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9842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9842A
CN112289842A CN202011196343.1A CN202011196343A CN112289842A CN 112289842 A CN112289842 A CN 112289842A CN 202011196343 A CN202011196343 A CN 202011196343A CN 112289842 A CN112289842 A CN 112289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opening
array substrate
color resistanc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63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89842B (zh
Inventor
严峻
柳家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63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9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9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9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89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9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发光元件层,设置于阵列基板上,发光元件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封装层,包括边缘区,边缘区位于显示区且与非显示区相邻设置;色阻层,设置于封装层上,色阻层包括与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色阻单元包括位于边缘区的第一色阻和第二色阻,且第一色阻位于第二色阻靠近非显示区的一侧,第一色阻的厚度大于第二色阻的厚度,第一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第二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色阻的第一开口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所述第二色阻的第二开口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B,则A>B。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主动发光、低功耗等优点,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显示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OLED显示面板包括封装层以及设置于封装层上的色阻层,其中封装层由于制作工艺本身的特点,导致其厚度在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位置逐渐减薄,进而使色阻层在较薄位置的膜层偏厚。OLED器件发射的光穿过色阻层的厚度不同,使得显示面板的亮度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解决了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发光元件层,设置于阵列基板上,发光元件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封装层,设置于发光元件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封装层包括边缘区,边缘区位于显示区且与非显示区相邻设置;色阻层,设置于封装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色阻层包括与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色阻单元包括对应于边缘区的第一色阻和第二色阻,且第一色阻位于第二色阻朝向非显示区的一侧,第一色阻的厚度大于第二色阻的厚度,第一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第二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一色阻的第一开口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第二色阻的第二开口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B,且A>B。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在封装层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设置色阻层,色阻层包括与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色阻单元包括位于显示区的边缘区的第一色阻和第二色阻,且第一色阻位于第二色阻靠近非显示区的一侧,第一色阻的厚度大于第二色阻的厚度,第一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第二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第一色阻的第一开口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第二色阻的第二开口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B,且A大于B,从而可以平衡显示区的边缘区的亮度差异,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沿O-O方向的剖面图;
图3示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色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色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图5沿O-O方向的剖面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O-O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此外,为了理解和易于描述,任意地示出图中所示的每个配置的尺寸和厚度,但是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在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和区域等的厚度。在图中,为了更好理解和易于描述,放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底的元件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该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词语“在”目标元件“上”表示定位在目标元件上方或下方,并且不必须表示基于重力方向定位“在上侧处”。
此外,除非明确地作出相反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隐含包括所陈述的元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为了提高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出光率,现有技术中使用彩色滤光层(ColorFilter,CF)替代偏光片(Polarizer,POL),CF能够吸收进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外界光,从而减小外界光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反射后对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影响。相对于厚度为100μm以上的POL来说,CF的厚度可以降低至5μm,能够减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应用范围,例如动态弯折产品的开发,还可以增加透光率,提升整个显示屏幕的亮度。
CF材料的粘度一般为3cp~5cp,涂布于封装层上,封装层包括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两层无机层和夹设于两层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无机层可以防止水汽从侧面入侵影响发光元件的电气性能,有机层具有较高的弹性,既可以抑制无机层开裂,释放无机物之间的应力,还可以在提高整个封装层的柔韧性,从而实现可靠的柔性封装。
本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封装层的有机层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制成,由于喷墨打印的流动特性,靠近显示面板边缘位置的有机层的厚度逐渐减薄,导致封装层在显示面板边缘位置的厚度逐渐减薄。在封装层上方涂布制备CF时,在封装层较薄的位置CF的膜层偏厚。这样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穿过显示面板边缘的厚度逐渐变厚,使得显示面板整体上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显示面板。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图1沿O-O方向的剖面图。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阵列基板1、发光元件层2、封装层3和色阻层4。
衬底10可以采用玻璃、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透光材料制成。
阵列基板1设置于衬底10上,阵列基板1包括显示区AA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
发光元件层2设置于阵列基板1上,发光元件层2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21。发光元件层2还包括像素定义层22,像素定义层22包括多个像素开口221,每个发光元件21的至少部分位于像素开口2211内。
每一个发光元件21包括第一电极211、发光结构213及第二电极层2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1为发光元件21的阳极层,第二电极层212为多个发光元件21的公共阴极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1为发光元件21的阴极层,第二电极层212为多个发光元件21的阳极层。另外,发光元件21一般包括发射多种颜色光的发光元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1包括发射蓝色光的蓝色发光元件21a、发射绿色光的绿色发光元件21b和发射红色光的红色发光元件21c。
封装层3设置于发光元件层2远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封装层3包括边缘区MA,边缘区MA位于显示区AA且与非显示区NA相邻设置。
色阻层4设置于封装层3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的一侧,色阻层4包括与多个发光元件21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色阻单元包括对应于边缘区MA的第一色阻41和第二色阻42,且第一色阻41位于第二色阻42朝向非显示区NA的一侧,第一色阻41的厚度大于第二色阻42的厚度,第一色阻4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H1,第二色阻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H2,第一色阻41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第二色阻42的第二开口H2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B,且A>B。可选地,1.1≤A/B≤1.5。其中A与B的比值跟第一色阻41与第二色阻42的厚度比值相关,厚度比值越大,A与B的比值越大。
色阻层4包括与多个发光元件21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例如红色色阻单元、绿色色阻单元和蓝色色阻单元,如图1所示,不同阴影代表不同颜色的色阻单元。不同颜色的多个色阻单元阵列排布,每行或者每列包括交替分布的红色色阻单元、绿色色阻单元和蓝色色阻单元。由于封装层3靠近显示面板的边缘区MA的厚度沿朝向非显示区NA的方向逐渐减薄,导致色阻单元在封装层3较薄位置的厚度偏厚。即无论颜色是否相同,靠近非显示区NA的第一色阻41的厚度大于远离非显示区NA的第二色阻42的厚度。
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穿过显示面板的边缘区MA的厚度尺寸不一致,为了防止显示面板的边缘区MA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在第一色阻4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H1,第二色阻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H2,且每个第一色阻41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大于每个第二色阻42的第二开口H2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使得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穿过相对较厚的第一色阻41上相对较大的第一开口H1,并穿过相对较薄的第二色阻42上相对较小的第二开口H2,较大的第一开口H1与较小的第二开口H2相比,可以更好地提高色阻单元的透光率,从而可以平衡边缘区MA不同厚度的位置处的透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色阻41与第二色阻42是相对于边缘区MA内多个色阻单元与非显示区NA的距离的远近而言的,虽然图1示出右侧第一列色阻单元为靠近非显示区NA的第一色阻41,右侧第二列色阻单元为第二色阻42,但是当第二列色阻单元定义为第一色阻41时,右侧第三列色阻单元即为第二色阻42,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在封装层3远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设置色阻层4,色阻层4包括与多个发光元件21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色阻单元包括位于显示区AA的边缘区MA的第一色阻41和第二色阻42,且第一色阻41位于第二色阻42靠近非显示区NA的一侧,第一色阻41的厚度大于第二色阻42的厚度,第一色阻4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H1,第二色阻4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H2,每个第一色阻41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每个第二色阻42的第二开口H2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B,且A大于B,从而可以平衡显示区AA的边缘区MA的亮度差异,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一致性。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
再次参阅图1和图2,如前说述的显示区AA的边缘区MA位于封装层3的由显示区AA与非显示区NA的边界朝向显示区AA平移预定距离的区域内,可选地,该预定距离为0~3mm。该预定距离与封装层3的材质有关,更具体来说,根据封装层3内有机层的材质的流动特性有关。为了改善边缘区MA的亮度不均问题,该预定距离越小越好,其中预定距离不宜大于3mm,当大于3mm时候一方面会浪费有机封装层的材料,另一方面,由于有机层流动时间长会增加显示面板的制备时间。
另外,色阻层4还包括黑矩阵(Black Matrix,BM)44,黑矩阵44设置于相邻的色阻单元之间,且位于边缘区MA的黑矩阵44中,黑矩阵44的厚度沿显示区AA指向非显示区NA的方向上逐渐变小,第一开口H1围绕黑矩阵44设置。
黑矩阵44可以为网格状的黑色矩阵,用于防止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发射的光从相邻的色阻单元之间的缝隙中漏出而产生混光。黑矩阵44在发挥遮光作用的同时,也降低了黑矩阵44周围色阻单元的透光率。第一开口H1围绕黑矩阵44设置,可以提高黑矩阵44周侧的色阻单元的透光率,有利于提高显示亮度的一致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开口H1位于第一色阻41的几何中心,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发光元件21的几何中心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一开口H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由于发光颜色相同的多个发光元件21与颜色相同的多个色阻单元一一对应,且发光元件21在几何中心处的发光亮度最高,当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发光元件21的几何中心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叠时,边缘区MA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可以通过第一开口H1直接透射出去,提高了边缘区MA的亮度调节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开口H2位于第二色阻42的几何中心,第二开口H2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发光元件21的几何中心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二开口H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由于发光颜色相同的多个发光元件21与颜色相同的多个色阻单元一一对应,且发光元件21在几何中心处的发光亮度最高,当第二开口H2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发光元件21的几何中心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叠时,边缘区MA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可以通过第二开口H2直接透射出去,提高了边缘区MA的亮度调节灵敏度。
发明人经过测试,当第一色阻41与第二色阻42的厚度差异为1μm时,采用如上所述的第一开口H1和第二开口H2,第一色阻41与第二色阻42对应的发光单元的透光率相差约10%。
图3示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色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边缘区MA的色阻单元中的任一种颜色的第一色阻41,第一开口H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口H1还位于第一色阻41的周边,且位于周边的多个第一开口H1与第一色阻41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如图3所示,1个第一开口H1位于第一色阻41的几何中心,4个第一开口H1位于第一色阻41的周边呈环形分布。位于周边的第一开口H1与位于几何中心的第一开口H1的形状及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边缘区MA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可以通过位于几何中心及周边环形分布的多个第一开口H1直接透射出去,提高了边缘区MA的显示亮度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边缘区MA的色阻单元中的任一种颜色的第二色阻42,第二开口H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开口H2还位于第二色阻42的周边,且位于周边的多个第二开口H2与第二色阻42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其中,位于周边的第一开口H1与位于几何中心的第一开口H1的形状及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边缘区MA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可以通过位于几何中心及周边环形分布的多个第二开口H2直接透射出去,提高了边缘区MA的显示亮度的一致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口H1在第一色阻41上的排布结构可以与第二开口H2在第二色阻42上的排布结构类似,以便于仅通过改变第一开口H1与第二开口H2的形状或者尺寸大小即可以均衡第一色阻41与第二色阻42的透光率。
图4示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色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边缘区MA的色阻单元中的任一种颜色的第一色阻41,第一开口H1还围绕第一色阻41的几何中心呈环形分布。其中,呈环形分布的第一开口H1与位于几何中心的第一开口H1同心设置,边缘区MA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开口H1直接透射出去,提高了每个第一色阻41的透光率及亮度一致性。
类似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边缘区MA的色阻单元中的任一种颜色的第二色阻42,第二开口H2还围绕第二色阻42的几何中心呈环形分布。其中,呈环形分布的第二开口H2与位于几何中心的第二开口H2同心设置,边缘区MA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可以通过多个第二开口H2直接透射出去,提高了每个第二色阻42的透光率及亮度一致性。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封装层3还包括中央区CA,中央区CA位于显示区AA,且边缘区MA设置于中央区CA和非显示区NA之间,边缘区MA对应的色阻单元的厚度尺寸大于中央区CA对应的色阻单元的厚度尺寸。由此,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穿过显示面板边缘区MA的厚度比穿过中央位区CA的厚度尺寸大,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区MA的亮度比中央区CA的亮度相对较低,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
为了平衡显示面板的边缘区MA与中央区CA的亮度差异,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显示面板。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图5沿O-O方向的剖面图。
如图5和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与图1和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色阻单元40还包括位于中央区CA的第三色阻43,第三色阻4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H3,第三开口H3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小于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
如前所述,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边缘区MA与中央区CA的亮度一致性,厚度相对较薄的中央区CA的第三色阻43上设置有第三开口H3,且第三开口H3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小于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
具体来说,每个第一色阻41对应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每个第三色阻43对应的第三开口H3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C,且(A-C)/C≤10%。
其中,A与C的取值跟第一色阻41与第三色阻43的厚度比值相关,厚度比值越大,A与C的取值之差越大,不再赘述。
另外,第三开口H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第三开口H3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如图3、图4所示的第一开口H1的数量及排布情况类似,以便于仅通过改变第三开口H3的形状或者尺寸大小即可均衡第一色阻41与第三色阻43的透光率,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研究表明,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亮度变化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其中,人眼对绿色光的敏感度最高,其次为红色,最后为蓝色。根据混色原理,显示面板工作时所呈现的颜色是由三种发光颜色不同(蓝色光线、红色光线以及绿色光线)的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混色形成,显示面板工作时各位置所显示的颜色的色坐标的值(即不同的坐标点代表不同的颜色)取决于三种颜色的亮度配比。为了使各种颜色的光的亮度配比满足显示需求、改善色偏现象,可以在不同颜色的色阻单元上开设开口,改变不同颜色的色阻单元的透光率,进而调整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亮度配比。下面以边缘区MA的第一色阻41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第一色阻41包括第一颜色色阻411、第二颜色色阻412和第三颜色色阻413,第一颜色色阻411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的波长为第一波长λ1,第二颜色色阻412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的波长为第二波长λ2,第三颜色色阻413对应的发光元件21发射的光的波长为第三波长λ3,其中,λ1<λ2<λ3。
可选地,第一颜色色阻411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颜色色阻412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
可选地,第一颜色色阻411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三颜色色阻413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
由于人眼对波长较低的光的敏感度相对于波长较长的光的敏感度较低,故第一颜色色阻411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最大。
进一步地,第二颜色色阻412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颜色色阻413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当第二颜色色阻412和第三颜色色阻413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相等时,二者可以采用同一个曝光掩膜板,降低模具制作难度和成本,提高制作效率。
以显示面板的发光颜色为RGB三原色为例,第一颜色色阻411为蓝色色阻单元,第一波长λ1=440nm~475nm;第二颜色色阻412为绿色色阻单元,第二波长λ2=492nm~577nm;第三颜色色阻413为红色色阻单元,第三波长λ3=625nm~740nm。由于人眼对蓝色光的敏感度相对于红色光和绿色光的敏感度较低,故蓝色色阻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在阵列基板1上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绿色色阻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可以等于红色色阻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二者可以采用同一个曝光掩膜板,降低模具制作难度和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当然,绿色色阻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也可以小于红色色阻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以平衡绿色发光单元与红色发光单元之间的微小亮度差异。
可以理解的是,如前所述的第一颜色色阻411、第二颜色色阻412和第三颜色色阻413不限于边缘区MA的色阻单元,也包括中央区CA的色阻单元,从而可以整体上调整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亮度配比,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亮度一致性,提高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如前所述的边缘区MA的色阻单元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和第二开口H2以及中央区的色阻单元开设的第三开口H3中的任一者可以为盲槽,也可以为通槽,根据具体的亮度调节方案而定,不作限制。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沿O-O方向的剖面图。如图7所示,该显示面板与图5和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该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5,触控层5位于封装层3与色阻层4之间,各色阻单元开设的第一开口H1、第二开口H2和第三开口H3中任一者由色阻层4贯穿至触控层5。即各色阻单元开设的第一开口H1、第二开口H2和第三开口H3中任一者为通槽。
触控层5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一般选用氧化铟锡共用电极、金属或两者皆有作为导电层。触控电极覆盖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21,各个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均需要透过触控电极才能够从显示面板射出,对光线具有一定的遮蔽作用。色阻层4位于触控层5之上,各色阻单元开设的第一开口H1、第二开口H2和第三开口H3中任一者设置为通槽,相对于盲槽方案来说,可以减弱触控电极对光线的遮蔽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色阻单元上开设的第一开口H1、第二开口H2和第三开口H3的作用,更加有利于平衡显示区AA的边缘区MA与中央区的亮度差异,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一致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任一种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装置等。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发光元件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发光元件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元件;
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包括边缘区,所述边缘区位于所述显示区且与所述非显示区相邻设置;
色阻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色阻层包括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一一对应的多个色阻单元,所述色阻单元包括对应于所述边缘区的第一色阻和第二色阻,且所述第一色阻位于所述第二色阻朝向所述非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色阻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色阻的厚度,所述第一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所述第二色阻的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B,则A>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区位于所述封装层的由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非显示区的边界朝向所述显示区平移预定距离的区域内,所述预定距离为0~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色阻的几何中心,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几何中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和/或,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色阻的几何中心,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的几何中心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开口还位于所述第一色阻的周边,且位于所述周边的多个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色阻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和/或,所述第二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开口还位于所述第二色阻的周边,且位于所述周边的多个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色阻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还围绕所述第一色阻的几何中心呈环形分布;
和/或,所述第二开口还围绕所述第二色阻的几何中心呈环形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还包括中央区,所述中央区位于所述显示区,且所述边缘区设置于所述中央区和所述非显示区之间;
所述边缘区对应的所述色阻单元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中央区对应的所述色阻单元的厚度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阻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中央区的第三色阻,所述第三色阻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色阻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A,每个所述第三色阻对应的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之和为C,且(A-C)/C≤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包括第一颜色色阻、第二颜色色阻和第三颜色色阻,所述第一颜色色阻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为第一波长λ1,所述第二颜色色阻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为第二波长λ2,所述第三颜色色阻对应的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波长为第三波长λ3,其中,λ123
所述第一颜色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颜色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所述第一颜色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三颜色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颜色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颜色色阻的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色阻层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设置于相邻的所述色阻单元之间,且位于所述边缘区的所述黑矩阵中,所述黑矩阵的厚度沿所述显示区指向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上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开口围绕所述黑矩阵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色阻层之间,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中任一者由所述色阻层贯穿至所述触控层。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196343.1A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289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6343.1A CN112289842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6343.1A CN112289842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9842A true CN112289842A (zh) 2021-01-29
CN112289842B CN112289842B (zh) 2022-05-13

Family

ID=74352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6343.1A Active CN112289842B (zh) 2020-10-30 2020-10-3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984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438A (zh) * 2021-12-21 2022-03-29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84456A (zh) * 2021-12-29 2022-04-05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62052U (zh) * 2016-08-04 2017-01-0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8807718A (zh) * 2018-08-30 2018-11-1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16619A (zh) * 2018-09-26 2019-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掩膜板
CN109634014A (zh) * 2019-02-22 2019-04-16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209590462U (zh) * 2019-01-10 2019-11-0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29332A (zh) * 2019-10-08 2020-01-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09560A (zh) * 2018-10-05 2020-04-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564477A (zh) * 2020-05-18 2020-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627959A (zh) * 2020-03-24 2020-09-04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862052U (zh) * 2016-08-04 2017-01-0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8807718A (zh) * 2018-08-30 2018-11-1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16619A (zh) * 2018-09-26 2019-01-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掩膜板
CN111009560A (zh) * 2018-10-05 2020-04-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09590462U (zh) * 2019-01-10 2019-11-0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34014A (zh) * 2019-02-22 2019-04-16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0729332A (zh) * 2019-10-08 2020-01-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27959A (zh) * 2020-03-24 2020-09-04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64477A (zh) * 2020-05-18 2020-08-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438A (zh) * 2021-12-21 2022-03-29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84456A (zh) * 2021-12-29 2022-04-05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84456B (zh) * 2021-12-29 2023-11-1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9842B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032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CN210516000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8175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3700688B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EP3156841A1 (en) Display base pl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4036979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substrate,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522602B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28984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6884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531006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347125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2920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14247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9727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93690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8612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30619B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83079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WO2024017343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257882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679372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83744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CN11378269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3069421U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