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7631B -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57631B CN114357631B CN202210266856.8A CN202210266856A CN114357631B CN 114357631 B CN114357631 B CN 114357631B CN 202210266856 A CN202210266856 A CN 202210266856A CN 114357631 B CN114357631 B CN 1143576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active
- control
- suspension
- lat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rketing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系统,该方法通过对车辆信息进行采集,经过状态观测器对侧翻指标进行在线估计和预测,然后以此侧翻指标来调节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和主动悬架控制器在协同式分布优化问题中的权重,最后通过求解优化问题的方法,得到最终的控制信号,以提高车辆的侧向运动稳定性,保证车辆防侧翻性能。本发明在车辆防侧翻控制中引入了协同分布式优化的设计方法,智能应对不同驾驶场景的侧向控制需求,协同不同侧向控制器,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在应对不同工况下的协同控制问题,提高防侧翻性能的控制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速过弯、规避障碍、急转并道等驾驶场景中,车辆侧翻是一种常见的交通事故,对驾驶员、乘客和行人均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车辆侧翻现象常见于重型卡车、SUV、皮卡等轴距长、重心高车辆。这类车辆在转向时由于侧向加速度过大,导致左右轮胎的配重不均衡,一旦超过临界点后,就会发生侧翻。针对这一重大交通事故类型,各大汽车制造商分别研制了多种防侧翻主动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制动系统(Active breaking)、主动悬挂系统(Active suspending)、主动转向系统(Active steering)等,旨在控制车辆的侧向加速度在一定范围之内,预防侧翻的发生。其中,主动转向系统和差速制动系统具有应用范围广、控制效果好的特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主动转向系统和差速制动系统可能与其他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如横摆力矩控制器、侧向稳定控制器、和持续减震控制器等)产生冲突,造成安全隐患。各个主动控制系统在设计时,主要考虑某种特殊工况下的车辆控制效果,缺乏对于车辆运动过程的整体考量,忽略其他车辆主动控制系统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协同多种车辆侧向控制系统生成的控制信号,对于保持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和提高驾驶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关于底盘集成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当前的防侧翻主动控制系统会影响驾驶员控制意图,即生成的主动侧向运动控制信号可能会对驾驶员产生干预。最后,车辆在进行急转弯时的非线性动力学约束、动态避障约束和状态测量扰动等因素也对车辆防侧翻控制算法的设计提出了挑战。综上,如何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设计具有监督、协同能力的车辆侧向运动主动控制算法,以强化当前防侧翻主动控制系统的侧向运动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因此,急需发明一种能够有效协调车辆中不同侧向主动控制器的方法来强化车辆防侧翻性能,降低车辆在某些极限工况下的侧翻风险,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和驾驶舒适性。
发明内容
针对当前缺乏协同式车辆侧向主动控制器,车辆的侧向运动稳定性和防侧翻性能难以同时得到保障的现状,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车辆信息进行采集,经过状态观测器对侧翻指标进行在线估计和预测,然后以此侧翻指标来调节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和主动悬架控制器在协同式分布优化问题中的权重,最后通过求解优化问题的方法,得到最终的控制信号,以提高车辆的侧向运动稳定性,保证车辆防侧翻性能。本发明在车辆防侧翻控制中引入了协同分布式优化的设计方法,智能应对不同驾驶场景的侧向控制需求,协同不同侧向控制器,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在应对不同工况下的协同控制问题,提高防侧翻性能的控制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车辆状态变量选取与状态空间建模:确定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以及与车辆侧向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与输出变量,建立关于车辆侧向控制的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二、车辆侧翻风险在线评估与侧翻指标预测:对车辆侧翻指标进行在线评估,依据车辆侧向控制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预测;
步骤三、建立侧翻指标与优化权重映射关系:设定车辆侧向控制系统的各个侧向控制器的激活条件,建立侧翻指标与优化权重映射关系,对各个侧向控制器在车辆侧向控制系统中的权重做出调节;
步骤四、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防侧翻控制方法:针对不同侧向控制器设计不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求解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得到各个侧向控制器的最优控制序列,生成车辆侧向控制信号。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所述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悬架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分别为:
所述与车辆侧向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分别为:
进一步,所述主动制动控制器的动力学模型为:
上式中,为车辆质量,为车辆纵向速度,为车辆侧向速度,为车辆前轮转向角,,代表四个轮胎的纵向力与侧向力,可以取,,,,其中,,,分别为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代表车辆关于垂直轴的转动惯量,和代表重心到前后轴的距离,代表车的宽度,代表车辆关于旋转的转动惯量,代表侧向加速度,代表重心到转动中心的距离,为悬架刚度,为悬架阻尼;
进一步,所述主动转向控制器的动力学模型为:
进一步,所述主动悬架控制器的动力学模型为: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包括以下子步骤: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根据不同的当前时刻车辆侧翻指标和预测车辆侧翻指标,确定防侧翻主动控制工作模式:操作辅助模式、侧向稳定模式、防侧翻模式;其中,操作辅助模式的控制目标是最小化实际车辆侧偏角速度与参考侧偏角速度的误差;侧向稳定模式的控制目标是减少车辆侧偏角;防侧翻模式的控制目标是防止,其中为车辆侧翻指标最大值;
S3-2,分配各个侧向控制器在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中的权重,规划相应侧向稳定控制和防侧翻控制的参考轨迹;其中,各个工作模式的激活条件由当前车辆侧偏角,侧偏角速度,车辆侧翻指标,和预测车辆侧翻指标决定;权重值的选取离线给出初值,权重系数在控制过程中通过帕累托最优自适应变化。
进一步,所述步骤四包括以下子步骤:
S4-1,确定各个侧向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和约束;
S4-2,确定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其中权重系数,,分别代表主动转向、主动制动、和主动悬挂在协同优化问题中所占的权重,且;每个子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均被定义为,其约束条件为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制动控制器、和主动悬挂控制器中的约束条件;
S4-3,各个侧向控制器通过求解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对控制变量进行更新:每一时刻求解优化问题时,使用上一时刻接收的邻居控制变量作为假设的邻居系统控制量;完成求解后,各个侧向控制器执行求得的控制指令,并将当前控制序列传递给其他侧向控制器;通过寻找帕累托最优的方式进行权重系数,,的迭代,直到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
进一步,所述步骤S4-1,对于主动转向控制器,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主动转向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为预测步长;约束包括,转向执行器输出饱和约束,其中,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而定;转向执行器变化率约束,其中表示转向速率,,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而定;侧向稳定状态约束为,其中为状态约束矩阵,,为状态约束边界,其具体值依据实际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分析得到;
对于主动制动控制器的,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主动制动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约束包括,轮胎制动压力饱和约束,其中,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的轮胎参数而定;轮胎制动压力变化率约束,其中表示轮胎制动压力变化率,,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的轮胎参数而定;
对于主动悬挂控制器,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主动悬挂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约束包括,悬挂压力饱和约束,其中,为的上下界,由实际系统确定;悬挂状态约束,其中为状态约束矩阵,,为状态约束上下界,由车辆重心垂直方向位移要求确定;翻滚稳定约束,其中为状态翻滚约束矩阵,,为状态翻滚稳定约束边界,其具体值依据实际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分析得到。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1)针对现有车辆侧向控制器冗余且相互之间独立设计的现状,本发明通过分布式优化算法的引入,有效的协调了多种车辆侧向控制器之间产生的控制信号,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防侧翻性能;
(2)针对现有车辆侧向控制器难以同时考虑控制器饱和和状态约束的现状,本发明通过引入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将车辆状态保持在稳定区间内,进一步提高防侧翻能力。
(3)本发明将预测侧翻指标引入到工作模式判断条件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侧翻状态判断准确性,减少侧翻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辆防侧翻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辆偏航平面动力学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面所述的单轨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辆滚转动力学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状态变量分布式最优化求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在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适用于车辆底盘的协同防侧翻控制。首先,确定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以及与车辆侧向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与输出变量,建立关于车辆侧向控制的状态空间模型。其次,对车辆侧翻指标进行在线估计,并依据车辆的非线性模型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之上,设定各个侧向控制器的激活条件,建立侧翻指标与优化权重映射关系,对各个侧向控制器在主动防侧翻控制器中的权重做出调节,最后,车辆的侧向控制效果由三个不同的控制器协同完成,针对不同控制器设计不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求解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的方式得到各个控制器的最优控制序列,生成车辆侧向控制信号;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总体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详细描述如下:
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和主动悬架控制器;主动制动控制器的控制输入变量为轮胎制动压力,其中为左前轮制动压力,为右前轮制动压力,为左后轮制动压力,为右后轮制动压力;选择与车辆主动制动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矩阵为,其中为车辆质心处纵向速度,为质心处侧偏角,为车身横摆角,为质心处侧倾角,为质心处侧倾角速度。考虑车辆在横摆方向的动力学模型如图3,包括车辆纵向运动、侧向运动、横摆运动和四轮转动,其表达式为
上式中,为车辆质量,为车辆纵向速度,为车辆侧向速度,为车辆前轮转向角,,代表四个轮胎的纵向力与侧向力,可以取,,,,其中,,,分别为左前轮、右前轮、左后轮、右后轮,代表车辆关于垂直轴的转动惯量,和代表重心到前后轴的距离,代表车的宽度,代表车辆关于旋转的转动惯量,代表侧向加速度,代表重心到转动中心的距离,为悬架刚度,为悬架阻尼。整理以上公式可得关于状态变量矩阵和制动压力的非线性状态空间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主动悬架控制器的控制输入变量为各悬架左右侧压力,其中为左侧悬挂压力,为右侧悬挂压力;选择与车辆主动悬挂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矩阵为,其中为质心位移,为质心侧倾角,,为非悬架质量位移,为质心位移速度,为质心侧倾角速度,,为非悬架质量位移速度。其关于x-轴旋转的垂直方向动力学模型如图5可以由以下公式描述:
步骤二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与车辆侧翻指标有关的状态变量为,其中为质心处侧倾角,为质心处侧倾角速度。车辆侧翻指标为,其中为悬架刚度,为悬架阻尼,为车辆质量,为重力加速度,为悬架纵向距离。通过车辆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1.1)-(1.4),可以对侧倾角和侧倾角速度进行预测,得到预测侧倾角和侧倾角速度,其中为当前时刻,为预测步长。最后,可以对车辆侧翻指标进行预测,得到预测车辆侧翻指标。
步骤三具体包括:
首先,根据不同的侧翻指标和侧翻指标预测,确定防侧翻主动控制工作模式。防侧翻主动控制有三个工作模式,分别为操作辅助模式、侧向稳定模式、和防侧翻模式。其中,操作辅助模式的控制目标是最小化实际车辆侧偏角速度与参考侧偏角速度的误差;侧向稳定模式的控制目标是减少车辆侧偏角;防侧翻模式的控制目标是防止,其中为车辆侧翻指标最大值。
进而,分配每个子侧向控制器在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中的权重,并规划出相应侧向稳定控制和防侧翻控制的参考轨迹。各个工作模式的激活条件与当前车辆侧偏角,侧偏角速度,侧翻指标,和侧翻指标预测有关,具体条件如表1所示。权重值的选取离线给出初值,权重系数在控制过程中通过帕累托最优自适应变化,如步骤四中所示。
表1工作模式激活条件与权重系数初值
表中,阈值设置为为0.7~0.9中的常实数,为0.8~0.9中的常实数,为3°~5°的常角度,为0.08~0.12rad/s的常角速度。权重系数,,分别代表主动转向、主动制动、和主动悬挂在协同优化问题中所占的权重系数初值。
步骤四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各个主动控制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对于主动转向控制器,其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主动转向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为预测步长。其约束为,转向执行器输出饱和约束,其中,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而定;转向执行器变化率约束,其中表示转向速率,,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而定;侧向稳定状态约束为,其中状态约束矩阵,,为状态约束边界,其具体值依据实际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分析得到。
进而,确定主动制动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其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主动制动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其约束包括,轮胎制动压力饱和约束,其中,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的轮胎参数而定;轮胎制动压力变化率约束,其中表示轮胎制动压力变化率,,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的轮胎参数而定。
进而,确定主动悬挂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其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主动悬挂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其约束包括,悬挂压力饱和约束,其中,为的上下界,由实际系统确定;悬挂状态约束,其中为状态约束矩阵,,为状态约束上下界,由车辆重心垂直方向位移要求确定;翻滚稳定约束,其中状态翻滚约束矩阵,,为状态翻滚稳定约束边界,其具体值依据实际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分析得到。
进而,确定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其目标函数为,其中权重系数,,分别代表主动转向、主动制动、和主动悬挂在协同优化问题中所占的权重,且。每个子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均被定义为,其约束条件为上述主动转向、主动制动、和主动悬挂子控制器中的约束条件。
上式中,,,分别表示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和主动悬挂控制器在上一时刻所得的最优控制序列。各个子系统通过求解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对控制变量进行更新,得到最新的控制序列,,。每一时刻求解优化问题时,使用上一时刻接收的邻居控制变量,,作为假设的邻居系统控制量。完成求解后,每个子控制器执行求得的控制指令,并将当前控制序列传递给其他子控制器。通过寻找帕累托最优的方式进行权重系数,,的迭代,直到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算法的整体流程参阅图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车辆状态变量选取与状态空间建模:确定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以及与车辆侧向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与输出变量,建立关于车辆侧向控制的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二、车辆侧翻风险在线评估与侧翻指标预测:对车辆侧翻指标进行在线评估,依据车辆侧向控制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预测;
步骤三、建立侧翻指标与优化权重映射关系:设定车辆侧向控制系统的各个侧向控制器的激活条件,建立侧翻指标与优化权重映射关系,对各个侧向控制器在车辆侧向控制系统中的权重做出调节;
步骤四、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防侧翻控制方法:针对不同侧向控制器设计不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求解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得到各个侧向控制器的最优控制序列,生成车辆侧向控制信号;
所述步骤二包括以下子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所述车辆侧向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悬架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的控制输入变量分别为:
所述与车辆侧向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分别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根据不同的当前时刻车辆侧翻指标和预测车辆侧翻指标,其中为当前时刻,为预测步长,确定防侧翻主动控制工作模式:操作辅助模式、侧向稳定模式、防侧翻模式;其中,操作辅助模式的控制目标是最小化实际车辆侧偏角速度与参考侧偏角速度的误差;侧向稳定模式的控制目标是减少车辆侧偏角;防侧翻模式的控制目标是防止,其中为车辆侧翻指标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包括以下子步骤:
S4-1,确定各个侧向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和约束;
S4-2,确定协同分布式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其中权重系数,,分别代表主动转向、主动制动、和主动悬挂在协同优化问题中所占的权重,且,为当前时刻,、、分别为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制动控制器、主动悬挂控制器的目标函数,其约束条件为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制动控制器、和主动悬挂控制器中的约束条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1,对于主动转向控制器,目标函数为
,其中为与车辆主动转向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矩阵,为主动转向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为预测步长;约束包括,转向执行器输出饱和约束,其中,分别为车辆前轮转向角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而定;转向执行器变化率约束,其中表示转向速率,,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而定;侧向稳定状态约束为,其中为状态约束矩阵,,为状态约束边界,其具体值依据实际系统的车辆侧偏角—车辆侧偏角速度稳定性区域分析得到;
对于主动制动控制器,目标函数为 ,其中X AB为与车辆主动制动控制相关的状态变量矩阵,为主动制动状态参考轨迹,、为加权矩阵;约束包括,轮胎制动压力饱和约束,其中,分别为制动压力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的轮胎参数而定;轮胎制动压力变化率约束,其中表示轮胎制动压力变化率,,分别为的上下界,依据实际系统的轮胎参数而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66856.8A CN114357631B (zh) | 2022-03-18 | 2022-03-18 |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66856.8A CN114357631B (zh) | 2022-03-18 | 2022-03-18 |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57631A CN114357631A (zh) | 2022-04-15 |
CN114357631B true CN114357631B (zh) | 2022-07-12 |
Family
ID=81094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66856.8A Active CN114357631B (zh) | 2022-03-18 | 2022-03-18 |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576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72689B (zh) * | 2023-11-20 | 2024-02-06 |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架桥机架梁侧翻风险评估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31268A (zh) * | 2020-06-01 | 2020-10-0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考虑不同驾驶员特性的车辆防侧翻控制方法 |
CN111891118A (zh) * | 2020-08-05 | 2020-11-0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电动汽车防侧翻控制方法 |
CN112230551A (zh) * | 2020-10-29 | 2021-01-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99919B (zh) * | 2017-11-09 | 2019-01-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防侧翻预警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
-
2022
- 2022-03-18 CN CN202210266856.8A patent/CN11435763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31268A (zh) * | 2020-06-01 | 2020-10-0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考虑不同驾驶员特性的车辆防侧翻控制方法 |
CN111891118A (zh) * | 2020-08-05 | 2020-11-06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电动汽车防侧翻控制方法 |
CN112230551A (zh) * | 2020-10-29 | 2021-01-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技术的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57631A (zh) | 2022-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04870B (zh) | 一种基于变权重模型预测算法的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 | |
CN110286681B (zh) | 一种变曲率弯道的动态自动驾驶换道轨迹规划方法 | |
CN101932462B (zh) | 车辆衰减力控制装置 | |
CN112068445B (zh) | 自动驾驶车辆路径规划与路径跟踪集成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1750866B (zh) | 基于区域虚拟力场的智能汽车横纵向耦合路径规划方法 | |
WO2008021676A2 (en) | Vehicle yaw/roll stability control with semi-active suspension | |
CN111002976B (zh) | 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智能车辆抗侧风控制方法 | |
CN112406853B (zh) | 轮毂电机驱动越野车横摆与侧倾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 | |
CN112406854B (zh) | 轮毂电机驱动越野车侧倾稳定性控制方法 | |
CN112578672B (zh) | 基于底盘非线性的无人驾驶汽车轨迹控制系统及其轨迹控制方法 | |
CN111391595A (zh) | 车辆防侧翻主动倾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 |
CN111731268B (zh) | 一种考虑不同驾驶员特性的车辆防侧翻控制方法 | |
CN103407342B (zh) | 一种车辆横向动力学模糊混沌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407880B (zh) | 一种无人驾驶紧急避障路径跟踪方法 | |
CN114312848A (zh) | 基于双层mpc的智能驾驶汽车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方法 | |
CN114357631B (zh) | 基于协同分布式优化的集成式车辆防侧翻主动控制方法 | |
CN208585235U (zh) | 一种提高公交车乘坐舒适性的智能辅助系统 | |
CN114454871A (zh) | 一种用于四轮独立驱动的无人驾驶平台稳定跟踪控制方法 | |
Liang et al. | Integration of active tilting control and full-wheel steering control system on vehicle lateral performance | |
CN115042770A (zh) | 一种基于分布式鲁棒模型预测的车辆队列横向控制方法 | |
CN114194202B (zh) | 基于相平面的车辆稳定状态判断方法、底盘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 |
Li et al. |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lateral stability of four wheel hub electric vehicles | |
CN108382395A (zh) | 一种提高公交车乘坐舒适性的智能辅助系统 | |
JP2003231429A (ja) | 車両の中心対称面の両側での荷重移動を考慮した横方向力の測定値による車両の軌道へのアクション | |
CN114312766A (zh) | 一种基于横向主动防撞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