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0396B - 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20396B CN112320396B CN202011043718.0A CN202011043718A CN112320396B CN 112320396 B CN112320396 B CN 112320396B CN 202011043718 A CN202011043718 A CN 202011043718A CN 112320396 B CN112320396 B CN 1123203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zzle
- pipe
- humidifying
- nozzle group
- discharge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0881 fly ash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883 coal as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956 as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798 spherical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733 Citrus aurantifol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941 Tilia x europa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440 industrial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1 li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0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9/18—Preventing escape of dust
- B65G69/185—Preventing escape of dust by means of non-sealed systems
- B65G69/188—Preventing escape of dust by means of non-sealed systems with spray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7/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air or vapours by liquid as separating agent
- B01D47/06—Spray cleaning
- B01D47/063—Spray cleaning with two or more jets impinging against each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4—Bulk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02A50/2351—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e.g. carbon smoke microparticles, smog, aerosol particles, du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包括加湿机构和移动机构;加湿机构包括出料管,出料管的管壁上具有喷嘴组,喷嘴组中每个喷嘴的出水端位于出料管的内部,喷嘴组被配置为在设定液压下喷出述加湿液以吸附出料管内部的粉煤灰;移动机构包括行走部件,行走部件被配置为带动加湿机构移动。本申请提供的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方法能够提高加湿效果和降低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粉煤灰仓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背景技术
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燃煤电厂的粉煤灰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当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
粉煤灰的排放一般分为密闭排放和场地排放两种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密闭排放都有储存容器和除尘设备,场地排放一般选择传统的固定式螺旋搅拌机加湿后排放或自然排放。
然而,现有的场地排放方法耗能巨大而导致生产成本极高,加湿效果差,产量极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能够提高加湿效果和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所述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包括加湿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加湿机构包括出料管;
所述出料管的管壁上具有喷嘴组,所述喷嘴组中每个喷嘴的出水端位于所述出料管的内部,所述喷嘴组被配置为在设定液压下喷出所述加湿液以吸附所述出料管内部的粉煤灰;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行走部件,所述行走部件被配置为带动所述加湿机构移动。
优选地,所述喷嘴组包括第一喷嘴组,所述第一喷嘴组包括在所述出料管的管壁上呈螺旋状排列的若干个第一喷嘴。
优选地,所述喷嘴组还包括第二喷嘴组,所述第二喷嘴组位于所述出料管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喷嘴组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第二喷嘴。
优选地,所述喷嘴组还包括第三喷嘴组和第四喷嘴组;
所述第三喷嘴组位于所述出料管的第二侧壁上,所述第四喷嘴组位于所述出料管的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
其中,所述第三喷嘴组中的若干个第三喷嘴和所述第四喷嘴组中的若干个第四喷嘴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二喷嘴、所述第三喷嘴和所述第四喷嘴的口径均大于所述第一喷嘴的口径,且所述第二喷嘴、所述第三喷嘴和所述第四喷嘴的数量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喷嘴的数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喷嘴组、所述第三喷嘴组和所述第四喷嘴组中的喷嘴均以越靠近所述出料管的出灰端,相邻喷嘴的间距越小的方式排列。
优选地,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套管,所述出料管贯穿于所述套管,所述套管的两端密封于所述出料管的外壁,以在所述套管的内壁和所述出料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喷嘴组中每个喷嘴的进水端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空腔内具有加湿液。
优选地,在所述套管的外壁还依次套设有加热套和保温层;
所述加热套的内侧与所述套管的外壁连接,外侧与所述保温层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出料管的进灰端的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出料管的内部。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行走部件将所述加湿机构移动至目标位置,所述目标位置为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所在的位置;
将出料管的进灰端与所述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连接;
为加湿液加压,当所述加湿液的液压达到设定液压后,通过喷嘴组将所述加湿液喷入所述出料管的内部;
打开所述粉粒物料运输车的风管阀门和排灰管阀门,使粉煤灰被高压气流带入所述出料管并与所述加湿液混合形成湿料,所述湿料从所述出料管的出灰端排出;
当排灰结束后,关闭所述排灰管阀门;
当所述出料管的内壁被冲刷干净后,停止向所述空腔内注入所述加湿液,关闭所述风管阀门。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利用移动机构来带动加湿机构自由移动,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移动的灵活性;在加湿机构中,加压后的加湿液可以从设置在出料管管壁上的喷嘴组以水雾的形态喷射而出,从而与出料管内部的粉煤灰互相吸附、充分混合,将粉煤灰加湿为湿料,然后再从出灰端排出。本申请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便于移动,加湿效果好,湿料的产量高,同时人力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出料管的第二侧壁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出料管的第三侧壁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加湿机构;101、出料管;102、套管;103、空腔;104、第一喷嘴组; 1041、第一喷嘴;105、第二喷嘴组;1051、第二喷嘴;106、第三喷嘴组;1061、第三喷嘴;107、第四喷嘴组;1071、第四喷嘴;108、进风组件;109、进液管; 110、法兰;111、盘根箱;1111、盘根套;1112、盘根;1113、盘根压盖;112、液压计;113、排液管;114、加热套;115、保温层;116、出料罩;
200、移动机构;201、行走部件;202、支撑部件;203、发电机;204、行走电机;
300、变径结构;
400、照明灯具;
N、喷嘴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粉粒物料运输车又称散装水泥车,包括车体、罐体、气管路系统、自动卸货装置等部分,适用于粉煤灰、水泥、石灰粉、矿石粉、颗粒碱等颗粒直径不大于0.1mm粉粒干燥物料的散装运输。燃煤电厂的粉煤灰转运通常通过粉粒物料运输车来完成,然而粉粒物料运输车在卸料时,干燥的粉煤灰会产生扬尘污染大气,需要将粉煤灰加湿后才能排出堆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该装置可以构建成较大的尺寸应用于回收粉煤灰的原材料工厂作为卸料装置单独使用,也可以构建成较小的尺寸作为装置装配在粉粒物料运输车上,配合粉粒物料运输车上的其他车载机构使用。下面对本申请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包括加湿机构100和移动机构200。
其中,加湿机构100包括出料管101,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具有喷嘴组N,喷嘴组N中每个喷嘴的出水端位于出料管101的内部,喷嘴组N被配置为在设定液压下喷出加湿液以吸附出料管101内部的粉煤灰。
出料管101是对粉煤灰进行加湿的主要场所,粉煤灰以干燥的粉末状态从出料管101的进灰端进入,在出料管101的内部被加湿,然后以湿料的形式从出料管101的出灰端排出。
喷嘴组N中的每个喷嘴的进水端位于出料管101的外侧,出水端位于出料管101的内侧,具有一定液压的加湿液可以从每个喷嘴的进水端注入,然后在每个喷嘴的出水端以水雾的形态喷出,从而与出料管101内部干燥的粉煤灰混合形成湿料,湿料可以从出料管101的出灰端排出。示例性地,加湿液可以为水。
移动机构200包括行走部件201,行走部件201被配置为带动加湿机构100 移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行走部件201可以为行走轮,示例性地,为了加湿机构100的稳定移动,移动机构200总共包括4个行走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包括加湿机构和移动机构两个部分,在加湿机构中,加压后的加湿液可以从设置在出料管管壁上的喷嘴组以水雾的形态喷射而出,从而与出料管内部的粉煤灰互相吸附、充分混合,将粉煤灰加湿为湿料,然后再从出灰端排出,整体加湿效果好,产量高;而移动机构来带动加湿机构自由移动,提高了移动的灵活性,减少了人力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喷嘴组N包括第一喷嘴组104,第一喷嘴组104包括在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呈螺旋状排列的若干个第一喷嘴1041。
每个第一喷嘴1041的进水端位于出料管101的外侧并能够获取加湿液,每个第一喷嘴1041的出水端位于出料管101的内部,并且第一喷嘴1041被设置为垂直于出料管101的管壁设置,即第一喷嘴的轴线与出料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套管102和出料管101之间的空腔103内达到足够大的液压后,加湿液会通过第一喷嘴1041的出水端喷出细小的第一水雾,从而在出料管101 的内部形成螺旋状的水幕,从出料管101的进灰端进入的干燥的粉煤灰可以撞击在螺旋状的水幕上,进行充分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开设安装孔的方式将第一喷嘴1041安装在出料管101上。例如,对于3.0m长度的套管102,可以在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开设呈螺旋状分布的80个通孔,螺距为150mm,每一圈的螺纹上具有均匀分布的4 个通孔。在每个通孔上焊接管接头,管接头上安装有第一喷嘴104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第一喷嘴1041被堵塞,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喷嘴1041的安装位置可以不安装在出料管101的底部管壁上,即第一喷嘴1041避开出料管 101的最低位置安装。图1所示出的出料管101的剖面图并非是在竖直方向上的剖面,而是为了便于观察第一喷嘴1041的位置而在与竖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的平面上所进行的剖面。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喷嘴组N还包括第二喷嘴组105,第二喷嘴组105位于出料管101的第一侧壁上,第二喷嘴组105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第二喷嘴105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壁可以是除了出料管101的底部管壁之外的任意侧壁,例如出料管101的顶部管壁。第二喷嘴组105不能设置在出料管101 的底部管壁是因为湿料会在出料管101的底部积聚和排出,若第二喷嘴组105 设置在底壁则容易发生堵塞。
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喷嘴1041在出料管101上的安装方式相同,第二喷嘴 1051也可以通过安装孔安装在出料管101上。例如,可以在出料管101的顶壁上开设呈直线排列的10个通孔,直线的方向与出料管101的轴线平行,即与粉煤灰在出料管101内的流通方向相同,在每个通孔上焊接管接头,管接头上安装有第二喷嘴1051。加湿液可以通过第二喷嘴1051的出水端喷出细小的第二水雾,第二水雾在出料管101的内部直线排列,对第一喷嘴组104形成的螺旋状水幕加湿不够充分的粉煤灰进行进一步加湿,从而提高湿料的产量。
由于第二喷嘴组105设置在出料管101的第一侧壁上,因而对于远离该第一侧壁的粉煤灰的加湿效果较差,基于此种考虑,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喷嘴组N还包括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第三喷嘴组106位于出料管101的第二侧壁上,第四喷嘴组107位于出料管101 的第三侧壁上,第三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
基于相同的原因,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可以是除了出料管101的底部管壁之外的任意侧壁,例如出料管101的两侧管壁。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 107不能设置在出料管101的底部管壁也是为了防止喷嘴的出水端发生堵塞。
第二喷嘴组105、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可以在出料管101的上半圆周上均匀分布,即第二喷嘴组105可以位于出料管101的顶壁上,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分别位于第二喷嘴组105两侧的管壁上,从而第二喷嘴组105、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喷出的水雾可以分布在出料管 101的内部的各个位置,进一步加强加湿效果。
其中,第三喷嘴组106中的若干个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组107中的若干个第四喷嘴1071一一对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 1071相对设置且一一对应,相当于可以从两侧对处于中间位置的粉煤灰进行加湿,确保加湿充分,除尘效果好。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在正对第二侧壁的方向和正对第三侧壁的方向上的出料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可见,在这两张附图中,第一喷嘴1041在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呈螺旋状均匀分布,且不位于出料管101的底部,第二喷嘴1051位于出料管101的顶壁上,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1071 分别位于在第二喷嘴1051两侧的侧壁上,第二喷嘴组105、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在出料管101的上半圆周上均匀分布。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喷嘴1051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的夹角θ为0~90°,例如30°、45°或60°;第三喷嘴1061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的夹角为0~90°,例如30°、45°或60°;第四喷嘴1071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的夹角为0~90°,例如30°、45°或60°。
如图1-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喷嘴1051、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1071的口径均大于第一喷嘴1041的口径,且第二喷嘴 1051、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1071的数量之和小于第一喷嘴1041的数量。
其中,第二喷嘴1051、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1071的口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二喷嘴1051和第三喷嘴1061的口径不同时,第四喷嘴1071 的口径与第三喷嘴1061的口径相同。
粉煤灰与第一喷嘴组104喷出的螺旋状水幕撞击后可以被水雾吸附形成圆球状颗粒,然后在气流的裹挟下向出料管的出灰端流动,而由于第二喷嘴1051、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1071的口径大于第一喷嘴1041的口径,因而它们喷出的水雾颗粒也较大,在高压下可以穿透粉质物料气流,使圆球状颗粒中心未与水雾相吸附的粉煤灰颗粒与水雾充分吸附。两种不同口径喷头结合使用,可以充分互补,使得粉煤灰在出料管101的内部充分、均匀地与水雾相吸附后再并从出灰端排出,达到加湿降尘的目的。并且由于第二喷嘴1051、第三喷嘴1061 和第四喷嘴1071的作用是穿透粉质物料气流使粉煤灰颗粒被充分吸附,因此三者的数量之和应当少于第一喷嘴1041的数量,一方面防止过度加湿粉煤灰使其函数率过高,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约成本。
如图1-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喷嘴组105、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中的喷嘴均以越靠近出料管101的出灰端,相邻喷嘴的间距越小的方式排列,如此便能确保出灰端排出的湿料能够被加湿液充分吸附。
示例性地,对于长度为3.0m的空腔103来讲,在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开设呈螺旋状分布的80个通孔,螺距为150mm,每一圈的螺纹上具有均匀分布的4 个第一喷嘴1041,每个第一喷嘴1041的口径为φ1.5mm。在出料管101的顶壁上设置有第二喷嘴组105,在第二喷嘴组105两侧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其中,第二喷嘴组105包括10个第二喷嘴1051,这 10个第二喷嘴1051以越靠近出料管101的出灰端,相邻喷嘴的间距越小的方式呈直线排列,每个第二喷嘴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口径为φ3.2mm;第三喷嘴组106包括5个第三喷嘴1061,这5个第三喷嘴1061 以越靠近出料管101的出灰端,相邻喷嘴的间距越小的方式呈直线排列,每个第三喷嘴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口径为φ3.2mm;第四喷嘴组107包括5个第四喷嘴1071,第四喷嘴1071和第三喷嘴106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四喷嘴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口径为φ3.2mm。通过以上喷嘴组N的设置,可以确保经过的粉煤灰被加湿液多层次地充分吸附,达到良好的加湿降尘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加湿机构100还包括套管102,出料管101贯穿于套管102,套管102的两端密封于出料管101的外壁,以在套管102的内壁和出料管101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103。
通常来讲,出料管101和套管102同轴延伸,并且出料管101的管径小于套管102的管径,出料管101的长度大于套管102的长度,从而在出料管101 的外壁和套管102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103,该空腔103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同时,为了便于将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装配在粉粒物料运输车上,出料管 101的管径可以为108-150mm,例如108mm、115mm、120mm、128mm、133mm、 140mm、145mm、150mm;套管102的管径可以为180-250mm,例如180mm、200mm、205mm、219mm、230mm、250mm。出料管101的长度可以为3.0-6.0m,例如3.0m、3.5m、4.0m、4.5m、5m、5.5m、6m;套管102的长度可以为2.0-5.0m,例如2.0m、2.8m、3.0m、4.0m、4.5m、5.0m、5.5m、6.0m。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空腔103的长度以2.8-3.0m为宜,若长度过短则混合不充分,有干灰排出;若长度过长则加湿过度,物料粘附在出料管101的管壁内腔,影响加湿效果。
继续参见图1,套管102的两端均通过法兰110密封连接于出料管101的外壁,其中,靠近出料管101的进灰端的法兰110的远离套管102的一侧设置有盘根箱111,用于提高套管102与法兰110的连接密封性,即提高空腔103的密闭性。盘根箱111和该靠近出料管101的进灰端的法兰1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位于套管102的两侧的两个法兰110和套管102之间也为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整个加湿除尘装置的拆卸和维修。
盘根箱111包括盘根套1111、盘根1112和盘根压盖1113,其中,盘根套1111 套设在出料管101上且盘根套1111的一端与法兰110可拆卸连接,盘根套1111 和出料管101之间塞满了盘根1112,盘根压盖1113与盘根套1111的另一端连接,以将盘根1112密封在法兰110、盘根套1111、出料管101和盘根压盖1113 形成的密闭空间内。
套管102和出料管101之间的空腔103内具有加湿液,喷嘴组N中每个喷嘴的进水端与空腔103连通。喷嘴组N被配置为在空腔103内的液压达到设定阈值时,将加湿液喷射到出料管101的内部与粉煤灰混合。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在套管102的外周还依次套设有加热套114和保温层115,加热套114的内侧覆盖在套管102的外壁上,外侧与保温层115相连。加热套114可以对套管102的外壁加热,从而防止空腔103内的加湿液温度过低而结冰,也防止喷嘴组N中的喷嘴在寒冷的环境下结冰而发生堵塞,影响加湿效果。保温层115用于为加热套114保温,减少热量散失。示例性地,保温套可以为聚乙烯保护套,内腔发泡。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加湿机构100还包括位于出料管101 的进灰端的进风组件108,进风组件108的出风口朝向出料管101的内部。
由于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的管径小于出料管101的管径,因而可以在出料管101的进灰端设有变径结构400,变径结构400的大口径端与出料管101 的进灰端连接,小口径端与排灰管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方便使用,变径结构400可以直接固定在出料管101的进灰端,变径结构400可以为变径管或膨胀节。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组件108可以设置在变径结构上,并且位于变径结构400的扩径区域。进风组件108可以包括沿变径结构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风管接头,风管接头的进风端与压缩风机连接,出风端朝向出料管101的内部,每个风管接头的轴线与出料管1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为0~90°,示例性地,夹角α可以为60°。进风组件108用于为从进灰端进入的携带有粉煤灰的高压气流进一步加压,同时可以在出料管101内部形成涡流,以实现对物料的充分搅拌。粉煤灰在高压涡流的带动下,与出料管101内第一喷嘴组104形成的螺旋状水幕发生高速撞击,可以形成逆向涡流,逆向涡流不断高速搅拌粉质物料颗粒,进一步加强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湿机构100还包括进液管109,进液管 109的一端与套管102连接,另一端与供液设备连接,以将加湿液注入空腔103 内。进液管109上可以设置有进液阀门,当进液阀门打开时,加湿液可以由进液管109注入空腔103内。由于空腔103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随着加湿液的逐渐注入,空腔103内的液压会逐渐增大。其中,空腔103内的液压可以通过液压计112来监测。液压计112可以通过控制器与进液阀门连通,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液压计112监测到的液压调节进液阀门的开度,从而将粉煤灰湿料的含水率控制在20%-25%范围内;还可以在液压计112监测到空腔103内的液压过大时,及时关闭进液阀门,防止发生危险。
相应地,如图1所示,加湿机构100还包括排液管113,排液管113连接在套管102的底壁上,用于排出空腔103内的加湿液。排液管113上可以设置有排液阀门,当排液阀门打开时,加湿液可以从空腔103内排出至外界,同时泄压。其中,排液阀门也可以与控制器连通,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液压计112监测到的液压调节排液阀门的开度,从而在液压计112监测到空腔103内的液压过大时,及时打开排液阀门,避免发生危险。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料管101的出灰端还设置有出料罩,出料罩具有一定的弧度,从而可以阻挡从出灰端喷射出的湿料四处飞溅,使其只能撞击在出料罩的内壁上并向下跌落。示例性地,出料罩可以为φ 325mm、弯曲角度为30°的弯头,出料罩可以采用螺栓固定在出料管101的出灰端,也可以直接焊接在出料管101的出灰端。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中的移动机构200,还包括支撑部件202,支撑部件202的一端与加湿机构100连接,另一端与行走部件201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加湿机构100与移动机构200的固定。
为了驱动行走部件的运动,移动机构200还包括发电机203和行走电机204,示例性地,发电机203可以为柴油发电机,工作功率为10kw,能够为行走电机 204供电;行走电机204通过电机链轮带动4个行走轮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还可以包括照明灯具400,以便于本装置可以在较为昏暗的环境下工作,其中,照明灯具400可以固定在支撑部件202上,通过发电机203为其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行走部件201上还可以具有自锁结构,当加湿机构100移动到目标位置后,可以通过自锁结构锁定行走部件201,使其被固定而不能继续移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利用套管在出料管的外周形成空腔,空腔内装有加湿液,出料管上设置有喷嘴组,在压力作用下喷嘴组可以将加湿液呈雾状喷出至出料管内部。在对粉煤灰进行加湿时,干燥的粉煤灰粉末在进风组件的吹动下从进灰端进入并形成涡流,高压粉煤灰涡流与由第一喷嘴组在出料管内部形成的螺旋状水幕发生高速撞击,从而大部分粉煤灰颗粒能够与加湿液吸附在一起形成圆球状颗粒,然后在高压气流的裹挟下继续向出料管的出灰端流动,接下来圆球状颗粒会被由第二喷嘴1051、第三喷嘴1061和第四喷嘴1071从多个角度喷射出的高压、大尺寸的水雾颗粒穿透,使圆球状颗粒中心相对干燥的粉煤灰颗粒也与水雾充分吸附,达到良好的加湿除尘效果。并且由于加湿机构整体都固定在移动机构上,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调整加湿机构的位置和角度,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减少了人力成本。
下面提供一种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也可以理解为上述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通过行走部件201将加湿机构100移动至目标位置。
当行走部件201上具有自锁结构时,首先解锁自锁结构使行走部件201能够自由移动,然后将加湿机构100移动至目标位置,目标位置是指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所在的位置,通常为粉粒物料运输车的尾部。当加湿机构100移动至目标位置后,锁定自锁结构。
步骤102、将出料管101的进灰端与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连接。
粉粒物料运输车通常自配置有排灰管,排灰管的管径小于出料管101的管径,因而在连接时,可以利用变径结构300进行连接,其中,变径结构的口径小的一端与排灰管的出口连接,口径大的一端与出料管的进灰端连接。
步骤103、为加湿液加压,当加湿液的液压达到设定液压后,通过喷嘴组将加湿液喷入出料管的内部。
由于喷嘴组中每一个喷嘴的进水端都被提供有加湿液,当加湿液的液压较大时,加湿液可以从喷嘴的出水端以水雾的形态喷出,并在出料管的内部形成水幕。其中,当出料管101的外侧具有套管102时,可以向套管102和出料管 101之间的空腔103内注入加湿液,当空腔103内的液压达到设定阈值后,喷嘴组N中的喷嘴在液压的作用下喷出水雾。具体地,套管102上连接有进液管109,将进液管109与供液设备连接,从而在打开进液阀门后,供液设备可以向空腔 103内注入加湿液,例如水。由于空腔103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因而随着的加湿液的注入,空腔103内的液压逐渐增大,在此期间可以通过液压计来对空腔103 内的液压进行监测。当液压达到设定阈值后,加湿液从喷嘴组N的进水端进入,从出水端呈雾状喷出。其中,第一喷嘴组104喷射出的水雾可以形成螺旋状水幕,第二喷嘴组105、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分别在出料管101的顶壁和侧壁喷出水雾,且越靠近出灰端,水雾越密集。
步骤104、打开粉粒物料运输车的风管阀门和排灰管阀门,使粉煤灰被高压气流带入出料管101并与水雾混合形成湿料,湿料从出料管101的出灰端排出。
打开粉粒物料运输车的风管阀门和排灰管阀门后,干燥的粉煤灰粉末被高压气流从粉粒物料运输车的罐体内带出至排灰管,并从进灰端进入出料管101,干燥的粉煤灰粉末撞击在出料管101内部的喷嘴组N形成的水幕上,并且被充分搅拌和混合,形成湿料后从出灰端排出。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进风组件108与粉粒物料运输车上的压缩风机连接,因此在打开风管阀门后,进风组件108可以在进灰端产生涡流,在干燥的粉煤灰粉末进入出料管101时,会在涡流的带动下与喷嘴组N形成的水幕高速撞击形成逆向涡流,进一步加强搅拌,带来更好的混合和加湿效果。
步骤105、当排灰结束后,关闭排灰管阀门。
在排灰结束后,可以先关闭排灰管阀门,从而不再有粉煤灰进入出料管101,喷嘴组N继续喷出水雾对出料管101的内壁进行冲刷,并在进风组件108带来的气流下,冲刷形成的液体流向出灰端排出。
步骤106、当出料管101的内壁被冲刷干净后,停止向空腔103内注入加湿液,关闭风管阀门。
当出料管101的内壁被冲刷干净后,尤其是喷嘴组N的喷嘴全部确认无堵塞后,关闭进液阀门停止向空腔103内注液,最后再关闭风管阀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向空腔103内注入加湿液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获取环境温度,若环境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打开加热套114对套管102进行加热。其中,环境温度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也可以通过气象台公开的气温信息获取。加热套可以为工作电压为24V的电加热带,在使用时将该电加热带与车载电源连接,利用车载电源供电实现加热。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利用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和粉粒物料运输车自身的压缩风机、车载电源,使得进入出料管的粉煤灰粉末在高压气流的裹挟下可以与喷嘴组产生的水雾发生高速撞击,引起对粉煤灰气流的剧烈搅拌,从而使得粉煤灰粉末与水雾可以充分吸附,达到良好的加湿、降尘效果。同时由于该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具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由行走电机驱动,因此仅需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加湿组件的位置调整和装配连接,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本申请中,应该理解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包括加湿机构(100)和移动机构(200);
所述加湿机构(100)包括出料管(101)和位于所述出料管(101)的进灰端的进风组件(108),所述出料管(101)的进灰端适于允许裹挟粉煤灰的高压气流的进入,所述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具有喷嘴组(N),所述喷嘴组(N)中每个喷嘴的出水端位于所述出料管(101)的内部,所述喷嘴组(N)被配置为在设定液压下喷出加湿液以吸附所述出料管(101)内部的粉煤灰;所述进风组件(108)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出料管(101)的内部,且所述进风组件(108)的每个风管接头的轴线与所述出料管(10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移动机构(200)包括行走部件(201),所述行走部件(201)被配置为带动所述加湿机构(100)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N)包括第一喷嘴组(104),所述第一喷嘴组(104)包括在所述出料管(101)的管壁上呈螺旋状排列的若干个第一喷嘴(10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N)还包括第二喷嘴组(105),所述第二喷嘴组(105)位于所述出料管(101)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喷嘴组(105)包括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第二喷嘴(105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N)还包括第三喷嘴组(106)和第四喷嘴组(107);
所述第三喷嘴组(106)位于所述出料管(101)的第二侧壁上,所述第四喷嘴组(107)位于所述出料管(101)的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
其中,所述第三喷嘴组(106)中的若干个第三喷嘴(1061)和所述第四喷嘴组(107)中的若干个第四喷嘴(1071)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喷嘴(1051)、所述第三喷嘴(1061)和所述第四喷嘴(1071)的口径均大于所述第一喷嘴(1041)的口径,且所述第二喷嘴(1051)、所述第三喷嘴(1061)和所述第四喷嘴(1071)的数量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喷嘴(1041)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嘴组(105)、所述第三喷嘴组(106)和所述第四喷嘴组(107)中的喷嘴均以越靠近所述出料管(101)的出灰端,相邻喷嘴的间距越小的方式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机构(100)还包括套管(102),所述出料管(101)贯穿于所述套管(102),所述套管(102)的两端密封于所述出料管(101)的外壁,以在所述套管(102)的内壁和所述出料管(101)的外壁之间形成空腔(103);
所述喷嘴组(N)中每个喷嘴的进水端与所述空腔(103)连通,所述空腔(103)内具有加湿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管(102)的外壁还依次套设有加热套(114)和保温层(115);
所述加热套(114)的内侧与所述套管(102)的外壁连接,外侧与所述保温层(115)连接。
9.一种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行走部件(201)将加湿机构(100)移动至目标位置,所述目标位置为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所在的位置;
将出料管(101)的进灰端与所述粉粒物料运输车的排灰管连接,将进风组件(108)与所述粉粒物料运输车上的压缩风机连接;
为加湿液加压,当所述加湿液的液压达到设定液压后,通过喷嘴组(N)将所述加湿液喷入所述出料管(101)的内部;
打开所述粉粒物料运输车的风管阀门和排灰管阀门,使粉煤灰被高压气流带入所述出料管(101)并在由所述进风组件(108)引起的涡流的带动下与所述加湿液混合形成湿料,所述湿料从所述出料管(101)的出灰端排出;
当排灰结束后,关闭所述排灰管阀门;
当所述出料管(101)的内壁被冲刷干净后,停止为所述加湿液加压,关闭所述风管阀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3718.0A CN112320396B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3718.0A CN112320396B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20396A CN112320396A (zh) | 2021-02-05 |
CN112320396B true CN112320396B (zh) | 2022-05-17 |
Family
ID=74304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4371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320396B (zh) | 2020-09-28 | 2020-09-28 | 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2039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247000U (zh) * | 2014-07-15 | 2015-04-08 | 扬州力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除尘装置 |
CN104128051B (zh) * | 2014-08-15 | 2015-12-30 | 无锡宇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贴合机加湿除尘装置 |
CN204841289U (zh) * | 2015-07-17 | 2015-12-09 | 福建省坤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喷淋除尘净化装置 |
CN205189939U (zh) * | 2015-12-14 | 2016-04-27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矿用环形引射除尘系统 |
CN106111362A (zh) * | 2016-06-21 | 2016-11-16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超音速气雾化喷头 |
CN106237760A (zh) * | 2016-10-12 | 2016-12-21 | 无锡派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车间用除尘混合装置 |
CN206924569U (zh) * | 2017-05-22 | 2018-01-26 | 湖州博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箱式雾化降尘机构 |
CN207708735U (zh) * | 2017-12-14 | 2018-08-10 | 顾建海 | 一种便携式的除尘滤尘装置 |
CN108442968B (zh) * | 2018-05-25 | 2023-12-22 | 广东矿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隧道排烟除尘系统装置 |
CN209771674U (zh) * | 2019-04-14 | 2019-12-13 | 龙岩鼎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式矿井生产用湿式除尘器 |
CN110985096A (zh) * | 2019-12-17 | 2020-04-10 | 山东里能鲁西矿业有限公司 | 远程控制自移式风动除尘装置 |
CN211585805U (zh) * | 2019-12-31 | 2020-09-29 | 安徽马钢罗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除尘风机排气系统 |
-
2020
- 2020-09-28 CN CN202011043718.0A patent/CN11232039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20396A (zh) | 2021-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69814B (zh) | 组合三级高效脱硫除尘系统及方法 | |
CN107096311A (zh) | 一种烟气处理系统及一种干法烟气治理方法 | |
CN105107364A (zh) | 适用于顺流喷雾半干法的烟气脱硫系统 | |
CN103216248A (zh) | 潮式混凝土喷射机 | |
CN104888599A (zh) | 一种用于水泥厂的喷雾干燥脱硫装置与工艺方法 | |
CN113082956A (zh) | 一种脱硫烟气循环设备 | |
CN104929661A (zh) | 一种喷浆设备 | |
CN112320396B (zh) | 移动式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 |
CN100522321C (zh) | 湿式脱硫排烟一体化装置 | |
CN215842315U (zh) | 一种矿用除尘装置 | |
CN208787099U (zh) | 一种配料机构及其干冰清洗机 | |
CN113275144A (zh) | 一种风送式双流体气雾降尘雾炮 | |
CN112253217A (zh) | 粉煤灰加湿除尘装置及粉煤灰加湿除尘方法 | |
CN101829459B (zh) | 碳尘分离循环系统 | |
CN108301863B (zh) | 一种矿业用水流喷射除尘给氧装置 | |
CN116196710A (zh) | 滤筒除尘系统 | |
CN203248169U (zh) | 潮式混凝土喷射机 | |
CN204710087U (zh) | 一种洗气增压装置 | |
CN211659707U (zh) | 一种废液燃烧炉燃烧烟气sds脱硫装置 | |
CN201329252Y (zh) | 烟气脱硫循环浆液喷淋装置 | |
CN203542854U (zh) | 一种干混砂浆移动筒仓 | |
CN213866063U (zh) | 一种煤清洁利用的进料出气除灰装置 | |
CN201279436Y (zh) | 高效脱硫除尘装置 | |
CN113041769A (zh) | 一种矿用除尘装置 | |
CN205258517U (zh) | 一种用于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系统的蒸发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5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