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9375B - 后负载携带架 - Google Patents

后负载携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9375B
CN112319375B CN201910716091.1A CN201910716091A CN112319375B CN 112319375 B CN112319375 B CN 112319375B CN 201910716091 A CN201910716091 A CN 201910716091A CN 112319375 B CN112319375 B CN 112319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element
rear load
load carrier
upper clamp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60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9375A (zh
Inventor
李献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man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rm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man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rm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1609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9375B/zh
Priority to EP20166961.1A priority patent/EP3772434B1/en
Publication of CN112319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9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9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9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8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orts gear
    • B60R9/1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orts gear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6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at vehicle front or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6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at vehicle front or rear
    • B60R9/065Enclosure-type carriers, e.g. tru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后负载携带架安装在机动车辆上,具有携带架框架,框架具有连接装置以紧固到车辆侧上的拖车栓钩,连接装置包括:基体;上和下夹紧元件,其间形成用于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的接受器,能相对于彼此移位;致动装置,联接到夹紧元件以使其相对于彼此在插入位置与保持位置之间移位,在插入位置中下夹紧元件被移动分开使得连接装置能放在连接头上或从连接头移除,在保持位置中夹紧元件固定地包围接受器中的连接头。致动装置包括引导元件以接收和引导上夹紧元件,引导元件联接到致动装置使引导元件能朝向或离开下夹紧元件竖直移位,在上夹紧元件与引导元件之间设置弹簧装置以便安装上夹紧元件使上夹紧元件能抵抗弹簧装置的恢复力而相对于引导元件弹性移位。

Description

后负载携带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后负载携带架,该后负载携带架具有携带架框架,所述携带架框架具有用于附接到车辆侧上的拖车栓钩的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包括:基体;上夹紧元件和下夹紧元件,所述上夹紧元件和下夹紧元件被布置为一个在另一个上方,所述上夹紧元件和所述下夹紧元件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所述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的接受器,并且所述上夹紧元件和下夹紧元件能够相对于彼此移位;以及致动装置,该致动装置联接到这些夹紧元件以便使它们相对于彼此在插入位置与保持位置之间移位,在该插入位置中这些夹紧元件被移动分开,使得该连接装置能够被放置在该连接头上或者从该连接头移除,在该保持位置中这些夹紧元件以固定方式包围位于该接受器中的连接头。
背景技术
用于后安装在诸如汽车这样的机动车辆上的后负载携带架常常用于运输自行车。通常,这样的负载携带架包括携带架框架,例如,用于接收自行车的车轮的型轨附接或者能够被附接到该携带架框架,并且在其前端处包括连接装置,借助于该连接装置能够将负载携带架摩擦地附接到常规拖车栓钩的连接头。
从DE 2007 026 375 B3已知了一种用于这样的负载携带架的连接装置。此装置包括连接到携带架框架的基体,上夹紧元件被固定在该基体上。上夹紧元件被设计用于在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的球形部分的顶部处接触。已知的后负载携带架进一步包括下夹紧元件,该下夹紧元件具有凹部,该凹部朝向其前侧敞开以将连接装置放置在拖车栓钩的连接头上。由挤压型材件制成的下夹紧元件经由致动装置以可移动的方式布置在插入位置与保持位置之间,在该插入位置中下夹紧元件离上夹紧元件如此远以至于连接装置能够被放置在连接头上或者从连接头移除,在该保持位置中夹紧元件以固定方式围绕连接头接合。
致动装置包括在基体上枢转的杆。在致动杆上,在基体的两侧上彼此相反的两个弹簧元件被安装成其上端部分偏心于致动杆的旋转轴线。这些弹簧具有C形基本形状并且在其下端处连接到下夹紧元件。由弹簧元件产生的弹簧力使得能够将所述两个夹紧元件抵靠着位于接受器中的连接头夹紧在其保持位置中。
尽管具有这样的连接装置的后负载携带架已经在实践中证明了它本身,但是致动装置的机构相对复杂仍然被认为是不利的。若干力偏转经由致动杆在下夹紧元件与基体之间进行。此外,可能难以通过弹簧元件围绕杆的枢转轴线的旋转运动来施加限定的夹紧力。此外,还能够被看作是不利的是,C形弹簧元件位于基体外部并且可能被外部机械影响损坏。在C形弹簧元件断裂的情况下,负载携带架完全从拖车栓钩松开,因为下夹紧元件仅经由弹簧元件连接到基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具有替代的连接装置的后负载携带架,该连接装置特别地避免了前述缺点,并且使得到机动车辆的拖车栓钩的安全且快速的附接成为可能。
在上面提及的类型的后负载携带架中解决此任务在于:所述致动装置进一步包括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用于接收和引导所述上夹紧元件,所述引导元件被联接到所述致动装置,使得所述引导元件能够朝向或离开所述下夹紧元件特别是竖直地移位,并且在所述上夹紧元件与所述引导元件之间设置弹簧装置,以便安装所述上夹紧元件,使得所述上夹紧元件能够抵抗所述弹簧装置产生的恢复力而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弹性地移位。
换句话说,引导元件联接到致动装置并且接收和引导上夹紧元件。借助于设置在上夹紧元件与引导元件之间的弹簧装置,该上夹紧元件能够抵抗弹簧装置的恢复力而相对于该引导元件移动。为了将后负载携带架附接到拖车栓钩的连接头,通过使引导元件离开下夹紧元件移动来使上夹紧元件进入其插入位置中。因此,能够将后负载携带架定位在车辆侧连接头上,使得该连接头被布置在所述两个夹紧元件之间。由于后负载携带架的重量,因此上夹紧元件从一开始就与连接头的上侧接触。然后,能够使引导元件朝向下夹紧元件移动,使得负载携带架和固定到该负载携带架的下夹紧元件被提升,直到下夹紧元件与拖车栓钩的连接头接触为止。引导元件朝向下夹紧元件的进一步移动导致弹簧装置的弹性变形,并且由此在引导元件与上夹紧元件之间产生压力。此力用来将连接头夹紧在所述两个夹紧元件之间。
因此,根据本发明,上夹紧元件在夹紧过程期间通过弹簧装置的恢复力而被向下压。以这种方式,能够在没有多个力偏转的情况下实现简单的运动学。
通过使用弹簧装置相对于引导元件弹性支承上夹紧元件允许连接装置适于不同尺寸的连接头。通常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经受磨损,这意味着球形部分的直径能够变化。上夹紧元件的这种弹性支承允许连接装置自动地适于不同尺寸的这样的连接头,而无需通过手来调节两个夹紧元件的相对位置。
引导元件优选地被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所述基体中的竖直孔中。这样的平移滑动支承表示以低摩擦阻力实现引导元件相对于基体的移动性的简单的制造可能性。例如,竖直孔的内表面和/或引导元件的外表面能够设有减小摩擦的涂层,如可商购的滑动支承已知的那样。以相同的方式,上夹紧元件能够被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引导元件中的竖直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机械止动装置,借助于所述机械止动装置限制所述上夹紧元件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的移动性,并且借助于所述机械止动装置能够抵抗所述弹簧装置的所述恢复力而对所述上夹紧元件进行预加载。这样的止动装置避免了上夹紧元件的无意松开。此外,弹簧装置的预加载是讲的通的,因为以这种方式,施加到连接头的夹紧力紧接在上夹紧元件和下夹紧元件与连接头形成接触之后出现。
优选地,所述机械止动装置包括螺钉特别是六角凹头螺钉,所述螺钉抵抗所述弹簧装置的所述恢复力而被拧入到所述引导元件中,并且所述螺钉透过所述上夹紧元件,使得能够抵抗所述弹簧装置的所述恢复力而可调节地对所述上夹紧元件进行预加载。螺钉形成用于调节弹簧装置的预加载的简单的解决方案,因为螺钉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平移运动,并且因此转换成弹簧装置的压缩或移动分开。六角凹头螺钉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它允许使用标准工具来调节弹簧装置的预加载。
以本身已知的方式,螺钉的头能够与所述上夹紧元件的对应的抵接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弹簧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盘形弹簧。这样的盘形弹簧通常通过相对高的弹簧刚度来表征,相对高的弹簧刚度意味着通过盘形弹簧的相对小的压缩产生了很大的力。优选地,所述弹簧装置包括多个盘形弹簧,特别是恰好四个盘形弹簧,所述多个盘形弹簧可以被作为柱被布置为一个在另一个上方。作为柱的布置意味着所述盘形弹簧一个搁置在另一个上方,其中相应的相邻盘形弹簧的定向是相反的。然而,还能够提供成组的盘形弹簧,其中相邻盘形弹簧具有相同的定向但是不同的组具有不同的定向,使得能够通过盘形弹簧的定向的特定组合来灵活地选取弹簧刚度。
通常,盘形弹簧的使用由于其高弹簧刚度而是有利的,因为即使连接头的此球形部分的直径发生变化,它们也仍然能够尤其在它们被预加载的情况下产生足够的夹紧力。换句话说,连接头的此球形部分的直径略微变小也不会显著地减小由经预加载的盘形弹簧所产生的夹紧力,使得仍然确保了安全的夹紧。
优选地,盘形弹簧位于基体内部并且由上夹紧元件和/或由引导元件引导和/或定中。因此,即使盘形弹簧断裂或者受到塑性变形并且其恢复力减小了,上夹紧元件和下夹紧元件也仍然围绕连接头接合,使得即使夹紧力减小了,负载携带架在无意时也不能与拖车栓钩完全断开。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构造中,所述上夹紧元件具有搁置表面,所述搁置表面被设计成与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的球形部分形成接触,特别地与所述球形部分的上半部形成接触。具体而言,搁置表面可以具有与连接头的球形部分对应的轮廓。当夹紧元件抵靠连接头夹紧时,通过这样的搁置表面来施加限定的表面压力,搁置表面优选地具有与球表面的一部分对应的轮廓。表面压力是在这样的区域中:其中避免了连接头和上夹紧元件两者的永久变形,但是同时施加了足够高的夹紧力以便摩擦地固定后负载携带架并且因此防止扭曲。
该搁置表面可以是环形设计的。此设计基于以下考虑事项:当连接装置被放置在连接头上时,后负载携带架在环形搁置表面和连接头的球形部分被彼此同心地布置时被同时相对于连接头清楚地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下夹紧元件被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基体,特别是被螺接到或销接到所述基体。这样的固定连接允许夹紧力从下夹紧元件直接传递到基体并且能够被容易地制造。替换地,还可设想的是:下夹紧元件和基体被以一体件设计形成,而不是被形成为两个分离件。例如基体能被形成为使得金属片材弯曲,使得在基体的底部处形成下夹紧元件的形状。
下夹紧元件优选地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竖直方向上穿过所述下夹紧元件,用于接收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由于必须在底部紧握球形部分以将夹紧元件抵靠连接头夹紧,所以必须使凹部在竖直方向上穿过该下夹紧元件。
在优选详细描述中,所述凹部朝向所述下夹紧元件的前侧敞开,以便能够特别地借助于水平相对运动将所述连接装置放置在拖车栓钩的连接头上。因此当要安装后负载携带架时,能够通过简单的平移运动来将连接装置定位在拖车栓钩的连接头上。
对于在下夹紧元件中形成的所述凹部来说有用的是在它的后端区域中具有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被设计成:与所述连接头的所述球形部分形成接触;且/或与拖车栓钩的在它的底侧上的颈部形成接触,所述颈部邻接所述球形部分。这样的接触表面是有必要的,一方面,用于抵靠位于接受器中的连接头将所述两个夹紧元件夹紧,由此施加摩擦力,该摩擦力抵消后负载携带架围绕竖直轴线的无意旋转。另一方面,该接触表面还具有支撑功能,因为它抵靠拖车栓钩支撑后负载携带架以及附接到该后负载携带架的负载的重量。必要的是,该接触表面形成在凹部的背离前部的端部区域中,因为重力作用在该连接头后方的区域中。
具体地,该接触表面可以具有与拖车栓钩的连接头的球形部分对应的区域。借助于这样的区域,其特别地被形成为球表面的部分段的轮廓,该接触表面与连接头的球形部分平面接触,其结果是当夹紧元件被夹紧时施加限定的表面压力。一方面,这产生了足够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它如此低以至于不会发生连接头和下夹紧元件两者的塑性变形。
该接触表面还可以具有与拖车栓钩的颈部对应的区域。特别地,这样的区域可以具有被形成为圆柱体的壳体的部分段的轮廓,并且提供该接触表面与拖车栓钩的在底部处连接到球形部分的颈部的平坦接触。
此外,该致动装置可以具有致动杆,所述致动杆被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基体上且经由中间杆连接到所述引导元件,使得所述致动杆的枢转运动被转换成所述引导元件在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运动。由枢转地安装在基体上的致动杆、中间杆和能够竖直平移地移动的上夹紧元件构成的布置具有曲柄机构的运动学,其中致动杆的枢转运动被转换成引导元件的平移运动。作为结果,在上夹紧元件已被放置在拖车栓钩的连接头上之后,能够通过致动杆的枢转运动将引导元件相对于基体竖直地移动。同时,上夹紧元件的设计将连接装置以限定方式定位在拖车栓钩的连接头上。
致动杆和中间杆被优选地形成为肘节杆机构。这样的肘节杆机构具有如下优点:由于运动学布置,能够对引导元件和上夹紧元件施加高的力。
在此实施例的优选详细描述中,所述致动杆被安装在突出部上,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基体向上突出。所述致动杆优选地从它的在基体上的枢转轴线开始包括用于手动操作的长杆臂和用于与中间杆铰接连接的短杆臂。操作杆的长杆臂和短杆臂可以优选地包括至少70°特别是至少80°且至多110°特别是至多100°的角度,优选地形成90°的角度。致动杆的这样的设计允许手动地施加将后负载携带架保持到车辆侧上的拖车栓钩所需要的摩擦力。
所述中间杆优选地被铰接连接到所述引导元件。这样的铰接连接能够例如经由铰接销实现,中间杆和引导元件枢转地安装在该铰接销周围。还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实现致动杆与基体之间以及致动杆与中间杆之间的旋转连接。特别地通过各种旋转轴线彼此平行对准的事实确保了致动装置的简单设计。
优选地,所述中间杆的有效长度与所述致动杆的短杆臂的有效长度的比率在0.8与1.5之间。所述两个有效长度的这样的比率一方面使得能够实现紧凑设计,并且另一方面使得能够实现致动杆与引导元件之间的高效力传递。
在此实施例的另一个构造中,致动装置进一步包括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被设计为使得致动杆被锁定在它的与夹紧元件的保持位置对应的位置中。此设计基于以下考虑事项:如果后负载携带架被附接到机动车辆的拖车栓钩,则应该避免该控制杆的无意运动。
固定机构被优选地设计为闩锁机构。闩锁是如果要将致动杆从其对应于夹紧元件的保持位置的位置移动则必须脱开的主动连接。
具体而言,固定机构可以具有固定杆,该固定杆被枢转地安装在致动杆上并且具有用于手动致动的长杆臂和用于致动闩锁元件的短杆臂。安装在致动杆上的这样的固定杆是设计这样的安全机构的简单方式。同时,它使得能够实现简单的操作,特别是单手操作,因为安全杆的致动必须作为有意移动被执行,但是致动杆的移动能够紧接在它已经被致动之后进行,而无需改变紧握位置。
在另一个详细描述中,闩锁元件可以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用于接合在形成于基体上的对应的凹部中。此外,致动杆可以具有调节螺钉以调节安全杆的旋转范围。这样的调节螺钉在以下情况下可以是有用的:例如止动元件的接合位置由于磨损而变到形成于基体上的对应凹部中。
对于本发明的另外的细节,请参考从属权利要求以及参考附图的详细实施例的以下描述。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后负载携带架当被安装在车辆的拖车栓钩上时的立体图;
图2示出图1的后负载携带架的立体图,其中夹紧元件处于其插入位置中;
图3示出图1的后负载携带架的截面图,其中夹紧元件处于其插入位置中;
图4示出图1的后负载携带架的截面图,其中夹紧元件处于中间位置中;
图5示出图1的后负载携带架的截面图,其中夹紧元件处于其保持位置中;
图6示出图1的后负载携带架的连接装置的详细截面图,其中夹紧元件处于中间状态下;
图7示出图1的后负载携带架的连接装置的详细截面图,其中夹紧元件处于其保持位置中。
附图标记列表
1 后负载携带架
2 携带架框架
3 连接装置
4 拖车栓钩
5 连接头
6 球形部分
7 圆柱形颈部
8 基体
9 开口
10 上夹紧元件
11 下夹紧元件
12 凹部
13 接触表面
14 上部区域
15 下部区域
16 搁置表面
17 竖直孔
18 引导元件
19 竖直孔
20 盘形弹簧
21 六角凹头螺钉
22 抵接表面
23 致动装置
24 致动杆
25 突出部
26 中间杆
27 旋转螺栓
28 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后负载携带架1。它具有携带架框架2,在该携带架框架2处,用于附接到车辆侧上的拖车栓钩的连接装置3被布置在前部处。携带架框架2能够例如用于携带型轨以运输自行车或者携带箱子以运输其它货物。
后负载携带架1的连接装置3被用于附接到车辆侧上的拖车栓钩4,如图3、图4和图5中所示。拖车栓钩4具有连接头5,该连接头5具有上球形部分6和在此部分的底部处的圆柱形颈部7。
在携带架框架2的前端区域处,布置了基体8。目前,基体8由两个部分8a、8b组成。第一部分8a由切割和弯曲的金属片材制造。到底部且到前侧的开口9设置在第一部分8a中以允许将连接装置放置在连接头5上。第二部分8b在第一部分8a的上部区域中被定位在第一部分8a内部。
连接装置3进一步包括上夹紧元件10和下夹紧元件11,该上夹紧元件10和下夹紧元件11被布置为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拖车栓钩4的连接头5的接受器。夹紧元件10、11能够相对于彼此在插入位置与保持位置之间移位,该插入位置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该插入位置中夹紧元件10、11被移动分开,使得连接装置3能够被放置在连接头5上或者从连接头5移除,该保持位置如图1、图5和图7中所示,在该保持位置中夹紧元件10、11以固定方式包围位于接受器中的连接头5。
下夹紧元件11被固定地连接到(目前销接到)基体8。原则上,还可设想:下夹紧元件11和基体8被以一体件设计形成,而不是被形成为两个分离件。例如基体8能被形成为使得金属片材弯曲,使得在基体8的底部处形成下夹紧元件11的形状。
为了容纳连接头5,下夹紧元件11具有凹部12,该凹部12在竖直方向上穿过下夹紧元件11并且向下夹紧元件11的前侧敞开,使得能够通过水平相对运动将连接装置3放置在拖车栓钩4的连接头5上。
在凹部12的后端区域中,凹部12具有接触表面13。接触表面13被设计成与此球形部分6和在连接头的底侧处的颈部7形成接触。接触表面13具有与连接头5的球形部分6对应的上部区域14和与颈部7对应的下部区域15。具体而言,上部区域14被形成为球形表面的部分段,而下部区域15被形成为圆柱体的壳体的部分段。
上夹紧元件10具有环形搁置表面16,其被设计成与连接头5的球形部分6的上半部形成接触。此外,搁置表面16具有与球形部分6对应(目前与球形表面的一部分对应)的轮廓。
上夹紧元件10被滑动地安装在竖直孔17中,该竖直孔17形成在用于接收和引导上夹紧元件10的引导元件18中。引导元件18也被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基体8中的竖直孔19中。
在上夹紧元件10与引导元件18之间,设置了弹簧装置,该弹簧装置的形式为以列布置的总共四个盘形弹簧20。这些弹簧用来安装上夹紧元件10,使得上夹紧元件10能够抵抗弹簧的恢复力相对于引导元件18被弹性地移位。为了对盘形弹簧20进行预加载,连接装置3进一步包括机械止动装置(目前形式为六角凹头螺钉21)。此螺钉21抵抗盘形弹簧20的恢复力被拧入到引导元件18中并穿透上夹紧元件10。因此,能够以可调节的方式抵抗盘形弹簧20的恢复力而对上夹紧元件10进行预加载。此外,与上夹紧元件10的对应抵接表面22接触的螺钉21限制了上夹紧元件10相对于引导元件18的移动性。
连接装置3还具有致动装置23。致动装置23联接到夹紧元件10、11,以便使它们相对于彼此在它们的插入位置与它们的保持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引导元件18通过致动装置23能够相对于基体8竖直地移动。为此目的,致动装置23具有致动杆24,该致动杆24安装在从基体8向上突出的突出部25上。致动杆24经由中间杆26连接到引导元件18,使得致动杆24的枢转运动被转换成引导元件18在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运动。致动杆24和中间杆26被设计为肘节杆机构。
致动杆24在基体8上的枢转或铰接安装、致动杆24与中间杆26的枢转或铰接安装以及引导元件18与中间杆26的枢转或铰接安装是分别通过彼此平行定向的旋转螺栓27实现的。
致动杆24具有从其在基体8上的旋转轴线开始的用于致动的长杆臂和用于与中间杆26铰接连接的短杆臂。如能够特别在图3、图4和图5中看到的那样,致动杆24的长杆臂和短杆臂包括90°的角度。中间杆26的有效长度和致动杆24的短杆臂的有效长度的比率为大约1.4。
如果后负载携带架1将借助于连接装置3附接到拖车栓钩4的连接头5,则连接装置3通过连接装置3相对于拖车栓钩4的水平移动在图2中所示的位置中被放置在连接头5上,如通过箭头28所指示的。以这种方式,连接装置3被放置在连接头5上。
在图3中所示的插入位置中,引导元件18处于上端位置中,其中致动杆24基本上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在被放置在拖车栓钩4的连接头5上之后,致动杆24随后通过手动操作从其竖直方向移动到与保持位置对应的水平方向,如在图4和图5中顺序示出的,在图6和图7中详细地示出的。这使引导元件18以及因此连接到引导元件18的上夹紧元件10朝向下夹紧元件11移动,直到连接头5与下夹紧元件11接触为止,如图4和图6中所示。绝对地说,后负载携带架1关于拖车栓钩4被提升。致动杆24的进一步移动导致引导元件18朝向上夹紧元件10移动,因此导致由盘形弹簧20随着它们被压缩而产生的力的增加,如比较图6在图7中可见的。因此,连接头5抵抗由盘形弹簧20产生的弹簧力被包围在上夹紧元件10与下夹紧元件11之间。在下夹紧元件11中形成的接触表面13支撑后负载携带架1抵靠球形部分11的下部区域并抵靠球形部分6的下部区域的颈部12且抵靠连接头5的颈部7。

Claims (24)

1.后负载携带架(1),用于安装在机动车辆上,
具有携带架框架(2),所述携带架框架(2)具有连接装置(3),所述连接装置(3)用于紧固到车辆侧上的拖车栓钩(4),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
基体(8);
上夹紧元件(10)和下夹紧元件(11),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下夹紧元件(11)被布置为一个在另一个上方,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所述下夹紧元件(11)在它们之间形成用于所述拖车栓钩(4)的连接头(5)的接受器,并且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下夹紧元件(11)能够相对于彼此移位;以及
致动装置(23),所述致动装置(23)被联接到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所述下夹紧元件(11),以便使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所述下夹紧元件(11)相对于彼此在插入位置与保持位置之间移位,在所述插入位置中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所述下夹紧元件(11)被移动分开,使得所述连接装置(3)能够被放置在所述连接头(5)上或者从所述连接头(5)移除,在所述保持位置中所述上夹紧元件(10)和所述下夹紧元件(11)以固定方式包围位于所述接受器中的连接头(5),
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23)进一步包括引导元件(18),所述引导元件用于接收和引导所述上夹紧元件(10),所述引导元件(18)被联接到所述致动装置(23),使得所述引导元件(18)能够朝向或离开所述下夹紧元件(11)移位,并且在所述上夹紧元件(10)与所述引导元件(18)之间设置弹簧装置(20),以便安装所述上夹紧元件(10),使得所述上夹紧元件(10)能够抵抗所述弹簧装置(20)的恢复力而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18)弹性地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元件(18)被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所述基体(8)中的竖直孔(19)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紧元件(10)被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竖直孔(17)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3)进一步包括机械止动装置,借助于所述机械止动装置限制所述上夹紧元件(10)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18)的移动性,并且借助于所述机械止动装置能够抵抗所述弹簧装置(20)的所述恢复力而对所述上夹紧元件(10)进行预加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止动装置包括螺钉,所述螺钉抵抗所述弹簧装置(20)的所述恢复力而被拧入到所述引导元件(18)中,并且所述螺钉透过所述上夹紧元件(10),使得能够抵抗所述弹簧装置(20)的所述恢复力而可调节地对所述上夹紧元件(10)进行预加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的头与所述上夹紧元件(10)的对应的抵接表面(22)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装置(20)包括至少一个盘形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装置(20)包括多个盘形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紧元件(10)具有搁置表面(16),所述搁置表面(16)被设计成与所述拖车栓钩(4)的所述连接头(5)的球形部分(6)形成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搁置表面(16)具有与所述拖车栓钩(4)的所述连接头(5)的所述球形部分(6)对应的轮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搁置表面(16)具有环形设计。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紧元件(11)被固定地连接到所述基体(8)。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紧元件(11)具有凹部(12),所述凹部(12)在竖直方向上穿过所述下夹紧元件(11),用于接收所述拖车栓钩(4)的所述连接头(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12)朝向所述下夹紧元件(11)的前侧敞开,以便能够将所述连接装置(3)放置在所述拖车栓钩(4)的所述连接头(5)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夹紧元件(11)中形成的所述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后端区域中具有接触表面(13),所述接触表面(13)被设计成:与所述连接头(5)的球形部分(6)形成接触;且/或与所述拖车栓钩(4)的在底侧上的颈部(7)形成接触,所述颈部(7)邻接所述球形部分(6)。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表面(13)具有与所述拖车栓钩(4)的所述连接头(5)的所述球形部分(6)对应的区域(14)。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表面具有与所述拖车栓钩(4)的所述颈部(7)对应的区域(15)。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装置(23)具有致动杆(24),所述致动杆(24)被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基体(8)上且经由中间杆(26)连接到所述引导元件(18),使得所述致动杆(24)的枢转运动被转换成所述引导元件(18)在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运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杆(24)和所述中间杆(26)被形成为肘节杆机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杆(24)被安装在突出部(25)上,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基体(8)向上突出。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致动杆(24)的在所述基体(8)上的枢转轴线开始,所述致动杆(24)包括用于手动致动的长杆臂和用于铰接连接到所述中间杆(26)的短杆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杆(24)的所述长杆臂和所述短杆臂形成至少70°且至多110°的角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杆(26)被铰接连接到所述引导元件(18)。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负载携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杆(26)的有效长度与所述致动杆(24)的短杆臂的有效长度的比率在0.8与1.5之间。
CN201910716091.1A 2019-08-05 2019-08-05 后负载携带架 Active CN1123193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6091.1A CN112319375B (zh) 2019-08-05 2019-08-05 后负载携带架
EP20166961.1A EP3772434B1 (en) 2019-08-05 2020-03-31 Rear load carri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6091.1A CN112319375B (zh) 2019-08-05 2019-08-05 后负载携带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9375A CN112319375A (zh) 2021-02-05
CN112319375B true CN112319375B (zh) 2024-05-03

Family

ID=74319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6091.1A Active CN112319375B (zh) 2019-08-05 2019-08-05 后负载携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937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24559C1 (nl) * 2003-10-16 2005-04-20 Spinder Products Bv Lastdrager.
DE10351920A1 (de) * 2003-11-07 2005-06-09 Rockinger Gmbh Anhängevorrichtung
DE102004030082A1 (de) * 2004-06-25 2006-01-19 Klaus Uebler Lastenträger,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EP2163432A1 (de) * 2008-09-12 2010-03-17 WESTFALIA - Automotive GmbH Hecklastträgerkupplung und Hecklastträger
CN102300747A (zh) * 2009-01-30 2011-12-28 北部瑞典公司 联结装置
CN103963579A (zh) * 2013-01-25 2014-08-06 斯坎比亚控股塞浦路斯有限公司 拖车连结器和用于拖车连结器的负载支架装置
CN105383239A (zh) * 2014-08-22 2016-03-09 北部瑞典公司 带有操作机构的负荷承载器
CN106114390A (zh) * 2015-04-24 2016-11-16 爱德乐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尾部承载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73654A1 (en) * 2003-03-04 2004-09-09 Mcalister William Cantilevered heavy duty hitch dolly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24559C1 (nl) * 2003-10-16 2005-04-20 Spinder Products Bv Lastdrager.
DE10351920A1 (de) * 2003-11-07 2005-06-09 Rockinger Gmbh Anhängevorrichtung
DE102004030082A1 (de) * 2004-06-25 2006-01-19 Klaus Uebler Lastenträger, insbesondere für Fahrräder
EP2163432A1 (de) * 2008-09-12 2010-03-17 WESTFALIA - Automotive GmbH Hecklastträgerkupplung und Hecklastträger
CN102300747A (zh) * 2009-01-30 2011-12-28 北部瑞典公司 联结装置
CN103963579A (zh) * 2013-01-25 2014-08-06 斯坎比亚控股塞浦路斯有限公司 拖车连结器和用于拖车连结器的负载支架装置
CN105383239A (zh) * 2014-08-22 2016-03-09 北部瑞典公司 带有操作机构的负荷承载器
CN106114390A (zh) * 2015-04-24 2016-11-16 爱德乐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尾部承载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9375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42642A (en) Upper tool and upper tool holding device for press brake
EP2349646B1 (en) Self adjusting toggle clamp
US5934137A (en) Compression assembly tool
CN106256672B (zh) 保持器
EP0569880B1 (en) Upper tool holding device for press brake
AU2017219550B9 (en) Load carrier coupling
US6116588A (en) Clamping device
EP3677461B1 (en) Windscreen instal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EP3243702B1 (en) Load carrier foot
CN110636954B (zh) 负荷承载器支脚
EP1170178A2 (en) Rack applicable to the tow hook of a car and the like
CN112319375B (zh) 后负载携带架
CN112172685A (zh) 带框架保持器
CN111152728B (zh) 后载架
EP2987681B1 (en) Load carrier with operating mechanism
EP3772434B1 (en) Rear load carrier
CN110293490B (zh) 钩张紧器
US20030094743A1 (en) Clamping device
CN218756149U (zh) 适用于硬轴单晶炉内置加料器的转移系统
CA2457080C (en) Seat brake apparatus
JP3356036B2 (ja) ワーク保持装置
CN116967965B (zh) 一种随行夹具
CN216608694U (zh) 一种用于夹紧工件的夹具
EP2888120B1 (en) Clamping device
NL194497C (nl) Opzetinrichting voor op een trekhaakkogel van een voertui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