每一个SiC功率模块1011-1013均可以包括2个SiC功率元件305。
散热器组件301可以优选地采用复合相变冷却散热结构,以提高其散热效率。散热器组件301的铝基板上可以设置有温度继电器。散热器组件301可以通过其温度继电器来对SiC功率元件305进行散热。该温度继电器可以被配置为响应于SiC功率元件305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而降额或停机SiC功率元件305,直到SiC功率元件305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才使其继续正常运行。
上述风道组件302可以和直接安装在其中的散热器组件301一起组成DC-AC变流器模块底部基准,并共同构成模块的主要承重部分。
具体来说,支撑电容器102可以直接安装在风道组件302的表面,并与SiC功率模块1011-1013通过低感复合母排304连接。吸收电容器104可以通过低感复合母排304直接安装在SiC功率模块1011-1013上。高频电容器103可以直接安装在低感复合母排304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过SiC功率模块1011-1013、低感复合母排304、电容器102-104的合理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小低感复合母排304、电容器102-104的自身电感,从而进一步减小换流回路中的电感以解决高频电能变化过程中的高频振荡问题。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低感复合母排304可以覆盖安装在SiC功率模块1011-1013的上表面,并通过U型折弯与支撑电容器4连接。
吸收电容器104可以穿过低感复合母排304直接紧固在SiC功率模块1011-1013的直流侧端子上,以用于就近吸收SiC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尖峰过压。
支撑电容器102可以通过支撑组件309安装在风道组件302的上表面。支撑电容器102的电气端子可以位于朝向SiC功率模块1011-1013的一面,并与低感复合母排304的U型端进行电连接。
多个高频电容器103可以直接安装在U型低感复合母排304的上下表面,并通过支撑组件309的支撑座固定到风道组件302上。多个高频电容器103的正负极可以交错布置,以尽可能地减少直流换流回路电感以解决高频电能变化过程中的高频振荡问题。
低感复合母排304可以由正、负两层铜排层和绝缘层叠压而成,绝缘层四周边缘可以压合密封。也就是说,上述低感复合母排304可以包括正、负两层导电铜板,两层铜板中间及外侧表面均用绝缘层隔开。低感复合母排304可以采用低感、耐温设计,同时每层铜板又可以采用两层薄铜板叠层,因此上述低感复合母排304可以有效地减小“高频肌肤”效应对母排的影响,从而避免给直流换流回路的元件带来更大发热。
如上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的SiC功率模块1011-1013、支撑电容器102和高频电容器103、吸收电容器10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安装固定在散热器组件301和风道组件302上,从而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功率模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SiC驱动组件306。SiC驱动组件306可以用于驱动SiC功率模块1011-1013有序工作,以产生所需的高频输出波形。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SiC驱动组件306可以直接焊接在SiC功率模块1011-1013上方,从而避免高频波段下SiC驱动组件306远离SiC功率模块1011-1013带来的信号干扰问题。
相应地,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脉冲控制组件303。脉冲控制组件303可以包括控制屏蔽铝盒、脉冲控制电路板、驱动电源板,以及矩形穿墙插头。上述矩形穿墙插头可以设置于控制屏蔽铝盒的侧面上。控制屏蔽铝盒的底面可以开设有过线孔,以用于脉冲控制组件303与SiC驱动组件306之间的线路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用于输入直流电压的直流输入铜排组件307,以及用于输出交流电压的交流输出铜排组件308。
具体来说,上述直流输出铜排组件307可以从低感复合母排304直接引出,以用于直流电压输入。
上述交流输出铜排组件308可以直接从SiC功率元件305的交流输出端引出,以用于连接交流负载。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直流输入铜排组件307和交流输出铜排组件308均可以采用宽薄铜板叠层结构,从而尽量减小高频肌肤效应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DC-AC变流器模块还可以包括模块支撑组件309。上述模块支撑组件309可以直接安装在散热器组件301上,用于高频电容器103、脉冲控制组件303、低感复合母排304、直流输入铜排组件307,以及交流输出铜排组件308的支撑固定。
具体来说,模块支撑组件309可以包括多个用于固定和支撑各功率部件的方形铝棒,以及安装在方形铝棒上的接线座、支撑座、扎线架等部件。每一个铝棒都可以分别设置于散热器组件301的一角,从而用于固定低感复合母排304、直流输入铜排组件307、交流输出铜排组件308、脉冲控制组件303,以及用于将SIC驱动组件306绑扎到脉冲控制组件303的线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一系列的实施例中,通过DC-AC变流器模块中功率器件、低感复合母排、电容器的合理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小低感复合母排、电容自身的电感,从而减小换流回路的电感以解决高频电能变化过程中的高频振荡问题。通过采用多级电容器来对不同频段的纹波进行分级吸收,可以更好地满足高频变流器对于直流侧电容吸收性能更宽、更高频段的吸收要求。通过采用铜板叠层结构和高频支撑电容等方案,可以有效地以致“肌肤效应”,并解决直流回路中电容等元件发热问题。通过采用复合相变散热器,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
尽管为使解释简单化将上述方法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是应理解并领会,这些方法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或本文中未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Claims (13)

1.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SiC功率元件,以用于DC-AC转换;
支撑电容器,配置于所述逆变模块的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稳定中间直流电压,提供瞬时能量交换,并且吸收主要频段的直流纹波,所述主要频段包括所述SiC功率元件的开关频率的偶数频段;以及,
高频电容器,配置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吸收高频段的直流纹波,所述高频段为大于或等于50kHz的频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吸收电容器;
所述吸收电容器配置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上,以用于吸收SiC功率元件产生的尖峰过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电容器包括多个高频吸收电容;
多个高频吸收电容并联于所述直流换流回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风道组件;
所述支撑电容器及所述高频电容器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上,并且通过所述风道组件安装固定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散热器组件;
所述SiC功率元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组件的表面上,所述散热器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内部,以用于对所述SiC功率元件进行散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组件上设有温度继电器;
所述温度继电器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SiC功率元件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降额或停机所述SiC功率元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组件采用复合相变冷却散热结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模块支撑组件;
所述模块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用于固定和支撑部件的铝棒,每一个所述铝棒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组件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iC驱动组件;
所述SiC驱动组件直接焊接于所述SiC功率元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脉冲控制组件;
所述脉冲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屏蔽铝盒、脉冲控制电路板、驱动电源板及矩形穿墙插头;
所述矩形穿墙插头设置于所述控制屏蔽铝盒的侧面上,所述控制屏蔽铝盒的底面开设有过线孔,以用于所述脉冲控制组件与所述SiC驱动组件之间的线路电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SiC功率元件包括品字形分布的3个SiC功率模块,以构成三相逆变桥臂,每一个SiC功率模块均包括2个SiC开关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复合母排;
所述支撑电容器通过所述复合母排设置于所述SiC功率元件上,所述高频电容器设置于所述复合母排上;
所述复合母排包括正负导电铜板,两层导电铜板中间及外侧表面均通过绝缘层隔开,并且每层导电铜板采用两层薄铜板叠层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DC-AC变流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DC-AC变流器模块还包括用于输入直流电压的直流输入铜排组件及用于输出交流电压的交流输出铜排组件;
所述直流输入铜排组件与所述复合母排电连接,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组件与所述SiC功率元件的交流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直流输入铜排组件及所述交流输出铜排组件均采用宽薄铜板叠层结构。
CN201910700914.1A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Pending CN1123326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00914.1A CN112332690A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00914.1A CN112332690A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2690A true CN112332690A (zh) 2021-02-05

Family

ID=74319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00914.1A Pending CN112332690A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2690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5677A (zh) * 2008-03-11 2011-02-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195451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柜
CN104201908A (zh) * 2014-09-24 2014-12-10 武汉大学 基于固态变压器的机车ac-dc-ac牵引系统及方法
CN104993713A (zh) * 2015-07-22 2015-10-2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双pwm固态变压器的控制方法
US20160181944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Flex Power Control, Inc. Reliable ac-dc power converter with high voltage dc link
CN106104998A (zh) * 2014-03-31 2016-11-0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逆变器控制装置
CN106992692A (zh) * 2017-05-17 2017-07-28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永磁牵引系统用变流器
CN107148737A (zh) * 2014-12-22 2017-09-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装置以及功率用半导体模块
CN110014863A (zh) * 2017-10-09 2019-07-16 保时捷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的逆变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5677A (zh) * 2008-03-11 2011-02-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195451A (zh) * 2010-03-16 2011-09-21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柜
CN106104998A (zh) * 2014-03-31 2016-11-0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逆变器控制装置
CN104201908A (zh) * 2014-09-24 2014-12-10 武汉大学 基于固态变压器的机车ac-dc-ac牵引系统及方法
US20160181944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Flex Power Control, Inc. Reliable ac-dc power converter with high voltage dc link
CN107148737A (zh) * 2014-12-22 2017-09-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装置以及功率用半导体模块
CN104993713A (zh) * 2015-07-22 2015-10-2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双pwm固态变压器的控制方法
CN106992692A (zh) * 2017-05-17 2017-07-28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永磁牵引系统用变流器
CN110014863A (zh) * 2017-10-09 2019-07-16 保时捷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汽车的逆变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洁敏 等: "《开关电源理论及设计》", 31 March 2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张真忠,黄昭明: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 31 March 2015, 东南大学出版社 *
王茂,申立群: "《现代数字控制实践》", 31 March 20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42112B2 (en) Converter power unit and its bus bars
CN103078471B (zh) 功率模块和变流器
US10811958B2 (en) Water-cooling power supply module
CN103066859A (zh) 一种大功率高压变频器功率单元
KR19990072353A (ko) 전력변환장치
CN104201867B (zh) 一种基于热管散热器的三电平igbt功率柜
CN107425737B (zh) 功率模块、变流器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8988655B (zh) 电力电子控制器和电动汽车
WO2013029341A1 (zh) 一种电动车辆逆变器用电容器单元组合结构
JP2004135444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スタック構造
CN1265539C (zh) 单相变流器回路
CN112332690A (zh) 一种dc-ac变流器模块
CN113708668B (zh) 一种分立式igbt并联功率组件及双电机驱动系统
CN212462799U (zh) 一种采用单管igbt的svg/apf模块单元
CN111146957A (zh) 储能设备及其功率模块
Quan et al. Multilevel converter topologies with internally paralleled power stages
CN113422563A (zh) 一种基于sic功率半导体单管并联的电力电子控制器
CN216356515U (zh) 功率模块装置及逆变器
JP643357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6599438U (zh) 一种模块式一体化功率单元模组
CN216356490U (zh) 一种紧凑型逆变电源装置
CN221127134U (zh) 半桥功率单元、全桥功率单元、电子设备及车辆
CN213304988U (zh) 紧凑式igbt功率单元
CN214177137U (zh) 一种交流电源
CN219437423U (zh) 风冷散热充电机功率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