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0611B - 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0611B
CN111970611B CN202010406140.4A CN202010406140A CN111970611B CN 111970611 B CN111970611 B CN 111970611B CN 202010406140 A CN202010406140 A CN 202010406140A CN 111970611 B CN111970611 B CN 1119706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 hole
headset
housing
groov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61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0611A (zh
Inventor
松原沙世
米山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dio Technica KK
Original Assignee
Audio Technic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dio Technica KK filed Critical Audio Technica KK
Publication of CN111970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0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0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06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4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correcting frequency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08Earpieces of the supra-aural or circum-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轻松调节频率响应特性的头戴式耳机。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1)具有:驱动单元(11);壳体单元(H1),其容纳驱动单元,与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气室(S1);以及气路形成部件(16),其安装于壳体单元,与壳体单元共同形成气路(L)。气路包含连通气室与壳体单元的外部的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第1气路的形状与所述第2气路的形状不同。

Description

头戴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头戴式耳机具备佩戴于使用者的左右耳部的一对放音单元。放音单元具备驱动单元以及容纳驱动单元的壳体。驱动单元通过根据电信号使振膜振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波进行输出。驱动单元与壳体共同在振膜的背面侧(相对于振膜与使用者的耳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气室。
一般而言,会利用弹性控制的控制方式对密闭型的头戴式耳机的频率响应特性(以下简称“特性”)进行调节。弹性控制中,气室内的空气的弹性会对振膜的振动产生影响。驱动单元所输出的声波的频率越低,振膜的振动速度越慢。振膜在低频振动时,振膜在使空气缓慢运动的同时移位。意即,频率越低,振膜向气室压出的空气越多。此时,气室内的空气压力(以下简称“背压”)发生变化,振膜受到来自气室内的空气的反作用力。因此,若气室完全密闭,则频率越低,振膜的振动越会受到背压的制动。结果就是,低频的声压会下降。另一方面,当振膜在高频振动时,振膜的振动快于气室内的空气的运动。意即,在高频时,振膜会在不移动气室内的空气的状态下振动。换言之,在高频时,振膜的振动不会受到背压的影响。
可利用气室的大小(容量)来调节背压。意即,当气室变大时,背压会降低。结果就是,抑制背压对振膜的振动造成的影响(低频的声压增大)。但是,因为壳体会大型化,所以会导致头戴式耳机的外观变差(损害头戴式耳机的设计性)。此外,近年来,会在头戴式耳机搭载各种功能,如无线通信功能、降噪功能等。因此,要在头戴式耳机的壳体容纳用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电路和电池。结果就是,难以确保具有规定容量的气室。此外,与所容纳的电路和电池的形状或容积相应,可用作气室的空间的大小也不相同。因此,可用作气室的空间的大小可能在左右放音单元彼此不同。
如上所述,若既要确保在放音单元内具有规定容量的气室,又要在头戴式耳机安装各种功能,则仅凭气室的大小来进行调节,设计的自由度较小。因此提出一种具备连通气室与壳体的外部的通气孔的头戴式耳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头戴式耳机具备通气孔,该通气孔配置于用来保持驱动单元的障板部件。气室内的空气可利用通气孔向头戴式耳机的外部移动。因此,在低频时,能够抑制背压对振膜的振动产生的影响。因此,具有通气孔的头戴式耳机的低频的声压与没有通气孔的头戴式耳机相比,有所增大。但是,当利用单纯的通气孔时,声压增大的频段可达音域(例如,100Hz-1kHz)。此时,使用者在听觉上会感到人声不清楚。结果就是,低频的声压增大,但人声容易不清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备用来调节背压的细长管状的端口的头戴式耳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公开的头戴式耳机具备延伸至气室内的管状的端口。气室经由端口与头戴式耳机的外部连通。端口的截面积和长度分别根据所期望的头戴式耳机的特性设计。结果就是,专利文献2公开的头戴式耳机中,通过调节端口的形状(横截面积、长度),能够抑制音域的声压增大,增大低频的声压。
当将上述端口安装于头戴式耳机时,端口与壳体一体成形,或贯穿壳体固定于壳体。当端口与壳体一体成形时,若要变更端口的形状,必须变更壳体的铸模。意即,每当要调节头戴式耳机的特性时,都需要制作铸模。因此,要利用端口调节特性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当端口贯穿壳体固定于壳体时,只需根据所期望的特性变更端口的形状即可,而不必制作壳体的铸模,因此,同端口与壳体一体成形的情况相比,更便于利用端口调节特性。但是,由于端口贯穿壳体固定于壳体,所以会限制壳体上的可配置端口的位置。此外,在将端口固定于壳体后,难以变更端口的形状,难以利用端口对特性进行微调。
而且,由于两者都是端口的一部分延伸至气室内,因此端口本身可能造成气室容积的减少(变化)。而且由于端口的一部分突出至壳体的外部,会造成头戴式耳机的外观变差(损害头戴式耳机的设计性)。
在此,当利用管状的端口控制气室与外部的通气时,调节特性的元素可以举出端口的横截面积及长度、端口的开口面积、配置于端口的开口的声阻。增大声压的频段与该频段的声压可通过上述元素的组合进行调节。但是,要进行复杂的调节(例如,仅增大特定频段的声压的调节、低频的声压的増大量和中频的声压的增大量的各自单独调节等)并非易事。
近年来,每季度都会有新产品问世,头戴式耳机的研发速度逐年提升。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能够适用于各种头戴式耳机且能够对每种头戴式耳机轻松地调节不同特性的通气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0282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表2017-5133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调节频率响应特性的头戴式耳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具有:驱动单元;壳体单元,其容纳驱动单元,与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气室;以及气路形成部件,其安装于壳体单元,与壳体单元共同形成气路。气路包括连通气室与壳体单元的外部的第1气路和第2气路。第1气路的形状与第2气路的形状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轻松地调节头戴式耳机的频率响应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头戴式耳机的A向视图。
图3是沿图2的头戴式耳机的BB线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头戴式耳机所具备的第1放音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第1放音单元所具备的第1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第1壳体的后视图。
图7是沿图3的头戴式耳机的CC线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沿图3的头戴式耳机的DD线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1的头戴式耳机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表。
图10是示出图1的头戴式耳机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的另一例的图表。
图11是图1的头戴式耳机的频率响应特性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头戴式耳机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1:头戴式耳机
11:驱动单元
12:障板部件
15:第1壳体
1521:第1突出部(突出部)
1522:第2突出部(突出部)
1523:第3突出部(突出部)
1524:第1槽
1525:第2槽
152h1:第1外部通气孔
152h2:第2外部通气孔
16:气路形成部件
17:覆盖部件
16h1:第1内部通气孔
16h2:第2内部通气孔
19:第2壳体
31:第1臂部件
H1:壳体单元
L:气路
L1:第1气路
L2:第2气路
S1:后部气室(气室)
1A:头戴式耳机
15A:第1壳体
16A:气路形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头戴式耳机●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的说明中,作为频段的一例,音域为100Hz-1kHz的频段,低频为低于音域的频段(小于100Hz)。
●头戴式耳机的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头戴式耳机1的使用者的头部,例如,向使用者的耳部输出与来自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声源(未图示)的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头戴式耳机1具有第1放音单元10、第2放音单元20、连接部件30。第1放音单元10与第2放音单元20构成一对放音单元。
图2是图1的头戴式耳机1的A向视图。
第1放音单元10佩戴于使用者的左耳的周围,输出与来自声源(未图示)的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
图3是沿图2的头戴式耳机1的BB线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第1放音单元10的分解立体图。
为便于说明,图3省略了几条线的图示。
以下的说明中,“前方”是指在头戴式耳机1佩戴于使用者的头部的状态下的使用者的头部侧的方向(图3的纸面左方)。“后方”是指其相反侧的方向(图3的纸面右方)。“下方”是指使用者的脚边侧的方向(图3的纸面下方)。“上方”是指其相反侧的方向(图3的纸面上方)。
第1放音单元10具备:驱动单元11、障板部件12、声阻件13、耳垫14、第1壳体15、气路形成部件16、覆盖部件17、电路基板18、第2壳体19。障板部件12、第1壳体15、第2壳体19构成壳体单元H1。意即,壳体单元H1具备:障板部件12、第1壳体15、第2壳体19。
驱动单元11根据来自声源(未图示)的音频信号生成声波。驱动单元11是例如动圈式驱动单元。驱动单元11容纳于第1壳体15中,被障板部件12保持。驱动单元11具备振膜111、驱动部112、框架113、振膜罩114。
振膜111根据驱动部112的驱动(振动)而振动,输出声波。
驱动部112通过基于音频信号的电磁感应而驱动(振动),使振膜111振动。驱动部112具备磁路(未图示)和音圈(未图示)。音圈配置于磁路的磁隙(未图示)内,安装于振膜111的后表面。
框架113保持振膜111和驱动部112。振膜111安装于框架113的前表面。驱动部112容纳于框架113内。
振膜罩114保护振膜111免受使用者的手指或耳部的影响。振膜罩114安装于框架113的前表面。
障板部件12保持驱动单元11、耳垫14、第1壳体15、第2壳体19。障板部件12是例如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那样的合成树脂制。障板部件12具备:第1板状部121、第1周壁部122、第2板状部123、第2周壁部124、单元安装孔121h、通气孔124h。
第1板状部121呈大致圆板状。第1周壁部122呈环状,配置于第1板状部121的后表面。第2板状部123呈环状且呈板状,配置于第1周壁部122的后端。第2周壁部124呈圆筒状,配置于第2板状部123的后表面。在第1板状部121与第2板状部123之间,形成供安装耳垫14的间隙G。
单元安装孔121h配置于第1板状部121的中央。驱动单元11固定于单元安装孔121h中。
通气孔124h是贯穿第2周壁部124的通孔。通气孔124h呈在第2周壁部124的周向上较长的椭圆状。通气孔124h配置于第2周壁部124的上部。通气孔124h连通后述的气路L(参照图8)和壳体单元H1的外部。
声阻件13从前方覆盖第1板状部121的单元安装孔121h的周围的通孔,作为穿过该通孔的声波的声阻发挥作用。
耳垫14作为壳体单元H1与使用者的头部之间的缓冲件发挥作用。耳垫14安装于障板部件12(间隙G),配置于障板部件12的前方。
图5是第1壳体15的主视图。
图6是第1壳体15的后视图。
第1壳体15容纳驱动单元11(参照图3)。第1壳体15是例如ABS树脂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第1壳体15具备主体部151和槽形成部152。主体部151呈在前后方向(铅垂于图5的纸面的方向)上扁平的大致有底圆筒状。主体部151的下半部的外缘部构成C字状的台阶部151a。台阶部151a的深度比主体部151的中央部的深度浅。
槽形成部152配置于主体部151的上缘部,与主体部151成为一体。槽形成部152呈拱形状(扇形状)。槽形成部152具备:第1突出部1521、第2突出部1522、第3突出部1523、第1槽1524、第2槽1525、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参照图4、图8)、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参照图4、图8)。槽形成部152的前表面具备沿着后述的气路形成部件16的形状凹陷的凹部152a。
第1突出部1521从槽形成部152的后表面朝着后方突出为在后视观察下呈大致L字状。第1突出部1521的第1端1521a朝着上方。第1突出部1521的第2端1521b朝着主体部151的周向。
第2突出部1522从槽形成部152的后表面朝着后方突出为在后视观察下呈大致L字状。第2突出部1522的第1端1522a朝着上方。第2突出部1522的第2端1522b朝着主体部151的周向。第2突出部1522配置于与第1突出部1521呈线对称的位置。
第3突出部1523从槽形成部152的后表面的上缘部朝着后方突出为在俯视观察下呈矩形状。第3突出部1523分别与第1突出部1521的第1端1521a和第2突出部1522的第1端1522a成为一体。第1突出部1521、第2突出部1522、第3突出部1523是本发明中的突出部。
第1槽1524形成后述的第1气路L1(参照图8)。第1槽1524配置于槽形成部152的前表面且配置于第1突出部1521内。第1槽1524在前视观察下呈大致L字状。第1槽1524的第1端1524a朝着上方。第1槽1524的第2端1524b朝着主体部151的周向。在第1槽1524中,从第1端1524a到第2端1524b的宽度和深度各自大致恒定。
第2槽1525形成后述的第2气路L2(参照图8)。第2槽1525配置于槽形成部152的前表面且配置于第2突出部1522内。第2槽1525在前视观察下呈大致L字状。第2槽1525的第1端1525a朝着上方。第2槽1525的第2端1525b朝着主体部151的周向中的与第1槽1524的第2端1524b的朝向相反的方向。在第2槽1525中,从第1端1525a到第2端1525b的宽度和深度各自大致恒定。第2槽1525配置于与第1槽1524呈线对称的位置。
第1槽1524的长度(从第1端1524a到第2端1524b的长度)比第2槽1525的长度(从第1端1525a到第2端1525b的长度)长。第1槽1524的宽度与第2槽1525的宽度相同。第1槽1524的深度与第2槽1525的深度相同。
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参照图4)是贯穿第3突出部1523的外表面(上表面)与第1槽1524的第1端1524a之间的呈大致圆筒状的通孔。意即,第1外部通气孔152h1配置于第1槽1524的第1端1524a,朝着上方贯穿第3突出部1523。第1外部通气孔152h1连通第1槽1524和第1壳体15(壳体单元H1)的外部。
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参照图4)是贯穿第3突出部1523的外表面(上表面)与第2槽1525的第1端1525a之间的呈大致圆筒状的通孔。意即,第2外部通气孔152h2配置于第2槽1525的第1端1525a,朝着上方贯穿第3突出部1523。第2外部通气孔152h2连通第2槽1525和第1壳体15(壳体单元H1)的外部。
第1外部通气孔152h1与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在主体部151的周向上排列配置于第3突出部1523的外表面。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的形状与第2外部通气孔152h2的形状相同。
回到图3和图4。
第1壳体15安装于障板部件12的第2板状部123的后表面。结果就是,驱动单元11、障板部件12、第1壳体15在障板部件12的后方形成后部气室S1。后部气室S1是本发明中的气室。在俯视观察下,第1外部通气孔152h1与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排列配置于障板部件12的通气孔124h内。
气路形成部件16与第1壳体15共同形成气路L(参照图8)。气路形成部件16呈拱形状(扇形状)且呈板状。气路形成部件16是例如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那样的合成树脂制。气路形成部件16具备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
第1内部通气孔16h1与第2内部通气孔16h2各自是在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贯穿气路形成部件16的通孔。第1内部通气孔16h1配置于气路形成部件16的第1端16a附近。第2内部通气孔16h2配置于气路形成部件16的第2端16b附近。
气路形成部件16以分别覆盖第1槽1524和第2槽1525的方式安装于槽形成部152的前表面的凹部152a。意即,第1槽1524和第2槽1525各自的前方被气路形成部件16堵塞。气路形成部件16通过例如双面胶带、粘合剂那样的固定手段固定于第1壳体15。
图7是沿图3的头戴式耳机1的CC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
该图以虚线示出第1槽1524、第2槽1525、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第2外部通气孔152h2。
第1内部通气孔16h1配置于与第1槽1524中的、第1槽1524的第2端1524b所邻接的部分对置的位置。后部气室S1经由第1内部通气孔16h1与第1槽1524连通。在此,第1内部通气孔16h1、第1槽1524、气路形成部件16、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形成大致管状的第1气路L1。第1气路L1构成连通后部气室S1和第1壳体15(壳体单元H1)的外部的气路L的一部分。
第2内部通气孔16h2配置于与第2槽1525中的、第2槽1525的第2端1525b所邻接的部分对置的位置。后部气室S1经由第2内部通气孔16h2与第2槽1525连通。在此,第2内部通气孔16h2、第2槽1525、气路形成部件16、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形成大致管状的第2气路L2。第2气路L2构成连通后部气室S1和第1壳体15(壳体单元H1)的外部的气路L的一部分。意即,气路L包括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
图8是沿图3的头戴式耳机1的DD线剖切的剖视图。
该图以虚线分别示出了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
覆盖部件17分别保护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免遭灰尘等影响。覆盖部件17由例如金属网那样的通气性良好的材料制造。覆盖部件17具有不会影响头戴式耳机1的音质的程度的网眼。覆盖部件17呈板状(参照图4)。覆盖部件17配置于障板部件12的第2周壁部124与第1壳体15的第3突出部1523之间。意即,覆盖部件17被障板部件12和第1壳体15夹持。覆盖部件17覆盖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和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的上端。结果就是,覆盖部件17也作为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和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各自)的遮蔽物发挥作用。
回到图3和图4。
电路基板18是供安装用于实现例如无线通信功能或降噪功能那样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基板。电路基板18呈C字状且呈板状。电路基板18容纳于第2壳体19中,配置于第1壳体15的台阶部151a的后方。
第2壳体19容纳电路基板18、电池(未图示)那样的电气类元件。第2壳体19呈大致碗状。第2壳体19是例如ABS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第2壳体19以从后方覆盖第1壳体15的方式安装于障板部件12。结果就是,障板部件12、第1壳体15、第2壳体19形成容纳前述的电气类元件的元件室S2。元件室S2配置于后部气室S1的后方。
回到图1。
第2放音单元20的结构与第1放音单元10的结构大致相同。意即,第2放音单元20具备:驱动单元(未图示)、障板部件22、声阻件(未图示)、耳垫24、第1壳体(未图示)、气路形成部件(未图示)、覆盖部件(未图示)、电路基板(未图示)、第2壳体29。意即,第2放音单元20具备第1气路(未图示)和第2气路(未图示)。第2放音单元20的第1气路和第2气路各自的功能与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各自的功能相同。
连接部件30支承第1放音单元10和第2放音单元20。连接部件30具备第1臂部件31、第2臂部件32、头带33。
第1臂部件31保持第1放音单元10。第1臂部件31安装于第1放音单元10的壳体单元H1。第1放音单元10可相对于第1臂部件31摆动。
回到图7和图8。
第1臂部件31覆盖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和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的上方(通气孔124h的上方)。意即,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第2外部通气孔152h2、通气孔124h配置于壳体单元H1中的、与第1臂部件31对置的位置。在第1臂部件31与壳体单元H1之间,形成间隙。如上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第2外部通气孔152h2、通气孔124h一并配置于壳体单元H1的上部,被第1臂部件31覆盖。结果就是,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第2外部通气孔152h2、通气孔124h不易从头戴式耳机1的外部观察到,不会影响头戴式耳机1的外观。此外,第1臂部件31保护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免受灰尘、雨水那样的异物的影响。
回到图1。
第2臂部件32保持第2放音单元20。第2臂部件32安装于第2放音单元20的壳体单元H2(未图示)。第2放音单元20可相对于第2臂部件32摆动。第2臂部件32覆盖第1外部通气孔(未图示)和第2外部通气孔(未图示)各自的上方。意即,在第2放音单元20中,第1外部通气孔和第2外部通气孔各自配置于壳体单元H2中的、与第2臂部件32对置的位置。
●气路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气路L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第1气路L1是通过由气路形成部件16覆盖第1槽1524而形成的大致管状的通道。第2气路L2是通过由气路形成部件16覆盖第2槽1525而形成的大致管状的通道。
第1气路L1的横截面积与第2气路L2的横截面积大致相同。
第1气路L1的长度(从第1内部通气孔16h1到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的长度)比第2气路L2的长度(从第2内部通气孔16h2到第2外部通气孔152h2的长度)长。意即,第1气路L1的形状与第2气路L2的形状不同。
根据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相对于第1槽1524的位置,决定第1气路L1的长度。意即,例如通过将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位置从第1槽1524的第2端1524b变更为第1端1524a侧,会使第1气路L1的长度实质性变短。同样地,根据第2内部通气孔16h2的相对于第2槽1525的位置,决定第2气路L2的长度。意即,可通过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各自的位置而轻松地变更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各自的长度。
在此,振膜111(参照图3。下同)的振动可能受到后部气室S1内的背压(振膜111振动时被压缩的、后部气室S1内的空气的压力)的影响。尤其是,如前所述,背压对振膜111的振动所产生的影响在低频时变大。因此,低频的声压极易受到背压的影响。
在低频时,后部气室S1内的空气会根据振膜111的振动而运动(被压缩)。后部气室S1内的空气可经由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向壳体单元H1的外部运动。意即,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可各自将后部气室S1内的背压释放至壳体单元H1的外部。因此,气路L(第1气路L1、第2气路L2)内的空气的运动会对低频的声压产生影响。
气路L所通过的空气的量(通气量)越多,背压对振膜111的振动所产生的影响越小。该影响变小时,对低频的声压所产生的该影响会受到抑制。意即,当通气量增大时,对低频的声压所产生的该影响会受到抑制(低频的声压增大)。
一般而言,针对在管内流动的流体的直管阻力(损失)与管的长度成正比,与管的直径成反比,与在管内流动的流体的速度(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意即,管的直径(截面积)越大,管的长度越短,流速越小,在管内流动的流体越容易流动。因此,当气路L的横截面积变大时,通气量增大,当气路L的长度变短时,通气量增大,当流速下降时,通气量增大。意即,当固定了气路L的横截面积时,气路L的长度越短,通气量越增大,流速越慢,通气量越增大。结果就是,背压对低频的声压所产生的影响会变小。
如前所述,后部气室S1内的空气在高频时不运动,当变为低频时则追随振膜111的振动而开始运动。然后,后部气室S1内的空气流入气路L内。在此,越是低频,振膜111的振动的速度越下降。因此,越是低频,在后部气室S1内移动的空气的速度(意即,向气路L流入的速度)越下降。如前所述,在气路L内流动的空气的流速越下降,气路L的通气量越增大。因此,越是低频,通气量越增大。此外,当气路L的长度变长时,气路L内的空气从气路L受到的阻力会增大,气路L内的空气变得难以运动。因此,当气路L的长度变长时,气路L会在更低频时开始通气。意即,当气路L变长时,气路L开始通气的频率会下降。
图9是示出振膜111的振动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表。
该图的纵轴表示通气量,横轴表示频率。该图的双点划线示出仅配置第1气路L1的状态(以下称为“状态A”)的图形。该图的单点划线示出仅配置第2气路L2的状态(以下简称“状态B”)的图形。该图的虚线示出配置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的状态(以下简称“状态C”)的图形。该图的实线作为比较例示出仅配置以往的单纯的通气孔(开口面积与第1气路L1的横截面积相同)的状态(以下简称“状态D”)的图形。在此,状态D下的通气量是通过以往的通气孔的空气的量。
该图示出:在频率f1时,在状态A下不通气,在状态B、状态C下的通气量是V11,在状态D下的通气量是V12。此外,该图示出:在频率f2时,在状态A下的通气量是V21,在状态B下的通气量是V22,在状态C下的通气量是V23,在状态D下的通气量是V24。相对于频率的通气量按照状态A、状态B、状态C、状态D的顺序增大。意即,气路L的长度越短,通气量越增大。
在小于第1气路L1开始通气的频率fa时状态C的图形的斜度变大。意即,状态C的图形的斜度以频率fa为界具有2个阶段的斜度。意即,在频率fa以上时,状态C的通气量是第2气路L2的通气量,在小于频率fa时,状态C的通气量是第1气路L1的通气量和第2气路L2的通气量相加后得到的通气量。
如图9所示,通过适当调节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各自的长度,会使相对于频率的通气量仅在低于音域的频段增大。此外,在低频时,通过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的组合,小于频率fa时的通气量以大于频率fa以上时的通气量的斜度增大。结果就是,在头戴式耳机1的低频的频率响应特性(以下简称“特性”)中,背压对接近音域的一侧(频率fa以上)的声压所产生的影响受到抑制,且背压对比音域远的一侧(小于频率fa)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受到抑制。
此外,如前所述,通过调节气路L的横截面积,能够调节相对于频率的通气量。在此,第1气路L1的通气量受到空气进入第1气路L1的入口即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大小)的影响。意即,例如,当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增大时,通气量增大,当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缩小时,通气量减少。意即,通过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似乎能够得到与变更第1气路L1的横截面积相同的效果。换言之,通过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能够调节第1气路L1的横截面积。该调节同样也适用于第2气路L2。
图10是示出振膜111的振动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的另一例的图表。
该图的纵轴表示通气量,横轴表示频率。该图示出将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设为X、Y、Z(X<Y<Z)时的第1气路L1中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该图的虚线示出直径为X时的图形。该图的实线示出直径为Y时的图形。该图的单点划线示出直径为Z时的图形。如图10所示,通气量的斜度按照X、Y、Z的顺序变大。意即,第1气路L1的通气量随着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变大而增大。如上所述,通过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直径,能够轻松地调节第1气路L1的通气量。该图的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第2气路L2。
图11是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图。
该图的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声压水平。该图的虚线示出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在图9的状态C下的特性)。该图的双点划线作为比较例示出在图9的状态A下的特性。该图的单点划线作为比较例示出在图9的状态B下的特性。该图的实线作为比较例示出在图9的状态D下的特性。
在状态D下的声压在100Hz-500Hz的频段(音域内)中急剧增大。另一方面,在状态A-C下的声压在小于100Hz的频段(低频)急剧增大。此外,在状态A-C下的声压因该增大,而在音域的低频侧的频段(100Hz-300Hz)中缓慢增大。而且,在状态A-C下的声压的增大量比在状态D下的声压的增大量受到抑制。意即,在音域中,与状态D比较,在状态A-C下声压的增大受到抑制。此外,在200Hz以下的频段中,在状态C下的声压比在状态D下小,比在状态A、状态B下大。意即,头戴式耳机1中,通过组合长度不同的2个气路(第1气路L1、第2气路L2),可在抑制背压对音域的声压产生的影响的同时,仅增大低频的声压。
在状态D下的特性中,在500Hz附近存在较大的凹陷。该凹陷的位置按照状态B、状态A的顺序向低频率侧移动。意即,气路L的长度越长,凹陷的位置越向低频率侧移动。低频的声压按照状态A、状态B的顺序增大。意即,气路L的长度越短,低频的声压越增大。在此,在状态C下,凹陷的位置下降至接近状态B的频率,声压比在状态B下增大。意即,头戴式耳机1中,通过组合2个气路(第1气路L1、第2气路L2),能够单独调节低频的声压和凹陷的位置。此外,头戴式耳机1中,2个气路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通过调节2个气路各自的长度,能够调节振膜111的振动受到背压的影响的频段。
●总结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第1壳体15(壳体单元H1)与气路形成部件16形成气路L。气路L包括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第1气路L1的形状与第2气路L2的形状不同。如前所述,气路L的通气量与频率的关系根据气路L的形状(长度、横截面积)而变动。气路L的通气量和频率对低频的声压产生影响。意即,头戴式耳机1中,通过组合2个气路(第1气路L1、第2气路L2),能够在抑制音域的声压的增大的同时,仅单独增大低频的声压。结果就是,头戴式耳机1中,能够调节音域的声压与低频的声压的平衡。根据该结构,通过2个气路(第1气路L1、第2气路L2)的组合,能够轻松地调节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
此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通过由气路形成部件16覆盖第1槽1524来形成第1气路L1。通过由气路形成部件16覆盖第2槽1525来形成第2气路L2。意即,能够轻松地利用第1壳体15的第1槽1524和第2槽1525以及气路形成部件16来形成气路L。意即,头戴式耳机1中,仅凭变更气路形成部件16的形状,即可轻松地变更气路L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轻松地调节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
而且,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第1槽1524配置于第1突出部1521,第2槽1525配置于第2突出部1522。第1突出部1521与第2突出部1522各自向第2壳体19侧(元件室S2侧)突出。因此,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可各自形成于壳体单元H1内而不会减少(改变)后部气室S1的容积。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气路形成部件16具备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第1内部通气孔16h1配置于与第1槽1524对置的位置。第2内部通气孔16h2配置于与第2槽1525对置的位置。第1气路L1的长度根据第1内部通气孔16h1的相对于第1槽1524的位置来决定。第2气路L2的长度根据第2内部通气孔16h2的相对于第2槽1525的位置来决定。意即,仅凭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各自的位置,即可轻松地变更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各自的长度。意即,仅凭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各自的位置,即可轻松地调节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气路形成部件16呈板状。因此,能够轻松地制造气路形成部件16。此外,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可各自通过冲模而非铸模形成。意即,能够轻松地变更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各自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轻松地调节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第1壳体15(壳体单元H1)具备:连通外部和第1槽1524的第1外部通气孔152h1以及连通外部和第2槽1525的第2外部通气孔152h2。第1外部通气孔152h1配置于第1槽1524的第1端1524a(一端),第2外部通气孔152h2配置于第2槽1525的第1端1525a(一端)。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气路形成部件16的形状(以及/或者第1内部通气孔16h1和第2内部通气孔16h2各自的位置)变更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各自的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够轻松地调节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第1外部通气孔152h1与第2外部通气孔152h2相邻地配置。在此,当2个外部通气孔不相邻配置时,多个通气孔配置于障板部件(壳体单元)。上述通气孔可能对头戴式耳机的外观产生影响。此外,还需要与各通气孔对应的覆盖部件。与之相对,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和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分别通过1个通气孔124h与外部连通,被1个覆盖部件17覆盖。根据这种结构,当通气孔124h、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被头戴式耳机1的使用者观察到时,使用者会感到它们合而为一,从而产生清爽的美感。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和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各自配置于与第1臂部件31对置的位置(第1臂部件31的正下方)。因此,通气孔124h、第1外部通气孔152h1、第2外部通气孔152h2不易被从头戴式耳机1的外部观察到,不会影响头戴式耳机1的外观。此外,第1臂部件31保护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免受灰尘、雨水那样的异物的影响。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覆盖部件17分别覆盖第1外部通气孔152h1和第2外部通气孔152h2。因此,覆盖部件17保护第1气路L1和第2气路L2免受灰尘那样的异物的影响。
除此以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覆盖部件17配置于障板部件12与第1壳体15之间。意即,覆盖部件17被障板部件12和第1壳体15夹持。结果就是,覆盖部件17不必采用粘合剂等固定手段即可固定,能够进行更换。
而且,覆盖部件也可作为声阻发挥作用。意即,例如,覆盖部件也可具有不会影响头戴式耳机的音质的程度的网眼,也可是聚氨酯那样的合成树脂制。在该情况下,不仅是2个气路的形状,还可通过覆盖部件的声阻值来调节头戴式耳机的特性。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头戴式耳机的特性进行更加复杂的调节。
此外,覆盖部件也可具有疏水性。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臂部件和壳体单元之间有水进入,覆盖部件也能保护第1气路和第2气路免受该水的影响。
而且,覆盖部件只要能分别覆盖第1外部通气孔和第2外部通气孔即可,覆盖部件的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意即,例如,覆盖部件也可配置于障板部件的通气孔。
除此以外,覆盖部件也可通过例如双面胶带那样的固定手段固定于第1壳体或障板部件。
除此以外,覆盖部件也可由覆盖第1外部通气孔的第1覆盖部件以及覆盖第2外部通气孔的第2覆盖部件构成。
除此以外,只要能调节头戴式耳机的低频的特性,第1槽(第2槽)的形状就不限于在前视观察下呈L字状。意即,例如,第1槽(第2槽)也可是直线状或J字状、C字状、U字状。此外,第1槽的形状也可与第2槽的形状不同,例如,第1槽呈L字状,第2槽呈直线状等。
除此以外,只要能形成气路,就不对剖视观察下的第1槽(第2槽)的形状进行限定。意即,例如,剖视观察下的第1槽(第2槽)的形状(横截面的形状)也可是矩形状或半圆状、三角形状。
除此以外,第1槽(第2槽)的宽度或深度也可从第1槽(第2槽)的第2端朝着第1端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变化。
除此以外,第1槽也可与第2槽相邻地配置,也可分离配置。
除此以外,只要与第1臂部件对置,第1外部通气孔(第2外部通气孔)也可不朝着上方开口。意即,例如,第1外部通气孔(第2外部通气孔)也可朝着斜上方开口。此时,障板部件的通气孔与第1外部通气孔(第2外部通气孔)的位置对应着配置。
除此以外,第1外部通气孔(第2外部通气孔)也可不与第1臂部件对置配置。意即,例如,第1外部通气孔(第2外部通气孔)也可配置于第1壳体的下部。在该情况下,障板部件的通气孔与第1外部通气孔(第2外部通气孔)的位置对应着配置。
除此以外,障板部件也可具备与第1外部通气孔连通的通气孔以及与第2外部通气孔连通的通气孔这2个通气孔。在该情况下,障板部件的2个通气孔也可各自作为本发明中的第1外部通气孔和第2外部通气孔发挥作用。
除此以外,气路形成部件也可相对于槽形成部滑动。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气路形成部件滑动,能够轻松地变更气路的形状(长度)。
除此以外,气路形成部件也可通过螺钉那样的固定手段固定于第1壳体。此时,气路形成部件可轻松地进行更换。因此,可对特性进行微调。
除此以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气路L包括第1气路L1以及第2气路L2这2个气路。作为替代方案,气路也可包括第1气路、第2气路、第3气路这3个气路。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头戴式耳机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该图示出:在第1壳体15A的槽形成部152A配置有第1槽1524、第2槽1525、第3槽1526A。该图示出:气路形成部件16A具备第1内部通气孔16h1A、第2内部通气孔16h2A、第3内部通气孔16h3A。第3槽1526A配置于第1槽1524与第2槽1525之间。气路形成部件16A分别覆盖第1槽1524、第2槽1525、第3槽1526A。结果就是,形成第1气路L1、第2气路L2、第3气路L3A。第3气路L3A的长度比第1气路L1、第2气路L2各自的长度都短。第1气路L1的长度比第2气路L2的长度长。
图13是示出图12的头戴式耳机1A中的频率与通气量的关系的例子的图表。该图的双点划线示出在状态A下的图形。该图的单点划线示出在状态B下的图形。该图的虚线示出在仅配置第3气路L3A的状态(以下简称“状态E”)下的图形。该图的实线示出配置第1气路L1、第2气路L2和第3气路L3A的状态(以下简称“状态F”)下的图形。状态F的图形的斜度在小于第2气路L2进行通气的频率fb时变大,在小于第1气路L1进行通气的频率fa时进一步变大。意即,在状态F下的图形的斜度以频率fa、频率fb为界具有3个阶段的斜度。意即,在频率fb以上时,在状态F下的通气量是第3气路L3A的通气量,在频率fa以上且小于频率fb时,在状态F下的通气量是第2气路L2的通气量与第3气路L3A的通气量相加后得到的通气量,在小于频率fa时,在状态F下的通气量是第1气路L1的通气量、第2气路L2的通气量和第3气路L3A的通气量相加后得到的通气量。如上所述,头戴式耳机1A中,通过3个气路(第1气路L1、第2气路L2、第3气路L3A)的组合,能够进行复杂程度超过头戴式耳机1的特性调节。
除此以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第1壳体15具备第1槽1524和第2槽1525。作为替代方案,障板部件也可具备第1槽和第2槽。在该情况下,例如,第1槽和第2槽各自配置于第2板状部的后表面。例如,第1外部通气孔和第2外部通气孔也可各自在障板部件的周面开口。在该结构中,第2板状部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也可向与第1板状部之间的间隙突出,形成供配置第1槽和第2槽的突出部。
除此以外,气路形成部件也可不覆盖第1槽(第2槽)的第2端附近的部分。在该情况下,第1槽(第2槽)的第2端侧的未被气路形成部件覆盖的部分作为第1内部通气孔(第2内部通气孔)发挥作用。第1气路(第2气路)的长度根据气路形成部件覆盖第1槽(第2槽)的量来决定。
除此以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第1气路L1的横截面积与第2气路L2的横截面积相同。作为替代方案,第1气路的横截面积也可与第2气路的横截面积不同。
除此以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不用于不当地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内容。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全部结构并非本公开的必要构成要件。

Claims (17)

1.一种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
驱动单元;
壳体单元,其容纳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气室;以及
气路形成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单元,与所述壳体单元共同形成气路,
所述气路包含连通所述气室与所述壳体单元的外部的第1气路和第2气路,
所述第1气路的形状与所述第2气路的形状不同,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第1槽,其形成所述第1气路;以及
第2槽,其形成所述第2气路,
所述第1槽与所述第2槽分别被所述气路形成部件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障板部件,其保持所述驱动单元;以及
第1壳体,其安装于所述障板部件,与所述障板部件及所述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所述气室,
所述第1槽与所述第2槽分别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覆盖所述第1壳体的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备向所述第2壳体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1槽与所述第2槽分别配置于所述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障板部件,其保持所述驱动单元;以及
第1壳体,其安装于所述障板部件,与所述障板部件及所述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所述气室,
所述第1槽与所述第2槽分别配置于所述障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路形成部件具备:
第1内部通气孔,其连通所述第1槽与所述气室;以及
第2内部通气孔,其连通所述第2槽与所述气室,
所述第1内部通气孔配置于所述气路形成部件中的、与所述第1槽对置的位置,
所述第2内部通气孔配置于所述气路形成部件中的、与所述第2槽对置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气路的长度根据所述第1内部通气孔的位置决定,
所述第2气路的长度根据所述第2内部通气孔的位置决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路形成部件为板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第1外部通气孔,其连通所述第1槽与所述外部;以及
第2外部通气孔,其连通所述第2槽与所述外部,
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配置于所述第1槽的一端,
所述第2外部通气孔配置于所述第2槽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与所述第2外部通气孔相邻地配置于所述壳体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承所述壳体单元的臂部件,
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与所述第2外部通气孔分别配置于所述壳体单元中的、与所述臂部件对置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障板部件,其保持所述驱动单元;以及
第1壳体,其安装于所述障板部件,与所述障板部件及所述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所述气室,
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与所述第2外部通气孔分别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障板部件,其保持所述驱动单元;以及
第1壳体,其安装于所述障板部件,与所述障板部件及所述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所述气室,
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与所述第2外部通气孔分别配置于所述障板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分别覆盖所述第1外部通气孔与所述第2外部通气孔的覆盖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作为声阻件发挥作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单元具备:
障板部件,其保持所述驱动单元;以及
第1壳体,其安装于所述障板部件,与所述障板部件及所述驱动单元共同形成所述气室,
所述覆盖部件配置于所述障板部件与所述第1壳体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气路的长度与所述第2气路的长度不同。
17.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气路的截面积与所述第2气路的截面积不同。
CN202010406140.4A 2019-05-20 2020-05-14 头戴式耳机 Active CN111970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4853A JP7258343B2 (ja) 2019-05-20 2019-05-20 ヘッドホン
JP2019-094853 2019-05-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0611A CN111970611A (zh) 2020-11-20
CN111970611B true CN111970611B (zh) 2024-03-12

Family

ID=73357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6140.4A Active CN111970611B (zh) 2019-05-20 2020-05-14 头戴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58343B2 (zh)
CN (1) CN111970611B (zh)
TW (1) TW20204484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37804U (zh) * 2011-01-04 2011-08-17 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改善频率响应效果的耳罩式耳机
JP2012065083A (ja) * 2010-09-15 2012-03-29 Jvc Kenwood Corp ヘッドホン
CN103475968A (zh) * 2013-08-26 2013-12-25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US8831266B1 (en) * 2013-07-05 2014-09-09 Jetvok Acoustic Corp. Tunable earphone
CN106375894A (zh) * 2015-07-21 2017-02-01 铁三角有限公司 头戴式消噪耳机
CN109391866A (zh) * 2017-08-08 2019-02-26 Jvc 建伍株式会社 耳机中的通气路径形成结构以及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3490U (zh) * 1989-02-28 1990-09-11
JP3318442B2 (ja) * 1994-07-20 2002-08-26 アイ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ホン
US8670586B1 (en) 2012-09-07 2014-03-11 Bose Corporation Combining and waterproofing headphone port exits
JP6683043B2 (ja) 2016-07-11 2020-04-1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イヤホ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5083A (ja) * 2010-09-15 2012-03-29 Jvc Kenwood Corp ヘッドホン
CN201937804U (zh) * 2011-01-04 2011-08-17 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改善频率响应效果的耳罩式耳机
US8831266B1 (en) * 2013-07-05 2014-09-09 Jetvok Acoustic Corp. Tunable earphone
CN103475968A (zh) * 2013-08-26 2013-12-25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106375894A (zh) * 2015-07-21 2017-02-01 铁三角有限公司 头戴式消噪耳机
CN109391866A (zh) * 2017-08-08 2019-02-26 Jvc 建伍株式会社 耳机中的通气路径形成结构以及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8343B2 (ja) 2023-04-17
JP2020191511A (ja) 2020-11-26
TW202044849A (zh) 2020-12-01
CN111970611A (zh) 2020-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85694B (zh) 头戴式耳机
JP6380504B2 (ja) ヘッドホン
US9794682B2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acoustic resistor
KR101952909B1 (ko) 압력평형구조를 가진 이어폰
CN112788459B (zh) 与管道结合成一体的接收器模块
JP2011087048A (ja) ヘッドホン
JP2017158006A (ja) ヘッドホン
CN114071296A (zh) 具有压力均衡结构的接收器
JP2019033465A (ja) ヘッドホン
KR102358786B1 (ko) 공기 조절 밸브를 구비한 이어폰
US20230117408A1 (en) Loudspeaker
JP2019115039A (ja) 複数の振動板を備えた音響器機
CN111970611B (zh) 头戴式耳机
EP3200476B1 (en) Headphone
KR102110324B1 (ko) 음향 제어 구조를 가지는 이어폰 유닛
EP3396975B1 (en) Headphones
JP5253075B2 (ja) ヘッドホンユニットおよびヘッドホン
JP6583226B2 (ja) ヘッドホン
KR102577014B1 (ko) 관로 일체형 리시버 모듈
KR102577024B1 (ko) 기압 평형 구조를 구비하는 리시버
KR102505133B1 (ko) 오디오 필터
JP4214868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10757502B2 (en) Speaker
KR20230053077A (ko) 기압 평형 구조를 구비하는 진동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리시버
KR20230036259A (ko) 드라이버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