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波形自适应调整的车载雷达抗干扰方法,获取干扰信号的信息,调整自身雷达信号的发射参数,降低干扰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波形自适应调整的车载雷达抗干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雷达干扰信号;
S2:恒频波干扰检测,计算自身车载毫米波雷达工作频带内的恒频波干扰信号的频率;
S3:线性调频波干扰检测,计算车载毫米波雷达工作频带内干扰信号的调制斜率;
S4:对自身车载雷达系统的发射信号参数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定义用于检测的总次数
其中f
B为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最大工作带宽,f
LP为系统滤波器截止频率;
S2.2:预设增量因子i=0;
S2.3:将获取的雷达干扰信号x(t)与车载毫米波雷达VCO控制输出的第一本振信号混频得到信号
其中车载毫米波雷达VCO控制输出的第一本振信号的频率为f
init+i×f
LP,f
init表示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最低工作频率;
S2.4:对信号
进行频域变换得到/>
判断/>
中是否存在频率峰值
若存在,则执行步骤S2.5.1,若不存在,则执行步骤S2.5.2;
S2.5.1:将所有
的值保存到数组/>
同时将0保存到该数组中,并记录/>
的数组长度/>
执行步骤S2.6.1;
S2.5.2:数组
中元素默认为0,记/>
的数组长度/>
执行步骤S2.6.2;
S2.6.1:取
中最小的频率差值/>
进入步骤S2.7;
S2.7:将获取的雷达干扰信号x(t)与车载毫米波雷达VCO控制输出的第二本振信号混频得到信号
其中车载毫米波雷达VCO控制输出的第二本振信号的频率为
α>2;
S2.8:对
进行频域变换得到/>
判断/>
是否存在频率峰值/>
若存在,则执行步骤S2.9.1,若不存在,则执行步骤S2.9.2;
S2.9.1:将所有
的值保存在数组/>
中,并记录/>
的数组长度/>
进入步骤S2.10;
S2.9.2:令数组
的元素默认为0,记/>
的数组长度/>
S2.10:计算干扰频率,将干扰频率保存在数组Fint[];
S2.11:增量因子i加1;
S2.12:判断增量因子i是否大于总次数loop,若是,则执行步骤S2.13,若不是,则执行步骤S2.3;
S2.13:将Fint[]中重复的频率去除,剩余频率由小到大重新存于数组中,并记录该数组长度Z。
优选地,执行步骤S2.3时,车载毫米波雷达只接收信号,不发射信号。
优选地,所述步骤S2.1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0.1:令索引a=0,b=0,a是数组
的索引,b是数组/>
的索引;
S2.10.2:判断
的值与/>
是否相等,其中/>
表示数组/>
中第a个元素,/>
表示数组/>
第b个元素,若相等,则执行步骤S2.10.3,若不相等,则执行步骤S2.10.6;
S2.10.3:判断
和/>
的大小关系,当/>
大于/>
时,执行步骤S2.10.4.1,当/>
不大于/>
执行步骤S2.10.4.2;
S2.10.4.1:计算得到干扰频率为
进入步骤S2.10.5;
S2.10.5:将每次计算得到的干扰频率依次保存在数组Fint[]中;
S2.10.7:判断b是否大于数组长度
若/>
执行步骤S2.10.8,否则执行步骤S2.10.2;
S2.10.8:数组
的索引a加1,令数组/>
的索引b=0;
S2.10.9:判断a是否大于数组长度
若/>
执行步骤S2.10.10,否则执行步骤S2.10.2;
S2.10.10:将干扰频率保存在数组Fint[]。
优选地,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预设增量因子j=0;
S3.2:将获取的雷达干扰信号x(t)与车载毫米波雷达VCO控制输出的第三本振信号混频得到信号
其中车载毫米波雷达VCO控制输出的第三本振信号频率为f
init+j×f
LP;
S3.3:计算yj(t)中干扰时长,t∈(0,Td);
S3.4:将不同的干扰时长保存在二维数组
中,并记录数组长度/>
S3.5:判断j是否大于0,若j>0,则执行步骤S3.6.1,若j=0,则执行步骤S3.6.2;
S3.6.1:统计不同干扰时长出现的次数;
S3.6.2:定义包含
个1的数组/>
统计不同干扰时长出现的次数;
S3.7:增量因子j加1;
S3.8:判断增量因子j是否大于增量总次数loop,若j大于增量总次数loop,则进入步骤S3.10,若j不大于增量总次数loop,则执行步骤S3.3。
S3.9:计算干扰斜率;
S3.10:输出干扰信号斜率。
优选地,所述步骤S3.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3.1:对yj(t)进行A/D采样得到yj(n),采样频率为fs;
S3.3.2:求y
j(n)的上包络信号
n∈(0,N
d),其中N
d=T
d/f
s;
S3.3.4:令变量r=0;
S3.3.5:判断
且/>
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3.3.6,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3.3.11;
S3.3.7:变量r加1;
S3.3.8:判断变量r是否小于包络信号长度Nd,若r<Nd,则执行步骤S3.3.9,否则跳至步骤S3.3.13;
S3.3.9:判断
且/>
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S3.3.10,若不成立,则执行步骤S3.3.7;
S3.3.11:变量r加1;
S3.3.12:判断变量r是否大于包络信号长度Nd,若r≥Nd,则执行步骤S3.3.13,否则执行步骤S3.3.5;
优选地,步骤S3.6.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6.1.1:令索引p=0,q=0,令变量Cy=0,p是数组
的索引,q是数组
的索引,Cy用来记录数组中元素的位置。
S3.6.1.2:判断数组
和/>
中元素是否相等,若/>
表示数组/>
中的第p个元素,/>
表示数组/>
中的第q个元素,则执行步骤S3.6.1.3.1,否则执行步骤S3.6.1.3.2;
S3.6.1.3.1:令
执行步骤S3.6.1.4;
S3.6.1.3.2:变量Cy加1;
S3.6.1.4:索引p加1;
S3.6.1.5:判断索引p是否大于等于数组
长度,若/>
执行步骤S3.6.1.6,否则执行步骤S3.6.1.2;
S3.6.1.6:判断变量Cy是否等于数组
长度,若Cy等于/>
则执行步骤S3.6.1.7,否则跳至步骤S3.6.1.10;
S3.6.1.10:令索引p=0,令变量Cy=0;
S3.6.1.11:令索引q加1;
S3.6.1.12:判断索引q是否大于数组
长度/>
若/>
则执行步骤S3.6.1.13,否则执行步骤S3.6.1.2;
优选地,所述步骤S3.9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9.2:若
表示数组/>
中的第m个元素,thr表示阈值,则执行步骤S3.9.3,否则执行步骤S3.9.4;
S3.9.4:索引m加1;
S3.9.5:判断索引m是否大于等于数组
长度/>
若/>
则执行步骤S3.9.6,否则执行步骤S3.9.2;
S3.9.6:将所有斜率保存在数组S[]中,并记录数组长度K。
优选地,步骤S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计算发射信号的初始频率,具体步骤如下:
S4.1.1:将finit、fint[Z]中Z个元素及finit+fB由小到大依次保存在Fnew[]中;
S4.1.2:分别计算Fnew[]中相邻元素之差,结果依次保存在D[]中;
S4.1.3:令索引g=0,g是数组D[]的索引;
S4.1.4:判断D[g]+2×fLP与B的大小关系,B=250MHz,D[g]表示数组D[]中的第g个元素,若D[g]+2×fLP<B,则执行步骤S4.1.5,否则执行步骤S4.1.8;
S4.1.5:令索引g加1;
S4.1.6:判断索引g与Z的大小关系,若g>Z,则执行步骤S4.1.7,否则执行步骤S4.1.4;
S4.1.7:计算雷达发射频率的开始频率fc=finit+fLP;
S4.1.8:计算雷达发射频率的开始频率fc=Fnew[g]+fLP;
S4.2:计算发射信号的调制斜率,具体步骤如下:
S4.2.1:对S[]中所有元素进行反正切计算;
S4.2.2:将S4.2.1计算结果以及0、90度由小到大依次保存在数组A[]中;
S423:计算数组A[]中相邻元素之差ΔAl,其中ΔAl=A[l+1]-A[l],l=0,1…K+1,K为S[]的元素个数;
S4.3:计算发射信号。
优选地,步骤S4.3具体为:
调整雷达发射信号
此信号表示发射信号的单周期信号,A表示发射信号的振幅,/>
表示发射信号的初始相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主动检测干扰,通过调整自身车载雷达的发射信号参数来抑制干扰信号,能在中频之后获得较好的信噪比,具有主动抗干扰能力;
(2)本发明减小了干扰进入车载雷达系统,降低了信号处理算法的复杂性,减小了信号处理的计算量;
(3)本发明通过检测干扰信号频率及其调制斜率来分析干扰信号,检测参数少,方法简单,易于实现。
(4)本发明能够根据不同参数的干扰信号,自适应调整自身车载毫米波雷达发射波形,在有干扰情况下,能获得最好的探测目标分辨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波形自适应调整的车载雷达抗干扰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S1:获取雷达干扰信号,例如系统在未发射信号时接收到干扰信号x(t),开始计算干扰信息;
步骤S2:恒频波干扰检测。计算自身毫米波雷达系统工作频带内的恒频波干扰信号的频率;
步骤S3:线性调频波干扰检测,计算毫米波雷达系统工作频带内干扰信号的调制斜率;
步骤S4:对自身车载雷达系统的发射信号参数进行调整。
S2恒频波干扰检测的方法,如图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定义用于检测的总次数
其中f
B为毫米波雷达的最大工作带宽,例如f
B=1GHz,f
LP为系统滤波器截止频率,例如f
LP=1MHz,/>
步骤S22:预设增量因子i=0,用于控制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频率的增量;
步骤S23:将获取的雷达干扰信号x(t)与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的第一本振信号混频得到信号
其中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的第一本振信号频率为f
init+i×f
LP,f
init表示该系统的最低工作频率。在此过程中,车载雷达系统只接收信号,不发射信号;
步骤S24:对信号
进行频域变换得到/>
判断/>
中是否存在频率峰值
例如/>
存在两个频率峰值/>
则执行步骤S251,若不存在频率峰值则执行步骤S252。两个步骤分别如下:
步骤S251:将所有
的值保存到数组/>
同时将0保存到该数组中,并记录该数组长度/>
例如以上步骤中当i=0,/>
则
接着执行步骤S261;
步骤S252:数组
中元素默认为0,记数组长度/>
例如/>
接着执行步骤S262;
步骤S262:定义最小频率差值
β为任意正数。例如/>
步骤S27:将获取的雷达干扰信号x(t)与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的第二本振信号混频,得到信号
其中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的第二本振信号频率为
α>2,例如α=4;
步骤S28:对
进行频域变换得到/>
判断/>
是否存在频率峰值
若存在,则进入S291,否则执行步骤S292;
步骤S291:将所有
的值保存在数组/>
中,并记录数组长度/>
例如当i=0,
时,,则/>
步骤S292:令数组
中的元素默认为0,记数组长度/>
例如/>
步骤S210:将
与/>
进行匹配计算,得到的干扰信号频率保存在数组F
int[]中;
步骤S211:增量因子i加1;
步骤S212:判断增量因子i是否大于增量总次数loop,若是,则进入步骤S213,若不是,则执行步骤S23。
步骤S213:将Fint[]中重复的频率去除,剩余频率由小到大重新存于数组中,并记录数组长度Z。
步骤S210计算干扰频率的方法,如图3,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01:令索引a=0,b=0。a是数组
的索引,b是数组/>
的索引;
步骤S2102:判断当前两个数组中的频率是否可以表示同一频率。当
时,则进入步骤S2103,否则执行步骤S2106。例如以上步骤中α=0,b=0,/>
α=4,/>
满足
则进入步骤S2103。
步骤S2103:判断
与/>
大小关系,当/>
大于/>
时,执行步骤S21041,否则执步骤S21042。例如以上步骤中/>
小于/>
则执行步骤S21042。两个步骤分别如下:
步骤S2105:将每次计算得到的干扰频率依次保存在数组Fint[]中;
步骤S2107:判断b是否大于数组长度
若/>
执行步骤S2108,否则执行步骤S2102;
步骤S2108:数组
的索引a加1,令数组/>
的索引b=0;
步骤S2109:判断a是否大于数组长度
若/>
执行步骤S21010,否则执行步骤S2102;
步骤S21010:将干扰频率保存在数组Fint[]。
步骤S3线性调频波干扰检测的方法,如图4,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预设增量因子j=0;
步骤S32:将获取的雷达干扰信号x(t)与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的第三本振信号混频得到信号
其中毫米波雷达系统VCO输出的第三本振信号频率为f
init+j×f
LP,
步骤S33:计算yj(t)中干扰时长,t∈(0,Td),Td表示截取信号的长度,例如Td=100us;
步骤S34:将不同的干扰时长保存在二维数组
中,并记录数组长度/>
例如j=0时计算得到的干扰时长分别为100ns,150ns,则/>
步骤S35:判断j是否大于0,若j>0,则执行步骤S361,否则执行步骤S362。
步骤S361,统计不同干扰时长出现的次数;
步骤S362:定义包含
个1的数组/>
统计不同干扰时长出现的次数。例如以上步骤中/>
则/>
步骤S37:增量因子j加1;
步骤S38:判断增量因子j是否大于增量总次数loop,若是,则进入步骤S310,若不是,则执行步骤S33。
步骤S39:计算干扰斜率;
步骤S310:输出干扰信号斜率。
步骤S33计算yj(t)中干扰时长的方法,如图4,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31:对yj(t)进行A/D采样得到yj(n),采样频率为fs,例如fs=10×106Hz;
步骤S332:求y
j(n)的上包络信号
n∈(0,N
d),其中N
d=T
d×f
s,例如在以上步骤中T
d=100*10
-6s,f
s=10×10
6Hz,则N
d=1000。
步骤S334:令变量r=0;
步骤S335:若
且/>
则表示包络信号有向上跳变的干扰点,例如avg=50,r=100时,/>
执行步骤S336,否则执行步骤S3311;
步骤S336:记录干扰开始时间tstart=r,如以上步骤中tstart=100;
步骤S337:变量r加1;
步骤S338:判断变量r是否小于包络信号长度Nd,若r<Nd,则执行步骤S339,否则跳至步骤S3313;
步骤S339:判断包络信号
是否有干扰点。若/>
且
则表示包络信号有向下跳变的干扰点,例如r=200,
执行步骤S3310,否则执行步骤S337;
步骤S3310:计算干扰时长
例如以上步骤中r=200,t
start=100,f
s=10×10
6Hz,则/>
步骤S3311:变量r加1;
步骤S3312:判断变量r是否大于包络信号长度Nd。若r≥Nd,则执行步骤S3313,否则执行步骤S335;
步骤S361统计不同干扰时长出现的次数的方法,如图5,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611:令索引p=0,q=0;令变量Cy=0。p是数组
的索引,q是数组
的索引,Cy用来记录数组中元素的位置。
步骤S3612:判断数组
和/>
中元素是否相等,若/>
则执行步骤S36131,否则执行步骤S36132。例如/>
当p=0,q=0,/>
执行步骤S36131,当p=0,q=2,/>
则执行步骤S36132;
步骤S36131:统计干扰时长数组对应元素加1,
例如以上步骤p=0,q=0,/>
时,用于统计100的数组元素/>
加1。
步骤S36132:变量Cy加1;
步骤S3614:索引p加1;
步骤S3615:判断索引是否大于等于数组
长度,若/>
执行步骤S3616,否则执行步骤S3612;
步骤S3616:判断变量是否等于数组
长度,若Cy等于/>
则执行步骤S3617,否则跳至步骤S36110;
步骤S36110:令索引p=0,令变量Cy=0;
步骤S36111:令索引q加1;
步骤S36112:判断索引q是否大于数组
长度/>
若/>
则执行步骤S36113,否则执行步骤S3612;
步骤S39计算干扰斜率的方法,如图6,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92:若
thr表示阈值,例如thr=100,/>
则执行步骤S393,否则执行步骤S394;
步骤S394:索引m加1;
步骤S395:判断索引m是否大于等于数组
长度/>
若/>
则执行步骤S396,否则执行步骤S392;
步骤S396:将所有斜率保存在数组S[]中,并记录数组长度K;
步骤S4雷达发射信号参数调整的方法,其中:
(1)计算发射信号初始频率,如图7,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11:将finit、fint[Z]中Z个元素及finit+fB由小到大依次保存在Fnew[]中,例如finit=77GHz,fint[]={77.1,77.3},finit+fB=78GHz,则Fnew[]={77,77.1,77.3,78};
步骤S412:分别计算Fnew[]中相邻元素之差,结果依次保存在D[]中。例如以上步骤中Fnew[]={77,77.1,77.3,78},则D[]={0.1,0.2,0.7};
步骤S413:令索引g=0,g是数组D[]的索引;
步骤S414:判断D[g]+2×fLP与B的大小关系,若D[g]+2×fLP<B,则执行步骤S415,否则执行步骤S418。例如以上步骤中fLP=1MHz,B=250MHz,D[0]+2×fLP<B,执行步骤S415,D[2]+2*fLP>B,执行步骤S418;
步骤S415:令索引g加1;
步骤S416:判断索引g与Z的大小关系,若g>Z,则执行步骤S417,否则返回步骤S414;
步骤S417:计算雷达发射频率的开始频率fc=finit+fLP;
步骤S418:计算雷达发射频率的开始频率fc=Fnew[g]+fLP;
步骤S421:对S[K]中所有元素进行反正切计算;
(2)计算发射信号调制斜率,如图8,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22:将上一步骤计算结果以及0、90度由小到大依次保存在数组A[]中。例如S[]={10,20},则A[]={0,10,20,90};
步骤S423:计算数组A[]中相邻元素之差ΔAl,其中ΔAl=A[l+1]-A[l],l=0,1…K+1。例如以上步骤中A[]={0,10,20,90},则ΔA0=10,ΔA1=10,ΔA3=70;
步骤S424:取ΔA
l中最大值为
例如以上步骤中ΔA
0=10,ΔA
1=10,ΔA
3=70,则/>
(3)计算发射信号,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3:调整雷达发射信号
此信号表示发射信号的单周期信号,A表示发射信号的振幅,/>
表示发射信号的初始相位。
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