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4486B -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4486B
CN112074486B CN201880092383.6A CN201880092383A CN112074486B CN 112074486 B CN112074486 B CN 112074486B CN 201880092383 A CN201880092383 A CN 201880092383A CN 112074486 B CN112074486 B CN 112074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ed gas
hydrogen
superheated steam
generating apparatus
gas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3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74486A (zh
Inventor
重松伊三美
日高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lande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lande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lande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lander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74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4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4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4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6/00Heat treatments such as Calcining; Fusing ; Pyrolysis
    • B01J6/008Pyrolysis re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0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 C01B3/04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decomposi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e.g. ammonia
    • C01B3/042Decomposition of water
    • C01B3/045Decomposition of water in gaseous pha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16Controlling the process
    • C01B2203/1642Controlling the product
    • C01B2203/1647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the produc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16Controlling the process
    • C01B2203/1685Control based on demand of downstream pro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Feeding, Discharge, Calcimining, Fusing, And Gas-Gene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具有:过热蒸汽加热部,其对原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过热蒸汽,进一步对该过热蒸汽进行加热而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以及通信部,其能够与规定的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基于预先设定的条件,将与该条件对应的信息向终端装置发送。过热蒸汽加热部具有:加热管,其对还原促进部件进行收纳,并且供原水流入;以及盘管式加热器,其卷绕于该加热管的周围。还原促进部件具有:第1金属部件,其由不锈钢形成,具有使棒体分别从两端延伸的筒状部;以及第2金属部件,其由钢铁材料形成,以捆束多根的状态收纳于状部内。

Description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氢导入人体内对于除去成为引起病变、功能障碍的原因的活性氧是有效的。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从饱和蒸汽产生氢气,将含有该氢气的混合气体导入人体内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14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以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装置为首,为了从饱和蒸汽得到氢混合气体,具有将蒸汽加热至600~750度左右的加热器,并且在高温的加热器周围设置有包含电气部件等在内的各种部件。因此,如果各种部件产生异常,则难以始终产生含有期望浓度的氢气的混合气体。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尽量始终产生含有期望浓度的氢气的混合气体,并且即使产生某些异常也能够容易地应对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具有:过热蒸汽加热部,其对原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过热蒸汽,进一步对该过热蒸汽进行加热而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以及通信部,其能够与规定的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基于预先设定的条件,将与该条件对应的信息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所述过热蒸汽加热部具有:加热管,其对还原促进部件进行收纳,并且供所述原水流入;以及盘管式加热器,其卷绕于该加热管周围。所述还原促进部件具有:第1金属部件,其由不锈钢形成,具有棒体分别从两端延伸的筒状部;以及第2金属部件,其由钢铁材料形成,以被捆束了多根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筒状部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能够尽量始终产生含有期望浓度的氢气的混合气体,并且即使产生某些异常也能够容易地应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3是通过主视观察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通过俯视观察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通过侧视观察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的主视图。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的俯视图。
图7A是图6A中的A-A线处的放大剖视图。
图7B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的基于剖视观察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通信处理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受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限定。
首先,使用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概要。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使用状态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生成含有能够导入人体内的氢气(H2)的混合气体。如图1所示,使用者能够将从壳体1延伸的气体吸入管30的前端优选地戴在鼻子上,吸收生成的氢气。优选从鼻子吸入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是为了对于增进健康等能够期待更好的效果。即,这是因为已知将混合气体的成分从鼻腔内的粘膜直接导入体内,可以提高免疫力或者提高抑制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的效果。
作为气体吸入管30,例如能够优选使用套管等。这里,使用者为一人,但通过设置多个气体吸入管30的连接部133或者使气体吸入管30分支为多个,也能够供多于或等于2人使用。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壳体1由底壁16、顶壁11、4个周壁12、13、14、15(参照图4)形成为矩形箱状,在底壁16的4角安装球状的脚轮20。而且,在壳体1的下侧部分设置有收纳后述的变压器(transformer)301的变压器收纳室115(参照图3以及图5)。该壳体1由适当厚度的不锈钢或者钢板形成。
另外,壳体1如图1所示,在顶壁11形成有上部检查口110,该上部检查口110由可自由拆装的盖体111覆盖。而且,在该盖体111的前侧设置有电源开关112和作为操作部起作用的触摸面板113。在触摸面板113的下部设置有后述的通信部201。
该通信部201能够经由例如依照规定的无线通信标准的无线LAN与规定的通信装置连接。例如经由无线LAN路由器与通信网络200(参照图2)连接,也能够与和通信网络200(参照图2)连接的支持中心等的终端装置250(参照图2)进行通信。此外,支持中心是由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销售商、制造商等设立的,成为向用户的售后服务的窗口。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能够基于诸如在各种装置中检测出异常的情况等之类的预先设定的条件,将与该条件相应的信息通知给支持中心。
另外,在作为壳体1的周壁之一的前壁12形成有占其面积的大部分的前部检查口120。在该前部检查口120,经由未图示的铰链将具有把手122的前门121安装为开闭自由。
并且,在作为壳体1的周壁之一的左侧壁13也形成占其面积的大部分的侧部检查口130,该侧部检查口130由盖体131可自由拆装地覆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中,能够从侧部检查口130进行后述的控制单元101(参照图2~图4)的维护。在侧部检查口130的上方、上缘部附近位置形成有多个排气口132、132。在该排气口132、132的成为前壁12侧的前方位置,设置有气体吸入管30的连接部133。此外,多个排气口132、132也形成于右侧壁14、后壁15的上缘部附近位置。
下面,对包含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布局在内的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示意性说明图。另外,图3是通过主视观察表示该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4是通过俯视观察表示该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5是通过侧视观察表示该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此外,在图3以及图5中,标号19表示成为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设置面的地面。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对图3~图5也进行了适当简化。
如图2所示,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具有成为功能部的氢气产生单元100,该氢气产生单元100具有:供水部2;过热蒸汽加热部3,其具有促进水蒸汽被还原的还原促进部件4;气体取出部5;冷却部6;以及控制单元101。
另外,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为了与电源连接,具有与插入插座的插头401连接的变压器301。由于具有该变压器301,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也可以在电源供给用的电压不同的国家、地区使用。此外,虽然向控制单元101的电力也是经由变压器301供给的,但也能够通过控制单元101监视变压器301的工作状态。
氢气产生单元100收纳于壳体1的功能部收纳室114。即,如图3以及图5所示,形成为矩形箱状的壳体1的内部被划分形成为第1收纳室即功能部收纳室114、和在该功能部收纳室114的下部设置的第2收纳室即变压器收纳室115。而且,在功能部收纳室114中收纳氢气产生单元100,在变压器收纳室115中收纳变压器301。此外,对功能部收纳室114和变压器收纳室115进行划分的分隔壁116兼用作功能部收纳室114的底壁部17(参照图4)。这样,由于将作为相对重的物体的变压器301配置于壳体1的下部,所以在将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设置于地面19时,即使高度高也是稳定的,能够尽量抑制倾倒等。
另外,氢气产生单元100通过过热蒸汽加热部3对从供水部2供给的原水进行加热而生成蒸汽,并且进一步对该蒸汽进行加热而生成过热蒸汽,通过进一步的加热和还原促进部件4的作用而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然后,使与蒸汽分离的混合气体通过冷却部6降低至人体能够吸收的温度,从气体取出部5取出,从而能够吸入氢气。
如果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2~图5所示,供水部2具有:供水箱21,其储存原水500;以及调整箱22,其对供给至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原水500的液面进行调整。供水箱21和调整箱22经由电磁阀23而通过供水管40连通。此外,在图3以及图4中,标号410表示供水管40的连接器。电磁阀23的开闭动作与供水液位计221的值相应地由控制单元101控制。此外,控制单元101是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存储部等的通常的结构。
另外,在供水箱21内配置有检测原水500的水量的液位开关210,在调整箱22如图3以及图5所示,设置有具有浮子219的供水液位计221。在调整箱22经由排水阀222安装有排水软管220,能够打开前门121而从前部检查口120将排水软管220向外部伸出而将调整箱22内的水抽出。
如图2所示,作为加热装置起作用的过热蒸汽加热部3具有:加热管31,其供来自调整箱22的原水500流入;以及盘管式加热器7,其遍及大致全长而卷绕在该加热管31的周围。此外,盘管式加热器7的周围被具有规定厚度的隔热材料32包覆。根据该结构,过热蒸汽加热部3能够利用盘管式加热器7对从供水部2经由连通管50供给至加热管31的原水500进行加热而产生过热蒸汽,进一步将该过热蒸汽加热至600℃~700℃,生成含有氢气(H2)的混合气体。此时,为了得到足够的氢气产生量,在加热管31内收纳有还原促进部件4。此外,关于该还原促进部件4,在后面详细叙述。
供给至加热管31的原水500的量通过调整箱22保持恒定。即,如图5所示,调整箱22中的液面501与加热管31内的液面501为同一水平。此外,加热管31内的液面501的上部是产生蒸汽的空间,在该空间内,暴露于被加热的还原促进部件4的蒸汽通过被进一步加热而成为过热蒸汽,通过进一步对该蒸汽和还原促进部件4进行高温加热而促进蒸汽的还原反应,产生含有氢气的蒸汽混合气体。这样,在加热管31的内部,混合气体和过热蒸汽在高温状态下混合存在。关于为了促进从蒸汽夺取氧的还原反应以得到足够的氢气产生量而在加热管31内收纳的还原促进部件4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2~图5所示,气体取出部5具有散热管80、气体送出盒8、以及气体吸入管30。即,在一端与加热管31的上部连通的散热管80的另一端连接有气体送出盒8,气体吸入管30经由导出管33与该气体送出盒8连通。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气体送出盒8中收纳有送气风扇81。通过该送气风扇81的工作,将含有氢气的蒸汽混合气体从气体吸入管30(套管)顺畅地向系统外送出。
即,送至气体送出盒8内的送气风扇81的一次侧的混合气体,通过送气风扇81经由与该送气风扇81的二次侧连通的导出管33而向气体吸入管30送出。此外,如图2所示,送气风扇81与控制单元101连接,送气风扇81的动作由控制单元101控制。
在气体送出盒8的底部,以与在送气风扇81的一次侧形成的气体对流空间83连通的方式形成有水滴排出口,将排水管86的基端连接于该水滴排出口,使前端面向调整箱22内。这样,在气体送出盒8中,一边顺畅地输送混合气体,一边使没有完全气液分离的蒸汽在气体对流空间83内滞留而进行冷凝,使冷凝后的水返回至调整箱22。
但是,如图2~图5所示,构成气体取出部5的一部分的散热管80构成为盘管式状而容易散热,构成冷却部6的一部分。因此,冷却部6也可以说是包含在气体取出部5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部6具有散热管80和以能够向散热管80送风的方式配置的冷却风扇62(参照图5)。
如图3~图5所示,形成为盘管式状的散热管80以将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隔热材料32的周围包围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壳体1的内部空间,能够防止壳体1过度大型化。
如图5所示,冷却风扇62以规定角度倾斜地配置,能够以将风朝向向斜上方横穿散热管80的方向输送的方式送风。因此,能够使风有效地吹至散热管80,并且,从散热管80夺取了热量的暖空气能够从在壳体1的侧壁形成的排气口132向壳体1之外排出。
另外,如图4所示,在壳体1的底壁16设置有多个外部气体导入口161,该多个外部气体导入口161还有助于壳体1的轻量化。并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将在壳体1内强制产生上升气流600的风扇9(参照图2)与在底壁部17形成的外部气体导入口161中的一个相邻设置。这里,将风扇9以在俯视观察时其一部分与过热蒸汽加热部3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将风扇9与多个外部气体导入口161中的在过热蒸汽加热部3附近设置的外部气体导入口161相邻设置,位于使得在俯视观察时一部分与过热蒸汽加热部3重叠的位置。通过采用该结构,使外部气体沿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周面上升,提高空冷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从供水箱21供给至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加热管31的原水500被盘管式加热器7加热,如果达到100℃则成为蒸汽。然后,该蒸汽被盘管式加热器7进一步加热而成为过热蒸汽,进一步暴露于还原促进部件4的同时促进还原反应,因此如果温度达到600℃~700℃则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中,能够将含有氢气进一步还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经由气体吸入管30(套管)、经由粘膜供给至人体(参照图1)。此时,混合气体通过冷却部6被充分冷却(例如20~25℃左右),因此能够容易且安全地吸收。
这里,一边参照图5以及图6A~图7B一边对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结构以及还原促进部件4加以说明。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4的主视图,图6B是表示该还原促进部件4的俯视图,图7A是图6A中的A-A线处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7B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4的基于剖视观察的说明图。
如图5所示,在构成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加热管31内,收纳有能够以得到足够的氢气产生量的方式进行控制、且促进蒸汽的还原反应的还原促进部件4。
被收纳于供原水500流入的加热管31中的还原促进部件4例如由铁等易氧化的金属构成,换言之由易生锈的金属构成。在实验中发现:将该还原促进部件4配置于加热管31内的结构,在使该加热管31内的高温状态下产生的蒸汽与铁等易生锈的金属接触时,会促进氧化还原反应,氢气的产生效率显著提高。
如图6A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4具有:作为第1金属部件的保持部件411,其例如由不锈钢形成,具有从两端分别有棒体延伸的筒状部43;以及作为第2金属部件的铁棒部412,其是将例如棒状的钢铁材料42捆束有多根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将铁棒部412以紧密状态收纳于保持部件411的筒状部43内。该铁棒部412实质上承担促进还原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剖面圆形的所谓圆钢的钢铁材料42的直径设为4mm,作为材料使用S45C。
这样,通过将圆钢的钢铁材料42无间隙地紧密地捆束,从而能够将热高效地传递至筒状部43的内部。因此,热被高效地传递至整个铁棒部412,能够促进与蒸汽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但是,如图6A所示,保持部件411的筒状部43为通过盖部件44将筒体的两端开口封闭的构造。而且,以使加热管31内的蒸汽能够与收纳于内部的铁棒部412充分接触的方式,在筒体的周面形成有多个孔部43a,在盖部件44以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半圆状的连通孔44a。蒸汽从该孔部43a进入筒状部43中,在与铁棒部41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图6A中,在筒状部43所具有的两根棒体中,第1棒体41a与第2棒体41b的长度不同,该第1棒体41a的一端与在筒体的上端部设置的盖部件44连接,该第2棒体41b的一端与在筒体的下端部设置的盖部件44连接。即,如图5所示,将第2棒体41b形成得相对较长,使得筒状部43内的铁棒部412绝对不会浸入原水500并且位于加热管31内的液面501上部的充满蒸汽的空间。
因此,供给至加热管31的原水500被盘管式加热器7加热而成为蒸汽,进一步被盘管式加热器7加热后的过热蒸汽有效地与还原促进部件4的铁棒部412接触而促进还原反应,如果温度达到500℃~800℃,则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
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411的至少第2棒体41b浸入原水500。由此,作为保持部件411,包含第2棒体41b在内将所有材料都设为SUS304等不锈钢。通过使用不锈钢,能够防止保持部件411浸入水而产生红锈,原水500变得红浊而有损美观的情况。
如上所述,由于收纳于保持部件411的筒状部43内的铁棒部412在高温下的加热管31内暴露于过热蒸汽中,所以发生活跃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过热蒸汽中夺取氧进行还原,同时自身与氧进行反应而氧化。这样,由于该氧化还原反应在加热管31内发生,所以促进了氢气的产生。此外,伴随着该作用,随着时间的经过,铁棒部412的表面会产生黑锈。
此外,如图5以及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4中,在第2棒体41b的中途且与原水500接触的位置,设有蒸发促进环45。在使被加热而成为高温的金属制的蒸发促进环45位于原水500中的情况下,能够使原水500与高温部分的接触面积增加,实现促进原水500的蒸发。
还原促进部件4也能够是图7B所示的结构。图7B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4的基于剖视观察的说明图。变形例所涉及的还原促进部件4如图所示,是在将多根作为棒状部件的钢铁材料42捆束后,在其中央位置配置了容易热变形的管部件46的结构。即,针对在保持部件411的筒状部43收纳的铁棒部412,将与钢铁材料42相同地以S45C为材料的管部件46配置于中央,在该管部件46的周围捆束有多根作为棒状部件的钢铁材料42。
此时,优选管部件46的直径比将直径设为4mm的钢铁材料42的直径大。这里,将管部件46的直径设为8mm。
这是因为,例如,如图7A所示的结构那样,如果将钢铁材料42无间隙地紧密地捆束而收纳于筒状部43,则各钢铁材料42因热引起的膨胀而产生变形。因此,将相同材料但更容易变形的大直径的管部件46配置于铁棒部412的中心部。根据该结构,管部件46吸收钢铁材料42因膨胀而要变形的力,能够防止铁棒部412的变形。
此外,铁棒部412的直径、长度等尺寸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考虑期望的氢混合气体的产生量、加热量等,综合起来适当地决定。
上述的还原促进部件4从加热管31的上端可自由插拔。因此,通过仅从加热管31的上端开口插入,无论是谁都能够简单地设置还原促进部件4。将还原促进部件4收纳于加热管31内后,可以将该加热管31的上端开口关闭盖子。相反,在为了更换还原促进部件4等而从加热管31取出的情况下,能够打开盖子,抓住保持部件411的第1棒体41a而简单地拔出。
但是,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具有通信部201。如图3以及图5所示,通信部201设置于在壳体1的顶壁11安装的触摸面板113的下部。
另外,如图2所示,通信部201由控制单元101控制,并且能够经由通信网络200与规定的终端装置250进行通信。这里,规定的终端装置250例如是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销售商、制造商等设置的支持中心所具有的个人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装置等。即,是具有CPU、ROM、RAM或者HDD(Hard Disk Drive)等存储装置以及输入输出端口等、包含各种电路的结构,至少是具有邮件功能的装置。
针对该终端装置250,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通信部201基于预先设定的条件,通过邮件将与该条件对应的信息向终端装置250发送。所谓预先设定的条件例如包含产生了错误的情况、定期通知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运转时间的情况等。作为错误,例如是检测出氢气产生单元100的各装置或者变压器301等的故障、异常动作等的情况。另外,在产生了这些条件的情况下,通信部201通过控制单元101控制为自动地进行通信处理,但也可以将用户的规定操作作为条件,通过手动使通信部201工作来进行通信处理。
例如,在触摸面板113对通信开关部等进行显示,用户在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处理等需要支持的情况下,如果用手指等按下该通信开关部,则向支持中心发送请求联系的邮件。在接收到邮件的支持中心侧,向发送了请求联系的邮件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所有者回电话联系,能够迅速地应对应当的支持请求。
图8是表示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通信处理的时序图。如图所示,用户所有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的控制单元101对电连接的各装置(参照图2)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如果在任意装置中检测出异常(步骤S1:异常检测),则起动通信部201,将通知异常产生的信号向支持中心的终端装置250发送(参照图2)(步骤S2:异常产生通知)。如果支持中心的管理员确认终端装置250已经接收到异常产生通知,则管理员联系用户所持有的用户终端(步骤S3:支持通信)。
这里,用户所持有的用户终端是用户预先向支持中心登记的联系方式,是固定电话、或者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装置、或者个人计算机。作为支持通信,如果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则可以优先进行电话联系。另外,也能够二次性地包含个人计算机而进行基于邮件的通信。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中,能够提高混合气体的产生效率,更高效地产生氢气。并且,如果在使用中产生异常,则自动地通知支持中心,能够从接受了通知的支持中心迅速地接受适当的支持。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实现了下面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
(1)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具有:过热蒸汽加热部3,其对原水500进行加热而产生过热蒸汽,进一步对该过热蒸汽进行加热而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以及通信部201,其能够与规定的终端装置250进行通信,基于预先设定的条件,将与该条件对应的信息向终端装置250发送,过热蒸汽加热部3具有:加热管31,其收纳还原促进部件4并且供原水500流入;以及盘管式加热器7,其卷绕在该加热管31的周围;还原促进部件4具有:保持部件411,其由不锈钢形成,具有从两端分别延伸有棒体41a、41b的筒状部43;以及铁棒部412,其由钢铁材料42形成,以捆束有多根的状态收纳于筒状部43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尽量始终产生含有期望浓度的氢气的混合气体,并且即使产生任何异常也能够容易且迅速地接受支持。
(2)对于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在上述(1)的基础上,铁棒部412具有管部件46以及在该管部件46的周围捆束有多根的钢铁材料42。
根据该结构,管部件46吸收钢铁材料42因膨胀而要变形的力,能够防止铁棒部412的整体的变形。
(3)对于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在上述(2)的基础上,管部件46的直径比钢铁材料42的直径大。
根据该结构,管部件46更容易吸收钢铁材料42因膨胀而要变形的力,能够提高上述(2)的效果。
(4)对于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在上述(1)至(3)的任一项的基础上,保持部件411的从筒状部43延伸的棒体41a、41b的长度被规定为筒状部43不与原水500接触的长度。
根据该结构,筒状部43内的铁棒部412绝对不会浸入原水500,并且过热蒸汽有效地与还原促进部件4的铁棒部412接触而促进还原反应,所以能够有效地生成含有期望量的氢气的混合气体。
(5)对于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10,在上述(1)至(4)的任一项的基础上,具有形成为矩形箱状的壳体1,将壳体1隔着分隔壁116划分形成为功能部收纳室114和在该功能部收纳室114的下部设置的变压器收纳室115,在功能部收纳室114中收纳至少包含过热蒸汽加热部3的氢气产生单元100,在变压器收纳室115中收纳变压器301。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电源供给用的电压不同的国家、地区也能够利用,而且,由于作为相对重的物体的变压器301配置于壳体1的下部,因此稳定性提高,能够尽量抑制倾倒等。
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更广泛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上表示且记述的特定的详情以及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因此,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以及其等同物定义的总体的发明构思或者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标号的说明
1 壳体
3 过热蒸汽加热部
4 还原促进部件
5 气体取出部
7 盘管式加热器
10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31 加热管
41 棒体
41a 第1棒体
41b 第2棒体
42 钢铁材料
43 筒状部
46 管部件
114 功能部收纳室(第1收纳室)
115 变压器收纳室(第2收纳室)
116 分隔壁
411 保持部件(第1金属部件)
412 铁棒部(第2金属部件)
201 通信部
250 终端装置
301 变压器
500 原水

Claims (6)

1.一种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其具有:
过热蒸汽加热部,其对原水进行加热而产生过热蒸汽,进一步对所述过热蒸汽进行加热而生成含有氢气的混合气体;以及
通信部,其能够与规定的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基于预先设定的条件,将与该条件对应的信息向所述终端装置发送,
所述过热蒸汽加热部具有:
加热管,其对还原促进部件进行收纳,并且供所述原水流入;以及
盘管式加热器,其卷绕于该加热管的周围,
所述还原促进部件具有:
第1金属部件,其由不锈钢形成,具有使棒体分别从两端延伸的筒状部;以及
第2金属部件,其由钢铁材料形成,以被捆束多根的状态收纳于所述筒状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2金属部件具有:
管部件;以及
棒状部件,其在该管部件的周围捆束多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管部件的直径比所述棒状部件的直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1金属部件的从所述筒状部延伸的所述棒体的长度,被规定为所述筒状部不与所述原水接触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其中,
还具有形成为矩形箱状的壳体,
将所述壳体经由分隔壁划分形成为第1收纳室、和在该第1收纳室的下部设置的第2收纳室,
在所述第1收纳室中收纳至少包含所述过热蒸汽加热部的功能部,在所述第2收纳室中收纳变压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其中,
还具有形成为矩形箱状的壳体,
将所述壳体经由分隔壁划分形成为第1收纳室、和在该第1收纳室的下部设置的第2收纳室,
在所述第1收纳室中收纳至少包含所述过热蒸汽加热部的功能部,在所述第2收纳室中收纳变压器。
CN201880092383.6A 2018-04-19 2018-04-19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Active CN112074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6146 WO2019202704A1 (ja) 2018-04-19 2018-04-19 水素混合ガス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4486A CN112074486A (zh) 2020-12-11
CN112074486B true CN112074486B (zh) 2023-10-24

Family

ID=68240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383.6A Active CN112074486B (zh) 2018-04-19 2018-04-19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5249B2 (zh)
JP (1) JP7037643B2 (zh)
CN (1) CN112074486B (zh)
WO (1) WO201920270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5881A (ja) * 2007-06-28 2009-01-15 Shinwa Kogyo Kk 水素ガスの体内吸入装置
JP2013151400A (ja) * 2012-01-26 2013-08-08 Yasutane Takato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CN103785091A (zh) * 2014-01-07 2014-05-14 林信涌 保健气体产生系统
WO2015155848A1 (ja) * 2014-04-09 2015-10-15 フレンド株式会社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JP2017105692A (ja) * 2015-07-08 2017-06-15 フレンド株式会社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CN107041988A (zh) * 2017-06-16 2017-08-15 深圳氢爱天下健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氢呼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40851B2 (en) 2012-05-23 2016-09-13 Herng Shinn Hwang Flex-fuel hydrogen generator for IC engines and gas turbines
JP6749171B2 (ja) 2016-08-08 2020-09-02 フレンド株式会社 吸入ガスの効能検証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5881A (ja) * 2007-06-28 2009-01-15 Shinwa Kogyo Kk 水素ガスの体内吸入装置
JP2013151400A (ja) * 2012-01-26 2013-08-08 Yasutane Takato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CN103785091A (zh) * 2014-01-07 2014-05-14 林信涌 保健气体产生系统
WO2015155848A1 (ja) * 2014-04-09 2015-10-15 フレンド株式会社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JP2017105692A (ja) * 2015-07-08 2017-06-15 フレンド株式会社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CN107041988A (zh) * 2017-06-16 2017-08-15 深圳氢爱天下健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氢呼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7643B2 (ja) 2022-03-16
JPWO2019202704A1 (ja) 2021-04-22
WO2019202704A1 (ja) 2019-10-24
US11305249B2 (en) 2022-04-19
US20210162360A1 (en) 2021-06-03
CN112074486A (zh) 2020-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80292B (zh) 辅助吸烟的电子烟具
US11344640B2 (en) Portable steriliza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system
KR101597508B1 (ko) 전자모기향 훈증기 및 그 운용방법
CA2658947A1 (en) Modular decontamination system
CN112074486B (zh) 氢混合气体产生装置
JP2008243591A (ja) 燃料電池装置
JP6346943B2 (ja) 水素ガス発生装置
JPH09199152A (ja) パッケージ型燃料電池発電プラントの換気方法
JP2022549159A (ja) 補聴デバイスを含む電子デバイスを乾燥させる及び/又は除菌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5997482B2 (ja) 有機物処理装置
JP2019025218A (ja) 電解水散布装置
RU2697714C1 (ru) Плазменный пероксидный стерилизатор
JPH08131382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5089851A (ja) 電解槽の電解液温度安定装置
KR20120124152A (ko) 멸균 장치
JP6046906B2 (ja) 有機物処理装置
JP3162060U (ja) 炭化灰化処理装置
CN213514841U (zh) 一种消化内镜干燥装置
JP6230925B2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213666711U (zh) 一种多功能熏灸仪
CN112262102B (zh) 氢混合气体的生成方法
JP3076662U (ja) 多利用型蒸気発生装置
JP2012227003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給湯システム
JP2004092980A (ja) 廃熱回収ボイラ装置
KR20230009546A (ko) 신속하게 분무를 생성하고 청결한 관리가 가능한 가습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