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9016B -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9016B
CN112129016B CN201910548624.XA CN201910548624A CN112129016B CN 112129016 B CN112129016 B CN 112129016B CN 201910548624 A CN201910548624 A CN 201910548624A CN 112129016 B CN112129016 B CN 1121290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flow
valve body
outle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86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29016A (zh
Inventor
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4862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290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29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9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29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9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ck Valve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所述储液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储液腔,且所述筒体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所述单向阀设置为从所述进气管到所述出气管单向导通。本申请的储液器,储液器内设有单向阀,单向阀从进气管到出气管单向导通,以使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且在压缩机停止后,储液器内的换热介质不会逆流,利于压缩机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

Description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缩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液器、具有该储液器的压缩机和具有该压缩机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目前普遍使用的制冷装置中,压缩机从上一回路运行后停机到可以再次启动时,压缩机的吸气侧与排气侧的压力差必须达到某个要求的范围内才可以重新启动,特别是对于制冷计量较大的系统搭载旋转式压缩机来说,这压力差必须达到一个较小的数值例如1kgf/cm2以内,否则将无法启动压缩机,从而无法实现停机后快速重启功能。
在相关技术中,当压缩机停机后,高压侧换热器内的换热介质会通过压缩机零部件的间隙快速的回到低压侧中,从而升高低压侧换热器内的温度和压力,这种情况下,会浪费高压侧换热器中的热量并损失低压侧换热器中的制冷量,不利于制冷装置的运行效率,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储液器,储液器内设有单向阀,能够更加简单、可靠地解决压缩机快速重启和热量损失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储液腔,且所述筒体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所述单向阀设置为从所述进气管到所述出气管单向导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储液器内设有单向阀,单向阀从进气管到出气管单向导通,以使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且在压缩机停止后,储液器内的换热介质不会逆流,利于压缩机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单向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设有进流口和出流口,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进流口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阀芯沿所述阀体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阀体内且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且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流口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流口与所述出流口断开。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进流口安装于所述阀体与所述进气管正对的一端,所述出流口安装于所述阀体的侧壁或底部。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出流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流口沿所述阀体的周向间隔开分布。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阀芯朝向所述进流口的端面设有朝所述进流口凸出的导流面,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芯朝向所述进流口的端面用于抵压所述阀体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阀芯朝向所述进流口的端面形成有导流面,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流面用于抵压所述阀体的进流口以形成线线密封。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阀体的进流口与所述进气管相接。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上方,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储液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下方,所述进流口与所述进气管间隔开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储液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所述进流口与所述进气管间隔开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储液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进流口处设有过滤网。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压缩机。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压缩机构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储液器,所述电机、压缩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储液器的出气管与所述壳体的进口端相连。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所述壳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气管相连。
所述换热系统、所述压缩机和上述的储液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压缩机10,
储液器100,
筒体101,储液腔102,进气管103,出气管104,单向阀110,阀体111,进流口112,出流口113,阀芯114,流通孔1141,导流面115,关闭装置116,
过滤支架120,过滤网121,
壳体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10的储液器100,其中,如图2所示,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0和储液器100,储液器100位于壳体200外,且壳体200的内腔与储液器100的储液腔102之间设置有压缩机构,压缩机构存在配合间隙,因此,壳体200的内腔与储液器100的储液腔102之间存在连通通道,这样,储液器100和壳体200之间可进行介质交换。其中,在储液器100内设有单向导流结构,单向导流结构用于控制储液器100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向,以使储液器100入口端的换热介质可从出口端流向壳体200内,且壳体200内的换热介质不能从储液器100流向储液器100的入口端,使得储液器100内的换热介质仅可单向流动。
由此,在压缩机10正常工作时,壳体200内的换热介质从出口端流向外部换热系统,且在外部完成换热后,由储液器100内的入口端流回至储液器100内,此时,单向导流结构单向导通,使得换热介质从储液器100的出口端流向壳体200内进行下一换热循环。
且当压缩机10停止工作后,壳体200内的电机及压缩机构均停止工作,单向导流结构处于封闭状态,外部换热器的低压换热介质无法进入储液器100内,这样,从压缩机构泄漏过来的换热介质使储液器100内的压力上升,使得壳体200内的入口端、出口端的换热介质能够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
这样,压缩机10实现压力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且外部高、低压换热系统中的换热介质不会串通,仍可进行剩余热量的有效利用。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2和图4-图8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1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通常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
其中,进气管103用于与外部换热系统的出口端相连,出气管104用于与压缩机10的壳体200的入口端相连,这样,外部换热系统中的换热介质完成换热后有进气管103流回至储液腔102中,再从出气管104流至壳体200内,以再次被压缩,进行下一循环。
如图1-图2和图4-图8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4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由此,在压缩机10工作时,单向阀110接通,换热介质从单向阀110的入口端流向出口端,实现换热系统的正常循环。在压缩机10停止工作时,单向阀110断开,单向阀110的入口端与出口端无介质交换,由此,外部换热器的低压换热介质无法进入储液器100内,同时,壳体200内的高压换热介质通过压缩机构的内部间隙泄漏到储液腔102内,使得储液腔102内的压力快速上升,使得压缩机10能够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且外部换热系统中的换热介质不会回流,仍可进行剩余热量的有效利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储液器100内设有单向阀110,单向阀110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以使压缩机10处于工作状态时,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且在压缩机10停止后,储液器100内的换热介质不会逆流,利于压缩机10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8所示,单向阀110包括:阀体111和阀芯114。
其中,如图3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4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4-图8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这样,阀芯114可沿阀体111的轴线在阀体111的内腔中运动,且阀芯114在阀体111内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且阀芯114位于第一位置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断开。
其中,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侧壁,这样,在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上端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断开,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下端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敞开。
如图2、图6-图8所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下端,阀芯114的上端面与进流口112间隔开,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一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下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保持敞开,以使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
如图4、图5所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上端,阀芯114的上端面封闭进流口112,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二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断开,即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之间无介质交换,以使储液器100内的换热介质的相对位置稳定,不会出现逆流的情况,利于压缩机10快速实现压力平衡。
如图3所示,出流口113为沿阀体111的侧面或底部周向延伸的腰型孔,以使出流口113具有较大的截流面积,提高出流口113的出流效率。其中,如图3所示,出流口113为多个,多个出流口113沿阀体111的周向间隔开设置,出流口113可以为三个,三个出流口113沿阀体111的周向均匀间隔开,或者出流口113为两个,两个出流口113沿阀体111的径向正对设置,当然,出流口113的布置形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其中,如图6-图8所示,阀体111内还包括关闭装置116,关闭装置116用于推动阀芯114运动至第二位置,以使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断开。关闭装置116可包括弹簧或磁铁。如关闭装置116包括弹簧,以在压缩机10工作时,换热介质的压力冲击阀芯114克服弹簧压力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得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压缩机10停止工作时,弹簧推动阀芯114运动至第二位置,使得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断开。
下面参考图4-图9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储液器100的六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4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4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且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如图4所示,出气管104伸至储液腔102内,且出气管104的上端位于储液腔102内中上部。
如图4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4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其中,如图4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4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4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其中,如图4所示,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侧壁。
如图4所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上端,阀芯114的上端面封闭进流口112,阀体111的进流口112与进气管103相接,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进气管103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二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断开,即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之间无介质交换,以使储液器100内的换热介质的相对位置稳定,不会出现逆流的情况,利于压缩机10快速实现压力平衡。
其中,如图4所示,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设有导流面115,导流面115朝进流口112凸出,如图4所示,阀芯114的上端面的中部形成有凸出的圆锥,且圆锥的锥面形成为导流面115,这样,在换热介质从阀体111的进流口112流入后直接流向导流面115,导流面115可引导换热介质沿径向扩散,进而流向安装于阀体111侧壁的出流口113,使得换热介质沿径向进入储液腔102内。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介质从进气管103流入储液器100后沿储液腔102的轴向流通,但经单向阀110导流后,换热介质的流向改变,且流向由轴向变为径向,在导流的过程中,换热介质的流速减缓,这样,从出流口113流出的换热介质可充分利用储液腔100内的空间,从而减小流动阻力。
如图4所示,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时,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用于抵压阀体111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这样,可保证阀芯114与阀体1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二者有效密封,防止换热介质逆流。
其中,如图4所示,储液器100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安装于储液腔102内,且过滤组件位于单向阀110的下方,其中,过滤组件包括:过滤支架120和过滤网121,过滤网121安装于过滤支架120,过滤支架120与储液腔1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且过滤支架120上设有与出气管104错开的通流孔,过滤组件可过滤杂质并避免液态换热介质直接流入到出气管104形成冲击,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5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5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且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如图5所示,出气管104伸至储液腔102内,且出气管104的上端位于储液腔102内中上部。
如图5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5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其中,如图5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5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5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其中,如图5所示,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侧壁。
如图5所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上端,阀芯114的上端面封闭进流口112,阀体111的进流口112与进气管103相接,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进气管103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二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断开,即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之间无介质交换,以使储液器100内的换热介质的相对位置稳定,不会出现逆流的情况,利于压缩机10快速实现压力平衡。
其中,如图5所示,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形成有导流面115,导流面115朝进流口112凸出,如图5所示,阀芯114的上端形成圆锥,且圆锥的锥面形成为导流面115,这样,在换热介质从阀体111的进流口112流入后直接流向导流面115,导流面115可引导换热介质沿径向扩散,进而流向安装于阀体111侧壁的出流口113,使得换热介质沿径向进入储液腔102内。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介质从进气管103流入储液器100后沿储液腔102的轴向流通,但经单向阀110导流后,换热介质的流向改变,且流向由轴向变为径向,在导流的过程中,换热介质的流速减缓,这样,从出流口113流出的换热介质可充分利用储液腔100内的空间,从而减小流动阻力。
如图5所示,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时,阀芯114上端面用于抵压阀体111的进流口112的内侧边以形成线线密封,这样,可保证阀芯114与阀体1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二者有效密封,防止换热介质逆流。
其中,如图5所示,储液器100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安装于储液腔102内,且过滤组件位于单向阀110的下方,其中,过滤组件包括:过滤支架120和过滤网121,过滤网121安装于过滤支架120,过滤支架120与储液腔1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且过滤支架120上设有与出气管104错开的通流孔,过滤组件可过滤杂质并避免液态换热介质直接流入到出气管104形成冲击,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6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6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且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如图6所示,出气管104伸至储液腔102内,且出气管104的上端位于储液腔102内中上部。
如图6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6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其中,如图6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6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6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其中,如图6所示,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侧壁。
如图6所示,阀体111与储液腔102的内侧壁密封连接,进流口112与进气管103间隔开。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下端,阀芯114的上端面与进流口112间隔开,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一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下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保持敞开,以使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
其中,如图6所示,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设有导流面115,导流面115朝进流口112凸出,如图6所示,阀芯114的上端面的中部形成有凸出的圆锥,且圆锥的锥面形成为导流面115,这样,在换热介质从阀体111的进流口112流入后直接流向导流面115,导流面115可引导换热介质沿径向扩散,进而流向安装于阀体111侧壁的出流口113,使得换热介质沿径向进入储液腔102内。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介质从进气管103流入储液器100后沿储液腔102的轴向流通,但经单向阀110导流后,换热介质的流向改变,且流向由轴向变为径向,在导流的过程中,换热介质的流速减缓,这样,从出流口113流出的换热介质可充分利用储液腔100内的空间,从而减小流动阻力。
如图6所示,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时,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用于抵压阀体111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这样,可保证阀芯114与阀体1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二者有效密封,防止换热介质逆流。
其中,如图6所示,储液器100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安装于储液腔102内,且过滤组件位于单向阀110的上方,其中,过滤组件包括:过滤支架120和过滤网121,过滤网121安装于过滤支架120,过滤支架120与储液腔1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且过滤支架120上设有与出气管104错开的通流孔,过滤组件可过滤杂质并避免液态换热介质直接流入到出气管104形成冲击,提高压缩机10的可靠性。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7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7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且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如图7所示,出气管104伸至储液腔102内,且出气管104的上端位于储液腔102内中上部。
如图7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7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其中,如图7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7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7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其中,如图7所示,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侧壁。
如图7所示,阀体111与储液腔102的内侧壁密封连接,进流口112与进气管103间隔开。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下端,阀芯114的上端面与进流口112间隔开,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一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下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保持敞开,以使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
其中,如图7所示,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设有导流面115,导流面115朝进流口112凸出,如图7所示,阀芯114的上端面的中部形成有凸出的圆锥,且圆锥的锥面形成为导流面115,这样,在换热介质从阀体111的进流口112流入后直接流向导流面115,导流面115可引导换热介质沿径向扩散,进而流向安装于阀体111侧壁的出流口113,使得换热介质沿径向进入储液腔102内。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介质从进气管103流入储液器100后沿储液腔102的轴向流通,但经单向阀110导流后,换热介质的流向改变,且流向由轴向变为径向,在导流的过程中,换热介质的流速减缓,这样,从出流口113流出的换热介质可充分利用储液腔100内的空间,从而减小流动阻力。
如图7所示,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时,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用于抵压阀体111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这样,可保证阀芯114与阀体1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二者有效密封,防止换热介质逆流。
其中,如图7所示,储液器100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安装于储液腔102内,且过滤组件位于单向阀110的下方,其中,过滤组件包括:过滤支架120和过滤网121,过滤网121安装于过滤支架120,过滤支架120与储液腔1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且过滤支架120上设有与出气管104错开的通流孔,过滤组件可过滤杂质并避免液态换热介质直接流入到出气管104形成冲击,提高压缩机10的可靠性。
实施例五:
如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8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8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且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如图8所示,出气管104伸至储液腔102内,且出气管104的上端位于储液腔102内中上部。
如图8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8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其中,如图8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8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8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其中,如图8所示,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侧壁。
如图8所示,阀体111与储液腔102的内侧壁密封连接,进流口112与进气管103间隔开。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下端,阀芯114的上端面与进流口112间隔开,此时,进流口112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一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下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保持敞开,以使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
且如图8所示,阀体111的进流口112处设有过滤网121,过滤网121可过滤杂质并避免液态换热介质直接流入到出气管104形成冲击,提高储液器100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如图8所示,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设有导流面115,导流面115朝进流口112凸出,如图8所示,阀芯114的上端面的中部形成有凸出的圆锥,且圆锥的锥面形成为导流面115,这样,在换热介质从阀体111的进流口112流入后直接流向导流面115,导流面115可引导换热介质沿径向扩散,进而流向安装于阀体111侧壁的出流口113,使得换热介质沿径向进入储液腔102内。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介质从进气管103流入储液器100后沿储液腔102的轴向流通,但经单向阀110导流后,换热介质的流向改变,且流向由轴向变为径向,在导流的过程中,当有液态的换热介质时,液态的换热介质不会直接进入出气管104内,从而避免压缩机构吸入液态换热介质产生“液压缩”,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时,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用于抵压阀体111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这样,可保证阀芯114与阀体1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二者有效密封,防止换热介质逆流。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压缩机1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10,包括:壳体200、电机、压缩机构和上述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其中,电机、压缩机构均安装于壳体200内,储液器100的出气管104与壳体200的进口端相连,该压缩机10停止工作后,壳体200的出口端及外部的换热系统的压力逐渐地减小,单向导流结构处于封闭状态,储液器100入口端的换热介质无法流向储液器100的出口端,这样,壳体200内的入口端不再有换热介质进入,使得壳体200内的入口端、出口端的换热介质能够快速地实现压力平衡。
压缩机10实现压力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且外部换热系统中的换热介质不会回流,仍可进行剩余热量的有效利用。
实施例六:
如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液器100,包括:筒体101和单向阀110。
如图9所示,筒体101具有储液腔102,且筒体101设有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如图9所示,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分别安装于筒体101的上端和下端,且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沿筒体101的轴向正对,进气管103和出气管104均贯穿筒体101的内壁,进气管103与储液腔102的入口端连通,出气管104与储液腔102的出口端连通。如图9所示,出气管104伸至储液腔102内,且出气管104的上端位于储液腔102内中上部。
如图9所示,单向阀110安装于储液器100内,如图9所示,单向阀110的轴线与筒体101的轴线重合,且单向阀110设置为从进气管103到出气管104单向导通。
其中,如图9所示,阀体111设有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进流口112和出流口113均与阀体111内腔连通。且如图9所示,进气管103与进流口112连通,出气管104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进气管103中的换热介质可从进流口112流入阀体111内腔中,且阀体111内腔中的换热介质也可从出流口113流向出气管104。
如图9所示,阀芯114沿阀体111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阀体111内,且阀芯114的轴线与阀体111的轴线重合。其中,如图9所示,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与进气管103正对的一端,即进流口112安装于阀体111的上端,出流口113安装于阀体111的底部。
其中,阀芯114上设有流通孔1141,如图9所示,流通孔1141沿阀芯114的轴向贯通,流通孔1141与进流口112错开设置,流通孔1141与出流口113沿轴向正对设置。这样,在阀芯114处于第一位置时,进流口112、流通孔1141、出流口113依次连通,换热介质沿轴向流动,且从进流口112进入阀体111内,通过流通孔1141和出流口113后流入储液腔102中。在阀芯114处于第二位置时,进流口112、流通孔1141、出流口113断开。该结构设计可保证换热介质的流向基本保持不变,有利于减小阀体111的轴向尺寸。
如图9所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的下端,阀芯114的上端面与进流口112间隔开,阀体111的进流口112与进气管103相接,此时,进流口112与流通孔1141连通,流通孔1141与出流口113连通,进气管103与出流口113连通,即第一位置为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下端的位置,单向阀110在该状态下保持敞开,以使换热介质能够正常循环。
由此,阀芯114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芯114位于阀体111内上端时,阀芯114朝向进流口112的端面用于抵压阀体111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进流口112与流通孔1141断开,流通孔1141与出流口113连通。这样,可保证阀芯114与阀体111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二者有效密封,防止换热介质逆流。
其中,如图9所示,储液器100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安装于储液腔102内,且过滤组件位于单向阀110的下方,其中,过滤组件包括:过滤支架120和过滤网121,过滤网121安装于过滤支架120,过滤支架120与储液腔10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且过滤支架120上设有与出气管104错开的通流孔,过滤组件可过滤杂质并避免液态换热介质直接流入到出气管104形成冲击,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本申请又提出了一种换热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上述的压缩机10,壳体200的出口端与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相连,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相连,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与进气管103相连。该换热系统的压缩机10在停止工作后,实现压力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能够满足快速重启的要求,且外部换热系统中的换热介质不会回流,仍可进行剩余热量的有效利用。且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换热介质的热量仍可持续利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具有储液腔,且所述筒体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进气管和出气管;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设有进流口和出流口,所述进流口安装于所述阀体与所述进气管正对的一端,所述出流口安装于所述阀体的侧壁或底部,所述出气管伸至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阀芯朝向所述进流口的端面形成有导流面,所述出流口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流口沿所述阀体的周向均匀间隔开分布,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所述单向阀设置为从所述进气管到所述出气管单向导通,所述进气管与所述进流口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阀芯沿所述阀体的轴向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阀体内且适于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且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流口与所述出流口连通,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进流口与所述出流口断开;所述阀芯朝向所述进流口的端面设有朝所述进流口凸出的导流面,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芯朝向所述进流口的端面用于抵压所述阀体的内壁面以形成面面密封,或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流面用于抵压所述阀体的进流口以形成线线密封;经所述单向阀导流后,换热介质的流向改变,在导流的过程中,当有液态的换热介质时,液态的换热介质不会直接进入所述出气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进流口与所述进气管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上方,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储液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且位于所述单向阀的下方,所述进流口与所述进气管间隔开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储液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口与所述进气管间隔开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储液腔的内侧壁密封连接,所述进流口处设有过滤网。
6.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机、压缩机构和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所述电机、压缩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储液器的出气管与所述壳体的进口端相连。
7.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所述壳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气管相连。
CN201910548624.XA 2019-06-24 2019-06-24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Active CN1121290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8624.XA CN112129016B (zh) 2019-06-24 2019-06-24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8624.XA CN112129016B (zh) 2019-06-24 2019-06-24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9016A CN112129016A (zh) 2020-12-25
CN112129016B true CN112129016B (zh) 2022-08-23

Family

ID=73850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8624.XA Active CN112129016B (zh) 2019-06-24 2019-06-24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290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063021U (zh) * 2021-02-10 2021-12-07 珠海华宇金属有限公司 储液器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42110A1 (de) * 2002-10-10 2004-04-29 Behr Gmbh & Co. Kg Kältemittel-Kreislauf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olchen
CN206787121U (zh) * 2017-05-26 2017-12-22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和旋转式压缩机
CN208365880U (zh) * 2018-06-25 2019-01-11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单向阀储液器及包括其的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9927B2 (ja) * 1996-09-18 2001-09-17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42110A1 (de) * 2002-10-10 2004-04-29 Behr Gmbh & Co. Kg Kältemittel-Kreislauf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olchen
CN206787121U (zh) * 2017-05-26 2017-12-22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和旋转式压缩机
CN208365880U (zh) * 2018-06-25 2019-01-11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单向阀储液器及包括其的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9016A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27034B (zh) 压缩机
CN112129016B (zh) 储液器、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WO2014083901A1 (ja) 圧縮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JP6446542B2 (ja)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US6446456B2 (en) Heat pump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thereof
KR900005980B1 (ko) 냉동장치용 배출밸브 및 배플조립체
US20210348814A1 (en) Compressor and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14542460B (zh) 一种补气增焓结构、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1059319A (zh) 三通阀、压缩机组件、制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01485A (zh)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444012B (zh) 储液器、压缩机组件和制冷系统
CN212003513U (zh) 单向阀、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CN212003599U (zh) 用于压缩机的排气管组件、壳体组件、压缩机和制冷装置
JP3481243B2 (ja) 小型冷凍システム用始動装置
WO2020155727A1 (zh) 容量调节和喷气增焓一体式涡旋压缩机及其系统
CN112361027B (zh) 一种用于热泵系统的分配阀
CN112129004B (zh) 压缩机和换热系统
CN216347151U (zh)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
CN111852871A (zh) 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CN217354755U (zh) 压缩机回油结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空调器
CN217270449U (zh) 一种高效密封节温器总成
CN213016794U (zh) 压缩机
CN111927793B (zh) 离心压缩机平衡管组件、离心压缩机和制冷系统
CN220453975U (zh) 一种可防冷媒迁移的压缩机及热泵系统
JP3957941B2 (ja) 圧力感応切換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