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3742B -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3742B
CN111933742B CN202010753430.6A CN202010753430A CN111933742B CN 111933742 B CN111933742 B CN 111933742B CN 202010753430 A CN202010753430 A CN 202010753430A CN 111933742 B CN111933742 B CN 111933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epitaxial growth
growth layer
semiconductor mater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34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3742A (zh
Inventor
胡晓
肖希
陈代高
王磊
张宇光
李淼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Optical Valley Information Optoelectronic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Optical Valley Information Optoelectronic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Optical Valley Information Optoelectronic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Optical Valley Information Optoelectronic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5343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337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33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374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6025 priority patent/WO2022021741A1/zh
Priority to US18/005,683 priority patent/US2023028275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3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3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7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5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being of the PIN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7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s
    • H01L31/1075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working in avalanche mode, e.g. avalanche photodiodes in which the active layers, e.g. absorption or multiplication layers, form an heterostructure, e.g. SAM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2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31/02327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the optical elements being integrated or being directly associated to the device, e.g. back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01L31/02363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itself, e.g. textured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28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35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31/03527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35281Shape of th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包括: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雪崩区;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吸收区;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且凸出于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覆盖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电荷区、吸收区、第二电荷区和雪崩区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Description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子集成芯片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电探测器是光通信、光互连和光电集成技术中关键的光电器件之一,目前在军事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而雪崩光电探测器又以高响应度和灵敏度受到市场欢迎。
然而,目前的雪崩光电探测器具有增益带宽积不理想且吸收区内电场分布不均匀等缺点,因此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而提供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雪崩区;
第一外延生长层,采用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第二外延生长层,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上述方案中,所述衬底为绝缘体上硅衬底,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绝缘体上硅衬底的顶硅层所在的区域;
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具体包括: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底端嵌于所述顶硅层内。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接触,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接触。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内具有P型掺杂。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为硅;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为锗。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
光波导,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相隔一预设距离;
所述光波导至少包括第一波导部和第二波导部;其中,
所述第一波导部用于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波导部包括供光信号输入的第一端,以及沿光信号的传播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波导部沿所述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波导部形成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
上述方案中,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的周期宽度为200nm~500nm;其中,光波导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
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均沿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而设置;
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还形成有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之间;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接触;
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中任意一者与所述光波导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0nm。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以形成一深入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部的凹槽;
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凹槽内形成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为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
再次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二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
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雪崩区,将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上述方案中,所述衬底为绝缘体上硅衬底,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绝缘体上硅衬底的顶硅层所在的区域;
所述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具体包括:形成一底端位于所述顶硅层内的凹槽。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未填满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包括:
形成填充所述凹槽并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侧壁的第二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接触,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接触。
上述方案中,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包括:对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进行P型掺杂。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为硅;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为锗。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光波导,所述光波导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相隔一预设距离;
所述光波导至少包括第一波导部和第二波导部;其中,
所述第一波导部用于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波导部包括供光信号输入的第一端,以及沿光信号的传播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波导部沿所述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波导部形成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
上述方案中,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的周期宽度为200nm~500nm;其中,光波导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
上述方案中,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之间;
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而设置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中任意一者与所述光波导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0nm。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雪崩区;第一外延生长层,采用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外延生长层,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如此,本发明实施例不仅通过将第一外延生长层设置为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使得所述吸收区内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易于光生载流子的输运,有助于提高增益带宽积;而且,通过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即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被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即被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覆盖,从而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在上表面处吸收光信号、在第一方向上的侧壁处传递电信号,有利于光信号的耦合同时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抽运;同时,通过第二外延生长层形成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使得吸收区内的电场强度可以独立调节,降低了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暗电流。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剖视图和俯视图;
图2a至2e为雪崩光电探测器中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至4i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过程中的器件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即,这里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区、元件的尺寸以及其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而当讨论的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时,并不表明本发明必然存在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为了彻底理解本发明,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硅光子技术是基于硅和硅基衬底材料(如SiGe/Si、绝缘体上硅等),利用现有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进行光器件开发和集成的新一代技术。硅光子技术结合了集成电路技术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制造的特性和光子技术超高速率、超低功耗的优势,是应对摩尔定律失效的颠覆性技术。这种结合得力于半导体晶圆制造的可扩展性,因而能够降低成本。光电探测器作为硅光子架构的核心器件之一,具有实现光信号到电信号转换的功能。但晶体硅材料的能带结构决定其在光通信波段探测效率很低,虽然III-V族半导体材料更适合用于光电探测器,但是III-V族半导体材料与硅工艺不兼容,无法与硅进行有效的单片集成;考虑到锗材料与CMOS工艺的兼容性,本领域提出了采用锗材料作为光吸收层材料而形成锗硅光电探测器的技术。
硅光子集成芯片中可采用兼容CMOS工艺的锗硅材料实现雪崩光电探测,它是利用硅材料作为光波导,同时作为雪崩增益区,锗材料吸收光子。
目前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结构存在以下不足: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电场分布不均匀,导致响应度降低;吸收区域尺寸过大,容易导致增益带宽积不理想。
此外,对于利用硅平板波导将光信号传导入结构内部、继而将携带信号的光耦合至锗层内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结构,其中的硅材料一方面作为传输光的波导,另一方面还会被P或N型掺杂以便形成电场抽取光生载流子,锗材料吸收区也会被P或N型掺杂,而这些掺杂都会造成光吸收损耗,继而降低探测器量子效率。
基于此,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雪崩区;第一外延生长层,采用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外延生长层,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吸收区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下面,请具体参见图1a至1b。如图所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
这里,所述衬底可以为单质半导体材料衬底(例如为硅(Si)衬底、锗(Ge)衬底等)、复合半导体材料衬底(例如为锗硅(SiGe)衬底等),或绝缘体上硅(SOI)衬底、绝缘体上锗(GeOI)衬底等。本申请实施例以所述衬底为SOI衬底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SOI衬底的顶硅层103所在的区域。所述衬底还包括位于所述顶硅层103下的埋氧层102以及底硅层101。所述埋氧层102例如为二氧化硅层。所述底硅层101与所述顶硅层103相比可以具有更厚的厚度。应当理解,图中为了使得各层结构均能被清晰示出,可能造成各层结构的尺寸比例关系与实际结构不符。
在所述衬底为单质半导体材料衬底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衬底的靠近上表面层的部分区域。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倍增区185。这里,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倍增区是指发生载流子倍增的区域。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能够将入射的光信号转换成多个电子-空穴对,这些空穴-电子对在电场作用下流向电极从而形成光电流;倍增区能够通过雪崩倍增的作用将吸收区形成的光电流进一步放大;进而通过一对金属电极传导光电流,实现光电探测。
由于理论上,在倍增区中可采用任何半导体材料,因此这里并不对第一半导体材料进行严格限定。在所述衬底为单质Si衬底或为SOI衬底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为Si。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倍增区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可以作为发生载流子倍增的区域的统称;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倍增区可以包括从靠近所述吸收区到远离所述吸收区方向上依次布置的P+掺杂区、I-本征区以及N+掺杂区;其中,I-本征区是具体发生碰撞电离从而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区域,而P+掺杂区又可以称为电荷区。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与电荷区进行区分说明,因而将具体发生碰撞电离、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区域称为雪崩区;应当理解,这并不与本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名称相违背,而是采用了本领域中一种通用的狭义的概念。所述雪崩区可以具体为I-本征区。进一步参考图1a,所述倍增区185包括第二电荷区114、第二I-本征区(雪崩区)115以及N+掺杂区116。
如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雪崩区(具体可以参考图1a中第二I-本征区115)。
第一外延生长层120,采用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180。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也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参考图中10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参考图中103)的上表面;如此,所述吸收区180和所述倍增区185在沿衬底平面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这里,衬底可以包括处于正面的顶表面以及处于与正面相对的背面的底表面;在忽略顶表面和底表面的平整度的情况下,定义垂直衬底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也为后续在衬底上沉积各层结构的层叠方向,或称器件的高度方向。而衬底顶表面和底表面所在的面,或者严格意义上讲衬底厚度方向上的中心面,即确定为衬底平面;平行衬底平面的方向即为沿衬底平面方向。在所述衬底平面方向上定义两彼此相交的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例如为彼此垂直的两个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吸收区和所述倍增区依次布置的方向/器件宽度方向,或为电流移动的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光信号的传播方向。
应当理解,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指的是基于侧向电场在吸收区和雪崩区上施加电压,从而通过侧向电场抽取光生载流子、形成电流的雪崩光电探测器。这里的“侧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具体指所述第一方向。换言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的两端(具体为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的两端)施加电压,实现光电探测。
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顶硅层的上表面,以使形成的所述吸收区和所述倍增区在沿衬底平面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并具体使得形成的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沿衬底平面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即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在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上的平面(如由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确定的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此,产生的光电流可以沿大致平行衬底平面的直线方向(如第一方向)移动,使得所述吸收区内的电场分布更加均匀,易于光生载流子的输运,有助于提高增益带宽积。
其中,如图1b所示,所述吸收区180和所述倍增区185在沿衬底平面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包括:所述吸收区180和所述倍增区185在沿第三方向上的边界彼此对齐、宽度大致相等。具体地,包括:吸收区180和所述雪崩区在沿第三方向上的边界彼此对齐、宽度大致相等。此外,也可以包括:所述吸收区180沿第三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雪崩区沿第三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1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具体包括: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底端嵌于所述顶硅层103内。这里,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可以通过在凹陷于所述顶硅层103内的凹槽上外延生长而形成;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底端高于所述顶硅层103的下表面,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下方还有部分第一半导体材料(顶硅层材料),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不与所述埋氧层102接触。
请继续参考图1a,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顶硅层103)的上表面。
这里,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例如为锗,即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为锗。如此,形成的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为锗硅光电探测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区的吸光面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请参考图1a,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用于吸收光信号,侧壁(侧表面或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界面)用于传递电信号。
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吸收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50nm~1500nm,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50nm~600nm,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μm~20μm。这里,在描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尺寸时,并不可以考虑第一外延生长层在外延生长过程中的上下表面的尺寸差异。
第二外延生长层130,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113和第二电荷区114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收区的两侧包括两个电荷区,如此,可以独立调节吸收区内的电场强度,有利于降低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暗电流。
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分立设置于所述吸收区的两侧,彼此不连接。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依次设置的方向(即所述第一方向)为光电流的传输方向,光电流在传输时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荷区、所述吸收区和所述第一电荷区。
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的材料可以为第一半导体材料;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内具有P型掺杂,具体例如为P+掺杂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为分别位于锗吸收区两侧的两个P+掺杂硅电荷区。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吸收区两侧电场强度的调节需求,对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分别进行离子注入。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的离子掺杂浓度不同。
所述第一电荷区和所述第二电荷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50nm~400nm,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00nm~500nm(具体可以由所处位置的结构尺寸和掺杂深度共同决定),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μm~20μm。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相等。
参考图1a,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的上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共面。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113和第二电荷区114的至少一部分应当理解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完整的第一电荷区113和完整的第二电荷区114,或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113的一部分和第二电荷区114的一部分。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接触,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侧壁接触。
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内具有P型掺杂。
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共面;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共面,可以通过平坦化工艺实现;具体例如通过化学机械研磨(CMP)工艺实现。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具体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完全被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不具有外露的侧壁区域。
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材料相同,因此,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和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后续可以作为无差别的材料区,二者之间的界限可能不会被清楚的划分。
如图2a至2e示出了雪崩光电探测器中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不同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在图2a至2e的各图中,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分别以实线边界线示出,在实线边界线中的虚线指示出在第一电荷区或第二电荷区内部第二外延生长层(具体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和衬底(具体为顶硅层)之间的分界面。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可以与顶硅层接触,所述下表面与所述顶硅层的上表面基本平行;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可以与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共面;靠近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接触(即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一部分与顶硅层接触(图中虚线),另一部分凸出于顶硅层的上表面之上;第二外延生长层的剖面具有五边形形状。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可以与顶硅层接触,所述下表面与所述顶硅层的上表面基本平行;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可以与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共面;靠近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接触(即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一部分与顶硅层接触(图中虚线),另一部分凸出于顶硅层的上表面之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还包括位于顶硅层之上的部分。在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延生长层不包括与顶硅层的上表面基本平行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下半部呈倒三角形间插于第一外延生长层和顶硅层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还包括位于顶硅层之上的部分。在图2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延生长层与图2c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之间的区别在于,图2d中的第二外延生长层不包括覆盖于顶硅层之上的部分;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剖面具有四边形形状;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可以与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共面;靠近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接触(即第二外延生长层覆盖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一部分与顶硅层的侧壁接触(图中虚线),另一部分凸出于顶硅层的上表面之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下半部呈倒三角形间插于第一外延生长层和顶硅层之间。在图2a至2d所示的实施例中,对顶硅层的一部分和第二外延生长层进行掺杂,以形成所述电荷区,从而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可以形成为所述电荷区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一部分);在图2e所示的实施例中,对第二外延生长层进行掺杂,以形成所述电荷区,从而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可以形成为所述电荷区的全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与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接触的部分可以为所述雪崩区;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吸收区。可以理解地,上述各实施例可以通过调整各结构形成过程中掩膜的尺寸和位置得以实现。
请继续参考图1a,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顶硅层103)内还形成有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111和第二接触区117,所述第一电荷区113、所述吸收区180、所述第二电荷区114和所述雪崩区(参考图中115)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之间。所述第一接触区111例如为P++接触区,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例如为N++接触区。所述第一接触区111与所述第一电荷区113之间还可以包括第一I-本征区112。如此,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沿所述第一方向(即光电流的移动方向),依次形成有所述第一接触区111、第一I-本征区112、第一电荷区113、第二电荷区114、第二I-本征区115、N+掺杂区116以及第二接触区117。所述吸收区180(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位于所述第一电荷区113和所述第二电荷区114之间。
这里,第一I-本征区11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一电荷区113之间;第二I-本征区115位于所述第二电荷区114和所述N+掺杂区116之间。第一I-本征区112和第二I-本征区115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60nm~600nm;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与以下之一相等: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第二电荷区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P++接触区和所述N++接触区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1020/cm3~5×1020/cm3,所述P+掺杂区和所述N+掺杂区的掺杂浓度范围为2×1017/cm3~5×1018/cm3,所述I-本征区的浓度≤1×1017/cm3,所述吸收区的掺杂浓度≤5×1017/cm3。其中,所述吸收区可以为本征区,或者可以为轻掺杂区。
所述P++接触区和所述N++接触区中的任意一者在第一方向上距离所述吸收区≥1.5μ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中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通过上表面吸收光信号,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且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间隔一预设距离而设置的光波导;所述光波导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耦合方向基本与所述衬底平面方向相垂直。
请继续参考图1a和1b,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还包括:光波导150,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上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相隔一预设距离;所述光波导150至少包括第一波导部151和第二波导部152;其中,所述第一波导部151用于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所述第一波导部151包括供光信号输入的第一端,以及沿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图中第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波导部152沿所述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波导部152形成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
可以理解地,一方面,采用独立的光波导结构传输光信号,可以避免利用硅平板波导同时进行P或N型掺杂所造成的吸收损耗;另一方面,通过光波导的一部分形成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可以在不增加有源区长度的情况下提高探测器量子效率。
所述光波导的材料具体可以为氮化硅,即所述光波导可以为氮化硅光波导。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波导的材料还可以为硅。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的周期宽度为200nm~500nm;其中,光波导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在所述光波导的材料为氮化硅或硅的实施例中,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中的氮化硅材料或硅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如图1b所示,一个周期宽度△内30~70%为光波导材料,另外70~30%为不同与光波导的其它材料,例如为二氧化硅。
所述光波导150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相隔的所述预设距离的范围为100nm~1000nm。
所述第一波导部1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300nm~2000nm,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80nm~800nm,在第三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μm~35μm。其中,所述第一波导部151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应当大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一波导部151的所述第一端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可以落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以外;所述第一波导部151的所述第二端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可以落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的范围以外,或者所述第二端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的相应边界对齐。
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还包括:第一金属电极161和第二金属电极162,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均沿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而设置;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还形成有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111和第二接触区117,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接触。
应当理解,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的掺杂类型相反,相应地,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的电性相反,即二者之一为正极、另一为负极;从而在所述第一接触区111、第一I-本征区112、第一电荷区113、所述吸收区180、第二电荷区114、第二I-本征区115、N+掺杂区116以及第二接触区117的之间施加侧向电场。
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中任意一者与所述光波导15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0nm。如此,避免第一金属电极161或第二金属电极162吸收光信号,产生热能造成损耗。
下面,介绍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可以包括:硅衬底(如底硅层101)、二氧化硅材料区(如埋氧层102)、硅材料区(如顶硅层103)、锗材料吸收区(如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吸收区180)、氮化硅光波导区(如光波导150)、输入光端口、两个金属电极区(如第一金属电极161和第二金属电极162);其中,
所述硅材料区包括:与第一金属电极161连接的P++掺杂区(如第一接触区111)、P+掺杂电荷区(如第一电荷区113和第二电荷区114)、第一I-本征区112、第二I-本征区115、N+掺杂区116、与第二金属电极162连接的N++掺杂区(如第二接触区117);
所述氮化硅光波导区包括:条形光波导(如第一波导部151)和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如第二波导部152);
所述锗材料吸收区嵌入在P+掺杂电荷区内部;
所述氮化硅光波导区的所述条形光波导位于所述锗材料吸收区的上方,两者具有一定间隔;
两个金属电极分别连接硅材料区中的P++掺杂区和N++掺杂区,形成侧向电场施加在锗材料吸收区和硅材料区。
如此,光通过氮化硅光波导区,通过倏逝波耦合缓慢进入锗材料吸收区,锗材料吸收光子产生载流子;外部施加的电场抽取光生载流子,形成电流,实现光电信号转换。本实施方式中的雪崩光电探测器为一种锗硅嵌入式侧向(或称“横向”)雪崩光-电探测器,得益于锗材料吸收区嵌入在硅材料区内以及氮化硅与锗的缓慢高效率耦合,能够实现高增益、大带宽、高量子效率雪崩光电探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具体请参见附图3。如图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
步骤202、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以形成一深入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部的凹槽;
步骤203、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凹槽内形成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为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
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
步骤204、再次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二外延生长层;
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
步骤205、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雪崩区,将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下面,结合图4a至4i中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过程中的器件结构剖视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执行步骤201。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
请参考图4a,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可以为单质半导体材料衬底(例如为硅(Si)衬底、锗(Ge)衬底等)、复合半导体材料衬底(例如为锗硅(SiGe)衬底等),或绝缘体上硅(SOI)衬底、绝缘体上锗(GeOI)衬底等。
本申请实施例以所述衬底为SOI衬底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SOI衬底的顶硅层103所在的区域。所述衬底还包括位于所述顶硅层103下的埋氧层102以及底硅层101。所述埋氧层102例如为二氧化硅层。所述底硅层101与所述顶硅层103相比可以具有更厚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单质半导体材料衬底,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衬底的靠近上表面层的部分区域。
接下来,执行步骤202。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以形成一深入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部的凹槽。
请参考图4b,在所述衬底为绝缘体上硅衬底的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具体包括:形成一底端位于所述顶硅层103内的凹槽。具体地,所述凹槽的下表面可以高于所述顶硅层103的下表面,从而不暴露出所述埋氧层102。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先通过图案化定义出需要刻蚀形成凹槽的区域,在执行所述刻蚀工艺;具体可以利用光刻或电子束曝光及刻蚀(如电感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去除一定厚度的硅,从而形成所述凹槽。
接下来,进行步骤203。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凹槽内形成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为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
请参考图4c。在所述凹槽暴露出的所述顶硅层103上形成第一外延生长层120,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材料为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为硅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为锗。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在所述凹槽区域内,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长等工艺选择性生长高质量多晶锗材料。
可以通过控制定义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区域的掩膜的尺寸和位置,实现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仅覆盖所述凹槽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或者覆盖所述凹槽的下表面的全部区域。
请继续参考图4c。所述形成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包括:形成一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可参考图中103)的上表面的第一外延生长层120。
在实际工艺中,在执行外延生长工艺以生长第二半导体材料的第一外延生长层后,还可以包括对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的上表面进行平坦化的步骤,具体可以采用CMP工艺进行,以使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具有基本平坦的上表面。
接下来,执行步骤204。再次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二外延生长层。
这里,请参考图4d及4e。首先,参考图4d,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未填满所述凹槽;再次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凹槽及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上选择性生长第一半导体材料,如多晶硅材料;以形成填充所述凹槽并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侧壁的第二外延生长层130。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可以首先覆盖整个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
可以通过控制定义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形成区域的掩膜的尺寸和位置,实现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全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或者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在所述凹槽内,仅覆盖所述凹槽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或者覆盖所述凹槽的下表面的全部区域;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可以与所述凹槽暴露出的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以及侧表面接触,或者仅与所述凹槽暴露出的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侧表面接触。这里,形成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2a至2e及上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请参考图4e。执行平坦化工艺,以使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的上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上表面共面。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利用CMP工艺,对锗材料上方的多晶硅材料处理,只保留锗材料两侧的多晶硅。
由于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材料相同,因此,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和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后续可以作为无差别的材料区,二者之间的界限可能不会被清楚的划分。
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
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接触,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接触。
接下来,进行步骤205。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雪崩区,将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
请参考图4f。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可以包括:对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进行P型掺杂。这里,由于不对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和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进行清除划分,因此所述P型掺杂也可能部分进行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与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130相接触的部分区域上。
通过进行P型掺杂,形成了与所述吸收区紧邻的P+掺杂电荷区。所述电荷区可以作为所述倍增区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P型掺杂可以在所述吸收区的两侧进行,以使所述吸收区的两侧包括两个电荷区;也即,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还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电荷区113和第二电荷区114。
此外,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还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111和第二接触区117;所述第一电荷区113、所述吸收区180、所述第二电荷区114和所述雪崩区(参考图中115)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之间。所述第一接触区111例如为P++接触区,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例如为N++接触区。
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还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120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之间,具体为所述电荷区(第二电荷区114)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之间,形成N+接触区116。
所述电荷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之间至少包括未被掺杂的I-本征区(第二I-本征区115);如此,沿远离所述吸收区(第一外延生长层120)方向上依次布置的P+掺杂区(电荷区)、I-本征区(雪崩区)以及N+掺杂区组成所述倍增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区111与所述第一电荷区113之间还可以包括第一I-本征区112。如此,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形成有所述第一接触区111、第一I-本征区112、第一电荷区113、第二电荷区114、第二I-本征区115、N+掺杂区116以及第二接触区117。所述吸收区180(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位于所述第一电荷区113和所述第二电荷区114之间。
这里,第一I-本征区11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一电荷区113之间;第二I-本征区115位于所述第二电荷区114和所述N+掺杂区116之间。
接下来,请参考图4g。在所述衬底上,具体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和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上,形成填充层140。
所述填充层140的材料可以包括二氧化硅。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通过沉积一定厚度的二氧化硅材料,并进行平坦化处理,以形成所述填充层140。
接下来,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光波导,所述光波导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相隔一预设距离;所述光波导至少包括第一波导部和第二波导部;其中,所述第一波导部用于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波导部包括供光信号输入的第一端,以及沿光信号的传播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波导部沿所述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波导部形成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
请参考图4h,形成光波导150。
在实际工艺中,可以通过图案化的掩膜层(图中未示出),在第一外延生长层120上方的填充层140上定义出需要形成光波导的区域;在所述区域内生长光波导材料,具体例如为沉积氮化硅材料或者生长硅材料,以形成所述光波导150。
形成的所述光波导15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1b。其中,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的周期宽度为200nm~500nm;光波导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
接下来,请参考图4i。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即第二方向)而设置的第一金属电极161和第二金属电极162;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接触;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中任意一者与所述光波导15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0nm。
具体可以利用光刻与电感等离子刻蚀开窗口、磁控溅射沉积金属材料等工艺制作上述两个金属电极。
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的上表面应当高于所述光波导150的上表面。具体地,还包括在所述光波导150上形成填充层,利用光刻与刻蚀(如电感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在填充层内形成暴露所述第一接触区111和所述第二接触区117的窗口;在所述窗口内填充电极材料(如磁控溅射沉积金属材料),以形成所述第一金属电极161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162。
如此,基本完成了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后续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互连工艺,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实施例与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各技术特征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各技术特征组合已经可以解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可以不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的限制,任何能够形成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雪崩光电探测器结构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雪崩光电探测器均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有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雪崩区;
第一外延生长层,采用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所述吸收区和所述雪崩区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第二外延生长层,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在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底为绝缘体上硅衬底,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绝缘体上硅衬底的顶硅层所在的区域;
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下表面低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具体包括: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底端嵌于所述顶硅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接触,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内具有P型掺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为硅;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为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光波导,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相隔一预设距离;
所述光波导至少包括第一波导部和第二波导部;其中,
所述第一波导部用于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波导部包括供光信号输入的第一端,以及沿光信号的传播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波导部沿所述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波导部形成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的周期宽度为200nm~500nm;其中,光波导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均沿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而设置;
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还形成有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之间;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接触;
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中任意一者与所述光波导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0nm。
9.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一第一半导体材料区;
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以形成一深入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部的凹槽;
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在所述凹槽内形成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材料为不同于第一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半导体材料;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形成为所述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区;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为吸光面,所述吸光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的上表面;
再次执行选择性外延生长工艺,采用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二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至少包括沿平行衬底平面的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凸出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之上的两侧壁;
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以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雪崩区,将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形成为第一电荷区和第二电荷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为绝缘体上硅衬底,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为所述绝缘体上硅衬底的顶硅层所在的区域;
所述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上执行刻蚀工艺,具体包括:形成一底端位于所述顶硅层内的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未填满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包括:
形成填充所述凹槽并覆盖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侧壁的第二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位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之间,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接触,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侧壁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包括:对所述第二外延生长层进行P型掺杂。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为硅;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为锗。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光波导,所述光波导在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上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的上表面相隔一预设距离;
所述光波导至少包括第一波导部和第二波导部;其中,
所述第一波导部用于将光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外延生长层,所述第一波导部包括供光信号输入的第一端,以及沿光信号的传播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波导部沿所述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波导部形成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结构的周期宽度为200nm~500nm;其中,光波导材料的占空比为30~70%。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选择性掺杂工艺,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区内形成掺杂类型相反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所述第一电荷区、所述吸收区、所述第二电荷区和所述雪崩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之间;
所述方法还包括:形成垂直所述衬底平面方向而设置的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二接触区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中任意一者与所述光波导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0nm。
CN202010753430.6A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9337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3430.6A CN111933742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PCT/CN2020/136025 WO2022021741A1 (zh) 2020-07-30 2020-12-14 一种侧向结构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US18/005,683 US20230282758A1 (en) 2020-07-30 2020-12-14 Laterally structured avalanche photodet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53430.6A CN111933742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3742A CN111933742A (zh) 2020-11-13
CN111933742B true CN111933742B (zh) 2022-09-09

Family

ID=73315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3430.6A Active CN111933742B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82758A1 (zh)
CN (1) CN111933742B (zh)
WO (1) WO20220217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3742B (zh) * 2020-07-30 2022-09-09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31744B (zh) * 2021-01-06 2021-11-05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CN112331727B (zh) * 2021-01-06 2021-06-29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探测器
CN113611759B (zh) * 2021-07-28 2023-08-08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探测器、制备方法以及光模块
CN113707732A (zh) * 2021-08-05 2021-11-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布拉格反射镜的波导型Ge/Si雪崩光电二极管及制备方法
CN113707733A (zh) * 2021-08-05 2021-11-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波导型Ge/Si雪崩光电二极管及制备方法
CN114256374B (zh) * 2021-12-29 2023-12-05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56376B (zh) * 2021-12-29 2023-08-04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97265B (zh) * 2022-02-11 2023-03-28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
CN115224138B (zh) * 2022-06-17 2023-12-08 浙江大学 一种水平拉通型锗硅雪崩光电探测器
CN117038777B (zh) * 2023-09-12 2024-10-01 Nano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雪崩光电二极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8751A (zh) * 2015-07-02 2017-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硅基锗光电探测器
JP6726248B2 (ja) * 2018-09-25 2020-07-2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受光素子、及び光電融合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85758U (zh) * 2010-11-19 2011-06-2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光能检测装置
US9748429B1 (en) * 2013-06-11 2017-08-29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Avalanche diode having reduced dark current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CN106463566A (zh) * 2014-03-10 2017-02-22 科锐安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无金属接触的近红外锗光电探测器
CN105576072B (zh) * 2016-01-25 2018-02-23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低噪声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68784B (zh) * 2017-01-16 2019-07-19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横向结构锗/硅异质结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JP7090479B2 (ja) * 2018-06-06 2022-06-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素子及び光伝送装置
CN108666382B (zh) * 2018-07-09 2024-03-19 长沙理工大学 Soi基lsambm雪崩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8036B (zh) * 2020-07-30 2020-11-06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谐振波导结构的光电探测器
CN111933742B (zh) * 2020-07-30 2022-09-09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8751A (zh) * 2015-07-02 2017-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硅基锗光电探测器
JP6726248B2 (ja) * 2018-09-25 2020-07-2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受光素子、及び光電融合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21741A1 (zh) 2022-02-03
CN111933742A (zh) 2020-11-13
US20230282758A1 (en) 2023-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3742B (zh)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8036B (zh) 一种具有谐振波导结构的光电探测器
TWI639243B (zh) 具有加強電磁輻射偵測之裝置與相關方法
CN112018211B (zh) 一种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US8242432B2 (en) System having light sensor with enhanced sensitivity including a multiplication layer for generating additional electrons
US8817354B2 (en) Optical device having reduced optical leakage
CN104303315A (zh) 包括能独立控制的吸收区电场和倍增区电场的器件
CN112038441A (zh) 一种波导耦合的硅基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31744B (zh) 一种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US20200313021A1 (en) Photodetector
CN111129168B (zh) 一种光电探测器
EP3961727A2 (en) Diode with light-sensitive intrinsic region
CN114256375B (zh) 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56376B (zh) 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US10942315B2 (en) Reducing back reflection in a photodiode
CN108039389B (zh) 波导耦合型单行载流子探测器
US11508867B2 (en) 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 device
CN114256374B (zh) 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25283A1 (zh) 雪崩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31727B (zh) 一种光电探测器
KR101705725B1 (ko) 저전압 고이득 고속 광 검출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230085007A1 (en) Photodetector and photonic integrated device
CN117766606A (zh) 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及光电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