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2218A -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 Google Patents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2218A
CN112012218A CN202010690782.1A CN202010690782A CN112012218A CN 112012218 A CN112012218 A CN 112012218A CN 202010690782 A CN202010690782 A CN 202010690782A CN 112012218 A CN112012218 A CN 112012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main support
main
brac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907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12218B (zh
Inventor
黄俊光
赵松林
罗永健
陈香波
张晓伦
林祖锴
秦泳生
彭浩
李健津
张帅
刘志宏
冯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06907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122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2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2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12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2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完成第一基坑的开挖;完成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开挖第二基坑至第一预设深度,第二基坑与第一基坑的相邻位置共用支护桩;完成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一期第二主撑和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去除第一所对桩的位于第一腰梁及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形成第一冷缝;在第一冷缝内施工出二期第二主撑,完成第二主撑与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第一基坑先行开挖完毕,而第二基坑在满足条件后开挖,第二基坑与第一基坑共用支护桩,且使第一腰梁处的第一主撑和第二主撑相接,从而实现第二支护系统与第一支护系统的融合,避免重新设置第二支护系统及克服施工条件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工期并降低造价成本。

Description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中的地块逐渐呈现出寸土寸金的趋势。为节省土地资源,开发者通常会想办法尽可能多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而地下空间的充分开发使得城市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深基坑(大基坑)。这些基坑通常处于闹市区,且基坑周边的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闹市区对基坑的施工要求也极为苛刻。基坑的开挖通常采用混凝土进行支撑,以有效控制基坑周边的位移,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然而,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导致基坑无法一次开挖完成,而是需要分期进行。例如:在所需开挖基坑的区域中,一部分区域满足施工条件,则该区域可以直接开挖,而另一部分区域并不满足施工条件,则该区域不可以直接开挖,需要等满足施工条件之后再进行基坑的开挖。由于混凝土支撑为一次浇筑形成,后期无法加长,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先前开挖一期基坑时搭建有一个支护系统(支撑系统),以保证施工安全,后期开挖二期基坑时同样又要搭建一个支护系统(支撑系统),以保证施工安全,而后期开挖二期基坑的支护系统(支撑系统)的搭建会受到先前开挖一期基坑所搭建支撑系统以及实际施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造价成本很高;同时,先前开挖的一期基坑和后期开挖的二期基坑均需搭建支护系统,从而导致工期被拉长,拖累整个工程进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该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能够实现不同期开挖的两个基坑的主撑接撑。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基坑包括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所述第二基坑和所述第一基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基坑对应设有第一支护系统,所述第二基坑对应设有第二支护系统;所述第一支护系统包括支护桩、第一腰梁和第一主撑,所述支护桩设有多个并呈间隔排布设置,所述第一腰梁与所述支护桩连接且沿所述支护桩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主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腰梁连接,所述第一主撑对应的所述支护桩为第一所对桩,所述第二支护系统包括第二主撑,所述第二主撑包括一期第二主撑和二期第二主撑;所述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完成所述第一基坑的开挖;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与所述第一腰梁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与所述第一基坑的相邻位置共用所述支护桩;
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及所述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形成第一冷缝;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
上述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第一基坑先行开挖完毕,而第二基坑在满足条件后开挖,此时,第二基坑与第一基坑共用支护桩,且使第一腰梁处的第一主撑和第二主撑相接,从而实现第二支护系统与第一支护系统的融合,避免重新设置第二支护系统及克服施工条件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工期并降低造价成本。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的步骤中,在进行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的时候,在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第一端预留第一钢筋,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第一端为所述一期第二主撑朝向所述第一腰梁的一端;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中,所述二期第二主撑通过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及所述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形成第一冷缝的步骤之后,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一腰梁上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上进行第二钢筋的植筋操作,完成所述第一腰梁上所述第二钢筋的植筋操作;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中,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二钢筋和所述第一钢筋进行搭接并得到第一搭架;
基于所述第一搭架进行浇筑施工并得到所述二期第二主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一八字撑,所述第一八字撑设在所述第一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八字撑,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使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八字撑对应的所述支护桩为第二所对桩,所述第二八字撑包括一期第二八字撑和二期第二八字撑;
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使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完成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二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二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及所述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形成第二冷缝;
在所述第二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八字撑,使所述二期第二八字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八字撑的接撑施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预设基底深度;
移除所述支护桩,并完成所述第二基坑的开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腰梁和第三主撑,所述第二腰梁与所述支护桩连接且沿所述支护桩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腰梁与所述第一腰梁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腰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四主撑,所述第四主撑包括一期第四主撑和二期第四主撑;
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的步骤之后,在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预设基底深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第二预设深度,所述第二预设深度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深度和所述预设基底深度之间,所述第二腰梁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预设深度的位置对应;
完成所述一期第四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四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三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四主撑和所述第二腰梁之间呈第三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二腰梁及所述第二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四主撑和所述第二腰梁之间形成第三冷缝;
在所述第三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四主撑,使所述二期第四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四主撑和所述第二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四主撑与所述第三主撑的接撑施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撑;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用于支撑所述第二主撑;
在完成所述第一基坑的开挖;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的步骤中,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完成所述第一立柱的搭建;
在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与所述第一腰梁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与所述第一基坑的相邻位置共用所述支护桩的步骤之后,在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完成所述第二立柱的搭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所对桩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所对桩之间的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所对桩之间的间距小于4m,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所对桩之间的间距小于4m;所述第一立柱为第一格构柱或/和所述第二立柱为第二格构柱。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腰梁处的主撑接撑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第二主撑的接撑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坑进行施工的结构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第二基坑的第二主撑的接撑示意图;
图5为图4实施例中第二基坑的第四主撑的接撑示意图;
图6为图5实施例中第二基坑的第六主撑的接撑示意图;
图7为图6实施例中第二基坑和第一基坑施工完成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11、第一主撑;112、第三主撑;113、第五主撑;121、第一腰梁;122、第二腰梁;123、第三腰梁;130、第一立柱;140、第一八字撑;150、防水桩;160、支护桩;161、第一所对桩;162、第二所对桩;211、第二主撑;2111、一期第二主撑;2112、二期第二主撑;2113、第一冷缝;212、第四主撑;213、第六主撑;220、第二立柱;230、第二八字撑;231、一期第二八字撑;232、二期第二八字撑;233、第二冷缝;300、第一基坑;400、第二基坑;500、地铁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照图1至图4,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基坑包括第一基坑300和第二基坑400,所述第二基坑400和所述第一基坑300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基坑300对应设有第一支护系统,所述第二基坑400对应设有第二支护系统;所述第一支护系统包括支护桩160、第一腰梁121和第一主撑111,所述支护桩160设有多个并呈间隔排布设置,所述第一腰梁121与所述支护桩160连接且沿所述支护桩160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主撑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所述第一主撑111对应的所述支护桩160为第一所对桩161,所述第二支护系统包括第二主撑211,所述第二主撑211包括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二期第二主撑2112;所述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完成所述第一基坑300的开挖;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400至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与所述第一腰梁12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400与所述第一基坑300的相邻位置共用所述支护桩160;
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161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121及所述第一腰梁121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形成第一冷缝2113;
在所述第一冷缝2113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211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接撑施工。
该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第一基坑300先行开挖完毕,而第二基坑400在满足条件后开挖,此时,第二基坑400与第一基坑300共用支护桩160,且使第一腰梁121处的第一主撑111和第二主撑211相接,从而实现第二支护系统与第一支护系统的融合,避免重新设置第二支护系统及克服施工条件所花费的时间,缩短工期并降低造价成本。
图3中,第一基坑300的一侧可以是地铁站500,也可以是其他地下设施。因此,在进行基坑开挖的时候,需要设置第一支护系统,以配合第一基坑300的开挖,而此时,第二基坑400由于不具备施工条件或其他因素暂无法进行开挖。
结合图1和图3,第一支护系统包括第一主撑111、支护桩160和第一腰梁121,第一主撑111横向设置,支护桩160纵向设置并成排排布形成支护墙(如图1所示),起到支护未开挖土方,保障施工安全的作用,第一腰梁121横向设置并沿支护桩160的排布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防水桩150,防水桩150沿着支护桩160的排布设置,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当第一基坑300施工完毕,而第二基坑400在满足开挖条件之后,进行第二基坑400的开挖。
此时,由于第二基坑400与第一基坑300相邻,因此,可以共同相邻位置的支护桩160。
如图4所示,在开挖到与第一腰梁121平齐的土方位置时(即第一预设深度),暂停开挖,进行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浇筑,一期第二主撑2111在高度上与第一主撑111的高度相一致(相平),且一期第二主撑2111应当与第一腰梁121之间预留一定的间距(第一间距),以进行后期的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浇筑施工。
可选地,当一期第二主撑2111浇筑后凝固约70%时,可以进行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浇筑,但是,由于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第一腰梁121之间的位置相隔有第一所对桩161(也即第一主撑111对应的支护桩160),因此,将该第一所对桩161干扰到二期第二主撑2112浇筑的部分去除,也即,将位于第一腰梁121及第一腰梁121以上部分的第一所对桩161凿除,以腾出空间形成第一冷缝2113(图2给出的第二冷缝233为示意,实际应该是二期第二主撑2112所在区域均为第二冷缝233的位置,这里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如此作图)。
二期第二主撑2112在浇筑完成后,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腰梁121和一期第二主撑2111连接,而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第一主撑111对应,二期第二主撑2112在浇筑后相当于是一期第二主撑2111朝第一主撑111或第一腰梁121所在方向的延伸,且连接了第一腰梁121和一期第二主撑2111,相当于连接了第一主撑111,实现第二主撑211和第一主撑111的接撑。
由于第二主撑211和第一主撑111连接,因此,在第二基坑400开挖的时候,利用了第一基坑300的第一支护系统,而无需独立重新搭建第二支护系统,也无需过多考虑开挖土方周边环境的问题,缩短了工期,且降低了造价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的步骤中,在进行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浇筑的时候,在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第一端预留第一钢筋,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第一端为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朝向所述第一腰梁121的一端;
在所述第一冷缝2113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211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中,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通过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连接。
第一钢筋可以是浇筑一期第二主撑2111时预留出的钢筋,也可以是锚筋,当然,也可以是在一期第二主撑2111浇筑后在一期第二主撑2111上的植筋。第二钢筋的设置提升了二期第二主撑2112与一期第二主撑2111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161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121及所述第一腰梁121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形成第一冷缝2113的步骤之后,在所述第一冷缝2113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211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一腰梁121上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位置上进行第二钢筋的植筋操作,完成所述第一腰梁121上所述第二钢筋的植筋操作;
在所述第一冷缝2113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211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中,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二钢筋和所述第一钢筋进行搭接并得到第一搭架;
基于所述第一搭架进行浇筑施工并得到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
在该实施例中,一期第二主撑2111朝向第一腰梁121的端部和第一腰梁121朝向并对应与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搭接后在进行浇筑,以提升最终得到第二主撑211和第一腰梁121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钢筋的设置密度可以是间隔0.4m,第二钢筋(如植筋)的设置密度可以是间隔0.2m。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一八字撑140,所述第一八字撑140设在所述第一主撑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八字撑230,所述第二八字撑23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
在所述第一冷缝2113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211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二主撑2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230,使所述第二八字撑23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
八字撑是呈八字设置的支撑结构,第一支护系统设有第一八字撑140,而第二支护系统对应设置第二八字撑230,且第二八字撑230的位置和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从而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八字撑140对应的所述支护桩160为第二所对桩162,所述第二八字撑230包括一期第二八字撑231和二期第二八字撑232;
在所述第二主撑2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230,使所述第二八字撑23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位置完成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231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231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23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呈第二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二所对桩162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121及所述第一腰梁121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23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形成第二冷缝233;
在所述第二冷缝233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八字撑232,使所述二期第二八字撑2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23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连接,完成所述第二八字撑230和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接撑施工。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八字撑140有两个端,因此,两个端对应的支护桩160总共至少有两个;另外,一期第二八字撑231的两个端相应对应有两个第二冷缝233,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当一期第二八字撑231浇筑之后凝固约70%之后再进行二期第二八字撑232的浇筑施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期第二八字撑231上同样可以设置埋筋或锚筋,而第一腰梁121对应一期第二八字撑231延伸位置也设有相应的埋筋或锚筋或植筋,以后续搭接并进行二期第二八字撑232的浇筑施工。
该实施例中,当进行二期第二主撑2112的浇筑的时候,第一所对桩161在第一腰梁121及以上的部分被凿除,此时,有其他的支护桩160起到支护作用,而当二期第二主撑2112与第一腰梁121连接之后,也即第二主撑211和第一主撑111连接之后,第二主撑211开始承担支护作用力。同样地,在进行第二八字撑230与第一八字撑140的接撑过程中,第二八字撑230(或第一八字撑140)对应位置的第二所对桩162砸除,此时,第二主撑211承担更多的支护作用力,这样,相当于将第二八字撑230对应位置的支护作用力转移到了第二主撑211上,而当第二八字撑230和第一八字撑140接撑完毕,支护作用力又恢复为八字撑和主撑同时承担,这种在接撑过程中第二主撑211和第二八字撑230轮换受力的效果,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施工的安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在所述第二主撑2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230,所述第二八字撑23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400至预设基底深度;
移除所述支护桩160(图7中,支护桩160已经被移除),并完成所述第二基坑400的开挖。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腰梁122和第三主撑112,所述第二腰梁122与所述支护桩160连接且沿所述支护桩160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腰梁122与所述第一腰梁121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撑112与所述第一主撑111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撑1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腰梁122连接,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四主撑212,所述第四主撑212包括一期第四主撑212和二期第四主撑212;
在所述第二主撑2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230,所述第二八字撑230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140的位置对应的步骤之后,在开挖所述第二基坑400至预设基底深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400至第二预设深度,所述第二预设深度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深度和所述预设基底深度之间,所述第二腰梁12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预设深度的位置对应;
完成所述一期第四主撑212的浇筑,所述一期第四主撑212的位置与所述第三主撑112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四主撑212和所述第二腰梁122之间呈第三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161的位于所述第二腰梁122及所述第二腰梁122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四主撑212和所述第二腰梁122之间形成第三冷缝;
在所述第三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四主撑212,使所述二期第四主撑2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四主撑212和所述第二腰梁122连接,完成所述第四主撑212与所述第三主撑112的接撑施工。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支护系统还有第二腰梁122和第三主撑112,相应的,第二基坑400进一步开挖施工到与第二腰梁122的位置相当的时候,第二支护系统也设置对应的第四主撑212,第四主撑212和第三主撑112的接撑方法与第二主撑211和第一主撑111的接撑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当然,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支护系统还有第三腰梁123和第五主撑113,相应地,第二基坑400进一步开挖到第三预设深度,也即与第三腰梁123位置相当的时候,第二支护系统也设置相应的第六主撑213,第六主撑213与第五主撑113的接撑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主撑112和第二腰梁122之间设有第三八字撑,相应的,第四主撑212和第二腰梁122之间设有第四八字撑,第四八字撑和第三八字撑的接撑方法与第二八字撑230和第一八字撑140的接撑方法相同。
同理,第五主撑113和第三腰梁123之间设有第五八字撑,相应的,第六主撑213和第三腰梁123之间设有第六八字撑,第六八字撑和第五八字撑的接撑方法与第二八字撑230和第一八字撑140的接撑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7,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一立柱130,所述第一立柱130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撑111;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立柱220,所述第二立柱220用于支撑所述第二主撑211;
在完成所述第一基坑300的开挖;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的步骤中,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完成所述第一立柱130的搭建。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7,在开挖所述第二基坑400至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与所述第一腰梁12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400与所述第一基坑300的相邻位置共用所述支护桩160的步骤之后,在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111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2111和所述第一腰梁121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完成所述第二立柱220的搭建。
第一立柱130用于支撑第一主撑111(以及第三主撑112、第五主撑113),第二立柱220用于支撑第二主撑211(以及第四主撑212、第六主撑21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7,所述第一立柱130与所述第一所对桩161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立柱220与所述第二所对桩162之间的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相等。
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相当,保证第一支护系统和第二支护系统的支撑平稳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130与所述第一所对桩161之间的间距小于4m,所述第二立柱220与所述第一所对桩161之间的间距小于4m。
为保证第二主撑211和第一主撑111接撑后仍然能够较好的支撑,第一立柱130和第二立柱220之间的间距不应过小,因此,限定第一立柱130和第二立柱220分别与第一所对桩161之间的距离不应过小,以保证后期接撑后的支撑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130为第一格构柱。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柱220为第二格构柱。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基坑包括第一基坑和第二基坑,所述第二基坑和所述第一基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基坑对应设有第一支护系统,所述第二基坑对应设有第二支护系统;所述第一支护系统包括支护桩、第一腰梁和第一主撑,所述支护桩设有多个并呈间隔排布设置,所述第一腰梁与所述支护桩连接且沿所述支护桩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主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腰梁连接,所述第一主撑对应的所述支护桩为第一所对桩,所述第二支护系统包括第二主撑,所述第二主撑包括一期第二主撑和二期第二主撑;所述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完成所述第一基坑的开挖;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与所述第一腰梁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与所述第一基坑的相邻位置共用所述支护桩;
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及所述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形成第一冷缝;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的步骤中,在进行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的时候,在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第一端预留第一钢筋,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第一端为所述一期第二主撑朝向所述第一腰梁的一端;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中,所述二期第二主撑通过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及所述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形成第一冷缝的步骤之后,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一腰梁上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上进行第二钢筋的植筋操作,完成所述第一腰梁上所述第二钢筋的植筋操作;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中,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二钢筋和所述第一钢筋进行搭接并得到第一搭架;
基于所述第一搭架进行浇筑施工并得到所述二期第二主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一八字撑,所述第一八字撑设在所述第一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八字撑,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
在所述第一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主撑,使所述二期第二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的接撑施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使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八字撑对应的所述支护桩为第二所对桩,所述第二八字撑包括一期第二八字撑和二期第二八字撑;
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使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完成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二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二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一腰梁及所述第一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形成第二冷缝;
在所述第二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二八字撑,使所述二期第二八字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二八字撑和所述第一八字撑的接撑施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预设基底深度;
移除所述支护桩,并完成所述第二基坑的开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腰梁和第三主撑,所述第二腰梁与所述支护桩连接且沿所述支护桩的排布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腰梁与所述第一腰梁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撑与所述第一主撑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主撑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腰梁连接,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四主撑,所述第四主撑包括一期第四主撑和二期第四主撑;
在所述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施工出所述第二八字撑,所述第二八字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八字撑的位置对应的步骤之后,在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预设基底深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第二预设深度,所述第二预设深度位于所述第一预设深度和所述预设基底深度之间,所述第二腰梁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预设深度的位置对应;
完成所述一期第四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四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三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四主撑和所述第二腰梁之间呈第三间距设置;
去除所述第一所对桩的位于所述第二腰梁及所述第二腰梁以上的部分,使所述一期第四主撑和所述第二腰梁之间形成第三冷缝;
在所述第三冷缝内施工出所述二期第四主撑,使所述二期第四主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期第四主撑和所述第二腰梁连接,完成所述第四主撑与所述第三主撑的接撑施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用于支撑所述第一主撑;所述第二支护系统还包括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用于支撑所述第二主撑;
在完成所述第一基坑的开挖;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的步骤中,完成所述第一支护系统的搭建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完成所述第一立柱的搭建;
在开挖所述第二基坑至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与所述第一腰梁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与所述第一基坑的相邻位置共用所述支护桩的步骤之后,在完成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浇筑,所述一期第二主撑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主撑的位置对应,所述一期第二主撑和所述第一腰梁之间呈第一间距设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完成所述第二立柱的搭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所对桩之间的间距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所对桩之间的间距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所对桩之间的间距小于4m,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所对桩之间的间距小于4m;所述第一立柱为第一格构柱或/和所述第二立柱为第二格构柱。
CN202010690782.1A 2020-07-17 2020-07-17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Active CN112012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0782.1A CN112012218B (zh) 2020-07-17 2020-07-17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0782.1A CN112012218B (zh) 2020-07-17 2020-07-17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2218A true CN112012218A (zh) 2020-12-01
CN112012218B CN112012218B (zh) 2021-05-25

Family

ID=73498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90782.1A Active CN112012218B (zh) 2020-07-17 2020-07-17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221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5102A (zh) * 2021-07-07 2021-10-29 深圳市中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节约混凝土的腰梁与支护桩连接的施工方法
CN117449322A (zh) * 2023-12-26 2024-01-26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深基坑支护中钢支撑原位换撑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089A (zh) * 2015-04-08 2015-09-09 山东大学 地下室楼板与支护桩共同工作的永久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
CN105735325A (zh) * 2016-04-20 2016-07-06 山东大学 一种集约化的永久支护装配式地下室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6703041A (zh) * 2016-12-28 2017-05-24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内支撑支护结构传力途径的转换结构及转换方法
CN108005084A (zh) * 2017-11-29 2018-05-08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深基坑复合式支护及施工方法
CN108612110A (zh) * 2018-05-07 2018-10-02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复合式支护施工方法
CN209779634U (zh) * 2018-11-20 2019-12-13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地铁车站基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5089A (zh) * 2015-04-08 2015-09-09 山东大学 地下室楼板与支护桩共同工作的永久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
CN105735325A (zh) * 2016-04-20 2016-07-06 山东大学 一种集约化的永久支护装配式地下室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6703041A (zh) * 2016-12-28 2017-05-24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内支撑支护结构传力途径的转换结构及转换方法
CN108005084A (zh) * 2017-11-29 2018-05-08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深基坑复合式支护及施工方法
CN108612110A (zh) * 2018-05-07 2018-10-02 安徽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站深基坑复合式支护施工方法
CN209779634U (zh) * 2018-11-20 2019-12-13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地铁车站基坑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5102A (zh) * 2021-07-07 2021-10-29 深圳市中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节约混凝土的腰梁与支护桩连接的施工方法
CN113565102B (zh) * 2021-07-07 2022-07-29 深圳市中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节约混凝土的腰梁与支护桩连接的施工方法
CN117449322A (zh) * 2023-12-26 2024-01-26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深基坑支护中钢支撑原位换撑方法
CN117449322B (zh) * 2023-12-26 2024-03-19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深基坑支护中钢支撑原位换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2218B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12218B (zh) 腰梁处的主撑接撑方法
KR101187170B1 (ko) 마이크로파일로 전달하는 경사기둥과 기초부 연장 기둥을 라멘골조로 이용한 수직하향증축 시공방법
JP2012112121A (ja) 直接基礎下地盤の掘削方法及び既設建物の免震化方法
CN112012219B (zh) 冠梁处的支撑接撑方法
CN110159323B (zh) 适用于特大断面地下硐室开挖和钢拱架固定的施工方法
KR100673475B1 (ko) 지하층 골조부의 골조용 피씨거더부재, 이를 이용한 지하층골조부의 조립구조 및 그 시공방법
JP2000352296A (ja) 地下構造物直下の通路の形成方法
CN113266038B (zh) 基坑开挖地下建筑施工方法
JPH11172710A (ja) 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建築物の地下部分の施工方法
CN114320388A (zh) 地下暗挖大跨度车站预留隧道下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H0684690B2 (ja) 建造物の地下階増築方法
KR102292152B1 (ko) 지장구조물이 있는 경우의 탑다운공법
KR101485563B1 (ko) 건축용 수평구조프레임 구조
JP2000257088A (ja) 山留擁壁およびその構築工法
JP3769723B2 (ja) 免震化工法
CN111764910A (zh) 一种煤矿立交风桥巷道掘进施工方法
KR20080101855A (ko) 지중압입체를 이용한 지하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106522576B (zh) 古城墙门洞加固方法及加固结构
CN113833018B (zh) 既有线改造方法
JP2005299387A (ja) 基礎の施工方法
CN216193926U (zh) 一种施工现场栈桥构造
CN113718796B (zh) 一种具有基坑支护功能的地下结构体系与施工方法
KR100593203B1 (ko) 측압지지보 형성용 데크 지지프레임 및 상기 측압지지보형성용 데크 지지프레임을 이용한 지하구조물의 시공방법
KR102468379B1 (ko) 터널의 비개착 현장 타설 시공방법
CN110410083B (zh) 半明半暗隧道进洞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