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1921B -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1921B
CN112311921B CN202011157054.0A CN202011157054A CN112311921B CN 112311921 B CN112311921 B CN 112311921B CN 202011157054 A CN202011157054 A CN 202011157054A CN 112311921 B CN112311921 B CN 1123119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wall
housing assembly
sensing
piece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70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1921A (zh
Inventor
刘凯
皮伟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5705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19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11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19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9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中框以及感应件;所述中框包括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设有按键区域;所述感应件设于所述底壁,且对应于所述按键区域;所述底壁开设有对应于所述感应件的槽孔;当所述按键区域感应到压力时,所述按键区域挤压所述底壁发生形变进而带动所述感应件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所述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通过将感应件设于底壁上,使得底壁发生形变时可以推动感应件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同时,在底壁上开设有对应于感应件的槽孔,以此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相同压力下感应件的灵敏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部分操作需要通过按键实现,其中,按键一般包括电源开关键、音量键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等电子设备开始采用压力感应按键来替代机械按键,以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外观表现力、实用性、耐久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中框以及感应件;所述中框包括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设有按键区域;所述感应件设于所述底壁,且对应于所述按键区域;其中,所述底壁开设有对应于所述感应件的槽孔;当所述按键区域感应到压力时,所述按键区域挤压所述底壁发生形变进而带动所述感应件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所述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组件以及壳体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的中框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壳体组件的感应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壳体组件为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并在侧壁上设置按键区域,当按键区域感应到压力时可以挤压底壁发生形变;并进一步将感应件设于底壁上,使得底壁发生形变时可以带动感应件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同时,在底壁上开设对应于感应件的槽孔,可以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相同压力下感应件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应变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感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实施例中感应片的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实施例中感应件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槽孔的布局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的布局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的布局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的布局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的布局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的布局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随着用户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实用性、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申请人经过研究提出采用虚拟按键来替代机械按键,以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的需求。
例如,通过在电子设备的中框内侧放置感应件,当用户按压中框时,中框会产生微小形变,进而带动感应件发生形变以输出相应的感应信号,并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执行对应的按键功能。
申请人在研究中提出,将感应件装配于电子设备的中框侧面,以在对中框侧面执行按压操作时,可以触发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进而实现相应的按键功能。然而,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感应件装配于电子设备的中框侧面时,会占用较多的中框侧面及边缘空间,与电子设备的天线等其他模块的布局会产生干涉,将大大提高中框结构布局设计难度。另外,当感应件装配于电子设备的中框侧面时,感应件的电路板势必会发生弯折以与主板连接,即电路板将会存在直角弯折,增加生产装配的难度以及后期可能面临按键的失效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进一步研究提出本申请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通过采用虚拟按键的方式实现按键功能,不用在电子设备外部开设按键孔,以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外观表现力。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该壳体组件10大致上可以包括中框11以及感应件12。其中,中框11可以形成用于容纳电子设备内部的电池20的电池仓21,感应件12设于该电池仓21内并与电池20堆叠设置。一般而言,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其内部的控制板30,感应件12与控制板30电连接,以用于发出感应信号至控制板30以使得控制板30实现相应的按键功能。电池20与控制板30连接,以为控制板30实现其各种控制功能提供电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感应件12与控制板30设于电池20的同侧,以在节省布局空间的同时可以避免感应件12弯折,降低按键失效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结合参阅图3,图3是图1实施例中中框11的结构示意图,该中框11包括相连接的底壁111和侧壁112。其中,底壁111和侧壁112弯折连接以形成电池仓21。可以理解的,底壁111和侧壁112至少具有一边缘连接区域,且该连接区域对应的底壁111和侧壁112呈角度弯折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其弯折的角度不作具体限定。优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底壁111和侧壁112呈直角弯折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侧壁112设有按键区域110,该按键区域110可以设有用于实现诸如电源开关键、音量键等按键功能,即对按键区域110施加压力时,可以实现相应的按键功能。感应件12对应按键区域110设置,以用于感应按键区域110是否被施加压力并以此发出感应信号。换言之,感应件12对应于按键区域110设置,当按键区域110感应到压力时,感应件12可发生相应的形变,进而感应件12发出感应信号并发送至控制板30,控制板30根据该感应信号实现相应的按键功能。
进一步地,感应件12可以是基于应变片的感应件,应变片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制作的,即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电阻应变片为例,结合参阅图4和图5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其中,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应变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两个补强板(40、4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电阻应变片R1、R2,其中,两个补强板40、41间隔设置,电阻应变片R1、R2分别横跨两个补强板40、41之间的间隙,且电阻应变片R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补强板40、41连接,电阻应变片R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补强板40、41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补强板可以是钢片。
当电阻应变片R1、R2受到来自图4所示的X方向的作用力时,两个补强板40、41之间的间隙会变大,电阻应变片R1、R2分别会被不同程度的拉伸,其阻值会随形变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理解的,电阻应变片R1、R2的形变量不同(R1形变量较小、R2形变量较大),形变量的大小体现在阻值大小的变化,可以通过采集阻值大小的变化计算电阻应变片的形变量,进而判断感应件是否被触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补强板,在相邻两个补强板(以补强板50、51为例)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电阻应变片(以在补强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电阻应变片(R1、R2、R3、R4)为例)。在平行于图5所示的X方向上,R1与R2对应设置,R3与R4对应设置。换言之,R1与R4设于补强板(50、51)的同侧,R2与R3设于补强板(50、51)的另一侧。四个电阻应变片(R1、R2、R3、R4)组成惠斯通电桥,当电阻应变片受到来自第二方向(图5所示的Z方向)的作用力时,R1和R2的形变量较小,R3和R4的形变量较大。相应的,R1和R2的阻值变化较小,R3和R4的阻值变化较大。可以通过采集阻值大小的变化计算电阻应变片的形变量,进而判断感应件是否被触发。
结合图4和图5,图4是通过来自X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电阻应变片在X方向上发生形变,图5是通过来自Z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电阻应变片在Z方向上发生形变。其中,X方向和Z方向大体上垂直。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得感应件在Z方向上发生形变,进而触发感应件并使得感应件发生感应信号。
具体而言,感应件12设于中框11的底壁111,且对应于按键区域110。当按键区域110感应到压力即侧壁112发生形变时,会挤压与侧壁112连接的底壁111使得底壁111也会发生相应的形变,进而带动感应件12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感应件12发出感应信号,控制板30可以根据该感应信号实现相应的按键功能。可以理解的,感应件12在Z方向上即平行于底壁111的方向上发生形变,即感应件12贴设于底壁111,按压侧壁112的作用力使得底壁111的形变方向平行于底壁111所在的平面,进而使得感应件12发生形变的作用力平行于底壁111所在的平面。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感应件12与电池20在垂直于底壁111的方向上堆叠设置,以此可以避免感应件12发生弯折,进而降低感应件12失效的风险。
其中,底壁111开设有对应于感应件12的槽孔113,当对侧壁112施加压力时,底壁111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形变,进而提升感应件12的感应灵敏度。换言之,通过在底壁111上开设槽孔113,以此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进而在相同压力下可以提升感应件12的灵敏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槽孔113贯穿底壁111即槽孔113可以为通孔,以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部分断开,进而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在相同压力下感应件12的灵敏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槽孔113可以为盲孔即槽孔113没有贯穿底壁111。其中,盲孔结构的槽孔113的开口朝向感应件12,以此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提升在相同压力下感应件12的灵敏度。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侧壁112发生形变直接作用于感应件12上,感应件12与侧壁之间呈间距设置,以使得侧壁112在发生形变时不会直接作用于感应件12而使得感应件发生形变,避免误触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感应件12与侧壁112之间的间距一般不小于0.1mm,其具体间距可以参考电子设备内部结构布局灵活设置。优选的,感应件12与侧壁11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10mm、0.15mm、0.20mm、0.25mm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设置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并在侧壁上设置按键区域,当按键区域感应到压力时可以挤压底壁发生形变;并进一步将感应件设于底壁上,使得底壁发生形变时可以带动感应件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同时,在底壁上开设对应于侧壁的按键区域的槽孔,可以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相同压力下的感应件灵敏度。另外,通过将感应件设于中框的底壁,使得感应件与电池在垂直于底壁的方向上堆叠设置,可以避免感应件发生弯折,进而降低感应件失效的风险。此外,通过将感应件与侧壁之间呈间距设置,可以避免感应件误触发事件发生。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感应件12的结构示意图,感应件12大致上可以包括感应片121以及电路板122。其中,感应片121与电路板122电连接,且电路板122与底壁111连接。即将电路板122贴设于底壁111上以形成导通框架,感应片121可以通过电路板122将感应信号发送至控制板30,即电路板122作为导通结构连通感应片121以及控制板30。
结合参阅图7,图7是图6实施例中感应片121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中,感应件12还包括补强板123。电路板122至少包覆于补强板123的一面,且将感应片121设于电路板122之间。
具体而言,电路板122大致包括包覆部1221和连接部1222,包覆部1221用于包覆补强板123以及感应片121,连接部1222用于连接控制板30。其中,包覆部1221和连接部1222的连接区域平滑过渡无弯折,可以避免弯折连接造成的电路板122导通失效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包覆部1221和连接部1222可以均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或者,包覆部1221可以为柔性电路板、连接部1222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
具体而言,结合参阅图8,图8是图6实施例中感应件12沿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采用柔性电路板制成的包覆部1221弯曲形成U型容置空间1220,补强板123设于U型容置空间1220内以对包覆部1221进行补强,感应片121设于补强板123与包覆部1221之间。其中,包覆部1221用于连通加强板123两侧的感应片121,使得加强板123两侧的感应片121由于形变发生的感应信号均可通过包覆部1221进行传递。
进一步地,包覆部1221贴设于底壁111上,例如可以通过胶体粘接、卡扣连接、螺丝螺栓连接等固定方式将包覆部1221固定于底壁111上。包覆部1221与底壁111的接触区域部分沿平行于底壁111的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1222,即包覆部1221与底壁111的接触区域与连接部1222大致上位于同一平面,以此可以使得电路板122整体没有折角。可以理解的,包覆部1221的弯曲面与中框的侧壁间隔设置,连接部1222设于包覆部1221远离侧壁的一侧,即包覆部1221的U型开口朝向连接部122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感应片121设有多个,多个感应片121分别设于补强板123的两侧,即大致呈现如图5所示的结构。
具体而言,补强板122设有多个且间隔设置,相邻两个补强板122之间的间隙可以为感应片121的形变提供空间,即感应片121横跨相邻两个补强板122之间的间隙。一般而言,补强板122沿包覆部122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呈列排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补强板122呈单列排列。
基于上述结构设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应件12贴设于底壁111,且感应件12的感应片121与电路板122的接触面平行于底壁111所在平面,以在底壁111发生形变时,底壁111使得感应件12发生形变的作用力平行于底壁111所在平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感应件12的端部开孔,以通过螺丝或者螺栓的方式将感应件12与底壁111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感应件12的端部开设有固定孔1223,该固定孔1223开设于感应件12的包覆部1221靠近底壁111的一侧。
申请人经过研究发现,槽孔113可以被配置为多种结构,通过设置槽孔113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部分断开,进而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同等压力下感应件12的灵敏度。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槽孔113的布局示意图,该槽孔11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槽段1131。其中,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图9所示的x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图9所示的x方向)平行于中框的底壁111与侧壁112交界处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平行于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的延伸方向,以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部分断开连接,进而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
其中,第一槽段113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槽段1131设有2个为例,2个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一方面可以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另一方面也不会使得侧壁112与底壁111完全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113的布局示意图,该槽孔11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槽段1131。其中,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图10所示的x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图10所示的x方向)大体上平行于中框的底壁111与侧壁112交界处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平行于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的延伸方向,以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部分断开连接,进而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
其中,第一槽段113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槽段1131设有3个为例,其中的2个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剩下的1个第一槽段1131沿第二方向(图10所示的y方向)与前2个第一槽段1131间隔设置。
具体而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槽段1131设有多个,其中的部分第一槽段113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二方向大体上垂直于第一方向。换言之,多个第一槽段1131分别沿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间隔交错设置,以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部分断开,进而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
例如,可以将多个第一槽段1131划分为多个槽段组,每一槽段组内的第一槽段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槽段组与槽段组之间的第一槽段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此形成间隔交错设置的第一槽段1131。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113的布局示意图,该槽孔11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槽段1132。其中,第二槽段1132沿第二方向(图11所示的y方向)延伸,且第二方向(图11所示的y方向)大体上垂直于中框的底壁111与侧壁112交界处的延伸方向,即第二方向大体上垂直于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的延伸方向,以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部分断开连接,进而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
其中,第二槽段1132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第二槽段113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槽段1132设有2个为例,2个第二槽段113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一方面可以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另一方面也不会使得侧壁112与底壁111完全分离。
可以理解的,在上述实施例中,槽孔113可以包括第一槽段1131,或者,可以包括第二槽段1132,或者可以包括第一槽段1131以及第二槽段1132。下面举例说明槽孔113包括第一槽段1131以及第二槽段1132,应理解,举例说明并不意味着对槽孔113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此进行适当变形得到的其他实施例也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共同参阅图12-图14,图12-图14分别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槽孔113的布局示意图中的一种,该槽孔113包括第一槽段1131以及第二槽段1132。其中,第一槽段1131沿第一方向(x方向)延伸,第二槽段1132沿第二方向(y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大体上垂直。进一步地,第一方向大体上平行于中框的底壁111与侧壁112交界处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大体上平行于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的延伸方向,第二方向大体上垂直于底壁111与侧壁112交界处的延伸方向,即第二方向大体上垂直于底壁111与侧壁112的连接区域的延伸方向。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大体上垂直的第一槽段1131以及第二槽段1132,以使得底壁111与侧壁112部分断开连接,进而提升侧壁112带动底壁111形变的灵敏度。
如图12所示,槽孔113大致上呈凵字型,第一槽段1131设于1个,第二槽段1132设有2个,第一槽段1131与第二槽段1132大体上垂直。其中,2个第二槽段11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槽段1131设于第二槽段1132远离侧壁112的端部,并连通该2个第二槽段1132。
如图13所示,槽孔113大致上呈双L字型,且该两个L字型相背放置,第一槽段1131设于2个,第二槽段1132设有2个,第一槽段1131与第二槽段1132大体上垂直。其中,2个第二槽段11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2个第一槽段1131分别设于2个第二槽段1132靠近侧壁112的端部,且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如图14所示,槽孔113大致上呈倒几字型,第一槽段1131设于3个,第二槽段1132设有2个,第一槽段1131与第二槽段1132大体上垂直。其中,2个第二槽段11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1个第一槽段1131设于第二槽段1132远离侧壁112的端部,并连通该2个第二槽段1132。2个第一槽段1131分别设于2个第二槽段1132靠近侧壁112的端部,且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在中框的底壁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槽段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槽段,以降低中框的结构强度,使得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区域部分断开,进而提升侧壁带动底壁形变的灵敏度。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采用虚拟按键的方式实现按键功能,不用在电子设备外部开设按键孔,以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较好的外观表现力。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00大致上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以及显示屏组件60。其中,壳体组件10大致上包括中框11以及感应件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按键的电子设备。本实施例的图示中仅以一种手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机不限于本实施例图示中的直板结构,还可以是折叠屏、环绕屏、曲面屏等结构形式。
具体而言,显示屏组件60与壳体组件10的中框11围设形成容置空间101,壳体组件10的感应件12设于该容置空间101内。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100进一步还包括电池20,该电池20设于容置空间101内,且与感应件12在沿垂直于中框11的底壁方向上堆叠设置。
具体而言,显示屏组件60固定于壳体组件10上,与壳体组件10一起形成电子设备的整体框架结构,即围设形成可以容纳电子元器件的容置空间101。显示屏组件60用于实现电子设备的显示以及交互等功能,壳体组件10用于固定诸如扬声器、电池、电路板等电子设备的元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容置空间内设置感应件以实现虚拟按键的功能,取消在电子设备外部开设按键孔,提升电子设备整体的外观表现力,以利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900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该移动终端设备9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图示以手机为例。该移动终端设备900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包括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组件2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wifi模块970、处理器980以及电源990等。其中,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以及wifi模块970分别与处理器980连接;电源990用于为整个移动终端设备900提供电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6所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设置。
具体而言,RF电路910用于接发信号;存储器920用于存储数据指令信息;输入单元930用于输入信息,具体可以包括触控面板931以及操作按键等其他输入设备932(即上述实施例壳体组件10中的感应件);显示单元940则可以包括显示面板941等;传感器950包括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用户接近信号、距离信号等;扬声器961以及传声器(或者麦克风)962通过音频电路960与处理器980连接,用于接发声音信号;wifi模块970则用于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处理器980用于处理移动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关于壳体组件的相关技术特征,请参阅上述壳体组件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在其内部的容置空间内设置感应件以实现虚拟按键的功能,取消在电子设备外部开设按键孔,提升电子设备整体的外观表现力,以利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中框,包括相连接的底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设有按键区域;
感应件,设于所述底壁,且对应于所述按键区域,所述感应件与所述侧壁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底壁开设有对应于所述感应件的槽孔;当所述按键区域感应到压力时,所述按键区域挤压所述底壁发生形变进而所述底壁带动所述感应件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所述感应件发出感应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包括电路板以及感应片,所述感应片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底壁连接;其中,所述感应片设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还包括补强板,所述电路板至少包覆于所述补强板的一面,所述感应片设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补强板之间;其中,所述补强板设有多个且间隔设置,所述感应片横跨相邻两个所述补强板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贴设于所述底壁,且所述感应片与所述电路板的接触面平行于所述底壁所在平面,所述底壁使得所述感应件发生形变的作用力平行于所述底壁所在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包覆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包覆部与所述底壁的接触区域与所述连接部位于同一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与所述侧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贯穿所述底壁,以使得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的连接区域部分断开;或者,所述槽孔为盲孔,且所述盲孔的开口朝向所述感应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槽段,所述第一槽段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交界处的延伸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段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槽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段设有多个,部分所述第一槽段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段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槽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组件以及壳体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的中框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壳体组件的感应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壳体组件为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感应件在沿垂直于所述底壁的方向上堆叠设置。
CN202011157054.0A 2020-10-26 2020-10-26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3119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7054.0A CN112311921B (zh) 2020-10-26 2020-10-26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7054.0A CN112311921B (zh) 2020-10-26 2020-10-26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921A CN112311921A (zh) 2021-02-02
CN112311921B true CN112311921B (zh) 2022-06-07

Family

ID=74332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7054.0A Active CN112311921B (zh) 2020-10-26 2020-10-26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192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00501A (zh) * 2017-09-30 2019-04-09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0300198A (zh) * 2019-06-28 2019-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56940A (zh) * 2019-07-23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0157242U (zh) * 2019-12-30 2020-03-17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壳体及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2388B2 (ja) * 1999-03-23 2008-12-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鍵盤楽器のタッチコントロール用圧力センサ
TW559327U (en) * 2003-03-21 2003-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Side key assembly
KR20130081923A (ko) * 2012-01-10 2013-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및 이에 구비된 기능키 수행 방법
CN104281298A (zh) * 2013-07-05 2015-01-14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7115373U (zh) * 2017-08-21 2018-03-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426372A (zh) * 2017-08-21 2019-03-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905505B (zh) * 2019-03-20 2020-09-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0015391U (zh) * 2019-04-17 2020-02-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和中框
CN211184486U (zh) * 2019-12-12 2020-08-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262985B (zh) * 2020-01-19 2021-04-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30528A (zh) * 2020-02-10 2020-05-08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传感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0986143U (zh) * 2020-03-12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00501A (zh) * 2017-09-30 2019-04-09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0300198A (zh) * 2019-06-28 2019-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56940A (zh) * 2019-07-23 2019-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0157242U (zh) * 2019-12-30 2020-03-17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壳体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921A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18883U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9367155B2 (en) Touch panel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497840B (zh) 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及显示屏盖板
CN111174948A (zh) 压力传感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7359412B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766052A (zh)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压合组件
CN111478996B (zh) 电子设备
CN210488379U (zh) 电子设备
CN111130528A (zh) 压力传感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630199U (zh) 电子设备
CN114980638A (zh) 支撑板、壳体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651901U (zh) 压力传感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311921B (zh) 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N109066056B (zh) 天线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744621B (zh) 无线通信设备
CN217508805U (zh) 电子设备
CN111725283A (zh) 显示模组、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447099A (zh) 一种显示组件、显示组件的组装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1321319U (zh) 压力传感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429688U (zh) 电子设备
CN211429753U (zh) 电子设备
CN217825222U (zh) 电子设备、扬声器组件以及平板电脑
CN209659369U (zh) 卡托机构组合件及移动终端
CN113658519A (zh) 电子设备
CN108108071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