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38357A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8357A
CN112038357A CN202010899767.8A CN202010899767A CN112038357A CN 112038357 A CN112038357 A CN 112038357A CN 202010899767 A CN202010899767 A CN 202010899767A CN 112038357 A CN112038357 A CN 112038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pening
base plate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97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97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383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38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83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1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tructure of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62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驱动电路层,位于衬底基板上;平坦化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平坦化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第一电极层,位于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像素限定层,位于第一电极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像素限定层具有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露出部分第一电极;公共发光功能层,位于像素限定层背离平坦化层的一侧,且覆盖第二开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OLED)装置因其具有自发光、节能、视角宽、对比度较大、轻薄以及可制成柔性显示装置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OLED器件主要包括阳极、空穴导电层、发光层、电子导电层以及阴极等结构,通过分别向阳极和阴极施加不同的电信号,使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导电层和电子导电层移动至发光层,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层中复合以实现发光。
在OLED显示面板中,由于与各个子像素对应的各OLED器件的空穴导电层、电子导电层以及阴极等膜层结构为公共的膜层,且该公共膜层为具有一定载流子迁移的材料,因此,公共膜层的横向漏流将导致子像素偷亮,影响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以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驱动电路层,位于衬底基板上;
平坦化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平坦化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第一电极层,位于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
像素限定层,位于第一电极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像素限定层具有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露出部分第一电极;
公共发光功能层,位于像素限定层背离平坦化层的一侧,且覆盖第二开口。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驱动电路层;
在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平坦化层,并在平坦化层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在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
在第一电极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像素限定层,并在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露出部分第一电极;
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公共发光功能层;且公共发光功能层覆盖像素限定层以及第二开口。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平坦化层上设置第一开口,使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并且使像素限定层的第二开口露出部分第一电极,可使相邻第二开口之间公共发光功能层的载流子迁移路径增加,因而能够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椭圆标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椭圆标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图18是与图13所示方法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此外,附图中各结构的尺寸并不表示实际尺寸。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实施。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0、位于衬底基板10上的驱动电路层20、位于驱动电路层2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平坦化层30、位于平坦化层3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电极层、位于第一电极层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像素限定层50以及位于像素限定层50背离平坦化层30的一侧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平坦化层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310;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410;第一电极4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310内;像素限定层50具有多个第二开口510;第二开口510露出部分第一电极410;公共发光功能层60且覆盖第二开口510。
现有技术中,平坦化层上没有开口,阳极(第一电极)形成于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表面,像素限定层具有露出部分阳极的开口,公共发光功能层覆盖开口以及像素限定层,因此,公共发光功能层与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表面的垂直近距离约等于像素限定层的厚度(忽略阳极的厚度)。而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平坦化层3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310,且第一电极41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310内,因此,第一电极410与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一开口310的深度与像素限定层50的厚度之和,进一步的,由于像素限定层50的第二开口510露出部分第一电极410,而公共发光功能层60覆盖第二开口510,因此,公共发光功能层60与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约等于第一开口310的深度与像素限定层50的厚度之和(忽略第一电极410的厚度),即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增大了公共发光功能层60与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使得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增加,因而能够消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平坦化层30中第一开口310的数量不作限定。第一开口310可以与各个子像素对应设置,也可以仅与部分子像素对应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定。
示例性的,驱动电路层20中的驱动电路可以为主动驱动电路,主要由薄膜晶体管和电容构成诸如“2T1C”(2个薄膜晶体管和1个电容)或“7T1C”式的主动驱动电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定驱动电路层20,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平坦化层30起到平坦化的作用,使第一电极410及其上方的膜层能够在平坦的膜层上形成,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第一电极层中的多个第一电极410分立设置,以为各个发光元件提供不同的驱动信号。示例性的,第一电极410可以为阳极。
其中,像素限定层50用于限定各个子像素的设置区域。具体的,位于第二开口510内的第一电极410、公共发光功能层60以及发光层构成一个发光元件,一个发光元件与一个子像素对应。对于各个子像素而言,第一电极410为分立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为公共的,且覆盖像素限定层50以及第二开口510。示例性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可以包括空穴导电层、电子导电层以及第二电极层(例如阴极)等膜层。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平坦化层上设置第一开口,使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并且使像素限定层的第二开口露出部分第一电极,可使相邻第二开口之间公共发光功能层的载流子迁移路径增加,因而能够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多种第一开口310和第二开口510的设置方式,以下进行举例说明。
继续参见图1,可选的,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等于平坦化层30的厚度D。如此设置,可以使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进一步增大,进一步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
图2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可选的,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小于平坦化层30的厚度D;平坦化层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开口320;第三开口320位于第一开口310朝向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10和第三开口320连通,以贯穿平坦化层30;驱动电路层20与平坦化层30之间设置有钝化层70;钝化层70包括多个通孔710,第一电极410通过通孔710与驱动电路层20电连接。
其中,钝化层70起到绝缘作用。驱动电路层20上薄膜晶体管和电容等结构的形成,使得钝化层7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故而设置平坦化层30,使各个发光元件形成于平坦的表面。因此,若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等于平坦化层30的厚度D,虽然可以有效削弱横向漏流,但是可能会对发光元件的形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显示效果。故而优选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小于平坦化层30的厚度D,使平坦化层30具备平坦化的功能。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小于平坦化层30的厚度D,使得平坦化层仍然具有良好的平坦化效果,通过在第一开口310下方的平坦化层30上设置孔径较小的第三开口320,使第一开口310和第三开口320贯穿平坦化层30,并且在钝化层70上形成通孔710,使得位于第一开口310内的第一电极410通过第三开口320和通孔710与驱动电路层20电连接,实现电信号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若部分子像素所在位置处的平坦化层未设置第一开口,那么,可以设置第三开口贯穿平坦化层,以使位于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通过第三开口以及通孔与驱动电路层电连接。
可选的,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与平坦化层30的厚度D满足:
Figure BDA0002659405740000071
当第一开口310的深度H为平坦化层30的厚度D的1/4~1/5时,既可以起到良好的平坦化效果,又能够削弱横向漏流。可以理解的,第一开口310深度越大,削弱横向漏流的效果越好,但平坦化效果越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第一开口310的深度,以在保证平坦化效果的基础上,增大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防止子像素偷亮。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可选的,第一开口31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开口510朝向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内;平坦化层30包括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围成第一开口310;像素限定层50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围成第二开口510;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形成台阶结构。
图3所示方案,使得第二开口510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的孔径D2大于第一开口31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孔径D1,从而使平坦化层30围成第一开口310的第一侧壁与像素限定层50围成第二开口510的第二侧壁构成了台阶结构,即平坦化层30与像素限定层50的界面处形成了台阶结构。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加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从而进一步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可选的,第二开口510包括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上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子开口,且沿背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各第二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像素限定层50围成的第二开口51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示例性的,图4以第二开口510包括两个第二子开口为例进行示意,如图4所示,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上,第二子开口511和第二子开口512的孔径逐渐增加,使得像素限定层50围成第二开口510的侧壁形成一个台阶结构。如此设置,同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从而进一步削弱横向漏流,有效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示例性的,像素限定层50的厚度可以为1.5μm~5μm,相邻两个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的最大横向距离可以为15μm~30μm,通过均分像素限定层50的厚度可以在像素限定层50的侧壁上形成2~3个台阶结构。
图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可选的,第一开口310包括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上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子开口,且沿背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各第一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平坦化层30围成的第一开口31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示例性的,图5以第一开口310包括两个第一子开口为例进行示意,如图5所示,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上,第一子开口311和第一子开口312的孔径逐渐增加,使得平坦化层30围成第一开口310的侧壁形成一个台阶结构。如此设置,同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从而进一步削弱横向漏流,有效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示例性的,平坦化层30的厚度可以为2μm~5μm,通过均分像素限定层50的厚度可以在平坦化层的侧壁上形成2~3个台阶结构。
另外,参见图4和图5,各个位置处的台阶结构的坡度θ例如可以为15°~40°。台阶结构的坡度θ不宜过小(例如小于15°),过小的坡度对削弱横向漏流的效果有限。台阶结构的坡度θ也不宜过大(例如大于45°),因为坡度过大可能导致第二开口内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与其他位置处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断裂,使得第二开口内的公共发光功能层(例如第二电极层)无法接收电信号,造成子像素无法正常显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台阶结构的坡度,适当增大台阶结构的坡度θ,以增大载流子横向迁移的难度,削弱横向漏流,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从图5可以看出,除了平坦化层30围成第一开口310的侧壁形成台阶结构以外,平坦化层30与像素限定层50的界面处也具有一个台阶结构,如此可以更多地增加台阶结构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增加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更好地防止横向漏流。因此,台阶结构可以形成于平坦化层30的侧壁、像素限定层50的侧壁和/或平坦化层30与像素限定层50的界面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平坦化层30的厚度、像素限定层50的厚度、相邻第二开口510之间像素限定层50的横向尺寸以及台阶结构的坡度等因素合理设置台阶结构的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也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通过在平坦化层30上设置第一开口310,以增加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在平坦化层30、像素限定层50和/或平坦化层30与像素限定层50的界面处形成台阶结构,以进一步增加相邻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载流子迁移路径,有效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开口310以及第二开口510均为中心对称结构。示例性的,参见图2,第一开口310的孔径(2L1)与第二开口510的孔径(2L2)沿轴线OO’对称,即第一开口310和第二开口510以轴线OO’为中心形成中心对称结构。如此设置,可以简化形成第一开口310和第二开口510时的制备工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显示面板的结构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结构改进以及优化。
继续参见图1,可选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包括空穴导电层610、电子导电层620以及第二电极层630中的至少一个;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80;发光单元80在衬底基板10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电极410在衬底基板10的垂直投影内;其中,空穴导电层610位于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层之间;电子导电层620位于发光层与第二电极层630之间。
图1以公共发光功能层60包括空穴导电层610、电子导电层620以及第二电极层630为例进行示意。其中,第二电极层630可以为阴极层,覆盖第二开口510以及像素限定层50。向第一电极410和第二电极层630上施加电信号后,在第一电极410和第二电极层630的电场作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导电层610和电子导电层620传输至发光单元80,空穴和电子在发光单元80中复合以实现发光。其中,各个发光单元80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使显示面板实现彩色画面的显示。示例性的,第一发光单元80-1可以发出红光,第二发光单元80-2可以发出绿光,第三发光单元80-3可以发出蓝光。
示例性的,参照图3,可以设置发光单元80覆盖至少部分平坦化层30围成第一开口310的侧壁,此外,还可以设置发光单元80覆盖至少部分像素限定层50围成第二开口510的侧壁,如此可以增大发光单元的覆盖面积,降低功耗。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包括空穴导电层610、发光层640、电子导电层620以及第二电极层630中的至少一个;其中,空穴导电层610位于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层640之间;电子导电层620位于发光层640与第二电极层630之间;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色阻层830;位于公共发光功能层6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色阻层830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色阻结构(831/832/833)。
除了上述在发光层中设置多个发光单元80实现彩色显示的方案以外,还可以通过在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设置色阻层830,通过色阻层830上多种不同颜色的色阻结构实现彩色显示。示例性,发光层640可以发出自然光,第一色阻结构831为红色色阻结构,第二色阻结构832为绿色色阻结构,第三色阻结构833为蓝色色阻结构。
参见图1,可选的,显示面板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82;每个第二开口510处的第一电极410以及公共发光功能层60形成发光元件82;与绿色发光元件82-2相邻的其他颜色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410以及公共发光功能层60覆盖第一开口310。
相比于其他颜色(例如红色或蓝色)的发光元件而言,绿色发光元件的开启电压较低,因此,绿色发光元件82-2的发光情况更容易受到横向漏流的影响,即绿色子像素更容易偷亮;而且,人眼对绿光更为敏感,若绿色子像素因横向漏流而亮度提高,对用户视觉感受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因此,可以使与绿色发光元件82-2相邻的其他颜色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410以及公共发光功能层60覆盖第一开口310,以削弱其他颜色发光元件的横向漏流,防止绿色发光元件偷亮,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示例性的,图1以与绿色发光元件82-2相邻的红色发光元件82-1和蓝色发光元件82-3的第一电极410以及公共发光功能层60均覆盖第一开口310为例进行示意,由于红色发光元件82-1和蓝色发光元件82-3所在位置处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与像素限定层50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较长,使得载流子难以迁移至绿色发光元件82-2,从而有效防止绿色子像素偷亮。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可选的,显示面板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82;每个第二开口510处的第一电极410以及公共发光功能层60形成发光元件82;每个发光元件82的第一电极410的至少部分均位于第一开口310内;其中,绿色发光元件82-2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覆盖面积小于其他颜色发光元件(如红色发光元件82-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覆盖面积。
示例性的,图7仅红色发光元件82-1和绿色发光元件82-2为例进行示意。如图7所示,绿色发光元件82-2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覆盖面积小于红色发光元件82-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覆盖面积,如此,不仅可以削弱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横向漏流,还可以增大载流子从红色发光元件或蓝色发光元件向绿色发光元件横向迁移的路径,更大程度地避免绿色子像素偷亮,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7仅以红色发光元件82-1所在位置处的平坦化层30围成第一开口310的侧壁与像素限定层50围成第二开口510的侧壁形成台阶结构,而绿色发光元件82-2所在位置处的平坦化层30的侧壁、像素限定层50的侧壁和/或平坦化层30与像素限定层50的界面处均未设置台阶结构的方式,实现绿色发光元件82-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覆盖面积小于其他颜色发光元件所在位置处的第二开口510内公共发光功能层60的覆盖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参照上文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任意一种设置方式达到该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8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可选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支撑柱90;支撑柱90位于相邻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公共发光功能层60覆盖支撑柱90。
图8仅以一个支撑柱90为例进行示意,支撑柱可以支撑盖板,防止按压盖板时损坏显示面板。
为了进一步增加载流子迁移路径,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支撑柱90的结构做如下改进:
参见图9,图9是图8中椭圆标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可选的,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包括起伏结构910。通过在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设置起伏结构910,可以进一步增加载流子迁移路径,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示例性的,支撑柱90的厚度可以为1.5μm~5μm,宽度可以为5μm~15μm,起伏结构910的深度可以为支撑柱90厚度的1/3~1/2,起伏结构910的宽度可以为支撑柱90宽度的1/3~1/2。
参见图10,图10是图8中椭圆标识区域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可选的,支撑柱9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920。通过在支撑柱90的侧壁上设置台阶结构920,可以进一步增加载流子迁移路径,削弱横向漏流,防止子像素偷亮,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度均一性。
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可选的,支撑柱90朝向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内。
由于平坦化层30、像素限定层50和/或平坦化层30与像素限定层50界面处的台阶结构的设置,使得相邻两个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的宽度越来越小,导致支撑柱90的设置区域受限,影响支撑柱90的支撑力。本实施例设置支撑柱90朝向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内,使得支撑柱90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从而保证了显示面板的品质。
参见图11,本实施例中支撑柱90的剖面结构可以为倒梯形。虽然如此设置可能导致位于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表面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如第二电极层630)与位于第二开口510内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出现断层。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支撑柱90为间隔设置,而且,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支撑柱90与第二开口510不交叠,因此,只有支撑柱90上方的第二电极层630无法接收电信号,除支撑柱90设置区域以外的第二电极层630仍为一个整体,依然可以接收电信号,因而此方案并不影响显示功能。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因而具备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图12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4-图18是与图13所示方法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具体以图5所示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为例进行示意,其他实施例所描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参照下述方法实现,在此不做过多说明。另外,显示面板中诸如第一开口310以及台阶结构等结构的有益效果请参照上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下面结合图13-图18对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做详细说明。参见图13,该制备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11、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驱动电路层。
参见图14,驱动电路层20中的驱动电路可以为主动驱动电路,主要由薄膜晶体管和电容构成,本发明实施例对驱动电路层20的制备方法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计。
S12、在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平坦化层,并在平坦化层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参见图15,可选的,在形成平坦化层30之前,可以先在驱动电路层2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形成钝化层70,并在钝化层70上形成多个通孔710,然后在钝化层7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形成平坦化层30,并在平坦化层30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310。图15仅以一个通孔710以及一个第一开口310为例进行示意。
继续参见图15,可选的,在平坦化层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实现: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在平坦化层30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310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开口320;其中,第三开口320位于第一开口310朝向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10和第三开口320连通,以贯穿平坦化层30。
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可以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在平坦化层30的不同位置处形成不同深度的凹槽,从而在一道工艺中形成第一开口310以及位于第一开口310下方的第三开口320,使第一开口310和第三开口320连通并贯穿平坦化层30。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5,可选的,在平坦化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实现: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在平坦化层30上形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如第一子开口311和第一子开口3112),且沿背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各第一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平坦化层30围成的第一开口31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其中,第一开口31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开口510朝向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内(参见图17)。
S13、在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内。
参见图16,第一电极410部分位于第一开口310内,并且通过第三开口320以及通孔710与驱动电路层20中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
S14、在第一电极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像素限定层,并在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第二开口露出部分第一电极。
参见图17,像素限定层50的第二开口510露出部分第一电极410,相邻第一开口310之间的平坦化层30以及相邻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使得第一电极410分立。此外,可以设置第一开口31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开口510朝向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衬底基板10上的垂直投影内,如此可使平坦化层30围成第一开口310的侧壁与像素限定层50围成第二开口510的侧壁形成台阶结构。
可选的,在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实现: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在像素限定层50上形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子开口,且沿背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各第二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像素限定层50围成的第二开口51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图17未示出第二开口510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子开口的结构,具体可参见图4,制备工艺与制备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的工艺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S15、在像素限定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公共发光功能层;且公共发光功能层覆盖像素限定层以及第二开口。
可选的,在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公共发光功能层60之前,还包括:在相邻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支撑柱90,具体可参见图8所示结构。在形成支撑柱90之后,再在像素限定层50以及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公共发光功能层60,以使公共发光功能层60覆盖像素限定层50、第二开口510以及支撑柱90。示例性的,公共发光功能层60可以采用蒸镀工艺形成。
更进一步地,在形成公共发光功能层60之前,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形成不同结构的支撑柱90,以进一步削弱横向漏流:
其一,可选的,在相邻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支撑柱90之后,还包括:在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形成起伏结构910。具体可参见图9所示结构,支撑柱9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包括起伏结构910。
其二,可选的,在相邻第二开口51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支撑柱90,包括:在像素限定层5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支撑柱90材料层;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沿背离衬底基板10方向,在支撑柱90材料层上形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四子开口,且沿背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各第四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形成支撑柱90,且支撑柱90围成的第四开口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其中,多个依次连通的第四子开口形成第四开口。具体可参见图10所示结构,支撑柱90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结构。第四开口的制备工艺与第一开口310的制备工艺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
平坦化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平坦化层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像素限定层具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
公共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第二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的深度H等于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的深度H小于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D;
所述平坦化层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连通,以贯穿所述平坦化层;
所述驱动电路层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设置有钝化层;
所述钝化层包括多个通孔,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驱动电路层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的深度H与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D满足:
Figure FDA00026594057300000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内;
所述平坦化层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围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围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形成台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包括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子开口,且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各所述第二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所述像素限定层围成的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包括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子开口,且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各所述第一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所述平坦化层围成的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均为中心对称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包括空穴导电层、电子导电层以及第二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内;
其中,所述空穴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电子导电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包括空穴导电层、发光层、电子导电层以及第二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空穴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发光层之间;所述电子导电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色阻层;位于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色阻层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色阻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每个所述第二开口处的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形成所述发光元件;与绿色发光元件相邻的其他颜色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覆盖所述第一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每个所述第二开口处的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形成所述发光元件;每个所述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其中,绿色发光元件所在位置处的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的覆盖面积小于其他颜色发光元件所在位置处的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的覆盖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位于相邻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覆盖所述支撑柱。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表面包括起伏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朝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支撑柱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表面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内。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8.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驱动电路层;
在所述驱动电路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平坦化层,并在所述平坦化层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
在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分立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形成像素限定层,并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
在所述像素限定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公共发光功能层;且所述公共发光功能层覆盖所述像素限定层以及所述第二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坦化层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包括:
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在所述平坦化层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个第三开口;
其中,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连通,以贯穿所述平坦化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开口包括:
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方向,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形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子开口,且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各所述第二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所述像素限定层围成的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包括:
采用半色调掩膜工艺,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方向,在所述平坦化层上形成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子开口,且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各所述第一子开口的孔径逐渐增加,以使所述平坦化层围成的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包括至少一个台阶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内。
CN202010899767.8A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20383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9767.8A CN112038357A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9767.8A CN112038357A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8357A true CN112038357A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86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9767.8A Pending CN112038357A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38357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8471A (zh) * 2020-12-31 2021-05-0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363404A (zh) * 2021-06-29 2021-09-07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硅基有机发光微显示器
CN113488521A (zh) * 2021-07-01 2021-10-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蒸镀装置
CN113838995A (zh) * 2021-09-22 2021-12-2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5421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0168A (ja) * 2004-05-24 2005-12-08 Samsung Sdi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17185A (zh) * 2007-01-04 2008-07-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和制造该装置的方法
US20120217518A1 (en) * 2010-08-25 2012-08-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organic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display device
US20140353599A1 (en) * 2013-05-30 2014-12-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190217A1 (en) * 2014-12-31 2016-06-30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of
CN106158909A (zh) * 2015-04-28 2016-11-23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KR20170078969A (ko) * 2015-12-29 2017-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80158878A1 (en) * 2016-12-07 2018-06-0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80068011A (ko) * 2016-12-13 2018-06-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8206200A (zh) * 2016-12-19 2018-06-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US20200203453A1 (en) * 2018-12-20 2020-06-25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40168A (ja) * 2004-05-24 2005-12-08 Samsung Sdi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17185A (zh) * 2007-01-04 2008-07-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和制造该装置的方法
US20120217518A1 (en) * 2010-08-25 2012-08-30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organic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display device
US20140353599A1 (en) * 2013-05-30 2014-12-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190217A1 (en) * 2014-12-31 2016-06-30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of
CN106158909A (zh) * 2015-04-28 2016-11-23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KR20170078969A (ko) * 2015-12-29 2017-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80158878A1 (en) * 2016-12-07 2018-06-0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80068011A (ko) * 2016-12-13 2018-06-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8206200A (zh) * 2016-12-19 2018-06-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US20200203453A1 (en) * 2018-12-20 2020-06-25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8471A (zh) * 2020-12-31 2021-05-0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768471B (zh) * 2020-12-31 2024-02-02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363404A (zh) * 2021-06-29 2021-09-07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硅基有机发光微显示器
CN113363404B (zh) * 2021-06-29 2022-06-03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硅基有机发光微显示器
CN113488521A (zh) * 2021-07-01 2021-10-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蒸镀装置
CN113838995A (zh) * 2021-09-22 2021-12-2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38995B (zh) * 2021-09-22 2024-02-13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65421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38357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EP3242325B1 (en)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CN108461527B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210141304A1 (en) Mask strips, array substrates and display screens
CN11082853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111722761A (zh) 触控显示装置
EP405066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panel
US1125786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228429A1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92282B (zh) 显示基板、显示设备和制造显示基板的方法
WO2022237017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19525269A (ja) 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基板、該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基板を有する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ピクセル配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403440B (zh) 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0828518B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2024009907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1474774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30619B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165051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CN212460536U (zh) 触控显示装置
KR20240037349A (ko) 표시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표시 장치
CN11141596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7265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0808085B1 (ko) 유기 전계발광 디바이스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20521989A (ja) 表示基板、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11864113B (zh) 显示背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4

Address after: No.8, liufangyuan Henglu,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pplicant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Shanghai Branch

Address before: Room 509, building 1, No. 6111, Longdong Avenu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0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