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8843B -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8843B
CN112018843B CN202010844851.XA CN202010844851A CN112018843B CN 112018843 B CN112018843 B CN 112018843B CN 202010844851 A CN202010844851 A CN 202010844851A CN 112018843 B CN112018843 B CN 112018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wearable device
charging interface
housing
de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48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18843A (zh
Inventor
黄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48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188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8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8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18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8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充电设备连接;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充电接口驱动连接;以及第一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其中,当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内移动到所述壳体外。充电接口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壳体内,可以提高充电接口的防水效果。位于壳体内的充电接口不容易接触液体,不容易被液体腐蚀。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更多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所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可穿戴设备也越来越受用户欢迎,为用户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穿戴设备内部具有电池和功能模块,电池给功能模块供电,以使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充电接口进行充电,但是充电接口的防水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能够提高充电接口的防水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其包括:
壳体;
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充电设备连接;
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充电接口驱动连接;以及
第一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
其中,当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内移动到所述壳体外。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放置盒,其用于容纳可穿戴设备,所述放置盒包括:
基台;
充电端,设置于所述基台内,所述充电端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连接,并给所述可穿戴设备充电;
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充电端驱动连接;以及
第二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检测器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
其中,当所述第二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端从所述基台内移动到所述基台外;当所述第二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大于阈值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端从所述基台外移动到所述基台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组件,其包括:
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如上述所述的可穿戴设备;以及
放置盒,用于容纳可穿戴设备,所述放置盒包括充电端,所述充电端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接口电性连接,并通过所述充电接口给所述可穿戴设备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不需要充电时,充电接口设置于壳体内,需要充电时,控制充电接口从壳体内移动到壳体外。充电接口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壳体内,可以提高充电接口的防水效果。位于壳体内的充电接口不容易接触液体,不容易被液体腐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中遮挡板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遮挡板和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放置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7所示放置盒中充电端口位于基台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7所示放置盒中充电端口位于基台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具体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外的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100包括壳体120、充电接口140、第一驱动机构160和第一检测器180。
壳体120可以形成可穿戴设备100的整体框架,壳体120可以由塑料、金属、合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
充电接口140设置于壳体120内,充电接口140用于与充电设备200连接。可穿戴设备100通过充电接口140获取充电设备200传输的电能,从而实现可穿戴设备100的充电。
第一驱动机构160设置于壳体120内,第一驱动机构160与充电接口140驱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160可以驱动充电接口140运动。
第一检测器180用于检测第一检测器180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
其中,当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
可穿戴设备100不需要充电时,充电接口140设置于壳体120内,需要充电时,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充电接口140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壳体120内,可以提高充电接口140的防水效果。位于壳体120内的充电接口140不容易接触液体,不容易被液体腐蚀。其中,可以通过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其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来判断是否需要充电,若第一检测器180检测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说明充电接口140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较小,可穿戴设备100需要充电,此时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
当充电接口140位于壳体120外,且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时,说明可穿戴设备100不需要通过充电接口140进行充电,此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外移动到壳体120内。使位于壳体120内的充电接口140不容易接触液体,不容易被液体腐蚀,提高充电接口140的防水效果。
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示例性地,第一阈值可以为5厘米、10厘米或20厘米等。
请结合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处理器156和电池154,当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处理器156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电池154通过充电接口140与充电设备200电性连接,以实现给电池154充电。
第一检测器可以为磁感应检测器、光感应检测器或其他检测器。
示例性地,磁感应检测器可以为霍尔传感器,充电设备放置有磁铁。可穿戴设备没有靠近充电设备时,霍尔传感器和磁铁距离远,霍尔传感器检测不到磁铁磁通量变化。可穿戴设备靠近充电设备时,霍尔传感器和磁铁距离近,霍尔传感器检测到磁铁磁通量变化。处理器可以根据霍尔传感器检测到磁铁或检测不到磁铁的状态信息,来判断可穿戴设备是否靠近充电设备。
霍尔传感器是根据霍尔效应来实现磁场检测。霍尔效应(hall effect)为电流流过磁场中的导体,磁场对移动的载流子产生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载流子积累在导体的一端,产生电势,其电场力平衡磁场力对载流子的作用,在导体两端形成电压差。
为了更好的理解霍尔传感器的功能,霍尔传感器检测到的磁场转换成模拟信号给到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经过LNA信号放大之后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进行模数转换,再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DSP)进行处理后将磁场强度的信号输出给到处理器。处理器根据磁场强度获取霍尔传感器与磁铁的距离,即霍尔传感器与充电设备的距离。
光感应检测器也可以为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的红外二极管(IR LED)向外以脉冲的形式发射红外光,当遇有障碍物挡住了红外光,红外光就会被反射回来,被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会被光电二极管(如CH0和CH1)接收,接收到信号后经过模数(analog to digital,AD)转换,得到光的强度值,这个结果被保存在数据寄存器,光的强度值从侧面反应了物体距离本传感器的远近,根据障碍物和传感器的距离不同,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的能量也不同,所以物体近,得到的数据就大,物体远,得到的数据就小。处理器获取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的能量,并根据该能量得到红外传感器与充电设备的距离。可以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接收到环境背景光的影响,可以采用了滤波等方式减小或去除背景光的影响。
其中,壳体设有开口,充电接口相对开口设置。充电接口可以经过开口从壳体内移动到壳体外,也可以经过开口从壳体外移动回壳体内。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驱动机构160包括驱动电机162和螺杆164,充电接口140与螺杆164驱动连接,驱动电机162驱动螺杆164转动,螺杆164带动充电接口140沿螺杆164的轴向运动,以使充电接口140从开口(图中未示出)移动到壳体120外。可以理解的,驱动电机可以直接驱动螺杆,也可以通过齿轮组驱动螺杆,具体如图7所示,驱动电机162通过齿轮组165驱动螺杆164,驱动电机162和螺杆164可以并排设置,在可穿戴设备100有限的空间内更加合理的设置。
可以理解的,当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内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充电接口,也为了防止液体和灰尘等异物进入壳体内部,可以采用其他结构遮挡开口。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可穿戴设备中遮挡板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遮挡板124,当充电接口140位于壳体120内时,利用遮挡板124遮挡开口122,防止液体和灰尘等杂物进入壳体120内。
当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可以驱动遮挡板124运动露出开口122,以使充电接口140经过开口122移动到壳体120外;当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大于阈值时,可以驱动遮挡板124运动遮挡开口122。
其中,第一驱动机构160还可以包括第一齿轮组166和第二齿轮组168,驱动电机162通过第一齿轮组166运动螺杆164转动,驱动电机162通过第二齿轮组168驱动遮挡板124运动。
驱动电机162通过第一齿轮组166驱动螺杆164转动,螺杆164带动充电接口140沿螺杆164的轴向运动,以使充电接口140从开口122移动到壳体120外。同时,驱动电机162还通过第二齿轮组168驱动遮挡板124运动露出开口122。
其中,遮挡板124的侧边或内部可以设有轮齿结构1242,第二齿轮组168中的一个齿轮1682与遮挡板124的轮齿结构1242啮合,并驱动遮挡板124移动。
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驱动遮挡板。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0并结合图6或图7,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遮挡板和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32,遮挡板124设置于开口122内,遮挡板124一端通过第一弹性部件132与壳体120连接。
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到壳体120外的过程中,充电接口140驱动遮挡板124运动露出开口122,以使充电接口140经过开口122移动到壳体120外;当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外移动到壳体120内时,第一弹性部件132驱动遮挡板124运动遮挡开口122。
第一弹性部件132可以为弹簧、扭簧等弹性部件。当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到壳体120外的过程中,充电接口140可以顶开遮挡板124,使遮挡板124朝壳体120外转动,同时第一弹性部件132产生弹性形变。当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外向壳体120内移动过程中,充电接口140施加在遮挡板124上的力逐渐变小,第一弹性部件132因为弹性形变恢复力带动遮挡板124转动,使遮挡板124重新遮挡开口122,保护壳体120内的充电接口140。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外的结构示意图。充电接口140可以包括基板142和多个引脚144,多个引脚144均设置于基板142上,基板142的尺寸大于开口122的尺寸。充电设备200给可穿戴设备100充电最少可以只通过2个引脚实现,即连接到可穿戴设备100的电池154的正负极即可实现充电功能。当然,充电接口140可以包括更多的引脚144,以实现多路充电或降低干扰等功能。多个引脚144设置在基板142上,且基板142和多个引脚144一起运动,可以使多个引脚144更稳固。
当充电接口140移动到壳体120外时,因为基板142的尺寸大于开口122的尺寸,基板142可以抵接壳体120内表面,即基板142遮挡住开口122,防止引脚144过多部分位于壳体120外,减小引脚144在壳体120外弯折、折断等风险。另外,即使在充电过程中,基板142也可以防止液体或灰尘等杂物进入壳体120内。基板142可以采用防水材料制成,防止液体透过基板142进入壳体120内部,也可以防止液体从基板142和壳体120之间的缝隙进入壳体120内部。
引脚可以嵌入基板,基板背离引脚的一面通过导线电性连接电池,基板内部具有将引脚和导线电性连接的导电部。引脚和基板之间具有防水胶层或其他防水结构,提高基板的防水效果。
引脚也可以贯穿基板,引脚包括位于基板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朝向壳体外,第二部分朝向壳体内,第二部分通过导线与电池连接,第一部分用于与充电设备连接。引脚和基板之间具有防水胶层或其他防水结构,提高基板的防水效果。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中充电接口位于壳体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134,第二弹性部件134设置于壳体120内,第二弹性部件134一端固定于壳体120内,第二弹性部件134另一端与基板142固定连接。当基板142和多个引脚144从壳体120内往壳体120外移动时,第二弹性部件134可以防止推出距离太大,以及推出速度太快,起到缓冲作用。当基板142和多个引脚144从壳体120外往壳体120内移动时,第二弹性部件134可以防止收缩量太大,以及收缩速度太快。
其中,第二弹性部件134可以与壳体120内表面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壳体120固定连接的其他结构如第一驱动机构固定连接。
示例性地,第二弹性部件134为弹簧,当基板142和多个引脚144从壳体120内往壳体120外移动时,弹簧被拉伸产生弹性形变,弹性形变的弹簧可以防止推出距离太大,以及推出速度太快,起到缓冲作用。当基板142和多个引脚144从壳体120外往壳体120内移动时,弹簧先恢复到原长度,然后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弹性形变的弹簧可以防止收缩量太大,以及收缩速度太快。
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100还包括充电管理模块152,充电接口140通过充电管理模块152连接电池154。当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时,充电管理模块152检测充电接口140与充电设备200是否连接正常,若检测到连接正常,则控制充电设备200给电池154充电。
可以理解的,当充电接口140与充电设备200抵接后,可穿戴设备100并没有马上通过充电接口140给电池154充电,而是先通过充电管理模块152检测充电接口140是否与充电设备200连接正常,例如检测充电接口140是否短路或断路,检测充电设备200通过充电接口140传输的电压和/或电流是否符合可穿戴设备100的充电标准。
当充电管理模块152检测到电池154充电完成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外移动到壳体120内。
充电管理模块152检测到电池154充电完成时,可以发送充电完成信息给处理器156,处理器156接收到该充电完成信息后,可以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外移动到壳体120内。可以降低功耗,另外,当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100时,充电接口140已经提前移动进壳体120内,可以更好的保护充电接口140。
如果可穿戴设备100一直通过充电设备200与高压220V或110V连接,当出现异常的浪涌,例如雷电的影响时,高压大电流可能会损坏可穿戴设备100。可穿戴设备100的电池154充满电后,控制充电接口140收回,可穿戴设备100和充电设备200电性连接断开,可以避免高压的异常浪涌对可穿戴设备100的损坏。其中,充电设备可以直接连接市电220V或110V,或者通过适配器230连接市电220V或110V。
可以理解的,处理器156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检测器180的距离控制充电接口140移动回壳体120内,还可以通过充电管理模块152的充电完成信息控制充电接口140移动回壳体120内。
请参阅图15和图16,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第一检测器180包括多个检测模块182,多个检测模块182均与处理器156连接,多个检测模块182间隔设置;处理器156用于根据多个检测模块182检测到的距离判断可穿戴设备100与充电设备200的相对位置是否满足标准,若满足则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
通过多个检测模块182可以检测可穿戴设备100与充电设备200的相对位置是否满足标准,如可穿戴设备100平放在充电设备200上,充电接口140和充电设备200的充电端对准,防止可穿戴设备100与充电设备200错位,充电接口140和充电设备200的充电端无法对准。
示例性地,可穿戴设备为智能眼镜,充电设备为智能眼镜盒,智能眼镜上的多个检测模块为多个霍尔传感器,多个霍尔传感器设置在智能眼镜的多个不同的位置,智能眼镜盒上设有对应的多个磁铁。通过霍尔传感器不但可以判断智能眼镜放入智能眼镜盒,还可以判断出智能眼镜是不是平放进去了智能眼镜盒。具体的,分别对不同的霍尔传感器设计一定的阈值,当多个霍尔传感器的检测值都超过了他们对应的阈值时,才判定智能眼镜放入了智能眼镜盒,且智能眼镜和智能眼镜盒的相对位置满足标志,即智能眼镜平放进智能眼镜盒。智能眼镜平放进智能眼镜盒,才驱动充电接口从壳体内移动到壳体外。如果智能眼镜是放歪的,或者放置不平的话,充电接口不会移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智能眼镜的入盒检测更加的准确;让充电接口的接触更加容易对准,更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接口的引脚可以为突出的柱状导电金属,也可以为弹簧针(Pogo pin),弹簧针的顶部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方便的与充电设备的充电端电性连接。充电设备的充电端可以为触点。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接口和充电设备的充电端可以通过磁性连接,以便能够快速准确的对位和连接。充电接口还可以具备通信功能,如充电接口的引脚还可以包括通信引脚,或部分引脚与通信引脚复用等。可以理解的,充电接口还可以为其他形态,如充电接口为mini USB接口或type-C接口等形态。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放置盒,具体请参阅图17和图18,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放置盒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放置盒200包括充电端220,充电端220能够与可穿戴设备100的充电接口140电性连接,放置盒200能够通过充电端220和充电接口140给可穿戴设备100的电池154充电,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可以为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放置盒200可以直接连接或通过适配器连接市电220V或110V,并通过将市电220V或110V转换成给可穿戴设备100的电池154充电的电压。放置盒200内可以设置第二电池,放置盒200可以通过第二电池给可穿戴设备100的电池154充电。当然,放置盒200内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电池。可以理解的,放置盒2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充电设备20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放置盒,具体请参阅图19至图21并结合图17,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7所示放置盒中充电端口位于基台内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7所示放置盒中充电端口位于基台外的结构示意图。放置盒200用于容纳可穿戴设备100,放置盒200包括基台240、充电端220、第二驱动机构260和第二检测器280。
基台240设置放置盒200内,充电端220设置于基台240内,充电端220用于与可穿戴设备100连接,并给可穿戴设备100充电。
第二驱动机构260与充电端220驱动连接,第二驱动机构260能够驱动充电端220移动。
第二检测器280用于检测第二检测器280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
其中,当第二检测器280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60驱动充电端220从基台240内移动到基台240外。
放置盒200不给可穿戴设备100充电时,充电端220设置于基台240内。放置盒200需要给可穿戴设备100充电时,驱动充电端220从基台240内移动到基台240外。充电端220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基台240内,可以提高充电端220的防水效果。位于基台240内的充电端220不容易接触液体,不容易被液体腐蚀。其中,可以通过第二检测器280检测其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来判断是否需要充电,若第二检测器280检测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说明充电端220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较小,需要给可穿戴设备100充电,此时驱动充电端220从基台240内移动到基台240外。
可穿戴设备100不需要设置可伸缩的充电接口等,不会增加可穿戴设备100的体积和重量,尤其是智能眼镜、耳机等小型化可穿戴设备100。
可以理解的,放置盒200也包括第二处理器256,放置盒200的第二处理器256也可以获取第二检测器280采集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60驱动充电端220。
请参阅图22,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充电设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100可以包括第一检测器180,当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其与放置盒2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发送确认信息至放置盒200;
当放置盒200接收到确认信息,且第二检测器280检测到其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60驱动充电端220从基台240内移动到基台240外。可穿戴设备100和放置盒200都进行检测,且两者都检测确认后,放置盒200才控制第二驱动机构260驱动充电端220从基台240内移动到基台240外。
示例性地,可穿戴设备100的霍尔传感器检测到放置盒200内的磁铁,放置盒200的霍尔传感器检测到可穿戴设备100内的磁铁。可穿戴设备100的霍尔传感器可以通过信号线(如D+和D-)或无线通信方式(如蓝牙、NFC或wifi等),将检测值传输到放置盒200的第二处理器256;放置盒200的霍尔传感器也将检测值传输到放置盒200的第二处理器256。放置盒200的第二处理器256在检测到两者都超过一定阈值时,判定可穿戴设备100已经入盒,驱动充电端220从基台240内移动到基台240外,用于与可穿戴设备100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组件,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可穿戴设备100组件包括可穿戴设备100和放置盒200。
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0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放置盒200用于容纳可穿戴设备100,放置盒200包括充电端220,充电端220用于与可穿戴设备100的充电接口140电性连接,并通过充电接口140给可穿戴设备100充电。放置盒200可以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充电设备200,在此不再赘述。
可穿戴设备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如智能眼镜和智能眼镜盒、手环和手环盒、头盔和头盔盒、耳机和耳机盒等。
放置盒200可以包括第二检测器280,当第二检测器280检测到其与可穿戴设备1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发送确认信息至可穿戴设备100。当可穿戴设备100接收到确认信息,且第一检测器180检测到与充电设备200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
可穿戴设备100和放置盒200都进行检测,且两者都检测确认后,可穿戴设备100才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60驱动充电接口140从壳体120内移动到壳体120外。
示例性地,可穿戴设备的霍尔传感器检测到放置盒内的磁铁,放置盒的霍尔传感器检测到可穿戴设备内的磁铁。放置盒的霍尔传感器可以通过信号线(如D+和D-)或无线通信方式(如蓝牙、NFC或wifi等),将检测值传输到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可穿戴设备的霍尔传感器也将检测值传输到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可穿戴设备的处理器在检测到两者都超过一定阈值时,判定可穿戴设备已经入盒,驱动充电接口从壳体内移动到壳体外,用于与放置盒的充电端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放置盒可以通过连接线如USB线连接外部电源,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接口与放置盒连接,当外部电源为智能设备如手机或电脑时,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数据传输接口与智能设备连接,并进行数据通信。如给可穿戴设备安装应用程序、更新应用程序、传输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用户数据、或者传输其他数据等。
可以理解的,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手表和蓝牙耳机等设备中的一种。为了更好的理解可穿戴设备,下面以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眼镜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智能眼镜可以作为移动终端的可视化智能辅助设备,如智能眼镜可以展示时间、天气、运动步数等信息给用户,具体的可以通过智能眼镜的镜片显示并展示给用户。智能眼镜还可以提供到站提醒、定时闹钟、语音电话、待办事项提醒等功能,用户可以不握持移动终端而是通过智能眼镜获取即时消息、接听语音电话等,移动终端可以一直放置在口袋或包包里,不需要拿出来进行操作。还可以通过智能眼镜获取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如移动终端的主界面、通知栏、应用程序界面等。
智能眼镜上可以集成语音模块,语音模块可以实现语音识别和语音控制功能,如根据语音控制智能眼镜的显示,获取语音并实施翻译功能(方便用户与外国人交流),还可以播放音频(如音乐、广播等)。
智能眼镜上还可以集成定位模块,智能眼镜可以根据定位模块实现导航功能,并将导航信息如地图或道路指引等显示在镜片上,还可以和实景图像叠加,实现增加现实显示功能。用户不需要在低头看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镜片显示的导航信息行进。此外,还可以通过语音拨快播放导航语音,辅助导航。
智能眼镜上还可以集成触控模块,可以通过触控模块控制智能眼镜的功能模块。如接听语音电话、关闭闹钟、调节音量等。
智能眼镜的镜片可以为太阳镜镜片,智能眼镜不仅具有较强的智能功能,还具有较好的外观和实用性。可以理解的,当镜片可以实现显示功能时,镜片可以为特质的镜片,如叠加超薄高透光柔性显示屏。
智能眼镜可以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智能眼镜,AR智能眼镜是基于AR技术做成智能眼镜,AR智能眼镜的硬件由显示模块、处理模块、摄像模块、感应模块、供电模块和天线模块等部分组成。显示模块的形态类似于玻璃镜片。用户透过镜片看到真实场景,而虚拟场景由处理器将虚拟内容传输到显示模块上显示。AR技术是将虚拟显示的内容在现实实景中叠加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的信息,如视觉图像、声音等;然后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的世界。AR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
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充电接口用于与充电设备连接,所述充电接口相对所述开口设置,所述充电接口包括基板和多个引脚,所述多个引脚均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的尺寸大于所述开口的尺寸,以使在所述充电接口移动到所述壳体外时,所述基板遮挡住所述开口;
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充电接口驱动连接;
第一检测器,包括多个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检测器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所述多个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多个检测模块与充电设备的相对位置,多个所述检测模块间隔设置;以及
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多个检测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以及所述充电接口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
当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且当所述多个检测模块检测到的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的相对位置满足标准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内移动到所述壳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螺杆,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螺杆驱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螺杆转动,所述螺杆带动所述充电接口沿所述螺杆的轴向运动,以使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开口移动到所述壳体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遮挡板,所述遮挡板用于遮挡所述开口;
当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驱动所述遮挡板运动露出所述开口,以使所述充电接口经过所述开口移动到壳体外;
当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大于阈值时,驱动所述遮挡板运动遮挡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驱动所述螺杆转动,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驱动所述遮挡板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所述遮挡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内,所述遮挡板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内移到所述壳体外的过程中,所述充电接口驱动所述遮挡板运动露出所述开口,以使所述充电接口经过所述开口移动到壳体外;
当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外移动到所述壳体内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驱动所述遮挡板运动遮挡所述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充电管理模块和电池,所述充电接口通过所述充电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电池;
当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内移动到所述壳体外时,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设备是否连接正常,若检测到连接正常,则控制所述充电设备给所述电池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电管理模块检测到所述电池充电完成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外移动到所述壳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电接口位于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外移动到所述壳体内。
10.一种放置盒,用于容纳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放置盒包括:
基台;
充电端,设置于所述基台内,所述充电端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连接,并给所述可穿戴设备充电;
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充电端驱动连接;以及
第二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检测器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
其中,当所述第二检测器检测到其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端从所述基台内移动到所述基台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放置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一检测器,当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其与所述放置盒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发送确认信息至所述放置盒;
当所述放置盒接收到所述确认信息,且所述第二检测器检测到其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端从所述基台内移动到所述基台外。
12.一种可穿戴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以及
放置盒,用于容纳可穿戴设备,所述放置盒包括充电端,所述充电端用于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充电接口电性连接,并通过所述充电接口给所述可穿戴设备充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盒包括第二检测器,当所述第二检测器检测到其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发送确认信息至所述可穿戴设备;
当所述可穿戴设备接收到所述确认信息,且所述第一检测器检测到与所述充电设备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充电接口从所述壳体内移动到所述壳体外。
CN202010844851.XA 2020-08-20 2020-08-20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Active CN1120188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4851.XA CN112018843B (zh) 2020-08-20 2020-08-20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4851.XA CN112018843B (zh) 2020-08-20 2020-08-20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8843A CN112018843A (zh) 2020-12-01
CN112018843B true CN112018843B (zh) 2023-03-24

Family

ID=73505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4851.XA Active CN112018843B (zh) 2020-08-20 2020-08-20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88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0025B (zh) * 2021-04-25 2023-06-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亮屏时长控制方法、设备、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3359302A (zh) * 2021-06-29 2021-09-0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腿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824978B (zh) * 2022-04-21 2024-04-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与穿戴设备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12817A (en) * 2013-02-22 2014-10-15 Chargebox Ltd Secure device charging
CN208114201U (zh) * 2018-01-19 2018-11-20 尹寅 一种眼镜盒
CN108988434A (zh) * 2018-08-16 2018-12-11 芜湖星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底盘充电装置
CN209311821U (zh) * 2018-12-21 2019-08-27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智能眼镜
CN109525018A (zh) * 2018-12-22 2019-03-26 合肥师范学院 一种自锁式共享充电系统
CN210105563U (zh) * 2019-04-23 2020-02-21 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口盒和汽车
CN111179560A (zh) * 2019-12-21 2020-05-19 武汉迈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眼镜、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1266524U (zh) * 2019-12-26 2020-08-14 北京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站及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8843A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18843B (zh) 可穿戴设备、放置盒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CN102053665B (zh) 便携式终端
WO2017051976A1 (ko) 와치타입 이동 단말기 및 무선충전장치
TW201830953A (zh) 用於電子可穿戴裝置之智慧外殼
US20130188943A1 (en) Camera Adapter
WO2019088650A1 (en) Antenna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detection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656756B (zh) 包括声音输出部的电子设备
CN112449265B (zh) 一种入盒检测方法及耳机盒
KR101521539B1 (ko) 이어폰 일체형 스마트 와치
KR20150120208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5072633A1 (en) Glass type terminal
CN113691701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271368A (zh) 可分离的移动终端
CN112148074A (zh) 电子设备
KR20130089479A (ko) 이동 단말기와 연결장치 간의 커넥팅 시스템
US9894191B2 (en) Mobile terminal
KR20150062500A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 제어방법
CN110635186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258189A (zh) 放大镜装置、数据传输中继装置与远端照护系统
KR101830964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212784840U (zh) 放置盒、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组件
KR20160041659A (ko) 슬라이드 커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동 단말기 어셈블리
CN210629595U (zh) 一种电子设备保护壳
CN113675916A (zh) 充电设备
CN111600361A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