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2408A -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62408A
CN112162408A CN202011131450.6A CN202011131450A CN112162408A CN 112162408 A CN112162408 A CN 112162408A CN 202011131450 A CN202011131450 A CN 202011131450A CN 112162408 A CN112162408 A CN 112162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preset
glasses
deformation
intelligent glas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314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俊霞
姜滨
迟小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3145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624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62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24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眼镜、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和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包括: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当获取所述距离时,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当获取所述形变量时,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上述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使用者可以方便的佩戴智能眼镜,无需繁琐的人为操纵,极大提升了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眼镜、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和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使用智能眼镜体验虚拟现实效果时,使用者往往感觉佩戴较为繁琐。
和传统的视力矫正镜类似地,智能眼镜包括镜框、两个镜片、两个鼻托和两个镜腿,其中,镜框包括鼻梁,两个鼻托分别位于鼻梁的两侧,两个镜片设于镜框,两个镜片位于鼻梁的两侧;在佩戴过程中,两个鼻托分别架设在使用者的鼻部两侧,镜框的鼻梁位于使用者的鼻部上方,两个镜腿分别架设在使用者的两个耳部上方,并且两个镜片分别位于使用者的两只眼睛前方,且镜片和眼睛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通过眼睛观察镜片呈现出的图像,达到相应的视觉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眼镜,由于其图像呈现的更加逼真,因此需要设置复杂的光学元件,因此智能眼镜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在佩戴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使用者承受来自智能眼镜较大的作用力,使用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调节智能眼镜相较于头部的位置,这样会使得操作体验不佳。由此可知,使用者在佩戴过程中往往费时费力,操作繁琐,严重影响使用体验。同时,调节的过程也往往较为盲目,无法照顾周全。
综上可知,如何简化智能眼镜的佩戴过程,方便使用者佩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眼镜、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和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使用者可以方便的佩戴智能眼镜,无需繁琐的人为操纵,极大提升了体验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包括:
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当获取所述距离时,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当获取所述形变量时,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的步骤,具体为:
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并且先执行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判断所述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
再执行所述“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调节至以使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预设位置齐平的位置;和/或,
所述“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调节至以使所述形变量位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的中点值处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的步骤,具体为:
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或者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其中: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包括:
分别获取使用者的两个眼部和与不同的所述眼部所对应的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并且所述“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判断两个所述距离之间的差值是否处于预设差值范围内,若否,则提示使用者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左右高度;若是,则以一个所述距离执行所述“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判断单元,用于当获取所述距离时,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并且用于当获取所述形变量时,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
鼻梁高度调节单元,用于当所述距离未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镜腿高度调节单元,用于当两个所述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眼镜,包括上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二检测器,用于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纵向调节组件,用于当所述距离未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侧向调节组件,用于当两个所述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检测器包括左眼距离传感器(2)和右眼距离传感器,所述左眼距离传感器和所述右眼距离传感器分别设于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镜框的内沿下方;和/或,
所述第二检测器包括左鼻托压力传感器和右鼻托压力传感器,所述左鼻托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右鼻托压力传感器分别设于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上。
可选地,
所述纵向调节组件包括:
纵向动力部;
拉拽部,所述拉拽部和所述纵向动力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纵向连接部,所述纵向连接部设于所述拉拽部的末端,且所述纵向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鼻梁;
和/或,
所述侧向调节组件包括:
侧向动力部;
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和所述侧向动力部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侧向连接部,所述侧向连接部设于所述提拉部的末端,且所述侧向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镜腿。
可选地,还包括用以佩戴于头部的框架,所述纵向调节组件包括纵向动力部,所述侧向调节组件包括侧向动力部,所述纵向动力部和所述侧向动力部两者相较于所述框架的位置固定。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通过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和/或是否需要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当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时,倘若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之外,则需要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使用者的眼部和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当获取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时,倘若两个形变量并没有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则需要对没有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的形变量的鼻托所在一侧的镜腿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两个鼻托的形变量均处于各自的预设形变范围内;
可以看出,如此设置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有益效果如下:
其一、无需使用者频繁的调节智能眼镜相较于头部的位置,仅仅将智能眼镜大致佩戴于头部即可,后续的调节过程无需人为参与,在解放双手的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
其二、由于调节过程是依据不同的预设参数执行的,因此可靠性更高,调节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显著提升调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调节后的使用效果。
其三、当调节结束之后,智能眼镜和头部的相对位置合理,使用者在具备良好视觉体验的同时,智能眼镜相较于鼻部和耳部的位置合理,使用者的鼻部和耳部受到的压力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盲目调节后的压力也有显著降低,避免长时间佩戴所引起的不适感。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和智能眼镜,有益效果可参考上述,本文将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眼镜的工作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眼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眼镜的纵向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眼镜的侧向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其中:
1-控制器、
2-左眼距离传感器、3-右眼距离传感器、
4-左鼻托压力传感器、5-右鼻托压力传感器、
6-纵向动力部、7-侧向动力部、
91-容纳体、92-缠绕部、93-拉拽部、94-纵向连接部、
101-放置体、102-旋绕部、103-提拉部、104-侧向连接部、
12-镜框、
13-框架、
14-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参考说明书附图1,包括:
S1、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S2、当执行“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时,也即当获取距离时,判断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S3、当执行“获取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的步骤时,也即当获取形变量时,判断两个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形变量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
针对步骤S1,可以既获取距离又获取形变量,并且距离的获取和形变量的获取可以是同步执行的。当然,步骤S1还可以仅获取距离或是仅获取形变量,当仅获取距离时,则后续应执行步骤S2,当仅获取形变量时,则后续应执行步骤S3。
当使用者佩戴智能眼镜时,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者的瞳孔位置应位于智能眼镜的镜片靠下的位置上,该位置即可作为镜片的预设位置;当然,针对不同尺寸的智能眼镜,镜片的预设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使用者将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即可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可具体为瞳孔)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当使用者将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分别位于使用者的鼻部两侧,此时两个鼻托相较于未佩戴的状态下会产生形变;显然,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应采用硅胶等弹性材质制成,使得在佩戴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形变量,并且在未佩戴状态下能够恢复初始形态。
针对步骤S1既获取距离又获取形变量的情形,则应执行步骤S2和步骤S3,针对步骤S2,判断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举例来说,针对某一型号的智能眼镜,在使用者能够以较佳的视角体验虚拟现实效果的前提下,使用者的瞳孔相较于镜片的预设位置应位于一定的预设距离范围内;也即,以镜片的预设位置为圆心,并且以预设距离范围(可以是50mm)为半径,可构成圆形,该圆形即可认为是最佳视觉范围。
步骤S2的目的在于判断使用者的瞳孔是否处于上述圆形的范围之内,若是,则表明此时使用者能够以较佳的视角体验虚拟现实效果,无需调节使用者的眼部相较于镜片的位置;若否,则表明此时使用者无法以较佳的视角体验虚拟现实效果,需要调节使用者的眼部相较于镜片的位置。
针对调节方式,本文采用的是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高度的方式,以使用者的眼部位于上述圆形的范围之内;也即,使得上述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最为优选地是,将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调节至以使使用者的眼部和预设位置齐平的位置;换句话说,当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调节完毕后,此时使用者的眼部和预设位置齐平。
这样一来,使用者的眼部处于上述最佳视觉范围的中心处,眼部相较于最佳视觉范围具有最大的余量,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其他原因导致眼部处于最佳视觉范围之外。
我们知道,当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在鼻托的限位作用下,智能眼镜相较于头部的位置通常不会存在较大的偏差,换句话说,使用者的眼部相较于镜片的预设位置通常不会偏左或是偏右,仅仅会出现上下偏差,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位于两个鼻托之间的鼻梁的高度,从而对上下偏差进行调节。
此外,在步骤S2中,倘若判断出距离不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在调节智能眼镜鼻梁高度的同时,还可以发送提示音,以告知使用者当前需要对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进行调节,以便使用者有所准备,避免因智能眼镜鼻梁高度的突然调节导致使用者的佩戴体验不佳,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佩戴舒适性。
针对步骤S3、判断两个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形变量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
根据实际情况,预设形变范围可采用不同的设置方式;通常来说,当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两个鼻托的形变往往差别不大,因此可以将两个预设形变范围设置为相同的范围;当然,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当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两个鼻托的形变可以会有一定差异,基于此,可以针对每一个鼻托,设置不同的预设形变范围。
例如:针对左侧的鼻托,预设形变范围可设置为0.2-0.3mm,针对右侧的鼻托,预设形变范围可设置为0.1-0.15mm;也即,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当左侧的鼻托应被压缩0.2-0.3mm,并且右侧的鼻托应被压缩0.1-0.15mm时,表明此时使用者佩戴较为舒适。
倘若左侧鼻托的形变量为0.35mm时,表明此时使用者的鼻部左侧承压较大,需要减轻鼻部左侧的重量,此时,将调节智能眼镜的左侧镜腿向上调节,也即左侧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左侧耳部向上运动。
针对右侧鼻托的形变量的不同情况,可以参考上文提及,右侧镜腿的调节方式和左侧镜腿的调节方式类似,本文将不再赘述。
最为优选的是,将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调节至以使形变量位于预设形变范围的中点值处的位置;继续以上文为例,左侧鼻托的预设形变范围为0.2-0.3mm,中点值为0.25mm;倘若左侧鼻托的形变量为0.35mm时,智能眼镜的左侧镜腿向上调节,使得左侧鼻托的形变量为0.25mm,使用者可获得最佳体验。
在实施例一中,当使用者将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之后,可以同步获取上述距离和形变量,然后再根据获取到的距离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并根据获取到的形变量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高度。
本文考虑到,由于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智能眼镜的鼻梁的位置较远,并且出于使用者在调节过程中舒适性的考虑,由此,可以先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再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高度;当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高度之后,通常不会造成使用者的眼部离开最佳视觉范围,也即步骤S2在先,步骤S3在后。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先执行步骤S3,再执行步骤S2;此外,还可以同步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及智能眼镜的镜腿高度,也即上述步骤S2和步骤S3是同步执行的,并非上文中存在先后顺序。
此外,在步骤S3中,倘若判断出两个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在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高度的同时,还可以发送提示音,以告知使用者当前需要对智能眼镜的镜腿的高度进行调节,以便使用者知晓镜腿的高度即将发生变化,从而避免了因智能眼镜的镜腿高度的突然变化导致使用者的佩戴体验不佳,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佩戴舒适性。
除此之外,针对步骤S1仅获取距离时,执行的步骤S2可以参考上述;同样地,针对步骤S1仅获取形变量时,执行的步骤S3可参考上文提及,此处将不再展开。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和实施例一中同步获取距离和形变量的不同之处在于,获取距离和获取形变量的步骤是分开执行的。
具体地,首先,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判断距离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也即,当使用者佩戴智能眼镜时,首先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确保使用者的眼部(可具体为瞳孔)位于最佳视觉范围内。
然后,获取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判断两个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形变量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
可以看出,针对智能眼镜的镜腿的调节,实施例二相较于实施例一的调节更为准确,原因在于,当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调节之后,对于两个鼻托的形变状态或多或少存在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智能眼镜的镜腿的调节。
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佩戴的舒适性,当智能眼镜鼻梁的高度调节之后,再获取两个鼻托的形变量,这样即可精确的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高度,进一步确保智能眼镜的佩戴舒适可靠。
实施例三:
针对“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默认:使用者的两个眼部分别相较于两个镜片的情况是相同的,可以任意获取一个眼部相较于和该眼部对应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或是针对某些特殊人群,仅以其中一个眼部相较于和该眼部对应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在实施例三中,还可以分别针对两个眼部进行独立判断;具体地,首先,分别获取使用者的两个眼部和与不同的眼部所对应的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然后,判断两个距离之间的差值是否处于预设差值范围内,若否,则提示使用者调节智能眼镜的左右高度;若是,则以一个距离执行“判断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
也即,首先获取左侧眼部和左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并且获取右侧眼部和右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左侧镜片的预设位置和右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两者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然后,判断两个距离之间的差值是否处于预设差值范围内;举例来说,预设差值范围可设置为1mm,左侧眼部和左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为3mm,右侧眼部和右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为2.5mm,3mm和2.5mm之间的差值为0.5mm,0.5mm位于1mm(预设差值范围)之内,表明此时智能眼镜没有被戴歪。
在这一情况下,可以任意以“左侧眼部和左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3mm”或是“右侧眼部和右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2.5mm”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2。
当判断出智能眼镜没有被戴歪时,则进一步判断眼部相较于镜片的位置是否可靠,也即进一步判断使用者能否以较佳的视角体验虚拟现实效果。
继续以上述预设差值范围为1mm为例,倘若左侧眼部和左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为4mm,右侧眼部和右侧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mm,则4mm和1mm之间的为差值3mm,显然超出了1mm(预设差值范围)之内,表明此时智能眼镜被戴歪,提示使用者调节智能眼镜的左右高度;其中,可以采用语音提示等方式。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其工作过程和原理可参考上述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并且用于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
鼻梁高度调节单元,用于当所述距离未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镜腿高度调节单元,用于当两个所述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其工作过程和原理可参考上述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文中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眼镜,包括实施例五中的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参考说明书附图3至附图5所示,智能眼镜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距离;
第二检测器,用于获取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纵向调节组件,用于当距离未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时,调节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侧向调节组件,用于当两个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时,调节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形变量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
其中:第一检测器和第二检测器均可具体设置为距离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智能眼镜的相应位置,以实现各自的检测功能。
纵向调节组件和侧向调节组件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置为不同类型的机构,例如:可设置为活塞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丝杠机构等,显然,纵向调节组件的一端应作用于智能眼镜的鼻梁,以实现对鼻梁高度的调节,纵向调节组件的另一端应相对于头部的位置固定,例如纵向调节组件的另一端可直接固定于头顶,或是通过其他部件实现与头部的固定。
与之类似地,侧向调节组件的一端应作用于智能眼镜的镜腿,从而可以对镜腿的高度进行调节,侧向调节组件的另一端应相对于头部的位置固定。其中,侧向调节组件的个数可以为两个,两个侧向调节组件分别调节一个镜腿。
第一检测器、第二检测器、纵向调节组件和侧向调节组件的具体功能和运行原理可对应参考上文中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的步骤,本文此处不再赘述。
智能眼镜较为优选的设置方式为:第一检测器包括左眼距离传感器2和右眼距离传感器3,左眼距离传感器2和右眼距离传感器3分别设于智能眼镜的两个镜框12的内沿下方,如说明书附图3所示的位置处。
利用左眼距离传感器2和右眼距离传感器3即可分别检测到使用者的眼部(可具体为瞳孔)相较于两个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进行后续的判断操作。
第二检测器包括左鼻托压力传感器4和右鼻托压力传感器5,左鼻托压力传感器4和右鼻托压力传感器5分别设于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上。其中,左鼻托压力传感器4和右鼻托压力传感器5可具体为贴片式压力传感器,其体积较小,且重量较轻,进而可以避免智能眼镜对使用者施加较大的作用力。
左鼻托压力传感器4用以获取左侧鼻托的形变量,并且通过一个侧向调节组件调节左侧镜腿相较于左耳的高度,右鼻托压力传感器5用以获取右侧鼻托的形变量,并且通过另一个侧向调节组件调节右侧镜腿相较于右耳的高度。
针对纵向调节组件的具体设置方式,参考说明书附图3和附图4,包括:纵向动力部6、拉拽部93和纵向连接部94。
纵向动力部6可具体为步进电机,相较于使用者的头部固定,拉拽部93可具体为链条或是推拉杆等部件,拉拽部93的第一端和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两者可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缠绕部92间接相连。缠绕部92可具体为皮带等软性连接带。
显然,拉拽部93的第一端和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直接相连时,拉拽部93应为链条等部件,在纵向动力部6的运行过程中,拉拽部93的第一端会逐渐缠绕于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或是从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中脱离,从而实现拉拽功能。
倘若拉拽部93的第一端和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缠绕部92时,拉拽部93可设置为推杆等部件,则缠绕部92起到缠绕于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作用。
纵向连接部94设于拉拽部93的第二端,纵向连接部94连接于智能眼镜的鼻梁,纵向连接部94可以为卡扣,卡接于鼻梁处。
通过纵向动力部6的运行带动拉拽部93上下运动,从而实现鼻梁的高度调节;针对拉拽部93为链条等部件时,其提拉效果显然应强于下压效果,由于链条的可形变量较大,因此适用范围较广;针对拉拽部93为推杆等部件时,其提拉效果和下压效果类似,然而由于推杆不可形变,因此适用范围一般。
针对侧向调节组件,参考说明书附图3和附图5,两个侧向调节组件可分别设置在纵向调节组件的两侧,两个侧向调节组件的结构和功能类似,本文仅介绍一个侧向调节组件。
侧向调节组件包括侧向动力部7、提拉部103和侧向连接部104,侧向动力部7可具体为步进电机,相较于使用者的头部固定,提拉部103可具体为软布带等部件,提拉部103的第一端和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相连,两者可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旋绕部102间接相连;旋绕部102可具体为皮带等软性连接带。
显然,提拉部103的第一端和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直接相连时,在侧向动力部7的运行过程中,提拉部103的第一端会逐渐缠绕于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或是从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中脱离,从而实现拉拽功能。倘若提拉部103的第一端和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设置旋绕部102时,则旋绕部102起到缠绕于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作用。
侧向连接部104设于提拉部103的第二端,侧向连接部104连接于智能眼镜的镜腿,侧向连接部104可以为环形卡扣,镜腿和环形卡扣配合,实现连接。
通过侧向动力部7的运行带动提拉部103上下运动,从而实现镜腿的高度调节;其中,针对提拉部103为软布带等部件,显然其下压能力可忽略不计,这是考虑到,在佩戴智能眼镜时,最为便捷的方式为:将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分别搭在鼻部两侧,且两个镜腿分别搭在两个耳部上方,此时令拉拽部93和提拉部103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执行上文中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这样一来,拉拽部93和提拉部103仅执行向上拉拽的动作即可实现调节,这样可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调节。
当然,为了提升智能眼镜的适用广泛性,拉拽部93和提拉部103可设置为刚性杆等,以实现其上拉和下压的效果相同。
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可通过控制器1实现运行和停止,控制器1可设置在镜腿等位置。
参考说明书附图2,当使用者将智能眼镜佩戴于头部后,此时尚未调节智能眼镜相较于头部的位置,开始执行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其中,说明书附图2示出的调节方法属于既获取距离又获取形变量的情形;
步骤S101,开始;表明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开始启动;
步骤S102,判断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显然,在判断之前,应对距离进行获取,步骤S102可参考上文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1和步骤S2;
若是,执行步骤S103;
若否,则控制器1驱动纵向动力部6运行,纵向动力部6带动拉拽部93实现向上或是向下运动,以使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然后执行步骤S103。
步骤S103,判断一个形变量是否处于预设形变量范围内;其中,形变量的获取步骤应在该判断之前进行,步骤S103可参考上文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1和步骤S3;
若是,执行步骤S104;
若否,则控制器1驱动一个侧向动力部7运行,该侧向动力部7带动提拉部103实现向上或是向下运动,调节一个镜腿的高度,以使形变量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然后执行步骤S104。
步骤S104,判断另一个形变量是否处于预设形变量范围内;其中,形变量的获取步骤应在该判断之前进行,步骤S104可参考上文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1和步骤S3;
若是,则执行步骤S105,结束;
若否,则控制器1驱动另一个侧向动力部7运行,侧向动力部7带动另一个提拉部103实现向上或是向下运动,调节另一个镜腿的高度,以使形变量处于预设形变范围内,然后执行步骤S105,结束。
从步骤S103和步骤S104可以看出,本文对两个镜腿的高度调节采用分别判断、分别执行的方式,也即先调节一个镜腿的高度,再调节另一个镜腿的高度;当然,还可以对两个镜腿进行同时调节,本文不再赘述。
针对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相较于头部固定的方式,可以将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固定在用以佩戴于头部的框架13上,如说明书附图3所示。框架13的形状构造类似于发卡,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框架13佩戴于头部后,能够相对于头部的位置固定。
当佩戴智能眼镜时,使用者首先将框架13固定于头部,此时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即可相对于头部的位置固定,然后执行上文中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的步骤,即可实现智能眼镜的佩戴全过程。
当然,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还可以通过其他部件实现和头部的固定,例如,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之间可以通过卡带相连,卡带的材质和框架13的材质类似,卡带能够卡紧于头部,避免纵向动力部6和侧向动力部7相对于头部晃动。
进一步地,纵向调节组件还包括容纳纵向动力部6的容纳体91,侧向调节组件还包括放置侧向动力部7的放置体101,容纳体91和放置体101固定于框架13,如说明书附图3至附图5所示。
也即,纵向动力部6、容纳体91和框架13的相对位置固定,仅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运动,以实现拉拽部93的运动;侧向动力部7、放置体101和框架13的相对位置固定,仅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运动,以实现提拉部103的运动。
为了进一步确保智能眼镜和头部的位置固定,框架13还可设有绑带14,绑带14固定于后脑,绑带14可以为松紧带,这样即可实现智能眼镜和头部的位置固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智能眼镜、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和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当获取所述距离时,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当获取所述形变量时,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的步骤,具体为:
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并且先执行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判断所述距离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
再执行所述“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若否,则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调节至以使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预设位置齐平的位置;和/或,
所述“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调节至以使所述形变量位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的中点值处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的步骤,具体为:
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或者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其中:所述“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包括:
分别获取使用者的两个眼部和与不同的所述眼部所对应的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并且所述“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判断两个所述距离之间的差值是否处于预设差值范围内,若否,则提示使用者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左右高度;若是,则以一个所述距离执行所述“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步骤。
5.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或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判断单元,用于当获取所述距离时,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并且用于当获取所述形变量时,判断两个所述形变量是否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
鼻梁高度调节单元,用于当所述距离未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镜腿高度调节单元,用于当两个所述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6.一种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方法的步骤。
7.一种智能眼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眼镜的调节装置;还包括:
第一检测器,用于获取使用者的眼部和所述智能眼镜的镜片的预设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二检测器,用于获取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的形变量;
纵向调节组件,用于当所述距离未处于预设距离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鼻梁的高度,以使所述距离处于所述预设距离范围内;
侧向调节组件,用于当两个所述形变量未分别处于两个预设形变范围内时,调节所述智能眼镜的镜腿相较于使用者的耳部的高度,以使所述形变量处于所述预设形变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器包括左眼距离传感器(2)和右眼距离传感器(3),所述左眼距离传感器(2)和所述右眼距离传感器(3)分别设于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镜框(12)的内沿下方;和/或,
所述第二检测器包括左鼻托压力传感器(4)和右鼻托压力传感器(5),所述左鼻托压力传感器(4)和所述右鼻托压力传感器(5)分别设于所述智能眼镜的两个鼻托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眼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调节组件包括:
纵向动力部(6);
拉拽部(93),所述拉拽部(93)和所述纵向动力部(6)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纵向连接部(94),所述纵向连接部(94)设于所述拉拽部(93)的末端,且所述纵向连接部(94)连接于所述鼻梁;
和/或,
所述侧向调节组件包括:
侧向动力部(7);
提拉部(103),所述提拉部(103)和所述侧向动力部(7)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侧向连接部(104),所述侧向连接部(104)设于所述提拉部(103)的末端,且所述侧向连接部(104)连接于所述镜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眼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佩戴于头部的框架(13),所述纵向调节组件包括纵向动力部(6),所述侧向调节组件包括侧向动力部(7),所述纵向动力部(6)和所述侧向动力部(7)两者相较于所述框架(13)的位置固定。
CN202011131450.6A 2020-10-21 2020-10-21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Pending CN1121624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1450.6A CN112162408A (zh) 2020-10-21 2020-10-21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1450.6A CN112162408A (zh) 2020-10-21 2020-10-21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2408A true CN112162408A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67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31450.6A Pending CN112162408A (zh) 2020-10-21 2020-10-21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62408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3764A1 (de) * 1998-07-17 2000-02-03 Iourii Gribov Brille mit verbesserter Anpassung an die Bedingungen der Kurz- und Weitsichtigkeit
CN107179609A (zh) * 2017-06-12 2017-09-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虚拟现实眼镜
CN108521569A (zh) * 2018-04-03 2018-09-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和智能眼镜的佩戴提示方法
US20180267336A1 (en) * 2017-05-25 2018-09-20 Jeffrey J. Browen Eyeglass translating clip
CN208156329U (zh) * 2018-04-17 2018-11-27 绍兴市华鼎眼视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流体镜架重心调节眼镜
CN109188722A (zh) * 2018-10-24 2019-01-11 四川赛尔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健康防护眼镜及其工作方法
KR101943212B1 (ko) * 2017-07-25 2019-01-28 안명희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안경용 코받침
CN109725418A (zh) * 2017-10-30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用于调整显示设备的图像呈现的方法及装置
CN111025685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眼镜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3764A1 (de) * 1998-07-17 2000-02-03 Iourii Gribov Brille mit verbesserter Anpassung an die Bedingungen der Kurz- und Weitsichtigkeit
US20180267336A1 (en) * 2017-05-25 2018-09-20 Jeffrey J. Browen Eyeglass translating clip
CN107179609A (zh) * 2017-06-12 2017-09-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虚拟现实眼镜
KR101943212B1 (ko) * 2017-07-25 2019-01-28 안명희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안경용 코받침
CN109725418A (zh) * 2017-10-30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用于调整显示设备的图像呈现的方法及装置
CN108521569A (zh) * 2018-04-03 2018-09-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和智能眼镜的佩戴提示方法
CN208156329U (zh) * 2018-04-17 2018-11-27 绍兴市华鼎眼视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流体镜架重心调节眼镜
CN109188722A (zh) * 2018-10-24 2019-01-11 四川赛尔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健康防护眼镜及其工作方法
CN111025685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眼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5395B1 (en) Multi-focal optical lenses
CN112162408A (zh) 智能眼镜及其调节装置、调节系统和调节方法
CN211506076U (zh) 一种基于LCoS微显示技术的宽度可调型智能眼镜
CN210903969U (zh) 一种渐进光度调节式眼内睫状肌训练镜
CN212808835U (zh) 一种改变透镜折射光线进入眼底的视力矫正眼镜
CN219936231U (zh) 一种具有测距功能的儿童眼科近视眼镜
KR101288086B1 (ko) 안경다리 높낮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안경테
CN218956934U (zh) 一种矫正光学眼镜
CN216561259U (zh) 组合式多功能儿童眼镜
CN216646982U (zh) 一种可更换镜片的近视眼镜
KR101882191B1 (ko) 자동 초점 조절 안경의 구동 방법
CN216118249U (zh) 一种防脱落的视力矫正眼镜
CN221056775U (zh) 一种佩戴稳定型眼镜
CN211506031U (zh) 一种头围调节装置及智能眼镜
CN216285993U (zh) 矫正镜片及具有该矫正镜片的智能眼镜
CN112415782B (zh) 一种具有散光检测可自动调节矫正的智能近视眼镜
CN212965664U (zh) 一种提高佩戴舒适度的眼镜
CN220252315U (zh) 一种眼镜用可调节鼻托组件
CN216351597U (zh) 一种带有防护结构的眼镜
CN215340544U (zh) Vr头盔
CN213690142U (zh) 一种避免鼻梁压塌的眼镜结构
CN203981986U (zh) 骑行眼镜
CN217360470U (zh) 一种具有挂耳支撑机构的眼镜
CN215192878U (zh) 一种滴眼液辅助装置
CN218728400U (zh) 智能眼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