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0281A -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0281A
CN112110281A CN202010529327.3A CN202010529327A CN112110281A CN 112110281 A CN112110281 A CN 112110281A CN 202010529327 A CN202010529327 A CN 202010529327A CN 112110281 A CN112110281 A CN 112110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winding
package
section
tra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93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0281B (zh
Inventor
牟田胜文
寺尾雄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10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0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0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0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2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thread guides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with variabl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卷绕控制部在由上述纱线长度测定部计测到所需长度的纱线卷绕完成后,执行通过上述纱线横动部使上述纱线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并在上述卷绕管上卷绕纱线的包头纱形成控制,包头纱形成角大于上述卷绕斜纹角度。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边使纱线横动一边卷绕纱线的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通过摇架将卷绕纱管能够旋转地支承,在该纱管的外周面一边使纱线横动一边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
在这种纱线卷绕装置中,如日本特开2018-080057号公报所示,存在以下结构的装置:向与纱线的标准生产中的卷绕工艺期间相同的方向旋转,并使担当装置的纱线的引导件沿横向移动到纱管上的标准纱线卷装的轮廓(profile)外侧,由此,以将纱线的端部划定于标准纱线卷装的轮廓外侧的管上的方法使纱线堆积。
日本特开2018-080057号公报所公开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向与纱线的标准生产中的卷绕工艺期间相同的方向旋转,之后,使担当装置的纱线的引导件移动,由此使纱线堆积于卷装的轮廓外侧的上述管上。
这样,在纱线卷绕装置中,有时进行使纱线堆积在卷装的轮廓外侧的上述管上的控制。
发明内容
此外,在锥形卷装等中,在卷装的小径侧形成有倾斜,在欲使纱线堆积于该小径侧的卷绕管上时,若如图5那样执行与纱线的标准生产中的卷绕工艺连续地使纱线的引导件移动的动作,则会以与纱线的标准生产中的卷绕工艺相同的卷绕速度和斜纹角度进行包头纱形成。此时,若没有充分地形成斜纹角度,则纱线会保持原来的势头移动至卷绕管的外侧,虽然移动至卷装的轮廓的外侧,但会进一步移动至超过卷绕管宽度的位置。由此,纱线会在对卷绕管的小径侧进行支承的小径侧支承臂与卷绕管之间脱落,在从卷绕管取下支承臂时,成为随附于卷装的环形的纱线团块。该团块有时会引起在卷装的运送工序等中纱线被从卷装引出、引出后的纱线缠络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通过以规定的卷绕控制使斜纹角度变化而使纱线在卷绕管上可靠地堆积。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纱线卷绕装置。即,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喂纱部,该喂纱部支承有喂纱纱管;卷绕部,该卷绕部将从上述喂纱部引出的纱线卷绕于卷绕管而形成卷装;纱线长度测定部,该纱线长度测定部对由上述卷绕部卷绕的纱线的长度进行计测;纱线横动部,该纱线横动部设于上述卷绕部,在上述卷装的旋转轴方向上以所设定的横动宽度往复移动而对纱线进行引导;和卷绕控制部,该卷绕控制部控制上述纱线横动部使得以所设定的卷绕斜纹角度卷绕纱线,上述卷绕控制部在由上述纱线长度测定部计测到所需长度的纱线卷绕完成后,执行通过上述纱线横动部使上述纱线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并在上述卷绕管上卷绕纱线的包头纱形成控制,包头纱形成角大于上述卷绕斜纹角度。
在包头纱形成控制中,以比卷绕斜纹角度大的包头纱形成角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因此,纱线从卷装的表面向卷绕管落下时的纱线的轨道成为接近直线的形状。通过像这样使纱线以接近直线的轨道从卷装的表面向卷绕管落下,能够防止纱线势头过猛地移动至超过卷绕管的宽度的位置、从而纱线在对卷绕管的小径侧进行支承的小径侧支承臂与卷绕管之间脱落的情况。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纱线横动部包括:钩挂上述纱线的纱线钩挂部;和在一端安装有上述纱线钩挂部且在另一端安装有驱动源的横动臂部件。
由于通过臂式的横动部件引导纱线,所以能够自由地变更斜纹角度。由此,能够根据纱线种类等设定最佳的包头纱形成角而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还具备切断纱线的纱线切断部、和在纱线被切断时将纱线连接的接纱装置,上述卷绕控制部在从上述纱线长度测定部接收到卷绕了上述卷装所需的长度的纱线这一情况的通知后,使上述纱线切断部切断纱线,在使基于上述卷绕部进行的上述卷装的旋转停止后,执行通过上述接纱装置将被切断的纱线连接的接纱动作,之后执行上述包头纱形成控制。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接收到卷绕了上述卷装所需的长度的纱线这一情况的通知后,使上述纱线切断部切断纱线,在使基于上述卷绕部进行的上述卷装的旋转停止后执行包头纱形成控制。通过像这样使卷装的旋转暂时停止,纱线不再向卷绕方向移动,能够容易地实现比卷绕斜纹角度大的包头纱形成角。另外,由于在卷绕了上述卷装所需的长度的纱线时切断纱线,所以能够防止在卷装上卷绕多余的纱线。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卷绕控制部在执行了上述接纱动作后,在直到上述包头纱形成控制的期间,执行用于使上述卷绕部开始卷装的卷绕、并且将连接后的纱线钩挂于上述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上的纱线钩挂动作,进一步使基于上述卷绕部进行的卷装的卷绕停止。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为了将纱线钩挂于上述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而需要使卷装向卷绕方向旋转,但在将纱线钩挂于纱线钩挂部后,进一步使卷装的卷绕停止,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比卷绕斜纹角度大的包头纱形成角。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卷绕控制部在上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在基于上述卷绕部进行的卷装的卷绕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纱线横动部利用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另外,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包头纱形成角是通过利用上述纱线钩挂部使在上述横动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卷装的中央位置被上述卷装表面、和支承上述卷装而对纱线的卷绕进行辅助的接触罗拉夹持的纱线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而形成的角度。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卷装的卷绕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纱线横动部使上述纱线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因此,纱线成为由卷装的表面和接触罗拉夹持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能够可靠地实现比卷绕斜纹角度大的包头纱形成角。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卷绕部所卷绕的卷装是锥形状的卷装,上述卷绕控制部在上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使上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引导至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另外,即使在如上述这样夹持着纱线的状态下使纱线移动,由于会从喂纱纱管供给纱线,所以纱线也不会因张力的增加而断裂。
在本包头纱形成控制中,即使在纱线势头过猛地移动至超过卷绕管的宽度的位置的可能性高的锥状的卷装的小径侧,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包头纱形成。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卷绕控制部在上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在使上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引导至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并在卷装的小径侧的卷绕管上卷绕了规定的纱线长度后,进一步进行使上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从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朝向横动宽度的中央引导的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
在本包头纱形成控制中,在卷装的小径侧的卷绕管上卷绕了规定的纱线长度后,进一步使上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从锥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朝向横动宽度的中央引导。由此,能够将纱线终端部缠绕于卷装的表面。通过将纱线端缠绕于卷装的表面,能够防止纱线端变为自由而在搬送工序等中松开并拖动的不良情况发生。
上述卷绕控制部与上述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完成同时地或者在上述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完成之后,使上述纱线切断部切断纱线。
通过在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中将缠绕于卷装中央部的纱线的长度限于必要最低限度,操作员找出并引出纱线端的作业变得容易。
上述卷绕控制部在上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使上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引导至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在卷装的小径侧的卷绕管上卷绕规定的纱线长度时使上述卷装以1.75周至2.25周中的任意的旋转次数旋转。
通过以上述的旋转次数旋转,从卷绕管到卷装的表面的纱线以90度以内的角度形成。像这样形成的连接纱线在后工序中由操作员用手指捏持纱线而将其拾取时,能够容易地拾取,因此具有作业效率提高的效果。另外,在操作员捏持在卷绕管上形成的包头纱而拾取纱线时,若是大约2周的包头纱卷绕次数,则也能够容易地取下而拾取。
一种包头纱形成方法,在卷绕有纱线的卷装的卷绕管上形成包头纱,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第一工序,卷绕作为卷装所需的长度;第二工序,使切断器切断纱线,同时使卷装的卷绕停止;第三工序,将被切断的纱线连接;第四工序,使卷装向纱线卷绕方向旋转并且使纱线卡合于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第五工序,使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在横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停止,进一步使卷装向纱线卷绕方向的旋转停止;和第六工序,使捕捉到纱线的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移动至用于在卷装的表面卷绕纱线的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
包头纱形成方法还包括第七工序,使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从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移动至处于标准横动宽度的卷装中央。
在通过上述方法形成包头纱时,以比卷绕斜纹角度大的包头纱形成角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至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因此,纱线从卷装的表面向卷绕管落下时的纱线的轨道成为接近直线的形状。通过像这样使纱线以接近直线的轨道从卷装的表面向卷绕管落下,能够防止纱线势头过猛地移动至超过卷绕管的宽度的位置、从而纱线在对卷绕管的小径侧进行支承的小径侧支承臂与卷绕管之间脱落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络纱单元的主视图及框图。
图3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4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5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示出以往的包头纱形成。
图6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示出包头纱形成控制开始时。
图7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示出包头纱形成控制中的包头纱形成时。
图8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示出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开始时。
图9是横动装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示出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结束时和包头纱形成控制结束时。
图10是包头纱形成控制、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包头纱形成控制的详细的流程图。
图12是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详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上游”及“下游”是指纱线卷绕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如图1所述,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装置)1作为主要结构而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10、自动落纱装置80和机台控制装置90。
各个络纱单元10构成为一边使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横动(traverse)一边对其进行卷绕,能够形成卷装30。
自动落纱装置80构成为能够在各络纱单元10中卷装30成为满卷时,行进至该络纱单元10的位置,回收满卷的卷装30并且供给空纱管。
机台控制装置90作为主要结构而具备操作部91和显示部92。操作部91能够通过由操作员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或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而进行对各络纱单元10的设定。显示部92构成为能够显示各络纱单元10的纱线20的卷绕状况、以及发生的故障的内容等。
接下来,参照图2来说明络纱单元10的详细结构。图2是络纱单元的主视图及框图。
如图2所示,各络纱单元10具备卷绕单元主体16和单元控制部50。
单元控制部50例如构成为具备CPU和ROM。在上述ROM中存储有用于控制卷绕单元主体16的各构成的程序。CPU执行存储于该ROM的程序。另外,单元控制部50具备计算部71、斜纹角度图案存储部72和卷绕控制部73。此外,这些部分的详细结构将后述。
上述卷绕单元主体16构成为,在喂纱纱管21与卷绕纱管(卷绕管)22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从支承有喂纱纱管21的喂纱部100侧起按顺序配置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张力施加装置13、接合装置(接纱装置)14、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纱线长度测定部)61、清纱器(纱线品质测定器)15和卷绕部17。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用于通过使限制部件40与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摆动而在喂纱纱管21上部形成的气圈接触并将该气圈控制为恰当的大小,来辅助纱线20的退绕。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具备用于对上述喂纱纱管21的锥面部进行检测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在该传感器检测到锥面部被检测部的下降时,能够追随于此而通过例如气缸(省略图示)使上述限制部件40下降。
张力施加装置13对行进的纱线20施加规定的张力。作为张力施加装置13,能够使用例如相对于固定的梳齿36配置可动的梳齿37的门式装置。可动侧的梳齿37能够通过例如构成为旋转式的螺线管38而转动,以使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开放状态。通过该张力施加装置13,能够对被卷绕的纱线20施加一定的张力,提高卷装30的品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张力施加装置13,除了上述的门式装置以外,也能够采用例如盘式的装置。
接合装置14(接纱装置)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线缺陷并通过切断器(纱线切断部)39将纱线20切断的纱线切断时、或从喂纱纱管21退绕过程中的断纱时等,对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和卷装30侧的上纱线进行接纱。作为这样的对上纱线和下纱线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14,能够使用机械式的装置或利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等。
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纱线长度测定部)61是以非接触方式对卷绕于卷装30的纱线20的纱线长度进行检测的装置。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61构成为,检测纱线20的毛羽量而计算出纱线20的移动量,从而检测纱线长度。具体而言,该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61沿着纱线行进方向具备多个具有受光元件和光源的光学式的毛羽检测部。而且,基于在纱线行进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毛羽检测部的输出信号的变化,检测纱线20的行进长度。
清纱器15具备:清纱器头49,该清纱器头49配置有用于对纱线20的粗细进行检测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和分析器53,该分析器53对来自该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进行处理。清纱器15构成为,通过监视来自上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来检测粗结等纱线缺陷。在上述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有切断器39,该切断器39用于在上述清纱器15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立即切断纱线20。需要说明的是,分析器53也可以设于单元控制部50。
在上述接合装置14的下侧及上侧设有:捕捉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并将其引导至接合装置14的下纱线引导管25;和捕捉卷装30侧的上纱线并将其引导至接合装置14的上纱线引导管26。另外,下纱线引导管25和上纱线引导管26构成为能够分别以轴33、35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引导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32,在上纱线引导管26的前端具备吸嘴34。在下纱线引导管25及上纱线引导管26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构成为使上述吸引口32及吸嘴34产生吸引流从而能够吸引捕捉上纱线的纱线端及下纱线的纱线端。
上述卷绕单元主体16具备:将卷绕纱管(卷绕管)22能够装拆地支承的摇架23;和与卷绕纱管22的周面或卷装30的周面接触而能够从动旋转的接触罗拉29。另外,卷绕单元主体16在摇架23附近具备用于使纱线20在卷装30的表面横动的臂式的横动装置27,构成为能够一边通过该横动装置27使纱线20横动一边在卷装30上卷绕纱线20。
卷绕部17作为主要结构而具备摇架23、卷装驱动马达(卷装驱动部)41和横动装置(纱线横动部)27。
上述摇架23具有:对锥形状(锥状)的卷绕纱管22的小径侧进行支承的小径侧支承臂23a;和对该卷绕纱管22的大径侧进行支承的大径侧支承臂23b。摇架23构成为,通过利用该小径侧支承臂23a和大径侧支承臂23b把持锥形状的卷绕纱管22,从而将该锥形状的卷绕纱管22能够旋转地支承。
上述摇架23构成为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转动,并构成为能够通过摇架23的转动来吸收伴随纱线20向卷绕纱管22的卷绕而产生的卷装30的纱线层直径的增大。即,即使由于纱线20被卷绕而导致卷装30的纱线层直径发生变化,也能够使该卷装30的表面相对于接触罗拉29恰当地接触。另外,摇架23及横动装置27构成为,通过在锥形状的卷绕纱管22上缠绕纱线20而能够如图2所示那样形成锥形状的卷装30。
在上述摇架23设有由伺服马达构成的卷装驱动马达41,构成为,通过利用该卷装驱动马达41旋转驱动卷绕纱管22,从而在该卷绕纱管22的表面(或卷装30的表面)卷绕纱线20。在使卷绕纱管22支承于摇架23时,卷装驱动马达41的马达轴相对于该卷绕纱管22无法相对旋转地连结(所谓直接驱动方式)。该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由单元控制部50控制。此外,也可以是,设置相对于单元控制部50独立的卷装驱动马达控制部,通过该卷装驱动马达控制部来控制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横动装置27。横动装置27作为主要结构具备横动臂部件28、横动臂驱动马达(驱动部)45和纱线引导部件52。图3及图4是横动装置27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及主视图。
横动臂部件28构成为以能够绕支轴旋转的方式构成的细长状的臂。在横动臂部件28的前端连接有纱线钩挂部11。纱线钩挂部11构成为钩状,以能够使纱线20卡合。另一方面,横动臂部件28的基端侧固定于横动臂驱动马达45的驱动轴45a。横动臂驱动马达45用于驱动横动臂部件28,由伺服马达构成。此外,作为该伺服马达,能够使用例如无刷DC马达、步进马达、音圈马达等适当的马达。
横动装置27构成为,在使纱线20卡合于纱线钩挂部11的状态下,驱动横动臂驱动马达45而使横动臂部件28如图4的箭头那样往复旋转运动,由此,使纱线钩挂部11沿左右(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往复运动,使纱线20沿左右方向在卷装表面横动。由此,能够一边使纱线20以规定的卷绕宽度并以规定的速度横动一边将该纱线20卷绕于卷绕纱管22,使在该卷绕纱管22的外周面形成的纱线层以期望的密度形成。
横动臂驱动马达45的工作由上述卷绕控制部73控制。然而,横动臂驱动马达45的工作也可以由单元控制部50控制,另外,还可以设置专用的横动控制部来进行控制。另外,在相对于纱线钩挂部11而言的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有纱线引导部件52。该纱线引导部件52用于以通过使与该纱线引导部件52相比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靠上游侧的纱线20的纱道向接触罗拉29侧弯曲,从而能够由纱线钩挂部11捕捉该纱线20的方式进行引导。
另外,如图3所示,上述横动臂驱动马达45的驱动轴45a在以将横动行程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连结的直线的方向观察时,以成为相对于比纱线引导部件52靠上游侧的纱线20的纱道接近平行的角度的方式(以驱动轴45a的延长线与纱线20的纱道呈锐角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以将横动行程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连结的直线的方向观察时,将横动臂部件28的基端部与纱线钩挂部11连结的假想线以相对于比纱线引导部件52靠上游侧的纱线20的纱道的延长线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在此,纱线20的纱道相对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水平面)大致垂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纱线钩挂部11构成为在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水平面)大致平行的平面内往复驱动。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9来说明自动络纱机1完成了卷装30的卷绕时实施的处理。图5是用于说明以往实施的包头纱形成的示意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包头纱形成控制的开始时的示意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使包头纱形成控制工作而形成包头纱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开始时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结束时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单元10的卷绕控制部73基于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61检测到的纱线长度,计算出被卷绕为卷装30的纱线的长度。在计算出的纱线的长度达到了作为卷装30所需的长度(满卷长度)的情况下,卷绕控制部73使切断器39切断纱线,同时通过向卷装驱动马达41发送停止信号而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
包头纱形成控制能够事先设定执行的ON/OFF(开启/关闭),在包头纱形成控制的执行为OFF的情况下,对达到满卷长度的卷装30进行落纱,并放置未卷绕纱线的卷绕管22而重新开始新卷装的卷绕。
在包头纱形成控制的执行为ON的情况下,对达到满卷长度的卷装30执行包头纱形成。以下,使用图6至图12的示意图和流程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包头纱形成控制。
基于图10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如前所述,本发明的自动络纱机单元10的卷绕控制部73使卷绕作业继续,直到由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61计算出的纱线的长度达到作为卷装30所需的长度(满卷长度)(图10、S1、S200)。
在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61检测并计算出的纱线的长度达到作为卷装30所需的长度(满卷长度)的情况下(S200、是),卷绕控制部73使切断器39切断纱线(S3),同时通过向卷装驱动马达41发送停止信号而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S4)。
在包头纱形成控制的执行为ON的情况下(S201、是),对达到满卷长度的卷装30执行包头纱形成。在包头纱形成控制中,首先执行将被切断的纱线连接的接纱(S5),接着执行包头纱形成控制(S6)。此外,关于包头纱形成控制的详情将后述。
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的执行后,确认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执行的ON/OFF(S202)。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执行的ON/OFF能够事先设定。
在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为ON的情况下(S202、是),执行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此外,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详情将后述。在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完成后,卷绕控制部73使切断器39切断纱线,同时通过向卷装驱动马达41发送停止信号而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
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装置1能够对卷绕控制部73进行以下设定。计算出的纱线的长度达到作为卷装30所需的长度(满卷长度)时的包头纱形成控制的实施有无(S201)。包头纱形成控制后的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有无(S202)。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开始时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移动至包头纱形成位置之际的卷装旋转的有无。包头纱形成旋转次数。中央拉靠控制(S7)时的中央缠绕旋转次数。
接下来,使用图11的流程图来详细说明包头纱形成控制。当包头纱形成控制开始时,首先,卷绕控制部73通过张力施加装置13对纱线20施加包头纱形成所需的包头纱形成张力(S11)。接着,卷绕控制部73执行纱线钩挂动作,使卷装30向纱线卷绕方向旋转、同时使纱线20卡合于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S12)。
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开始时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移动至包头纱形成位置之际的卷装旋转停止被设定为有的情况下(S13、是),卷绕控制部73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在横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停止(S14),而且使卷装30向纱线卷绕方向的旋转停止。
接着,卷绕控制部73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移动至用于在卷装30的表面卷绕纱线的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S16、图6)。此时,在上述卷装30的中央位置处使上述卷装30的表面、和支承上述卷装30并对纱线的卷绕进行辅助的接触罗拉29夹持纱线,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纱线钩挂部11使纱线移动至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即使在如上述那样夹持着纱线的状态下使纱线移动,由于会从喂纱纱管供给新的纱线,所以纱线也不会因为张力的增加而断裂。
通过上述的动作,所形成的角度即包头纱形成角θ2成为比通常卷绕时的卷绕斜纹角度θ大的角度。通过像这样形成大的包头纱形成角θ2而使纱线从卷装30的中央移动至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纱线从卷装30的表面向卷绕管22上落下时的纱线的轨道成为接近直线的形状。使纱线以接近直线的轨道(沿着卷装的半径方向的轨道)从卷装30的表面向卷绕管22落下。由此,能够防止纱线势头过猛地移动至超过卷绕管22的宽度的位置、从而纱线在对卷绕管22的小径侧进行支承的小径侧支承臂23a与卷绕管22之间脱落的情况。此外,在现有技术中,斜纹角度表示通过在利用卷装30卷绕纱线的同时进行横动而形成的纱线的角度,但本发明的包头纱形成角θ2是如上所述也包括通过上述纱线钩挂部11使被停止的卷装30的表面和上述接触罗拉29夹持的纱线移动至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时形成的纱线的角度在内的概念。
卷绕控制部73在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移动至用于在卷装30的表面卷绕纱线的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后,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速度使卷装30旋转(S17)。通过该旋转而在卷绕管22上形成包头纱300。卷绕控制部73在使卷装30旋转规定的旋转次数后(S18、是),结束包头纱形成控制(S6)而转移到接下来的工序。
卷绕控制部73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后确认有无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的实施。在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的实施被设定为有的情况下(S202、是),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从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移动至标准横动宽度的中央即卷装中央而停止(S21、图8、图9)。此时,由于卷装30正在以S17中的包头纱形成速度旋转,所以在卷装30的中央形成中央包头纱400。虽然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在上述卷装中央停止,但在纱线被完全卷起后,使横动臂部件28退避至卷装宽度方向的一端侧。
卷绕控制部73在使横动臂部件28的纱线钩挂部11移动至卷装中央、并进一步使卷装30旋转规定的旋转次数后(S22、是),结束包头纱形成控制(S6)。卷绕控制部73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结束后,使切断器39切断纱线(S8),同时通过向卷装驱动马达41发送停止信号而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S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S18)、(S22)的条件判断中,以旋转次数为基准,但该旋转次数可以并非整数值。例如,也可以如2次+1/4周(2.25周)这样包含尾数。实际上,若使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中形成的包头纱300以1周+3/4周(1.75周)至2周+1/4周(2.25周)形成,则从卷装30的表面到卷绕管22的纱线、与从卷绕管22到卷装30的表面的纱线以90度以内的角度形成。像这样形成的连接纱线在后工序中由操作员用手指捏持纱线而将其拾取时,能够容易地拾取,因此具有作业效率提高的效果。另外,在操作员捏持在卷绕管22上形成的包头纱300而拾取纱线时,若是大约2周的包头纱卷绕次数,则也能够容易地取下而拾取。另外,也能够并非以旋转次数进行控制而是以旋转角度进行控制。在以旋转角度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上述的范围是630度~810度。
还能够代替上述的旋转次数而以卷装30的旋转时间为基准。另外,包头纱形成控制(S6)和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能够单独地切换执行的有无,因此也能够例如通过包头纱形成控制(S6)在小径侧的卷绕管22上形成包头纱300、在此处结束处理并转移到下一工序的落纱工序。
根据本发明,在包头纱形成控制(S6)中,以比卷绕斜纹角度θ大的包头纱形成角θ2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因此,纱线从卷装30的表面向卷绕管22落下时的纱线的轨道是接近直线的形状。通过像这样使纱线以接近直线的轨道从卷装30的表面向卷绕管22落下,能够防止纱线势头过猛地移动至超过卷绕管22的宽度的位置、从而纱线在对卷绕管22的小径侧进行支承的小径侧支承臂23a与卷绕管22之间脱落的情况。
由于通过横动臂部件28引导纱线,所以能够自由地变更斜纹角度。由此,能够根据纱线种类等设定最佳的包头纱形成角θ2而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接收到卷绕了上述卷装30所需的长度的纱线这一情况的通知后,使上述纱线切断部39切断纱线,并在使基于上述卷绕部进行的上述卷装30的旋转停止后执行包头纱形成控制(S6)。通过像这样使卷装30的旋转暂时停止,纱线不再向卷绕方向移动,能够容易地实现比卷绕斜纹角度θ大的包头纱形成角θ2。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为了将纱线钩挂于上述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11而需要使卷装30向卷绕方向旋转,但在纱线钩挂部11上钩挂纱线后进一步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比卷绕斜纹角度θ大的包头纱形成角θ2。另外,也能够不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地形成比卷绕斜纹角度θ大的包头纱形成角θ2(S13、否)。该情况下,必须考虑卷装30和上述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11的当前位置,以能够实现包头纱形成角θ2的速度使上述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11移动。以能够通过该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11的动作实现包头纱形成角θ2的速度,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S19)。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卷装30的卷绕停止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纱线横动部27使上述纱线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θ2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因此,纱线成为由卷装30的表面和接触罗拉29夹持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使上述纱线从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上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能够可靠地实现比卷绕斜纹角度θ大的包头纱形成角θ2。
在本包头纱形成控制(S6)中,即使在纱线势头过猛地移动至超过卷绕管22的宽度的位置的可能性高的锥状的卷装30的小径侧,也能够可靠地形成包头纱。
在本包头纱形成控制(S6)中,在卷装30的小径侧的卷绕管22上卷绕了规定的纱线长度后,进一步使上述纱线横动部27将纱线从锥状的卷装30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朝向横动宽度的中央引导。由此,能够将纱线终端部缠绕于卷装30的中央。通过将纱线端缠绕于卷装30的表面,能够防止纱线端变为自由端而在搬送工序等中松开并拖动的不良情况发生。
在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S7)中,将缠绕于卷装30的中央部的纱线的长度限于必要最低限度,由此,操作员找出并引出纱线端的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于在锥状的卷装30的小径侧形成包头纱300时是非常有效的,但不限于此。于在锥状的卷装30的大径侧形成包头纱300时、在纱线层平行地卷绕的圆筒卷装30上形成包头纱300时也是有效的。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自动络纱机,也能够适用于重绕机及精纺机(例如空气纺纱机、自由端纺纱机)等其他的纱线卷绕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纱线长度检测传感器61检测并计算出的纱线的长度达到作为卷装30所需的长度(满卷长度)的情况下(S200、是),卷绕控制部73使切断器39切断纱线(S3),但也能够不使切断器39切断纱线(S3)并向卷装驱动马达41发送停止信号而使卷装30的卷绕停止(S4)。该情况下,在卷装30的纱线与喂纱纱管21连接的状态下卷绕停止,因此,能够省略将被切断的纱线连接的接纱(S5)而执行包头纱形成控制(S6)。

Claims (12)

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喂纱部,该喂纱部支承有喂纱纱管;
卷绕部,该卷绕部将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的纱线卷绕于卷绕管而形成卷装;
纱线长度测定部,该纱线长度测定部对由所述卷绕部卷绕的纱线的长度进行计测;
纱线横动部,该纱线横动部设于所述卷绕部,在所述卷装的旋转轴方向上以所设定的横动宽度往复移动而对纱线进行引导;和
卷绕控制部,该卷绕控制部控制所述纱线横动部使得以所设定的卷绕斜纹角度卷绕纱线,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由所述纱线长度测定部计测到所需长度的纱线卷绕完成后,执行通过所述纱线横动部使所述纱线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从所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所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并在所述卷绕管上卷绕纱线的包头纱形成控制,包头纱形成角大于所述卷绕斜纹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横动部包括:钩挂所述纱线的纱线钩挂部;和在一端安装有所述纱线钩挂部且在另一端安装有驱动源的横动臂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断纱线的纱线切断部、和在纱线被切断时将纱线连接的接纱装置,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从所述纱线长度测定部接收到卷绕了所述卷装所需的长度的纱线这一情况的通知后,使所述纱线切断部切断纱线,在使基于所述卷绕部进行的所述卷装的旋转停止后,执行通过所述接纱装置将被切断的纱线连接的接纱动作,之后执行所述包头纱形成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执行了所述接纱动作后,在直到所述包头纱形成控制的期间,执行用于使所述卷绕部开始卷装的卷绕、并且将连接后的纱线钩挂于所述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上的纱线钩挂动作,进一步使基于所述卷绕部进行的卷装的卷绕停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所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在基于所述卷绕部进行的卷装的卷绕停止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纱线横动部使所述纱线以事先设定的包头纱形成角从所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内移动到所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头纱形成角是通过利用所述纱线钩挂部使在所述横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卷装的中央位置被所述卷装表面、和支承所述卷装而对纱线的卷绕进行辅助的接触罗拉夹持的纱线移动到所述横动宽度的范围外而形成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所卷绕的卷装是锥形状的卷装,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所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使所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引导至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所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在使所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引导至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并在卷装的小径侧的卷绕管上卷绕了规定的纱线长度后,进一步进行使所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从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朝向横动宽度的中央引导的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控制部与所述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的完成同时地或者在所述纱线端中央拉靠控制完成之后,使所述纱线切断部切断纱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控制部在所述包头纱形成控制中,使所述纱线横动部将纱线引导至锥形状的卷装的小径侧的横动宽度之外,在卷装的小径侧的卷绕管上卷绕规定的纱线长度时使所述卷装以1.75周至2.25周中的任意的旋转次数旋转。
11.一种包头纱形成方法,在卷绕有纱线的卷装的卷绕管上形成包头纱,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第一工序,卷绕作为卷装所需的长度;
第二工序,使切断器切断纱线,同时使卷装的卷绕停止;
第三工序,将被切断的纱线连接;
第四工序,使卷装向纱线卷绕方向旋转并且使纱线卡合于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
第五工序,使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在横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停止,进一步使卷装向纱线卷绕方向的旋转停止;和
第六工序,使捕捉到纱线的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移动至用于在卷装的表面卷绕纱线的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包头纱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七工序,使横动臂部件的纱线钩挂部从标准横动宽度的外侧的包头纱形成位置移动至处于标准横动宽度的卷装中央。
CN202010529327.3A 2019-06-19 2020-06-11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Active CN112110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3430A JP2020203780A (ja) 2019-06-19 2019-06-19 糸巻取装置及びバンチ形成方法
JP2019-113430 2019-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0281A true CN112110281A (zh) 2020-12-22
CN112110281B CN112110281B (zh) 2023-11-10

Family

ID=7379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9327.3A Active CN112110281B (zh) 2019-06-19 2020-06-11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203780A (zh)
CN (1) CN112110281B (zh)
TR (1) TR202009285A2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8393A (zh) * 2003-03-28 2009-08-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的卷绕方法及其装置
JP2009214984A (ja) * 2008-03-10 2009-09-24 Murata Mach Ltd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糸巻取機及びパッケージ
JP2010042904A (ja) * 2008-08-12 2010-02-25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
CN102602745A (zh) * 2011-01-25 2012-07-2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2807130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010832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JP2013063838A (ja) * 2011-09-20 2013-04-11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
CN103625981A (zh) * 2012-08-23 2014-03-1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JP2015178403A (ja) * 2014-03-19 2015-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及び巻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8393A (zh) * 2003-03-28 2009-08-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的卷绕方法及其装置
JP2009214984A (ja) * 2008-03-10 2009-09-24 Murata Mach Ltd 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糸巻取機及びパッケージ
JP2010042904A (ja) * 2008-08-12 2010-02-25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
CN102602745A (zh) * 2011-01-25 2012-07-2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2807130A (zh) * 2011-06-02 2012-12-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010832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JP2013063838A (ja) * 2011-09-20 2013-04-11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
CN103625981A (zh) * 2012-08-23 2014-03-1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JP2015178403A (ja) * 2014-03-19 2015-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及び巻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203780A (ja) 2020-12-24
TR202009285A2 (tr) 2021-06-21
CN112110281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31249B2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interrupting yarn production on a spinning machine
EP1460015B1 (en) Yarn winder
EP2664572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EP2479129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484620B1 (en) Yarn winder
JP5557002B2 (ja) 糸巻取機
JP5545593B2 (ja) 糸巻取機
JP2007223779A (ja) 糸巻取機
JP2012218922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EP2966021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EP2808283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530039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EP2990367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JP5365697B2 (ja) 糸巻取装置
CN109422136B (zh) 纱线卷取机
JP2013063838A (ja) 糸巻取機
CN11211028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包头纱形成方法
JP7493925B2 (ja) 巻取り装置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CN111132918B (zh) 纱线卷取机
JP2013063837A (ja) 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CN108286093A (zh) 一种纺纱机
CN110740957B (zh) 卷装、卷装制造方法、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JP2023145987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CN104129680B (zh) 纱线卷绕机
JP2024007744A (ja)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