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1727A -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1727A
CN112311727A CN201910687746.7A CN201910687746A CN112311727A CN 112311727 A CN112311727 A CN 112311727A CN 201910687746 A CN201910687746 A CN 201910687746A CN 112311727 A CN112311727 A CN 112311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value
physical layer
state parameter
lay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877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1727B (zh
Inventor
覃华涛
陈倍新
潘添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8774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17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11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1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1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70Media network packet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视频的传输控制方法和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解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每个编码设备互相传输测试序列;每个编码设备确定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后发送给解码设备;解码设备根据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并在确定可以时,触发根据该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解码设备与每个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在所述调整完成后,每个编码设备再次与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测试序列,并确定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该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其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本发明适用于多个编码设备向一个解码设备传输视频的场景,且易于实现。

Description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无线视频传输,提出了一种结合无线自适应调制与编码的自适应视频编码方案,包括编码端、无线信道和解码端,编码端的物理层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和链路层ARQ技术经由无线信道上传至解码端MCS编号值,编码端至解码端获取最大重传次数,解码端应用层通过自适应视频编码系统做出适应性调整。上述方案存在实现难度高,且不适用于多个发送端向一个接收端传输视频的场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易于实现,且适用于多个编码设备向一个解码设备传输视频的场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包括:
解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所在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的每个编码设备互相传输预设的测试序列;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确定所述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发送给所述解码设备;所述解码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当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所述解码设备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调整完成后,再次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所述测试序列,并确定本次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较佳地,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的确定包括:
所述编码设备根据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数据时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出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协商速率和平均丢包率。
较佳地,所述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包括: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根据该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则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所述第一条件为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
所述第二条件为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协商速率下限,且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小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丢包率上限。
较佳地,所述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包括: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按照预设的带宽容量与编码参数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对应的编码参数,将所确定的编码参数设置为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较佳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的计算包括:
将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较佳地,所述最低带宽值的计算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与预设的转换系数相乘,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较佳地,所述推荐带宽值的计算包括: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累加,得到第一数值;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累加,得到第二数值;
将所述第一数值与所述第二数值的差除以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得到第三数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与所述第三数值的和,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较佳地,所述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
对于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端设备,分别根据该两端设备中的编码设备所确定出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调整数据传输时各自使用的链路层传输参数;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调制编码策略MCS和接收信号强度门限。
较佳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所述解码设备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
较佳地,所述工作信道切换过程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在指定的无线信道范围内,选择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所述指定的信道范围包括所述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除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之外的其他无线信道资源;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的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较佳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按照预设的信标发送周期,周期性地广播信标给所述编码设备;
所述时间间隔包括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N为正整数;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在所述时间间隔中的每个信标发送周期,利用本信标发送周期广播的信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较佳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编码设备连续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广播的信标时,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系统,包括:一个解码设备和至少一个以上的编码设备;
所述解码设备,用于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互相传输预设的测试序列;
所述编码设备,用于确定所述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发送给所述解码设备;
所述解码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当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所述编码设备,用于在所述调整完成后,再次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所述测试序列,并确定本次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确定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
所述编码设备根据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数据时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出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协商速率和平均丢包率。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包括: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根据该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则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所述第一条件为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
所述第二条件为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协商速率下限,且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小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丢包率上限。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包括:
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按照预设的带宽容量与编码参数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对应的编码参数,将所确定的编码参数设置为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根据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与预设的转换系数相乘,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包括: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累加,得到第一数值;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累加,得到第二数值;
将所述第一数值与所述第二数值的差除以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得到第三数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与所述第三数值的和,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
对于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端设备,分别根据该两端设备中的编码设备所确定出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调整数据传输时各自使用的链路层传输参数;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调制编码策略MCS和接收信号强度门限。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进一步用于在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在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包括:
在指定的无线信道范围内,选择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并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的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所述指定的信道范围包括所述系统中除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之外的其他无线信道资源。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进一步用于按照预设的信标发送周期,周期性地广播信标给所述编码设备;所述时间间隔包括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N为正整数;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包括:
在所述时间间隔中的每个信标发送周期,利用本信标发送周期广播的信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进一步用于当连续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广播的信标时,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
通过对现有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发明人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无线传输模块开放度不同,这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受限于无线模块的开放程度,作为设备制造商,通常无法确保一定能够得到物理层参数,从而无法形成通用的实现方案。同时,现有方案是针对一个发送端向一个接收端传输的场景实现的,没有考虑到多个发送端向一个接收端传输的场景,在该场景下不同发送端与同一个接收端进行数据的传输,受限于同一接收端的处理资源开销,不同组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处理会彼此影响的,这样,如果仍采用现有的一发一收的实现方案,独立地考虑每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状况进行自适应调整,无法确保系统的整体传输性能。
基于上述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无线视频的传输控制方案中,首先,通过解码设备与各编码设备之间互传测试序列,确定当前工作信道是否可以满足视频业务的传输需要,并在确定可以满足时,触发根据当前互传测试序列所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对相应的链路层传输参数的调整,以使得链路层传输参数与实际的信道状况相匹配,然后,解码设备与各编码设备之间再次互传测试序列,以确定对链路层传输参数调整之后再进行数据传输时所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基于此设置相应的编码参数,从而可以使得各编码设备的编码参数与实际信道状况相匹配。如此,实现了:根据无线信道质量变化,对编码设备所使用编码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从而可以避免由于无线信道质量变化而导致的图像抖动、卡顿等视频播放问题。因此,本发明适用于多个编码设备向一个解码设备传输视频的场景。并且,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需要预先获取视频传输设备的物理层参数,使得本发明的实现不再受限于视频传输设备的无线传输模块开放程度,因此,也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拓扑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解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所在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的每个编码设备互相传输预设的测试序列。
本步骤中,解码设备需要和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的每个编码设备互相传输测试序列,以便进一步基于本次互传所得到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视频监控行业,无线传输系统一般采用星状拓扑,如图1所示,一个解码端对接一个或者多个编码端,从拓扑的角度描述,解码端属于中心节点,而编码端属于终端节点。编码端和解码端的软件架构都分为三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应用层。
步骤202、每个所述编码设备确定所述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发送给所述解码设备;所述解码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本步骤中,与解码设备无线连接的每个编码设备,需要确定与解码设备进行互传数据时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通知给解码设备,以供解码设备作为中心节点,集中所有编码设备发送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进行信道状况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的工作信道进行视频传输。
较佳地,每个编码设备可以根据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数据时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出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
具体地,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协商速率和平均丢包率。
这里,编码设备根据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相应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的具体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在此不再赘述。
较佳地,步骤202中解码设备可以采用下述方法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根据该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则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
所述第二条件为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协商速率下限,且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小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丢包率上限。
上述方法中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为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的有效带宽估计值,该数值可以体现出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实际状况。较佳地,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计算有效带宽估计值:
将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
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合适取值。
上述方法中,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对该编码设备所传输视频的质量要求进行设置,这里,需要根据该分辨率计算出满足该分辨率时所需要的最低带宽值,以便可以基于此判断当前工作信道是否能够满足编码设备的视频传输需要。
较佳地,可以将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与预设的转换系数相乘,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所述转换系数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合适取值,具体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在此不再赘述。在实际应用中,当分辨率的单位为million时,相应的,所述转换系数的单位为Mbps/million。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工作信道需要支持所有编码设备的视频传输,因此,在上述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方法中,在计算每个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时,需要结合所有编码设备的所有有效带宽估计值和所有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以判断工作信道是否能够支持所有编码设备的视频传输。较佳地,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计算每个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
步骤x1、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累加,得到第一数值。
步骤x2、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累加,得到第二数值。
步骤x3、将所述第一数值与所述第二数值的差除以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得到第三数值。
步骤x4、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与所述第三数值的和,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上述方法中,任一编码设备i的有效带宽估计值都不能直接作为推荐带宽值使用。因为如果采用这个带宽值来传输数据,解码设备就需要用全部的时间来服务于该编码设备i,才能完成该编码设备i的传输任务。而其他编码设备无法得到服务,或者得到了服务后,编码设备i的传输任务无法完成。而采用上述方法则充分考虑了所有编码设备对工作信道的使用,因此,可以确保每个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与所有编码设备的实际传输需求相匹配。
如此,由于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多个编码设备的传输需求,根据整个系统视频业务量合理确定各个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从而可以解决星状网络的无线系统带宽分配不均匀的问题,防止编码设备之间进行带宽竞争所致的业务传输质量下降的问题。
上述方法中,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所述第一条件和所述第二条件,说明当前工作信道能够满足整个系统的视频传输需要,因此,确定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说明当前工作信道不能够满足整个系统的视频传输需要,不可以支持整个系统的业务,因此,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步骤203、当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所述解码设备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本步骤中,解码设备在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进行链路层传输参数的调整,以使链路层传输参数与实际信道状况相匹配,以有效提高无线信号的信噪比、降低丢包率,进而可以在后续步骤中对编码设备的编码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视频传输的质量。
较佳地,本步骤中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根据步骤202所获得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对于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端设备,分别根据该两端设备中的编码设备最新确定出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调整数据传输时各自使用的链路层传输参数。这里的调整即:将链路层传输参数调整为与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相匹配的数值,具体的调整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在此不再赘述。
较佳的,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可以包括调制编码策略(MCS)和接收信号强度门限,但不限于此。
步骤204、每个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调整完成后,再次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所述测试序列,并确定本次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本步骤中,在完成步骤203中的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的调整后,编码设备需要再次传输测试序列,以便获取链路层传输参数调整后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据此对编码设备的编码参数进行设置,以使得编码设备可以根据无线信道质量变化,对其使用的编码参数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可以保障视频传输的质量,平滑避免由于无线信道质量变化而导致的图像抖动、卡顿等视频播放问题。
较佳地,本步骤中每个编码设备可以采用下述方法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按照预设的带宽容量与编码参数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对应的编码参数,将所确定的编码参数设置为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这里,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的计算方法与步骤202中有效带宽估计值的计算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步骤202中所述,由于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考虑多个编码设备的传输需求,根据整个系统视频业务量计算得到,有利于防止编码设备之间进行带宽竞争所致的业务传输质量下降,因此,本步骤中各编码设备根据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来确定相匹配的编码参数,可以确保系统的整体传输性能。
具体地,所述编码参数可以包括分辨率、帧率、码率和图像质量等参数,但不限于此。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带宽与编码参数等级的映射关系,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映射关系表:
Figure BDA0002146902750000141
上述表格中,video parameters()表示编码参数的集合,()中的数字表示编码参数级别,BWrecom(i)表示编码设备i的带宽容量。
进一步地,如果当前的工作信道不能支撑整个系统的业务进行,即所述解码设备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进行视频业务的传输时,解码设备可以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以提高系统的健壮性。
较佳地,所述工作信道切换过程可以采用下述步骤实现:
步骤y1、所述解码设备在指定的无线信道范围内,选择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
所述指定的信道范围包括所述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除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之外的其他无线信道资源。
本步骤为了确保切换后的视频传输质量选择了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目标信道的选择策略,选择出一个通信质量较好的信道作为目标信道。
步骤y2、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的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步骤y2用于通知编码设备在一段时间之后(即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工作信道切换为目标信道。
上述工作信道切换方法绕过了原本的无线接入流程,使得切换时间几乎是报文发送和接收的时间差,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在切换信道的过程中,由于网络中断引起的视频传输中断。采用上述信道切换方法,既可以根据信道评估的状态主动跳频,避开干扰,同时,又不会引起视频业务中断。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维护与编码设备之间的连接,解码设备可以按照预设的信标发送周期,周期性地广播信标(beacon)给编码设备,编码设备通过监听信标(beacon)来确认自己所处的网络还存在。较佳地,当解码设备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进行视频业务的传输时,可以利用信标携带用于指示编码设备进行工作信道切换的信息,以实现所述切换通知。
步骤y2中的所述时间间隔用于限定信道切换时机,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合适时长。较佳地,当利用信标通知进行工作信道的切换时,所述时间间隔可以设置为包括若干个信标发送周期;例如,可以是10个信标发送周期,但不限于此。
相应的,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具体可以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在所述时间间隔中的每个信标发送周期,利用本信标发送周期广播的信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在实际应用中,当编码设备连续若干个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发送的信标时,可以认为网络不存在,此时可以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以重新接入网络。具体地,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实现:
当所述编码设备连续若干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广播的信标时,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
较佳地,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断连时间,可以将上述没有收到信标的信标发送周期数量与上述用于限定进行信道切换时机的所述时间间隔一致,即可以均设置为N个信标发送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入网接入流程(网络接入、密钥协商、IP地址分配)至少大于2s。这段时间网络是无法通行的。对于无线视频传输来说,这个信道切换的时间会导致视频图像的传输终端,影响客户体验。而利用上述方法中的工作信道切换触发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信道切换造成的网络中断。理论上,采用上述方法,信道切换导致网络中断的时间可以缩短到
Figure BDA0002146902750000161
其中S是中心到终端的距离,c是电磁波传输的速度,也就是光速。S是小于200ms的,所以
Figure BDA000214690275000016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一个解码设备和至少一个以上的编码设备。
所述解码设备,用于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互相传输预设的测试序列;
所述编码设备,用于确定所述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发送给所述解码设备;
所述解码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当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所述编码设备,用于在所述调整完成后,再次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所述测试序列,并确定本次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确定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
所述编码设备根据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数据时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出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协商速率和平均丢包率。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包括: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根据该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则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所述第一条件为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
所述第二条件为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协商速率下限,且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小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丢包率上限。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包括:
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按照预设的带宽容量与编码参数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对应的编码参数,将所确定的编码参数设置为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根据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与预设的转换系数相乘,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包括: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累加,得到第一数值;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累加,得到第二数值;
将所述第一数值与所述第二数值的差除以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得到第三数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与所述第三数值的和,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
对于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端设备,分别根据该两端设备中的编码设备所确定出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调整数据传输时各自使用的链路层传输参数;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调制编码策略MCS和接收信号强度门限。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进一步用于在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在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包括:
在指定的无线信道范围内,选择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并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的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所述指定的信道范围包括所述系统中除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之外的其他无线信道资源。
较佳地,所述解码设备,进一步用于按照预设的信标发送周期,周期性地广播信标给所述编码设备;所述时间间隔包括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N为正整数;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包括:
在所述时间间隔中的每个信标发送周期,利用本信标发送周期广播的信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较佳地,所述编码设备,进一步用于当连续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广播的信标时,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解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所在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的每个编码设备互相传输预设的测试序列;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确定所述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发送给所述解码设备;所述解码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当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所述解码设备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调整完成后,再次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所述测试序列,并确定本次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的确定包括:
所述编码设备根据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数据时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出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协商速率和平均丢包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包括: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根据该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则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所述第一条件为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
所述第二条件为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协商速率下限,且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小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丢包率上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包括:
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按照预设的带宽容量与编码参数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对应的编码参数,将所确定的编码参数设置为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的计算包括:
将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低带宽值的计算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与预设的转换系数相乘,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荐带宽值的计算包括: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累加,得到第一数值;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累加,得到第二数值;
将所述第一数值与所述第二数值的差除以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得到第三数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与所述第三数值的和,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
对于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端设备,分别根据该两端设备中的编码设备所确定出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调整数据传输时各自使用的链路层传输参数;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调制编码策略MCS和接收信号强度门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所述解码设备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信道切换过程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在指定的无线信道范围内,选择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所述指定的信道范围包括所述无线传输视频系统中除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之外的其他无线信道资源;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的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按照预设的信标发送周期,周期性地广播信标给所述编码设备;
所述时间间隔包括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N为正整数;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包括:
所述解码设备在所述时间间隔中的每个信标发送周期,利用本信标发送周期广播的信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编码设备连续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广播的信标时,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
13.一种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系统,包括:一个解码设备和至少一个以上的编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码设备,用于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上,分别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互相传输预设的测试序列;
所述编码设备,用于确定所述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并发送给所述解码设备;
所述解码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当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
所述编码设备,用于在所述调整完成后,再次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所述测试序列,并确定本次传输对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设备确定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
所述编码设备根据与所述解码设备互相传输数据时自身使用的物理层传输参数,计算出相应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包括协商速率和平均丢包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确定是否可以利用当前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包括: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根据该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有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如果每个编码设备都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则确定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否则,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
所述第一条件为编码设备的所述推荐带宽值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
所述第二条件为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大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协商速率下限,且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小于本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对应的丢包率上限。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设置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包括:
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按照预设的带宽容量与编码参数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对应的编码参数,将所确定的编码参数设置为本编码设备当前使用的编码参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该编码设备所确定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该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设备根据当前得到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计算本编码设备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的有效带宽估计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协商速率、1与编码设备的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中的平均丢包率的差值以及预设的有效估计系数三者相乘,得到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其中,所述有效估计系数大于零小于等于1。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根据编码设备的预设的分辨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包括:
将编码设备的所述分辨率与预设的转换系数相乘,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最低带宽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根据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所述最低带宽值和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包括: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有效带宽估计值累加,得到第一数值;
将所有所述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累加,得到第二数值;
将所述第一数值与所述第二数值的差除以所述编码设备的总数量,得到第三数值;
对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计算该编码设备的所述最低带宽值与所述第三数值的和,得到该编码设备的推荐带宽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触发根据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为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调整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
对于所述解码设备与每个所述编码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由进行数据传输的两端设备,分别根据该两端设备中的编码设备所确定出的所述物理层传输状态参数值,调整数据传输时各自使用的链路层传输参数;所述链路层传输参数包括调制编码策略MCS和接收信号强度门限。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进一步用于在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在确定不可以利用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传输视频业务时,触发工作信道切换过程,包括:
在指定的无线信道范围内,选择噪声量最小的无线信道作为当前切换的目标信道,并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的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所述指定的信道范围包括所述系统中除当前无线工作信道之外的其他无线信道资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设备,进一步用于按照预设的信标发送周期,周期性地广播信标给所述编码设备;所述时间间隔包括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N为正整数;
所述解码设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预设时间间隔之后所对应的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包括:
在所述时间间隔中的每个信标发送周期,利用本信标发送周期广播的信标,通知所述编码设备在所述时刻将当前无线工作信道切换为所述目标信道。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设备,进一步用于当连续N个所述信标发送周期没有收到所述解码设备广播的信标时,重新执行网络接入过程。
CN201910687746.7A 2019-07-29 2019-07-29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23117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87746.7A CN112311727B (zh) 2019-07-29 2019-07-29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87746.7A CN112311727B (zh) 2019-07-29 2019-07-29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727A true CN112311727A (zh) 2021-02-02
CN112311727B CN112311727B (zh) 2022-05-24

Family

ID=74328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87746.7A Active CN112311727B (zh) 2019-07-29 2019-07-29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17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4264A (zh) * 2021-04-01 2021-05-14 北京小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种编码标准与传输接口自适应切换方法、系统及设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2388A (zh) * 2003-05-01 2005-03-09 创世纪微芯片公司 基于分组的视频显示接口及其使用方法
CN1592387A (zh) * 2003-05-01 2005-03-09 创世纪微芯片公司 利用辅助信道对视频监视器训练
CN101036394A (zh) * 2004-08-23 2007-09-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有效的视频切分
CN101303639A (zh) * 2007-05-11 2008-11-12 创世纪微芯片公司 多媒体接口
EP2509247A2 (en) * 2011-04-08 2012-10-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rame structur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plurality of data streams through the frame structure
CN102752087A (zh) * 2012-07-09 2012-10-2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amc-arq跨层的链路自适应方法
CN102970524A (zh) * 2011-09-01 2013-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视频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022854A (zh) * 2013-03-01 2014-09-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5657399A (zh) * 2016-01-04 2016-06-08 浙江万里学院 一种无线网络环境下的3d医疗视频传输方法
CN109981545A (zh) * 2017-12-28 2019-07-05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编码码率调整装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2388A (zh) * 2003-05-01 2005-03-09 创世纪微芯片公司 基于分组的视频显示接口及其使用方法
CN1592387A (zh) * 2003-05-01 2005-03-09 创世纪微芯片公司 利用辅助信道对视频监视器训练
CN101036394A (zh) * 2004-08-23 2007-09-1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有效的视频切分
CN101303639A (zh) * 2007-05-11 2008-11-12 创世纪微芯片公司 多媒体接口
EP2509247A2 (en) * 2011-04-08 2012-10-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rame structure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plurality of data streams through the frame structure
CN102970524A (zh) * 2011-09-01 2013-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中视频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752087A (zh) * 2012-07-09 2012-10-2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amc-arq跨层的链路自适应方法
CN104022854A (zh) * 2013-03-01 2014-09-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5657399A (zh) * 2016-01-04 2016-06-08 浙江万里学院 一种无线网络环境下的3d医疗视频传输方法
CN109981545A (zh) * 2017-12-28 2019-07-05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编码码率调整装置、方法及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秦晓芳等: "新的基于SR-SW-HARQ的低时延视频传输方案", 《通信学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4264A (zh) * 2021-04-01 2021-05-14 北京小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种编码标准与传输接口自适应切换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2804264B (zh) * 2021-04-01 2021-06-22 北京小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种编码标准与传输接口自适应切换方法、系统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1727B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337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using adaptive channel intervals
CN102821361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20050070293A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selection method
US8155006B2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djusting data rates in a network
AU2005285267A1 (en) Seamless channel change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09218678B (zh) 一种基于mesh技术的无线视频监控自动组网方法和系统
WO2005020520A2 (en) Supporting a switch between channels for a multicast transmission
WO2014182512A1 (en) Offloading communication from a cellular network to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KR20070086060A (ko) 전력 제어 기능을 구비한 멀티캐스트 통신 시스템
US801889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blind seamless channel change
CN107302414B (zh) 一种传输模式自适应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2311727B (zh) 无线传输视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1726792B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设备
JP6734408B2 (ja) ユーザ機器へのサービス提供におけるセル・クラスタ管理
US20120314596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13677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power control in wireless networks based on monitoring multiple factors
JP2001044914A (ja) 無線帯域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5006358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バースト信号の送信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情報配信方法及び情報配信制御装置
WO201113676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power control in wireless networks based on monitoring multiple factors
JP4754525B2 (ja) 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加入者局装置
JP2007274541A (ja) 集中型無線伝送システム、無線伝送装置及び無線端末
KR101220150B1 (ko) 무선 랜에서 신뢰성 있는 멀티캐스트를 위한 능동적 전송 방법
KR100922976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률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Osuga et al. Design of Smart Resource Flow Wireless Platform for Flexible Factory Communication
GB2545424A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MG link establishment i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