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5013B -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5013B
CN112075013B CN201980028059.2A CN201980028059A CN112075013B CN 112075013 B CN112075013 B CN 112075013B CN 201980028059 A CN201980028059 A CN 201980028059A CN 112075013 B CN112075013 B CN 1120750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motor
opening hole
motor uni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80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75013A (zh
Inventor
宫田阳平
石川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75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5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5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5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逆变器,其与马达电连接;汇流条,其将马达和逆变器连接,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逆变器壳体,其收纳逆变器,具有供汇流条通过的第1开口孔;第1连结部件,其固定于逆变器壳体,封闭第1开口孔,支承汇流条;以及外壳,其收纳马达,具有在第1方向上与第1开口孔对置的第2开口孔。汇流条插入于第2开口孔。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本申请基于2018年04月25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8-084465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马达、逆变器、汇流条、外壳和逆变器壳体的马达单元。逆变器向马达供给电力。汇流条连接马达和逆变器。外壳收纳马达。逆变器壳体收纳逆变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向车轮驱动用的马达供给电力的逆变器与收纳马达的传动系的电连接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79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马达单元中,在组装时,在抑制尘埃等异物等进入逆变器壳体内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等进入逆变器壳体内的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汇流条,其将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连接,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具有供所述汇流条通过的第1开口孔;第1连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封闭所述第1开口孔,支承所述汇流条;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开口孔对置的第2开口孔,所述汇流条插入于所述第2开口孔。
另外,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包含如下工序:使汇流条通过收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的第1开口孔,使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外表面突出,将所述汇流条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将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插入于收纳马达的外壳的第2开口孔;以及在所述外壳内连接所述汇流条与所述马达。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等进入逆变器壳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III部的剖视放大图,示出与马达轴线垂直的截面。
图4是示出固定于逆变器壳体的第1连结部件附近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外壳的作业用孔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1连结部件和第2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沿第1方向观察组装状态下的第1连结部件和第2连结部件的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示出与马达轴线垂直的截面。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连结部件以及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连结部件以及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汇流条以及布线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马达单元1搭载在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为下侧(重力方向)。此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为车辆前方,-X方向为车辆后方。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为车辆后方,-X方向为车辆前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为车辆左侧,-Y方向为车辆右侧。但是,在+X方向为车辆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是,+Y方向为车辆右侧,-Y方向为车辆左侧。即,不论X轴的方向如何,均是+Y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Y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的另一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着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但是,上述的“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
对本发明的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电动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图2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马达单元1的侧面示意图。另外,图1仅是概念图,各部分的配置和尺寸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用作其动力源。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主马达)2、齿轮部3、外壳6、逆变器7、逆变器壳体8、固定部件6f、汇流条9、布线螺钉部18、盖部17、第1连结部件10、螺母部19、第2连结部件14、第1密封部11、第2密封部12、第3密封部13、第1螺钉部件15以及第2螺钉部件16。马达2的马达轴线J2沿与后述的第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马达轴线J2沿Y轴方向延伸。
马达2具有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20和与转子20对置的定子30。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对置。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马达2和齿轮部3的收纳空间80。收纳空间80被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8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
马达2收纳于外壳6的马达室81内。马达2具有转子20和从径向外侧与转子20对置的定子30。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具有定子30和旋转自如地配置于定子30的内侧的转子20的内转子型马达。
转子20通过从省略图示的电池经由逆变器7向定子30提供电力而旋转。转子20具有轴(马达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转子20(即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的扭矩传递给齿轮部3。
轴21以沿水平方向并且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而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的中空轴,该中空部具有沿着马达轴线J2延伸的内周面。
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而延伸。轴21的一个端部向齿轮室82侧突出。在突出到齿轮室82的轴21的端部固定有第1齿轮41。
转子铁芯24是通过层叠硅钢板而构成的。转子铁芯2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多个转子磁铁固定于转子铁芯24。多个转子磁铁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以及将线圈31和汇流条9连接起来的布线部件33。即,马达2具有布线部件33。定子30被外壳6保持。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定子铁芯32具有圆环状的轭以及从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磁极齿。在磁极齿之间缠绕有线圈线(省略图示)。缠绕在磁极齿上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线圈线经由布线部件33和汇流条9与逆变器7连接。线圈31具有从定子铁芯32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末端31a。线圈末端31a在轴向上比转子20的转子铁芯24的端部突出。线圈末端31a相对于转子铁芯24向轴向两侧突出。
齿轮部3收纳于外壳6的齿轮室82内。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与轴21连接。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给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的转子20连接。减速装置4具有以下功能:降低马达2的转速,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根据减速比而增大。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给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中间驱动齿轮)41、第2齿轮(中间齿轮)42、第3齿轮(最终驱动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马达2的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传递给差动装置5的齿圈(齿轮)51。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相互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第1齿轮41设置于马达2的轴21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同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线J2平行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设置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而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啮合。第3齿轮43相对于第2齿轮42位于分隔壁61c侧(马达轴线J2的轴向另一侧)。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给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具有以下功能:在车辆转弯时,在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的同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齿轮外壳(未图示)、小齿轮轴(未图示)、一对小齿轮(未图示)以及一对侧齿轮(未图示)。
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齿圈51。即,齿圈51经由其他齿轮与马达2连接。在齿轮部3所具有的多个齿轮中,齿圈51的外径最大。
马达轴线J2、中间轴线J4以及差动轴线J5沿着水平方向相互平行延伸。如图2所示,沿马达轴线J2的轴向观察时,中间轴线J4和差动轴线J5相对于马达轴线J2位于下侧。因此,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位于比马达2靠下侧的位置。中间轴线J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差动轴线J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但是不限于此,差动轴线J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比中间轴线J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靠上侧。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马达单元1的上下方向上的外形抑制得更紧凑。另外,差动轴线J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比中间轴线J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靠下侧。
外壳6例如是铝合金等金属制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外壳6是通过组合多个部件而构成的。另外,外壳6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如图1所示,在设置于外壳6的内部的收纳空间80内收纳有马达2和齿轮部3。外壳6在收纳空间80内保持马达2和齿轮部3。外壳6具有分隔壁61c。外壳6的收纳空间80被分隔壁61c划分为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在马达室81内收纳有马达2。在齿轮室82内收纳有齿轮部3(即,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
在收纳空间80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室81的底部81a位于比齿轮室82的底部82a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在划分出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的分隔壁61c上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使马达室81与齿轮室82连通。分隔壁开口68供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的油O向齿轮室82移动。在分隔壁61c上,除了上述的分隔壁开口68之外,还设置有供马达2的轴21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61f。
差动装置5的一部分浸在油积存部P中。积存于油积存部P的油O因差动装置5的动作而被扬起,一部分扩散到齿轮室82内。扩散到齿轮室82的油O被提供给齿轮室82内的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各齿轮,使油O遍布齿轮的齿面。在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中使用的油O滴下而回收到位于齿轮室82的下侧的油积存部P。收纳空间80的油积存部P的容量例如为在马达单元1的动作停止时差动装置5的轴承的一部分会浸在油O中的程度。
油O在设置于外壳6的油路(省略图示)内循环。油路是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油O的油O的路径。油路使油O循环而对马达2进行冷却。
油O用于对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进行润滑。另外,油O用于对马达2进行冷却。油O积存于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关于油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等同的油。
在图1和图2中,外壳6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6a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收纳部6b。即,在外壳6中收纳有马达2。马达收纳部6a呈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
如图3所示,马达收纳部6a具有:壁部6e,其与逆变器壳体8对置;第2开口孔6c,其沿X轴方向贯通壁部6e;顶壁部6h,其覆盖马达收纳部6a的上侧;以及作业用孔部6j,其沿Z轴方向贯通顶壁部6h。即,外壳6具有第2开口孔6c和作业用孔部6j。
第2开口孔6c配置于壁部6e,并在X轴方向上开口。第2开口孔6c沿大致径向贯通壁部6e。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沿X轴方向观察时,第2开口孔6c为长圆形状。第2开口孔6c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即,沿X轴方向观察时,第2开口孔6c的Y轴方向上的开口尺寸(内尺寸)大于Z轴方向上的开口尺寸。
作业用孔部6j配置于顶壁部6h,并在Z轴方向上开口。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沿Z轴方向观察时,作业用孔部6j为长圆形状。作业用孔部6j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即,沿Z轴方向观察时,作业用孔部6j的Y轴方向上的开口尺寸(内尺寸)大于X轴方向上的开口尺寸。从外壳6的外部朝向内部将作业用工具等插入于作业用孔部6j中。
如图2所示,齿轮收纳部6b具有沿轴向观察时相对于马达收纳部6a沿径向伸出的伸出部6d。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6d相对于马达收纳部6a向车辆后方侧和下侧伸出。伸出部6d收纳齿轮部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伸出部6d内收纳有第2齿轮42的一部分、第3齿轮43的一部分以及齿圈51的一部分。在伸出部6d设置有车轴通过孔61e。车轴通过孔61e沿Y轴方向贯通伸出部6d。如图1所示,车轴通过孔61e分别设置在位于伸出部6d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壁部。车轴55插入于车轴通过孔61e中。
逆变器7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7向马达2提供电力。逆变器7经由汇流条9与定子30电连接,向定子30提供电力。逆变器7对提供给马达2的电流进行控制。逆变器7具有电路板和电容器。
如图2所示,逆变器壳体8是大致长方体状的容器。逆变器壳体8例如是铝合金等金属制的。但是,逆变器壳体8也可以是树脂制的。在逆变器壳体8内收纳有逆变器7。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马达轴线J2的径向上相邻配置。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水平方向上相邻。逆变器壳体8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8d和封闭壳体主体8d的上侧开口的壳体盖部8e。
如图3所示,壳体主体8d具有与马达收纳部6a对置的壁部8b、沿X轴方向贯通壁部8b的第1开口孔8c、以及壳体檐部8a。即,逆变器壳体8具有第1开口孔8c。
第1开口孔8c配置于壁部8b,并在X轴方向上开口。第1开口孔8c沿大致径向贯通壁部8b。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沿X轴方向观察时,第1开口孔8c为长圆形状。第1开口孔8c为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即,沿X轴方向观察时,第1开口孔8c的Y轴方向上的开口尺寸(内尺寸)大于Z轴方向上的开口尺寸。
第1开口孔8c在后述的第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上与第2开口孔6c对置配置。即,第2开口孔6c与第1开口孔8c在第1方向上对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1开口孔8c的与X轴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和第2开口孔6c的与X轴垂直的截面的形状相互大致相同。沿X轴方向观察时,第1开口孔8c的形状(内周的轮廓)与第2开口孔6c的形状相互大致一致。
壳体檐部8a呈板状,从壁部8b的上端部沿X轴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壳体檐部8a在壁部8b的上端部沿Y轴方向相互隔开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参照图5)。壳体檐部8a的板面朝向Z轴方向。在壳体檐部8a设置有沿Z轴方向贯通壳体檐部8a的螺纹插入孔8f。
固定部件6f插入于螺纹插入孔8f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6f是螺栓等螺钉部件。固定部件6f沿Z轴方向延伸。固定部件6f拧入马达收纳部6a的顶壁部6h的螺纹孔6i中。螺纹孔6i设置于顶壁部6h,并在上侧开口。固定部件6f沿Z轴方向拧入外壳6。固定部件6f设置有多个。固定部件6f分别插入于沿Y轴方向相互隔开等间隔而配置的多个螺纹插入孔8f中。使用固定部件6f等将逆变器壳体8固定于外壳6。即,固定部件6f将逆变器壳体8和外壳6固定起来。逆变器壳体8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
汇流条9将马达2和逆变器7连接起来。汇流条9将定子30和逆变器7电连接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呈板状。汇流条9的一对板面(正面和背面)朝向Z轴方向。另外,汇流条9例如也可以是截面为圆形等的棒状。如图4所示,汇流条9设置有多个。多个汇流条9沿与后述的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而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沿后述的第3方向(Y轴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3个)。在3个汇流条9中流动的电流的相位互不相同。在3个汇流条9中流动的各电流的相位为U相、V相或W相。
定子30的布线部件33的数量与汇流条9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多个。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多个布线部件33沿与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布线部件33沿Y轴方向排列设置有3个。布线部件33是马达2的布线部件。布线部件33是与汇流条9分体的布线部件。布线部件33例如是板状的汇流条。即,布线部件33呈板状。布线部件33与汇流条9电连接。布线部件33的板面与汇流条9的板面接触。即,布线部件33与汇流条9接触。
在图3中,汇流条9具有第1延伸部9a、第2延伸部9b、贯通孔9c和端部9d。第1延伸部9a是在汇流条9中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延伸部9b是在汇流条9中沿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即,汇流条9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另外,“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是指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部9a在汇流条9中相互分离地设置有一对。第2延伸部9b配置于一对第1延伸部9a彼此之间,将一对第1延伸部9a彼此连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是X轴方向。第1延伸部9a沿X轴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9b随着朝向X轴方向而朝向Z轴方向倾斜地延伸。
在以下说明中,将第1方向中的从第1开口孔8c朝向第2开口孔6c的方向称为第1方向一侧。具体而言,第1方向一侧是+X方向。将第1方向中的从第2开口孔6c朝向第1开口孔8c方向称为第1方向另一侧。具体而言,第1方向另一侧是-X方向。另外,将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上下方向称为第2方向。即,第2方向与第1方向垂直。第2方向是Z轴方向。另外,将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左右方向称为第3方向。第3方向是Y轴方向。第1方向、第2方向以及第3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与其他两个方向垂直。
汇流条9穿过第1开口孔8c。汇流条9通过第1开口孔8c延伸到逆变器壳体8的内部和外部。端部9d是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比第1开口孔8c向第1方向一侧突出。即,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位于逆变器壳体8的外部。汇流条9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突出到比第1开口孔8c靠第1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即,汇流条9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逆变器壳体8的内部。汇流条9被后述的第1连结部件10支承。汇流条9借助第1连结部件1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
汇流条9穿过第2开口孔6c。汇流条9在与逆变器壳体8固定起来的状态下穿过第2开口孔6c。汇流条9插入于第2开口孔6c中。汇流条9经由第2开口孔6c延伸到马达收纳部6a(外壳6)的内部和外部。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比第2开口孔6c向第1方向一侧突出。即,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位于外壳6的内部。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与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在第2方向(Z轴方向)上相互重叠。在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朝向+Z方向的板面和在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朝向-Z方向的板面在第2方向上相互接触。即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的板面与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的板面相互接触。在以下说明中,将第2方向中的从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朝向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的方向(+Z方向)称为第2方向一侧,将从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朝向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的方向(-Z方向)称为第2方向。汇流条9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突出到比第2开口孔6c靠第1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即,汇流条9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外壳6的外部。汇流条9穿过后述的第2连结部件14而插入于外壳6内。汇流条9插入于第2连结部件14的后述的引导筒部14a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一对第1延伸部9a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一个第1延伸部9a与第2开口孔6c重叠配置。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一对第1延伸部9a中的位于第1方向另一侧的另一个第1延伸部9a以及第2延伸部9b与第1开口孔8c重叠配置。
贯通孔9c形成于汇流条9。贯通孔9c沿Z轴方向贯通汇流条9,在汇流条9的一对板面上开口。贯通孔9c配置于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贯通孔9c设置于一对第1延伸部9a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一个第1延伸部9a。
沿Z轴方向观察时,贯通孔9c与布线部件33的贯通孔33a重叠配置。布线螺钉部18穿过贯通孔9c和贯通孔33a。布线螺钉部18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螺钉部件。布线螺钉部18拧入后述的螺母部19。汇流条9和布线部件33被布线螺钉部18和螺母部19从Z轴方向夹着而相互固定起来。即,布线螺钉部18将汇流条9和马达2的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
布线螺钉部18的螺钉轴线SA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螺钉轴线SA沿第2方向(Z轴方向)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汇流条9和马达2的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而不会使汇流条9的构造复杂。另外,布线螺钉部18的螺钉轴线SA也可以沿着后述的作业用孔部6j的中心轴线HA延伸。在该情况下,在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一对板面朝向中心轴线HA方向,贯通孔9c在中心轴线HA方向上开口。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作业用工具等穿过作业用孔部6j稳定地拧入布线螺钉部18。
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固定部件6f与汇流条9重叠配置。具体而言,沿第2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固定部件6f与汇流条9重叠配置。沿第2方向观察时,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一个第1延伸部9a与固定部件6f重叠。
外壳6的作业用孔部6j朝向汇流条9开口。作业用孔部6j朝向一对第1延伸部9a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一个第1延伸部9a开口。作业用孔部6j在外壳6中朝向贯通孔9c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作业用工具等从作业用孔部6j将布线螺钉部18穿过汇流条9的贯通孔9c而拧入螺母部19,由此能够在外壳6的内部将汇流条9和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
作业用孔部6j随着朝向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方向)而朝向第1方向倾斜地延伸。作业用孔部6j随着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近汇流条9(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朝向下侧)而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倾斜地延伸。即,作业用孔部6j的中心轴线HA随着朝向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而朝向第1方向倾斜地延伸。中心轴线HA随着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近汇流条9而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倾斜地延伸。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沿第3方向(Y轴方向)相互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固定部件6f将逆变器壳体8和外壳6稳定地固定起来。而且,能够将作业用工具等插入于作业用孔部6j中而在外壳6内将汇流条9和马达2的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即,由于作业用孔部6j按照相对于第2方向倾斜的方式朝向汇流条9延伸,因此能够将汇流条9和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而不妨碍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的基于固定部件6f的固定状态(固定强度)。
详细而言,例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作业用孔部6j沿着第2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下,会产生下述课题。有时无法将固定部件6f配置在沿第2方向观察时与汇流条9重叠的位置。即,如果优先作业用孔部6j的配置,则无法将固定部件6f配置在期望的位置,有时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的固定状态变得不稳定(无法确保固定强度)。另外,如果优先固定部件6f的配置以确保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的固定强度,则不得不将作业用孔部6j和汇流条9移动到沿第2方向观察时与固定部件6f不重叠的位置而进行配置。因此,马达单元1的外形在第3方向(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上变大、部件配置的自由度减小。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固定部件6f配置在期望的位置,使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的固定状态稳定(确保固定强度),并且将马达单元1的外形抑制得紧凑,确保部件配置的自由度。而且,能够通过作业用孔部6j而将汇流条9与马达2的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业用孔部6j是随着沿着第2方向接近汇流条9而位于第1方向另一侧的倾斜孔,因此易于在外壳6中配置作业用孔部6j。
盖部17为板状。从第2方向(Z轴方向)观察,盖部17是沿第3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从第2方向观察,盖部17是以第3方向为长轴、以第1方向(X轴方向)为短轴的长圆形状。盖部17封闭作业用孔部6j。盖部17设置在顶壁部6h上,封闭作业用孔部6j的上侧的开口。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作业用孔部6j对汇流条9进行布线作业后,能够利用盖部17封闭作业用孔部6j。能够通过盖部17抑制水等液体以及异物等通过作业用孔部6j从外壳6的外部进入内部、油O等从外壳6的内部向外部漏出。
第1连结部件10由树脂制成。第1连结部件10例如由含有弹性体成分的PPS树脂等构成。第1连结部件10由单个部件构成。第1连结部件10例如由具有与汇流条9的材料大致相同的热膨胀率(热膨胀系数)的材料等构成。
如图3和图4所示,第1连结部件10安装于逆变器壳体8,封闭第1开口孔8c。第1连结部件10安装于壳体主体8d的壁部8b,封闭第1开口孔8c的第1方向一侧的开口。第1连结部件10在第1方向上与逆变器壳体8接触。第1连结部件10借助后述的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即,第1连结部件1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而封闭第1开口孔8c。第1连结部件10在第1方向上位于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之间,设置于第1开口孔8c。
如图3、图4、图6以及图7所示,第1连结部件10支承汇流条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结部件10与汇流条9的一部分进行树脂嵌件成型。汇流条9被固定于第1连结部件10。在第1连结部件10中,汇流条9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汇流条9插入于外壳6的第2开口孔6c中,与马达2的定子30连接。
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马达单元1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使汇流条9穿过收纳逆变器7的逆变器壳体8的第1开口孔8c,以使汇流条9的一部分从逆变器壳体8的外表面突出的方式将汇流条9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将汇流条9的一部分插入于收纳马达2的外壳6的第2开口孔6c中;以及在外壳6内将汇流条9和马达2连接起来。另外,在将汇流条9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的工序中,将支承汇流条9的第1连结部件1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利用第1连结部件10将第1开口孔8c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汇流条9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的工序中,使汇流条9的一部分(汇流条9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部分)从壳体主体8d的壁部8b向第1方向一侧突出。在插入汇流条9的一部分的工序中,将汇流条9的一部分朝向第1方向一侧插入于第2开口孔6c内。在连接汇流条9和马达2的工序中,使用从作业用孔部6j插入的作业用工具等将汇流条9和定子30的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即,穿过在外壳6上开口的作业用孔部6j,利用布线螺钉部18和螺母部19而将汇流条9和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在连接汇流条9和马达2的布线部件33时,无需打开逆变器壳体8。即,无需从壳体主体8d卸下壳体盖部8e。因此,通过预先在无尘室等粉尘少的环境下将汇流条9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能够抑制灰尘等异物等进入逆变器壳体8内,能够稳定地维持逆变器7的性能。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连结部件10的第2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3方向上的长度。即,第1连结部件10沿第3方向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汇流条9沿第3方向排列,与此相应地,第1连结部件10的第3方向上的外形大于第2方向上的外形。因此,抑制了第1连结部件10的外形(特别是第2方向上的外形)过度地变大。能够削减第1连结部件10的材料费用,并且能够易于确保与逆变器壳体8的固定强度。
第1连结部件10具有分隔壁部10d、安装筒部10a、插入部10b、汇流条固定部10c、第1槽部10e、第1凸缘部10h、螺母保持部10f以及绝缘壁部10g。
分隔壁部10d呈板状。分隔壁部10d呈在与第1方向垂直方向上扩展的板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分隔壁部10d是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分隔壁部10d是以第3方向为长轴、以第2方向为短轴的长圆形状。分隔壁部10d的外周部从第1方向一侧与壁部8b中的第1开口孔8c的孔周围的整周范围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孔8c的孔周围”是指在壁部8b中与第1开口孔8c的内周相邻配置并且沿着第1开口孔8c的内周延伸的环状的部分。分隔壁部10d封闭第1开口孔8c。分隔壁部10d封闭第1开口孔8c的第1方向一侧的开口。沿第1方向观察时,分隔壁部10d与第1开口孔8c整体重叠,覆盖第1开口孔8c整体。分隔壁部10d切断第1开口孔8c与第2开口孔6c的连通。
安装筒部10a呈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安装筒部10a是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安装筒部10a是以第3方向为长轴、以第2方向为短轴的长圆形状。安装筒部10a插入于第1开口孔8c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筒部10a嵌合于第1开口孔8c内。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安装筒部10a嵌合于第1开口孔8c内,第1连结部件10与逆变器壳体8被定位并组装起来。由此,也能够准确地进行汇流条9与逆变器壳体8(的端子台等)的定位。能够在组合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时稳定地进行对位,汇流条9与马达2的布线部件33的连接也变得容易。沿第1方向观察时,汇流条9以与安装筒部10a分离的方式配置于安装筒部10a的内侧。利用安装筒部10a确保了第1开口孔8c与汇流条9之间的绝缘。
如图6所示,安装筒部10a具有设置在安装筒部10a的外周面上并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挤压肋10n。多个第1挤压肋10n沿着安装筒部10a的外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挤压肋10n分别配置在安装筒部10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第2方向另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的部分以及朝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的部分(参照图10)。第1挤压肋10n在安装筒部10a的外周面与第1开口孔8c的内周面之间被压扁。第1挤压肋10n在安装筒部10a的外周面与第1开口孔8c的内周面之间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压扁,并且允许安装筒部10a与第1开口孔8c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第1挤压肋10n能够塑性变形,例如超过弹性变形区域。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多个第1挤压肋10n,安装筒部10a相对于第1开口孔8c被高精度地定位。即,安装筒部10a相对于第1开口孔8c以定心的姿势安装。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10b呈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的筒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插入部10b是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插入部10b是以第3方向为长轴、以第2方向为短轴的长圆形状。插入部10b插入于第2连结部件14的后述的引导筒部14a内。插入部10b具有外周锥面10i、内周锥面10j以及第3槽部10k。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第3槽部10k的图示。
外周锥面10i配置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中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外周锥面10i是配置为随着朝向第1方向一侧而朝向沿第1方向观察时的第2开口孔6c的内侧的倾斜面。即,如图3所示,在沿着第1方向进行剖视观察时,外周锥面10i随着朝向第1方向一侧而朝向插入部10b的内周面倾斜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插入部10b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外周锥面10i,因此易于将插入部10b插入于引导筒部14a的内侧。因此,易于将安装于逆变器壳体8的第1连结部件10和安装于外壳6的第2连结部件14组装起来。
内周锥面10j配置于插入部10b的内周面中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在沿着第1方向进行剖视观察时,内周锥面10j随着朝向第1方向一侧而朝向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倾斜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插入部10b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内周锥面10j,因此易于将插入部10b嵌入于第2连结部件14的后述的内筒部14c的外侧。因此,易于将安装于逆变器壳体8的第1连结部件10和安装于外壳6的第2连结部件14组装起来。
第3槽部10k配置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中的与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槽部10k配置在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3槽部10k呈沿着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延伸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3槽部10k是沿着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延伸的长圆形状。
汇流条固定部10c的数量与汇流条9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3个)。3个汇流条固定部10c沿第3方向排列配置。汇流条固定部10c具有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的部分。汇流条固定部10c具有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延伸的部分。分隔壁部10d对汇流条固定部10c进行保持。汇流条固定部10c固定于分隔壁部10d。分隔壁部10d切断第1开口孔8c与第2开口孔6c经由插入部10b内的连通。汇流条9的一部分埋入并固定于汇流条固定部10c中。具体而言,通过将汇流条9作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等而将汇流条9的一部分埋入并固定于汇流条固定部10c。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9与汇流条固定部10c密合,确保了汇流条9与汇流条固定部10c之间的密封性。汇流条9被汇流条固定部10c稳定地支承。另外,利用分隔壁部10d抑制了外壳6内的油O等通过第2开口孔6c和第1开口孔8c进入到逆变器壳体8内。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对第1开口孔8c进行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的第2延伸部9b和一对第1延伸部9a中的与第2延伸部9b相连(相邻)的各部分埋入于汇流条固定部10c。即,在汇流条9中,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第1延伸部9a)以及沿与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延伸部9b)埋入并固定于汇流条固定部10c。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即使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对汇流条9施加了沿第1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汇流条9相对于汇流条固定部10c在第1方向上移动(即脱出)。提高了汇流条9与汇流条固定部10c的固定强度,稳定地确保了汇流条9与汇流条固定部10c之间的密封性。
第1槽部10e设置于第1连结部件10的与逆变器壳体8对置的面。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槽部10e呈包围第1开口孔8c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槽部10e是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第1槽部10e配置于分隔壁部10d的外周部。第1槽部10e沿着分隔壁部10d的外周部延伸。第1槽部10e配置于分隔壁部10d的外周部中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面,向第1方向另一侧开口。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凸缘部10h位于第1槽部10e的外侧。第1凸缘部10h与分隔壁部10d的外周部相连。第1凸缘部10h呈板状。第1凸缘部10h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关于第1凸缘部10h的上述以外的结构,将在后面另行叙述。
螺母保持部10f沿着汇流条9的一对第1延伸部9a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一个第1延伸部9a延伸。螺母保持部10f对螺母部19进行保持。螺母部19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插入于螺母保持部10f。螺母部19在被螺母保持部10f保持时,相对于螺母保持部10f在第2方向和第3方向上的移动被抑制。螺母部19与贯通孔9c对置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母部19配置于汇流条9的下侧,从下侧与贯通孔9c对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布线螺钉部18穿过汇流条9的贯通孔9c并拧入由螺母保持部10f保持的螺母部19,能够将汇流条9和马达2的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能够将第1连结部件10用作端子台、通过简单的构造将汇流条9和布线部件33连接起来。另外,能够提高在外壳6内引绕布线的自由度。
绝缘壁部10g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绝缘壁部10g呈在与第3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绝缘壁部10g配置于相邻的汇流条9彼此之间,并沿第1方向延伸。绝缘壁部10g沿第3方向排列地设置有多个(2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汇流条固定部10c彼此在分隔壁部10d的第1方向一侧经由绝缘壁部10g而在第3方向上相连。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绝缘壁部10g确保了相邻的汇流条9彼此之间的绝缘。
第2连结部件14是树脂制的。第2连结部件14例如由含有弹性体成分的PPS树脂等构成。第2连结部件14由一个部件构成。第2连结部件14是与第1连结部件10相同的材料。
第2连结部件14安装于外壳6。第2连结部件14安装于马达收纳部6a的壁部6e。第2连结部件14在第1方向上与外壳6接触。第2连结部件14借助后述的多个第2螺钉部件16固定于外壳6。即,第2连结部件14固定于外壳6。第2连结部件14在第1方向上位于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设置于第2开口孔6c中。第2连结部件14与第1连结部件10在第1方向上对置。汇流条9穿过第2连结部件14。汇流条9朝向第1方向一侧插入于第2连结部件14。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从第2连结部件14向第1方向一侧突出。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连结部件14的第2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3方向上的长度。即,第2连结部件14沿第3方向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汇流条9沿第3方向排列,与此相应地,第2连结部件14的第3方向上的外形大于第2方向上的外形。因此,抑制了第2连结部件14的外形(特别是第2方向上的外形)过度地变大。能够削减第2连结部件14的材料费用,并且能够易于确保与外壳6的固定强度。
第2连结部件14具有安装壁部14b、引导筒部14a、内筒部14c、连结壁部14d、第2槽部14e以及第2凸缘部14f。
安装壁部14b呈板状。安装壁部14b呈在与第1方向垂直方向上扩展的板状。安装壁部14b呈沿着第2开口孔6c的内周延伸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安装壁部14b是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安装壁部14b是以第3方向为长轴、以第2方向为短轴的长圆形状。安装壁部14b的内周部以外的部分从第1方向另一侧与壁部6e中的第2开口孔6c的孔周围的整周范围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开口孔6c的孔周围”是指在壁部6e中与第2开口孔6c的内周相邻配置并且沿着第2开口孔6c的内周延伸的环状的部分。
引导筒部14a呈从安装壁部14b朝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的筒状。引导筒部14a从安装壁部14b的内周部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沿第1方向观察时,引导筒部14a是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引导筒部14a是以第3方向为长轴、以第2方向为短轴的长圆形状。引导筒部14a插入于第2开口孔6c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筒部14a嵌合于第2开口孔6c内。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引导筒部14a嵌合于第2开口孔6c内,第2连结部件14与外壳6被定位并组装起来。由此,能够在组合第2连结部件14和第1连结部件10时稳定地进行对位,组装变得容易。沿第1方向观察时,汇流条9以与引导筒部14a分离的方式配置于引导筒部14a的内侧。利用引导筒部14a确保了第2开口孔6c与汇流条9之间的绝缘。
如图6所示,引导筒部14a具有设置在引导筒部14a的外周面上并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挤压肋14k。多个第2挤压肋14k沿着引导筒部14a的外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挤压肋14k分别配置在引导筒部14a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第2方向另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的部分以及朝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的部分。第2挤压肋14k在引导筒部14a的外周面与第2开口孔6c的内周面之间被压扁。第2挤压肋14k在引导筒部14a的外周面与第2开口孔6c的内周面之间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压扁,并且允许引导筒部14a与第2开口孔6c在第1方向上相对移动。第2挤压肋14k能够塑性变形,例如超过弹性变形区域。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多个第2挤压肋14k,引导筒部14a相对于第2开口孔6c被高精度地定位。即,引导筒部14a相对于第2开口孔6c以定心的姿势安装。
如图3所示,引导筒部14a具有接受锥面14h。接受锥面14h配置于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中的位于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开口部。接受锥面14h是配置为随着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而朝向沿第1方向观察时的第2开口孔6c的外侧的倾斜面。即,如图3所示,沿着第1方向进行剖视观察时,接受锥面14h随着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而朝向安装壁部14b的外周部倾斜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引导筒部14a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开口部设置有接受锥面14h,因此易于将插入部10b插入于引导筒部14a的内侧。因此,易于将安装于逆变器壳体8的第1连结部件10和安装于外壳6的第2连结部件14组装起来。
内筒部14c配置于引导筒部14a的内侧。沿第1方向观察时,内筒部14c配置为向内侧与引导筒部14a分离。沿第1方向观察时,内筒部14c的形状与引导筒部14a的形状相互大致相似。沿第1方向观察时,汇流条9以与内筒部14c分离的方式配置于内筒部14c的内侧。利用内筒部14c确保了第2开口孔6c与汇流条9之间的绝缘。
内筒部14c具有引导锥面14g。引导锥面14g配置于内筒部14c的外周面中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引导锥面14g是配置为随着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而朝向沿第1方向观察时的第2开口孔6c的内侧的倾斜面。即,沿着第1方向进行剖视观察时,引导锥面14g随着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而朝向内筒部14c的内周面倾斜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内筒部14c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引导锥面14g,因此易于将插入部10b嵌入于内筒部14c的外侧。
内筒部14c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与引导筒部14a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经由连结壁部14d相连。连结壁部14d呈板状。连结壁部14d呈在与第1方向垂直方向上扩展的板状。连结壁部14d呈沿着第2开口孔6c的内周延伸的环状。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插入部10b的内侧设置有内筒部14c,在插入部10b的第1方向一侧设置有连结壁部14d,因此外壳6内的油O等不容易到达插入部10b与引导筒部14a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油O等从外壳6的内部通过插入部10b与引导筒部14a之间向外部漏出。另外,能够抑制后述的第3密封部13劣化,延长第3密封部13的部件寿命。
第2槽部14e设置于第2连结部件14的与外壳6对置的面。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槽部14e呈包围第2开口孔6c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槽部14e是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第2槽部14e配置于安装壁部14b。第2槽部14e呈沿着安装壁部14b延伸的环状。第2槽部14e配置于安装壁部14b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面,向第1方向一侧开口。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凸缘部14f位于第2槽部14e的外侧。第2凸缘部14f与安装壁部14b外周部相连。第2凸缘部14f呈板状。第2凸缘部14f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关于第2凸缘部14f的上述以外的结构,在后面另行叙述。
第1密封部11在第1方向上配置在逆变器壳体8与第1连结部件10之间,与逆变器壳体8和第1连结部件10接触。第1密封部11配置在第1连结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逆变器壳体8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面之间。第1密封部11能够弹性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第1密封部11将逆变器壳体8与第1连结部件10之间密封。由于第1密封部11在第1方向上被夹在逆变器壳体8与第1连结部件10之间,因此能够使基于第1螺钉部件15的第1方向上的按压力均等地作用于第1密封部11整体。因此,第1密封部11的密封功能稳定。在组装时能够抑制第1密封部11产生扭转、损伤等。利用第1密封部11抑制了水、油等液体以及异物等从逆变器壳体8的外部进入到内部。能够利用第1密封部11来确保第1开口孔8c的密封性。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密封部11呈包围第1开口孔8c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密封部11是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密封部11是作为与第1连结部件10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O形环等。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第1密封部11稳定地抑制水、油等液体以及异物等通过第1开口孔8c而从逆变器壳体8的外部进入到内部。利用后述的多个第1螺钉部件15良好地维持了第1密封部11的密封性。
第1密封部11配置于第1槽部10e内。根据本实施方式,向第1连结部件10安装第1密封部11很容易,能够抑制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和组装后第1密封部11发生位置偏移。利用第1槽部10e稳定地确保了第1密封部11的密封性。
第2密封部12在第1方向上配置在外壳6与第2连结部件14之间,与外壳6和第2连结部件14接触。第2密封部12配置在外壳6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面和与该面对置的第2连结部件14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面之间。第2密封部12能够弹性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第2密封部12将外壳6与第2连结部件14之间密封。由于第2密封部12在第1方向上被夹在外壳6与第2连结部件14之间,因此能够使基于第2螺钉部件16的第1方向上的按压力均等地作用于第2密封部12整体。因此,第2密封部12的密封功能稳定。在组装时能够抑制第2密封部12产生扭转、损伤等。利用第2密封部12抑制了水等液体以及异物等从外壳6的外部进入到内部、以及油O等从外壳6的内部向外部漏出。能够利用第2密封部12来确保第2开口孔6c的密封性。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密封部12呈包围第2开口孔6c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密封部12是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密封部12是作为与第2连结部件14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O形环等。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第2密封部12更稳定地抑制了水等液体和异物等通过第2开口孔6c从外壳6的外部进入到内部、以及油O等从外壳6的内部向外部漏出。利用后述的多个第2螺钉部件16良好地维持了第2密封部12的密封性。
第2密封部12配置于第2槽部14e内。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向第2连结部件14安装第2密封部12,能够抑制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和组装之后第2密封部12发生位置偏移。利用第2槽部14e稳定地确保了第2密封部12的密封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密封部12与第1密封部11相互重叠配置。即,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槽部14e与第1槽部10e相互重叠配置。
第3密封部13将第1连结部件10与第2连结部件14之间密封。第3密封部13配置在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对置的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之间。第3密封部13与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和插入部10b的外周面接触。即,第3密封部13将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第3密封部13能够弹性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第3密封部13将第1连结部件10与第2连结部件14之间密封。详细地说,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将第1连结部件10的插入部10b插入于第2连结部件14的引导筒部14a内,由此第3密封部13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和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接触,这些周面彼此之间被密封。即,第3密封部13在将汇流条9的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假定为中心轴线的情况下的径向上将插入部10b与引导筒部14a之间密封。利用第3密封部13抑制了水等液体和异物等从外壳6的外部进入到内部、以及油O等从外壳6的内部向外部漏出。通过利用第3密封部13来确保第1连结部件10与第2连结部件14之间的密封性,由此确保了第2开口孔6c的密封性。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3密封部13呈沿着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延伸的环状。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3密封部13是沿着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延伸的长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密封部13是作为与插入部10b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O形环等。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第3密封部13更稳定地抑制了水等液体和异物等通过第1连结部件10的插入部10b与第2连结部件14的引导筒部14a之间以及第2开口孔6c而从外壳6的外部进入到内部、以及油O等从外壳6的内部向外部漏出。
第3密封部13配置于第3槽部10k内。根据本实施方式,很容易向插入部10b安装第3密封部13,能够抑制组装马达单元1时和组装后第3密封部13发生位置偏移。利用第3槽部10k稳定地确保了第3密封部13的密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分别是树脂制的,因此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形状的自由度增加,能够易于组装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具体而言,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中的第1方向一侧的前端部设置有外周锥面10i,从而能够易于将插入部10b插入于引导筒部14a内。另外,在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中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开口部设置有接受锥面14h,从而能够易于将插入部10b插入于引导筒部14a内。另外,关于内周锥面10j和引导锥面14g,也能够取得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连结部件10与第2连结部件14的对位(特别是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定位),易于组装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
另外,由于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是树脂制的,因此能够抑制第3密封部13损伤等。即,抑制了在插入部10b的外周面和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设置供第3密封部13钩挂的硬边等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第3密封部13产生扭转或损伤等。因此,第3密封部13的密封功能稳定。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凸缘部10h位于第1密封部11的外侧。如图6和图7所示,第1凸缘部10h具有第1螺纹孔部10l和第1按压部10m。第1螺纹孔部10l沿第1方向贯通第1凸缘部10h,在第1开口孔8c的孔周围沿着第1开口孔8c的内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第1螺钉部件15穿过第1螺纹孔部10l。第1螺纹孔部10l的中心轴线与第1螺钉部件15的螺钉轴线相互大致一致。也可以在第1螺纹孔部10l的内周部嵌合有金属制的筒状部件。
第1按压部10m呈板状。第1按压部10m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第1按压部10m在沿第1方向观察时在第1开口孔8c的孔周围相邻的一对第1螺纹孔部10l彼此之间位于第1密封部11的外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第1按压部10m将基于第1螺钉部件15的第1方向上的按压力高效地传递给第1密封部11。
沿第1方向观察时,连结在第1开口孔8c的孔周围相邻的一对第1螺钉部件15彼此(第1螺钉部件15的螺钉轴线彼此)的第1假想线段L1与第1密封部11至少在一部分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基于第1螺钉部件15的第1方向上的按压力稳定地作用于第1密封部11。因此,第1密封部11的密封功能更稳定。
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2凸缘部14f位于第2密封部12的外侧。第2凸缘部14f具有第2螺纹孔部14i和第2按压部14j。第2螺纹孔部14i沿第1方向贯通第2凸缘部14f,在第2开口孔6c的孔周围沿着第2开口孔6c的内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第2螺钉部件16穿过第2螺纹孔部14i。第2螺纹孔部14i的中心轴线与第2螺钉部件16的螺钉轴线相互大致一致。也可以在第2螺纹孔部14i的内周部嵌合有金属制的筒状部件。
第2按压部14j呈板状。第2按压部14j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第2按压部14j在沿第1方向观察时在第2开口孔6c的孔周围相邻的一对第2螺纹孔部14i彼此之间位于第2密封部12的外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第2按压部14j将基于第2螺钉部件16的第1方向上的按压力高效地传递给第2密封部12。
沿第1方向观察时,连结在第2开口孔6c的孔周围相邻的一对第2螺钉部件16彼此(第2螺钉部件16的螺钉轴线彼此)的第2假想线段L2与第2密封部12至少在一部分重叠。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基于第2螺钉部件16的第1方向上的按压力稳定地作用于第2密封部12。因此,第2密封部12的密封功能更稳定。
第1螺钉部件15沿第1方向延伸。第1螺钉部件15具有在外周设置有外螺纹部的螺钉轴部15a和外径比螺钉轴部15a大的螺钉头部15b。第1螺钉部件15将第1连结部件1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第1螺钉部件15设置有多个。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在第1开口孔8c的孔周围沿着第1开口孔8c的内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2螺钉部件16沿第1方向延伸。第2螺钉部件16具有在外周设置有外螺纹部的螺钉轴部16a和外径比螺钉轴部16a大的螺钉头部16b。第2螺钉部件16将第2连结部件14固定于外壳6。第2螺钉部件16设置有多个。多个第2螺钉部件16在第2开口孔6c的孔周围沿着第2开口孔6c的内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将第1连结部件10稳定地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利用多个第2螺钉部件16将第2连结部件14稳定地固定于外壳6。通过将固定于逆变器壳体8的第1连结部件10和固定于外壳6的第2连结部件14组合而容易地将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组装起来。
沿第1方向观察时,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和多个第2螺钉部件16不重叠地交替排列。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了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彼此的间隔分开过大,第1连结部件10相对于逆变器壳体8的固定状态稳定(确保了固定强度)。抑制了多个第2螺钉部件16彼此的间隔分开过大,第2连结部件14相对于外壳6的固定状态稳定。沿第1方向观察时,第1螺钉部件15与第2螺钉部件16不重合,因此能够在第1方向上将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之间的距离抑制得较小。即,作为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之间的距离,只要能够确保可收纳第1螺钉部件15和第2螺钉部件16的任意的螺钉头部15b、16b的厚度(第1方向上的长度)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即可。因此,能够使马达单元1小型化。
沿第1方向观察时,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和多个第2螺钉部件16关于与第1方向垂直的对称轴线呈线对称配置。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沿第1方向观察时,多个(4个)第1螺钉部件15和多个(4个)第2螺钉部件16关于通过第1密封部11(也可以是第2密封部12)的中心的Z轴(对称轴线)呈线对称配置。另外,多个第1螺钉部件15和多个第2螺钉部件16关于通过第1密封部11的中心的Y轴(对称轴线)呈线对称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连结部件10的第1凸缘部10h和第2连结部件14的第2凸缘部14f能够采用沿第1方向观察时呈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制造和组装各部件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钉部件15设置有4个。沿第1方向观察时,用线段(第1假想线段L1)将4个第1螺钉部件15连结起来的形状是以各第1螺钉部件15作为角部的平行四边形。第2螺钉部件16设置有4个。沿第1方向观察时,用线段(第2假想线段L2)将4个第2螺钉部件16连结起来的形状是以各第2螺钉部件16作为角部的平行四边形。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1凸缘部10h和第2凸缘部14f的各外形抑制得紧凑。能够将第1螺钉部件15接近第1密封部11配置,能够使第1密封部11的密封功能稳定。能够将第2螺钉部件16接近第2密封部12配置,能够使第2密封部12的密封功能稳定。基于第1螺钉部件15和第2螺钉部件16的各固定强度更稳定。
图8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第1螺钉部件15和第2螺钉部件16各设置有3个。沿第1方向观察时,用线段(第1假想线段L1)将3个第1螺钉部件15连结起来的形状是以各第1螺钉部件15作为角部的等腰三角形,用线段(第2假想线段L2)将3个第2螺钉部件16连结起来的形状是以各第2螺钉部件16作为角部的等腰三角形。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第1螺钉部件15和第2螺钉部件16的各数量,组装容易。
另外,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当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马达轴线J2的径向上相邻配置的情况下,难以在容易地组装跨越这些部件的汇流条9的支承构造的同时确保第2开口孔6c和第1开口孔8c的密封性。根据本实施方式,组装汇流条9的支承构造很容易,并且确保了第2开口孔6c和第1开口孔8c的密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水平方向上相邻,因此能够将马达单元1的铅垂方向(重力方向)上的外形尺寸抑制得较小。因此,易于将马达单元1收纳于车辆等的有限的设置空间内。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0进行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马达单元1的制造方法相同的工序,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0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马达单元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连结部件10、第2连结部件14、第3密封部13、汇流条9以及布线部件33等的结构。
如图9~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连结部件10中,汇流条固定部10c中的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的部分和插入部10b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连接。即,汇流条固定部10c中的从分隔壁部10d朝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的部分、和从第1方向观察时从外侧包围该部分的插入部10b以作为整体而形成沿第1方向延伸的一个柱状的方式一体设置。
插入部10b具有设置在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且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肋10p。多个引导肋10p沿着插入部10b的外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肋10p分别配置在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第2方向另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的部分以及朝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的部分。引导肋10p具有从第1方向观察时朝向外侧(第2开口孔6c的内周面侧)的顶面10q。顶面10q例如为平面状。
本实施方式的第2连结部件14不具有内筒部14c以及连结壁部14d。因此,第2连结部件14为简单的结构,容易制作部件。如图9和图12所示,引导筒部14a具有设置在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上且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槽14m。多个引导槽14m沿着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14m分别配置在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第2方向另一侧(-Z方向)的部分、朝向轴向一侧(+Y方向)的部分以及朝向轴向另一侧(-Y方向)的部分。引导槽14m具有从第1方向观察时朝向内侧(汇流条9侧)的底面14n。底面14n例如是平面状。
在将插入部10b插入引导筒部14a内时,各引导肋10p从第1方向插入各引导槽14m。即,各引导肋10p配置在各引导槽14m中。当插入部10b插入引导筒部14a内时,顶面10q和底面14n相互对置。引导槽14m的底面14n与引导肋10p的顶面10q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小于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引导筒部14a的引导槽14m中配置插入部10b的引导肋10p,引导筒部14a与插入部10b的嵌合稳定,抑制晃动。另外,在从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拧入固定部件6f来固定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时,通过引导槽14m的底面14n和引导肋10p的顶面10q接触,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和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在整周范围内维持恒定。即,能够抑制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在周向的各位置产生偏差。因此,第3密封部13的密封性在整周上稳定。例如,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与需要使引导筒部14a的内周面与插入部10b的外周面的嵌合公差在整周上减小的高精度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将插入部10b插入引导筒部14a内,容易组装第1连结部件10和第2连结部件14。另外,抑制了对成型第1连结部件10以及第2连结部件14的各模具要求高精度的情况,降低了模具费用。
本实施方式的第3密封部13是截面D字状的D形环等。因此,能够抑制第3密封部13在第3槽部10k内扭转,第3密封部13的密封性更加稳定。
如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随着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而位于第2方向一侧(+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部件33和汇流条9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弹性变形,通过将布线螺钉部18和螺母部19螺纹固定,布线部件33的端部33b的板面与汇流条9的端部9d的板面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汇流条9插入第2开口孔6c内时,能够抑制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卡在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上。即,抑制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的前端与布线部件33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33b的前端抵接,汇流条9稳定地插入到外壳6内的规定位置。因此,组装作业性良好。另外,如上所述,在提高组装作业性的同时,由于布线部件33和汇流条9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将布线螺钉部18螺纹固定在螺母部19上,能够稳定地确保布线部件33和汇流条9的接触面积。
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9d随着朝向第1方向一侧(+X方向)而位于第2方向另一侧(-Z方向)。根据该变形例,如上所述,在提高组装作业性的同时,将布线部件33以及汇流条9的弹性变形量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抑制在布线部件33、汇流条9以及它们周边部件等上产生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像以下说明那样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2连结部件14具有内筒部14c,但不限于此。例如,当第2开口孔6c的内部浸在油O中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为,第2连结部件14不具备内筒部14c。
第1密封部11也可以不是O形环。第1密封部11也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第1密封部11也可以是有机硅树脂制的。第1密封部11也可以不能弹性变形。第1密封部11和第1连结部件10也可以是通过双色成型而制作的一个部件的部分。
第2密封部12也可以不是O形环。第2密封部12也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第2密封部12也可以是有机硅树脂制的。第2密封部12也可以不能弹性变形。第2密封部12和第2连结部件14也可以是通过双色成型而制作出的一个部件的部分。
第3密封部13也可以不是O形环。第3密封部13也可以是液状,也可以是凝胶状。第3密封部13也可以是有机硅树脂制的。第3密封部13也可以不能弹性变形。第3密封部13和第1连结部件10也可以是通过双色成型而制作出的一个部件的部分。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补充说明等中说明的各结构(结构要素),另外,也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或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限定,而仅受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6:外壳;6c:第2开口孔;6f:固定部件;6j:作业用孔部;7:逆变器;8:逆变器壳体;8c:第1开口孔;9:汇流条;9c:贯通孔;9d:汇流条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10:第1连结部件;10a:安装筒部;10b:插入部;10c:汇流条固定部;10d:分隔壁部;10e:第1槽部;10f:螺母保持部;10n:第1挤压肋;10p:引导肋;10q:顶面;11:第1密封部;12:第2密封部;13:第3密封部;14:第2连结部件;14a:引导筒部;14k:第2挤压肋;14m:引导槽;14n:底面;15:第1螺钉部件;17:盖部;18:布线螺钉部;19:螺母部;33:马达的布线部件;33b:布线部件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HA:作业用孔部的中心轴线;SA:布线螺钉部的螺钉轴线。

Claims (25)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
齿轮部,其具有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所述差动装置具有多个齿轮;
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
汇流条,其将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连接,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
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具有供所述汇流条通过的第1开口孔;
第1连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封闭所述第1开口孔,支承所述汇流条;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开口孔对置的第2开口孔,
所述汇流条插入于所述第2开口孔,
所述外壳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和收纳所述齿轮部的齿轮收纳部,
在从所述马达的马达轴线观察时,所述差动装置所具有的多个齿轮中的外径最大的齿轮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壳体重叠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马达收纳部重叠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第1密封部,该第1密封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逆变器壳体与所述第1连结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第1连结部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1密封部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为包围所述第1开口孔的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连结部件在所述第1连结部件的与所述逆变器壳体对置的面上具有包围所述第1开口孔的环状的第1槽部,
所述第1密封部配置在所述第1槽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有:
汇流条固定部,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埋入并固定于该汇流条固定部;以及
分隔壁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固定部,封闭所述第1开口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在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
所述汇流条中的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埋入并固定于所述汇流条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将所述第1连结部件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多个第1螺钉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有嵌合在所述第1开口孔内的安装筒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安装筒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面上并且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挤压肋,
多个所述第1挤压肋沿着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1挤压肋在所述安装筒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开口孔的内周面之间被压扁。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贯通所述汇流条的贯通孔,
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有螺母保持部,该螺母保持部保持与所述贯通孔对置配置的螺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
第2连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外壳,具有插入于所述第2开口孔的引导筒部;以及
第2密封部,其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第2连结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外壳和所述第2连结部件接触,
所述汇流条插入于所述引导筒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对所述逆变器壳体和所述外壳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
从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汇流条重叠配置,
所述外壳具有朝向所述汇流条开口的作业用孔部,
所述作业用孔部随着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而朝向所述第1方向倾斜地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将所述第1方向中的从所述第1开口孔朝向所述第2开口孔的方向作为第1方向一侧,将从所述第2开口孔朝向所述第1开口孔的方向作为第1方向另一侧,
所述作业用孔部随着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近所述汇流条而向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倾斜地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贯通所述汇流条的贯通孔,
所述作业用孔部在所述外壳中朝向所述贯通孔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封闭所述作业用孔部的盖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连接所述汇流条与所述马达的布线部件的布线螺钉部,
所述布线螺钉部的螺钉轴线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连接所述汇流条与所述马达的布线部件的布线螺钉部,
所述布线螺钉部的螺钉轴线沿着所述作业用孔部的中心轴线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第2连结部件,该第2连结部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连结部件对置并且固定于所述外壳,
所述第2连结部件具有嵌合在所述第2开口孔内的引导筒部,
所述汇流条插入于所述引导筒部内,
所述引导筒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引导筒部的外周面上并且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挤压肋,
多个所述第2挤压肋沿着所述引导筒部的外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2挤压肋在所述引导筒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开口孔的内周面之间被压扁。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
第2连结部件,其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连结部件对置并且固定于所述外壳;以及
第3密封部,其将所述第1连结部件与所述第2连结部件之间密封,
所述第2连结部件具有嵌合在所述第2开口孔内的引导筒部,
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有插入于所述引导筒部内的插入部,
所述第3密封部将所述引导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之间密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引导筒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引导筒部的内周面上并且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槽,
多个所述引导槽沿着所述引导筒部的内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插入部具有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并且沿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肋,
多个所述引导肋沿着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各所述引导肋配置在各所述引导槽中,
所述引导槽的底面与所述引导肋的顶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小于所述引导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与所述汇流条接触的板状的布线部件,
将所述第1方向中的从所述第1开口孔朝向所述第2开口孔的方向作为第1方向一侧,将从所述第2开口孔朝向所述第1开口孔的方向作为第1方向另一侧,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布线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相互重叠,
将所述第2方向中的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布线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的方向作为第2方向一侧,将从所述布线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的方向作为第2方向另一侧,
所述布线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随着朝向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而位于所述第2方向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布线部件和所述汇流条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的板面与所述布线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的板面相互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随着朝向所述第1方向一侧而位于所述第2方向另一侧。
24.一种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
马达;
齿轮部,其具有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所述差动装置具有多个齿轮;
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
汇流条,其将所述马达和所述逆变器连接,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部分;
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具有供所述汇流条通过的第1开口孔;
第1连结部件,其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封闭所述第1开口孔,支承所述汇流条;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开口孔对置的第2开口孔,
所述汇流条插入于所述第2开口孔,
所述外壳具有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和收纳所述齿轮部的齿轮收纳部,
在从所述马达的马达轴线观察时,所述差动装置所具有的多个齿轮中的外径最大的齿轮具有与所述逆变器壳体重叠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所述马达收纳部重叠的部分,
该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
使所述汇流条通过所述逆变器壳体的所述第1开口孔,使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外表面突出,将所述汇流条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
将所述汇流条的一部分插入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2开口孔;以及
在所述外壳内连接所述汇流条与所述马达。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汇流条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的工序中,将支承所述汇流条的第1连结部件固定于所述逆变器壳体,利用所述第1连结部件封闭所述第1开口孔。
CN201980028059.2A 2018-04-25 2019-04-19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075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465 2018-04-25
JP2018084465 2018-04-25
PCT/JP2019/016852 WO2019208445A1 (ja) 2018-04-25 2019-04-19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5013A CN112075013A (zh) 2020-12-11
CN112075013B true CN112075013B (zh) 2023-08-18

Family

ID=68294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8059.2A Active CN112075013B (zh) 2018-04-25 2019-04-19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75013B (zh)
WO (1) WO2019208445A1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4494A (ja) * 1983-10-26 1984-05-3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端子の密封装置
CN1232580A (zh) * 1996-10-01 1999-10-20 埃莫森电器公司 降低噪的磁阻电机
JP2001333518A (ja) * 2000-05-19 2001-11-30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
US6533696B1 (en) * 1999-10-18 2003-03-18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unit
JP2007166803A (ja) * 2005-12-14 2007-06-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1187364A (zh) * 2006-11-22 2008-05-2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JP2011250645A (ja) * 2010-05-31 2011-12-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気回路装置
JP2012005175A (ja) * 2010-06-14 2012-01-05 Nissan Motor Co Ltd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モータ
CN102792566A (zh) * 2010-03-05 2012-11-2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安装在电动机壳中的逆变器端子块
JP2013097946A (ja) * 2011-10-31 2013-05-20 Toyota Motor Corp インバータとモータ内蔵ドライブトレインとの電気的接続構造
JP2013170984A (ja) * 2012-02-22 2013-09-0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自動車用電流センサ組込み中継バスバー装置
CN103682882A (zh) * 2012-09-03 2014-03-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结构
JP2015065749A (ja) * 2013-09-24 2015-04-0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5209280A (zh) * 2013-05-31 2015-12-3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5322690A (zh) * 2014-07-14 2016-02-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7141877A1 (ja) * 2016-02-19 2017-08-24 株式会社Ihi 電動装置および電動過給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9531B2 (ja) * 2005-10-26 2010-09-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駆動装置
JP4274188B2 (ja) * 2006-02-08 2009-06-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JP4579256B2 (ja) * 2007-01-04 2010-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搭載構造
JP2011144788A (ja) * 2010-01-18 2011-07-2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動圧縮機
EP2763291A4 (en) * 2011-09-29 2015-08-26 Yaskawa Denki Seisakusho Kk DRIVING DEVICE WITH MOTOR AND VEHICLE
JP6137079B2 (ja) * 2014-07-28 2017-05-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6604711B2 (ja) * 2014-08-20 2019-11-13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のブリーザ構造、およびこのブリーザ構造を具備する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6536256B2 (ja) * 2014-11-12 2019-07-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4494A (ja) * 1983-10-26 1984-05-3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端子の密封装置
CN1232580A (zh) * 1996-10-01 1999-10-20 埃莫森电器公司 降低噪的磁阻电机
US6533696B1 (en) * 1999-10-18 2003-03-18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unit
JP2001333518A (ja) * 2000-05-19 2001-11-30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
JP2007166803A (ja) * 2005-12-14 2007-06-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1187364A (zh) * 2006-11-22 2008-05-28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CN102792566A (zh) * 2010-03-05 2012-11-2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安装在电动机壳中的逆变器端子块
JP2011250645A (ja) * 2010-05-31 2011-12-08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気回路装置
JP2012005175A (ja) * 2010-06-14 2012-01-05 Nissan Motor Co Ltd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モータ
JP2013097946A (ja) * 2011-10-31 2013-05-20 Toyota Motor Corp インバータとモータ内蔵ドライブトレインとの電気的接続構造
JP2013170984A (ja) * 2012-02-22 2013-09-0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自動車用電流センサ組込み中継バスバー装置
CN103682882A (zh) * 2012-09-03 2014-03-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结构
CN105209280A (zh) * 2013-05-31 2015-12-3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5065749A (ja) * 2013-09-24 2015-04-0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5322690A (zh) * 2014-07-14 2016-02-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7141877A1 (ja) * 2016-02-19 2017-08-24 株式会社Ihi 電動装置および電動過給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08445A1 (ja) 2019-10-31
CN112075013A (zh) 2020-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5017B (zh) 马达单元
CN111654138B (zh) 马达单元
CN113661640B (zh) 马达单元
JP2019193453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527673B (zh) 马达单元
JP7275432B2 (ja) モータ
CN212155140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14901499A (zh) 驱动装置
CN111527675B (zh) 马达单元
US20200106330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CN112075013B (zh)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CN212563632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US10958136B2 (en) Drive apparatus
CN111527678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CN210564941U (zh) 电动泵装置
CN111512524B (zh) 马达单元
CN212318287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JP7331430B2 (ja) 駆動装置
CN114257020A (zh) 电动马达冷却套
CN112005471B (zh) 马达单元
CN111527674B (zh) 马达单元
CN214577574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JP7275434B2 (ja) 電動ポンプ装置および電動ポンプ装置の取付構造
WO2023162441A1 (ja) 駆動装置
JP2017096325A (ja) 遊星歯車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