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3663A -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63663A
CN112163663A CN202011142975.XA CN202011142975A CN112163663A CN 112163663 A CN112163663 A CN 112163663A CN 202011142975 A CN202011142975 A CN 202011142975A CN 112163663 A CN112163663 A CN 112163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tag
state
rfid tag
rf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29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ibe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ibe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ibe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ibe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4297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636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63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3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06K19/07766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comprising at least a second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to a first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 G06K19/0776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comprising at least a second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to a first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arrange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communication means being two different antennas types, e.g. dipole and coil type, or two antennas of the same kind but operating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interrogation of grouped or bundled articles tagged with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06K19/07773Antenna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RFID标签包括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标签芯片存储产品的数据信息。RFID标签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第一状态下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小于第二状态下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当RFID标签被设置到产品本体上时,一旦产品本体被试用,RFID标签则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提升,RFID读写器可通过射频通信识别出标签所在的产品本体被试用的情况,并以此可以监控产品是否被试用。将该标签应用到以RFID技术识别产品试用情况的场景中,相比于基于视觉识别的方案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在线下智慧商店方案中,货架上产品的曝光率代表着受欢迎程度,是商家最关注的指标之一。其中除了顾客对产品的观察外,产品的试用率是更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因此,需要对商店中产品的试用情况进行识别。
目前可以采用基于视觉的产品试用识别方案:该方案在传统产品试用镜上嵌入一个摄像头,在顾客试用产品并照镜子时,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识别出视野内的产品种类。该方案的难点在于视觉算法精度和准确度比较难实现;摄像头视野范围局限;产品不能有遮挡等。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提升产品试用识别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RFID标签,包括: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所述标签芯片用于存储产品的数据信息;
所述RFID标签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
可选地,所述RFID标签具体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当外力卸除时,所述RFID标签从所述第二状态回归所述第一状态。
可选地,所述标签芯片上设有触点;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与所述触点无接触;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标签芯片连接。
可选地,所述标签天线上设有触点,所述触点设置在所述标签天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标签天线上与所述标签芯片的距离最近的一端;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芯片与所述触点无接触;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芯片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标签天线连接。
可选地,所述标签天线包括:第一天线部和第二天线部,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天线部上与所述标签芯片的距离最近的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标签芯片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天线部的第二端设有触点;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及所述标签芯片无接触;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一天线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标签天线包括:线状天线和面状天线;所述第一天线部为所述线状天线,所述第二天线部为所述面状天线。
可选地,所述标签天线包括:线状天线和面状天线,其中所述线状天线包括第一线状天线和第二线状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部包括:所述第一线状天线,所述第一线状天线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天线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线状天线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天线部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天线部包括:所述第二线状天线和所述面状天线,所述面状天线与所述第二线状天线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线状天线的另一端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一天线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RFID标签具体包括:两套相对于所述标签芯片对称设置的所述标签天线。
可选地,所述标签芯片和所述标签天线分别位于所述RFID标签的两个不同的层;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
可选地,所述第一天线部与所述第二天线部分别位于所述RFID标签的两个不同的层;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
可选地,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工作读距大于5m。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包括:产品本体和设置在产品本体上的如第一方面提供的RFID标签;
当所述产品本体未被试用时,所述RFID标签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当所述产品本体被试用时,所述RFID标签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可选地,所述产品本体为鞋子;
所述RFID标签设置于所述鞋子在被试穿时受到脚部挤压的区域,或者所述RFID标签设置于所述鞋子在被试穿时与地面接触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RFID标签具体设置于所述鞋子的鞋垫下方。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监控产品被试用的方法,所述产品为如第二方面提供的产品;
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到所述RFID标签中标签芯片的数据信息;所述RFID读写器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RFID标签处于第二状态,并确定所述产品本体被试用。
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获得对作用在所述产品本体上的试用行为的分析结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RFID标签包括: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标签芯片存储产品的数据信息。RFID标签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影响了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因此第一状态下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小于第二状态下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当该RFID标签被设置到产品本体上时,一旦产品本体被试用,RFID标签则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从而,标签芯片存储的数据信息能够被较远距离的RFID读写器读取到,而第一状态下RFID读写器则因为RFID标签的工作读距的限制无法读取到产品的数据信息。可见,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因RFID标签的状态切换,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的提升,RFID读写器可以通过与RFID标签射频通信识别出RFID标签所在的产品本体被试用的情况,并以此可以监控产品是否被试用。将该RFID标签应用到以RFID技术识别产品试用情况的场景中,相比于基于视觉识别的方案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FID标签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RFID标签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RFID标签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RFID标签的三维视图;
图3C为图3B中RFID标签的第一层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RFID标签的拆分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天线的形态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芯片天线的形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控产品被试用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前文描述,目前通过摄像头和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对产品试用情况进行识别的技术方案中,在利用摄像头采集产品试用画面时,容易采集到其他往来的店员、顾客、清扫设备、购物车等遮挡被试用产品的画面。此外,顾客试用产品时也可能移动到摄像头的视场范围外。因此,该方案存在识别准确度低的问题,并且对布设的摄像头的视野范围有较高的要求。
为了提升产品试用识别的准确性,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新式的RFID标签。该RFID标签设置于产品本体(例如鞋子、水壶等,此处不做限定)上,在产品本体未被试用和被试用的情境下,RFID标签表现为不同状态。具体地,RFID标签在产品本体未被试用时处于第一状态,在产品本体被试用时处于第二状态,第二状态相比于第一状态最大工作读距增大。因此RFID标签在第二状态下可以被较远距离的RFID读写器读取到标签芯片中产品的数据信息,实现对试用行为的有效识别。本申请技术方案基于RFID技术,相比于基于视觉的识别技术,准确性得到提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可以脱离于产品本体生产和售卖。RFID标签可以设置在产品本体上。通过设置实现产品本体和RFID标签的一对一绑定。需要说明的是,RFID标签还可以重复使用,例如从某产品本体上拆卸后,通过将标签芯片中的产品(即指产品本体)的数据信息更换为另一产品的数据信息,再将该RFID标签设置到另一产品本体上。
以产品试用的场景为示例,产品本体可以是商店、超市等地的待试用商品,例如鞋子、水壶等,此处不对产品本体的类型和形态进行具体限定。对RFID标签的设置方式可以为粘贴、悬挂、装钉、吸附等方式,此处不对设置方式进行具体限定。产品本体和产品本体上的RFID标签共同构成了后文描述中提及具有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其中,标签芯片作为RFID标签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标签芯片可以存储产品的数据信息。对于新出厂的RFID标签,其未确定与某一产品本体构成绑定关系时,标签芯片中也可以未储存任何产品的数据信息。产品的数据信息可以在将RFID标签设置至产品本体上之前、当时或之后存储至该RFID标签的标签芯片中。
由于产品的数据信息存储于标签芯片中,一旦某一处于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之内的RFID读写器与RFID标签通过射频通讯成功,RFID读写器即可以读取到标签芯片中的数据信息,使产品的数据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应用。标签天线是RFID标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是因为射频通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RFID标签中的标签天线和RFID读写器的天线相互对于射频信号的有效感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RFID标签,其可以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对于一款RFID标签,其中的标签天线可以是线状的、面状的或者既包括线状又包括面状的区域。因此,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可能与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相关。
上述所指的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也就是说,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中,有效的工作长度和有效的工作面积中至少一种工作参数不一致。例如,第一状态下该RFID标签的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长度为3mm,第二状态下该RFID标签的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长度为9mm。相比于第一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标签天线的长度和/或面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应用,使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增加。此处工作读距是指RFID标签通过射频通讯的距离。
在第二状态下,RFID标签的工作读距可以达到3m~5m,甚至5m以上。
在实际场景中,可以按照第一状态下的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和第二状态下的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来设置RFID读写器的点位。例如,假设RFID标签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最大工作读距为R1和R2,R1小于R2(例如R1小于R2的十分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置RFID读写器的点位,使RFID读写器与RFID标签的距离保持在R1与R2之间。如此,仅当RFID标签被切换为第二状态时RFID读写器才有可能读取到标签芯片中的数据信息。RFID标签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当外力卸除时,所述RFID标签从所述第二状态回归所述第一状态。由于RFID标签第二状态下,可以支持达到3m以上的工作读距,因此属于远场RFID标签。相比于近场RFID标签,其对于外力(例如顾客施加的试用行为)的可识别距离控制更加简单,因为第一状态下的最大工作读距与第二状态下的最大工作读距差异非常大。此外,远场RFID标签在被切换为第二状态时工作读距较大,因此,在场景中较少点位上布置RFID读写器便可以覆盖场景,避免因为RFID读写器点位过多带来的成本问题和布设点位复杂的问题。
由以上描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RFID标签可以通过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改变工作读距,从而在RFID标签处于第二状态时RFID读写器可以通过与RFID标签射频通信识别出RFID标签被触发的情况,采集芯片中相应的数据信息。该RFID标签应用到以RFID技术识别产品试用情况的场景中,不受场景中干扰物的影响,相比于基于视觉识别的方案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的多种实现方式。标签芯片与标签天线的贯通连接的实现具体可以发生在标签芯片与标签天线之间
参见图1,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RFID标签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RFID标签10包括:标签芯片101和标签天线102。标签天线102上设有触点1021,该触点1021具体位于标签天线102的第一端。如图1所示,标签天线102的第一端为整个标签天线102上与标签芯片101距离最近的一端。
第一状态下,标签芯片与触点无接触;第二状态下,标签芯片通过接触该触点与标签天线连接。
可选地,在图1所示的标签芯片101上专设有待连接区。当RFID标签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RFID标签10发生形变,具体体现为:触点1021从(相对于待连接区/标签芯片/标签芯片所在的一层的)悬空状态向非悬空状态转变,最终触点1021接触到标签芯片101上的待连接区。本实施例中对于待连接区的尺寸和形状不进行限定,触点与待连接区位置相互匹配。
参见图2,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RFID标签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2所示的RFID标签20中,触点2011设置于标签芯片201上,标签天线202上专设有待连接区。当RFID标签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RFID标签20也发生形变,具体体现为:触点2011从(相对于待连接区/标签天线/标签天线所在的一层的)悬空状态向非悬空状态转变,最终触点2011接触到标签天线202上的待连接区。
RFID标签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切换也可以通过标签天线自身的形变实现。在一种示例实现方式中,可以将RFID标签的标签天线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天线部和第二天线部。其中,第一天线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为该第一天线部上与标签芯片的距离最近的一端,且第一端与标签芯片固定连接。触点设置在第一天线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天线部上设有待连接区。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及所述标签芯片无接触;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一天线部连接。
或者,触点设置在第二天线部,第一天线部的第二端设有待连接区。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及所述标签芯片无接触;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通过所述触点与待连接区的接触以连接所述第一天线部。
在RFID标签的第二状态下,标签天线中第一天线部和第二天线部均起效。
标签天线可以多种形态,在图1和图2中以9662型号的RFID标签为例,标签天线包括线状天线和面状天线。结合该形态的标签天线,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两种触点设置方式。线状天线的形态具体可以为直线状,也可以为曲折状等。面状天线具体以可以为方形或圆形等。
参见图3A和图3B,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RFID标签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RFID标签的三维视图。如图3所示,RFID标签30的标签天线可被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线状天线3021,可作为第一天线部与标签芯片301直接固定连接,第一天线部未与标签芯片301连接的一端(即第二端)上可以设有触点302A。另一部分是面状天线3022,可作为第二天线部,面状天线3022上可设有用于与触点302A接触的待连接区302B。需要说明的是,图3B中触点和待连接区的位置还可以互换,不局限于图3B所示的设置位置。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RFID标签的拆分结构俯视示意图。如图4所示,RFID标签40包括标签芯片401和标签天线402,其中标签天线402具体包括:线状天线4021和面状天线4022,触点402A未设置于完整的线状天线4021的端部,而是在线状天线的两端之间。
具体地,线状天线4021包括第一线状天线4021A和第二线状天线4021B。第一天线部包括第一线状天线4021A,因此,第一线状天线4021A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作为第一天线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点402A具体设置在第一线状天线4021A的第二端。
第二天线部包括第二线状天线4021B和面状天线4022,第二线状天线4021B的第二端与面状天线4022固定连接。用于与第一线状天线4021A第二端的触点402A匹配的待连接区402B可以设置在第二线状天线4022B的第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触点和待连接区的位置还可以互换,不局限于图4所示的设置位置。
如图1至图4所示的,RFID标签可以包括两套标签天线,可选地,该两套标签天线可以是相对于标签芯片对称设置的。相应地,触点及待连接区也可以对称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标签天线的材质为金属导电材料,触点和待连接区也是金属导电材料。实际应用中,可以专设待连接区,也可以将芯片上或者天线上位置与触点相互匹配的暴露金属导电材料的位置作为默认的待连接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减小误读的概率,可以令触点的设置位置尽可能靠近标签芯片,从而使RFID标签中与标签芯片直接连接的天线长度/面积等于0;或者,与RFID芯片直接连接的天线长度非常短/面积非常小,逼近于0。这样使得在RFID标签未收到外力作用时,设置于远处的RFID读写器对于标签芯片中的数据信息基本不可读,只在RFID标签受到相应预设操作触发时,标签芯片中的数据信息才可以被读取到。
为了保证在产品未受到试用时,RFID标签保持在第一状态,触点与待连接区不接触,对于触点位于标签芯片且待连接区位于标签天线,或者触点位于标签天线且待连接区位于标签芯片的实现方式,可以将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分别设置在RFID标签的两个不同的层。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
对于触点和待连接区均位于标签天线的实现方式,可以将第一天线部与所述第二天线部分别设置在RFID标签的两个不同的层。以图3B为例,RFID标签30的标签芯片301、线状天线3021和位于线状天线3021的第二端的触点302A位于第一层P1上,RFID标签30的面状天线3022和设在该面状天线3022的待连接区302B位于第二层P2。为了保证触点302A与待连接区302B接触时的有效性,第一层P1具体可以包括表面保护层和位于表面保护层下方的标签芯片301、线状天线3021和位于线状天线3021的第二端的触点302A;第二层P2具体可以包括另一表面保护层和位于该表面保护层上方的面状天线3022和设在该面状天线3022的待连接区302B。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两个不同的层的贴合面积。
参见图3C,该示意了RFID标签30的第一层P1。作为示例,第二层P2为平面层,第一层P1则为曲面层,如图3B所示,第一层P1的两端翘曲,使得触点302A悬空,此时两个层的贴合面积非常小。当RFID标签切换为第二状态时,第一层P1与第二层P2全面贴合,使得触点302A可以接触到待连接区302B,进而,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贯通连接。
为了保证产品被试用后,位于第一层P1的触点能够与位于第二层P2的待连接区准确匹配,可以预先将第一层P1和第二层P2粘接。具体地,不是完全粘接而是在不包括触点和待连接区的位置粘接。以图3B中为例,可以将每层的中心位置相互粘接。这样也使得再产品被静置(未被试用)时,第一层P1和第二层P2之间不会发生偏移或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中的标签天线不局限于9662型号RFID标签中天线的样式,还可以为其他形态样式,参见图5A-图5B。
下面对标签天线的几种可选的制造工艺进行介绍和说明。
1.标签天线的传统制造工艺
①采用蚀刻方式加工制备标签天线
天线在蚀刻前应先印刷上抗蚀膜,首先将PET薄膜片材两面覆上金属(如铜、铝等)箔;然后采用印刷法(丝网印刷,凹印等)或光刻法,在基板双面天线图案区域印刷抗蚀油墨,用以保护线路图形在蚀刻中不被溶蚀掉;然后进行蚀刻,即将印刷油墨图案已固化的片材浸入蚀刻液中,溶蚀掉未印刷抗蚀油墨层区域的金属;然后再去除薄膜片材天线图案金属层上的抗蚀刻油墨,这样就得到了标签天线。或者采用光刻法,在覆铜基板表面预先涂布光敏抗蚀膜,并用相应的掩膜覆合曝光,经过显影腐蚀,除去版上残留抗蚀膜,就得到一个完整的天线图形。
②绕线法制备标签天线工艺
目前铜导线绕制RFID标签天线的制造工艺通常是使用自动绕线机进行,即直接在底基载体薄膜上绕上涂覆了绝缘漆,并使用低熔点烤漆的铜线作为RFID标签天线的基材,最后用黏合剂对导线与基材进行机械固定。该方法可靠性较高。
2.标签天线印制工艺
采用印刷方式直接印制RFID标签的天线是一种环保节能、低成本的制造工艺。现有可行的印制RFID标签天线的印刷方式有丝网印刷和喷墨印刷。
①丝网印刷法制备天线
丝网印刷是使用模版直接印刷的过程,即用导电油墨直接印刷在纸基或塑料薄膜卷材上,其一般工艺流程为:
标签天线的丝网印刷就是把导电油墨由网版的另一侧以刮板将油墨扫压过网版,而油墨则穿透过网版上天线图样的网孔间隙,粘印在被印刷的底材上。在进行RFID的标签天线印刷时,由于不同工作频率的RFID标签的天线线圈将对应不同的圈数,线圈厚度和每一圈之间的距离(如HF波段使用13.56MHz的芯片,通常它要求线圈圈数为6,厚度约为20um:UHF波段使用868MHz和950MHz的芯片,线圈截面厚度约为4um),故所印刷的墨层厚度、每一道线的宽度和干燥后的图形轮廓都有严格的允差范围(如两次重叠套印的误差必须在0.1mm之内)。
网版印刷的墨层厚度最多可以达到100um,是柔印、胶印和凹印的几倍,这对于用导电油墨印刷标签天线是十分有利的。在实际印刷电路生产中,墨层厚度的要求一般在8~12um,其干燥则可以采用UV,IR及热风等方式来完成。
②喷墨印刷法制备天线
丝网印刷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但其油墨采用70%左右的高银含量的导电银浆,得到15~20um之间的天线,属于厚膜印刷方式,成本高,且印刷过程中有溶剂排放,墨层柔顺性较差。采用喷墨打印机制备导电线路,只需要根据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图案,由喷墨打印机的喷头将导电墨水喷涂到基板上而形成导电线路。喷墨印刷方式作为非传统印刷,在天线制作方面由于其制作周期短、无污染、成本低等特性被广泛关注。
采用喷墨印刷来进行RFID标签的制作可分为3种方式:
1)使用喷墨印刷方式把抗蚀油墨、阻焊油墨和字符油墨等喷射到覆铜板上,经过固化后得到成品。
2)采用含有纳米金属颗粒的导电墨水直接将电路图形喷在聚酯片基上,经过低温烧焙固化,形成电路。
3)通过采用相应特性的墨水,采用喷墨印刷的方法制造RFID标签中的电容器及电阻器等电子器件。与传统的印刷方式相比。采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可以达到更快的生产速度,印刷成本也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其布线密度,从而提高成品质量。
上文中提及的RFID标签可以具体应用在产品试用场景中,用来识别产品是否被试用。标签芯片中产品的数据信息,例如:价格信息、尺码信息、颜色信息、产地信息、唯一EPC等。
RFID标签可以具体设置在产品被试用过程中必定被顾客触发的位置。以鞋子为例,RFID标签可设置于鞋子被试穿时受到脚部挤压的区域,例如鞋垫上方、鞋垫下方;或者RFID标签设置于鞋子在被试穿时与地面接触的区域,例如鞋底、鞋跟底部等。
若RFID标签具体设置于鞋子的鞋垫下方,则可以将图3B所示的第一层P1上表面粘在鞋垫下表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要求试用行为对RFID标签提供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阈值,此时才能使RFID标签精准切换到第二状态。此处,限定试用行为提供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阈值,目的是排除一些无效的操作,避免误读芯片中的数据信息,降低识别错误率,提升识别准确性。
配置RFID标签不局限于试穿鞋子的场景。例如,产品还可以为加热水壶、台灯、电子产品等。RFID标签可以具体设置在加热水壶的加热开关表面、台灯的开关表面以及电子产品的功能按键表面。本申请实施例对于产品本体的具体类型、RFID标签的设置位置以及试用行为的具体类型均不进行限定。
基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RFID标签,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监控产品被试用的方法。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描述该方法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6,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控产品被试用的方法的流程图。产品即是指上述由产品本体和RFID标签构成的产品。此处RFID标签即是指上文实施例中提供的RFID标签。如图6所示,该监控产品被试用的方法包括:
步骤601: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到所述RFID标签中标签芯片的数据信息;所述RFID读写器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
由于RFID读写器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因此一旦读取到产品的数据信息即表明:产品本体上的RFID标签处于第二状态。
由于前述实施例中,已经对于RFID标签的多种可能的结构及实现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602: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RFID标签处于第二状态,并确定所述产品本体被试用。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603:对所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获得对作用在所述产品本体上的试用行为的分析结果。
具体地,RFID读写器可以将读取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数据服务器。此处,数据服务器可以是本地服务器或云服务器。由于第二状态具体是在顾客的使用行为下实现的切换,因此数据服务器通过分析数据信息可以获得对作用在产品本体上的使用行为的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产品的试用率、试用率最高的客户群体、试用率最高和最低的产品颜色和产品型号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所述标签芯片用于存储产品的数据信息;
所述RFID标签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可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小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有效的工作参数;所述工作参数包括:工作长度和/或工作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具体在外力作用下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当外力卸除时,所述RFID标签从所述第二状态回归所述第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芯片上设有触点;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与所述触点无接触;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天线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标签芯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特征在于,
所述标签天线上设有触点,所述触点设置在所述标签天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标签天线上与所述标签芯片的距离最近的一端;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标签芯片与所述触点无接触;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标签芯片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标签天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天线包括:第一天线部和第二天线部,其中所述第一天线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天线部上与所述标签芯片的距离最近的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标签芯片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天线部的第二端设有触点;
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与所述第一天线部及所述标签芯片无接触;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天线部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一天线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天线包括:线状天线和面状天线;所述第一天线部为所述线状天线,所述第二天线部为所述面状天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天线包括:线状天线和面状天线,其中所述线状天线包括第一线状天线和第二线状天线;
所述第一天线部包括:所述第一线状天线,所述第一线状天线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天线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线状天线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天线部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天线部包括:所述第二线状天线和所述面状天线,所述面状天线与所述第二线状天线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线状天线的另一端通过接触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一天线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RIF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具体包括:两套相对于所述标签芯片对称设置的所述标签天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工作读距大于5m。
10.一种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产品本体和设置在产品本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RFID标签;
当所述产品本体未被试用时,所述RFID标签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当所述产品本体被试用时,所述RFID标签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本体为鞋子;
所述RFID标签设置于所述鞋子在被试穿时受到脚部挤压的区域,或者所述RFID标签设置于所述鞋子在被试穿时与地面接触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RFID标签具体设置于所述鞋子的鞋垫下方。
13.一种监控产品被试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为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产品;
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到所述RFID标签中标签芯片的数据信息;所述RFID读写器与所述产品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读距;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确定所述RFID标签处于第二状态,并确定所述产品本体被试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获得对作用在所述产品本体上的试用行为的分析结果。
CN202011142975.XA 2020-10-23 2020-10-23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Pending CN1121636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2975.XA CN112163663A (zh) 2020-10-23 2020-10-23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2975.XA CN112163663A (zh) 2020-10-23 2020-10-23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3663A true CN112163663A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66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2975.XA Pending CN112163663A (zh) 2020-10-23 2020-10-23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636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5890A (zh) * 2021-11-22 2022-02-18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识别标签、其制备方法及识别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598A (zh) * 2008-12-30 2010-07-07 刘俊勇 有源射频识别标签、系统及识别方法
CN201892966U (zh) * 2010-05-12 2011-07-06 上海华申泰格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温度传感标签
US20120287095A1 (en) * 2011-05-10 2012-11-15 Omni-Id Limited Visual RFID Tags and Interactive Visual RFID Networks
CN104428946A (zh) * 2012-06-26 2015-03-18 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 Rf标签
CN104933460A (zh) * 2014-03-20 2015-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fid标签和动态启动rfid标签的装置
CN109330277A (zh) * 2018-09-27 2019-02-15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智能货架
CN209328061U (zh) * 2018-12-27 2019-08-30 上海双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频rfid标签
CN110490016A (zh) * 2019-07-26 2019-11-22 浙江立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US10650203B1 (en) * 2018-11-21 2020-05-12 Konica Minolta Laboratory U.S.A., Inc. RFID ta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amper de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598A (zh) * 2008-12-30 2010-07-07 刘俊勇 有源射频识别标签、系统及识别方法
CN201892966U (zh) * 2010-05-12 2011-07-06 上海华申泰格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温度传感标签
US20120287095A1 (en) * 2011-05-10 2012-11-15 Omni-Id Limited Visual RFID Tags and Interactive Visual RFID Networks
CN104428946A (zh) * 2012-06-26 2015-03-18 东洋制罐集团控股株式会社 Rf标签
CN104933460A (zh) * 2014-03-20 2015-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rfid标签和动态启动rfid标签的装置
CN109330277A (zh) * 2018-09-27 2019-02-15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智能货架
US10650203B1 (en) * 2018-11-21 2020-05-12 Konica Minolta Laboratory U.S.A., Inc. RFID ta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amper detection
CN209328061U (zh) * 2018-12-27 2019-08-30 上海双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频rfid标签
CN110490016A (zh) * 2019-07-26 2019-11-22 浙江立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5890A (zh) * 2021-11-22 2022-02-18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识别标签、其制备方法及识别方法
CN114065890B (zh) * 2021-11-22 2024-05-10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识别标签、其制备方法及识别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4297B2 (en) RFID t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34564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bstrate for circuit board and smart label having the substrate
US7333061B2 (en) RFID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US8284117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884720B2 (en) Intermediate attachment mechanism and use thereof in RFID transponder
JP2006107296A (ja) 非接触icタグおよび非接触icタグ用アンテナ
JP5501114B2 (ja) Icカード・タグ用アンテナ回路構成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RU2336565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бесконтактного билета, содержащего микросхему
TW201014045A (en) RFID transponder antenna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644487B2 (en) Mechanism of producing a conductor pattern on a substrate
US20160013559A1 (en) Bridgeless antenna,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12163663A (zh) Rfid标签、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及相关监控方法
EP1233370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esonant circuits
CN213814743U (zh) Rfid标签和具有状态切换功能的产品
WO2018084874A1 (en) Rfid tag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JP4319726B2 (ja) 非接触型icカードの製造方法
CN216249292U (zh) 一种可折叠高频、超高频rfid标签
KR101100476B1 (ko) 알에프 안테나 내장형 인레이 및 이에 대한 제조방법
WO2004049247A1 (en) A transponder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t
CN101154324A (zh) 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及其制作方法
CN115298666A (zh) Rfid标签
EP2225707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ntenna or a strap on a substrate for accommodat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20070012773A1 (en) Method of mak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mer, and associated products
KR100850458B1 (ko) 스마트라벨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042680B1 (ko) 알에프 카드의 인레이 안테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