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3031A -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43031A
CN112243031A CN202011101597.0A CN202011101597A CN112243031A CN 112243031 A CN112243031 A CN 112243031A CN 202011101597 A CN202011101597 A CN 202011101597A CN 112243031 A CN112243031 A CN 112243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ignal data
response
help
target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15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43031B (zh
Inventor
翟京卿
袁晓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0159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430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43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3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43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3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4Presence management, e.g. monitoring or registration for receipt of user log-on information, or the connection status of the 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若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若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本公开实施例可以确保求助信号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处理,提高信号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保障求助方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

Description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响应跟进方法、一种响应跟进系统、一种计算机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诸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个人隐私的泄露、网约车平台的不规范等,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面临新的安全威胁。而在发生紧急突发的安全事件时,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的做出应急响应,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现有技术已经有通过借助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方式将自己的位置信息提供给被求助者,或通过实时监听用户的状态来触发语音电话进行求救,或通过检测并记录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进而生成移动轨迹图案,再将移动轨迹图案与预设图案进行匹配分析,当不匹配时隐蔽地向外发送求助信号等实现求救功能。
然而,现有求助信号响应方法中,目标用户、响应方法都较为被动、单一,而由于通过移动网络向外界发送求助信号会受到移动网络质量等限制,不能保证求助信号发送的成功率;而且现有的求助信号发送出去之后,接收到该求助信号的被求助人可能会没有及时接听或查看求助信息,导致求助不能及时得到响应,即现有求助信号响应方法由于信号发送与接收的两端相对隔离,缺乏持续跟进的中间过程和机制,无法确保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能会耽搁最佳的救助时间。
因此,提出一种可以确保求助信号能够得到响应的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公开。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响应跟进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
若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
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若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并读取所述信号数据的信号标志;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求助,则直接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空,则获取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
将所述目标地址与通用联系方列表进行比对,若所述目标地址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或者,将所述源地址与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进行比对,若所述源地址为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地址不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并且所述源地址不是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进一步识别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内容,并对信号内容中的敏感信息或关键字进行识别,然后与事先约定的求助词库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包括:
跟进信号数据抵达目标地址的情况;
跟进抵达目标地址的信号数据的读取情况;以及,
跟进目标用户读取信号数据后的响应情况。
进一步的,在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之前,还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的消息内容和信号要素,并对二者进行打包,然后备份存储在服务器端;其中,所述信号要素包括源用户、源地址、目标地址和信号数据类型,所述信号数据类型包括静态文本、实时通信方式和动态可视方式;
获取信号数据的信号形式,根据所述信号形式判断是否需要为信号数据传输的两端建立专用连接通道,若需要,则在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前建立专用连接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响应跟进过程中,若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则将所述信号数据按照约定进行重发,或对目标用户进行提醒;
其中,所述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包括:信号数据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和信号数据未能被目标用户成功读取。
进一步的,所述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包括:
在约定重发次数或等待时间内信号数据仍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在约定提醒次数后目标用户仍未读取信号数据,或者在约定响应等待时间内仍未收到目标用户的响应反馈;
所述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包括:
选定新的目标用户;以及,
将所述信号数据向新的目标用户传输,并重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进一步的,所述选定新的目标用户包括:
根据信号数据的源用户及当前目标用户信息查看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并判断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除当前目标用户外是否还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则从中选择一个可用备选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没有任何可用备选联系方,或已选择的备选联系方仍未能成功响应,并且当前目标用户非通用联系方时,查看通用联系方列表,将其中排名最高的通用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所述通用联系方为社会通用、开放的公共求助联系方。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响应跟进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其设置为获取信号数据;
判断模块,其设置为在获取信号数据后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
传输模块,其设置为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
响应跟进模块,其设置为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接收模块,其设置为接收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
备选响应模块,其设置为若在预设条件下所述响应跟进模块的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响应跟进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响应跟进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响应跟进方法,通过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若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若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本公开技术方案通过对响应的持续跟进和处理,确保求助信号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处理,有效解决信号抵达但响应无感知的问题,提高信号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并在特定条件时,进行备选响应及跟进,保障求助方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
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而了解。本公开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响应跟进方法的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响应跟进方法的流程简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响应跟进系统的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现有求助信号响应方法中,目标用户、响应方法都较为被动、单一,而由于通过移动网络向外界发送求助信号会受到移动网络质量等限制,不能保证求助信号发送的成功率;或者接收到该求助信号的被求助人可能会没有及时接听或查看求助信息,导致求助不能及时得到响应,而由于信号发送和接收的两端相对隔离,并且缺乏持续跟进的中间过程和机制,无法确保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尤其目标用户无响应时,不能主动感知并提供新的备选响应机制,可能会耽搁最佳的救助时间。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以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响应跟进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1: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
步骤S102:若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
步骤S103: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步骤S104:若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目前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必备物品,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可以通过将智能终端作为一个求救设备向外界求救,一般的,人们会向自己关系最密切或最信任的人发送求助信息,包括电话、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当然人们也可以拨打紧急电话求救,如拨打热线电话110、112、119、高速救援等,当拨打的电话,和发送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被目标用户获取,可能会耽搁最佳的救援时间,因此,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获取发送的信号数据,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指求助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支持多种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微信、语音、视频;当响应跟进系统收到某信号,首先读取该信号标志,如标志为求助,则直接启动响应跟进任务,跟进信号两端的信息传递交互情况,如果无标志,则根据预设规定判断是否为求助信号,将求助信号挑选出来,然后对求助信号进行保护,再传输到目标用户,在信号传输及信号读取过程中,对信号进行响应跟进,确定目标用户是否读取或接听到该求助信号。并且,在响应跟进进程中,若信号状况出现异常,则将保护的信号数据按预设约定进行重发,或对目标进行提醒;使信号能尽早被目标用户获取,若目标用户确认收到该求助信号,会向系统反馈,系统收到反馈后结束本次响应跟进任务,若若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例如约定响应等待时间内未收到目标方的响应反馈,或者收到目标方的备选请求(例如目标用户表示需要将求助信号转交至他人),则转入备选响应。将求助信号发生至另外的求助目标,再对该过程进行响应跟进。以保证求助信号最终都能够得到响应,保障求助方的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并读取所述信号数据的信号标志;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求助,则直接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空,则获取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
将所述目标地址与通用联系方列表进行比对,若所述目标地址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或者,将所述源地址与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进行比对,若所述源地址为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信号数据的信号源为所述信号数据对应信号的求助人,通常以其移动号码以及求助方式作为默认联系方式,对其进行后续跟进,包括源用户、源地址。源地址是指发出本信号的源地址,可能为求助人移动号码(源用户和源地址一致),如通过个人移动号码发起的求助;也可能为某求助平台或其他设置了求助渠道的应用平台或系统,如打车、搭车、租车等平台的报警功能(源用户为用户本人,源地址为所使用求助平台地址),应用方为对应平台。
信号目标基于信号设置,指所述信号要抵达的目标地址或联系人等;约定联系方包括通用联系方和专有联系方。通用联系方是指社会通用、开放的公共求助联系方法,如热线电话110、112、119、高速救援等。专有联系方是指该信号源用户事先约定的求助联系人或联系人列表(第一联系人、第二联系人等),列表中应包含可用的联系方式,如移动号码、微信号、居住地址等。
求助标志是指用于识别该信号是否本系统所述求助信号的标志信息。有不同识别方法:
根据信号目标识别,当信号目标为通用联系方,如110/112/119等公共热线求助电话,系统主动为该信号添加“求助”信号标志。
根据信号源识别,如当信号来源为某应用或平台约定的求助渠道,则由来源为其添加“求助”标志,与信号一并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地址不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并且所述源地址不是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进一步识别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内容,并对信号内容中的敏感信息或关键字进行识别,然后与事先约定的求助词库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在信号目标不是通用联系方,并且发出信号的源地址不是约定的求助渠道,则进一步根据信号内容进行确认,根据信号内容,主要针对含文本内容的短消息等方式,对信号内容中的敏感信息或关键字进行识别,与事先约定的求助词库进行比对(如包含求救、求助、救援、紧急、危险、威胁等敏感词汇),满足条件则将其标记为“求助”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包括:
跟进信号数据抵达目标地址的情况;
跟进抵达目标地址的信号数据的读取情况;以及,
跟进目标用户读取信号数据后的响应情况。
响应跟进包括:信号触达、信号读取及信号响应;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响应标志确认对应的状态,响应标志用于跟进所述求助信号发起后,系统对其响应情况的跟进状态,主要包括触达标志、读取标志、响应标志,三者成递进关系。
触达标志是指信号是否抵达信号目标,初值为0;求助信号一旦发起,由移动网络运营商负责为其建立专有应急通道,并实时跟进该信号在网络中的传递情况,当信号抵达信号目标后,将触达标志置为1。
读取标志是指抵达目标的信号是否已被目标用户读取,初值为0;求助信号一旦抵达,由目标应用方负责跟进并反馈信号读取的情况;信号读取标志设置最小读取时间,该时间应满足最小关键信息的传达时间;对于被拦截、或者未打开直接置为已读状态的信息,不属于已读取状态。
响应标志是指信号目标读取该信号后的响应状态,由目标根据其响应情况手动反馈至系统。系统接收到响应标志后,取消应急通道,结束本次响应跟进任务。
具体过程为,求助信号的通道建立后,首先进入触达跟进流程,由网络服务提供商跟进信号的传送情况,当信号成功抵达信号目标,将触达标志置为1。如信号未能成功抵达(中途丢失、网络异常等),按约定对其进行复现重发。对于短信,将备份存储的短消息内容,结合已保护的信号要素,按照现有信号格式进行复现(内容标记有来源号码),重新发送给信号目标。对于电话、语音,结合已保护的信号要素,按照现有信号格式进行复现,为信号双方重新建立连接(重拨)。对于视频等实时可视通信,结合已保护的信号要素,微信号双发重新建立连接。
如约定重发次数或等待时间内仍未能成功触达,触达标志保持为0,携带信号保护内容,转入备选响应。
注意,为确保信号得到有效响应,等待时间应设置较短。
信号触达后,进入读取跟进流程。由目标侧负责跟进信号的读取情况。如求助信号为短信,则由短信应用跟进短信读取情况,识别到该短信已被用户打开/读取且第一界面持续时间达最小时间(短信可设置为3s),将读取标志置为1。又如求助信号为呼叫(电话、视频、语音等)时,相关应用(电话、微信等)方获取其接收情况是否满足已读状态要求,如接通且第一界面持续时间达最小时间视为已读(如电话/语音/视频为动态通信方式,时间可设置较长为10s),将读取标志置为1。
如约定等待时间内仍未读取,则通过呼叫等方式提醒目标用户读取该信号,如约定提醒次数后仍未读取,则携带信号保护内容,转入备选响应。
信号响应用于跟进目标用户读取信号后的响应情况,输出为响应标志,初值为0。信号读取后,进入响应跟进流程,由当前目标方反馈响应情况。如收到目标方响应确认消息,将响应标志置为1,结束本次任务。
当约定响应等待时间内未收到目标方的响应反馈,或者收到目标方的备选请求,转入备选响应。
进一步的,在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之前,还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的消息内容和信号要素,并对二者进行打包,然后备份存储在服务器端;其中,所述信号要素包括源用户、源地址、目标地址和信号数据类型,所述信号数据类型包括静态文本、实时通信方式和动态可视方式;
获取信号数据的信号形式,根据所述信号形式判断是否需要为信号数据传输的两端建立专用连接通道,若需要,则在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前建立专用连接通道。
当识别或确认某信号为求助信号,首先对该信号进行保护,包括内容保护和通道建立。第一时间获取消息内容消息要素,对其进行打包,并备份存储在服务器端。在后续跟进中,如信号未能正常抵达、读取或响应,则按约定复现或重发。
信号要素是指复现或跟踪该信号所涉及的关键要素,包括源用户、源地址,所使用求助方式等。源用户用于识别求助用户本人,包括该用户预留的移动号码、身份信息等。源地址用于识别信号发出的源地址信息,可能为某求助平台或个人联系方式等。当求助信号由个人移动电话直接发出,则源地址即为源用户移动号码。所使用求助方式是指信号所使用的求助方式,如微信、电话等,此时求助方式信息为对应的微信号或电话号码。
信号要素一般用于信号未能正常抵达、读取或响应时的信号重发等。如求助方式为短消息、微信等静态文本,则保护内容为消息本身和信号要素。如求助方式为电话、语音等实时通信方式,则保护内容为信号要素。如求助方式为视频等动态、可视方式,保护内容为信号要素和初始可视信息(源用户视频信息)。应急通道是指为求助信号建立的专用应急通道,一般由网络服务提供商(常见如运营商)负责建立,当求助信号发起,运营商优先为信号两端建立并保持专有免打扰通信渠道(如对于电话、视频等求助方式,可能为语音通道,也可能为数据短信等通道形式)。信号保护后,根据信号形式判断是否为信号两端建立专用连接通道,该通道资源为信号源和目标在求救任务响应期内预留专用。当信号为普通短信,无需为其预留专有通道。当信号为电话、语音、视频等实时动态求助方式,则为其建立专用连接通道,用于应急响应。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响应跟进过程中,若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则将所述信号数据按照约定进行重发,或对目标用户进行提醒;
其中,所述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包括:信号数据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和信号数据未能被目标用户成功读取。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移动网络质量等限制,不能保证求助信号发送的成功率;而且求助信号发送出去之后,接收到该求助信号的被求助人可能会没有及时接听或查看求助信息,导致求助不能及时得到响应,此时,通过信号响应跟进,能够及时发现信号数据的异常状况,将信号数据重发,或者通过电话等方式提醒目标用户读取或接听到求助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包括:
在约定重发次数或等待时间内信号数据仍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在约定提醒次数后目标用户仍未读取信号数据,或者在约定响应等待时间内仍未收到目标用户的响应反馈;
所述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包括:
选定新的目标用户;以及,
将所述信号数据向新的目标用户传输,并重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备选响应机制用于当第一联系方未能成功收到、读取或响应该信号时的备选响应跟进。选定新的目标联系方后,重新进入响应跟进流程,按照触达、读取、响应的流程依次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选定新的目标用户包括:
根据信号数据的源用户及当前目标用户信息查看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并判断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除当前目标用户外是否还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则从中选择一个可用备选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没有任何可用备选联系方,或已选择的备选联系方仍未能成功响应,并且当前目标用户非通用联系方时,查看通用联系方列表,将其中排名最高的通用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所述通用联系方为社会通用、开放的公共求助联系方。
系统将根据源用户及当前目标用户(本信号第一联系方,不一定在约定或通用列表内)信息,查看源用户约定联系方列表,判断除当前目标用户外,是否有其他可用的备选联系方。
如约定列表内有可用备选,则将其作为新的目标联系方(即新的目标用户),按信号保护内容和要素对该信号进行复现重发。当约定列表中可用备选大于1,将所有备选作为新目标,分别启动响应跟进机制。期间任一失败后,直接终止,不再转入备选。
如约定列表内无可用备选,或备选联系方仍未能成功响应,当前第一联系方非通用联系方时,查看通用联系方列表,将预设排序最高的联系方(如110)作为新的备选目标,复现并重发该信号。当前第一联系方已经是通用联系方时,返回响应失败结果,上报上级单位。
对于短信求助方式,信号重发时,将原短信内容及相关要素发送给新的目标联系方。对于电话、语音等求助方式,按要素复现重拨,为源用户和新的目标用户建立新的连接通道,将原有通道关闭。对于视频等可视求助方式,按要素复现重拨,为源用户和新的目标用户建立新的连接通道,并将已保存的信号源视频数据发送给新的目标方。
以上,收到任一备选联系方(包括约定的或通用的)反馈的响应确认信息,将响应标志置为1,结束本次任务,否则,返回响应失败结果,上报上级单位。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响应跟进方法的流程简图,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S1:信号识别,识别出求助信号;
步骤S2:信号保护,对求助信号进行保护;
步骤S3:响应跟进,响应跟进具体包括信号触达,信号读取,信号响应,若得到目标用户的响应反馈,并且不为备选请求,则进入步骤S5,否则进行步骤S4;
步骤S4:备选响应,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步骤S5:响应结果,得到响应跟进的响应反馈,或者备选响应的响应反馈。
步骤S6:结束。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对响应的持续跟进和处理,确保求助信号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处理,有效解决信号抵达但响应无感知的问题,提高信号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并在特定条件时,进行备选响应及跟进,保障求助方的生命财产安全,助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
实施例二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具体的响应跟进方法,在实施例二中,用户A通过滴滴平台报警功能向其第一联系人B发送求救短信。
其业务流程为:
步骤1:系统检测到A发出的短信为求助信号;
步骤2:将短信内容及A、滴滴平台相关信息进行备存;
步骤3:启动响应跟进,信息成功抵达B手机;
步骤4:等待时间内B未读取,电话提醒B;
步骤5:未能联系到B,启动备选响应;
步骤6:A备选联系人为C、D,将二者作为新的目标联系方;
步骤7:将备存短信及相关要素信息按短信格式,发送给C、D;
步骤8:收到C、D发送的响应确认消息;
步骤9:完成响应跟进,结束本次任务。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响应跟进系统的架构图,如图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1,其设置为获取信号数据;
判断模块2,其设置为在获取信号数据后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
传输模块3,其设置为若所述判断模块2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
响应跟进模块4,其设置为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接收模块5,其设置为接收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
备选响应模块6,其设置为若在预设条件下所述响应跟进模块4的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所述接收模块5接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模块2具体设置为:
读取获取模块1获取的所述信号数据的信号标志;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求助,则直接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空,则获取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
将所述目标地址与通用联系方列表进行比对,若所述目标地址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或者,将所述源地址与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进行比对,若所述源地址为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模块2包括识别单元;
所述识别单元设置为若判断模块2判断所述目标地址不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并且所述源地址不是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进一步识别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内容,并对信号内容中的敏感信息或关键字进行识别,然后与事先约定的求助词库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使判断模块2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响应跟进模块4具体设置为:
跟进信号数据抵达目标地址的情况;
跟进抵达目标地址的信号数据的读取情况;以及,
跟进目标用户读取信号数据后的响应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保护模块7;
所述保护模块7设置为获取信号数据的消息内容和信号要素,并对二者进行打包,然后备份存储在服务器端;其中,所述信号要素包括源用户、源地址、目标地址和信号数据类型,所述信号数据类型包括静态文本、实时通信方式和动态可视方式;以及,
获取信号数据的信号形式,根据所述信号形式判断是否需要为信号数据传输的两端建立专用连接通道,若需要,则在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前建立专用连接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响应跟进模块4还设置为在响应跟进过程中,若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则将所述信号数据按照约定进行重发,或对目标用户进行提醒;
其中,所述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包括:信号数据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和信号数据未能被目标用户成功读取。
进一步的,所述在预设条件下所述响应跟进模块4的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包括:
在约定重发次数或等待时间内信号数据仍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在约定提醒次数后目标用户仍未读取信号数据,或者在约定响应等待时间内仍未收到目标用户的响应反馈;
所述备选响应模块6具体设置为:选定新的目标用户;以及,
使所述传输模块3将所述信号数据向新的目标用户传输,并使响应更加模块4重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进一步的,所述备选响应模块6包括:
查找单元,其设置为根据信号数据的源用户及当前目标用户信息查看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并判断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除当前目标用户外是否还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
选取单元,其设置为若所述查找单元确定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则从中选择一个可用备选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以及,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没有任何可用备选联系方,或已选择的备选联系方仍未能成功响应,并且当前目标用户非通用联系方时,查看通用联系方列表,将其中排名最高的通用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所述通用联系方为社会通用、开放的公共求助联系方。
本公开实施例的响应跟进系统用于实施方法实施例中的响应跟进方法,所以描述的较为简单,具体可以参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各种可能的方法。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用户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时,用户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能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响应跟进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
若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
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若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信号数据,并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并读取所述信号数据的信号标志;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求助,则直接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若所述信号标志为空,则获取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
将所述目标地址与通用联系方列表进行比对,若所述目标地址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或者,将所述源地址与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进行比对,若所述源地址为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地址不在通用联系方列表中,并且所述源地址不是应用方的约定求助渠道,则进一步识别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内容,并对信号内容中的敏感信息或关键字进行识别,然后与事先约定的求助词库进行比对,若比对结果满足预设条件则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为求助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包括:
跟进信号数据抵达目标地址的情况;
跟进抵达目标地址的信号数据的读取情况;以及,
跟进目标用户读取信号数据后的响应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之前,还包括:
获取信号数据的消息内容和信号要素,并对二者进行打包,然后备份存储在服务器端;其中,所述信号要素包括源用户、源地址、目标地址和信号数据类型,所述信号数据类型包括静态文本、实时通信方式和动态可视方式;
获取信号数据的信号形式,根据所述信号形式判断是否需要为信号数据传输的两端建立专用连接通道,若需要,则在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前建立专用连接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响应跟进过程中,若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则将所述信号数据按照约定进行重发,或对目标用户进行提醒;
其中,所述信号数据的状况出现异常包括:信号数据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和信号数据未能被目标用户成功读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预设条件下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包括:
在约定重发次数或等待时间内信号数据仍未能成功抵达目标用户,在约定提醒次数后目标用户仍未读取信号数据,或者在约定响应等待时间内仍未收到目标用户的响应反馈;
所述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包括:
选定新的目标用户;以及,
将所述信号数据向新的目标用户传输,并重新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定新的目标用户包括:
根据信号数据的源用户及当前目标用户信息查看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并判断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除当前目标用户外是否还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有其他可用备选联系方,则从中选择一个可用备选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若源用户的约定联系方列表内没有任何可用备选联系方,或已选择的备选联系方仍未能成功响应,并且当前目标用户非通用联系方时,查看通用联系方列表,将其中排名最高的通用联系方作为新的目标用户;
所述通用联系方为社会通用、开放的公共求助联系方。
9.一种响应跟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其设置为获取信号数据;
判断模块,其设置为在获取信号数据后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否为求助信号;
传输模块,其设置为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信号数据对应的信号是求助信号,则将所述信号数据向目标用户传输;
响应跟进模块,其设置为在所述信号数据开始传输后对所述信号数据进行响应跟进;
接收模块,其设置为接收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
备选响应模块,其设置为若在预设条件下所述响应跟进模块的响应跟进不满足预设结果,或者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所述信号数据的目标用户发送的备选请求,则转入备选响应并进行备选响应跟进。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响应跟进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响应跟进方法。
CN202011101597.0A 2020-10-15 2020-10-15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2430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1597.0A CN112243031B (zh) 2020-10-15 2020-10-15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01597.0A CN112243031B (zh) 2020-10-15 2020-10-15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3031A true CN112243031A (zh) 2021-01-19
CN112243031B CN112243031B (zh) 2021-12-07

Family

ID=74169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1597.0A Active CN112243031B (zh) 2020-10-15 2020-10-15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4303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3636A2 (en) * 2009-02-11 2010-08-19 Id2Pt. Technologies, In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e verification of user identity
CN103490917A (zh) * 2012-06-13 2014-01-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故障处理情况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3944915A (zh) * 2014-04-29 2014-07-23 浙江大学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威胁检测防御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07295010A (zh) * 2017-08-02 2017-10-24 杭州谷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WO2018023441A1 (zh) * 2016-08-02 2018-02-08 步晓芳 一种通过手机求救的技术数据采集方法以及手机
CN108416995A (zh) * 2018-02-11 2018-08-17 天津利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急求助消息响应方法及装置
CN109727431A (zh) * 2018-12-29 2019-05-07 于德媛 救助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3636A2 (en) * 2009-02-11 2010-08-19 Id2Pt. Technologies, In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e verification of user identity
CN103490917A (zh) * 2012-06-13 2014-01-0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故障处理情况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3944915A (zh) * 2014-04-29 2014-07-23 浙江大学 一种工业控制系统威胁检测防御装置、系统及方法
WO2018023441A1 (zh) * 2016-08-02 2018-02-08 步晓芳 一种通过手机求救的技术数据采集方法以及手机
CN107295010A (zh) * 2017-08-02 2017-10-24 杭州谷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8416995A (zh) * 2018-02-11 2018-08-17 天津利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紧急求助消息响应方法及装置
CN109727431A (zh) * 2018-12-29 2019-05-07 于德媛 救助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ENG TENG: "《A novel EEG-based detection method of emergency situations for assistive vehicles》", 《2017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CIST)》 *
任刚等: "基于手机短信功能的数据平台分析与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 *
广东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科技管理科: "泛互联网终端智能报警小程序", 《广东公安科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3031B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877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emergency data related to emergency sessions
CN103581429A (zh) 用于提供关闭通知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1022208A2 (en) Multiple user identity and bridge appearance
MX2010012111A (es) Sistema, aparato y metodo para permitir a estaciones moviles identificar llamadas con base en valores predeterminados establecidos en una cabecera de llamada.
CN109769244B (zh) 异常电话卡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090157726A1 (en) Restoration of conversation stub for recognized experts
CN104601818A (zh) 一种在通讯过程中切换操作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WO2010048806A1 (zh) 一种过滤垃圾电话的方法、装置、代理服务器及终端
US20200314246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lls
EP3247095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179552A (zh) 查询通话相对方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9843608B2 (en) Method of synchronous image sharing
US20130148798A1 (en) Intelligent call log and schedule integration
US10798250B2 (en) Management server, communication system,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20080285727A1 (en) Communications Controller And Protocol
CN117715048A (zh) 电信诈骗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7159043A (ja) 迷惑電話対策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12243031B (zh) 响应跟进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850404B (zh) 一种信息安全处理方法、系统、第一终端及第二终端
CN116055440A (zh) 终端判断并过滤邮件安全内容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881774B (zh) 多媒体网络通话的呼叫系统及方法
US11178521B1 (en) Message dispatch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20150065017A (ko) 스미싱 방지 방법, 이를 수행하는 스미싱 방지 서버 및 이를 저장하는 기록매체
KR101650467B1 (ko) 통화상대방정보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EP3477927A1 (en) Management of call connection attemp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