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5675A -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5675A
CN112175675A CN202011068137.2A CN202011068137A CN112175675A CN 112175675 A CN112175675 A CN 112175675A CN 202011068137 A CN202011068137 A CN 202011068137A CN 112175675 A CN112175675 A CN 112175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eactor
pressure
coal
gasify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81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庆杰
郭欣桐
潘鑫
胡修德
李彦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xi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06813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756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75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56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3/00Production of combustible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fuels
    • C10J3/46Gasification of granular or pulverulent flues in suspension
    • C10J3/54Gasification of granular or pulverulent fuels by the Winkler technique, i.e. by fluidisation
    • C10J3/56Apparatus;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JPRODUCTION OF PRODUCER GAS, WATER-GAS, SYNTHESIS GAS FROM SOLID CARBONACEOUS MATERIAL, OR MIXTURES CONTAINING THESE GASES; CARBURETTING AIR OR OTHER GASES
    • C10J2300/00Details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 C10J2300/09Details of the feed, e.g. feeding of spent catalyst, inert gas or halogens
    • C10J2300/0953Gasifying agents
    • C10J2300/0959Oxyge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捕集的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首先空气与还原态载氧体反应,氧化结束载氧体储热为还原反应初期煤气化供热,氧化态载氧体与煤气化产物反应放出反应热为煤气化持续供热。利用载氧体氧化反应热和还原反应富余反应热向用户供热,回收尾气潜热用于气化剂和空气预热。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包含两套反应器,分别循环交替进行还原和氧化过程,在实现CO2捕集的同时可连续供热。本发明方法与现有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相比能够显著提升供热系统热负荷和加压装置运行效率,直接捕集高压高浓度CO2便于储存和下游加工。加压将载氧体氧解耦吸热反应转化为载氧体还原放热反应,无需外部热能供给,实现节能降耗。

Description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碳捕集的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燃煤锅炉存在能量利用效率低,烟气中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以及CO2捕集能耗大的现状,面对当前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时代要求,煤化学链燃烧技术成为了解决该难题的重要手段。利用载氧体的氧化吸氧和还原释氧过程,燃煤和空气的非接触无火焰燃烧,避免热力型和快速型NOX污染物的产生。此外,烟气经冷凝气液分离后即可获取高浓度的CO2,极大地降低了后续碳捕集成本和效率。
传统煤化学链燃烧供热装置常采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载氧体在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间进行还原氧化循环,双床间的物料平衡影响着整套供热装置的稳定运行,载氧体的循环流率控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此外,还原反应器中选用氧解耦类型载氧体时,例如钴氧化物、锰氧化物和铜氧化物等,在高温下释放分子氧的分解反应与煤气化反应同为吸热过程,需要外部供热来补充富氧燃烧反应的放热不足,导致系统运行能耗偏高。在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倡导下,有必要设计开发一种低能耗、高负荷、可直接实现高压CO2捕集储存的加压煤化学链燃烧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常规煤化学链燃烧技术采用常压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时系统平衡操控难度大,燃料反应器外部供热能耗高,捕集的CO2需进一步压缩储存等不足,提出了一种采用煤化学链燃烧方法实现碳捕集的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轻松实现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显著地降低外部供热功率、增大热负荷、直接实现CO2捕集压缩储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碳捕集的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C1)、气化剂进料泵(P1)气化剂一级预热器(E1)、气化剂二级预热器(E2)、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E3)、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E4)、第一热媒换热器(E5)、第二热媒换热器(E6)、第一热媒循环泵(P2)、第二热媒循环泵(P3)、第一反应器(R1)、第二反应器(R2)、进料煤仓(T1)、气液分离罐(T2)、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V3)、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V4)、高压烟气背压阀(V5/V7)、低氧空气背压阀(V6/V8)、煤仓进料球阀(V9/V10)、煤仓加压截止阀(V11)、低氧空气减压阀(V12)。
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均为流化床式反应器。炉膛为燃烧室,装有载氧体床料;水冷壁内为热媒室,与热媒换热器(E5、E6)热端、热媒循环管路和热媒循环泵(P2、P3)构成热媒循环回路。热媒换热器(E5、E6)冷端与供热管网相连,通过供热介质向用户供热。
所述第一热媒换热器(E5)和第一热媒循环泵(P2)设置在第一反应器(R1)上,第二热媒换热器(E6)和第二热媒循环泵(P3)设置在第二反应器(R2)上。
气化剂和压缩空气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V1/V3、V2/V4)的开闭切换,分别单独送入两台反应器(R1、R2)中参与载氧体氧化和还原反应过程,交替循环,其中还原过程通过煤仓(T1)进料。
还原过程产生的高压烟气和氧化过程产生的低氧空气可通过截止阀(V5/V7、V6/V8)的开闭切换分别依次送入二级预热器(E2、E4),一级预热器(E1、E3)对气化剂和压缩空气进行预热,实现余热回收。降至室温后的高压烟气,通过气液分离罐(T2)回收冷凝水后捕集高压高浓度CO2,直接储存或用于下游加工。低氧空气经减压阀(V12)减至常压、回收余热后放空。
一种碳捕集的加压燃煤供热系统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态载氧体分别加入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中。
(b)H2O先经气化剂进料泵(P1)加压泵入一级预热器(E1)转化为过热水蒸气,后经二级预热器(E2)换热升温至还原反应温度,由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调节质量流率后送入第一反应器(R1)。待反应器内空气被气化剂吹扫置换排尽后,通过调节高压烟气背压阀(V5)升压并稳定在还原反应压力。
(c)惰性载气经煤仓加压截止阀(V11)送入煤仓,同时打开进料球阀(V9),将煤吹入第一反应器(R1)中开始还原反应过程。进料结束后,关闭进料球阀(V9),开启第一热媒循环泵(P2)。
(d)煤气化产物与载氧体发生还原反应放出反应热为煤气化过程持续供热,富余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在第一热媒换热器(E5)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产生的高压烟气分别经气化剂二级预热器(E2)和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E3)回收余热,降至室温的高压烟气经气液分离罐(T2)回收冷凝水后捕集高压高浓度CO2,直接储存或供下一工段使用。
(e)待第一反应器(R1)中煤已完全气化时,停止泵入H2O,关闭质量流量控制器(V1)和背压阀(V5),打开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和背压阀(V6)。空气经空压机(C1)加压后,分别送入压缩空气一级换热器(E3)和二级换热器(E4)换热升温至氧化反应温度后送入第二流化床反应器(R2)中开始氧化反应过程。
(f)空气中的O2与还原态载氧体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通过第一热媒循环泵(P2)送入第一热媒换热器(E5)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
(g)反应后的低氧空气经减压阀(V12)降至常压,通过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E4)和高压气化剂一级预热器(E1)回收气相潜热后放空。
(h)待第一反应器(R1)中载氧体已完全氧化时,停止送入压缩空气,关闭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和背压阀(V6),打开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和背压阀(V5)。
(i)第二反应器(R2)及相关第二装置按照步骤(a)~(h)进行CO2捕集及向用户供热。
(j)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按照上述步骤交替操作连续供热。
上述方案中,所述载氧体为氧解耦类型载氧体,如钴基载氧体、锰基载氧体或铜基载氧体中的一种。负载载氧体的惰性载体为MgO、Al2O3、SiO2、ZrO2或TiO2中的一种。氧化态载氧体中活性组分与惰性载体的质量比为0.67~1.5。
按照上述方案,反应器内还原反应温度范围为:800~900℃,氧化反应温度范围为820~920℃,压力范围为:0.3~2.0 MPa。为便于煤仓顺利进料,惰性载气压力高于反应器内操作压力0.2~0.5 MPa。惰性载气为N2或Ar中的一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在热力学上通过加压限制氧化态载氧体分解释放氧气的吸热反应发生,利用煤气化产物与载氧体还原反应放热为煤气化过程持续供热,显著降低外部热能供给需求。
(2)氧化反应温度高于还原反应温度,氧化结束载氧体储热为还原反应初期煤气化供热,省去煤气化开工时外部供热。
(3)气化剂和空气通过两级预热器最大程度回收烟气和低氧空气潜热,节约能耗。
(4)双反应器循环交替回收载氧体氧化反应热,连续供热,极大地提升了煤化学链燃烧装置效率,避免了传统加压循环流化床中各压力装置间的匹配耦合操作难题。
(5)加压提升供热系统负荷,无需二次压缩,直接捕集高压高浓度CO2便于储存和下游加工。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中还原反应过程流程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中氧化反应过程流程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所使用的加压燃煤供热系统示意图。
图中,C1-空气压缩机,P1-气化剂进料泵,P2-第一热媒循环泵,P3-第二热媒循环泵,E1-气化剂一级预热器,E2-气化剂二级预热器,E3-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E4-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E5-第一热媒换热器,E6-第二热媒换热器,R1-第一反应器,R2-第二反应器,T1-进料煤仓,T2-气液分离罐,V1、V3-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2、V4-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5、V7-高压烟气背压阀,V6、V8-低氧空气背压阀,V9、V10-煤仓进料球阀,V11-煤仓加压截止阀,V12-低氧空气减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利用图3的装置图,按照上述(a)~(j)方法步骤实施。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近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步骤一:将氧化态铜基载氧体分别加入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中。铜基载氧体活性组分为CuO,惰性载体为ZrO2,两者质量比为CuO:ZrO2=0.67:1。H2O先经气化剂进料泵(P1)加压至0.8 MPa泵入一级预热器(E1)转化为180 ℃过热水蒸气,后经二级预热器(E2)换热升温至还原反应温度880 ℃,由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调节质量流率后送入第一反应器(R1)。待反应器内空气被气化剂吹扫置换排尽后,通过调节高压燃气背压阀(V5)升压并稳定在还原反应压力0.5 MPa。
步骤二:惰性载气0.8 MPa Ar经煤仓加压截止阀(V11)送入煤仓,同时打开进料球阀(V9),将煤吹入第一流化床反应器(R1)中开始还原反应过程。进料结束后,关闭进料球阀(V9),开启第一热媒循环泵(P2)。
步骤三:煤气化产物H2、CO和CH4与载氧体CuO发生还原反应放出反应热为煤气化过程持续供热,富余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在第一热媒换热器(E5)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产生的高压烟气分别经气化剂二级预热器(E2)和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E3)回收气相潜热,降至室温的高压烟气经气液分离罐(T2)回收冷凝水后捕集高压高浓度CO2储存或供下一工段使用。
步骤四:待第一反应器(R1)中煤已完全气化时,停止气化剂进料泵(P1),关闭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和高压烟气背压阀(V5),打开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和低氧空气背压阀(V6),背压至0.5 MPa。空气经空压机(C1)加压至0.8 MPa后,分别送入压缩空气一级换热器(E3)和二级换热器(E4)换热升温至氧化反应温度900 ℃后送入第二反应器(R2)中开始氧化反应过程。
步骤五:载氧体氧化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在第一热媒换热器(E5)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反应后的低氧空气经减压阀(V12)降至常压,通过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E4)和气化剂一级预热器(E1)回收气相潜热后放空。待第一反应器(R1)中载氧体已完全氧化时,停止送入压缩空气,关闭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和背压阀(V6),打开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和背压阀(V5)。
步骤六:第二反应器(R2)及相关第二装置按照步骤一至五进行CO2捕集及向用户供热。。
步骤七: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按照上述步骤交替操作连续供热2.99kW(1 kg/h煤),捕集0.5 MPa 高浓度CO2气体2.19 kg/h,CO2浓度为93.4%。
实施例2
步骤一:将氧化态锰基载氧体分别加入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中。锰基载氧体活性组分为MnO2,惰性载体为SiO2,两者质量比为MnO2:SiO2=1.5:1。H2O先经气化剂进料泵(P1)加压至1.2 MPa泵入一级预热器(E1)转化为192 ℃过热水蒸气,后经二级预热器(E2)换热升温至还原反应温度900 ℃,由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调节质量流率后送入第一反应器(R1)。待反应器内空气被气化剂吹扫置换排尽后,通过调节高压燃气背压阀(V5)升压并稳定在还原反应压力1.0 MPa。
步骤二:惰性载气1.2 MPa Ar经煤仓加压截止阀(V11)送入煤仓,同时打开进料球阀(V9),将煤吹入第一流化床反应器(R1)中开始还原反应过程。进料结束后,关闭进料球阀(V9)。
步骤三:煤气化产物H2、CO和CH4与载氧体MnO2发生还原反应放出反应热为煤气化过程持续供热,富余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在第一热媒换热器(E5)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产生的高压烟气分别经气化剂二级预热器(E2)和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E3)回收气相潜热,降至室温的高压烟气经气液分离罐(T2)回收冷凝水后捕集高压高浓度CO2储存或供下一工段使用。
步骤四:待第一反应器(R1)中煤已完全气化时,停止气化剂进料泵(P1),关闭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和高压烟气背压阀(V5),打开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和低氧空气背压阀(V6),背压至1.0 MPa。空气经空压机(C1)加压至1.2 MPa后,分别送入压缩空气一级换热器(E3)和二级换热器(E4)换热升温至氧化反应温度920 ℃后送入第二反应器(R2)中开始氧化反应过程。
步骤五:载氧体氧化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在第一热媒换热器(E5)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反应后的低氧空气经减压阀(V12)降至常压,通过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E4)和气化剂一级预热器(E1)回收气相潜热后放空。待第一反应器(R1)中载氧体已完全氧化时,停止送入压缩空气,关闭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V2)和背压阀(V6),打开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V1)和背压阀(V5)。
步骤六:第二反应器(R2)及相关第二装置按照步骤一至五进行CO2捕集及向用户供热。。
步骤七:第一反应器(R1)和第二反应器(R2)按照上述步骤交替操作连续供热3.01kW(1 kg/h煤),捕集1.0 MPa 高浓度CO2气体2.28 kg/h,CO2浓度为97.8%。

Claims (6)

1.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气化剂进料泵、气化剂一级预热器、气化剂二级预热器、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第一热媒换热器、第二热媒换热器、第一热媒循环泵、第二热媒循环泵、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进料煤仓、气液分离罐、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高压烟气背压阀、低氧空气背压阀、煤仓进料球阀、煤仓加压截止阀、低氧空气减压阀;加压燃煤供热系统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氧化态载氧体分别加入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中;
(b)H2O先经气化剂进料泵加压泵入一级预热器转化为过热水蒸气,后经二级预热器换热升温至还原反应温度,由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调节质量流率后送入第一反应器;待反应器内空气被气化剂吹扫置换排尽后,通过调节高压烟气背压阀升压并稳定在还原反应压力;
(c)惰性载气经煤仓加压截止阀送入煤仓,同时打开进料球阀,将煤吹入第一反应器中开始还原反应过程;进料结束后,关闭进料球阀,开启第一热媒循环泵;
(d)煤气化产物与载氧体发生还原反应放出反应热为煤气化过程持续供热,富余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在第一热媒换热器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产生的高压烟气分别经气化剂二级预热器和压缩空气一级预热器回收余热,降至室温的高压烟气经气液分离罐回收冷凝水后捕集高压高浓度CO2,直接储存或供下一工段使用;
(e)待第一反应器中煤已完全气化时,停止泵入H2O,关闭质量流量控制器和背压阀,打开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和背压阀;空气经空压机加压后,分别送入压缩空气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换热升温至氧化反应温度后送入第二流化床反应器中开始氧化反应过程;
(f)空气中的O2与还原态载氧体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热由水冷壁中热媒移出,通过第一热媒循环泵送入第一热媒换热器中与供热介质换热,向用户供热;
(g)反应后的低氧空气经减压阀降至常压,通过压缩空气二级预热器和高压气化剂一级预热器回收气相潜热后放空;
(h)待第一反应器中载氧体已完全氧化时,停止送入压缩空气,关闭压缩空气质量流量控制器和背压阀,打开气化剂质量流量控制器和背压阀;
(i)第二反应器及相关第二装置按照步骤(a)~(h)进行CO2捕集及向用户供热;
(j)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按照上述步骤交替操作连续供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氧体为氧解耦类型载氧体,包括钴基载氧体、锰基载氧体或铜基载氧体中的一种;负载载氧体的惰性载体为MgO、Al2O3、SiO2、ZrO2或TiO2中的一种;氧化态载氧体中活性组分与惰性载体的质量比为0.67~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应器和第二反应器均为流化床式反应器;炉膛为燃烧室,装有载氧体床料;水冷壁内为热媒室,与热媒换热器热端、热媒循环管路和热媒循环泵构成热媒循环回路;热媒换热器冷端与供热管网相连,通过供热介质向用户供热;第一热媒换热器和第一热媒循环泵设置在第一反应器上,第二热媒换热器和第二热媒循环泵设置在第二反应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气化剂和压缩空气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的开闭切换,分别单独送入两台反应器中参与载氧体氧化和还原反应过程,交替循环,其中还原过程通过煤仓进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原过程产生的高压烟气和氧化过程产生的低氧空气可通过截止阀的开闭切换分别依次送入二级预热器,一级预热器对气化剂和压缩空气进行预热,实现余热回收;降至室温后的高压烟气,通过气液分离罐回收冷凝水后捕集高压高浓度CO2,直接储存或用于下游加工;低氧空气经减压阀减至常压、回收余热后放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内还原反应温度范围为:800~900℃,氧化反应温度范围为820~920℃,压力范围为:0.3~2.0 MPa。
CN202011068137.2A 2020-10-08 2020-10-08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Pending CN1121756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8137.2A CN112175675A (zh) 2020-10-08 2020-10-08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8137.2A CN112175675A (zh) 2020-10-08 2020-10-08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5675A true CN112175675A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49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8137.2A Pending CN112175675A (zh) 2020-10-08 2020-10-08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75675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9423A (zh) * 2008-09-05 2009-01-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化学链燃烧的双循环流化床系统
CN101550846A (zh) * 2009-05-07 2009-10-07 华北电力大学 利用垃圾填埋气的化学链式燃烧发电工艺及系统
US20120214106A1 (en) * 2010-10-13 2012-08-23 Song Sit 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CN103062910A (zh) * 2013-01-11 2013-04-24 东南大学 一种集成化学链燃烧与co2捕集的方法和装置
DE102012101729A1 (de) * 2012-03-01 2013-09-05 Institut für Energie- und Umwelttechnik e.V. "Chemical Looping" - Verbrennungsverfahren
CN105757641A (zh) * 2016-04-11 2016-07-13 北京科技大学 燃气锅炉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KR101720577B1 (ko) * 2016-09-02 2017-03-29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산소전달물질을 이용한 고정상 개질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0094722A (zh) * 2019-04-19 2019-08-06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流化床载氧体辅助富氧燃烧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9423A (zh) * 2008-09-05 2009-01-2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化学链燃烧的双循环流化床系统
CN101550846A (zh) * 2009-05-07 2009-10-07 华北电力大学 利用垃圾填埋气的化学链式燃烧发电工艺及系统
US20120214106A1 (en) * 2010-10-13 2012-08-23 Song Sit 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DE102012101729A1 (de) * 2012-03-01 2013-09-05 Institut für Energie- und Umwelttechnik e.V. "Chemical Looping" - Verbrennungsverfahren
CN103062910A (zh) * 2013-01-11 2013-04-24 东南大学 一种集成化学链燃烧与co2捕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05757641A (zh) * 2016-04-11 2016-07-13 北京科技大学 燃气锅炉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KR101720577B1 (ko) * 2016-09-02 2017-03-29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산소전달물질을 이용한 고정상 개질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0094722A (zh) * 2019-04-19 2019-08-06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流化床载氧体辅助富氧燃烧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汪健生: "《燃烧学》", 30 June 2017,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谢克昌,黄其励: "《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论文集 第二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 能源论坛》", 31 December 2012, 煤炭工业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90576B2 (en) Gas capture system
US8506915B2 (en) Method for recovering CO2 by means of CaO and the exothermic reduction of a solid
KR101464056B1 (ko) 고로의 조업 방법, 제철소의 조업 방법, 및 산화탄소 함유 가스의 이용 방법
EP1780388A1 (en) Waste heat recovering apparatus, waste heat recovering system and waste heat recovering method
DK162961B (da) Braendselscellekraftvaerk
RU2010147356A (ru) Кот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с кислородно-топливным сжиганием и способ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энергии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коте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
JP2006500758A (ja) 改良固体酸化物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01987277A (zh) 从燃烧废气中分离出co2的方法和装置
KR101731051B1 (ko) 고효율 초임계 이산화탄소 발전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MX2008012528A (es) Procedimiento de precalcinacion con produccion de co2 puro o facilmente purificable proveniente de la descomposicion de carbonatos.
CN110080848B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燃煤发电系统
US20120039430A1 (en) Nuclear powered facility that generates consumable fuels
US2019003150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oxygen production and energy storage
CN109854321B (zh) 一种纯氧燃烧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3753857B (zh) 一种含甲烷可燃气重整耦合化学链制备高纯氢气的工艺及应用
US8555652B1 (en) Air-independent internal oxidation
CN102575842A (zh) 通过燃料在化学回路中氧化而产生能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75674A (zh) 一种加压煤化学链气化装置及制备高压燃气方法
CN112175675A (zh) 一种碳捕集加压燃煤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5324671A (zh)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耦合电解水的高温碳捕集与原位转化利用系统及方法
CN216198494U (zh) 一种新型燃气轮机再热联合循环发电装置
KR102413872B1 (ko) 순환유동층보일러 및 신재생에너지를 이용한 에너지 순환 시스템
CN112811455B (zh) 碳酸化反应器与二氧化碳捕获系统
CN115143437B (zh) 一种固体燃料整体气化化学链燃烧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10380092A (zh) 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与钙循环集成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