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31119B -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1119B
CN112031119B CN202010916436.0A CN202010916436A CN112031119B CN 112031119 B CN112031119 B CN 112031119B CN 202010916436 A CN202010916436 A CN 202010916436A CN 112031119 B CN112031119 B CN 1120311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d discharge
energy dissipation
discharge ditch
ditch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164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31119A (zh
Inventor
杨刚
杨山
魏源
刘泽
尹培
龚平
梁肖江
龙科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164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311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31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1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31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1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4Pipes or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to sewers
    • E03F3/046Open sewage chann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3/00Sewer pipe-line systems
    • E03F3/06Methods of, or installations for, laying sewer pip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山区排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其中,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包括排洪沟本体,所述排洪沟本体包括排洪沟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洪沟底板两侧的排洪沟侧墙,所述排洪沟底板上设有跌水消能结构;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排洪沟本体,包括施工排洪沟底板和排洪沟侧墙;步骤二: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上相应地施工跌水消能结构;当水流流经所述排洪沟底板以及所述排洪沟侧墙形成的通道时,利用所述跌水消能结构的消能作用,减小水流的动能,从而减小水流所述排洪沟本体以及下游库区的冲击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山区排洪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内配套设施往往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老化严重,环场总排水管道压力过大,每逢暴雨时节,雨水肆意冲刷场内边坡及建筑物,安全和环境风险日益突出。某城市垃圾填埋场为了缓解环场总排水管道压力,分流场内雨水,需要沿场内北侧山坡新建一处抢险救灾排水通道。目前,在山区地形条件下修建抢险救灾排水通道,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在过水断面较小(S<10㎡)、满足暴雨强度标准较低(100年一遇以下)的前提下,通常采用埋设涵管,或小断面(S<10㎡)的排洪沟作为排水通道。
(2)在过水断面较大(S≥10㎡)、满足暴雨强度标准较高(100年一遇)的前提下,通常采用排(泄)洪隧洞作为排水通道。
由于施工排(泄)洪隧洞或涵管需预先开挖隧洞或预埋管道,施工流程复杂,且隧洞开挖、管道基坑开挖的施工安全风险高,相较排(泄)洪隧洞和涵管,排洪沟施工流程的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蜿蜒曲折、山势陡峭高差大,在过水断面较大(S≥10㎡)、满足暴雨强度标准较高(100年一遇)的前提下,采用排洪沟作为排水通道时,当水流量过大(最大可达20m3/s)时,排洪沟内壁被雨水冲刷,在弯道或陡坡处由于能量集中,冲击作用大,容易引起排洪沟结构失稳,且大流量、高流速的水流流下会对下游库区造成的高强度的冲击,威胁边坡及场内建筑物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蜿蜒曲折、山势陡峭高差大,采用大断面排洪沟作为排水通道时,在水流量过大的情况下,排洪沟内壁被雨水冲刷,在弯道或陡坡处由于能量集中,冲击作用大,容易引起排洪沟结构失稳,且大流量、高流速的水流流下会对下游库区造成的高强度的冲击,威胁边坡及场内建筑物的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包括排洪沟本体,所述排洪沟本体包括排洪沟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洪沟底板两侧的排洪沟侧墙,所述排洪沟底板上设有跌水消能结构。
由于所述排洪沟底板上设有跌水消能结构,当水流流经所述排洪沟底板以及所述排洪沟侧墙形成的通道时,由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的消能作用,减小水流的动能,从而减小水流在弯道处对所述排洪沟本体的冲击作用,保证所述排洪沟本体结构的稳定性;由于陡坡处高差较大,水流顺势而下,设置所述跌水消能结构能够减小水流在陡坡处流下时携带的动能,减小对下游库区造成的高强度的冲击作用,保证边坡以及下游建筑物的安全;且相较于施工排(泄)洪隧洞或涵管,施工大断面排洪沟无需预埋管道或开挖隧洞,施工方式更为简单、便捷,施工效率更高,安全风险等级更低,也便于检修或疏通。
所述大断面排洪沟是指过水断面S≥10㎡的排洪沟。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W型消能条,所述W型消能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固定连接,所有所述W型消能条沿所述排洪沟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所述W型消能条通常设置在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处,由于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较大时,水流容易在转弯处产生能量集中点,对所述排洪沟侧墙的冲击作用较大,在此处设置多个所述W型消能条,使得原本处于同一截面的水流到达所述W型消能条的位置并不相同,将水流的能量进行分散,水流先冲击所述W型消能条所形成的凹槽处后,再冲击所述排洪沟侧墙,分担了所述排洪沟侧墙受到的直接冲击作用,利用水流与所述W型消能条的撞击作用,消耗了水流顺流而下所携带的巨大的动能,保证了所述排洪沟本体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有效地进行排洪。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W型消能条表面较为粗糙。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长条型消能条,所述长条型消能条沿所述排洪沟底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间隔布设。
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不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时,水流较缓,因此,通过间隔设置多个长条型消能条来进一步消耗水流的动能即可。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跌水消能结构包括多个消能单元,每个所述消能单元包括均设于所述排洪沟底板上的三个长条型消能条,其中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固定连接,第三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位于前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中间区域上方或下方位置,三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呈三角分布,所有所述消能单元沿所述排洪沟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不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时,每个所述消能单元中,既有靠边设置的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又有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中间设置的所述长条型消能条,水流被分散,且利用水流与所述长条型消能条的撞击作用,消耗水流的动能,减小对下游库区造成的的冲击作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消能坎,所述消能坎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消能坎沿所述排洪沟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当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大于30%时,坡度较大,高差大,水流顺势而下,重力势能大,转化的动能大,因此在陡坡段,水流的流速大,具有很强的冲击作用,通过设置所述消能坎,对水流进行阻挡,水流冲击至所述消能坎消耗大量动能,经多个所述消能坎的消耗,再流下的水流能量被大大减少,有效地减小了对下游的威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消能坎的底部设有泄水孔。水流可通过所述泄水孔流走,避免水流在设有所述消能坎处堆积。所述泄水孔采用波纹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洪沟本体上方还设有多个沟顶横梁,每个所述沟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相连接,所有所述沟顶横梁沿所述排洪沟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排洪沟本体,包括施工排洪沟底板和排洪沟侧墙;
步骤二: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上相应地施工跌水消能结构。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蜿蜒曲折、山势陡峭高差大,水流通过所述排洪沟底板与所述排洪沟侧墙形成的通道时,流量大、流速快,因此,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上相应地施工跌水消能结构,使得水流在所述排洪沟本体内消耗动能,减小其流速,避免对下游库区造成高强度的冲击,影响边坡及场内建筑物的安全,保证排洪质量及安全;且该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简单,施工效率更高,安全风险等级更低。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二中,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小于或等于30%时,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W型消能条,将所述W型消能条固定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上,将所述W型消能条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
由于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较大时,水流容易在转弯处产生能量集中点,对所述排洪沟侧墙的冲击作用较大,在此处设置多个所述W型消能条,使得原本处于同一截面的水流到达所述W型消能条的位置并不相同,将水流的能量进行分散,水流先冲击所述W型消能条所形成的凹槽处后,再冲击所述排洪沟侧墙,分担了所述排洪沟侧墙受到的直接冲击作用,利用水流与所述W型消能条的撞击作用,消耗了水流顺流而下所携带的巨大的动能,保证了所述排洪沟本体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有效地进行排洪。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二中,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小于或等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小于或等于30%时,所述跌水消能结构包括多个消能单元,每个所述消能单元包括三个长条型消能条,将其中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将另一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固定于所述排洪沟底板中间,所有所述消能单元沿所述排洪沟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每个所述消能单元中,既有靠边设置的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又有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中间设置的所述长条型消能条,水流被分散,且利用水流与所述长条型消能条的撞击作用,消耗水流的动能,减小对下游库区造成的的冲击作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二中,当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大于30%时,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消能坎,将所述消能坎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所有所述消能坎沿所述排洪沟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在陡坡段,水流的流速大,具有很强的冲击作用,通过设置所述消能坎,对水流进行阻挡,水流冲击至所述消能坎消耗大量动能,经多个所述消能坎的消耗,再流下的水流能量被大大减少,有效地减小了对下游的威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一中,所述排洪沟底板采用分节段施工,相邻两个排洪沟底板节段之间设有橡胶止水条,封水效果好,避免水流渗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一之前还包括,预先开挖沟槽、施工混凝土垫层,接着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施工所述排洪沟底板。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三,在所述排洪沟本体上施工多个沟顶横梁,以及在所述排洪沟侧墙与所述沟顶横梁之间施工混凝土后浇带,所有所述沟顶横梁沿所述排洪沟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一中,施工所述排洪沟底板包括绑扎所述排洪沟底板钢筋、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组合模板对所述排洪沟底板关模,关模后浇筑所述排洪沟底板混凝土;施工所述排洪沟侧墙包括绑扎所述排洪沟侧墙钢筋、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组合模板对所述排洪沟侧墙关模,关模时预留好所述沟顶横梁的安装位置,关模完成后浇筑所述排洪沟侧墙C30混凝土。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二中,施工所述跌水消能结构包括在所述排洪沟底板和所述排洪沟侧墙上钻孔并植筋,在孔内灌注锚固剂锚固,接着绑扎钢筋,关模浇筑所述W型消能条、所述长条型消能条或所述消能坎。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所述排洪沟底板上设有跌水消能结构,当水流流经所述排洪沟底板以及所述排洪沟侧墙形成的通道时,由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的消能作用,减小水流的动能,从而减小水流在弯道处对所述排洪沟本体的冲击作用,保证所述排洪沟本体结构的稳定性;由于陡坡处高差较大,水流顺势而下,设置所述跌水消能结构能够减小水流在陡坡处流下时携带的动能,减小对下游库区造成的高强度的冲击作用,保证边坡以及下游建筑物的安全;且相较于施工排(泄)洪隧洞或涵管,施工大断面排洪沟无需预埋管道或开挖隧洞,施工方式更为简单、便捷,施工效率更高,安全风险等级更低,也便于检修或疏通。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蜿蜒曲折、山势陡峭高差大,水流通过所述排洪沟底板与所述排洪沟侧墙形成的通道时,流量大、流速快,因此,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在所述排洪沟底板上相应地施工跌水消能结构,使得水流在所述排洪沟本体内消耗动能,减小其流速,避免对下游库区造成高强度的冲击,影响边坡及场内建筑物的安全,保证排洪质量及安全;且该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简单,施工效率更高,安全风险等级更低。
针对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山区地形地貌,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采用所述W型消能条、所述长条型消能条以及所述消能坎作为组合跌水消能结构,利用水流自身缓冲及撞击等相互作用进行消能,达到水流缓流、水面平稳,有效的减小了在山区地形条件下,因地势高差较大,水流动能对出水口可能造成的冲击影响,安全、环保性俱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排洪沟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设置W型消能条的跌水消能结构。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设置长条型消能条的跌水消能结构。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设置消能坎的跌水消能结构。
图标:1-混凝土垫层;2-排洪沟底板;3-排洪沟侧墙;4-沟顶横梁;5-混凝土后浇带;6-W型消能条;7-长条型消能条;8-消能坎;9-泄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包括排洪沟本体,所述排洪沟本体包括排洪沟底板2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洪沟底板2两侧的排洪沟侧墙3,所述排洪沟底板2上设有跌水消能结构,所述排洪沟底板2下方设有混凝土垫层1,所述排洪沟侧墙3上还设置有多个沟顶横梁4,所有所述沟顶横梁4沿所述排洪沟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排洪沟侧墙3与所述沟顶横梁4之间还设有混凝土后浇带5。
其中,所述排洪沟底板2厚40cm,所述排洪沟侧墙3厚35cm。
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W型消能条6、长条型消能条7或多个消能坎8,或为多个W型消能条6、长条型消能条7、消能坎8的组合。
所述W型消能条6通常设置在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处,所述W型消能条6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固定连接,所有所述W型消能条6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具体的,所述W型消能条6高50cm,宽30cm,每2条为一组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不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时,水流较缓,因此,通过间隔设置多个长条型消能条7来消耗水流的动能,具体的,采用多个消能单元,每个所述消能单元包括三个均设于所述排洪沟底板2上的长条型消能条7,其中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固定连接,第三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位于前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中间区域上方或下方位置,三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呈三角分布,所有所述消能单元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所述消能坎8通常设置在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大于30%处,所述消能坎8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消能坎8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所述消能坎8的底部设有泄水孔9,所述泄水孔9采用波纹管。
具体的,所述消能坎8高2.5m、顶宽50cm,迎、背水面坡比均为1:1.25。
图2-图4中的箭头方向为排洪方向;图2中角α为90°,角β为45°。
所述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1所示,根据排洪沟线路走向,在沟身途径的陡峭山坡,采用机械开挖排洪沟边坡、沟槽,并以每20m为一节对排洪沟沟身进行分节,每节开挖完成后,浇筑15cm厚C15混凝土垫层1封底。
步骤二:如图1所示,所述混凝土垫层1施工完成后,开始绑扎每节所述排洪沟底板2钢筋及所述排洪沟侧墙3的预埋钢筋;接着在相邻两节所述排洪沟沟身连接处安装橡胶止水带,并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组合模板对所述排洪沟底板2关模,关模完成后浇筑所述排洪沟底板2C30混凝土(抗渗标号不小于P8),混凝土浇筑高度应控制在所述排洪沟底板2顶部以上1.5m处。
步骤三:如图1所示,每节所述排洪沟底板2施工完成后,开始绑扎所述排洪沟侧墙3钢筋,以及所述沟顶横梁4与所述混凝土后浇带5中的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外露长度35cm);接着对相邻两节所述排洪沟沟身连接处已安装的橡胶止水带进行固定,并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组合模板对所述排洪沟侧墙3关模,关模时预留好所述沟顶横梁4的安装位置,关模完成后浇筑所述排洪沟侧墙3C30混凝土(抗渗标号不小于P8)。
步骤四:如图2所示,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对所述排洪沟沟身拉通进行测量放样,确定每种跌水消能结构的设置段落;
对排洪沟底板2、排洪沟侧墙3相应区域进行凿毛清洗,清洗完成后钻孔、植筋;
植筋完成后绑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钢筋,关模浇筑所述跌水消能结构C30混凝土(抗渗标号不小于P8)。
A.在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的路段,施工所述W型消能条6,钻孔孔径Φ=30mm,排洪沟底板2植入钢筋为HRB400Φ16钢筋,排洪沟侧墙3植入钢筋为HRB400Φ14钢筋,均按15cm间距布置,孔内灌注A类锚固剂锚固,锚固长度25cm;;
B.在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不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不大于30%的路段,施工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钻孔孔径Φ=30mm,排洪沟底板2植入钢筋为HRB400Φ16钢筋,排洪沟侧墙3植入钢筋为HRB400Φ14钢筋,均按15cm间距布置,孔内灌注A类锚固剂锚固,锚固长度25cm;;
C.在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大于30%的路段,施工所述消能坎8,钻孔孔径Φ=30mm,所述排洪沟底板2植入钢筋为HRB400Φ25钢筋,按15cm间距布置,锚固长度40cm。在所述消能坎8底部距两边所述排洪沟侧墙2各1.25m处设置一道泄水孔9,所述泄水孔9采用Φ=50cm HDPE波纹管。
步骤五:如图1所示,所述跌水消能结构施工完成后,安装所述沟顶横梁4,所述沟顶横梁4宽30cm、高30cm,每隔6m设置一道;
所述沟顶横梁4统一在预制构件厂提前预制,预制时,每个所述沟顶横梁4两端比沟身净宽各伸长5cm;
施工时,先将所述沟顶横梁4吊起安放在所述排洪沟本体顶部,再将所述沟顶横梁4两端的预留钢筋与所述排洪沟侧墙3上预埋钢筋进行焊接,最后在所述沟顶横梁4与所述排洪沟侧墙3之间浇筑C40细石混凝土进行包裹、封闭,形成所述混凝土后浇带5。
步骤六:对相邻两节排洪沟底板2、排洪沟侧墙3间施工缝内灌注低模量双组份聚硫密封胶进行封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洪沟本体,所述排洪沟本体包括排洪沟底板(2)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洪沟底板(2)两侧的排洪沟侧墙(3),所述排洪沟底板(2)上设有跌水消能结构;所述排洪沟底板(2)下方设有混凝土垫层(1),所述排洪沟侧墙(3)上还设置有多个沟顶横梁(4),所有所述沟顶横梁(4)沿所述排洪沟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排洪沟侧墙(3)与所述沟顶横梁(4)之间还设有混凝土后浇带(5);
所述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施工排洪沟本体,包括施工混凝土垫层(1)、排洪沟底板(2)和排洪沟侧墙(3);步骤二:根据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及其纵坡坡度,在所述排洪沟底板(2)上相应地施工跌水消能结构;
再施工沟顶横梁(4)和混凝土后浇带(5);
所述步骤二中,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大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小于或等于30%时,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W型消能条(6),将所述W型消能条(6)固定在所述排洪沟底板(2)上,将所述W型消能条(6)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
所述步骤二中,当所述排洪沟本体平面转弯角度小于或等于12°,且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小于或等于30%时,所述跌水消能结构包括多个消能单元,每个所述消能单元包括三个长条型消能条(7),将其中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将另一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固定于所述排洪沟底板(2)中间,所有所述消能单元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所述步骤二中,当所述排洪沟本体纵坡坡度大于30%时,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消能坎(8),将所述消能坎(8)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所有所述消能坎(8)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W型消能条(6),所述W型消能条(6)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固定连接,所有所述W型消能条(6)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长条型消能条(7),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间隔布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包括多个消能单元,每个所述消能单元包括均设于所述排洪沟底板(2)上三个长条型消能条(7),其中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固定连接,第三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位于前两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中间区域上方或下方位置,三个所述长条型消能条(7)呈三角分布,所有所述消能单元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跌水消能结构为多个消能坎(8),所述消能坎(8)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排洪沟侧墙(3)固定连接,所有所述消能坎(8)沿所述排洪沟底板(2)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坎(8)的底部设有泄水孔(9)。
CN202010916436.0A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20311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16436.0A CN112031119B (zh)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16436.0A CN112031119B (zh)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1119A CN112031119A (zh) 2020-12-04
CN112031119B true CN112031119B (zh) 2022-05-10

Family

ID=73591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16436.0A Active CN112031119B (zh) 2020-09-03 2020-09-03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311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82014B (zh) * 2021-11-01 2023-03-28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山地群体建筑穿插施工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3214B2 (ja) * 2004-09-01 2011-07-13 光男 山本 直角v字型減勢工、それを使用したカスケード工、及びそれらを使用した段落水路
CN201212143Y (zh) * 2008-06-20 2009-03-25 四川大学 一种设置有水流对冲消能消力坎的泄洪陡槽
CN205804298U (zh) * 2016-07-08 2016-12-14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陡坡梯形明渠排水的跌水式消能工结构
CN207109490U (zh) * 2017-08-18 2018-03-16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公路陡坡地形的截水沟结构
CN107829482A (zh) * 2017-12-05 2018-03-23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岩溶洼地排洪系统及其排洪方法
CN209854880U (zh) * 2018-12-14 2019-12-27 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预制装配式排水沟
CN111119313A (zh) * 2020-01-15 2020-05-08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陡斜坡抗滑排洪沟及其构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1119A (zh) 2020-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4175A (zh) 隧道衬砌自防排水系统
CN104846840B (zh) 一种浅埋软土加固综合管沟装置及施工方法
WO2021253635A1 (zh) 超大规模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CN112031119B (zh) 一种用于山区地形的大断面排洪沟及其施工方法
CN112281912A (zh) 一种陡峭山区河滩弃土场防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6077128U (zh) 一种地铁双层全断面冷冻暗挖换乘车站结构
CN113187487B (zh) 一种地铁双层全断面冷冻暗挖车站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5406089U (zh) 一种基于桥墩保护需求的暗埋框架基坑支护结构
CN213805429U (zh) 一种半山坡排洪沟防护体系
CN212428840U (zh) 富水地层地下隧道控制上浮工程整治体系
CN210264760U (zh) 隧道防水结构
CN203939008U (zh) 城市河道桩柱式框架护岸结构
CN106812535A (zh) 圆搭接形盾构机建设的合流调蓄型深层隧道
CN112982319A (zh) 一种采用坝基涵洞进行导流、放空兼取水的结构及方法
CN106836277B (zh) 多层城市地下综合体及其暗挖建造方法
CN215857760U (zh) 明洞接长泡沫混凝土回填结构
CN212452500U (zh) 一种坝体的加固结构体系
CN110616719A (zh) 一种上跨既有涵洞u型槽快速施工方法
CN104018460A (zh) 城市河道桩柱式框架护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20057678U (zh) 一种应用于棚洞的排水系统
RU2288986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земляного полотна
CN218346254U (zh) 一种深基坑差异化支护地下综合管廊
CN219100073U (zh) 一种适应于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
CN217026767U (zh) 一种明挖隧道上跨既有涵洞结构
CN113669108B (zh) 穿越复杂溶洞群隧道的综合排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