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0551A -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0551A
CN112230551A CN202011186509.1A CN202011186509A CN112230551A CN 112230551 A CN112230551 A CN 112230551A CN 202011186509 A CN202011186509 A CN 202011186509A CN 112230551 A CN112230551 A CN 112230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atrix
variable
rollover
ri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865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0551B (zh
Inventor
高泽鹏
任宏斌
陈思忠
陈勇
赵玉壮
齐志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201118650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305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30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0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0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05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G05B13/04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 G05B13/04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in which a parameter or coefficien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to optimise the perform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一、车辆底盘子系统耦合构成以及系统状态参数的选择;二、车辆系统输出变量的异值率计算;三、道路激励q与输出矩阵Y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四、当前行驶工况下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五、设计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防侧翻协同耦合控制策略;本发明能够在车辆底盘子系统集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车辆动态状态参数实现对车辆侧翻风险进行评价与预测,以及采用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对车辆侧翻进行主动控制。

Description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主动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先进理念和技术也开始逐渐影响到传统的车辆领域,从而使智能驾驶、系统安全预测和半主动/主动控制成为研究的焦点。车辆系统不再是不同子系统的机械式简单组装,而逐渐变成由不同硬件机构和先进辅助驾驶系统进行集成而得到的综合智能化平台。于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现代车辆底盘控制技术融入了更多考虑人机工程和性能智能化的因素,从而使得车辆各个子系统以及车辆与车辆之间成为一个控制集群。
车辆侧翻事故作为典型的车辆事故之一,它的发生与各个底盘子系统之间密切相关。目前针对车辆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大部分集中于借助单一或者部分子系统的协同控制来降低车辆的车翻风险,这就导致所降低的车辆侧翻风险局限于特定工况。而如果从底盘子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那么车辆侧翻的主动控制策略则可以推广到复杂多变的道路条件和极限操纵工况中,控制策略的鲁棒性和泛化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车辆侧翻事故与底盘各个子系统密切相关,对于性能卓越和日益智能化的车辆系统而言,其内部时刻存在着数据大量交互与控制系统智能决策所形成的信息流动。大量数据信息的传输与交互,同步增加了控制系统决策计算的工作量,这也使“如何有效实现基于大量冗杂信息所进行的系统状态辨识和控制决策”成为车辆底盘集成技术在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能够在车辆底盘子系统集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车辆动态状态参数实现对车辆侧翻风险进行评价与预测,以及采用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对车辆侧翻进行主动控制。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车辆底盘子系统耦合构成以及系统状态参数的选择;
步骤二、车辆系统输出变量的异值率计算;
步骤三、道路激励q与输出矩阵Y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
步骤四、当前行驶工况下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
步骤五、设计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防侧翻协同耦合控制策略。
进一步地,步骤一具体包括:
1.1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动制动系统、电动空气悬架系统与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分别为: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输入:助力电流ia
主动制动系统的控制输入:四个轮胎理想制动压强P=[Pfl,Pfr,Prl,Prr]T
电动空气悬架系统的控制输入:进气阀和排气阀的接通时间T=[Ti,To]T
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控制输入:直线电机的控制电流il
1.2车辆侧翻相关的状态变量矩阵X=[X1,X2,X3,X4,X5,X6,X7,X8,X9,X10,X11]T包括:车速v,车辆横摆角速度ωγ,车辆侧偏角β,轮胎滑移率si(i=fl,fr,rl,rr),车辆侧向加速度ay,车身侧倾角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21
车身垂向加速度az,载荷转移率LTR;
车辆侧翻相关的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包括:车辆横摆角速度ωγ,车辆侧偏角β,车辆侧向加速度ay,车身侧倾角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31
和车辆载荷转移率LTR;
1.3计算1.2中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对应的相对熵熵值矩阵DX和DY
进一步地,步骤二具体包括:
2.1相对概率(即在B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值为P(A|B);由此,在采样次数为n的前提下,可以得到矩阵Y对应的变量异值率P(yi,j|xi,j)计算方程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32
式中,dKL(·)为状态变量的相对熵熵值,xp,j为第p个状态变量中第j次采样的数据,yi,j为第i个输出变量中第j次采样的数据,Xp和Yi分别为第p个状态变量矩阵和第i个输出变量矩阵,D(Xp)和D(Yi)分别为矩阵Xp和矩阵Yi对应熵值的极限值,Ma(Xp)和Ma(Yi)分别为矩阵Xp和矩阵Yi对应状态值的极限值;
基于车辆状态矩阵X和输出矩阵Y及其对应的相对熵熵值矩阵DX和DY,可以计算得到矩阵X和矩阵Y对应的极限值矩阵Ma(X)和Ma(Y)以及其相对熵熵值对应的极限值矩阵DKL(X)和DKL(Y)分别为:
Ma(X)=[Ma(X1)Ma(X2) … Ma(X11)]T
=[max(x1,1,x1,2,…,x1,n)max(x2,1,x2,2,…,x2,n) … max(x11,1,x11,2,…,x11,n)]T
Ma(Y)=[Ma(Y1)Ma(Y2)…Ma(Y5)]T
=[max(y1,1,y1,2,…,y1,n)max(y2,1,y2,2,…,y2,n) … max(y5,1,y5,2,…,y5,n)]T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4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42
2.2容差风险概率区间为Ps=[Psl,Psh](即状态风险概率区间)对应的上限值Psh与下限值Psl的计算方程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43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44
i=1,2,…,5;p=1,2,…,11
2.3基于车辆系统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异值率P(yi,j|xi,j)和容差风险概率区间Ps=[Psl,Psh],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初步辨识和判定:
若P(yi,j|xi,j)<Psl,车辆处于状态风险低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保持正常,车辆保持稳定行驶,无需激活车辆集成底盘控制系统;
若Psl≤P(yi,j|xi,j)<Psh,车辆处于状态风险中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出现异常,车辆行驶状态稳定性需要进入步骤三来进一步判定;
若P(yi,j|xi,j)≥Psh,车辆处于状态风险高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急剧恶化,此时直接进入步骤四开始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流程。
进一步地,步骤三具体包括:
3.1在k时刻下,道路激励q与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之间相关系数γ(yi,j,qj)k以及约束分离因子Γvq的计算方程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5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52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53
式中,Θ为系统修正因子,其对应取值范围一般为[1.38,1.89],t为系统时间步长,qj和qj-1分别为n维道路激励数据序列q中的第j个和第(j-1)个值,vj和vj-1分别为n维车辆行驶速度数据序列v中的第j个和第(j-1)个值;
3.2对3.1中的相关系数γ(yi,j,vj)k进行判定,则得到判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相关关系
γ(y<sub>i,j</sub>,q<sub>j</sub>)k&gt;0 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sub>i</sub>正相关
γ(y<sub>i,j</sub>,q<sub>j</sub>)<sub>k</sub>=0 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sub>i</sub>无关
γ(y<sub>i,j</sub>,q<sub>j</sub>)<sub>k</sub>&lt;0 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sub>i</sub>负相关
进一步地,步骤四具体包括:
4.1根据车辆系统输出矩阵Y、车辆输出变量Y的变量异值率P(yi,j|xi,j)对应的容差风险概率区间(即对应的高、中和低区间)以及3.2中车速v和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关系,则可以对车辆侧翻风险进行评估,相应的结果如下所示为:
4.1.1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低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低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低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4.1.2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中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4.1.3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高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4.2在不同的车辆侧翻风险区间内,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和子系统控制变量、输出矩阵Y中第i个输出变量Yi、系统控制输入uki以及外部参考输入wki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车辆输出变量与底盘子系统匹配关系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7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81
上述表格中,[]T表示集合里没有元素,是空集;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82
为电动助力系统的理想参考助力电流,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83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84
分别为前左轮胎、前右轮胎、后左轮胎和后右轮胎的理想参考制动压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85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86
分别为电动空气悬架系统进气阀和排气阀的理想参考接通时间,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91
为主动悬架系统的直线电机理想参考控制电流。
进一步地,步骤五具体包括:
5.1根据车辆行驶速度v,如果系统输出矩阵Y中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仅出现低风险区域,而没有出现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那么车辆系统处于侧翻低风险区域;此时状态变量参数振荡属于瞬态的正常波动,而无需激活运行底盘集成控制系统;
5.2根据车辆行驶速度v,如果系统输出矩阵Y中的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出现中风险区域,而没有出现高风险区域,那么车辆系统处于侧翻中风险区域;此时根据4.2中所列出的表2,来激活处于中风险区域中的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进而对相应的控制变量进行调节即可;
5.3根据车辆行驶速度v,如果系统输出矩阵Y中的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出现高风险区域,那么车辆系统处于侧翻高风险区域;此时根据4.2中所列出的表2,来激活处于中、高风险区域中的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进而对相应的控制变量进行集成控制调节;
5.4根据5.1、5.2和5.3的判定结果以及4.2所列出表2的匹配结果,进一步确定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中外部参考输入wk和控制输入uk分别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092
5.5、k时刻下的优化步长为t,根据5.4中外部参考输入wk和控制输入uk,得到在外部参考输入wk作用下的车辆状态矩阵和系统输出矩阵分别为Xw,k和Yw,k,在控制输入uk作用下的车辆状态矩阵和系统输出矩阵分别为Xu,k和Yu,k,进而建立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J(Xk,Yw,uk)及其约束条件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2
式中,np和nc分别为预测和控制时域的长度,矩阵O为系统输出矩阵Y对应变化率的变加权矩阵,矩阵P为系统输出误差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Q为状态矩阵X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R为系统输入误差代价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S为系统控制输入uk对应变化率的变加权矩阵,Ymin和Ymax分别为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u,k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3
为(k+i-1)时刻的系统输出变化率矩阵,umin和umax分别为系统控制输入矩阵uk的最小和最大值,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4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5
分别为(k+i-1)和(k+i-2)时刻的系统控制输入变化率,Δumin和Δumax分别为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系统控制输入uk差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5.6基于5.5中的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k)和其所对应的约束条件进行滚动优化和迭代求解计算,同时需要满足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6
此时系统控制输入矩阵uk对应最优解矩阵u* k;为满足实际求解过程,需要计算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的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7
其需要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8
式中,χ和ξ都为大于0的正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01,0.05]和[0.028,0.039],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9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10
分别为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11
对应的系统状态矩阵与输出矩阵;
5.7若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12
无法满足实际性能需求,对控制输入次优解矩阵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13
进行修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014
式中,矩阵u* k为系统控制输入最优解矩阵,H为正则变换矩阵,E为容差限值区间矩阵,V为非线性修正因子,τ为计算过程中的交叉干扰项矩阵,而矩阵τ为传感器的误差区间;
修正之后的最优解u* k满足优化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11
式中,X* k和Y* k分别为系统最优解u* k对应的系统最优状态矩阵与最优输出矩阵;
至此,考虑外部参考输入矩阵wk和系统约束,进行迭代优化求解,最终得到系统最优解矩阵u* k,从而得到理想的系统性能,进而有效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状态,最终降低车辆侧翻风险并有效避免车辆侧翻事故的发生。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充分考虑车辆底盘集成系统的耦合度与非线性特性,采取状态参数滚动优化的方式来进行求解计算。同时,采用相对熵熵值计算、风险概率分析与变量相关关系计算的方式来对车辆系统内部的大量状态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冗杂参数下的系统性能分析与判定。最终,根据判定结果来激活对应的主动控制系统,采取主动控制技术实现了车辆侧翻风险的预测与降低,也有效避免了侧翻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2为状态风险概率区间判定示意图。
图3为道路激励与输出变量相关关系判定示意图。
图4为车辆侧翻风险预测与判定示意图。
图5为车辆输出变量与底盘子系统匹配关系示意图。
图6为车辆状态最优化求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如图7所示,首先,分别确定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以及与车辆侧翻相关的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建立对应的车辆状态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并计算其状态变量所对应的相对熵值大小。
其次,计算得到车辆状态矩阵X=[x1,x2,x3,x4,x5,x6,x7,x8,x9,x10,x11]T和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所对应的极限值矩阵Ma(X)和Mi(Y)。同时,计算得到矩阵X和矩阵Y对应相对熵值的极限值矩阵DKL(X)和DKL(Y)。进而,对车辆系统输出状态变量的异值率P(yi,j|xi,j)进行计算,同时设定容差风险概率区间为Ps=[Psl,Psh],由此可以对风险概率区间进行判定。此外,引进约束分离因子Γvq实现车速v与道路激励q二者之间的约束分离,继而可以对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矩阵Y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计算,从而可以对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判定。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系统输出状态变量异值率P(yi,j|xi,j)、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的相关关系以及辆行驶速度v的变化区间,对当前行驶工况下的车辆侧翻风险进行判定。由于不同风险概率区间下的系统输出状态变量Yi(i=1,2,3,4,5)与车辆底盘子系统间存在对应关系,由此,根据侧翻风险判定结果,则可以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设计车辆的防侧翻协同耦合控制策略。
最后,由于车辆底盘子系统相互耦合集成,因此基于车辆侧翻风险判定结果与确定得到的控制输入uk,建立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u),根据函数min J(Xk,Yw,u)所对应的约束条件,则可以通过滚动优化过程来求得最优解。此外,如果最优解无法满足实际的性能需求,那么判定其为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31
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修正。因此,采用线性变换补偿与非线性项相结合的方式,来校正得到最终的系统最优解u* k
本发明方法的详细实施过程如下:
步骤一、车辆底盘子系统耦合构成以及系统状态参数的选择与计算,其主要步骤包括:
1.1本发明内所描述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动制动系统和电动空气悬架系统与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其具体架构与组成如图1所示。这四个子系统进行耦合连结,构成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
1.2基于步骤一中1.1所描述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对应的四个子系统,确定系统控制输入变量分别如下为: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为助力电流ia
主动制动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为四个轮胎理想制动压强P=[Pfl,Pfr,Prl,Prr]T
电动空气悬架对应的控制输入为进气阀和排气阀的接通时间T=[Ti,To]T
而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为直线电机的控制电流il
1.3确定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对应与车辆侧翻相关的状态变量如下所示为:车辆行驶速度v,车辆横摆角速度ωγ,车辆侧偏角β,各个轮胎的滑移率si(i=fl,fr,rl,rr),车辆侧向加速度ay,车身侧倾角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32
车身垂向加速度az以及车辆载荷转移率LTR。除LTR之外,其他状态变量通过直接测量和间接观测可以获取。
而车辆载荷转移率LTR需要进一步计算得到,其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41
式中,Fzfl、Fzfr、Fzrl和Fzrr分别为车辆前左、前右、后左和后右轮胎的垂向动载荷,轮胎垂向动载荷可以通过测量和观测间接得到。
确定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对应与车辆侧翻密切相关的输出变量如下所示为:车辆横摆角速度ωγ,车辆侧偏角β,车辆侧向加速度ay,车身侧倾角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45
和车辆载荷转移率LTR。
1.4根据步骤一中1.3所描述的系统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组成的车辆状态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其中,每种变量参数所对应的数据维度(即采样次数)为n,其形成的矩阵分别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42
针对车辆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分别计算其所对应的相对熵熵值矩阵,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43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44
i=1,2,…,5;p=1,2,…,11;j=1,2,…,n
式中,P和Q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概率密度分布,P(xi,j)和P(yi,j)分别为第一种概率分布下车辆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中第i个参数序列下的第j个值对应出现的概率,Q(xi,j)和Q(yi,j)为第二种概率分布下车辆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中第i个参数序列下的第j个值对应出现的概率。
步骤二、车辆系统输出变量异值率的计算,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1基于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车辆状态矩阵X=[X1,X2,X3,X4,X5,X6,X7,X8,X9,X10,X11]T和输出矩阵Y=[Y1,Y2,Y3,Y4,Y5]T,可以计算得到车辆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对应的极限值矩阵Ma(X)和Ma(Y),其计算方程分别如下所示为:
Ma(X)=[Ma(X1)Ma(X2) … Ma(X11)]T
=[max(x1,1,x1,2,…,x1,n)max(x2,1,x2,2,…,x2,n) … max(x11,1,x11,2,…,x11,n)]T
Ma(Y)=[Ma(Y1)Ma(Y2) … Ma(Y5)]T
=[max(y1,1,y1,2,…,y1,n)max(y2,1,y2,2,…,y2,n) … max(y5,1,y5,2,…,y5,n)]T
式中,Xp和Yi分别为第p个状态变量和第i个输出变量。
2.2基于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车辆状态变量矩阵X=[x1,x2,x3,x4,x5,x6,x7,x8,x9,x10,x11]T和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以及其所对应的相对熵熵值计算方程,可以计算得到车辆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所对应相对熵熵值中的极限值矩阵DKL(X)和DKL(Y),而其计算方程分别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5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52
2.3随着车辆的行进过程,车辆系统中的状态变量会存在相应的波动,但是其波动幅值大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辨识。因此,需要对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车辆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对应的异值率进行计算。相对概率(即B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值为P(A|B)。由此,定义变量异值率为P(yi,j|xi,j),而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61
式中,xp,j为第p个状态变量第j次采样得到的数据,yi,j为第i个输出变量第j次采样得到的数据,Ma(Xp)和Ma(Yi)分别为第p个状态变量矩阵Xp和第i个输出变量Yi对应的极限值。
2.4定义容差风险概率区间为Ps=[Psl,Psh](即状态风险概率区间),其对应上限值Psh与下限值Psl的计算方程分别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62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63
i=1,2,…,5;p=1,2,…,11;j=1,2,…,n
2.5基于步骤二中2.3所描述的车辆系统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的异值率P(yi,j|xi,j)和基于步骤二中2.4所描述的容差风险概率区间Ps=[Psl,Psh](即状态风险概率区间),可以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初步辨识和判定,其对应的判定结果如下所示为:
如果P(yi,j|xi,j)<Psl,那么此时车辆处于状态风险低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保持正常,此时车辆保持稳定行驶状态,无需激活车辆集成底盘控制系统。
如果Psl≤P(yi,j|xi,j)<Psh,那么此时车辆处于状态风险中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出现异常,此时车辆行驶状态的稳定性需要进入步骤来计算相关系数,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判定。
如果P(yi,j|xi,j)≥Psh,那么此时车辆处于状态风险高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开始急剧恶化,此时直接进入步骤四开始基于集成底盘的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流程,即激活第i个变量所对应的主动控制子系统参与防侧翻控制过程。
步骤三、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计算原理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3.1在车辆的行进过程中,针对同一种等级道路条件,即相同随机道路激励q的输入,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和乘坐舒适感会随着车辆行驶速度v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由此可知,车速v与道路激励q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表征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矩阵Y之间的关系,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对二者之间存在的约束关系进行分离。
车速v与道路激励q对应的数据序列维度都为n。引进约束分离因子Γvq,在k时刻下,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71
式中,Θ>1,为系统修正因子,其对应的取值范围一般为[1.38,1.89],t为时刻k下的系统时间步长,qj和qj-1分别为n维道路激励数据序列q中的第j个和第(j-1)个值,vj和vj-1分别为n维车辆行驶速度数据序列v中第j个和第(j-1)个值。
3.2基于步骤三中3.1描述的k时刻下的分离因子Γvq|k,对步骤三中3.1所描述的道路激励q与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之间的相关系数γ(yi,j,qj)k进行计算,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181
3.3对步骤三中3.2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γ(yi,j,vj)k进行判定,则有如下对应判定结果:
如果相关系数γ(yi,j,qj)k>0,那么在k时刻下,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如果相关系数γ(yi,j,qj)k=0,那么在k时刻下,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
如果相关系数γ(yi,j,qj)k<0,那么在k时刻下,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步骤四、当前行驶工况下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的判定,具体的判定过程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4.1根据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车辆系统输出变量Y=[y1,y2,y3,y4,y5]T、步骤二中2.3所描述的车辆输出变量Y对应的变量异值率P(yi,j|xi,j)、步骤二中2.4所描述的容差风险概率区间Ps=[Psl,Psh](即状态风险概率区间)、步骤三中3.3所描述的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车辆行驶速度v的变化,可以对车辆的侧翻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
在风险判定过程中,车辆的侧翻风险区间等级被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这三个风险区域范围,相应的判定结果如下所示为:
4.1.1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低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低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低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4.1.2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中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4.1.3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高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4.2车辆输出变量与底盘子系统的匹配流程与匹配关系如图5所示。
根据步骤四中4.1所得到的对车辆侧翻风险的判定结果,可以得到在不同的车辆侧翻风险区间内,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车辆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中的第i个输出变量Yi(i=1,2,3,4,5)、步骤一中1.1所描述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步骤一中1.2所描述的子系统控制变量、系统控制输入uki以及外部参考输入wki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匹配关系如下表1所示为:
表1车辆输出变量与底盘子系统匹配关系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0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1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1
上述表格中,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2
为电动助力系统的理想参考助力电流,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3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4
分别为前左轮胎、前右轮胎、后左轮胎和后右轮胎的理想参考制动压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5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6
分别为电动空气悬架系统进气阀和排气阀的理想参考接通时间,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27
为主动悬架系统的直线电机理想参考控制电流。
步骤五、基于步骤四中4.1所列出的车辆侧翻风险判定结果,设计得到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协同耦合控制策略,整体思路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5.1在当前车辆的行驶速度v下,如果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中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步骤四中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仅出现低风险区域,而没有出现中风险区域和高风险区域,那么此时车辆系统处于侧翻低风险区域。此时,状态变量参数振荡属于瞬态的正常波动,而无需激活运行底盘集成控制系统。
5.2在当前车辆的行驶速度v下,如果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中的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步骤四中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出现了中风险区域,而没有出现高风险区域,那么此时车辆系统处于侧翻中风险区域。此时,根据步骤四中4.2所列出的表2,来激活处于中风险区域中的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进而对相应的控制变量进行调节即可。
5.3在当前车辆的行驶速度v下,如果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中的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步骤四中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出现了高风险区域,那么此时车辆系统处于侧翻高风险区域。此时,根据步骤四中4.2所列出的表2,来激活处于中、高风险区域中的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进而对相应的控制变量进行集成控制调节。
5.4在当前车辆行驶的道路条件下,根据步骤五中5.1、5.2和5.3的判定结果,以及步骤四中4.2所列出表2的匹配结果,则可以进行相应的变量匹配与系统决策控制。
如果步骤一中1.4所描述的系统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步骤四中4.1所得到的车辆侧翻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内,则根据步骤四中4.2所列出的表1,来激活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车辆底盘控制子系统,而控制子系统同时与系统的控制变量、控制输入uki(i=1,2,3,4,5)与外部参考输入wki(i=1,2,3,4,5)相对应。
而针对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所进行的滚动优化求解过程,需要进一步确定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中的外部参考输入wk和控制输入uk,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则分别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31
5.5由于步骤一中1.1所描述的四种底盘子系统相互耦合集成在一起,因此车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处于非线性状态。如果采用传统的动力学建模和线性优化的控制方式,那么耦合集成系统的优化计算和动态求解结果会出现较大的随机误差。因此,本发明采用建立性能目标优化函数的形式来对集成车辆底盘系统的防侧翻稳定性性能进行滚动优化。
在已知车辆底盘子系统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在时刻k下的优化步长对应为t,根据步骤五中5.4所确定的外部参考输入wk和控制输入uk,由此可以得到,此时的车辆系统在外部参考输入wk作用下的车辆系统状态矩阵和系统输出变量矩阵分别为Xw,k和Yw,k,而在控制输入uk作用下的车辆系统状态矩阵和系统输出变量矩阵分别为Xu,k和Yu,k,进而建立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k),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41
式中,np和nc分别为预测时域和控制时域的长度,矩阵O为k时刻下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对应变化率的变加权矩阵,矩阵P为系统输出误差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Q为系统状态矩阵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R为系统输入误差代价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S为系统控制输入uk对应变化率的变加权矩阵。
同时,上述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k)所对应的系统约束条件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42
式中,Ymin和Ymax分别为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u,k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43
为(k+i-1)时刻的系统输出变化率矩阵,umin和umax分别为系统控制输入uk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1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2
分别为(k+i-1)时刻和(k+i-2)时刻的系统控制输入变化率,Δumin和Δumax分别为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系统控制输入uk差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5.6基于步骤五中5.5所建立的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k)和其所对应的系统约束条件,对其进行相应的滚动优化和迭代求解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如果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3
那么,此时的系统控制输入矩阵uk则为最优解矩阵u* k
而在实际的求解过程中,通常得到的结果,是满足步骤五中5.5所建立的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的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4
即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5
满足如下所示的优化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6
式中,χ和ξ都为大于0的较小正值,其取值范围分别为[0.01,0.05]和[0.028,0.039],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7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8
分别为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9
所对应的系统状态变量矩阵与输出变量矩阵。
但是,如果最终求解得到的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10
依旧无法满足实际的性能需求,即在控制输入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11
作用下的系统输出矩阵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12
无法实现理想的系统性能,那么此时则需要加入反馈校正计算来补偿系统优化过程中的参数和模型不确定性。
采用线性变换补偿与非线性项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来对控制输入矩阵次优解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14
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其对应的计算方程如下所示为: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513
式中,矩阵u* k为系统控制输入最优解矩阵,H为正则变换矩阵,E为容差限值区间矩阵,V为非线性修正因子,τ为计算过程中由系统参数和模型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交叉干扰项矩阵,而矩阵τ的大小需要根据实际所使用传感器的误差区间来进行确定。
此时的最优解u* k满足如下所示的优化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2751584010000261
式中,X* k和Y* k分别为系统最优解u* k所对应的系统最优状态变量矩阵与最优输出变量矩阵。
至此,可以在外部参考输入矩阵wk和系统约束的影响下,对系统进行迭代优化求解,最终得到系统的最优解矩阵u* k,进而得到理想的系统性能,从而有效改善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状态,最终降低车辆的侧翻风险并有效避免车辆侧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车辆底盘子系统耦合构成以及系统状态参数的选择;
步骤二、车辆系统输出变量的异值率计算;
步骤三、道路激励q与输出矩阵Y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
步骤四、当前行驶工况下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
步骤五、设计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防侧翻协同耦合控制策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具体包括:
1.1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动制动系统、电动空气悬架系统与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分别为: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输入:助力电流ia
主动制动系统的控制输入:四个轮胎理想制动压强P=[Pfl,Pfr,Prl,Prr]T
电动空气悬架系统的控制输入:进气阀和排气阀的接通时间T=[Ti,To]T
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控制输入:直线电机的控制电流il
1.2车辆侧翻相关的状态变量矩阵X=[X1,X2,X3,X4,X5,X6,X7,X8,X9,X10,X11]T包括:车速v,车辆横摆角速度ωγ,车辆侧偏角β,轮胎滑移率si(i=fl,fr,rl,rr),车辆侧向加速度ay,车身侧倾角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11
车身垂向加速度az,载荷转移率LTR;
车辆侧翻相关的输出变量矩阵Y=[Y1,Y2,Y3,Y4,Y5]T包括:车辆横摆角速度ωγ,车辆侧偏角β,车辆侧向加速度ay,车身侧倾角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12
和车辆载荷转移率LTR;
1.3计算1.2中状态变量矩阵X和输出变量矩阵Y对应的相对熵熵值矩阵DX和DY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具体包括:
2.1相对概率值为P(A|B);由此,在采样次数为n的前提下,可以得到矩阵Y对应的变量异值率P(yi,j|xi,j)计算方程为: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21
式中,dKL(·)为状态变量的相对熵熵值,xp,j为第p个状态变量中第j次采样的数据,yi,j为第i个输出变量中第j次采样的数据,Xp和Yi分别为第p个状态变量矩阵和第i个输出变量矩阵,D(Xp)和D(Yi)分别为矩阵Xp和矩阵Yi对应熵值的极限值,Ma(Xp)和Ma(Yi)分别为矩阵Xp和矩阵Yi对应状态值的极限值;
基于车辆状态矩阵X和输出矩阵Y及其对应的相对熵熵值矩阵DX和DY,可以计算得到矩阵X和矩阵Y对应的极限值矩阵Ma(X)和Ma(Y)以及其相对熵熵值对应的极限值矩阵DKL(X)和DKL(Y)分别为:
Ma(X)=[Ma(X1) Ma(X2)…Ma(X11)]T
=[max(x1,1,x1,2,…,x1,n) max(x2,1,x2,2,…,x2,n)…max(x11,1,x11,2,…,x11,n)]T
Ma(Y)=[Ma(Y1)Ma(Y2)…Ma(Y5)]T
=[max(y1,1,y1,2,…,y1,n) max(y2,1,y2,2,…,y2,n)…max(y5,1,y5,2,…,y5,n)]T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22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31
2.2容差风险概率区间为Ps=[Psl,Psh],对应的上限值Psh与下限值Psl的计算方程分别为: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32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33
2.3基于车辆系统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异值率P(yi,j|xi,j)和容差风险概率区间Ps=[Psl,Psh],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初步辨识和判定:
若P(yi,j|xi,j)<Psl,车辆处于状态风险低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保持正常,车辆保持稳定行驶,无需激活车辆集成底盘控制系统;
若Psl≤P(yi,j|xi,j)<Psh,车辆处于状态风险中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出现异常,车辆行驶状态稳定性需要进入步骤三来进一步判定;
若P(yi,j|xi,j)≥Psh,车辆处于状态风险高概率区间,系统输出变量中第i个变量对应的异值率急剧恶化,此时直接进入步骤四开始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流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具体包括:
3.1在k时刻下,道路激励q与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之间相关系数γ(yi,j,qj)k以及约束分离因子Γvq的计算方程分别为: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41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42
式中,Θ为系统修正因子,其对应取值范围一般为[1.38,1.89],t为系统时间步长,qj和qj-1分别为n维道路激励数据序列q中的第j个和第j-1个值,vj和vj-1分别为n维车辆行驶速度数据序列v中的第j个和第j-1个值;
3.2对3.1中的相关系数γ(yi,j,vj)k进行判定,则得到判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相关关系
γ(y<sub>i,j</sub>,q<sub>j</sub>)<sub>k</sub>&gt;0 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sub>i</sub>正相关 γ(y<sub>i,j</sub>,q<sub>j</sub>)<sub>k</sub>=0 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sub>i</sub>无关 γ(y<sub>i,j</sub>,q<sub>j</sub>)<sub>k</sub>&lt;0 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sub>i</sub>负相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具体包括:
4.1根据车辆系统输出矩阵Y、车辆输出变量Y的变量异值率P(yi,j|xi,j)对应的容差风险概率区间,即对应的高、中和低区间;以及3.2中车速v和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关系,则可以对车辆侧翻风险进行评估,相应的结果如下所示为:
4.1.1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低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低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低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4.1.2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中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4.1.3若变量输出变量Yi(i=1,2,3,4,5)处于容差高风险概率区间:
(1)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为正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
(2)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无相关关系,此时无论车速如何,车辆都被判定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3)如果道路激励q与输出变量Yi(i=1,2,3,4,5)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时车速低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高风险区间;如果车速高于65km/h,那么判定车辆处于侧翻中风险区间;
4.2在不同的车辆侧翻风险区间内,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和子系统控制变量、输出矩阵Y中第i个输出变量Yi、系统控制输入uki以及外部参考输入wki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车辆输出变量与底盘子系统匹配关系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61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71
上述表格中,[]T表示集合里没有元素,是空集;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72
为电动助力系统的理想参考助力电流,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73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74
分别为前左轮胎、前右轮胎、后左轮胎和后右轮胎的理想参考制动压强,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75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76
分别为电动空气悬架系统进气阀和排气阀的理想参考接通时间,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81
为主动悬架系统的直线电机理想参考控制电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具体包括:
5.1根据车辆行驶速度v,如果系统输出矩阵Y中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仅出现低风险区域,而没有出现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那么车辆系统处于侧翻低风险区域;此时状态变量参数振荡属于瞬态的正常波动,而无需激活运行底盘集成控制系统;
5.2根据车辆行驶速度v,如果系统输出矩阵Y中的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出现中风险区域,而没有出现高风险区域,那么车辆系统处于侧翻中风险区域;此时根据4.2中所列出的表2,来激活处于中风险区域中的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进而对相应的控制变量进行调节即可;
5.3根据车辆行驶速度v,如果系统输出矩阵Y中的任一输出变量Yi(i=1,2,3,4,5)对应4.1中的车辆侧翻风险区域判定结果,出现高风险区域,那么车辆系统处于侧翻高风险区域;此时根据4.2中所列出的表2,来激活处于中、高风险区域中的输出变量Yi(i=1,2,3,4,5)所对应的底盘集成控制子系统,进而对相应的控制变量进行集成控制调节;
5.4根据5.1、5.2和5.3的判定结果以及4.2所列出表2的匹配结果,进一步确定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系统中外部参考输入wk和控制输入uk分别为: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82
5.5、k时刻下的优化步长为t,根据5.4中外部参考输入wk和控制输入uk,得到在外部参考输入wk作用下的车辆状态矩阵和系统输出矩阵分别为Xw,k和Yw,k,在控制输入uk作用下的车辆状态矩阵和系统输出矩阵分别为Xu,k和Yu,k,进而建立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k)及其约束条件为: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1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2
式中,np和nc分别为预测和控制时域的长度,矩阵O为系统输出矩阵Y对应变化率的变加权矩阵,矩阵P为系统输出误差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Q为状态矩阵X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R为系统输入误差代价对应的变加权矩阵,矩阵S为系统控制输入uk对应变化率的变加权矩阵,Ymin和Ymax分别为系统输出变量矩阵Yu,k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3
为k+i-1时刻的系统输出变化率矩阵,umin和umax分别为系统控制输入矩阵uk的最小和最大值,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4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5
分别为k+i-1和k+i-2时刻的系统控制输入变化率,Δumin和Δumax分别为相邻两个时刻之间系统控制输入uk差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5.6基于5.5中的系统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k)和其所对应的约束条件进行滚动优化和迭代求解计算,同时需要满足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6
此时系统控制输入矩阵uk对应最优解矩阵u* k;为满足实际求解过程,需要计算性能目标优化函数min J(Xk,Yw,u)的次优解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7
其需要满足如下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8
式中,χ和ξ都为大于0的正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01,0.05]和[0.028,0.039],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9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10
分别为次优解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11
对应的系统状态矩阵与输出矩阵;
5.7若次优解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12
无法满足实际性能需求,对控制输入次优解矩阵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0913
进行修正: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101
式中,矩阵u* k为系统控制输入最优解矩阵,H为正则变换矩阵,E为容差限值区间矩阵,V为非线性修正因子,τ为计算过程中的交叉干扰项矩阵,而矩阵τ为传感器的误差区间;
修正之后的最优解u* k满足优化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751582000000102
式中,X* k和Y* k分别为系统最优解u* k对应的系统最优状态矩阵与最优输出矩阵;
至此,考虑外部参考输入矩阵wk和系统约束,进行迭代优化求解,最终得到系统最优解矩阵u* k,从而得到理想的系统性能,进而有效改善车辆行驶稳定性状态,最终降低车辆侧翻风险并有效避免车辆侧翻事故的发生。
CN202011186509.1A 2020-10-29 2020-10-29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2305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6509.1A CN112230551B (zh) 2020-10-29 2020-10-29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6509.1A CN112230551B (zh) 2020-10-29 2020-10-29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0551A true CN112230551A (zh) 2021-01-15
CN112230551B CN112230551B (zh) 2021-08-06

Family

ID=7412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86509.1A Active CN112230551B (zh) 2020-10-29 2020-10-29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3055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6142A (zh) * 2021-04-09 2021-06-08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线控底盘整体性能评价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57631A (zh) * 2022-03-18 2022-04-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9161A1 (en) * 2001-04-11 2002-10-17 Smith Donald Wayne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risk of vehicle rollover
CN109976159A (zh) * 2019-04-09 2019-07-05 台州学院 基于安全可控域的智能车辆横向控制方法
CN111090286A (zh) * 2020-03-24 2020-05-01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车运动状态规划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49161A1 (en) * 2001-04-11 2002-10-17 Smith Donald Wayne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risk of vehicle rollover
CN109976159A (zh) * 2019-04-09 2019-07-05 台州学院 基于安全可控域的智能车辆横向控制方法
CN111090286A (zh) * 2020-03-24 2020-05-01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车运动状态规划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雷: "基于底盘动力学的汽车防侧翻控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王梦琳等: "基于底盘子系统协同控制的车辆防侧翻性能分析", 《系统仿真学报》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6142A (zh) * 2021-04-09 2021-06-08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线控底盘整体性能评价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26142B (zh) * 2021-04-09 2023-04-07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线控底盘整体性能评价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57631A (zh) * 2022-03-18 2022-04-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CN114357631B (zh) * 2022-03-18 2022-07-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0551B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90951B (zh) 智能电动汽车轨迹跟踪与运动控制方法
CN109849899B (zh) 一种电动轮汽车电液复合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及方法
US656773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incorporating feedforward for motor vehicle chassis control
CN113320542B (zh)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踪控制方法
CN112230551B (zh)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CN107992681B (zh) 一种电动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复合控制方法
CN111845710B (zh) 基于路面附着系数识别的整车动态性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002840B (zh) 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容错控制方法
Qin et al. A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dynamics control framework of autonomous vehicles based on multi-parameter joint estimation
JPS61178212A (ja) 車高制御装置
Cui et al. Design optimization of vehicle EHPS system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CN110712491A (zh) 一种用于车辆模态解耦的分层控制方法、系统及介质
Ricco et al. On the design of yaw rate control via variable front-to-total anti-roll moment distribution
JP7446434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およ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制御方法
Nah et al. Torque distribution algorithm of six-wheeled skid-steered vehicles for on-road and off-road maneuverability
Ding et al. A gain-scheduled PID controller for automatic path following of a tractor semi-trailer
CN114368380B (zh) 一种适应不同载重的自动驾驶半挂卡车横向控制方法
Zulkarnain et al. Controller design for an active anti-roll bar system
WO2020083465A1 (en) Method for having a vehicle follow a desired curvature path
CN114162110A (zh)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控制方法
CN113110031A (zh)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pid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及方法
Cai et al. Lateral Stability Control of a Tractor-Semitrailer at High Speed. Machines. 2022; 10: 716
CN113022531A (zh) 一种底盘控制方法及底盘控制系统
Kamal et al. Development of 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for combined handling and rollover propensity enhancement
CN112596397B (zh) 电动汽车信息物理融合自动紧急制动控制系统及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