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92097A -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92097A
CN112192097A CN202011031698.5A CN202011031698A CN112192097A CN 112192097 A CN112192097 A CN 112192097A CN 202011031698 A CN202011031698 A CN 202011031698A CN 112192097 A CN112192097 A CN 112192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wind
air deflector
rod
connec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316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92097B (zh
Inventor
祝国梁
陈景镇
林环周
蒋晨
蓝明红
林凤英
李基海
刘华长
刘月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3169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920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92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2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92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2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其一侧与第一挡板一侧转动连接;第三挡板,其一侧与第二挡板另一侧转动连接;第四挡板,其一侧与第三挡板另一侧转动连接;固定机构,为多个且与各挡板一一对应并分别固定设置在各挡板的下端;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包括为矩形框体结构的连接框架和固定在连接框架的矩形框体结构内的连接板,连接板的第二导风板上端和连接框架形成导风窗口,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本方案挡风效果好、不易侧移且能够对一定量气流进行引导,使其不干扰焊接操作的情况下,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体冲散。

Description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桩辅助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背景技术
接桩是指由于一根桩的长度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深度,所以需要将预制桩一根一根的连接起来继续向下打,直至打入设计的深度为止。而上下桩之间需要对其进行焊接固定,以保证其能够良好的配合,由于需要进行接桩的工地施工现场往往是相对宽阔的区域,因此,操作工人进行接桩焊接时,往往需要对接桩焊接周侧进行设置挡风装置,以避免环境风干扰正常焊接操作,若施工现场风太大,会导致焊接操作时产生夹渣、焊瘤和气孔,其直接影响到了桩与桩之间的焊接质量,严重的还会导致施工安全事故。
现有技术中,在接桩焊接时,通常都会设置挡风装置对焊接人员的周边进行挡风,然而,由于施工现场多是未水泥固化的泥土地,其地面平整度亦不佳,因此,大多使用挡风板进行隔挡风时,会因为风吹的干扰而不断晃动产生大量低频噪音,而且还容易产生侧移,使挡风效果不佳或倾翻,虽然有一些较为重型的挡风装置,如中国申请号201821354216.8的专利,其能够起到一定的挡风效果,但是其在挡风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焊接环境中的空气流动,需要明白的是,在焊接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大量能量较高的弧光辐射(含大量紫外线),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大量刺激性气体,而该刺激性气体中含有大量易导致操作人员产生呼吸道疾病的成分,这些刺激性气体的密度往往比空气高,从而会发生沉降蓄积,若是挡风装置的气流抑制效果太好,反而容易导致操作位置周边的空气被焊接产生的刺激性气覆盖,使得操作人员难以在该恶劣氛围下进行连续性工作,或者是连续性工作后,容易引发较为严重的肺部、呼吸道职业病,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挡风效果好、不易侧移且能够对一定量气流进行引导,使其不干扰焊接操作的情况下,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体冲散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包括:
第一挡板;
第二挡板,其一侧与第一挡板一侧转动连接;
第三挡板,其一侧与第二挡板另一侧转动连接;
第四挡板,其一侧与第三挡板另一侧转动连接;
固定机构,为多个且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一一对应并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下端;
所述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包括为矩形框体结构的连接框架和固定在连接框架的矩形框体结构内的连接板;
所述的连接板包括:
第一导风板,其下端固定在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下端内边缘,第一导风板的上端边缘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上端下边缘之间间隔形成导风窗口,第一导风板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形成弧形结构且该弧形结构沿接近连接框架另一端面方向内凹,第一导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两侧固定连接;
第二导风板,其上端固定在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上端内边缘,第二导风板的下端与第一导风板上端交错并位于第一导风板接近连接框架另一端面的一侧且第二导风板的下端和第一导风板的上端之间形成导风通道,第二导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两侧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中部还设有用于分隔气流的破风件,所述破风件的一侧与第二导风板固定连接,破风件的另一侧与第一导风板上端朝向第二导风板的侧面相抵,破风件的上端高出第一导风板的上端且延伸至第二导风板的上端。
其中,各挡板的第一导风板所连接的端面设为挡风面,且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连接框架对应挡风面两侧设有与第一导风板弧形结构相适应的弧形避让部,另外,为了优化挡风面的风阻,所述的固定机构为设置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远离挡风面的下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通过活页进行转动连接且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用于朝向气流的一端面设为挡风面,所述的活页均连接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远离其对应挡风面的端面侧边,另外,相邻挡板之间至少通过两个以上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活页进行转动连接,而本方案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进行相互折叠收纳,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进行相互折叠收纳。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固定机构包括:
导套,为圆管状结构且倾斜固定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下端中部,所述的导套在轴向上的虚拟线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下边缘的锐角夹角为45~60度;
固定杆,与导套同轴设置且一端可滑动的穿过导套并用于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放置面穿刺固定;
其中,导套的倾斜度决定了固定杆的穿入角度,而需要明白的是,若是直接采用竖直穿入放置面的方式,则由于工地现场的复杂情况,可能会因为地下有石头而无法进一步刺入,或者因为土层密度较高而引起固定杆刺入所需的力度急剧上升,而本方案采用45~60度斜向引导固定杆刺入的方式,不仅能够尽可能提高固定杆刺入的方便性,避免土壤压实后,需要的刺入力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固定杆无法穿入较优的固定穿刺深度。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固定杆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均滑动穿置在导套内,且第二杆体远离第一杆体的端部用于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放置面穿刺固定。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杆体的外径大于第二杆体且第二杆体远离第一杆体的端末上设置有穿刺部。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穿刺部为穿刺倒勾,穿刺倒勾沿第二杆体轴向上的投影为弧形轮廓且该弧形轮廓的弧度为π/2~2π/3,穿刺倒钩采用弧形结构设计,其不仅能够保证穿刺部穿入时只需较小的力度,还使得穿刺部刺入到土壤中时,无需排开较多的土壤,另外,固定杆还可以相对导套旋转,在穿刺部穿入到位后,还可以通过旋转固定杆,令穿刺部跟随转动,使得穿刺部可以与其穿入的轨迹进行错位,从而使其背侧能够更好地被约束。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穿刺倒勾沿第二杆体轴向上的投影轮廓位于第一杆体轴向上的投影轮廓范围内且超出第二杆体轴上的投影轮廓范围。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一侧设有把手。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或第四挡板的下部对应把手设有若干间隔设置且用于与把手约束配合的约束板,且所述的把手可带动固定杆围绕固定杆的虚拟轴线旋转。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高度均为100~130cm,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端边缘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上端下边缘之间间隔形成的导风窗口的高度为3~10cm,导风窗口高度小于3cm时,则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将外部引导的风进入到挡风板围挡的区域内时,无法起到良好气流效果,而环境风过大时,本身便不适合焊接工作,因此,导风窗口高度小于3cm时,其气流引入且起到作用的机会较小,而导风窗口高度大于10cm时,则引导进入到挡风板围挡的区域内的气流流通量较大,若是出现风力波动,那么很可能出现扰乱气流,使得导入的气流可能难以控制甚至会存在较大的负面干扰,因此,导风窗口的高度最优为3~10cm。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破风件为V型板,V形板的叉开端两侧与第二导风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巧妙性通过固定机构将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固定连接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放置面上,通过固定机构与放置面进行配合,提高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放置约束力,避免其侧翻等不良状况发生,另外,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连接板采用弧形结构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组成的形式,通过第一导风板的上端与连接框架的上端下边缘形成导风窗口,然后由第二导风板进行引导进入到导风窗口的气流进入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合围形成的围挡区域内,对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合围形成的围挡区域内焊接产生的刺激性气体、烟雾进行引导出,避免发生刺激性气体的过多停留而被操作人员吸入体内产生呼吸道、肺部疾病,而由于第二导风板所引导的气流为斜向下朝向,因此,由于气流本身不直接对焊接工作位置进行直接作用,所以,导入的气流不会对焊接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加上控制导风窗口的高度,使得进入到围挡区域内的气流得到流量控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破风件来对朝向导风窗口输入的气流进行分流,避免气流冲撞产生无序性的扰乱气流,而且,第一导风板还可以对其阻挡的气流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尤其是第一导风板的弧形结构使得其上端能够将其下部引导的气流进行斜向对吹向导风窗口的气流进行冲击,使得吹向导风窗口的气流流速得到调整,令进入到导风窗口内的气流流速更为温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方案的简要实施结构三维视角示意图之一;
图2是发明方案的各挡板并排时的背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局部结构在另一状态时的简要图示,其主要为固定杆在穿入放置面时的状态;
图5是图2所示局部结构在又一状态时的简要图示,其主要为固定杆在穿入放置面并旋转锁定时的状态;
图6是图2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破风部的简要位置,且破风部为透视结构,其与挡板上的破风部未做透视结构示意;
图7是本发明方案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竖直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方案的固定杆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方案的固定杆在轴向上投影时,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穿刺部的简要投影示意图之一,其中,示出了穿刺部投影轮廓弧度为π/2时的示意;
图11是本发明方案的固定杆在轴向上投影时,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穿刺部的简要投影示意图之一,其中,示出了穿刺部投影轮廓弧度为2π/3时的示意;
图12是本发明方案的各挡板并排时的挡风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方案进行接桩挡风实施应用时的简要状态示意图,其中,虚线为模拟外部风的流动走向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方案进行模拟挡风时的简要测试实验构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2之一所示,本发明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包括:
第一挡板1;
第二挡板2,其一侧与第一挡板1一侧转动连接;
第三挡板3,其一侧与第二挡板2另一侧转动连接;
第四挡板4,其一侧与第三挡板3另一侧转动连接;
固定机构5,为多个且与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一一对应并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的下端;
所述的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均包括为矩形框体结构的连接框架6和固定在连接框架6的矩形框体结构内的连接板7;
所述的连接板7包括:
第一导风板71,其下端固定在连接框架6其中一端面的下端内边缘,第一导风板71的上端边缘与连接框架6其中一端面的上端下边缘之间间隔形成导风窗口61,第一导风板71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形成弧形结构且该弧形结构沿接近连接框架6另一端面方向内凹,第一导风板71的两侧边缘分别与连接框架6其中一端面的两侧固定连接;
第二导风板72,其上端固定在连接框架6其中一端面的上端内边缘,第二导风板72的下端与第一导风板71上端交错并位于第一导风板71接近连接框架6另一端面的一侧且第二导风板72的下端和第一导风板71的上端之间形成导风通道62,第二导风板72的两侧边缘分别与连接框架6其中一端面的两侧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导风板71和第二导风板72之间的中部还设有用于分隔气流的破风件8,所述破风件8的一侧与第二导风板72固定连接,破风件8的另一侧与第一导风板71上端朝向第二导风板72的侧面相抵,破风件8的上端高出第一导风板71的上端且延伸至第二导风板72的上端,破风件8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吹入导风窗口61的风进行分成两股,避免大量侧向风吹入后,出现扰流情况,而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破风件8为V型板,V形板的叉开端两侧与第二导风板72固定连接。
其中,各挡板的第一导风板71所连接的端面设为挡风面,且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的连接框架6对应挡风面两侧设有与第一导风板71弧形结构相适应的弧形避让部65,另外,为了优化挡风面的风阻,所述的固定机构5为设置在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远离挡风面的下端。
为了便于进行制造和装配,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均通过活页9进行转动连接且相邻挡板之间至少通过两个以上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活页9进行转动连接,各活页9均连接在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远离其对应挡风面的相邻侧边缘。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本方案所述的固定机构5包括:
导套51,为圆管状结构且倾斜固定在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或第四挡板4的下端中部,所述的导套51在轴向上的虚拟线与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或第四挡板4的下边缘的锐角夹角为45~60度;
固定杆52,与导套51同轴设置且一端可滑动的穿过导套51并用于与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或第四挡板4的放置面10穿刺固定;
其中,导套51的倾斜度决定了固定杆52的穿入角度,而需要明白的是,若是直接采用竖直穿入放置面10的方式,则由于工地现场的复杂情况,可能会因为地下有石头而无法进一步刺入,或者因为土层密度较高而引起固定杆52刺入所需的力度急剧上升,而本方案采用45~60度斜向引导固定杆52刺入的方式,不仅能够尽可能提高固定杆52刺入的方便性,避免土壤压实后,需要的刺入力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固定杆52无法穿入较优的固定穿刺深度。
为了便于进行配重和避免第一导风板71下部发生受力而大幅度形变,连接框架6的下部还设有第一横连接板63,且第一横连接板63为三棱柱结构,其一侧面与第二导风板72远离挡风面的侧面相抵,其另一侧面朝下,其第三侧面为斜面且用于引导由导风通道62进入的风,而连接框架6的下部还设有用于辅助固定固定机构5的第二横连接板64。
其中,为了便于进行刺入各挡板下端面对应的放置面10,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固定杆52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杆体521和第二杆体522,所述的第一杆体521和第二杆体522均滑动穿置在导套51内,且第二杆体522远离第一杆体521的端部用于与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或第四挡板4的放置面10穿刺固定,而为了便于进行固定,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杆体521的外径大于第二杆体522且第二杆体522远离第一杆体521的端末上设置有穿刺部523;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的穿刺部523为穿刺倒勾,穿刺倒勾沿第二杆体522轴向上的投影为弧形轮廓且该弧形轮廓的弧度为π/2~2π/3,穿刺倒钩采用弧形结构设计,其不仅能够保证穿刺部523穿入时只需较小的力度,还使得穿刺部523刺入到土壤中时,无需排开较多的土壤,另外,固定杆52还可以相对导套51旋转,在穿刺部523穿入到位后,还可以通过旋转固定杆52,令穿刺部523跟随转动,使得穿刺部523可以与其穿入的轨迹进行错位,从而使其背侧能够更好地被约束。
为了避免穿刺倒钩在刺入放置面10下部的土壤时,能够避免第一杆体521与被排开的土壤间存在较大间隙,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穿刺倒勾沿第二杆体522轴向上的投影轮廓位于第一杆体521轴向上的投影轮廓范围内且超出第二杆体522轴上的投影轮廓范围。
而为了辅助约束固定和便于外部工装配合操作,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固定杆52的另一端一侧设有把手524;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或第四挡板4的下部对应把手524设有若干间隔设置且用于与把手524约束配合的约束板53,且所述的把手524可带动固定杆52围绕固定杆52的虚拟轴线旋转。
基于上述的固定杆52的结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其穿入到放置面进行固定的方法,着重参考图3至图5,在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放置于放置面10围合成预设形态后,固定机构5的操作方法大致为:
(1)通过旋转把手524带动固定杆52围绕固定杆52的虚拟轴线旋转,使把手从约束板53之间脱出;
(2)沿固定杆52轴向将固定杆52的第二杆体522刺入放置面10,使第二杆体522和其端部设置的穿刺部523穿入到放置面10下的土壤中,也可以借助外部工具进行敲击把手524,使第二杆体522穿入到位,此时,穿刺部523会对土壤进行排开一道沟壑101;
(3)旋转把手524带动固定杆52围绕固定杆52的虚拟轴线旋转,使穿刺部523与沟壑101进行错位,实现将第二杆体522和穿刺部523固定穿入到放置面10,实现各挡板的固定。
结合图7、图8和图13,作为导风窗口61和挡板的一种实施规格,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的高度均为100~130cm,所述第一导风板71的上端边缘与连接框架6其中一端面的上端下边缘之间间隔形成的导风窗口61的高度为3~10cm,导风窗口61高度小于3cm时,则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将外部引导的风进入到挡风板围挡的区域内时,无法起到良好气流效果,而环境风过大时,本身便不适合焊接工作,因此,导风窗口61高度小于3cm时,其气流引入且起到作用的机会较小,而导风窗口61高度大于10cm时,则引导进入到挡风板围挡的区域内的气流流通量较大,若是出现风力波动,那么很可能出现扰乱气流,使得导入的气流可能难以控制甚至会存在较大的负面干扰,因此,导风窗口61的高度H最优为3~10cm,而在连接框架6两端面的厚度为3~5cm的情况下,导风通道62在连接框架6两端面之间的通道宽度L为1.8~3cm,其中,通道宽度小于1.8cm时,会因为通道过窄而使得被第二导风板72引导的风因通道截面大小突变而产生挤占问题,导致风速变快,从而产生扰流,通道宽度大于3cm时,会因为导风窗口61高度与导风通道62截面匹配度下降而使得能够进入到导风通道62内的气流速度变缓而无法沿指定导向进行流动。
图13示出了本实施例方案在应用于接桩挡风时的简要示意图,管桩102位于挡风板围合的区域内,由于气流本身不直接对焊接工作位置进行直接作用,所以,导入的气流不会对焊接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加上控制导风窗口61的高度,使得进入到围挡区域内的气流得到流量控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破风件来对朝向导风窗口61输入的气流进行分流,避免气流冲撞产生无序性的扰乱气流,而且,第一导风板71还可以对其阻挡的气流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尤其是第一导风板71的弧形结构使得其上端能够将其下部引导的气流进行斜向对吹向导风窗口61的气流进行冲击(第一导风板71上端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大致在75~85度,大于85度时,则可能会因为其与输入到导风窗口61内的气流发生冲撞,引起较大的扰流效果,小于75度时,则可能会因为第一导风板71弧形弯曲过大,而导致其内侧的气流引导效果变差,可能会使引导的气流所吹拂的高度提升),使得吹向导风窗口61的气流流速得到调整,令进入到导风窗口61内的气流流速更为温和。
挡风模拟测试
参考图14所示,进行挡风模拟测试,具体如下:
挡风板规格参数:将第一挡板1、第二挡板2、第三挡板3和第四挡板4的高度设置为120cm,导风窗口61的高度为6cm,连接框架两端面的厚度为4cm(采用4cm×4cm的方钢管合围焊接),第一导风板71和第二导风板72之间的导风通道62宽度为2.5cm。
模拟条件:以5m/s的初始风速正对挡风板的挡风面进行吹风,且风形成的气流在竖直方向上覆盖挡板120cm的高度,在挡风板背侧30cm处以0、25cm、50cm、75cm、100cm(由下至上依序设为测试点1、测试点2、测试点3、测试点4和测试点5)为竖直间隔设置有5个风力计,用于对挡风板背侧的气流进行风速监测;除正对挡风面的风以外,挡风板其余方位默认无风干扰;
以5m/s的初始风速对挡风板进行吹风后,获取其在吹风30s后,各风力计所获取的风速,然后再以每1m/s的风速增加进行测试,其中,变换风速时,暂时停止吹风,等各风力计旋转停止时,再进行测试,最终测试风速达到18m/s时的风力阻挡情况,具体如下:
表1挡风测试结果
项目和编号 测试风速 测试点1 测试点2 测试点3 测试点4 测试点5
1 0 0 0 0 0 0
2 5 0.0 0 0 0 0
3 6 0.2 0 0 0 0
4 7 0.3 0 0 0 0
5 8 0.5 0.2 0 0 0
6 9 0.7 0.3 0 0 0
7 10 0.9 0.3 0 0 0
8 11 1.1 0.4 0.2 0 0
9 12 1.3 0.5 0.3 0 0
10 13 1.5 0.7 0.4 0 0
11 14 1.8 0.9 0.5 0.2 0.2
12 15 2.2 1.1 0.6 0.3 0.2
13 16 2.6 1.4 0.8 0.5 0.3
14 17 3.0 1.8 1.1 0.6 0.5
15 18 3.5 2.2 1.3 0.8 0.7
备注:以上测试风速和测试点1~5的参数单位均为m/s
由于挡风板实际在应用时,一方面要遮挡干扰气流,另一面要遮挡电焊辐射外射,避免周边人员遭受损伤,因此,通常进行管桩焊接的高度多为50~75cm高度,由上述挡风测试结果可知,本方案的挡风板在风力为0~14m/s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挡风效果,其中,14m/s的风速对应的风力等级为7级,在7级风力下,人能够感受到周边大树摇动且迎风步行感觉不便,而超过7级的风力后(大约风速在17.2m/s以上),由于施工现场多是泥土地,会由大量粉尘被风吹起飘散,因此,在此情况下,并不适合户外焊接操作,所以,可知,本方案装置能够良好适用于户外焊接工作,同时,可从测试点1的数据获知,在风力达到5m/s以上时,焊接区域地面有气流形成,其能够对焊接环境内的空气起到引导作用,使焊接产生的刺激性空气被外吹,提高了焊接人员的操作环境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挡板;
第二挡板,其一侧与第一挡板一侧转动连接;
第三挡板,其一侧与第二挡板另一侧转动连接;
第四挡板,其一侧与第三挡板另一侧转动连接;
固定机构,为多个且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一一对应并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下端;
所述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包括为矩形框体结构的连接框架和固定在连接框架的矩形框体结构内的连接板;
所述的连接板包括:
第一导风板,其下端固定在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下端内边缘,第一导风板的上端边缘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上端下边缘之间间隔形成导风窗口,第一导风板的上端和下端之间形成弧形结构且该弧形结构沿接近连接框架另一端面方向内凹,第一导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两侧固定连接;
第二导风板,其上端固定在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上端内边缘,第二导风板的下端与第一导风板上端交错并位于第一导风板接近连接框架另一端面的一侧且第二导风板的下端和第一导风板的上端之间形成导风通道,第二导风板的两侧边缘分别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两侧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之间的中部还设有用于分隔气流的破风件,所述破风件的一侧与第二导风板固定连接,破风件的另一侧与第一导风板上端朝向第二导风板的侧面相抵,破风件的上端高出第一导风板的上端且延伸至第二导风板的上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机构包括:
导套,为圆管状结构且倾斜固定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下端中部,所述的导套在轴向上的虚拟线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下边缘的锐角夹角为45~60度;
固定杆,与导套同轴设置且一端可滑动的穿过导套并用于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放置面穿刺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杆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均滑动穿置在导套内,且第二杆体远离第一杆体的端部用于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的放置面穿刺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外径大于第二杆体且第二杆体远离第一杆体的端末上设置有穿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刺部为穿刺倒勾,穿刺倒勾沿第二杆体轴向上的投影为弧形轮廓且该弧形轮廓的弧度为π/2~2π/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穿刺倒勾沿第二杆体轴向上的投影轮廓位于第一杆体轴向上的投影轮廓范围内且超出第二杆体轴上的投影轮廓范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一侧设有把手,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或第四挡板的下部对应把手设有若干间隔设置且用于与把手约束配合的约束板,且所述的把手可带动固定杆围绕固定杆的虚拟轴线旋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通过活页转动连接且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用于朝向气流的一端面设为挡风面,所述的活页均连接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远离其对应挡风面的端面侧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的高度均为100~130cm,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上端边缘与连接框架其中一端面的上端下边缘之间间隔形成的导风窗口的高度为3~10c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破风件为V型板,V形板的叉开端两侧与第二导风板固定连接。
CN202011031698.5A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Active CN1121920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1698.5A CN112192097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1698.5A CN112192097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2097A true CN112192097A (zh) 2021-01-08
CN112192097B CN112192097B (zh) 2022-03-08

Family

ID=74008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1698.5A Active CN112192097B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9209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43992U (zh) * 2011-06-23 2012-02-15 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舶钢结构焊接的挡风板装置
AU2014277710A1 (en) * 2013-12-31 2015-07-16 Fouracre, Adrian Mark MR A portable wind shield assembly
CN205474902U (zh) * 2016-03-29 2016-08-17 朱成浩 一种用于桥梁公路上的挡风屏障
CN205967861U (zh) * 2016-07-29 2017-02-22 天津市世纪道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固定的便携式钢结构焊接用挡风板
CN206795074U (zh) * 2016-12-26 2017-12-26 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全位置自动焊机的防护挡风装置
CN110685496A (zh) * 2018-07-04 2020-01-14 余家阳 一种用于道路施工中的围挡结构
CN210235237U (zh) * 2019-05-10 2020-04-03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
CN111075262A (zh) * 2020-01-13 2020-04-28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式型钢柱焊接挡风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43992U (zh) * 2011-06-23 2012-02-15 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舶钢结构焊接的挡风板装置
AU2014277710A1 (en) * 2013-12-31 2015-07-16 Fouracre, Adrian Mark MR A portable wind shield assembly
CN205474902U (zh) * 2016-03-29 2016-08-17 朱成浩 一种用于桥梁公路上的挡风屏障
CN205967861U (zh) * 2016-07-29 2017-02-22 天津市世纪道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固定的便携式钢结构焊接用挡风板
CN206795074U (zh) * 2016-12-26 2017-12-26 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全位置自动焊机的防护挡风装置
CN110685496A (zh) * 2018-07-04 2020-01-14 余家阳 一种用于道路施工中的围挡结构
CN210235237U (zh) * 2019-05-10 2020-04-03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于船舶驾驶室外的组合式挡风板
CN111075262A (zh) * 2020-01-13 2020-04-28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可拆式型钢柱焊接挡风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2097B (zh) 202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sign of atomization device for coal dust suppression in underground roadways
EP0614524B1 (de) Windkanal mit freistrahlmessstrecke zur simulation von windrichtungsschwankungen
CN112192097B (zh)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EP4090796B1 (de) Barrierenschranke
CN205604300U (zh) 一种盖板装置
CN206352272U (zh) 一种翻板式移动阻车路障
DE3722112A1 (de) Schutzanlage zur schalldaempfung von flugzeugtriebwerksgeraeuschen in eingebautem zustand bei hohen gasstroemen
KR102202483B1 (ko) 공기중 오염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213196241U (zh) 一种可周转便携式折叠接桩挡风板
EP1249393B1 (en) Aircraft engine run-up hangar
DE10005964C2 (de) Vorrichtung zum Verhindern des Eindringens von Zugluft durch eine Öffnung in einem Gebäude
EP1436553B1 (de) Schiebetüreinrichtung
CH705704A2 (de) Rauch- oder Brandschutzvorrichtung zum Bilden eines Fluchtkorridors in Tunneln.
DE3843608A1 (de) Schutzvorrichtung gegen wind und staub an einer wickelmaschine
US6560936B2 (en) Aircraft engine run-up hangar
CN204780650U (zh) 一种隔声屏障
CN210802248U (zh) 一种用于市政隧道爆破施工的防飞石装置
CN212154831U (zh) 风门装置
DE102017118658B3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Rückbauen und Zerkleinern vertikal ausgerichteter Objekte
EP3702183A1 (de) Fahrgastraumentlüftung
CN218191634U (zh) 一种钢结构激光焊接防护房内部除尘装置
CN206127910U (zh) 一种插板式全封闭声屏障
CN213836367U (zh) 一种雨水导流型声屏障
CN221444998U (zh) 线性聚能爆破的安全防护装置
DE102010032186A1 (de) Vorrichtung zur Energieerzeugung mittels Windkraft mit einem eine senkrechte Drehachse aufweisenden R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