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7906B -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7906B
CN111977906B CN202010843498.3A CN202010843498A CN111977906B CN 111977906 B CN111977906 B CN 111977906B CN 202010843498 A CN202010843498 A CN 202010843498A CN 111977906 B CN111977906 B CN 1119779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algae
reaction tank
pretreated
algae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34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7906A (zh
Inventor
刘人源
林伟
古勇坤
余正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349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779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77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7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7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79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F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e.g. FERTILISERS FROM WASTE OR REFUSE
    • C05F7/00Fertilisers from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sea slime, ooze or similar ma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0Fertilizers of biological origin, e.g. guano or fertiliz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步骤包括:先采集排污管路中污水信息;再将生活污水通过污水阀输出至预处理搅拌井进行预处理;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污水输出至藻类反应池,利用藻类反应池内藻类培养隔层上的藻类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得到脱氮后的水;然后将脱氮后的水增压泵入至沉淀过滤罐,由沉淀过滤罐逐级对污水过滤;最后经过沉淀作用后沉淀过滤罐内得到上层清液和残渣。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将生活污水多次处理,得到的干净上层清液用于浇灌植物;沉淀的残渣可在堆肥处理后作为植物的肥料。上层清液事先经过脱氮处理流入湖泊河流也不会影响环境,充分将污水的各个部分利用起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房屋密度逐渐增加,人口居住密度也逐渐增加,城市排污管网中的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成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其中还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道传染病毒等,因此需要及时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一旦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其中的有机物极易在夏季温度较高时发生腐化而产生恶臭,还容易为其中的细菌和病原体提供营养,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
我国目前针对生活污水,主要采用生化法,如活性污泥法、AB法、氧化沟及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处理。现有处理方式技术成熟,出水稳定,对有机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的去除效果较好。但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只能去除水体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中的20%-40%。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难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目前城市市政改造项目越来越重视城市内部小生态圈的建设。城市内部小生态圈以零散分布在城市内部的绿化带、公园、湿地景观为基本单元,穿插在城市肌理中,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内部微环境,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缓冲空间,同时改善周围居民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城市本身绿化空间和土壤、水文等条件的限制,城市中的这些小型绿化区域往往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持其内部植物的养分和水分供给。如何降低绿化维护成本已逐渐成为城市小生态圈建设的一个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本发明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汇集处理,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过程将生活污水无害化,方便将其汇总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的再生处理,还能够将中间物质作为城市绿地景观的水份和养料供给来源,直接回收利用。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步骤包括:
第一步,采集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中生活污水的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并将建筑物内各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其中,i表示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的编号;
第二步,将排污总管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阀输出至预处理搅拌井中,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固态污染物后,输出预处理污水;
第三步,将预处理搅拌井中的预处理污水通过调节阀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中,并通过区域污水大管所连接的藻类反应池接收预处理污水,利用所述藻类反应池内的藻类培养隔层进行的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
第四步,将所述脱氮水体增压泵入至沉淀过滤罐,通过所述沉淀过滤罐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2层过滤沉淀;
第五步,将所述沉淀过滤罐中的上层清液抽取至绿化供水管中,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用于浇灌植物;将逐渐排出脱氮水体后沉淀过滤罐中各层过滤沉淀所得的残渣堆肥处理,然后用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第二步至第三步中,各污水阀的开度、各调节阀的开度、各预处理搅拌井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内环境参数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动态调控:
步骤a1,计算并获取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以及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
步骤a2,基于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反推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在t′>t时,提高预处理搅拌井中搅拌装置的转速,并调节藻类反应池内环境参数;
步骤a3,根据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拟合出各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31
根据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32
相应动态调控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污水阀的开度、动态调控各预处理搅拌井出水口上调节阀的开度,以保持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流量Ij和各建筑物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稳定在平衡范围内。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步骤a1中,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按照以下步骤计算获得:
步骤t1,统计单位时间内,全部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33
以及该单位时间内藻类反应池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总量M;
步骤t2,计算无害化处理差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1
其中,ρA表示各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平均密度,ρM表示藻类反应池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
步骤t3,计算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2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步骤a2所基于的所述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具体通过如下步骤进行训练而获得:
步骤m1,建立藻类反应池的输入条件向量M=(m,h,l),其中,m表示单位时间内输入至藻类反应池内的预处理污水的质量,h表示藻类反应池内的温度,l表示藻类反应池内的光照强度;建立藻类反应池的输出向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3
其中,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4
表示藻类反应池在相应输入条件向量M下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Δm表示相应输入条件向量M下预处理污水被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后的质量的差值;建立转移矩阵H,并使其满足M·H=O;
步骤m2,根据O=M·H分别在不同藻类反应池的输入条件向量M的取值条件下,计算藻类反应池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5
并计算预处理污水被藻类反应池在该输入条件向量M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后的质量的差值Δm;
步骤m3,对各Δm取值下所对应的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的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6
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参考密度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7
其中,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8
为Δm的平均值,N为Δm的训练集数量。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步骤a2中,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反推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的步骤如下:
步骤d1,计算目标脱氮水体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49
其中,ρref为参考密度,由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进行加权平均而确定;
步骤d2,计算推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51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在t′>t时,调节藻类反应池内环境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
调节藻类反应池内光源强度和光源开启数量,增加藻类反应池内光照强度;
调节藻类反应池内热源强度和热源开启数量,调节藻类反应池内温度至20-30℃。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步骤a3中,根据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拟合出各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52
其具体拟合过程如下:
步骤f1,在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记录不同单位时间内,全部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53
该单位时间内所对应的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以及该单位时间内所对应的藻类反应池内光照强度和温度;
步骤f2,根据步骤a2调节后藻类反应池内对应的实际环境参数,查找相似环境参数下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54
和其所对应的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拟合出两者之间的最小二乘拟合曲线;
步骤f3,根据藻类反应池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从该最小二乘拟合曲线上查找出对应的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55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步骤a3中,具体根据以下步骤相应动态调控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污水阀的开度、动态调控各预处理搅拌井出水口上调节阀的开度:
步骤a301,计算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61
与全部预处理搅拌井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62
之间的差值;
步骤a302,按照各个污水阀、各个调节阀之间开度和/或流量fi和/或流速vsi和/或管压pi的比例关系,相应将所述差值按照该比例关系分配至各个污水阀、各个调节阀上,相应增加或降低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流量Ij和各建筑物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直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满足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063
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中,第三步,将预处理搅拌井中的预处理污水通过调节阀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之前,还向所述预处理污水中打入泵入惰性气体,维持所述预处理污水所承受的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排出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先采集排污管路中污水信息;再将生活污水通过污水阀输出至预处理搅拌井进行预处理;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污水输出至藻类反应池,利用藻类反应池内藻类培养隔层上的藻类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得到脱氮后的水;然后将脱氮后的水增压泵入至沉淀过滤罐,由沉淀过滤罐逐级对污水过滤;最后经过沉淀作用后沉淀过滤罐内得到上层清液和残渣。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将生活污水多次处理,得到的干净上层清液用于浇灌植物;沉淀的残渣可在堆肥处理后作为植物的肥料。上层清液事先经过脱氮处理流入湖泊河流也不会影响环境,充分将污水的各个部分利用起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本发明通过对各污水阀的开度、各调节阀的开度、各预处理搅拌井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内环境参数进行动态调控,能够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和/或肥料量确定与之相匹配的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本发明可以由根据天气季节等因素的变化,动态调控浇灌和养料需求,进而通过调节处理的污水的量或者效率输出适宜体积的浇灌用水和/或肥料量,避免植物浇灌过多的水或者肥料而死亡。本发明能够通过对数据的记录和拟合查找获得在污水处理效率最高的情况下所能处理的最大污水量,从而找到污水处理效果和污水处理水量的最优解,使污水处理效率匹配管道流量需求并能够满足植物浇灌和养分供给需求。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进一步调节藻类反应池内的环境参数,如温度和光照强度,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通过在预处理污水中打入泵入惰性气体,维持所述预处理污水所承受的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排出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由此,本发明能够降低水中的含氧量,保证水中的含氧量维持在满足藻类光合作用需求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或控制藻类固氮效率匹配管道流量需求。而且,本发明还可选择进一步在预处理过程中将生活污水的各类固态污染物打散,由此方便植物吸收污水中的氮磷及有机养分,提高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率。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过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藻类反应池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藻类容置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沉淀过滤罐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表示污水阀;2表示预处理搅拌井;3表示调节阀;31表示除氧留置池;4表示藻类反应池;41表示输入口;42表示藻类培养隔层;43表示藻类过滤网;44表示输出口;5表示沉淀过滤罐;50表示增压泵;51表示罐体;52表示抽屉式过滤沉淀层;521表示抽屉式框架;522表示沉淀装置;523表示密封圈;6表示绿化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发明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本发明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藻类反应池本身而言,指向藻类反应池内部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而非对本发明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的“上、下”的含义指的是由固定臂指向藻类培养隔层的方向即为下,由藻类培养隔层指向固定臂的方向即为上,而非对本发明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其包括:传感装置、污水阀1、预处理搅拌井、调节阀3、藻类反应池4、沉淀过滤罐5和绿化供水管。
传感装置设置在区域内的各建筑物的排污管路中,其中所述的区域中包括若干公共建筑、住宅楼或办公楼,通常一个区域中会设置若干绿化带、公园、景观区域等绿化空间。区域中的每个建筑分别具有各自的排污管路,排污管路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不同建筑物的排污总管内的污水通过调节阀3进入该区域内的污水大管。传感装置用于分别采集相应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其中i表示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的编号,各排污管路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由连接在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的污水阀1控制排污总管的开闭;污水阀1连接有污水阀1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污水阀1开启或关闭,从而实现调节排污总管流量Ij,其中j表示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的编号。
污水阀1连接预处理搅拌井2,预处理搅拌井2接收并留置排污总管中的生活污水,预处理搅拌井2中设置有搅拌装置,用于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固态污染物,并输出预处理污水。
各排污总管中的预处理污水汇总至污水大管,调节阀3连接在预处理搅拌井2的出水口和区域的污水大管之间,用于分别调节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
还可以在区域污水大管上设置除氧留置池31,用于为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提供缓冲,起到调节区域污水大管内预处理污水的水量的作用。除氧留置池31的池壁设置为密封结构并经过加厚处理,除氧留置池31连接有压缩气源,压缩气源向除氧留置池31内泵入类如氮气的惰性气体,用于维持所述除氧留置池31内气压,使留置池内气压能一直处在除氧预设范围内。除氧留置池31还连接有气体交换装置,用于排出除氧留置池31内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因为除氧设置的压缩气源使得留置池31内高压,所以氮气能以超饱和的状态溶解在预处理污水中,降低预处理污水中所溶解的氧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键合强度,达到增加预处理污水中氧气的析出量的目的,提高气体交换装置的工作效率。而污水中析出的氧气能够通过单向阀等气体交换装置连同除氧留置池31内的惰性气体一并被排出,并通过压缩气源补入等量的惰性气体,维持除氧留置池31内部气压稳。水体中的含氧量过高会会影响厌氧藻类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减慢藻类固氮速度,因此设置除氧留置池31事先将污水中的氧气置换出来,降低污水的含氧量,能够提高后续藻类反应池4内的藻类的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藻类反应池4连接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如图2所示,藻类反应池包括输入口41、藻类培养隔层42、藻类过滤网43以及输出口44,藻类反应池内部同样填充有所述惰性气体,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本发明所采用的绿藻、蓝藻、螺旋藻或颤藻提高其固氮效率。藻类本身所产生的氧气能够由惰性气体稀释,尽可能减少藻类反应池4内氧气含量。
所述输入口41设置在藻类反应池的池壁下部,连接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将污水通入藻类反应池4内。
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为透明材质,其中间设置有隔层,藻类培养隔层42倾斜设置在藻类反应池4内,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下端抵接在输入口41下侧的池壁上,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中部还转动连接有固定臂46,固定臂的上部与藻类反应池4的顶部密封连接,固定臂的底端所处高度设置为与输入口41的高度相接近。藻类培养隔层42连接有密封气囊45,密封气囊的内侧卡接固定在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外侧边缘,所述密封气囊的外侧抵接在藻类反应池4的池壁内侧表面,将藻类培养隔层42上侧空间和下侧空间划分。藻类培养隔层42表面覆盖有藻类,隔层内则设置有光源阵列,所述光源阵列具体可通过LED、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组成;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嵌入至藻类培养隔层42的热源,所述热源可由热敏电阻等电热元件组成。藻类培养隔层42的顶部还设置有藻类容置隔板47,藻类容置隔板同样为透明材质,其与藻类培养隔层42的顶部连接为一体,如图3所示,藻类容置隔板相互之间连接为蜂巢结构,用于容置藻体结构并供藻类附着生长,蜂巢结构内预先浸润有培养基溶液。具体的,所述蜂巢结构内预先浸润的培养基溶液的组成成分在1升水溶液中的含量如下:NaNO31.40g、K2HPO3·3H20.037g、CaCl2·2H2O0.042g、Na2CO30.03g、柠檬酸0.007g、柠檬酸铁钠0.007g。该营养液经过试验验证,能够保证本发明所采用的绿藻、蓝藻、螺旋藻或颤藻在绝大多数工作条件下能够维持其活性,保证藻体存活,并且有助于清理后的藻体恢复生长继续实现固氮。
固定臂46的下端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42的外侧,固定臂的下端由所述密封气囊45包裹密封,防止污水漏至藻类培养隔层42中间的隔层,固定臂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其内部设置有调控信号传输线路,调控信号传输线路由固定臂的下端进入藻类培养隔层42中间的隔层,向光源阵列输出调控信号而驱动光源阵列中的相应发光元件发光,从而用于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的光照强度,可以将藻类反应池4内的光照强度调节至最适宜藻类光合作用的大小,从而提高藻类光合作用速率,进而提高藻类反应池4对污水的处理效率。污水中的含氮量高会导致在浇灌时影响周边环境,可能还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在藻类培养隔层42表面覆盖藻类,藻类在光照下呼吸和光合作用,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上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滤口,藻类过滤网43为排布有网格状通孔的金属桶状结构,藻类过滤网43的网口上部可拆卸地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42的过滤口上,藻类过滤网43内设置有陶土颗粒作为藻类的培养基质颗粒,陶土颗粒预先由培养基溶液浸润,用于供藻类附着生长。具体的,陶土颗粒预先浸润的培养基溶液组成成分在1升水溶液中的含量如下:H3BO31.87g、MnCl2·4H2O2.85g、ZnSO4·7H2O0.38g、Na2MoO4·2H2O0.23g、CuSO4·5H2O0.06g、Co(NO3)2·6H2O0.07g。该配比能够在脱氮水体通过时,通过析出的铜离子和,锌锰离子进行消毒净化,避免水体中残留的病毒微生物污染环境。本发明可进一步的在藻类反应池4内壁,藻类培养隔层42下方,靠近藻类过滤网43的位置同样设置光源阵列。藻类过滤网43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利用培养基质颗粒、藻类过滤网43的网孔以及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
当藻类过滤网43内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生长至接近于阻塞藻类过滤网43网孔时,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上端由于藻类过滤网43内生长的藻体过多,在重力作用向输出口44方向旋转。因为固定臂的底端所处高度设置为与输入口41的高度相接近,所以藻类培养隔层42旋转时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下端阻塞输入口41。其中,为了保证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下端能够完全阻塞输入口41,位于藻类培养隔层42下端的密封气囊45加厚,使得藻类培养隔层42旋转时,其下端能抵接在输入口41上,并完全阻塞输入口41。上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上端是指靠近输出口44的一端,下端是指靠近输入口41的一端。
输出口44设置在藻类过滤网43下方的池壁上,用于排出经过第一级过滤所获得的脱氮水体。当藻类培养隔层42旋转阻塞输入口41后,输出口44逐渐排空藻类反应池4内的脱氮水体。此时,将藻类反应池上部的预处理污水抽吸或推至藻类过滤网43,剩余在藻类培养隔层42上的污水经过藻类过滤网43从输出口44逐渐排空,以便清理藻类过滤网43内和藻类培养隔层42表面生长过盛的藻体。将藻类过滤网43内和藻类培养隔层42表面生长过盛的藻体清理至合适数量后,将藻类培养隔层42恢复至原来倾斜位置,藻类反应池重新开始进水处理污水。清理出来的过剩藻体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植物的化肥使用。藻类培养隔层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自输出口44输出脱氮水体。
所述沉淀过滤罐5底部设置有接收口,与所述藻类反应池4的输出口连接,接收脱氮水体,然后逐级自下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2层过滤沉淀;如图4所示,所述沉淀过滤罐5包括:罐体51和多组可以相互替换的抽屉式过滤沉淀层52。
所述罐体51,其底部一侧设置有接收口,用于接收脱氮水体,其另一侧至少设置有两个残渣收集口,所述接收口的高度位于最下方的两个残渣收集口之间,其顶部设置有抽水口用于将过滤后的水抽出。
抽屉式过滤沉淀层52,其分别设置在沉淀过滤罐5的各个残渣收集口内,能够通过所述残渣收集口至少部分地伸出至罐体51外,以便收集沉淀过滤罐5中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的残渣。其中每一个抽屉式过滤沉淀层52均设置为包括抽屉式框架521、沉淀装置522、以及密封圈523;
抽屉式框架521,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沉淀过滤罐5的残渣收集口内,具有矩形或接近矩形的外框,外框的侧壁贴近所述罐体51的内壁,外框的底部中空,其能够沿所述残渣收集口至少部分地伸出至罐体51外;
沉淀装置522,其固定设置在抽屉式框架521的内部,用于滤除脱氮水体内的残渣,使残渣沉淀在沉淀装置522的上侧;位于接收口下侧的沉淀装置522直接由金属皮构成,或设置为致密材质,用于承接并收集残渣;其余各抽屉式过滤沉淀层52中的沉淀装置522为网筛结构,并且,其过滤残渣的孔径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各层的沉淀装置522均具有向上弯曲的弧度,其接近罐体接收口的一侧连接在抽屉式框架521的底部,其接近残渣收集口的一侧逐渐向上平滑过渡为连接在抽屉式框架521的顶部;
密封圈523,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521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用于密封所述抽屉式框架521与沉淀过滤罐罐体51内壁之间的间隙,还用于密封所述抽屉式框架521与残渣收集口内之间的间隙;密封圈523由硅胶或橡胶构成,所述密封圈523卡扣固定在所述抽屉式框架521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其中,至少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521顶部的密封圈523具有倾斜向内收缩的弧度,用于引导残渣向内落入沉淀装置522,并沉淀在沉淀装置522的上侧。
为了方便对抽屉式过滤沉淀层52的清理,罐体51内部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其包括:
丝杠,其设置在沉淀过滤罐罐体51内壁与抽屉式框架521之间,平行于所述外框的伸出方向;
电机,其与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设置在沉淀过滤罐罐体51内壁与外壁之间的隔水腔中,用于输出扭矩驱动所述丝杠旋转;
驱动螺母,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抽屉式框架521的外侧,与所述丝杠啮合,由所述丝杠驱动而沿所述丝杠带动所述抽屉式框架521由残渣收集口向外滑出或向内收回。
藻类反应池4的输出口44和沉淀过滤罐5的接收口之间的管路中还连接有增压泵50,增压泵50用于增加泵入沉淀过滤罐5内的脱氮水体的水压,且沉淀过滤罐5的接收口设置有倾斜角度,使泵入沉淀过滤罐5的脱氮水体能够斜向冲击沉淀过滤罐5中的沉淀装置,使脱氮水体由层流流态经过沉淀装置的阻挡转变为紊流流态,在沉淀过滤罐内形成涡流,降低过滤过程中积累在沉淀装置表面的杂质,避免杂质沉积阻塞沉淀装置网筛结构的孔径内,影响脱氮水体向上通过。当停止向5内泵入脱氮水体后,打开罐底排污通道,罐内液面逐层下降,液体排出。液体内的杂质此时能够均匀的沉淀在对应其颗粒大小的沉淀装置表面。
所述绿化供水管6,其抽水口连接所述沉淀过滤罐5上端的抽水口,用于抽取沉淀过滤罐5中的干净上层清液,并将上层清液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用于浇灌植物;沉淀过滤罐5内部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残渣还可在堆肥处理后,用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干净上层清液用于浇灌,沉淀的残渣用于施肥,实现生态循环,极大的减少了绿化维护的人工和时间成本;且采用生物的净化作用,污水处理过程无污染,上层清液经过脱氮处理,不会影响周边环境,绿色环保。
为了便于对整体的控制,使污水处理效率达到最高,还设置有动态调控平台,其连接各传感装置、污水阀1和调节阀3,用于接收各传感装置所采集的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的数据,综合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以及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和/或肥料状况,动态调控污水阀1的开度、调节阀3的开度、预处理搅拌井2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以保持所述排污总管流量Ij和所述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稳定在平衡范围内。
所述动态调控平台执行以下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包括:
第一步,采集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中生活污水的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并将建筑物内各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其中,i表示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的编号;
第二步,将排污总管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阀1输出至预处理搅拌井2中,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固态污染物后,还可向所述预处理污水中打入泵入惰性气体,维持所述预处理污水所承受的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排出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输出预处理污水;
第三步,将预处理搅拌井2中的预处理污水通过调节阀3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中,并通过区域污水大管所连接的藻类反应池4接收预处理污水,利用所述藻类反应池4内的藻类培养隔层42进行的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
第四步,将所述脱氮水体增压泵入至沉淀过滤罐5,通过所述沉淀过滤罐5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2层过滤沉淀;
第五步,将所述沉淀过滤罐5中的上层清液抽取至绿化供水管6中,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用于浇灌植物;将逐渐排出脱氮水体后沉淀过滤罐5中各层过滤沉淀所得的残渣堆肥处理,然后用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
其中,上述的第二步至第三步中,各控污水阀1的开度、各调节阀3的开度、各预处理搅拌井2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动态调控:
步骤a1,计算并获取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以及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
步骤a2,基于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反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在t′>t时,提高预处理搅拌井2中搅拌装置的转速,并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
步骤a3,根据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拟合出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1
根据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2
相应动态调控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污水阀1的开度、动态调控各预处理搅拌井2出水口上调节阀3的开度,以保持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流量Ij和各建筑物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稳定在平衡范围内。
其中,上述步骤a1中,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按照以下步骤计算获得:
步骤t1,统计单位时间内,全部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3
以及该单位时间内藻类反应池4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总量M;
步骤t2,计算无害化处理差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4
其中,ρA表示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平均密度,ρM表示藻类反应池4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
步骤t3,计算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5
其中,上述步骤a2所基于的所述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具体通过如下步骤进行训练而获得:
步骤m1,建立藻类反应池的输入条件向量M=(m,h,l),其中,m表示单位时间内输入至藻类反应池4内的预处理污水的质量,h表示藻类反应池4内的温度,l表示藻类反应池4内的光照强度;建立藻类反应池的输出向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6
其中,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87
表示藻类反应池4在相应输入条件向量M下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Δm表示相应输入条件向量M下预处理污水被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后的质量的差值;建立转移矩阵H,并使其满足M·H=O;
步骤m2,根据O=M·H分别在不同藻类反应池的输入条件向量M的取值条件下,计算藻类反应池4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91
并计算预处理污水被藻类反应池4在该输入条件向量M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后的质量的差值Δm;
步骤m3,对各Δm取值下所对应的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的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92
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参考密度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93
其中,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94
为Δm的平均值,N为Δm的训练集数量。
其中,上述步骤a2中,根据植物类型和季节,预先统计获得。比如:
分别统计绿化空间中种植的灌木、乔木、草本植物的数量或面积,根据每种植物所对应的单位数量的所需的养料和当前季节的植物蒸腾量进行加权乘积,计算获得总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反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的步骤如下:
步骤d1,计算目标脱氮水体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95
其中,ρref为参考密度,由藻类反应池4的无害化处理模型进行加权平均而确定;
步骤d2,计算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196
在于,在t′>t时,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
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光源强度和光源开启数量,增加藻类反应池4内光照强度;
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热源强度和热源开启数量,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温度至20-30℃。
调节环境参数使周围环境最适合藻体的生长和光合作用,通过提高藻体的光合作用的强度,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其中,上述的步骤a3中,根据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拟合出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01
其具体拟合过程如下:
步骤f1,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记录不同单位时间内,全部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02
该单位时间内所对应的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以及该单位时间内所对应的藻类反应池4内光照强度和温度;
步骤f2,根据步骤a2调节后藻类反应池4内对应的实际环境参数,查找相似环境参数下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03
和其所对应的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拟合出两者之间的最小二乘拟合曲线,此处的相似环境指的是实际环境参数与记录中的差距最小情况;
步骤f3,根据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从该最小二乘拟合曲线上查找出对应的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04
通过将实际环境参数与相似环境参数对比,本发明能够快速的得到接近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
步骤a3中,具体根据以下步骤相应动态调控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污水阀1的开度、动态调控各预处理搅拌井2出水口上调节阀3的开度:
步骤a301,计算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05
与全部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06
之间的差值;
步骤a302,按照各个污水阀1、各个调节阀3之间开度和/或流量fi和/或流速vsi和/或管压pi的比例关系,相应将所述差值按照该比例关系分配至各个污水阀1、各个调节阀3上,相应增加或降低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流量Ij和各建筑物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直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满足
Figure GDA0003662260290000211
本发明通过对各个污水阀1和各个调节阀3的动态开度调控而实现将预处理污水的总量一直控制在匹配该系统为满足供水供养需求所确定的固氮效率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处理污水的总量达到目标值,并同时维持管路污水排流通畅。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第一步,采集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中生活污水的流量fi、流速vsi和管压pi,并将建筑物内各排污管路中的生活污水汇集至该建筑物的排污总管,其中,i表示各建筑物的相应排污管路的编号;
第二步,将排污总管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阀(1)输出至预处理搅拌井(2)中,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的各类固态污染物后,输出预处理污水;
第三步,将预处理搅拌井(2)中的预处理污水通过调节阀(3)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中,并通过区域污水大管所连接的藻类反应池(4)接收预处理污水,利用所述藻类反应池(4)内的藻类培养隔层进行的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
第四步,将所述脱氮水体增压泵入至沉淀过滤罐(5),通过所述沉淀过滤罐(5)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2层过滤沉淀;
第五步,将所述沉淀过滤罐(5)中的上层清液抽取至绿化供水管(6)中,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用于浇灌植物;将逐渐排出脱氮水体后沉淀过滤罐(5)中各层过滤沉淀所得的残渣堆肥处理,然后用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
其中,第二步至第三步中,各污水阀(1)的开度、各调节阀(3)的开度、各预处理搅拌井(2)中搅拌装置的转速、以及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均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动态调控:
步骤a1,计算并获取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以及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
步骤a2,基于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反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在t′>t时,提高预处理搅拌井(2)中搅拌装置的转速,并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
步骤a3,根据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拟合出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1
根据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2
相应动态调控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污水阀(1)的开度、动态调控各预处理搅拌井(2)出水口上调节阀(3)的开度,以保持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流量Ij和各建筑物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稳定在平衡范围内;
步骤a2所基于的所述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具体通过如下步骤进行训练而获得:
步骤m1,建立藻类反应池的输入条件向量M=(m,h,l),其中,m表示单位时间内输入至藻类反应池(4)内的预处理污水的质量,h表示藻类反应池(4)内的温度,l表示藻类反应池(4)内的光照强度;建立藻类反应池的输出向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3
其中,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4
表示藻类反应池(4)在相应输入条件向量M下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Δm表示相应输入条件向量M下预处理污水被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后的质量的差值;建立转移矩阵H,并使其满足M·H=O;
步骤m2,根据O=M·H分别在不同藻类反应池的输入条件向量M的取值条件下,计算藻类反应池(4)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5
并计算预处理污水被藻类反应池(4)在该输入条件向量M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前后的质量的差值Δm;
步骤m3,对各Δm取值下所对应的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的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6
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参考密度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7
其中,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28
为Δm的平均值,N为Δm的训练集数量;
步骤a1中,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按照以下步骤计算获得:
步骤t1,统计单位时间内,全部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31
以及该单位时间内藻类反应池(4)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总量M;
步骤t2,计算无害化处理差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32
其中,ρA表示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平均密度,ρM表示藻类反应池(4)所输出的脱氮水体的平均密度;
步骤t3,计算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33
步骤a2中,根据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所需的浇灌量Mw和/或肥料量Mf反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的步骤如下:
步骤d1,计算目标脱氮水体总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34
其中,ρref为参考密度,由藻类反应池的无害化处理模型进行加权平均而确定;
步骤d2,计算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t′>t时,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环境参数的步骤具体包括:
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光源强度和光源开启数量,增加藻类反应池(4)内光照强度;
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热源强度和热源开启数量,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温度至20-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3中,根据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拟合出各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36
其具体拟合过程如下:
步骤f1,在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记录不同单位时间内,全部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41
该单位时间内所对应的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以及该单位时间内所对应的藻类反应池(4)内光照强度和温度;
步骤f2,根据步骤a2调节后藻类反应池(4)内对应的实际环境参数,查找相似环境参数下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42
和其所对应的无害化处理的效率t,拟合出两者之间的最小二乘拟合曲线;
步骤f3,根据藻类反应池(4)对预处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效率的目标值t′,从该最小二乘拟合曲线上查找出对应的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4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3中,具体根据以下步骤相应动态调控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上污水阀(1)的开度、动态调控各预处理搅拌井(2)出水口上调节阀(3)的开度:
步骤a301,计算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的目标值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44
与全部预处理搅拌井(2)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45
之间的差值;
步骤a302,按照各个污水阀(1)、各个调节阀(3)之间开度和/或流量fi和/或流速vsi和/或管压pi的比例关系,相应将所述差值按照该比例关系分配至各个污水阀(1)、各个调节阀(3)上,相应增加或降低各建筑物的排污总管流量Ij和各建筑物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直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的总量Aj满足
Figure FDA000366226028000004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将预处理搅拌井(2)中的预处理污水通过调节阀(3)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之前,还向所述预处理污水中打入泵入惰性气体,维持所述预处理污水所承受的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排出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
CN202010843498.3A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Active CN1119779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3498.3A CN111977906B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3498.3A CN111977906B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7906A CN111977906A (zh) 2020-11-24
CN111977906B true CN111977906B (zh) 2022-07-15

Family

ID=73443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3498.3A Active CN111977906B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7790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215774A (zh) * 1971-12-06 1973-06-08
CN102616927B (zh) * 2012-03-28 2014-07-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污水处理的工艺参数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WO2016093445A1 (ko) * 2014-12-12 2016-06-16 경기도 미세 조류를 이용한 수 정화 장치
CN207294337U (zh) * 2017-05-17 2018-05-01 山东德利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藻类处理生活污水的系统
CN109704521B (zh) * 2019-02-14 2020-10-23 杭州师范大学 一种高氨氮水体强化脱氮一体化处理设备及废水处理方法
CN210340627U (zh) * 2019-07-09 2020-04-17 佛山市艾科达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11115727A (zh) * 2020-01-02 2020-05-08 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11517562A (zh) * 2020-04-03 2020-08-11 上海中汇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絮凝技术耦合曝气藻类塘污水处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7906A (zh)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71181B2 (ja) 水質浄化用の大規模光キャプチャバイオリアクター及び運行方法
CN111977905B (zh)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
CN108558124B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动力的智控型抗堵塞人工湿地雨污强化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5621789B (zh) 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沼液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8947134B (zh) 一种沼液光处理养殖系统
CN103408190B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03768124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03951064A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06006964A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的公园净水装置及其净化方法
CN106386636B (zh) 一种池塘水可循环过滤的整体养殖方法和系统
CN208362108U (zh) 一种利用生物滤器-人工湿地进行循环水水产养殖的系统
CN108793609A (zh) 城市雨水管理与处理的方法
CN108862846A (zh) 一种城市雨水管理与处理的方法
CN108409070A (zh) 一种小型无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11977906B (zh)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CN111977821B (zh)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CN200940111Y (zh) 组合式生物栅栏人工湿地
CN206570169U (zh) 湖泊水体原位净化系统
CN209537254U (zh) 一种微动力水环境修复治理及应急船
CN211946664U (zh) 一种新型浮游藻类循环净水系统
CN109399799A (zh) 一种水处理藻箱、水处理系统及水处理方法
CN2818472Y (zh) 生活污水、粪便污水原位复合反应处理装置
CN114315053A (zh) 一种污水资源化的立体水培装置
CN208617489U (zh) 温室交替互换式人工湿地
CN108409039B (zh) 一种净化养殖用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