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497A - 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4497A
CN112004497A CN201980024794.6A CN201980024794A CN112004497A CN 112004497 A CN112004497 A CN 112004497A CN 201980024794 A CN201980024794 A CN 201980024794A CN 112004497 A CN112004497 A CN 112004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lant
diameter
fixture according
hole
alveolar b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47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太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 Zonghuan
Original Assignee
Lin Zonghu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 Zonghuan filed Critical Lin Zonghuan
Publication of CN112004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49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8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C8/0022Self-screw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8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C8/0022Self-screwing
    • A61C8/0024Self-screwing with self-boring cutting ed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8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C8/0037Details of the shape
    • A61C8/0045Details of the shape with a stepped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 A61C8/0018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C8/0037Details of the shape
    • A61C2008/0046Textured surface, e.g. roughness, microstructu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公开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植入到不倾斜的直线型牙槽骨的穿孔中,包括:头部,其与基台结合;自攻部,其从所述头部延伸而形成,并且切削刃的有效直径大于所述牙槽骨的穿孔的内径;引导部,其从所述自攻部延伸而形成,并且直径对应于所述牙槽骨穿孔的内径。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崭新结构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能够无缝隙地牢固地植入于牙槽骨中,并诱导良好的骨融合,从而长时间确保人造牙的功能。
背景技术
牙科种植体(Dental Implant,以下简称为“种植体”)又称为人造牙或第三副牙齿。也就是说,种植牙是指牙科治疗手术,其用适合于人体的优质的钛系金属材料来制备的人造牙植入到牙齿缺损的部位或已拔掉牙齿的颌骨中,以恢复自然牙功能,或者其指人造牙本身。当要植入种植体的部位的颌骨空间不足时,还可以通过骨移植、骨牵伸术等附加手术来增加骨组织的体积后植入种植体,从而充分地包裹种植体。
这种种植体具有各种结构,从已公开的各种文献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其包括固定装置(fixture)、基台(abutment)和人工牙冠(crown)。固定装置是用适合于人体的优质的材料制造,且形成为螺纹形状,其被植入于牙齿缺失的牙槽骨中并与骨进行融合,基台是上部结构体,用于在其上端安装为咀嚼和美容的人工牙冠,其与下部的固定装置以螺纹结构结合。
因此,如上所述的一样,种植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大致由三个部件组成,尤其是对种植体的手术,毫不夸张地说,其成败在于固定装置以何种程度按所计划的那样无缝隙地牢固地植入于牙槽骨中,然后又如何在固定装置的表面上诱导良好的骨融合,从而能否发挥与自然牙相似的结合力。也就是说,只有在用作种植体的基础且在咀嚼时承受大部分载荷的固定装置,其牢固地植入于牙槽骨的时候,才能长时间确保作为人造牙的功能。
固定装置的不完全固定主要是在固定装置与牙槽骨之间的空间较宽的时候发生,因为如果该空间较宽,炎症组织或软组织的生长速度相比于牙槽骨细胞快,因此在通过骨细胞的生长而实现骨融合之前,软组织或炎症组织抑或微生物会先附着在固定装置的表面并生长,从而导致种植体被脱落或不得不去除种植体,甚至无法再施行手术。考虑到种植体手术的费用昂贵,因此无论怎么强调将固定装置牢固地植入到牙槽骨这一点都不为过。
此外,固定装置的植入位置必须从生物学的角度使其位于能够保证对相邻于牙槽骨的神经管或上颚洞等解剖组织的安全的位置,并且保证其周边的牙槽骨的厚度充分。而对牙槽骨的厚度不够充分的时候施行的人造骨移植手术,要求其位置位于从生物力学上有利于牙槽骨和固定装置的位置上。为此,目前适用精密诱导手术(引导手术),并且其适用率正在逐渐提高。通常在精密诱导手术中使用的钻头,其具有对应于固定装置形状的刀刃。例如,固定装置为锥形形状时,其刀刃因对应于固定装置的形状而形成为锥形的形状,因此切削方向的诱导功能只能依靠单独的引导部,从而在切削过程中导致其诱导精密度相对低下。因此,使用锥形钻头时,就会使固定装置植入得不牢固或者植入到生理机能上不佳位置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种植体手术的失败。出于这种缘故,建议使用具有良好诱导性的直线形钻头,并且需要改变和改进固定装置的形状,以对应于直线形钻头。
因以上原因,通常在圆筒形体的表面上形成螺纹的简单结构的固定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而且这种努力还在进行。本发明就是在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导出了经过改良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从而能够期待最佳的种植体手术效果。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崭新结构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能够无晃动无缝隙地牢固地植入于颌骨中,并诱导良好的骨融合,从而长时间确保人造牙的功能。
[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植入到不倾斜的直线型牙槽骨的穿孔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其与基台结合;自攻部(self tapping),其从所述头部延伸而形成,并且切削刃的有效直径大于所述牙槽骨的穿孔的内径;引导部,其从所述自攻部延伸而形成,并且直径对应于所述牙槽骨穿孔的内径。
在这里,所述头部可以包括平坦部,该平坦部与自攻部相邻,并且形成为平坦的外表面。
另外,优选地,所述自攻部的切削刃的根部直径可以对应于所述牙槽骨穿孔的内径。
此外,横跨所述切削刃而形成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攻丝槽的深度可以对应于所述切削刃的根部直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引导部上可以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正切槽,或者可以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轴向槽。
此外,在所述引导部上,还可以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正切槽,与此同时,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轴向槽。
在这里,在所述引导部上形成的所述正切槽和所述轴向槽的深度可以相等。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牙槽骨穿孔形成为以内部小直径孔和外部大直径孔形成的多级孔,所述引导部以多级引导部形成,其包括分别以对应于所述小直径孔内径和大直径孔内径的直径形成的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
在这里,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长度可以对应于所述小直径孔的深度,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长度可以为形成一组的直线型钻头之间间隔的整数倍。
此外,在所述第二引导部上,可以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在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的正切槽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的轴向槽中的至少其中一种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所述头部的内侧形成上面开放的中空部,并且可以在所述中空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工具结合槽。
另外,所述头部的上端部可以为形成上部丰隆部
Figure BDA0002715842070000031
的形状,其包括从所述头部的外表面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突出部。
此外,在所述引导部的远端设置有球面或圆锥形的轴径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自攻部的切削刃可以由多级螺旋构成,并且多级螺旋的每个切削刃的起点可以在圆周上均匀地分布。
[发明的效果]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在具有与通过精密诱导手术方法精确形成的圆筒形牙槽骨穿孔相对应的外径的引导部的诱导作用下,同时在自攻部自行产生螺旋的作用下,既准确又牢固地植入于孔中,且不会对穿孔造成不必要的变形。
另外,考虑到种植体植入后对上部牙槽骨带来的平均骨损失量,将头部制备成平坦的,从而可以容易地对种植体周围产生的牙周炎进行治疗,并且能够容易地洗净种植体。
并且,由于在引导部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和/或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槽,因此可以减少将固定装置植入到通过精密诱导的种植体手术方法(引导手术方法)公差变小且精准形成的孔中时的摩擦,并且在植入后通过表面积扩大来加强固定装置与牙槽骨之间的骨融合,待骨融合后又能够防止种植体旋转或上下晃动抑或被脱落的情况。
此外,将引导部的端部形成为直径小于自攻部的根部直径或第二引导部的外径的多级引导部,从而能够防止固定装置(更准确地说引导部)暴露于牙槽骨的外侧或侵入神经管至上颚洞的侧壁等。
另外,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头部的上端部形成上部丰隆部,其包括从头部外表面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突出部,从而提高了密闭性,以便在植入种植体的早期就防止软组织或炎症组织扩散到种植体和穿孔之间的缝隙,同时,通过自攻部的自行产生螺旋的功能,以防止种植体比预期植入更深。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固定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切开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被植入到牙槽骨孔中的状态图;
图4是在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攻丝槽形成螺旋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中的(a)和(b)是在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自攻部的切削刃以两线和三线的多级螺旋形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至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被植入到牙槽骨孔中的状态图;
图10和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是图9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被植入到牙槽骨孔中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在…上(on)”或“在…上(over)”是指层、领域、模式或结构时,理应理解为该层、领域、模式或结构直接位于其他层、领域、模式或结构的上方,或有可能在它们中间存在层、领域、模式或结构。当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在...下(under)”或“在...下(below)”是指层、领域、模式或结构时,理应理解为该层、领域、模式或结构直接位于其他层、领域、模式或结构的下方,或有可能在它们中间存在层、领域、模式或结构。涉及“包括”和“包括的”分别与“具备”和“具备的”等同。
另外,涉及到“第一(first)”、“第二(second)”等(例如,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等),除非在本说明书中另有具体说明,否则在本说明书中其目的是用来识别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特定特征。涉及“第一”等说法,其不一定暗示必须存在两个以上。除非明确说明,否则其用意不是对这种特定特征赋予时间顺序、结构性方向或左右方向(例如,左侧或右侧等)含义。而且,对构件可以选择性或互换性地使用术语“第一”和“第二”。
而且,“示例性(exemplary)”并不是意味着最佳(best)的实施方式,而是意味着仅仅是例示性的例子(exemple)。用特定的大小及/或方向来描述彼此并示出的本说明书的特征、层、及/或构件,是以理解的单纯性与容易性为目的,因此理应理解为其实际大小及/或方向可能与所示出的例子显著不同。也就是说,为了清晰度效果,对各构件的大小进行了放大,因此各构件的大小可能与实际大小不同。另外,在附图中并没有示出所有的应当包括的构件,并且在本说明书中虽然作出限定,但是除了本说明书中必须的特征以外的构件,可以对此进行增加或取消。
为了描述明确,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以及其说明中,(在某些情况下)省略了广为人知的其他构件。也就是说,其以对明确理解本发明所适合的构件来进行了简化。作为本领域具有常识的技术人员而言应该能够认识到优选的或者及/或必要的构件以呈现本发明。关于这些构件,由于在本领域中已是广为人知的构件,并且这些构件对理解本发明没有多大的帮助,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不再赘述对这些构件的说明。
在附图中,相同的参照标记用于标记整体上相同或相似的构件上。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的最基本的结构。
首先,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是以在不倾斜的直线型牙槽骨的孔(HL)(即,圆筒形的光滑的孔)中植入为前提制造的。圆筒形孔(HL)是用于植入固定装置(10)的最基本的孔的形状,但近年来,为了增加固定装置(10)的结合强度,出现了一种对孔(HL)的形状赋予各种变化的趋势。例如,目前已介绍的形状就有将孔制造成朝着其里面直径越来越小的锥形形状,或者基本是圆筒形孔的形状,但在其种植体的上部周围形成朝着假牙方向越来越宽的轮廓的形状等。
本发明不顾最近出现的这种趋势,却以不倾斜的直线型牙槽骨的孔(HL)作为前提,其实有很多的理由。
近年来,使用牙套等的口腔内安装物,也就是说,使用如专利文献2的导向模板等口腔内安装物来准确地形成孔(HL)这种精密诱导种植体的手术方法备受欢迎。在导向模板内嵌入衬套,其可以在牙槽骨(AB)中对穿孔用钻头的进入位置和进行方向进行诱导,并且对切削深度进行控制,由于衬套诱导钻头使其准确地切削,因此能够按所计划的深度精确地制备孔(HL),从而使种植体手术的成功率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然而,当通过改变圆筒形的孔来制备孔的形状时,存在难以精确地诱导钻头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锥形钻其侧面是倾斜的,因此可通过圆筒形的衬套来诱导的长度变短,并且为了赋予种植体的上部周围朝着假牙方向越来越宽的轮廓,需要使用锥口钻或轮廓钻,但是这种特殊的钻头形状又不符合衬套的诱导功能。
因此,优选地,将牙槽骨的孔(HL)制备成不倾斜的直线型形状,以完整地发挥导向模板的功能,从而准确无误地形成孔(HL)。本发明以此作为前提进行了设计,也就是使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自行具备沿着准确形成的孔(HL)植入的植入追随性。
在前面对本发明的开发概念理解之后,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包括:头部(100)、自攻部(200)和引导部(300)。
头部(100),以图1为标准,其为位于上部的部分,是与基台结合的部分。特别是,头部(100)可以包括平坦部(110)(参照图8),该平坦部(110)与自攻部(200)邻近,并且形成为平坦的外表面。在这里,平坦的外表面是指没有螺纹或者将在后面表述的切削刃(210)或槽等的凹凸结构物的外表面。对经过常用于种植体的固定装置上的SLA(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表面处理的超细氧化皮的细小且不规则的槽结构,理应理解为其属于本发明中所指的平坦的外表面所包括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中,将平坦的外表面的平坦部(110)结构列入头部(100)是为了应对通常在植入种植体后上部牙槽骨(AB)平均将消失0.8mm的这一临床结果。也就是说,在种植体的周围也会产生牙周炎,当为了治疗牙周炎而进行去除牙龈炎症的手术时,如果种植体的上部周围的牙槽骨(AB)融化而使凹凸结构物(螺旋形)直接暴露时,因其周围的凹凸形状而不便于操作消炎器,并且使用牙周治疗设备或激光难以干净地清洁种植体的表面,因此在自攻部200的直接上方设置了具有平坦的外表面的平坦部(110)。考虑到平均骨损失量,可以将列入平坦部(110)的头部(100)的高度以0.5mm~1.5mm范围的长度来制备。
自攻部(200)是直接从头部(100)延伸形成,其切削刃(210)的有效直径(ND,公称直径)大于牙槽骨穿孔(HL)的内径。自攻部(200),从其名称就能知道,其具有固定装置(10)植入到孔HL中的过程中其切削刃(210)自行产生螺纹的同时以螺纹结合的功能(自行产生螺旋的功能)。
在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中包括自攻部(200),也是因为考虑了精确诱导种植体的手术方法。这是因为,当固定装置不具有自行产生螺旋功能时,需要使用攻丝钻在孔(HL)的内周面上制备螺纹,但是由于其凹凸不平的形状,会导致导向模板的诱导精密度下降的问题,如果在没有精密诱导的情况下进行攻丝操作,会改变已经形成的孔(HL)的路径的可能性将增加。
自攻部(200)的长度可以设为3~5mm,切削刃(210)的高度(相对于牙槽骨穿孔的内径的突出高度)为0.2~0.5mm,还有切削刃(210)的齿距为0.5~3mm,这个范围可以是较为合适的范围。另外,图1的固定装置10的切削刃(210),其形成为单条线,但是如图5所示的一样,也可以形成为2线和3线的多级螺旋。也就是说,图5中的(a)示出了切削刃(210)形成为2线螺旋的示例,而图5中的(b)示出了切削刃(210)形成为三线螺旋的示例。在这里,重要的是多级螺旋的起点(S1、S2、S3)在圆周上均匀地分布。在图5中的(a)的2线螺旋中,两个起点(S1、S2)以180°的间隔分布,在图5中的(b)的三线螺旋中,三个起点(S1,S2,S3)以120°的间隔分布。这样,如果切削刃(210)由起点均匀分布的多级螺旋构成,自攻部(200)对穿孔(HL)形成螺旋的同时结合时,就会使切削载荷均匀地分散,从而可以获得提高固定装置(10)的植入追随性的效果。
引导部(300)是从自攻部(200)延伸的下部结构,并且以对应于牙槽骨穿孔(HL)的内径的直径形成。根据图1的第一实施例的引导部(300),其外表面光滑。
引导部(300)是起到引导作用的部分,其用于将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精确地沿着按计划制备的牙槽骨穿孔(HL)诱导并使之准确地植入。也就是说,对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进行植入时,引导部(300)最先进入穿孔(HL)中,此时,引导部(300)的外径对应于牙槽骨穿孔(HL)的内径,因此在具有约3~7mm的长度的引导部(300)充分地插入并紧密贴合在牙槽骨穿孔(HL)的状态下,才会产生自攻部(200)的自行产生螺旋的作用,因此,能够无倾斜地准确地诱导并植入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也就是说,即便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本身具有自攻功能,但引导部(300)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是,在保持充分的植入追随性的同时,确保植入体的固定装置(10)植入到孔(HL)中。
进一步地,从牙槽骨(AB)的组织学角度的解释来看,引导部(300)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于固定种植体的牙槽骨(AB),其为与牙龈接触的、外侧厚度为1~4mm的皮质骨(cortical bone),其组织致密而坚硬,而其内部的松质骨(cancellous bone)则相对不够致密,并且脆弱。因此,即使准确地形成穿孔(HL),但内骨由于受到被植入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所施加的力而其形状容易地变形,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固定装置可能以不同于穿孔(HL)的方向固定。
并且,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为了缩短种植体的治疗期,虽然建议在充分钙化(calcification)的牙槽骨上植入,但是也建议在钙化状态适当的牙槽骨(AB)上植入种植体。这是因为,当牙槽骨(AB)受到适当的刺激时,就会很好地保持其形状。因此,即使每个患者的钙化程度不同,但出于种植体的功能目标,将固定装置制造成植入到相对不够致密的牙槽骨(AB)时也能够精确地诱导,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其具备引导部(300)的目的是,即使是钙化程度不同且组织致密度低的患者,由于本发明的具有对应于穿孔(HL)内径的外径的引导部(300),因此不会使穿孔变形,且能够对此赋予适当的刺激,从而有利于准确的引导植入。
在这里,所指的引导部(300)的外径对应于牙槽骨穿孔(HL)的内径,对此理应理解为,不仅包括相同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对引导部(300)的外径赋予细微的负公差的情况,赋予负公差是为了消除插入时所使出的过大的力气。
另外,参照图2的剖视图,自攻部(200)的切削刃(210)的根部直径(MD)与牙槽骨穿孔(HL)的内径相对应,也就是说,其对应于引导部(300)的外径。这是因为,即使自攻部(200)对穿孔(HL)进行自行产生螺旋作用的情况下,通过至少将切削刃(210)的根部与穿孔(HL)的表面接触,从而在自攻部(200)上也能够持续保持引导部(300)的诱导功能。
此外,在自攻部(200)中,用于排出切削碎片(骨碎片)和提供清洗水的攻丝槽(220)横穿切削刃(210),并至少形成一个,而攻丝槽(220)的深度对应于切削刃(210)的根部直径(MD),从而能够加强其引导功能。另外,攻丝槽(220)可以如图1所示的一样沿着自攻部(200)的长度方向形成直线,或者如图4所示的一样形成螺旋形。
另外,将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进行说明。
在头部(100)的内部形成有上面开放的中空部(130)。中空部(130)提供基台插入并结合的空间,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将头部(100)形成为平坦的外表面,以便对前述的牙周炎进行治疗以及对种植体进行洗净。因此,采用了以过盈配合
Figure BDA0002715842070000091
方式将基台结合至中空部(130)的结构。另外,通过在中空部(130)的内表面上形成工具结合槽(132),从而在对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的外表面不留下瑕疵或变形,也能够对其施加旋转力。中空部(130)的剖面(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例如六边形)。
此外,在头部(100)的上端部形成上部丰隆部(120),其包括从头部(100)外表面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突出部(122)。所形成的上部丰隆部(120)的突出部(122)很小,约0.01~0.1mm程度,上部丰隆部的突出部(122)的作用是,提高密闭性,以便在植入种植体的早期就防止软组织或炎症组织扩散到种植牙和穿孔(HL)之间的缝隙,并且通过自攻部(200)的自行产生螺旋的功能,防止种植牙比预期植入地更深。尤其是,作为精确诱导手术方法的优点之一的“同心切口种植体手术”是一种以直径与种植体的直径相近的同心圆在牙龈上施行最小限度的切口后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法,而不是切开牙龈后观察牙槽骨(AB)的同时将种植体植入的手术方法。虽然其优点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牙龈的切口,从而减少了出血并能够快速恢复,但同时具有难以判断种植体是否按所需的深度固定在牙槽骨(AB)上的缺点。因此,如果在种植体和牙槽骨(AB)的边界部设置上部丰隆部(120),就可以通过感官来感觉到上部丰融部(120)已触到牙槽骨(AB)(载荷急剧上升)上,因此能够按照所计划的深度植入,而不会出现未按照计划的深度植入的情况。
另外,在引导部(300)的远端还可以设置有球面或圆锥形的轴径部(330)。轴径部(330)是其直径小于自攻部(200)的根部直径(MD)或引导部(300)的外径的部位,其用于防止固定装置(10)的引导部(300)暴露于牙槽骨(AB)的外侧或侵入神经管至上颚洞的侧壁等。
图3是图1和图2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被植入到牙槽骨孔(HL)中的状态图,其示出了通过引导部(300)来准确地引导,并通过自攻型(200)的自行产生螺旋的作用,牢固地结合至牙槽骨(AB)的状态。
图6至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除了在引导部(300)上形成槽以外,其他的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就是说,图6是沿着引导部(300)的圆周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正切槽(310)的实施方式,图7是沿着引导部(300)的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轴向槽(320)的实施方式,图8是正切槽(310)和轴向槽(320)组合形成的实施方式。
同样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00)的最外直径对应于穿孔HL的内直径。因此,即使在引导部(300)上形成正切槽(310)及/或轴向槽(320),也不会产生自攻部(200)的自行产生螺旋的功能一样的功能或者出现螺纹结合的情况。
正切槽(310)和轴向槽(320)的作用是,不阻碍引导部(300)的诱导功能的情况下,减少在通过精密诱导的手术方法(引导手术方法)使公差变为很小又准确形成的孔(HL)中植入固定装置(10)时的摩擦,并且在固定装置(10)植入后通过扩大引导部(300)的表面积来加强固定装置(10)与牙槽骨(AB)之间的骨融合,且在骨融合后防止种植牙旋转(轴向槽)或上下晃动或被脱落(正切槽)的情况。
在引导部(300)上形成的正切槽(310)和轴向槽(320)的深度可以相等,图9是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式中正切槽(310)和轴向槽(320)组合形成的图8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被植入到牙槽骨(AB)中的状态图。
图10和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更具体地,图10和图11分别示出了对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适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例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其引导部(300)形成为多级引导部的实施例。也就是说,其以牙槽骨的孔(HL)形成为内部小直径孔(SH)和外部大直径孔(LH)的多级孔作为前提,因此,为了彼此对应,将引导部形成为多级引导部,即直径对应于孔(HL)的小直径孔(SH)内径的第一引导部(300')和直径对应于大直径孔(LH)内径的第二引导部(300")。当然,如有需要,虽然并没有示出,但是可以由包括第三引导部以上的多级引导部来构成,但是其实际效用性则不会很大。
将引导部(300)的端部设置成直径小的第一引导部(300'),更具体地说,其直径小于自攻部(200)的根部直径(MD)或者小于第二引导部(300")的外径,是因为考虑到与前述的轴径部(330)相同的作用。也就是说,为了防止第一引导部(300)'也就是固定装置(10)暴露于牙槽骨(AB)的外侧或侵入神经管至上颚洞的侧壁等而缩小了其直径。因此,如果同时适用轴径部(330)和第一引导部(300'),就会更能发挥这种回避功能。
在这里,第一引导部(300)'的长度可以对应于穿孔(HL)的小直径孔(SH)的深度。另外,可以将第一引导部(300')的长度进行规范化,也就是说,将其规范为形成一组的直线型钻头之间间隔的整数倍的长度。在牙槽骨(AB)上穿孔(HL)时,通常先用一个直径小的钻头(在本发明中,使用没有锥形部的直线型钻头,以下等同)首次穿小孔后,再使用直径大的一种以上的钻头来最终完成目标直径孔(HL)。因此,一组牙槽骨(AB)钻头由几个钻头构成。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钻头直径越小,其长度越短,组成一组的钻头之间的长度间隔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已形成标准化,也就是说其长度间隔在2mm或1.5mm。因此,如果将对应于小直径孔(SH)和大直径孔(LH)之间的深度差的第一引导部(300)'的长度设置成形成一组的直线型钻头之间的间隔的整数倍长度,则不需要对孔(HL)进一步加工,而形成多级的引导部(300)却恰恰能够装配到孔(HL)中。
另外,在外径相对较大的第二引导部(300")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在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的正切槽(310)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的轴向槽(320)中的至少其中一种槽。也可以考虑在第一引导部(300')上设置正切槽(310)及/或轴向槽(320),但是由于第一引导部(300)'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对口腔组织内的不必要侵入,因此考虑到第一引导部的功能,设置这种槽的效用性就不会很大。
图12是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引导部(300")上组合形成正切槽(310)和轴向槽(320)的图11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10)被植入到牙槽骨(AB)中的状态图。
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例子以及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因此理应理解为本领域具有常识的技术人员据此可以提出各种修改以及变更,因此这些修改及变更也应该被列入本发明的概念以及其范围内。因此,不难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例上,因此理应对本发明赋予符合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特征的最广义的范围。
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为植入到圆筒形的牙槽骨的穿孔的种植体固定装置,能够有效地在产业上适用。

Claims (16)

1.一种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即在不倾斜的直线型牙槽骨的穿孔中植入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包括:
头部,其与基台结合;
自攻部,其从所述头部延伸而形成,并且其切削刃的有效直径大于所述牙槽骨的穿孔的内径;及
引导部,其从所述自攻部延伸而形成,并且直径对应于所述牙槽骨穿孔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包括:
平坦部,该平坦部与所述自攻部相邻,并且形成为平坦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攻部的切削刃的根部直径对应于所述牙槽骨穿孔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横跨所述切削刃而形成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攻丝槽的深度对应于所述切削刃的根部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上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正切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轴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上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正切槽,与此同时,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轴向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上形成的所述正切槽和所述轴向槽的深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牙槽骨穿孔形成为以内部小直径孔和外部大直径孔形成的多级孔,
所述引导部为多级引导部,其包括直径对应于所述小直径孔内径的第一引导部和直径对应于大直径孔内径的第二引导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长度对应于所述小直径孔的深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长度为形成一组的直线型钻头之间间隔的整数倍。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引导部上,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在沿着其圆周方向形成的正切槽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的轴向槽中的至少其中一种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部的内侧形成上面开放的中空部,并且在所述中空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工具结合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的上端部形成上部丰隆部,其包括从所述头部的外表面突出的圆柱形状的突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的远端设置有球面或圆锥形的轴径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攻部的切削刃由多级螺旋构成,并且多级螺旋的每个切削刃的起点在圆周上均匀地分布。
CN201980024794.6A 2018-02-21 2019-02-20 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 Withdrawn CN1120044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20336A KR102093545B1 (ko) 2018-02-21 2018-02-21 치과용 임플란트 픽스쳐
KR10-2018-0020336 2018-02-21
PCT/KR2019/002042 WO2019164245A1 (ko) 2018-02-21 2019-02-20 치과용 임플란트 픽스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497A true CN112004497A (zh) 2020-11-27

Family

ID=67687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4794.6A Withdrawn CN112004497A (zh) 2018-02-21 2019-02-20 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59791A1 (zh)
KR (1) KR102093545B1 (zh)
CN (1) CN112004497A (zh)
WO (1) WO20191642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82120B1 (ko) 2017-10-11 2020-02-28 학교법인 송원대학교 임플란트용 픽스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3004A (en) * 1986-09-04 1987-12-15 Vent Plant Corporation Submergible screw-type dental implant and method of utilization
EP0412845A1 (en) * 1989-08-11 1991-02-13 Core-Vent Corporation Dental implant anchor
US20050019731A1 (en) * 1999-03-09 2005-01-27 Nobel Biocare Ab Self-tapping implant
US20060292524A1 (en) * 2005-06-27 2006-12-28 Giorgio Lorenzon Dental prosthesis implant construction
US20080254411A1 (en) * 2006-08-01 2008-10-16 Vitali Bondar Dental Implant System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4096B1 (ko) * 2003-04-22 2006-03-24 이성복 치과용 핀 임플란트
KR100666592B1 (ko) * 2004-11-29 2007-01-09 장상건 인공치아용 인공치근
KR100755993B1 (ko) * 2005-11-21 2007-09-06 주식회사 덴티움 고정체
KR101373420B1 (ko) * 2011-11-05 2014-03-13 이도상 임프란트 픽스쳐
KR101563335B1 (ko) * 2013-12-11 2015-10-27 주식회사 쿠보텍 픽스츄어
KR20150083260A (ko) * 2014-01-09 2015-07-17 김형우 치과용 임플란트
KR200481296Y1 (ko) 2015-04-08 2016-09-08 차종학 임플란트 픽스쳐
KR101807829B1 (ko) 2016-03-28 2017-12-11 이태경 정밀한 치과용 임플란트 시술을 위한 가이드 템플릿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00838B1 (ko) * 2016-07-06 2017-11-29 (주)해피엘 세라믹 픽스츄어를 구비한 치아 임플란트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3004A (en) * 1986-09-04 1987-12-15 Vent Plant Corporation Submergible screw-type dental implant and method of utilization
EP0412845A1 (en) * 1989-08-11 1991-02-13 Core-Vent Corporation Dental implant anchor
US20050019731A1 (en) * 1999-03-09 2005-01-27 Nobel Biocare Ab Self-tapping implant
US20060292524A1 (en) * 2005-06-27 2006-12-28 Giorgio Lorenzon Dental prosthesis implant construction
US20080254411A1 (en) * 2006-08-01 2008-10-16 Vitali Bondar Dental Implant System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64245A1 (ko) 2019-08-29
US20210059791A1 (en) 2021-03-04
KR102093545B1 (ko) 2020-03-25
KR20190100591A (ko)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37739B1 (en) Drill for sinus membrane lift
KR100759261B1 (ko) 임플란트 시술용 드릴
KR101005952B1 (ko) 천공 깊이 조절 가능한 골 천공 드릴
EP2308409B1 (en) Drill for implant
KR100660374B1 (ko) 상악동 거상술을 위한 임플란트 드릴
US20020094508A1 (en) Rotary osteotome for dental implant
US20090220914A1 (en) Dental implant and a method of implantation thereof
JP2010523179A (ja) インプラントねじの設計
KR100906692B1 (ko) 상악동 내 골막 거상술용 안전드릴조립체
US20210015496A1 (en) Drill bit for dental implant surgery
KR100660375B1 (ko) 상악동 거상술을 위한 임플란트 드릴
JP4276538B2 (ja) インプラント
US11464605B2 (en) Dental implant
CN108712889B (zh) 牙用整平钻头
CN112004497A (zh) 一种用于牙科的种植体的固定装置
KR100539414B1 (ko) 치과용 드릴세트
US1077986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ntal implant surgery
EP1488745A1 (en) Osteotome Structure
KR101181923B1 (ko) 상악동 거상술 시술용 드릴
CN215915078U (zh) 一种钛网固位套装
KR102484721B1 (ko) 임플란트용 스레딩 버
CN214805568U (zh) 后牙即刻种植牙本质备孔钻和牙本质备孔钻组
KR102264151B1 (ko) 임플란트용 티슈제거장치
JP7121407B2 (ja) 手術用ドリルビット
KR102576600B1 (ko) 임플란트용 밀링 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플란트용 홀 형성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