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6466A -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6466A
CN112156466A CN202011186121.1A CN202011186121A CN112156466A CN 112156466 A CN112156466 A CN 112156466A CN 202011186121 A CN202011186121 A CN 202011186121A CN 112156466 A CN112156466 A CN 112156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 interface
scene
holding
view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861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邝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8612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564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56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64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50Controlling the output signals based on the game progress
    • A63F13/52Controlling the output signals based on the game progress involving aspects of the displayed game sce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60Generating or modifying game content before or while executing the game program, e.g. authoring 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ame development or game-integrated level edi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其中,所述第二视图界面为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通过本申请,能够实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与终端所处握持场景的适配。

Description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的和形象的虚拟场景。虚拟场景是指计算机通过数字通讯技术勾勒出的数字化场景,用户可在虚拟场景中获得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完全虚拟化的感受(例如虚拟现实)或部分虚拟化的感受(例如增强现实),同时也可操作电子设备呈现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进行交互以获得反馈。
随着电子设备(如手机终端)的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单手握持电子设备操作视图界面时,手指在视图界面中可方便操作区域与整个视图界面的占比越来越小,而且可方便操作区域根据玩家针对电子设备的握持场景(如竖屏左手握持或右手握持等)的不同而不同。
为了便于用户有效操控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相关技术一般通过系统设置从系统层面实现视图界面与握持场景的适配,而对虚拟场景应用层面的适配尚无有效方案,使得为达到虚拟场景应用的交互目的,用户需要执行多次交互操作或耗费额外精力调整握持场景,造成人机交互效率低,大大影响了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实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与终端所处握持场景的适配。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包括:
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
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第二视图界面为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包括:
呈现模块,用于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切换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第二视图界面为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
上述方案中,所述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切换模式设置模块,用于呈现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切换图标;
响应于针对所述视图模式切换图标的开启操作,将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调整为智能切换模式;
相应的,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且所述视图模式为智能切换模式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切换指令接收模块,用于呈现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切换图标,所述视图切换图标用于切换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
响应于针对所述视图切换图标的触发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并将所述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上述方案中,所述切换指令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滑动手势,所述滑动手势用于触发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所述滑动手势对应的滑动手纹;
获取所述终端处于目标握持场景时,所述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参考手纹;
将所述滑动手纹与所述参考手纹进行匹配,并当所述滑动手纹与所述参考手纹相匹配时,确定所述目标握持场景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上述方案中,所述切换指令接收模块,还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终端的倾斜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所述倾斜操作所对应的倾斜角度;
当所述倾斜角度位于针对所述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内时,将所述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上述方案中,所述切换指令接收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倾斜操作对应的操作频次,并当所述操作频次超过频次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或者,
获取所述倾斜操作对应的持续时间,并当所述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至少两次滑动操作,确定各所述滑动操作所对应的滑动区域;
当目标数量的所述滑动区域位于针对所述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目标操作区域内时,将所述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后,所述装置还包括:
匹配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第二握持场景;
将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与所述第二握持场景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结果;
当所述匹配结果表征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与所述第二握持场景不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
上述方案中,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视图界面、且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所述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左手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右手视图界面中的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右手视图界面的右侧,所述左手视图界面中的所述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左手视图界面左侧。
上述方案中,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为单手视图界面、所述功能图标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为双手横持场景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所述双手横持场景对应的双手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双手视图界面中所述至少两个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双手视图界面的两侧。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视图模块生成模块,用于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行为;
基于所述操作行为,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中所述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
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生成所述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其中,所述视图模板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所述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上述方案中,所述视图模块生成模块,还用于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习惯,所述操作习惯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用户针对所述功能图标的左手操作偏好程度或右手操作偏好程度;
基于所述操作习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在视图模板中的位置分布,并生成所述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其中,所述视图模板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所述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用于引起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与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由于第二视图界面是基于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对第一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因此,用户在切换后的第二视图界面中可方便实现触达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进而减少为达到虚拟场景应用的交互目的所需的交互次数,也无需花费额外精力去调整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提高了人机交互效率,减少了硬件处理资源的占用,提高了用户在虚拟场景应用中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A-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中操作区域的划分示意图;
图2A-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的布局示意图;
图3A-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系统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6A-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模板示意图;
图7A-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握持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维坐标设置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旋转角度示意图;
图11A-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倾斜角度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14A-1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显示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1)客户端,终端中运行的用于提供各种服务的应用程序,例如视频播放客户端、即时通讯客户端、游戏应用客户端等。
2)响应于,用于表示所执行的操作所依赖的条件或者状态,当满足所依赖的条件或状态时,所执行的一个或多个操作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具有设定的延迟;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所执行的多个操作不存在执行先后顺序的限制。
3)虚拟场景,利用设备输出的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场景,通过裸眼或设备的辅助能够形成对虚拟场景的视觉感知,例如通过显示屏幕输出的二维影像,通过立体投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立体显示技术来输出的三维影像;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硬件形成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嗅觉感知和运动感知等各种模拟现实世界的感知。
4)场景数据,表示虚拟场景中的对象在交互过程中受所表现的各种特征,例如,可以包括对象在虚拟场景中的位置。当然,根据虚拟场景的类型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特征;例如,在游戏的虚拟场景中,场景数据可以包括虚拟场景中配置的各种功能时需要等待的时间(取决于在特定时间内能够使用同一功能的次数),还可以表示游戏角色的各种状态的属性值,例如包括生命值(也称为红量)和魔法值(也称为蓝量)等。
相关技术中,对于单手握持场景且终端为横屏模式时,通常通过翻转终端方向,通过重力感应实现终端屏幕的翻转,确保终端的视图界面的朝向与用户阅读朝向一致(上下不会颠倒);对于单手握持场景且终端为竖屏模式时,通常通过系统设置(如设置常用手模式)来实现终端的视图界面与终端所处握持场景的匹配,但无法实现视图界面与握持场景的实时匹配,并且,每次切换终端呈现的视图界面的显示模式,均需前往设置界面,操作流程长,不能适配日常使用中经常需要更换握持场景的情况。
并且,随着终端(如手机)的屏幕尺寸越来越大,用户单手握持终端执行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时,手指在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中可方便操作区域与整个视图界面的占比越来越小,而且可方便操作区域根据玩家针对电子设备的握持场景(如竖屏左手握持或右手握持等)的不同而不同。参见图1A-1B,图1A-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中操作区域的划分示意图,图1A中,当用户左手握持终端执行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时,对于视图界面A0中的操作区域A1、操作区域A2和操作区域A3,按照操作的方便性及有效性来说,操作区域A3高于操作区域A2,操作区域A2又高于操作区域A1;图1B中,当用户右手握持终端执行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时,对于视图界面B0中的操作区域B1、操作区域B2和操作区域B3,按照操作的方便性及有效性来说,操作区域B3高于操作区域B2,操作区域B2又高于操作区域B1。
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相关技术针对竖屏游戏的交互设计上对功能图标进行布局,参见图2A-2B,图2A-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的布局示意图,图2A和2B中,功能图标分布于视图界面的右侧,两者均是基于右手握持终端对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分布进行布局,但在实际应用中,惯用右手与惯用左手的用户比例大概为6:4,这对于惯用左手的用户用左手握持终端时,很难单手触达分布在视频界面右侧的功能图标;甚至对于惯用右手的用户,其在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时并不会一直右手握持终端,有可能由于如右手受伤或右手执行其他操作等导致无法右手握持终端时,改为左手握持终端,此种情况下对于惯用右手的用户也并不适用。
同时,由于视图界面中分布的多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在用户单手握持终端执行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时,将难以甚至无法触达位于方便性低和有效性低的操作区域(如图1A中的操作区域A1或图1B中的操作区域B1)处的功能图标,此种情况下,需双手介入或者耗费时间精力调整握持姿势,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在虚拟场景应用(如游戏)中的操作体验。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当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与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以便于在切换后的第二视图界面中可方便实现触达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进而减少为达到虚拟场景应用的交互目的所需的交互次数,提高了人机交互效率。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参见图3A,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系统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适用于一些完全依赖终端200的计算能力即可完成虚拟场景的相关数据计算的应用模式,例如单机版/离线模式的游戏,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等终端200完成虚拟场景的输出。
当形成虚拟场景的视觉感知时,终端200通过图形计算硬件计算显示所需要的数据,并完成显示数据的加载、解析和渲染,在图形输出硬件输出能够对虚拟场景形成视觉感知的图片或视频,例如,在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幕呈现二维的图片或视频,或者,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眼镜的镜片上投射实现三维显示效果的图片或视频;此外,为了丰富感知效果,设备还可以借助不同的硬件来形成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和运动感知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个示例,终端200运行有游戏应用,在游戏应用运行时,终端呈现对应游戏的第一视图界面100,其中,第一视图界面100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100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作为另一个示例,终端200中安装有虚拟旅游应用,在虚拟旅游应用运行时,终端呈现对应虚拟旅游的第一视图界面100,其中,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以便于执行旅游任务。
作为另一个示例,终端200中安装有购物应用,在购物应用运行时,终端呈现对应购物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其中,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以便于查看商品详情、评论或收藏等。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参见图3B,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系统的一个可选的架构示意图,为实现支撑一个示例性应用,终端200通过网络300连接服务器400,网络300可以是广域网或者局域网,又或者是二者的组合,使用无线或有线链路实现数据传输。
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各种类型的用户终端;服务器400既可以为单独配置的支持各种业务的一个服务器,亦可以配置为一个服务器集群,还可以为云服务器等。
以形成虚拟场景的视觉感知为例,服务器400进行虚拟场景相关显示数据的计算并发送到终端200,终端200依赖于图形计算硬件完成计算显示数据的加载和解析,依赖于图形输出硬件输出虚拟场景以形成视觉感知,例如可以在智能手机的显示屏幕呈现二维的图片或视频,或者,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眼镜的镜片上投射实现三维显示效果的图片或视频;对于虚拟场景的形式的感知而言,可以理解,可以借助于终端设备的相应硬件输出,例如使用麦克风输出形成听觉感知,使用振动器输出形成触觉感知等等。
作为一个示例,终端200运行有游戏应用,通过连接网络的服务器300进行游戏应用相关显示数据的计算并发送到终端200,在游戏应用运行时,终端200呈现对应游戏的第一视图界面,其中,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作为另一个示例,终端200中安装有虚拟旅游应用,通过连接网络的服务器300进行虚拟旅游应用相关显示数据的计算并发送到终端200,在虚拟旅游应用运行时,终端200呈现对应虚拟旅游的第一视图界面,其中,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以便于执行旅游任务。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500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在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500可以为图3A中的终端200,还以可为图3B中的终端200或服务器400,以电子设备为图3A所示的终端200为例,对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虚拟道具的控制方法的计算机设备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5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10、存储器550、至少一个网络接口520和用户接口530。电子设备5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540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540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5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4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540。
处理器51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例如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用户接口530包括使得能够呈现媒体内容的一个或多个输出装置531,包括一个或多个扬声器和/或一个或多个视觉显示屏。用户接口53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装置532,包括有助于用户输入的用户接口部件,比如键盘、鼠标、麦克风、触屏显示屏、摄像头、其他输入按钮和控件。
存储器550可以是可移除的,不可移除的或其组合。示例性的硬件设备包括固态存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等。存储器550可选地包括在物理位置上远离处理器510的一个或多个存储设备。
存储器550包括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 mory),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 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550旨在包括任意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550能够存储数据以支持各种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程序、模块和数据结构或者其子集或超集,下面示例性说明。
操作系统551,包括用于处理各种基本系统服务和执行硬件相关任务的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网络通信模块552,用于经由一个或多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520到达其他计算设备,示例性的网络接口520包括:蓝牙、无线相容性认证(WiFi)、和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等;
呈现模块553,用于经由一个或多个与用户接口530相关联的输出装置531(例如,显示屏、扬声器等)使得能够呈现信息(例如,用于操作外围设备和显示内容和信息的用户接口);
输入处理模块554,用于对一个或多个来自一个或多个输入装置532之一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输入或互动进行检测以及翻译所检测的输入或互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可以采用软件方式实现,图4示出了存储在存储器550中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555,其可以是程序和插件等形式的软件,包括以下软件模块:呈现模块5551、确定模块5552和切换模块5553,这些模块是逻辑上的,因此根据所实现的功能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或进一步拆分,将在下文中说明各个模块的功能。
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示例性应用和实施,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将结合图5示出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101: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
在实际应用中,终端上设置有虚拟场景用于的客户端,如游戏客户端、旅游应用客户端和购物应用客户端,当用户打开客户端运行虚拟场景的应用时,在终端上呈现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该第一视图界面可为虚拟场景应用默认打开的视图界面,也可由其他视图界面切换而来,第一视图界面上的功能图标用于实现相应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
以虚拟场景为游戏为例,终端运行游戏应用后,在游戏的视图界面中分布有用于实现选择虚拟道具、射击敌人等操作的功能图标;以虚拟场景为购物应用为例,终端运行购物应用后,在购物的视图界面中分布有用于实现查看商品详情、查看商品评价、加入购物车、收藏商品等操作的功能图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之前,还可通过如下方式调整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呈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切换图标;响应于针对视图模式切换图标的开启操作,将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调整为智能切换模式;
相应的,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且视图模式为智能切换模式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这里,将虚拟场景的视图模式调整为智能切换模式后,终端实时对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进行检测,并将实时检测得到的第一握持场景与当前终端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握持场景进行匹配,当匹配结果表征实时检测得到的第一握持场景与当前终端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握持场景不一致时,确定当前终端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实时检测得到的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此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其中,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包括:单手握持场景、双手横持场景,单手握持场景包括左手握持场景和右手握持场景,左手握持场景表征用户用左手握持终端,仅通过左手操作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右手握持场景表征用户用右手握持终端,仅通过右手操作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上述两种握持场景通常针对运行在终端上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竖屏显示,即呈现在终端显示屏幕上的视图界面的较长边呈竖直方向、较短边呈水平方向;双手横持场景表征用户用左右双手握持终端,可通过左手和右手操作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此种握持场景通常针对运行在终端上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横屏显示,即呈现在终端显示屏幕上的视图界面的较长边呈水平方向、较短边呈竖直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终端呈现的视图界面随着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的变化而自由切换,需先构建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统计目标用户针对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行为;基于操作行为,确定至少一个功能图标中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根据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生成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其中,视图模板至少包括: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这里,视图界面可以理解为预先存储/生成的视图模板,而该模板的生成可以基于大数据对目标用户常用的功能图标进行调整,或者针对用户个性化的生成,其中,常用功能图标为一段时间内的操作次数或操作频次达到相应阈值的功能图标,基于目标用户的常用图标生成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即视图模板中包括目标用户的常用图标,便于目标用户执行针对常用图标的操作。
参见图6A-6C,图6A-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模板示意图,图6A为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左手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视图模板中的功能图标分布在视图模板的左侧,方便左手执行相应操作;图6B为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右手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视图模板中的功能图标分布在视图模板的右侧,方便右手执行相应操作;图6C为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双手横持场景的视图模板,视图模板中的功能图标分布在视图模板的左右两侧,方便双手执行针对目标图标的相应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还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统计目标用户针对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习惯,其中,操作习惯用于表征目标用户针对功能图标的左手操作偏好程度或右手操作偏好程度;基于操作习惯,确定至少一个功能图标在视图模板中的位置分布,并生成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其中,视图模板至少包括: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这里,当握持场景为双手横持场景(即用户双手横持终端)、且功能图标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每个功能图标的使用习惯,即对于每个功能图标,统计一段时间内目标用户通过左手操作的第一操作频次和通过右手操作的第二操作频次,当第一操作频次高于第二操作频次时,将该功能图标分布在视图模板的左侧,当第一操作频次低于第二操作频次时,将该功能图标分布在视图模板的右侧。
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构建完毕后,将各个视图模板存储至虚拟场景应用中,当用户运行终端的虚拟场景应用时,对视图模板进行画面渲染后,呈现相对应的视图界面,由于将每个功能图标设置在视图界面中便于目标用户操作的位置,符合用户操作习惯,便于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的变化时能够自由切换与握持场景相适配的视图界面,能够提高操作效率和在虚拟场景应用中的操作体验。
步骤102: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这里,当用户开启智能切换模式(即将虚拟场景的视图模式调整为智能切换模式)后,终端将实时对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进行检测,在实际实施时,可通过压力传感器对握持场景对应的握持参数进行检测,握持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受力位置、受力面积、角速度,通过采集用户握持终端时的握持参数,推测出用户握持终端时的姿态特点,从而准确判定出用户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例如,通过终端中的陀螺仪获取用户握持终端的角速度,通过角速度的变化确定终端的旋转方向,进而基于终端的旋转方向确定用户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并通过相应类型的握持参数,实现对握持场景的识别,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例如,该传感器还可以为光线传感器,从而根据该光线传感器的被遮挡状态,识别出用户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当用户采用左手握持时,终端的左侧边框被遮挡面积较大、右侧边框被遮挡面积较小,当用户采用右手握持时,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被遮挡面积较大、左侧边框被遮挡面积较小,当用户采用双手横屏握持终端时,移动终端的左右两侧边框被遮挡的面积都很大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右手握持终端单手执行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时,终端左侧面接触到的是右手除大拇指外的另外手指部分,终端右侧面接触到的是右手的手掌或者大拇指部分,用户的大拇指对终端屏幕的右侧部和中部进行相关操作,当用户左手握持终端单手执行针对虚拟场景应用的操作正好相反;基于这一特征,可在终端的左右侧面安装手纹采集器,当用户握持终端时,通过手纹采集器采集用户的手纹(包括指纹和掌纹),并将采用的手纹与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参考手纹进行匹配,将相匹配的参考手纹对应的握持场景确定为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当用户关闭智能切换模式时,终端将在接收到对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后,对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进行识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可通过如下方式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呈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切换图标,视图切换图标用于切换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响应于针对视图切换图标的触发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相应的,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获取切换指令所指示的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并将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握持场景确定为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参见图7A,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示意图,如图7A所示,终端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A1中呈现视图切换图标A2,当用户点击视图切换图标A2时,将触发相应的对第一视图界面进行切换的切换指令,其中,该切换指令携带有当前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例如,第一视图界面A1对应的握持场景为右手握持场景,当用户触发视图切换图标A2时,表征当前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即将左手握持场景确定为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还可通过如下方式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接收到针对第一视图界面的滑动手势,滑动手势用于触发针对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相应的,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响应于切换指令,获取滑动手势对应的滑动手纹;获取终端处于目标握持场景时,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参考手纹;将滑动手纹与参考手纹进行匹配,并当滑动手纹与参考手纹相匹配时,确定目标握持场景为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这里,滑动手势为预存至虚拟场景应用中用于触发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的目标样式的手势,用户在第一视图界面中按照目标样式进行滑动时,终端响应于该滑动手势触发的切换指令,采集滑动手势对应的滑动手纹,以基于滑动手纹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是左手握持场景还是右手握持场景。
参见图7B,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示意图,如图7B所示,终端接收到针对第一视图界面B1的滑动手势B2,基于该滑动手势B2触发的切换指令,采集滑动手势B2对应的滑动手纹,以基于滑动手纹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是左手握持场景还是右手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还可通过如下方式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响应于针对终端的倾斜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相应的,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响应于切换指令,获取倾斜操作所对应的倾斜角度;当倾斜角度位于针对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内时,将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参见图7C,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示意图,如图7C所示,终端接收到针对终端的倾斜操作,并获取相应的倾斜角度。在实际实施时,可通过设置于终端的重力传感器检测倾斜操作得到对应的倾斜角度,首先设置终端的三维空间坐标系,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握持场景示意图,设置图8示出的用户竖向手持终端且终端屏幕面对用户的状态为默认状态,终端所处的三维空间坐标设置方式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维坐标设置示意图,如图9所示,当终端顶部朝上时,沿着终端屏幕顶部向上为Y轴正方向,向下为Y轴负方向,沿着终端屏幕向右为X轴正方向,向左为X轴负方向,垂直屏幕向外为Z轴正方向,垂直屏幕向内为Z轴负方向。参见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旋转角度示意图,根据以上设置,设定垂直与三个坐标轴正向的顺势针方向旋转角度为正值,终端的旋转角度相对应默认状态的角度值,三个方向分别为:ax,ay,az
当相对于Y轴正方向的倾斜角度位于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为目标握持场景,其中,角度范围可根据用户实际握持体验和终端敏感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参见图11A-11B,图11A-1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倾斜角度示意图,如图11A所示,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为(0,170),当倾斜角度ay的大小范围位于0<ay<170°时,则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如图11B所示,右手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为(170,350),当倾斜角度ay的大小范围位于170°<ay<350°时,则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为右手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获取倾斜操作对应的操作频次,并当操作频次超过频次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或者,获取倾斜操作对应的持续时间,并当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这里,将操作频次超过频次阈值或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的倾斜操作,作为有效操作,有效操作才能触发相应的切换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还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响应于针对第一视图界面的至少两次滑动操作,确定各滑动操作所对应的滑动区域;当目标数量的滑动区域位于针对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目标操作区域内时,将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不同,其对应的常用操作区域也不同,例如,左手握持终端时,其对应的常用操作区域为终端屏幕的左侧部分区域,右手握持终端时,其对应的常用操作区域为终端屏幕的右侧部分区域。这里,统计目标用户在预设时间段内针对第一视图界面的滑动操作,获取与每个滑动操作呈一一对应关系的滑动区域,并将获取的每个滑动区域与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目标操作区域进行比较,当其中大部分数量的滑动区域均位于目标操作区域时,则将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第一握持场景。例如,在5秒内用户针对第一视图界面的滑动操作为10次,其中8次对应的操作区域均位于终端屏幕的右侧部分,则可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为右手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后,还可通过如下方式判断第一视图界面中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是否适配:
确定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第二握持场景;将第一握持场景与第二握持场景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结果;当匹配结果表征第一握持场景与第二握持场景不匹配时,确定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
例如,图6A中,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若确定的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为右手握持场景时,则确定第一视图界面中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若确定的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时,则确定第一视图界面中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
步骤103:当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其中,第二视图界面为对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通过如下方式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当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视图界面、且第一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左手视图界面;其中,右手视图界面中的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右手视图界面的右侧,左手视图界面中的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左手视图界面左侧。
例如,图7C中,用户左手握持终端,第一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第一视图界面C1为右手视图界面,将图7C中的第一视图界面C1切换为如图7D所示的第二视图界面D1,图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示意图,图7D中,第二视图界面D1为左手界面视图,左手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D2分布在左手视图界面的左侧,如此,切换后的第二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便于用户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还可通过如下方式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当第一视图界面为单手视图界面、功能图标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第一握持场景为双手横持场景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双手横持场景对应的双手视图界面;其中,双手视图界面中至少两个功能图标分布在双手视图界面的两侧。
通过上述方式,当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与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由于第二视图界面是基于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对第一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因此,用户在切换后的第二视图界面中可方便实现触达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进而减少为达到虚拟场景应用的交互目的所需的交互次数,也无需花费额外精力去调整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提高了人机交互效率,减少了硬件处理资源的占用,提高了用户在虚拟场景应用中的体验。
接下来继续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进行说明,该方法由终端和服务器协同实施,参见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将结合图12示出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201:服务器构建场景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这里,服务器为终端上安装的虚拟场景应用对应的服务器,如若虚拟场景应用为某一游戏应用,则服务器为该游戏应用对应的服务器。握持场景包括:左手握持场景、右手握持场景和双手横持场景,分别构建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左手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右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右手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和双手横持场景对应的双手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其中,视图模板的生成可以基于大数据对目标用户常用的功能图标进行调整,或者根据目标用户的操作习惯个性化生成。
步骤202:终端运行虚拟场景应用,并发送视图界面的获取请求至服务器。
步骤203:服务器返回虚拟场景应用对应的视图模板至终端。
这里,返回的视图模板为用户打开虚拟场景应用后默认呈现的视图界面对应的模板,例如,默认的视图模板可为右手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和双手横持场景对应的双手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中任意一种。这里,以默认视图模板为右手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204:终端对视图模板进行渲染后呈现对应的第一视图界面。
这里,第一视图界面为打开虚拟场景应用后默认呈现的视图界面,具体为右手视图界面。
步骤205:终端响应于针对终端的倾斜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这里,假设用户用左手握持终端,由于第一视图界面中的功能图标位于视图界面的右侧,不便于执行相应操作,基于此,用户可通过对终端执行倾斜操作再恢复触发切换指令。
步骤206:终端发送切换指令至服务器。
步骤207:服务器响应于切换指令,获取倾斜操作所对应的倾斜角度。
步骤208:服务器基于倾斜角度确定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这里,第一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
步骤209:服务器将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第二握持场景与第一握持场景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结果。
这里,由于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视图界面,则第二握持场景为右手握持场景。
步骤210:当匹配结果表征第一握持场景与第二握持场景不匹配时,获取与第一握持场景对应的视图模板。
这里,第一握持场景与第二握持场景不匹配表征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
步骤211:服务器发送第一握持场景对应的视图模板至终端。
步骤212:终端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第二视图界面。
这里,终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左手握持场景(即第一握持场景)对应的视图模板后,进行画面渲染,并呈现渲染后的左手视图界面(即第二视图界面)。
下面,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在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的示例性应用。
接下来继续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进行说明,该方法由移动终端(如手机)及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游戏客户端(分为表现层和逻辑层)协同实施,应用于游戏的虚拟场景应用中,参见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的一个可选的流程示意图,将结合图13示出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301: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呈现游戏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并发送针对移动终端的握持参数的获取请求至移动终端。
这里,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即为游戏客户端的UI层,假设玩家用右手手持移动终端并打开移动终端上的游戏客户端,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即UI层)响应于针对游戏客户端的打开操作,运行游戏应用并呈现第一视图界面,该第一视图界面为打开游戏应用后默认呈现的视图界面,如可为右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右手视图界面。
同时,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发送针对移动终端的握持参数的获取请求至移动终端,即申请调取重力传感器信息,以通过重力传感器对握持场景对应的握持参数进行检测,握持参数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受力位置、受力面积、角速度,通过采集玩家握持移动终端时的握持参数,推测出用户握持移动终端时的姿态特点,从而判定出玩家针对移动终端的握持场景(即判断玩家右手握持移动终端还是左手握持移动终端)。例如,通过终端中的陀螺仪获取用户握持终端的角速度,通过角速度的变化确定用户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
步骤302:移动终端返回针对移动终端的握持参数至游戏客户端的逻辑层。
步骤303:游戏客户端的逻辑层将获取的握持参数与参考参数进行比对。
这里,参考参数为内部设定的参数,也即当前默认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握持参数,由于上述设定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右手视图界面,那么可知,该参考参数为右手视图界面对应的握持参数。
步骤304:游戏客户端的逻辑层将比对结果发送至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
步骤305: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根据比对结果维持呈现第一视图界面。
这里,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是否切换第一视图界面,根据上述设定,玩家当前是右手握持移动终端,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右手视图界面,那么可知,当前握持场景与第一视图界面相适配,即视图界面中的UI布局无需左右翻转。
此时,玩家观察到当前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符合自身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可正常游戏。当玩家将由右手握持移动终端换成左手握持移动终端时,此时,玩家观察到当前呈现的第一视图界面不符合自身针对移动终端的握持场景,将旋转移动终端使移动终端发生倾斜。
步骤306:移动终端响应于倾斜操作,更新移动终端的握持参数,并将更新后的握持参数返回至游戏客户端的逻辑层。
步骤307:游戏客户端的逻辑层将接收到的更新后的握持参数与参考参数进行比对。
步骤308:游戏客户端的逻辑层将比对结果发送至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
步骤309: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根据比对结果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第二视图界面。
这里,游戏客户端的表现层根据比对结果确定是否切换第一视图界面,根据步骤可知,玩家当前改为左手握持移动终端,而由于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右手视图界面,那么可知,当前握持场景与第一视图界面不适配,即视图界面中的UI布局需要左右翻转,将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第二视图界面,其中,第二视图界面为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视图界面。
此时,玩家观察到当前呈现的第二视图界面符合当前自身针对终端的握持场景,可正常游戏。
基于上述方法流程,参见图14A-14B,图14A-1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图界面显示示意图,图14A所示的场景1:玩家右手握持手机移动终端打开游戏发现,当前呈现的视图界面与移动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不符,则通过右手倾斜带动移动终端的旋转,触发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并将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握持场景相符的视图界面;图14B示出的场景2:玩家左手握持手机移动终端打开游戏发现,当前呈现的视图界面与移动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相符,无需切换视图界面;图14B示出的场景3:玩家右手握持手机移动终端打开游戏发现,当前呈现的视图界面与移动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相符,无需切换视图界面。
下面继续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555的实施为软件模块的示例性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555中的软件模块可以包括:
呈现模块5551,用于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
确定模块5552,用于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切换模块5553,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第二视图界面为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切换模式设置模块,用于呈现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切换图标;
响应于针对所述视图模式切换图标的开启操作,将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调整为智能切换模式;
相应的,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且所述视图模式为智能切换模式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切换指令接收模块,用于呈现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切换图标,所述视图切换图标用于切换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
响应于针对所述视图切换图标的触发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并将所述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指令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滑动手势,所述滑动手势用于触发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所述滑动手势对应的滑动手纹;
获取所述终端处于目标握持场景时,所述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参考手纹;
将所述滑动手纹与所述参考手纹进行匹配,并当所述滑动手纹与所述参考手纹相匹配时,确定所述目标握持场景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指令接收模块,还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终端的倾斜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所述倾斜操作所对应的倾斜角度;
当所述倾斜角度位于针对所述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内时,将所述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指令接收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倾斜操作对应的操作频次,并当所述操作频次超过频次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或者,
获取所述倾斜操作对应的持续时间,并当所述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至少两次滑动操作,确定各所述滑动操作所对应的滑动区域;
当目标数量的所述滑动区域位于针对所述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目标操作区域内时,将所述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后,所述装置还包括:
匹配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第二握持场景;
将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与所述第二握持场景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结果;
当所述匹配结果表征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与所述第二握持场景不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视图界面、且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所述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左手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右手视图界面中的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右手视图界面的右侧,所述左手视图界面中的所述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左手视图界面左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为单手视图界面、所述功能图标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为双手横持场景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所述双手横持场景对应的双手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双手视图界面中所述至少两个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双手视图界面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视图模块生成模块,用于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行为;
基于所述操作行为,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中所述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
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生成所述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其中,所述视图模板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所述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视图模块生成模块,还用于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习惯,所述操作习惯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用户针对所述功能图标的左手操作偏好程度或右手操作偏好程度;
基于所述操作习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在视图模板中的位置分布,并生成所述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其中,所述视图模板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所述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上述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将引起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闪存、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包括上述存储器之一或任意组合的各种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执行指令可以采用程序、软件、软件模块、脚本或代码的形式,按任意形式的编程语言(包括编译或解释语言,或者声明性或过程性语言)来编写,并且其可按任意形式部署,包括被部署为独立的程序或者被部署为模块、组件、子例程或者适合在计算环境中使用的其它单元。
作为示例,可执行指令可以但不一定对应于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可以可被存储在保存其它程序或数据的文件的一部分,例如,存储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 TextMarkup Language)文档中的一个或多个脚本中,存储在专用于所讨论的程序的单个文件中,或者,存储在多个协同文件(例如,存储一个或多个模块、子程序或代码部分的文件)中。
作为示例,可执行指令可被部署为在一个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在位于一个地点的多个计算设备上执行,又或者,在分布在多个地点且通过通信网络互连的多个计算设备上执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
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第二视图界面为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呈现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切换图标;
响应于针对所述视图模式切换图标的开启操作,将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模式调整为智能切换模式;
相应的,所述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包括:
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且所述视图模式为智能切换模式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呈现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切换图标,所述视图切换图标用于切换所述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
响应于针对所述视图切换图标的触发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包括:
获取所述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场景,并将所述切换指令所指示的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滑动手势,所述滑动手势用于触发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包括:
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所述滑动手势对应的滑动手纹;
获取所述终端处于目标握持场景时,所述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参考手纹;
将所述滑动手纹与所述参考手纹进行匹配,并当所述滑动手纹与所述参考手纹相匹配时,确定所述目标握持场景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针对所述终端的倾斜操作,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相应的,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包括:
响应于所述切换指令,获取所述倾斜操作所对应的倾斜角度;
当所述倾斜角度位于针对所述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角度范围内时,将所述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包括:
获取所述倾斜操作对应的操作频次,并当所述操作频次超过频次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或者,
获取所述倾斜操作对应的持续时间,并当所述持续时间超过时间阈值时,接收到用于切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切换指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包括:
响应于针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的至少两次滑动操作,确定各所述滑动操作所对应的滑动区域;
当目标数量的所述滑动区域位于针对所述终端的目标握持场景对应的目标操作区域内时,将所述目标握持场景确定为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第二握持场景;
将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与所述第二握持场景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结果;
当所述匹配结果表征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与所述第二握持场景不匹配时,确定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包括:
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为右手视图界面、且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为左手握持场景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所述左手握持场景对应的左手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右手视图界面中的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右手视图界面的右侧,所述左手视图界面中的所述目标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左手视图界面左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包括:
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为单手视图界面、所述功能图标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为双手横持场景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所述双手横持场景对应的双手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双手视图界面中所述至少两个功能图标分布在所述双手视图界面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行为;
基于所述操作行为,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中所述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
根据所述目标用户的常用功能图标,生成所述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其中,所述视图模板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所述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统计目标用户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的操作习惯,所述操作习惯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用户针对所述功能图标的左手操作偏好程度或右手操作偏好程度;
基于所述操作习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图标在视图模板中的位置分布,并生成所述虚拟场景应用对应各握持场景的视图模板;
其中,所述视图模板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及所述第二视图界面对应的视图模板。
13.一种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呈现模块,用于呈现终端运行的虚拟场景应用的第一视图界面,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分布有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虚拟场景操作的功能图标;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第一握持场景;
切换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功能图标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不适配时,将所述第一视图界面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握持场景相适配的第二视图界面;
其中,所述第二视图界面为对所述第一视图界面中至少一个功能图标进行位置变换得到。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用于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
CN202011186121.1A 2020-10-30 2020-10-30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1564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6121.1A CN112156466A (zh) 2020-10-30 2020-10-30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6121.1A CN112156466A (zh) 2020-10-30 2020-10-30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6466A true CN112156466A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65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86121.1A Pending CN112156466A (zh) 2020-10-30 2020-10-30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56466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2301A (zh) * 2013-06-26 2014-12-3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优化单手操作的系统、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04615332A (zh) * 2015-01-24 2015-05-13 陆俊 一种移动终端及应用图标排列的方法
CN104765561A (zh) * 2015-03-26 2015-07-08 深圳市艾优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04850341A (zh) * 2015-04-24 2015-08-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应用图标显示方法
US20160034140A1 (en) * 2014-08-04 2016-02-04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60378286A1 (en) * 2015-06-25 2016-12-29 Yahoo!, Inc. User interface adjustment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6406727A (zh) * 2016-08-30 2017-02-1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虚拟按键的位置变换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502521A (zh) * 2016-09-12 2017-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屏幕方向的显示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手持设备
CN106569724A (zh) * 2016-11-08 2017-04-1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按键动态设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608591A (zh) * 2017-09-25 2018-01-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按键的显示方法和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2301A (zh) * 2013-06-26 2014-12-3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优化单手操作的系统、方法及电子装置
US20160034140A1 (en) * 2014-08-04 2016-02-04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4615332A (zh) * 2015-01-24 2015-05-13 陆俊 一种移动终端及应用图标排列的方法
CN104765561A (zh) * 2015-03-26 2015-07-08 深圳市艾优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04850341A (zh) * 2015-04-24 2015-08-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应用图标显示方法
US20160378286A1 (en) * 2015-06-25 2016-12-29 Yahoo!, Inc. User interface adjustment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6406727A (zh) * 2016-08-30 2017-02-1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虚拟按键的位置变换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502521A (zh) * 2016-09-12 2017-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屏幕方向的显示方法、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手持设备
CN106569724A (zh) * 2016-11-08 2017-04-19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按键动态设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608591A (zh) * 2017-09-25 2018-01-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按键的显示方法和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3520B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905212B (zh) 游戏画面的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08355354B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JP6013583B2 (ja) 有効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要素の強調のための方式
US10191612B2 (en)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ization
KR101890459B1 (ko) 3차원으로 디스플레이된 오브젝트의 사용자 선택 제스쳐에 응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JP6434667B1 (ja) 仮想空間を提供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2864932A2 (en) Fingertip location for gesture input
WO2018040559A1 (zh) 移动终端及其交互控制方法和装置
JP7391448B2 (ja) 仮想オブジェクトの制御方法、装置、機器、記憶媒体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製品
WO2022142626A1 (zh) 虚拟场景的适配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US9400575B1 (en) Finger detection for element selection
CN109542222A (zh) 三维视角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166005A1 (zh) 智能终端及其感控方法、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JP2014078073A (ja)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Marchal et al. Designing intuitive multi-touch 3d navigation techniques
US20230310989A1 (en) Object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virtual scene, terminal devic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12156466A (zh) 虚拟场景应用的视图界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803862B (zh) 用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账号关系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9643182A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云处理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0688012B (zh) 一种实现与智能终端、与vr设备交互的方法和装置
CN114327063A (zh) 目标虚拟对象的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TW201925989A (zh) 互動系統
TW201913298A (zh) 可顯示實體輸入裝置即時影像之虛擬實境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Mei et al. A virtual touch event method using scene recognition for digital televi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