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5212A -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95212A
CN112095212A CN202010982013.9A CN202010982013A CN112095212A CN 112095212 A CN112095212 A CN 112095212A CN 202010982013 A CN202010982013 A CN 202010982013A CN 112095212 A CN112095212 A CN 112095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yarn
cotton
yarns
inter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20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俊俭
杨河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WELL DYEING DINI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WELL DYEING DINI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WELL DYEING DINI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WELL DYEING DINI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20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952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95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52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2Cotton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其中,该多层面料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棉面层、第一涤纶夹层、涤纶内层、第二涤纶夹层和第二棉面层,所述涤纶内层由两组彼此交织的第一涤纶丝织成,两组第一涤纶丝均分别与第一涤纶夹层和第二涤纶夹层连接。本发明的多层面料可在不增加面料重量的同时,有效提升面料的蓬松度。

Description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多层面料一般是指三层以上织物结构的面料,具有蓬松保暖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各种休闲服饰中。对于现有的面料结构,面料的内层和外层均是独立的面料结构,二者通过纱线连接在一起,为了提升保暖效果,现有技术都会在面料中填充蓬松纱,以提升面料的保暖性,但是,面料整体的蓬松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在不增加面料重量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面料的蓬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面料,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棉面层、第一涤纶夹层、涤纶内层、第二涤纶夹层和第二棉面层,所述涤纶内层由两组彼此交织的第一涤纶丝织成,两组第一涤纶丝均分别与第一涤纶夹层和第二涤纶夹层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面层由第一棉丝织成,第二棉面层由第二棉丝织成,第一涤纶夹层由第二涤纶丝织成,第二涤纶夹层由第三涤纶丝织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面层与第一涤纶夹层穿插交织;所述第一涤纶夹层与涤纶内层挂勾连接;所述涤纶内层与第二涤纶夹层挂勾连接;所述第二涤纶夹层与第二棉面层穿插交织。
优选的,所述第一涤纶丝的纤度大于第二涤纶丝的纤度,且第一涤纶丝的纤度大于第三涤纶丝的纤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丝和第二棉丝均为20S-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为40D-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和第三涤纶丝均为30D-50D的涤纶丝。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面层、第一涤纶夹层、涤纶内层、第二涤纶夹层和第二棉面层的平均厚度为0.18mm-0.25mm。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送机构向针织机输送已排序好的纱线,纱线的排序为:两条第一涤纶丝、一条第二涤纶丝、一条第一棉丝、一条第三涤纶丝和一条第二棉丝顺次排列;
步骤2:针织机的上下织针分别牵引两条第一涤纶丝,采用含针针法上下交织两条第一涤纶丝;
步骤3:针织机采用含针针法以集圈形式将第二涤纶丝勾挂在上针的第一涤纶丝上;
步骤4:针织机采用平针织法以成圈形式将第一棉丝穿插交织在第二涤纶丝上;
步骤5:针织机采用含针针法以集圈形式将第三涤纶丝勾挂在下针的第一涤纶丝上;
步骤6:针织机采用平针织法以成圈形式将第二棉丝穿插交织在第三涤纶丝上;
步骤7:针织机重复上述步骤2-6,由第一涤纶丝织成涤纶内层,由第二涤纶丝织成第一涤纶夹层,由第一棉丝织成第一棉面层,由第三涤纶丝织成第二涤纶夹层,由第二棉丝织成第二棉面层,形成所述多层面料。
优选的,第一涤纶丝的纱长为32.5cm/100G,第二涤纶丝和第三涤纶丝的纱长均为18.5cm/100G,第一棉丝和第二棉丝的纱长均为30.5cm/100G,筒高2.8mm。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丝和第二棉丝均为20S-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为40D-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和第三涤纶丝均为30D-50D的涤纶丝。
优选的,在步骤7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对织造出的多层面料依次进行定胚处理、染色处理、烘干处理以及按布封克重定型处理。
本发明的多层面料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涤纶作为最内层结构,且涤纶内层由两组涤纶丝彼此交织织成,两组涤纶丝均分别与外侧的两个涤纶夹层连接,具有更加蓬松的内部结构,面料更加挺括,在不增加面料重量的同时,蓬松度更强,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发明先织造涤纶内层,再向外依次织造涤纶夹层和棉面层,可以有效保持面料的蓬松度和挺括感,使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稳定性。本发明对棉面层采用平针织法,使得面料表面针纹紧实平整,且亲肤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多层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多层面料的针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面料,如图1-2所示,其包括沿面料厚度方向顺次设置的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第一棉面层1和第二棉面层5均由棉组成,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和第二涤纶夹层4均由涤纶组成。涤纶内层3由两组彼此交织的第一涤纶丝11织成,两组第一涤纶丝31均分别与第一涤纶夹层2和第二涤纶夹层4连接。通过两组第一涤纶丝11织成的涤纶内层3,构成支撑多层面料的蓬松内部结构,可以使得多层面料更挺括,蓬松度更强,且透气性和稳定性更好。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面层1由第一棉丝11织成,第二棉面层5由第二棉丝51织成,第一涤纶夹层2由第二涤纶丝21织成,第二涤纶夹层4由第三涤纶丝41织成,第一棉面层1、第二棉面层5、第一涤纶夹层2和第二涤纶夹层4均可以是单层结构。本实施例可在不增加面料重量的前提下,使多层面料仍然保持蓬松度。其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可以是相同的棉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可以是相同的涤纶丝。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棉面层1的第一棉丝11与第一涤纶夹层2的第二涤纶丝21穿插交织,第一涤纶夹层2的第二涤纶丝21与涤纶内层3的第一涤纶丝31挂勾连接,涤纶内层3的第一涤纶丝31与第二涤纶夹层4的第三涤纶丝41挂勾连接,第二涤纶夹层4的第三涤纶丝41与第二棉面层5的第二棉丝51穿插交织。这种连接结构可以使得多层面料的结构更加稳定,且外侧的涤纶夹层和棉面层覆盖涤纶内层3,能稳定地把涤纶内层3盖住在平整的里层,涤纶内层3不会在布面和布底的针纹间露出,很好地改善了起球和勾丝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涤纶丝31的纤度大于第二涤纶丝21的纤度,且第一涤纶丝31的纤度大于第三涤纶丝41的纤度。由于第一涤纶丝31在最内侧,采用更粗的涤纶丝,能够对整体面料提供更强的支撑力,同时可以增大第一涤纶夹层2和第二涤纶夹层4之间的间距,进一步提升多层面料的蓬松度。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采用细的涤纶丝,可以匹配布面棉丝的细度,从而减少涤纶丝外露而引起的起毛球问题。
上述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均为20S-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40D-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均为30D-50D的涤纶丝。且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18mm-0.25mm。这种尺寸的厚度可以提升多层面料的舒适度,且稳定性更佳。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2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4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30D的涤纶丝,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18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35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6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40D的涤纶丝,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21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50D的涤纶丝,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25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选用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4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75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30D的涤纶丝,可织成285克/平方米的多层面料。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选用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4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30D的涤纶丝,可织成310克/平方米的多层面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送机构向针织机输送已排序好的纱线,纱线的排序为:两条第一涤纶丝31、一条第二涤纶丝21、一条第一棉丝11、一条第三涤纶丝41和一条第二棉丝51顺次排列。输送机构具体可以是纱线输送盘,由纱线输送盘输送5种排列好的纱线,经过储纱器喂入纱嘴,最后进入织针内。在纱线输送盘输送纱线之前,可调试双面针织机的菱角,设定成圈出针、集圈含针以及浮圈平针等针法工艺。在纱架上对应放置好纱线,使得纱线依照上述排序排列。
步骤2:针织机的上下织针分别牵引两条第一涤纶丝31,采用含针针法上下交织两条第一涤纶丝31。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可启动针织机,输送机构依序输送纱线。针织机首先织造第一涤纶丝31,上下两组织针分别牵引两条第一涤纶丝31,通过设定好的菱角集圈成含针针法交织两条第一涤纶丝31。
步骤3:针织机采用含针针法以集圈形式将第二涤纶丝21勾挂在上针的第一涤纶丝31上。针织机通过设定好的菱角上针集圈成含针,将第二涤纶丝21勾挂在上针的第一涤纶丝31上,形成第一涤纶夹层2。
步骤4:针织机采用平针织法以成圈形式将第一棉丝11穿插交织在第二涤纶丝21上。针织机通过设定好的菱角上针成圈出针,将第一棉丝11穿插交织在第二涤纶丝21上。
步骤5:针织机采用含针针法以集圈形式将第三涤纶丝41勾挂在下针的第一涤纶丝31上。针织机通过设定好的菱角下针集圈成含针,将第三涤纶丝41勾挂在下针的第一涤纶丝31上。
步骤6:针织机采用平针织法以成圈形式将第二棉丝51穿插交织在第三涤纶丝41上。针织机通过设定好的菱角上针成圈出针,将第二棉丝51穿插交织在第三涤纶丝41上
步骤7:针织机重复上述步骤2-6,由第一涤纶丝31织成涤纶内层3,由第二涤纶丝21织成第一涤纶夹层2,由第一棉丝11织成第一棉面层1,由第三涤纶丝织41成第二涤纶夹层4,由第二棉丝51织成第二棉面层5,形成所述多层面料。
其中,上述步骤中,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可采用相同的涤纶丝,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可采用相同的棉丝。相比于传统的织造方式,本发明先织造涤纶内层,再依次织造涤纶夹层和棉面层,形成由内至外的织造方式,可以有效保持面料的蓬松度和挺括感,使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涤纶丝31的纱长为32.5cm/100G,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的纱长均为18.5cm/100G,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的纱长均为30.5cm/100G,筒高2.8mm。纱筒的筒高决定面料的厚薄程度,筒高过高会把涤纶内层的第一涤纶丝拉断,筒高过低,纱线太松,无法织成面料,而且涤纶内层会挤压出来。纱长太短面料会变密,会导致面的针纹挤压扭曲,纱长太长,又会导致面的针纹变疏松,涤纶会露面。本实施例设定的纱线长度以及筒高,可以使得面料保持在合适的厚度,并具有更好的蓬松度,且面料结构稳定,不容易勾丝和起球。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涤纶丝31的纤度大于第二涤纶丝21的纤度,且第一涤纶丝31的纤度大于第三涤纶丝41的纤度。由于第一涤纶丝31在最内侧,采用更粗的涤纶丝,能够对整体面料提供更强的支撑力,同时可以增大第一涤纶夹层2和第二涤纶夹层4之间的间距,进一步提升多层面料的蓬松度。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采用细的涤纶丝,可以匹配布面棉丝的细度,从而减少涤纶丝外露而引起的起毛球问题。
上述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均为20S-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40D-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均为30D-50D的涤纶丝。且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18mm-0.25mm。这种尺寸的厚度可以提升多层面料的舒适度,且稳定性更佳。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2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4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30D的涤纶丝,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18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35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6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40D的涤纶丝,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21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50D的涤纶丝,第一棉面层1、第一涤纶夹层2、涤纶内层3、第二涤纶夹层4和第二棉面层5的平均厚度为0.25mm。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选用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4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75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30D的涤纶丝,可织成285克/平方米的多层面料。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选用第一棉丝11和第二棉丝51为4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31为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21和第三涤纶丝41为30D的涤纶丝,可织成310克/平方米的多层面料。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步骤7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对织造出的多层面料依次进行定胚处理、染色处理、烘干处理以及按布封克重定型处理。预定型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面料的重量,预定型的温度需要设定为205℃,低于这个温度棉纱和涤纶丝会定型不稳定,从而导致纤维特性不能保持更好的形态,会出现面料重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如果预定型温度过高会导致棉纱和涤纶丝纤维受到破坏,面料结构不稳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多层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棉面层、第一涤纶夹层、涤纶内层、第二涤纶夹层和第二棉面层,所述涤纶内层由两组彼此交织的第一涤纶丝织成,两组第一涤纶丝均分别与第一涤纶夹层和第二涤纶夹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棉面层由第一棉丝织成,第二棉面层由第二棉丝织成,第一涤纶夹层由第二涤纶丝织成,第二涤纶夹层由第三涤纶丝织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涤纶夹层与涤纶内层挂勾连接;所述涤纶内层与第二涤纶夹层挂勾连接;所述第二涤纶夹层与第二棉面层穿插交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涤纶丝的纤度大于第二涤纶丝的纤度,且第一涤纶丝的纤度大于第三涤纶丝的纤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棉丝和第二棉丝均为20S-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为40D-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和第三涤纶丝均为30D-50D的涤纶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棉面层、第一涤纶夹层、涤纶内层、第二涤纶夹层和第二棉面层的平均厚度为0.18mm-0.25mm。
7.一种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送机构向针织机输送已排序好的纱线,纱线的排序为:两条第一涤纶丝、一条第二涤纶丝、一条第一棉丝、一条第三涤纶丝和一条第二棉丝顺次排列;
步骤2:针织机的上下织针分别牵引两条第一涤纶丝,采用含针针法上下交织两条第一涤纶丝;
步骤3:针织机采用含针针法以集圈形式将第二涤纶丝勾挂在上针的第一涤纶丝上;
步骤4:针织机采用平针织法以成圈形式将第一棉丝穿插交织在第二涤纶丝上;
步骤5:针织机采用含针针法以集圈形式将第三涤纶丝勾挂在下针的第一涤纶丝上;
步骤6:针织机采用平针织法以成圈形式将第二棉丝穿插交织在第三涤纶丝上;
步骤7:针织机重复上述步骤2-6,由第一涤纶丝织成涤纶内层,由第二涤纶丝织成第一涤纶夹层,由第一棉丝织成第一棉面层,由第三涤纶丝织成第二涤纶夹层,由第二棉丝织成第二棉面层,形成所述多层面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涤纶丝的纱长为32.5cm/100G,第二涤纶丝和第三涤纶丝的纱长均为18.5cm/100G,第一棉丝和第二棉丝的纱长均为30.5cm/100G,筒高2.8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棉丝和第二棉丝均为20S-50S的棉丝,第一涤纶丝为40D-100D的涤纶丝,第二涤纶丝和第三涤纶丝均为30D-50D的涤纶丝。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面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7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对织造出的多层面料依次进行定胚处理、染色处理、烘干处理以及按布封克重定型处理。
CN202010982013.9A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20952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2013.9A CN112095212A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2013.9A CN112095212A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5212A true CN112095212A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58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2013.9A Pending CN112095212A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952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35916A (zh) 水溶性维纶无捻纱或弱捻纱多层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CN110592786B (zh) 一种多层结构的珊瑚绒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11705401B (zh) 一种横编三维内支撑结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20837A (zh) 一种空气层面料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CN206408331U (zh) 水溶性维纶无捻纱或弱捻纱多层面料
CN1126477C (zh) 用于加强衬衫衣领的纺织支承物
CN212426345U (zh) 一种多层面料
CN112095212A (zh) 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11455530A (zh) 一种纬编布料及其生产方法
CN217757842U (zh) 一种轻薄透孔针织提花面料及鞋面
CN208577825U (zh) 一种软席面料
CN110629353A (zh) 一种复合型超细纤维仿绗缝面料
CN220619305U (zh) 一种抗起球双面珠地布
CN212293953U (zh) 抗起毛球的五层双面编织面料
CN219260378U (zh) 一种具有飞纺夹纱效果的针织面料
CN220099324U (zh) 一种双面夹层针织面料
CN212979428U (zh) 一种家纺面料
CN112430885B (zh) 一种带有螺旋组织的针织面料及其加工方法、应用
CN108221152A (zh) 一种抗起毛起球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CN219568186U (zh) 一种多层立体褶皱织物
CN112458602B (zh) 一种纬编多层立体织物及其制作方法
CN218880235U (zh) 一种提花五明治面料
CN212560623U (zh) 一种仿复合结构的双面组织面料
CN215289150U (zh) 一种含铜锌阳离子复配耐洗涤强效抗霉的棉针织物
CN214395765U (zh) 一种新型针织印花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