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1980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01980A
CN112201980A CN202011306177.6A CN202011306177A CN112201980A CN 112201980 A CN112201980 A CN 112201980A CN 202011306177 A CN202011306177 A CN 202011306177A CN 112201980 A CN112201980 A CN 112201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power
power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061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辉
殷定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01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19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片均具有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若干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若干第二接触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间隙,至少有部分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所述间隙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以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与一个对接元件电性接触。本发明电连接器可有效改善电源端子对的发热情况。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8月5日、申请号为201910716350.0、发明名称为“电连接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导电端子发热情况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通常为自金属片的前端形成一个或分割成多个接触臂,而电连接器在传输电流时,其电源端子的温度最高位置为其接触臂的接触点区域,因其接触点的接触方式仅为线接触而对电流通道有所限制,当电源端子在传输大电流的情况下,电源端子极易因导体通路有限,使得电流阻抗所产生之热能过高,进而超出电连接器所能承受之温度范围。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导体通路,进而有效抑制导电端子发热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片均具有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若干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若干第二接触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间隙,至少有部分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所述间隙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以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与一个对接元件电性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第一固持部和位于所述第一固持部一侧的一排第一弹性接触臂,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所述间隙,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第二固持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固持部一侧的一排第二弹性接触臂,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高度方向错位设置,在与对接元件配对的过程中,所述对接元件先与两片电源端子中其中一个的接触部接触并推动该片电源端子向另一片电源端子弹性移动,之后使得对接元件再与两片电源端子中另一个的接触部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接触部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材料厚度,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经由所述间隙凸出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的自由端形成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自所述接触臂向前延伸形成且并排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部抵靠于所述第一接触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接触臂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弹性接触臂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部及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的固持部沿所述高度方向排列设置,且自所述安装部的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同一个端子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为由单片金属料板制成的单个部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持部与第二固持部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将第一端子的相邻两个第一接触部之间设置间隙,第二端子的至少部分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所述间隙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与一个对接元件电性接触,可有效增加电流通道、改善电源端子对的发热情况,提高电连接器的传输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侧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其中一个电源端子对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11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部分分解图。
图13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15是图14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图15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部分分解图。
图17是图15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以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反的另一端视为后端进行说明,也即前后方向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元件(未图示)的对接方向,同时,定义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为横向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为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于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于高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请参图1至图4并结合图8至图9所示,在本发明中,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安装部11、自所述安装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槽13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隔栏14,每两个相邻的第一端子槽13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隔栏14。所述第一端子槽13沿前后方向将所述绝缘本体1贯穿,所述隔栏14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面121。
所述对接部12具有向前开放设置以收容一对接元件的对接空间120,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与所述对接空间120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上、下两排第一端子槽13以及形成于上排第一端子槽13与下排第一端子槽13之间的间隔壁15,所述间隔壁15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形成于所述基部11内部,并将上、下排第一端子槽13隔开。进一步地,所述间隔壁15向前延伸至所述基部11的前端面,其并未向前延伸入所述对接部12内。
所述基部11的后侧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面111、第二安装面112及第三安装面113,其中,所述第三安装面113、第二安装面112及第一安装面111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
请参图4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槽13包括沿前后方向将所述基部11贯穿的通槽131及与所述通槽131相连通的若干固定槽132,所述固定槽132成对且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槽13具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对所述固定槽132,每对中的两个所述固定槽132分置于所述通槽131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同一个第一端子槽13中,位于上侧的固定槽132沿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位于下侧的固定槽132的延伸长度。
请参图5至图9所示,所述电源端子对2收容于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3内,且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包括两片电源端子21,也即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每片电源端子21为由单片金属料板制成的单个部件。另外,每片电源端子21均设有固持在第一端子槽13内的固持部201、自所述固持部201的一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若干接触部202及自所述固持部201的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03,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固持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固持部、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持部与第二固持部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02沿高度方向排成一排,且所述两片电源端子21的若干接触部202沿横向方向交替循环设置。换言之,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间隙,至少有部分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所述间隙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与一个对接元件电性接触。具体地,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材料厚度,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经由所述间隙凸出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
当然,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02也可沿高度方向错位设置,只要能与对接元件对接时,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02沿高度方向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即可。
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02沿高度方向错位设置时,在与对接元件配对的过程中,所述对接元件先与两片电源端子21中的其中一个的接触部202接触并推动该片电源端子21向另一片电源端子21弹性移动,之后使得对接元件再与两片电源端子21中的另一个的接触部202接触;具体地,当与对接元件配对时,对接元件先与两片电源端子21中其中一个的接触部202接触,并推动该片电源端子的接触部202在高度方向上朝向靠近另一片电源端子的接触部202的方向弹性移动。
所述电源端子对2分成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排,也即上排电源端子对与下排电源端子对,且所述电源端子对2沿高度方向成对设置以构成一组,每组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个电源端子对2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于前后方向上,上排电源端子对的焊接部203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12后侧,下排电源端子对的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面112与第三安装面11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每片电源端子21具有自其固持部201向前延伸形成的三个接触部202,所述固持部201为与水平面平行的片状结构,所述接触部202呈弯曲状,且具有朝向所述间隔壁15突伸的接触区2020。
位于同排的所述电源端子对2的接触部202排成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的两列。同时,位于同排的所述电源端子对2的接触部202的接触区2020处于或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进一步地,位于同排中相邻的两个接触部202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如此,当对接元件插入时,沿前后方向错开呈两列设置的接触部202可先后分别与对接元件接触,以实现多层次及多接触点的接触,使得接触更加充分,增强其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及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使得与对接元件之间的插拔力分布均匀、降低接触面的发热量。
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分别为外端子211(也即第二端子)及内端子212(也即第一端子),其中相较于所述外端子211,所述内端子212的固持部201及接触部202更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的间隔壁15。于前后方向上,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部202比所述内端子212的接触部202靠前设置。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部202先与对接元件接触,内端子212的接触部202后与对接元件接触,如此以降低插拔力,使得插拔手感更好,且避免弹性接触臂长久插拔后的变形及失效,进而保证长久的电性连接。
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的固持部201沿所述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自所述基部11的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同一个所述第一端子槽13内。每一所述固持部201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的干涉部2011,所述干涉部2011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3的对应固定槽132相干涉配合。
如图7所示,于从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每组电源端子对2中四片电源端子21的固持部201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减小,也即,在上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中,外端子211的固持部20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内端子212的固持部201的长度;在下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中,内端子212的固持部20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外端子211的固持部201的长度。同时,上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内端子212的固持部20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下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内端子212的固持部201的长度。
所述焊接部203包括自所述固持部201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的板状部2031及自所述板状部2031的底端向下延伸的若干焊脚20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状部2031与竖直面平行设置,所述焊脚2032沿竖直方向延伸以插入外接电路板(未图示)。
每片所述电源端子21具有自其固持部20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若干弹性接触臂204,所述接触部202位于对应的接触臂204前侧以与所述对接元件相接触,所述接触臂204向前穿过所述第一端子槽13并且收容于所述对接部12内。具体地,所述第一端子212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第一固持部201和位于所述第一固持部201一侧的一排第一弹性接触臂204,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204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02,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02之间具有所述间隙,所述第二端子211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第二固持部201和位于所述第二固持部201一侧的一排第二弹性接触臂204,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204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02。
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臂20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内端子212的接触臂20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端子212还具有将其接触臂204与固持部201相连的连接臂205,所述连接臂205与所述接触臂204的弯折延伸方向相反以使两者之间的夹角开口朝向内侧(也即朝向所述间隔壁15)。
具体地,以上排电源端子对2为例,所述连接臂205自所述固持部201的前端向前且向上弯折延伸,所述接触臂204自所述连接臂205的前端向前且向下弯折延伸,以使所述接触臂204与所述连接臂205之间的夹角开口朝下。进一步地,上排电源端子对2的两个固持部201及位于所述固持部201前侧的部分(包括若干接触臂204、连接臂205及接触部202)与下排电源端子对2的两个固持部201及位于该固持部201前侧的部分呈镜像对称设置。
请参图1至图3并结合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具有位于所述电源端子对2沿横向方向上其中一侧的若干信号端子3,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子槽13一侧的若干第二端子槽16。
每根信号端子3均包括固定部31、自固定部31一端延伸的插接部32及自固定部31另一端延伸的引脚33。所述固定部31自所述基部11的后侧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端子槽16内,位于所述固定部31前侧的所述插接部32突伸入所述对接部12内,以与对接装置实现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31的两侧分别设有倒刺311,所述倒刺311与所述基部11干涉配合以实现所述信号端子3在绝缘本体1内的固定,防止在与对接装置对接时信号端子3晃动,提高对接稳定性。
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将电源端子对中两片电源端子的接触部202沿高度方向排成一排以形成同一排接触部,且两片电源端子的若干接触部202沿横向方向交替循环设置,可有效增加电流通道、降低电源端子对2的发热情况,提高电连接器100的传输可靠度。
请参图10至图13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其中绝缘本体1’及电源端子对2’的基本结构及组装关系均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17’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散热槽171’,所述第一散热槽171’沿高度方向将所述顶壁17’贯穿,所述第一散热槽与其内侧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3’相连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壁17’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的两排所述第一散热槽171’,每排所述第一散热槽171’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于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排的所述第一散热槽17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位于后排的所述第一散热槽17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至少位于上侧的那片电源端子21’具有至少一第二散热槽206’,所述第二散热槽206’开设于对应的固持部201’上,且沿高度方向将该固持部201’贯穿。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上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的固持部201’上均设有所述第二散热槽206’,每一下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两片电源端子21’中,仅位于上侧的电源端子(也即下排电源端子对2’中的内端子212’)上开设有所述第二散热槽206’。
由于所述固持部201’固定于相应的第一端子槽13’内,所述电源端子21’通电后所产生的热量可透过第二散热槽206’、第一端子槽13’及第一散热槽171’发散出去,避免热量积聚在绝缘本体1’内部。
同时,上排电源端子对2’中每片电源端子21’的板状部2031’上开设有至少一第三散热槽207’,且于高度方向上,外端子211’上的第三散热槽207’的长度大于内端子212’上的第三散热槽207’的长度。另外,上排中的每一电源端子对2’中两片电源端子21’上的第三散热槽207’在竖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且所述第三散热槽207’在竖直面上的投影落入下排第一端子槽13’在所述竖直面上的投影内部,也即,所述第三散热槽207’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下排第一端子槽13’对齐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端子212’上的第三散热槽207’在竖直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外端子211’上的第三散热槽207’在该竖直面上的投影内部。如此,以使外侧的散热通道较大,以利于快速地将电源端子上的热量散发出去。
请参图14至图17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第三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电源端子对2”及信号端子3”,其中绝缘本体1”及电源端子对2”的基本结构及组装关系均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以其区别之处进行说明:
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散热槽171”开设于其顶壁17”的前部且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第一散热槽171”位于相应的所述接触部202”上方以将该接触部202”向外暴露。所述顶壁17”还设有位于其后部的若干缺槽172”,所述缺槽172”与相应的第一端子槽相连通,所述电源端子对2”的后部突露于相应缺槽172”内。
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2”中外端子211”具有位于其接触臂204”前侧的接触部202”与基体部208”,所述接触部202”和基体部208”均自所述接触臂204”向前延伸形成,且所述基体部208”位于所述接触部202”于横向方向的一侧,所述基体部208”抵靠于相应内端子212”的第一接触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部202”自所述基体部208”的侧部向下撕裂形成,且呈向内侧拱起的弯曲状以使其接触区2020”与相应内端子212”的接触区2020”大致排成一排,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区2020”与相应内端子212”的接触区2020”于所述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进一步地,请参图17所示,于所述前后方向上,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部202”的接触区2020”比所述内端子212”的接触部202”的接触区2020”靠后设置。
请参图17所示,所述内端子212”也具有接触臂204”及将所述接触臂204”与固持部201”相连的连接臂205”,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臂20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内端子212”的接触臂20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另外,所述内端子212”的接触臂204”与连接臂205”均自前向后延伸的同时向上倾斜延伸,但是,所述内端子212”的接触臂204”和所述连接臂20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不同,且所述连接臂20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接触臂204”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未与对接元件对接时,所述外端子211”的接触区2020”位于相应内端子212”的接触区2020”的内侧;在与对接元件对接时,位于同排的电源端子对2”的接触部202”的接触区2020”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同时,所述电源端子对2”的内端子212”与外端子211”沿高度方向排列设置,且具有将彼此相结合的固定结构以使两者堆叠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为相互配合的凸部2112”及定位槽2121”,进一步地,所述外端子211”具有朝向所述内端子212”突伸形成的至少一个凸部2112”,所述内端子212”具有供所述凸部2112”插入并固定的定位槽212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端子211”和所述内端子212”上的固定结构也可以互换位置。
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具有将信号端子3”和所述电源端子对2”同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定位座4”,所述定位座4”呈纵长状且具有供焊脚2032”及引脚33”穿过的若干通孔41”。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端子槽内且分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两排,每排中的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每一片均具有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若干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位于其一端的若干第二接触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间隙,至少有部分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所述间隙穿过所述第一端子,以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可与一个对接元件电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第一固持部和位于所述第一固持部一侧的一排第一弹性接触臂,在每个所述第一弹性接触臂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一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具有所述间隙,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第二固持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固持部一侧的一排第二弹性接触臂,在每个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的自由端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高度方向错位设置,在与对接元件配对的过程中,所述对接元件先与两片电源端子中其中一个的接触部接触并推动该片电源端子向另一片电源端子弹性移动,之后使得对接元件再与两片电源端子中另一个的接触部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材料厚度,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经由所述间隙凸出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臂的自由端形成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自所述接触臂向前延伸形成且并排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部抵靠于所述第一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弹性接触臂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弹性接触臂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安装部及自所述安装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的固持部沿所述高度方向排列设置,且自所述安装部的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同一个端子槽内。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为由单片金属料板制成的单个部件。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持部与第二固持部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CN202011306177.6A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22019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19375.4A CN109038003A (zh) 2018-09-25 2018-09-25 电连接器
CN2018111193754 2018-09-25
CN201910716350.0A CN110391528A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6350.0A Division CN110391528A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1980A true CN112201980A (zh) 2021-01-08

Family

ID=64618370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9375.4A Pending CN109038003A (zh) 2018-09-25 2018-09-25 电连接器
CN201910716350.0A Pending CN110391528A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CN201921256953.9U Active CN210517066U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CN202011306177.6A Pending CN112201980A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9375.4A Pending CN109038003A (zh) 2018-09-25 2018-09-25 电连接器
CN201910716350.0A Pending CN110391528A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CN201921256953.9U Active CN210517066U (zh) 2018-09-25 2019-08-0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0903800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8003A (zh) * 2018-09-25 2018-12-1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193126A (zh) 2018-11-14 2020-05-2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导电端子和电连接器
CN111193124B (zh) 2018-11-15 2021-07-2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1384614B (zh) * 2018-12-29 2022-10-18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端子组件和电源连接器
CN109713482B (zh) * 2019-02-01 2021-05-2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端子组及电连接器
TWI692157B (zh) * 2019-03-06 2020-04-2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TWI775358B (zh) * 2020-01-22 2022-08-2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WO2021161268A1 (en) * 2020-02-13 2021-08-19 Molex, Llc Busbar connector
CN111564720A (zh) * 2020-05-20 2020-08-21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簧片式插孔结构及连接器
CN111541083B (zh) * 2020-05-20 2021-10-2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片式接触件插孔结构
CN113782908B (zh) * 2020-06-10 2024-01-19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14284773B (zh) * 2020-09-18 2024-04-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7750A (zh) * 2015-12-16 2017-06-2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M523986U (zh) * 2016-01-08 2016-06-11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連接器
CN108232697B (zh) * 2016-12-21 2021-01-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7181089A (zh) * 2017-05-12 2017-09-19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9038003A (zh) * 2018-09-25 2018-12-1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38003A (zh) 2018-12-18
CN210517066U (zh) 2020-05-12
CN110391528A (zh) 201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17066U (zh) 电连接器
TWI760222B (zh) 背板連接器
WO2022083683A1 (en) Integrally shielded cable connector
JPH0428688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167717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ncreased conductive paths
CN113314869B (zh) 电连接器
TW202110006A (zh) 插頭連接器
US7931503B2 (en) RJ-type connector with secured contacts
CN115347395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3555708A (zh) 插头连接器
CN215184602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US887060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TWI723536B (zh) 電連接器
CN112072403A (zh) 电连接器
US8183155B1 (en) Lower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TWI775358B (zh) 電連接器
TWI723759B (zh) 電連接器
CN111129830A (zh) 电连接器
CN108736213B (zh) 电连接器
TWI692157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CN211480352U (zh) 电连接器
CN210517068U (zh) 电连接器
CN110459894B (zh) 一种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CN214589345U (zh) 电连接器
TW202147698A (zh) 電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