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4876A - 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 Google Patents

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54876A
CN112054876A CN202010080545.3A CN202010080545A CN112054876A CN 112054876 A CN112054876 A CN 112054876A CN 202010080545 A CN202010080545 A CN 202010080545A CN 112054876 A CN112054876 A CN 112054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ata
terminal device
unit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05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54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548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04W12/088Access security using filters or firew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一种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其具有:存储单元,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第1通信单元,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2通信单元,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及指示发送单元,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Description

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管理装置、信息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在终端装置向信息管理装置发送数据时,根据数据的种类或容量择一选择移动电话通信和互联网的通信并进行发送。具体而言,公开有如下: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无线电话功能并且以低成本实现高速传送的无线通信的便携式信息设备及线路切换方法,移动电话机以选择性地使用无线电话线路及无线LAN线路中的一者的方式进行切换,并且能够设定禁止接收通过无线电话线路发送过来的数据,或者设定为在发送数据时优先使用无线LAN线路,若在与公司内部专用线上的信息设备进行通信时使用无线LAN线路,则能够通过企业侧的系统来降低通信费用,并且,在传送数据时介入的媒体的种类少,能够实现高传送速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07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信息管理装置通过根据终端装置侧的判断确定的数据的通信路径从终端装置接收数据的情况相比,信息管理装置能够通过更方便的通信路径从终端装置获取数据,以处理信息管理装置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用于实现该目的的本发明的宗旨依赖于以下各项的发明。
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信息管理装置,其具有:存储单元,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第1通信单元,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2通信单元,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及指示发送单元,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方案2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第1通信单元使用在用于所述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区域即第1区域和与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用于数据通信中并被发送的数据相应的可变长度的区域即第2区域中,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进行数据的收发。
方案3的发明为方案1或2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第2通信单元经由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中继装置和互联网进行通信。
方案4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第2数据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数据多,当需要获取比所述第1数据详细的数据时,所述指示发送单元发送所述指示信息。
方案5的发明为方案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包含表示所述终端装置应获取的信息的类别的信息。
方案6的发明为方案5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除了所述第1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类别以外,还包含表示与该类别不同的类别的信息。
方案7的发明为方案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包含表示数据获取的间隔的信息。
方案8的发明为方案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包含表示数据发送的间隔的信息。
方案9的发明为方案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当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第1数据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动时,所述指示发送单元发送所述指示信息。
方案10的发明为方案9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还具有:第2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2通信单元从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当由所述第2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第2数据变得不适合于预先设定的所述条件时,所述指示发送单元发送变更信息,以从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变更为进行经由基站的通信。
方案11的发明为方案9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作为所述条件,设为基于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的第1数据的获取的间隔变得长于过去的获取的间隔的情况。
方案12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还具有:第2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2通信单元从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所述存储单元将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终端装置的利用者的信息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所述信息管理装置还具有:通知单元,当无法进行基于所述第2数据获取单元的第2数据的获取时,向与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方案13的发明为方案12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当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到无法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信息时,所述通知单元向与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方案14的发明为一种终端装置,其具有:第3通信单元,使用在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第4通信单元,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数据;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比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控制单元,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方案15的发明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其具有信息管理装置和终端装置,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第1通信单元,使用在用于所述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区域即第1区域和与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用于数据通信中并被发送的数据相应的可变长度的区域即第2区域中,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进行数据的收发;第2通信单元,经由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中继装置和互联网进行通信;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第2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2通信单元从连接于由所述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存储控制单元,以将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或所述第2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存储于所述存储单元的方式进行控制;及指示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将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具有:第3通信单元,使用所述通信方式,经由所述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所述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第4通信单元,与防火墙内的所述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数据;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比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控制单元,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方案16的发明为一种记录媒体,其记录有用于使具有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的存储单元的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而发挥功能的信息管理程序:第1通信单元,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2通信单元,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指示发送单元,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方案17的发明为一种记录媒体,其记录有用于使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而发挥功能的信息处理程序:第3通信单元,使用在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第4通信单元,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数据;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比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控制单元,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方案18的发明为一种信息管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存储步骤,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第1通信步骤,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2通信步骤,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第1数据获取步骤,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指示发送步骤,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方案19的发明为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第3通信步骤,使用在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第4通信步骤,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第3数据获取步骤,获取数据;第4数据获取步骤,获取比在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控制步骤,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在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在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在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信息管理装置能够有效地获取欲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能够通过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数据的收发。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能够经由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中继装置和互联网进行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当需要获取比第1数据更详细的数据时,能够变更为经由中继装置和互联网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能够指定终端装置应获取的信息的类别。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能够获取与第1数据不同的类别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能够指定数据获取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能够指定数据发送的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当第1数据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动时,能够进行经由中继装置和互联网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案,当第2数据变得不适合于预先设定的条件时,能够变更为经由基站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当第1数据的获取的间隔变得长于过去的获取的间隔时,能够进行经由中继装置和互联网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能够告知利用者无法获取第2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案,能够告知利用者无法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第14方案,作为数据发送目的地的信息管理装置能够有效地处理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15方案,信息管理装置能够有效地处理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16方案,计算机能够有效地获取欲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17方案,作为数据发送目的地的信息管理装置能够有效地处理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18方案,信息管理装置能够有效地获取欲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19方案,作为数据发送目的地的信息管理装置能够有效地处理从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关于本实施方式(信息管理装置)的结构例的概念性模块结构图;
图2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终端装置)的结构例的概念性模块结构图;
图3是表示利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发送数据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用户管理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用户/测量数据对应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指示信息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装置数据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中继装置/位置对应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中继装置/终端装置配对管理表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处理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处理例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实现本实施方式(中继装置)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例的块图;
图20是表示实现本实施方式(信息管理装置)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例的块图。
符号说明
100-信息管理装置,105-通信A模块,110-通信B模块,115-数据获取A模块,120-数据获取B模块,125-存储控制模块,130-存储模块,135-指示发送模块,200-终端装置,205-通信a模块,210-通信b模块,215-数据获取a模块,220-数据获取b模块,225-传感器,230-控制模块,300-用户,310-基站,320-LPWA通信,330-中继装置,340-近距离无线通信,350-据点,365-互联网通信,360-互联网,370-防火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现本发明时的一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示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装置100的结构例的概念性模块结构图。
另外,模块通常是指逻辑上能够分离的软件(作为“软件”的解释,包括计算机/程序)、硬件等部件。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模块并不仅是指计算机/程序中的模块,还指硬件结构中的模块。因此,本实施方式还兼作用于作为这些模块而发挥功能的计算机/程序(例如,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各种步骤的程序、用于使计算机作为各种单元而发挥功能的程序、用于使计算机实现各种功能的程序)、系统及方法的说明。但是,为了方便说明,使用“存储”、“将~存储”、与这些同等的语句,但这些语句在实施方式为计算机/程序的情况下,是指以存储于存储装置或者将~存储于存储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模块可以与功能一对一对应,但在实际安装中,可以由1个程序构成1个模块,也可以由1个程序构成多个模块,相反地,也可以由多个程序构成1个模块。并且,多个模块可以由1台计算机执行,也可以通过分散或并列环境中的计算机,由多台计算机执行1个模块。另外,1个模块中可以包含其他模块。并且,以下“连接”除了用于物理连接以外,还用于逻辑连接(例如,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指示、数据之间的参考关系、登录等)的情况。“预先设定的”是指在作为对象的处理之前设定的情况,当然包括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开始之前设定,还包括以下含义而使用:即使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开始之后,若在作为对象的处理之前,则根据当时的状况/状态或者根据迄今为止的状况/状态而设定。在“预先设定的值”有多个的情况下,可以为分别不同的值,也可以为2个以上的值(“2个以上的值”当然还包括所有的值)相同。并且,“当为A时进行B”这一记载以“判断是否为A,若判断为A则进行B”的含义而使用。但是,排除不需要判断是否为A的情况。并且,在如“A、B、C”等那样列举了事物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则为例示列举,且包括仅选择其中1个的情况(例如,仅A)。
并且,系统或装置除了包括多个计算机、硬件、装置等由网络(“网络”包括一对一对应的通信连接)等通信单元连接而构成的情况以外,还包括通过1个计算机、硬件、装置等实现的情况。“装置”和“系统”彼此以相同的术语而使用。当然,“系统”中不包括仅为人为决定的社会的“结构”(即,社会系统)。
并且,按通过各模块进行的每个处理,或在模块内进行多个处理的情况下按每个该处理,从存储装置中读取成为对象的信息,在进行该处理之后,将处理结果写入存储装置中。因此,关于从处理前的存储装置中的读取、向处理后的存储装置的写入,有时省略说明。另外,作为这里的存储装置,可以包括硬盘驱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略语)、外部存储介质、经由通信线路的存储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略语)内的寄存器等。
近年来,作为用于信息管理装置从IoT设备获取数据的广域的通信单元,提出有能够进行比当前的移动电话通信更低电耗、低比特率的通信的各种LPWA(Low Power,Wide Area(低功耗广域)的略语)的通信标准。
作为LPWA,已知有SIGFOX(注册商标)、LoRa(注册商标)、Wi-Fi HaLow、Wi-SUN、NB-IoT等,均为覆盖以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近距离无线通信(~几十m左右)无法满足的范围的无线接入通信方式。它们的特征均在于,以狭窄的通信频带即可,且为低电耗、低比特率、广域覆盖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装置100具有获取从终端装置200发送过来的数据并管理该数据的功能,如图1的例子所示,具有通信A模块105、通信B模块110、数据获取A模块115、数据获取B模块120、存储控制模块125、存储模块130、指示发送模块135。
信息管理装置100与终端装置200之间能够进行(1)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的通信方式A和(2)能够进行经由中继装置和互联网的通信的通信方式B中的任一种通信。在这种通信环境下,信息管理装置100有时欲指示终端装置200进行某一种通信。即,对于信息管理装置100而言,通过方便处理终端装置200所获取的数据的通信路径从终端装置200获取数据。
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装置100对终端装置200指示从通信方式A变更为通信方式B。并且,相反地,信息管理装置100对终端装置200指示从通信方式B变更为通信方式A。
另外,通信方式A为LPWA,通信方式B为使用互联网的通信,是向由边缘服务器中继的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发送。作为通信方式A的一例,以下对NB-IoT、尤其NIDD进行说明。
通信A模块105与数据获取A模块115、指示发送模块135连接。通信A模块105具备通过在终端装置200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经由基站与对方进行通信的功能。在该通信协议中,具备固定长度的数据区域即第1区域和与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用于数据通信中并被发送的数据相应的可变长度的区域即第2区域,通常,第1区域为用于如下通信协议的控制的数据区域:通过在基站与终端装置200之间交换通信而由基站管理终端装置200的位置,或者由基站检测来自终端装置200的呼叫,或者由基站进行对终端装置200的连接请求。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如下模式进行通信:使用在终端装置200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中使用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区域即第1区域和与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用于数据通信中并被发送的数据相应的可变长度的区域即第2区域中,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进行数据的收发。
这里的“第1区域”为用于移动电话通信的通信协议中并包含控制信息的固定长度的区域。例如,在移动电话通信中,控制平面(C-plane)相当于此。“第2区域”为除用于所述通信协议中的控制信息的固定长度的区域以外的数据区域,是保存在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欲发送的数据的可变长度的数据区域,并且是包含用户所利用的数据的区域。该数据区域是为了要发送的数据而准备的区域,是虽然有上限,但比第1区域准备有更多的数据量的区域。例如,在移动电话通信中,放入有音频数据或分组数据的用户平面(U-plane)相当于此。
并且,“由通信A模块105进行的通信方式”在仅进行第1区域的数据的收发的模式下动作,在收发中基本上不使用第2区域。
该通信方式为仅用于通信协议中的数据量少的固定长度的数据的通信,通信频带小,且数据收发的步骤也少,因此能够以低电耗进行通信,与使用了需要准备可变且大的通信频带的第2区域的移动电话通信的通信方式相比,能够以低价提供。
作为该通信方式的具体例,NIDD(Non-IP Data Delivery(非IP数据传输)的略语)通信相当于此。
另外,通信A模块105也可以选择如下两种模式进行通信:使用在终端装置200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进行数据的收发的模式;将由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包含于第2区域中,并以使用了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的模式。该通信A模块105在与终端装置200之间能够双向收发数据。
通信B模块110与数据获取B模块120连接。通信B模块110经由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中继装置和互联网与终端装置200进行通信。在中继装置与通信B模块110之间的通信中,由于中继装置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因此能够实现从中继装置向通信B模块110的数据的发送和基于数据获取B模块的该数据的获取。另一方面,当从通信B模块110对中继装置主动发送了数据时,防火墙不接受该数据发送,因此无法进行从通信B模块110向中继装置的所谓的推送(push)通信。关于对于从中继装置经由防火墙对信息管理装置100进行了接入请求的通信的响应的通信,防火墙能够使来自通信B模块的数据通过。
数据获取A模块115与通信A模块105、存储控制模块125连接。数据获取A模块115使用通信A模块105从终端装置200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200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数据获取B模块120与通信B模块110、存储控制模块125连接。数据获取B模块120使用通信B模块110从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终端装置200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200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存储控制模块125与数据获取A模块115、数据获取B模块120、存储模块130连接。存储控制模块125以将由数据获取A模块115或数据获取B模块120获取的数据存储于存储模块130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若详细说明,“由数据获取A模块115或数据获取B模块120获取的数据”是指包含由数据获取A模块115获取的第1数据和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的数据、或包含由数据获取B模块120获取的第2数据和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存储模块130与存储控制模块125连接。存储模块130将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
指示发送模块135与通信A模块105连接。指示发送模块135使用通信A模块105向终端装置200发送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即,指示发送模块135对终端装置200进行从通信方式A变更为通信方式B的指示。此时的通信使用通信方式A。
使用通信B模块110获取的第2数据的数据量可以比第1数据多。而且,当需要获取比第1数据更详细的数据时,指示发送模块135可以发送用于从通信方式A变更为通信方式B的指示信息。可以设想第2数据相对于第1数据,数据的种类多或为更详细的数据数据量多等情况,因此例如期望变更为能够实现比以窄的通信频带、低电耗、低比特率等为特征的通信方式A宽的通信频带或高的通信速率的通信方式B。
而且,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作为应由终端装置200获取的第2数据的表示信息的类别的信息。
另外,指示信息中除了第1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类别以外,还可以包含表示与该类别不同的类别的信息。即,还发送不同类别的数据。例如,终端装置200具备心率传感器,获取心率作为第1数据,除此以外,还从各个传感器追加获取心电图信息、体温信息的情况相当于此。
并且,指示信息中也可以包含表示终端装置200获取数据的间隔的信息。是缩短该获取的间隔的信息。例如,将每小时测定1次心率设为每分钟的测定的情况相当于此。
并且,指示信息中也可以包含表示基于终端装置200的数据发送的间隔的信息。是从通信方式A变更为通信方式B,并且缩短该通信的间隔的信息。例如,将1天1次的发送设为每小时的发送的情况相当于此。
并且,指示信息中也可以包含与终端装置200应进行通信的中继装置有关的信息。在此,“与中继装置有关的信息”为用于终端装置200与中继装置连接的信息,例如有中继装置的地址等。
在终端装置200的附近存在多个中继装置,在终端装置200与中继装置连接时,即使从多个中继装置接收连接请求,也能够选择适当的中继装置。
在该情况下,当位于终端装置200的附近的中继装置存在多个时,指示发送模块135可以将与已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200的数量少的中继装置有关的信息包含于指示信息中。
并且,指示信息中也可以包含进行经由互联网的通信时的本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地址。
可以设想终端装置200已知移动电话通信网中的信息管理装置的地址,但不知道基于通信B模块110的通信方式B的互联网中的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地址(例如,URL(UniformResource Locator)的略语)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通知。
但是,当中继装置预先知道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地址时,中继装置可以向终端装置200发送。在该情况下,指示信息中可以不包含本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地址。
当数据获取A模块115所获取的第1数据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动时,指示发送模块135可以发送指示信息。
作为该“预先设定的条件”,可以设为基于终端装置200的数据发送量比前次的通信增加的情况。
在此,“数据发送量”为预先设定的期间内的数据发送量。数据发送量可以设为基于信息管理装置100的数据接收量,也可以由终端装置20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数据发送量。例如,可以由信息管理装置100检测终端装置200应发送的数据正在增加的情况。另外,作为通信量增加的原因,有移动电话通信网的通信状态差,一次发送的数据逐渐增多的情况等。
并且,作为该“预先设定的条件”,也可以设为数据获取A模块115所获取的第1数据超出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
例如,因心率急剧上升而超出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等相当于此。并且,将心率为通常时的值、例如由信息管理装置100管理的用户的过去的指定期间的心率的平均值设为通常时的值,该通常时的值与本次获取的值之差超出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等相当于此。
并且,作为该“预先设定的条件”,也可以设为数据获取A模块115所获取的第1数据在预先设定的形式下发生了变动的情况。
例如,根据心率在短期间内上下变动等来检测数据的内容的异常。
并且,当由数据获取B模块120获取的第2数据变得不适合于预先设定的前述条件时,指示发送模块135例如发送变更信息,该变更信息为从用于进行比通常更详细或数据量更多的数据通信的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变更为进行用于进行通常的数据量的通信的经由基站的通信的变更信息。即,是从通信方式B变更为通信方式A的信息。
另外,“变得不适合于预先设定的前述条件时”可以进一步附加变得不适合于该条件之后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期间。
并且,作为该“预先设定的条件”,也可以将基于数据获取A模块115的第1数据的获取的间隔变得长于过去的获取的间隔的情况设为条件。
由于可以设想移动电话通信网的通信状态变差的情况,因此当通信状态变差时,不使用移动电话通信网的通信路径而指示使用中继装置和互联网。具体而言,将在通信方式A下的通信间隔作为日志而预先存储,当成为比过去(过去包括紧前)的通信间隔更长的时间时,从通信方式A变更为通信方式B。但是,在该情况下,数据获取B模块120所获取的数据维持第1数据(所谓的通常数据)的状态。
并且,存储模块130也可以将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和终端装置200的利用者的信息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
而且,当无法进行基于数据获取B模块120的第2数据的获取时,指示发送模块135可以向与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具体而言,当从终端装置200接收到无法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信息时,指示发送模块135可以向与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并且,当无法进行基于通信B模块110的通信时,指示发送模块135可以向与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图2示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00的结构例的概念性模块结构图。
终端装置200具有通信a模块205、通信b模块210、数据获取a模块215、数据获取b模块220、传感器225a、传感器225b、传感器225c、传感器225d、控制模块230。
另外,终端装置200具有至少2个通信单元(经由基站的通信方式A、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方式B),从各种传感器225获取数据,并将该数据通过其中任一通信单元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例如,包括被称为IoT终端的装置。具体而言,有能够检测与人体有关的信息(也被称为活体信息,更具体而言,体温、心率信息、心电图信息、体温信息等)的便携式信息通信设备(作为便携式信息通信设备,包括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移动设备、可穿戴式计算机等)、检测建筑物的状况(气温、湿度、桥梁等建筑物的应变等)的带传感器的通信设备(温湿度计、应变仪等)、检测气象信息(气温、湿度、气压、亮度、紫外线、噪音等)的带传感器的通信设备(温湿度计、气象传感器等)等。
通信a模块205与数据获取a模块215连接。通信Ca模块205使用在终端装置200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100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通信b模块210与数据获取b模块220连接。通信b模块210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而且,经由该中继装置与信息管理装置100之间进行通信。作为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有Bluetooth、Wi-Fi等。具体而言,BLE(Bluetooth Low Energy(蓝牙低功耗)的略语)、Wi-Fi-Direct等。
另外,在通过通信b模块210开始通信时,可以发送包含本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的信息,并确立与接收到该信息的中继装置的通信。
数据获取a模块215与通信a模块205、传感器225a、传感器225b连接。数据获取a模块215从传感器225获取数据。而且,将该获取的数据经由通信a模块205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
数据获取b模块220与通信b模块210、传感器225a、传感器225b、传感器225c、传感器225d连接。数据获取b模块220获取比数据获取a模块215所获取的数据更多的数据。而且,将该获取的数据经由通信b模块210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如上所述,按照从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过来的指示信息内的指示,例如数据获取a模块215可以从比获取数据的传感器225更多的传感器225获取数据,数据获取a模块215也可以以比获取数据的间隔更短的间隔从传感器225获取数据。而且,也可以以比数据获取a模块215经由通信a模块205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数据的间隔更短的间隔,经由通信b模块21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数据。
传感器225与数据获取a模块215、数据获取b模块220连接。传感器225检测(检测可以包含测定的概念)对象的状态,并将其检测结果转交给数据获取a模块215或数据获取b模块220。如上所述,可以检测与人体有关的信息,也可以检测建筑物的状况,也可以检测气象信息。另外,传感器225有1个以上即可。作为检测与人体有关的信息的传感器225,有心率传感器、体温传感器、脑波传感器、脉搏血氧仪等。
控制模块230使用通信a模块205将数据获取a模块215从传感器225获取的数据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当该通信a模块205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通信b模块210将数据获取b模块220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3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例的说明图。
该图3是表示将图2的例子中所示的终端装置200设为由各用户300随身携带并检测该用户300的与人体有关的信息的可穿戴式计算机的例子的图。是表示设想进行所谓的健康管理的服务的例子的图。终端装置200也被称为IoT器件。
例如,公司等中的房屋相当于据点350。例如,有作为公司职员的用户300。用户300通常为多人,但也可以为一人。
在据点350内设置有中继装置330。中继装置330具有所谓的边缘服务器的功能。例如,打印机、复合机(具有扫描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中的任意2个以上的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等可以内置有中继设备。而且,中继装置330经由防火墙370、互联网360中继终端装置200与信息管理装置100之间的通信。终端装置200与中继装置330之间的通信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340,中继装置330与信息管理装置100之间的通信使用互联网通信365。而且,中继装置330位于防火墙370内。即,虽然能够进行从中继装置33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的通信,但从信息管理装置100向中继装置330的通信受限。
并且,设为用户300位于中继装置330能够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340的范围内。即,设为中继装置330与终端装置200能够进行通信。另外,近距离无线通信340为由前述通信b模块210进行的通信的一例,互联网通信365为由前述通信B模块110进行的通信的一例。
信息管理装置100具有作为与人体有关的信息的管理服务器的功能。当然,基于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功能也可以作为云服务而实现。例如,可以根据用户300的心率信息检测该用户300的身体状况不良、疲劳等,并使用电子邮件等通知促使该用户300或他人(例如,上司等)注意的消息。
基站310也被称为便携式基站,可以为通信载体系统的电信运营商的基站310,也可以为除电信运营商以外的所谓的独自系统的基站310。终端装置200与基站310进行基于LPWA通信320的通信。LPWA通信320为公共网络,用于定期通知、少量数据的发送中。LPWA通信320为前述由通信A模块105、通信a模块205进行的通信的一例。另外,基站310与信息管理装置100可以进行基于互联网通信365的通信,也可以进行使用了电话线路的通信。作为LPWA通信320的一例,具体而言,有NIDD通信。是仅利用进行移动电话的协议的通信控制的“控制平面”的通信。即,不使用音频数据或分组数据的“用户平面”。而且,在NIDD通信中,不需要IP,用IMSI信息识别终端装置200的SIM,通信数据量小,低电耗,且仅使用控制平面,因此能够以极低的价格(可以包括免费)提供服务。
通常时,终端装置200与基站310进行基于LPWA通信320的通信,并将用户300的与人体有关的信息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另外,通常时是指不通过信息管理装置100检测用户300的健康上的异常情况的状态。即,为判断为无需从终端装置200获取详细的数据的状态。以下,也称为通常模式。
信息管理装置100分析经由基站310发送过来的来自终端装置200的数据,当检测出用户300的健康上的异常情况时,指示对终端装置200发送详细的数据。以下,也称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另外,该指示经由基站310并通过LPWA通信320的通信来进行。作为“健康上的异常情况”,例如身体状况急剧变化、持续高度加班、在健康诊断的结果中存在异常值等相当于此。另外,“身体状况急剧变化”可以由信息管理装置100根据在通常模式下获取的数据来进行判断。“持续高度加班”可以由信息管理装置100根据用户300的从进行考勤管理的考勤管理装置获取的加班数据来进行判断。“在健康诊断的结果中存在异常值”可以由信息管理装置100根据从管理用户300的健康诊断的结果的健康管理装置获取的数据来进行判断。另外,详细数据的数据量比通常模式下的数据多,不适合于LPWA通信320。因此,信息管理装置100指示终端装置200进行经由中继装置330、互联网360的通信。
按照该指示,终端装置200检测详细的数据,确立与中继装置330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340的通信,并经由中继装置33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详细的数据。即,互联网通信365用于状况变化时且大量的数据或数据的连续发送中。
而且,信息管理装置100分析经由中继装置330、互联网360发送过来的来自终端装置200的详细的数据,当检测出用户300的健康上的异常情况时,如上所述,使用电子邮件等向用户300或他人通知消息。
相反地,当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用户300的测量数据正常时,对终端装置200进行从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另外,该指示经由基站310并通过LPWA通信320的通信来进行。并且,在LPWA通信320中,终端装置200和信息管理装置100能够进行双向通信,在互联网通信365中,由于介入有防火墙370,因此基本上为从终端装置20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单向通信。
图4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主要示出基于终端装置200、中继装置330、基站310、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处理例。另外,如图3的例子所示,防火墙370也介于中继装置330与信息管理装置100之间。另外,例示出NIDD通信作为LPWA通信320而进行说明。
在步骤S402中,终端装置200获取测量数据。具体而言,终端装置200测量如心率或体温之类的活体数据,并积蓄所测量的测量数据。
在步骤S404a中,终端装置200对基站310进行发送。具体而言,终端装置200使用NIDD通信(携带的公共线路网)发送所积蓄的测量数据。
在步骤S404b中,终端装置200对基站310进行定期发送。作为这里的定期发送的间隔,例如为1天1次~几次。心率或体温以预先设定的间隔(例如,每10分钟、每1小时等)测量。作为要发送的数据,例如使用包含终端ID、测量数据的发送数据500。
在步骤S406中,基站31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传送从终端装置200接收到的数据。具体而言,基站310将从终端装置200发送的测量数据与终端ID一同接收。而且,基站310将所接收到的终端ID和测量数据传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
在步骤S408中,信息管理装置100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具体而言,信息管理装置100接收从基站310传送的终端ID和测量数据。而且,分析所接收到的数据。作为分析例,进行从通常状态是否有变动、是否呈现出特异的形式等分析。
在步骤S410中,当根据数据检测出异常时,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应获取详细数据。即,判断为将成为对象的终端装置200从通常模式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
具体而言,当根据测量数据检测出异常情况时,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需要获取比在通常模式下获取的数据更详细的数据(具体而言,数据量多且除在通常模式下获取的数据以外的数据、获取频度高的数据)。
此时,由于是在NIDD通信中无法获取的数据量,因此判断为需要使用除NIDD通信以外的通信单元来进行通信。
作为详细的数据的例子,可以继续获取每30秒的心率数据,也可以获取除在通常模式下获取的数据以外的数据,例如可以指示获取心电图数据、体温、呼吸数、血压等。
在步骤S412中,信息管理装置100对基站310发送指示终端装置200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指示信息。具体而言,信息管理装置100对终端装置200发送“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和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340进行数据发送的指示信息”。
在步骤S414中,基站310向终端装置200发送指示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指示信息。具体而言,基站310使用公共线路网向终端装置200发起呼叫,若确立通信,则将所述指示信息发送到终端装置200。
在步骤S416中,终端装置200从通常模式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具体而言,进行如下控制,即,终端装置200从通常模式切换为详细数据测量模式,并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340发送所测量的数据。详细数据为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的、提高测量频度的、获取更多信息等的数据。
在步骤S418中,为了发现中继装置330,终端装置200广播(broadcast)BLE信标。
在步骤S420中,终端装置200对中继装置330发送BLE信标(终端ID、终端地址)。
具体而言,终端装置200将通信线路从NIDD切换为近距离无线通信340。为此,广播发送BLE的信标。另外,信标的广告包中包含本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用于连接的信息(地址或密码)。
在步骤S422中,中继装置330检测来自终端装置200的信标,并基于终端装置200的终端地址信息而通过近距离通信进行连接。具体而言,中继装置330检测BLE的信标。根据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向终端装置200进行连接请求。可以通过Bluetooth连接,也可以根据BLE的包中所包含的地址来进行WiFi-Direct连接。进行与终端装置200进行1对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340的处理。
在步骤S424中,终端装置200与中继装置330之间进行近距离通信连接(WiFi或Bluetooth)。具体而言,在中继装置330与终端装置200之间确立近距离通信。中继装置330启动终端装置200的测量数据收集应用程序。
在步骤S426中,终端装置200获取详细的测量数据。
在步骤S428中,终端装置200对中继装置330发送详细的测量数据。具体而言,终端装置200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340向中继装置330发送所获取的详细的测量数据。
该近距离无线通信340可以保持通信状态,并逐次发送由终端装置200获取的详细数据,也可以每次发送积蓄了指定期间的详细数据。
在步骤S430中,中继装置330使用互联网对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详细的测量数据。具体而言,中继装置330经由互联网36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加载从终端装置200接收到的详细测量数据。或者,当在公司内部有信息管理装置100时,经由公司内部LAN(包括内联网)向信息管理装置100进行发送。另外,公司内部LAN包含在作为通信基础的互联网中。
在步骤S432中,信息管理装置100获取由中继装置330加载的详细的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
在步骤S434中,当进行分析的结果而判断为正常时,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不需要获取详细的数据。具体而言,已获取所需要的数据的情况或恢复平静时的状态而不需要监控详细数据的情况相当于此。
另外,当进行分析的结果而检测出用户300的健康上的异常时,信息管理装置100使用电子邮件等通知用户300促使注意的消息。
在步骤S436中,信息管理装置100对基站310发送向终端装置200指示从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信息。具体而言,信息管理装置100向终端装置200发送“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即,从基站310经由NIDD通信路径向终端装置200发送“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
在步骤S438中,基站310向终端装置200发送指示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信息。
在步骤S440中,终端装置200变更为通常模式。
在步骤S442中,终端装置200解除与中继装置330的近距离通信连接。以后,进行步骤S402、步骤S404的处理。
具体而言,若接收指示信息,则终端装置200变更为通常模式,并且解除与中继装置330之间的近距离通信。
另外,在终端装置200与中继装置330进行连接时,可以使信息管理装置100掌握已进行连接。为此,可以进行以下处理。
在步骤S418~S422中,终端装置200发送信标,中继装置330进行检测,并获取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
而且,在步骤S422中,中继装置33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通知所获取的终端装置200的识别信息。此时,可以包含中继装置330的识别信息或地址。
若接收到来自中继装置330的通知,则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能够从终端装置200经由中继装置330进行通信而使用NIDD通信向终端装置200发送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指示信息。此时,可以包含中继装置330的识别信息或地址。
终端装置200以从信息管理装置100接收到指示信息为触发而开始进行与中继装置330的连接。此时,可以使用中继装置330的识别信息或地址来可靠地进行连接。
并且,当无法接收应从中继装置330发送的数据时,信息管理装置100可以判断为在终端装置200的附近不存在中继装置330或与中继装置330的连接失败而进行如下处理。
·使用NIDD通信发送停止转移到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指示或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
·向随身携带终端装置200的用户300进行邮件通知。邮件的内容为如“移动到有中继装置330之处”、“用邮件或电话向○○报告身体状况”之类的内容。
终端装置200使用LPWA通信320对信息管理装置100例如发送发送数据500。
图5是表示发送数据5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发送数据500具有终端装置ID栏505、获取日期时间栏510、测量数据A栏515。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用于唯一地识别终端装置200的信息(具体而言,终端装置ID:IDentification的略语)。获取日期时间栏510存储测量了数据的日期时间(可以为年、月、日、点、分、秒、秒以下或它们的组合)。测量数据A栏515存储测量数据A。
在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存储模块130中存储从终端装置200接收到的发送数据500、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00或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50、用户管理表700、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用户/测量数据对应表900等,并进行步骤S408、S410、S432、S434等的处理。
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00或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50为用于管理用户300与终端装置200的对应的表。由此,可知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为表示谁(用户300)的身体状况的数据,能够管理用户300的身体状况。
图6的(a)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00具有用户ID栏605、终端装置ID栏6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ID栏605存储用于唯一地识别用户300的信息(具体而言,用户ID)。终端装置ID栏610存储该用户300随身携带的终端装置200的终端装置ID。
当用户300随身携带多个终端装置200时,可以使用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50。
图6的(b)是表示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5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50具有用户ID栏605、终端装置数量栏655、终端装置ID栏660等。用户ID栏605存储用户ID。终端装置数量栏655存储该用户300随身携带的终端装置200的数量。在终端装置数量栏655的后面接续与该数量相应的量的终端装置ID栏660。终端装置ID栏660存储该用户300随身携带的终端装置ID。
用户管理表700为管理终端装置200和通知目的地的表。
是管理检测出用户300的健康上的异常时的联系方式的表。
图7是表示用户管理表7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用户管理表700具有用户ID栏705、邮件地址栏710。用户ID栏705存储用户ID。邮件地址栏710存储该用户300的邮件地址。另外,并不限于邮件地址,只要为能够向该用户通知的地址即可。例如,有聊天、电子公告牌、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的略语)以及基于交流功能、推送通知、自动声音响应的电话发送等,作为电话发送,例如可以使用Lync(注册商标)等。并且,不仅是该用户300的地址,作为异常时的联系方式,例如还可以登记上司、家族等的地址。
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为管理终端装置200的位置的表。即,同时为管理用户300的位置的表。而且,可以为了探索距离上靠近用户300的中继装置330而使用。另外,终端装置200和中继装置330通过步骤S420、S422、S424而形成近距离无线通信340的配对,因此不一定需要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
图8是表示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具有终端装置ID栏805、位置信息栏810,位置信息栏810具有纬度栏812、经度栏814、高度栏816。终端装置ID栏805存储终端装置ID。位置信息栏810存储该终端装置200的位置信息。纬度栏812存储纬度。经度栏814存储经度。高度栏816存储高度。关于位置信息,例如可以从终端装置200(或者用户300所具有的智能手机等便携式信息终端)获取GPS信息。
信息管理装置100使用用户/测量数据对应表900来分析用户300的健康状态。
图9是表示用户/测量数据对应表9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用户/测量数据对应表900根据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发送数据500、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00或用户/终端装置对应表650而生成。用户/测量数据对应表900具有用户ID栏905、获取日期时间栏910、测量数据栏915。用户ID栏905存储用户ID。获取日期时间栏910存储获取了该用户300的测量数据的日期时间。测量数据栏915存储该用户300中的测量数据。
当从通常模式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时(或者,当从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时),信息管理装置100对终端装置200发送指示信息表1000。指示信息表1000为指示信息的一例。
图10是表示指示信息表10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指示信息表1000具有终端装置ID栏1005、指示栏1010、信息类别栏1015、信息获取间隔栏1020、信息发送间隔栏1025、中继装置ID栏1030、信息管理装置的地址栏1035、通信方法栏1040。终端装置ID栏1005设定指示目的地的终端装置200的终端装置ID。指示栏1010设定指示。指示栏1010中例如设定有(1)从通常模式向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变更指示、(2)从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向通常模式的变更指示中的任一种。信息类别栏1015设定终端装置200应获取的信息类别。在变更模式之后,指定终端装置200应获取的数据的类别。例如,有心率、心电图信息、体温信息等。更具体而言,可以为指定传感器225的信息。信息获取间隔栏1020设定在变更模式之后数据的获取间隔。即,为由传感器225检测的间隔。也可以按信息类别设定不同的数据的获取间隔。信息发送间隔栏1025设定在变更模式之后将数据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ID栏1030设定用于唯一地识别中继装置的信息(具体而言,中继装置ID)。即,当为从通常模式向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变更指示时,终端装置200指定应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340的中继装置330。信息管理装置的地址栏1035设定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地址。具体而言,当为从通常模式向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变更指示时(更准确地,当进行使用了互联网360的通信时),设定信息管理装置100的URL。通信方法栏1040设定指定利用哪个通信路径并利用哪种通信协议的信息。可以记述具体的通信方法,也可以仅记述指定设定在终端装置200中的通信模式。
接收到从通常模式向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变更指示的终端装置200经由中继装置330、互联网360向信息管理装置100发送装置数据1100。即,发送比在通常模式下发送的发送数据500更多的数据的装置数据1100。
图11是表示装置数据11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装置数据1100具有终端装置ID栏1105、数据获取日期时间栏1110、测量数据A栏1115A、测量数据B栏1115B等。终端装置ID栏1105存储终端装置ID。数据获取日期时间栏1110存储测量了数据的日期时间。测量数据A栏1115A存储测量数据A。测量数据B栏1115B存储测量数据B。即,发送在指示信息表1000的信息类别栏1015中指定的类别的数据。另外,可以按各个测量数据的每一个具有数据获取日期时间栏1110。
对在步骤S412中发送的指示信息表1000的中继装置ID栏1030的设定处理例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202中,提取位于成为对象的终端装置200附近的中继装置330。使用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和中继装置/位置对应表1300提取中继装置330即可。
在步骤S1204中,判断所提取的中继装置330是否有多个,当有多个时进入步骤S1206,除此以外的情况则进入步骤S1210。
在步骤S1206中,提取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200的数量最少的中继装置330。这是因为指定中继处理的负荷少的中继装置330。具体而言,使用中继装置/终端装置配对管理表1400进行提取即可。
在步骤S1208中,将在步骤S1206中提取的中继装置330的中继装置ID包含于指示信息中。
在步骤S1210中,将在步骤S1202中提取的中继装置330的中继装置ID包含于指示信息中。
在步骤S1208、步骤S1210中,具体而言,在指示信息表1000的中继装置ID栏1030中设定中继装置ID即可。
图13是表示中继装置/位置对应表13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对于中继装置330,也使用与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相同的表来进行管理。具体而言,将终端装置/位置对应表800的终端装置ID栏805设为中继装置ID。
中继装置/位置对应表1300具有中继装置ID栏1305、位置信息栏1310,位置信息栏1310具有纬度栏1312、经度栏1314、高度栏1316。中继装置ID栏1305存储中继装置ID。位置信息栏1310存储该中继装置330的位置信息。纬度栏1312存储纬度。经度栏1314存储经度。高度栏1316存储高度。另外,中继装置330被固定的情况多,因此可以在设置中继装置330时生成中继装置/位置对应表1300。
在步骤S1206中,在提取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200的数量时使用中继装置/终端装置配对管理表1400。
图14是表示中继装置/终端装置配对管理表1400的数据结构例的说明图。中继装置/终端装置配对管理表1400具有中继装置ID栏1405、终端装置数量栏1410、终端装置ID栏1415等。中继装置ID栏1405存储中继装置330的中继装置ID。终端装置数量栏1410存储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340连接于该中继装置330的终端装置200的数量。终端装置ID栏1415存储连接于该中继装置330的终端装置200的终端装置ID。
对步骤S410的处理例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502中,分析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测量数据。
在步骤S1504中,判断是否需要详细的测量数据,当需要时进入步骤S1506,除此以外的情况则结束处理(步骤S1599)。
在步骤S1506中,生成指示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指示信息表1000。具体而言,在指示信息表1000的指示栏1010中设定从通常模式向详细数据获取模式的变更指示。此外,设定信息类别栏1015等。
在步骤S1508中,使用通信A模块105向终端装置200发送指示信息表1000。
作为步骤S1502、步骤S1504的处理,例如进行如下处理。
(1)当与预先设定的阈值相比,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测量数据为异常值时,判断为需要比至今为止获取的测量数据更详细的测量数据。
(2)当与预先设定的形式相比,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时序的测量数据组为异常形式时,判断为需要比至今为止获取的测量数据更详细的测量数据。
(3)获取终端装置200的发送量,当其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或其以上时,判断为需要详细的测量数据。其主要目的在于变更通信方式。
对步骤S432的处理例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602中,分析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详细的测量数据。
在步骤S1604中,判断可否恢复为通常模式,当可以恢复时进入步骤S1606,除此以外的情况则结束处理(步骤S1699)。
在步骤S1606中,生成指示变更为通常模式的指示信息表1000。具体而言,在指示信息表1000的指示栏1010中设定从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向通常模式的变更指示。此外,可以设定信息类别栏1015或通信方法栏1040等,在向通常模式的变更指示的情况下,可以恢复为初始状态(进行所谓的初始化)。
在步骤S1608中,使用通信A模块105向终端装置200发送指示信息表1000。
<变形例1>
作为第2通信方式,可以采用经由基站310的、数据量比LPWA通信320更多且通信频带宽的通信方式。
使用图17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处理例的说明图。
当从通常模式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时,在信息管理装置100中进行以下处理。
(1)作为第2通信方式,允许使用了移动电话通信1720的公共网络的通信。
(2)通过第1通信方式对成为对象的终端装置200指示发送使用移动电话通信1720在详细数据获取模式下获取的数据。
是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即使花费通信成本也应通过移动电话通信1720立即获取详细数据时进行的处理。
另外,移动电话通信1720为除LPWA通信320以外的通信,并且是容量比LPWA通信320多且使用音频数据或分组数据的“用户平面”的通信。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信息管理装置100管理用户300和与该用户300所签订的线路有关的利用合同信息。当信息管理装置100判断为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而将终端装置200的动作从通常模式应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时,信息管理装置100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并且指示作为通信方式B而变更为使用了移动电话的公共网络的移动电话通信1720。
关于该判断,信息管理装置100可以仅限于根据与用户300所签订的线路有关的利用合同信息能够利用花费更多通信成本但大容量且高速的移动电话的情况而进行判断。
当通信方式A为LPWA通信320时,成为低电耗或能够通信的数据容量也变少,从而通信频带窄,但为低成本。但是,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超出预先设定的阈值或在指定的形式变动的情况等、判断为应获取更详细的数据时,使用通信方式A向终端装置200指示作为通信方式B而使用容量比通信方式A大且高速的通信单元(在图17的例子中,移动电话通信1720)。
通信方式B虽然也是经由与通信方式A相同的基站310的通信,但是是通过以更大容量且高速的移动电话的公共网络的通信。当通信方式A为NIDD时,终端装置200将所获取的数据使用用户平面经由基站310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
<变形例2>
作为第2通信方式,可以采用经由基站310的、数据量比LPWA通信320更多且通信频带更宽的通信方式。
使用图18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处理例的说明图。
当从通常模式变更为详细数据获取模式时,在信息管理装置100中进行以下处理。另外,作为第2通信方式,尽管指示了经由中继装置330进行发送,但也未能接收到时,变更为该详细数据获取模式。
(1)作为第2通信方式,允许使用了移动电话通信1720的公共网络的通信。
(2)通过第1通信方式对成为对象的终端装置200指示发送使用移动电话通信1720在详细数据获取模式下获取的数据。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信息管理装置100在将详细数据获取模式和向通信方式B的变更指示发送到终端装置200之后,因在终端装置200的附近不存在中继装置330或与中继装置330的连接失败等原因而即使经过指定时间也没有进行基于通信方式B的数据的接收时、或从终端装置200接收到无法进行基于通信方式B的通信的通知时,信息管理装置100指示作为第2通信方式B而变更为使用了移动电话的公共网络的通信。另外,“从终端装置200无法进行基于通信方式B的通信的通知”通过使用了LPWA通信320的通信来进行。
关于该判断,信息管理装置100可以仅限于根据与用户300所签订的线路有关的利用合同信息能够利用更花费成本但大容量且高速的移动电话的情况而进行判断。
当通信方式A为LPWA通信320时,成为低电耗或能够通信的数据容量也变少,从而通信频带窄,但为低成本。但是,从终端装置200获取的数据超出预先设定的阈值或在指定的形式变动的情况等、判断为应获取更详细的数据时,使用通信方式A向终端装置200指示使用容量比通信方式A大且高速的通信单元作为通信方式B。另外,这里的指示中的高速的通信单元为基于经由中继装置330的互联网通信365的通信。而且,尽管进行了该指示也无法从该终端装置200通过“基于经由中继装置330的互联网通信365的通信”接收数据时,进一步指示进行使用了移动电话通信1720的通信作为通信方式B。当然,该指示通过使用了LPWA通信320的通信来进行。
通信方式B虽然也是经由与通信方式A相同的基站310的通信,但是是通过以更大容量且高速的移动电话的公共网络的通信。当通信方式A为NIDD时,终端装置200将所获取的数据使用用户平面经由基站310发送到信息管理装置100。
参考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330的硬件结构例进行说明。图19所示的结构示出例如由个人计算机等构成,具备扫描器等的数据读取部1917和打印机等的数据输出部1918的硬件结构例。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略语)1901为执行按照记述有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各种模块即用于发挥作为中继装置330的功能的执行序列的计算机/程序的处理的控制部。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的略语)1902保存由CPU1901使用的程序或运算参数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903保存在CPU1901的执行中使用的程序或在其执行中适当变化的参数等。它们通过由CPU总线等构成的主机总线1904相互连接。
主机总线1904经由桥接器1905连接于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nterface(外围组件互连接口)的略语)总线等外部总线1906。
键盘1908、鼠标等指示器件1909为由操作者操作的器件。显示器1910有液晶显示装置或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的略语)等,将各种信息显示为文本或图像信息。并且,也可以为具备指示器件1909和显示器1910这两者的功能的触摸屏等。在该情况下,关于键盘功能的实现,即使不像键盘1908那样物理连接,也可以在画面(例如,触摸屏)上用软件描绘键盘(也称为所谓的软件键盘、屏幕键盘等)来实现键盘的功能。
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的略语)1911内置硬盘(除了硬盘以外,也可以为闪存器等),并驱动硬盘来记录或再生由CPU1901执行的程序或信息。保存作为中继装置330的通信用的各种数据、各种计算机/程序等。
驱动器1912读出存储于所安装的磁盘、光盘、光磁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等可拆卸记录媒体1913中的数据或程序,并将该数据或程序供给至经由接口1907、外部总线1906、周边布线1905及主机总线1904连接的RAM1903。另外,可拆卸记录媒体1913也能够用作数据记录区域。
连接端口1914为连接外部连接设备1915的端口,具有USB、IEEE1394等的连接部。连接端口1914经由接口1907及外部总线1906、周边布线1905、主机总线1904等连接于CPU1901等。通信部1916连接于通信线路,执行与外部的数据通信处理。具体而言,进行与终端装置200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340的配对的确立、通信、以及与信息管理装置100的基于互联网360的通信。数据读取部1917例如为扫描器,执行文档的读取处理。
数据输出部1918例如为打印机,执行文档数据的输出处理。
并且,如图20所例示,执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信息管理装置100的程序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通常为计算机,具体而言为可成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的计算机等。即,作为具体例,作为处理部(运算部)使用CPU2001,作为存储装置使用RAM2002、ROM2003、HDD2004。作为HDD2004,例如可以使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的略语)、作为闪存器的SSD(Solid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的略语)等。由执行通信A模块105、通信B模块110、数据获取A模块115、数据获取B模块120、存储控制模块125、指示发送模块135等程序的CPU2001、存储该程序或数据的RAM2002、保存有用于启动本计算机的程序等的ROM2003、具有作为存储模块130等的功能的作为辅助存储装置的HDD2004、根据对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相机(包括视线检测相机等)等的利用者的操作(包括动作、声音、视线等)接收数据的接收装置2006、CRT、液晶显示器、扬声器等输出装置2005、网络接口卡等用于与通信网络连接的通信线路接口2007、以及将它们进行连接而用于数据的交换的总线2008构成。这些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而彼此连接多台。
前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基于计算机/程序的方式,使本硬件结构的系统读取作为软件的计算机/程序,且软件与硬件资源协作而实现前述实施方式。
另外,图19、图20所示的硬件结构表示1个结构例,本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图19、图20所示的结构,只要为能够执行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模块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通过专用硬件(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可重新构成的集成电路(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构成部分模块,部分模块可以是位于外部的系统内且通过通信线路而连接的形态,并且图19、图20所示的系统可以通过通信线路彼此连接而彼此协同操作。并且,除了个人计算机以外,尤其可以组装于便携式信息通信设备(包括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移动设备、可穿戴式计算机等)、信息家电、机器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器、打印机、复合机等中。
另外,关于已进行说明的程序,可以保存在记录媒体中而提供,并且可以通过通信单元提供该程序。该情况下,例如关于所述已进行说明的程序,可以视为“记录有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媒体”的发明。
“记录有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媒体”是指,用于程序的安装、执行、程序的传播等且记录有程序的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读取的记录媒体。
另外,作为记录媒体,例如包括数字多功能盘(DVD),即通过DVD论坛制定的标准的“DVD-R、DVD-RW、DVD-RAM等”、通过DVD+RW制定的标准的“DVD+R、DVD+RW等”、光盘(CD)即只读存储器(CD-ROM)、可刻录光盘(CD-R)、可重写光盘(CD-RW)等、蓝光盘(Blu-ray(注册商标)Disc)、磁光盘(MO)、软盘(FD)、磁带、硬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和可重写只读存储器(EEPROM(注册商标))、闪存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SD(Secure Digital(安全数字)的略语)存储卡等。
而且,所述程序的整体或其一部分可以记录在所述记录媒体而进行保存或传播等。并且,通过通信,例如可以利用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等中所利用的有线网络或无线通信网络、进而它们的组合等传送介质而进行传送,并且可以在载波上进行传送。
而且,所述程序可以是其他程序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可以与别的程序一同记录在记录媒体中。并且,可以分割记录在多个记录媒体中。并且,只要能够恢复,则可以以压缩或加密等任何方式进行记录。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19)

1.一种信息管理装置,其具有:
存储单元,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
第1通信单元,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第2通信单元,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及
指示发送单元,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1通信单元使用在用于所述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区域即第1区域和与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用于数据通信中并被发送的数据相应的可变长度的区域即第2区域中,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进行数据的收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通信单元经由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中继装置和互联网进行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第2数据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数据多,
当需要获取比所述第1数据详细的数据时,所述指示发送单元发送指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信息中包含表示所述终端装置应获取的信息的类别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信息中除了所述第1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的类别以外,还包含表示与该类别不同的类别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信息中包含表示数据获取的间隔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信息中包含表示数据发送的间隔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第1数据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变动时,所述指示发送单元发送所述指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还具有:
第2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2通信单元从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当由所述第2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第2数据变得不适合于预先设定的所述条件时,所述指示发送单元发送变更信息,以从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变更为进行经由基站的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条件,设为基于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的第1数据的获取的间隔变得长于过去的获取的间隔的情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还具有:
第2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2通信单元从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所述存储单元将所述识别信息与所述终端装置的利用者的信息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
所述信息管理装置还具有:通知单元,当无法进行基于所述第2数据获取单元的第2数据的获取时,向与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管理装置,其中,
当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到无法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信息时,所述通知单元向与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利用者进行通知。
14.一种终端装置,其具有:
第3通信单元,使用在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第4通信单元,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数据;
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比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
控制单元,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15.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其具有信息管理装置和终端装置,
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
第1通信单元,使用在用于所述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的通信协议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区域即第1区域和与通过通信协议确立通信之后用于数据通信中并被发送的数据相应的可变长度的区域即第2区域中,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进行数据的收发;
第2通信单元,经由连接于由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中继装置和互联网进行通信;
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第2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2通信单元从连接于由所述防火墙保护的通信线路的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2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
存储控制单元,以将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或所述第2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存储于所述存储单元的方式进行控制;及
指示发送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将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所述终端装置具有:
第3通信单元,使用所述通信方式,经由所述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所述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第4通信单元,与防火墙内的所述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数据;
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比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
控制单元,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由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16.一种记录媒体,其记录有用于使具有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的存储单元的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而发挥功能的信息管理程序:
第1通信单元,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第2通信单元,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第1数据获取单元,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及
指示发送单元,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17.一种记录媒体,其记录有用于使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而发挥功能的信息处理程序:
第3通信单元,使用在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第4通信单元,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数据;
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比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
控制单元,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所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18.一种信息管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存储步骤,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与从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建立对应关联而进行存储;
第1通信步骤,以经由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与所述终端装置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第1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第2通信步骤,以能够通信的数据量比所述第1通信单元多的第2通信方式进行通信;
第1数据获取步骤,使用所述第1通信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获取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第1数据和该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数据;及
指示发送步骤,当由所述第1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1数据产生了变化时,将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发送数据的指示发送到所述终端装置。
19.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第3通信步骤,使用在终端装置与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基站之间的移动电话通信中处理的数据中有至少2个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第1区域的数据量比其他区域即第2区域少,在该第1区域内包含由该终端装置获取的数据且仅进行该第1区域的收发的通信方式,经由该基站在与防火墙外的信息管理装置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
第4通信步骤,与防火墙内的中继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第3数据获取步骤,获取数据;
第4数据获取步骤,获取比在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多的数据;及
控制步骤,使用所述第3通信单元将在所述第3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当在该第3通信单元接收到指示从经由基站的通信进行经由中继装置的通信的指示信息时,以使用所述第4通信单元将在所述第4数据获取单元获取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信息管理装置的方式进行控制。
CN202010080545.3A 2019-06-05 2020-02-05 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Pending CN1120548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5125A JP7334482B2 (ja) 2019-06-05 2019-06-05 情報管理装置、端末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9-105125 2019-06-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54876A true CN112054876A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09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0545.3A Pending CN112054876A (zh) 2019-06-05 2020-02-05 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89936A1 (zh)
JP (1) JP7334482B2 (zh)
CN (1) CN112054876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5198A (ja) * 1997-12-26 1999-07-21 Isuzu Motors Ltd 運行管理システム
JP2012060373A (ja) * 2010-09-08 2012-03-22 Isb Corp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4137522A (zh) * 2011-12-27 2014-11-05 株式会社理光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维护系统
JP2014532386A (ja) * 2011-10-19 2014-12-04 ク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ユーザ機器とワイヤレス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との間の接続の選択的な獲得および通知
US20160100355A1 (en) * 2013-05-08 2016-04-0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d2d measurement
US20160269682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Takeshi Horiuchi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apparatus, transmission system,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7210864A (zh) * 2015-01-30 201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网络通信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CN109510865A (zh) * 2013-03-05 2019-03-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中继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3856B2 (ja) * 2011-02-08 2016-05-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4823473B (zh) * 2012-12-03 2018-09-1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控制面和用户面的方法和设备
JP2014138374A (ja) * 2013-01-18 2014-07-28 Ntt Docomo Inc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切替え制御方法
JP6172267B2 (ja) * 2013-05-09 2017-08-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6020611B2 (ja) * 2015-01-20 2016-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データのリモート収集システム
US9210534B1 (en) * 2015-02-19 2015-12-08 Citrix Systems, Inc. Location assistance in a machine to machine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CN106937238B (zh) * 2015-12-30 2021-02-23 夏普株式会社 基于非访问层消息的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AU2017341674B2 (en) * 2016-10-12 2022-06-30 Gray, Ruth Configurable wireless power control and management
US10812532B2 (en) * 2017-06-15 2020-10-20 Palo Alto Networks, Inc. Security for 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 in mobile networks
EP3675550A1 (en) * 2018-12-27 2020-07-01 InterDigital CE Patent Holdings Alternate wan connectivity to home iot devices
US11924060B2 (en) * 2019-09-13 2024-03-05 Intel Corporation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 service contract formation and workload execu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5198A (ja) * 1997-12-26 1999-07-21 Isuzu Motors Ltd 運行管理システム
JP2012060373A (ja) * 2010-09-08 2012-03-22 Isb Corp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532386A (ja) * 2011-10-19 2014-12-04 ク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ユーザ機器とワイヤレス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との間の接続の選択的な獲得および通知
CN104137522A (zh) * 2011-12-27 2014-11-05 株式会社理光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维护系统
CN109510865A (zh) * 2013-03-05 2019-03-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中继装置及系统
US20160100355A1 (en) * 2013-05-08 2016-04-07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d2d measurement
CN107210864A (zh) * 2015-01-30 201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网络通信的系统、设备和方法
US20160269682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Takeshi Horiuchi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apparatus, transmission system,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98587A (ja) 2020-12-10
US20200389936A1 (en) 2020-12-10
JP7334482B2 (ja)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6818B2 (en) Optimizing placement of a wireless range extender
EP3107348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650581B1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기록 매체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US20170181006A1 (en) Optimizing placement of a wireless range extender
US9274734B2 (en) Recording system,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storing instructions executable by mobile terminal,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5230112A (zh) 在无线网络中处理收到的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US1011116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006392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US1006772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con based device login
US20170310806A1 (en) Mess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and related device
CN112104592B (zh) 中继装置、信息处理系统、记录媒体及中继方法
KR10165963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통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US20100049844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reof
US1041260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data in electronic device
JP6085719B2 (ja) ユーザ通知方法、ユーザ通知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13219438A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12054876A (zh) 信息管理装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终端装置、记录媒体
US9014641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of processing thereby,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JP683496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654354A1 (en) Providing a current position while reducing an overall power consumption
US2018031035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190037017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JP2015097328A (ja) サーバ、情報収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収集方法
US11102829B2 (en) Charge-based peripheral device selection
US9781658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detection with a pseudo-pilot sig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