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4238A -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4238A
CN111964238A CN202010855213.8A CN202010855213A CN111964238A CN 111964238 A CN111964238 A CN 111964238A CN 202010855213 A CN202010855213 A CN 202010855213A CN 111964238 A CN111964238 A CN 111964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conditioning
condenser
outlet temperatur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552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4238B (zh
Inventor
李伟亮
董文涛
张光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552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4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4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4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4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4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基于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的情况,根据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运行数据、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一方面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风机档位,进而提高冷凝器与自然冷源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Description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设计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一种空调设备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风冷冷水机组的冷凝器可以利用压缩机冷源和自然冷源进行冷却,而利用更多的自然冷源可以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在保证压缩机可靠性前提下提高自然冷源利用率的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空调设备包括风机、压缩机和冷凝器,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基于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的情况,根据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的冷却系统包括风机、压缩机和冷凝器,空调设备的运行模式包括自然冷却模式和混合冷却模式。其中,在自然冷却模式下,空调设备仅通过自然冷源进行冷却。在混合冷却模式下,空调设备同时通过自然冷源和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冷源进行冷却,此时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根据自然冷源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空调设备的冷却需求动态启停,以降低空调能耗。
在空调设备工作于混合模式时,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冷媒系统和压缩机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冷源以降低能耗,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工作档位。
具体地,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时,说明空调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较低,压缩机冷源的冷量较低,空调设备更多的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进一步根据运行数据、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一方面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风机档位,进而提高冷凝器与自然冷源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将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确定为目标档位集合;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时,首先根据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该第一档位集合能够保证压缩机在当前运行频率下的稳定性。然后,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该第二档位集合能够保证冷凝器的工作稳定。
其中,不同压缩机运行频率范围与第一档位集合的映射关系,以及不同室外环境温度范围与第二档位集合的映射关系可以以预存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空调设备的存储器中,也可以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空调设备通过网际网络连接访问服务器来获取对应的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
确定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并记为目标档位集合。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的范围内调整风挡,能够保证冷媒系统,即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运行稳定,同时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冷却,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提高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确定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基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的情况,控制风机增加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大档位;基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的情况,控制风机减少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小档位;其中,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大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确定了目标档位集合后,首先将风机的当前档位调整在目标档位集合的范围内,然后实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并持续获取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根据实时获取到的室外环境温度,通过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其中,第一出口温度阈值为保证冷凝器稳定运行的温度上限值,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为保证冷凝器稳定运行的温度下限值。在空调设备运行过程中,如果确认到冷凝器的实时出口温度大于该上限值,即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增加档位,以降低冷凝器的实时出口温度。
如果确认到冷凝器的实时出口温度小于该下限值,即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减少档位,以保证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处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之间,即在保证冷凝器的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
能够理解的是,在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处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之间时,可以控制风机维持当前档位不变,以保证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处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之间时,还可以逐档增加风机的工作档位,并继续判断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是否满足大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以求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冷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的步骤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风机在第一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等于10秒,且第一时长小于等于50秒。
在该技术方案中,每当风机调整档位,具体为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增加或减少档位之后,控制风机维持调整后的档位不变并至少维持当前档位第一时长,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充分稳定后,再重新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调整档位,保证了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第一时长即风机调整档位的调整周期,第一时长的范围为10秒至50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时长的范围为20秒至40秒。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时长可设置为30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蒸发器,基于运行频率大于频率阈值的情况,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基于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的情况,控制风机增加一个档位,并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基于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蒸发压力阈值的情况,控制风机减少档位,并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蒸发器,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相互连通并形成为冷媒回路。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于频率阈值时,说明此时压缩机的工作频率较高,空调设备相对更多的利用压缩机冷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空调设备主要根据蒸发器对应的“板换安全压力”,也即蒸发器的防冻压力来调节风机档位。
具体地,根据蒸发器的硬件参数或标定的蒸发器的防冻压力确定蒸发压力阈值,并在空调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实时获取蒸发器的蒸发压力,以保证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风机档位以提高换热效果。具体地,如果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说明此时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出现蒸发压力降低至防冻压力至下的可能性较低,此时控制风机增加一个档位,来提高换热效率,直至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与蒸发压力阈值,或风机达到最大档位,以尽可能的提高自然冷源的利用率,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
如果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蒸发压力阈值,则说明蒸发器有冻结风险,此时控风机减少档位,来避免蒸发器冻结,直至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后停止减少档位,以保证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在控制风机增加档位或减少档位之后,控制风机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充分稳定后,再重新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调整档位,进一步保证了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能够理解的是,如果在风机达到最小档位时,蒸发压力仍然小于或等于蒸发压力阈值,则发出故障提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预设常数大于或等于0.03,预设常数小于或等于0.1;第二时长长于等于10秒,且第二时长小于等于50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时,则说明此时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出现蒸发压力降低至防冻压力至下的可能性较低。其中,预设常数的范围是0.03至0.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体地,以蒸发压力阈值为0.7MPa为例,预设常数可取值为0.5,此时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即为0.75MPa。
第二时长即风机调整档位的调整周期,第二时长的范围为10秒至50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时长的范围为20秒至40秒。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时长可设置为30秒。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空调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因此,该空调设备还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还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相连通并形成为冷媒回路;风机,风机朝向冷凝器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设备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相连通后,形成为冷媒回路。风机朝向冷凝器设置,以引导空气经过冷凝器,提高冷凝器与外界环境(自然冷源)的热交换速度,进而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四;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中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档位的逻辑示意图之一;
图5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中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档位的逻辑示意图之二;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空调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其中,空调设备具体为设置有风机、压缩机和冷凝器的风冷冷水机组,对于该风冷冷水机组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并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
步骤S104,当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的时,根据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设备的冷却系统包括风机、压缩机和冷凝器,空调设备的运行模式包括自然冷却模式和混合冷却模式。其中,在自然冷却模式下,空调设备仅通过自然冷源进行冷却。在混合冷却模式下,空调设备同时通过自然冷源和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冷源进行冷却,此时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根据自然冷源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空调设备的冷却需求动态启停,以降低空调能耗。
在空调设备工作于混合模式时,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冷媒系统和压缩机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冷源以降低能耗,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工作档位。
具体地,在混合冷却模式下,为了保证能够满足空调设备的散热需求,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能耗,避免冷媒系统中压缩机冷源的误启动次数,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判断自然冷源是否能够满足空调设备冷却需求,则控制冷媒系统以低能耗状态工作,此时压缩机不启动,空调设备的整体能耗较低。如果自然冷源不足以满足空调设备的冷却需求,则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初始出水温度和设定温度判断“冷却量”缺口,并控制冷媒系统工作来弥补这个“冷却量”缺口,进而满足空调设备的冷却需求。而为了提高冷凝器与自然冷源的换热效率,需要对风机档位进行调控。
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时,说明空调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较低,压缩机冷源的冷量较低,空调设备更多的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进一步根据运行数据、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一方面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风机档位,进而提高冷凝器与自然冷源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实施例二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2,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并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
步骤S204,根据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
步骤S206,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
步骤S208,将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确定为目标档位集合;
步骤S210,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根据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该第一档位集合能够保证压缩机在当前运行频率下的稳定性。然后,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该第二档位集合能够保证冷凝器的工作稳定。
其中,不同压缩机运行频率范围与第一档位集合的映射关系,以及不同室外环境温度范围与第二档位集合的映射关系可以以预存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空调设备的存储器中,也可以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空调设备通过网际网络连接访问服务器来获取对应的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
确定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并记为目标档位集合。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的范围内调整风挡,能够保证冷媒系统,即压缩机和冷凝器的运行稳定,同时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冷却,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提高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
实施例三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三,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2,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并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
步骤S304,根据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
步骤S306,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
步骤S308,将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确定为目标档位集合;
步骤S310,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确定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步骤S312,当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增加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大档位;
步骤S314,当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减少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小档位。
其中,第一出口温度大于第二出口温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了目标档位集合后,首先将风机的当前档位调整在目标档位集合的范围内,然后实时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并持续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根据实时获取到的室外环境温度,通过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其中,第一出口温度阈值为保证冷凝器稳定运行的温度上限值,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为保证冷凝器稳定运行的温度下限值。在空调设备运行过程中,如果确认到冷凝器的实时出口温度大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上限值,即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增加档位,以降低冷凝器的实时出口温度。
如果确认到冷凝器的实时出口温度小于冷凝器的出口温度下限值,即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减少档位,以保证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处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之间,即在保证冷凝器的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
具体地,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2646183050000101
表1
在表1中,F即压缩机的运行频率。W1至W32为风机的档位,且风机档位按照W1至W32的顺序依次增加。T4为室外环境温度。Tz_on为第一出口温度阈值,Tz_off为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将压缩机的工作频率F具体划分为0≤F<34、35≤F<50和50≤F的三个区间,并按照T4的具体大小,将室外环境温度划分为:29≤T4、17≤T4<29、5≤T4<17、0≤T4<5、-5≤T4<0和T4<-5共六个区间。
假设当前压缩机的工作频率F的值为40Hz,室外环境温度T4的值为15摄氏度,此时可以通过查询表1确定目标档位集合为最小W1,最大W25的共二十五个风机的档位的集合。
同时,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的值为15摄氏度,还可以对应确定第一出口温度阈值为35摄氏度,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为27摄氏度,如果实时获取的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35摄氏度,则控制风机增加档位,直至风机档位达到W25的风机档位,如果实时获取的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27摄氏度,则控制风机减少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W1的风机档位。
能够理解的是,在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处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之间时,可以控制风机维持当前档位不变,以保证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处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之间时,还可以逐档增加风机的工作档位,并继续判断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是否满足大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以求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冷源。
其中,在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的步骤之后,控制风机在第一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其中第一时长大于等于10秒,且第一时长小于等于50秒。
每当风机调整档位,具体为控制风机在目标档位集合内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增加或减少档位之后,控制风机维持调整后的档位不变并至少维持当前档位第一时长,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充分稳定后,再重新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调整档位,保证了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第一时长即风机调整档位的调整周期,第一时长的范围为10秒至50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时长的范围为20秒至40秒。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时长可设置为30秒。
实施例四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四,其中,空调设备还包括蒸发器,当运行频率大于频率阈值时,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2,获取蒸发器的蒸发压力;
步骤S404,当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时,控制风机增加一个档位,并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
步骤S406,当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蒸发压力阈值时,控制风机减少一个档位,并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设备还包括蒸发器,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相互连通并形成为冷媒回路。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大于频率阈值时,说明此时压缩机的工作频率较高,空调设备相对更多的利用压缩机冷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空调设备主要根据蒸发器对应的“板换安全压力”,也即蒸发器的防冻压力来调节风机档位。
具体地,根据蒸发器的硬件参数或标定的蒸发器的防冻压力确定蒸发压力阈值,并在空调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实时获取蒸发器的蒸发压力,以保证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风机档位以提高换热效果。具体地,如果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说明此时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出现蒸发压力降低至防冻压力至下的可能性较低,此时控制风机增加一个档位,来提高换热效率,直至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与蒸发压力阈值,或风机达到最大档位,以尽可能的提高自然冷源的利用率,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
如果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蒸发压力阈值,则说明蒸发器有冻结风险,此时控风机减少档位,来避免蒸发器冻结,直至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后停止减少档位,以保证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在控制风机增加档位或减少档位之后,控制风机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以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充分稳定后,再重新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调整档位,进一步保证了空调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能够理解的是,如果在风机达到最小档位时,蒸发压力仍然小于或等于蒸发压力阈值,则发出故障提示。
其中,预设常数大于或等于0.03,预设常数小于或等于0.1;第二时长长于等于10秒,且第二时长小于等于50秒。
当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时,则说明此时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出现蒸发压力降低至防冻压力至下的可能性较低。其中,预设常数的范围是0.03至0.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体地,以蒸发压力阈值为0.7MPa为例,预设常数可取值为0.5,此时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等于0.75MPa。
第二时长即风机调整档位的调整周期,第二时长的范围为10秒至50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时长的范围为20秒至40秒。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时长可设置为30秒。
实施例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选择不同的风机档位调节逻辑。
具体举例来说,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F≤55Hz时,风机档位调节主要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进行调节。
具体如表2所示:
Figure BDA0002646183050000131
表2
在表2中,F即压缩机的运行频率。W1至W32为风机的档位,且风机档位按照W1至W32的顺序依次增加。T4为室外环境温度。Tz_on为第一出口温度阈值,Tz_off为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具体地,首先根据压缩机的工作频率F和室外环境温度T4确定目标档位合集,以当前压缩机的工作频率F的值为40Hz,室外环境温度T4的值为15摄氏度为例,通过查询表1可以确定目标档位集合为最小W1,最大W25的共二十五个风机的档位的集合。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中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档位的逻辑示意图之一,如果冷凝器的出口温度低于Tz_off,则控制风机的档位在一个调节周期内降低一个档位,直至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小档位W1,如果冷凝器的出口温度高于Tz_on,则控制风机的档位在一个调节周期内增加一个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大档位W25。
如果蒸发器的出口温度处于Tz_off至Tz_on之间,则可以维持当前的风机档位。
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F>55Hz时,风机档位调节主要根据蒸发器防冻压力阈值,即蒸发器的板换安全压力Paf来调节风机的档位。
具体地,图5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中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档位的逻辑示意图之二,当压缩机的工作频率大于55Hz时,根据蒸发器的硬件参数确定蒸发器对应的防冻压力阈值,如图5所示,以防冻压力阈值Pfa为0.7MPa为例,如果蒸发器的实时蒸发压力大于或等于Pfa与预设常数(0.05)的和,如图5所示,当蒸发压力大于或等于0.75MPa时,控制风机档位增加一个档位,并维持增加后的档位30秒。
如果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防冻压力阈值Pfa,即小于0.7MPa时,控制风机减少一个档位,并维持减少后的档位30秒。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然冷却风冷冷水机组在混合模式下的风机控制逻辑,可在混合模式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进而提高机组运行能效和可靠性。
实施例六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具体地,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600包括:存储器602,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604,被配置为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地,该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在执行存储于存储器602上的计算机程序时,能够至少实现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一,获取室外环境温度,并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
步骤二,根据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
步骤三,根据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
步骤四,将第一档位集合和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确定为目标档位集合;
步骤五,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确定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步骤六,当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第一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增加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大档位;
步骤七,当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第二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风机减少档位,直至风机的档位达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小档位。
其中,第一出口温度大于第二出口温度。
在空调设备工作于混合模式时,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冷媒系统和压缩机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冷源以降低能耗,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工作档位。
具体地,在混合冷却模式下,为了保证能够满足空调设备的散热需求,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能耗,避免冷媒系统中压缩机冷源的误启动次数,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判断自然冷源是否能够满足空调设备冷却需求,则控制冷媒系统以低能耗状态工作,此时压缩机不启动,空调设备的整体能耗较低。如果自然冷源不足以满足空调设备的冷却需求,则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初始出水温度和设定温度判断“冷却量”缺口,并控制冷媒系统工作来弥补这个“冷却量”缺口,进而满足空调设备的冷却需求。而为了提高冷凝器与自然冷源的换热效率,需要对风机档位进行调控。
当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时,说明空调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较低,压缩机冷源的冷量较低,空调设备更多的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冷却。在该情况下,进一步根据运行数据、室外环境温度和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风机调整档位,一方面保证空调设备的冷媒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风机档位,进而提高冷凝器与自然冷源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实施例七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结构框图,具体地,空调设备700包括: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600,以及压缩机702、蒸发器704、冷凝器706和风机708。
其中,压缩机702、冷凝器706蒸发器704通并形成为冷媒回路;风机708朝向冷凝器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该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相连通后,形成为冷媒回路。风机朝向冷凝器设置,以引导空气经过冷凝器,提高冷凝器与外界环境(自然冷源)的热交换速度,进而提高空调设备对自然冷源的利用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设备还包括冷却水盘管,冷却水盘管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外;其中,压缩机停止工作时,室外换热器与自然冷源换热,压缩机开始工作后,室外换热器与自然冷源和冷却水盘管换热。
具体地,冷却盘管设置在室外换热器外,当压缩机冷源启动时,冷却盘管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进行换热,以辅助室外换热器冷却。具体地,当压缩机停止工作时,压缩机冷源不工作,冷却盘管不工作,此时室外换热器与自然冷源换热冷却,空调设备的能耗低。当压缩机工作时,压缩机冷源与冷却盘管工作,此时室外换热器同时与自然冷源和冷却盘管进行换热冷却。
实施例八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包括风机、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
基于所述运行频率低于或等于频率阈值的情况,根据所述运行频率、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所述风机调整档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运行频率、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和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控制所述风机调整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运行频率所处的频率区间确定第一档位集合;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处的温度区间确定第二档位集合;
将所述第一档位集合和所述第二档位集合的交集确定为目标档位集合;
根据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风机在所述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风机在所述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确定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和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基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大于所述第一出口温度阈值的情况,控制所述风机增加档位,直至所述风机的档位达到所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大档位;
基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小于所述第二出口温度阈值的情况,控制所述风机减少档位,直至所述风机的档位达到所述目标档位集合中的最小档位;
其中,所述第一出口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出口温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风机在所述目标档位集合内调整档位的步骤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风机在第一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其中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等于10秒,且所述第一时长小于等于50秒。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蒸发器,基于所述运行频率大于所述频率阈值的情况,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蒸发器的蒸发压力;
基于所述蒸发压力大于蒸发压力阈值与预设常数的和的情况,控制所述风机增加一个档位,并在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
基于所述蒸发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蒸发压力阈值的情况,控制所述风机减少档位,并在所述第二时长内维持当前档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常数大于或等于0.03,所述预设常数小于或等于0.1;
所述第二时长大于等于10秒,且所述第二时长小于等于50秒。
7.一种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8.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
蒸发器;
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相连通并形成为冷媒回路;
风机,所述风机朝向所述冷凝器设置。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02010855213.8A 2020-08-24 2020-08-24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964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5213.8A CN111964238B (zh) 2020-08-24 2020-08-24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55213.8A CN111964238B (zh) 2020-08-24 2020-08-24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4238A true CN111964238A (zh) 2020-11-20
CN111964238B CN111964238B (zh) 2022-03-25

Family

ID=73390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55213.8A Active CN111964238B (zh) 2020-08-24 2020-08-24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423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27514A (zh) * 2022-11-14 2023-03-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789911A (zh) * 2022-11-17 2023-03-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8444A (zh) * 2013-07-01 2013-11-20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低温制冷方法和装置
CN104613601A (zh) * 2015-01-29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体式空调器中室外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170003045A1 (en) * 2013-03-15 2017-01-05 Transformative Wave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advanced digital economization
CN106839294A (zh) * 2017-01-17 2017-06-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低温制冷时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8700347A (zh) * 2016-02-10 2018-10-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用于控制制冷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CN109945427A (zh) * 2019-03-12 2019-06-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设备
CN110325804A (zh) * 2016-08-22 2019-10-11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用于控制制冷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CN110500699A (zh) * 2019-08-19 2019-11-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停机保护方法、装置、空调控制器、空调和存储介质
CN111306719A (zh) * 2018-12-11 2020-06-19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03045A1 (en) * 2013-03-15 2017-01-05 Transformative Wave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advanced digital economization
CN103398444A (zh) * 2013-07-01 2013-11-20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低温制冷方法和装置
CN104613601A (zh) * 2015-01-29 2015-05-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分体式空调器中室外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700347A (zh) * 2016-02-10 2018-10-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用于控制制冷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CN110325804A (zh) * 2016-08-22 2019-10-11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用于控制制冷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CN106839294A (zh) * 2017-01-17 2017-06-1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低温制冷时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306719A (zh) * 2018-12-11 2020-06-19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CN109945427A (zh) * 2019-03-12 2019-06-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设备
CN110500699A (zh) * 2019-08-19 2019-11-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停机保护方法、装置、空调控制器、空调和存储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27514A (zh) * 2022-11-14 2023-03-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789911A (zh) * 2022-11-17 2023-03-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789911B (zh) * 2022-11-17 2024-05-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4238B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17598A (zh)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111964238B (zh)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空调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00347A (zh) 用于控制制冷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CN111189296B (zh) 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制冷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256292B (zh)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26040B (zh) 空调设备、空调设备的运行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64339B (zh) 中央空调的冷却水泵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中央空调
CN112682883B (zh) 一种空调及空调恒风量静压自适应控制方法
EP3411642A1 (en)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fan of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a variable temperature setpoint
JP2011021855A (ja) 冷凍機の台数制御方法
CN109945455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1964239B (zh) 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空调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60086B (zh)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中央空调
CN111051780B (zh) 空调机
CN113339951A (zh) 多联机运维系统
WO2023185369A1 (zh) 变频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212431194U (zh) 一种风冷空调制冷系统
CN113639396A (zh) 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KR20120124721A (ko) 냉각수를 이용한 냉방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1090990A (ja) 除湿機
CN112611119A (zh) 一种冷水机组和控制方法
CN109631421B (zh) 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41189B (zh) 一种风冷液冷混合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18781498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柜除霜结构
CN114264052B (zh) 制冷控制方法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