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6727A -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06727A
CN112106727A CN202010999374.4A CN202010999374A CN112106727A CN 112106727 A CN112106727 A CN 112106727A CN 202010999374 A CN202010999374 A CN 202010999374A CN 112106727 A CN112106727 A CN 112106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a nigromaculata
culture
culture pond
frogs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993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雅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nan Jiufanggao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nan Jiufanggao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nan Jiufanggao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inan Jiufanggao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993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067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06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672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属于蛙类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下列步骤:(1)养殖池的建造;(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3)蝌蚪养护;(4)成蛙捕捉上市。本发明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化、产业化的对黑斑蛙进行养殖,大大提高黑斑蛙的养殖产量,而且利用黑水虻幼虫生长周期的可控制性,便于对黑斑蛙进行喂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加快黑斑蛙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饲料成本,同时不会对养殖池内的养殖水造成污染,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态养殖,具有养殖技术简单,生产投资成本小,养殖管理方便,可控性好,纯天然无公害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蛙类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黑斑蛙属于蛙科中的一种,其肉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技术日趋成熟,然而人工养殖的黑斑蛙的成活率还有待于提高,加之黑斑蛙天敌较多,对栖息场所的要求严格,再加上其高超的逃脱本领,给人工养殖黑斑蛙增加了较大的技术难题,而且一些养殖场的养殖环境与黑斑蛙生长的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差距,未能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导致养殖过程中黑斑蛙产量不高,从而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另外在黑斑蛙养殖过程中,我们常用蝇蛆作为黑斑蛙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蝇蛆从孵化到成虫,周期很短,很难控制其生长状态,这对规模化的黑斑蛙养殖非常不利,如果喂食饲料的话,是可以在远小于生产周期的时间内速成养殖,但是营养价值不高,肉质不鲜美,水生物体内还会残留急速,严重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化、产业化的对黑斑蛙进行养殖,大大提高黑斑蛙的养殖产量,而且利用黑水虻幼虫生长周期的可控制性,便于对黑斑蛙进行喂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加快黑斑蛙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饲料成本,同时不会对养殖池内的养殖水造成污染,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态养殖,具有养殖技术简单,生产投资成本小,养殖管理方便,可控性好,纯天然无公害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池的建造,选择在水源无污染、植被丰富、环境安静的树林里建造多个黑斑蛙养殖池,养殖池为矩形的水泥池,养殖池的四周为食台和过道,养殖池内铺设有塑料膜,塑料膜上铺设有腐殖土,养殖池的排水管道处连接有波纹管,通过控制波纹管端部的控制线来控制波纹管伸入或拉出养殖池进而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位,控制线可缠绕固定在养殖池旁的桩柱上,养殖池的一周设置有防逃围栏,防逃围栏的顶部紧密连接有遮阴网;
(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在养殖池的两侧分别搭设且固定有收卵网,选择体长、多年驯化、性腺成熟、个大体重、无损伤的健壮黑斑蛙,以雌雄比例为1:1的种蛙放置在养殖池内,PH值控制在6-8之间,水温控制在25-27℃,并喂食第四龄黑水虻幼虫,早晚定时定点各一次,在产卵期间,养殖池内的水保持静态,随着他们交配、排卵受精,受精卵团的出现,将受精卵收集移至孵化桶中孵化,孵化水温为29-31度,日照2小时,PH值控制在6-8之间,经过3-5天蝌蚪孵化出膜,孵化期间,无需消毒,无需喂食;
(3)蝌蚪养护,蝌蚪养殖期间,PH值控制在6-7之间,向养殖池内投喂豆浆和鸡蛋,早晚各一次,35天之后向养殖池内投喂蝌蚪饲料,早晚各一次,经过55天的养殖,进入变态期,待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后,开始投喂第二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时间为早晚各一次,PH值控制在6-8之间;
(4)135天后即为成蛙可捕捉上市,期间饲料采用第四龄黑水虻幼虫和第五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时间为早晚各一次。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种蛙和成蛙的养殖密度为30只/m2,幼蛙的养殖密度为60只/m2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养殖过程中,根据养殖池内水质情况及时定期消毒杀菌和更换养殖水。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在种蛙、幼蛙及成蛙的养殖池内设置有高效聚虫灯,吸引黑水虻幼虫活动,便于黑斑蛙捕捉。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防逃围栏包括渔网和立柱,渔网外侧底部设置有黑色塑料膜Ⅰ,渔网上部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黑色塑料膜Ⅱ,黑色塑料膜Ⅰ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渔网缝制连接,黑色塑料膜Ⅱ的顶部与渔网缝制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波纹管的另一端覆盖有过滤网和球笼网。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化、产业化的对黑斑蛙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能够全面保护黑斑蛙的生长,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黑斑蛙的逃逸,大大提高黑斑蛙的养殖产量,
(2)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既能避免残留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又能对养殖池内养殖水的水位进行控制,可控性好,操作更为简单,大大便捷了养殖管理,降低劳动成本。
(3)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利用黑水虻幼虫生长周期的可控制性,便于对黑斑蛙进行喂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加快黑斑蛙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饲料成本,且黑水虻幼虫具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等特点,实现资源化利用。
(4)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养殖技术简单,生产投资成本小,养殖管理方便,可控性好,纯天然无公害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防逃网和遮阴网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养殖池;11、塑料膜;12、排水管道;13、波纹管;14、球笼网;2、防逃围栏;21、渔网;211、黑色塑料膜Ⅰ;212、黑色塑料膜Ⅱ;22、立柱;3、遮阴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池的建造,选择在水源无污染、植被丰富、环境安静的树林里建造多个黑斑蛙养殖池1,养殖池1为矩形的水泥池,养殖池1的四周为食台和过道,养殖池1内铺设有塑料膜11,塑料膜11上铺设有腐殖土,可以根据需求定期对养殖池1内的塑料膜11进行更换,随着塑料膜11的更换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病菌也被带走,不会滋生和残留,避免养殖池1内顽固病菌的残留对成蛙或蛙苗造成感染,同时也清理了养殖池1内塑料膜11上的淤泥,无需另外的人工对养殖池进行清淤及修整,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力财力,养殖池1的排水管道12处连接有波纹管13,通过控制波纹管13端部的控制线来控制波纹管13伸入或拉出养殖池1进而控制养殖池1内的水位,控制线可缠绕固定在养殖池1旁的桩柱上,可以快捷的对养殖池1水位进行控制,及时有效的排水或保持水位恒定,波纹管13的另一端覆盖有过滤网和球笼网14,球笼网14大大减小了排水时水流的冲击力,防止成蛙或蛙苗受到强力水流的作用被吸附在过滤网上致死,养殖池1的一周设置有防逃围栏2,防逃围栏2的顶部紧密连接有遮阴网3,防逃围栏2包括渔网21和立柱22,渔网21外侧底部设置有黑色塑料膜Ⅰ211,渔网21上部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黑色塑料膜Ⅱ212,黑色塑料膜Ⅰ211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渔网21缝制连接,黑色塑料膜Ⅱ212的顶部与渔网21缝制连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化、产业化的对黑斑蛙进行养殖,养殖过程中能够全面保护黑斑蛙的生长,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黑斑蛙的逃逸,大大提高黑斑蛙的养殖产量,可控性好,操作更为简单,大大便捷了养殖管理,降低劳动成本;
(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在养殖池1的两侧分别搭设且固定有收卵网,收卵网垂落的最低点与养殖池内养殖水水面的距离小于150mm,选择体长、多年驯化、性腺成熟、个大体重、无损伤的健壮黑斑蛙,以雌雄比例为1:1的种蛙放置在养殖池1内,PH值控制在6-8之间,水温控制在25-27℃,并喂食第四龄黑水虻幼虫,早晚定时定点各一次,种蛙的养殖密度为30只/m2,在产卵期间,养殖池1内的水保持静态,随着他们交配、排卵受精,受精卵团的出现,将受精卵收集移至孵化桶中孵化,孵化水温为29-31度,日照2小时,PH值控制在6-8之间,经过3-5天蝌蚪孵化出膜,孵化期间,无需消毒,无需喂食;
(3)蝌蚪养护,蝌蚪养殖期间,PH值控制在6-7之间,向养殖池1内投喂豆浆和鸡蛋,早晚各一次,35天之后向养殖池1内投喂蝌蚪饲料,早晚各一次,经过55天的养殖,进入变态期,待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后,开始投喂第二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时间为早晚各一次,PH值控制在6-8之间,幼蛙的养殖密度为60只/m2
(4)135天后即为成蛙可捕捉上市,期间饲料采用第四龄黑水虻幼虫和第五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时间为早晚各一次,成蛙的养殖密度为30只/m2
具体的养殖过程中,利用黑水虻幼虫生长周期的可控制性,便于对不同时期的黑斑蛙进行喂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加快黑斑蛙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饲料成本,且黑水虻幼虫具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等特点,实现资源化利用,绿色环保,饲养者还需根据养殖池1内水质情况及时定期消毒杀菌和更换养殖水,一般采用生石灰进行定期消毒杀菌,在种蛙、幼蛙及成蛙的养殖池1内设置有高效聚虫灯,吸引黑水虻幼虫活动,便于黑斑蛙捕捉,本发明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养殖技术简单,生产投资成本小,养殖管理方便,可控性好,纯天然无公害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池的建造,选择在水源无污染、植被丰富、环境安静的树林里建造多个黑斑蛙养殖池(1),养殖池(1)为矩形的水泥池,养殖池(1)的四周为食台和过道,养殖池(1)内铺设有塑料膜(11),塑料膜(11)上铺设有腐殖土,养殖池(1)的排水管道(12)处连接有波纹管(13),通过控制波纹管(13)端部的控制线来控制波纹管(13)伸入或拉出养殖池(1)进而控制养殖池(1)内的水位,控制线可缠绕固定在养殖池(1)旁的桩柱上,养殖池(1)的一周设置有防逃围栏(2),防逃围栏(2)的顶部紧密连接有遮阴网(3)。
(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在养殖池(1)的两侧分别搭设且固定有收卵网,选择体长、多年驯化、性腺成熟、个大体重、无损伤的健壮黑斑蛙,以雌雄比例为1:1的种蛙放置在养殖池(1)内,PH值控制在6-8之间,水温控制在25-27℃,并喂食第四龄黑水虻幼虫,早晚定时定点各一次,在产卵期间,养殖池(1)内的水保持静态,随着他们交配、排卵受精,受精卵团的出现,将受精卵收集移至孵化桶中孵化,孵化水温为29-31度,日照2小时,PH值控制在6-8之间,经过3-5天蝌蚪孵化出膜,孵化期间,无需消毒,无需喂食。
(3)蝌蚪养护,蝌蚪养殖期间,PH值控制在6-7之间,向养殖池(1)内投喂豆浆和鸡蛋,早晚各一次,35天之后向养殖池(1)内投喂蝌蚪饲料,早晚各一次,经过55天的养殖,进入变态期,待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后,开始投喂第二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时间为早晚各一次,PH值控制在6-8之间。
(4)135天后即为成蛙可捕捉上市,期间饲料采用第四龄黑水虻幼虫和第五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时间为早晚各一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蛙和成蛙的养殖密度为30只/m2,幼蛙的养殖密度为60只/m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殖过程中,根据养殖池(1)内水质情况及时定期消毒杀菌和更换养殖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蛙、幼蛙及成蛙的养殖池(1)内设置有高效聚虫灯,吸引黑水虻幼虫活动,便于黑斑蛙捕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逃围栏(2)包括渔网(21)和立柱(22),渔网(21)外侧底部设置有黑色塑料膜Ⅰ(211),渔网(21)上部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有黑色塑料膜Ⅱ(212),黑色塑料膜Ⅰ(211)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渔网(21)缝制连接,黑色塑料膜Ⅱ(212)的顶部与渔网(21)缝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纹管(13)的另一端覆盖有过滤网和球笼网(14)。
CN202010999374.4A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Withdrawn CN1121067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9374.4A CN112106727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9374.4A CN112106727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6727A true CN112106727A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01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99374.4A Withdrawn CN112106727A (zh) 2020-09-22 2020-09-22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067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8591A (zh) * 2022-02-22 2022-06-03 吉林省蛙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蟾蜍阶段膨化饵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8591A (zh) * 2022-02-22 2022-06-03 吉林省蛙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蟾蜍阶段膨化饵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0004A (zh) 一种区块式仿生态池塘繁殖育苗设备及方法
CN102090362B (zh) 一种泥鳅无土养殖方法
CN103583428A (zh) 一种池塘中设置网箱培育泥鳅苗种的方法
CN104126549A (zh) 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CN102106317B (zh) 一种利用粪便浆液进行蝇蛆养殖的方法
CN104472412A (zh) 一种刀鲚阶梯式繁育方法
CN110973026A (zh) 一种小龙虾苗种提早繁育的方法
CN101103710A (zh) 一种利用大棚繁殖克氏原螯虾的方法
CN103563861B (zh) 双齿围沙蚕全人工繁养工艺
CN104621053A (zh) 一种光伏设施(光伏连栋温室)蚯蚓养殖方法
CN107232146A (zh) 一种东亚飞蝗的养殖方法
CN101711509B (zh) 条石鲷的育苗方法
CN112106727A (zh)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CN1401225A (zh) 一种文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
CN111789058A (zh) 标准化规模化河蟹生态养殖方法
CN110959470A (zh) 一种芡实套养大口黑鲈的养殖方法
CN216088323U (zh) 一种加州鲈鱼的温室养殖系统
CN114532294A (zh) 一种黑斑蛙与水稻共生种养的方法
CN210959965U (zh) 一种红螯螯虾工厂化早繁系统
CN211832418U (zh) 一种沙塘鳢巢穴装置
CN208987556U (zh) 一种区块式仿生态池塘繁殖育苗设备
CN114651761A (zh) 一种零换水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方法
CN109699534B (zh) 一种泥鳅苗种养殖的方法
CN107410106B (zh) 一种黄鳝繁殖管、黄鳝繁殖装置及黄鳝繁殖方法
CN109526819A (zh) 一种池塘鱼蛙稻共生的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