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65715B - 汽车副车架料架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副车架料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65715B
CN112265715B CN202010896901.9A CN202010896901A CN112265715B CN 112265715 B CN112265715 B CN 112265715B CN 202010896901 A CN202010896901 A CN 202010896901A CN 112265715 B CN112265715 B CN 1122657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late
auxiliary frame
limiting
suppor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69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65715A (zh
Inventor
张鹏程
张伟松
严传兵
晁敏
姜汉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Forever Logi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69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657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65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5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657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57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metal
    • B65D7/12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metal characterised by wall construction or by connections between walls
    • B65D7/14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metal characterised by wall construction or by connections between walls of skeleton or like apertured construction, e.g. baskets or carriers formed of wire mesh, of interconnected bands, bars, or rods, or of perforated sheet m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metal
    • B65D7/12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metal characterised by wall construction or by connections between walls
    • B65D7/24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metal characterised by wall construction or by connections between walls collapsible, e.g. with all parts detach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副车架料架,包括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支撑机构。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汽车副车架的放料要求,达到不同零件上线的目的,通用性好,提高料架的利用率,减少料架投入,节省场地面积,可以降低汽车装配线边部的空间压力,符合人机工程。

Description

汽车副车架料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装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料架。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转运汽车副车架的料架都是专款专用,每一种型号的汽车副车架都需要使用相应的料架,不同车型的汽车副车架无法共用同一种结构的料架,多种零件不同料架上线会导致在汽车装配线的边部占据大量的空间,无法满足绿色环保政策,同时还会影响线边人员的操作,影响汽车装配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副车架料架,目的是提高通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副车架料架,包括底架、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和第五支撑机构以及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位于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之间,第五支撑机构位于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之间,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九支撑机构位于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第九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底架上。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设置于第一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一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第一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朝向第一托板上方伸出;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二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二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第二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朝向第二托板上方伸出,第一前挡板和第二前挡板以及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三支撑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杆、设置于第三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三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第三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朝向第三托板上方伸出;所述第四支撑机构包括第四支撑杆、设置于第四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四托板以及设置于第四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第四托板为水平设置,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朝向第四托板上方伸出,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以及第三后挡板和第四后挡板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所述第五支撑机构包括第五支撑杆、设置于第五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托板和设置于第五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五挡板,第五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五挡板朝向第五托板上方伸出。
所述第六支撑机构包括主支架、设置于主支架上的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设置于左支撑杆上的第六左托板、设置于右支撑杆上的第六右托板、设置于第六左托板上的第六左挡板以及设置于第六右托板上的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第六左托板和第六右托板为水平设置,第六左挡板朝向第六左托板上方伸出,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朝向第六右托板上方伸出。
所述第七支撑机构包括第七支撑杆和设置于第七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托板,所述第八支撑机构包括第八支撑杆和设置于第八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八托板,第七托板和第八托板均为水平设置。
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包角板、设置于第一包角板上的第一立柱和设置于第一立柱上的第一限位板,第一立柱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和限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包角板、设置于第二包角板上的第二立柱和设置于第二立柱上的第二限位板,第二立柱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和限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位于第一种副车架的下方。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三包角板,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于第三包角板上且第一支撑杆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使得所述第一托板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四包角板,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四包角板上且第二支撑杆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使得所述第二托板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
本发明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汽车副车架的放料要求,达到不同零件上线的目的,通用性好,提高料架的利用率,减少料架投入,降低成本,节省场地面积,可以降低汽车装配线边部的空间压力,符合人机工程,方便汽车副车架与车身的装配,提高汽车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汽车副车架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汽车副车架料架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二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料架上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料架上摆放第二种副车架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料架上摆放第三种副车架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第一支撑机构;101、第一支撑杆;102、第一托板;103、第一前挡板;104、第一后挡板;105、第三包角板;106、第一加强杆;107、第三限位槽;108、第三导向孔;109、第三限位凸起;2、第二支撑机构;201、第二支撑杆;202、第二托板;203、第二前挡板;204、第二后挡板;205、第四包角板;206、第二加强杆;207、第四限位槽;208、第四导向孔;209、第四限位凸起;3、第三支撑机构;301、第三支撑杆;302、第三托板;303、第三前挡板;304、第三后挡板;4、第四支撑机构;401、第四支撑杆;402、第四托板;403、第四前挡板;404、第四后挡板;5、第五支撑机构;501、第五支撑杆;502、第五托板;503、第五挡板;6、第六支撑机构;601、主支架;602、左支撑杆;603、右支撑杆;604、第六左托板;605、第六右托板;606、第六左挡板;607、第六右前挡板;608、第六右后挡板;7、第七支撑机构;701、第七支撑杆;702、第七托板;8、第八支撑机构;801、第八支撑杆;802、第八托板;9、第九支撑机构;901、第九支撑杆;902、第九托板;903、第九前挡板;904、第九后挡板;10、底架;11、第一限位机构;1101、第一包角板;1102、第一立柱;1103、第一限位板;1104、第一限位凸起;1105、第一限位槽;1106、第一导向孔;12、第二限位机构;1201、第二包角板;1202、第二立柱;1203、第二限位板;1204、第二限位凸起;1205、第二限位槽;1206、第二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副车架料架,包括底架10、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二支撑机构2、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支撑机构5和第六支撑机构6、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支撑机构7和第八支撑机构8、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以及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支撑机构9,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和第五支撑机构5以及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七支撑机构7和第八支撑机构8位于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之间,第五支撑机构5位于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之间,第五支撑机构5、第六支撑机构6和第九支撑机构9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九支撑机构9位于第五支撑机构5和第六支撑机构6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支撑机构1、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第五支撑机构5、第六支撑机构6、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第九支撑机构9、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设置于底架10上。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底架10为水平设置,底架10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底架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底架10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如图1、图2和图10所示,在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机构1、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共同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形成四点支撑,使第一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一支撑机构1、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共同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一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一支撑机构1、第二支撑机构2、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呈等腰梯形分布,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二支撑机构2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二支撑机构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支撑机构3和第四支撑机构4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三支撑机构3处于等腰梯形的一条腰边上,第二支撑机构2和第四支撑机构4处于等腰梯形的另一条腰边上。
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第二种副车架的结构与第一种副车架的结构不同,在摆放第二种副车架时,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第五支撑机构5、第六支撑机构6、第七支撑机构7和第八支撑机构8共同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使第二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第五支撑机构5、第六支撑机构6、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共同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二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七支撑机构7和第八支撑机构8位于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之间。第七支撑机构7与第一支撑机构1和第六支撑机构6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一支撑机构1位于第六支撑机构6和第七支撑机构7之间,第一支撑机构1与第六支撑机构6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机构1与第七支撑机构7之间的距离。第八支撑机构8与第二支撑机构2和第六支撑机构6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二支撑机构2位于第六支撑机构6和第八支撑机构8之间,第二支撑机构2与第六支撑机构6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机构2与第八支撑机构8之间的距离。第六支撑机构6位于底架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第三支撑机构3、第四支撑机构4和第五支撑机构5位于底架1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如图1、图2和图12所示,第三种副车架的结构与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的结构不同,在摆放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和第九支撑机构9共同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形成三点支撑,使第三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九支撑机构9、第一限位机构11和第二限位机构12共同对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三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七支撑机构7、第八支撑机构8和第九支撑机构9呈三角形分布。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支撑机构1包括第一支撑杆101、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01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板102以及设置于第一托板102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前挡板103和第一后挡板104,第一支撑杆101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托板102为水平设置,第一前挡板103和第一后挡板104朝向第一托板102上方伸出;第二支撑机构2包括第二支撑杆201、设置于第二支撑杆201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板202以及设置于第二托板202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二前挡板203和第二后挡板204,第二支撑杆201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托板202为水平设置,第二前挡板203和第二后挡板204朝向第二托板202上方伸出,第一前挡板103和第二前挡板203以及第一后挡板104和第二后挡板204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支撑机构1还包括第三包角板105,第一支撑杆101设置于第三包角板105上且第一支撑杆101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101处于支撑状态,使得第一托板102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101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支撑杆101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第三包角板105为竖直设置在底架10上,第三包角板105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101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三包角板105连接,第三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三包角板105具有让第三销轴插入的第三导向孔108且该第三导向孔108为腰形孔,第一支撑杆101具有让第三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三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三包角板105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一支撑杆101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101处于竖直状态,第一支撑杆101朝向第三包角板105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一托板102位于第三包角板105的上方,第一托板102与第一支撑杆101的上端固定连接;当第一支撑杆10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杆101被放倒,此时第一支撑杆101呈水平状态,第一支撑杆1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放置。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10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101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三包角板105上的第三导向孔108为沿第三包角板10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三导向孔108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三导向孔108的长度大于第三销轴的直径,第三导向孔108的长度决定了第一支撑杆101相对于第三包角板105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三导向孔108设置于第三包角板105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三导向孔108位置对齐,第三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三导向孔108而向第三包角板105的外部伸出,第一支撑杆101位于两个第三导向孔108之间。第三包角板105具有容纳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三容置槽和位于第三销轴的上方的第三限位槽107,第三容置槽位于第三限位槽107的下方,第一支撑杆101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三限位槽107中以使第一支撑杆101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三限位凸起109。第三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三容置槽为第三包角板105的内腔体,第一支撑杆101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支撑杆101的下端插入第三容置槽中,第三包角板105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一支撑杆101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杆101晃动,使得第一支撑机构1能够对副车架提供支撑。当需要将第一支撑杆101由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一支撑杆101,使第三限位凸起109从第三限位槽107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一支撑杆101,第三包角板105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一支撑杆101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一支撑杆101放倒在底架10上,放倒后的第一支撑杆101呈水平状态。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限位槽107设置于第三包角板105的顶部,第三限位槽107为从第三包角板105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三包角板105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三限位槽107优选为V形槽。第三限位凸起109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01的外壁面上且第三限位凸起109朝向第一支撑杆101的外部凸出,第三限位凸起109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三限位凸起109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01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三限位凸起109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三限位槽107中。第三限位凸起109与第三限位槽107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一支撑杆101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杆101相对于第三包角板105转动,第三限位凸起109的形状与第三限位槽107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托板102呈水平状态时,第一前挡板103和第一后挡板104呈竖直状态,第一托板102为矩形板,第一托板102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一前挡板103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托板102的一端,第一后挡板104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托板102的另一端,第一前挡板1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后挡板10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前挡板103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后挡板104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一后挡板104连接的第一加强杆106,第一加强杆106位于第一后挡板104的外侧,第一加强杆106的上端与第一后挡板104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杆106的下端与第一支撑杆101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杆106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一后挡板104的稳定性和固定的可靠性,提高第一后挡板104的抗冲击能力。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机构2还包括第四包角板205,第二支撑杆201设置于第四包角板205上且第二支撑杆201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201处于支撑状态,使得第二托板202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201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二支撑杆201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第四包角板205为竖直设置在底架10上,第四包角板205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01通过第四销轴与第四包角板205连接,第四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四包角板205具有让第四销轴插入的第四导向孔208且该第四导向孔208为腰形孔,第二支撑杆201具有让第四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四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四包角板205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二支撑杆201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支撑杆201处于竖直状态,第二支撑杆201朝向第四包角板205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二托板202位于第四包角板205的上方,第二托板202与第二支撑杆201的上端固定连接;当第二支撑杆20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杆201被放倒,此时第二支撑杆201呈水平状态,第二支撑杆2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放置。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四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10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二支撑杆201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四包角板205上的第四导向孔208为沿第四包角板20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四导向孔208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四导向孔208的长度大于第四销轴的直径,第四导向孔208的长度决定了第二支撑杆201相对于第四包角板205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四导向孔208设置于第四包角板205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四导向孔208位置对齐,第四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四导向孔208而向第四包角板205的外部伸出,第二支撑杆201位于两个第四导向孔208之间。第四包角板205具有容纳第二支撑杆201的第四容置槽和位于第四销轴的上方的第四限位槽207,第四容置槽位于第四限位槽207的下方,第二支撑杆201上设有用于嵌入第四限位槽207中以使第二支撑杆201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四限位凸起209。第四容置槽为矩形槽,第四容置槽为第四包角板205的内腔体,第二支撑杆201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二支撑杆201的下端插入第四容置槽中,第四包角板205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二支撑杆201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支撑杆201晃动,使得第一支撑机构1能够对副车架提供支撑。当需要将第二支撑杆201由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二支撑杆201,使第四限位凸起209从第四限位槽207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二支撑杆201,第四包角板205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二支撑杆201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二支撑杆201放倒在底架10上,放倒后的第二支撑杆201呈水平状态。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四限位槽207设置于第四包角板205的顶部,第四限位槽207为从第四包角板205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四包角板205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四限位槽207优选为V形槽。第四限位凸起209设置于第二支撑杆201的外壁面上且第四限位凸起209朝向第二支撑杆201的外部凸出,第四限位凸起209设置两个且两个第四限位凸起209设置于第二支撑杆201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四限位凸起209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四限位槽207中。第四限位凸起209与第四限位槽207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二支撑杆201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支撑杆201相对于第四包角板205转动,第四限位凸起209的形状与第四限位槽207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二托板202呈水平状态时,第二前挡板203和第二后挡板204呈竖直状态,第二托板202为矩形板,第二托板202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二前挡板203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托板202的一端,第二后挡板204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托板202的另一端,第二前挡板2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后挡板20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前挡板203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二后挡板204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种副车架位于第一后挡板104和第二后挡板204之间。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机构2还包括与第二支撑杆201和第二后挡板204连接的第二加强杆206,第二加强杆206位于第二后挡板204的外侧,第二加强杆206的上端与第二后挡板204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杆206的下端与第二支撑杆201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杆206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二后挡板204的稳定性和固定的可靠性,提高第二后挡板204的抗冲击能力。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三支撑机构3包括第三支撑杆301、设置于第三支撑杆301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托板302以及设置于第三托板302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三前挡板303和第三后挡板304,第三托板302为水平设置,第三前挡板303和第三后挡板304朝向第三托板302上方伸出。第四支撑机构4包括第四支撑杆401、设置于第四支撑杆401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四托板402以及设置于第四托板402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四前挡板403和第四后挡板404,第四托板402为水平设置,第四前挡板403和第四后挡板404朝向第四托板402上方伸出,第三前挡板303和第四前挡板403以及第三后挡板304和第四后挡板404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三支撑杆301为竖直设置,第三支撑杆3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三托板302与第三支撑杆3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三前挡板303和第三后挡板304呈竖直状态,第三托板302为矩形板,第三托板302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或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三前挡板303为固定设置在第三托板302的一端,第三后挡板304为固定设置在第三托板302的另一端,第三前挡板30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三后挡板30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四支撑杆401为竖直设置,第四支撑杆4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四托板402与第四支撑杆4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四前挡板403和第四后挡板404呈竖直状态,第四托板402为矩形板,第四托板402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或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四前挡板403为固定设置在第四托板402的一端,第四后挡板404为固定设置在第四托板402的另一端,第四前挡板40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四后挡板40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在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三前挡板303和第四前挡板403是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三后挡板304和第四后地板是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种副车架位于第一前挡板103和第三后挡板304以及第二前挡板203和第四后地板之间,第一种副车架并位于第一后挡板104和第二后挡板204以及第三前挡板303和第四前挡板403之间,从而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五支撑机构5包括第五支撑杆501、设置于第五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托板502和设置于第五托板502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五挡板503,第五托板502为水平设置,第五托板502为矩形板,第五托板502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五挡板503朝向第五托板502上方伸出。第五支撑杆501为竖直设置,第五支撑杆5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五托板502与第五支撑杆5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503呈竖直状态,第五托板502为矩形板,第五托板502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五挡板503为固定设置在第五托板502的一端,第五挡板5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六支撑机构6包括主支架601、设置于主支架601上的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设置于左支撑杆602上的第六左托板604、设置于右支撑杆603上的第六右托板605、设置于第六左托板604上的第六左挡板606以及设置于第六右托板605上的第六右前挡板607和第六右后挡板608,第六左托板604和第六右托板605为水平设置,第六左挡板606朝向第六左托板604上方伸出,第六右前挡板607和第六右后挡板608朝向第六右托板605上方伸出。第六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六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六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均为竖直设置,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与第六支撑杆的顶面固定连接且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朝向第六支撑杆的上方伸出,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左支撑杆602和右支撑杆603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六左托板604为水平设置,第六左托板604为矩形板,第六左托板604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左托板604与左支撑杆60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六左挡板606呈竖直状态,第六左托板604为矩形板,第六左托板604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左挡板606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左托板604的一端,第六左挡板6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六右托板605为水平设置,第六右托板605为矩形板,第六右托板605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右托板605与右支撑杆603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六右前挡板607和第六右后挡板608呈竖直状态,第六右托板605为矩形板,第六右托板605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右前挡板607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右托板605的一端,第六右后挡板608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右托板605的另一端,第六右前挡板607和第六右后挡板608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六右前挡板607和第六右后挡板608为相对布置,第六右前挡板607和第六右后挡板608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第二种副车架的零件嵌入的定位槽,确保第二种副车架固定牢靠。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七支撑机构7包括第七支撑杆701和设置于第七支撑杆701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托板702,第八支撑机构8包括第八支撑杆801和设置于第八支撑杆801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八托板802,第七托板702和第八托板802均为水平设置。第七托板702为矩形板,第七托板702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七支撑杆701为竖直设置,第七支撑杆7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七托板702与第七支撑杆7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七托板702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八托板802为矩形板,第八托板802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八支撑杆801为竖直设置,第八支撑杆8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八托板802与第八支撑杆8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八托板802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
如图1、图2、图6至图8所示,第一限位机构11包括第一包角板1101、设置于第一包角板1101上的第一立柱1102和设置于第一立柱1102上的第一限位板1103,第一立柱1102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和限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二限位机构12包括第二包角板1201、设置于第二包角板1201上的第二立柱1202和设置于第二立柱1202上的第二限位板1203,第二立柱1202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和限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立柱1102和第二立柱1202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立柱1102和第二立柱1202位于第一种副车架的下方。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第一包角板1101为竖直设置在底架10上,第一包角板11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一立柱1102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包角板1101连接,第一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包角板1101具有让第一销轴插入的第一导向孔1106且该第一导向孔1106为腰形孔,第一立柱1102具有让第一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一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包角板1101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一立柱1102处于限位状态时,第一立柱1102处于竖直状态,第一立柱1102朝向第一包角板1101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一限位板1103位于第一包角板1101的上方,第一限位板1103与第一立柱110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1103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外侧,第一限位板1103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当第一立柱110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立柱1102被放倒,此时第一立柱1102呈水平状态,第一立柱11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一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一种副车架的放置。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第一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10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立柱1102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一包角板1101上的第一导向孔1106为沿第一包角板11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一导向孔1106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一导向孔1106的长度大于第一销轴的直径,第一导向孔1106的长度决定了第一立柱1102相对于第一包角板1101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一导向孔1106设置于第一包角板1101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一导向孔1106位置对齐,第一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导向孔1106而向第一包角板1101的外部伸出,第一立柱1102位于两个第一导向孔1106之间。第一包角板1101具有容纳第一立柱1102的第一容置槽和位于第一销轴的上方的第一限位槽1105,第一容置槽位于第一限位槽1105的下方,第一立柱1102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一限位槽1105中以使第一立柱1102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一限位凸起1104。第一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一容置槽为第一包角板1101的内腔体,第一立柱1102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立柱1102的下端插入第一容置槽中,第一包角板1101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一立柱11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立柱1102晃动,使得第一限位机构11能够对副车架进行可靠限位。当需要将第一立柱1102由限位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一立柱1102,使第一限位凸起1104从第一限位槽1105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一立柱1102,第一包角板1101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一立柱1102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一立柱1102放倒在底架10上,放倒后的第一立柱1102呈水平状态。
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第一限位槽1105设置于第一包角板1101的顶部,第一限位槽1105为从第一包角板1101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一包角板1101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一限位槽1105优选为V形槽。第一限位凸起1104设置于第一立柱1102的外壁面上且第一限位凸起1104朝向第一立柱1102的外部凸出,第一限位凸起1104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104设置于第一立柱1102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104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一限位槽1105中。第一限位凸起1104与第一限位槽1105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一立柱11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立柱1102相对于第一包角板1101转动,第一限位凸起1104的形状与第一限位槽1105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1、图2、图6和图8所示,第二包角板1201为竖直设置在底架10上,第二包角板12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二立柱1202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包角板1201连接,第二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包角板1201具有让第二销轴插入的第二导向孔1206且该第二导向孔1206为腰形孔,第二立柱1202具有让第二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二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二包角板1201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二立柱1202处于限位状态时,第二立柱1202处于竖直状态,第二立柱1202朝向第二包角板1201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二限位板1203位于第二包角板1201的上方,第二限位板1203与第二立柱120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1203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外侧,第二限位板1203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位于第一限位板1103和第二限位板1203之间;当第二立柱120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立柱1202被放倒,此时第二立柱1202呈水平状态,第二立柱12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一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一种副车架的放置。
如图1、图2、图6和图8所示,第二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10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二立柱1202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二包角板1201上的第二导向孔1206为沿第二包角板12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二导向孔1206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二导向孔1206的长度大于第二销轴的直径,第二导向孔1206的长度决定了第二立柱1202相对于第二包角板1201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二导向孔1206设置于第二包角板1201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二导向孔1206位置对齐,第二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导向孔1206而向第二包角板1201的外部伸出,第二立柱1202位于两个第二导向孔1206之间。第二包角板1201具有容纳第二立柱1202的第二容置槽和位于第二销轴的上方的第二限位槽1205,第二容置槽位于第二限位槽1205的下方,第二立柱1202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二限位槽1205中以使第二立柱1202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二限位凸起1204。第二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二容置槽为第二包角板1201的内腔体,第二立柱1202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二立柱1202的下端插入第二容置槽中,第二包角板1201可以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二立柱12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立柱1202晃动,使得第二限位机构12能够对副车架进行可靠限位。当需要将第二立柱1202由限位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二立柱1202,使第二限位凸起1204从第二限位槽1205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二立柱1202,第二包角板1201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二立柱1202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二立柱1202放倒在底架10上,放倒后的第二立柱1202呈水平状态。
如图1、图2、图6和图8所示,第二限位槽1205设置于第二包角板1201的顶部,第二限位槽1205为从第二包角板1201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二包角板1201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二限位槽1205优选为V形槽。第二限位凸起1204设置于第二立柱1202的外壁面上且第二限位凸起1204朝向第二立柱1202的外部凸出,第二限位凸起1204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凸起1204设置于第二立柱1202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二限位凸起1204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二限位槽1205中。第二限位凸起1204与第二限位槽1205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二立柱12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立柱1202相对于第二包角板1201转动,第二限位凸起1204的形状与第二限位槽1205的形状相匹配。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第九支撑机构9包括第九支撑杆901、设置于第九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托板902以及设置于第九托板902上且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九前挡板903和第九后挡板904,第九托板902为水平设置,第九托板902为矩形板,第九托板902的顶面用于与第三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九支撑杆901为竖直设置,第九支撑杆901的下端与底架10固定连接,第九托板902与第九支撑杆90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九前挡板903和第九后挡板904呈竖直状态,第九前挡板903为固定设置在第九托板902的一端,第六右后挡板608为固定设置在第九托板902的另一端,第九前挡板903和第九后挡板904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九前挡板903和第九后挡板904为相对布置,第九前挡板903和第九后挡板904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第三种副车架的零件嵌入的定位槽,确保第三种副车架固定牢靠。
如图1、图2、图10至图12所示,在料架上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201均处于支撑状态,第一立柱1102和第二立柱1202均处于折叠状态;在料架上摆放第二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201均处于折叠状态,第一立柱1102和第二立柱1202均处于支撑状态;在料架上摆放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201均处于折叠状态,第一立柱1102和第二立柱1202均处于支撑状态。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汽车副车架料架,包括底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九支撑机构位于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第九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底架上;
在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形成四点支撑,使第一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一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呈等腰梯形分布,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三支撑机构处于等腰梯形的一条腰边上,第二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处于等腰梯形的另一条腰边上,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第二种副车架的结构与第一种副车架的结构不同,在摆放第二种副车架时,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使第二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共同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二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
第七支撑机构与第一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一支撑机构位于第六支撑机构和第七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支撑机构与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七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第八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二支撑机构位于第六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之间,第二支撑机构与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机构与第八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
第三种副车架的结构与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的结构不同,在摆放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形成三点支撑,使第三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九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共同对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三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呈三角形分布;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设置于第一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一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朝向第一托板上方伸出;
第一托板呈水平状态时,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一托板为矩形板,第一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一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托板的一端,第一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托板的另一端,第一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前挡板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后挡板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
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三包角板,第一支撑杆设置于第三包角板上且第一支撑杆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使得第一托板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第三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三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三包角板连接,第三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三包角板具有让第三销轴插入的第三导向孔且该第三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一支撑杆具有让第三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三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三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第一支撑杆朝向第三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一托板位于第三包角板的上方,第一托板与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当第一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杆被放倒,此时第一支撑杆呈水平状态,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三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三包角板上的第三导向孔为沿第三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三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三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三销轴的直径,第三导向孔的长度决定了第一支撑杆相对于第三包角板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三导向孔设置于第三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三导向孔位置对齐,第三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三导向孔而向第三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一支撑杆位于两个第三导向孔之间;第三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一支撑杆的第三容置槽和位于第三销轴的上方的第三限位槽,第三容置槽位于第三限位槽的下方,第一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三限位槽中以使第一支撑杆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三限位凸起;第三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三容置槽为第三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一支撑杆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支撑杆的下端插入第三容置槽中,第三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一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杆晃动,使得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对副车架提供支撑;当需要将第一支撑杆由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一支撑杆,使第三限位凸起从第三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一支撑杆,第三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一支撑杆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一支撑杆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一支撑杆呈水平状态;
第三限位槽设置于第三包角板的顶部,第三限位槽为从第三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三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三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支撑杆的外壁面上且第三限位凸起朝向第一支撑杆的外部凸出;第三限位凸起与第三限位槽相配合,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一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杆相对于第三包角板转动,第三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三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二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二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朝向第二托板上方伸出,第一前挡板和第二前挡板以及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四包角板,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四包角板上且第二支撑杆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使得第二托板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第四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四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通过第四销轴与第四包角板连接,第四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四包角板具有让第四销轴插入的第四导向孔且该第四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二支撑杆具有让第四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四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四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第二支撑杆朝向第四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二托板位于第四包角板的上方,第二托板与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当第二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杆被放倒,此时第二支撑杆呈水平状态,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四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二支撑杆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四包角板上的第四导向孔为沿第四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四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四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四销轴的直径;第四导向孔设置于第四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四导向孔位置对齐,第四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四导向孔而向第四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二支撑杆位于两个第四导向孔之间;
第四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二支撑杆的第四容置槽和位于第四销轴的上方的第四限位槽,第四容置槽位于第四限位槽的下方,第二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嵌入第四限位槽中以使第二支撑杆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四限位凸起;第四容置槽为矩形槽,第四容置槽为第四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二支撑杆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二支撑杆的下端插入第四容置槽中,第四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二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支撑杆晃动,使得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对副车架提供支撑;当需要将第二支撑杆由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二支撑杆,使第四限位凸起从第四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二支撑杆,第四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二支撑杆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二支撑杆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二支撑杆呈水平状态;
第四限位槽设置于第四包角板的顶部,第四限位槽为从第四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四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四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支撑杆的外壁面上且第四限位凸起朝向第二支撑杆的外部凸出,第四限位凸起与第四限位槽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二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支撑杆相对于第四包角板转动,第四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四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托板呈水平状态时,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二托板为矩形板,第二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二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托板的一端,第二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托板的另一端,第二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前挡板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二后挡板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种副车架位于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之间;
第三支撑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杆、设置于第三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三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第三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朝向第三托板上方伸出;
第三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三托板与第三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三托板为矩形板,第三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或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三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三托板的一端,第三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三托板的另一端,第三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三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第四支撑机构包括第四支撑杆、设置于第四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四托板以及设置于第四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第四托板为水平设置,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朝向第四托板上方伸出,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以及第三后挡板和第四后挡板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第四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四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四托板与第四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四托板为矩形板,第四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或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四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四托板的一端,第四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四托板的另一端,第四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四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在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是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三后挡板和第四后地板是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种副车架位于第一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以及第二前挡板和第四后地板之间,第一种副车架并位于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以及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之间,从而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
第五支撑机构包括第五支撑杆、设置于第五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托板和设置于第五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五挡板,第五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五托板为矩形板,第五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五挡板朝向第五托板上方伸出;第五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五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五托板与第五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五托板为矩形板,第五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五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五托板的一端,第五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第六支撑机构包括主支架、设置于主支架上的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设置于左支撑杆上的第六左托板、设置于右支撑杆上的第六右托板、设置于第六左托板上的第六左挡板以及设置于第六右托板上的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第六左托板和第六右托板为水平设置,第六左挡板朝向第六左托板上方伸出,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朝向第六右托板上方伸出;
第六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六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六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均为竖直设置,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与第六支撑杆的顶面固定连接且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朝向第六支撑杆的上方伸出,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六左托板为矩形板,第六左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左托板与左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六左挡板呈竖直状态,第六左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左托板的一端,第六左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六右托板为矩形板,第六右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右托板与右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六右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右托板的一端,第六右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右托板的另一端,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为相对布置,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第二种副车架的零件嵌入的定位槽,确保第二种副车架固定牢靠;
第七支撑机构包括第七支撑杆和设置于第七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托板,第八支撑机构包括第八支撑杆和设置于第八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八托板,第七托板和第八托板均为水平设置;第七托板为矩形板,第七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七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七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七托板与第七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八托板为矩形板,第八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八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八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八托板与第八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
第一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一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一立柱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包角板连接,第一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包角板具有让第一销轴插入的第一导向孔且该第一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一立柱具有让第一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一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一立柱处于限位状态时,第一立柱处于竖直状态,第一立柱朝向第一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一包角板的上方,第一限位板与第一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外侧,第一限位板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当第一立柱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立柱被放倒,此时第一立柱呈水平状态,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一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一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一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立柱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一包角板上的第一导向孔为沿第一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一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一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一销轴的直径,第一导向孔的长度决定了第一立柱相对于第一包角板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一导向孔设置于第一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一导向孔位置对齐,第一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导向孔而向第一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一立柱位于两个第一导向孔之间;
第一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一立柱的第一容置槽和位于第一销轴的上方的第一限位槽,第一容置槽位于第一限位槽的下方,第一立柱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一限位槽中以使第一立柱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一容置槽为第一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一立柱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立柱的下端插入第一容置槽中,第一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一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立柱晃动,使得第一限位机构能够对副车架进行可靠限位;当需要将第一立柱由限位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一立柱,使第一限位凸起从第一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一立柱,第一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一立柱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一立柱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一立柱呈水平状态;
第一限位槽设置于第一包角板的顶部,第一限位槽为从第一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一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一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立柱的外壁面上且第一限位凸起朝向第一立柱的外部凸出;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一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立柱相对于第一包角板转动,第一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一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二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二立柱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包角板连接,第二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包角板具有让第二销轴插入的第二导向孔且该第二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二立柱具有让第二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二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二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二立柱处于限位状态时,第二立柱处于竖直状态,第二立柱朝向第二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二包角板的上方,第二限位板与第二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外侧,第二限位板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位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当第二立柱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立柱被放倒,此时第二立柱呈水平状态,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一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一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二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二立柱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二包角板上的第二导向孔为沿第二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二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二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二销轴的直径,第二导向孔的长度决定了第二立柱相对于第二包角板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二导向孔设置于第二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二导向孔位置对齐,第二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导向孔而向第二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二立柱位于两个第二导向孔之间;
第二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二立柱的第二容置槽和位于第二销轴的上方的第二限位槽,第二容置槽位于第二限位槽的下方,第二立柱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二限位槽中以使第二立柱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二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二容置槽为第二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二立柱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二立柱的下端插入第二容置槽中,第二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二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立柱晃动,使得第二限位机构能够对副车架进行可靠限位;当需要将第二立柱由限位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二立柱,使第二限位凸起从第二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二立柱,第二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二立柱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二立柱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二立柱呈水平状态;
第二限位槽设置于第二包角板的顶部,第二限位槽为从第二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二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二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立柱的外壁面上且第二限位凸起朝向第二立柱的外部凸出;第二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槽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二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立柱相对于第二包角板转动,第二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二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九支撑机构包括第九支撑杆、设置于第九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九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第九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九托板为矩形板,第九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三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九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九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九托板与第九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九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九托板的一端,第六右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九托板的另一端,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为相对布置,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第三种副车架的零件嵌入的定位槽,确保第三种副车架固定牢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支撑机构位于底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和第五支撑机构位于底架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为V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凸起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三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支撑杆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三限位凸起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三限位槽中;所述第四限位凸起设置两个且两个第四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支撑杆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四限位凸起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四限位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一后挡板连接的第一加强杆,第一加强杆位于第一后挡板的外侧,第一加强杆的上端与第一后挡板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杆的下端与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与第二支撑杆和第二后挡板连接的第二加强杆,第二加强杆位于第二后挡板的外侧,第二加强杆的上端与第二后挡板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杆的下端与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包角板、设置于第一包角板上的第一立柱和设置于第一立柱上的第一限位板,第一立柱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和限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包角板、设置于第二包角板上的第二立柱和设置于第二立柱上的第二限位板,第二立柱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和限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位于第一种副车架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为V形槽,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立柱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一限位凸起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一限位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副车架料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优选为V形槽,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立柱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第二限位凸起分别用于嵌入一个第二限位槽中。
CN202010896901.9A 2020-08-31 2020-08-31 汽车副车架料架 Active CN1122657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6901.9A CN112265715B (zh) 2020-08-31 2020-08-31 汽车副车架料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6901.9A CN112265715B (zh) 2020-08-31 2020-08-31 汽车副车架料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5715A CN112265715A (zh) 2021-01-26
CN112265715B true CN112265715B (zh) 2022-06-07

Family

ID=7434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6901.9A Active CN112265715B (zh) 2020-08-31 2020-08-31 汽车副车架料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657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9450B (zh) * 2021-08-06 2022-07-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焊接总成运输装具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0610A (zh) * 2017-06-20 2017-11-24 青岛中瑞物流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发动机料架
CN206900852U (zh) * 2017-05-27 2018-01-19 天津新明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带摆臂总成周转架
CN207858794U (zh) * 2017-05-27 2018-09-14 天津新明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器总成周转架
CN109051182A (zh) * 2018-08-17 2018-12-21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副消音器总成料架
WO2019056824A1 (zh) * 2017-09-21 2019-03-28 大连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运车架
CN209079955U (zh) * 2018-11-13 2019-07-09 广西万安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汽车后副车架的周转料架
CN110450123A (zh) * 2019-08-12 2019-11-15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副消音器总成排序料架
CN110844321A (zh) * 2019-12-09 2020-02-28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后保险杠料架
CN210968837U (zh) * 2019-10-29 2020-07-10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燃油箱料架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900852U (zh) * 2017-05-27 2018-01-19 天津新明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带摆臂总成周转架
CN207858794U (zh) * 2017-05-27 2018-09-14 天津新明仓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器总成周转架
CN107380610A (zh) * 2017-06-20 2017-11-24 青岛中瑞物流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发动机料架
WO2019056824A1 (zh) * 2017-09-21 2019-03-28 大连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运车架
CN109051182A (zh) * 2018-08-17 2018-12-21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副消音器总成料架
CN209079955U (zh) * 2018-11-13 2019-07-09 广西万安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汽车后副车架的周转料架
CN110450123A (zh) * 2019-08-12 2019-11-15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副消音器总成排序料架
CN210968837U (zh) * 2019-10-29 2020-07-10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燃油箱料架
CN110844321A (zh) * 2019-12-09 2020-02-28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汽车后保险杠料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5715A (zh) 202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8380B (zh) 一种汽车总拼翻转平推工装
CN112265715B (zh) 汽车副车架料架
CN103895720B (zh) 多用途车辆
CN205734845U (zh) 汽车轮罩周转架
EP3604174A1 (en) Vehicle transporting frame
CN209505881U (zh) 车厢组件、皮卡车厢扩展组件及皮卡车厢组件
KR19980035495A (ko) 전기 자동차의 배터리 트레이 보강구조
CN211002356U (zh) 汽车翼子板料架
CN102725186A (zh) 车辆用托架
CN113601081A (zh) 跨平台柔性组装装置
CN217706782U (zh) 一种新能源车翼子板的盛具
CN213918008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装配用的车架倒挂吊具
CN220520067U (zh) 一种工业车辆车架
CN220220914U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6944182U (zh) 汽车车身转运器具
CN210734781U (zh) 一种节约空间的运输标箱
CN219237179U (zh) 一种具有前端框架的车身底盘及汽车
CN217673925U (zh) 一种汽车天窗加强件运输盛具
CN217227706U (zh) 一种汽车支撑柱结构
CN219175359U (zh) 一种挖掘机rops驾驶室结构
CN201587462U (zh) 内支撑式罐车牵引座
CN214689756U (zh) 装载机后车架总成及电动装载机
CN215752686U (zh) 一种车厢加强边框结构
CN205417802U (zh) 一种皮卡车专用车厢扩展架
CN208393469U (zh) 一种汽车的底部框架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