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8136A - 双星调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双星调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8136A
CN112178136A CN201910589554.2A CN201910589554A CN112178136A CN 112178136 A CN112178136 A CN 112178136A CN 201910589554 A CN201910589554 A CN 201910589554A CN 112178136 A CN112178136 A CN 112178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ary
gear
shaft
gears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95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8136B (zh
Inventor
周干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5895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781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78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8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8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8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46System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gear trains each with orbital gears, i.e. system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星调速器,包括并联的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中心轴、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ZN准行星机构,ZN准行星机构包括第一支承盘、空心套、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一大联动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齿轮、第一内齿轮和第一支承盘。本发明双星调速器具有承载能力大、轴向尺寸短、调速范围大、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可为高压的大中功率水泵、风机等流体设备,发电机组,船舶、舰艇推进系统实现调速节能。

Description

双星调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轮传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双星调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调速装置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大功率设备比如大型发电设备,也需要用到调速技术,然而现有的调速器往往无法满足这类设备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高压大中功率水泵、风机等流体设备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
第一,我国装机容量9000KW~220KW的立式水泵由于不能调速而浪费大量的电能和材料;
第二,火力发电厂用的锅炉给水泵、凝给水泵和循环给水泵,有的转速高达8000r/min,驱动功率超过10MW,至今仍采用30年以前从国外引进的低效调速装置,如采用液力耦合器,其效率与调速比成正比,当负载的转速越低,其效率就越低;
第三,风机采用3000r/min的主电机驱动的较普遍,为此生产企业为实现风机3000r/min以上的工况要求会采用一种专用的平行轴增速器,可使风机转速高达8000r/min,但由于其不能调速,使得能源浪费严重。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船舶、舰艇的推进系统以及发电机组也有调速节能需求:
第一,大型船舶、舰艇推进系统等已有设备由于结构复杂、体积大、技术要求高、维护困难,需要更新换代并使用调速器;
第二,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发电机组,需要配套使用调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承载能力大、轴向尺寸短、调速范围大、应用范围广的双星调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星调速器,包括并联的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
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用于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
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ZN行星单元,ZN行星单元包括中心轴、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ZN准行星机构,中心轴与外部副动力机构联接,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ZN准行星机构串联,
ZN准行星机构包括第一支承盘、空心套、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一大联动齿轮,第一支承盘固设于所述空心套上,
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齿轮、第一内齿轮和第一支承盘,第一支承盘不转动,第一太阳轮设在空心套上,第一行星齿轮分别与第一太阳轮和第一内齿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行星轴与第一支承盘连接,第一大联动齿轮固连在第一内齿轮上,
一级行星减速机构的输入端固设于中心轴上,其输出端用于带动第一支承盘转动。
优选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齿轮、以及浮动齿圈,太阳轮设于中心轴上,行星齿轮分别与太阳轮和浮动齿圈啮合,浮动齿圈不转动,行星齿轮的行星轴与第一支承盘固连。
优选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一级行星减速机构,
行星齿轮采用M个,其中M为正整数,
第一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一行星齿轮结构,
第一行星齿轮采用N排,每排第一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一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一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一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一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一行星轴。
优选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DN低速行星机构,
DN低速行星机构包括第二主功率轴、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二大联动齿轮,第二主功率轴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
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齿轮、第二内齿轮、第二前支承盘和第二后支承盘,第二前支承盘和第二后支承盘均可转动,第二太阳轮设在第二主功率轴上,第二行星齿轮分别与第二太阳轮和第二内齿轮啮合,第二大联动齿轮固连在第二内齿轮上,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行星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前支承盘和第二后支承盘相连,第二前支承盘、第二后支承盘和第二行星轴构成第二行星架,
第二大联动齿轮与第一大联动齿轮啮合。
优选地,第二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二行星齿轮结构,
第二行星齿轮采用N排,每排第二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二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二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二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二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二行星轴。
优选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一箱体,第一大联动齿轮套设于第一箱体外,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中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一箱体中,
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二箱体,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套设于第二箱体外,DN低速行星机构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二箱体中。
优选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分设于DN低速行星机构的两侧,两个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分别与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啮合。
优选地,两个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与DN低速行星机构呈一字型排列。
优选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GN高速行星机构,
GN高速行星机构包括第三主功率轴、第三行星齿轮结构、第三大联动齿轮和第三输出轴,第三主功率轴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
第三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行星齿轮、第三内齿轮、第三副太阳轮、第三副行星齿轮、第三副内齿轮、第三前支承盘、第三中支承盘和第三后支承盘,第三太阳轮设在第三主功率轴上,第三行星齿轮分别与第三太阳轮和第三内齿轮啮合,第三大联动齿轮固连在第三内齿轮上,第三行星齿轮和第三副行星齿轮共轴,即两者共用第三行星轴,第三副太阳轮固设在第三输出轴上,第三副行星齿轮分别与第三副太阳轮和第三副内齿轮啮合,且第三副内齿轮不转动,第三行星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前支承盘和第三后支承盘相连,第三行星轴的中部与第三中支承盘相连,第三前支承盘、第三中支承盘、第三后支承盘和第三行星轴构成第三行星架,
第三大联动齿轮与第一大联动齿轮啮合。
优选地,第三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三行星齿轮结构,
第三行星齿轮采用N排,每排第三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三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三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三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三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三行星轴,
第三副行星齿轮采用N排,每排第三副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三副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三副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三副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三副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三行星轴。
优选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一箱体,第一大联动齿轮套设于第一箱体外,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均设于第一箱体中,
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三箱体,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套设于第三箱体外,GN高速行星机构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三箱体中。
优选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分设于GN高速行星机构的两侧,两个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分别与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啮合。
优选地,两个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与GN高速行星机构呈一字型排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双星调速器,能通过功率小的调控电机调速达到大功率高压电机驱动设备调速运行的目的。
本发明的双星调速器具有承载能力大、传动平稳、轴向尺寸短、用途广、寿命长等优点,不仅可用于高压的大中功率水泵、风机等流体设备的调速节能,还可满足发电机组,大型船舶、舰艇推进系统的调速节能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ZN行星单元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DN低速行星机构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GN高速行星机构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传动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传动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传动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传动原理图。
图中:1-第二行星齿轮;2-第二太阳轮;3、5、10、11、14、19、21、23、32、35、36、37、43、45、55、57-圆柱滚子轴承;4-第二主功率轴;6-第二前支承盘;7-第二上主支承盘;9-第二下主支承盘;12-第二后支承盘;13-第二行星轴;14-调心滚子轴承;15-第二大联动齿轮;16-第二内齿轮;17-第三前支承盘;18-第三太阳轮;20-第三主功率轴;22-第三行星齿轮;23-调心滚子轴承;24-第三行星轴;25-第三上主支承盘;26-第三内齿轮;27-第三下主支承盘;28-第三副内齿轮;29-固定齿轮;30-第三箱体;31-第三副行星齿轮;32-调心滚子轴承;33-第三副太阳轮;34-第三输出轴;38-第三后支承盘;39-第三中支承盘;40-第三大联动齿轮;42-第一上主支承盘;44-空心套;46-第一太阳轮;47-第一支承盘;48-第一行星轴;49-调心滚子轴承;50-第一行星齿轮;51-支承盘;52-浮动齿圈;53-行星齿轮;54-行星轴;55-调心滚子轴承;56-太阳轮;58-中心轴;59-第一轴齿轮;60-外齿轮;61-第一支承盘;62-第一下主支承盘;63-第一内齿轮;64-第一大联动齿轮;65-第一机壳;66-第二机壳;DNJ-端盖;GNJ-端盖;ZNJ-端盖;P-主功率(KW);n-主电机转速(r/min);PK-调控电机额定功率(KW);nK-调控电机额定转速(r/min);B0-内腔宽度;D0-内腔孔径;A、Ad-中心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通过对三个基础行星单元(机构)进行组合,即通过采用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并联的方式可以组合成各种通用型或者耐用型的且用途广泛的双星调速器,其中在下面的实施例中,ZN行星单元用于副功率传动,DN低速行星机构和GN高速行星机构分别用于主功率传动。
其中,上述三个基础行星单元(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箱体内腔(D0×B0)有效空间的设计原则,形成三个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基础行星单元(机构)。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通用型的双星调速器,包括并联的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其中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用于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本实施例中,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用于大功率传动的行星传动单元,其中的第一主功率输入轴可与外部主动力机构比如主电机连接。
本实施例中,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如图1所示的ZN行星单元,其包括固定不动的第一主支承盘,第一主支承盘包括第一上主支承盘42和第一下主支承盘62,第一主支承盘内有中心轴58、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ZN准行星机构,其中,中心轴58可与外部副动力机构比如调控电机连接,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ZN准行星机构串联。
中心轴58的两端通过圆柱滚子轴承45和57支撑在第一主支承盘的内孔中。
ZN准行星机构包括第一支承盘61、空心套44、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一大联动齿轮64,其中空心套44套设于中心轴58外,第一支承盘61固设于空心套44上,第一大联动齿轮64设于第一主支承盘外,用于与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配对齿轮啮合驱动,第一主支承盘用于支撑第一大联动齿轮64并使之平稳运转。
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太阳轮46、第一行星齿轮50、第一内齿轮63和不转动的第一支承盘47,第一太阳轮46设在空心套44上,第一行星齿轮50分别与第一太阳轮46和第一内齿轮63啮合,第一行星齿轮50上具有内孔,该内孔中装有滚子轴承以用于支撑在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行星轴48上面,第一大联动齿轮64采用可分离式固定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内齿轮63连接。
其中,第一大联动齿轮64采用圆柱齿轮或人字齿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还包括外齿轮60和第一支承盘47,第一太阳轮46通过外齿轮60设于空心套44上,外齿轮60固设在空心套44上,第一太阳轮46与外齿轮60啮合,即第一太阳轮46的内齿与外齿轮60啮合,第一太阳轮46的外齿与第一行星齿轮50啮合。第一支承盘47通过圆柱滚子轴承43固定在第一主支承盘的内孔中,第一行星轴48与第一支承盘47连为一体。
具体地,第一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一行星齿轮结构。也就是说,第一太阳轮46、第一行星齿轮50以及第一内齿轮63均是可双向浮动的。其中的双向浮动表示其既可沿轴向浮动,也可沿径向浮动。
第一行星齿轮50采用N排,每排第一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一行星齿轮,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一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即各排的M个第一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N=2,即第一行星齿轮50采用两排;M=3,即每一排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的个数为三个,其中一排第一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一行星齿轮与另一排第一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一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
各排第一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一行星齿轮共轴,本实施例中,上下两个位置对应的第一行星齿轮50共同一根第一行星轴48,第一行星轴48的数量与每排第一行星齿轮的数量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轴48的数量为三根,三根第一行星轴48相连。
一级行星减速机构的输入端固设于中心轴58上,其输出端用于带动第一支承盘61转动。
本实施例中,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太阳轮56、行星齿轮53、以及不转动的浮动齿圈52,太阳轮56设于中心轴58上,行星齿轮53分别与太阳轮56和浮动齿圈52啮合,行星齿轮的行星轴54与第一支承盘61固连,即一级行星减速机构通过行星齿轮的行星轴54与第一支撑盘61紧固连接。
具体来说,一级行星减速机构还包括第一轴齿轮59,第一轴齿轮59固设在中心轴58上,太阳轮56与轴齿轮59啮合,即太阳轮的内齿与轴齿轮59啮合,太阳轮的外齿与行星齿轮53啮合。
本实施例中,一级行星减速机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一级行星减速机构。也就是说,太阳轮56、行星齿轮53以及浮动齿圈52均是可双向浮动的。其中的双向浮动表示其既可沿轴向浮动,也可沿径向浮动。
其中,行星齿轮53采用N排,每排行星齿轮包括M个行星齿轮,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即各排的M个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N=1,即行星齿轮53采用一排;M=3,该一排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的个数为三个。相应的,行星轴54的根数为三根。
ZN行星单元的传动原理如下: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旋转,由于轴齿轮59与双向(轴向和径向)浮动的太阳轮56啮合,太阳轮56转动,带动与太阳轮56啮合的行星齿轮53自转,行星齿轮53的内孔安装有调心滚子轴承55以保证工作时行星齿轮53轴向浮动自如,由于浮动齿圈52不转动,驱动行星齿轮53自转时围绕太阳轮56公转,由于行星齿轮53的三根行星轴54与第一支承盘61紧固联结,从而通过第一支承盘61推动空心套44转动,空心套44带动外齿轮60转动,第一太阳轮46随之转动,由于第一支承盘47、第一行星轴48和支承盘51组成的第一行星架固定在第一箱体内不动,而第一行星齿轮50通过调心滚子轴承49装在第一行星轴48上,因此运动经双向浮动的第一太阳轮46推动第一行星齿轮50自转但不进行公转,从而推动与第一行星齿轮50啮合的第一内齿轮63转动,继而推动与第一内齿轮63固连的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其中,第一行星齿轮50内孔安装调心滚子轴承49以保证工作时第一行星齿轮50轴向浮动自如,由于第一内齿轮63限制活动于第一主支承盘,即第一上主支承盘42和第一下主支承盘62中间,且第一主支承盘固定不动,故运动从中心轴58输入,从第一大联动齿轮64输出。
本实施例中的双星调速器传动原理如下:外部的主电机连接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第一主功率输入轴,第一主功率输入轴的旋向是不变的,而调控电机可以正反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第一主功率输入轴的转向选择调控电机的转向。当调控电机旋向与第一主功率输入轴旋向相同则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输出转速相加,否则,输出转速相减。
由于第一大联动齿轮64与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不同的配对齿轮啮合,通过控制第一大联动齿轮64的转动方向和转速,改变所述配对齿轮的转动方向和转速,进而可改变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输出转速。
本实施例的双星调速器工作过程如下:外部的主电机带动第一主功率输入轴转动,同时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转动,且其转动方向与第一主功率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同,进而带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通过与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不同的配对齿轮啮合,最终使得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输出转速相加,从而实现不同等级的调速。
外部的主电机带动第一主功率输入轴转动,同时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转动,且其转动方向与第一主功率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带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通过与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不同的配对齿轮啮合,最终使得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输出转速相减,从而实现不同等级的调速。
其中的调控电机可以有多种速度选择使用,且可有正反两种旋转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与调控电机相连的功率PK入轴(即图1中所示的中心轴58)的选用应避免现场各结构件之间的碰撞,故需要遵守以下三规则:
(1)当主副功率同侧输入时,则保留中心轴上部的轴伸(即从图1中看处于纸面上部的那个轴伸);
(2)当主副功率异侧输入时,则保留中心轴下部的轴伸(即从图1中看处于纸面下部的那个轴伸);
(3)要求采用两台功率相同的调控电机则保留中心轴上下的两个轴伸。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并联组合成如图4所示的通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
本实施例的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实施例1中的ZN行星单元,如图2所示,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DN低速行星机构,本实施例中,DN低速行星机构包括第二主功率轴4、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二大联动齿轮15,其中第二主功率轴4与外部主动力机构比如主电机联接。
优选的,DN低速行星机构还包括固定不动的第二主支承盘,其中第二主支承盘包括第二上主支承盘7和第二下主支承盘9,第二主功率轴4、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二内齿轮16均设于第二主支承盘内。
其中,第二大联动齿轮15套设于第二主支承盘外,第二主支承盘用于支撑第二大联动齿轮15并使之平稳运转。
其中,第二大联动齿轮15采用圆柱齿轮或人字齿轮。
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二太阳轮2、第二行星齿轮1和第二内齿轮16,第二太阳轮2设在第二主功率轴4上,第二行星齿轮1分别与第二太阳轮2和第二内齿轮16啮合,第二大联动齿轮15固连在第二内齿轮16上,第二大联动齿轮15与第一大联动齿轮64啮合。
其中,第二大联动齿轮15用可分离式固定连接的方式与第二内齿轮16连接。
第二行星齿轮结构还包括第二前支承盘6和第二后支承盘12,第二前支承盘6和第二后支承盘12均可转动,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行星轴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前支承盘6和第二后支承盘12相连,第二前支承盘6、第二后支承盘12和第二行星轴13构成第二行星架。
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星齿轮结构还包括第二轴齿轮,第二轴齿轮固设在第二主功率输出轴4上,第二太阳轮2与第二轴齿轮啮合,即第二太阳轮的内齿与第二轴齿轮啮合,第二太阳轮的外齿与第二行星齿轮1啮合。
具体地,第二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二行星齿轮结构,也就是说,第二太阳轮2、第二行星齿轮1以及第二内齿轮16均是可双向浮动的。其中的双向浮动表示其既可沿轴向浮动,也可沿径向浮动。
其中第二行星齿轮1采用N排,每排第二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二行星齿轮,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二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即各排的M个第二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N=2,即第二行星齿轮采用两排;M=3,即每一排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的个数为三个,其中一排第二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二行星齿轮与另一排第二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二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
各排第二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二行星齿轮共轴,本实施例中,上下两个位置对应的第二行星齿轮共同一根第二行星轴13,第二行星轴13的数量与每排第二行星齿轮的数量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星轴13的数量为三根,三根第二行星轴13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可包括第一箱体,第一主支承盘处于第一箱体中,第一大联动齿轮64套设于第一箱体外,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中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一箱体中,第一箱体的内腔尺寸为D0×B0
如图2所示,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可包括第二箱体,第二主支承盘处于第二箱体中,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15套设于第二箱体外,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二箱体中,第二箱体的内腔尺寸为D0×B0。即第一箱体的尺寸可与第二箱体的尺寸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双星调速器包括第一机壳65,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均处于第一机壳65内。其中,第一机壳65可采用六方体扁平卧装、闭式自动循环润滑箱体。
安装之前首先应完成的加工任务是制造合格的第一机壳65并清洗内腔,然后按下述步骤总成图4所示的通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其中机座包括两个平行通孔:
第一步,将图1所示的ZN行星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64和紧固在一起的第一内齿轮63从第一机壳65顶上窄槽中吊入第一机壳65的圆孔中心位置,同时合装第一上主支承盘42和第一下主支承盘62、使第一大联动齿轮64和第一内齿轮63被上述两个主支承盘42、62套装到第一内齿轮63的外圆上直至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自如,然后将第一上主支承盘42和第一下主支承盘62紧固在第一机壳65的端面。
第二步,如图2所示拆下DNJ端盖,将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15和第二内齿轮16被两个第一上主支承盘7、第二下主支承盘9套装到第二内齿16的外圆上直至第二大联动轮15转动自如,然后将上述两个主支承盘7、9紧固在第一机壳65的端面上。
第三步,拆下端盖ZNJ,将图1所示的ZN行星单元由行星齿轮、行星架、支承盘等组成的中心部件吊装入第一机壳65内腔直至第一行星齿轮50与第一内齿轮63正常啮合。并将端盖ZNJ重新紧固于第一机壳65端面;拆下如图2所示的端盖DNJ,将DN低速行星机构由行星齿轮、三个支承盘、行星架等组成的中心部件吊装入第一机壳65内腔直至第二行星齿轮1与第二内齿轮16正常啮合、并将端盖GNJ紧固于第一机壳65的端面。
通过以上三步,已总成一台SXDW双星调速器,应整机清洗、注油、转入性能试验台,完成规定的测试项目。
DN低速行星机构的传动原理如下:如图2所示,主电机带动第二主功率轴4旋转,使得固设在第二主功率轴4之上的第二太阳轮2转动。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旋转,通过二级传动后使得第一大联动齿轮64带动第二大联动齿轮15旋转,且由于第二大联动齿轮15固连在可浮动的第二内齿轮16上,从而带动第二内齿轮16转动。第二内齿轮16限制活动于第二上主支承盘7和第二下主支承盘9中间,而上述两个第二主支承盘7、9是固定不动的。第二行星齿轮1与第二太阳轮2啮合的同时与第二内齿轮16啮合。第二行星齿轮1内孔装着调心滚子轴承14以保证第二行星齿轮1在自转和公转中轴向浮动自如。这样,第二行星齿轮1在第二太阳轮2和第二内齿轮16的共同作用下既可以自转又可以公转,从而推动由第二前支承盘6、第二后支承盘12和第二行星轴13构成的第二行星架进行转动,使得第二后支承盘12的内花键实现调速输出。
通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传动原理如下:外部的主电机连接第二主功率轴4,本实施例中在ZN行星单元和DN低速行星机构的传动原理的基础上规定,第二主功率轴4的旋向是不变的,调控电机可以正反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第二主功率轴4的转向选择调控电机的转向。当调控电机转向与第二主功率轴4的转向相同则DN低速行星机构的输出转速相加,否则,输出转速相减。
本实施例的通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工作过程如下:外部的主电机带动第二主功率轴4转动,同时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转动,且其转动方向与第二主功率输入轴4的转动方向相同,进而带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通过与第二大联动齿轮15啮合,带动第二内齿轮16旋转,进而带动第二行星齿轮1在第二内齿轮16和第二太阳轮2的共同作用下自转同时进行公转,最终使得第二行星架的第二后支承盘12的内花键的输出转速相加,进而通过调节调控电机转速,可进一步实现输出转速的变化。
外部的主电机带动第二主功率轴4转动,同时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转动,且其转动方向与第二主功率输入轴4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带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通过与第二大联动齿轮15啮合,带动第二内齿轮16旋转,进而带动第二行星齿轮1在第二内齿轮16和第二太阳轮2的共同作用下转动,最终使得第二行星架的第二后支承盘12的内花键的输出转速相减,进而通过调节调控电机转速,可进一步实现输出转速的变化。
当选择不同的第二大联动齿轮15啮合,可实现不同等级的调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并联组合成如图5所示的通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
本实施例的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实施例1中的ZN行星单元,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GN高速行星机构。
如图3、图5所示,GN高速行星机构包括第三主功率轴20、第三行星齿轮结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和第三输出轴34,第三主功率轴20与外部主动力机构比如主电机联接。
GN高速行星机构还包括固定不动的第三主支承盘,其中第三主支承盘包括第三上主支承盘25和第三下主支承盘27,第三主功率轴20、第三行星齿轮结构、第三内齿轮26和第三输出轴34均设于第三主支承盘内部。
其中,第三大联动齿轮40套设于第三主支承盘外,第三主支承盘用于支撑第三大联动齿轮40并使之平稳运转。
第三大联动齿轮40采用圆柱齿轮或人字齿轮。
本实施例中,第三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三太阳轮18、第三行星齿轮22、第三内齿轮26、第三副太阳轮33、第三副行星齿轮31、第三副内齿轮28、第三前支承盘17、第三中支承盘39和第三后支承盘38,第三副内齿轮28不转动,第三太阳轮18设在第三主功率轴20上,第三行星齿轮22分别与第三太阳轮18和第三内齿轮26啮合,第三大联动齿轮40固连在第三内齿轮26上,第三行星齿轮22和第三副行星齿轮31共轴,即两者共用第三行星轴24,第三副太阳轮33固设在第三输出轴34上,第三副行星齿轮31分别与第三副太阳轮33和第三副内齿轮28啮合,第三大联动齿轮40与第一大联动齿轮64啮合,第三行星轴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前支承盘17和第三后支承盘38相连,第三行星轴24的中部与第三中支承盘39相连,第三前支承盘17、第三中支承盘39、第三后支承盘38和第三行星轴24构成第三行星架。
第三大联动齿轮40采用可分离式固定连接的方式与第三内齿轮26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行星齿轮结构还包括第三轴齿轮、第三副轴齿轮、固定齿轮29,第三轴齿轮固设在第三主功率输出轴20上,第三太阳轮18与第三轴齿轮啮合,即第三太阳轮的内齿与第三轴齿轮啮合,第三太阳轮的外齿与第三行星齿轮22啮合,第三副轴齿轮固设在第三输出轴34上,第三副太阳轮33与第三副轴齿轮啮合,即第三副太阳轮的内齿与第三副轴齿轮啮合,第三副太阳轮的外齿与第三副行星齿轮31啮合。
具体地,第三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三行星齿轮结构。也就是说,第三太阳轮18、第三行星齿轮22、第三内齿轮26、第三副太阳轮33、第三副行星齿轮31以及第三副内齿轮28均是可双向浮动的。其中的双向浮动表示其既可沿轴向浮动,也可沿径向浮动。
第三行星齿轮22采用N排,每排第三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三行星齿轮,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三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即各排的M个第三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N=2,即第三行星齿轮采用两排;M=3,即每一排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的个数为三个,其中一排第三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三行星齿轮与另一排第三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三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
第三副行星齿轮31采用N排,每排第三副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三副行星齿轮,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三副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即各排的M个第三副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N=2,即第三副行星齿轮采用两排;M=3,即每一排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的个数为三个,其中一排第三副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三副行星齿轮与另一排第三副行星齿轮的三个第三副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并且各个第三副行星齿轮的位置还分别与各个第三行星齿轮的位置分别对应。
各排第三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三行星齿轮以及对应的各排第三副行星齿轮的各第三副行星齿轮共轴,本实施例中,上下位置对应的第三行星齿轮和第三副行星齿轮共同一根第三行星轴24,第三行星轴24的数量与每排第三行星齿轮的数量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三行星轴24的数量为三根,三根第三行星轴24相连。
具体地,如图1所示,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一箱体,第一主支承盘处于第一箱体中,第一大联动齿轮64套设于第一箱体外,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中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一箱体中,第一箱体的内腔尺寸为D0×B0
如图3所示,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三箱体30,第三主支承盘处于第三箱体30中,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套设于第三箱体30外,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其他部件均设于第三箱体30中,第三箱体的内腔尺寸为D0×B0
GN高速行星机构还可包括固定齿轮29,固定齿轮29固定在第三箱体30上,固定齿轮与第三副内齿轮28径向浮动啮合。
本实施例中的双星调速器包括第一机壳65,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均处于第一机壳65内。其中,第一机壳65可采用六方体扁平卧装、闭式自动循环润滑箱体。
本实施例双星调速器在安装之前,首先应完成的加工任务是制造合格的第一机壳65并清洗内腔,然后按下述步骤总成按照图5所示完成SXGW双星调速器的安装,其中机座包括两个平行通孔:
第一步,将图1所示的ZN行星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64和紧固在一起的第一内齿轮63吊入第一机壳65内腔并同时合装第一上主支承盘42和第一下主支承盘62、使上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和第一内齿轮63被上述两个支承盘42、62套装到第一内齿轮63的外圆上直至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自如,然后将上述两个主支承盘42、62紧固在第一机壳65的端面上。
第二步将图3所示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和第三内齿轮26吊入第一机壳65,并同时合装第三上主支承盘25和第三下主支承盘27,使上述第三内齿轮26和第三大联动齿轮40被上述两个主支承盘25、27套装到第三内齿轮26的外圆上直至第三大联动齿轮40转动自如,然后将上述两个主支承盘25、27紧固在第一机壳65的端面上。
第三步,拆下端盖ZNJ,将图1所示ZN行星单元中由行星齿轮、行星架、支承盘等组成的中心部件吊装入第一机壳65内腔直至第一行星齿轮50与第一内齿轮63正常啮合。并将端盖ZNJ重新紧固于第一机壳65端面;拆下图3所示端盖GNJ,将GN高速行星机构由行星齿轮、三个支承盘、行星架等组成的中心部件吊装入第一机壳65内腔直至第三行星齿轮22和第三副行星齿轮31与第三内齿轮26、浮动内齿轮28都正常啮合,并将端盖GNJ紧固于第一机壳65端面。
通过以上三步,第一机壳65已总成一台SXGW双星调速器,应整机清洗、注油、转入性能试验台,完成规定的测试项目。
其中,GN高速行星机构的传动原理如下:如图3所示,主电机带动第三主功率轴20旋转,进而带动固设在第三主功率轴20上的第三太阳轮18转动。由第一大联动齿轮64驱动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因自身固连在可浮动的第三内齿轮26上,因而带动第三内齿轮26转动。第三内齿轮26限制活动于第三上主支承盘25和第三下主支承盘27中间,而所述两个第三主支承盘25、27固定不动。
第三行星齿轮22与双向浮动的第三太阳轮18啮合的同时,与可浮动的第三内齿轮26啮合,第三行星齿轮22内孔安装调心滚子轴承23以保证工作时第三行星齿轮22的轴向浮动自如。
第三行星架包括第三前支承盘17、第三中支承盘39、第三后支承盘38和第三行星轴24,由于自身的一端通过圆柱滚子轴承19支撑在第三箱体的内孔,且通过圆柱滚子轴承21支撑在第三主功率轴20上,另一端通过轴承35支撑在第三箱体的内孔,且通过圆柱滚子轴承36支撑在第三输出轴34上,因而是可转动的。
这样,第三行星齿轮22在第三内齿轮26和第三太阳轮18的共同作用下既自转又公转,并通过自身内孔装有轴承23的第三行星轴24,促使第三行星架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三副行星齿轮31与双向浮动的第三副太阳轮33啮合的同时既自转又公转,且由于第三副太阳轮33是固设在第三输出轴34上,因而带动第三输出轴34实现输出转速。运动是分别从第三主功率轴20和第三大联动齿轮40输入、从第三输出轴34输出转速。
具体地,第三副行星齿轮31的内孔中装着调心滚子轴承32以保证工作时第三副行星齿轮在自转中轴向浮动自如。
第三副行星齿轮31与径向浮动的第三副内齿轮28啮合,由于与第三副内齿轮28径向浮动啮合的固定齿轮29是固定在第三箱体30上不能旋转的,且第三副内齿轮28可浮动而不转动,同时由于第三行星齿轮22和第三副行星齿轮31共轴,即两者共用第三行星轴24,因而运动从第三主功率轴20输入后只能通过可自转的第三行星架强制第三副太阳轮33转动,因而从第三输出轴34将转速输出。
通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传动原理如下:主电机连接第三主功率轴20,本实施例在ZN行星单元和GN高速行星机构的传动原理的基础上规定,第三主功率轴20的旋向是不变的,调控电机可以正反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第三主功率轴20的转向选择调控电机的转向。当调控电机旋向与第三主功率轴20的旋向相同则GN高速行星机构的输出转速相加,否则,输出转速相减。其中,第三主功率轴20与第三输出轴34同轴心,两轴的转速不同,但转向相同。
本实施例的通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工作过程如下:外部的主电机带动第三主功率轴20转动,同时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转动,且其转动方向与第三主功率轴20的转动方向相同,进而带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通过与第三大联动齿轮40啮合,进而带动第三大联动齿轮40转动,与第三大联动齿轮40啮合的第三内齿轮26转动,由于第三太阳轮18转动,故使得与第三太阳轮18啮合的第三行星齿轮22自转的同时围绕第三太阳轮18公转,带动第三行星架转动,由于第三副内齿轮28不转动,带动第三副太阳轮33转动,最后运动经第三输出轴34输出,其输出转速相加,进而调节调控电机转速,可进一步实现输出转速的变化。
外部的主电机带动第三主功率轴20转动,同时外部的调控电机带动中心轴58转动,且其转动方向与第三主功率轴20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带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第一大联动齿轮64通过与第三大联动齿轮40啮合,进而带动第三大联动齿轮40转动,最后运动经第三输出轴34输出,且输出转速相减,进而调节调控电机转速,可进一步实现输出转速的变化。
当选择不同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啮合,可实现不同等级的调速。
实施例1-实施例3的特点有:
(1)采用的ZN行星单元或DN低速行星机构或GN高速行星机构的双星调速器的特点有:通过采用多盘N排行星齿轮结构使得承载能力大,各行星齿轮双向可浮动自如,使得传动平稳、噪声低、寿命长;各行星机构的内腔尺寸相同,保证了各个箱体的内腔(D0×B0)尺寸相同,第一内齿轮63、第二内齿轮16、第三内齿轮26的分度圆直径d尺寸相同,保证了各机构内腔尺寸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有利于智能化、现代化组织生产;各行星机构内固定的主支承盘,具有支撑各大联动齿轮平稳运转的功能;各大联动齿轮与各内齿轮采用可分离式固定连接,使得大联动齿轮加工方便成本低;各行星机构内单个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加工维护方便,且只要缷下各行星机构的端盖便可清洗维护。
(2)双星调速器的结构紧凑、轴向尺寸短。经过在生产领域广泛调查统计,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双星调速器输出输入轴伸总是与通用高压主电机轴伸同轴心,采用SXGW型双星调速器总长度比原现场设备轴伸总长要短21~22%,而采用SXDW型双星调速器总长度比原现场设备轴伸总长要短31~32%。
(3)双星调速器承载能力大,4极主电机功率最大可达25000KW以上,输出转速可达3000r/min,用途广泛,可用于高压大中功率水泵、风机等流体设备以及磨机类等重载机械设备的调速节能,还可以用于大型船舶、舰艇推进系统的调速节能。
(4)用于与发电机组配套使用用途大。其中发电机组的10KV高压发电机装机容量从200KW~18000KW是可以用来取代且应当淘汰传统的风力发电设备,本发明双星调速器通过与发电机组配套使用可为满足人类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而创造条件。
例如,双星调速器采用制动器(图中未示出)配套直接带动一台或两台功率极数不同的高压电机同轴心传动用于发电,为开发能源服务。
(5)双星调速器从35、40、45、50、56、63、71、80、90、100共有10个型号,每个型号有SXDW主传动比Z5、Z7两个,每个型号有SXGW主传动比H1~H5五个,平均每个产品型号有14个ZN00iK控制单元,通过并联组合形成的双星调速器节电机组数量多,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6)上述实施例的双星调速器具有双向调速特点,与现有技术的调速器直接对高压主电机调速运行相比,所付出的费用要低很多,且操作使用方便,可靠性更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耐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所述调速器是对实施例2中的双星调速器的进一步改进的结构。其中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实施例2中的一个DN低速行星机构,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实施例1中的ZN行星单元,且ZN行星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ZN行星单元分设在DN低速行星机构的两侧,两个ZN行星单元的两个第一大联动齿轮64分别与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15啮合。优选地,两个ZN行星单元与DN低速行星机构呈一字型排列。
本实施例的双星调速器在安装之前,首先应加工制造合格的第二机壳66,然后按以下步骤用来组合成耐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产品,其中机座包括三个平行通孔:
第一步,如图6所示,将图1所示两套ZN行星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64和紧固在一起的第一内齿轮63都吊装入第二机壳66,并分别合装各自的两个支承盘42、62使上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和第一内齿轮63都套装到第一内齿轮63的外圆上直至第一大联动齿轮64转动自如,然后将各自的两个主支承盘42、62都紧固在第二机壳66的端面上。
第二步,如图6所示,拆下图2中的DNJ端盖,将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15和第二内齿轮16被两个主支承盘7、9都套装到第二内齿16的外圆上直至第二大联动轮15转动自如,然后将两个主支承盘7、9紧固在第二机壳66的端面上。
第三步,通过上述两个步骤,第二机壳66已总成为一台采用图6所示两个ZN行星单元安装在DN低速行星机构两侧的耐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
耐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的传动原理:主电机连接第二主功率轴4,本实施例在ZN00行星单元和DN低速行星机构的传动原理的基础上规定,第二主功率轴4的旋向是不变的,调控电机可以正反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第二主功率轴4的转向选择调速电机的转向。当调控电机旋向与第二主功率轴4旋向相同则输出转速相加,否则,输出转速相减。
本实施例的耐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的工作过程与通用型SXDW双星调速器的工作过程相似,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相同的ZN行星单元连接的多台调控电机功率、转速和转向均保持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耐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其中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实施例3中的一个GN高速行星机构,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采用实施例1中的ZN行星单元,且ZN行星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ZN行星单元分设于如实施例3中的GN高速行星机构的两侧,两个ZN行星单元的两个第一大联动齿轮64分别与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啮合。优选地,两个ZN行星单元与GN高速行星机构呈一字型排列。
本实施例的双星调速器在安装之前,首先应加工制造合格的第二机壳66,然后按以下步骤用来组合成耐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产品,其中机座包括三个平行通孔:
第一步,如图7所示,其余步骤同实施例4中第一步。
第二步,如图7所示,拆下图4中的GNJ端盖,将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和第三内齿轮26被两个主支承盘25、27都套装到第三内齿轮26的外圆上直至第三大联动轮40转动自如,然后将两个主支承盘25、27紧固在第二机壳66的端面。
第三步,通过上述两个步骤,第二机壳66已总成为一台采用图7所示两个ZN行星单元安装在GN高速行星机构两侧的耐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
耐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的传动原理:主电机连接第三主功率轴20,本实施例在ZN行星单元和GN高速行星机构的传动原理的基础上规定,第三主功率轴20的转向是不变的,调控电机可以正反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第三主功率轴20的转向选择调速电机的转向。当调控电机旋向与第三主功率轴20旋向相同则输出转速相加,否则,输出转速相减。
本实施例的耐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工作过程同通用型SXGW双星调速器工作过程相似,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相同ZN行星单元连接的多台调控电机功率、转速和转向均相同。
实施例4-实施例5的特点有:
(1)具有传动平稳、噪音低、寿命长、轴向尺寸短等优点。
(2)耐用型双星调速器的传动比数量多,适用的范围广。不仅适用于高压的大中功率水泵、风机等流体设备以及磨机类等重载机械设备的调速节能,还可适用于大型船舶、舰艇推进系统以及发电机组的调速运行,特别地,更适用于运输量大的货船推进系统等。
(3)耐用型双星调速器的承载能力大,例如通过将两台以上的800KW调控电机安装在高压主功率传动单元两侧,有利于扩大高压主功率达25000KW以上,并有利于现场安装。
例如采用两个调控电机的耐用型双星调速器主电机装机容量可达10000KW以上,采用四个调控电机的耐用型双星调速器主电机装机容量可达25000KW以上。
(4)相比于通用型双星调速器,多了一个ZN行星单元,使得双星调速器更耐用,寿命更长。
(5)双星调速器具有双向调速特点,与现有技术的调速方案直接对高压主电机调速运行相比,所付出的费用要低很多,且操作使用方便,可靠性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的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和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
所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用于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
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ZN行星单元,所述ZN行星单元包括中心轴(58)、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ZN准行星机构,所述中心轴(58)与外部副动力机构联接,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所述ZN准行星机构串联,
所述ZN准行星机构包括第一支承盘(61)、空心套(44)、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一大联动齿轮(64),所述第一支承盘(61)固设于所述空心套(44)上,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一太阳轮(46)、第一行星齿轮(50)、第一内齿轮(63)和第一支承盘(47),第一支承盘(47)不转动,所述第一太阳轮(46)设在所述空心套(44)上,所述第一行星齿轮(50)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46)和所述第一内齿轮(63)啮合,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的第一行星轴(48)与所述第一支承盘(47)连接,所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固连在所述第一内齿轮(63)上,
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的输入端固设于所述中心轴(58)上,其输出端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承盘(61)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太阳轮(56)、行星齿轮(53)、以及不转动的浮动齿圈(52),所述太阳轮(56)设于所述中心轴(58)上,所述行星齿轮(53)分别与所述太阳轮(56)和所述浮动齿圈(52)啮合,所述浮动齿圈(52)不转动,所述行星齿轮(53)的行星轴(54)与所述第一支承盘(61)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一级行星减速机构,
所述行星齿轮(53)采用M个,其中M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一行星齿轮结构,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50)采用N排,每排第一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一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一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一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一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一行星轴(4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DN低速行星机构,
所述DN低速行星机构包括第二主功率轴(4)、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和第二大联动齿轮(15),所述第二主功率轴(4)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二太阳轮(2)、第二行星齿轮(1)、第二内齿轮(16)、第二前支承盘(6)和第二后支承盘(12),所述第二太阳轮(2)设在所述第二主功率轴(4)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1)分别与所述第二太阳轮(2)和所述第二内齿轮(16)啮合,所述第二大联动齿轮(15)固连在所述第二内齿轮(16)上,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第二行星轴(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前支承盘(6)和所述第二后支承盘(12)相连,所述第二前支承盘(6)、第二后支承盘(12)和所述第二行星轴(13)构成第二行星架,
所述第二大联动齿轮(15)与所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二行星齿轮结构,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1)采用N排,每排第二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二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二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二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二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二行星轴(1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套设于所述第一箱体外,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中的其他部件均设于所述第一箱体中,
所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二箱体,所述DN低速行星机构的所述第二大联动齿轮(15)套设于所述第二箱体外,所述DN低速行星机构的其他部件均设于所述第二箱体中。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分设于DN低速行星机构的两侧,两个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64)分别与所述DN低速行星机构的第二大联动齿轮(15)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与所述DN低速行星机构呈一字型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包括GN高速行星机构,
所述GN高速行星机构包括第三主功率轴(20)、第三行星齿轮结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和第三输出轴(34),所述第三主功率轴(20)与外部主动力机构联接,
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结构包括第三太阳轮(18)、第三行星齿轮(22)、第三内齿轮(26)、第三副太阳轮(34)、第三副行星齿轮(31)、第三副内齿轮(28)、第三前支承盘(17)、第三中支承盘(39)和第三后支承盘(38),所述第三太阳轮(18)设在所述第三主功率轴(20)上,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分别与所述第三太阳轮(18)和所述第三内齿轮(26)啮合,所述第三大联动齿轮(40)固连在所述第三内齿轮(26)上,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和所述第三副行星齿轮(31)共轴,即两者共用第三行星轴(24),所述第三副太阳轮(33)固设在所述第三输出轴(34)上,所述第三副行星齿轮(31)分别与所述第三副太阳轮(33)和所述第三副内齿轮(28)啮合,且第三副内齿轮(28)不转动,所述第三行星轴(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前支承盘(17)和所述第三后支承盘(38)相连,所述第三行星轴(24)的中部与所述第三中支承盘(39)相连,所述第三前支承盘(17)、第三中支承盘(39)、第三后支承盘(38)和所述第三行星轴(24)构成第三行星架,
所述第三大联动齿轮(40)与所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结构采用双向可浮动的第三行星齿轮结构,
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采用N排,每排第三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三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三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三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三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三行星轴(24),
所述第三副行星齿轮(31)采用N排,每排第三副行星齿轮包括M个第三副行星齿轮,M和N均为正整数;各排第三副行星齿轮位置对应,各排第三副行星齿轮上位置对应的各第三副行星齿轮共轴,即共同一根第三行星轴(2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大联动齿轮(64)套设于所述第一箱体外,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均设于所述第一箱体中,
所述主功率行星传动单元还包括第三箱体,所述GN高速行星机构的所述第三大联动齿轮(40)套设于所述第三箱体外,所述GN高速行星机构的其他部件均设于所述第三箱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分设于GN高速行星机构的两侧,两个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的第一大联动齿轮(64)分别与所述GN高速行星机构的第三大联动齿轮(40)啮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星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副功率行星传动单元与所述GN高速行星机构呈一字型排列。
CN201910589554.2A 2019-07-02 2019-07-02 双星调速器 Active CN1121781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9554.2A CN112178136B (zh) 2019-07-02 2019-07-02 双星调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9554.2A CN112178136B (zh) 2019-07-02 2019-07-02 双星调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8136A true CN112178136A (zh) 2021-01-05
CN112178136B CN112178136B (zh) 2023-08-04

Family

ID=73915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9554.2A Active CN112178136B (zh) 2019-07-02 2019-07-02 双星调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7813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9914A (en) * 1977-12-23 1982-01-12 Mannesmann Aktiengesellschaft Controlled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4239302A (ja) * 2003-02-04 2004-08-26 Nsk Ltd 無段変速装置
CN101294618A (zh) * 2007-04-24 2008-10-29 周干绪 行星调速器
CN202673549U (zh) * 2012-06-11 2013-01-16 周丹 一种风力或水力发电装置
CN203257994U (zh) * 2013-05-16 2013-10-30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两级行星中心传动磨机减速器
CN104747668A (zh) * 2015-04-13 2015-07-01 南京康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差动调速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9914A (en) * 1977-12-23 1982-01-12 Mannesmann Aktiengesellschaft Controlled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4239302A (ja) * 2003-02-04 2004-08-26 Nsk Ltd 無段変速装置
CN101294618A (zh) * 2007-04-24 2008-10-29 周干绪 行星调速器
CN202673549U (zh) * 2012-06-11 2013-01-16 周丹 一种风力或水力发电装置
CN203257994U (zh) * 2013-05-16 2013-10-30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两级行星中心传动磨机减速器
CN104747668A (zh) * 2015-04-13 2015-07-01 南京康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差动调速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8136B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69802B2 (en) Distributed power train (DGD) with multiple power paths
CN110000809B (zh) 一种模块化重载机械臂关节
CN101927136B (zh) 新型高效节能行星真空搅拌机
CN209398815U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
CN112178136B (zh) 双星调速器
CN201953920U (zh) 履带拖拉机用短型三轴式变速箱
CN101294618B (zh) 行星调速器
CN109386434B (zh) 一种紧凑型半直驱风电齿轮箱多轴功率分流传动结构
CN106704492B (zh) 模块化偏航变桨驱动装置
CN206054640U (zh) 一种对称约束人字齿行星传动装置
CN211655923U (zh) 一种集成式驱动装置、采用电机驱动的装备
MXPA01010914A (es) Tren de potencia para generador de potencia.
US8500586B2 (en)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0470084C (zh) 采用机械芯体的星轮减速器或调速器
CN202732221U (zh) 新型风力发电机
CN202828078U (zh) 一种大功率渔船用齿轮箱
CN201836303U (zh) 中高速离心风机配套的齿轮箱
CN110120722A (zh) 一种一体化减速电机
CN104481791A (zh) 一种集成半直驱式潮流发电机组
CN220687939U (zh) 一种耐磨擦的齿轮减速机
CN203822550U (zh) 风力发电机传动装置及风力发电机
CN216666414U (zh) 飞行器的传动系统及飞行器
CN212657001U (zh) 一种发动机风扇驱动结构
CN220540262U (zh) 重负载双驱动减速机
CN113277051B (zh) 一种采用齿轮同步式筝形机构的模块化摆线推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