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6282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6282A
CN112306282A CN202010708790.4A CN202010708790A CN112306282A CN 112306282 A CN112306282 A CN 112306282A CN 202010708790 A CN202010708790 A CN 202010708790A CN 112306282 A CN112306282 A CN 112306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osed
layer
connection electrod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87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基澈
方景楠
丁焕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06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62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60Forming conductive regions or layers, e.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基板具有有源区和非有源区,非有源区包括弯曲区域;以及触摸构件,设置在显示构件上并具有主触摸区,其中,触摸构件包括设置在主触摸区中的触摸电极和连接至触摸电极的触摸线,主触摸区对应于有源区,并且触摸线的一部分对应于非有源区,触摸线包括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上侧上的第一触摸线部分和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下侧上的第二触摸线部分,并且形成第一触摸线部分的导电层的数量大于形成第二触摸线部分的导电层的数量。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7月26日提交的第10-2019-0091268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如同在本文中完全阐述的那样,出于所有目的该专利申请在此通过引用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大体上涉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向用户提供图像的诸如智能电话、平板PC、数码相机、膝上型计算机、导航设备和智能TV的电子设备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设备。这种显示设备包括各种输入装置及用于生成和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近来,在用于智能电话和平板PC的显示设备中采用了可检测触摸输入的触摸构件。这种触摸构件可直接形成在显示构件上,以简化制造过程并减小显示设备的厚度。触摸构件通常包括两个导电层,即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并且还可包括用于使第一导电层与其下方的导电层绝缘的第一绝缘层以及用于使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绝缘的第二绝缘层。然而,外部空气、湿气等可能渗透穿过触摸构件的暴露的第二导电层,这可能导致触摸构件的故障。
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理解本发明构思的背景,并且因此,其可包含不构成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构造的显示设备具有薄的厚度,并包括能够防止触摸构件的导电层暴露的触摸构件。
本发明构思的另外的特征将在以下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对本发明构思的实践来学习。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基板具有有源区和位于有源区周围的非有源区,非有源区包括弯曲区域;以及触摸构件,设置在显示构件上并具有主触摸区,其中,触摸构件包括设置在主触摸区中的触摸电极和连接至触摸电极的触摸线,主触摸区对应于有源区,并且触摸线的一部分对应于非有源区,触摸线包括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上侧上的第一触摸线部分和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下侧上的第二触摸线部分,以及形成第一触摸线部分的导电层的数量大于形成第二触摸线部分的导电层的数量。
触摸构件可包括设置在显示构件上的第一触摸绝缘层、设置在第一触摸绝缘层上的第一触摸导电层、设置在第一触摸导电层上的第二触摸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上的第二触摸导电层,其中,第一触摸线部分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和电连接至第一触摸导电层的第二触摸导电层,以及第二触摸线部分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
第一触摸导电层可包括设置在主触摸区中并形成第一触摸线部分的(1-1)触摸连接电极和形成第二触摸线部分的(1-2)触摸连接电极,第二触摸导电层可包括形成第一触摸线部分的(2-1)触摸连接电极,并且(1-1)触摸连接电极和(2-1)触摸连接电极可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并通过第一接触孔彼此电连接。
显示设备还可包括在第一触摸线部分上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上侧上的偏振构件,其中,偏振构件可包括偏振层和设置在偏振层上并与(2-1)触摸连接电极直接接触的偏振粘合层。
触摸线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触摸线部分与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三触摸线部分,其中,第三触摸线部分可包括源极连接电极,源极连接电极设置在弯曲区域中并通过第二接触孔电连接至(2-1)触摸连接电极。
第二接触孔可设置在弯曲区域中。
显示构件还可包括设置在基板上的缓冲层、设置在缓冲层上的第一显示导电层、设置在第一显示导电层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二显示导电层和设置在第二显示导电层上的保护层。
显示设备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二显示导电层与基板之间的通孔层以及在弯曲区域中设置在保护层上的弯曲保护层,其中,第二显示导电层可包括源极连接电极。
触摸线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三触摸线部分与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四触摸线部分,其中,第二触摸导电层还可包括形成第四触摸线部分并在厚度方向上与(1-2)触摸连接电极重叠的(2-2)触摸连接电极。
(2-2)触摸连接电极可通过第三接触孔电连接至源极连接电极,并且通过第四接触孔电连接至(1-2)触摸连接电极,第三接触孔可设置成比第四接触孔靠近弯曲区域。
弯曲保护层可延伸至弯曲区域的上侧,并且与(2-1)触摸连接电极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触。
第三接触孔可设置在弯曲区域中,以及第四接触孔可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下侧上。
弯曲保护层的侧表面可与偏振构件的侧表面直接接触。
触摸线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触摸线部分与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三触摸线部分,以及第三触摸线部分可包括源极连接电极,源极连接电极设置在弯曲区域中并通过设置在弯曲区域中的第二接触孔电连接至(1-1)触摸连接电极。
(1-2)触摸连接电极可通过设置在弯曲区域中的第三接触孔电连接至源极连接电极,并且第三接触孔可设置成比第二接触孔靠近弯曲区域的下侧。
第一触摸线部分的第一宽度可小于第二触摸线部分的第二宽度。
显示设备还可包括光阻挡图案和滤色器层,光阻挡图案在触摸构件上与弯曲区域的上侧重叠,其中,光阻挡图案可与第二触摸导电层直接接触。
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基板具有有源区和位于有源区周围的非有源区,非有源区包括弯曲区域;以及触摸构件,设置在显示构件上并具有主触摸区,其中,触摸构件包括设置在主触摸区中的触摸电极和连接至触摸电极的触摸线,主触摸区对应于有源区并且触摸线的一部分对应于非有源区,触摸线包括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上侧上的第一触摸线部分和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下侧上的第二触摸线部分,并且第一触摸线部分的第一宽度小于第二触摸线部分的第二宽度。
触摸构件可包括设置在显示构件上的第一触摸绝缘层、设置在第一触摸绝缘层上的第一触摸导电层、设置在第一触摸导电层上的第二触摸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上的第二触摸导电层,其中,第一触摸线部分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和电连接至第一触摸导电层的第二触摸导电层,以及第二触摸线部分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
第一触摸导电层可包括设置在弯曲区域的上侧上并形成第一触摸线部分的(1-1)触摸连接电极和形成第二触摸线部分的(1-2)触摸连接电极,第二触摸导电层可包括形成第一触摸线部分的(2-1)触摸连接电极,并且(1-1)触摸连接电极和(2-1)触摸连接电极可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并通过第一接触孔彼此电连接。
触摸线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触摸线部分与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三触摸线部分,第三触摸线部分包括源极连接电极,源极连接电极设置在弯曲区域中并通过第二接触孔电连接至(2-1)触摸连接电极,其中,第三触摸线部分的第三宽度可大于第一触摸线部分的第一宽度。
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两者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用于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并入本说明书中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构思。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弯曲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主区域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构件和触摸构件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6示出了分别沿图5的线IV-IV’和线V-V’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区FF1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沿图7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布置在主区域、弯曲区域和附属区域中的信号线的布局的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9的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9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9的线X-X’截取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9的线XI-XI’截取的剖视图。
图15和图16是示出用于形成弯曲保护层的处理步骤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置在主区域、弯曲区域和附属区域中的信号线的布局的视图。
图18是沿图17的线XV-XV’截取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置在主区域、弯曲区域和附属区域中的信号线的布局的视图。
图20是沿图19的线XX-XX’截取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构件和触摸构件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23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4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5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6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的彻底理解。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为可互换的词,它们是采用本文中公开的发明构思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设备或方法的非限制性示例。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利用一个或多个等同布置实践。在其它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地模糊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以框图形式示出了众所周知的结构和设备。另外,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是不同的,但不必是排它的。例如,在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定形状、配置和特征可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或实施。
除非另作说明,否则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将被理解为提供本发明构思可在实践中实施的一些方式的不同细节的示例性特征。因此,除非另作说明,否则在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组件、模块、层、膜、面板、区域和/或方面等(下文中,分别地或统一地称作为“元件”)可另外的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
在附图中使用的交叉影线和/或阴影通常被提供来阐明相邻元件之间的边界。因此,除非有规定,否则交叉影线或阴影的存在或缺失均不传达或指示对特定材料、材料性质、尺寸、比例、所示出的元件之间的共性和/或元件的任何其它特征、属性、性质等的任何偏好或要求。另外,在附图中,出于清楚和/或描述性目的,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当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不同地实施时,可以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特定的过程顺序。例如,两个连续描述的过程可基本上被同时执行,或者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执行。此外,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当元件或层被称作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该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该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然而,当元件或层被称作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为此,术语“连接”可指在具有或不具有居间的元件情况下的物理、电气和/或流体连接。另外,DR1-轴和DR2-轴并不限于直角坐标系的轴(诸如,x轴、y轴和z轴),并且可以以更宽泛的含义进行解释。例如,DR1-轴和DR2-轴可彼此垂直,或者可表示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出于本公开的目的,“X、Y和Z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从由X、Y和Z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可被解释为仅X、仅Y、仅Z,或者X、Y和Z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诸如,例如XYZ、XYY、YZ和ZZ。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尽管本文中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类型的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区分开。因此,在不背离本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可称作为第二元件。
出于描述的目的,本文中可使用诸如“在……下”、“在……下方”、“在……之下”、“下”、“在……上方”、“上”、“在……之上”、“较高的”、“侧”(例如,如“侧壁”中)等空间相对术语,并由此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些)元件的关系。除了图中描述的定向之外,空间相对术语旨在涵盖装置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的不同定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时,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的元件将随之被定向为“在”该其它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性术语“在……下方”可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定向。此外,装置可被另外定向(例如,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它定向),并且因此,应相应地解释本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语。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是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不旨在进行限制。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a)”、“一(an)”和“所述/该(the)”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comprises)”、“包括有(comprising)”、“包括(includes)”和/或“包括有(including)”时,指定所阐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的存在或添加。还应注意的是,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基本上”、“约”和其它类似术语用作近似的术语而非程度的术语,并且因此用于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测量的值、计算的值和/或提供的值的固有偏差留有余量。
在本文中,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实施方式和/或中间结构的示意图的剖面图和/或分解图来描述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因此,将预料到由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图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本文中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必然地被解释为限于所示出的区域的具体形状,而是将包括由例如制造引起的形状的偏差。以这种方式,图中示出的区域本质上可以是示意性的,并且这些区域的形状可以不反映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因此不一定旨在进行限制。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诸如在常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进行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地如此限定。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布局的平面图。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R1可与第二方向DR2相交。在图1的平面图中,第一方向DR1被限定为竖直方向,以及第二方向DR2被限定为水平方向。下文中,当从顶部观察时,第一方向DR1上的上箭头指示上侧,第一方向DR1上的下箭头指示下侧,第二方向DR2上的右箭头指示右侧,以及第二方向DR2上的左箭头指示左侧。然而,应注意,本文中所描述的方向是相对术语,并且因此,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所描述的方向。
参照图1至图3,显示设备1可指提供显示屏幕的任何电子设备。显示设备1可包括用于提供显示屏幕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电子手表、智能手表、手表电话、移动通信终端、电子笔记本、电子书、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导航设备、游戏控制台和数码相机以及电视机、膝上型计算机、监视器、电子广告牌、物联网设备等。
显示设备1包括有源区AAR和非有源区NAR。在显示设备1中,显示区可被限定为显示图像的区,非显示区可被限定为不显示图像的区,以及触摸区可被限定为感测触摸输入的区。显示区和触摸区可包括在有源区AAR中。显示区和触摸区可彼此重叠。更具体地,在有源区AAR中,显示图像并且还感测触摸输入。有源区AAR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或具有圆化拐角的矩形。在图1中,有源区AAR示出为具有圆化拐角的矩形,并且该矩形的在第一方向DR1上的边长于在第二方向DR2上的边。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源区AAR可具有多种形状,诸如矩形形状、正方形形状、其它多边形形状、圆形形状和椭圆形形状,其中,该矩形形状的在第二方向DR2上的边长于在第一方向DR1上的边。
非有源区NAR设置在有源区AAR周围。非有源区NAR可以是边框区。非有源区NAR可围绕有源区AAR的每一侧(例如,附图中的四侧)。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非有源区NAR可以不设置在有源区AAR的上侧附近或者其左侧或右侧附近。
在非有源区NAR中,可设置有用于向有源区AAR(显示区或触摸区)或驱动电路施加信号的信号线。非有源区NAR可不包括显示区或触摸区。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非有源区NAR可包括触摸区的一部分,并且诸如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构件可设置在触摸区的该部分中。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源区AAR可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完全重叠,并且非有源区NAR可与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完全重叠。
显示设备1包括用于提供显示屏幕的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可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微米LED显示面板、纳米LED显示面板、量子点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场发射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电润湿显示面板等。下文中,将参考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来描述显示面板10,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可包括任何其它类型的显示面板。
显示设备1还可包括用于感测触摸输入的触摸构件。触摸构件可设置为与显示面板10分离以附接在显示面板10上的面板或膜,或者可以以显示面板10内部的触摸层的形式提供。下文中,尽管将触摸构件描述为设置在显示面板10内部以包括在显示面板10中,但是应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此。
显示面板10可包括柔性基板,该柔性基板包括诸如聚酰亚胺的柔性聚合物材料。因此,显示面板10可以是弯折的、弯曲的、折叠的或卷曲的。
显示面板10可包括弯曲区域BR。显示面板10可被划分成位于弯曲区域BR的一侧上的主区域MR和位于弯曲区域BR的另一侧上的附属区域SR。显示设备1的非有源区NAR可包括弯曲区域BR。非有源区NAR可在图1的第一方向DR1上被划分成在弯曲区域BR的上侧上的上部区和在弯曲区域BR的下侧上的下部区。在弯曲区域BR的上侧上的上部区可位于主区域MR中,而在弯曲区域BR的下侧上的下部区可位于附属区域SR中,这将在后面更详细地描述。
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位于主区域MR中。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主区域MR中的显示区的边缘部分、整个弯曲区域BR和整个附属区域SR可以是非显示区。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弯曲区域BR和/或附属区域SR还可包括显示区。
当从顶部观察时,主区域MR可具有与显示设备1的外观大体上相似的形状。主区域MR可以是位于一个平面中的平坦区域。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主区域MR的除了连接至弯曲区域BR的边缘(侧)之外的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可弯曲以形成弯折表面,或者可以以直角弯曲。
当主区域MR的除了连接至弯曲区域BR的边缘(侧)之外的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弯折或弯曲时,显示区也可设置在该边缘处。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弯折或弯曲边缘可以是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或者是可以设置在一起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弯曲区域BR在第一方向DR1上连接至主区域MR的一侧。例如,弯曲区域BR可连接至主区域MR的下部的较短边。弯曲区域BR的宽度可小于主区域MR的宽度(较短边的宽度)。主区域MR与弯曲区域BR交汇的部分可切割成L形状。
在弯曲区域BR中,显示面板10可在厚度方向上(例如,在远离显示表面的方向上)以曲率向下弯曲。弯曲区域BR可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于不同区段,弯曲区域BR可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由于显示面板10在弯曲区域BR处弯曲,所以显示面板10的表面可反转。具体地,显示面板10的面向上的表面可被弯曲,使得其在弯曲区域BR处面向外,并且然后面向下。
附属区域SR从弯曲区域BR延伸。在显示设备1已被弯曲之后,附属区域SR可在基本上平行于主区域MR的方向上延伸。附属区域SR可在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上与主区域MR重叠。附属区域SR的宽度(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宽度)可等于弯曲区域BR的宽度,但不限于此。
如图1的平面图中所示,附属区域SR可包括第一焊盘区PA1和第二焊盘区PA2,第二焊盘区PA2定位成比第一焊盘区PA1远离弯曲区域BR。附属区域SR的第一焊盘区PA1中可设置有驱动芯片70。驱动芯片70可包括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0的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可包括用于显示器的集成电路和/或用于触摸单元的集成电路。用于显示器的集成电路和用于触摸单元的集成电路可设置为单独的芯片或者可集成到单个芯片中。
显示面板10的附属区域SR的第二焊盘区PA2中可设置有多个显示信号线焊盘和多个触摸信号线焊盘。驱动板90可连接至显示面板10的附属区域SR的第二焊盘区PA2。驱动板90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膜。
参照图3,显示面板10可包括显示构件20、触摸构件30、偏振构件40和弯曲保护层(BPL)50。显示构件20可横跨主区域MR、弯曲区域BR和附属区域SR设置。如图3的放大图中所示,显示构件20包括基板单元101(参见图4)、设置在基板单元101上的电路层(即,包括薄膜晶体管TR(参见图4)的像素电路所处的层)、设置在电路层上的发光层122(参见图4)和设置在发光层122上的封装层116(参见图4)。显示面板10还可包括设置在发光层122之下的第一电极121和设置在发光层122上的第二电极123(参见图4)。第一电极121、发光层122和第二电极123可形成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设置在像素中的每个中。
当从顶部观察时,显示构件20的形状可与以上描述的显示面板10的形状基本上相同。更具体地,当从顶部观察时,显示构件20可具有与具有主区域MR、弯曲区域BR和附属区域SR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
触摸构件30可设置在显示构件20上。触摸构件30可横跨主区域MR、弯曲区域BR和附属区域SR设置。触摸构件30可直接形成在显示构件20上。如稍后将描述的,触摸构件30可包括第一触摸绝缘层、设置在第一触摸绝缘层上的第一触摸导电层、设置在第一触摸导电层上的第二触摸绝缘层以及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上的第二触摸导电层。
第二触摸导电层可以是触摸构件30的顶层。触摸构件30的第二触摸导电层和第二触摸绝缘层可暴露于外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二触摸导电层设置在触摸构件30的顶部处并去除覆盖第二触摸导电层的保护层(诸如有机层),可减小显示设备1的厚度。
然而,由于第二触摸导电层被暴露,因此外部空气或湿气可渗透到第二触摸导电层中,这可能导致第二触摸导电层的腐蚀。因此,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中,偏振构件40设置在主区域MR中并且弯曲保护层50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以覆盖第二触摸导电层以进行保护。在被弯曲保护层50暴露的附属区域SR中,可不设置第二触摸导电层,并且第二触摸绝缘层可位于顶部处。因此,可防止第一触摸导电层因暴露于外部而被腐蚀。偏振构件40和弯曲保护层50可设置在触摸构件30上。
当从顶部观察时,触摸构件30的形状可与显示构件20的形状基本上相同。具体地,当从顶部观察时,触摸构件30可具有与具有主区域MR、弯曲区域BR和附属区域SR的形状基本上相同的形状。
如图3中所示,偏振构件40可在厚度方向上与主区域MR大致重叠,并且可不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弯曲保护层50可与弯曲区域BR完全重叠,并且可扩展到主区域MR和附属区域SR的与弯曲区域BR相邻的部分。偏振构件40的侧表面可与弯曲保护层50的侧表面接触。具体地,在偏振构件40的侧表面与弯曲保护层50的侧表面之间没有形成间隔。弯曲保护层50的侧表面与偏振构件40的侧表面之间的边界可位于主区域MR中。
返回参照图1,当从顶部观察时,偏振构件40的形状可与触摸构件30的位于以上描述的主区域MR中的部分的形状基本上相同。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从顶部观察时,偏振构件40可小于触摸构件30,使得触摸构件30的位于主区域MR中的部分的边缘的一部分可被暴露。
当从顶部观察时,弯曲保护层50的形状可与触摸构件30的落在以上描述的弯曲区域BR内的部分的形状基本上相同。当从顶部观察时,弯曲保护层50的形状可大致为矩形。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从顶部观察时,弯曲保护层50可小于触摸构件30。更具体地,弯曲保护层50的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宽度可小于触摸构件30的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宽度。
图4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主区域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构件和触摸构件的布局的平面图。图6示出了分别沿图5的线IV-IV’和线V-V’截取的剖视图。图7是图5的区FF1的放大平面图。图8是沿图7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布置在主区域、弯曲区域和附属区域中的信号线的布局的视图。图10是沿图9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9的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9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9的线X-X’截取的剖视图。图14是沿图9的线XI-X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4至图14,基板单元101可包括第一支承基板102、设置在第一支承基板102上方的第二支承基板103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承基板102与第二支承基板103之间的阻挡层104。第一支承基板102和第二支承基板103可以是如上所述的柔性基板。例如,第一支承基板102和第二支承基板103中的每个可以是塑料基板或包括聚合物有机物质的膜基板。例如,第一支承基板102和第二支承基板103可包括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砜、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三乙酸纤维素和乙酸丙酸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基板单元101可包括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
阻挡层104可设置在第一支承基板102与第二支承基板103之间以将它们联接在一起,并且可使包括有机材料的第一支承基板102和第二支承基板103平坦。阻挡层104可由无机材料制成。
基板单元101上设置有缓冲层111。缓冲层111可设置在第二支承基板103上。缓冲层111使基板单元101的表面平滑,并防止湿气或外部空气的渗透。缓冲层111可以是无机层。缓冲层111可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
在缓冲层111上,设置有多个薄膜晶体管TR。多个薄膜晶体管TR可以是驱动薄膜晶体管。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TR可设置在像素中的每个中。薄膜晶体管TR中的每个可包括半导体层CH、栅电极GE、源电极SE和漏电极DE。
更具体地,半导体层CH设置在缓冲层111上。半导体层CH可包括非晶硅、多晶硅和有机半导体。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半导体层CH可以是氧化物半导体。半导体层CH可包括沟道区域以及分别设置在沟道区域的侧上并掺杂有杂质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
半导体层CH上设置有栅极绝缘层112。栅极绝缘层112可以是无机层。栅极绝缘层112可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
栅极绝缘层112上可设置有第一导电层DCL1。第一导电层DCL1可包括栅电极GE。第一导电层DCL1还可包括多个扫描线。栅电极GE可连接至多个扫描线中的一个。
第一导电层DCL1可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导电层DCL1可包括钼(Mo)、铝(Al)、铜(Cu)和钛(Ti)。第一导电层DCL1可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
第一导电层DCL1上设置有层间介电层113。层间介电层113可以是无机层。层间介电层113可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
层间介电层113上可设置有第二导电层DCL2。第二导电层DCL2可包括源电极SE、漏电极DE和源极连接电极SCE。第二导电层DCL2还可包括高电平电压线、低电平电压线和多个数据线,但不限于此。
源电极SE和漏电极DE可通过穿过层间介电层113和栅极绝缘层112形成的接触孔分别电连接至半导体层CH的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
源极连接电极SCE可电连接至每个像素的薄膜晶体管。源极连接电极SCE可通过接触孔电连接至触摸构件30。第二导电层DCL2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二导电层DCL2可包括铝(Al)、铜(Cu)、钛(Ti)和钼(Mo)。
显示设备1还可包括设置在基板单元101上的存储电容器和开关薄膜晶体管。
保护层114设置在第二导电层DCL2和层间介电层113之上。保护层114设置为覆盖包括薄膜晶体管TR的像素电路。保护层114可以是平坦化层。平坦化层可包括诸如丙烯酸和聚酰亚胺的材料。
保护层114上可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121。第一电极121可以是各自设置在相应像素中的像素电极。另外,第一电极121中的每个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电极。
第一电极121可通过穿过保护层114的通孔电连接至设置在基板单元101上的漏电极DE,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第一电极121可通过穿过保护层114的通孔电连接至设置在基板单元101上的源电极SE。
第一电极121可包括具有高功函数的材料。例如,第一电极121可包括具有相对高的功函数并且是透明的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等。当有机发光显示设备是顶部发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时,除了以上列出的导电材料之外,第一电极121还可包括反射材料,诸如银(Ag)、镁(Mg)、铝(Al)、铂(Pt)、铅(Pb)、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锂(Li)、钙(Ca)或它们的组合。因此,第一电极121可具有包括以上列出的导电材料和反射材料的单层结构,或者可具有其中单个层彼此堆叠的多层结构。
第一电极121之上设置有堤层115。堤层115包括开口,每个开口暴露相应的第一电极121的至少一部分。堤层115可包括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堤层115可包括诸如光刻胶、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硅化合物和聚丙烯酸树脂的材料。
发光层122设置在被堤层115暴露的第一电极121上。由于发光层122包括有机材料,因此在下文中,发光层122也可称为有机发光层122。有机发光层122可以是发射特定颜色的光的有色发光层。例如,有机发光层122可包括用于发射红光的红色发光层122_1、用于发射绿光的绿色发光层122_2和用于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层122_3。有色发光层可分别设置在像素中。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图4中所示的那样不同,有机发光层122可形成为单件。具体地,单个有机发光层122可由像素共享。有机发光层122可包括发射特定颜色的光的有色发光层。例如,有机发光层122可以是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层。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发光层122上方可进一步设置有波长转换图案,用于转换从有机发光层122发射的光的颜色。
有机发光层122上可设置有第二电极123。第二电极123可以是横跨像素延伸的公共电极。另外,第二电极123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阴电极。
第二电极123可由具有低功函数的材料制成。第二电极123可包括Li、Ca、LiF/Ca、LiF/Al、Al、Mg、Ag、Pt、Pd、Ni、Au、Nd、Ir、Cr、BaF、Ba或者它们的化合物或混合物,例如Ag和Mg的混合物。第二电极123还可包括辅助电极。辅助电极可包括通过沉积以上描述的材料形成的层以及通过在该层上沉积诸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和氧化铟锡锌(ITZO)的透明金属氧化物形成的其它层。
当显示设备1是顶部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时,可形成具有小功函数的薄导电层作为第二电极123,并且可在其上形成透明导电层,例如氧化铟锡(ITO)层、氧化铟锌(IZO)层、氧化锌(ZnO)层和氧化铟(In2O3)层。
如上所述,第一电极121、有机发光层122和第二电极123可形成发光元件。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第一电极121与有机发光层122之间可设置有空穴注入层和/或空穴传输层,并且有机发光层122与第二电极123之间可设置有电子传输层和/或电子注入层。
第二电极123上设置有封装层116。封装层116包括至少一个无机层和至少一个有机层。至少一个无机层和至少一个有机层可彼此堆叠。例如,封装层116可由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116a、有机封装层116b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6c的多个层制成,这些层彼此顺序地堆叠,如图6中所示。第一无机封装层116a和第二无机封装层116c可包括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和氮氧化硅(SiONx)中的至少一种。有机封装层116b可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和聚氨酯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触摸构件30设置在封装层116上。触摸构件30可与封装层116的第二无机封装层116c的上表面直接接触。
触摸构件30包括触摸感测区TSA和设置在触摸感测区TSA周围的非感测区NSA。如稍后将更详细描述的,触摸感测区TSA中可设置有感测电极和连接感测电极的触摸桥电极,并且非感测区NSA中可设置有连接至感测电极的多个信号线。
触摸构件30可包括第一触摸绝缘层310、设置在第一触摸绝缘层310上的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设置在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上的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以及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上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
第一触摸绝缘层310可设置在第二无机封装层116c上。第一触摸绝缘层310可直接设置在第二无机封装层116c上。第一触摸绝缘层310可使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与显示构件20的多个导电层绝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摸绝缘层310可包括无机绝缘材料。无机绝缘材料可包括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和氮氧化硅(SiONx)中的至少一种。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摸绝缘层310可包括有机材料。有机材料可包括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树脂、硅氧烷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和二萘嵌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可设置在第一触摸绝缘层310上。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可包括电连接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中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的第二触摸桥电极CP2。第二触摸桥电极CP2可彼此间隔开。彼此间隔开的第二触摸桥电极CP2可部分地暴露第一触摸绝缘层310的上表面。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第二触摸桥电极CP2可与黑矩阵和堤层115重叠。因此,可对用户隐藏电极。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还可包括设置在主区域MR中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设置在附属区域SR中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
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设置在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上。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与第一触摸绝缘层310的暴露的上表面直接接触。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使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与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绝缘。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由无机绝缘材料制成。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包括可形成以上描述的第一触摸绝缘层310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可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上。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可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和多个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并且还可包括用于电连接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中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的第一触摸桥电极CP1。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还可包括设置在主区域MR中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和设置在附属区域SR中的(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
多个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可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并且可布置在第一方向DR1上。多个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可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并且可布置在第二方向DR2上。
多个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中的每个可包括具有网格形状的多个第一感测线SPL1。由多个第一感测线SPL1限定的区域可分别与设置在像素中的有机发光层122_1至122_3重叠。
多个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中的每个可包括具有网格形状的多个第二感测线SPL2。同样地,由多个第二感测线SPL2限定的区域可分别与设置在像素中的有机发光层122_1至122_3重叠。由多个第一感测线SPL1限定的区域以及由多个第二感测线SPL2限定的区域可具有例如菱形形状。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菱形形状不仅涵盖大致的菱形形状,而且还涵盖具有近似菱形形状的简单几何形状,这取决于不同的处理条件和感测线的布置。
第一感测线SPL1与第二感测线SPL2电绝缘。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感测线SPL1可设置在与多个第二感测线SPL2相同的层上。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第一触摸桥电极CP1和多个第二触摸桥电极CP2设置在不同的层中,并且因此彼此电绝缘。
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第一触摸桥电极CP1和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和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可与黑矩阵和堤层115重叠。因此,可对用户隐藏电极。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上描述的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电极可设置在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中,并且反之,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电极可设置在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中。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可包括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和第一触摸桥电极CP1,以及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可包括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和第二触摸桥电极CP2。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可包括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和第二触摸桥电极CP2,以及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可包括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和第一触摸桥电极CP1。
下文中,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将被描述为包括电连接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中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的第二触摸桥电极CP2,并且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将被描述为包括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和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以及电连接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中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的第一触摸桥电极CP1。
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和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中的每个可包括导电材料。导电材料可包括诸如银(Ag)、铝(Al)、铬(Cr)和镍(Ni)的低电阻金属,或者诸如银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的导电纳米材料。
(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可在厚度方向上与(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重叠。(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通过第二接触孔CNT2电连接至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并且(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可在厚度方向上与(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重叠。(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通过第三接触孔CNT3电连接至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
偏振构件40可设置在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和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上。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偏振构件40可以是偏振膜。偏振构件40可包括偏振层430和设置在偏振层430上的偏振粘合层410。偏振粘合层410可包括聚合物材料,该聚合物材料分类为硅酮聚合物、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具有硅酮-氨基甲酸酯混合结构的SU聚合物、丙烯酸聚合物、异氰酸酯聚合物、聚乙烯醇聚合物、明胶聚合物、乙烯基聚合物、胶乳聚合物、聚酯聚合物、基于水的聚酯聚合物等。
偏振粘合层410可与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以及由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暴露的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的上表面接触。如上所述,外部空气或湿气可渗透到暴露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中,这可能导致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腐蚀。因此,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中,偏振构件40设置在主区域MR中,并且偏振构件40的偏振粘合层410与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直接接触以进行保护。因此,可防止由于外部空气或湿气的渗透而导致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腐蚀。
参照图5,触摸构件30还可包括第二信号线SL2和第三信号线SL3,第二信号线SL2和第三信号线SL3连接至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和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并穿过第一焊盘区PA1和第二焊盘区PA2。显示构件20可包括第一信号线SL1,第一信号线SL1连接至显示区中的像素中的每个并穿过第一焊盘区PA1和第二焊盘区PA2。
如图5中所示,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触摸构件30中,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4可连接至设置在右侧上的第四信号线SL4,以连接至焊盘区PA1和PA2。第一感测电极IE1_5至IE1_8可连接至设置在左侧上的第三信号线SL3,以连接至焊盘区PA1和PA2。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可连接至设置在下侧上的第二信号线SL2,以连接至焊盘区PA1和PA2。
第一信号线SL1至第三信号线SL3中的每个可横跨主区域MR、弯曲区域BR和附属区域SR延伸。
参照图9,第二信号线SL2可包括设置在主区域MR中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以及设置在附属区域SR中的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可连接至以上描述的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并且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连接至触摸焊盘。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可设置在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与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之间,并且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可设置在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与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之间。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彼此连接为单件。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的堆叠的触摸导电层的数量可不同于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的堆叠的触摸导电层的数量。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中所包括的触摸导电层的数量可大于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中所包括的触摸导电层的数量。
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设置在(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上。(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通过第一接触孔CNT1彼此电连接。由于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的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通过第一接触孔CNT1彼此电连接,因此可降低线电阻。
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可包括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可不包括源极连接电极SCE,但可包括第一导电层DCL1的栅极连接电极。在以下描述中,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将被描述为包括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可以是包括在触摸构件30(参见图3)中的元件。具体地,尽管形成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或栅极连接电极设置在与显示构件20(参见图3)的第二导电层DCL2相同或与第一导电层DCL1相同的层上,但是源极连接电极SCE或栅极连接电极可被认为形成触摸构件30的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
源极连接电极SCE可通过第二接触孔CNT2电连接至(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第二接触孔CNT2可位于弯曲区域BR中。具体地,(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比(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进一步延伸至弯曲区域BR,以电连接至源极连接电极SCE。进一步延伸至弯曲区域BR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与(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的暴露的侧表面接触。
源极连接电极SCE可通过第三接触孔CNT3电连接至(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这将在后面更详细地描述。第三接触孔CNT3可位于弯曲区域BR中。
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和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如同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中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那样,(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与(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电接触,但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
如上所述,(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通过第三接触孔CNT3电连接至源极连接电极SCE。此外,(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通过第四接触孔CNT4电连接至(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因此,(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比(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进一步延伸至弯曲区域BR。进一步延伸至弯曲区域BR的(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可与(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的暴露的侧表面接触。第四接触孔CNT4可位于附属区域SR中,并且因此,可定位成比第三接触孔CNT3远离弯曲区域BR。
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包括以上描述的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具体地,(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可横跨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设置。尽管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连接至触摸构件30的焊盘,但是接触线可进一步设置在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与触摸构件30的焊盘之间的不同层上,以连接至触摸构件30的焊盘。
参照图9和图10,如上所述,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可包括彼此重叠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可包括源极连接电极SCE,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可包括彼此重叠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并且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包括(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
参照图9,第三信号线SL3可包括设置在主区域MR中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第二信号线部分SL32以及设置在附属区域SR中的第三信号线部分SL33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可连接至以上描述的第一感测电极IE1_5至IE1_8,以及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可连接至触摸焊盘。第二信号线部分SL32可设置在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与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之间,以及第三信号线部分SL33可设置在第二信号线部分SL32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之间。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彼此连接为单件。第三信号线SL3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可分别与第二信号线SL2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相关联。相应地,第三信号线SL3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可分别与第二信号线SL2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基本上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重复描述。
返回参照图5和图6,位于图5中的有源区AAR的左侧和右侧上的第三信号线SL3和第四信号线SL4可具有其中堆叠有(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堆叠结构。更具体地,多个(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可设置在第一触摸绝缘层310上,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设置在多个(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上,以及多个(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可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上。
参照图7,如上所述,多个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的多个第二感测线SPL2可通过第二触摸桥电极CP2电连接,以及多个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的多个第一感测线SPL1可通过第一触摸桥电极CP1电连接。
参照图8,第二感测线SPL2可通过穿透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的接触孔CNT电连接至设置在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与第一触摸绝缘层310之间的第二触摸桥电极CP2。
偏振构件40的偏振层430的一个侧表面和偏振粘合层410的一个侧表面可在厚度方向上对齐。偏振构件40可基本上覆盖并保护(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上表面。偏振构件40可暴露(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显示构件20的无机层可不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具体地,显示构件20的缓冲层111、栅极绝缘层112和层间介电层113可包括形成在弯曲区域BR中的开口,通过该开口暴露基板单元101的上表面。通孔层VIA可设置在基板单元101的弯曲区域BR中。通孔层VIA可包括有机绝缘材料。通孔层VIA可包括可形成如上所述的保护层114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通孔层VIA可与缓冲层111、栅极绝缘层112等的暴露的侧表面接触。
以上描述的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可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通孔层VIA上。源极连接电极SCE可位于弯曲区域BR中。源极连接电极SCE可分别通过弯曲区域BR中的第二接触孔CNT2和第三接触孔CNT3电连接至(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第二接触孔CNT2和第三接触孔CNT3可穿透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之下的封装层116、堤层115和保护层114,并且可电连接至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
弯曲保护层50可设置在显示构件20的缓冲层111、栅极绝缘层112和层间介电层113的形成在弯曲区域BR中的上述开口中。弯曲保护层50可覆盖显示面板10的弯曲区域BR以保护基板单元101,并且还可在显示设备1弯曲时减轻弯曲应力。
弯曲保护层50可与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暴露的侧表面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的暴露的侧表面直接接触。弯曲保护层50还可设置在(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暴露的上表面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的暴露的上表面上,以保护(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以及(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不受外部空气或湿气的影响。弯曲保护层50可与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重叠的第二触摸绝缘层330接触,但不限于此。
附属区域SR可包括其中设置有弯曲保护层50的第一附属区域SRa以及其中没有设置弯曲保护层50并且暴露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的上表面的第二附属区域SRb。在第一附属区域SRa中,(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的上表面可由弯曲保护层50覆盖。
弯曲保护层50可包括有机绝缘材料。有机绝缘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有机树脂。
此外,如上所述,偏振构件40的侧表面可与弯曲保护层50的侧表面接触。更具体地,在偏振构件40的侧表面与弯曲保护层50的侧表面之间没有形成间隔。
在主区域MR中,偏振构件40设置在触摸构件30上,并且因此,暴露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由偏振构件40覆盖。然而,在附属区域SR中,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可暴露于外部,并且因此,暴露于外部空气或湿气。因此,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触摸构件30中,与主区域MR中不同,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形成在附属区域SR中,诸如形成在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例如,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中,从而防止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暴露。在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中,尽管为了连接源极连接电极SCE和(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而将(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设置在(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上方,但是如上所述,为覆盖并保护(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而将弯曲保护层50完全设置在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上方。因此,可防止(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暴露于外部空气或湿气。
如上所述,虽然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可包括彼此电连接的两个导电层,但是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包括单个导电层并朝触摸构件30的焊盘延伸。以这种方式,在电阻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通常,电阻与面积成反比。因此,由于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的面积小于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的面积,电阻可能增大。因此,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触摸构件30中,由于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的宽度不同于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的宽度,所以可抑制可能由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的面积引起的电阻的增大。更具体地,返回参照图9,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可具有第一宽度W1,并且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具有第四宽度W4。第四宽度W4可大于第一宽度W1。虽然位于触摸感测区TSA的左侧和右侧处的非感测区NSA应具有小宽度的信号线部分以减小边框宽度,但是位于触摸感测区TSA的下侧上的非感测区NSA可具有相对大的面积,并且因此,可容易地确保用于信号线部分的空间。因此,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可形成为具有比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的宽度大的宽度。
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可具有第二宽度W2,并且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可具有第三宽度W3。第二宽度W2和第三宽度W3可大于第一宽度W1并等于第四宽度W4,但不限于此。
参照图11,偏振构件40的偏振粘合层410可覆盖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上表面及侧表面。例如,偏振粘合层410可与(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触。
参照图12,保护层114可覆盖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例如,保护层114可与源极连接电极SCE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触。
参照图13,弯曲保护层50可覆盖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的(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例如,弯曲保护层50可与(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触。
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设置在触摸构件30的顶部处并去除覆盖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保护层(诸如,有机层),可减小显示设备1的厚度。
此外,如上所述,外部空气或湿气可能渗透到暴露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中,从而导致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腐蚀。因此,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中,偏振构件40设置在主区域MR中并且弯曲保护层50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从而可覆盖并保护暴露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此外,在其中未设置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第二附属区域SRb中,第二触摸绝缘层330覆盖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以进行保护。以这种方式,可防止触摸构件30的暴露的导电层因外部空气或湿气的渗透而腐蚀。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偏振构件40与弯曲保护层50之间可不形成间隔,以便覆盖并保护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因此,可通过在附接偏振构件40之后将弯曲保护层50的构成材料沉积到达偏振构件4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来形成弯曲保护层50。这将参照图15和图16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5和图16是示出用于形成弯曲保护层的处理步骤的剖视图。
参照图15,在附接偏振构件40之后,在弯曲区域BR、主区域MR的一部分以及附属区域SR的一部分中形成有机材料层50a。有机材料层50a可通过狭缝涂布、旋转涂布等形成。有机材料层50a可接触偏振构件40的偏振粘合层410的侧表面、偏振层430的侧表面以及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的上表面和侧表面等。在将有机材料层50a施加到偏振构件40的侧表面的过程期间,也可能将用于形成弯曲保护层50的有机材料50b的一部分施加在偏振构件40上。
参照图16,剥离并移除偏振构件40的离型膜450。以这种方式,设置在偏振构件40上的有机材料50b被一起移除,并且因此,弯曲保护层50及其构成材料可不保留在偏振构件40的上表面上。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弯曲保护层50形成为与偏振构件40的整个侧表面接触,所以在弯曲保护层50与偏振构件40之间可不形成间隔。因此,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不暴露于外部空气或湿气,并且因此,可防止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腐蚀。
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在以下描述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由相同或相似的参考标记表示,并且因此,将省略或简要描述对其的重复描述。
图17是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置在主区域、弯曲区域和附属区域中的信号线的布局的视图。图18是沿图17中所示的线XV-XV’截取的剖视图。
除了(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通过第二接触孔CNT2_1直接电连接至源极连接电极SCE_1并且(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1通过第三接触孔CNT3_1直接电连接至源极连接电极SCE_1之外,根据图17和图18中示出的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1与以上描述的显示面板10基本上相同。
更具体地,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_1可包括彼此重叠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_1可包括源极连接电极SCE_1,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_1可包括(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1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1,以及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1可包括(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1。与图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类似,第三信号线SL3可包括设置在主区域MR中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_1、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第二信号线部分SL32_1以及设置在附属区域SR中的第三信号线部分SL33_1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_1。此外,第三信号线SL3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_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_1可分别与第二信号线SL2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_1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1基本上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重复描述。
偏振构件40的偏振层430的一个侧表面和偏振粘合层410的一个侧表面可在厚度方向上对齐。偏振构件40可基本上覆盖并保护(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的上表面。偏振构件40可暴露(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以上描述的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_1可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通孔层VIA上。源极连接电极SCE_1可位于弯曲区域BR中。源极连接电极SCE_1可分别通过弯曲区域BR中的第二接触孔CNT2_1和第三接触孔CNT3_1电连接至(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和(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1。第二接触孔CNT2_1和第三接触孔CNT3_1可穿透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之下的封装层116、堤层115和保护层114,并且可电连接至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_1。
弯曲保护层50可与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的暴露的侧表面直接接触。此外,弯曲保护层50也可设置在(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的暴露的上表面上,以保护(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不受外部空气或湿气的影响。弯曲保护层50可与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1重叠的第二触摸绝缘层330接触,但不限于此。此外,弯曲保护层50还可覆盖相对于(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进一步延伸至弯曲区域BR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的侧表面和上表面。弯曲保护层50可与相对于(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1进一步延伸至弯曲区域BR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的侧表面和上表面直接接触。
在主区域MR中,偏振构件40设置在触摸构件30上,并且因此,暴露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由偏振构件40覆盖。然而,在附属区域SR中,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可暴露于外部,并且因此,暴露于外部空气或湿气。因此,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触摸构件30中,与主区域MR中不同,在附属区域SR中,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覆盖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_1(例如,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1),从而防止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被暴露。
图19是示出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布置在主区域、弯曲区域和附属区域中的信号线的布局的视图。图20是沿图19的线XX-XX’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19和图20,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2中,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_2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2和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可设置在(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2上。(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2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可通过第一接触孔CNT1_2彼此电连接。
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_2可包括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_2。源极连接电极SCE_2可位于弯曲区域BR中。源极连接电极SCE_2可进一步朝弯曲区域BR的一侧和另一侧延伸,以设置在主区域MR的一部分和附属区域SR的一部分中。源极连接电极SCE_2可通过位于主区域MR中的第二接触孔CNT2_2电连接至(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
源极连接电极SCE_2可通过位于附属区域SR中的第三接触孔CNT3_2电连接至(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
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_2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2和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2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可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如同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_2中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2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那样,(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2与(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可电接触,但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
如在显示面板10中那样,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2可包括第一触摸导电层TCL1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2。
如上所述,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_2可包括彼此重叠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2和(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第二信号线部分SL22_2可包括源极连接电极SCE_2,第三信号线部分SL23_2可包括彼此重叠的(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2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以及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2可包括(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_2。与图9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类似,第三信号线SL3可包括设置在主区域MR中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_2、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第二信号线部分SL32_2以及设置在附属区域SR中的第三信号线部分SL33_2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_2。此外,第三信号线SL3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31_2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34_2可分别与第二信号线SL2的第一信号线部分SL21_2至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2基本上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重复描述。
偏振构件40的偏振层430的一个侧表面和偏振粘合层410的一个侧表面可在厚度方向上对齐。偏振构件40可基本上覆盖并保护(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的上表面。偏振构件40可暴露(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以上描述的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_2可设置在弯曲区域BR中的通孔层VIA上。第二接触孔CNT2_2和第三接触孔CNT3_2可穿透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之下的封装层116、堤层115和保护层114,并且可电连接至第二导电层DCL2的源极连接电极SCE_2。
弯曲保护层50可与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的暴露的侧表面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的暴露的侧表面直接接触。此外,弯曲保护层50也可设置在(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的暴露的上表面和(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的暴露的上表面上,以保护(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_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以及(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_2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不受外部空气或湿气的影响。弯曲保护层50可与和第四信号线部分SL24_2重叠的第二触摸绝缘层330接触,但不限于此。
图21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除了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及光阻挡图案BM代替偏振构件40设置在主区域MR中之外,根据图21中示出的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_13与以上描述的显示面板10基本上相同。
更具体地,光阻挡图案BM可设置在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上。主区域MR中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感测电极和触摸桥电极可与光阻挡图案BM接触。光阻挡图案BM可在厚度方向上与设置在其下方的堤层115重叠。光阻挡图案BM可以是黑矩阵,并且可包括光敏有机材料。
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可设置在像素中的每个中的光阻挡图案BM和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上。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可包括透射红光并阻挡绿光和蓝光的红色滤色器161_R、透射绿光并阻挡红光和蓝光的绿色滤色器161_G以及透射蓝光并阻挡红光和绿光的蓝色滤色器161_B。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可包括光敏有机材料。
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多个感测电极和触摸桥电极可如上所述那样彼此间隔开。由于感测电极和触摸桥电极彼此间隔开,所以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的上表面可被部分地暴露。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可与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的暴露的上表面接触。
有机平坦化层180可设置在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之上。如图21中所示,滤色器161_R、161_G和161_B可具有水平差异。有机平坦化层180可在水平差异之上提供平坦表面。有机平坦化层180可包括有机材料。
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_13与以上描述的显示面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主区域MR中去除了偏振构件40,但是在主区域MR中设置有光阻挡图案BM,从而可覆盖并保护在其下方暴露的第二触摸导电层TCL2的感测电极和触摸桥电极。
图22是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显示构件和触摸构件的布局的平面图。
参照图22,在根据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_14的触摸构件中,第一感测电极IE1_1至IE1_8可连接至右侧上的第三信号线SL3,以连接至焊盘区PA1和PA2。第二感测电极IE2_1至IE2_4可连接至下侧和上侧上的第二信号线SL2,以连接至焊盘区PA1和PA2。
图23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除了位于弯曲区域BR的上侧上的第一触摸线部分包括(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之外,根据图23中示出的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与以上描述的显示面板基本上相同。
更具体地,第一触摸绝缘层310上可设置有(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上可设置有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第二触摸绝缘层330的上表面可与偏振构件40接触。
图24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除了去除了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并且(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_1的上表面与偏振构件40接触之外,根据图24中示出的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与图23中示出的显示面板基本上相同。
图25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除了去除第一触摸线部分的(1-1)触摸连接电极TCE11并且第一触摸线部分仅包括(2-1)触摸连接电极TCE21之外,根据图25中示出的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与图10中示出的显示面板基本上相同。
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可与第一触摸绝缘层310接触。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去除第二触摸绝缘层33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触摸线部分可与第一触摸绝缘层310直接接触。
图26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除了去除了(1-2)触摸连接电极TCE12并且(2-2)触摸连接电极TCE22设置在第二附属区域SRb中的第二触摸绝缘层330上之外,根据图26中示出的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与图14中示出的显示面板基本上相同。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触摸构件可不沉积有上部有机层,并且因此,可减小包括触摸构件的显示设备的厚度。另外,形成在显示构件上的触摸构件可防止触摸构件的导电层在具有减小的厚度的显示设备中暴露。
尽管本文中已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是从该描述中,其它实施方式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构思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所附权利要求的更宽泛的范围以及如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各种明显的修改和等效布置。

Claims (21)

1.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基板具有有源区和位于所述有源区周围的非有源区,所述非有源区包括弯曲区域;以及
触摸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构件上并具有主触摸区,
其中,所述触摸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触摸区中的触摸电极和连接至所述触摸电极的触摸线,所述主触摸区对应于所述有源区,并且所述触摸线的一部分对应于所述非有源区,
其中,所述触摸线包括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的上侧上的第一触摸线部分和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的下侧上的第二触摸线部分,以及
其中,形成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的导电层的数量大于形成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的导电层的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触摸构件包括:
第一触摸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显示构件上;
第一触摸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绝缘层上;
第二触摸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上;以及
第二触摸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摸绝缘层上;
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和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的所述第二触摸导电层;以及
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包括:
(1-1)触摸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主触摸区中并形成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以及
(1-2)触摸连接电极,形成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
所述第二触摸导电层包括形成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的(2-1)触摸连接电极;以及
所述(1-1)触摸连接电极和所述(2-1)触摸连接电极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通过第一接触孔彼此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在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上侧上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上的偏振构件,
其中,所述偏振构件包括偏振层和设置在所述偏振层上并与所述(2-1)触摸连接电极直接接触的偏振粘合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触摸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与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三触摸线部分,
其中,所述第三触摸线部分包括源极连接电极,所述源极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并通过第二接触孔电连接至所述(2-1)触摸连接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接触孔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构件还包括:
缓冲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第一显示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
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导电层上;
第二显示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以及
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导电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
通孔层,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导电层与所述基板之间;以及
弯曲保护层,在所述弯曲区域中设置在所述保护层上;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导电层包括所述源极连接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触摸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触摸线部分与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四触摸线部分,
其中,所述第二触摸导电层还包括形成所述第四触摸线部分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1-2)触摸连接电极重叠的(2-2)触摸连接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2-2)触摸连接电极通过第三接触孔电连接至所述源极连接电极,并且通过第四接触孔电连接至所述(1-2)触摸连接电极;以及
所述第三接触孔设置成比所述第四接触孔靠近所述弯曲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弯曲保护层延伸至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上侧,并且与所述(2-1)触摸连接电极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三接触孔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以及所述第四接触孔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下侧上。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弯曲保护层的侧表面与所述偏振构件的侧表面直接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触摸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与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三触摸线部分;以及
所述第三触摸线部分包括源极连接电极,所述源极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并通过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的第二接触孔电连接至所述(1-1)触摸连接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1-2)触摸连接电极通过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的第三接触孔电连接至所述源极连接电极;以及
所述第三接触孔设置成比所述第二接触孔靠近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下侧。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的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的第二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光阻挡图案和滤色器层,所述光阻挡图案在所述触摸构件上与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上侧重叠,
其中,所述光阻挡图案与所述第二触摸导电层直接接触。
18.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发光元件,所述基板具有有源区和位于所述有源区周围的非有源区,所述非有源区包括弯曲区域;以及
触摸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构件上并具有主触摸区,
其中,所述触摸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主触摸区中的触摸电极和连接至所述触摸电极的触摸线,所述主触摸区对应于所述有源区,并且所述触摸线的一部分对应于所述非有源区,
其中,所述触摸线包括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的上侧上的第一触摸线部分和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的下侧上的第二触摸线部分,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的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的第二宽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触摸构件包括:
第一触摸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显示构件上;
第一触摸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绝缘层上;
第二触摸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上;以及
第二触摸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摸绝缘层上;
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和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的所述第二触摸导电层;以及
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触摸导电层包括:
(1-1)触摸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的所述上侧上并形成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以及
(1-2)触摸连接电极,形成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
所述第二触摸导电层包括形成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的(2-1)触摸连接电极;以及
所述(1-1)触摸连接电极和所述(2-1)触摸连接电极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通过第一接触孔彼此电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触摸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与所述第二触摸线部分之间的第三触摸线部分,所述第三触摸线部分包括源极连接电极,所述源极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弯曲区域中并通过第二接触孔电连接至所述(2-1)触摸连接电极,
其中,所述第三触摸线部分的第三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触摸线部分的所述第一宽度。
CN202010708790.4A 2019-07-26 2020-07-22 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23062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91268 2019-07-26
KR1020190091268A KR20210013506A (ko) 2019-07-26 2019-07-26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6282A true CN112306282A (zh) 2021-02-02

Family

ID=74187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8790.4A Pending CN112306282A (zh) 2019-07-26 2020-07-22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314369B2 (zh)
KR (1) KR20210013506A (zh)
CN (1) CN11230628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2792B (zh) * 2020-03-04 2022-11-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82017A1 (ja) * 2020-03-11 2021-09-16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センサ及び位置検出センサの製法
KR102461794B1 (ko) * 2020-08-13 2022-11-02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은 나노와이어 메쉬 전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220030367A (ko) * 2020-08-28 2022-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30139830A (ko) * 2022-03-22 2023-10-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33707A (en) * 2009-03-04 2010-09-16 Au Optronics Corp Flat display panel
KR102097150B1 (ko) * 2013-02-01 2020-04-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기판,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플렉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TW202333401A (zh) * 2013-03-07 2023-08-16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KR102086644B1 (ko) * 2013-12-31 2020-03-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5278739A (zh) * 2014-07-17 2016-01-27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感测结构
KR102639568B1 (ko) 2016-03-11 2024-02-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756508B2 (ja) * 2016-04-04 2020-09-1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2583831B1 (ko) * 2016-11-25 2023-09-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311316B1 (ko) 2017-04-24 2021-10-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18953B1 (ko) * 2017-05-08 2021-10-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354514B1 (ko) 2017-05-11 2022-01-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6983537B2 (ja) * 2017-05-16 2021-12-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
US20200066822A1 (en) * 2017-07-28 2020-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KR102380755B1 (ko) * 2017-10-25 2022-03-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96984B1 (ko) * 2018-03-05 2019-07-08 주식회사 지2터치 터치 기능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신호선 실장 방법
KR102540895B1 (ko) 2018-05-30 2023-06-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26473A1 (en) 2021-01-28
US11592950B2 (en) 2023-02-28
KR20210013506A (ko) 2021-02-04
US20230185419A1 (en) 2023-06-15
US11314369B2 (en) 2022-04-26
US20220326794A1 (en) 2022-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0110B (zh) 包括触摸构件的显示装置
US11644932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ing structure including guard line
US11592950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355561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20200110497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362159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ending region
EP3767443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0928434A (zh) 触摸感测单元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EP3792979B1 (en) Display device
EP3901696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55213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783357A (zh) 感测单元和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US11822744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917875B2 (en) Display device
TWI828751B (zh) 輸入感測單元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CN114816104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220023895A (ko)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