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8814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8814B
CN112218814B CN201880094224.XA CN201880094224A CN112218814B CN 112218814 B CN112218814 B CN 112218814B CN 201880094224 A CN201880094224 A CN 201880094224A CN 112218814 B CN112218814 B CN 112218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car
wind
collecting cover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42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8814A (zh
Inventor
谷岛诚
福冈宏纪
饭田真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18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8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8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8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梯具备:轿厢室,其在井道内升降;圆筒形的叶轮,其以能够绕轴向为水平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中的至少一方;第1集风罩,其设置在所述叶轮的与所述轿厢室相反的一侧,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集风罩至少覆盖所述叶轮的自所述旋转轴起至所述轿厢室的外侧的区域;以及第2集风罩,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集风罩设置在所述叶轮的所述轿厢室的内侧,使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流入所述叶轮,所述第1集风罩构成为,对借助所述第2集风罩而流入并通过了所述叶轮的空气流进行引导,从而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并且将沿着所述第1集风罩的与所述叶轮相反的一侧的面流动的空气流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特别是涉及对成为轿厢室内噪音的原因的轿厢室侧面的气流紊乱进行抑制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梯中,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的速度越高,在轿厢的周围越产生强气流,因强气流和气流的紊乱而产生噪音。因此,特别是对高速电梯要求低噪音化。
在专利文献1的以往的电梯中,将平板状罩配置在轿厢的上方或下方。由此,轿厢升降时的空气流被平板状罩挡住,在平板状罩的端部产生涡流。但是,轿厢与平板状罩分离,因此由涡流产生的噪音不会传递到轿厢,轿厢室内噪音变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903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高速电梯中,若轿厢在狭窄的井道中升降,则空气流在轿厢末端剥离后,再次附着于轿厢侧面而产生较强的压力变动,轿厢的壁被励振,从而产生轿厢室内的噪音。
在专利文献1的以往的电梯中,使用从轿厢分离的平板状罩来减少轿厢室内的噪音。但是,升降速度越高,在平板状罩的端部产生的涡流越大,存在不能充分减少由涡流的影响引起的轿厢室内噪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抑制气流的紊乱来减少轿厢室内噪音的廉价的电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具备:轿厢室,其在井道内升降;圆筒形的叶轮,其以能够绕轴向为水平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中的至少一方;第1集风罩,其设置在所述叶轮的与所述轿厢室相反的一侧,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集风罩至少覆盖所述叶轮的自所述旋转轴起至所述轿厢室的外侧的区域;以及第2集风罩,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集风罩设置在所述叶轮的所述轿厢室的内侧,使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流入所述叶轮,所述第1集风罩构成为,对借助所述第2集风罩而流入并通过了所述叶轮的空气流进行引导,从而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并且将沿着所述第1集风罩的与所述叶轮相反的一侧的面流动的空气流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了叶轮的空气流和沿着第1集风罩的与叶轮相反的一侧的面流动的空气流被向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因此抑制了气流在轿厢室侧面的紊乱,减少了轿厢室内噪音。此外,第1集风罩和第2集风罩以简单的形状构成,因此削减了加工费,能够降低电梯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室周围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X-X向视剖视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室的图。
图5A是示出比较例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6A是示出比较例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流体模拟结果的图。
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气流的流体模拟结果的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第1实施形态中的轿厢室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第2实施形态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
图10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的轿厢室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
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中的上升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是一例,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说明电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室周围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X-X向视剖视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室的图,图5A是示出比较例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图6A是示出比较例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流体模拟结果的图,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气流的流体模拟结果的图。
在图1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内设置有曳引机3、偏导轮4以及作为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盘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曳引机马达(未图示),其使驱动绳轮6旋转;以及曳引机制动器(未图示),其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
主绳索7卷挂于驱动绳轮6和偏导轮4,在井道1内垂下。在主绳索7的一端连接有轿厢8。在主绳索7的另一端连接有对重9。在井道1内设置有引导轿厢8的升降的一对轿厢用导轨(未图示)和引导对重9的升降的一对对重用导轨(未图示)。轿厢8和对重9借助曳引机3的驱动力而被轿厢用导轨和对重用导轨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控制盘5通过控制曳引机3的驱动,来控制轿厢8的运行。
轿厢8具有连接有主绳索7的轿厢框10和支承于轿厢框10的轿厢室11。在轿厢室11的前表面设置有轿厢门12,该轿厢门12通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地滑动移动,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空调13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上表面。防止异物向井道1内落下的挡板14设置成从轿厢室11的轿厢出入口侧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如图3所示,灯光15设置于轿厢室11内的顶棚。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部。
在各层的层站设置有层站门16,该层站门16通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水平地滑动移动,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层站门16在轿厢8停靠时与轿厢门12的开闭动作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
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具备:叶轮21;第1集风罩22,其将从叶轮21送风的空气流引导至剥离区域,并且将被阻挡的空气流引导至剥离区域;以及第2集风罩23,其将空气流引导至叶轮21。
叶轮21使用横流型、萨伏纽斯型等圆筒形流道。叶轮21以能够绕位于圆筒形的叶轮21的轴心的旋转轴21a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缘部。叶轮21以使旋转轴21a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一条边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水平的方式从该一条边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到另一端。
第1集风罩22通过将矩形平板的一条边侧弯折成弧状而制作,具备平坦部和弧形的曲面部。第1集风罩22设置成:使平坦部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平行地去往轿厢出入口侧,曲面部在叶轮21的与轿厢室11相反的一侧沿着叶轮21覆盖叶轮21。此时,曲面部成为随着从轿厢出入口离开而向上方变位的、叶轮21侧凹陷的曲面形状。另外,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曲面部至少覆盖叶轮21的自旋转轴21a起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平坦部覆盖第2集风罩23。另外,从铅垂方向观察时,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除了第1集风罩22以外的区域露出。
第2集风罩23通过将矩形平板弯折成弧状而制作成弧形的曲面。第2集风罩23以其一端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连结且另一端靠近叶轮21的方式,设置在叶轮21的轿厢出入口侧。此时,第2集风罩23成为随着从轿厢出入口离开而向下方变位的、叶轮21侧凸陷的曲面形状。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电梯的轿厢室11周围的空气流动进行说明。
叶轮21使用圆筒形流道。因此,叶轮21的叶片形状成为相对于旋转轴21a旋转对称且相对于包含旋转轴21a的面非对称的形状。因此,只要是与旋转轴21a垂直的成分的空气流,无论是来自哪个方向的空气流都能够使叶轮21旋转。此外,在空气流相对于旋转轴21a同样地吹到与旋转轴21a垂直的方向的两侧的情况下,由于吹到旋转轴21a的一侧的空气流的阻力比吹到另一侧的空气流的阻力大,因此必然向相同方向旋转。但是,在电梯等产生空气流的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若空气流吹到使叶轮21产生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的一侧,则叶轮21旋转的力变弱,并且空气流难以进入叶轮21。
在实施方式1中,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第1集风罩22覆盖叶轮21的整体。由此,在轿厢8下降时,防止了空气流直接吹到叶轮21的旋转轴21a的与旋转轴21a垂直的水平方向的两侧。即,防止了阻碍叶轮21旋转的方向的空气流吹到叶轮21。进而,使用第2集风罩23,将吹到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而向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流集中,将空气流仅引导到产生叶轮21的旋转方向的力的一侧。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第1集风罩22覆盖叶轮21的整体,但是第1集风罩22只要覆盖叶轮21的与旋转轴21a垂直的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即可。
第1集风罩22的曲面部形成为与叶轮21之间的间隙朝向铅垂上方逐渐变窄。曲面部的上端位于比叶轮21的旋转轴21a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曲面部的上端的内周壁面及外周壁面的切线方向朝向剥离区域A。因此,吹到第1集风罩22的与叶轮21相反的一侧的面即外周壁面的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外周壁面流动,并流入剥离区域A。
另一方面,第2集风罩23形成为弧形的曲面,其一端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连结,另一端接近叶轮21。因此,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第1集风罩22与第2集风罩23重叠的重叠部中的风路截面积随着朝向叶轮21而逐渐变小,流入叶轮21的空气流的速度增大。此外,第2集风罩23的另一端位于与叶轮21的旋转轴21a几乎相同的高度位置,第2集风罩23的与叶轮21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另一端的切线方向与叶轮21的外周面的切线方向大致一致。因此,沿着第2集风罩23流动并增加了速度的空气流从切线方向流入叶轮21。并且,由于流入叶轮21的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内周壁面在叶轮21的旋转方向上前进,因此由空气流产生的使叶轮21旋转的力持续较长。此外,流入叶轮21的外周附近的较快的空气流在使叶轮21旋转后,因离心力而成为从中心越靠近外周则速度越快的分布。但是,由于在叶轮21存在空气流的阻力,因此与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外周壁面流动的空气流相比,成为平缓的空气流。通过了该叶轮21的空气流与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外周壁面流动而流入剥离区域A的空气流相比,流入剥离区域A内的轿厢室11侧。
这样,通过叶轮21而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内周壁面流动的平缓的空气流与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外周壁面流动的空气流汇合而流入剥离区域A。由此,轿厢室11的侧面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风速分布变小,噪音降低。
在此,参照图5A和图5B,对设置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图5A是示出比较例的电梯下降时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下降时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在比较例的电梯中,不具备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因此,如图5A中箭头所示,空气流吹到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将流向改变为水平方向,向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端部19侧流动。通过了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端部19的空气流因惯性力而欲向水平方向流动。因此,通过了端部19的空气流即使与在轿厢室11的外侧流动的铅垂方向的空气流干涉,也不能立即将流向改变为铅垂方向。因此,通过了端部19的空气流在从轿厢室11的侧面离开的位置流动。由此,产生所谓的剥离现象。并且,在该剥离的空气流与轿厢室11的侧面之间形成流速慢的区域。该流速慢的区域被称为剥离区域A。该剥离区域A越大,轿厢室11的侧面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流路在外观上变得越小,因此剥离的空气流的流速变快。其结果是在剥离的空气流与剥离区域A的边界处的流速差变大,产生较多的成为噪音源的涡流,轿厢室11内的噪音变大。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5B中箭头所示,空气流避开第1集风罩22而吹到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将流向改变为水平方向而向叶轮21侧流动。流向叶轮21侧的空气流被第2集风罩23的弧状的曲面引导而流入叶轮21。并且,穿过叶轮21内的空气沿着第1集风罩的曲面部的内壁面流动,并从曲面部的端部朝向剥离区域A送风。而且,空气流吹到第1集风罩22的平坦部而将方向改变为水平方向。然后,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外壁面流向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然后,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曲面部的外壁面一边将流动方向逐渐改变为铅垂方向一边流动,从曲面部的端部朝向剥离区域A送风。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圆筒状的叶轮21从旋转轴方向的整个区域喷出空气流,因此线状的空气流流入剥离区域A。而且,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曲面部的外壁面流动,并从第1集风罩22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流入剥离区域A。由此,在剥离区域A流动的空气流变快。其结果是在剥离的空气流与剥离区域A的边界处的流速差变小,能够抑制成为噪音源的涡流的产生,轿厢室11内的噪音变小。
接着,图6A及图6B表示流体模拟的结果。图6A是示出比较例的电梯下降时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流体模拟结果的图,图6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下降时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流体模拟结果的图。
在比较例的电梯中,如图6A所示可知,剥离区域A变大,在剥离区域A的与轿厢室11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速变快。这可以推测为,由于剥离区域A变大,轿厢室11的侧面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流路在外观上变小,剥离的空气流的流速变快。这样,在比较例的电梯中可知,轿厢室11与井道1之间的风速分布大。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中,如图6B所示可知,剥离区域A变小,在剥离区域A的与轿厢室11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速比比较例慢。这可以推测为,利用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侧的空气流流入剥离区域A,剥离区域A变小,轿厢室11的侧面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流路在外观上变大,剥离的空气流的流速变慢。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中可知,改善了轿厢室11与井道1之间的风速分布。其结果是抑制了涡流的产生,因此能够降低轿厢室11内的噪音。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沿着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一条边设置在该边的缘部,但设置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的部位不限于一处。例如,如图7所示,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也可以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除了轿厢出入口侧的一条边以外的三条边的缘部沿着各边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轿厢室11内的进一步的低噪音化。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轿厢室的下表面的多条边的边缘部沿着各边设置气流紊乱抑制装置。
此处,在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一条边的缘部沿着该边设置的情况下,叶轮21的轴向长度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周长的约1/4。此外,在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三条边的缘部沿着各边设置的情况下,叶轮21的轴向长度的合计长度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周长的约3/4。即,从降低轿厢室11内的噪音的观点出发,叶轮21的轴向长度的合计长度优选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周长的1/4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也可以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轿厢上升时的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而且,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也可以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和上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轿厢下降时以及上升时的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也可以设置在轿厢室的上表面、下表面、或者下表面与上表面这两个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集风罩22具备平坦部和曲面部,但是第1集风罩22只要具备从铅垂方向观察时覆盖叶轮21的曲面部即可,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使用将第1集风罩22的平坦部形成为随着从曲面部朝向轿厢出入口侧而逐渐向下方变位的曲面形状的、整体呈S字状的第1集风罩22A。此外,可以使用省略了平坦部的仅有曲面部的第1集风罩。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S字状的第2集风罩或者仅有曲面部的第2集风罩。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集风罩22的曲面部和第2集风罩23优选为曲率半径大且平滑的曲面。此外,第1集风罩22的曲面部和第2集风罩23也可以形成为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的宽度窄的矩形的平坦面以在空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大角度的方式相连而成的、模拟曲面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将金属板局部地弯曲而形成模拟曲面的形状,因此能够削减第1集风罩和第2集风罩的加工费。
实施方式2.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图10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的轿厢室的图。
在图9和图10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具备:两个叶轮21A;第1集风罩22,其将从两个叶轮21A送风的空气流引导至剥离区域A,并且将被阻挡的空气流引导至剥离区域A;以及两个第2集风罩23A,它们将空气流分别引导至两个叶轮21A。两个叶轮21A彼此分离地同轴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缘部,能够绕旋转轴21a旋转。两个叶轮21A以使旋转轴21a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一条边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水平的方式从该边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到另一端。另外,叶轮21A除了旋转轴21a的轴向长度不同这一点之外,与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的叶轮21同样地构成。
发电机30设置在两个叶轮21A之间,与两个叶轮21A的旋转轴21a连结。蓄电池31和逆变器32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蓄电池31和逆变器32通过电缆33连接。逆变器32与空调13、灯光15等在轿厢室11中使用的电气设备通过电缆34连接。发电机30与逆变器32通过电缆35连接。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实施方式2中的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除了使用两个叶轮21A这一点之外,与实施方式1中的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同样地构成,并同样地动作。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也一样,轿厢室11的侧面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风速分布变小,实现了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
此外,在叶轮21A单体中,由于转矩小,因此从第1集风罩22与第2集风罩23A的重叠部流入叶轮21A的空气流的流量变多。由此,当从第1集风罩22的内周侧送风的空气流与从第1集风罩22的外周侧送风的空气流汇合时,空气流可能紊乱。在实施方式2中,使用叶轮21A的旋转能量来利用发电机30进行发电,因此在叶轮21A产生转矩。由此,从第1集风罩22与第2集风罩23A的重叠部流入叶轮21A的空气流的流量减少。其结果是,从第1集风罩22的内周侧送风的空气流与从第1集风罩22的外周侧送风的空气流汇合时产生的空气流的紊乱被抑制。
接着,对实施方式2中的发电动作进行说明。
叶轮21A利用轿厢8下降时产生的空气流以及排气风旋转。叶轮21A的旋转能量经由旋转轴21a传递到发电机30。由此,驱动发电机30。由发电机30发出的交流电力经由电缆35被供给到逆变器32,并被转换为直流电力。由逆变器32转换后的直流电力经由电缆33被供给到蓄电池31从而蓄电。在蓄电池31中蓄积的直流电力经由电缆33被供给到逆变器32,并被转换为交流电力。由逆变器32转换后的交流电力经由电缆34被供给到空调13、灯光15等在轿厢室11中使用的电气设备。
发电机30的发电量与吹到叶轮21A的风速的3次方成比例地变化。叶轮21A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因此吹到叶轮21A的风速与轿厢8升降时的速度相同。即,发电机30的发电量与轿厢8的下降速度成比例。因此,在升降速度快的电梯中,发电机30的发电量多,在升降速度慢的电梯中,发电机30的发电量少。
在实施方式2中,在叶轮21A的上游侧设置第1集风罩22和第2集风罩23A,将由第1集风罩22与第2集风罩23A的重叠部形成的风路的截面积构成为随着朝向叶轮21A而逐渐变小。由此,在实施方式2中,在相同的下降速度下,与仅有叶轮21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吹到叶轮21A的风速增速约60%。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2中,与仅有叶轮21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电机30的发电量增加到大约4倍。由此,实施方式2不仅能够应用于升降速度快的电梯,也能够应用于升降速度慢的电梯。
在高层建筑物中,因井道1内与室外的温度差,在井道1内产生上升气流。在实施方式2中,即使是慢的风速也能够发电,因此不仅在轿厢8下降时,在轿厢8停止时也能够利用在井道1内产生的上升气流进行发电。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不需要从外部向轿厢室11供给电力的长条的电源电缆,电梯的施工性提高,并且实现了成本的削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和发电机30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和发电机30也可以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上表面、或上表面和下表面11a这两个面。由此,在轿厢8上升时或升降时,能够进行发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一组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和发电机30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一条边的缘部,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和发电机30的组也可以分别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多条边的缘部。由此,能够增大发电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将两个叶轮21A作为发电机30的驱动源,但也可以将旋转轴21a的轴向长度较长的一个叶轮作为发电机30的驱动源。
实施方式3.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
在图11中,第1整流罩40是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相同形状的平板,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下方分离地设置。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和发电机30(未图示)设置在第1整流罩40的下表面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缘部。蓄电池31和逆变器32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构成。
在实施方式3中,具备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的叶轮21A的旋转能量作为发电机30的驱动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3中,第1整流罩40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越过轿厢框10的下框而向下方分离地设置,蓄电池31及逆变器32设置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因此,吹到第1整流罩40的空气流将流向改变为水平方向,沿着第1整流罩40向叶轮21A侧流动。此时,沿着第1整流罩40流动的空气流不会吹到轿厢框10的下框、蓄电池31、逆变器32等障碍物而紊乱,而是顺畅地向叶轮21A侧流动。因此,吹到第1整流罩40的空气流在被整流的状态下被第1集风罩22和第2集风罩23A高效地收集,并流入叶轮21A。
此外,由于空气流吹到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下方分离的第1整流罩40,因此声源远离轿厢室11,促进了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将第1整流罩40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越过轿厢框10的下框而向下方分离地设置,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设置在第1整流罩40的下表面,但即使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中,将第1整流罩从轿厢室的下表面越过轿厢框的下框而向下方分离地设置,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设置在第1整流罩的下表面,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中的下降的轿厢室的端部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梯中的上升的轿厢室周围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在图12中,弯曲成弧状的第2整流罩41在轿厢室11的上表面11b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缘部,沿着上表面11b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一条边的长度方向设置。第2整流罩41以使其一端与上表面11b的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的一条边一致的方式,从该边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到另一端。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以从铅垂方向观察时叶轮21A和第1集风罩22的一部分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下表面11a。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构成。
在实施方式4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的叶轮21A和第1集风罩22以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与轿厢出入口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下表面11a。因此,如图13A所示,在轿厢8下降时,吹到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的空气流将流向改变为水平方向,沿着下表面11a向叶轮21A侧流动。然后,空气流被第2集风罩23A引导而流入叶轮21A。然后,通过了叶轮21A的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内周壁面流动,并流入剥离区域A。此外,吹到第1集风罩22的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外周壁面流动,并流入剥离区域A。由此,实现了轿厢8下降时的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
利用该轿厢8下降时的叶轮21A的旋转能量驱动发电机30,来进行发电。
在轿厢8上升时,如图13B所示,空气流吹到第2整流罩41,沿着第2整流罩41的外周壁面流动,流入剥离区域A。由此,实现了轿厢8下降时的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并且,沿着轿厢室11的侧面流向下方的空气流流入叶轮21A。并且,通过了叶轮21A的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的内周壁面流动,并向轿厢出入口侧送风。
利用该上升时的叶轮21A的旋转能量驱动发电机30,来进行发电。
这样,在实施方式4中,在轿厢8升降时,实现了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并且能够进行发电机30的发电。
在实施方式4中,在轿厢8上升时和下降时,叶轮21A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因此,优选将叶轮21A的流道的方向设为径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将第2整流罩41设置在轿厢室11的上表面11b,使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A的叶轮21A以及第1集风罩22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外侧突出,但即使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中,将第2整流罩设置在轿厢室的上表面,使气流紊乱抑制装置的叶轮以及第1集风罩的一部分从轿厢室的下表面向外侧突出,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电梯中的轿厢室周围的剖视图。
在图14中,第1集风罩22B的平坦部向轿厢出入口侧延伸并与挡板14连结。开口部42以将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侧与外部连通的方式形成在挡板14的与第1集风罩22B连结的连结部的上部侧。引导板43设置成从开口部42的下端向上方突出,成为随着从开口部42的下端朝向上方而逐渐向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侧平缓地变位的曲面形状。
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构成。
在实施方式5中,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B的第1集风罩22B的平坦部向轿厢出入口侧延伸并与挡板14连结。此外,开口部42形成在挡板14的与第1集风罩22B连结的连结部的上部侧。而且,设置于开口部42的引导板43成为随着从开口部42的下端朝向上方而逐渐向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侧平缓地变位的曲面形状。
因此,在轿厢8下降时,通过挡板14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空气流的一部分由于柯恩达效应而被引入到开口部42内。被引入到开口部42内的空气流沿着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叶轮21A侧流动。然后,空气流被第2集风罩23A引导而流入叶轮21A。然后,通过了叶轮21A的空气流沿着第1集风罩22B的内周壁面流动,并流入剥离区域A。此外,吹到第1集风罩22B的空气沿着第1集风罩22B的外周壁面流动,并流入剥离区域A。由此,实现了轿厢8下降时的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
利用该轿厢8下降时的叶轮21A的旋转能量驱动发电机30,来进行发电。
这样,在实施方式5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轿厢8升降时,实现了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并且能够进行发电机30的发电。
根据实施方式5,在轿厢8下降时,通过挡板14与井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空气流的一部分由于柯恩达效应而被引入到开口部42内。由此,在隔音量低的轿厢门12侧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量减少。其结果是,除了气流紊乱抑制装置20B所产生的效果之外,还得到了能够减少在隔音量低的轿厢门12侧流动的空气的流量的效果,因此实现了轿厢室11内的进一步的低噪音化。
而且,空气流吹到从轿厢室11的下表面11a向下方离开的第1集风罩22B,因此声源远离轿厢室11,促进了轿厢室11内的低噪音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在实施方式2的电梯中,将第1集风罩22A的平坦部向轿厢出入口侧延伸并与挡板14连结,将开口部42形成于挡板14,将得到柯恩达效应的曲面形状的引导板43设置于开口部42,但即使在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中,将第1集风罩向轿厢出入口侧延伸并与挡板14连结,将开口部42形成于挡板14,将得到柯恩达效应的曲面形状的引导板43设置于开口部42,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标号说明
1:井道;11:轿厢室;11a:下表面;11b:上表面;14:挡板;21、21A:叶轮;
21a:旋转轴;22、22A、22B:第1集风罩;23、23A:第2集风罩;30:发电机;
31:蓄电池;32:逆变器;33、34、35:电缆;40:第1整流罩;41:第2整流罩;
42:开口部;43:引导板。

Claims (20)

1.一种电梯,其具备:
轿厢室,其在井道内升降;
圆筒形的叶轮,其以能够绕轴向为水平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中的至少一方;
第1集风罩,其设置在所述叶轮的与所述轿厢室相反的一侧,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集风罩至少覆盖所述叶轮的自所述旋转轴起至所述轿厢室的外侧的区域;以及
第2集风罩,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集风罩设置在所述叶轮的所述轿厢室的内侧,使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流入所述叶轮,
所述第1集风罩构成为,对借助所述第2集风罩而流入并通过了所述叶轮的空气流进行引导,从而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并且将沿着所述第1集风罩的与所述叶轮相反的一侧的面流动的空气流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进行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集风罩与所述第2集风罩重叠,
所述第1集风罩与所述第2集风罩的重叠部的风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所述叶轮而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第1集风罩的在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轿厢室的在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短,
避开所述第1集风罩而流入所述轿厢室侧的空气通过所述重叠部而流入所述叶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挡板,该挡板设置成从所述轿厢室的轿厢出入口侧的端部垂下,并且在所述轿厢室侧形成有将所述轿厢室侧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
所述第1集风罩从所述叶轮沿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挡板的比所述开口部靠下方的位置连结,
在所述挡板的与所述轿厢室相反的一侧流通的空气流从所述开口部流入所述轿厢室侧,通过所述重叠部而流入所述叶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引导板,该引导板设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下端,并随着从所述开口部的下端朝向上方而逐渐向所述轿厢室侧变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所述第1集风罩以及所述第2集风罩设置在与所述轿厢室分离设置的第1整流罩的与所述轿厢室相反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所述第1集风罩以及所述第2集风罩以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叶轮和所述第1集风罩的一部分从所述轿厢室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中的一方,
在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中的另一方,沿着所述叶轮和所述第1集风罩的一部分从所述轿厢室向外侧突出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2整流罩,该第2整流罩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引导空气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所述第1集风罩以及所述第2集风罩以从铅垂方向观察时所述叶轮和所述第1集风罩的一部分从所述轿厢室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中的一方,
在所述轿厢室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中的另一方,沿着所述叶轮和所述第1集风罩的一部分从所述轿厢室向外侧突出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2整流罩,该第2整流罩向所述轿厢室的侧部引导空气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以及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是横流型或萨伏纽斯型的圆筒形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是横流型或萨伏纽斯型的圆筒形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是横流型或萨伏纽斯型的圆筒形流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8以及10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长度的总和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所述轿厢室的周长的1/4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长度的总和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所述轿厢室的周长的1/4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长度的总和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所述轿厢室的周长的1/4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长度的总和为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所述轿厢室的周长的1/4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8、10至11以及13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
发电机,其利用所述叶轮的旋转能量进行发电;
蓄电池,其对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进行蓄电;以及
逆变器,其经由电缆与所述发电机、所述蓄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电气设备电连接,将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而向所述蓄电池供电,并且将所述蓄电池中蓄积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电。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
发电机,其利用所述叶轮的旋转能量进行发电;
蓄电池,其对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进行蓄电;以及
逆变器,其经由电缆与所述发电机、所述蓄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电气设备电连接,将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而向所述蓄电池供电,并且将所述蓄电池中蓄积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电。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
发电机,其利用所述叶轮的旋转能量进行发电;
蓄电池,其对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进行蓄电;以及
逆变器,其经由电缆与所述发电机、所述蓄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电气设备电连接,将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而向所述蓄电池供电,并且将所述蓄电池中蓄积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电。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
发电机,其利用所述叶轮的旋转能量进行发电;
蓄电池,其对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进行蓄电;以及
逆变器,其经由电缆与所述发电机、所述蓄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电气设备电连接,将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而向所述蓄电池供电,并且将所述蓄电池中蓄积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电。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还具备:
发电机,其利用所述叶轮的旋转能量进行发电;
蓄电池,其对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电力进行蓄电;以及
逆变器,其经由电缆与所述发电机、所述蓄电池以及设置于所述轿厢室的电气设备电连接,将由所述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而向所述蓄电池供电,并且将所述蓄电池中蓄积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电。
CN201880094224.XA 2018-06-08 2018-06-08 电梯 Active CN112218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2108 WO2019234933A1 (ja) 2018-06-08 2018-06-08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8814A CN112218814A (zh) 2021-01-12
CN112218814B true CN112218814B (zh) 2022-03-22

Family

ID=68770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4224.XA Active CN112218814B (zh) 2018-06-08 2018-06-08 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56871B2 (zh)
CN (1) CN112218814B (zh)
WO (1) WO20192349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65891B (zh) * 2020-10-26 2022-04-26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通风装置和电梯轿厢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4579A (ja) * 1994-07-26 1996-02-0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
JPH10226477A (ja) * 1997-02-17 1998-08-2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内の気圧調整装置
CN102514998A (zh) * 2011-12-12 2012-06-27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利用风能通风的电梯竖井及其电梯通风方法
JPWO2013150617A1 (ja) * 2012-04-04 2015-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05573A (ja) * 2015-12-09 2017-06-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71488A (ja) * 2016-03-25 2017-09-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97360A (ja) * 2016-04-28 2017-11-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4579A (ja) * 1994-07-26 1996-02-06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
JPH10226477A (ja) * 1997-02-17 1998-08-2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内の気圧調整装置
CN102514998A (zh) * 2011-12-12 2012-06-27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利用风能通风的电梯竖井及其电梯通风方法
JPWO2013150617A1 (ja) * 2012-04-04 2015-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05573A (ja) * 2015-12-09 2017-06-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71488A (ja) * 2016-03-25 2017-09-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97360A (ja) * 2016-04-28 2017-11-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234933A1 (ja) 2020-12-17
JP6956871B2 (ja) 2021-11-02
WO2019234933A1 (ja) 2019-12-12
CN112218814A (zh) 2021-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00685B2 (ja) エレベ−タ装置
EP1306341B1 (en) Traction sheave elevator
JP2010132453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2218814B (zh) 电梯
JP2011057318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953109B1 (en) Elevator device
JP478255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かご整風装置
EP3237318B1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ventilation system
JP649108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1019321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JP2016056004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7337055B (zh) 电梯装置
JP565323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74861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1315061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7171488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4144854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307406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整風装置
JP6614126B2 (ja) エレベータ
EP2810910B1 (en) Elevator device
CN115180484B (zh) 自动换气式景观直梯及其换气方法
JP2009113960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制御装置
JP743999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639773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H05789A (ja) 高速エレベーターの整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