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3788A -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3788A
CN112303788A CN202011065730.1A CN202011065730A CN112303788A CN 112303788 A CN112303788 A CN 112303788A CN 202011065730 A CN202011065730 A CN 202011065730A CN 112303788 A CN112303788 A CN 112303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ty
fresh air
indoor
outdoor
relative hum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57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03788B (zh
Inventor
李银银
宋强
刘江彬
任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57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037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03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3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03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3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风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新风系统不能很好地调节新风湿度而导致新风舒适度不佳的问题。为此,本发明的新风系统包括壳体以及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中的湿度调节构件,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能够根据新风供应需求控制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以便新风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选择性地供应新风,再通过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室内加热构件和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以使新风系统能够根据湿度调节需求相应地开启加湿功能或除湿功能,从而有效控制新风的湿度,进而最大程度地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始终维持在适宜范围内,以便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风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风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新风系统供应的新风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新风的湿度为例,当新风系统应用于一些湿度过大的区域或在湿气很重的雨季使用时,潮湿空气的大量引入必然会导致用户不适;或者,当新风系统应用于一些湿度过小的区域或在干燥的秋冬季节使用时,干燥空气的大量引入也必然会引起用户不适。在这些情形下,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新风系统能够将室外空气的湿度调节至适当范围内后再引入室内的情形下,新风的引入才能真正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为了有效控制新风系统引入的新风的湿度,现有很多新风系统都配置有湿度调节装置;但是,现有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装置大多仅通过增设加湿装置来起到加湿效果,而并没有增设具有除湿效果的装置来起到除湿效果。基于现有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结构设置方式,其对应的湿度控制方法的逻辑也十分简单;通常地,在新风湿度低于预设湿度时开启加湿装置以实现加湿,在新风湿度高于预设湿度时不开启加湿装置,而在新风湿度过大时就无法进行调节。这种新风系统的结构设置方式及其控制方式显然无法很好地控制新风的湿度,因而导致新风舒适度不佳的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新风系统不能很好地调节新风湿度而导致新风舒适度不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壳体以及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湿度调节构件,所述壳体中形成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新风通道、第二新风通道、第三新风通道和第四新风通道,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与室内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内新风机组,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与室内回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内加热构件,所述第三新风通道与室外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三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外新风机组,所述第四新风通道与室外进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四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外加热构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包括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设置为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下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设置为当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三新风通道和所述第四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当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所述第四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三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另一个连通;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新风供应需求;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获取室内相对湿度;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的步骤包括:如果不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如果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小于第一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开启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二预设相对湿度,则开启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关闭所述室外加热构件;其中,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三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第四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其中,所述第三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所述第四预设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包括: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小于第五预设相对湿度,则开启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关闭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六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开启所述室外加热构件;其中,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七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第八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其中,所述第七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所述第八预设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开启所述室内加热构件或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情形下,所述湿度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根据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切换频率和/或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的运行档位。
在上述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切换频率和/或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的运行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计算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的差值的绝对值;如果所述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均以高档位运行;如果所述绝对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以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均以低档位运行;如果所述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二预设切换频率调换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均以低档位运行;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切换频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新风系统包括壳体以及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湿度调节构件,所述壳体中形成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新风通道、第二新风通道、第三新风通道和第四新风通道,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与室内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内新风机组,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与室内回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内加热构件,所述第三新风通道与室外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三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外新风机组,所述第四新风通道与室外进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四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外加热构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包括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设置为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下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设置为当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三新风通道和所述第四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当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所述第四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三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另一个连通;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新风供应需求;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获取室内相对湿度;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基于上述新风系统的结构设置,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能够根据新风供应需求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以使所述新风系统选择性地执行内循环模式或外循环模式,以便所述新风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选择性地供应新风,在确定出循环模式后,再通过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以使所述新风系统能够根据湿度调节需求相应地开启加湿功能或除湿功能,从而有效控制新风的湿度,进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室内相对湿度能够始终维持在适宜范围内,以便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01、第一隔板;102、第二隔板;
11、第一新风通道;111、室内出风口;112、室内新风机组;
12、第二新风通道;121、室内回风口;122、室内加热构件;123、室内过滤构件;
13、第三新风通道;131、室外出风口;132、室外新风机组;
14、第四新风通道;141、室外进风口;142、室外加热构件;143、室外过滤构件;
15、湿度调节构件;151、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2、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3、芯体隔板;154、旋转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横”、“竖”、“竖直”、“水平”、“中心”、“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示出壳体1中的结构,图1和2中均没有示出壳体1的前面板部分。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新风系统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中的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其中,壳体1为长方体形的箱体式结构,以使壳体1中形成长方体形的空腔,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以交叉相连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形成的空腔中,以使壳体1形成的空腔被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分隔为彼此独立且呈逆时针环绕分布的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参阅图中方位,第一新风通道11在竖直方向上与第二新风通道12相对设置且在水平方向上与第四新风通道14相对设置,第三新风通道13在竖直方向上与第四新风通道14相对设置且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二新风通道12相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壳体1的具体形状和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壳体1中形成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即可;例如,壳体1还可以是圆柱形且内部形成有圆柱形空腔。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01呈竖直设置,第一隔板101所在的平面与壳体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平行,第二隔板102呈水平设置,第二隔板102所在的平面与壳体1的顶面和底面平行,即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呈垂直相交,以使壳体1中形成的长方体形空腔能够被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分隔为四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形的新风通道。当然,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的具体形状和具体结构,以便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分隔出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新风通道,本发明不对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作任何限制。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是通过在壳体1形成的空腔中设置交叉相连的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来形成彼此独立的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设置方式,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壳体1中能够形成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即可;例如,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直接设计壳体1的形状以使壳体1中直接形成有四个新风通道。这种具体结构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基于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的设置,所述新风系统通过不同新风通道与不同风口相连通。具体地,基于图中的方位,壳体1的左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室内出风口111和室内回风口121,室内出风口111设置在室内回风口121的上方,并且室内出风口111和室内回风口121均与室内连通;壳体1的右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室外出风口131和室外进风口141,室外出风口131设置在室外进风口141的下方,并且室外出风口131和室外进风口141均与室外连通。本优选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来有效提升新风的流通效果,以便有效提升新风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通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体设置方式仅是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但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各个风口的设置位置;例如,室内出风口111和室内回风口121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顶面上且室外出风口131和室外进风口141设置在壳体1的底面上。这种具体设置位置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和2所示,第一新风通道11与室内出风口111相连通,第一新风通道11中设置有室内新风机组112,并且室内新风机组112的出口正对室内出风口111设置,室内新风机组112吹出的风直接通过室内出风口111吹出,以便减小风量的衰减。第二新风通道12与室内回风口121相连通,以便通过室内回风口121能够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中;并且第二新风通道12中还设置有室内加热构件122,当室内加热构件122开启时,室内空气流经室内加热构件122进行加热以形成高温气流,而当室内加热构件122未开启时,室内空气未经室内加热构件122加热,因而仅形成非高温气流。第三新风通道13与室外出风口131相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中设置有室外新风机组132,并且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出口正对室外出风口131设置,室外新风机组132吹出的风直接通过室外出风口131吹出,以便减小风量的衰减。第四新风通道14与室外进风口141相连通,以便通过室外进风口141能够将室外空气吸入壳体1中;并且第四新风通道14中还设置有室外加热构件142,当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时,室外空气流经室外加热构件142进行加热以形成高温气流,而当室外加热构件142未开启时,室外空气未经室外加热构件142加热,因而仅形成非高温气流。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室内加热构件122包括来回弯折的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呈竖直设置且正对室内回风口121,并且所述电加热管的竖向尺寸大于或等于室内回风口121的竖向尺寸,以使通过室内回风口121吸入的空气均能够很好地得到所述电加热管的加热,并且所述电加热管之间的间隙能够有效保证气流的流通速度,从而有效保证新风的流通效率。同时,室外加热构件142也可以包括来回弯折的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呈竖直设置且正对室外进风口141,并且所述电加热管的竖向尺寸大于或等于室外进风口141的竖向尺寸,以使通过室外进风口141吸入的空气均能够很好地得到所述电加热管的加热,并且所述电加热管之间的间隙能够有效保证气流的流通速度,从而有效保证新风的流通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
此外,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第二新风通道12中还设置有室内过滤构件123,室内过滤构件123位于室内加热构件122的上游侧(即图中的左侧),并且室内过滤构件123呈竖直设置且正对室内回风口121,优选地,室内过滤构件123的竖向尺寸大于或等于室内加热构件122的电加热管的竖向尺寸,以使通过室内回风口121吸入的室内空气能够先经过室内过滤构件123过滤后再接触室内加热构件122进行加热,从而在提升新风洁净程度的同时还能有效保护室内加热构件122,进而有效保证加热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对室内过滤构件123的具体类型和设置方式作任何限制,只要室内过滤构件123能够对通过室内回风口121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即可;例如,室内过滤构件123既可以是过滤网结构,也可以是活性炭盒,并且室内过滤构件123还可以直接设置在室内回风口121处,以使所有通过室内回风口121吸入的室内空气都可以经过过滤处理。这些改变均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四新风通道14中设置有室外过滤构件143,室外过滤构件143位于室外加热构件142的上游侧(即图中的右侧),并且室外过滤构件143呈竖直设置且正对室外进风口141,优选地,室外过滤构件143的竖向尺寸大于或等于室外加热构件142的电加热管的竖向尺寸,以使通过室外进风口141吸入的室外空气能够先经过室外过滤构件143过滤后再接触室外加热构件142进行加热,从而在提升新风洁净程度的同时还能有效保护室外加热构件142,进而有效保证加热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对室外过滤构件143的具体类型和设置方式作任何限制,只要室外过滤构件143能够对通过室外进风口141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过滤即可;例如,室外过滤构件143既可以是过滤网结构,也可以是活性炭盒,并且室外过滤构件143还可以直接设置在室外进风口141处,以使所有通过室外进风口141吸入的室外空气都可以经过过滤处理。这些改变均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接着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的新风系统还包括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中的湿度调节构件15,湿度调节构件15包括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并且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与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之间设置有芯体隔板153,以便有效隔离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从而更好地保证湿度调节功能。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设置为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下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以使所述新风系统能够通过湿度调节构件15同时具备加湿功能和除湿功能,即所述新风系统只需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水分就可以实现室内湿度的调节;并且基于这种结构,用户无需不断添水或不断更换吸水元件就可以实现湿度调节的效果,以便达到节省能源且方便使用的效果。此外,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和芯体隔板153的外部还设置有旋转支架154,旋转支架154的形状与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和芯体隔板153的外部形状相匹配以实现固定连接,并且旋转支架154的旋转轴与驱动电机相连,所述新风系统通过控制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的转动角度就可以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即控制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分布位置。当然,这并不是限制性的设置方式,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还实现转动连接,只要湿度调节构件15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中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与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之间设置有芯体隔板153,但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彼此独立设置的状态;例如,在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之间设置间隙等方式。此外,本发明也不对芯体隔板153的具体形状、尺寸和材质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
具体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湿度调节构件15的形状为圆柱形,即湿度调节构件15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如图1和2中所示),湿度调节构件15的旋转轴和壳体1的左侧面与顶面相交所形成的棱平行,换言之,湿度调节构件15的旋转轴垂直于壳体1的前面板所在的平面,并且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形状相同,即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形状均为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柱体。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形状设置方式仅是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调节。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的交接处设置有用于容纳湿度调节构件15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形状与湿度调节构件15的形状相匹配,在湿度调节构件15安装到位的情况下,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的交叉轴和湿度调节构件15的旋转轴重合,以使湿度调节构件15位于每个新风通道中的体积相同,从而有效保证湿度调节效果。并且在湿度调节构件15安装到位的情况下,湿度调节构件15正好卡合在第一隔板101与第二隔板102之间,即湿度调节构件15与第一隔板101和第二隔板102之间几乎没有间隙,以使四个新风通道只能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连通,从而有效保证新风均能够通过湿度调节构件15进行湿度调节处理。
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轴向尺寸和壳体1形成的长方体空腔的宽度尺寸相同,以便有效保证湿度调节构件15的处理效果和处理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宽度尺寸指的是图1和图2中的纵深尺寸,即,壳体1的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距离,其并不对壳体1的各边之间的尺寸关系构成任何限制,即这里所述的宽度也可以大于壳体1的长度尺寸(即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的距离),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其具体尺寸。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湿度调节构件15的径向尺寸设置为大于壳体1形成的长方体空腔的高度尺寸的三分之二,以便有效提升处理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高度尺寸指的是图1和图2中的竖向尺寸,即,壳体1的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其并不对壳体1的各边之间的尺寸关系构成任何限制,即这里所述的高度也可以大于壳体1的长度尺寸(即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的距离),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其具体尺寸。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具体结构,只要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下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即可。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包括第一基体以及附着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干燥剂,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包括第二基体以及附着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干燥剂,并且所述干燥剂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下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优选地,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由陶瓷纤维、玻璃纤维纸或铝箔等材料制成,当然,这些材料的选用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的具体结构。所述干燥剂优选由硅胶、分子筛、沸石,MOF材料或复合盐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的特性均为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中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并且这些材料的吸水量较大,可以有效提高吸收水分的效率,进而有效提升除湿效率和加湿效率。当然,这些材料的选用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调整,并且还可以使用多种材料混合制成干燥剂。
基于上述结构设置方式,当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一位置(如图1中所示的位置)时,芯体隔板153呈竖直设置且芯体隔板153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隔板101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左右相对的分布方式,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一个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则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一次;基于此,位于芯体隔板153左侧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连通,以便对室内空气进行湿度调节,位于芯体隔板153右侧的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连通,以便从室外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向室外空气中释放水分,从而以内循环的方式进行湿度调节,以便在调节湿度的同时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当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二位置(如图2中所示的位置)时,芯体隔板153呈水平设置且芯体隔板153所在的平面与第二隔板102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上下相对的分布方式,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一个连通,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上下位置互换一次;基于此,位于芯体隔板153上方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连通,以便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吹入室内或在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后再将其引入室内,位于芯体隔板153下方的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连通,以便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吹入室外或者在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后再将其吹入室外,从而以外循环的方式进行湿度调节,以便在调节湿度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引入新风。
此外,本发明的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湿度检测元件和室外湿度检测元件,其中,所述室内湿度检测元件可以检测室内相对湿度和室内含湿量,所述室外湿度检测元件可以检测室外含湿量;并且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所述室内湿度检测元件和所述室外湿度检测元件的检测,所述控制器还能够控制所述新风系统中各个元件的运行状态,例如,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的开闭状态等。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和型号作任何限制,并且所述控制器可以是所述新风系统原有的控制器,也可以是为执行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而单独设置的控制器,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所述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和型号。
接着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流程图。如图3所示,基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系统,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
S1:获取新风供应需求;
S2: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
S3:获取室内相对湿度;
S4:根据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室内加热构件和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是基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系统进行描述的,但是,想要实现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显然并不需要所述新风系统必须是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结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调整所述新风系统的具体结构,只要所述新风系统能够实现该湿度控制方法即可。
在步骤S1中,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新风供应需求,以便判断所述新风系统需要进行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进而判断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获取新风供应需求的具体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用户选定的送风模式来判断新风供应需求,也可以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自动判定新风供应需求,这些获取方式都不限制性的。
基于步骤S1的获取结果,在步骤S2中,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其具体控制逻辑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以及新风系统的实际结构自行设定具体控制逻辑,只要所述新风系统能够通过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来达到控制新风是否引入的效果即可。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方式为:如果获取结果为不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一位置(如图1中所示的位置);在此情形下,芯体隔板153呈竖直设置且芯体隔板153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隔板101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左右相对的分布方式,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一个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则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一次;基于此,位于芯体隔板153左侧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连通,以便对室内空气进行湿度调节,位于芯体隔板153右侧的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连通,以便从室外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向室外空气中释放水分,从而以内循环的方式进行湿度调节,以便在调节湿度的同时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
第二种方式为:如果获取结果为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二位置(如图2中所示的位置);在此情形下,芯体隔板153呈水平设置且芯体隔板153所在的平面与第二隔板102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上下相对的分布方式,并且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一个连通,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上下位置互换一次;基于此,位于芯体隔板153上方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连通,以便将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吹入室内或在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后再将其引入室内,位于芯体隔板153下方的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连通,以便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吹入室外或者在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后再将其吹入室外,从而以外循环的方式进行湿度调节,以便在调节湿度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引入新风。
在判断出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后,执行步骤S3,即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室内湿度检测元件获取室内相对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室内相对湿度的获取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并且本发明不对步骤S3的执行时机作任何限制,只要步骤S3在步骤S4之前执行即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其执行时机,例如,步骤S3还可以与步骤S1同步执行。
接着,在步骤S4中,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湿度调节构件15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的开闭状态,以便根据湿度调节需求来执行除湿功能或加湿功能,从而有效控制新风的湿度,进而最大程度地控制室内湿度始终维持在适宜范围内,以便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步骤中涉及的具体控制逻辑必须结合新风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设定,因此,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新风系统的具体结构自行设定上述具体控制逻辑。
最后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的湿度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步骤流程图。如图4所示,基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系统,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S101:获取新风供应需求和室内相对湿度;
S102:如果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使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二位置;
S103:如果不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使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一位置;
S104:如果室内相对湿度小于第一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室内加热构件且开启室外加热构件;
S105:如果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二预设相对湿度,则开启室内加热构件且关闭室外加热构件;
S106:如果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三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第四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室内加热构件和室外加热构件;
S107:如果室内相对湿度小于第五预设相对湿度,则开启室内加热构件且关闭室外加热构件;
S108:如果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六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室内加热构件且开启室外加热构件;
S109:如果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七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第八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室内加热构件和室外加热构件;
S110:获取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
S111:计算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的差值的绝对值;
S112:根据绝对值所处的范围,控制湿度调节构件的切换频率以及室内新风机组和室外新风机组的运行档位;
S1121:如果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则使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室内新风机组和室外新风机组均以高档位运行;
S1122:如果绝对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第一预设值,则使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室内新风机组和室外新风机组均以低档位运行;
S1123:如果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则使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二预设切换频率调换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室内新风机组和室外新风机组均以低档位运行。
在步骤S101中,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新风供应需求,并通过所述室内湿度检测元件获取室内相对湿度。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新风供应需求判断所述新风系统需要进行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进而判断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并根据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判断湿度调节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获取新风供应需求的具体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用户选定的送风模式来判断新风供应需求,也可以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自动判定新风供应需求,这些获取方式都不限制性的。此外,本发明不对室内相对湿度的获取方式和获取时机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获取室内相对湿度的步骤还可以在步骤S102和步骤S103之后执行。
基于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在步骤S102中,如果获取结果为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二位置(如图1中所示的位置);在此情形下,芯体隔板153呈竖直设置,并且芯体隔板153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隔板101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左右相对的分布方式,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一个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则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一次;基于此,位于芯体隔板153左侧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连通,以便对室内空气进行湿度调节,位于芯体隔板153右侧的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连通,以便从室外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向室外空气中释放水分,从而以内循环的方式进行湿度调节,以便在调节湿度的同时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
在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形下,所述控制器再结合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的开闭状态,其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控制方式:
在步骤S104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则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关闭且控制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所述新风系统执行外循环加湿模式,即所述新风系统既能够引入新风又可以起到加湿效果,以便有效提升新风的舒适度。具体地,作为一种示例,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连通,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通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连通,室内加热构件122关闭,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基于此,室外空气在室内新风机组11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外进风口141进入第四新风通道14中,在流经室外过滤构件143过滤后再流经室外加热构件142进行加热以形成高温气流,高温气流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以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能够在高温气流中释放水分,加湿后的气流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中并通过室内出风口111进入室内以实现引入新风和加湿的效果;室内空气在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内回风口121进入第二新风通道12中,由于此时室内加热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流经室内过滤构件123过滤后的非高温气流直接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以使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吸收气流中的水分,除去水分后的气流进入第三新风通道13中并通过室外出风口131排出,以便有效防止室内水分流失。在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上下位置互换后,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吸收的水分又能够回到室内,并且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也能够进入室内,从而在无需添水的情况下有效实现加湿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设定为15%。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不对开启室外加热构件142之后的具体控制逻辑作任何限制,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在室外加热构件142附近的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加热温度之后控制室外加热构件142关闭,在室外加热构件142附近的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加热温度之后再控制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以便达到节能效果,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加热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加热温度,并且所述第二预设加热温度根据所述干燥剂的脱附特征设定,优选地,所述第二预设加热温度设定为70℃。
在步骤S105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则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开启且控制室外加热构件142关闭,所述新风系统执行外循环除湿模式,即所述新风系统既能够引入新风又可以起到除湿效果,以便有效提升新风的舒适度。具体地,作为一种示例,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连通,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通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连通,室内加热构件122开启,室外加热构件142关闭;基于此,室外空气在室内新风机组11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外进风口141进入第四新风通道14中,由于此时室外加热构件142处于关闭状态,流经室外过滤构件143过滤后的非高温气流直接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以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能够吸收气流中的水分,除湿后的气流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中并通过室内出风口111进入室内以在引入新风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室外湿气进入室内;室内空气在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内回风口121进入第二新风通道12中,在流经室内过滤构件123过滤后再流经室内加热构件122进行加热以形成高温气流,高温气流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以使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在高温气流中释放水分,以便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排入室外,从而有效实现除湿效果。在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上下位置互换后,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代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继续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水分,从而有效防止室外湿气进入室内,并且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能够代替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继续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排入室外,进而有效实现除湿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设定为70%。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不对开启室内加热构件122之后的具体控制逻辑作任何限制,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在室内加热构件122附近的温度超过第三预设加热温度之后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关闭,在室内加热构件122附近的温度低于第四预设加热温度之后再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开启,以便达到节能效果,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加热温度大于所述第四预设加热温度,并且所述第四预设加热温度根据所述干燥剂的脱附特征设定,优选地,所述第四预设加热温度设定为70℃。
在步骤S106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所述第四预设相对湿度,室内湿度正好适宜,此时,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均关闭,所述新风系统执行外循环新风模式,即所述新风系统仅起到引入新风的效果。具体地,作为一种示例,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连通,第二新风通道12和第三新风通道13通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连通,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均关闭;由于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吸收水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处于饱和状态时,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不再吸收水分,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仅相当于一个换气通道,室外空气在室内新风机组11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外进风口141进入第四新风通道14中,在流经室外过滤构件143过滤后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中并通过室内出风口111进入室内以实现引入新风的效果,室内空气则在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内回风口121进入第二新风通道12中,在流经室内过滤构件123过滤后通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进入第三新风通道13中并通过室外出风口131排出,进而有效实现换气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三预设相对湿度和所述第四预设相对湿度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所述第三预设相对湿度设定为45%,所述第四预设相对湿度设定为70%。
基于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在步骤S103中,如果获取结果为不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一位置(如图1中所示的位置)时,芯体隔板153呈竖直设置且芯体隔板153所在的平面与第一隔板101所在的平面重合,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呈左右相对的分布方式,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一个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则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一次;基于此,位于芯体隔板153左侧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连通,以便对室内空气进行湿度调节,位于芯体隔板153右侧的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连通,以便从室外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向室外空气中释放水分,从而以内循环的方式进行湿度调节,以便在调节湿度的同时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较大影响。
在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形下,所述控制器再结合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的开闭状态,其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控制方式:
在步骤S107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小于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则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开启且控制室外加热构件142关闭,所述新风系统执行内循环加湿模式,即所述新风系统在不引入新风的情况下实现加湿效果,以便在保证加湿效果的同时还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具体地,作为一种示例,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连通,室内加热构件122开启,室外加热构件142关闭;基于此,室内空气在室内新风机组11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内回风口121进入第二新风通道12中,在流经室内过滤构件123过滤后再流经室内加热构件122进行加热以形成高温气流,高温气流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以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能够在高温气流中释放水分,加湿后的气流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中并通过室内出风口111进入室内以实现引入新风和加湿的效果;室外空气在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外进风口141进入第四新风通道14中,由于此时室外加热构件142处于关闭状态,流经室外过滤构件143过滤后的非高温气流直接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以使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吸收气流中的水分,以使室外空气中的水分能够不断输入室内以起到加湿效果,除去水分后的气流进入第三新风通道13中并通过室外出风口131排出,以便含有水分的室外气流能够不断输入。在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后,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中吸收的水分又能够被不断输入室内,而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又能够继续吸收室外空气中包含的水分,进而在无需添水的情况下有效实现加湿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设定为15%。
在步骤S108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则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关闭且控制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所述新风系统执行内循环除湿模式,即所述新风系统在不引入新风的情况下起到除湿效果,以便在保证除湿效果的同时还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具体地,作为一种示例,在此情形下,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通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连通,第三新风通道13和第四新风通道14通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连通,室内加热构件122关闭,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基于此,室内空气在室内新风机组11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内回风口121进入第二新风通道12中,由于此时室内加热构件122处于关闭状态,流经室内过滤构件123过滤后的非高温气流直接经过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以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能够吸收气流中的水分,除湿后的气流进入第一新风通道11中并通过室内出风口111进入室内,从而不断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室外空气在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引流作用下通过室外进风口141进入第四新风通道14中,在流经室外过滤构件143过滤后再流经室外加热构件142进行加热以形成高温气流,高温气流经过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以使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在高温气流中释放水分,以便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不断排入室外,从而有效实现除湿效果。在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后,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能够代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继续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水分,从而有效去除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并且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能够代替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继续将室内空气中的水分排入室外,进而有效实现除湿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作为一种优选设置方式,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设定为70%。
在步骤S109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七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所述第八预设相对湿度,即室内湿度正好适宜,并且由于所述新风系统不需要引入新风,因此,所述控制器控制室内加热构件122和室外加热构件142均关闭,以使室内和室外不互通,以便有效维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而有效实现节能。
基于上述步骤,在室内加热构件122或室外加热构件142开启的情形下,即执行步骤S104、步骤S105、步骤S107和步骤S108中任一步骤的情形下,执行步骤S110,即,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的具体方式作任何限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例如,所述控制器可以先通过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和室内相对湿度,再通过室内温度和室内相对湿度计算出室内含湿量;相应地,所述控制器可以先通过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和室外相对湿度,再通过室外温度和室外相对湿度计算出室外含湿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具体获取方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获取到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切换频率和/或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的运行档位,以便最大程度地提升湿度调节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和新风系统的具体结构自行设定具体控制逻辑。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获取到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11,即,所述控制器计算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的差值的绝对值。然后,在步骤S112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绝对值所处的范围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的切换频率以及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的运行档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一位置的情形下,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左右位置互换一次;并且在湿度调节构件15转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形下,芯体隔板153每转动180°,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上下位置互换一次;这个使芯体隔板153转动180°并因此使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位置互换的频率就是湿度调节构件15的切换频率。
此外,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均只设置有低档位和高档位两种档位,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运行低档位时的叶片转速小于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运行高档位时的叶片转速。当然,这种设置方式并不是限制性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的档位参数,甚至还可以将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的转速设置成无极调节的方式。这种设置方式的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步骤S112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控制方式:
在步骤S1121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说明室内和室外的湿度相差较大,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以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位置,并且控制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均以高档位运行,以便有效保证所述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一预设值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此外,本发明也不对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为0.5Hz。
在步骤S1122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值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说明室内和室外的湿度相差适中,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以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位置,并且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均以低档位运行,以便在保证湿度调节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尽量实现节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对所述第二预设值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
在步骤S1123中,如果所述控制器判断出所述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说明室内和室外的湿度相差较小,在此情形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构件15以所述第二预设切换频率调换第一湿度调节芯体151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152的位置,并且控制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均以低档位运行,以便在保证湿度调节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尽量实现节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不对所述第二预设切换频率的具体取值作任何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自行设定,只要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切换频率即可;优选地,所述第二预设切换频率为0.2Hz。
此外,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绝对值的大小设定湿度调节构件15的切换频率以及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叶片转速;具体地,所述绝对值越大,湿度调节构件15的切换频率越高,并且室内新风机组112和室外新风机组132的叶片转速也越大,以使所述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效率始终与具体使用情景相适应,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所述新风系统的湿度调节效果。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壳体以及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湿度调节构件,
所述壳体中形成有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新风通道、第二新风通道、第三新风通道和第四新风通道,
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与室内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内新风机组,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与室内回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内加热构件,所述第三新风通道与室外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三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外新风机组,所述第四新风通道与室外进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四新风通道中设置有室外加热构件,
所述湿度调节构件包括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第二湿度调节芯体,
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设置为能够在非高温气流下吸收水分以实现除湿且能够在高温气流下释放水分以实现加湿,
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设置为当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三新风通道和所述第四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另一个连通,并且当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所述第四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一个连通且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所述第三新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中的另一个连通;
所述湿度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新风供应需求;
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
获取室内相对湿度;
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新风供应需求的获取结果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的步骤包括:
如果不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如果具有新风供应需求,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小于第一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开启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二预设相对湿度,则开启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关闭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三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第四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相对湿度,所述第四预设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相对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小于第五预设相对湿度,则开启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关闭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六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且开启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其中,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转动位置和所述室内相对湿度控制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开闭状态”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湿度调节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形下,如果所述室内相对湿度大于第七预设相对湿度且小于第八预设相对湿度,则关闭所述室内加热构件和所述室外加热构件;
其中,所述第七预设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五预设相对湿度,所述第八预设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预设相对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开启所述室内加热构件或所述室外加热构件的情形下,所述湿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室内含湿量和室外含湿量;
根据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切换频率和/或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的运行档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控制所述湿度调节构件的切换频率和/或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的运行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室内含湿量和所述室外含湿量的差值的绝对值;
如果所述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均以高档位运行;
如果所述绝对值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以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调换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均以低档位运行;
如果所述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值,则使所述湿度调节构件以第二预设切换频率调换所述第一湿度调节芯体和所述第二湿度调节芯体的位置且使所述室内新风机组和所述室外新风机组均以低档位运行;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切换频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切换频率。
CN202011065730.1A 2020-09-30 2020-09-30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3037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5730.1A CN112303788B (zh) 2020-09-30 2020-09-30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5730.1A CN112303788B (zh) 2020-09-30 2020-09-30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3788A true CN112303788A (zh) 2021-02-02
CN112303788B CN112303788B (zh) 2022-12-27

Family

ID=74488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5730.1A Active CN112303788B (zh) 2020-09-30 2020-09-30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0378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3461A (zh) * 2021-02-26 2021-06-0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CN113405247A (zh) * 2021-05-19 2021-09-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调湿机控制的方法、装置及调湿机
CN114484622A (zh) * 2021-12-16 2022-05-13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管湿度调节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5523636A (zh) * 2022-08-03 2022-12-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新风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0037A (zh) * 1997-04-11 2000-07-12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JP2005241065A (ja) * 2004-02-25 2005-09-08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空調装置
CN106989473A (zh) * 2017-05-19 2017-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US20180320911A1 (en) * 2015-11-18 2018-11-08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controlling cooling and humidit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9425067A (zh) * 2017-08-31 2019-03-05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及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方法
CN109780634A (zh) * 2017-11-14 2019-05-21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空调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0037A (zh) * 1997-04-11 2000-07-12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JP2005241065A (ja) * 2004-02-25 2005-09-08 Seibu Giken Co Ltd 除湿空調装置
US20180320911A1 (en) * 2015-11-18 2018-11-08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controlling cooling and humidit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6989473A (zh) * 2017-05-19 2017-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09425067A (zh) * 2017-08-31 2019-03-05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及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方法
CN109780634A (zh) * 2017-11-14 2019-05-21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空调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3461A (zh) * 2021-02-26 2021-06-0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CN112923461B (zh) * 2021-02-26 2022-11-2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CN113405247A (zh) * 2021-05-19 2021-09-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调湿机控制的方法、装置及调湿机
CN114484622A (zh) * 2021-12-16 2022-05-13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管湿度调节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4484622B (zh) * 2021-12-16 2024-04-1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管湿度调节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15523636A (zh) * 2022-08-03 2022-12-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新风设备的控制方法、新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3788B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03787A (zh) 新风系统
CN112303788B (zh)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CN215336790U (zh) 用于调湿的装置
WO2022252668A1 (zh) 无水加湿装置、空调器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6970930B1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707348B1 (ko) 조습장치 및 조습시스템
CN111928355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5892599U (zh) 调湿机
KR20020001137A (ko) 환기 및 자동습도조절 장치
CN112944499B (zh)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264846A (zh) 湿度调节装置、空调
CN115614854A (zh) 调湿机
CN111928353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111928357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JP2022060876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6890740U (zh) 新风机
CN216132009U (zh) 用于除湿的装置
KR200207468Y1 (ko) 환기 및 자동습도조절 장치
WO2024083207A1 (zh) 无水加湿模块和空调
CN212431154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2720059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3272959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206484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431155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