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分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全国已形成600余座城市,城市中存在的生活垃圾也随着人口的增多不断增多,垃圾产生的现在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场所垃圾、道路清扫垃圾等等;目前主要采用桶式回收垃圾的方式,桶式回收生活垃圾带来的了许多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市民投放,不按规定进行,环卫人员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生活垃圾直接或经雨水浸淋进入水体,会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繁殖和水资源的利用,甚至会造成某些水域生物死亡。城市地面、城市环境受到极大影响。当前的垃圾收集方式存在种种问题,当前还存在敞开式、散落式存放,异味严重,污染空气;也存在无杀菌消毒功能,对市民尤其环卫人员健康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垃圾箱风吹日晒腐蚀严重,重复投资现象频繁;放置简单,被盗现象频发,无消防措施火灾异情无法控制。
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按照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密闭化的要求,对市区的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垃圾中转站每天都要处理(中转)很多垃圾。中转站的设备可能坏了,就在路边弄,白天处理垃圾的时候,经过这里的人无一不掩鼻速行。”市民用“ 很臭、极臭、超臭”来形容。垃圾收集设备信息不能实现与环卫中心的互通,发生意外情况无法及时获得处理。节假日等垃圾丢方高峰期,不利于环卫工作的有效调度,也不利于环卫成本的控制。鉴于此,急需一种改进现有技术的中转站式垃圾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包括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和处理设备,所述处理设备用于对垃圾收集储存设备进行控制处理;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包括全自动存储系统、除臭杀菌系统、沥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消防系统、广告系统、视频监控与语音提醒系统和故障检测与中央监控系统;
所述全自动存储系统采用全自动化仓储理念,能够进行旋转倒箱自动检测和自动搬运;所述除臭杀菌系统能够按比例配置杀菌消毒剂,可以实现3分钟除臭、5分钟消灭细菌和霉菌、10分钟消灭病毒的效果;所述沥水收集系统能够避免市民在投递过程中污水的洒落和垃圾桶渗液为根本目的,有效避免了沥水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所述雨水收集系统采取过滤收集的方式,保证系统中水源的充足和消防系统对于水源的及时补给;所述消防系统通过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现系统自动检测并将数据上传至中央监控平台,在及时提醒的同时发现火灾异情自动喷洒;所述广告系统设置广告灯箱和广告视频设备,将垃圾存储系统打造成为景观式城市基础设施;所述视频监控与语音提醒系统通过摄像监督让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处理习惯,倡导文明投放;所述故障检测与中央监控系统借助电子地图,设备安装即完成定位,更新频率自动设置,动态数据及时更新,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做到检测指标的及时提醒与记录备案。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处理设备包括表现层、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和数据采集终端,所述表现层包括:信息中心、调度平台、控制台和现场控制系统;所述应用层包括:数字环卫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中央监控平台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所述支撑层包括:终端管理服务、第三方平台、基础支撑和环卫数据中心;所述传输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摄像头、验满传感器、故障传感器、消防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能够进行全自动化仓储,进行旋转倒箱自动检测、自动搬运。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数字环卫管理系统包括地理编码、基础部件、采集分析、指挥调度和系统工作;所述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视频识别、自动抓拍和录像存储;所述中央监控平台包括告警监管、存储监管、信息发布和数据分析;所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包括环卫人员信息查询、手机终端设备统计、故障告警处理情况和垃圾设备手机及时情况。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终端管理服务包括状态管理、终端鉴权和协议适配;所述第三方平台包括短信服务和数据共享;所述基础支撑包括工作流、电子地图和视频监控;所述环卫数据中心包括人员信息、终端设备信息、监控视频信息和城市地图信息;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包括一层环卫设备、二层环卫设备或环形环卫设备;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的全自动存储系统的存储流程包括:1)垃圾投放;2)系统实时监测当前环卫设备;3)判断当前环卫设备中垃圾桶是否已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4)进行全自动搬运倒箱,将装满的垃圾桶从环卫设备的垃圾入口转移,并通过空的垃圾桶进行搬运替换;5)判断搬运倒箱数量是否达到设定运输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6)上次数据至控制中心。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全自动存储系统中存在放置多个垃圾桶的空间,至少包括:供电电路、行走提升架、水平导轨、电动推杆、支撑架和外壳;所述供电电路用于给全自动存储系统中的传感器供电,所述行走提升架用于控制垃圾桶自动转运,所述水平导轨用于固定所述垃圾桶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电动推杆用于推动所述垃圾桶以实现垃圾桶在推杆的推力下移动,所述外壳上设置垃圾投放口,所述垃圾投放口包括盖门,盖门下方对应垃圾桶,所述广告系统设置在外壳外部,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外壳形成垃圾桶存放空间。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开关管M1-M40、电阻R1-R7、可调电阻R8、电容C1-C5、电流源I1-I3;开关管M1-M3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1,开关管M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4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4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4的第二非可控端、电阻R1的第一端、开关管M7可控端和开关管M12的可控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9的可控端、开关管M1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5的可控端,开关管M9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6的可控端、开关管M6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1的可控端,开关管M5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7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8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3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0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0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6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5的可控端,开关管M6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1的可控端,开关管M1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7的可控端,开关管M1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3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3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开关管M11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1,开关管M1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4的可控端、开关管M14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2的可控端和电阻R2-R3的第一端,开关管M14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0的可控端,开关管M15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16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6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17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
开关管M18-M19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1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可控端,开关管M18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5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4的可控端、开关管M24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22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开关管M2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3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40的可控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28的可控端,开关管M2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8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0-M21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20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1的可控端,开关管M2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流源I1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管M2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2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3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1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2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4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2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6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4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6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第一非可控端、电容C1的第二端和开关管M28的可控端,开关管M2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3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和可调电阻R8的第一端;开关管M29-M30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29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9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开关管M3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1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31的可控端,开关管M3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5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6的可控端,开关管M3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开关管M3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37的可控端,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M32的可控端和电容C3的第二端,开关管M32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4-M35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3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4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5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4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3的可控端、电阻R6的第一端和开关管M3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6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8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9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4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电容C4的第二段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和开关管M40的第二非可控端,电流源I3第一端连接电源V2,电流源I3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3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9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40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40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4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3、电容C4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23的可控端,和可调电阻R8的第一端,可调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可调电阻R8的可调端连接控制单元,所述电源V3用于输出给传感器,所述电源V1和电源V2为输入电源。
本发明提出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本发明打破传统垃圾收集粗放式管理,实现垃圾全密闭存储,智能化程度高,全自动化处理,安全可靠,打破环卫收集终端“数据孤岛”,促进环卫工作全面监管;本发明打破传统垃圾收集粗放式管理,实现垃圾全密闭存储,智能化程度高,全自动化处理,安全可靠,打破环卫收集终端“数据孤岛”,促进环卫工作全面监管,利于环卫桶等设备的保护,减少环卫基础设施费用的投入,将垃圾桶放置在自动存储系统中,保护垃圾桶存放安全,避免人为损坏、风吹日晒以及腐蚀;引导文明投放,居民踊跃尝试。附近单位支持改桶为袋装;同时能够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减少细菌传播,让城市更整洁,让人们舒心舒适生活。
该系统具有节省投资,节能环保,智能化程度高(可直接接入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附加收入高(广告收入),运行费用低,使用人员少,杜绝二次污染、维修方便等特点,是高档社区、名胜景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首选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本发明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将垃圾桶进行统一归类管理,并进行智能化监控,通过传感器的信息监测,设置全自动存储系统中的供电电路,通过供电电路的稳定控制传感器的供电,能够减少信息的孤岛,提高传感器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改进在于,设置全自动存储系统、除臭杀菌系统、沥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能够进行垃圾桶的自动存储,通过除臭杀菌系统和沥水收集系统能够减少土壤和水污染,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能够节约水资源。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改进,是将处理信息进行分层管理控制, 设置表现层、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和数据采集终端五层,方便对数据进行监测与控制,提升了对垃圾分类的监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功能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处理设备功能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全自动存储系统供电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本发明综合应用物联网及软件技术,对垃圾存储设备进行实时检测,通过机械及电器控制技术实现垃圾桶的自动搬运调换,借助无线传输技术将检测信息及时上传,从而实现对于终端设施信息的实时监控,借助电子地图技术实现对于垃圾收集点位置的准确定位,从而使环卫作业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快速解决。针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建立管理部门与作业人员的实时互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形成长效管理考核机制,使环卫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由“敞开式、散落式”等落后垃圾收集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现代化智慧环卫系统。该系统以环保为主线以智慧为前提,符合当前我国对于智慧环卫的建设要求,是推动数字化环卫向智慧化环卫推进的新起点。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功能示意图。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包括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和处理设备,所述处理设备用于对垃圾收集储存设备进行控制处理;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包括全自动存储系统、除臭杀菌系统、沥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消防系统、广告系统、视频监控与语音提醒系统和故障检测与中央监控系统;
所述全自动存储系统采用全自动化仓储理念,旋转倒箱自动检测、自动搬运。系统可以做到一层及多层的仓储式设计,借助高精度电控系统对搬运手进行准确定位,搬运过程中采取多重保护,保证仓储过程不破损、不倾斜、不脱手。
所述除臭杀菌系统借助世界先进的除臭杀菌技术,渗透性强、效果明显。按比例配置杀菌消毒剂,可以做到3分钟除臭、5分钟消灭细菌和霉菌、10分钟消灭病毒的效果。在无毒副作用的前提下,不会对设备形成腐蚀性和漂白性,产品稳定可靠。
所述沥水收集系统以避免市民在投递过程中污水的洒落和垃圾桶渗液为根本目的,有效避免了沥水对土壤水源的污染。通过收集进行有效的处理,做到人性化环保型的垃圾处理要求。
所述雨水收集系统有效利用天然水源,是对垃圾存储系统人工加水的一个有效的补充。系统中采取过滤收集的方式,保证系统中水源的充足和消防系统对于水源的及时补给。
所述消防系统避免垃圾存储设备中火源存在的潜在危险,通过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现系统自动检测并将数据上传至中央监控平台,在及时提醒的同时发现火灾异情自动喷洒,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
所述广告系统设置广告灯箱和广告视频设备,通过摄像监督让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处理习惯,倡导文明投放。投放过程中采取脚踏开箱、语音提示、光电检测、防止夹伤等安全保护措施,确保使用安全简便快捷。
所述视频监控与语音提醒系统通过摄像监督让市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处理习惯,倡导文明投放。投放过程中采取脚踏开箱、语音提示、光电检测、防止夹伤等安全保护措施,确保使用安全简便快捷。
所述故障检测与中央监控系统借助电子地图,设备安装即完成定位,更新频率自动设置,动态数据及时更新,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做到检测指标的及时提醒与记录备案。统计报表分析及时到位,垃圾收集路线智能推荐,助推工作人员绩效考核,降低环卫管理成本。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处理设备功能示意图。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处理设备包括表现层、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和数据采集终端,所述表现层包括:信息中心、调度平台、控制台和现场控制系统;所述应用层包括:数字环卫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中央监控平台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所述支撑层包括:终端管理服务、第三方平台、基础支撑和环卫数据中心;所述传输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摄像头、验满传感器、故障传感器、消防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能够进行全自动化仓储,进行旋转倒箱自动检测、自动搬运。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数字环卫管理系统包括地理编码、基础部件、采集分析、指挥调度和系统工作;所述视频监控系统包括视频识别、自动抓拍和录像存储;所述中央监控平台包括告警监管、存储监管、信息发布和数据分析;所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包括环卫人员信息查询、手机终端设备统计、故障告警处理情况和垃圾设备手机及时情况。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终端管理服务包括状态管理、终端鉴权和协议适配;所述第三方平台包括短信服务和数据共享;所述基础支撑包括工作流、电子地图和视频监控;所述环卫数据中心包括人员信息、终端设备信息、监控视频信息和城市地图信息;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外形结构示意图。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包括一层环卫设备、二层环卫设备或环形环卫设备;所述垃圾收集储存设备的全自动存储系统的存储流程包括:1)垃圾投放;2)系统实时监测当前环卫设备;3)判断当前环卫设备中垃圾桶是否已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4)进行全自动搬运倒箱,将装满的垃圾桶从环卫设备的垃圾入口转移,并通过空的垃圾桶进行搬运替换;5)判断搬运倒箱数量是否达到设定运输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6);6)上次数据至控制中心。
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全自动存储系统中存在放置多个垃圾桶的空间,至少包括:供电电路、行走提升架、水平导轨、电动推杆、支撑架和外壳;所述供电电路用于给全自动存储系统中的传感器供电,所述行走提升架用于控制垃圾桶自动转运,所述水平导轨用于固定所述垃圾桶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电动推杆用于推动所述垃圾桶以实现垃圾桶在推杆的推力下移动,所述外壳上设置垃圾投放口,所述垃圾投放口包括盖门,盖门下方对应垃圾桶,所述广告系统设置在外壳外部,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外壳形成垃圾桶存放空间。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全自动存储系统供电电路图。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开关管M1-M40、电阻R1-R7、可调电阻R8、电容C1-C5、电流源I1-I3;开关管M1-M3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1,开关管M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4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4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4的第二非可控端、电阻R1的第一端、开关管M7可控端和开关管M12的可控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9的可控端、开关管M1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5的可控端,开关管M9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6的可控端、开关管M6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1的可控端,开关管M5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7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8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3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0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0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6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5的可控端,开关管M6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11的可控端,开关管M1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7的可控端,开关管M1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3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3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开关管M11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1,开关管M1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2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4的可控端、开关管M14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2的可控端和电阻R2-R3的第一端,开关管M14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0的可控端,开关管M15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16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6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17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1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1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
开关管M18-M19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1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可控端,开关管M18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5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5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4的可控端、开关管M24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22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开关管M2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3的第二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40的可控端,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28的可控端,开关管M2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8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0-M21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20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1的可控端,开关管M2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流源I1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二端接地,开关管M2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2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3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2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1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22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4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2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26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4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6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27的第一非可控端、电容C1的第二端和开关管M28的可控端,开关管M2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23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和可调电阻R8的第一端;开关管M29-M30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29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2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29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一端,电流源I2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电容C5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开关管M3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1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31的可控端,开关管M31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5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6的可控端,开关管M31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阻R5的第二端、开关管M32的第一非可控端和开关管M37的可控端,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管M32的可控端和电容C3的第二端,开关管M32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4-M35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33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40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5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5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7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7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4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3的可控端、电阻R6的第一端和开关管M36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6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8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8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38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39的可控端和开关管M3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4的可控端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电容C4的第二段连接电容C5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二端和开关管M40的第二非可控端,电流源I3第一端连接电源V2,电流源I3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39的第一非可控端,开关管M39的第二非可控端接地,开关管M40的第一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2,开关管M40的可控端连接开关管M19的第二非可控端,开关管M40的第二非可控端连接电源V3、电容C4的第二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管M23的可控端,和可调电阻R8的第一端,可调电阻R8的第二端接地,可调电阻R8的可调端连接控制单元,所述电源V3用于输出给传感器,所述电源V1和电源V2为输入电源。
本发明提出所述的立体中转站式垃圾收集、储存、处理系统,本发明打破传统垃圾收集粗放式管理,实现垃圾全密闭存储,智能化程度高,全自动化处理,安全可靠,打破环卫收集终端“数据孤岛”,促进环卫工作全面监管;本发明打破传统垃圾收集粗放式管理,实现垃圾全密闭存储,智能化程度高,全自动化处理,安全可靠,打破环卫收集终端“数据孤岛”,促进环卫工作全面监管,利于环卫桶等设备的保护,减少环卫基础设施费用的投入,将垃圾桶放置在自动存储系统中,保护垃圾桶存放安全,避免人为损坏、风吹日晒以及腐蚀;引导文明投放,居民踊跃尝试。附近单位支持改桶为袋装;同时能够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减少细菌传播,让城市更整洁,让人们舒心舒适生活。
该系统具有节省投资,节能环保,智能化程度高(可直接接入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附加收入高(广告收入),运行费用低,使用人员少,杜绝二次污染、维修方便等特点,是高档社区、名胜景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收集首选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本发明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将垃圾桶进行统一归类管理,并进行智能化监控,通过传感器的信息监测,设置全自动存储系统中的供电电路,通过供电电路的稳定控制传感器的供电,能够减少信息的孤岛,提高传感器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改进在于,设置全自动存储系统、除臭杀菌系统、沥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能够进行垃圾桶的自动存储,通过除臭杀菌系统和沥水收集系统能够减少土壤和水污染,通过雨水收集系统能够节约水资源。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改进,是将处理信息进行分层管理控制, 设置表现层、应用层、支撑层、传输层和数据采集终端五层,方便对数据进行监测与控制,提升了对垃圾分类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