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9766B -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9766B
CN112159766B CN202011145282.6A CN202011145282A CN112159766B CN 112159766 B CN112159766 B CN 112159766B CN 202011145282 A CN202011145282 A CN 202011145282A CN 112159766 B CN112159766 B CN 112159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n
fermentation
fusca
new strain
aphyllopho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452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9766A (zh
Inventor
胡惠萍
刘远超
王傲
梁晓薇
谢意珍
吴清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114528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59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59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9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9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9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5Fungal is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645Fungi ; Processes using fung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06Fungi, e.g. yeasts
    • A61K36/07Basidiomycota, e.g. Cryptococc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04Antibacterial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0Antimyco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稀药用菌的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采自广东车八岭,经鉴定为褐扇小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 HMGIM‑W140056,于2020年8月10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地址为:中国广州,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132。本发明的新菌株,成功实现发酵利用,并且其发酵提取物的抑制白色念球菌效果超过同期开展实验的99.9%的野生大型真菌,同时该菌株还具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因此,是一个具有抑菌开发潜力的新菌株。

Description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稀药用菌的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我国,食药用菌成为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2018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食药用菌总产量继续增长,达3789.03万吨(鲜品),产值高达2938.38亿元。食药用菌营养成分均衡、次级代谢产物丰富、含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类和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等,在健胃助消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一些食药用菌资源已被开发成化妆品、保健食品、药品等产品。我国食用菌产业占全球75%以上,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是一个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在食药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珍稀食药用菌品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原有的珍稀品种逐渐被驯化,如竹荪、茶薪菇、离褶伞、羊肚菌等。但是也有大批的野生食药用菌由于未能被人类认识,没有得到研究。
据研究,目前世界上约有300多万种真菌物种,仅仅有1%的物种被认识,其中已知的大型真菌约14000种,国内已确认的食用菌有1789种,药用菌798种,而当中又只有不到100种的野生食药用菌被人类驯化,规模化栽培的品种更只有30多种。大量的野生食药用菌品种由于未能获得菌株而无法应用,人类距离大型真菌的研究与利用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大型真菌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的野生的珍稀药用菌品种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其发酵后的提取物在抑制真菌及细菌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采自广东车八岭,经鉴定为褐扇小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 HMGIM-W140056,于2020年8月10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地址为:中国广州,保藏编号为GDMCCNO:61132。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的发酵方法,包括分离母种,纯化母种,固体发酵,其中,固体发酵包括:将纯化的母种接种至固体发酵培养基中,25℃恒温遮光培养,湿度50%-60%,保持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其中,所述固体发酵培养基为重量体积比为(48-52)g:(48-52)ml的大米和水。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或其发酵提取物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或其发酵提取物在制备抑菌药物方面的应用。
在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抑菌的药物,包括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或其发酵提取物。
本发明的新菌株,成功实现发酵利用,并且其发酵提取物的抑制白色念球菌效果超过同期开展实验的99.9%的野生大型真菌,与文献中记载的中药单体及中药醇提取物相比,抑菌浓度也有较大优势,同时该菌株还具备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因此,是一个具有抑菌开发潜力的新菌株。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 HMGIM-W140056的野生子实体图。
图2为实施例1的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 HMGIM-W140056的ITS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也有分类学家认为其归属于栓孔菌属,拉丁名为Trametes vernicipes(Berk.)Zmitr.,Wasser&Ezhov(来源于真菌分类名索引网站),由于Microporus vernicipes(Berk.)Kuntze也是其合格用名,我们按照通常的研究习惯,在本申请中采用褐扇小孔菌作为名称。
针对褐扇小孔菌,有学者曾经对其开展关于降解多环芳烃活力等的研究,但效果并不太明显。目前,几乎所有文献报道中均只有关于它作为一种林木白腐真菌的报道。
在本发明申请中,第一方面,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采自广东车八岭,经鉴定为褐扇小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HMGIM-W140056,于2020年8月10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地址为:中国广州,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132。
对采集得到的原始菌株经组织分离法得到其PDA纯培养物,进行DNA基因组的提取,并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进行序列Blast,发现与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相似性高达98.42%,结合形态学鉴定,该真菌标本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与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描述一致,鉴定结果为新菌株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
观察发现,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子实体一年生,具侧生柄,木栓质。菌盖扇形,外伸可达4cm,宽可达5cm,基部厚可达4mm;表面新鲜时黄褐色至黑褐色,具同心环纹;边缘锐,浅粉黄色,波状。孔口表面新鲜时乳白色,干后淡赭石色;多角形,每毫米7-8个;边缘薄,全缘。不育边缘明显,宽可达2mm。菌肉干后淡粉黄色,厚可达3mm。菌管与孔口表面同色,长可达1mm。菌柄具浅酒红色表皮,光滑,长可达1cm,直径达3mm。担孢子5-7×2-2.5μm,短圆柱形,无色,薄壁,光滑,非淀粉质,不嗜蓝。春季至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树倒木上,造成木材白色腐朽。分布于华南地区。在之前的关于该菌种的记载中,该菌只作为木材白腐菌被描述,并未有其他的功能方面的描述与记载。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的发酵方法,包括分离母种,纯化母种,固体发酵,其中,固体发酵包括:将纯化的母种接种至固体发酵培养基中,25℃恒温遮光培养,湿度50%-60%,保持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其中,所述固体发酵培养基为重量体积比为(48-52)g:(48-52)ml的大米和水。
念珠菌为机会致病性真菌,常作为正常菌群定植于人的体表、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统。入院一周的重症监护患者,念珠菌定植率高达80%。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念珠菌引起的感染也日益增多,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为引起血流感染的第三常见致病菌,死亡率达50%。唑类抗真菌药为临床常用药物,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用于临床治疗,延续至今其抗菌敏感性降低甚至耐药的菌株逐渐增多。鉴于高侵袭性感染率的特点及耐药加剧的现状,找寻有效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新型药物,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发明人采集到的569份的野生大型真菌菌株中,大规模地筛选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作用的菌株,从中筛选出效果最为显著的20株真菌菌株中,有5株为褐扇小孔菌,其中作用最为显著的1株就是本发明的菌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
鉴于此,本发明可以提供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发酵提取物的上述抑菌方面的用途,并且还有望从发酵提取物中提纯出抑制白色念球菌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或其发酵后的提取物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或其发酵后的提取物在制备抑菌药物方面的应用。
在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抑菌的药物,包括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或其发酵后的提取物。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中,所述发酵后的提取物为褐扇小孔菌的固体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
优选的,所述发酵后的提取物的制备包括:将褐扇小孔菌进行固体发酵后,将长满菌丝体的培养基在乙酸乙酯中浸泡后超声提取,将提取的有机相进行抽滤后得到。
在上述发酵后的提取物的制备中,所述浸泡时间为10-12小时。
在上述发酵后的提取物的制备中,所述超声时间为100-120分钟,提取次数为2-3次。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四方面中,所述抑菌包括抑制细菌或真菌,所述细菌优选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述真菌优选为白色念球菌。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优选的,一种抑菌的药物,包括有效量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发酵后的提取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如本文所用,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成分是适用于人和/或动物而无过度不良副反应(如毒性、刺激和变态反应)的,即有合理的效益/风险比的物质。
如本文所用,术语“有效量”是指可对人和/或动物产生功能或活性的且可被人和/或动物所接受的量。
如本文所用,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指用于治疗剂给药的载体,包括各种赋形剂和稀释剂。该术语指这样一些药剂载体:它们本身并不是必要的活性成分,且施用后没有过分的毒性。合适的载体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雷明顿药物科学》(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ck Pub.Co.,N.J.1991)中可找到关于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的充分讨论。
本发明的药物可含有液体,如水、盐水、甘油和乙醇等载剂。另外,这些载体中还可能存在辅助性的物质,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流剂、泡腾剂、润湿剂或乳化剂、矫味剂、pH缓冲物质等。通常,可将这些物质配制于无毒的、惰性的和药学上可接受的水性载体介质中。
本文所述的药物可以为固态(如颗粒剂、片剂、冻干粉、栓剂、胶囊、舌下含片)或液态(如口服液)或其它合适的形状。给予途径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式,例如口服、胃肠外(如静脉内、动脉内、腹膜内、肌肉内、真皮内或皮下给药)、皮下、腹膜内、肺内、鼻内、瘤内、局部给予。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褐扇小孔菌的菌株是一个采自于野外的活力较强的新菌株,其通过野外采集得到新菌株,结合分子鉴定与传统鉴定确定其为林木的一类白腐菌。通过对纯菌株的人工发酵研究其抑菌功能,抑菌效果大大超过预期及现有技术中常规菌种的抑菌效果,具有抑菌方面的开发前景。
实施例1: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Berk.)Kuntze的鉴定
2014年3月胡惠萍、刘远超等在广东车八岭采集到一份褐扇小孔菌(初步鉴定)标本,如图1所示。经组织分离法得到其PDA纯培养物,通过液体培养收集菌丝,低温(40℃)烘干,使用液氮研磨,利用Ezup柱式真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进行DNA基因组的提取,得到的DNA溶液-20℃冷藏备用。通过真菌核糖体基因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ITS4(ITS1:TCCGTAGGTGAACCTGCGG,ITS4:TCCTCCGCTTATTGATATGC,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进行材料的ITS-PCR实验,扩增在Biometra PCR仪上进行,PCR反应液组成(共50μl)为:
TaKaRaTaq(5units/μl) 0.25μl
10×PCRBuffer 5μl
dNTPMixture(各2.5mM) 4μl
DNA模板 2μl
引物1 (10μmol·L-1) 5μl
引物2 (10μmol·L-1) 5μl
灭菌蒸馏水 28.75μl
反应条件为:94℃反应5min;94℃反应1min,55℃反应1min,72℃反应1min,30个循环;72℃反应10min.PCR产物直接送检进行双向测序,由华大基因完成。
其ITS序列为图2所示。
将图2的测序结果在GenBank进行序列Blast,发现与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vernicipes相似性高达98.42%,结合形态学鉴定,该真菌标本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与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描述一致,鉴定结果为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vernicipes,将其于2020年8月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中国,广州),保藏编号为GCMCC NO:61132。
实施例2实施例1的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的固体发酵
一、培养基:(以重量百分比计)
1、分离母种培养基
配方: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微量+0.5%蚕蛹粉
2、纯化母种培养基
配方:蛋白胨0.5%+葡萄糖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MgSO4·7H2O)0.05%+琼脂2%+1/3000孟加拉红溶液10%+氯霉素0.01%+蒸馏水
3、固体发酵培养基
配方:大米50g,蒸馏水50ml
二、步骤:
1、母种分离
将分离母种培养基在0.11MPa大气压、121℃高温高压湿热灭菌30min,取出冷却摆成斜面。采集回来的野生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擦拭表面后,撕开,以无菌操作方式接入0.2-0.5mm×0.2-0.5mm的内部菌肉组织。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后后则可进行转接。菌丝长满斜面的时间大概在10-15天之间。
2、母种纯化
按配方制作纯化母种培养基,分装试管,在0.11MPa大气压、121℃高温高压湿热灭菌30min,对于分离后感染细菌的菌种进行转接。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暗培养,待菌丝生长而细菌尚未生长时进行尖端菌丝的挑取与转接。
3、固体发酵
采用5厘米厚的聚丙烯菌种袋(15×30cm)按配方装入固体发酵培养基,在0.11MPa大气压、121℃高温高压湿热灭菌30min,取出冷却无菌操作接入步骤2中分离纯化成功的菌种。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暗培养,菌丝生长过程中注意换气,注意保持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培养时间为45天左右。
试验例1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试验
一、试验过程:
1、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制备:
褐扇小孔菌菌株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基为重量体积比1:1的大米和水。培养45天后将长满菌丝体的大米培养基用乙酸乙酯浸泡时间在10小时后超声提取,超声100min,提取二次,合并二次有机相。将收集好的有机相进行抽滤后,将抽滤得到的液体用旋转蒸发仪旋蒸至无液滴状态得到褐扇小孔菌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低温保藏(4℃)备用。
其他野生菌株(共568株)的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得到。
2、样品溶液的制备:
将菌株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用DMSO(二甲基亚砜)溶解,配制成浓度为20mg/ml的母液,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液将母液稀释为100μg/ml的样品溶液。
3、阳性对照品的制备:
取氨苄霉素冻存液,用无菌水稀释成浓度为10μg/mL的对照品溶液,紫外杀菌30min,待用。
4、菌悬液的制备:
(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P)冻存液从-80℃冰箱中取出,平板划线接种取得单菌落。
(2)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接种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220r/min振荡培养24h,得到供试菌的菌悬液。
其中,营养肉汤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加水定容至1000ml调PH为7.4。
(3)吸取供试菌的菌悬液,用无菌蒸馏水梯度稀释,得到10-1~10-8倍原浓度的菌液;
(4)分别吸取各浓度的菌液200μL均匀涂到营养琼脂培养基(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加入15g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每个浓度重复3次;
(5)通过平板计数法,确定菌液的浓度的菌悬液,待用。
5、抑菌圈的测定
采用预加菌液倾注平板法,向已冷却至50℃左右的平板培养基中注入一定量的菌液,使培养基中菌浓度为105~106cfu/mL,摇匀,倾注平板(约30mL/平板),水平静置待凝固后待用,用已灭菌的打孔器在含菌平板上均匀打孔,仔细挑去孔中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吸取对照品/各菌株样品溶液200μL打入孔中,放置于37℃条件下静置培养天,测量抑菌圈大小。
二、试验结果:
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样品溶液的抑菌圈明显大于阳性对照(氨苄霉素10μg/mL),说明其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此外,发明人针对569株野生大型真菌的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样品溶液(作用浓度为100μg/ml)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筛选工作,共有仅40株的抑菌圈>阳性对照(氨苄霉素10μg/mL),其中,包括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
试验例2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试验
1、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制备
褐扇小孔菌菌株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基为重量体积比为1:1的大米和水。培养45天后将长满菌丝体的大米培养基用乙酸乙酯浸泡时间在10小时后超声提取,超声100min,提取二次,合并二次有机相。将收集好的有机相进行抽滤后,将抽滤得到的液体用旋转蒸发仪旋蒸至无液滴状态得到褐扇小孔菌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低温保藏(4℃)备用。
其他野生菌株(共568株)的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按照上述方法制备得到。
2、样品溶液配制
将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用DMSO(二甲基亚砜)溶解,配制成浓度为20mg/ml的母液,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液将母液稀释为100μg/ml的样品溶液。
3、阳性对照品的制备:
称取两性霉素,用含10%吐温的水溶液溶解,超声,离心,取上清液过滤除菌,配制为25μg/mL的阳性对照品溶液备用。
4、菌悬液的制备:
(1)将供试菌白色念珠菌从-80℃冰箱中取出,接种到新鲜斜面培养基上活化。
(2)用无菌接种环挑取真菌接种到SDB培养基中,28℃、20r/min振荡培养48h。
其中:SDB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0g,蛋白胨10g,水1000ml,pH5.6±0.2。
(3)将真菌均匀涂到SDA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48h,每个浓度重复3次;
通过平板计数法,确定菌液的浓度,得到菌悬液。
其中,SDA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0g,蛋白胨10g,琼脂20g,水1000ml,pH5.6±0.2。
5、抑菌圈的测定
采用涂布平板法,将经过计数的菌悬液通过稀释使白色念珠菌终浓度为105cfu/mL,用移液枪吸取200μL配好的菌悬液于平板上,用涂布器均匀涂布;用已灭菌的打孔器在含菌平板上均匀打孔,挑去孔中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吸取阳性对照品/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样品溶液200μL打入孔中,真菌于28℃培养2天,观察抑菌圈大小。
6、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参考NCCLS M27-A2微量营养肉汤稀释法进行。
接种96孔板时,将2倍浓度的菌悬浮液稀释2倍,最后得到预期的白色念珠菌的最终接种量(浓度为0.5×103-2.5×103CFU/mL)。采用一次性无菌的96孔板进行微量肉汤稀释试验。用移液枪将各浓度(3.91μg/mL-1mg/mL,各浓度之间呈2倍增长)(如表1所示)的药物100μL分别加入到各个孔内。采用100μL样品溶液作为阴性对照。实验当天,每孔接种相应的2倍稀释菌悬液100μL,使药物和接种浓度达到上述最终浓度。空白组为不含药物的100μL无菌培养基,并接种100uL稀释2倍的菌悬液。在35℃培养48小时,观察其孔内菌种的生长情况。搅动平板可能更易判断试验终点。本实验结合刃天青显色剂法或肉眼直接法进行观察。MIC(最低抑菌浓度)的定义为观察到透明的最低浓度,以“-”表示,而模糊及有浊度标示为“+”。
表1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浓度梯度设置
Figure BDA0002739477570000091
Figure BDA0002739477570000101
注:菌液浓度参照M27-A2中3.8项下要求。
二、实验结果
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样品溶液的抑菌圈大于阳性对照(两性霉素25μg/mL),这说明,本发明新菌株的发酵后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同时,发明人针对569株野生大型真菌的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浓度为100μg/ml)进行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筛选工作中,共计仅有13株菌株抑菌圈>阳性对照(两性霉素25μg/mL),而其中,有5株褐扇小孔菌菌株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作用,其中2株呈现显著作用,这2株菌株就包括了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本发明的褐扇小孔菌新菌株的显著的抑制白色念球菌的作用在569株真菌中效果特别显著。
发明人进一步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浓度结果
Figure BDA0002739477570000102
Figure BDA0002739477570000111
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菌株固体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62.5μg/mL。
发明人采用该最低抑菌浓度试验对其他中药单体的抑菌浓度进行测定并比较发现,本发明的菌株固体发酵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与三七总皂甙(62.5μg/mL)、人参茎叶皂甙(62.5μg/mL)等中药单体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浓度相当,远低于黄连碱(128μg/mL)、黄藤素(256μg/mL)、苦参碱(500μg/mL)、姜黄素(250-2000μg/mL)、茶多酚(11500μg/mL)等单体。与其他中药的75-80%乙醇提取物相比,该菌株的乙酸乙酯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与藜芦接近(62.5-125μg/mL),远低黄柏(250μg/mL)、厚朴(250-500μg/mL)、大黄(2000μg/mL)等34类中药。因此,本发明的新菌株在白色念球菌抑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在白色念球菌抑菌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开发潜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株褐扇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HMGIM-W140056菌株,其特征在于,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132。
2.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在制备抑菌药物方面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抑菌是指抑制细菌或真菌,所述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述真菌为白色念球菌。
3.一种抑菌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包含褐扇小孔菌新菌株GDMCC NO:61132。
CN202011145282.6A 2020-10-23 2020-10-23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Active CN112159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5282.6A CN112159766B (zh) 2020-10-23 2020-10-23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45282.6A CN112159766B (zh) 2020-10-23 2020-10-23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9766A CN112159766A (zh) 2021-01-01
CN112159766B true CN112159766B (zh) 2022-06-14

Family

ID=73866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45282.6A Active CN112159766B (zh) 2020-10-23 2020-10-23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5976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0850A1 (zh) * 2017-06-29 2019-01-0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菌株及其产生的胞外多糖以及该胞外多糖的提取方法与应用
CN110447457A (zh) * 2019-09-18 2019-11-15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一种血红密孔菌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11778163A (zh) * 2020-05-15 2020-10-16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一株新的灰肉红菇内生真菌及其提取物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2445B (zh) * 2018-08-30 2020-06-05 德州学院 一株银杏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产品及其在抗菌中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0850A1 (zh) * 2017-06-29 2019-01-0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铁皮石斛内生真菌菌株及其产生的胞外多糖以及该胞外多糖的提取方法与应用
CN110447457A (zh) * 2019-09-18 2019-11-15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一种血红密孔菌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11778163A (zh) * 2020-05-15 2020-10-16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一株新的灰肉红菇内生真菌及其提取物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croporenic Acids A-G, Biofilm Inhibitors, and Antimicrobial Agents from the Basidiomycete Microporus Species;Chepkirui,Clara等;《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180430;第81卷(第4期);参见全文 *
广西41种木腐菌DNA条形码的研究;林婷婷;《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81215;参见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9766A (zh) 202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9593B2 (en) Dendrobium officinale endophytic fungus strain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thereby, and extrac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CN102776130B (zh) 一株金龟子绿僵菌及其应用
CN109957515B (zh) 一株拟茎点霉菌株及其在对雷公藤红素进行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CN111996129B (zh) 蝉花新菌株及其在抗肿瘤及抑菌方面的用途
CN107828665B (zh) 一种竹叶兰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应用
CN113801808B (zh) 一株阿比科恩链霉菌及其应用
CN110004066B (zh) 一种神秘灵芝新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CN112574893A (zh) 鲍氏桑黄孔菌、其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1778163B (zh) 一株新的灰肉红菇内生真菌及其提取物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CN109956991B (zh) 一种新化合物及其在制备细菌抑制剂中的应用
CN110447457B (zh) 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04560735B (zh) 灰毛豆内生真菌tpl35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CN105695334B (zh) 一种新的棘孢木霉及其用途
CN115806913B (zh) 野尻链霉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菌株9-13及应用
CN105462854B (zh) 越南槐内生真菌sdte-p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
CN112159766B (zh) 一株褐扇小孔菌新菌株及其发酵方法和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CN112358971A (zh) 一种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癌作用的真菌dym25及其应用
CN115074286B (zh) 一株拮抗足癣病原真菌的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5695335A (zh) 一种新的黄曲霉及其用途
CN105861400B (zh) 一种格氏乳球菌和生物防腐保鲜剂及其应用
CN105349434A (zh) 一株毒杀植物寄生线虫的产紫青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222104B (zh) 一株水霉拮抗放线菌qhv2、分离鉴定方法及应用
CN105483021B (zh) 越南槐内生真菌trxy-34-1在防治三七炭疽病中的应用
CN116064241B (zh) 盾壳霉yafef037菌株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3151009B (zh) 一株新型多头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