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178A - 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4178A
CN112004178A CN202010454819.0A CN202010454819A CN112004178A CN 112004178 A CN112004178 A CN 112004178A CN 202010454819 A CN202010454819 A CN 202010454819A CN 112004178 A CN112004178 A CN 112004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pport portion
support
pai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48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田真仁
黑岩春祐
藤本嘉人
奈良笃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i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04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1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26Damping by means acting directly on free portion of diaphragm or c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1Centering
    • H04R9/043Inner suspension or damper, e.g. spi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扬声器具备:框架;振动板,被框架支承;角筒状的线圈,被以矩形状卷绕,使振动板振动;以及一对支承阻尼器,支承线圈,使线圈的振动衰减;一对支承阻尼器在线圈的两侧对置配置,支承阻尼器具有被框架支承的基部和支承线圈的支承部,支承部具有沿着线圈的矩形状的一边的表面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和沿着线圈的一边的两邻近的边的表面分别进行支承的一对第二支承部,一对第二支承部从第一支承部的端部分别伸出。

Description

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扬声器。
背景技术
在JP2018-512014A中,记载有将音响电信号变换为音响音的扬声器。该扬声器具备框架、膜片(相当于本公开的“振动板”)、粘接于膜片的矩形状的线圈、以及支承线圈的支承部件(相当于本公开的“支承阻尼器”)。支承部件包括具有与线圈的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中央环部分或线圈支承部分、和从矩形状的线圈的环部分的某一边的两端分别向外方延伸的一对引导支承体。中央环部分或线圈支承部分被用粘接剂安装于线圈。一对该引导支承体被用粘接剂安装于框架(参照JP2018-512014A的第0036、0037段及图7、第0043段及图10、以及第0047段及图12等)。
发明内容
在JP2018-512014A所记载那样的扬声器中,关于线圈与支承部件的接合强度、考虑到扬声器的声音特性的支承部件的特性(例如,支承部件的质量)的调整,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能够在维持线圈与支承部件的接合强度的同时进行扬声器的声音特性的调整的扬声器。
本公开的扬声器具备:环状的框架;振动板,被前述框架支承;角筒状的线圈,被卷绕为矩形状,被配置在前述框架的内周侧,使前述振动板振动;以及一对支承阻尼器,支承前述线圈,使前述线圈的振动衰减;一对前述支承阻尼器在前述线圈的两侧对置配置,前述支承阻尼器具有被前述框架支承的基部和支承前述线圈的支承部,前述支承部具有沿着前述矩形状的一边的表面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和沿着前述一边的两邻近的边的表面分别进行支承的一对第二支承部,一对前述第二支承部从前述第一支承部的端部分别伸出。
在此情况下,支承阻尼器的支承部用第一支承部支承线圈的一边,用第二支承部支承该一边的两邻近的边的一部分,所以与用第一支承部仅支承一边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牢固且随着时间经过稳定的支承。此外,在支承部支承线圈的情况下,需要将支承部通过粘接等方法能够支承地与线圈连接,但该连接也变得牢固。例如在连接是由粘接等进行的粘贴的情况下,与仅粘贴第一支承部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粘贴,能够使粘接面的面积变大,所以剥离强度提高。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线圈与支承部件的接合的强度变得牢固,此外将其维持。
此外,在上述的情况下,支承阻尼器的支承部和线圈构成一体的振动系统(以下,简单记载为振动系统)。在将线圈的质量设为一定的情况下,该振动系统的质量可以通过变更第二支承部的沿着上述两邻近的边的表面的延伸长度或面积等第二支承部的大小来调整。即,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二支承部的大小的变更,能够进行振动系统的质量调整。例如,如果增大振动系统的质量,则能够提高扬声器的低音域的声压。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变更第二支承部的大小,能进行扬声器的声音特性的调整。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构成为,前述振动板以与前述线圈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前述支承部支承前述线圈的底面。
在此情况下,支承阻尼器的支承部至少支承线圈的底面。线圈被支承部限制线圈向厚度方向的振动的振幅。以下,从线圈观察,将振动板侧记载为上,将其相反记载为下或底。例如,线圈的底面与线圈的下表面相同。此外,例如支承部与线圈的下表面对置。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构成为,前述支承部还具有对前述线圈的筒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某一方进行支承的周支承部。
在此情况下,支承阻尼器的支承部除了线圈的底面以外,通过周支承部支承线圈的筒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由此,由支承部对于线圈的支承变得牢固。此外,能够使线圈与支承部件的连接的强度变得牢固。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为,前述基部和前述支承部当沿着与前述线圈的外周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分别被配置在相互平行的两平面上。
在此情况下,能够将基部和支承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设定在相互不同的位置。通过基部和支承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调节,能够调整线圈的振幅。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为,一对前述支承阻尼器分别具有一端与前述基部连接且另一端与前述支承部连接的一对梁部,一对前述梁部的前述另一端连接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内侧区域,一对前述梁部的前述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的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前述内侧区域的外侧。
在此情况下,能够使从另一端朝向一端的方向从与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朝向向朝向该长度方向外侧的方向错移。由此,即使在基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的最短距离(直线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在基部与第一支承部之间延伸的梁部的长度变长。通过使梁部的长度变长,能够容许线圈的振幅变大。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为,前述梁部被形成为曲柄形状。
在此情况下,通过将梁部做成曲柄形状,能够使梁部的长度变长。由此,能够容许线圈的振幅变大。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为,前述基部以与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至少在该长度方向上在从该第一支承部的内侧到外侧的范围延伸,一对前述梁部的前述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的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比前述第一支承部的两端靠外侧。
在此情况下,梁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比第一支承部的两端靠外侧。此外,梁部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内侧区域。因此,能够使梁部的长度变长。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为,在前述线圈与前述支承部之间配置有粘接剂,分别被用该粘接剂粘接,前述线圈的引出线被从前述线圈与前述支承部之间引出。
在此情况下,引出线是用来向线圈通电的电线,将线圈的绕线自身的端部伸出而构成。根据上述结构,引出线的至少一部分埋入在粘接剂的层中(线圈与支承部之间),引出线被用粘接剂固定在线圈与支承部之间,所以能够防止由线圈的振动等造成的引出线的断裂。此外,如果构成为,引出线的基端部埋入在粘接剂的层中,则基端部也被粘接剂加强。由此,能够防止因线圈的振动而引出线的基端部断裂那样的故障。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为,在将前述支承部以从前述线圈的上表面朝向底面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前述支承部仅由被一个封闭的线段包围的区域形成。
在此情况下,在将基材通过冲切加工冲切而形成或将基材通过激光切断切出而形成支承部的情况下,不发生与支承部或基材的剩余的主要部分独立的碎片(切下的碎片、小片),所以加工性较好。另外,被一个封闭的线段包围的区域,是指该区域的形状能够仅用一个封闭的线来描绘的图形状。换言之,是指支承部的周(外周)是能用一笔画描绘的形状。
此外,在扬声器的实施方式之一中,可以是,前述基部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朝向该长度方向内侧切口的切口部,将该切口部与前述框架卡合。
在此情况下,即使在对支承阻尼器施加了与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应力的情况下,通过沿着长度方向的切口部与框架的卡合,也能够维持在该交叉的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
如上述那样,本公开的扬声器能够在维持线圈与支承部件的接合强度的同时进行扬声器的声音特性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扬声器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扬声器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将扬声器拆下底板而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图5是将支承阻尼器从上方观察的图。
图6是第一支承部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第二支承部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引线从线圈分支的分支部的加强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支承阻尼器的其他安装形态的示意图。
图10是将其他形态的支承阻尼器从上方观察的图。
图11是将再其他形态的支承阻尼器从上方观察的图。
图12是将其他形态的扬声器拆下底板而从斜下方观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有关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扬声器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在图1中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表示扬声器100的立体图。图3是扬声器100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扬声器100具备支承其各部的矩形状的框架1、被框架1支承的振动板2、以与振动板2的单面接触的状态被配置在框架1的内周侧的矩形状的线圈3、具有被框架1支承的基部41和沿着线圈3的边支承线圈3的支承部45的一对支承阻尼器4、4、以及使磁力作用于线圈3的磁铁M。以下,从线圈3观察,将振动板2侧定义为上,将其相反定义为下,将线圈3和振动板2的层叠方向记载为上下方向(参照图1至图3)。
〔各部的结构〕
框架1是由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等树脂或金属材料形成的框体。框架1如图1、图2所示,具有矩形的环状且板状的框部10、从框部10的两个长边的两端部且环的外周部向下方伸出的四个柱部15、从框部10的四角且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侧的面)向下方伸出的柱状的四根凸起1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的外周部形成有扬声器100的外部端子19。
在四个柱部15的下端装接着底板71。底板71由冷轧钢板等金属制的磁性材料(磁性体)形成。如图3所示,在被框架1和底板71包围的空间内,收容振动板2、线圈3、支承阻尼器4、4及磁铁M等。
凸起18是与柱的伸出方向交叉的截面的形状为圆形的圆柱状的部件。在四根凸起18处,如后述那样固定着支承阻尼器4的基部41。
振动板2是通过将在扬声器100产生的振动向空气传递而发出声波的薄板状的部件。如图1、图2所示,振动板2具有:矩形状的外周框架部21;矩形状的可动支承部22,被配置在外周框架部21的内周侧,例如是向上凸的曲面状;以及振动面部23,被配置在可动支承部22的内周侧,是矩形状的板面。
如图1、图3所示,振动板2被载置在矩形状的支承框架72上,所述支承框架72被载置在框架1的框部10上。支承框架72由不锈钢等金属制的非磁性材料(非磁性体)形成。外周框架部21的下表面与支承框架7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侧的面)例如被用粘接剂粘接。支承框架72的下表面和框部10的上表面例如被用粘接剂粘接。
振动面部23通过将从后述的线圈3产生的振动能量向空气传播而发出声波。在振动面部23的上表面,载置着用来使振动板2的振动状态稳定化的矩形状的板状的挡板29。挡板29是用来进行振动板2的振动面的质量的调整及减振等音质调整的部件。
如图1、图3所示,线圈3是将电线卷绕成为矩形状的环(角筒状)的部件,是产生与通电的方向和强弱对应的磁场的磁场发生机构。线圈3借助自己产生的磁场与从后述的磁铁M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将被通电的电能变换为振动能量,由此使自己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振幅振动。线圈3借助该振动使振动面部23振动。
线圈3具有作为矩形状的环部分的环部30(参照图1)和一对引线39、39(引出线的一例)。环部30的环的轴心方向(厚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被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30的环的轴心与环部30的环的重心一致。环部30的上表面被用粘接剂等粘接于振动面部23的下表面。线圈3产生的振动能量被传递给振动面部23而被变换为声波。
引线39、39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位于环部30的下表面且位于环部30的角部的位置伸出。引线39、39是构成线圈3的绕线(电线)自身的端部。如后述那样,在引线39、39中的作为从环部30偏离的边界部分的基端部39a(参照图8),以将基端部39a覆盖的方式粘贴着支承部45。
以下,将矩形状的环部30中的成为短边的边定义为短边部31、31,将成为长边的部分定义为长边部32、32(参照图1)。即,一个短边部31的相邻的边是长边部32、32。此外,将与沿着短边部31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进深方向,有将与该进深方向相同的方向简单记载为进深方向的情况。此外,将与沿着长边部32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有将与该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简单记载为宽度方向的情况。
磁铁M是铁素体磁铁等永久磁铁。磁铁M使磁场作用于线圈3。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M包括:矩形状的板状的第一磁铁51,在线圈3的环部30的径向上被配置在环部30的内侧区域;以及矩形状的板状的一对第二磁铁61、61,被配置在环部30的外侧区域。如图3所示,第一磁铁51及第二磁铁61、61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比环部30靠下侧位置。此外,第一磁铁51及第二磁铁61、61被载置在底板71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51及第二磁铁61、61被用粘接剂等固定在底板71的上表面。
第一磁铁51及第二磁铁61、61被以各板面相对于上下方向交叉(例如正交)那样的姿势配置。从第一磁铁51和第二磁铁61、61产生的磁场的朝向被设定为成为相反朝向。例如,在第一磁铁51的上表面的磁极为N极的情况下,第二磁铁61、61的上表面的磁极为S极。在此情况下,形成为,从第一磁铁51产生的磁场从上表面经过环部30的环的电线束的外周而向第二磁铁61、61的上表面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铁61、61使长轴方向沿着长边部32、32而配置。
在第一磁铁51的上表面,载置有矩形状且板状的第一极片52。第一极片52使其长度方向沿着第一磁铁51的长度方向而配置。第一极片52的与上下方向交叉的面(以下记载为水平面)的截面形状被做成与第一磁铁51的水平面的截面形状相同的矩形状。第一极片52在环部30的径向上被配置在环部30的内侧区域。第一极片52从环部30的内周面向内侧离开而配置。第一极片52在环部30的径向看被以一部分与环部30重复的方式配置。第一极片52的上表面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环部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第一极片52由磁性材料(磁性体)形成。第一极片52使从第一磁铁51产生的磁场收敛于环部30。
在第二磁铁61、61的各自的上表面,载置有矩形状且板状的第二极片62、62。第二极片62、62使其长度方向沿着第二磁铁61、61的长度方向而配置。换言之,第二极片62、62使其长度方向沿着长边部32、32而配置。第二极片62、62从环部30的外周面向外侧离开而配置。第二极片62、62在上下方向看以与第二磁铁61、61重复的方式配置。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看,第二极片62、62的外周位于第二磁铁61、61的外周的内侧区域。第二极片62在环部30的径向看,以一部分与长边部32、32(环部30)重复的方式配置。第二极片62的上表面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环部3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方式配置。第二极片62由磁性材料(磁性体)形成。第二极片62使第二磁铁61产生的磁场收敛于环部30。
即,从第一磁铁51和第二磁铁61、61的各自的上端产生的磁场分别被第一极片52、第二极片62、62收敛,经过环部30而流动。由此,即使在线圈3流动的电流较小,也能够使较大的电磁力作用于线圈3而产生较大的振动,扬声器100能够以较少的电流发出较大的声音。
在图4中,表示将去除了底板71的扬声器100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支承阻尼器4是将线圈3相对于框架1支承的部件,也是将线圈3的振动吸收的减振机构。支承阻尼器4例如将多层聚酰亚胺等高分子薄膜(例如厚度从0.1mm到0.2mm左右的薄板或膜状的材料)等薄板用冲切加工或用激光切出而一体地形成(一片薄板状)。支承阻尼器4、4以一对使用,线圈3借助一对支承阻尼器4、4被支承于框架1。支承阻尼器4、4相对于线圈3的环部30相互对置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阻尼器4、4主要以支承线圈3的短边部31、31的方式配置。
支承阻尼器4如图4、图5所示,具有被框架1(参照图4)支承的基部41、支承线圈3的支承部45、和将支承部45支承在基部41的一对梁部43。基部41、梁部43及支承部45以在宽度方向看重复的方式配置。即,基部41、梁部43及支承部45处于同一平面上。
基部41如图5所示,是用来向框架1粘接固定的支承阻尼器4的根部分。基部41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一对基部片41a构成。基部片41a其矩形的主体部分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沿着进深方向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片41a的长度方向与进深方向平行。一对基部片41a、41a以主体部分在其长度方向上沿着一直线上的方式配置,基部41的延伸方向与进深方向平行。在基部41的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形成有将薄板面贯通的贯通孔42a、42a的固定座42、42。
基部41在贯通孔42a、42a的各自中插通(卡合)着各一个凸起18(参照图4),以被定位在框架1的下表面的状态装接。此外,基部41通过凸起18向贯通孔42a的卡合,即使在随着线圈3的振动而在支承阻尼器4上施加有向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基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部41的上表面相对于框架1的下表面用粘接剂等粘贴而被固定。
支承部45是通过粘接等接合被固定于线圈3(参照图4)、作为支承阻尼器4将线圈3支承于框架1的部件。支承部45具有沿着短边部31支承环部30(参照图4)的第一支承部46、以及从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部的各自沿着长边部32、32分别伸出的一对第二支承部47、4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46是支承部45的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不包括弯曲的部分。第二支承部47、47包括与线圈3的环部30的形状匹配而从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弯曲的部分。
第一支承部46遍及线圈3的短边部31(参照图4)的延伸方向的全范围,沿着短边部31的表面,被用粘接剂等粘贴于短边部31。第一支承部46由于沿着短边部31的表面,所以沿着进深方向延伸。第一支承部46的进深方向上的两端位于比基部41的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靠进深方向内侧。
第一支承部46如图6所示,包括被粘贴于线圈3(参照图4)的短边部31的下表面(底面)的第一底支承部46a和被粘贴于短边部31的内周面的第一周支承部46b。第一底支承部46a将短边部31在下表面支承。第一周支承部46b将短边部31在内周面支承。第一周支承部46b通过在将第一支承部46中的第一底支承部46a粘贴于短边部31的下表面(底面)之后再将第一支承部46的位于环部30的内侧的部分向上方弯折,而被粘贴于短边部31的内周面。通过将第一支承部46和短边部31用第一底支承部46a和第一周支承部46b粘接,能够使第一支承部46与短边部31的粘接或固定变得牢固。
第二支承部47、47如图5所示,以第一支承部46的进深方向的两端为起点,遍及长边部32、32的延伸方向(宽度方向)的一部分范围,沿着长边部32、32的表面用粘接剂等粘贴。第二支承部47的伸出端部与另一方的(被对置配置的)支承阻尼器4的第二支承部47的伸出端部离开。
第二支承部47如图7所示,包括被粘贴于长边部32的下表面(底面)的第二底支承部47a和被粘贴于长边部32的内周面的第二周支承部47b。第二底支承部47a将长边部32在下表面支承。第二周支承部47b将长边部32在内周面支承。
第二周支承部47b通过在将第二支承部47中的第二底支承部47a粘贴于长边部32的下表面(底面)后再将第二支承部47的位于环部30的内侧的部分向上方弯折,而被粘贴在长边部32的内周面。通过将第二支承部47和长边部32用第二底支承部47a和第二周支承部47b粘接,能够使第二支承部47与长边部32的粘接或固定变得牢固。
通过使第二支承部47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变长或变短,能够进行增大或减小线圈3(参照图3)及支承部45的合计重量的调整。通过调整线圈3及支承部45的合计重量,能够调整线圈3及支承部45的固有振动频率,调节扬声器100的声音特性。
如上述那样,如图8所示,在作为引线39从环部30偏离的边界部分的基端部39a,以将基端部39a覆盖的方式粘贴着支承部45。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基端部39a配置在第二底支承部47a与长边部32之间,使其埋入在将第二底支承部47a与长边部32粘贴的粘接剂C的层中。由此,基端部39a被用粘接剂加强,所以能够防止例如因线圈3的振动而基端部39a断裂那样的故障。
如图5所示,梁部43一端P1与被粘接固定于框架1的基部片41a(基部41)连续(连接),另一端P2与第一支承部46连续(连接)。梁部43将一端P1作为固定端,将另一端P2作为自由端,将支承部45弹性支承,由此将被支承阻尼器4支承的线圈3的振动吸收。
本实施方式的梁部43被形成为曲柄形状,包括与基部片41a连续的矩形状的第一边43a、与第一支承部46连续的矩形状的第三边43c、以及与第一边43a及第三边43c连续的矩形状的第二边43b。第一边43a以基部片41a为起点,至少向宽度方向上的与线圈3接近的一侧伸出。第三边43c以第一支承部46为起点,至少向宽度方向上的离开线圈3的一侧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边43b的延伸方向与进深方向平行地形成。
梁部43的一端P1(第一边43a的基部片41a侧的端部)在进深方向上在比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靠基部41的外侧与基部片41a连接。梁部43的另一端P2(第三边43c的第一支承部46侧的端部)与进深方向上的第一支承部46的内侧区域、即进深方向上的除了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部以外的第一支承部46的中央部连接。由此,从梁部43的一端P1到另一端P2的梁部43上的距离L1能够设为与从基部41到第一支承部46的宽度方向上的最短的距离L2相比充分长。因而,能够使线圈3的上下方向上的振幅变大成为可能。由此,能够调节扬声器100的声音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梁部43做成曲柄形状,能够将距离L1与使梁部43从一端P1直线状地延伸到另一端P2的情况下的距离L3相比确保得更长。
如以上这样,能够提供能够在维持线圈与支承部件的接合强度的同时进行扬声器的声音特性的调整的扬声器。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部45具有沿着短边部31支承环部30的第一支承部46和从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部的各自沿着长边部32、32分别伸出的一对第二支承部47、47的情况。并且,说明了第一支承部46包括粘贴于短边部31的下表面的第一底支承部46a的情况。此外,说明了第二支承部47包括粘贴于长边部32的下表面的第二底支承部47a的情况。进而,说明了第一底支承部46a将短边部31在下表面支承、以及第二底支承部47a将长边部32在下表面支承。但是,支承部45的环部30的支承形态并不限于上述例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45只要除了短边部31以外还至少支承长边部32、32的一部分就可以。
例如,支承部45也可以代替第一底支承部46a和第二底支承部47a而从短边部31及长边部32、32的上表面将其分别支承。在此情况下,能够将支承部45粘贴到短边部31及长边部32、32的上表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部45具有沿着短边部31支承环部30的第一支承部46、和从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部的各自沿着长边部32、32分别伸出的一对第二支承部47、47的情况。并且,说明了第一支承部46包括被粘贴于短边部31的下表面的第一底支承部46a和被粘贴于短边部31的内周面的第一周支承部46b的情况。此外,说明了第二支承部47包括被粘贴于长边部32的下表面的第二底支承部47a和被粘贴于长边部32的内周面的第二周支承部47b的情况。并且,说明了第一周支承部46b将短边部31在内周面支承、第二周支承部47b将长边部32在内周面支承。但是,支承部45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形态。
例如,支承部45也可以代替用第一周支承部46b及第二周支承部47b支承环部30的内周面,而支承环部30的外周面。在此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周支承部46b及第二周支承部47b粘贴于短边部31及长边部32、32的外周面。
此外,支承部45也可以将第一周支承部46b和第二周支承部47b的某一方或两者省略。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阻尼器4具有基部41和支承部45、基部41和支承部45以在宽度方向看重复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但支承部45的形态并不限于此。基部41和支承部45也可以在以与环部30的外周面垂直的方向看(例如,宽度方向看或进深方向看)的方式观察时分别被配置在相互平行的两平面上。即,基部41和支承部45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图9中,表示了将基部41和支承部45分别被配置在相互平行的两平面上、在上下方向上基部41位于比支承部45靠下方的情况下的支承阻尼器4及其周围以进深方向看的方式观察的情况下的示意图。通过这样变更基部41和支承部45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能够调整线圈3的振幅。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梁部43的一端P1在进深方向上在比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靠基部41的外侧与基部片41a连续的情况。但是,梁部43的一端P1也可以与进深方向上的比第一支承部46的两端靠内侧且第一支承部46和另一端P2的连接部分的外侧连续。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梁部43被形成为曲柄形状的情况。但是,梁部43也可以从一端P1直线状地延伸到另一端P2,也可以拥有一个以上的弯曲部而以曲线状延伸。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的情况:梁部43被形成为曲柄形状,包括与基部片41a连续的矩形状的第一边43a、与第一支承部46连续的矩形状的第三边43c、以及与第一边43a及第三边43c连续的矩形状的第二边43b,第二边43b的延伸方向被形成为与进深方向平行。但是,梁部43的曲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态。梁部43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为,第二边43b的延伸方向从第一边43a朝向第三边43c而从第一支承部46离开。如果这样,则能够使距离L1更长。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下的情况:在基部41的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形成有将薄板面贯通的贯通孔42a、42a的固定座42、42,基部41在贯通孔42a、42a的各自中插通着各一个凸起18,在被定位于框架1的下表面的状态下被安装。但是,框架1的下表面处的基部41的定位并不限于使框架1的凸起18那样的突起部分贯通(卡合)于将基部41的薄板面贯通的贯通孔42a的情况。
例如,如图10、图11所示,也可以代替将基部41的薄板面贯通的贯通孔42a,而在基部41的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朝向进深方向内侧切口的切口部42b。在此情况下,能够使框架1的凸起18(参照图4)那样的突起部分向切口部42b嵌入(卡合)。在此情况下,基部41也通过凸起18向沿着进深方向的切口部42b的卡合,在随着线圈3的振动而在支承阻尼器4上施加有向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
在代替贯通孔42a而设置向进深方向内侧凹陷的切口部42b的情况下,除此以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代替框架1的凸起18而设置肋18a。即,也可以在设置从框架1的柱部15的进深方向的内壁面朝向进深方向伸出的肋18a而将框架1的构造上的强度加强的同时,将该肋18a向切口部42b(参照图11)插入(嵌入)而卡合。在此情况下,基部41也通过肋18a向切口部42b的卡合,在随着线圈3的振动而在支承阻尼器4上施加有向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
另外,如图10、图11所示,在代替贯通孔42a而设置切口部42b的情况下,在将支承阻尼器4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支承阻尼器4能够仅由被一个封闭的线段包围的区域形成。在此情况下,在将基材通过冲切加工冲切而形成支承阻尼器4或将基材通过激光切断切出而形成支承阻尼器4的情况下,由于不发生与支承阻尼器4或基材的剩余的主要部分独立的碎片(切下的碎片、小片),所以加工性较好。例如,在碎片附着于形成后的支承阻尼器4的情况下,由于需要通过空气喷吹等将该碎片除去,所以也有成为连续生产的障碍(生产量的下降)的情况。但是,在不发生碎片的情况下,不需要将碎片除去的工序,连续生产的生产量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其他实施方式,以下相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发生矛盾,能够与在别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而应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适当改变。
本公开能够用于扬声器。

Claims (10)

1.一种扬声器,包括:
环状的框架;
振动板,被前述框架支承;
角筒状的线圈,被卷绕为矩形状,被配置在前述框架的内周侧,使前述振动板振动;以及
一对支承阻尼器,支承前述线圈,使前述线圈的振动衰减;
其特征在于,
一对前述支承阻尼器在前述线圈的两侧对置配置,
前述支承阻尼器具有被前述框架支承的基部和支承前述线圈的支承部,
前述支承部具有沿着前述矩形状的一边的表面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部、和沿着前述一边的两邻近的边的表面分别进行支承的一对第二支承部,
一对前述第二支承部从前述第一支承部的端部分别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振动板以与前述线圈的上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前述支承部支承前述线圈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支承部还具有对前述线圈的筒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某一方进行支承的周支承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部和前述支承部当沿着与前述线圈的外周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分别被配置在相互平行的两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一对前述支承阻尼器分别具有一端与前述基部连接且另一端与前述支承部连接的一对梁部,
一对前述梁部的前述另一端连接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内侧区域,
一对前述梁部的前述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的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前述内侧区域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梁部被形成为曲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部以与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至少在该长度方向上在从该第一支承部的内侧到外侧的范围延伸,
一对前述梁部的前述一端连接在前述基部的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比前述第一支承部的两端靠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线圈与前述支承部之间配置有粘接剂,分别被用该粘接剂粘接,
前述线圈的引出线被从前述线圈与前述支承部之间引出。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前述支承部以从前述线圈的上表面朝向底面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前述支承部仅由被一个封闭的线段包围的区域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基部在前述第一支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具有朝向该长度方向内侧切口的切口部,使该切口部与前述框架卡合。
CN202010454819.0A 2019-05-27 2020-05-26 扬声器 Pending CN1120041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8466 2019-05-27
JP2019098466A JP2020195024A (ja) 2019-05-27 2019-05-27 スピー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178A true CN112004178A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66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4819.0A Pending CN112004178A (zh) 2019-05-27 2020-05-26 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82874A1 (zh)
JP (1) JP2020195024A (zh)
CN (1) CN11200417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390361U (zh) * 2018-12-29 2019-09-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209526874U (zh) * 2018-12-30 2019-10-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
CN217135692U (zh) * 2022-03-02 2022-08-05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扬声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756Y2 (ja) * 1987-10-30 1994-08-31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スピーカの構造
JP2002361174A (ja) * 2001-06-11 2002-12-17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2006229288A (ja) * 2005-02-15 2006-08-31 Onkyo Corp スピーカー用ダンパ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ー
JP2008092026A (ja) * 2006-09-29 2008-04-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
JP2011071681A (ja) * 2009-09-25 2011-04-07 Hosiden Corp スピーカ用ダンパおよびスピーカ
CN107534822B (zh) * 2015-04-15 2019-11-19 奥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音频换能器
CN207625792U (zh) * 2017-11-27 2018-07-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扬声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82874A1 (en) 2020-12-03
JP2020195024A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1553B2 (en) Sensory signal output apparatus
CN112004178A (zh) 扬声器
KR100533716B1 (ko) 수평진동 보이스코일을 구비하는 판형 스피커
JP3569413B2 (ja) スピーカ装置及びスピーカ装置の製造方法
MX2012014041A (es) Sistema para aislamiento de vibracion.
CN110972036B (zh) 具有与有源隔膜空间集成的无源隔膜的声学换能器
JP2005269497A (ja) 多機能型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携帯端末機器
CN113286232A (zh) 扬声器结构
JP4299263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130058510A1 (en) Dynamic Microphone Unit and Dynamic Microphone
JP7034556B2 (ja) 音響用の加振装置および前記加振装置を使用した発音装置
JP2008131180A (ja) スピーカの製造方法、スピーカおよびスピーカ製造用治具
JP2006173995A (ja) スピーカ装置
KR102228315B1 (ko) 패널 가진형 스피커
KR102240554B1 (ko) 비원형 진동자
JP7126762B2 (ja) 音響用の加振装置および前記加振装置を使用した発音装置
JP7281666B2 (ja) スピーカ装置
KR102374602B1 (ko) 솔레노이드 스피커
CN212785823U (zh) 一种发声器件
KR102420265B1 (ko) 헤드폰용 스피커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헤드폰
US20220078557A1 (en) Speaker
JP2018186316A (ja) 振動伝達ジョイントと、これを用いた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
KR102500980B1 (ko) 익사이터
KR20230168506A (ko) 진동 안정성을 향상시킨 스피커
KR101122509B1 (ko) 음향변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