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6288A - 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46288A CN112046288A CN202010508221.5A CN202010508221A CN112046288A CN 112046288 A CN112046288 A CN 112046288A CN 202010508221 A CN202010508221 A CN 202010508221A CN 112046288 A CN112046288 A CN 1120462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battery
- power
- converter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2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having different nominal volt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46—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s,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2—Recording operating variables ; Monitoring of operating varia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4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capaci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05—Testing of electric installations on transport means
- G01R31/006—Testing of electric installations on transport means on road vehicles, e.g. automobiles or truck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50—Testing of electric apparatus, lines, cables or components for short-circuits, continuity, leakage current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 G01R31/66—Testing of connections, e.g. of plugs or non-disconnectable joi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本发明以能够妥当判定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解决手段是:电源系统(1),具备:第一电力线(21p、21n),连接第一电池B1;第二电力线(31p、31n),连接第二电池(B2);电压转换器(5),对电压进行转换;电力转换器(43),对电力进行转换;管理ECU(71)和转换器ECU(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平滑电容器,与第一电力线(21p、21n)连接;及,电机ECU(72),在系统停止时,执行基于平滑电容器的电压的变化判定接触器(22m、22s、32m、32s)是否发生故障的系统停止处理。管理ECU(71)和转换器ECU(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前述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系统。更详细来说,涉及一种电源系统,具备:第一电力线,经由第一接触器连接第一蓄电器;及,第二电力线,经由接触器连接第二蓄电器;并且,所述电源系统在系统停止时判定第一和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备驱动电机以作为动力产生源的电动运输设备、及具备驱动电机和内燃机以作为动力产生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等电动车辆的开发非常活跃。在这种电动车辆上,还安装有用于向驱动电机提供电能的蓄电器(电池和电容器等)或燃料电池等电源装置。另外,近年来,还开发了一种电动车辆,在电动车辆上搭载不同特性的多个电源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一种电动车辆的电源系统,具备:第一电力线,连接第一蓄电器和由驱动电机及逆变器等所构成的驱动部;第二电力线,连接第二蓄电器;电压转换器,设置在这些第一电力线和第二电力线之间;及,控制装置,对此电压转换器进行切换控制。控制装置根据驾驶人的要求,针对通过电压转换器的电流(即通过电流)设定目标电流,对电压转换器进行切换控制以使通过电流成为目标电流,将由第一蓄电器输出的电力和第二蓄电器输出的电力合成,提供给驱动电机。
另外,这些第一和第二蓄电器分别经由接触器与第一和第二电力线连接,就这些接触器而言,判定在系统停止时是否发生故障,更具体来说,判定这些接触器是否发生焊接故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93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41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电源系统中,如果关闭(off)连接第一蓄电器和第一电力线的接触器,切断第一蓄电器和第一电力线的连接,那么设置在第一电力线上的平滑电容器中存储的电荷被放电,因此,该平滑电容器的电压下降。相对于此,如果开启(on)接触器,那么第一蓄电器和平滑电容器维持在连接的状态,因此,平滑电容器的电压不会下降。利用此种方式,在专利文献2的接触器的焊接判定方法中,基于在关闭第一蓄电器的接触器的操作之后的平滑电容器的电压变化,判定接触器是否发生焊接故障。
然而,如上所述,在第一电力线和连接第二蓄电器的第二电力线经由电压转换器连接的情况下,若第二蓄电器的电压和第一蓄电器的电压接近,那么平滑电容器的电压维持为第二蓄电器的电压,因此,即使关闭接触器,平滑电容器的电压也几乎不会下降。因此,在专利文献2所示出的接触器焊接判定方法中,有时无法妥当判定接触器是否焊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系统,其中,两个电容器分别经由接触器与电力线连接,能够妥当判定这些电容器的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例如,后述的电源系统1)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力线,经由第一接触器连接第一蓄电器;第二电力线,经由第二接触器连接第二蓄电器;电压转换器,在前述第一电力线和前述第二电力线之间转换电压;电力转换器,在前述第一电力线和驱动电机之间转换电力;控制手段,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电容器,与前述第一电力线连接;及,故障判定手段,在系统停止时,执行基于前述电容器的电压的变化判定前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的故障判定处理;并且,前述控制手段最迟在前述故障判定手段开始前述故障判定处理之前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前述第一蓄电器的电压比前述第二蓄电器的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预定的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2)此时,优选的是,前述控制手段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前述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比前述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前述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
(3)此时,优选的是,相对于前述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第一使用范围的上限,比相对于前述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第二使用范围的上限高,前述控制手段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在前述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选定在前述第一使用范围内的预定电压的情况下,从前述第二蓄电器输出比前述第一蓄电器更多的电力,前述预定电压比前述第二使用范围的上限高出大于或等于前述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4)此时,优选的是,相较于前述第二蓄电器,前述第一蓄电器的输出重量密度更低且能量重量密度更高。
(发明的效果)
(1)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通过电压转换器连接第一电力线及第二电力线,该第一电力线经由第一接触器连接第一蓄电器,该第二电力线经由第二接触器连接第二蓄电器。另外,故障判定手段基于在系统停止时与第一电力线连接的电容器的电压的变化,判定第一和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在该电源系统中,第一蓄电器经由第一接触器与电容器连接,第二蓄电器经由第二接触器和电压转换器与电容器连接。因此,在第二蓄电器的电压和第一蓄电器的电压的电位差比预定的判定电位差小的情况下,即使关闭第一接触器,电容器的电压也不会低于第二蓄电器的电压,因此,无法通过故障判定手段判定第一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因此,控制手段最迟在系统停止时在故障判定手段开始故障判定处理之前,对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第一蓄电器的电压比第二蓄电器的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由此,在开始故障判定处理时,能够确保第一蓄电器的电压和第二蓄电器的电压的电位差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所以能够通过故障判定处理妥当地判定第一和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
(2)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控制手段对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比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由此,能够确保在系统停止时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和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电位差始终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所以在产生了停止系统的指令的情况下,能够立即开始故障判定处理。
(3)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第二蓄电器经由电压转换器而连接电力转换器和驱动电机。因此,如果想要由第二蓄电器向电力转换器及驱动电机提供电力,那么会在电压转换器中产生损耗,所以,优选的是,电力转换器及驱动电机中所需的电力尽可能由第一蓄电器提供,使得整个电源系统中的损耗降低。然而,如果继续保留第二蓄电器的电力的输出,那么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和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电位差会变小,在系统停止时,有可能无法通过故障判定处理妥当地判定第一及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控制手段对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在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选定在第一使用范围内的预定电压的情况下,从第二蓄电器输出比第一蓄电器更多的电力。另外,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上述预定电压比相对于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第二使用范围的上限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电源系统,在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高于预定电压的情况下,通过第一蓄电器输出的电力来驱动电力转换器及驱动电机,使得整个电源系统的损耗降低,同时,在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预定电压的情况下,对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以便从第二蓄电器输出比第一蓄电器更多的电力,而能够确保在系统停止时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和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电位差始终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由此,在系统工作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整个电源系统的损耗,同时,在系统停止时,能够通过故障判定处理妥当地判定第一和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
(4)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相较于第二蓄电器,第一蓄电器的输出重量密度更低且能量重量密度更高。也就是,在电源系统中,使用电容型的蓄电器作为第一蓄电器,使用输出型的蓄电器作为第二蓄电器。另外,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输出型的第二蓄电器经由电压转换器与电力转换器及驱动电机连接。在这种电源系统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整个电源系统的损耗,常常是在电力转换器及驱动电机所需的电力是比较小的低负荷时,保留第二蓄电器,同时主要由第一蓄电器输出电力,在电力转换器及驱动电机所需的电力是比较大的高负荷时,由第一蓄电器及第二蓄电器两者输出电力。另外,在此情况,为了能够在高负荷时由第二蓄电器输出符合要求的电力,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的第二蓄电器的充电率常常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样,在本发明的电源系统中,由于输出型的第二蓄电器的充电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和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容易趋于接近。对此,在本发明中,控制手段对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比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由此,能够尽可能降低整个电源系统的损耗的同时,在高负荷时由第二蓄电器输出符合要求的电力,进而能够在系统停止时通过故障判定处理妥当地判定第一及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搭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的车辆的构造的图。
图2是对第一电池及第二电池的使用电压范围进行比较的图。
图3是示出电压转换器的电路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4是对第一电池及第二电池的SOC-OCV曲线进行比较的图。
图5A是示出电机ECU中的系统停止处理的具体顺序的流程图。
图5B是示出电机ECU中的系统停止处理的具体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通过图5A和图5B的系统停止处理而实现的各种接触器及电压的变化的一例的时间图。
其中,附图标记:
V 车辆
W 驱动轮
M 驱动电机
1 电源系统
2 第一电源电路
21p、21n 第一电力线
22m 主接触器(第一接触器)
22s 辅接触器(第一接触器)
22p 预充电接触器(第一接触器)
B1 第一电池(第一蓄电器)
3 第二电源电路
31p、31n 第二电力线
32p、32n 接触器(第二电气设备)
32m 主接触器(第二接触器)
32s 辅接触器(第二接触器)
32p 预充电接触器(第二接触器)
B2 第二电池(第二蓄电器)
4 负荷电路
43 电力转换器
5 电压转换器
C2 第二平滑电容器(电容器)
71 管理ECU(控制手段)
72 电机ECU(故障判定手段)
73 转换器ECU(控制手段)
74 第一电池ECU(故障判定手段)
75 第二电池ECU(故障判定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搭载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1的电动车辆V(以下,简称为“车辆”)的构造的图。
车辆V具备:驱动轮W;与该驱动轮W连结的驱动电机M;电源系统1,在该驱动电机M和后述的第一电池B1与第二电池B2之间进行电力的传递。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主要通过驱动电机M产生的动力进行加速减速为例说明车辆V,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车辆V也可以是搭载驱动电机M和发动机作为动力产生源的所谓混合动力车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将存储在两个电池B1、B2中的电力提供给驱动电机M进行行驶为例说明电源系统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电源系统1具备的两个电池B1、B2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是燃料电池。
驱动电机M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与驱动轮W连结。通过由电源系统1向驱动电机M提供三相交流电而在驱动电机M产生扭矩,该扭矩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给驱动轮W,使驱动轮W旋转,从而使车辆V行驶。另外,驱动电机M在车辆V减速时发挥发电机的作用,产生再生电力,同时,将与该再生电力的大小对应的再生制动扭矩施加到驱动轮W。由驱动电机M所发电的再生电力被适当地充电到电源系统1的电池B1、B2中。
电源系统1具备:第一电源电路2,具有第一电池B1;第二电源电路3,具有第二电池B2;电压转换器5,连接第一电源电路2和第二电源电路3;负荷电路4,具有包含驱动电机M的各种电力负荷;及,电子控制手段组7,控制这些电路2、3、4及电压转换器5。电子控制手段组7分别具备:计算机也就是管理ECU 71、电机ECU 72、转换器ECU 73、第一电池ECU 74、及第二电池ECU 75。
第一电池B1是二次电池,既能够实现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放电,又能够实现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的充电。以下,对使用所谓锂离子电池作为该第一电池B1的情况进行说明,其中所述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在电极间移动来进行充放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第一电池B1处设置有用于估算第一电池B1的内部状态的第一电池传感器单元81。第一电池传感器单元81由多个传感器组成,所述传感器在第一电池ECU 74中检测为了获取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以百分比表示电池的蓄电量的数值)及温度等所需的物理量,并将与检测值对应的信号发送给第一电池ECU 74。更具体来说,第一电池传感器单元81由检测第一电池B1的端子电压的电压传感器、检测流经第一电池B1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及检测第一电池B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构成。
第二电池B2是二次电池,既能够实现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放电,又能够实现将电能转换成化学能的充电。以下,对使用所谓锂离子电池作为该第二电池B2的情况进行说明,其中所述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在电极间移动来进行充放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电池B2也可以使用例如电容器。
在第二电池B2处设置有用于估算第二电池B2的内部状态的第二电池传感器单元82。第二电池传感器单元82由多个传感器组成,所述多个传感器在第二电池ECU 75中检测为了获取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及温度等所需的物理量,并将与检测值对应的信号发送给第二电池ECU 75。更具体来说,第二电池传感器单元82由检测第二电池B2的端子电压的电压传感器、流经第二电池B2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及检测第二电池B2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构成。
此处,对第一电池B1的特性和第二电池B2的特性进行比较。
相较于第二电池B2,第一电池B1的输出重量密度更低且能量重量密度更高。另外,第一电池B1比第二电池B2容量大。也就是,第一电池B1在能量重量密度方面比第一电池B1优秀。此外,能量重量密度是指每单位重量的电量[Wh/kg],输出重量密度是指每单位重量的电力[W/kg]。因此,能量重量密度优秀的第一电池B1是以高容量为主要目标的电容型的蓄电器,输出重量密度优异的第二电池B2是以高输出为主要目标的输出型蓄电器。因此,在电源系统1中,使用第一电池B1作为主电源,使用第二电池B2作为辅助该第一电池B1的副电源。
图2是对电源系统1中第一电池B1及第二电池B2的使用电压范围进行比较的图。在图2中,左侧是示出第一电池B1的使用电压范围的图,右侧是示出第二电池B2的使用电压范围的图。在图2中,横轴表示流经电池的电流,纵轴表示电池的电压。
如图2所示,电池B1、B2的静态电压(也就是,电池中没有电流流通的状态下的电压,也称为开路电压)的特性是充电率越高电压越高。因此,相对于电池B1、B2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是充电率为最大值(例如,100%)时的各自的静态电压,下限是充电率为最小值(例如,0%)时的各自的静态电压。如图2所示,相对于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高于相对于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因此,在车辆V的行驶过程中,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基本上维持为比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低。
如图2所示,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也就是,电池中流通电流的状态下的电压)的特性是充电率越高电压越高。另外,由于电池B1、B2中存在内阻,所以该闭路电压具有以下特性:伴随放电电流变大而该电压从静态电压下降;伴随充电电流变大而该电压从静态电压上升。因此,相对于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比相对于各自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高,下限比相对于各自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下限低。换句话说,相对于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包含相对于各自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如图2所示,相对于第一电池B1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与相对于第二电池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重叠。
另外,如果充电电流过大,会促进电池B1、B2的劣化,因此,设定相对于这些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以使这些电池B1、B2不会劣化。以下,将这些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范围的上限也称为劣化上限电压。
另外,如果放电电流过大,会促进电池B1、B2的劣化,因此,设定相对于这些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下限以使这些电池B1、B2不会劣化。以下,将相对于这些电池B1、B2的闭路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下限也称为劣化下限电压。
另外,在电源系统1中,使用第一电池B1作为主电源,因此,当其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空水平(empty level)时,点亮未图示的充电灯以敦促驾驶人对第一电池B1进行外部充电,所述空水平被设定为比相对于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内的下限稍高的水平。此外,如图2所示,该空水平设定为比相对于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仅高出电位差dV的水平。另外,该电位差dV在后述的系统停止处理(参照图5A及图5B)中设定为大于或等于所参照的判定电位差。因此,至少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大于或等于空水平的期间,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和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之间能够确保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位差。
返回至图1,第一电源电路2具备:第一电池B1;第一电力线21p、21n,连接此第一电池B1的正负两极与电压转换器5的高压侧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主接触器22m,设置在第一电力线21p上;辅接触器22s,设置在第一电力线21n上;第一电路电压传感器24,连接在第一电力线21p、21n之间;放电电阻25,连接在第一电力线21p、21n之间。
接触器22m、22s是常开型,在没有输入来自外部的指令信号的状态下断开,切断第一电池B1的两个电极与第一电力线21p、21n的导通,而在输入了指令信号的状态下闭合,而使第一电池B1和第一电力线21p、21n连接。这些接触器22m、22s根据第一电池ECU 74发送的指令信号进行开闭。此外,在第一电力线21p上,连接有与主接触器22m并联的预充电接触器22p,所述预充电接触器22p具有预充电电阻,所述预充电电阻用于缓和流向在第一电源电路2和负荷电路4等所设置的多个平滑电容器的浪涌电流。
第一电路电压传感器24向转换器ECU 73发送与第一电源电路2上的电压也就是第一电力线21p、21n之间的电位差的值相应的检测信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电路电压传感器24所检测的第一电源电路2的电压称为第一电路电压,记为“V1”。
第二电源电路3具备:第二电池B2;第二电力线31p、31n,连接该第二电池B2的正负两极与电压转换器5的低压侧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主接触器32m,设置在第二电力线31p上;辅接触器32s,设置在第二电力线31n上;电流传感器33,设置在第二电力线31p上;及,第二电路电压传感器34,连接在第二电力线31p、31n之间。
接触器32m、32s是常开型,在没有输入来自外部的指令信号的状态下断开,切断第二电池B2的两个电极和第二电力线31p、31n的导通,而在输入了指令信号的状态下闭合,而使第二电池B2和第二电力线31p、31n连接。这些接触器32m、32s根据第二电池ECU 75发送的指令信号进行开闭。此外,在第二电力线31p上连接有与主接触器32m并联的预充电接触器32p,所述预充电接触器32p具有预充电电阻,所述预充电电阻用于缓和流向在第一电源电路2和负荷电路4等所设置的多个平滑电容器的浪涌电流。
电流传感器33向转换器ECU 73发送与通过电流的值相应的检测信号,该通过电流是流经第二电力线31p的电流,即流经电压转换器5的电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第二电源电路3侧到第一电源电路2侧的通过电流的流向设为正,将从第一电源电路2侧到第二电源电路3侧的通过电流的流向设为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流获取手段由电流传感器33构成。
第二电路电压传感器34向转换器ECU 73发送与第二电源电路3上的电压也就是第二电力线31p、31n之间的电位差的值相应的检测信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电路电压传感器34所检测的第二电源电路3的电压称为第二电路电压,记为“V2”。
负荷电路4具备:车辆辅机42;电力转换器43,连接驱动电机M;及,负荷电力线41p、41n,将车辆辅机42和电力转换器43与第一电源电路2连接。
车辆辅机42由电池加热器、空压机、DCDC转换器、及车载充电器等多个电力负荷构成。车辆辅机42通过负荷电力线41p、41n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2的第一电力线21p、21n,通过消耗第一电力线21p、21n的电力进行运作。将与构成车辆辅机42的各个电力负荷的运作状态相关的信息发送给例如管理ECU 71。
电力转换器43通过负荷电力线41p、41n以与车辆辅机42成并联的方式连接第一电力线21p、21n。电力转换器43在第一电力线21p、21n和驱动电机M之间转换电力。电力转换器43是例如基于脉宽调制的PWM逆变器,该逆变器具备将多个开关元件(例如,IGBT)桥接而构成的电桥电路,具备转换直流电力与交流电力的功能。电力转换器43在其直流输入和输出侧连接第一电力线21p、21n,在其交流输入输出侧连接驱动电机M的U相、V相、W相的各线圈。电力转换器43,按照从电机ECU 72的未图示的栅极驱动电路以预定时间生成的栅极驱动信号,对各相的开关元件进行开启/关闭(on/off)的驱动,从而,将第一电力线21p、21n中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三相交流电力并提供给驱动电机M,或者将驱动电机M提供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并提供给第一电力线21p、21n。
电压转换器5使第一电源电路2与第二电源电路3连接,在这两个电路2,3之间转换电压。此电压转换器5使用已知的升压电路。
图3是示出电压转换器5的电路构造的一例的图。电压转换器5将连接第一电池B1的第一电力线21p、21n、与连接第二电池B2的第二电力线31p、31n连接起来,在这些第一电力线21p、21n与第二电力线31p、31n之间转换电压。电压转换器5是一种DCDC转换器,该DCDC转换器由电抗器L、第一平滑电容器C1、第二平滑电容器C2、高臂元件53H、低臂元件53L、负母线55、低压侧端子56p、56n、及高压侧端子57p,57n组合而构成。
低压侧端子56p、56n连接第二电力线31p、31n,高压侧端子57p,57n连接第一电力线21p、21n。负母线55是使低压侧端子56n与高压侧端子57n连接的配线。
电抗器L的一端侧连接低压侧端子56p,另一端侧连接高臂元件53H与低臂元件53L的连接节点53。第一平滑电容器C1的一端侧连接低压侧端子56p,另一端侧连接低压侧端子56n。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一端侧连接高压侧端子57p,另一端侧连接高压侧端子57n。
高臂元件53H和低臂元件53L分别具备:IGBT及MOSFET等已知的电源开关元件;及,续流二极管,连接于此电源开关元件。这些高臂元件53H和低臂元件53L在高压侧端子57p与负母线55之间按顺序串联连接。
高臂元件53H的电源开关元件的集电器连接高压侧端子57p,它的发射器连接低臂元件53L的集电器。低臂元件53L的电源开关元件的发射器连接负母线55。设置于高臂元件53H的续流二极管的正向是从电抗器L朝向高压侧端子57p的方向。另外,设置于低臂元件53L的续流二极管的正向是从负母线55朝向电抗器L的方向。
电压转换器5根据在预定的时刻由转换器ECU 73的未图示的栅极驱动电路生成的栅极驱动信号,将高臂元件53H和低臂元件53L交替地开启/关闭驱动,从而,在第一电力线21p、21n和第二电力线31p、31n之间转换电压。
参照图2进行说明,在车辆V的行驶过程中,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基本上维持在比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低。因此,第一电力线21p、21n的电压基本上比第二电力线31p、31n电压更高。因此,当使用第一电池B1输出的电力和第二电池B2输出的电力来对驱动电机M进行驱动时,转换器ECU 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以便在电压转换器5中发挥升压功能。升压功能是指对连接低压侧端子56p、56n的第二电力线31p、31n中的电力进行升压,并输出到连接高压侧端子57p,57n的第一电力线21p、21n的功能,由此,正向的通过电流从第二电力线31p、31n侧流向第一电力线21p、21n侧。另外,在抑制第二电池B2的放电,仅使用从第一电池B1输出的电力来对驱动电机M进行驱动时,转换器ECU 73关闭电压转换器5,使得没有电流从第一电力线21p、21n流向第二电力线31p、31n。但是,此时,当第二电力线31p、31n的电压比第一电力线21p、21n的电压更高时,第二电池B2转为放电,有时正向的通过电流会经高臂元件53H的续流二极管,从第二电力线31p、31n流向第一电力线21p、21n。
另外,通过在减速时从驱动电机M向第一电力线21p、21n输出的再生电力,对第一电池B1及第二电池B2充电时,转换器ECU 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以便在电压转换器5中发挥降压功能。降压功能是指对连接高压侧端子57p,57n的第一电力线21p、21n中的电力进行降压,并输出到连接低压侧端子56p、56n的第二电力线31p、31n的功能,由此,负向通过电流从第一电力线21p、21n侧流向第二电力线31p、31n侧。另外,当在第一电力线21p、21n侧的电压比第二电力线31p、31n侧的电压高的状态下电压转换器5发生了故障时,更具体来说,当高臂元件53H发生开启故障时,负向通过电流从第一电力线21p、21n侧流向第二电力线31p、31n侧。
返回至图1,第一电池ECU 74是主要负责第一电池B1的状态监视及第一电源电路2的接触器22m、22s、22p的开闭操作的计算机。第一电池ECU 74基于使用了第一电池传感器单元81发送的检测值的已知的算法,计算出表示第一电池B1的内部状态的各种参数,更具体来说,是计算出第一电池B1的温度、第一电池B1的内阻、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第一电池B1的闭路电压、及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等。与在第一电池ECU 74中获取的表示第一电池B1的内部状态的参数相关的信息被发送给例如管理ECU 71。
第二电池ECU 75是主要负责第二电池B2的状态监视及第二电源电路3的接触器32m、32s、32p的开闭操作的计算机。第二电池ECU 75基于使用了第二电池传感器单元82发送的检测值的已知的算法,计算出表示第二电池B2的内部状态的各种参数,更具体来说,是计算出第二电池B2的温度、第二电池B2的内阻、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第二电池B2的闭路电压及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等。与在第二电池ECU 75中获取的表示第二电池B2的内部状态的参数相关的信息,被发送给例如管理ECU 71。
管理ECU 71是主要管理整个电源系统1中的电力的流动的计算机。管理ECU 71按以下顺序,生成与驱动电机M产生的扭矩的指令相当的扭矩指令信号、及与通过电压转换器5的电力的指令相当的通过电力指令信号。
管理ECU 71基于驾驶人对油门踏板及刹车踏板等踏板类P的操作量,来计算出驾驶人所需的驱动扭矩,并将与该所需驱动扭矩相应的扭矩指令信号发送给电机ECU 72。
管理ECU 71通过将车辆辅机42中所需的电力(即所需辅机电力)和驱动电机M中所需的电力(即所需驱动电力)相加,计算出整个负荷电路4中所需的电力,即所需总电力。此处,基于与车辆辅机42发送的各种电力负荷的运作状态有关的信息,在管理ECU 71中算出所需辅机电力。另外,通过将上述的所需驱动扭矩换算成电力,而在管理ECU 71中算出所需驱动电力。
管理ECU 71通过进行能量管理处理,来计算出与从第二电池B2输出的电力相对于所需总电力的比例相对应的第二负担率,该能量管理处理使用了从第一电池ECU 74发送的与第一电池B1的内部状态相关的信息、从第二电池ECU 75发送的与第二电池B2的内部状态相关的信息、以及上述的所需驱动电力。另外,管理ECU 71通过将能量管理处理所计算出的第二负担率与所需总电力相乘,来计算出相对于从第二电池B2输出的电力的目标(即第二目标电力),并将与此第二目标电力相对应的通过电力指令信号发送给转换器ECU 73。
接着,参照图4,对管理ECU 71中的能量管理处理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4是对第一电池B1(右侧)和第二电池B2(左侧)的SOC-OCV曲线进行比较的图。此处,SOC-OCV曲线是表示各电池B1、B2的充电率(横轴)和静态电压(纵轴)的关系的曲线。
如图4所示,通常的电池具有充电率越低静态电压也降低的特性。因此,相对于各电池B1、B2的各个充电率的上限,是各电池B1、B2的静态电压处于各个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时的充电率。另外,相对于各电池B1、B2的各个充电率的下限,是各电池B1、B2的静态电压处于各个使用电压范围的下限时的充电率。另外,如参照图2所说明地,在相对于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内所选定的空水平,比相对于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仅高出电位差dV,另外,该电位差dV大于或等于后述的判定电位差。另外,以下,只要不发生混淆,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处于空水平时的充电率也称为空水平。
如上所述,在电源系统1中,使用电容型的第一电池B1作为主电源,使用输出型的第二电池B2作为辅助该第一电池B1的副电源。这样,在电源系统1中,由于使用第一电池B1作为主电源,所以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具有基本朝向下限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对于此,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具有比第一电池B1更大程度上下变动的趋势。因此,在管理ECU 71中,分成以下两种情况来进行能量管理处理: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比空水平高的情况、及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小于或等于空水平的情况。
首先,对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比空水平高的情况下的能量管理处理的概要进行说明。
此时,在低负荷行驶时,也就是能够仅由第一电池B1输出的电力来提供全部的所需总电力的情况下,管理ECU 71基本上将第二负担率设置为0%,抑制来自第二电池B2的电力的输出。另外,在高负荷行驶时,也就是不能仅由第一电池B1输出的电力来提供全部的所需总电力的情况下,管理ECU 71将第二负担率设定成比0%大的值,使得该不足部分通过第二电池B2输出的电力补足。这样,在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比空水平高时,基本上只在高负荷行驶时由第二电池B2输出电力。因此,在再生行驶时,为了满足后续的高负荷行驶时的需求,管理ECU 71设定第二负担率,使得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落入选定在其上限附近的目标充电率范围内,也就是优先将再生电力充电给第二电池B2。由此,在系统工作过程中且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比空水平高时,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朝向空水平缓慢下降,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在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附近上下变动。此外,第二电池B2经由电压转换器5连接电力转换器43和驱动电机M,因此,这样抑制来自第二电池B2的电力的输出,在降低电压转换器5的损失方面是合理的。
此处,如上所述,相对于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的空水平,比相对于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仅高出电位差dV。因此,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电压转换器5被操作成使得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至少高出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的电压的状态。
接着,对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小于或等于空水平的情况下的能量管理处理的概要进行说明。此外,如果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小于或等于空水平,那么如上所述充电灯点亮。因此,认为驾驶人在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小于或等于空水平之后,为了抑制功耗,很少要求高负荷行驶。
另外,如果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小于或等于空水平,有时无法确保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和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之间具有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的电位差。另外,如果不能确保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和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之间具有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更详细来说是大于或等于后述的判定电位差的电位差,那么在后述的图5A和图5B所示的系统停止处理中,有可能无法精确地判定接触器22m、22s、22p、32m、32s、32p的故障。
因此,在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小于或等于空水平的情况下,管理ECU 71将第二负担率设定为比50%大的值,更优选设定为100%,使得第二电池B2输出比第一电池B1更多的电力。由此,在系统工作过程中,能够抑制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的下降,同时,能够促进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下降,因此,操作电压转换器,而使得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的电压,更详细来说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
另外,在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下降至其下限附近之后,管理ECU 71将第二负担率设定为比50%小的值,更优选设定为0%,使得第一电池B1比第二电池B2输出更多的电力。由此,直到第一电池B1的充电率到达下限为止,能够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的电压,更详细来说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同时,能够继续行驶。
返回至图1,转换器ECU 73是一种计算机,负责管理通过电压转换器5的电力。转换器ECU 73根据管理ECU 71发送的通过电力指令信号,通过PWM控制而对电压转换器5的高臂元件53H和低臂元件53L进行操作,使得与指令相应的通过电力通过电压转换器5。更具体来说,转换器ECU 73基于通过电力指令信号,根据已知的反馈控制算法决定占空比,并将在该占空比下生成的栅极驱动信号输入电压转换器5的高臂元件53H和低臂元件53L,以便计算出相对于电压转换器5中的通过电流的目标(即目标电流),同时,电流传感器33所检测到的通过电流成为目标电流。由此,从第二电池B2向第一电源电路2输出与第二目标电力相应的电力。另外,从所需总电力中去除第二目标电力的不足部分由第一电池B1输出。
电机ECU 72是一种计算机,主要负责从第一电源电路2流向驱动电机M的电力的流通管理、以及参照图5A、图5B及图6说明的系统停止处理。电机ECU 72基于管理ECU 71发送的扭矩指令信号,对电力转换器43进行操作,以便在驱动电机M中产生与该指令相应的扭矩。由此,从第一电源电路2向驱动电机M提供与所需驱动电力相应的电力。
接着,参照图5A和图5B的流程图以及图6的时间图,对电机ECU 72的系统停止处理进行说明。
图5A和图5B是示出电机ECU 72中的系统停止处理的具体顺序的流程图。图5所示的系统停止处理是由驾驶人关闭未图示的电源开关而操作,并响应指示电源系统1停止的系统停止指令的产生,由电机ECU 72执行。
图6是示出通过图5A和图5B的系统停止处理而实现的各种接触器及电压的变化的一例的时间图。
此外,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第一电源电路2的主接触器22m和辅接触器22s以及第二电源电路3的主接触器32m和辅接触器32s保持开启,第一电源电路2的预充电接触器22p和第二电源电路3的预充电接触器32p保持关闭。因此,在开始图5的系统停止处理的时刻,这些接触器22m、22s、32m、32s是开启的,接触器22p、32p是关闭的。
如图5A和图5B所示,系统停止处理包括:第一接触器故障判定处理(S1~S10),判定设置在电压较高的第一电源电路2上的接触器22m、22p、22s是否发生故障;第二接触器故障判定处理(S12~S23),判定设置在电压较低的第二电源电路3上的接触器32m、32p、32s是否发生故障;及,快速放电处理(S11、S24),降低第一电源电路2和第二电源电路3等电路的电压。另外,图6中表示这些接触器22m、22p、22s、32m、32p、32s均正常的情况。
首先,在S1中,电机ECU 72向第一电池ECU 74发送关闭第一电源电路2的主接触器22m的指令,转移至S2。由此,第一电池ECU 74关闭主接触器22m。
此处,如果按照指令关闭主接触器22m,那么第一电池B1与第一电力线21p断开。另外,如果第一电池B1与第一电力线21p断开,那么电压转换器5的第二平滑电容器C2(参照图3)的电荷会向例如放电电阻25(参照图1)放电,因此,如图6的时刻t1~t2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降低。另外,在主接触器22m没有按照指令关闭的情况下,第一电路电压V1几乎不会下降。此外,由于在第二平滑电容器C2上经由电压转换器5连接第二电池B2,所以第一电路电压V1不会低于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然而,如上所述,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即第一电路电压V1)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的电压,更详细来说,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因此,如果主接触器22m按照指令关闭,那么第一电路电压V1从关闭主接触器22m之前的电压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在S2中,电机ECU 72判定第一电路电压V1是否从首次关闭主接触器22m之前的电压下降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在S2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3。在S3中,电机ECU 72判定从首次关闭主接触器22m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的时间。S3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返回S2。
在S3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即使经过了预定时间第一电路电压V1也没有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2,判定主接触器22m发生了焊接故障,转移至S23。另外,在S23中,电机ECU 72关闭所有剩余的接触器之后,转移至S24。
在S2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前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判定主接触器22m是正常的,更具体来说,判定主接触器22m没有发生焊接故障,转移至S4。
在S4中,电机ECU 72向第一电池ECU 74发送开启第一电源电路2的预充电接触器22p的指令,转移至S5。由此,第一电池ECU 74开启预充电接触器22p。
此处,如果预充电接触器22p按照指令开启,那么第一电池B1再次与第一电力线21p连接。另外,如果第一电池B1与第一电力线21p连接,那么电压转换器5的第二平滑电容器C2被充电,因此,如图6的时刻t2~t3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上升。另外,在预充电接触器22p没有按照指令开启的情况下,第一电路电压V1几乎不会上升。
在S5中,电机ECU 72判定第一电路电压V1是否从首次开启预充电接触器22p之前的电压上升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在S5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72转移至S6。在S6中,电机ECU 72判定是否从首次开启预充电接触器22p之后经过了预定时间。在S6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返回S5。
在S6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即使经过了预定时间第一电路电压V1也没有上升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2,判定预充电接触器22p发生了断线故障,转移至S23。另外,在S23中,电机ECU 72关闭所有剩余的接触器之后,转移至S24。
在S7中,电机ECU 72向第一电池ECU 74发送关闭第一电源电路2的辅接触器22s的指令,并转移至S8。由此,第一电池ECU 74关闭辅接触器22s。
此处,如果辅接触器22s按照指令关闭,那么第一电池B1与第一电力线21n断开。另外,如果第一电池B1与第一电力线21n断开,那么电压转换器5的第二平滑电容器C2(参照图3)的电荷被放电至例如放电电阻25(参照图1),因此,如图6的时刻t3~t4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另外,如果辅接触器22s没有按照指令关闭的情况下,第一电路电压V1几乎不会下降。此外,在第二平滑电容器C2上经由电压转换器5连接第二电池B2,因此,第一电路电压V1不会低于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然而,如上所述,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也就是第一电路电压V1)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大于或等于电位差dV的电压,更详细来说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因此,如果辅接触器22s按照指令关闭,那么第一电路电压V1从关闭辅接触器22s之前的电压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在S8中,电机ECU 72判定第一电路电压V1是否从首次关闭辅接触器22s之前的电压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在S8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9。在S9中,电机ECU 72判定从首次关闭辅接触器22s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在S9的判定结果是“否”情况下,电机ECU 72返回S8。
在S9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即使经过预定时间第一电路电压V1也没有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2,判定辅接触器22s发生了焊接故障,转移至S23。另外,在S23中,电机ECU 72关闭所有剩余的接触器之后,转移至S24。
在S8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前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判定辅接触器22s是正常的,更具体来说判定辅接触器22s没有发生焊接故障,转移至S10。在S10中,电机ECU 72向第一电池ECU 74发送关闭第一电源电路2的预充电接触器22p的指令,并转移至S11。由此,第一电池ECU 74关闭预充电接触器22p,由此第一电池B1与第一电力线21p、21n断开。
在S11中,电机ECU 72执行使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荷放电的快速放电处理,直到第一电路电压V1和第二电路电压V2相等为止,并转移至S12。在该快速放电处理中,电机ECU72通过例如对电力转换器43进行切换控制或者使电流流到放电电阻25,从而使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荷迅速放电。由此,如图6的时刻t4~t5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
在S12中,电机ECU 72向第二电池ECU 75发送关闭第二电源电路3的主接触器32m的指令,并转移至S13。由此,第二电池ECU 75关闭主接触器32m。
此处,如果主接触器32m按照指令关闭,那么第二电池B2与第二电力线31p断开。另外,如果第二电池B2与第二电力线31p断开,那么电压转换器5的第一平滑电容器C1和第二平滑电容器C2(参照图3)的电荷放电至例如放电电阻25(参照图1),因此,如图6的时刻t5~t6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另外,在主接触器32m没有按照指令关闭的情况下,第一电路电压V1几乎不会下降。此外,在上述S11中,通过执行快速放电处理使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荷放电,直到第一电路电压V1和第二电路电压V2相等为止。因此,如果主接触器32m按照指令关闭,那么第一平滑电容器C1和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荷放电至设置在第一电源电路2侧的放电电阻25。
在S13中,电机ECU 72判定第一电路电压V1是否从首次关闭主接触器32m之前的电压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在S13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14。在S14中,电机ECU 72判定从首次关闭主接触器32m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在S14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返回S13。
在S14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即使经过预定时间第一电路电压V1也没有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2,主接触器32m判定发生了焊接故障,并转移至S23。另外,在S23中,电机ECU 72关闭所有剩余的接触器之后,转移至S24。
在S13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前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判定主接触器32m是正常的,更具体来说,判定主接触器32m没有发生焊接故障,并转移至S15。
在S15中,电机ECU 72向第二电池ECU 75发送开启第二电源电路3的预充电接触器32p的指令,并转移至S16。由此,第二电池ECU 75开启预充电接触器32p。
此处,如果预充电接触器32p按照指令开启,那么第二电池B2再次与第二电力线31p连接。另外,如果第二电池B2与第二电力线31p连接,那么电压转换器5的第二平滑电容器C2和第一平滑电容器C1被充电,因此,如图6的时刻t6~t7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上升。另外,在预充电接触器32p没有按照指令开启的情况下,第一电路电压V1几乎不会上升。
在S16中,电机ECU 72判定第一电路电压V1是否从首次开启预充电接触器32p之前的电压上升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在S16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72转移至S17。在S17中,电机ECU 72判定从首次开启预充电接触器32p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如果S17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返回S16。
在S17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即使经过预定时间第一电路电压V1也没有上升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2,判定预充电接触器32p发生了断线故障,并转移至S23。另外,在S23中,电机ECU 72在关闭所有剩余的接触器之后,转移至S24。
在S18中,电机ECU 72向第二电池ECU 75发送关闭第二电源电路3的辅接触器32s的指令,并转移至S19。由此,第二电池ECU 75关闭辅接触器32s。
此处,如果辅接触器32s按照指令关闭,那么第二电池B2与第二电力线31n断开。另外,如果第二电池B2与第二电力线31n断开,那么电压转换器5的第一平滑电容器C1和第二平滑电容器C2(参照图3)的电荷被放电至例如放电电阻25(参照图1),因此,如图6的时刻t7~t8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另外,在辅接触器32s没有按照指令关闭的情况下,第一电路电压V1几乎没有下降。
在S19中,电机ECU 72判定第一电路电压V1是否从首次关闭辅接触器32s之前的电压下降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在S19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0。在S20中,电机ECU 72判定从首次关闭辅接触器32s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在S20的判定结果是“否”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返回S19。
在S20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即使经过预定时间第一电路电压V1也没有下降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转移至S22,判定辅接触器32s发生了焊接故障,并转移至S23。另外,在S23中,电机ECU 72关闭所有剩余的接触器之后,转移至S24。
在S19的判定结果是“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前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了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电机ECU 72判定辅接触器32s是正常的,更具体来说,判定辅接触器32s没有发生焊接故障,并转移至S21。在S21中,电机ECU 72向第二电池ECU 75发送关闭第二电源电路3的预充电接触器32p的指令,并转移至S24。由此,第二电池ECU 75关闭预充电接触器32p,借此第二电池B2与第二电力线31p、31n断开。
在S24中,电机ECU 72执行使第一平滑电容器C1和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荷放电的快速放电处理,直到第一电路电压V1成为小于或等于预先决定的预定电压为止,并结束图5A和图5B的系统停止处理。在该快速放电处理中,电机ECU 72通过例如对电力转换器43进行切换控制或者使电流流到放电电阻25,来使第一平滑电容器C1和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荷迅速放电。由此,如图6的时刻t8之后的时间所示,第一电路电压V1下降。
根据如上所述的电源系统1,发挥如下效果。
(1)在电源系统1中,通过电压转换器5连接第一电力线21p、21n和第二电力线31p、31n,该第一电力线21p、21n经由接触器22m、22s、22p连接第一电池B1,该第二电力线31p、31n经由接触器32m、32s、32p连接第二电池B2。另外,在系统停止时,电机ECU 72基于与第一电力线21p、21n连接的第二平滑电容器C2的电压(即第一电路电压V1)的变化判定接触器22m、22s、22p、32m、32s、32p是否发生故障。另外,管理ECU 71和转换器ECU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以便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由此,能够确保在系统停止时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和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电位差始终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因此,在系统停止处理中,能够妥当判定接触器22m、22s、22p、32m、32s、32p是否发生故障。另外,通过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始终确保上述电位差,从而在产生停止电源系统1的指令的情况下,能够立即开始接触器22m、22s、22p、32m、32s、32p的故障判定。
(2)在电源系统1中,第二蓄电器经由电压转换器连接电力转换器和驱动电机。因此,如果想要从第二蓄电器向电力转换器和驱动电机提供电力,那么电压转换器中会产生损耗,因此,优选的是,尽可能由第一蓄电器提供电力转换器和驱动电机中所需的电力,以便降低整个电源系统中的损耗。然而,如果继续保留第二蓄电器的电力的输出,那么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和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电位差会变小,在系统停止时,有可能无法通过故障判定处理妥当地判定第一及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
在电源系统1中,管理ECU 71和转换器ECU 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以便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选定在其使用电压范围内的空水平的情况下,从第二电池B2输出比第一电池B1更多的电力。另外,在电源系统1中,上述空水平比相对于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的使用电压范围的上限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因此,根据电源系统1,按照如下方式操作电压转换器5,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空水平高的情况下,由第一电池B1输出的电力驱动电力转换器43和驱动电机M,以便降低整个电源系统1的损耗,同时,在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空水平的情况下,从第二电池B2输出比第一电池B1更多的电力,以便能够确保在系统停止时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和第二电池B2の静态电压的电位差始终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由此,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整个电源系统1的损耗,同时,在系统停止处理中,能够妥当地判定接触器22m、22s、22p、32m、32s、32p是否发生故障。
(3)在电源系统1中,相较于第二电池B2,第一电池B1的输出重量密度更低且能量重量密度更高。也就是在电源系统1中,使用电容型的电池作为第一电池B1,使用输出型的电池作为第二电池B2。另外,在电源系统1中,输出型的第二电池B2经由电压转换器5连接电力转换器43和驱动电机M。在这种电源系统1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整个电源系统1的损耗,大部分情况下在电力转换器43和驱动电机M所需的电力比较小的低负荷行驶时,保留第二电池B2的同时主要由第一电池B1输出电力,在电力转换器43和驱动电机M所需的电力比较大的高负荷行驶时,由第一电池B1和第二电池B2输出电力。另外,此时,为了在高负荷行驶时由第二电池B2输出符合需求的电力,大部分情况下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的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维持在其上限附近。这样,在电源系统1中,由于输出型的第二电池B2的充电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和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容易趋于接近。相对于此,在电源系统1中,管理ECU 71和转换器ECU 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以便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由此,尽可能降低整个电源系统1的损耗,同时,在高负荷行驶时由第二电池B2输出符合需求的电力,进一步,在系统停止处理中,能够妥当地判定接触器22m、22s、22p、32m、32s、32p是否发生故障。
上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改变细节部分的构成。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理ECU 71和转换器ECU 73对电压转换器5进行操作,以便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始终维持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最迟在执行系统停止处理时,并在判定接触器22m、22s、22p的故障之前确保上述电位差即可。因此,管理ECU 71和转换器ECU73在例如开始了系统停止处理时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没有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情况下,在开始接触器22m、22s、22p的故障判定之前,也可以通过例如将第二电池B2的电力提供给第一电池B1,对第一电池B1进行充电,使得第一电池B1的静态电压比第二电池B2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Claims (4)
1.一种电源系统,具备:
第一电力线,经由第一接触器连接第一蓄电器;
第二电力线,经由第二接触器连接第二蓄电器;
电压转换器,在前述第一电力线和前述第二电力线之间转换电压;
电力转换器,在前述第一电力线和驱动电机之间转换电力;
控制手段,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
电容器,与前述第一电力线连接;及,
故障判定手段,在系统停止时,执行基于前述电容器的电压的变化判定前述第一和第二接触器是否发生故障的故障判定处理;
所述电源系统的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手段最迟在前述故障判定手段开始前述故障判定处理之前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前述第一蓄电器的电压比前述第二蓄电器的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预定的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前述控制手段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维持前述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比前述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高出大于或等于前述判定电位差的电压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相对于前述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第一使用范围的上限,比相对于前述第二蓄电器的静态电压的第二使用范围的上限高,
前述控制手段对前述电压转换器进行操作,使得在系统工作过程中,在前述第一蓄电器的静态电压小于或等于选定在前述第一使用范围内的预定电压的情况下,从前述第二蓄电器输出比前述第一蓄电器更多的电力,
前述预定电压比前述第二使用范围的上限高出大于或等于前述判定电位差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源系统,其中,相较于前述第二蓄电器,前述第一蓄电器的输出重量密度更低且能量重量密度更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05874 | 2019-06-06 | ||
JP2019105874A JP7096203B2 (ja) | 2019-06-06 | 2019-06-06 | 電源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46288A true CN112046288A (zh) | 2020-12-08 |
CN112046288B CN112046288B (zh) | 2023-08-29 |
Family
ID=73600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08221.5A Active CN112046288B (zh) | 2019-06-06 | 2020-06-05 | 电源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85234B2 (zh) |
JP (1) | JP7096203B2 (zh) |
CN (1) | CN11204628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2168A (zh) * | 2021-05-19 | 2021-08-06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放电电路、控制方法以及一种电动汽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20208859A1 (en) * | 2019-01-14 | 2021-08-05 | Smardt Chiller Group Inc. | Direct current chiller method and system |
WO2023188192A1 (ja) | 2022-03-30 | 2023-10-05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載制御装置 |
WO2023188193A1 (ja) | 2022-03-30 | 2023-10-05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載制御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44123A (ja) * | 2006-03-09 | 2007-09-20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源装置 |
CN103481785A (zh) * | 2013-09-24 | 2014-01-01 |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增程式动力系统及其双电压保护方法 |
JP2017169311A (ja) * | 2016-03-15 | 2017-09-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輸送機器及び制御方法 |
CN108372789A (zh) * | 2017-01-31 | 2018-08-07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可变电压转换系统中的旁路二极管的故障检测 |
JP2019004594A (ja) * | 2017-06-14 | 2019-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電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34700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池システム |
JP2014138473A (ja) * | 2013-01-16 | 2014-07-28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車両 |
JP2015012670A (ja) * | 2013-06-27 | 2015-01-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
2019
- 2019-06-06 JP JP2019105874A patent/JP7096203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4 US US16/893,421 patent/US1148523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05 CN CN202010508221.5A patent/CN1120462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44123A (ja) * | 2006-03-09 | 2007-09-20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源装置 |
CN103481785A (zh) * | 2013-09-24 | 2014-01-01 |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增程式动力系统及其双电压保护方法 |
JP2017169311A (ja) * | 2016-03-15 | 2017-09-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輸送機器及び制御方法 |
CN108372789A (zh) * | 2017-01-31 | 2018-08-07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可变电压转换系统中的旁路二极管的故障检测 |
JP2019004594A (ja) * | 2017-06-14 | 2019-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電源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2168A (zh) * | 2021-05-19 | 2021-08-06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放电电路、控制方法以及一种电动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202605A (ja) | 2020-12-17 |
US11485234B2 (en) | 2022-11-01 |
JP7096203B2 (ja) | 2022-07-05 |
US20200384866A1 (en) | 2020-12-10 |
CN112046288B (zh) | 2023-08-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46288B (zh) | 电源系统 | |
CN111688492B (zh) | 电源系统 | |
CN112018999B (zh) | 电源系统 | |
CN102729828B (zh) | 电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824044B (zh) | 电源系统 | |
CN112019000B (zh) | 电源系统 | |
CN115158018A (zh) | 电源系统 | |
CN114590137B (zh) | 电源系统 | |
CN113459893B (zh) | 电源系统及电动车辆 | |
CN115107561A (zh) | 电源系统 | |
JP2018121397A (ja) | 電動自動車 | |
CN114619895B (zh) | 电源系统 | |
CN114633641B (zh) | 电源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