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6778A - 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86778A CN112086778A CN202010490049.5A CN202010490049A CN112086778A CN 112086778 A CN112086778 A CN 112086778A CN 202010490049 A CN202010490049 A CN 202010490049A CN 112086778 A CN112086778 A CN 1120867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pair
- contact
- terminals
- re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0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requiring successive relative motions to complete the coupling, e.g. bayonet typ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连接器构成为供对象连接器嵌合。该连接器包括:外壳,其具有包围供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凹部的周壁;以及触头,其为多个,以沿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于外壳。多个触头各自具有一对接触端子和使一对接触端子相连的连结部。一对接触端子以隔着凹部彼此沿相对方向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周壁,用于与嵌合于凹部的对象连接器的对象侧触头接触。该连接器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通常涉及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用于将电气部件彼此电连接的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8-107048号公报公开了用于将电气部件彼此电连接的连接器以及另一连接器(对象连接器)。该文献中记载的连接器具有外壳和多个触头。多个触头以排列成两列的状态设于外壳。右列的触头的右侧部分被保持于外壳,左侧部分(即:弹簧片)自外壳的大致中央立起。左列的触头的左侧部分被保持于外壳,右侧部分(即:弹簧片)自外壳的大致中央立起。
另外,该文献中记载的另一连接器具有外壳和多个另一连接器侧触头。多个另一连接器侧触头与连接器侧的触头同样,以排列成两列的状态设于外壳。
发明内容
连接器构成为供对象连接器嵌合。该连接器包括外壳和触头,所述外壳具有包围供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凹部的周壁,所述触头为多个,以沿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于外壳。多个触头各自具有一对接触端子和使一对接触端子相连的连结部。一对接触端子以隔着凹部彼此沿相对方向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周壁,用于与嵌合于凹部的对象连接器的对象侧触头接触。
对象连接器构成为嵌合于具有凹部的连接器。该对象连接器包括对象侧外壳和对象侧触头,所述对象侧外壳嵌合于连接器的凹部,所述对象侧触头为多个,以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于对象侧外壳。多个对象侧触头沿触头排列方向排列。对象侧外壳具有沿着触头排列方向的第1面、沿着触头排列方向并且分别配置于第1面的两侧的一对侧面以及触头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连接器具有第1卡挂部和一对接触端子。多个对象侧触头各自具有一对接触片和设于所述第1面并使一对接触片相连的连结部。多个对象侧触头的各自的一对接触片分别设于一对侧面,用于分别与连接器的一对接触端子接触。在触头排列方向上多个对象侧触头中的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还具有自连结部向端面延伸的外侧片和设于外侧片并用于供连接器的第1卡挂部卡挂的第1对象侧卡挂部。
该连接器和该对象连接器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上述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前后方向观察触头的主视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上述的连接器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上述的连接器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沿着线VII-VII的剖视图。
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对象连接器的沿着线IX-IX的剖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对象连接器的沿着线X-X的剖视图。
图11是上述的对象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2是从下侧观察上述的对象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3A是表示将对象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与前后轴线正交的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将对象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与前后轴线正交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对象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另一剖视图(与左右轴线正交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概要
以下,参照图1、图8、图13A以及图13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的概要。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彼此能装卸地连接。通过该连接使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彼此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安装于例如印刷线路板、挠性印刷线路板等基板4(参照图13A)。例如为了将搭载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智能手表、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耳机、助听器和电子烟)的多个基板4间电连接而使用连接器101。当然,并非旨在限定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的用途,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也可以用于例如摄像机模块等便携式设备以外的电子设备。另外,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不限定于将多个基板4间电连接的用途,只要是将例如基板4与显示器之间、基板4与蓄电池之间等多个部件间电连接的用途即可。
(2)详细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对象连接器102以及连接装置100。以下,将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的外壳1、60的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Dfb,将外壳1、60的短边方向作为左右方向Dlr,将外壳1、60的厚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Dud而进行说明。外壳1、60沿长度方向细长地延伸。另外,在图1~图14中示出了表示从连接器101或对象连接器102的中心观察到的这些方向(上方Du、下方Dd、左方Dl、右方Dr、前方Df、后方Db)的箭头,但这些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辅助说明而记载,不伴有实体。另外,上述的方向的规定并非旨在限定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的使用形态。
(2.1)连接器
首先,参照图1~图7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是插座(内连接器),包括外壳1、多个(这里是6根)触头2和一对保持配件3。
外壳1具有沿前后方向Dfb细长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是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树脂)形成的树脂成形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是将一对保持配件3设为嵌件的嵌件成形品。外壳1具有底壁12和周壁11。底壁12具有沿前后方向Dfb细长的板形,构成外壳1的底部。周壁11自底壁12的周缘朝上突出,俯视具有矩形框状。
具体而言,周壁11由一对壁部121和一对壁部122构成。一对壁部121是周壁11中沿着前后方向Dfb的一对壁部。一对壁部122是周壁11中沿着左右方向Dlr的一对壁部。换言之,一对壁部122是与前后方向Dfb交叉(例如正交)的壁部。被一对壁部121、一对壁部122以及底壁12包围的部分构成供对象连接器102的外壳60嵌合的凹部13。也就是说,周壁11包围凹部13。通过将对象连接器102的外壳60嵌合于凹部13而将对象连接器102连接于连接器101。
外壳1具有沿前后方向Dfb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这里是6个)狭缝123。6个狭缝123在俯视下均具有沿左右方向Dlr细长的矩形形状,由沿上下方向Dud贯通一对壁部121的一对贯通部15和沿上下方向Dud贯通底壁12的贯通部16构成。6根触头2分别从下方被压入6个狭缝123从而被保持于外壳1。
外壳1具有设于壁部122的内侧面的上半部的倾斜部124。倾斜部124以随着自其下端向上端去而扩大凹部13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倾斜。在将对象连接器102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时,倾斜部124成为向凹部13引导对象连接器102的面。另外,壁部122的内侧面的下半部例如与底壁12的上表面垂直(即:与壁部122的外侧面平行)。
触头2是由例如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成形体。对触头2实施了镀金。另外,也可以不对触头2实施镀金。触头2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具有一对接触端子21、连结部23和一对接合端子24,这些构件一体地构成。
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具有内侧片211、外侧片212、连接片213、腮部214和突部215,这些构件一体地构成。另外,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在自前后方向Dfb观察的主视下具有以上端为顶部的倒U字形。一对接触端子21在沿左右方向Dlr排列的状态下分别被保持于一对壁部121。也就是说,一对接触端子21以隔着凹部13彼此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周壁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接触端子21之间不存在障碍物(例如外壳1的一部分以及/或者端子等)(参照图1)。也就是说,一对接触端子21在凹部13的内侧以不隔着障碍物的前提相对。
内侧片211具有例如沿上下方向Dud细长的矩形板状,并暴露于凹部13(参照图1)。内侧片211配置为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即,在对象连接器102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的状态下与对象连接器102的后述的触头70接触。
在内侧片211的内侧面一体地设有沿内侧片211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Dlr)突出的突部215(卡挂部)。上述的内侧面是一对接触端子21彼此相对的相对方向(左右方向Dlr)的内侧面。即,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具有设于彼此的相对方向的内侧面的突部215。一对接触端子21沿相对方向(左右方向Dlr)排列。突部215是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与对象连接器102的后述的触头70B的卡挂凹部77(对象侧卡挂部)卡挂的部分。突部215突出的突部215的突出量W1比卡挂凹部77的深度W2大。例如,突出量W1为0.02m,深度W2为0.015m。由此,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了时,突部215与卡挂凹部77的底面接触。其结果是,一对接触端子21与触头70B稳定地电接触。
更详细而言,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突部215与卡挂凹部77的台阶部77a沿上下方向Dud排列并且突部215位于比台阶部77a靠上方的位置(参照图13B)。因此,只要没有以预定以上的力而想要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则触头70B的台阶部77a卡挂于触头2的突部215,从而不会解除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的连接状态。也就是说,触头2的突部215以及触头70B的卡挂凹部77构成能够通过施加预定以上的力解除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的连接状态的锁定机构。
外侧片212具有例如沿上下方向Dud细长的矩形板状,并与内侧片211相对。外侧片212在一对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Dlr)上位于内侧片211的外侧。外侧片212没有暴露于凹部13,被保持于周壁11(壁部121)。另外,左侧的外侧片212的左表面(外侧面)与左侧的壁部121空开间隔地配置(参照图7)。同样,右侧的外侧片212处的右表面(外侧面)与右侧的壁部121空开间隔地配置。也就是说,外侧片212的与内侧片211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外侧面)与周壁11空开间隔地配置。
连接片213使内侧片211以及外侧片212的各自的上端(与连结部2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相连。连接片213在自前后方向Dfb观察的主视下具有以上端为顶部的倒U字形。
腮部214是被保持于周壁11的部分。腮部214自外侧片212处的前后方向Dfb的两端的各个端部沿前后方向Dfb突出。
连结部23具有例如沿左右方向Dlr细长的矩形板状。连结部23封闭狭缝123中的底壁12的贯通部16,位于被一对接触端子21夹着的位置。连结部23的左端与左侧的内侧片211的下端一体。连结部23的右端与右侧的内侧片211的下端一体。也就是说,连结部23在凹部13的底壁12使一对接触端子21相连。
一对接合端子24各自设于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自的下端。即,左侧的接合端子24设于左侧的接触端子21的外侧片212的下端。右侧的接合端子24设于右侧的接触端子21的外侧片212的下端。另外,一对接合端子24在一对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Dlr)上位于比一对接触端子21靠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一对接合端子24配置于触头2的一对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Dlr)的两端的各个端部。一对接合端子24各自位于一对壁部121的下端侧,并朝向左右方向Dlr的外侧延伸而自外壳1暴露。一对接合端子24的各自的下表面是通过例如锡焊而与基板4(更详细而言是形成于基板4的表面的导体)接合的接合面。也就是说,一对接合端子24构成为与基板4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的左右方向Dlr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多个(这里为6个)接合端子24。
多个(这里为6根)触头2大致区分为信号端子51和电源端子52(参照图1)。信号端子51是供信号电流(例如0.3A程度的电流)流动的端子。电源端子52是供比信号电流大的电源电流(例如3.0A程度的电流)流动的端子。6根触头2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Dfb)排列,并且以隔着4根信号端子51的方式将两根电源端子52配置于外壳1的前后方向Dfb的两端部。即,多个触头2中的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最端部的触头2是电源端子52,除最端部以外的触头2是信号端子51。信号端子51以及电源端子52的宽度尺寸(前后方向Dfb的尺寸)彼此大致相同。
一对保持配件3是由例如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成形体。一对保持配件3分别设于外壳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Dfb)的两端部。一对保持配件3具有通过安装于外壳1而提高外壳1的强度的功能。一对保持配件3各自具有1个主片31、一对外侧片32、1个外侧片33、一对保持端子34(保持端子)、一对保持端子35(保持端子)、内侧片36和卡挂凹部363(卡挂部)。以上这些构件一体地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一对保持配件3具有彼此前后对称的形状,以下仅以一对保持配件3中安装于外壳1的前端部的保持配件3为例进行说明。
主片31具有覆盖周壁11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Dfb的端部的大致U字形。更详细而言,主片31覆盖壁部122的上表面和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上表面的一端部(壁部122侧的端部)。更详细而言,主片31具有一对主片部311和1个主片部312。一对主片部311覆盖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上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更详细而言,一对主片部311在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上表面覆盖从长度方向的前端到超过前侧的电源端子52的位置的部分。另外,一对主片部311使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上表面的内侧缘暴露并覆盖外侧缘。主片部312是覆盖壁部122的上表面(例如上表面的大致整体)的部分。主片部312与一对主片部311的各自的前端部相连。
一对外侧片32是自主片31的一对主片部311的各个主片部311向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外侧面延伸的部分。一对外侧片32的各自的前后方向Dfb的宽度与例如一对主片部311的各自的前后方向Dfb的宽度大致相同。一对外侧片32的各自的下端例如位于比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上下方向Dud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
外侧片33是自主片31的主片部312向壁部122的外侧面延伸的部分。外侧片33覆盖壁部122的外侧面的大致整体。
一对保持端子34是自一对外侧片32的各个外侧片32延伸的端子。更详细而言,一对保持端子34自一对外侧片32的各自的下端沿壁部121的外侧面向下方突出而自壁部121的下表面暴露。左侧的保持端子34的下端配置于与电源端子52的左侧的接合端子24相邻(例如前侧相邻)的位置。同样,右侧的保持端子34的下端配置于与电源端子52的右侧的接合端子24相邻(例如前侧相邻)的位置。一对保持端子34的各自的下表面是通过例如锡焊而与基板4(更详细而言是形成于基板4的表面的导体)接合的接合面。
一对保持端子35是自外侧片33延伸的端子。更详细而言,一对保持端子35各自自外侧片33的下端的左右方向Dlr的两端以沿着壁部122的下表面的方式弯曲,并向左右方向Dlr的外侧突出。左侧的保持端子35配置于与左侧的保持端子34相邻(例如前侧相邻)的位置。同样,右侧的保持端子35配置于与右侧的保持端子34相邻(例如前侧相邻)的位置。一对保持端子35的各自的下表面是通过例如锡焊而与基板4(更详细而言是形成于基板4的表面的导体)接合的接合面。
左侧的保持端子34以及保持端子35与位于左侧的6个接合端子24沿前后方向Dfb排列。同样,右侧的保持端子34以及保持端子35与位于右侧的6个接合端子24沿前后方向Dfb排列。
左侧的保持端子34以及保持端子35在基板4(参照图13A)处接合于与供电源端子52的左侧的接合端子24接合的焊盘相同的焊盘。由此,使保持配件3与电源端子52电连接。其结果是,保持配件3作为电源端子52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电源端子52的容许电流增大。
电源端子52(相邻触头)与一对保持端子34的节距间隔P1比多个触头2的节距间隔P2小(参照图1)。一对保持端子34与一对保持端子35之间的节距间隔P3比节距间隔P2小。由此,在将保持端子34以及保持端子35接合于与同保持端子34以及保持端子35相邻的电源端子52相同的焊盘时,易于进行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端子34配置于与电源端子52相邻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将保持端子35配置于与电源端子52相邻的位置。
内侧片36是自主片31的主片部312向壁部122的内侧面延伸的部分。内侧片36的上半部361覆盖壁部122的倾斜部124,内侧片36的下半部362覆盖壁部122处的倾斜部124的下侧的侧面。因此,内侧片36的上半部361沿倾斜部124倾斜,内侧片36的下半部362与底壁12的上表面大致垂直。
在内侧片36设有供嵌合于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的后述的突部75卡挂的卡挂凹部363。卡挂凹部363在内侧片36的下半部362凹陷地设置。卡挂凹部363在自前后方向Dfb观察的主视下具有矩形形状。利用卡挂凹部363与突部75的卡挂,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
参照图5~图7进一步说明外壳1的构造。
外壳1具有间隔用凹部125和腮部用凹部126。以下,也将间隔用凹部125以及腮部用凹部126分别记载为凹部125以及凹部126。
凹部125设于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最端部的狭缝123处的左右方向Dlr的两侧的端面123a。端面123a是周壁11处的在电源端子52的一对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左右方向Dlr)上与电源端子52的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自的外侧片212相对的部位。凹部125确保在电源端子52的一对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上周壁11与电源端子52的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自的外侧片212的间隔。凹部125自狭缝123的下端设至上端的附近,并在狭缝123的下端开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5只设于多个狭缝123的最端部的狭缝123,但凹部125也可以设于其他的狭缝123。
利用凹部125,电源端子52的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个接触端子21在自与连接器101连接的对象连接器102受到了负荷时能向凹部125内挠曲。由此,能够降低自对象连接器102作用于上述的一对接触端子21的负荷,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上述的一对接触端子21因来自对象连接器102的负荷而塑性变形。外壳1处的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最端部的狭缝123周围的强度利用保持配件3得到了提高,因此外壳1难以弹性变形。因此,利用凹部125能将自对象连接器102向上述的一对接触端子21作用的负荷释放。
凹部126是供触头2的腮部214嵌合的部分。凹部126在多个狭缝123的各自的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侧面123b处设于与触头2的腮部214相对的部位。换言之,凹部126设于各狭缝123的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侧面123b处的左右方向Dlr的两端侧的部位。进一步换言之,凹部126设于周壁11处的在前后方向Dfb(触头排列方向)上与腮部214相对的部位。凹部126自狭缝123的下端设至上端的附近,并在狭缝123的下端开放。
(2.2)对象连接器
接下来,参照图8~图12详细地说明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能装卸地连接的对象连接器102。本实施方式的对象连接器102是插头(外连接器),包括外壳60和多个(这里为6根)触头70。
多个触头70以沿前后方向Dfb排列的状态被保持于外壳60。多个触头70分别与连接器101的多个触头2一对一地对应。在对象连接器102与连接器101连接的状态(即:外壳60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的状态)下,多个触头70与多个触头2的一对接触端子21一对一地电连接。多个触头70中的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被用作电源端子92,除最端部以外的触头70B被用作信号端子91。
外壳60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成形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0是将多个触头70设为嵌件的嵌件成形品。外壳60例如具有沿前后方向Dfb细长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外壳60是与连接器101的凹部13嵌合的尺寸。外壳60具有上表面(第1面)66、下表面(第2面)61、左侧面62、右侧面63、前端面64以及后端面65。上表面66以及下表面61沿前后方向Dfb(触头排列方向)延伸。左侧面62以及右侧面63是沿前后方向Dfb延伸并且配置于上表面66的左右方向Dlr的两侧的一对侧面。前端面64以及后端面65是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各个端面。
外壳60具有突部67(参照图11以及图12)。突部67自外壳60的下表面61突出并且沿下表面61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Dfb)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部67设有两个。一突部67A在下表面61形成于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到中央的范围。另一突部67B在下表面61形成于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到中央附近的范围。即,两个突部67A、67B空开间隔地排列成一列。两个突部67A、67B设于下表面6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另外,设有突部67的下表面6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最好是,在对象连接器102被偏离地插入连接器101的凹部13时负荷作用于对象连接器102的位置。利用该突部67,在对象连接器102被偏离地插入连接器101的凹部13时,能够抑制对象连接器102在下表面6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折断。
多个触头70是由例如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成形体。另外,对触头70实施了镀金。另外,也可以不对触头70实施镀金。多个触头70在外壳60的表面以沿外壳6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Dfb)排列的方式设置。多个触头70中的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设于外壳6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Dfb)的两端部。
触头70具有一对接触片71、连结部72和一对接合端子73,这些构件一体地构成(参照图9)。
一对接触片71各自具有例如沿上下方向Dud细长的矩形板状。一对接触片71各自设置为在外壳60的左侧面62以及右侧面63暴露。一对接触片71各自自左侧面62以及右侧面63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一对接触片71与对应的一对接触端子21接触。
连结部72是使一对接触片71相连的部分。连结部72例如具有沿左右方向Dlr细长的矩形板状。连结部72设置为在外壳60的上表面66暴露。连结部72的左右方向Dlr的两端与一对接触片71的上端连结。
一对接合端子73例如具有沿左右方向Dlr细长的矩形板状。一对接合端子73的各自的左右方向Dlr的一端与一对接触片71的下端相连。一对接合端子73各自自外壳60的左侧面62以及右侧面63的各自的下端向左右方向Dlr的外侧突出。一对接合端子73的下表面是通过例如锡焊而与基板4(更详细而言是形成于基板4的表面的导体)接合的接合面。
前后方向Dfb的两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还具有外侧片74、突部75(对象侧卡挂部)和切缺部78。前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和后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为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仅说明前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的外侧片74、突部75以及切缺部78,省略说明后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的外侧片74、突部75以及切缺部78。
外侧片74具有例如矩形板状,自前侧的最端部的触头70A的连结部72向外壳60的前端面64延伸。外侧片74自前端面64的上端朝向下端延伸。
突部75设于外侧片74的外侧面,沿外侧片74的厚度方向突出。突部75是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与连接器101的保持配件3的卡挂凹部363卡挂的部分。突部75突出的突部75的突出量W3比卡挂凹部363的深度W4大(参照图13B)。例如,突出量W3为0.02m,深度W4为0.015m。由此,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时,突部75与卡挂凹部363的底面接触。其结果是,最端部的触头70A与保持配件3稳定地电接触。
另外,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突部75与卡挂凹部363的上侧的台阶部363a沿上下方向Dud排列并且突部75位于比台阶部363a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14)。因此,只要没有以预定以上的力而想要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则对象连接器102的突部75卡挂于连接器101的卡挂凹部363,从而不会解除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的连接状态。也就是说,对象连接器102的突部75以及连接器101的卡挂凹部363构成能够通过施加预定以上的力解除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的连接状态的锁定机构。
切缺部78设于外侧片74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Dlr)的两边(参照图8)。切缺部78设于外侧片74的顶端部(下端部)附近的左右方向Dlr的两侧。切缺部78被切削为例如半圆形。相对于此,在外壳60的前端面64设有嵌合于左右方向Dlr的两侧的切缺部78的两个嵌合部641。嵌合部641是能与切缺部78嵌合的半圆形,在前端面64处设为例如台阶部。由于切缺部78与嵌合部641卡挂,在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能够抑制外侧片74自外壳60的前端面64翻卷。
除最端部以外的触头70B还具有卡挂凹部77(对象侧卡挂部)。即,多个触头70包含具有卡挂凹部77的触头70B。卡挂凹部77设于触头70B的一对接触片71的各自的左右方向Dlr的外侧面。卡挂凹部77例如在自左右方向Dlr观察的主视下为矩形,并在接触片71沿厚度方向凹陷。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卡挂凹部77与连接器101的对应的触头2的突部215卡挂。更详细而言,卡挂凹部77的下侧的台阶部77a与突部215沿上下方向Dud排列并且该台阶部77a位于比突部215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13B)。卡挂凹部77与触头2的突部215一同构成能够通过施加预定以上的力而解除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的连接状态的锁定机构。
如图8以及图12所示,在前后方向Dfb(触头排列方向)上,多个触头70中的最端部的触头70A的一对接合端子73的宽度D1比除最端部以外的触头70B的一对接合端子73的宽度D2大。由此,能够提高最端部的触头70A的接合端子73与基板4(参照图13A)之间的接合强度。
另外,如图8以及图12所示,在左右方向Dlr(一对接触片71的各自的排列方向)上,多个触头70中的最端部的触头70A的一对接合端子73的长度L1比除最端部以外的触头70B的一对接合端子73的长度L2短。由此,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的状态下,能够防止除最端部以外的触头70B的一对接合端子73与连接器101的保持配件3接触。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触头70(70A以及70B)的截面(与前后方向Dfb正交的截面)具有箱形。即,一对接触片71的至少除上下方向Dud的两端部以外的大部分(即:大致整体)沿上下方向Dud呈直线状延伸。另外,连结部72的至少除左右方向Dlr的两端部以外的大部分(即:大致整体)沿左右方向Dlr呈直线状延伸。通过这样使触头70的截面具有箱形,即,在触头70的截面没有挠曲或弯曲的部分,能够尽量缩短自一接合端子73依次到达一接触片71、连结部72、另一接触片71以及另一接合端子73的导电路径的路径长度,从而能够降低触头70的导体电阻。
另外,针对触头70(70A以及70B)而言,使一对接触片71与连结部72相连的角部78被倒角加工而形成为例如45度的倾斜面。由此,在连接器101与对象连接器102连接时,能在角部78不卡挂于连接器101的前提下顺利地将对象连接器102嵌合于凹部13。
如图10所示,最端部的触头70A的一对接触片71自外壳60的下表面61朝向上表面66朝彼此的相对方向(左右方向Dlr的内侧)倾斜。由此,即使在连接器101的前后方向Dfb的两端部设有保持配件3的情况下,也能相对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容易地插拔对象连接器102(特别是最端部的触头70A)。
(2.3)连接装置
连接器101安装于在例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内置的基板4(以下也称为“基板41”)(参照图13A)。另外,与连接器101能装卸地连接的对象连接器102安装于同样在电子设备内置的其他基板4(以下也称为“基板42”)(参照图13A)。在基板41安装有电气部件411,在基板42安装有电气部件421。电气部件411是例如蓄电池,电气部件421也是例如另外的蓄电池。
并且,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通过将连接器101连接于对象连接器102,使基板41所具有的导体与基板42所具有的导体之间电连接。具体而言,通过使连接器101的多个触头2与对象连接器102的多个触头70电连接而将连接器101连接于对象连接器102。此时,连接器101的多个(例如4个)信号端子51分别与对象连接器102的对应的多个(例如4个)信号端子91电连接。另外,连接器101的多个(例如两个)电源端子52分别与对象连接器102的对应的多个(例如两个)电源端子92电连接。这样,通过将连接器101连接于对象连接器102,例如使电气部件411和电气部件421经由连接器101以及对象连接器102电连接。由此,例如自蓄电池向另外的蓄电池供给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连接器101、对象连接器102、基板41以及基板42构成连接装置100。换言之,连接装置100包括安装有电气部件411的基板41、安装有电气部件421的基板42、安装于基板41的连接器101以及安装于基板42并且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另外,在图13A以及图13B中,相比图8~图10,以使上下以及左右翻转的状态图示对象连接器102。
这里,在将连接器101连接于对象连接器102时,如图13B所示,一对接触端子21被触头70朝向左右方向Dlr的外侧按压。因此,一对接触端子21分别以朝向左右方向Dlr的外侧弹性变形了的状态与触头70接触。换言之,一对接触端子21分别利用想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的弹性力与触头70接触。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自的突部215的突出量W1比触头70B的卡挂凹部77的深度W2大。因此,通过使突部215与卡挂凹部77的底面接触而使一对接触端子21分别与触头70B电连接。这样,通过使突部215与卡挂凹部77的底面接触,使一对接触端子21与触头70B的电接触稳定。在自对象连接器102拉拔连接器101时,突部215卡挂于卡挂凹部77的台阶部77a。由此,连接器101难以脱离对象连接器102。
另外,在将连接器101连接于对象连接器102时,如图14所示,对象连接器102的最端部的触头70A的突部75被压入连接器101的保持配件3的卡挂凹部363。在该状态下,由于突部75的突出量W3比卡挂凹部363的深度W4大,突部75与卡挂凹部363的底面接触。通过该接触,使对象连接器102的最端部的触头70A与连接器101的保持配件3电连接。另外,通过使突部75与卡挂凹部363的底面接触,使最端部的触头70A与保持配件3的电接触稳定。在自对象连接器102拉拔连接器101时,突部75卡挂于卡挂凹部363的台阶部363a。由此,连接器101更难以脱离对象连接器10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对象连接器102拉拔连接器101时,触头2的突部215卡挂于触头70B的卡挂凹部77,并且触头70A的突部75卡挂于保持配件3的卡挂凹部363。由此,构成需要较高的拔出力的高拔出构造。
以上,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各触头2的一对接触端子21以隔着凹部13彼此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周壁11,并利用连结部23相连。即,不存在自凹部13的中央立起的接触端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外壳1的宽度(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的宽度),使连接器101小型化。
日本特开2018-107048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的多个触头排列成两列,在外壳内的中央配置有左右各列的触头的单侧的弹簧片。这样,由于在外壳的中央配置有弹簧片,连接器的宽度增大,存在难以进行连接器的小型化的问题。另外,该文献所公开的另一连接器也根据连接器侧的触头的排列而将多个另一连接器侧触头排列成两列,因此另一连接器的宽度增大,存在难以进行另一连接器的小型化的问题。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能如上述那样小型化。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对象连接器102,对象连接器102的一对接触片71设于外壳60的一对侧面62、63,利用设于外壳60的上表面66的连结部72相连。即,不存在自外壳60的宽度方向(一对接触片71的各接触片71排列的方向)的中央立起的接触片。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外壳60的宽度(一对接触片71的各接触片71排列的方向的宽度),使对象连接器102小型化。另外,由于在自连结部72延伸的外侧片74设有突部75,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100,能够提供一种起到连接器101的效果以及对象连接器102的效果的连接装置。
(3)总结
第1形态的连接器(101)包括外壳(1)和多个触头(2)。外壳(1)具有供对象连接器(102)嵌合的凹部(13)以及包围凹部(13)的周壁(11)。多个触头(2)在外壳(1)以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置。多个触头(2)各自具有连结部(23)和一对接触端子(21)。一对接触端子(21)以隔着凹部(13)彼此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周壁(11),用于与嵌合于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的对象侧触头(70)接触。连结部(23)使一对接触端子(21)相连。
采用该结构,各触头(2)的一对接触端子(21)以隔着凹部(13)彼此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周壁(11),并利用连结部(23)相连。即,不存在自凹部(13)的中央立起的接触端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外壳(1)的宽度(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的宽度),使连接器(101)小型化。
在第2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1形态的基础上,一对接触端子(21)具有能沿彼此的相对方向弹性变形的弹簧性。
采用该结构,能使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个接触端子(21)与对象侧触头(70)的接触稳定。由此,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即,能使对象连接器(102)难以脱离连接器(101)。
在第3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1形态或第2形态的基础上,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自周壁(11)的内周面向凹部(13)突出。
采用该结构,能使一对接触端子(21)分别与嵌合于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接触。
在第4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1形态~第3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多个触头(2)各自还具有一对接合端子(24)。一对接合端子(24)设于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个接触端子(21),用于与基板(4)接合。
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一对接触端子(21)将连接器(101)稳定地接合于基板(4)。
第5形态的连接器(101)在第1形态~第4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上述连接器还具备设于周壁(11)的保持配件(3)。将多个触头(2)排列的方向设为触头排列方向。周壁(11)包含壁部(122)和一对壁部(121)。一对壁部(121)沿着触头排列方向。壁部(122)与触头排列方向交叉。保持配件(3)具有主片(31)、外侧片(33)和一对外侧片(32)。主片(31)覆盖壁部(122)的上表面和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上表面处的壁部(122)侧的端部。一对外侧片(32)自主片(31)向一对壁部(121)的各自的外侧面延伸。外侧片(33)自主片(31)向壁部(122)的外侧面延伸。
采用该结构,由于在外壳(1)设有具有主片(31)、外侧片(33)以及一对外侧片(32)的保持配件(3),能使外壳(1)坚固而难以损坏。
在第6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5形态的基础上,保持配件(3)具有自主片(31)向壁部的内侧面延伸的内侧片(36)。内侧片(36)具有供被嵌合于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的对象侧卡挂部(75)卡挂的卡挂部(363)。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
在第7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5形态或第6形态的基础上,保持配件(3)具有自一对外侧片(32)的各个外侧片(32)或自外侧片(33)延伸的一对保持端子(34、35)。
采用该结构,能将一对保持端子(34、35)与最端部的触头(2)的一对接合端子(24)一起锡焊于基板(4)。由此,能使保持配件(3)与最端部的触头(2)的一对接合端子(24)经由基板(4)电连接。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保持配件(3)增大最端部的触头(2)的容许电流。
在第8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7形态的基础上,将多个触头(2)中的与一对保持端子(34)相邻的触头(2)设为相邻触头(2)。一对保持端子(34)与相邻触头(2)的节距间隔(P1)比多个触头(2)的节距间隔(P2)小。
采用该结构,易于将相邻触头(2)的一对接合端子(24)与一对保持端子(34)一起锡焊于基板(4)。
在第9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1形态~第8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具有卡挂部(215)。卡挂部(215)设于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自的彼此的相对方向的内侧面,供被嵌合于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的对象侧卡挂部(77)卡挂。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
在第10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1形态~第9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在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接触端子(21)排列的方向上,在周壁(11)的与一对接触端子(21)相对的部位设有用于确保与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个接触端子(21)的间隔的间隔用凹部(125)。
采用该结构,一对接触端子(21)的各个接触端子(21)在自嵌合于凹部(13)的对象连接器(102)受到了负荷时,能向间隔用凹部(125)内挠曲。由此,能够降低自对象连接器(102)作用于一对接触端子(21)的负荷,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因来自对象连接器(102)的负荷而塑性变形。
在第11形态的连接器(101)中,在第1形态~第10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将多个触头(2)排列的方向设为触头排列方向。一对接触端子(21)各自具有向触头排列方向的两侧突出的腮部(214)。在触头排列方向上,在周壁(11)的与腮部(214)相对的部位设有供腮部(214)嵌合的腮部用凹部(126)。
采用该结构,利用腮部(214)能使周壁(11)稳定地保持触头(2)。另外,利用腮部用凹部(126)使触头(2)向外壳(1)的插入容易进行,能够提高连接器(101)的组装性。
第12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具有对象侧外壳(60)和多个对象侧触头(70)。对象侧外壳(60)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多个对象侧触头(70)在对象侧外壳(60)以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置。将多个对象侧触头(70)排列的方向设为触头排列方向。对象侧外壳(60)具有面(66)、端面(64、65)和一对侧面(62、63)。面(66)沿着触头排列方向。一对侧面(62、63)沿着触头排列方向并且配置于面(66)的两侧。端面(64、65)是触头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多个对象侧触头(70)各自具有连结部(72)和一对接触片(71)。一对接触片(71)设于一对侧面(62、63)的各个侧面(62、63),用于与连接器(101)的一对接触端子(21)接触。连结部(72)设于面(66),使一对接触片(71)相连。多个对象侧触头(70)中的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还具有外侧片(74)和对象侧卡挂部(75)。外侧片(74)自连结部(72)向端面(64、65)延伸。对象侧卡挂部(75)设于外侧片(74),用于供连接器(101)的卡挂部(363)卡挂。
采用该结构,对象连接器(102)的一对接触片(71)设于对象侧外壳(60)的一对侧面(62、63),并利用设于对象侧外壳(60)的面(66)的连结部(72)相连。即,不存在自对象侧外壳(6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立起的接触片。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对象侧外壳(60)的宽度(一对接触片(71)排列的方向的宽度),使对象连接器(102)小型化。另外,由于在自连结部(72)延伸的外侧片(74)设有对象侧卡挂部(75),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
在第13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2形态的基础上,多个对象侧触头(70)各自还具有一对接合端子(24)。一对接合端子(24)设于一对接触片(71)的各个接触片(71),用于与基板(4)接合。
采用该结构,各对象连接器(102)具有设于一对接触片(71)的各个接触片(71)的一对接合端子(24),能将对象连接器(102)稳定地接合于基板(4)。
在第14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3形态的基础上,在触头排列方向上,多个对象侧触头(70)中的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的一对接合端子(24)的宽度(D1)大于除最端部以外的对象侧触头(70B)的一对接合端子(24)的宽度(D2)。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的一对接合端子(24)与基板(4)的接合强度。另外,能够增大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的容许电流。
在第15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3形态或第14形态的基础上,在一对接触片(71)的各接触片(71)排列的方向上,多个对象侧触头(70)中的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的一对接合端子(24)的长度(L1)小于除最端部以外的对象侧触头(70B)的一对接合端子(24)的长度(L2)。
采用该结构,在连接器(101)的端部设有保持配件(3)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的一对接合端子(24)与保持配件(3)接触。
在第16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2形态~第15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对象侧外壳(60)具有与面(66)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61)。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的一对接触片(71)自面(61)朝向面(66)朝彼此的相对方向倾斜。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连接器(101)的端部设有保持配件(3)的情况下,也能相对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容易地插拔对象连接器(102)(特别是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70A))。
在第17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3形态~第16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在外侧片(74)的宽度方向的两边设有切缺部(76)。在对象侧外壳(60)的端面(64、65)设有嵌合于切缺部(76)的嵌合部(641)。
采用该结构,由于切缺部(76)卡挂于嵌合部(641),能够抑制外侧片(74)自对象侧外壳(60)翻卷。
在第18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2形态~第17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多个对象侧触头(70)包含具有对象侧卡挂部(77)的对象侧触头(70B)。对象侧卡挂部(77)设于对象侧触头(70B)的一对接触片(71)的各自的外侧面,在对象侧外壳(60)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的状态下该对象侧卡挂部(77)卡挂于连接器(101)的卡挂部(215)。
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自连接器(101)拉拔对象连接器(102)时的拔出力。
在第19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中,在第12形态~第18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对象侧外壳(60)具有与面(66)相反的一侧的面(61)。在面(61)设有自面(61)突出并且沿面(6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突部。
采用该结构,在对象连接器(102)被偏离地插入连接器(101)时,能够抑制对象连接器(102)在面(6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折断。
第20形态的连接装置包括基板(41)、基板(42)、连接器(101)和对象连接器(102)。基板(41)安装有电气部件(411)。基板(42)安装有电气部件(421)。连接器(101)是第1形态~第11形态的任一形态的连接器(101),安装于基板(41)。对象连接器(102)是第12形态~第19形态的任一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安装于基板(42),并嵌合于连接器(101)的凹部(13)。
能够提供一种起到第1形态~第11形态的连接器(101)的效果以及第12形态~第19形态的对象连接器(102)的效果的连接装置。
Claims (20)
1.一种连接器,构成为供对象连接器嵌合,其中,
所述连接器包括:
外壳,其具有包围供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凹部的周壁;以及
触头,其为多个,以沿触头排列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于所述外壳,
所述对象连接器具有对象侧触头,
多个所述触头的各个触头具有:
接触端子,其为一对,以隔着所述凹部彼此沿相对方向相对的状态被保持于所述周壁,用于与嵌合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所述对象侧触头接触;以及
连结部,其使一对所述接触端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一对所述接触端子具有能沿所述相对方向弹性变形的弹簧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一对所述接触端子自所述周壁的内周面向所述凹部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触头的各个所述触头还具有一对接合端子,该一对接合端子构成为分别设于一对所述接触端子并用于与基板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设于所述周壁的保持配件,
所述周壁包含:
第1壁部,其为一对,沿所述触头排列方向延伸;以及
第2壁部,其与所述触头排列方向交叉地延伸,
一对所述第1壁部分别具有与第2壁部连接的一对端部,
所述保持配件具有:
主片,其覆盖所述第2壁部的上表面和一对所述第1壁部的所述端部的上表面;
第1外侧片,其为一对,自所述主片分别向一对所述第1壁部的与所述凹部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延伸;以及
第2外侧片,其自所述主片向所述第2壁部的与所述凹部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配件还具有自所述主片向所述第2壁部的面对所述凹部的内侧面延伸的内侧片,
所述对象连接器还具有第1对象侧卡挂部,
所述内侧片具有构成为供被嵌合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所述第1对象侧卡挂部卡挂的第1卡挂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配件还具有自一对所述第1外侧片的各个第1外侧片或自所述第2外侧片延伸的一对保持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触头包含与一对所述保持端子相邻的相邻触头,
一对所述保持端子与所述相邻触头的节距间隔比多个所述触头的节距间隔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象连接器还具有第2对象侧卡挂部,
一对所述接触端子分别具有在所述相对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内侧面,
一对所述接触端子分别具有第2卡挂部,所述第2卡挂部为一对,分别设于所述一对内侧面,用于供被嵌合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所述第2对象侧卡挂部卡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周壁的沿所述相对方向与一对所述接触端子相对的部位,设有用于确保一对所述接触端子的各个接触端子与所述周壁的间隔的间隔用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一对所述接触端子各自具有向所述触头排列方向的两侧突出的腮部,
在所述周壁的沿所述触头排列方向与所述腮部相对的部位设有供所述腮部嵌合的腮部用凹部。
12.一种对象连接器,构成为嵌合于具有凹部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象连接器包括:
对象侧外壳,其嵌合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凹部;以及
对象侧触头,其为多个,以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设于所述对象侧外壳,
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沿触头排列方向排列,
所述对象侧外壳具有:
第1面,其沿着所述触头排列方向;
侧面,其为一对,沿着所述触头排列方向,并且分别配置于所述第1面的两侧;以及
所述触头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
所述连接器具有第1卡挂部和一对接触端子,
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的各个对象侧触头具有:
接触片,其为一对,分别设于一对所述侧面,用于与所述连接器的一对所述接触端子分别接触;以及
连结部,其设于所述第1面,使一对所述接触片相连,
在所述触头排列方向上位于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中的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还具有:
外侧片,其自所述连结部向所述端面延伸;以及
第1对象侧卡挂部,其设于所述外侧片,用于供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第1卡挂部卡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的各个所述对象侧触头还具有分别设于一对所述接触片并用于与基板接合的一对接合端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所述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的一对所述接合端子的在所述触头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中的除所述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以外的对象侧触头的一对所述接合端子的在所述触头排列方向上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所述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的一对所述接合端子的在一对所述接触片排列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中的除所述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以外的对象侧触头的一对所述接合端子的在一对所述接触片排列的所述方向上的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象侧外壳还具有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
所述最端部的对象侧触头的一对所述接触片自所述对象侧外壳的所述第2面朝向所述第1面朝彼此相对的相对方向倾斜。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外侧片的宽度方向的两边设有切缺部,
在所述对象侧外壳的所述端面设有嵌合于所述切缺部的嵌合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对象侧触头还包含具有一对第2对象侧卡挂部的对象侧触头,
所述第2对象侧卡挂部分别设于所述对象侧触头的一对所述接触片的外侧面,
所述连接器还具有一对第2卡挂部,
一对所述第2对象侧卡挂部在所述对象侧外壳嵌合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凹部的状态下分别卡挂于所述连接器的一对所述第2卡挂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象侧外壳设有自所述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突出并且沿所述第2面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突部。
20.一种连接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第1基板,其安装有第1电气部件;
第2基板,其安装有第2电气部件;
连接器,其安装于所述第1基板;以及
对象连接器,其安装于所述第2基板,
所述连接器是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对象连接器是权利要求12~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对象连接器,嵌合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凹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11541A JP7300643B2 (ja) | 2019-06-14 | 2019-06-14 | コネクタ、相手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
JP2019-111541 | 2019-06-1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86778A true CN112086778A (zh) | 2020-12-15 |
Family
ID=7373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90049.5A Pending CN112086778A (zh) | 2019-06-14 | 2020-06-02 | 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3) | JP7300643B2 (zh) |
CN (1) | CN112086778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41712B2 (ja) | 2013-06-25 | 2017-12-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
JP2017111931A (ja) | 2015-12-15 | 2017-06-22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6178395B2 (ja) | 2015-12-18 | 2017-08-0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 |
JP6767704B2 (ja) | 2016-12-27 | 2020-10-1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
JP7012245B2 (ja) | 2017-03-10 | 2022-01-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ソケット、ヘッダ、及び接続装置 |
-
2019
- 2019-06-14 JP JP2019111541A patent/JP730064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2 CN CN202010490049.5A patent/CN112086778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4-17 JP JP2023066897A patent/JP7466116B2/ja active Active
-
2024
- 2024-03-18 JP JP2024042706A patent/JP2024069555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069555A (ja) | 2024-05-21 |
JP7300643B2 (ja) | 2023-06-30 |
JP2020205158A (ja) | 2020-12-24 |
JP2023083418A (ja) | 2023-06-15 |
JP7466116B2 (ja) | 2024-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60093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EP2282375B1 (en) |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
KR101471283B1 (ko) | 커넥터 장치 | |
CN110061375B (zh) |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
US950281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3178718B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 |
KR101695409B1 (ko) | 실드케이스,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전자기기 | |
KR20180077069A (ko) | 전기 커넥터 | |
JP2014170726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 |
US11233345B2 (en) | Safe, robust, compact connector | |
JP200951780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803386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board lock having elastic portion abutting against optical drive disk | |
JP5315912B2 (ja) |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200328540A1 (en) | Connector, header, and socket | |
EP1947742A1 (en) | Connector | |
CN117546374A (zh) | 基板用连接器及机器 | |
US798508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uxiliary hold-down arrangement | |
CN117693870A (zh) | 基板用连接器及机器 | |
US7077674B2 (en) | Board attachment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8429029B (zh) | 连接器、插座以及连接系统 | |
CN108429055B (zh) | 连接器以及连接系统 | |
CN112086778A (zh) | 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 |
JP2008270107A (ja) |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 |
JP2009199992A (ja) | コネクタ支持構造 | |
JP2022178896A (ja) | 端子、電線コネクタ及び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