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3897A -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3897A
CN112113897A CN202010821665.4A CN202010821665A CN112113897A CN 112113897 A CN112113897 A CN 112113897A CN 202010821665 A CN202010821665 A CN 202010821665A CN 112113897 A CN112113897 A CN 112113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detection
gear
driving
driv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16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82166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138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13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389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7/00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to the weather, to corrosion, or to l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c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属于持针钳检测设备领域,包括输送架、输送带、加热装置、转运装置、转动夹持检测装置、耐腐蚀性测试装置和若干个放置盒,输送带安装在输送架内,若干个放置盒设置在输送带上,每个放置盒内均设有放置板和两个限位柱,放置板与放置盒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限位柱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的顶部,加热装置安装在输送架的顶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设置在输送架的旁侧,转运装置设置在输送架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之间,耐腐蚀性测试装置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的后侧。本发明解决了内窥镜持针钳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采用不同的治具或者设备来完成性能检测,难以实现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检测的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持针钳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背景技术
内窥镜持针钳,是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内窥镜器械,主要由手柄,钳杆和钳头组成,用来夹持缝合针。内窥镜手术中,以检查,诊断或治疗为目的,通过和内窥镜相同或者不同的通道进入人体自然孔道或者外科切口的医疗器械。
内窥镜持针钳为一种医疗器械,在生产时,都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性能检测。如高温夹持性能、耐腐蚀性能等;现有技术中,内窥镜持针钳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采用不同的治具或者设备来完成性能检测,难以实现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检测的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以解决现有内窥镜持针钳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采用不同的治具或者设备来完成性能检测,难以实现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检测的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包括输送架、输送带、加热装置、转运装置、转动夹持检测装置、耐腐蚀性测试装置和若干个放置盒,所述输送带安装在输送架内,若干个所述放置盒设置在输送带上,每个所述放置盒内均设有放置板和两个限位柱,所述放置板与放置盒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柱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的顶部,所述加热装置安装在输送架的顶部,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设置在输送架的旁侧,所述转运装置设置在输送架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的后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一,本发明通过人工将待检测的持针钳放置在若干个放置盒内,两个限位柱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然后输送带工作带动若干个放置盒内的持针钳依次经过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对持针钳进行高温加热,随后转运装置工作将加热后的持针钳输送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内,同时转动装置对空置的放置盒进行回收,紧接着转动夹持检测装置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效果进行测试,最后持针钳进入至耐腐蚀性测试装置内,耐腐蚀性测试装置对持针钳进行沸水实验测试,沸水实验测试后的持针钳被耐腐蚀性测试装置进行喷气吹干,经过上述步骤,实现对持针钳夹持力、夹持效果和沸水实验的测试,达到了自动化检测持针钳的各种性能,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其二,本发明当放置盒内的持针钳经过进口进入至加热室内后,驱动组件工作带动两个移动组件移动,两个移动组件中的移动门板移动实现对进口和出口的闭合,防止加热室内的热量流出加热室,提高加热室对持针钳的加热效率。
其三,本发明通过第一机械手工作夹取加热后的持针钳进入至对应的检测放置组件内,然后第三驱动电机工作带动第三齿轮转动,由于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故而第三齿轮带动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二齿轮带动转动轴和转盘随之转动,检测放置组件内的持针钳依次转动经过第一夹持检测组件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当持针钳经过第一夹持检测组件处时,第一夹持检测组件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力进行检测,当持针钳经过第二夹持检测组件处时,第二夹持检测组件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效果进行检测。
其四,本发明通过升降气缸工作带动压力传感器向下移动,压力传感器带动夹持针同步向下移动,夹持针移动至持针钳的头部,当持针钳的头部闭合时,压力传感器感应夹持针承受的夹持力,压力传感器将感应数据传输至显示屏内,同时摄像头对持针钳的夹持过程进行监控,摄像头将图像数据传输至显示屏内,显示屏显示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过程,实现对持针钳的夹持力进行检测的目的。
其五,本发明通过第五驱动电机工作带动第五齿轮转动,由于第五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故而第五齿轮带动承载板和第一滑动台在第三导轨上移动,第一滑动台利用连接杆带动第二滑动台同步在第四导轨上移动,第二滑动台利用L型架带动U型板随之移动,U型板内的缝合线移动至持针钳的头部,当持针钳的头部闭合时,第五驱动电机继续工作带动缝合线远离持针钳的头部移动,如果缝合线从持针钳的头部脱离,则代表持针钳的夹持效果不合格,实现对持针钳的夹持效果进行检测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的放置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的转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的转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的转动夹持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转动夹持检测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检测放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的检测放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夹持检测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二夹持检测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耐腐蚀性测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耐腐蚀性检测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耐腐蚀性检测组件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7为本发明的耐腐蚀性检测组件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8为本发明的喷气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9为本发明的喷气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本发明的喷气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输送架1,输送带2,加热装置3,加热室301,驱动组件302,第一驱动电机3021,第一皮带轮3022,皮带3023,驱动件3024,安装座3025,驱动轴3026,第二皮带轮3027,第一齿轮3028,移动组件303,移动门板3031,第一齿条3032,第一导轨3033,转运装置4,转运台401,第一机械手402,主动辊403,从动辊404,传送带405,第二驱动电机406,连接板407,推动板408,存放组件409,承载架4091,丝杆滑台4092,竖板4093,横板4094,转动座410,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安装箱501,转动轴502,转盘503,第三驱动电机504,第二齿轮505,第三齿轮506,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第一检测架5071,升降气缸5072,压力传感器5073,夹持针5074,显示屏5075,摄像头5076,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第二检测架5081,第三导轨5082,第四导轨5083,第一滑动台5084,第二滑动台5085,承载板5086,第五驱动电机5087,第三齿条5088,第五齿轮5089,连接杆50891,L型架50892,U型板50893,缝合线50894,检测放置组件509,回型台5091,矩形槽50911,检测板5092,第四驱动电机5093,第四齿轮5094,第二导轨5095,滑动板5096,L型板5097,放置柱5098,限位环50981,第二齿条5099,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第一安装台601,第二机械手 602,承载台603,第一水泵6031,第二水泵6032,保温盖板6033,拉手6034,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水箱6041,第一腔体60411,第二腔体60412,第三腔体60413,第一隔板6042,第二隔板6043,升降部件6044,收卷辊60441,第六驱动电机60442,安装板60443,升降件60444,固定板60445,弧板60446,滑动轮60447,钢丝绳60448,透水箱6045,升降柱6046,第一加热管6047,第二加热管6048,第二安装台605,第三机械手606,运输架607,运输带608,喷气组件609,保护罩6091,喷气部件6092,横管6093,进气管6094,摆动件6095,链条60951,第七驱动电机60952,摆动盘60953,摆动杆60954,滑柱60955,滑动槽60956,喷气件6096,转轴60961,弧形板60962,喷气头60963,链轮 60964,软管60965,放置盒7,放置板701,限位柱7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2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包括输送架1、输送带2、加热装置3、转运装置4、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和若干个放置盒7,所述输送带2安装在输送架1内,若干个所述放置盒7设置在输送带2上,每个所述放置盒7内均设有放置板701和两个限位柱702,所述放置板701与放置盒7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柱702 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701的顶部,所述加热装置3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转运装置4设置在输送架1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 的后侧;通过人工将待检测的持针钳放置在若干个放置盒7内,两个限位柱702 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然后输送带2工作带动若干个放置盒7内的持针钳依次经过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对持针钳进行高温加热,随后转运装置4工作将加热后的持针钳输送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内,同时转动装置对空置的放置盒7 进行回收,紧接着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效果进行测试,最后持针钳进入至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内,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对持针钳进行沸水实验测试,沸水实验测试后的持针钳被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进行喷气吹干,经过上述步骤,实现对持针钳夹持力、夹持效果和沸水实验的测试,达到了自动化检测持针钳的各种性能,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具体的,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加热室301、驱动组件302和两个移动组件303,所述加热室301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加热室301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口和出口,两个所述移动组件303分别设置在进口和出口,所述驱动组件302安装在加热室301的顶部,并且驱动组件302用于驱动两个移动组件303进行移动,每个所述移动组件303均包括移动门板3031、第一齿条3032和两个第一导轨3033,两个所述第一导轨3033呈对称设置在加热室301的侧壁上,所述移动门板3031 能够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一导轨3033上,所述第一齿条3032安装在移动门板3031 靠近加热室301的侧壁上;当放置盒7内的持针钳经过进口进入至加热室301内后,驱动组件302工作带动两个移动组件303移动,两个移动组件303中的移动门板3031移动实现对进口和出口的闭合,防止加热室301内的热量流出加热室 301,提高加热室301对持针钳的加热效率。
具体的,所述驱动组件30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021、第一皮带轮3022、皮带3023和两个驱动件3024,两个所述驱动件3024呈对称设置在加热室301的顶部,每个所述驱动件3024均包括安装座3025、驱动轴3026、第二皮带轮3027 和第一齿轮3028,所述安装座3025与加热室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 3026能够转动安装在安装座3025内,所述第二皮带轮3027与驱动轴302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028与驱动轴302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齿轮3028与第一齿条3032啮合,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1呈水平设置在加热室301 的顶部,所述第一皮带轮3022与第一驱动电机30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皮带3023套设在第一皮带轮3022和所有第二皮带轮3027的外部;通过第一驱动电机3021工作带动第一皮带轮3022转动,第一皮带轮3022利用皮带3023带动所有第二皮带轮3027同步转动,第二皮带轮3027利用驱动轴3026带动第一齿轮3028随之转动,由于第一齿轮3028与第一齿条3032啮合,故而第一齿轮3028 带动两个移动组件303中的移动门板3031在对应的第一导轨3033上移动,实现对进口和出口的闭合,防止加热室301内的热量流出加热室301,提高加热室301 对持针钳的加热效率。
具体的,所述转运装置4包括转运台401、第一机械手402、主动辊403、从动辊404、传送带405、第二驱动电机406、连接板407、推动板408、存放组件 409和两个转动座410,所述转运台401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第一机械手402安装在转运台401的顶部,两个所述转动座410呈对称设置在转运台401 的顶部,所述主动辊403和从动辊404分别能够转动安装在两个转动座410内,所述传送带405套设在主动辊403和从动辊404的外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6 呈水平设置在其中一个转动座410的旁侧,并且第二驱动电机406的输出轴延伸至与主动辊40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407的底部与传送带405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板408与连接板40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存放组件409设置在输送架1的后侧;通过第一机械手402工作夹取加热后的持针钳进入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 内,同时第二驱动电机406工作带动主动辊403转动,主动辊403带动从动辊404 和传送带405同步转动,传送带405利用连接板407带动推动板408随之移动,推动板408将空置的放置盒7推送至存放组件409内进行存放回收。
具体的,所述存放组件409包括承载架4091、丝杆滑台4092、竖板4093和若干个横板4094,所述承载架4091呈竖直设置在输送架1的后侧,所述丝杆滑台4092呈竖直安装在承载架4091内,所述竖板4093与丝杆滑台4092的移动端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横板4094呈等间距设置在竖板4093的侧壁上;通过丝杆滑台4092工作带动竖板4093移动,竖板4093带动若干个横板4094随之移动,方便推动板408将空置的放置盒7依次推送至不同的横板4094上进行存放回收。
具体的,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包括安装箱501、转动轴502、转盘503、第三驱动电机504、第二齿轮505、第三齿轮506、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和四个检测放置组件509,所述安装箱501设置在转运台401 的旁侧,所述转动轴502能够转动安装在安装箱501上,并且转动轴502的底端延伸至安装箱501的内部,所述转盘503与转动轴50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504呈竖直设置在安装箱501的内部,所述第二齿轮505与转动轴502 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506与第三驱动电机50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三齿轮506与第二齿轮505啮合,四个所述检测放置组件509呈等间距设置在转盘503的顶部,所述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依次设置在转盘503的旁侧;通过第一机械手402工作夹取加热后的持针钳进入至对应的检测放置组件509内,然后第三驱动电机504工作带动第三齿轮506转动,由于第三齿轮506与第二齿轮505啮合,故而第三齿轮506带动第二齿轮505同步转动,第二齿轮505带动转动轴502和转盘503随之转动,检测放置组件509内的持针钳依次转动经过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当持针钳经过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处时,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力进行检测,当持针钳经过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处时,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 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效果进行检测。
具体的,每个所述检测放置组件509均包括回型台5091、检测板5092、第四驱动电机5093、第四齿轮5094、两个第二导轨5095、两个滑动板5096、两个 L型板5097、两个放置柱5098和两个第二齿条5099,所述回型台5091安装在转盘503的顶部,所述检测板5092安装在回型台5091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二导轨 5095呈对称设置在回型台5091的底端,两个所述滑动板5096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5095上,两个所述L型板5097分别安装在两个滑动板5096的顶部,两个所述放置柱5098的底端分别与两个L型板5097固定连接,并且两个放置柱 5098的顶端延伸至回型台5091的顶部上方,两个所述第二齿条5099分别设置在两个滑动板5096的侧壁,所述第四驱动电机5093呈竖直设置在两个第二导轨 5095之间,所述第四齿轮5094与第四驱动电机509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四齿轮5094与两个第二齿条5099啮合,所述回型台5091的顶端设有供两个放置柱5098穿过矩形槽50911,每个所述放置柱5098上均设有限位环50981;通过将持针钳的尾部套设在两个放置柱5098上,持针钳的中部放置在检测板5092 上,限位环50981和检测板5092对持针钳进行支撑,当持针钳经过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处时,第四驱动电机5093工作带动第四齿轮5094转动,第四齿轮5094带动两个第二齿条5099随之相对移动,两个第二齿条5099带动两个滑动板5096相对移动,两个滑动板5096利用两个L型板5097 带动两个放置柱5098相对移动,两个放置柱5098带动持针钳的尾部相对移动,持针钳的尾部带动持针钳的头部闭合,达到了持针钳的头部闭合的目的,方便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对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效果进行检测。
具体的,所述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包括第一检测架5071、升降气缸5072、压力传感器5073、夹持针5074、显示屏5075和摄像头5076,所述第一检测架 5071呈竖直设置在转盘503的旁侧,所述升降气缸5072呈竖直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顶端,所述压力传感器5073与升降气缸507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针5074安装在压力传感器5073的感应端上,所述摄像头5076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侧壁上,所述显示屏5075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顶部,并且显示屏5075分别与压力传感器5073和摄像头5076电性连接;通过升降气缸 5072工作带动压力传感器5073向下移动,压力传感器5073带动夹持针5074同步向下移动,夹持针5074移动至持针钳的头部,当持针钳的头部闭合时,压力传感器5073感应夹持针5074承受的夹持力,压力传感器5073将感应数据传输至显示屏5075内,同时摄像头5076对持针钳的夹持过程进行监控,摄像头5076 将图像数据传输至显示屏5075内,显示屏5075显示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过程,实现对持针钳的夹持力进行检测的目的。
具体的,所述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包括第二检测架5081、第三导轨5082、第四导轨5083、第一滑动台5084、第二滑动台5085、承载板5086、第五驱动电机5087、第三齿条5088、第五齿轮5089、连接杆50891、L型架50892、U型板 50893和缝合线50894,所述第二检测架5081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旁侧,所述第三导轨5082设置在第二检测架5081的顶部,所述第四导轨5083设置在第二检测架5081的顶部下方,所述第一滑动台5084能够滑动安装在第三导轨 5082上,所述第二滑动台5085能够滑动安装在第四导轨5083上,所述承载板 5086与第一滑动台5084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驱动电机5087呈水平设置在承载板5086的顶部,所述第三齿条5088设置在第三导轨5082的旁侧,所述第五齿轮5089与第五驱动电机508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五齿轮5089与第三齿条5088啮合,所述连接杆5089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动台5084和第二滑动台5085固定连接,所述L型架50892设置在第二滑动台5085的底部,所述U型板50893与L型架5089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缝合线50894安装在U型板50893 内;通过第五驱动电机5087工作带动第五齿轮5089转动,由于第五齿轮5089与第三齿条5088啮合,故而第五齿轮5089带动承载板5086和第一滑动台5084 在第三导轨5082上移动,第一滑动台5084利用连接杆50891带动第二滑动台 5085同步在第四导轨5083上移动,第二滑动台5085利用L型架50892带动U 型板50893随之移动,U型板50893内的缝合线50894移动至持针钳的头部,当持针钳的头部闭合时,第五驱动电机5087继续工作带动缝合线50894远离持针钳的头部移动,如果缝合线50894从持针钳的头部脱离,则代表持针钳的夹持效果不合格,实现对持针钳的夹持效果进行检测的目的。
具体的,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包括第一安装台601、第二机械手602、承载台603、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第二安装台605、第三机械手606、运输架 607、运输带608和喷气组件609,所述第一安装台601设置在转盘503的后侧,所述第二机械手602安装在第一安装台601的顶部,所述第二安装台605设置在第一安装台601的旁侧,所述承载台603设置在第一安装台601和第二安装台605 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安装在承载台603的顶部,所述第三机械手606 安装在第二安装台605的顶部,所述运输架607设置在第二安装台605远离承载台603的一侧,所述运输带608设置在运输架607内,所述喷气组件609安装在运输架607的顶部;通过第二机械手602工作将持针钳抓取至耐腐蚀性检测组件 604内,然后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工作对持针钳进行沸水实验,沸水实验完成后,第三机械手606工作将持针钳抓取至运输带608上,随后运输带608工作带动持针钳移动至喷气组件609内,最后喷气组件609工作对持针钳表面粘有的大量水滴进行吹除,无需自行晾干,大大节约了测试时间。
具体的,所述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包括水箱6041、第一隔板6042、第二隔板6043、升降部件6044、透水箱6045、两个升降柱6046、若干个第一加热管 6047和若干个第二加热管6048,所述水箱6041设置在承载台603的顶部,所述第一隔板6042和第二隔板6043呈对称设置在水箱6041的内部,并且第一隔板 6042和第二隔板6043将水箱6041的内部空间分为第一腔体60411、第二腔体 60412和第三腔体60413,两个所述升降柱6046呈对称设置在第二腔体60412内,所述透水箱6045设置在第二腔体60412内,并且透水箱6045与两个升降柱6046 滑动配合,所述升降部件6044安装在水箱6041的顶部,并且升降部件6044的一端与透水箱6045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一加热管6047设置在第二腔体60412 内,若干个所述第二加热管6048设置在第一腔体60411和第三腔体60413内;通过将持针钳抓取至透水箱6045内,然后升降部件6044工作带动透水箱6045 在两个升降柱6046上向下移动,透水箱6045移动至第二腔体60412内,第二腔体60412内的沸水对持针钳浸泡进行沸水实验,若干个第一加热管6047对第二腔体60412内的水进行加热,当持针钳沸水实验完成后,升降部件6044带动透水箱6045向上移动出第二腔体60412,达到了对持针钳进行沸水实验的目的,同时若干个第二加热管6048能够对第一腔体60411和第三腔体60413内的水进行加热,当第二腔体60412内的水温不够时,第一腔体60411和第三腔体60413内的沸水输送至第二腔体60412内进行补温。
具体的,所述升降部件6044包括收卷辊60441、第六驱动电机60442、两个安装板60443和两个升降件60444,两个所述安装板60443呈对称设置在水箱6041 的顶端,所述收卷辊60441的两端分别能够转动安装在两个安装板60443上,所述第六驱动电机60442呈水平设置在其中一个安装板60443上,并且第六驱动电机60442的输出轴延伸至与收卷辊6044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升降件60444呈对称设置在水箱6041的顶部,并且两个升降件60444的两端分别与透水箱6045和收卷辊60441固定连接;通过第六驱动电机60442工作带动收卷辊60441转动,收卷辊60441带动两个升降件60444转动对透水箱6045进行拉动,进而实现透水箱6045在两个升降柱6046上进行移动。
具体的,每个所述升降件60444均包括固定板60445、弧板60446、滑动轮 60447和钢丝绳60448,所述固定板60445与透水箱6045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弧板60446安装在水箱6041的顶部,所述滑动轮60447能够转动安装在弧板 60446上,所述钢丝绳60448的一端与固定板60445固定连接,并且钢丝绳60448 的另一端穿过滑动轮60447后延伸至与收卷辊60441固定连接;通过收卷辊60441 转动带动钢丝绳60448在收卷辊60441上收卷,钢丝绳60448利用滑动轮60447 拉动固定板60445向上移动,固定板60445带动透水箱6045同步向上移动,当收卷辊60441反向转动时则实现透水箱6045的向下移动。
具体的,所述承载台603上设有第一水泵6031和第二水泵6032,所述第一水泵60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腔体60411和第二腔体60412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泵60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腔体60413和第二腔体60412相连通;通过第一水泵 6031工作抽取第一腔体60411内的水进入至第二腔体60412内,第二水泵6032 工作抽取第三腔体60413内的水进入至第二腔体60412内,对第二腔体60412内的水进行补温。
具体的,所述第一腔体60411和第三腔体60413的顶端均设有保温盖板6033,所述保温盖板6033的顶部设有拉手6034;保温盖板6033防止第一腔体60411 和第三腔体60413内的水的热量流失,拉手6034方便人工去除保温盖板6033对第一腔体60411和第三腔体60413内的零件进行检修。
具体的,所述喷气组件609包括保护罩6091和两个喷气部件6092,所述保护罩6091安装在运输架607的顶部,两个所述喷气部件6092呈对称设置在保护罩6091内,每个所述喷气部件6092均包括横管6093、进气管6094、摆动件6095 和若干个喷气件6096,所述横管6093安装在保护罩6091的外侧壁上,所述进气管6094安装在横管6093上,并且进气管6094与横管6093相连通,若干个所述喷气件6096呈等间距设置在保护罩6091的内部底端,并且若干个喷气件6096 均与横管6093相连通,所述摆动件6095设置在保护罩6091的外侧壁上;当运输带608工作带动持针钳移动至喷保护罩6091内时,摆动件6095工作带动若干个喷气件6096摆动,同时进气管6094利用横管6093向若干个喷气件6096内输送高压气体,若干个喷气件6096在摆动的同时向持针钳表面进行喷气,持针钳表面粘有的大量水滴被吹除。
具体的,每个所述喷气件6096均包括转轴60961、弧形板60962、喷气头 60963、链轮60964和软管60965,所述转轴60961能够转动安装在保护罩6091 的内部底端,并且转轴60961的底端延伸至保护罩6091的下方,所述弧形板60962 与转轴60961固定连接,所述喷气头60963安装在弧形板60962上,所述链轮 60964与转轴60961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软管60965的两端分别与喷气头60963 和横管6093相连通;通过摆动件6095带动链轮60964往复转动,链轮60964带动转轴60961同步往复转动,转轴60961带动弧形板60962上的喷气头60963实现摆动,增大了喷气头60963的喷气范围,喷气头60963对持针钳的喷气效果更佳,软管60965对喷气头60963进行输气。
具体的,所述摆动件6095包括链条60951、第七驱动电机60952、摆动盘 60953、摆动杆60954和滑柱60955,所述链条60951套设在所有链轮60964的外部,所述第七驱动电机60952呈竖直设置在保护罩6091的外侧壁上,所述摆动盘60953与第七驱动电机6095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摆动杆60954安装在其中一个转轴60961的底部,所述摆动杆60954上设有滑动槽60956,所述滑柱60955 安装在摆动盘60953上,并且滑柱60955与滑动槽60956滑动配合;通过第七驱动电机60952工作带动摆动盘60953转动,摆动盘60953带动滑柱60955同步转动,滑柱60955在滑动槽60956内往复滑动带动摆动杆60954往复转动,摆动杆 60954带动其中一个转轴60961随之往复转动,这个转轴60961上的链轮60964 利用链条60951带动所有转轴60961往复转动,转轴60961带动弧形板60962上的喷气头60963实现摆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本发明在工作时,通过人工将待检测的持针钳放置在若干个放置盒7内,两个限位柱702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然后输送带2工作带动若干个放置盒7内的持针钳依次经过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对持针钳进行高温加热,随后转运装置4工作将加热后的持针钳输送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内,同时转动装置对空置的放置盒7进行回收,紧接着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效果进行测试,最后持针钳进入至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内,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对持针钳进行沸水实验测试,沸水实验测试后的持针钳被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进行喷气吹干,经过上述步骤,实现对持针钳夹持力、夹持效果和沸水实验的测试,达到了自动化检测持针钳的各种性能,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架(1)、输送带(2)、加热装置(3)、转运装置(4)、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和若干个放置盒(7),所述输送带(2)安装在输送架(1)内,若干个所述放置盒(7)设置在输送带(2)上,每个所述放置盒(7)内均设有放置板(701)和两个限位柱(702),所述放置板(701)与放置盒(7)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柱(702)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701)的顶部,所述加热装置(3)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转运装置(4)设置在输送架(1)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加热室(301)、驱动组件(302)和两个移动组件(303),所述加热室(301)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加热室(301)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口和出口,两个所述移动组件(303)分别设置在进口和出口,所述驱动组件(302)安装在加热室(301)的顶部,并且驱动组件(302)用于驱动两个移动组件(303)进行移动,每个所述移动组件(303)均包括移动门板(3031)、第一齿条(3032)和两个第一导轨(3033),两个所述第一导轨(3033)呈对称设置在加热室(301)的侧壁上,所述移动门板(3031)能够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一导轨(3033)上,所述第一齿条(3032)安装在移动门板(3031)靠近加热室(301)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021)、第一皮带轮(3022)、皮带(3023)和两个驱动件(3024),两个所述驱动件(3024)呈对称设置在加热室(301)的顶部,每个所述驱动件(3024)均包括安装座(3025)、驱动轴(3026)、第二皮带轮(3027)和第一齿轮(3028),所述安装座(3025)与加热室(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3026)能够转动安装在安装座(3025)内,所述第二皮带轮(3027)与驱动轴(302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028)与驱动轴(302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齿轮(3028)与第一齿条(3032)啮合,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1)呈水平设置在加热室(301)的顶部,所述第一皮带轮(3022)与第一驱动电机(30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皮带(3023)套设在第一皮带轮(3022)和所有第二皮带轮(3027)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4)包括转运台(401)、第一机械手(402)、主动辊(403)、从动辊(404)、传送带(405)、第二驱动电机(406)、连接板(407)、推动板(408)、存放组件(409)和两个转动座(410),所述转运台(401)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第一机械手(402)安装在转运台(401)的顶部,两个所述转动座(410)呈对称设置在转运台(401)的顶部,所述主动辊(403)和从动辊(404)分别能够转动安装在两个转动座(410)内,所述传送带(405)套设在主动辊(403)和从动辊(404)的外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6)呈水平设置在其中一个转动座(410)的旁侧,并且第二驱动电机(406)的输出轴延伸至与主动辊(40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407)的底部与传送带(405)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板(408)与连接板(40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存放组件(409)设置在输送架(1)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组件(409)包括承载架(4091)、丝杆滑台(4092)、竖板(4093)和若干个横板(4094),所述承载架(4091)呈竖直设置在输送架(1)的后侧,所述丝杆滑台(4092)呈竖直安装在承载架(4091)内,所述竖板(4093)与丝杆滑台(4092)的移动端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横板(4094)呈等间距设置在竖板(4093)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包括安装箱(501)、转动轴(502)、转盘(503)、第三驱动电机(504)、第二齿轮(505)、第三齿轮(506)、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和四个检测放置组件(509),所述安装箱(501)设置在转运台(401)的旁侧,所述转动轴(502)能够转动安装在安装箱(501)上,并且转动轴(502)的底端延伸至安装箱(501)的内部,所述转盘(503)与转动轴(50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504)呈竖直设置在安装箱(501)的内部,所述第二齿轮(505)与转动轴(50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506)与第三驱动电机(50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三齿轮(506)与第二齿轮(505)啮合,四个所述检测放置组件(509)呈等间距设置在转盘(503)的顶部,所述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依次设置在转盘(503)的旁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检测放置组件(509)均包括回型台(5091)、检测板(5092)、第四驱动电机(5093)、第四齿轮(5094)、两个第二导轨(5095)、两个滑动板(5096)、两个L型板(5097)、两个放置柱(5098)和两个第二齿条(5099),所述回型台(5091)安装在转盘(503)的顶部,所述检测板(5092)安装在回型台(5091)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二导轨(5095)呈对称设置在回型台(5091)的底端,两个所述滑动板(5096)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5095)上,两个所述L型板(5097)分别安装在两个滑动板(5096)的顶部,两个所述放置柱(5098)的底端分别与两个L型板(5097)固定连接,并且两个放置柱(5098)的顶端延伸至回型台(5091)的顶部上方,两个所述第二齿条(5099)分别设置在两个滑动板(5096)的侧壁,所述第四驱动电机(5093)呈竖直设置在两个第二导轨(5095)之间,所述第四齿轮(5094)与第四驱动电机(509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四齿轮(5094)与两个第二齿条(5099)啮合,所述回型台(5091)的顶端设有供两个放置柱(5098)穿过矩形槽(50911),每个所述放置柱(5098)上均设有限位环(5098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包括第一检测架(5071)、升降气缸(5072)、压力传感器(5073)、夹持针(5074)、显示屏(5075)和摄像头(5076),所述第一检测架(5071)呈竖直设置在转盘(503)的旁侧,所述升降气缸(5072)呈竖直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顶端,所述压力传感器(5073)与升降气缸(507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针(5074)安装在压力传感器(5073)的感应端上,所述摄像头(5076)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侧壁上,所述显示屏(5075)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顶部,并且显示屏(5075)分别与压力传感器(5073)和摄像头(5076)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包括第二检测架(5081)、第三导轨(5082)、第四导轨(5083)、第一滑动台(5084)、第二滑动台(5085)、承载板(5086)、第五驱动电机(5087)、第三齿条(5088)、第五齿轮(5089)、连接杆(50891)、L型架(50892)、U型板(50893)和缝合线(50894),所述第二检测架(5081)设置在第一检测架(5071)的旁侧,所述第三导轨(5082)设置在第二检测架(5081)的顶部,所述第四导轨(5083)设置在第二检测架(5081)的顶部下方,所述第一滑动台(5084)能够滑动安装在第三导轨(5082)上,所述第二滑动台(5085)能够滑动安装在第四导轨(5083)上,所述承载板(5086)与第一滑动台(5084)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驱动电机(5087)呈水平设置在承载板(5086)的顶部,所述第三齿条(5088)设置在第三导轨(5082)的旁侧,所述第五齿轮(5089)与第五驱动电机(508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五齿轮(5089)与第三齿条(5088)啮合,所述连接杆(5089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动台(5084)和第二滑动台(5085)固定连接,所述L型架(50892)设置在第二滑动台(5085)的底部,所述U型板(50893)与L型架(5089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缝合线(50894)安装在U型板(5089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包括第一安装台(601)、第二机械手(602)、承载台(603)、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第二安装台(605)、第三机械手(606)、运输架(607)、运输带(608)和喷气组件(609),所述第一安装台(601)设置在转盘(503)的后侧,所述第二机械手(602)安装在第一安装台(601)的顶部,所述第二安装台(605)设置在第一安装台(601)的旁侧,所述承载台(603)设置在第一安装台(601)和第二安装台(605)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检测组件(604)安装在承载台(603)的顶部,所述第三机械手(606)安装在第二安装台(605)的顶部,所述运输架(607)设置在第二安装台(605)远离承载台(603)的一侧,所述运输带(608)设置在运输架(607)内,所述喷气组件(609)安装在运输架(607)的顶部。
CN202010821665.4A 2020-08-15 2020-08-15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Withdrawn CN1121138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1665.4A CN112113897A (zh) 2020-08-15 2020-08-15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1665.4A CN112113897A (zh) 2020-08-15 2020-08-15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3897A true CN112113897A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04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1665.4A Withdrawn CN112113897A (zh) 2020-08-15 2020-08-15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389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0956A (zh) * 2021-05-19 2021-08-20 南京首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检测血管闭合钳钳口压力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15291076A (zh) * 2022-07-20 2022-11-04 浙江珵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o封装芯片的生产及测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0956A (zh) * 2021-05-19 2021-08-20 南京首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检测血管闭合钳钳口压力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15291076A (zh) * 2022-07-20 2022-11-04 浙江珵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o封装芯片的生产及测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3897A (zh)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
CN106802353A (zh) 全自动酶免发光分析仪
CN112108399A (zh) 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线
CN109596390A (zh) 一种连续擦拭取样装置及输送气体的供样系统
CN202372512U (zh) 冰点渗透压测定仪探头的自动洁净装置
CN112113609A (zh)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
CN112113608A (zh)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线的检测装置
CN112113751A (zh) 内窥镜专用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
CN116329129B (zh) 一种多功能阀门检测装置
CN220170888U (zh) 一种氨氮测定仪
CN219003957U (zh) 一种水龙头真空镀膜前清洗装置
CN218994645U (zh) 用于管件的试压装置
CN112113896A (zh) 内窥镜专用持针钳自动检测装置及其工艺
CN114561609B (zh) 一种能够自动返回吊带的钢管热镀锌前处理自动物流装置
CN206960474U (zh) 一种医学检验便携式检验装置
CN112129500A (zh) 内窥镜专用持针钳的检测设备
CN206248675U (zh) 样品架快速放置机构
CN107879102A (zh) 一种锡膏管理机
CN213792555U (zh) 一种导丝涂层处理设备
CN213792499U (zh) 一种导丝浸泡工装及导丝浸涂机构
CN112129499A (zh) 一种内窥镜专用持针钳自动检测线及其工艺
CN209156919U (zh) 微电机自动装配机
CN219905614U (zh) 一种智能化生物样本低温储存系统
CN207498284U (zh) 一种光纤氘处理装置
CN112108398A (zh) 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