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8957A -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8957A
CN112118957A CN201980032837.5A CN201980032837A CN112118957A CN 112118957 A CN112118957 A CN 112118957A CN 201980032837 A CN201980032837 A CN 201980032837A CN 112118957 A CN112118957 A CN 112118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knitting
bend
braide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28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8957B (zh
Inventor
Y·富尔
R·马蒂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Original Assigne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filed Critical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ublication of CN112118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8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8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8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7/00Twisting wire; Twisting wire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37/00Manufacture of rings from wire
    • B21F37/02Manufacture of rings from wire of resilient rings, e.g. key-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2030/487Forming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the b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胎圈丝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编织步骤(S1),在所述编织步骤(S1)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母线(L3)(其围绕主轴线(Z3)闭合成环状的形式)并沿着母线(L3)进行缠绕,从而形成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胎圈丝线元件,在“编织环形体”(4)中编织丝线(1)包括缠绕部段(5)和从所述缠绕部段(5)延伸的被称为“富余部段”(6)的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5)对应于螺旋的线圈(1)并且占据编织体积(V5)。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增强轮胎的胎圈丝线的设备。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 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强胎圈丝线的制造领域,所述增强胎圈丝线旨在增强轮胎,特别是充气轮胎,以确保将这样的轮胎固定在轮辋上。
背景技术
如本身已知的,胎圈丝线采取由通常为金属的刚性材料制成的环形元件的形式,其可以由单一线股组成,或者优选地由包括多个交织线股的织物组成。
因此,在制造胎圈丝线时,已知的实践是设置编织步骤,在该编织步骤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以螺旋线匝围绕本身闭合成环状的芯线进行缠绕,以获得形成胎圈丝线主体的编织环形体。
尤其从文献JP-2007-160640中还已知的实践是在编织操作中设置在编织丝线两端的每一端处形成超长部段的编织丝线的富余长度段,然后则是通过在编织操作之后进行切割来沿长度方向调节这些超长部段,并且以使得能够随后通过压接套管而使编织丝线的端部接合在一起(这样使得能够保持所述编织丝线自身闭合)的方式进行这种调节,这确保了编织环形体的结合,从而更通常地确保了相应胎圈丝线的结合。
然而,本发明人已经发现,有时难以在不影响编织环形体或不存在切割不精确(这可能导致套管的组装不恰当)的风险的情况下适当且快速地定位编织丝线的超长部段以进行切割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设定的目的旨在弥补上述缺点并且提出一种用于制造胎圈丝线的新颖方法,所述方法确保在编织之后有效且可重复地加工编织环形体,包括以高生产率加工编织环形体的效果。
本发明设定的目的借助于一种用于制造旨在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的胎圈丝线的方法来实现,所述方法包括编织步骤(S1),在所述编织步骤(S1)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以螺旋线匝围绕母线并沿着母线进行缠绕,所述母线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的轴线闭合成环状,因此用所述编织丝线描述在围绕主轴线的方向角上多于一个的完整线匝从而形成围绕所述主轴线的被称为“编织环形体”的胎圈丝线元件,在所述胎圈丝线元件中编织丝线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的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的延伸部中的被称为“超长部段”的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对应于螺旋线匝并且占据被称为“编织体积”的体积,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在编织步骤(S1)之后的折叠步骤(S2),在所述折叠步骤(S2)的过程中通过折叠使超长部段塑性变形以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使得超长部段相对于螺旋线匝偏转并且使得所述超长部段相对于编织环形体的编织体积至少部分地突出。
有利地,由本发明设置的折叠操作使得能够易于由在编织环形体外部的工具接近并操纵超长部段。
更特别地,如下文所示,这种弯折部结构尤其使得能够易于恢复超长部段并且易于作用在超长部段上以引起编织丝线的被称为“端部线匝部段”的部分的轻微局部弹性挠曲,所述端部线匝部段将缠绕部段连接至弯折部,所述局部弹性挠曲一方面足以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接近切割工具然后接近套管联接接合工具,另一方面足够适度以基本上允许编织丝线的端部抵靠编织环形体而弹性复位,之后编织丝线的所述端部通过套管联接操作接合在一起。
以此方式,本发明使得能够以从一根胎圈丝线到另一根胎圈丝线的受控且可重复的方式进行编织操作,然后进行切割操作和套管联接操作。因此,可以系统性地获得满足坚固性和加工质量的必要要求的胎圈丝线。
还应注意的是,由超长部段形成的弯折部可以有利地有助于在编织操作和随后的折叠操作之后并且在切割操作和套管联接操作之前,以卡钩的方式将编织丝线稳定在编织环形体上,这使得能够易于操纵编织环形体而不会有受损的风险,例如将所述编织环形体输送到与编织站相距较远且与编织站不同的套管联接站,或者甚至是在编织操作和折叠操作之后将编织环形体存储在缓冲存储空间,等待切割操作和随后的套管联接操作。
这使得能够通过特别将编织站和套管联接站的各自的处理能力和各自的循环时间纳入考量来优化对机器基础结构的布置和对胎圈丝线生产流程的管理。因此特别地,可以设想设置同一个套管联接站,所述套管联接站被分配用于加工从多个不同的编织站获得的编织环形体。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的描述并借助于以纯说明性和非限制性方式提供的附图,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详细地显现出来,在这些附图中:
图1以前视图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步骤产生的编织环形体的示例。
图2以前视图示出图1的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步骤之后的编织环形体。
图3以详细的前视图示出图1的在编织步骤之后且在折叠步骤之前的一部分编织环形体及其中的超长部段。
图4以详细的前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折叠步骤的实施原理,以及如图3中所示的部分编织环形体和其超长部段的由所述折叠步骤产生的布置。
图5A和5B以示意性的前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驱动步骤的原理,在所述驱动步骤的过程中通过在编织丝线的超长部段上施加推力来操纵图2和图4的编织环形体,以使得编织丝线的端部线匝的相对于编织体积突出的相应部段暴露,从而能够切割成所需的长度,然后通过套管联接而将编织丝线的所述端部线匝部段接合在一起。
图5C以示意性的前视图示出切割编织丝线的端部的步骤(其后则是将编织丝线的端部通过压接套管接合在一起的接合步骤)的原理,使得在切割步骤的过程中沿长度方向调节所述端部。
图6和图7分别以立体图和前视图示出胎圈丝线的制造设备,所述胎圈丝线的制造设备使得能够在此在同一个站点实施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步骤和随后的折叠步骤。
图8以立体图示出在图6和图7的设备上用作折叠工具的回转冲压部件的致动子组件。
图9示出图8的冲压部件的边缘的横截面图,所述边缘旨在应用于抵靠编织丝线的超长部段以引起所述编织丝线的折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旨在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的编织丝线的方法,所述轮胎旨在用于车辆的车轮。
所述方法包括编织步骤(S1),在所述编织步骤(S1)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母线L3并沿着母线L3进行缠绕,所述母线L3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Z3的轴线闭合成环状,因此所述编织丝线1描述为在围绕主轴线Z3的方向角上绕多于一整圈。
以此方式,围绕所述主轴线Z3形成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编织丝线元件,如在图1中所示。
在所述编织环形体4中,如尤其在图1和图3中可见,编织丝线1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5的长度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5之后的被称为“超长部段”6的富余的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5对应于螺旋线匝2并且占据被称为“编织体积”V5的体积。
缠绕部段5对应于编织丝线1的在其上有效地成形为螺旋线匝2的全部长度,所述全部长度布置使得所述线匝2能够相容于其在成品胎圈丝线中的最终的整合。
实际上,所述缠绕部段5最初在编织环形体4中具有的以螺旋线匝2缠绕的长度可以略微大于螺旋线匝2的实际上将被最终保留在成品胎圈丝线中的总长度,以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纵向端部处设置备用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具有与其它螺旋线匝2基本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同的螺旋布置,但是通过在胎圈丝线制造过程中的切割能够沿长度方向对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进行调节,这将在下面特别参考图5B和图5C进行描述。
在全部的情况下,当所考虑的编织丝线1已经经过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步骤(S1)时,则缠绕部段5因此至少覆盖所述编织丝线1的将旨在永久地保留在成品胎圈丝线中的全部长度。
超长部段6优选是暂时性的,这是因为通常所述超长部段6优选旨在通过切割操作而被去除,从而与缠绕部段5相反,超长部段6并不被整合到成品胎圈丝线中。
为此,并且还为了有助于通过折叠来对所述超长部段6进行处理,所述超长部段6优选地具有与缠绕部段5的构成线匝2的螺旋布置不同的布置,例如不会以线匝形式围绕母线L3进行缠绕。
绝对意义上来说,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缠绕部段5的两个纵向端部的一个端部、另一个端部或每一个端部中的延伸部中设置超长部段6,因此更特别地在编织丝线1的两个纵向端部的一个端部、另一个端部或每一个端部处设置超长部段6。
因此特别地,如下文详细所述,一方面可以设置输入超长部段6_in,所述输入超长部段6_in位于缠绕部段5的上游,亦即沿编织方向处在缠绕部段的前部,因此其连接至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另一方面可以设置输出超长部段6_out,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位于缠绕部段5的下游,亦即在编织过程的顺序中形成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后部,因此其连接至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优选地考虑将所述方法可能仅施用于形成为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超长部段6,应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尤其是所涉及的方法的全部步骤或一些步骤能够加上必要的变动来施用于输入超长部段6_in,或者同时施用于输入超长部段6_in和输出超长部段6_out(如果这两种超长部段在相同的编织环形体4中设置在缠绕部段5的两侧的话)。
因此为了便于描述,表述“超长部段6”在下文中将等同地同时表示输出超长部段6_out和输入超长部段6_in,除非另有说明。
有利地,将编织丝线1布置为围绕主轴线Z3绕多于一整圈,亦即用所述编织丝线1围绕主轴线Z3覆盖的方位角超过360度,这样使得能够使编织丝线1自身闭合以保持编织环形体4的结合,如下文详细所述。
优选地,当编织丝线1以母线L3所形成的螺旋轴线为中心用以缠绕为螺旋线匝2时,执行在围绕主轴线Z3的方位角上的多个连续的完整转圈,从而使得缠绕部段5包括多个连续的重叠线匝2,所述重叠线匝2围绕主轴线Z3沿方位角转圈数次地延伸累积。这尤其使得能够获得特别强健和稳定的编织环形体4。
优选地,在相同的编织步骤(S1)中,不论编织丝线1围绕主轴线Z3产生的线匝数量如何,所考虑的编织丝线1都连续地进行缠绕,因此在单一件中包括缠绕部段5和超长部段6、6_in、6_out。
编织丝线1能够由足够刚性且拉伸强度大于预定阈值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
优选地,编织丝线1是金属的,例如由钢制成,可能包覆有例如由以下金属制成或基于以下金属的涂层:锌、青铜、铜或黄铜。
然而,作为变体形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另一种材料,例如合适的聚合物或合适的聚合物的混合物。
无论如何,编织丝线1的构成材料当然一方面表现出足以承受应力(特别是周向拉伸应力)(这些应力是在使用轮胎时胎圈丝线中的将由编织丝线经受的应力)的拉伸强度,另一方面表现出执行本发明设置的塑性折叠所需的塑性和刚性的固有性能。
此外,这里指出,为了提供对超长部段6的良好夹持性,以使得能够执行本方法的各个步骤并同时限制胎圈丝线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损失,可以将至少一个超长部段6的长度,特别是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长度设置为占编织环形体4的周长(整体)的2%至20%之间,优选地在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周长的3%至15%之间。
绝对意义上来说,至少一个超长部段6,特别是输出超长部段6_out能够具有在5cm至20cm之间,优选在7cm至15cm之间的长度,尤其在如下所述的编织环形体4中是这样的情况:所述编织环形体4具有在342mm至645mm之间的直径(相对于主轴线Z3的整体而言),因此通常旨在用于被设计为装备13英寸至24英寸轮辋的胎圈丝线。
优选地,母线L3(由图1至图4、图5A至图5C和图7中的点划线表示)实施为单线股或多线股的芯线3,所述芯线3自身围绕主轴线Z3闭合成环状。
所述芯线3有利地形成编织支撑件,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所述编织支撑件并沿着所述编织支撑件进行缠绕,如上所述。
所述芯线3可以是单线股的,亦即由单一的整根芯丝线形成,或者作为变体形式,其可以是多线股的,亦即由多根交织的芯丝线形成。
芯线3或芯丝线能够由足够刚性且拉伸强度大于预定阈值的任何合适的材料形成。
优选地,芯线3或芯丝线是金属的,例如由钢制成。
然而,作为变体形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另一种材料,例如合适的聚合物或合适的聚合物混合物。
为了便于描述,母线L3能够在下文被视为芯线3。
显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胎圈丝线的设备9,所述胎圈丝线旨在用于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
为了能够实施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步骤(S1),如在图6和图7中可见,所述设备9包括编织站10。
所述编织站点10包括:
-引导支撑件11,其限定沿着母线L3的路径,所述母线L3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Z3的轴线闭合成环状,如在图7中可见,
-卷轴12,其被布置为带有编织丝线1并且与引导支撑件11配合,以使所述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所述母线L3并沿着所述母线L3(在此更优选地围绕线芯3并沿着线芯3)进行缠绕,从而围绕主轴线Z3形成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胎圈丝线元件,在所述胎圈丝线元件中编织丝线1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5的长度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延伸部中的被称为“超长部段”6的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5对应于螺旋线匝2并且占据被称为“编织体积”V5的体积。
引导支撑件11优选地能够包括机动化的辊子夹合部13,所述机动化的辊子夹合部13被布置为以引导并驱动芯线3来围绕主轴线Z3沿方位角旋转。
就其本身而言,卷轴12能够包括行星支撑件14,所述行星支撑件在其中心开口以允许芯线3穿过,并且被安装为能够围绕中心轴线Z14旋转移动,所述中心轴线Z14与引导线L3的在被称为“组装点”15(编织丝线1在此与芯线3相遇并缠绕在芯线3上)的点处的切线重合。
优选地,特别是为了提高设备9的紧凑性,母线L3包含在基本竖直的平面中。组装点15则优选地能够与芯线3的最低点重合,亦即当芯线3在引导支撑件11上就位时,所述组装点15与芯线3的具有最低高度的部分重合。
行星支撑件14优选地支承至少一个卫星线轴16,所述卫星线轴16引导编织丝线1并且被安装为在这样的轴线上旋转,即所述轴线平行于中心轴线Z14但其中心相对于中心轴线Z14偏转。
因此,芯线3沿着母线L3的前进移动(所述前进移动通过围绕主轴线Z3的方位角旋转来实现)与卷轴12(更特别是卫星线轴16)的围绕中心轴线Z14(因此围绕母线L3)的旋转移动的组合使得能够产生线匝2的螺旋排序。
根据本发明,本方法包括在编织步骤(S1)之后的折叠步骤(S2),在所述折叠步骤(S2)的过程中通过折叠使超长部段6(在此更优选为输出超长部段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弯折部17(在此更优选为输出弯折部17_out),所述弯折部17使得超长部段6相对于螺旋线匝2偏转并且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相对于编织环形体4的编织体积V5至少部分地突出。
“塑性变形”被理解为意指不可逆的变形,其是由施加到编织丝线1上的应变引起的,所述应变大于所述编织丝线1的构成材料的固有弹性极限。实际上,折叠步骤(S2)的目的是形成持久的弯折部17,这意味着在折叠操作的过程中引起的变形足以在所述折叠操作之后使编织丝线4或超长部段6不会弹性恢复到在所述折叠操作之前其所占据的初始位置,而是保持为所述弯折部17。
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中,为方便起见同时按照标准惯例,可以考虑当编织丝线1经受超过所述编织丝线1的构成材料在0.2%伸长下的常规弹性极限(表示为Rp0.2)的应变时存在塑性变形。在拉伸测试中,在0.2%伸长下的常规弹性极限Rp0.2对应于这样的拉伸应变,即其致使因塑性变形而引起的0.2%的残留相对伸长。
有利地,构成编织丝线1的材料(优选金属材料)的固有塑性和刚性允许超长部段6本身保持弯折部17的形状和曲率,因此保持所述超长部段6的自由端的定向,使得这种形状、这种曲率和这种定向得自通过折叠操作所实现的永久塑性变形。有利地,在折叠操作之后,适当弯曲的超长部段6保持非松弛性的特征,这允许在相对于编织体积V5寻求突出构造时所述超长部段6保持基本绷紧。
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弯折部17设置为形成在输入超长部段6_in上以获得输入弯折部17_in,并且/或者形成在输出超长部段6_out上以获得输出弯折部17_out。
因此为了便于描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表述“弯折部17”在下文中将能够等同地同时表示输出弯折部17_out和输入弯折部17_in。
有利地,弯折部17的形成和由此产生的超长部段6的突出布置有助于随后由位于编织环形体4外部的工具接近所述超长部段6,然后操纵所述超长部段6,并因此对直接附接至所述超长部段6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进行操纵和定位。
另外,或者替代性地,弯折部17还可以通过形成一种钩状部来实现端部止挡功能,所述钩状部使得能够将编织丝线1限制为抵靠螺旋线匝2(如优选在输出弯折部17_out的情况下是这样)和/或抵靠芯线3(如优选在所述输入弯折部17_in的情况下是这样),因此防止编织丝线1退绕。这样,可以在编织步骤(S1)和折叠步骤(S2)中以及在折叠步骤(S2)之后保持编织环形体4的结合。
为此,为了便于制造,优选的是在进行编织步骤(S1)和螺旋线匝2的缠绕之前直接赋予所述输入弯折部17_in最终形状(即最终角度),以能够将输入弯折部17_in用作在编织操作开始时使编织丝线1保持抵靠芯线3的钩状部。该解决方案还有利地使得能够避免输入超长部段6_in对卷轴12的移动形成障碍。
亦即,根据一种可行的变体实施方式,不排除在编织操作之后根据上述折叠步骤(S2)形成输入弯折部17_in或使输入弯折部17_in突出的可能性,以特别是在编织步骤(S1)之后根据需要将输入超长部段6_in重新定向。
就其本身而言,输出弯折部17_out优选地在编织步骤(S1)之后根据上述折叠步骤(S2)形成。
此外,应注意的是,弯折部17还可通过其外凸样式而本身可为诸如驱动夹板31、32的夹持工具提供夹持性,所述驱动夹板31、32旨在将抵靠编织环形体4的相应超长部段6弹性地向后推以暴露其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目的在于切割操作和可能的接合操作,如在下文详细所述。
一个或多个弯折部17、17_in、17_out,更特别是在编织操作之后并因此在形成缠绕部段5后面产生的输出弯折部17_out使得能够为涉及的超长部段6、6_in、6_out提供与对应于螺旋线匝2的缠绕(优选规则的缠绕)的定向所不同的定向,以产生或更优选地突显(特别是在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情况中)在超长部段6的定向与线匝2和缠绕部段5的整体定向之间的偏转。
此外,如上所述,将超长部段6选择为在由弯折部17赋予其的定向上的长度足以允许所述超长部段6延伸超过基本环形的体积V5,所述体积V5由形成缠绕部段5的一组螺旋线匝2占据。
实际上,这种突出的设计有助于对超长部段6的后续检测以及与所述超长部段6接合的工具的接合。
为了执行折叠步骤(S2),设备9包括不同于卷轴12的折叠工具20,所述折叠工具20布置为在编织操作之后恢复超长部段6(在此更优选输出超长部段6_out),并且对所述超长部段6进行塑性折叠以形成弯折部17,所述弯折部17使得超长部段6相对于螺旋线匝2偏转并且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相对于编织环形体4的编织体积V5至少部分地突出。
优选地,所述折叠工具20是自动的,从而使得在编织操作结束时自动地形成弯折部17,特别优选为输出弯折部17_out,这样使得能够加快编织丝线的制造速度。
优选地,折叠工具20包括可移动砧座21,所述可移动砧座21能够在一方面的被称为“退回位置”的第一位置与另一方面的被称为“伸出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由所述可移动砧座21在编织操作过程中占据,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所述砧座21足够远离母线L3从而不干扰编织操作或当时正在制备的编织环形体4;所述第二位置由所述砧座21在折叠操作中采用,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所述砧座21比在第一位置时更靠近编织环形体4,优选地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所述砧座21压靠所述编织环形体4,如在图4、图6和图7中所示。
实际上,优选地,在折叠步骤(S2)中,将砧座21提供至编织环形体4,更优选地将砧座21压靠所述编织环形体4,并且通过抵靠所述砧座21进行折叠来使超长部段6(在此优选输出超长部段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弯折部17(在此优选输出弯折部17_out)。
砧座21的使用有助于在折叠操作中稳定编织环形体4,并且有利地通过避免折叠点分散(亦即从一个编织环形体4的弯折部17的位置分散到另一个)来获得本方法优良的可重复性。
砧座21可以例如采用如在图6中所示的由刚性材料制成的弯曲杆的形式,所述弯曲杆的至少一个分支部在基本上平行于主轴线Z3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旨在在伸出位置上靠近超长部段6,优选接触超长部段6,例如在编织体积V5的边界处,更特别地在缠绕部段5的外部径向边界处接触超长部段6,以提供抵抗使得超长部段6可以在超出其弹性极限下挠曲至形成弯折部17的抗力支撑。
为了不使形成缠绕部段5的编织丝线1受损,同时促进折叠效果,砧座21的截面优选地具有圆形形状,例如圆形。
优选地,砧座21的截面的这种圆形形状的直径能够在2mm至10mm之间,更优选地在6mm至8mm之间,这样尤其使得能够确保所述砧座21足够刚性。
为了使得实施简化,在退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或者反之亦然,从伸出位置到退回位置)的砧座移动21_mov能够通过平移来执行,例如借助于支承砧座21中的杆的线性机动化构件22(例如致动缸22)来进行平移。
所述砧座移动21_mov能够在相对于主轴线Z3的横向方向(例如径向)上定向,以允许砧座21进入然后容易地脱离,优选地从编织圆形体4的径向外部进入然后容易地脱离。
显然,作为一种变体形式,可以通过其它适当性质的砧座移动21_mov,例如通过旋转移动而将砧座21提供至编织环形体4。
此外,优选地,在折叠步骤(S2)中,致动可移动冲压部件23,以恢复超长部段6并且执行(优选抵靠砧座21执行)如上所述的对所述超长部段6的塑性折叠。
根据一种变体实施方式,可以设想仅使用冲压部件23(亦即不使用砧座21)以抵抗编织圆形体4本身的反向机械阻力来执行折叠操作,同时在引导支撑件11中将所述编织圆形体4保持在固定位置。
然而,优选地,为了确保编织圆形体4的完整性以及折叠操作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优选地组合使用冲压部件23和砧座21。
因此,优选地,折叠工具20能够包括冲压部件23,更特别是这样的冲压部件23,即,其能够相对于砧座21移动,而且布置为恢复超长部段6并抵靠所述砧座21将所述超长部段6向后折叠以引起形成弯折部17所必需的塑性变形。
当然,将砧座21的位置和冲压部件23相对于所述砧座21的移动23_mov设置并控制为以获得弯折部17的期望位置以及相对于期望的弯折部角度A17的所需折叠幅度。
为此,考虑到由冲压部件23和/或砧座21施加的折叠力松弛之后编织丝线1的弹性恢复,将优选地设置超出所述期望的残留弯折部角度A17的移动幅度。
优选地,冲压部件23通过围绕枢转轴线Z23的回转冲压移动23_mov来被驱动,所述回转冲压移动23_mov在一方面的被称为“待机位置”的第一位置P23_1(在此是在图6、图7和图8的设备上的低位)与另一方面的被称为“折叠完成位置”的第二位置P23_2(在此是在图6至图8中的高位)之间进行,在所述第一位置P23_1中冲压部件23被设置为从编织圆形体4和超长部段6向后退,在所述第二位置P23_2中冲压部件23完成使超长部段6达到弯折部17的塑性成形所必需的位移。
冲压部件的移动23_mov可以通过任何适当的机动化系统来控制,例如,包括联接至动力装置25(例如致动缸25)的连杆机构24的系统,如在图8中所示。
还可以设置用于设定冲压部件23的行程终点极限的构件,例如借助于长方形的调节槽26,所述调节槽26使得能够在预定范围内选择致动缸25的位置。
优选地,如在图8和图9中所示,冲压部件23具有包括支撑边缘28的钩形刀片27,所述支撑边缘28旨在沿着横向于超长部段6的延伸部L6的纵向方向的方向对所述超长部段6施加压力。如在图9中所示,横向于超长部段的延伸部L6的纵向方向的所述方向优选地对应于冲压部件移动23_mov的方向。
优选地,支撑边缘28根据凸圆形轮廓28R而形成为钝的。
有利地,这使得能够在折叠步骤中不损坏编织丝线1,尤其避免从所述编织丝线上撕下涂层。
这样,避免了在长时间存储编织环形体4的情况下(如果编织环形体4存储在缓冲存储空间中,等待随后的切割操作和之后通过套管联接的接合操作,则就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产生这样的区域,即,在所述区域中开始腐蚀,其中可能形成锈并且所述锈沿着编织丝线1蔓延直至到达缠绕部段5,从而污染胎圈丝线。
同样地,通过避免损坏编织丝线1,避免了产生可能导致设备9及其环境污染的粉尘(来自编织丝线1和/或其涂层)。
凸圆形轮廓28R例如能够包括如在图9的横截面图中可见的首先到达超长部段6的圆形顶端28R_1,然后是平坦类型的斜切侧部28R_2,所述斜切侧部28R_2优选地相对于冲压部件移动23_mov的方向倾斜,在进行弯折部17的塑性折叠时编织丝线1的超长部段6能够有利地逐渐抵靠所述斜切侧部28R_2。
可能地,取决于所选择的行程设定,当冲压部件23在折叠结束时到达其第二位置P23_2时,弯曲的超长部段6的纵向方向L6能够几乎平行于斜切侧部28R_2的平面。
优选地,圆形顶端28R_1的曲率半径能够在0.5mm至3mm之间,例如等于1mm。
斜切侧部28R_2(优选为直线的)就其本身而言能够相对于冲压部件移动23_mov的方向优选地具有在20度至45度之间的倾斜度,例如等于30度。
边缘28的柔和轮廓有利地允许冲压部件23首先通过边缘28的圆形顶端28R_1接近超长部段6,然后允许超长部段6沿着凸圆形轮廓28R平滑地滚动和滑动,以将对弯折部17的折叠所赋予的定向渐渐适配在所述超长部段6上。
此外,无论支撑边缘28的形状如何,冲压部件23的钩形刀片27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侧向对接部29(其优选地与根据上述凸圆形轮廓28R形成为钝的的支撑边缘28组合),所述侧向支撑部29优选地形成为肩部形式29,所述肩部形式29被布置为从支撑边缘28突出,以能够在对于恢复并折叠所述超长部段6所必需的冲压部件移动23_mov过程中阻止超长部段6沿支撑边缘28的侧向滑动。
有利地,这种支撑部装置29允许冲压部件23捕获运动中的超长部段6,优选地在与母线L3基本相切的方向上,通过执行沿着编织圆形体4的倾斜路程,更特别地通过执行与卷绕部段5平行的路程来捕获运动中的超长部段6;并且在持续进行冲压部件移动23_mov并通过折叠使所述超长部段6变形时,所述支撑部装置29允许冲压部件23不让所述超长部段6掉落。
因此确保了对折叠过程的极佳的控制。
应注意的是,为了有利于冲压部件23通过至与编织圆形体4的缠绕部段5齐平并且没有干扰所述缠绕部段5的风险,也可以在钩形刀片27上设置如在图8中可见的刀片偏移部27_offset,所述刀片偏移部27_offset朝向编织圆形体4的位置定向,并且例如通过将所述钩形刀片27折叠成“S”形或“Z”形来制得。
此外,优选地,在编织步骤(S1)中,从包含储备的编织丝线的卷轴12中放出围绕母线L3缠绕的编织丝线1,并且在折叠步骤(S2)之前,从编织丝线1的被选择成为超长部段6的自由端(在此为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端部)的点处将编织丝线1从卷轴12上释放出来,然后在折叠步骤(S2)中产生弯折部17、17_out以使超长部段6、6_out的所述自由端定位为相对于编织环形体4的编织体积V5突出,如尤其在图1至图4中所示。
有利地,通过释放编织丝线1,更特别地通过释放以折叠操作为目的的超长部段6、6_out来促进所述折叠操作。
特别地,这种释放使得能够根据需要使编织环形体4围绕主轴线Z3自由地定向,从而使超长部段6、6_out相对于砧座21和/或相对于冲压部件移动23_mov的路径适当地定位,而不会由卷轴12缚住编织环形体4,并且没有必要对卷轴12释放(用以伴随编织环形体4的定向移动)的编织丝线的量进行调节。
因此避免了编织环形体4定位的任何困难以及编织丝线1的任何不必要的消耗。
应注意的是,可以设想在编织操作结束时释放编织丝线1的数种可能性:
-根据第一种可能性,可以使卷轴12在编织操作之前具有的编织丝线1的储备量比编织操作所需的编织丝线1的量大,在该特定情况下卷轴12包含的编织丝线1的长度大于,优选数倍地大于缠绕部段5以及相邻的超长部段6、6_in、6_out的总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编织操作之后,通过在编织丝线1的被选择成为超长部段6的自由端的点处切割所述编织丝线1来释放编织丝线1;这样,在编织步骤(S1)结束时,在编织环形体4上存在的编织丝线1已经与在卷轴12上(仍然)存在的储备的编织丝线1分离;
-根据第二种可能性,其实施起来特别简单,并且比第一种可能性更优选,进行如下设置:在编织步骤(S1)之前,更特别地在每个编织步骤(S1)之前在卷轴12上安装恰好是进行相关编织操作所必需且足够的量的编织丝线1,亦即在此优选地,编织丝线1的总长度对应于形成缠绕部段5所必需的编织丝线1的长度和形成一个或多个超长部段6、6_in、6_out(其与缠绕部段5相邻)所必需的编织丝线1的长度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卷轴12中全部放出编织丝线1时,通过所述编织丝线1的自由端落下,所述编织丝线1的释放将自动地发生,而无需切割,从而完全由编织操作来用光所述编织丝线1。
优选地,弯折部17、17_in、17_out(更优选至少输出弯折部17_out)形成被称为“弯折部角度”A17、A17_in、A17_out的角度,所述角度在45度至160度之间,优选地在60度至135度之间。
因此有利地,可以相对于母线L3的切线使超长部段6根据被称为“偏转角”A6的角度突出,这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可以接近。
这里指出,输入弯折部角度A17_in可以基本上等于90度,例如在85度至100度之间。
这样的值特别有利于在编织开始时钩住芯线3,同时避免输入超长部段6_in对编织操作造成妨碍。
输出弯折部角度A17_out能够类似于或优选地不同于输入弯折部角度A17_in。
这里指出,输出弯折部角度A17_out可以基本上等于120度,例如在115度至135度之间。
实际上,这样的输出弯折部角度A17_in易于借助于在编织环形体4外部的折叠工具20产生,同时为编织丝线1的后续操作提供良好的夹持性。
优选地,根据可以独自构成发明的优选特征并且如有必要,不论为实现该发明而设置的弯折部角度A17的值如何,上述偏转角A6在30度至90度之间。
在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更特定情况下,偏转角A6优选地在30度至60度之间,例如基本上等于45度。
有利地,上述优选的角度范围允许弯折部17具有理想的的打开角度以将夹持性提供给操纵工具,尤其是夹板类型31、32的推进装置30,如在下文详细所述。
这些角度范围还与一个或多个弯折部17的相配,所述稳定功能防止缠绕部段5的组成编织丝线1不合时宜地解绕。
上述角度A17、A17_in、A17_out、A6的值明显地延伸到在折叠步骤(S2)之后所保持的残留角度,亦即在由冲压部件23和/或砧座21施加的折叠应变松弛之后并因此在折叠后的弹性恢复之后保持的残留角度。
还应注意的是,折叠操作优选地使得能够通过在涉及的超长部段6中进行单次折叠来获得各自的弯折部17,由于编织丝线1的刚性使得单次折叠根据由选择的塑性变形程度所限定的结构,尤其是根据弯折部角度A17而自然地保持张开。实际上,有利地不需要例如设置用以扭转或打结类型的任何第三方装置来支撑弯折部17或将超长部段6限制在期望的结构中。
此外,从弯折部17内部考虑的所述弯折部17的曲率半径优选小于或等于5mm,例如在1mm至3mm之间。
因此,弯折部17能够在超长部段6中形成明显的折痕,并且特别是能够将更好的、防打滑的夹持性提供给推进装置类型的操纵工具。
优选地,折叠步骤(S2)具有使超长部段6与主轴线Z3沿径向分离的距离增加的作用。
更优选地,如果将编织体积V5视为相对于主轴线Z3沿径向包含在被称为“外部径向界限”RL_ext的径向界限内,则弯折部17优选地被布置为使超长部段6保持至少部分地突出超过编织体积V5的所述外部径向界限RL_ext。
外部径向界限RL_ext优选地能够对应于假想圆柱体,所述假想圆柱体优选地具有圆形基底,并且所述假想圆柱体以主轴线Z3为中心,与由母线L3形成的环同轴并与缠绕部段5外切,所述编织体积V5与假想圆柱体内接。
为了便于描述,位于所述外部径向界限RL_ext之外的空间区域将被指定为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
有利地,选择产生“离心”的折叠(其将超长部段6引导远离主轴线Z3),更优选地选择产生使超长部段6径向超出编织体积V5进行折叠,使得能够易于从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执行折叠所必需的冲压部件移动23_mov和/或砧座移动21_mov。
因此,有可能将折叠工具20以相对较大的体积布置在沿径向位于缠绕部段5的外部径向界限RL_ext之外的自由空间中,这简化了设备9的布置和操作。
有利地,折叠工具20定位于编织环形体4之外使得能够为编织所需的工具保留被称为“内部空间”INT的空间,所述“内部空间”INT沿径向包含在所述编织环形体4内,亦即沿径向包含在编织体积V5的内部径向界限RL_int内。
就外部径向界限RL_ext而言,优选地可以将内部径向界限RL_int限定为假想圆柱体,所述假想圆柱体以主轴线Z3为中心,与由母线L3形成的环同轴,但是与缠绕部段5内切(而不是外切),因此被内接在由编织体积V5径向界定的空间内。
因此,特别地,可以在编织操作过程中为引导支撑件11(其驱动芯线3进行方位角旋转)、和卷轴12的移动(其产生线匝2的螺旋缠绕)保留该内部空间INT。
此外,通过从编织环形体4向外折叠超长部段6来形成弯折部17,从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观察时,所述弯折部17具有向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打开的凹形,因此有利于超长部段6以及附接到其上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后续接合和操作。
再次地,选择为向外部空间EXT打开的凹形布置尤其使得能够将在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上的这种操作所需的工具安装在可用且可接近的空间中,这简化了设备9的设计、设置、操作和维护。
此外,根据可以独自构成发明的优选特征,其特别适用于设有至少一个,优选两个适当同形的超长部段6的任何编织环形体4,本方法可以包括在折叠步骤之后(S2)的驱动步骤(S3),在所述驱动步骤(S3)的过程中夹持所考虑的超长部段6的一部分从而在超长部段6的该部分上施加驱动推力F_S3,所述驱动推力F_S3定向为以如下方式施加至相应的弯折部17,并因此施加至缠绕部段5中的附接至所述弯折部17的被称为“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端部部分:其使得通过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而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如在图5B中所示。
有利地,缠绕部段5的端部部分5_in、5_out与所述缠绕部段5的其余部分的暂时的局部分离使得能够使位于缠绕部段5的该端部部分中的编织丝线1易于接近,以在该端部部分处执行其它的操作,特别是切割操作和通过套管联接的接合操作。
有利地,通过利用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性,更确切地利用缠绕部段5的端部线匝的结构挠性(其表现为基本上与弹簧一样),并且特别是因为缠绕部段5的端部线匝整体上遵循母线L3的总体曲率,所以这种分离是可逆的,这使得在上述切割和套管联接操作之后保留下来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可在所述操作之后重新并入编织体积V5。这样,驱动操作不会影响将最终用于胎圈丝线中的编织环形体4的结构。
驱动推力F_S3优选地基本上在弯折部17的空的部分的方向上定向,因此在与完成折叠超长部段6的方向基本相反的方向上定向。
特别优选地,驱动推力F_S3朝向编织环形体4的内部INT定向,例如相对于主轴线Z3基本向心地定向,尤其沿径向向心地定向。
在任何情况下,将驱动推力F_S3的定向和方向选择为使得所述驱动推力F_S3趋于以某种方式使缠绕部段5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解绕,从而获得期望的分离。
更优选地,驱动步骤(S3)使得能够使弯折部17沿径向突出到编织环形体4的内部INT,亦即使得能够使弯折部17与主轴线Z3保持一定的距离,所述距离比相应的内部径向界限RL_int的半径短,如在图5B中所示。
因此,可以从编织环形体4的内部INT进行切割操作和套管联接操作,而通过从该相同的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作用的工具来维持驱动推力F_S3。
显然,为了实施驱动步骤(S3),设备9将包括合适的驱动工具30、31、32。
为此,设备9优选地包括推进装置30,所述推进装置30布置成为在超长部段6的一部分上施加驱动推力F_S3,所述驱动推力F_S3被定向为同时作用在所述弯折部17和缠绕部段中的附接至所述弯折部17的被称为“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端部部分,以能够通过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
根据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推进装置30能够包括夹板31、32,所述夹板31、32接合超长部段6,更优选弯折部17的空的部分。
优选地,为此,所述夹板31、32可以滑入间隙中,所述间隙相对于主轴线Z3沿轴向包含在以下两者之间:一方面的是超长部段6的自由分支部,其与弯折部17连接;另一方面的是编织环形体4的与所述主轴线Z3成直角的底面或顶面,其与超长部段6的所述自由分支部最接近,如在图5B中所示。
根据常规描述,实际上可以考虑,编织环形体4沿着主轴线轴向地在一方面是被称为“底面”的第一面与另一方面是被称为“顶面”的第二面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面对应于缠绕部段5与假想平面的相交部,所述假想平面与主轴线Z3成直角并且在轴向上沿切向抵靠编织环形体4的第一侧上的缠绕部段5;所述第二面对应于缠绕部段5与第二假想平面的相交部,所述第二假想平面与主轴线Z3成直角并且在轴向上沿切向抵靠编织环形体4的第二侧(其与第一侧轴向对立)上的缠绕部段5。
在编织环形体4一方面包括与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自由分支部相关联的输入弯折部17_in,另一方面包括与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自由分支部相关联的输出弯折部17_out的情况下,推进装置30可以有利地包括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所述第一夹板31和第二夹板32同时各自作用于弯折部17_in、17_out中的一个,从而根据还可独自构成发明的优选特征,不论推进装置30的形式如何,均可同时分离第一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第二端部线匝部段5_out。
更具体地,如果输入弯折部17_in和输出弯折部17_out分别关联的输入超长部段6_in和输出超长部段6_out各自面向编织环形体4的不同面延伸,例如如果输入超长部段6_in在编织环形体4的底面的一侧上移动而输出超长部段6_out在顶面的一侧上移动(如在图5B中所示),则第一夹板31能够在编织环形体4下方沿着底面滑动以向回推动输入超长部段6_in,而第二夹板32能够在编织环形体4的上方沿着顶面滑动以向回推动输出超长部段6_out。
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弯折部17_in、17_out和相应夹板31、32的底部/顶部布置的上述顺序颠倒。
还应注意的是,两个超长部段6_in、6_out优选地被布置为使得,根据可独自构成发明的优选特征,当它们相应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各自经受驱动推力F_S3时,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在交叉点33处交叉,所述交叉点33有利地从编织体积V5偏移出来。在此,所述交叉点33更特别地在基本径向向心的方向上从编织体积V5偏移出来,从而位于编织环形体4的内部INT。
实际上,沿着编织丝线1,所述交叉点33优选地基本上对应于后来的编织接头45的位置,所述编织接头45使得能够将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彼此接合在一起以使编织丝线1自身永久地闭合。
优选地,在根据驱动步骤(S3)通过弹性挠曲将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保持与其它线匝2分离的同时,本方法包括切割步骤(S4),在所述切割步骤(S4)的过程中切割处在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处的编织丝线1,以除去相应的弯折部17和超长部段6。
更特别地,一方面可以在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处在交叉点33附近切割编织丝线1,以除去输入弯折部17_in和输入超长部段6_in,另一方面可以在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处在交叉点33附近切割编织丝线1,以除去输出弯折部17_out和输出超长部段6_out。
有利地,因此可以非常精确地调节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剩余长度,以保持恰好所需的长度并且该长度足以能够使随后的编织接头45位于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之间(如在图5C中所示),从而最终以适合于胎圈丝线的构造使编织丝线1自身闭合。
而且,切割步骤(S4)因此可以有利地在最后时刻进行,正好在制得编织接头45之前进行。
这使得能够在编织丝线1上具有干净的且特别是无腐蚀的接合表面。
这也使得能够利用到了以下的事实:编织丝线1的待接合的自由端部仍然与缠绕部段5分离,以易于进行这些端部之间的接合。另一方面,实际上,如果在接合所述端部之前允许所述端部弹性恢复到其在缠绕部段5中的位置,则难以再次夹持所述端部。
显然,设备9优选地包括切割工具40,所述切割工具40布置为能够在所涉及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处切割编织丝线1,同时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以能够除去相应的弯折部17和超长部段6。
此外,设备9优选地还包括接合工具,所述接合工具布置为使随后的编织接头45位于之前通过切割步骤(S4)所调节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之间。
优选地,编织接头45借助于套管46制成,所述套管46被压接到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上。于是接合工具(此处未显示)能够采用压接工具的形式。
因此本方法优选地包括接合步骤(S5),在所述接合步骤(S5)的过程中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通过接合元件46(例如压接到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上的套管46)彼此连接。
如上所述,接合步骤(S5)优选地在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通过驱动推力F_S3(在此优选地朝向编织环形体4的内部INT)仍然保持挠曲并与螺旋线匝5的其余部分分离的同时进行。
通过在切割步骤(S4)和随后的接合步骤(S5)过程中保持驱动推力F_S3以免使得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松弛,有利地可以有效地执行所有有用的切割和接合操作,并且这样做不会对编织丝线1造成风险,更通常地没有对编织环形体4造成损坏并因此没有对将来的胎圈丝线造成损坏的风险。
根据将特别优选的方法的变体形式,特别是由于其简单性和执行速度,可以在编织之前制备输入弯折部17_in,并且在编织之后制备输出弯折部17_out。
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在编织步骤(S1)之前包括准备步骤(S0),在所准备步骤(S0)的过程中在编织丝线1上设置旨在位于缠绕部段5之前的被称为“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第一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在所述输入超长部段中通过塑性折叠产生输入弯折部17_in,从而将被称为“钩状部”的弯角形状赋予所述输入超长部段6_in。
根据该方法,在编织步骤(S1)中:
-将所述钩状部6_in抵靠实施为母线L3的芯线3来接合,以当编织丝线1开始以螺旋线匝2围绕芯线3进行缠绕时相对于所述芯线3保持所述编织丝线1,
-然后,继续使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芯线3进行缠绕,从而使得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钩状部相对于由所述线匝2占据的编织体积V5保持至少部分地突出,
-然后,当缠绕部段5达到所需长度时,停止螺旋线匝2的形成,并且在缠绕部段5之后设置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形成还被称为“自由丝线”的输出超长部段6_out。
仍然根据该方法,执行折叠步骤(S2),从而使输出超长部段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输出弯折部17_out,所述输出弯折部17_out使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一部分相对于编织体积V5突出。
此外,在折叠步骤(S2)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驱动步骤(S3),在所述驱动步骤(S3)的过程中将驱动推力F_S3共同施加在钩状部6_in和自由丝线6_out上,以通过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一方面将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另一方面将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将输入弯折部17_in连接至缠绕部段5,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将缠绕部段5连接至输出弯折部17_out,从而使得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在交叉点33处交叉,所述交叉点33偏移到编织环形体4的编织体积V5之外,
-然后是切割步骤(S4),在所述切割步骤(S4)的过程中,在交叉点33附近,一方面从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处切割编织丝线1,以除去输入弯折部17_in和钩状部6_in,另一方面从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处切割编织丝线1,以除去输出弯折部17_out和自由丝线6_out,
-然后是接合步骤(S5),在所述接合步骤(S5)的过程中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与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通过接合元件46(例如压接到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上的套管46)彼此连接。
应注意的是,钩状部6_in有利地形成编织丝线1围绕芯线3编织的稳定的起点,而自由丝线对应于所述编织的终点。
钩状部6_in有利地能够由压力机类型的工具形成,所述工具设置有与所述钩状部6_in的期望几何形状对应的模具,更具体地与期望的相应输入弯折部角度A17_in对应的模具。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不论在何时形成输入弯折部17_in和输出弯折部17_out,输入弯折部17_in和输出弯折部17_out优选地被布置为使它们相应的输入超长部段6_in和输出超长部段6_out整体地指向同一方向,亦即使输入超长部段6_in和输出超长部段6_out均指向编织环形体4的内部INT,或者优选地如在图2、图5A和图5B中的情况那样均指向编织环形体4的外部EXT。
这有利于对两个超长部段6_in、6_out联合进行处理,尤其是联合驱动,以及形成交叉点33。
显然,本发明绝不仅限于以上描述的变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尤其能够将上述特征彼此单独使用或自由组合,或者用等效方式代替它们。
特别地,可以通过围绕同一芯线3制备多个连续的不同编织物来制得“多层”胎圈丝线,更通常地通过数次(原则上与待制成的层数一样多的次数)重复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来制得“多层”胎圈丝线。
为此目的,因此将连续使用数根不同的编织丝线1,在每次重复该方法时以一次一根新线的速率来单独地施用所述编织丝线。
更特别地,因此可以多次重复必要的次数,通常为与待制备的层数一样多的次数,一个“完整的”循环包括制备步骤(S0)、编织步骤(S1)、折叠步骤(S2)、驱动步骤(S3)、切割步骤(S4)以及接合步骤(S5)。
有利地,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多层胎圈丝线具有增强的厚度和坚固性。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制造胎圈丝线的方法,所述胎圈丝线旨在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所述方法包括编织步骤(S1),在所述编织步骤(S1)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母线(L3)并沿着所述母线(L3)进行缠绕,所述母线(L3)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Z3)的轴线闭合成环状,因此用所述编织丝线(1)描述在围绕主轴线的方向角上多于一个的完整线匝从而形成围绕所述主轴线(Z3)的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胎圈丝线元件,在所述胎圈丝线元件中所述编织丝线(1)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5)的长度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延伸部中的被称为“超长部段”(6、6_in、6_out)的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5)对应于所述螺旋线匝(2)并且占据了称为“编织体积”(V5)的体积,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在所述编织步骤(S1)之后的折叠步骤(S2),在所述折叠步骤(S2)的过程中通过折叠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弯折部(17、17_in、17_out),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螺旋线匝(2)偏转并且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所述编织体积(5)至少部分地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形成被称为“弯折部角度”(A17、A17_in、A17_out)的角度,所述角度在45度至160度之间,优选地在60度至135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步骤(S2)具有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主轴线(Z3)沿径向间隔的距离增加的作用。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积(V5)相对于所述主轴线(Z3)沿径向包含在被称为“外部径向界限”(RL_ext)的径向界限内,并且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布置为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保持至少部分地突出超过所述编织体积(V5)的所述外部径向界限(RL_ext)。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折叠步骤之后(S2)的驱动步骤(S3),在所述驱动步骤(S3)的过程中抵靠所述超长部段(6)的一部分进行接合以在所述超长部段的所述部分上施加驱动推力(F_S3),所述驱动推力(F_S3)定向为作用在相应的弯折部(17)以及所述缠绕部段(5)的附接至所述弯折部(17)并被称为“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端部部分上,从而使得通过所述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而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当处在根据所述驱动步骤(S3)通过弹性挠曲而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相对于其它线匝(2)保持分离时的切割步骤(S4),在所述切割步骤(S4)的过程中对在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处的编织丝线(1)切割,以除去相应的弯折部(17)和超长部段(6)。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编织步骤(S1)之前的准备步骤(S0),在所准备步骤(S0)的过程中在所述编织丝线(1)上设置旨在位于所述缠绕部段(5)之前的被称为“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第一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在所述输入超长部段(6_in)中通过塑性折叠而产生输入弯折部(17_in),从而将被称为“钩状部”的弯角形状赋予所述输入超长部段(6_in),
所述方法的特征则在于,在所述编织步骤(S1)中:
-所述钩状部接合抵靠实施为所述母线(L3)的芯线(3)上,以当所述编织丝线(1)开始以螺旋线匝(2)围绕芯线(3)进行缠绕时相对于所述芯线(3)来保持所述编织丝线(1),
-然后,继续使所述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芯线进行缠绕,从而使得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钩状部相对于由所述线匝(2)占据的编织体积(V5)保持至少部分地突出,
-然后,当所述缠绕部段(5)达到所需长度时,停止形成螺旋线匝(2),并且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后面设置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形成还被称为“自由丝线”的输出超长部段(6_out),
执行所述折叠步骤(S2),从而使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输出弯折部(17_out),所述输出弯折部(17_out)使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编织体积(V5)突出,
所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折叠步骤(S2)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驱动步骤(S3),在所述驱动步骤(S3)的过程中将驱动推力(F_S3)共同施加在钩状部(6_in)和自由丝线(6_out)上,以通过所述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而将一方面的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另一方面的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将所述输入弯折部(17_in)连接至所述缠绕部段(5),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将所述缠绕部段(5)连接至所述输出弯折部(17_out),从而使得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在交叉点(33)处交叉,所述交叉点(33)偏移到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所述编织体积(V5)之外,
-然后是切割步骤(S4),在所述切割步骤(S4)的过程中,在所述交叉点(33)附近,一方面对在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处的编织丝线(1)切割,以除去所述输入弯折部(17_in)和所述钩状部(6_in),并且另一方面对在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处的编织丝线(1)切割,以除去所述输出弯折部(17_out)和所述自由丝线(6_out),
-然后是接合步骤(S5),在所述接合步骤(S5)的过程中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与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通过接合元件(46)而彼此连接,例如通过压接到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上的套管(46)而彼此连接。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步骤(S2)中,将砧座(21)提供至编织环形体(4),更优选地将砧座(21)施用为抵靠所述编织环形体(4),并且通过抵靠所述砧座(21)进行折叠来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折叠步骤中,致动可移动冲压部件(23),以恢复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并且执行,优选抵靠砧座(21)执行对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的塑性折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部件(23)具有钩形刀片(27),所述钩形刀片(27)一方面包括支撑边缘(28)并且另一方面包括至少一个侧向支撑部(29),其中所述支撑边缘(28)旨在沿着横向于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的延伸部(L6)的纵向方向的方向(23_mov)而压在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上,并且所述支撑边缘(28)通过凸圆形轮廓(28R)形成为钝的;所述侧向支撑部(29)优选地形成为肩部形式,并且所述侧向支撑部(29)布置为相对于所述支撑边缘(28)突出,以能够在对于恢复并折叠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所必需的冲压部件移动(23_mov)过程中阻止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沿所述支撑边缘(28)的侧向滑动。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编织步骤(S1)中,从包含储备的编织丝线的卷轴(12)中放出围绕母线(L3)缠绕的编织丝线(1),并且在所述折叠步骤(S2)之前,在被选择为所述超长部段(6、6_out)的自由端的点处将所述编织丝线(1)从卷轴(12)释放出来,然后在所述折叠步骤(S2)中产生弯折部(17、17_out)以使超长部段(6、6_out)的所述自由端定位为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所述编织体积(V5)突出。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L3)实施为单线股或多线股的芯线(3),所述芯线(3)自身围绕所述主轴线Z3闭合成环状。
13.一种用于制造胎圈丝线的设备(9),所述胎圈丝线旨在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所述设备(9)包括编织站(10),所述编织站(10)包括引导支撑件(11)和卷轴(12),所述引导支撑件(11)限定沿着母线(L3)的路径,所述母线(L3)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Z3)的轴线闭合成环状,所述卷轴(12)布置为带有编织丝线(1),优选金属编织丝线,并且与所述引导支撑件(11)配合,以使所述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所述母线(L3)并沿着所述母线(L3)进行缠绕从而围绕所述主轴线(Z3)形成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胎圈丝线元件,在所述胎圈丝线元件中所述编织丝线(1)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5)的长度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延伸部中的被称为“超长部段”(6、6_in、6_out)的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5)对应于螺旋线匝(2)并且占据了被称为“编织体积”(V5)的体积,所述设备(9)的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相对于所述卷轴12不同的折叠工具(20),所述折叠工具(20)布置为在编织操作之后获得超长部段(6、6_in、6_out),并且对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进行塑性折叠以形成弯折部(17、17_in、17_out),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螺旋线匝(2)偏转并且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所述编织体积(V5)至少部分地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工具(20)包括:
-可移动砧座(21),其能够在一方面是被称为“退回位置”的第一位置与另一方面是被称为“伸出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位置由所述可移动砧座(21)在编织操作过程中占据,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所述砧座(21)足够远离母线(L3)从而不干扰编织操作或不干扰正在制备的编织环形体(4);所述第二位置由所述砧座(21)在折叠操作中采用,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所述砧座(21)比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更靠近所述编织环形体(4),优选地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所述砧座(21)压靠所述编织环形体(4),
-冲压部件(23),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砧座(21)移动,并且布置为恢复超长部段(6、6_in、6_out)并抵靠所述砧座(21)将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向后折叠以引起形成弯折部(17)所必需的塑性变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推进装置(30),其被布置成为在所述超长部段(6)的一部分上施加驱动推力(F_S3),所述驱动推力(F_S3)定向为同时作用于弯折部(17)和缠绕部段(5)的附接至所述弯折部(17)的被称为“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端部部分,以能够通过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
-切割工具(40),其布置为能够在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时,切割在所涉及的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处的编织丝线(1),以能够除去相应的弯折部(17)和超长部段(6)。
CN201980032837.5A 2018-05-14 2019-05-13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2118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854009 2018-05-14
FR1854009A FR3083477B1 (fr) 2018-05-14 2018-05-14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tringle tressee pour bandage pneumatique, avec pliage d'un troncon excedentaire du fil de tresse
PCT/FR2019/051072 WO2019220045A1 (fr) 2018-05-14 2019-05-13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de fabrication d'une tringle tressee pour bandage pneumatique, avec pliage d'un troncon excedentaire du fil de tress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8957A true CN112118957A (zh) 2020-12-22
CN112118957B CN112118957B (zh) 2022-05-13

Family

ID=63407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2837.5A Active CN112118957B (zh) 2018-05-14 2019-05-13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05490B2 (zh)
EP (1) EP3793814A1 (zh)
CN (1) CN112118957B (zh)
FR (1) FR3083477B1 (zh)
WO (1) WO20192200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6770B (zh) * 2022-01-20 2022-09-01 哲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軟式胎牙成型機之纏繞機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2666B (zh) * 2021-06-16 2022-05-20 联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钢丝圈包布缠绕角度可调的包布机

Citation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732A (en) * 1909-02-09 1909-12-07 Isaac N Morford Wire-twister.
GB163781A (en) * 1920-02-23 1921-05-23 Bates W & A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ire edged covers of pneumatic tyres and an improved process of and machinery for covering or preparing the endless wires of same
US1616337A (en) * 1924-04-12 1927-02-01 Abiram J Slonecker Wire splice
GB641468A (en) * 1945-12-10 1950-08-16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ir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2979109A (en) * 1956-12-10 1961-04-11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ire bead grommets
US3168912A (en) * 1962-01-02 1965-02-09 Glen E Marica Method of tying knots in wires
EP0433917A1 (en) * 1989-12-22 1991-06-26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Automotive tire bead
US5099892A (en) * 1989-12-22 1992-03-31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n automotive tire bead
US5099902A (en) * 1989-05-30 1992-03-31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Offset wound helical bead for pneumatic tires
US5215613A (en) * 1990-02-12 1993-06-0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knotless bead bundle
AU7403696A (en) * 1995-12-21 1997-06-26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A reinforcing metallic cord
JP2000177334A (ja) * 1998-12-21 2000-06-27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20023700A1 (en) * 1998-06-05 2002-02-28 Renato Carett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tyre which can be obtained by said method, and vehicle wheel comprising said tyre
JP2003154581A (ja) * 2001-11-22 2003-05-27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用ビードコア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50145320A1 (en) * 2002-08-20 2005-07-07 Niwa Syoukou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stranded bead wire
JP2007160640A (ja) * 2005-12-12 2007-06-28 Parker Engineering Kk タイヤビードのビードワイヤー両端末結線装置
CN101027180A (zh) * 2004-09-16 2007-08-29 住友电工钢铁电缆株式会社 用于生产环形同轴多股胎缘帘线的方法和系统
US20080087369A1 (en) * 2004-09-16 2008-04-17 Hiroshi Sasab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nular Concentric-Lay Bead Cord
CN101198423A (zh) * 2005-04-26 2008-06-11 床垫生产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弹簧单元的设备和方法
US20080135156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Sumitomo (Sei) Steel Wire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annular concentric stranded bead cord
EP2062722A1 (en) * 2007-11-23 2009-05-27 Hankook Tire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heavy-duty pneumatic tyre
US20090266474A1 (en) * 2006-07-21 2009-10-2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tire bead
CN101998904A (zh) * 2008-04-14 2011-03-30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胎圈钢丝缠绕和成型设备
JP2013215925A (ja) * 2012-04-05 2013-10-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ビード製造装置
WO2014207129A1 (fr) * 2013-06-28 2014-12-31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ringle pour pneumatique, pneumatiqu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WO2015150987A1 (en) * 2014-03-31 2015-10-08 Mgtec S.R.L. Mesh made of wire rings and method for making mesh made of wire rings
WO2016097424A1 (fr) * 2014-12-19 2016-06-23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pour l'assemblage d'une ebauche de pneumatique
US20180056616A1 (en) * 2016-08-31 2018-03-01 Bartell Machinery Systems, L.L.C. Bead wire payoff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7382B2 (zh) * 1973-06-23 1978-08-08
US4342138A (en) * 1979-08-31 1982-08-03 A. J. Gerrard & Company Oval bale-tie wire and process of making thereof
US6524416B1 (en) * 1998-10-20 2003-02-2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Stress neutralization of an apex filler for a tire bead subassembly
JP5650596B2 (ja) * 2011-06-22 2015-01-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ケーブルビー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ケーブルビードの製造システム
WO2020136323A1 (fr) * 2018-12-27 2020-07-02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par sertissage d'un fil tressé, avec repérage optique du point de coupe et de sertissage

Patent Citation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732A (en) * 1909-02-09 1909-12-07 Isaac N Morford Wire-twister.
GB163781A (en) * 1920-02-23 1921-05-23 Bates W & A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ire edged covers of pneumatic tyres and an improved process of and machinery for covering or preparing the endless wires of same
US1616337A (en) * 1924-04-12 1927-02-01 Abiram J Slonecker Wire splice
GB641468A (en) * 1945-12-10 1950-08-16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ir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2979109A (en) * 1956-12-10 1961-04-11 Firestone Tire & Rubber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tire bead grommets
US3168912A (en) * 1962-01-02 1965-02-09 Glen E Marica Method of tying knots in wires
US5099902A (en) * 1989-05-30 1992-03-31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Offset wound helical bead for pneumatic tires
EP0433917A1 (en) * 1989-12-22 1991-06-26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Automotive tire bead
US5099892A (en) * 1989-12-22 1992-03-31 Bridgestone/Firestone, Inc.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n automotive tire bead
US5215613A (en) * 1990-02-12 1993-06-0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knotless bead bundle
AU7403696A (en) * 1995-12-21 1997-06-26 Pirelli Coordinamento Pneumatici S.P.A. A reinforcing metallic cord
US20020023700A1 (en) * 1998-06-05 2002-02-28 Renato Carett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tyre which can be obtained by said method, and vehicle wheel comprising said tyre
JP2000177334A (ja) * 1998-12-21 2000-06-27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314545A2 (en) * 2001-11-22 2003-05-2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ire bead cores
JP2003154581A (ja) * 2001-11-22 2003-05-27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用ビードコア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50145320A1 (en) * 2002-08-20 2005-07-07 Niwa Syoukou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stranded bead wire
CN101027180A (zh) * 2004-09-16 2007-08-29 住友电工钢铁电缆株式会社 用于生产环形同轴多股胎缘帘线的方法和系统
US20080087369A1 (en) * 2004-09-16 2008-04-17 Hiroshi Sasab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nular Concentric-Lay Bead Cord
CN101198423A (zh) * 2005-04-26 2008-06-11 床垫生产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弹簧单元的设备和方法
JP2007160640A (ja) * 2005-12-12 2007-06-28 Parker Engineering Kk タイヤビードのビードワイヤー両端末結線装置
US20090266474A1 (en) * 2006-07-21 2009-10-2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tire bead
US20080135156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Sumitomo (Sei) Steel Wire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ing annular concentric stranded bead cord
EP2062722A1 (en) * 2007-11-23 2009-05-27 Hankook Tire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heavy-duty pneumatic tyre
CN101998904A (zh) * 2008-04-14 2011-03-30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胎圈钢丝缠绕和成型设备
JP2013215925A (ja) * 2012-04-05 2013-10-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ビード製造装置
WO2014207129A1 (fr) * 2013-06-28 2014-12-31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ringle pour pneumatique, pneumatiqu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WO2015150987A1 (en) * 2014-03-31 2015-10-08 Mgtec S.R.L. Mesh made of wire rings and method for making mesh made of wire rings
WO2016097424A1 (fr) * 2014-12-19 2016-06-23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pour l'assemblage d'une ebauche de pneumatique
US20180056616A1 (en) * 2016-08-31 2018-03-01 Bartell Machinery Systems, L.L.C. Bead wire payoff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6770B (zh) * 2022-01-20 2022-09-01 哲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軟式胎牙成型機之纏繞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83477A1 (fr) 2020-01-10
WO2019220045A1 (fr) 2019-11-21
US20210308739A1 (en) 2021-10-07
FR3083477B1 (fr) 2020-06-19
US12005490B2 (en) 2024-06-11
EP3793814A1 (fr) 2021-03-24
CN112118957B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8957B (zh)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EP1515810B1 (en) Machine for the formation of metal mesh and relative method
EP2197006B1 (en) Coil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EP1988045B1 (de) Kabelbearbeitungs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und Bearbeitung eines Kabelabschnittes
KR20200135293A (ko) 연결 와이어의 제조를 포함한 회전자 및 고정자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US7765657B2 (en) System for forming barbed tape product
DE10308432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aschinellen Herstellung von spulenlosen Kabelwickeln
EP1988044B1 (de) Wickle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Wickels
US11945183B2 (en) Installation for manufacturing bead wires for tires, comprising a crimping station provided with a subassembly for automatically preparing crimping sleeves
US2023039082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nding metal wires and similar products
CN113286673B (zh) 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胎圈线并包括用于在切割工具和压接工具之间切换的头的设备
DE4235007A1 (de) Verfahren zum Wickeln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US20190260276A1 (en) Wave win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ave winding
CA3023100C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king wire baskets
CN109226608B (zh) 一种制作组合拉簧外拉簧拉钩的装置
US4920624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a double helix thermostat metal spring
RU163634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изделий с проволочной спиралью
WO2020136324A1 (fr) Installation de fabrication de tringles pour pneumatiques comprenant un poste de sertissage pourvu d'un sous-ensemble de préparation automatique de manchons de sertissage
US20110247717A1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a loop on one end of a coil spring
ITUD20110007A1 (it) "dispositivo di legatura di fasci di materia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